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24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1

1、EDA技术概念及现状介绍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电路理论、信息分析与信号处理的结晶。

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很宽。包括在机械、通信、电子、航空航天、矿产、化工、医学、生物、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EDA在教学、科研、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方面,现在几乎所有理工科类的高校都有开设了EDA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EDA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用HDL语言编写规范、掌握逻辑综合的理论和算法、使用EDA工具进行电子电路课程的实验验证并从事简单系统的设计。一般学习电路仿真工具(如multiSIM、PSPICE)和PLD开发工具(如Altera/Xilinx的器件结构及开发系统)。科研方面主要利用电路仿真工具(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利用虚拟仪器进行产品测试;将CPLD/FPGA器件实际应用到仪器设备中;从事PCB设计和ASIC设计等。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方面,包括计算机仿真,产品开发中的EDA工具应用、系统级模拟及测试环境的仿真,生产流水线的EDA技术应用、产品测试等各个环节。EDA软件的功能日益强大,原来功能比较单一的软件,现在增加了很多新用途。如AutoCAD软件可用于机械及建筑设计,也扩展到建筑装璜及各类效果图、汽车和飞机的模型、电影特技等领域。

2、EDA技术的特点

EDA技术之所成为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具有“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程序,这就确保设计方案整体的合理化;由于EDA采用高级语言描述,有语言公开可利用、描述范围广、可以系统编程和现场编程等特点;自动化程度高所以可以进行各级的仿真、纠错和调试工作。这些特点促使EDA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3、EDA技术的作用

EDA技术中的温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各种温度条件下的电路特性,便于确定最佳元件参数、最佳电路结构以及适当的系统稳定裕度,真正做到电路特性的优化设计。

由于受到测试手段和仪器精度限制,测试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DEA技术方便得全功能测试解决了数据测试和特性分析的问题。

4、EDA常用软件

EDA软件发展很快,目前被我国广泛应用的有:multiSIM7(原EWB的最新版本)、PSPICE、OrCAD、PCAD、Protel、Viewlogic、Mentor、Graphics、Synopsys、LSIIogic、Cadence、MicroSim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PCB设计软件、IC设计软件、PLD设计工具及其它EDA软件。

4.1 PCB设计软件

PCB(Printed-Circuit Board)设计软件更是种类繁多,如Protel、OrCAD、Viewlogic、PowerPCB、Cadence PSD、MentorGraphices的Expedition PCB、Zuken CadStart、Winboard/Windraft/Ivex-SPICE、PCB Studio、TANGO、PCBWizard(与LiveWire配套的PCB制作软件包)、ultiBOARD7(与multiSIM2001配套的PCB制作软件包)等等。

4.2 IC设计软件

IC设计工具也很多,ASIC设计领域有名的软件供应商主要有Cadence、Mentor Graphics和Synopsys。中国华大公司也提供ASIC设计软件(熊猫2000)。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2

1、EDA技术概念及现状介绍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电路理论、信息分析与信号处理的结晶。

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很宽。包括在机械、通信、电子、航空航天、矿产、化工、医学、生物、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EDA在教学、科研、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方面,现在几乎所有理工科类的高校都有开设了EDA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EDA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用HDL语言编写规范、掌握逻辑综合的理论和算法、使用EDA工具进行电子电路课程的实验验证并从事简单系统的设计。一般学习电路仿真工具(如multiSIM、PSPICE)和PLD开发工具(如Altera/Xilinx的器件结构及开发系统)。科研方面主要利用电路仿真工具(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利用虚拟仪器进行产品测试;将CPLD/FPGA器件实际应用到仪器设备中;从事PCB设计和ASIC设计等。在产品设计与制造方面,包括计算机仿真,产品开发中的EDA工具应用、系统级模拟及测试环境的仿真,生产流水线的EDA技术应用、产品测试等各个环节。EDA软件的功能日益强大,原来功能比较单一的软件,现在增加了很多新用途。如AutoCAD软件可用于机械及建筑设计,也扩展到建筑装璜及各类效果图、汽车和飞机的模型、电影特技等领域。

2、EDA技术的特点

EDA技术之所成为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具有“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程序,这就确保设计方案整体的合理化;由于EDA采用高级语言描述,有语言公开可利用、描述范围广、可以系统编程和现场编程等特点;自动化程度高所以可以进行各级的仿真、纠错和调试工作。这些特点促使EDA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3、EDA技术的作用

EDA技术中的温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各种温度条件下的电路特性,便于确定最佳元件参数、最佳电路结构以及适当的系统稳定裕度,真正做到电路特性的优化设计。

由于受到测试手段和仪器精度限制,测试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DEA技术方便得全功能测试解决了数据测试和特性分析的问题。

4、EDA常用软件

EDA软件发展很快,目前被我国广泛应用的有:multiSIM7(原EWB的最新版本)、PSPICE、OrCAD、PCAD、Protel、Viewlogic、Mentor、Graphics、Synopsys、LSIIogic、Cadence、MicroSim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PCB设计软件、IC设计软件、PLD设计工具及其它EDA软件。

4.1 PCB设计软件

PCB(Printed-Circuit Board)设计软件更是种类繁多,如Protel、OrCAD、Viewlogic、PowerPCB、Cadence PSD、MentorGraphices的Expedition PCB、Zuken CadStart、Winboard/Windraft/Ivex-SPICE、PCB Studio、TANGO、PCBWizard(与LiveWire配套的PCB制作软件包)、ultiBOARD7(与multiSIM2001配套的PCB制作软件包)等等。

4.2 IC设计软件

IC设计工具也很多,ASIC设计领域有名的软件供应商主要有Cadence、Mentor Graphics和Synopsys。中国华大公司也提供ASIC设计软件(熊猫2000)。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3

2.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1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可通过物理实验有目的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直观的重现出来,这个过程简单且明晰化,方便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动态、高效及大容量等特点,所传递出的信息富有表现力和直观性,可以形象且逼真的再现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演示实验虽然现象清楚,简易方便,可以保证演示成功。但不得不受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实验条件和环境,教师的演示技能等。上述因素都可导致演示实验的失败,从而无法体现化学概念。而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难以还原的实验通过动画的形式给模拟出来,虽然多媒体的动画模拟不能取代课堂的演示实验,但两者可以起互补作用,一起服务与物理教学课堂。其次,可以将实验过程提起录制好,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尤其是操作步骤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可先观看录像,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步骤和要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还可按照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进行实验,补充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不足。

2.2通过课件模拟情景引入

常规实验仪器和材料及环境等条件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发挥,导致实验效果不尽人意。然而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来模拟一些抽象和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演示效果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如“电流”概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电路,让看不见的电流演变成动态的画面,不仅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概念,还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电流的感官认识。

2.3通过学生活动、问题及类比法的引入

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也间接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是实现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幅度增加。教师还可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化,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学习“电压”这节知识时,要充分了解它的概念才能有效的继续学习,因为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和最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设计一个较为具体化的课件,如电压可以运用水压来对比,电流类比水流,打开抽水机,使容器内的AB两种产生压强,之后再将阀门打开,A经过水管流到B水流,从而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也是电压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4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Mechatronics,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和智能化。如今的现代化企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智能制造时代。

一、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IMT)和智能制造系统(IMS)。因本文不涉及智能制造技术本身,只侧重于论述制造模式,所以重点讨论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专家的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将这些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整个制造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以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专家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专家的智能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是指基于IMT,利用计算机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机器、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并行工程、生命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国际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础上,使整个企业制造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分别智能化,并使制造系统形成由网络集成的、高度自动化的一种制造系统。

IMS是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展现的载体。IMS理念建立在自组织、分布自治和社会生态学机制上,目的是通过设备柔性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自动地完成设计、加工、控制管理过程,旨在解决适应高度变化的环境制造的有效性。由于智能制造模式突出了知识在制造活动中的价值地位,而知识经济又是继工业经济后的主体经济形式,所以智能制造就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过程的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模式。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

IMS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自组织能力,二是自律能力,三是自学习和自维护能力,四是整个制造系统的智能集成,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六是虚拟现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作为一种模式,它是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先进制造系统。

三、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并行工程;

虚拟制造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

四、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

(1)智能制造理论和系统设计技术;

(2)智能制造单元技术的集成;

(3)智能机器的设计。

2.智能制造主要研究目标

(1)整个制造过程的全面智能化,在实际制造系统中,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大范围的自组织能力。

(2)信息和制造智能的集成与共享,强调智能型的集成自动化。

五、智能制造的发展简况

1.国外发展简况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IMS概念以来,IMS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在1991年1月联合开展了由日本首先于1990年4月提出的为期10年的IMS国际合作计划。

2.国内发展简况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也将“智能模拟”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课题,已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1993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的研究”获准设立,1994年开始实施,由华中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内容为IMS基础理论、智能化单元技术、智能机器等。至今,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言的稳定性。人类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对自然界的各种认识,交流各种社会经验,如果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敏锐地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语言的这种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使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这在语言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更多的科技词语的出现,以及科技词语的生活化。

所谓科技词语是指在科学技术上运用的专门用语,是表述某学科、某技术领域内科学概念的词语。从意义内容上来看,科技词语可分为信息科学、物理、生物、地理、天文航天、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气象、交通、军事、医药等几个小类,例如,防火墙、辐射、蛋白质工程、断层、黑洞、太阳能、水体绿化、大气候、接轨、导弹、生物疗法等。科技词语在产生之初,主要运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交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浓厚的科技性,其重要的特征就是语义内涵单一、严谨、精确,不允许内容模糊,有歧义。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科技词语突破专业限制,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它的从无到有、从有到词义的发展、演变、扩展,如同汉语其它普通词汇的发展演变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汇的发展规律。

一、简约化规律

词语走出学科、专业限制进入大众生活中后,就由原来的几个音节缩短成两个或更少的音节。例如,空气调节器简称“空调”;电化教育简称“电教”;微型电子计算机简称“微机”;能源消耗简称“能耗”;科学研究简称“科研”;汽车修理配件简称“汽配”;监视和检测简称“监测”;妇女流产简称“人流”;“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再简称为“四化”,等等。在保持原义的基础上,这些科技词语由原来的几个音节大多缩略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形式上更为简约。科技词语要求严谨、精确,表述不能随意改变,但一旦进入生活领域后,这种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这一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任何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于交际的方向发展的。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时总是力求简便。这些词语缩略后长度减短但表达的概念不变,起到了简洁的修辞效果。“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完善,而表达的手段则日趋简单和方便。这种内涵的不断丰富和表达手段、形式的不断简便,是语言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内部规律”。[1]现代汉语单音节和多音节向复音节转变是语言发展的一个规律,同时从交际的角度看,多音节词语的存在无论对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而言都费时费力,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缩略语是语言精简的结果,它使用的语言符号少,主要的信息显豁,易于识记和交际,这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经济简约、迅速高效的原则,也符合人们求简趋易的心理。所以科技词语一旦突破专业限制,进入生活领域,作为普通交际语言时,它的缩略就应运而生了,而这种缩略正是词汇简约化规律的有效反映。

二、丰富化规律

科技词语最初产生时都只有一个义项,这也是科技词语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且每一个词语都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一性、系统性,不仅只标记一个概念,而且力求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概念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规定。它“排斥生动形象、附有感彩的词语,文中不用叹词、语气词、儿化词和口语词”。[2]

后来一部分科技词语进入日常用语后就不只具有一个义项,而是由一个义项发展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例如“焦点”一词,本是物理学术语,《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某些与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有特殊关系的点。如椭圆的两个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和是一个常数。(2)平行光线经透镜折射或抛物面镜反射后的会焦点。(3)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3]

“焦点”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是光学系统的重要概念之一。透镜(或凹面镜)将光线汇聚所形成的点,因光线聚成一点可将物体烧焦而得名。现在又引申出了比喻义,即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例如:(1)抛物面型反射聚光器有九层楼高,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中心焦点温度达4000℃。(2)一盆价值估计达1亿港元的“报岁兰”是全场焦点,不少市民闻讯特地到兰花展来一睹它的风采。

再如“弹性”,《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2)比喻事物以实际需要可以加以调整变通的性质:弹性立场、弹性外交、弹性工作制。从对弹性的解释可以看出弹性有两个义项,一是物理术语: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例如:(3)纤维无拈曲,虽不能纺细纱,但柔软纤细,弹性好,耐压,适宜做座垫和枕芯。(4)骨中含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所以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容易弯曲发生变形。二是比喻事物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等伸缩性。例如:(5)驻足不前,成交量自然逐渐减少,极难恢复往日的成交量水准,股价弹性大减。(6)入境处和香港政府各部门已做好准备,将灵活和有弹性地调配资源。

又如“克隆”,《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2)比喻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例如:(7)一位美国科学家17日在伦敦宣布,他克隆出了一个人类胚胎并于两周前将其植入了一位妇女体内。(8)银行的网站也采取了添加“防伪标识”等措施,以防银行网站被黑客克隆。

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词义是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词义是一个历史现象,由于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本相对稳定的词义也会发生变化。科技词语由原来的一个义项发展演变为两个或多个义项,不必另造新词,减轻了人们学习的负担,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是词汇发展的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科技词语常常通过比喻、引申、借用等方式在原意的基础上衍生出其它意义。这些衍生出来的意义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话语变得幽默风趣、生动别致,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扩充了文学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语言不断更新。它由一个义项发展演变为两个或多个义项,并且增加了词语的修辞效果,丰富了语言,有效地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抽象化规律

语言结构成分抽象化规律,在一切语言中都起作用。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由具体事物中所抽离出的抽象事物的描述会有点含糊不清,有时也会有些含糊不清的指称对象,例如,“快乐”,当作为一个抽象化时,可以指涉能使人快乐的人、事物。抽象化使用了简单的手法,将其具体的细节保留成含糊、或无定义的样子,这类词语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

语言的抽象化规律在词汇上表现为抽象的意义在具体的意义上发展而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一些较为具体的语言事实转化为抽象的语言事实,抽象的程度不断增加”。[4]比如“硬件”、“软件”,这是科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产物。硬件是计算机硬件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的统称。从基本结构上讲,电脑可以分为五大部分:运算器、储存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现在也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等。软件指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挥计算机进行运算、判断、处理信息的程序系统,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现在也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例如:(9)从今年开始,北京王府井将从硬件设施、经营理念、经营结构、信息化程度等六个方面进行升级。(10)集中力量加快南宁市及相关城市机场、港口、道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等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南博会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人才等软件建设;统筹谋划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物流、会展、商贸、旅游、信息、房地产、咨询等产业经济。

“群体”本是生物术语,指由许多在生理上发生联系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整体,如动物中的海绵、珊瑚和植物中的某些藻类。现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整体,例如,英雄群体、企业群体、建筑群体。

词语的概念有从具体到抽象运动的趋势。“硬件”和“软件”本是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进入大众生活后,也用来借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群体”原为生物术语,现在泛指本质上有共同点的整体。它们都在原概念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的概念,且这些新概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具有共同的特性。无论是“城市机场”、“港口”、“道路”还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总的来说都属于设施建设。例(9)只提到“硬件设施”,没有具体说明它所包含的内容,虽然指称的“虚”、“泛”,但覆盖面广,泛指一切基础设施。“英雄群体”、“企业群体”、“建筑群体”也是一样,无论什么样的英雄、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建筑,都统称一个“群体”。这些词语在原来有着具体的指向、意义明确的基础上发展出抽象的指向、意义含糊、无定的意义。

科技词语是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而出现的,它代表着词汇的新生力量,当它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进入大众生活后,在形式上由原来的几个音节缩略为两个或更少的音节,形式更为简约;在意义上,由原来的一个义项发展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意义更为丰富;在概念上,由原来的一个具体的概念发展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概念更为抽象。作为新词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发展、演变在某个程度上可以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可以揭示词汇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这对于词汇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本和.谈谈汉语中的缩略语[J].河南大学学报,1989,(5):95-97.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6

[分类号]TP391

知识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如今有形资源和资产的竞争日益转化为智慧和知识资源资产为主的竞争。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社团、项目团队和组织,甚至是虚拟性组织也大量涌现。如何让所有成员和团队有效共享组织知识,如何让其在交流和贡献自己所拥有知识的同时学习和应用更多知识?如何有效获取和共享利用组织内外知识和智力资源?组织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增值和价值最大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技术角度研究组织知识共享及其实现机制。

1 组织知识和组织知识共享

所谓组织知识,是指经过一定时期孕育形成的组织内部知识与一切对组织发展有用、可转化为组织内部知识的外界知识。组织知识既包括组织成员头脑中的技巧、方法、经验及思维模式和定势等隐性知识,也包括譬如流程、典型案例、策略与制度等显性知识;既包括组织内成员、团队(部门)及组织层面知识,又包括从组织外转移和吸收转化的知识。

组织知识只有为大多数组织成员共享和掌握,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关注基点提炼出富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例如Henddriks和Botkin等人从知识转移的角度,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日本的野中郁次郎立足于知识类型与形式的转化,指出实现知识共享首先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他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相互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诸葛海结合系统论思想研究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整体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文献[4]以知识交流和交易的联系为基础,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交易的过程;知识共享不等于放弃知识所有权。

结合上述论断,本文认为组织知识共享是组织内成员、团队(部门)及组织之间利用知识网络、团队学习和会议交流等手段,实现知识内容(包括隐性核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使得知识在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间的转移、流动、吸收和创新的活动和过程。可见,组织知识共享实质是知识类型转化、知识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和实现知识内容创新的过程。本文着重从技术层面探讨组织知识共享的实现。

2 组织知识共享方式和途径

知识共享可能发生在员工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项目团队或不同组织之间。组织知识共享可分为组织内个体间的知识共享、团队问的知识共享、成员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有五种可能的共享方式和途径。

・通过碰面交流进行知识共享:知识主体面对面进行会谈、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操作技能、经验等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其缺点在于地域和时间限制较大。

・通过广播、电话及电视等媒体进行知识共享:它特别适用于显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缺点在于针对性和互动能力不强,而且信息形式和载体单一,往往妨碍清晰阐述和正确理解。

・通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下车间走访和典型演示:指导生产和经营、提供咨询和参考。这种方式能答疑释难、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经营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但花费代价较高。

・定期不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这种方式能促进成员业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过,需抽出时间在一定地点听讲座和进行集体培训。

・通过网络(企业内部网、企业间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共享:通过网络,可以进行视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设置个人主页和Blog(博客),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和利用知识库、通过虚拟社区、知识地图等进行知识概念导航、检索和共享。这种方式,能为人们提供虚拟化的、互动式的知识共享,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这种方式不仅方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而且有利于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实现。

3 组织知识共享模型

3.1 显性知识和隐性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提出显性知识和隐陛相互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

・s表示社会化(socialization):人们将经验分享和推广,正如师传徒授,传授隐性知识而创新隐性知识。这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E表示外化(Externalization):这是典型的知识产生、描述表示、利用知识和加工创新的活动与过程,利用隐性知识提取、类比和发现等方式进行知识编码,实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c即综合化(combination):是一个将不同知识集成、筛选、分析、补充和组合的过程,将个别零碎的显性知识系统化和通俗化,从而支持个体知识到组织共享知识的升华从而方便更多人共享和存储;实现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

・I即内化(Intemalization):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共享和学习,积累优秀经验,获得有关技能技巧、诀窍或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实现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野中郁次郎将知识转化的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这四种模式分别对应源生场、互动场、网络场、训练场。他指出,“场”(Ba)提供知识螺旋转化和学习过程定阶段知识转化和创新的操作平台。

3.2 基于本体的组织知识共享模型的提出

SECI模型很好地阐述了组织内个体成员之间及成员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但它对于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关注不够。然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组织重组、团队和虚拟性组织大量出现,团队间及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也必须受到充分重视。另外,即使是显性知识,由于产生存在于不同组织文化,其结构和编码方式也可能不一致,导致“信息孤岛”出现和存在,不利于知识共享。这些问题,可以利用本体及现代网络技术解决。立足于整个知识共享体系(主体、客体和媒质)和知识生产、加工、转移及学习的全过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着眼点。

个体隐性知识、团队隐性知识和组织隐性知识是提供共享的三种重要知识来源。广播、电话等媒质提供组织知识交流和转移辅助平台,还可利用团队网络聊天室、个人或团队博客以及组织信息讨论和区等构成虚拟知识社区,应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库技术构建支持知识获取与规则输入的知识共享网络操作平台;这些构成了丰富的组织知识交流平台。用户(包括组织内个体成员、团队和组织用户)可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知识交流、和检索,也可通过交流将零散的知识经验及显性知识概念“告知”知识工程师。

知识工程师从中整理和提取相关知识概念,并在有关领域专家和已有数据库的帮主下进行知识概念的分类和关联,从而正确构建本体。当然,除了直接构建本体外,还可利用现有本体,将它们进行集成与映射等。本体用于描述领域知识中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来表示和存储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工具、推理机制和知识地图等实现知识发现、知识推理和知识获取,可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生成相对应的知识视图,并通过相应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知识。总之,通过交流操作平台和一定的技术手段(如电话、网络、虚拟社区及群件技术等),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也可以通过统一结构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该模型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支持知识社会化、外化、综合以及内化等四种转化方式和过程。

・在该模型中,通过组织内部各团体、个体及知识工程师间的交流、网络联系,促进知识获取和本体构建,能实现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和创造;通过一定的知识管理工具和交流平台实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组织外部的知识获取和吸收。

・体现了整个知识共享系统的交流和互动。知识共享的实现离不开知识提供方、知识接受方甚至还有第三方即知识加工处理方的积极参与通力协作;知识共享的实现其实就是客体(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手段在不同的主体(提供方、接受方)间流动和互动并得到不断创新的结果。

・支持共享主体间的非正式知识共享(如通过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自发的知识共享),又支持正式的知识共享(以组织为依托的知识共享)。

4 组织知识共享关键技术

组织知识共享可借助Blog、Wiki、RSS等技术实现,还有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知识共享。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RSS技术、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组织知识共享。对Blog、Wiki技术的介绍参见文献[7]。

4.1 基于RSS的知识共享

4.1.1 RSS简介RSS是Netscape公司为其浏览器Navigate设计的一种描述新闻频道的语言。它有三种可能的含义: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整合)、RDF Site Summary(资源描述站点摘要)、Rich Site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但实质上指的是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RSS有三个典型特征:低成本的即时信息特性;来源多样的个性化“聚合”特性;无“垃圾”信息特性。RSS是一种典型的XML应用,可提供选择性的、汇总处理过的网络信息。其优点在于:易于及时发现更新了的相关站点信息,得到最新知识;方便实现网站之间的信息共享;另外,利用RSS技术,除直接用电脑访问外,通过例如手机、PDA及邮件列表等终端和服务也可使用和阅读有关知识信息,如企业新闻、会议精神、供销需求等实时信息。

4.1.2 基于RSS共享的实现 RSS实际上是通过RSS文件的、检索与应用来实现共享的,由于RSS文件中保存了文档特征元数据信息(如文档分类信息,标题、作者、学科等信息),因而可在一程度上有效实现知识信息获取和个性化推送。例如在VB.net程序中通过Load()和Save()方法语句依次可实现收集和保存网络RSS文件,从而获得相应组织网站的最近更新内容。

RSS相对传统基于关键字的网络信息获取和检索而言共享效率较高。但它不能按概念关系共享,不能检索和发现其中蕴含的语义信息。而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共享技术能解决该问题。

4.2 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知识共享

在实际中,同一概念往往有多种表述符号,同一词汇或符号也可能有多种含义。这就要求在语义上解决这些不利于共享的问题。Tom Gruber指出,本体是精确的概念化规范。本体是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的一种重要方法,可对一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知识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统一、明确地表述,并通过对这些概念、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的严格和精确定义,表示普遍认可的、可共享的知识。因此,本体本身包含了语义,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知识共享有着传统基于关键字的共享和基于RSS知识共享不可比拟的优势。

基于本体和语义Web的共享对于获取和共享相关领域知识也十分有效,能提供基于概念的精确化搜索,也有利于信息系统和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指导农户如何调试、使用、维修农业机械设备,可通过相关机械设备的本体来获取所需知识。另外,在构建知识本体时,知识工程师可以通过现有的或其他相关领域本体来获取有关隐性和显性知识。当然,构建本体必须精确地描述概念、子概念、概念的属性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本体构建、集成、映射和过滤技术结合数据库和VB程序设计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概念导航和检索自助服务子系统。

设计时按知识结构关系,将农业知识分成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养殖、农业机械、农业水利、观赏农业及农业技术等类,每个类别中又按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划分为若干子类。从检准率和检全率两项指标来衡量,该系统检索质量和效率较高。另外,对系统还有一个考虑:对获取和学习常识性知识进行引导。因而该系统还提供知识概念导航功能。在设计中,主要利用了TreeView控件,调用其中的ADD方法,结合数据库设计,添加和编辑节点,实现知识概念导航。若用户选择某一知识分类,系统自动将其子知识点展开,同时在概念导航栏内的表格中自动给出相应的上级概念、同级概念、子概念和相关概念等知识概念,并在概念文本框中提供相关的概念集。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7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领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也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1]。在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力地刺激了人文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科学的研究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为物质、技术基础,以计算机与人脑相类比为前提的[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从近三十年电子计算机发展引起的新技术革命,两千多年逻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作为符号处理系统的计算机在智能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尤其是人们在高级抽象思维领域,如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尚缺乏研究等方面,对认知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思维学”的理念,给出了“思维科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向与基本道路,并在随后的一系列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思维科学的理论与思想体系[3]。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正预示着更重大的变革――思维科学的出现。”“引出这项变革的是电子计算机”。而“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4]”。在钱学森的倡导下,自上世纪80年代起,面向新技术革命的思维科学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随着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组成的联合攻关组于1988年底提交了“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5],计算学科的“存在性”得以证明。随后,CC1991报告和CC2001报告等相继出台,从学科的角度诠释了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在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本土化进程中,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实质性成果,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6]。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7-10],大大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在计算学科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培养既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计算机科学学科意识和素养的人才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计算机思想史研究”(03KJD520028)及江苏科技大学高教项目“计算思维与创新教育”(GJKTY2009025)资助。

作者简介:张晓如(1963-),女,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教育、数据库;张再跃(196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可计算性理论与知识工程。

一个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相比,计算机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也应有其独特的地方。正如计算大师Dijkstra所言:“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11]。”因此,当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趋密切的形势下,研究与之相关的人类思维活动与思维方式便成为现代思维学科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不妨称此种思维为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显然,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后者则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员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们更为关心的。究竟什么是面向计算科学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什么?对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研究对计算学科的发展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这种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吗?又如何培养呢?我们现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吗?

1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

国内最早面向计算学科思维的研究文章是收集在2000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笔者的《谈谈计算机思维》[12]一文。当时的“计算机思维”意为“计算机科学思维”(Computer Science Thinking),在随后关于面向计算科学的思维研究中,相继出现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3-14]与广义“计算机思维”(Computing Thinking)[21]等概念。这些概念虽然与“计算机”有关,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关于人的思维。

1.1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思维

“计算思维”的思考和研究在国内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要归功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于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桂林召开的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课程为载体讲授面向学科的思维方法,共同促进国家科学与教育事业的进步”。会议从8各方面征集论文,无不涉及“计算思维”。在会议提供的资料中,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2006年3月发表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会刊上的文章《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3-14]和王飞跃2007年3月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的文章《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11]位居榜首。其中,王飞跃教授从计算机文化发展的高度对“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和“计算思维”的研究与发展对计算科学的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给出了充分肯定。王飞跃教授在提及国内对“计算思维”研究和计算文化与计算思维联系方面的状况时指出,“在中文里,计算思维不是一个新名词,常被朦朦胧胧地使用,却一直没有被提到周教授所描述的高度广度,那样的新颖、明确、系统”。这一陈述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计算思维”从命名的角度可以如是说,但就其作为面向计算机科学思维的概念与特征而言,无论从高度讲,还是从广度说,周以真教授的描述确有“新颖”之处,但在“明确”和“系统”方面,同本文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的“计算机思维”的概念在主要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并可形成互补。特别指出的是,《谈谈计算机思维》在谈到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机思维相互之间的联系时指出,“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工具的代名词,而是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象征。可以这样说,‘计算机’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使得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或多或少地与‘计算机’这一概念相联系,研究与之相关的思维活动与思维方式,便成为现代思维科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12]”。在此,我们可以把有关“计算思维”特征的陈述同有关“计算机思维”的陈述作一比较。

周以真教授在对计算思维的描述中首先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这一观点与《谈谈计算机思维》一文中提出的“计算机思维具有广泛性。计算机思维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所应具有的思维,而应是全民族所必须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文中还强调,“只有这样,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才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使计算机科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在总结计算思维的特征时,周以真教授从6个方面,以“是”与“不是”的对立统一作了阐述。

为了更好地挖掘计算机思维的内涵,更加清楚地了解与把握计算机思维与其他学科思维方式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对计算科学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初步考察,提出了“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并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16]。同时结合现代计算机课程教育,提出了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19]。我们深信,无论是对计算机思维的研究,还是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都会对计算机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无论叫计算思维,还是称计算机思维,关键是要解决问题,即“如何让人们学会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从总体看,计算思维的研究应包含计算思维研究的内涵和计算思维推广与应用的外延两个方面。周以真在给出“计算思维”概念后,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思维的本质,并指出计算思维将在各种行为方面影响每个人,这一点对我们的社会教育提出挑战,特别是少儿教育。在关于计算的思考中,我们需要理解不同类型的3个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技术进步和巨大的社会需求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计算科学最基本的问题[20]。从周以真教授多次关于计算思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计算思维”的概念是面向社会、面向教育和面向大众的。这也许是一种策略,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并思考“计算思维”的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应用于计算科学实践,以此促进计算科学的普及和发展。在对“计算思维”的深入研究过程中,郭喜凤教授等从工程化的角度对“计算思维”的内涵进行剖析[20],以周以真面向大众的计算思维为基础,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工程、工具、服务和应用等几个不同层面的思维特点,阐述了计算思维的工程化思想,将计算思维的概念加以推广并提出了计算机思维(Computing Thinking)工程化的层次结构,丰富了计算思维的研究内涵。董荣胜和古天龙教授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角度对计算思维研究的外延进行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是对计算领域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一般方法及其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学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是认知计算学科的方法和工具,也是计算学科认知领域的理论体系[21]”。在关于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之间关系的论述中,董荣胜和古天龙教授在周以真教授工作的基础上,对计算思维的特征进一步加以阐述,从抽象与自动化两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刻画了计算思维的本质,并介绍了国外关于计算思维研究的进展情况。在谈到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关系时,他们指出,“尽管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有着各自的研究内容与特色,但是,显而易见,它们的互补性很强,可以相互促进”。“计算机方法论可以对计算思维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再研究和吸收,最终丰富计算机方法论的内容;反过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方法论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22]”。这不是一个一般概念的问题,我们认为是计算思维研究的一个技术路线问题,只有把计算思维的研究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思维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才能够获得进步。

3 “计算思维”研究内容

不管是周教授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或是郭教授的计算机思维(Computing Thinking),还是计算机科学思维(Computer Science Thinking),它们都有一个共同面向,即都是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研究和探索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规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引导人们在解决有关计算学科及其应用领域问题时,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计算学科是关于“计算”的学问,因此,计算思维的研究势必围绕解决所谓“计算问题”而展开。

3.1计算思维研究的基本问题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8

一、关于“戏剧电影”的使用及研究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提及“戏剧电影”的学术研究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戏剧和电影两个名词的合称表述、二是戏剧电影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第一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戏剧与电影异同的艺术研究,另一种是关于既从事戏剧又从事电影工作的人物研究。

(一)戏剧和电影两个名词的合称表述

1.对从事戏剧与电影工作艺术者的相关研究

中国早期的电影人大多同时从事着戏剧工作,因此对于这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涉及戏剧与电影两个艺术领域。但对其生平研究,多数学者使用“戏剧电影”这一词进行表述,是“戏剧”与“电影”两个概念的简单物理相加,是一种简述、一种合称。

比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高小健先生的《陈鲤庭的戏剧电影人生》,文章分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陈鲤庭的戏剧之路和电影之路。再如,《洪深与中国戏剧电影》一文中,作者讲述了洪深在戏剧理论方面的深厚造诣和卓著成绩,同时也阐述了洪深在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的创造建设上的贡献,既说明了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戏剧理论家,也说明了他是一流的电影导演。

2.对戏剧与电影共性艺术特色的相关研究

关于戏剧与电影共性艺术特色的研究的文章很多,有的学者或许是为了简便将“戏剧”与“电影”两个概念的进行简单物理相加来进行表述。比如,《戏剧电影中接受美学的走向》一文中,“接受美学在八十年代初伴随着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一起涌入中国,它对我国戏剧电影的渗入是由话剧开始,逐渐波击戏曲并扩展至电影”[1],作者实质上是分别从戏剧与电影的角度阐述接受美学的走向。更明显的是,《现代西方戏剧电影中的存在主义研究》一文中,“在西方现代的存在主义主题戏剧电影作品的形式和表达方面,作品有不同体现。戏剧以塑造境遇体现个人选择,以及彻底荒谬化了的戏剧形式为基木特征;而电影则有的以作者电影个人风格体现,用‘跳接’手法体现自由选择,有的以镜头语言和色彩来表达存在主义的情绪”[2],作者在标题和部分综述段落中用了“戏剧电影”一词,而内容表述上严格使用了“戏剧与电影”进行表达。

(二)戏剧电影作为一种理论概念

目前,并没有学者给“戏剧电影”下一个定义,但是不少学者给“戏曲电影”下过定义。在中国,由于戏曲的历史悠久,话剧兴起较晚,很多学者的研究狭义上的戏剧时,偏向于对戏曲的研究。傅谨教授曾在戏曲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定义“戏曲电影”是以中国传统艺术――戏曲为拍摄对象的电影,但他在文章也称戏曲与电影有各自的美学特征,而“戏曲电影”是在其拍摄过程中将电影技术和戏曲元素进行高度融和。饶曙光在《从戏剧电影到景观电影》表示戏剧电影是因为电影从戏剧移植了许多叙事的技能而诞生的,是借助戏剧化的叙事语言推动故事的发展[3]。

而在《戏曲电影的发展及其美学特征》中,作者则认为“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手段相结合的产物,为宣传、传播、保留、记录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样式、优秀剧目、艺术大师的表演艺术成就提供了一种现代艺术手段[4]。在《戏曲电影的发展及其美学特征》中作者也明确表明“戏曲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是一种戏曲舞台艺术的记录,也是一种把戏曲作为对象进行进一步创作的艺术行为[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者们给“戏曲电影”下了定义,但对于其艺术属性还是模糊的,其定义的说服力值得商榷。毕竟下定义的学者也无意识的表示“戏剧电影”实质上是戏剧与电影的融合。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戏剧电影”这一概念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学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也并没有区分好“戏剧与电影的本质异同”,而是用同一个词表达着似乎相同又不同的意思。

二、关于“戏剧电影”的涵义辨析

我们通常把戏剧和电影当作极为相近的两种艺术门类,甚至有的学者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但是,无论是从艺术起源、内容形式还是本质属性来看,这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它们的起源就是截然不同的,戏剧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而电影则是由于照相技术的发展影响。在文学剧本的创作上,两者的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区别很大。在表演形式上,戏剧的剧场性完全不同于电影的银幕表演。

由此,根据戏剧与电影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将学者使用“戏剧电影”表达的意思分为三种。一种是指直接从舞台上搬移到银幕上来的戏剧,实质上就是戏剧,只不过经过摄像机的镜头和银幕上的再现之后,多少产生一些变化,它所制造的基本上是舞台的效果[6]。第二种是指戏剧中融入电影中常用技术的特色表现手法,比如舞美灯光等技术的引用。这两种又都可以称为是电影化的戏剧。第三种是用传统的戏剧化的叙述方式和形式来展现一个生活故事,自然而然地它被看作是一种具有“戏剧化”倾向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戏剧化的电影。

我们再来谈谈“化”这个词。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词尾“化”的意义是“转变成具有某种事物、性质、状态、动作”。也就是说,戏剧电影化、电影戏剧化是指戏剧具有电影的一些特征、电影具有戏剧的一些特征,区别在于戏剧与电影的融合程度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戏剧电影化其艺术本质还是戏剧,电影戏剧化其艺术本质还是电影,电影化戏剧是基于戏剧艺术,研究戏剧的电影化倾向,讲的是戏剧与电影的融合。戏剧化电影则是以电影艺术为基础,研究电影的戏剧化倾向,讲的也是戏剧与电影的融合。按照现有的理论内容来看,“戏剧电影”这一概念的使用就显得极不严谨。因为“戏剧电影”说来说去的实质就是在表达两个内容:影像版的“戏剧作品”或戏剧化的“电影作品”。

大家都知道,我国第一部影片是1903年,北京丰泰照像馆拍的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武打无声短片《定军山》,这被称之为所谓的“戏曲电影”,也叫“影戏”。鄙人认为,“影戏”更准确些,因为这只是用影像技术记录了戏剧表演,其本质艺术特征还是戏剧。就算是之后我国第一部有声片――张石川导演的《歌女红牡丹》以戏曲唱腔念白为主,中间插入了不少《四郎探母》之类的名剧片段,这也还是借用影像技术来展现戏剧。

而所谓的昆剧电影《十五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小姑贤》、晋剧电影《打金枝》等等,称为“戏剧电影(或者说戏曲电影)”是没有任何艺术属性意义的,这些影戏都是依托于戏剧,并不是去展现电影本身的特性,在这些影像的拍摄过程中,摄影机担任的角色只是作为一个客观记录的工具,严格来说应该是影像版的戏剧作品。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9

1 问题提出

1.1 结构、构造概念的混淆误用

现代化学中的结构概念内涵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单个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个及两个以上原子中基本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以及这些基本组成在空间的分布[1]。对分子的结构(structure)而言,它的组成分布关系,既有几何排列关系,也有空间位置关系。随着立体化学的确立,人们一般从构造(constitution)、构型(configuration)和构象(conformation)三个不同层次对分子结构进行研究。

结构原来仅指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连接的顺序方向和成键方式,表示结构的式子叫做结构式(structure formulas)。结构含意扩大之后,原含义由“构造”(constitution)一词代替。根据IUPAC对于构造的定义,构造是“描述分子实体中原子的唯一性和连接性”,并且“忽略任何因原子空间排列而产生的差别”[2]。结构式同样改称为构造式,同一分子式根据不同的书写原则往往能写出不同类型的构造式来,从而形成了构造式表示体系。

为了研究方便,结合三个研究层次的特点,因而有不同表示方式产生。例如,构造式以平面短线形式表示分子中各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如乙醇和乙醚),构型式和构象式表示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不同的排列形象。结构式在这个意义上,可细分作构造式、构型式和构象式。

另外,从概念的层次性可以看出,广义“结构”概念所包含的,已经不仅仅是原子的分布关系,而是被提升到分子的内容与形式方面的高度;而从狭义“结构”概念看,结构是构造、构型和构象的上位概念,构造等则是结构的具体表现。

或许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三种高中化学新编必修教材(人教版、山东版和江苏版)都依旧把构造式、构造简式表述为结构式、结构简式。结构式一词仍被作为构造式的意义来使用,教材之中也同时避免了“构造”的介绍。这可能也是教材著者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而特意这样简化处理的。

1.2 构造式表示体系称谓的混乱

目前,国内广泛流传的构造式表示方式,共有路易斯结构式、构造式(狭义使用)、构造简式、键线式和碳干式等五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复杂混乱的。

用小黑点标出分子中全部成键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和孤对电子的式子,我们叫做路易斯点电子式(或简称电子式);仅标出孤对电子数目,而用短线表示共用电子对的式子,中文翻译称作路易斯结构式(狭义使用)。日常应用中,常用广义的路易斯结构式(Lewis structure)来共同指代这两种不同式子。但是由于在国外需要使用Lewis structure来计算形式电荷,所以为了以示区别,国内将这两种混用的路易斯结构式有各自专门的名称,一般分别被称作Dot structural formulas 和Dash structural formulas。

构造式(狭义使用)是指省略书写分子中的孤对电子,而只用短线代表分子中各成键原子共用电子对的式子。国内对构造式称谓甚多。例如,人们称它为路易斯价键式、价键式或短线式等,可能认为它们都是从路易斯结构式演变而来,而且主要是用短线突出价键。构造式更多地体现分子结构的平面投影,因而又被称作平面投影式。另外,还有形象的蛛网式的说法。

国内普遍认为,构造简式是对构造式(狭义)通过省略键线、合并相同原子和官能团后整理得到的式子,而且构造简式另有简化式、简写式和示性式等不同称谓。在国外,通常认为构造简式是通过简化Lewis structure而直接得到的,被称作为Condensed structural formulas。

碳干式是一种省略构造式中主、支链上所有与碳相连的氢原子,只留下碳链、官能团和要着重表现的原子和原子团的一种式子。碳干式主要用在非正式场合中,尤其是在比较同分异构体的时候。键线式(也称为骨架式)则是省去式中所有碳和与碳连接的氢原子,用键线交点和键线起末端点表示碳原子的式子,国外普遍称为Bond line formulas或Line-Angle formulas。

另外,笔者通过比较国内外有机化学教材中有关构造式的表述,发现其中论述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在IUPAC的《立体化学基本术语》中“Constitution Formula”一词曾在术语注释中出现,国外文献[3-6]却对路易斯结构式、构造简式和键线式着墨较多,称谓表述较为一致。其论述和内在联系都是遵循“Lewis structureCondensed structural formulasBond line formulas”的次序,对构造式和碳干式却较少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书写路易斯结构式步骤中有partial structure,其形式和意义与国内的构造式极为相似,但是只被视为书写路易斯结构式中的重要一步,而未作为一种独立的分子构造表示方式。综上可见,国内构造式表示体系称谓显得相当混乱,特别是结构式一词被误用。

2 若干建议

2.1 概念教学应符合科学性原理

“结构”和“构造”概念的混淆以及结构式一词的误用,是由于结构概念的丰富内涵被基于教学实践需要的简单处理而造成的。不可否认,同一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但正如上文所言,“结构”和“构造”的内涵外延有极大区别。狭义结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物质组成的几何及空间关系。把“结构”当作平面结构来理解,以及把“结构”一词与立体结构概念作为同位概念的含糊处理,既不符合逻辑事实,也易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歧义。

概念作为学习者用以组织知识的基本单位,其获得及建构过程要符合学习者的心智发展阶段能力,概念内涵也要符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原理。概念使用如果不能精确无误,也有可能成为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源头。结构和构造的关系对学生构建正确的分子结构观念和分子立体形象将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观念的生成仍需将教材中“结构”一词在意义表述上进一步明晰。新编教材对此应该作出适当修正,而不应该继续延续这个在中学教材中出现多年的失误。目前不少文章[7-8]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多个概念提出质疑和修正,事实上也是基于以上考虑。

对于结构概念,我们建议新版教材可以作出如下处理:(1)结构概念修正为“分子中各原子有一定的连接方式,分子也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我们把这两种关系都称作分子的结构”,由此确定结构概念的基本含义;(2)增补“我们通常用构造式和立体模型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便为修正结构式和引入构造概念作出注脚;(3)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以“资料卡片”或“拓展视野”栏目等形式对结构、构造和构型等概念作出简单介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概念间的深层关系。

2.2 术语使用应规范统一与严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前面关于国内构造式表示体系称谓的比较可知,教材著者基于不同视角,使得构造式表示体系的理解和称谓五花八门;国内各类文献中关于构造式的解释话语往往过于简略、模糊,表述不甚严密;结构式和构造式在日常表述中,也常指代不明。这些都使得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模糊化。

名词术语可以被看作为符号。确立符号的目的在于指代概念、表示意义,从而实现信息传播的功能。统一而又确切的概念或术语有利于人们沟通理解,不至于片面描述事物本质和在学术交流中产生歧义。虽然过于深究某一术语含义,往往带有形式思辨的色彩,但是从中可以看到汉语名词语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而一意多词、一词多名或一词多意的混乱术语体系都只会让学习者无可适从。

因此,在原则上,对待同一概念或术语,不能随意编造它的称谓;使用科学用语必须规范统一、审慎严谨;在概念或术语教学中,极有必要让学生明晰符号所规定的意义和不同符号之间的联系;各种新制科学术语应该符合化学专业术语的特性[9],其名称以及解释应该由权威机构确定。

对于中学、特别是大学教材的编写与使用,鉴于构造式表示体系称谓的混乱状况是由于历史传统造成的,故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传统习惯,不对约定俗成的术语进行较大的改动;另一方面,在介绍构造式表示体系时,应依据前面提及的五种构造式表示方式的先后顺序(路易斯结构式―构造式―构造简式―碳干式―键线式),逐一进行介绍说明,并且附带注明各种不同称谓,作为相互注释,以提高教材的逻辑条理及科学性。

本文得到华南师大汪朝阳教授的指导,在此致以感谢!

参考文献:

[1]张嘉同.化学基本概念的演变[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90.

[2]IUPAC.Basic Terminology of Stereochemistry[J].Pure & Appl. Chem., 1996,68(12):2203.

[3][美]Robert C Atkins, Francis A Carey. Organic Chemistry: a brief course[M]. The mcGraw-Hill Company, 2002:5,6,10-12.

[4][美]Solomons T G., Fryhle C B. Organic Chemistry[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1-44.

[5][美]Wode L G. Organic chemistry[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19.

[6][美]Patrick G L. Instant Notes in Organic Chemistry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21.

[7]杨帆.“摩尔、反应热”中几个概念的不规范性[J].化学教学,1999(4):48,39.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1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197-03

Lucene Based Semantic Search Engine Design

YU Xiao-Sh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a semant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based on the open source full text search engine: Lucene. It combines ontology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It analyzes how to comprehend web page semantically, designs a semantic index, and proposes a semantic sorting algorithm.

Key words: ontology; semantic web;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nformation retrieval

1 引言

如今,Web页面每天爆炸式的增长,用户想找到需要的信息已经变得很困难。目前的Web信息检索方法主要是基于内容分类目录和基于关键词搜索的。目录分类常见于一些门户网站(如Yahoo!等),主要是通过相关链接获得一些浅层信息。基于关键词搜索是把用户的查询请求和Web页面、文档中的每一个词进行比较,只要发现某个网页中含有这个关键字符,就将该网页作为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因此,目前信息检索的查全率(Recall,也称召回率,即被找到的信息/全部所需要的信息)和准确率(Precision,即有用的信息/全部查询结果)难以令人满意。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对计算机而言,关键词几乎没有任何语义,计算机不理解Web页面中词语表达的语义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检索的性能还是难以得到本质的提高。

语义检索是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检索技术。它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对象与检索者的检索请求,是一种基于概念及其相关关系的检索匹配机制。

对于语义分析技术来说目前正在研究的有多种方法。语义网[2]技术是其中一种,它旨在赋予网页机器可以理解的语义。在现在的语义万维网的研究中,机器可理解的语义是通过用本体对数据进行定义、用标准的RDF或OWL语言进行表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来实现的。这里的核心在于本体。本体是一个来源于哲学领域的概念,它是指关于存在及其规律的学说,后来被引入人工智能领域。一个广为接受的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一个关于概念化的明确的规格定义。本体把一组需要处理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进行了严格的逻辑定义。机器因而可以根据这些逻辑定义对概念和关系进行有意义的处理和推理,从而达到机器“理解”了概念和关系符号的目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对于文本的语义分析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在信息检索技术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著名开源搜索引擎Lucene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架构。

本文尝试Lucene的架构基础上,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类标注技术以及语义网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同时相应适当改变Lucene原有的索引结构,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初步语义信息分析能力的语义信息检索系统。

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中将首先介绍本系统的整体架构,而后在第三部分讲述如何对网页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在第四部分讨论生成的语义索引的结构。第五部分描述网页排序算法,最后在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2 系统整体结构

本文设计的语义信息检索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首先对Web页面进行语义分析。在这个过程当中将使用词类识别技术及本体技术,中间结果将以owl文件形式表示。而后按照语义索引的格式将语义分析后的页面文件转化成索引文件从而形成系统真正需要的索引。在检索方式上依然采用关键字方式的查询。

3 文本语义分析

对于信息检索系统来说信息处理是整个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在Lucene中只是简单的将网页内容分词,得到了最基本的信息处理单元,但是网页中大量的语义信息并没有能够被系统表示出来,因而在后续的检索中也无法从语义层面进行检索。在本文描述的系统中尝试引入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本体技术对网页进行语义分析,本节具体讲述如何进行该步。总体的流程如图2所示,总共分三个步骤:

1)文档预处理

Web页面通常含有很多用户不关心的信息,如广告链接、图像、版权信息等,通常称作为噪声。在建立索引之前,需要将网页进行清洗,去掉这些噪声。

2)词类识别

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类识别技术给词语添加词类信息,比如原本网页中有句话:“我的电脑坏”了,那么经过词类识别之后就可以得到信息:“我/PN,的/DEG,电脑/NN,坏/VA,了/AS”。将原来的词语序列分割成了5个部分,并分别标注上了词类。而后将该结果转化成语义网中的owl格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后续处理,同时与本体推理需要的文件格式相符。

在转化过程中将每一个分割出来的部分作为一个概念这样形成一个层次的概念,比如上文中词类分析后可以提取出“我,的,电脑,坏,了”5个概念,每个概念在文中的一次出现作为该概念的一次实例,每个实例以它在正文中出现的位置为名字,那么就可以形成“我(#0),的(#1),电脑(#2),坏(#4),了(#5)”。而后转化成owl格式就可以形成

<rdf:RDF>

<owl:Ontology rdf:about=""/>

<owl:Class rdf:ID="我"/>

<owl:Class rdf:ID="的"/>

<owl:Class rdf:ID="电脑"/>

<owl:Class rdf:ID="坏"/>

<owl:Class rdf:ID="了"/>

<电脑 rdf:ID="#2"/>

<坏 rdf:ID="#4"/>

<了 rdf:ID="#5"/>

<的 rdf:ID="#1"/>

<我 rdf:ID="#0"/>

</rdf:RDF>

而词类作为另一个层面的概念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实例话,那么就可以形成如下的文件片断:

<rdf:RDF>

<owl:Ontology rdf:about=""/>

<owl:Class rdf:ID="PN"/>

<owl:Class rdf:ID="DEG"/>

<owl:Class rdf:ID="NN"/>

<owl:Class rdf:ID="VA"/>

<owl:Class rdf:ID="AS"/>

<NN rdf:ID="#2"/>

<VA rdf:ID="#4"/>

<AS rdf:ID="#5"/>

<DEG rdf:ID="#1"/>

<PN rdf:ID="#0"/>

</rdf:RDF>

两者合并,生成文件“/sample1.owl“,作为词类识别处理部分的最终输出。

3)本体推理

本体是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系统的另一重要部分。它是领域内背景知识的良好表达,通过它可以对已经形式化的实例信息进行推理从而添加更多地语义信息。作为示例本文可以引入简易的电脑本体,其内容如图3所示。

在该本体中定义了与电脑有关的6个概念,以及他们的上下位关系,那么通过它可以对第二步词类识别产生的实例信息进行推理。

在上步产生的实例信息中有这样一条:

<owl:Class rdf:ID="电脑"/>

<电脑 rdf:ID="#2"/>

定义了“电脑”这个概念有一个名为“#2”的实例。在简易电脑本体中存在这样一条公理:

<owl:Class rdf:ID="计算机">

<owl:equivalentClass>

<owl:Class rdf:ID="电脑"/>

</owl:equivalentClass>

</owl:Class>

语义是说“电脑”这个概念与“计算机”这个概念是相等的。那么两个结合就可以推理得到一条新的陈述

<计算机 rdf:ID="#2"/>

经过该步骤之后最终形成了语义分析的结果。

4 索引结构

在对文本进行语义分析之后,下一步就是利用这些信息生成索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类似lucene的反向索引格式。反向索引是一种以索引项为中心来组织文档的方式,每个索引项指向一个文档序列,这个序列中的文档都包含该索引项。相反,在正向索引中,文档占据了中心的位置,每个文档指向了一个它所包含的索引项的序列。你可以利用反向索引轻松的找到那些文档包含了特定的索引项。在lucene中,最核心的索引文件包括三个:

1)索引项信息文件

这是索引文件里面最核心的一个文件,它存储了所有的索引项的值以及相关信息,并且以索引项来排序。

2)频率文件

这个文件包含了包含索引项的文档的列表,以及索引项在每个文档中出现的频率信息。如果lucene在索引项信息文件中发现有索引项和搜索词相匹配。那么 lucene 就会在频率文件中找有哪些文件包含了该索引项。

3)位置文件

这个文件包含了索引项在每个文档中出现的位置信息,你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参与对索引结果的排序。它们的关系如图4所示。

在进行语义分析之后,系统得到的信息比标准的lucene索引结果多了一个词类,因此,需要修改lucene索引结构,在位置文件中多加入一列信息:词类。即将位置文件改称如下表1所示:

5 排序算法

本节讲述在接收用户搜索条件后,系统如何处理并返回检索结果。

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检索需要完成两个工作,首先找到相应于检索条件的文档集合,而后要对该集合进行排序。

对于检索文档集合可以通过索引项文件中的频率文件指针找到频率文件,而后可以在频率文件中得到文档集合。

对于排序在lucene中是使用基于频率的评价标准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如式1所示:

式1文档排序公式其具体解释如下表2所示:

通过该公式就可以得到每个文档的得分,从而对文档集合进行排序。

在进行语义分析之后,系统除了频率信息,还可以得到每个索引项在文中扮演的角色即词类。因此可以通过该信息对上面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查准率。

首先,对于用户输入的查询,也同样做词类分析,得到待查询索引项及其词类。而后将排序公式修改如下:

式2语义文档排序公式相较于先前的公式,该公式将因子f(tind)修改成了ptf(tind),它代表索引项t在文档d中以与查询中相同的词类出现的频率。相较于原来公式的索引项t在文档d中出现的频率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文档的相关度。该值可以通过扩展的频率文件中的POS字段得到。

6 结束语

语义检索是把信息检索与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检索技术,它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对象与检索者的检索请求,是一种基于概念及其相关关系的检索匹配机制。本文尝试在开源搜索引擎Lucene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语义检索系统。该设计首先通过使用第三方词类分析软件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将文本语义化。而后设计了语义索引结构以存储语义信息。最后在Lucene原有的排序算法基础之上提出了使用语义信息的排序算法,以期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参考文献:

[1] Baader F, Calvanese D, McGuinness L, Nardi D, Fpatel-Schneider P, The Description Logic Handbok Theory,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s[M].2nd Editio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Eric H, Otis G, Lucene in Action[M], Oreilly&Associates, Manning Publishing, 2004.

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例11

一、逻辑设计课程目标与定位

1、课程目标

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子电路逻辑设计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电子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通过项目的引导与实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职业道德观。本课程目标具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术语,熟悉逻辑代数基本定律和逻辑函数化简;掌握门电路及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外特性;掌握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功能及分析方法,学会一般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用SSI和MSI器件),学会同步计数器的设计方法;熟悉脉冲波形产生与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了解A/D,D/A电路及半导体存储器、PLA器件的原理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具有正确使用脉冲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实验仪器的能力;具有查阅手册合理选用大、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组件的能力;具有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常用数字电路逻辑功能的能力;具有数字电路设计初步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字电路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能力。

2、课程定位

《逻辑设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硬件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尤其强调工程应用。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电路、通信电路、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在高速发展的电子产业中数字电路具有较简单又容易集成。通过本课程学习,熟悉小中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应用,突出数字电子技术应用性,获得数字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后继课程及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与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逻辑设计》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地位,表现在其先导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由分立元器件组成的电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与基本分析方法,掌握有关晶体管以及晶体管电路的分析方法等;其后续课程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EDA技术应用》等。学习集成电路芯片在计算机及相关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与作用。

二、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1)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主体--任务贯穿”为总体设计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首先立足于打好基础。在确保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简化集成电路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讲述,减少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应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突出思路与方法阐述,力求反映当今数字电子技术的新发展。

(2)在教材内容编排上精心组合,深入浅出,做到概念清晰,逻辑设计思想严谨。教学实施中注重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逻辑性强,以利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整合。在讲义上力求简洁流畅,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3)以实训项目为载体,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体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素质养成目的。

(4)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5)知识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教学具体内容安排

表决器电路设计与制作,抢答器电路设计与制作,同步计数器电路设计与制作,方波发生器电路设计与制作,数字钟电路设计与制作。

三、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的选取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规范、正确、科学。

2、教学模式

采取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化完善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教学方法

从教学手段、教案设计、教学思路、语言表述、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开展教研。教学过程有进行项目引导,任务贯穿,“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采用“发现法”教学方式,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学习内容的掌握依赖于学习者的实践,课程组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为使学生理解和有效掌握课程内容,在坚持课外习题练习、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增加随堂练习、单元测验等即时性练习环节,督促学生复习和掌握已学知识点。

4、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发挥网络突破空间距离限制的优势,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地学习和提高,弥补课堂上未能及时消化吸收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相应教学班成立课程提高学习小组,任课教师课外指导该小组进行拓展学习及课外科技活动指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一方面教师指导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特别是对数字系统设计知识的答疑指导,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解决因课时数限制而无法在课堂上深入讲授特定工程应用专题的矛盾。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第一手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学习好的学生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探讨当前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新模式。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整理并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自编教材,编写学生实训指导用书,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源,要注重利用仿真软件的辅助设计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