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19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1

湖北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一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一为钟祥明显陵(与明十三陵和清代诸陵等众多王室陵墓合为“明清皇家陵寝”世界遗产)。先人留下的这两笔文化遗产,珍贵且稀有,都是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杰出代表。郧西、郧县、长阳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几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蛋壳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黄陂县发掘出土的商代古城———“盘龙城”遗址,距今也有3500多年。还有武汉龙泉山明楚王墓群遗址、随州擂鼓墩遗址、建始巨猿洞遗址、大冶铜绿山遗址等等。湖北大地还是一个人文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各种历史文化遗址,还有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以及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在这里适合“建设一些天然的生态博物馆”,以便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原生态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更多地保留历史风貌、文化内涵和文化多样性。湖北大地既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样式众多的民间文化。其境内共有少数民族40多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共存共荣,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共生地带。区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充分展示和合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一切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中,文化资源是最高层次的,也是最具开发价值的。人类社会各民族的多样性的文化、多重性的知识系统、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能够为方兴未艾的知识创新、欣欣向荣的知识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潜能,为具有高文化含量的新型人文经济的形成开辟可观的前景。因此,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生态的破坏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哀。文化生态的保护要求人们既要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又要有深远的文化眼光。

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求把文化与其历史和环境协调起来,使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持它原生态的状况。湖北民族地区开发涉及多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就会在文化交融中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纠纷。湖北民族地区各民族丰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成为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发展的最初根源与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没有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扶植保护,不仅难以全面认识中华民族5000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也难以完成建设新文化的历史使命。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但是,“在以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单调性、重复性色彩日益加重。无论是原有文化多样性的继承还是新的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构建,都面临重重困难”,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土壤正在逐渐丧失。因此,区域开发过程中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好与坏,也决定着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任何一个地域和民族,如果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其特定的文化系统都终将走向单一化。同样需要关注的是,民族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力冲击下,正以惊人的速度与现代文化融合或走向弱化,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因此,文化发展也需要像保护物种多样性那样保护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像关注自然生态那样关注区域民族的文化生态。无论是有形的文化还是无形的文化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湖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来说,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传历史、表演艺术、风俗习惯、节日礼仪等,是民族基本识别的标记,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生命线,尤其需要加以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倘若失去原有的文化生态,其利用也就无从谈起。而保护又应是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开放性的保护,能逐步调整湖北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使该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因子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二、发展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需要创新

湖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极其丰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及制作技艺,如土家吊脚楼建筑工艺,坝漆生产技术,西兰卡普制作,民族美食合渣,炸广椒制作等;传统医药,如1500余种乡土药物,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两大类独特医术;濒危的土家语言;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剪纸等民间文艺,如建始丝弦锣鼓、宣恩耍耍、长阳和巴东撒尔嗬、恩施山民歌、利川龙船调和肉连响、鹤峰和恩施傩戏、土家族古老而特有的来凤摆手舞等;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游艺、禁忌、等传统习惯,如土家族人的情人节七月十二“女儿会”,男婚女嫁唱《哭嫁歌》,死人唱《丧鼓歌》,跳撒尔嗬,建房唱上梁歌等;土著知识;以及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物和场所等等。所有这些底蕴丰厚的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文化遗存和独特的自然资源,都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文化资源。

合理地开发这些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其商品化程度却很低,已有的文化产业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较低,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说明,空守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必然等来发达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的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利用多少资源。湖北民族地区要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必须实行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与开发,特别是需要学会用市场的眼光来审视现有的资源,用市场的机制来整合现有的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掘优势,弘扬传统,发展特色。发展文化产业,物质投资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也不是可以依赖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人的观念和智慧,特别是需要有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这里尤其要强调创新意识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要靠实践、探索和创造。20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在世界强国进程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最大历史性挑战就是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还沉淀着一些保守封闭的因素,使得荆楚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商品和市场优势,传统的历史文化优势难以转变为综合创新的新文化优势。同时,人们陈旧的观念、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不规范的准入制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亟需以观念、战略、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来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向发达的文化产业转化。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是在观念上创新。在市场主导生产的条件下,文化部门是一个精神型产业部门,文化产品是具有思想内容的物质产品,是精神价值具体物化的载体,文化生产部门应该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只有消除了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狭隘、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也需要创新。战略是着眼于全面与长远的思考和决策,必须合乎实际,因地制宜。首先,要在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区域布局等方面确定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使湖北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存以及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其次,要以恩施、襄樊等民族州和历史名城为龙头,以文化资源为纽带,加强地区间的联动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再次,要加强与文化产业化发达的国内、国际各地区的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最后,要发展湖北民族地区基础性文化产业,如艺术演出业、文学艺术创造业、教育产业、科研产业等。

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制度创新。具体包括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秩序;实践广泛开放、灵活适用的新的文化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对湖北民族地区现有的文化单位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建设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将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向企业型、产业型文化单位转变,形成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大力扶持文化个体户和民营文化企业,鼓励个人、单位、团体捐赠和设立文化发展基金。诸如此类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的设计应该自始至终融入我们对古典,也就是传统文化精髓的推崇,使得文化发展中质朴与华贵、现代与古典相得益彰。通过创新和开发文化资源提高文化品位,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享受现代文明,是湖北民族地区在当代腾飞的关键之一。我们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各种文化在互补中的优化和创新;还可以利用系统优势,开发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化的人文经济。文化产业化不但可以使湖北民族地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湖北民族地区文化获得可持续发展,使其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化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先进的文化可促使社会跨跃式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深度发展。一种文化太古老,也势必会太沉重。湖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沉淀有保守封闭的因素在所难免,因此,建构文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需要有勇气打破传统文化中僵化保守的因素,打破现有重经济轻文化的格局,在文化大开放中实现文化大开发。

三、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既要从区域文化的现状出发,又要服从于为实现区域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个大前提,从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视野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一)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培育现代文化人,凝聚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现代文化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逐步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培育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广义的文化人群体。美国学者英克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可见,在日益变迁的湖北民族地区文化氛围中,直面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胸怀“文化人”的理想,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塑造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全新的自我,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培育和形成一个广义的文化人群体,既是区域文化建设的先导,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应该立足当下,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创新发展时代文化的精髓,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社会的进步。二是植根于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和培育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的精神支柱与民族根基,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增强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地位和作用的了解,增强对传承人作用的认识,推动他们肩负并参与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和培育工作中去,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对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推动和促进。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2

高丽书记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把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作为着力点。强调要全面增强天津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强调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要实现更大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明确提出了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抢占文化的制高点,实现文化实力更大提升的任务和要求。这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增强文化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明了方向。

我们认为,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之一,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切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战略的眼光,准确把握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了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人们空前地把眼光聚焦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明显呈现出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重要趋势。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极其快速的发展势头,增幅已连续4年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近两年,天津的文化产业推进力度越来越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点,成为提高天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制胜一招。

我们河东区是老工业区,实施工业战略东移,为河东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河东区实际,确定了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发展起来,就是项目和产业,包括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繁荣起来,就是商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也包括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漂亮起来,就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包括文化产业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要同商业文明、文化积淀结合起来。我们按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确定了“始终坚持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下大力气调结构,坚定不移促转变,又好又快,求变求快,全力推进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着力打造宜商宜居活力城”的工作基调,这个工作基调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下大力气调结构,坚定不移促转变。调结构重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业、物流业、商务商贸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我们体会到,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当今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是必须大力扶持和提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落实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重要要求的战略之举,是快速提升城市价值和增强综合实力、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快速推进、提速发展。

二、河东区提速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近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和“金贸河东”功能定位要求,着眼于河东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地深化对区情的认识。明显感到,一方面,河东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是天津市“一主两副”空间布局规划,河东区的南站地区、天钢地区分别处于天津城市主中心和副中心,特别是我们与和平区、河西区共同承担着建设天津城市主中心的历史任务,随着南站中心商务区的逐步建成,我们应该成为天津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二是高铁开通,机遇河东,京津两大都市同城化的效应,将会使河东区成为北京高端服务经济的聚集区。三是河东区紧邻滨海新区和空港物流加工区,便捷的交通优势将使我们成为滨海新区生产生活的服务区。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河东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河东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区域内的大直沽具有800多年的历史,素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是天津城市的原生点和发祥地。大直沽天妃宫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妈祖庙之一,被誉为“天津第一庙”。以漕运文化、妈祖文化、庙祠文化、酒文化等为主要内涵的直沽文化,积淀了天津独特而又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河东区还是近代中国北方洋务运动的基地,清朝末年的北洋机械局、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水师学堂都始建于河东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曾在河东区度过他光辉的时光,李鸿章、张伯苓、等众多历史名人在河东区留下过足迹,拥有珍贵的洋务文化资源。河东区还是全市音乐教育特色区,区域内坐落着天津音乐学院、天津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中学、音乐小学,音乐教育链条全市独一无二,具有独特的音乐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工业战略东移后,区域内留下了大量的老工业厂房可供开发利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和旧厂房资源,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

三、河东区提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的要求,我们坚持把提速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变,提升城市价值,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总结自身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提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功能和资源优势,突出保存量、抓增量,建亮点、显活力,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著提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我们提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以做强“天津音乐街”为核心,大力培育发展音乐艺术产业

2008年河东区创新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文化产业办公室和创意产业办公室,重点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以培育音乐艺术产业为突破口,仅用5个月时间建成了“天津音乐街”并于2009年国庆前满铺开业。这是全国首个以区校联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开发建成的音乐艺术特色街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文化产业“短平快”重点项目,也被称为“中国音乐第一街”。“天津音乐街”一期工程沿街300余 米,欧式风格商业门店共124间,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音乐街建成开街后,各方反响很好,客流量每日激增至万余人,各种乐器购销两旺,成为天津最大的音乐文化时尚街区。

高丽书记给我们很大鼓励。兴国市长、栋梁常务副市长都对建成音乐街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兴国市长在批示中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就会进一步产生积极效果。要建一个集音乐乐器交易、演艺道具交易、创作剧本交易、全国演出团体经纪交易、动漫电视剧制品交易、艺术论坛讲座、文化艺术类人才交流、猎头公司等为一体的国际性的大平台,成为全国唯一的。可以找一座老厂房改造,请一家企业参与策划,搞充分的市场调查,如可行就干。”兴国市长的批示,不仅给我们出了非常好的息路,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下一步,河东区将以“天津音乐街”为依托,以做优、做强、做响“中国音乐第一街”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音乐街整体发展水平,拓展音乐街发展空间,提升音乐街经营业态,扩大音乐街辐射影响,切实把音乐教育资源优势变成音乐艺术产业优势。

今年上半年,我们在音乐街附近开办天津市首家旧乐器道具“跳蚤市场”,作为音乐街市场的补充。尽快启动音乐街二期工程,建设“河东区音乐演出中心”,引进国际国内一线的高端音乐艺术主流品牌和知名品牌文化公司,培育形成天津独有的视听音乐艺术中心和综合性文化活动平台。加快盘活和整合一座老厂房,搞好可行性调研论证,尽快拿出实施方案,抓紧建设全市首家音乐艺术产业园区,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强势吸引一批文化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全力打造国际性的全国唯一的音乐文化综合交易平台。

2.以建设“直沽妈祖文化城”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业

直沽妈祖文化城总建筑规模50万平方米,位置优越,特色明显,是天津市重要的商贸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河东区将全力以赴加快“直沽妈祖文化城”建设,加快推进天妃灵慈宫、东达国际广场、直沽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突出直沽妈祖文化特色,形成商贸文化旅游业聚集高地。

按照“商业文化相得益彰、旅游休闲消费一体”的工作思路,一年见亮点,两年大变化,尽快使河东区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火起来、旺起来。结合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绿化当中要有文化,整治当中要建景致,环境当中要显意境,彰显城区文化特色和品位。积极运作10家以上国内外特色餐饮企业落户河东,引进一线知名品牌;加强天津音乐街、地中海风情街等已建成特色文化街区规范管理,提升市场运营水平;新建珠宝街、“老地道”民俗街等6个商贸文化特色街区,扩大特色商业影响。抢抓天津市做大做强“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旅游品牌的机遇,加快挖掘整合河东近代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商旅文融合互动,拟积极筹建严复纪念馆,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引进品牌书店、音像店、音乐咖啡厅等,发展文化短平,快项目。加快推进河东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河东万达广场34万平方米商业部分11月底竣工并满铺开业,红星国际广场项目年底商业主体封顶,尽快形成规模大、功能全、品位高、影响广的城市新商业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3.以提升“创意桥园”影响力为目标,大力培育创意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创意桥园”是河东区2009年全市“看亮点”活动的重要项目,得到了市领导的较高评价与肯定。桥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2009年世界建筑节上代表中国公园首次荣获“全球最佳景观奖”。“创意桥园”与全市十一所高校创建了“区校企创意创业联盟”,建立了全国首家博士创意工作站,建立了七个创意公司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和部级“创业促进就业实验区创业园”。园内举办了两项大型模特大赛,为打造全国名模训练展演基地积累了经验。下一步,我们要加大规划和招商力度,尽快引进战略伙伴,着眼长远发展,真正盘活桥园,扩大“创意桥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继续抓紧做好“飞鸽八八”、“太阳树”两个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培育工作;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尽快启动一纺机创意产业园开发建设,努力使创意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4.以“开心麻花”驻场演出为依托,大力繁荣河东区演艺演出市场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3

注:2012年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 项目编号:nmcj201zx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法规政策不完善。缺少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和基本法律,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我国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国外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国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市场驱动型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框架。至今其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美国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以迪斯尼为例,迪斯尼在广告和促销攻势的配合下,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赢利:电影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DVD是第二轮收入;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是第三轮收入;特许经营和品牌专卖是第四轮收入;最后,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后一轮收入。据统计,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合理调控,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二)资源驱动型

欧洲有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充分利用并改造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些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用于历史文化设施的修复和建设。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但已废弃掉的毛毯厂厂房改造成商业住宅,包装苏格兰会议展览中心,改善城市环境景观等。承办跟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提升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文化引导的旧城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们来居住、工作和游乐。如今的格拉斯哥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它拥有英国诸多著名的艺术馆和美术馆及知名的艺术团体,被誉为“欧洲文化之都”。

法国北部的里尔市借助火车站的改造,把公共空间重新利用并结合艺术转化,进行一连串的文化转型。马赛为赢得2013年欧洲文化之都的评选资格,全面展开地方艺术文化与建筑物等展演设施的改造计划,未来将会设置一座位于旧海港旁边,以地中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以及一系列的产业遗址更新与再利用。吸引当代艺术进入代表光荣和传统的凡尔赛宫。在鲁贝,政府把一座废弃的游泳池重新改建为一座博物馆,在法国的圣德尼打造法国的“好莱坞”拍摄欧洲人擅长的艺术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注入,让当地的都市形象有了重大转变。

(三)政策驱动型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据统计,2005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额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45.7%,其中游戏产业所占出口比重最高,为2亿614万美元,出口额比上一年增加19.2%。2005年文化产业总销售额比2004年增长13.3%,其中电影增长最高为28.9%,其他依次为出版28.2,音乐18.9%,广告13.6%。

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信息、制定各种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来指导和协助企业走向既定目标,发挥指引、中介、扶植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立法保证,到稳步施政以及完善配套服务,日本文化产业在其“文化立国战略”的推动下,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其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被确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设立了许多机构推广韩国文化,从组织上保证“韩流”的影响力,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将“韩流”输出到全世界。韩国不仅提升了本国形象,也使韩国文化在世界风行。而韩国制定的文化立国战略和一系列文化政策,更是带动了韩国各行业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遵循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内在经济规律。根据文化资源、行业特征、技术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对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使文化产业优势最大限度发挥。集约化模式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模式之一,不仅可以进行行业内跨部门重组,也包括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组合,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生产模式。整合或者集约经营会使区域的文化价值实现共享,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文化产业并购或重组迅速形成文化产业链,有利于整合文化资源,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地域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产业间的整合,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协作,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区域间的整合与集约,有助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益。

( 二)非均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区域、产业、行业和人才结构不平衡的发展现状,要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适合文化产业不平衡发展特点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就是根据各个地区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发挥比较优势,争取在适合本区域的、基础较好的、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取得突破。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区域间差异大,区域不平衡程度较强; 当经济发展逐步成熟,区域间差异缩小,区域不平衡程度降低。区域文化产业会经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如美、英、法、德、意等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正经历这一转变过程。

( 三)集群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批准成立大型文化产业类企业集团近百家,其中出版集团25家,发行集团10家,报业集团51家,广电集团17家。通过空间集聚,区域集中,聚集创意产业、创意人才,通过集群内企业交流合作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集聚规模,整合创新,形成以实力雄厚、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培养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价值链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态文化产业等不同模式。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推动高科技文化产业群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依托实体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交易平台,构建“虚拟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等未来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对外经贸,2012.07

[2]胡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改革,2009.06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4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八大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性服务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链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产品的创造,创新产品的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创意是核心价值,产业链通过创意的价值扩散来实现原创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专利技术或者版权转让形式,把创意的核心价值扩散到周边关联产业中,形成长线生产能力,扩大产业链的规模。湖南省的卡通、动漫产业领跑全国同业,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年产值13亿元。这些主体产业如果能与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儿童服饰、体育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链接,产值可能达50亿、100亿甚至更多。横店集团以影视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带动了与文化创意直接相关的产业,也带动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信息:金融、商贸、物流、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5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3 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对周边地市的业务拓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机构)进驻、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努力搭建知识界、文化界和经济界的合作交流平台。

4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产业,都是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类会展(如: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等)、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及数字化交易平台等措施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5 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投融资政策。开展“投融资项目洽谈会”、“银企联姻”活动,成立专门服务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国际国内优质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

6 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举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信息运用培训班,普及知识产权保护认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利用行业协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及完备的监控档案,对发现有制假、售假现象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从严规范。营造出“以假为耻,以真为荣”的市场正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协作平台,利用行政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实现更深层次上的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和协同模式,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打击平台,形成“一处预警。分级联动”的全辖区联动机制。

(五)塑造品牌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创意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文化品牌所具有的整合效应、聚集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放大效应等,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使人、财、物等资源在区域市场快速聚集;使文化产业增值能力得以提高:促成文化产业链形成,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域文化产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包括城市、园区、项目等层面。无论是那个层面,相互之间具有拉动效应,通过品牌化提高其附加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其一,是对原有文化的发掘,从历史的、民族的、民间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品牌,深入分析所发掘的对象,把握其文化个性,并根据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如《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悠久的历史传说、桂林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张艺谋这样的国际型导演创造性组合在一起,演绎出一个实景演出的品牌传奇。其二。创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品牌。创意是一个文化品牌成功所必需的。如“超级女声”、“蓝猫卡通”、“喜洋洋与灰太狼”等就是创意得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六)构建产业链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6

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首选。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出奇制胜,许多地区将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与地区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旅游业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展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荣成市将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动了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支柱和灵魂,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一)重视旅游文化,带动行业发展

旅游文化的良好发展能够带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是以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力,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山东曲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发展,还能够进一步吸引游客,帮助旅游业发展。旅游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能够为旅游景点带来大量的游客,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为本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间接地带动餐饮、交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虽然旅游文化的发展和相关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旅游从业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客观规律和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的作用。因为旅游业具有特殊性,旅游业的工作人员与旅游景点都能够体现出旅游文化。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旅游业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够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我们要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就要发挥旅游文化的熏陶和带动作用,因为只有健康发展的旅游文化才能够保证旅游业的平稳发展。为规避旅游产业的混乱现象,提高经济效益,行业内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由于旅游发展政策的变化为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增强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

我国的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的文化素质相较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旅游环境也参差不齐。旅游文化的研究对于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优秀的旅游文化能够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环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将有助于旅游从业者在遇见不同的人和文化时应对自如,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旅游环境较为复杂,矛盾较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在协调管理工作中,旅游文化是其参照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做到统筹全局,使协调工作上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中如果缺乏基本的原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难以解决。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旅游文化更加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因此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建构科学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旅游文化是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旅游文化是如今旅游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就产生了旅游文化学。这一学科借助文化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对旅游活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律进行研究,构建更加科学的发展体系,帮助分析旅游业的发展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我国旅游文化要能够树立品牌特色,加强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可以从园林建筑、艺术品等方面来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树立品牌特色的同时,旅游业还要能够加强创新、与时俱进。

(一)提高文化素养

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就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差异性,这就导致旅游文化之间缺乏可比性,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旅游景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旅游业发展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文化素养,不管是旅游业的管理者、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游客,其文化素养都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旅游业需要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旅游业在注重提高旅游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应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能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规范旅游业的管理工作,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使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

任何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在荣成,旅游业如今也面临着一定的混乱现象,这些都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此来规范旅游行业,促进良性发展。

(三)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区域旅游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旅游业可以通过使用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技术来提高游客的兴趣,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重视旅游学相关理论的研究,全面地研究国内外旅游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加强国际旅游文化的交流,能够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我国旅游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只有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才能够使区域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7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08-02

一、天水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水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是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

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荟萃和扩散传播使天水文化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极强的渗透性与包容性。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人文地域气息。

(二)天水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深厚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宋以来的农耕文化、以及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文化等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的文化现状、更有丝绸之路上曾经的辉煌。为天水赋予了丰厚的人文积淀和非凡的神韵。

(三)天水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天水地处我国大陆腹地几何中心,居陕、甘、川三省之要冲,有陇海铁路穿越全境,G30、G310国道、G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是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

二、关——天文化自古以来有着相近的民俗民风,为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合作中奠定了基础

从天水自身的发展优势来看:一是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良好的资源条件。二是全球竞相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形势以及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天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三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区域间的发展关系来看:1.关中、天水两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成就了享誉世界的黄土文化。历史上的关中和天水,民俗民风相近,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往密切,秦腔是区域间文化底蕴沉积的典范。2.国家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为区域内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为进一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步伐,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宝鸡、西安、天水、咸阳、渭南、铜川、商洛和杨凌示范区在我市签订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文化合作与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七市一区组成项目运作联合体,共同打造文化精品,塑造八方共同的演出品牌,加强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整合“七市一区”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要素整合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如何发挥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推进区域文化合作需要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政府、企业和文化人才。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文化人才出成果。“关中——天水经济区划建设”提出:“要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天水的文化产业规划了宏伟的发展蓝图。

(一)政府紧抓机遇,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步骤的推进。

1.政府要搞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用战略的眼光整体统筹,全面把握天水文化产业在区域中的位置,应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践证明,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文化的自制力对社会的经济、政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性。

2.要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的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理想信念空洞、道德败坏、诚信缺失等现象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增加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文化建设氛围。

(二)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天水

天水由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伏羲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艺术文化等构成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特色显著,以伏羲庙、麦积山、仙人崖、大像山、水帘洞、南郭寺、兴国寺、诸葛军垒、天水关、街亭等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文化丰富、风景美丽。但由于文化观念、文化体制、产业规模等诸多原因,天水文化优势强而产业弱,传统多而创新少,分散广而规模小,文化产业发展还十分落后。政府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底蕴,尽快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着力推动文化大市的建设。政府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天水。如:

1.放宽文化准入、降低文化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模式的共同经营,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2.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市场竞争。文化企业遵从市场的规律,政府不能强加干涉,为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制定法规,强化监督。天水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市场还在建设阶段,需要从多方面予以调控,政府要出台一些法规制度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4.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比如每年举办的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不仅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盛会,也推动了天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办于2009年的“陇右讲堂”,通过邀请全国及省、市著名专家学者解读时代文化,弘扬民俗、民族文化,打造了市民大讲堂的文化品牌。伏羲文化节和“陇右讲堂”一个让天水和天水文化“走出去”,一个让知识和时代思想“走进来”,“一来一去”既促进了天水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发展积累了经验。以品牌拉动文化建设,以精品繁荣文化市场,这是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扬人文天水的的人格魅力

1.进一步解放思想。天水地区民风质朴,土地贫瘠,长期以来人民群众迫于生存压力,在心理和文化观念上趋于封闭和保守。浓厚的家族、小农意识,重农轻商、淡泊内向的价值追求根深蒂固。在民俗文化中家庭作坊在天水地区很常见。因此,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8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2.张家口市社会科学联合会;075000)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既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

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强力支撑,又是历史文化资源得

以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张家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而丰富,

对于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有重要的现实作

用和必要性。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县域;产业;对策

一、张家口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张家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有200 万年前

古人类遗址阳原泥河湾文化,有4700 年前炎、黄、蚩“三祖”在

涿鹿合符的文化;有汉、满、回、匈奴、蒙古等多个民族聚居、征

战的游牧文化,有长城、大境门、元中都、清远楼、鸡鸣驿、张家

口堡等一大批古堡、古城文化;有重要贸易通道和物资集散地“张

库大道”的商贸文化。

同时张家口也是一座有着辉煌革命历史的城市。革命先驱李大

钊、爱国将领冯玉祥等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狼牙山五壮士”

之一的马宝玉、战斗英雄董存瑞等革命先烈在这里为革命献身;察

哈尔省会被誉为“第二延安”。我们这方热土曾为民族的解放、国

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为张家口的历史谱

写了壮丽的篇章。

此外,张家口还有许多令世人赞美的文化遗产和民俗,如蔚县

的剪纸、打树花、拜灯山和康保的二人台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得到充分的发扬和传承,而且在张家口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中起

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是依托这些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雄浑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县

域文化产业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厚重的文化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些悠久的历史资源,在张家口这块大地上,

新兴的文化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迅速崛起。历史文化资源是打

造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脉,博大精深的张家口历史文化自身

的魅力和内涵为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力源

泉。

近年来,张家口市委提出了“打造大好河山张家口形象品牌”

的战略,从人文到历史、从军事到商贸、从古城到古堡等,文化品

牌建设处处闪耀着区域历史文化的光辉。利用区域历史文化打造县

域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挖掘张家口历史文化资源、培植县

域文化产业、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品牌。

1. 历史文化是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阳原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和涿鹿黄帝城遗址(我省三大历史文

化名片)。我市及县区有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军事城堡以及古

建筑群。如标志性建筑——大境门、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

商道——张库大道等,这些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张家口从

远古走到今天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挖

掘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史,是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

业的重要资源。

2.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发展县域生态文化产业的根基

张家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其具有了丰厚并独特的

自然生态资源——广袤的坝上草原、天然的地热温泉、独特的天然

雪场、凉爽宜人的避暑圣境、令人神往的蓝天白云。因此,可利用

独具特色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

3. 独特的民俗资源是发展县域民俗文化产业的途径

张家口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如大境门节庆庙会、蔚县的“打树

花”、张北的草原音乐节、崇礼的滑雪节,怀来赤城县的“温泉节”

和“葡萄节”等,这些都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支柱。挖掘和利用

好这些民俗文化是做大做强县域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文化支撑

目前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家口蔚县剪纸,已成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标志,每年的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

已享誉海内外。该县通过“小剪纸”已走出一条特色文化产业的“大

品牌”,剪纸“小艺术”已闯出国内外闻名的“大舞台”,剪纸“小

产品”已带出完整的“大产业”链条。康保县的东路二人台2006

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充分利用“二人台”这个“艺

术之乡”的美誉名称出台了许多扶持措施和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

全县二人台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

非遗文化,助推县域文化产业不断走向世界。

5. 农业资源优势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文化产业的基础

张家口有着广袤的土地,农业的生产在我市经济占有很大的比

重。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使农业“小产品”汇成“市场大产业”。张家口“杂交谷子”已与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齐名,享誉世界。宣化区传统葡萄园种

植有近千年历史,是典型的地方土特产。在今年5 月份日本石川县

召开的“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宣化区葡萄

园种植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河北第一

家入选项目,全球第一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

园。这一申遗成功,不仅为宣化区贴上了国际标签,实现了我省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为各地推动特色农业文化品

牌建设带来有益启示。农业资源优势为张家口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

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在政策选择明确后,政府相关部门建

设相应配套的政策体系支撑平台尤为重要,以确保文化产业政策在

有效的实施平台上沿着健康、规范的轨道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互为弥补的。我

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

2020)》及《张家口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2010—2015)》等文

件,明确提出到2015 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2%,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以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

济增长点。有的县区已达到这一目标,如蔚县、张北等。

二是借助外力创新发展。要想让文化资源成为生产力,必须解

放思想,借助外力创新发展,盘活文化资源这盘棋。让更多外企和

经销商选择来张家口投资,各县委政府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不断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县域文化产业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是

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使得文化更大众化,更有创造和

传播的活力。同时,也逐渐让经济越来越有了文化的内涵。各级政

府来必须努力引导、推动、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走市场化道

路,使政府成为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借冀台经济

合作洽谈会连续在张家口举办的机会,我市和逐鹿县紧紧围绕三祖

文化这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祖活动,

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前来寻根探源。张北草原音乐节集文化、经

济于一体,成为中外摇滚音乐的视听盛宴。崇礼国际滑雪节让四海

游客畅享滑雪激情,欣赏天然雪景,亲身体验极速运动所带来的刺

激与动感。这些都有力助推了县域文化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是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县域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可以为

社会、为县域经济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要用龙头产业作支

撑,引领县域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如蔚县通过丰富年节文(转下页)

(接上页)化,演绎“中国式狂欢节”。怀来县、蔚县、崇礼、阳原、

涿鹿等,都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实施重点项目引进,对历史文化

资源进行产业化转化与开发,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国家生态文明战

略,实现国民经济“绿色增长”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日前,

我省文化产业“三个十”评选中,张北县被评为“省文化产业十强

县(市、区)”;涿鹿中华三祖文化产业园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

集聚区”;崇礼县文化旅游新区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这

是我市多年来积极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喜人成果,对促进全市重点

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是经济的灵魂,具有极强的渗

透力和辐射力。文化创意无边界,能够与不同产业、产业内不同产

品及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无缝对接,既可以与传统产业融合,

也可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因此推进传统文化

元素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中具有广阔的作用

空间。近年来,总投资30 亿元的张家口节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

总投资10 亿元的怀来官厅公共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项目、

张北元中都博物馆项目、泥河湾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都是近年来

我市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快速发

展的生动体现。

六是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功能,强化

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认知,研究探索文化产业自身发

展的规律,探寻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联系,培强壮大现代产业结

构,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现代文化产业的生产、发展、壮大

的进程中,为做大做强县域经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历史文

化资源的永续保护和传承提供强大的物质依托。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9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英国于1997年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据统计,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新的支柱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由于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快,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天津市从2007年起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规划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天津市创意产业已进入全速发展时期,不但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目前,天津市创意产业中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业较为发达,这两个行业无论从资产总额还是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来看,在创意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超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的年增长率,成为河北省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用品生产、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等行业。此外,河北省还加大了网络文化服务、动漫游戏业等新兴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成为创意产业新增长点。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较快增长。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4.4亿元,上年增长13.3%,占当年GDP比重的2.74%。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当年山东省GDP的比重超过3%。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其中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辽宁省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仅在2011年,辽宁省新开工建设的文化项目47个,投资金额422亿元;增容扩建项目17个,投资金额15亿元。从产业规模来看,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潜力。此外,在产业发展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出版印刷、影视音像、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也确立了其在环渤海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受体制、环境、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文化体制改革滞后,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几个重要的传统文化领域,如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领域,国有资本仍是市场主体,非公有制资本发展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化不足问题。这就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和外资在这几个行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业发展的活力。以北京市为例,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文化艺术行业中规模以上国有单位(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中的国有、国有联营、国有独资公司)收入比重为90.8%;新闻出版业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77.9%;广播、电视、电影行业的国有单位收入比重为82.2%。

2.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大连市、济南市、青岛市等中心城市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相比较,在环渤海区域的城郊与农村地区,创意产业发展仍比较弱。仍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创意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这会影响到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创意产业不仅仅是城市的产业,更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产业,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3.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获得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许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基础薄弱,融资困难,创意思想难以有效转化,非常需要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资金问题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第一,对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构成而较少固定资产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缺乏实物资产进行贷款抵押,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还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困难。

三、进一步促进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会不断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环渤海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投资环境

第一,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独立生存能力不强,加上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性,政府还应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发展咨询建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流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进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大都对企业的注册资本、营业规模有一定要求,对创业期的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应当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建设。采取提供办公场所、政策扶持导等多种形式,降低其创业初期的成本。降低大学生、文化工作者等创业人群的创业门槛。

2.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要不断扩展融资渠道,改善创意企业融资环境。如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加快成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贷款承诺、票据承兑等。做好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创意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融资的良好格局。

此外,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文化创意行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重点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改善中小创意企业的融资环境。

3.加强环渤海区域郊区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

在环渤海区域,除了北京市、天津市、济南市、青岛市、沈阳市、大连市这些中心城市外,环渤海区域还有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环渤海区域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郊区与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工作,如广播电视村村通,万村书屋建设等,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缩小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

改变过去依靠过去那种“送戏下乡”“农家书屋配送”等政府主导模式。鼓励文化企业面向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满足农村民众的内生性文化需求。

4.做好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环渤海区域完善的交通网络,为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此外,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成立了相关合作机构,部分行业如基础设施、旅游等行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合作的范围与领域在不断扩大。这就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环渤海区域各省市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和深化合作的环境良好,合作的广阔前景。

可以建立区域的共同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健全区域的产业政策发展体系。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面。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合作,注重创意园区的合作。同时还要防止盲目上马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此外,做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工作,完善产业链。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和资源实力有限。围绕价值链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提升和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建设,做好创意研发、创意生产以及创意销售等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5.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避免盲目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北京市定位于“世界文化创意城市”,成为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围绕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这六大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新闻出版、文化会展、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等优势行业。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要做好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对接,可以更多地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和会议展览类创意产业。

从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大连市“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成效显著。可以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动漫游戏等优势行业。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042-03

1.研究问题的提出

文化资源是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以文化为载体的,能够满足人的文化消费需求的特殊资源,它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和作用的对象。开发和利用这种特殊的资源可以减少对其他不可再生性、污染性资源的依赖,可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地方的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发展[1]。

因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将文化产业确立为重点产业,以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学术界对文化资源与公共经济政策的研究多是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视角进行的,这样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最近地方政府追求文化政绩工程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分析和检验文化资源禀赋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一致性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这种一致性,判断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理性程度。

2.文献评估与研究方法

2.1对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代表性研究

曹建华和金晓燕(2007)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WOT分析方法,结合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湖南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发展策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是: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具备了一定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同时,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劣势:体制改革滞后;产业主体竞争力低下,规模小、数量多;文化产业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湖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他们所提出的策略是:以民族文物和特色文化产品等资源吸引物为基础打造湖南综合文化系统;改善湖南文化产业的社会大环境,整合湖南文化产业资源,树立湖南文化产业品牌,提高湖南文化产品竞争力;走特色文化产业之路,以古文化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2]。

2.2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代表性研究

汪治(2004)分析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优势和定位,他认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是:政府强力推动,社会参与性强;文化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功能初步凸现,产业主体发育迅速;产业主体较早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产业关联作用明显;文化产业发展开始呈现集团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能力较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是,有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有高科技的支撑。因此,他对深圳文化产业进行的定位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规划和发展;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为主;全力扶持、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强化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实现集团化经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积聚效应;开发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会展节庆活动,促进和发展对内、对外文化贸易[3]。

虽然现有的文献涉及到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或定位问题,但是仍然没有采用合适的和规范的研究方法论证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没有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实证分析,多是停留在自话自白的层面上,没有提出具体对策。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根据经济学基本原则,通过双案例比较分析检验文化资源禀赋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一致性。

2.3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一致决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区域经济实体,研究目的是检验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一重要的公共经济政策时是否实现了决策理性,即坚持“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则[4]。这样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决定了我们需要通过双案例比较分析开展研究,通过具有差异性的个案检验决策主体的决策理性程度。湖南是一个自然资源、金融资本比较缺乏的区域,但是湖南的历史人文资源比较发达、且具有文化资源开发的历史传统和后天经验;深圳是一个年轻的都市,历史文化资源匮乏,但是深圳具有雄厚的产业资本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湖南和深圳在文化资源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适于选择以湖南和深圳作为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的基本假设是,理性的公共经济政策应遵循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则。基本理论框架式,决策主体会根据决策目标和组织资源进行理性决策。研究自变量是文化资源禀赋,因变量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的子文化产业选择。文化资源禀赋指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的类型、结构与产业特性,如自然文化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文化产业资本等。子文化产业选择指决策主体对子文化产业的优先性排序,如旅游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

3.湖南的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3.1湖南的文化资源

3.1.1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湖南有多个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梅山文化、龙舟文化,距今七、八千年的石门皂市和澧县彭头山原始社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传说中华始祖炎帝、舜帝陵、西汉马王堆古墓,作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近现代的大批知名历史人物的旧居也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刘少奇等。湖南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人间仙境”桃花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张家界和武陵源风景区、南岳衡山,这些构成了极具旅游产业潜力的自然旅游资源。

3.1.2多元化的现代文化资源。湖南是全国最大的书市、最大的出版物交易中心,有国内唯一的版权交易中心;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就诞生于此,最大的原创动漫画基地也建立于此;这里还有全国最早组建的广电集团,有场地最大、观众最多的歌舞厅、酒吧,形成了电视传媒和出版品牌。截至2008年8月,湖南文化产业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成为首批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的省、市。2007年,湖南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6.55亿元,湖南出版集团连续5年入围全国最大企业500强,最大文化企业50强。同年,湖南广电集团实现收入28亿元,入围全国文化企业50强[5]。

3.2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3.2.1主导战略选择。湖南省将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沙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是其主导战略,将充分发挥长沙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洲城的特色优势,依托省、市的既有产业基础,把长沙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形象标志,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强劲的中心辐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长沙建设成为人文精神深厚、文化氛围浓烈、文化产业发达的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2010年力争达到300亿元,10年年均增长18%以上。

3.2.2主导子文化产业选择。广播影视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传播、影视产品生产发行等领域。按照“大传播、大竞争、大扩张、大生产、大发展”的整体思路,面向国内外市场,继续推进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新闻出版产业主要包括:出版发行、报纸杂志和印刷等行业。贯彻“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总体方针,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文娱演艺产业主要包括:演出、娱乐、展览、艺术培训、艺术中介、文物和艺术品经营等领域。体育服务产业主要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用品经营、体育等领域,广泛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动员各方投资,加快发展壮大体育服务产业[6]。

4.深圳的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4.1深圳的文化资源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是南中国的边陲小镇,文化资源相当匮乏,就旅游业而言,既无名山大川,又少文物古迹,发展文化产业可谓“先天不足”。但是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现代移民城市,工业制造能力突出,文化产品复制能力强,创意人才众多,大量存量资本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风险资本,高科技产业发达。因此,深圳的人文旅游业、高端印刷业、工业美术业发达,这与深圳物流业的发达密不可分。

4.2深圳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深圳的决策者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维系,因此,选择将资源耗费少、附加值高、容易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在“十一五”期间,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推动现代印刷、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三个传统强势产业的升级突破;提升传媒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三个现有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会展三个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先导产业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基本策略是:依靠文化创造价值品牌、提升传统产品的附加值;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方式,延伸文化产业链[7]。

5.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湖南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发现,湖南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传播、新闻出版、文娱演艺和体育文化产业与其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基本一致。但是湖南没有充分考虑其拥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而没有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子文化产业;相反,却将体育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子文化产业,而湖南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具备突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深圳重点发展的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子文化产业符合深圳创意人才多、可供利用的风险资本充裕的实际,提升与强大的制造业相伴随的印刷业和工艺复制业也是理性的选择。但是深圳重点发展传媒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娱乐子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也并不具备突出优势。综上所述,湖

南和深圳两地的决策者基本上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作出了理性的区域文化产业战略选择,这与古典经济学原则的预期是一致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7C112);深圳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115A078)。

参考文献:

[1]周尚意.文化与地方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

[2]曹健华,金晓燕.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42~44.

[3]汪治.关于深圳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4,(12):38~39.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5]徐攀亚.改革开放三十年,三湘文艺百花开[N].湖南日报,2008-12-08-01.

[6]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D].2001:3~4.

[7]深圳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D],2007:19~257.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例11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56-02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立足市情,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突出地方特色资源,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为重点,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业态,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2013年1-6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9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5%。

一、福清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

福清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带,在政治、人文、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区位优势明显

福清是著名侨乡,现有海外华侨近90万人,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位近台,最近处距台湾仅84海里。多年来,福清充分发挥侨多台近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以侨引台、以侨促台、侨台民外共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子。依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福清定位于福州南翼发展区,将承接福州市的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使得福清成为福州连接平潭的交通要道和桥头堡,也是平潭得以倚靠的天然腹地,为福清对外商贸交往提供便利。

(二)民间资金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福清乡亲走遍大江南北,成为国内最活跃的创业群体之一,现有近30万福清乡亲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财力。截至今年1月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约759亿元,使福清成为投资兴业的重要合作平台。

(三)文化资源丰富

福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市)”。文化资源涵盖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历史遗产、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尤其是特色文化资源深厚,有以“梦文化”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石竹山,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瑞岩弥勒造像及龙江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水利工程天宝陂、明代利桥塔和黄阁重纶、清代东关寨、瑞岩摩崖石刻,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黄檗山万福寺,南少林寺遗址,以及闽剧、石竹山梦文化、宗鹤拳、板凳龙、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

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福清的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而且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发展也不均衡,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待时日。

(二)知名品牌偏少,创意能力偏弱

缺乏龙头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而且基本立足于传统业态,新兴产业业态即富含创意能力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形态发展不够,导致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域性资源过于依赖。

(三)产业吸引力不强,高端人才不足

文化产业整体的集聚要素,对资本、技术、知名企业等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制约福清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区域产业关联协同效应不足

文化产业与既有产业如现代制造业之间缺乏整合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三新”领域的开拓能力不足,产业门类协调不足,限制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推进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发展体系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从培训骨干企业、简化审批手续、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着手,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同时,在土地供应方面对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消费文化产品。二要增强资金投入。探索包括财政补贴、担保费补贴、股权投资等在内的多种融资方式,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要培育人才。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在户籍、职称、住房、收入分配、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来融创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支持福清文化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加强高端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机制,设立文化产业贡献奖,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各类创意、创新、创造类型的活动,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深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一要抓“立足点”,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林则徐、叶向高等历史名人,十番音乐、舞龙舞狮、提线木偶、勾头打击乐等民俗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资源转化。加强对东关寨、鳌江宝塔等文化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永鸿文化城、石竹山5A级文化旅游景区的项目建设。二要抓“增长点”,盘活休闲旅游资源。分期分批推进滨海文化旅游带建设,着重要挖掘海口古镇文化内涵,加快三山温泉旅游项目开发,提速东壁岛旅游度假村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滨海文化旅游带的开发。三要抓“支撑点”,实现市场服务与旅游要素对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做好旅游、会展和商务活动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服务消费高地。

(三)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