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1 09:19:22

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例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得以迅速发展,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打破了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和发展这一矛盾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为了城市、建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带给了城市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内涵及表现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1 生态建筑简介

生态建筑就是依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理论,科学合理地协调建筑与生态间的各种相关因素,使建筑与生态环境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得物质、能量能够在生态建筑内有序的循环,得到高效率、低功耗、低污染、生态平衡的生活环境,使建筑、生态和人组合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建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在现代建筑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内涵及表现手法

(1)因地制宜。在设计生态建筑时,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生态环境进行设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最大可能的利用自然环境。在设计时应当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使建筑能够与自然密切接触,利用自然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进行室内照明,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温度,提高空气质量。

(2)一定的前瞻性。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环境、气候等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生态环境合理的选择建筑的密度和容积率,同时对建筑进行科学优化的布局。最大限度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留生态环境的原貌,这对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前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3)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和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对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建筑中设计水资源的循环系统,将使用后的废水汇集,统一进行处理和净化,然后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冲厕或者对植物的浇灌,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充分利用绿色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减少传统能源利用率,是对生态建筑的重要要求,因此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充分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在设计时,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或者利用风能进行发电;此外还可以进行水力发电,若电能高于建筑使用量,还可以将其进行储存。通过对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新材料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技术不断创新,在环保、节能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尽量选用新型材料。利用新型保温材料,有着较高的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减少了空调等的使用;利用新型采光材料,能够提高室内的采光效果,改善光环境;利用新型隔音材料,能够大大减少噪音的干扰。通过新材料的应用,在提高建筑生态性的同时,更丰富了建筑外观,提升了美观性。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人类与生态间的矛盾将不断激化,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而生态建筑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生态建筑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最终使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的共存关系。

参考文献

生态设计思想例2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中的错误认识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就逐渐觉得,人的力量是能够克服所有的障碍的,只要采用本身的智慧就能够完全的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这一错误的认识导致在这么长的时间以来,人们开始慢慢习惯对大自然的索取,而从来没有感觉到对大自然的回报,进而造成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破坏,危害到自身的生存安全。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粗放型和侵略化的开发大自然的方式,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人们遭到大自然无数次的报复之后,才开始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筑设计才开始考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建筑思想开始使用于建筑建筑设计,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建筑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

生态化建筑是根据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安排建筑设计,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态建筑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目前,“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设计出的建筑物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选择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无污染,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使得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生态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生态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价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生态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问题的定量化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作为一种操作工具,它应对考虑环境设计的使用者提供帮助,从营造的每一阶段所采取的行动和列出一系列的指标信息而组织。评价方法的选择牵连着其他一些基本决定,如研究目标、边界、范围的设定。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应抓住系统中的关键因素进行评判,从大的方面着手,忽略不重要的细节,否则将增加评价体系的复杂性,而不易把握其实质。

生态建筑思想不同于传统设计观点,要求建筑的设计要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而考虑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自然中的可再生资源,更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更高程度的减少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出更为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经济和大力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将生态建筑思想充分使用于建筑设计之中,是解决当今我们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浅析的一些具体使用做法如下。

3.建筑设计方案方面

3.1应着重考虑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要求建筑师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表现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把生态建筑思想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使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协调共处,使建筑与整个城市、人文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相一致。同时也要考虑建筑应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尽可能利用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关系。

3.2要协调好建筑的美学性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设计出与众不同、体现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师有时会造成投资大幅度增加或建筑功能的降低,从而减低建筑本身的价值系数,经济合理性就要求在工程投资尽可能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扩大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的价值系数。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果,过于减少工程投资,则可能使建筑设计方案丧失很多美学价值,无法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3.3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大力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建筑设计方案应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节约能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利用这一生态化原则。在处理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运作过程中能量耗费的问题中,都要始终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

3.4要因地制宜,从自然界获取灵感

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化的建筑思想就是希望给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工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构想建筑设计方案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融入自然手法,达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创造灵感就来自于自然界的贝壳造型,我国的鸟巢、水立方建筑也同样来自于美丽的大自然。

3.5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的设计理念

设计出来的建筑最终就是提供给人们居住的,所以建筑设计方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理念至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大力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健康。正确处理好建筑自然、与人的协调关系,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起新的、符合以人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建筑思想。

4.建筑材料方面

4.1玻璃材料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出现了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就是生态建筑节能的关键,设计中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同时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与和采光的要求[2],使设计出的建筑更加舒适,符合人的需求。

4.2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

太阳能和风能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风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为人们提供生态环保的可再生的燃料,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因此,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是生态化建筑中非常理想的建材。

5.结语:

生态建筑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是将来建筑设计的必定发展的主要方向,固然是整个建筑历史必然的选择,生态建筑思想使得建筑与人、自然和谐相处,以此生态体系才可以保持固有的平衡状态,人类才能够继续走下去。我们既要满足于现代的需要,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而且又不能损及下一代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使得社会得到很好的进步和发展,这才是当下时代的进步。促使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为全人类的生存开创更好的将来。

生态设计思想例3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创造着许多“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带”的同时,我国城市规划生态化理论视野正从个体城市向整体区域拓展。但是由于地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多种原因,对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引导等几乎没有反映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特别是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中,因而城市规划还无法对广域生态予以全面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生态化必须注重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本质特征是要保障城市发展的高生态绩效,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已日渐重视,但是由于各种规划行为缺乏正确的生态理论的导引而使得近年来打着 “大树进城”、“城市化妆”等旗号的城市建设行为屡屡出现,并凸现了 “三化”问题:第一是城市建设中的 “贪大化”,这是城市建设中 “贪大求洋”的问题。这个“大”,首先就是大草坪,树木只是点缀之笔,还有大搞大广场、大马路、大CBD、大音乐喷泉;第二是河道整治中的 “渠道化”,许多城市的河岸工程措施常常是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村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有的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不仅使河岸功能单调、人工痕迹累累,而且使乡土植被毁坏、生态严重失衡;第三是景观建设中的 “奢侈化”,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 “政绩”而 “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使得整个城市的 “生态量”和 “生态质”严重失衡。

2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应用规划科学、 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学、 社会学、 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 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 经济、 资源、 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生态平衡问题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即生态阀值比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概括起来,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二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4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5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5.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5.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5.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5.4 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生态设计思想例4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闲暇, 人们都有一种渴望回归自然的想法, 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但是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就是要把地理自然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而在规划建设中要靠什么来指导呢? 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把具有空间属性的景观作为研究对象, 以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为目标。它能很好地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使旅游景区永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 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 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 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 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观生态学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景区规划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媒介则更多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对其规划的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品质,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与功能,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区规划与设计应未雨绸缪,在其开发模式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紧扣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正是当今生态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体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从而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密切相关。旅游景区规划是对基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遵循景观生态学二大基本思路: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和设计空间异质性结构。同时景观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景观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要对旅游设施和游客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要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要对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等。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修复。

1.2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

景观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重复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景区的个性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指旅游景区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景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应进行有效保护以及规划设计再利用。

1.3 保持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个理想的旅游景区应是含有各种景观成分所组成的综合体,这样既可增强景区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性,又能保证旅游类型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1.4 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态和谐美、生趣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这在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再把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生产价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景观生态学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景观品质以及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在其开发中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设计。其中,“旅游”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对游客行为心理进行揣摩、分析和设定;“景观”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和设施设计;“生态”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

生态设计思想例5

引言

象湖公园地处南昌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北起灌婴路,南至昌南大道,东临施尧路,西倚翠屏路,规划建设面积6.65平方公里(含水面积为4.55平方公里),已建成并开放面积为3.15平方公里,待建设面积为3.5平方公里。它是一座以本土文化为典型特征的,集园林绿化、生态保护、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水上竞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城市公园。整个园区的空间布局是以环湖主干道为纽带,以长堤景观为轴线,以万寿宫、垂钓园单元为中心,以十一大观赏单元为节点,形成穿插状空间布局结构,具体概括为“一轴、两心、十一区”。

1、园区地理特性分析

象湖公园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尾闾,因象湖的平面图颇似一头大象,故而得名。园区位于南昌市西南面,朝阳洲片区东南部,抚河故道上游。

园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各种动物繁殖与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据2002年调查统计,有鸟类12种,数量达10万只,水禽占很大比重,达8种;兽类10种;两栖爬行类2种;鱼类11科39种。

园区植被覆盖率为76%,人为绿化量大,但保持了生物多样性。据统计,风园区内现有各类树木43万株。其中,乔木类60余种7.7万株,灌木类60余种32.3万株,地被及其他类15种3万株。

2、园区功能片区与绿化种植分析

2.1、空间结构

象湖公园的空间结构分为水面游赏空间、生态湿地游赏空间、绿地广场游赏空间。

2.2、园区组织

象湖公园西部为威尼斯水城游赏单元,以威尼斯水城文化、风光为特色;南部为生态湿地游赏单元,以原生态湿地景观为特色;中部为万寿宫游赏单元,以道教文化科研为特色;中南部为垂钓园及沙滩泳场游赏单元,以民间垂钓文化及游泳活动为特色;中东部为隆兴岛、灌婴筑城、天鼋风荷游赏单元,以南昌历史文化及古建集萃为特色;中西部及东部为北线七景,东线六林、西线三景游赏单元,以城市植物景观为特色.

2.3、职能结构

象湖公园的职能结构分为风景游赏、游览服务两大职能系统。风景游赏系统由28处景点和55处景物景观共同构成。游览服务系统则由游客中心、旅游村、服务点三级构成。

2.4、绿化种植苗木种类配置

由于象湖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强、生态效益高、景观效果好,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首先考虑了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并针对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

3、园区规划设计理念

3.1、体现主体资源的自然分布并突出其本质特色

园区内风景资源分布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即主体高品位资源基本环湖道路分布,形成了一条环湖风景资源带,客观上为风景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即有利于突出保护重点。沿环湖路分布的众多风景资源,又自然形成了不同特征、不同类型的资源群落,这也为合理进行总体布局与分区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以环湖主体风景资源自然形成的带状分布为依托,沿景观轴线布局,在分区上突出风景资源群落的主题性。

3.2、便于风景主题氛围的形成

环湖路分布的风景资源自东向西呈现从人文向自然过渡的特征,这就使整个区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风景资源的特质,由此决定了园区划分的地域性和多元性。

3.3、旅游接待功能相对集中

在园区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上,将旅游接待功能集中布置,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布点过散、放任自流、盲目发展,造成散、乱、差。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环境容量,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及环境承载压力,又保证了园区的服务水准,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4、绿化种植兼顾景观风貌与资源保护

园区绿化种植设计以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致力于展现象湖特有的景观风貌,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并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给游人一个舒适丰富的游览环境。因此,园区在绿化种植设计中遵循了以下五点原则:

3.4.1、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用乡土树种和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

3.4.2、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原则,既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所产生意境、季相美;

3.4.3、坚持多样与统一的原则,结合营建景观的需要,营建景观丰富、有春花、夏叶、秋实、冬干等季相变化并且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相互协调的植物景观,提高园区的景观价值;

3.4.4、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抚育山地生态林,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群落,提高园区的生态效益;

3.4.5、坚持绿化屏挡与植物造景结合的原则,对重点景点进行重点绿化,创造优良的环境景观;

4、园区生态思想

象湖公园结合其外部条件,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注重与外部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心保护,发展,在园区内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山体、陆地、水岸和湖泊有机相连,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逐步丰富物种多样性,维持乡野气息浓厚的原生自然景观。所以,象湖公园在造园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五点生态思想:

4.1、生态优先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取积极的保护策略,通过不同层次生态系统的建立健全,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增强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地球之肾”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4.2、特色性

利用资源优势塑造特色环境,遵循地域文化,保持原生肌理。通过历史文脉的延续和景观的再创造强调空间和景观的乡土性、趣味性、艺术性。

4.3、科学性

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立足湿地资源的保护,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以发展促保护,通过综合发展提升整体效益,建立与城市的有机联系,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4.4、相宜性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当地材料就地取材等构筑了亲切宜人的空间,建立人与空间、人与水、人与植物等之间亲切、互利的关系,强调经济、实用、节约。

4.5、统一开发、分期建设、协调发展

园区内的风景名胜资源及其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科学管理等因素,都有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并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实施、协调发展,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

结语

南昌象湖公园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的产物,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园林绿地、沼泽湿地、功能水域、人文建筑,在这里和谐地成一统;是城市人梦寐追求的回归自然的生态环境。不远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喧闹,快节奏……,在园区内是蓝天碧水,水天一色,青山绿水,山水相映,宁静,自在,心旷神怡……,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和谐一统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01

生态设计思想例6

关键词:

多元化呈现 融合创新 传统美学观

我们身处在一个空前的设计时代,社会文化特征、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信息传播媒介均发生着悄然的巨变。设计,作为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其观念和边界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更新。多元的设计生态,是指设计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表现形态以及发展状态,它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在多元的设计生态格局中,寻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契合,寻求设计多元化与差异化的融合,是当今设计师的共同心愿和追求,符合世界设计发展的走向。在此视野之下,提炼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行为方式融入当代设计,是设计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对设计的创造性发展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设计的多元化呈现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

随着新技术的瞬息万变,人类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空前释放。在设计领域,数字绘画、智能建筑、移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仿生互动艺术等一大批新技术的介入,使设计呈现出异常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种类。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置身多元化设计生态的格局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也正在逐渐淡化,随着视觉信息的海量冲击,同质化设计的无节制使用与简单复制,带来了设计的诸多负面影响,艺术精神和传统美学的审美水准逐渐趋弱,单向地推崇技术或西方的设计模式并不能使设计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得以加强,由漠视传统文化积淀所引发的设计模式化倾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简单化的中国传统元素堆砌,也使得设计与文化背离,甚至造成文化的误读。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呼唤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显得尤其重要,当我们试着从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哲学观、物用观入手,利用宽边界的文化浸润,挖掘消费时代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时,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将变得不再陌生,这也正是弘扬和推广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学观念对设计的影响

当代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个设计类别间的关联性日益加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造物、造型或设色,它包含一种全方位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生活”、“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设计传达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交互式等趋向特征。正是由于技术的空前进步,为设计的功能形态与审美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它需要我们通过理性分析,去寻求有价值的设计创造,从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去寻求传统美学观念的当代认同,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设计引导与接受加以弘扬和推广。

从当代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等领域观察,我们很容易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顺应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老子》提出宇宙本体论的道,以丰富的例证阐述“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空间观念,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及产品造型原理指明了方向。从老子的“道”与良匠之道的匹配,再到庄子人与自然同构的信仰,无不体现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帼通的和谐之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美学意义而言,代表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生存方式。当人类饱尝污染等工业文明的恶果之后,返身面向传统,寻求海德格尔所提倡的“诗意的栖居”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最好阐释。这些审美要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实践,当我们越来越烦腻单调粗暴的城市天际线的时候,其实内心已经在召唤那些能够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高度融合的好去处了。

从当代设计的沟通方式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设计逐渐走向多媒体的交互时代,互动广告、互动游戏等触动着我们的感观经验。网站UI设计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UI界面设计体现复杂的心理认知、设计传播等内容,它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与文化特性,它是设计参与国际竞争的活力要素。在当代多元化的设计生态格局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他们的网站ul设计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视觉形态,作为网络信息表现的窗口,那些创意独特、善用传统美学观念的视觉呈现,能够极大地提升网站浏览者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在游戏动画等开发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造型元素融会贯通,通过形式、技巧、色彩、造型的创新,赋予游戏动画风格的突破,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

我们从当代产品设计的角度观察,也能够充分领悟到传统美学观所强调的“器完而不饰”和“大道至简”的审美志趣。“简”绝非简单之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是一种从容不迫、简约舒朗的美学呈现,是留给当代社会每一个设计师的天然命题。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观念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美学所倡导的“少则多”、“实用就是美”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中,乃至当代设计所倡导的“互动设计”等设计理念和美学主张中,都能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至简至纯几近神性的体验。

三.设计与文化的融合成为弘扬传统美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形”“象”特质与设计的创新融合

设计常常通过文化的因素去创造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设计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设计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理,由文化形态和特征所呈现的传统美学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设计的审美依据。尤其在多元设计生态视野下,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品质的关键。

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创新融合,应该从文化最深层的特质中去挖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大象之美”的体悟。这中间即有超越物象不可形却有大美的真实,又有以可见抽象之形,表现不可见之象的“类象”。以你中有我、相克相生的太极鱼图形为例最为典型,其蕴含的简单却又恒动的生命规律,以图形表现天地之象,体现了图案骨式的阴阳之美。由此而衍生出的民间对1禺图案,诸如成双成对、僵让调和的“喜相逢”等图式,更是让我们喜闻乐见。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种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依据这种传统美学思想的牵引,在现代标志设计实践中,我们获得外形圆满、寓意无穷、极具视觉包容力的重要设计元素,它祈福圆满、既动又静的图形化象征意义,拉近了我们对于文化的亲近感。当代设计的某些乱象,是既不能善用技术所提供的便利,也不能从传统文化的特质中提炼吸取,而是从自身的一己私利出发,套用滥用、简单复制所谓传统的“形”。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之中对于“形”与“象”的追求,是当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审美取向。“形”作为一种可见的形态,它不仅仅包含单纯的美学意识上的形,同时也包含了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的形态。在设计的表达过程中,“形与象”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当代家具设计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和形式,将传统造物中形神兼备、择形传神的美学思想表达得精准到位。例如,(图一)这套坐墩和几的设计,源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即有动感的有机形态和数学之美,又给予了多用途的功能需求,同时还传播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观点,称得上是一件品位绝佳的好设计。

在当代多元化设计生态格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所隐含的传统审美的线索,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品味高雅、形式简练、材质朴拙的设计即节约了能源,又合乎现代设计的功用,同时还能够承接传统文化与审美,成为当代设计实践追求的新平衡。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的包装设计作品《赏荷》(图二),通过荷叶包装的形态,将品茶者边饮茶边赏荷的意境和视觉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作为“形”的美感,又有传统美学精神中简练纯朴、灵秀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润,这些设计将美和适用带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人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对传统美学理念的弘扬和推广不仅仅只依靠技术的介入,更需要把握设计思维的特征,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接受,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学理念传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自然观的设计融合与审美诠释

收天纳地的空间意识,作为传统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知道,建筑的美不仅包括造型的美感,更深层次的挖掘来自于对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美的呈现。收天纳地不仅是将自然的环境结合到空间设计中来,也意味着将人们长久的生活习性和特质也收纳进来。江南地区一所大学的校区设计,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特性,学校淡化边界,将江南小镇的阡陌巷道融入到空间设计之中,使人们行进在现代的建筑之间,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这是对收天纳地的传统意识的极致运用,当人们置身其中,体验建筑、人以及周边景致的浑然交融,潜移默化地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深意,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另一个收天纳地的空间美学杰作,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作为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审美结合的经典,它处处传达着优雅丰富的空间气质,很好地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收天纳地在这里化为自然、物境、光影、人文等诸多因素。博物馆的石山水画和叠落山墙(图三),将中国传统的线条之美和文化元素表现的入木三分,在现代多元化设计的语境之下,这些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让传统之美寓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

(―)视觉创新拓展了传统审美的体验

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的传播,常常借助于创新的视觉形态和符号来完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随着视觉传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需求的增长,视觉传达设计日益呈现多维化、虚拟化的特点。通过借助网页界面、人机交互、幻影成像技术等视觉创新形态,视觉传达设计以其特有的广泛眭,传播着传统美学思想的视觉理念,对大众审美意识的显著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播传统美学思想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视觉元素,表达观念和意图,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点醒人的灵魂,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和美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需求。新近开放的福州规划馆,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传统审美的意趣,展示福州的传统元素、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利用一比一的等身幻影成像技术,将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引入馆内,站在“水榭戏台”前,人们便可以看到省实验闽剧院演员倾情演绎的经典剧目,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触摸交互界面的多媒体杂志进行阅读,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闽剧这门艺术。许多历史文化展览、传统艺术展示正是通过设计的视觉创新,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参与,设计借助于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审美体验更加真实。全息影像技术、互动式广告终端、移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盛行,使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信息传达的效果和质量日渐加强,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历史资料、建筑模型等信息符号的展示,利用全息影像技术便能营造亦幻亦真的氛围,并且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人们利用设计和交互技术的介入达到信息互动的目的,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更好地传播了文化。技术和设计的创新融合,扩展了设计的边界和表现形式,从客观上有利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体验。

(二)人文意识的提升有利于视觉创新的生成

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视觉创新应该避免人文痕迹的淡化,技术有时候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工具和技术需要富有创造力的设计思维与之相适应。在任何时候,想象力和视觉创新都应该是设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时下,设计尤其需要富有文化底蕴的独创精神,真正的原创精神来源于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设计不仅仅受到材料、技术、工具、表现手法的显性影响,也受到诸如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人文意识等方面的隐性影响。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带来了大量设计模式化的倾向,当我们面对新技术簇拥下的各类设计时,我们确实也为某些同质化、模式化的设计深感担忧。对传统设计元素缺乏了解的滥用,将最终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视觉误读,毕竟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中,并不仅仅包括大街小巷所充斥的各种水墨和古币造型之类的视觉表象。

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姿,例如汉字、书画篆刻、陶瓷、木刻、园林、民间艺术以及戏剧典故等等,这些都是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时代呼唤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创意人才。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强的文化解读能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设计师能够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时代感,得益于其弘扬和开发民族文化的创新思考。以这幅鱼形碗的产品造型为例(图四),鱼在中国古代就具有吉祥富贵的含义,代表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吉庆期盼,这件作品创造性地将鱼形贯穿于碗壁,既有自然亲和、如鱼得水的视觉寓意,又有把握现在、丰厚有余的时代感官。这些产品能够从情感设计的视角,挖掘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吉祥意识,体现了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和谐交融,丰富了产品对于传统意蕴的视觉表达。

视觉创新还应该注重设计人性化的诉求,将功能化的物性转化为人性化的真实。在追求设计人性化的过程中,人情味设计的重拾,是设计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富有人情味的设计容易唤醒我们特定的情感、文化感受、历史意义等,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历史的、文化记忆性的态度,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以及美学思想的理解与接受。在视觉创新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悠远的象征载体,应该进行当代语境下的视觉符号的研究和开发,以避免传统素材的片面运用和设计的跟风盲从。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美学观念的弘扬,应该是一次“传统美学时代化”的更新与升级,体现传统美学观念与当代设计的联结,为我们今天的时尚生活带来古老而又清新的气息。

生态设计思想例7

关键词: 节能;生态湿地;景观设计;雨水利用

Key words: energy-saving;ecological wetland;landscape design;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139-02

1 概述

1.1 生态湿地的理解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湿地公约》定义的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1]。狭义的定义通常把湿地视为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2]。

1.2 居住区湿地的分类 居住区湿地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依靠天然的水体,完全保留自然景观的形式;第二种是把天然水体引入居住区,将人为的创造湿地景观的形式;第三种是人工开挖水体,建造的人工湿地景观。无论是那种水体来源方式形成的湿地,都应与所处地域的生态、文化等环境相融合,在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加以开发利用。对于依靠自然水体的湿地景观应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以保护原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合理安排水循环及排污系统。

1.3 湿地的景观功能 居住区湿地景观具有良好的水体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节能的功能。可以在模拟天然湿地生态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合理配置造景要素再现或模拟天然的湿地景观。居住区湿地景观是融合诸多造景要素的居住区绿色生态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等多种功能。

2 目前居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2.1 居住区水景的优势 居住区湿地景观多数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水系,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水生植物,以植物软化生硬驳岸线,丰富了水体植物景观层次,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湿地形式净化水质,在水体重放养各种水生动物,如鱼类和贝壳类,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和生物多样性。

2.2 居住区水景现存问题 根据调查,目前多数居住区水景追求形式而忽视生态净化功能,硬质河床基底,用混凝土等硬质手法处理底层和驳岸,阻断了水体的自然循环,造成水体水质恶化,有些甚至变成死水污物聚集,再者,有的居住区忽视对雨水的运用,人工湿地运用比较少,没有做到节能减排。最后,设计中对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合理的选择具有净化水体功能的植物,另外,水景植物种类不丰富,配置仍显单调,植被驳岸过渡僵硬,缺乏自然感,尤其是在立面设计和季相变化方面尤为突出。

2.3 解决方法 营造湿地景观时应按照自然的水理, 采用生态的方式收集利用雨水,使水系循环起来,确保水体的流动性。再者,加大运用人工湿地形式,构建水体循环系统,防止水景中出现大面积停滞水域,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的细菌和藻类,使水质变差、发臭等。

3 居住区生态湿地景观设计

3.1 结构设计 一般说来在居住区内的人工湿地系统,其结构包括防渗层、基质层、植物层、水体层等。防渗层的设计,常见的人工衬里有沥青、合成丁基橡胶和塑料膜。基质填料设计,一般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和含铁质或含钙的填料等。进出水系统设计,要注意避免水位高差产生的水压力影响。另外,河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量均匀,湿地的长宽比L/W通常采用1s1,河床深度一般根据所栽种水生湿地植物的种类及根系的生长深度来确定。

3.2 雨水利用设计

生态设计思想例8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对人类和地球发展的重要性,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就不断提高,国家政府和环境保护爱好人士也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来防止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也对现在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了不 同程度的治理。现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节能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环境的健康,对居住区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建筑设计师们也纷纷把生态节能思想和策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这种融入设计思想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流,相信在未来的建筑物中也将会体现的更为明显。文章主要围绕着这一话题,简要介绍了建筑设计中生态节能思想的概念,然后探究了目前建筑设计中生态节能思想策略融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和优化措施。

1建筑设计生态节能思想策略的概念

随着建筑设计生态节能思想的流行与发展,建筑企业同行们也越来越关注建筑设计生态节能思想的体现与融入,而做到这些就必须要理解建筑设计生态节能思想的概念。下面文章就作简要的描述。

生态节能设计思想就是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中,把生态节能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取得和谐和统一。也就是说把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等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合,然后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构建成一个新的有机组合体。生态节能思想的建筑设计主要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整体建筑,采取有效的计算和分析,优化配置环境资源,对所在地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和消耗。即将生态节能技术和原理融入到建筑技术思想中;另一方面,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原材料的选择,尽量选择生态节能材料进行建筑设计,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并控制环境污染和恶化问题。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节能思想,不仅要结合先进的建筑技术,也要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以及合理选择生态节能的建筑材料。

2建筑设计中生态节能思想策略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建筑设计行业中,建筑生态节能思想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通过调查我国大多数生态节能思想的建筑物,发现现在建筑行业对于如何把生态节能思想和战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存在一定问题。下面文章就进行简要分析。

2.1建筑设计人员对于生态节能思想策略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和体现生态节能思想,不同的人都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目前很多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师对于生态节能思想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肤浅和片面,只是简单地认为在建筑物附近和周围多设计绿化带就是生态节能建筑,也有部分设计师觉得多设计建筑节能设施就是生态节能设计,这些设计思想都过于狭隘和片面,这也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刻以及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2.2生态节能建筑设计中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

众所周知,人类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论是在哪个行业和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中仍然存在一些资源和能源浪费的现象,尤其是在建筑施工和装潢材料的使用上,而且这些建筑材料和装潢材料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毒性,但是由于人们设计、施工、装潢时不谨慎、没有注意,使得我们周围的建筑物中具备的毒性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危害了人们的生活。很多生态节能建筑设计中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得其建筑物没有体现出节约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3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实用效能不强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禁锢思想的遗留,使得我国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普遍趋向形式化,不敢大胆创新,使得其设计的建筑物都较为华而不实。而生态节能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在保证建筑物综合利用其环境资源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节能无污染的生态材料进行建筑,从而达到降低建筑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最后使得其建筑设计的实用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达到和谐一致。但是,我国现在建筑行业生态节能设计中缺乏实用意识,这不仅影响了建筑设计生态思想和节能策略的应用和发展,也从侧面阻碍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筑设计中生态节能思想策略融入优化方法

针对上文分析的我国建筑生态思想和节能策略的融入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方法和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的水平,促进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长远发展。

3.1提高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作为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师,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潮流,把时尚元素与建筑行业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强现代建筑设计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有长远的大局观和眼光,充分认识到生态节能建筑才是将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主流。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生态环境策略,尽量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并降低建筑对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确保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3.2加强建筑设计中对技能环保材料的运用

在进行生态节能建筑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对其设计要求和设计思想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也要对建筑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理风貌等等进行仔细的调查和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掌握所有设计资料和因素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场地并进行合理的设计。此外,设计者还要将住户的要求和建筑物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使用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利用自然条件对建筑物进行通风、除湿等等,这种设计方法能够节约成本和资源。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设计时尽量选择一些可以循环利用的材料、资源和设施,从而达到建筑环保节能的目的。

3.3要加强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充分考虑受众需求

建筑设计主要是为了人们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在建筑设计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建筑使用者的需求。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等等都需要在建筑物中来展开,建筑物的形象和质量也关系到人们日常的工作态度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充分考虑到人们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需求,合理的利用自然条件和节能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耗能,提高建筑物的舒适程度,从而给人类提供舒适的、高质量的建筑环境。

4结束语

简而言之,我们现代设计师要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充分融入生态节能思想,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节能技术和生态节能思想,提高建筑的舒适度,进一步满足人们和建筑市场的需求,为现代建筑设计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牢不可破的基础,同时也给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节能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颖,吕鹏,陈恺文,陈明霞,袁法喜,黄有亮,李德智.高校宿舍碳排放现状调查与减排方案设计——以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为背景[J].工程管理学报, 2012(04).

[2]唐红,袁凤英.武汉市保障房节能设计研究——以武汉市沌口区某保障房工程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03).

生态设计思想例9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及自身的居住环境。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涌现,人们不仅需要创造悦目的环境,而且需要创造健康、生态、安全的环境。一些设计师本着社会责任感,意识到生态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得到重视,将以人为本的宗旨放置于更宽泛高尚的自然生态圈中,兴起了人与自然“互依共存”的生态主义思想,并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之路。

1 相关概念阐述

1.1生态伦理学的概述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素,追溯到人类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的源头及进程,它广义的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认知方式[1]。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这里价值观念既指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又包括作为人们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依据的价值准则[2]。因此,生态价值观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首先就在于强调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强调重视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生态伦理学提出自然价值的明显意图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价值问题的习惯性、偏颇性理解,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论模式[3]。具体就是:既承认人的尺度,又承认物的尺度;既看到价值的主观性一面,又看到价值的客观性一面;既承认自然物对人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又承认自然物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

1.2 生态伦理学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自工业革命以来,绝大多数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都没有考虑与环境的关系,当时的设计师认为设计就是一种自我个性和名气彰显。而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被人们所忽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显得捉襟见肘,思路枯竭,想要有突破,必然要有创新。设计开始涉足更宽广的领域,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生态开始拓宽景观设计的思路,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

2 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价值

2.1景观在城市中的发展

2.1.1景观的由来

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2.1.2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工业社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环境问题同时也开始显现。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它所提供的机会,这些机会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与灵感从而实现一个真正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时代变化加速了景观设计观念的更新及知识的老化。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生态学为代表的景观科学化设计在不断发展着,生态学的观念影响着景观设计的理念。生态化景观设计[4]突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的减少负面效应,进而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 现代景观正在蓬勃发展,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从商业地产到文化建筑。各种观念和风格层出不穷,互相糅合。艺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丰富的面貌。但是景观设计也面临着重复、环保和环境影响的各种问题。自然无疑给寻求表达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

2.3生态景观的发展价值

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来看,它与土地有着很大的联系,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的态度上。如今景观的意义不仅是对人文的崇拜,更是对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的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5]。景观设计,是对人类生生存的土地和生存环境做直接的规划,生态景观无疑对景观的发展给出了最有意义最深远的前景。

3生态与景观设计之间探索

3.1景观的定义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造园相比,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也提出了可持续景观。

3.2生态意识下的生态景观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姿态和文化的纽带。好的设计看上去就象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是场地原有机理的一种延续。参照西蒙兹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以为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基于空间形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现代设计师是否能在设计中充分的调动和运用生态意识。不是在于刻意创新, 更多的是在于发现, 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

3.3 生态与景观设计的创新

工业化带来一些追寻个性张扬、表现自我的理念新思。工业之后,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把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视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和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并看作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

如今的设计又开始了一次思潮的回归,在设计和布局上开始借鉴自然,融合自然。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与植物配植,创造出统一协调、优美而又富有个性的环境空间。崇尚自然这是传统的美学观念。

无论哪种思潮设计,都可以在以生态为原则上有所创新。著名的实例有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中的金属广场,正方形钢板按正方形网格铺装场地,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钢铁厂区的破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该公园的改造为德国城市生态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启发人们对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含义与作用的重新思考,推动了城市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浪潮。它从另一个方面也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和启发。

结语:生态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资源合理利用、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需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作为新一代设计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02).

生态设计思想例10

建筑设计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和活动的场所,还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的需求通常会随着环境的刺激而逐渐改变,房屋建筑设计应满足人们对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因此,人本思想的设计理念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可忽略的方面。人本思想理念的建筑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它以人为核心,在考虑客观环境的基础上设计满足人们需求的房屋建筑。

1 人本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概述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在建筑设计中满足人类的需求,人本思想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满足大众利益需求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要求以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如居住人群的工资水平(贫困阶层或高阶层人士)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考虑、分析,谋划设计风格,从根本上考虑如何使用建筑材料,满足能源消耗、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

1.2 注重细节和人性化

房屋建筑设计中细节决定成败,所有细节都将在房屋建筑中体现,同时细节的处理也是向人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比如挑选能源消耗小的建筑材料,实现节能;考虑不同地域风格与房屋建筑设计的融合,满足人们心里需求等。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房屋设计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及人们对细节的需求,打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建筑。

2 人本思想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2.1 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

室内居住环境的安全包括适宜的居住面积、日照、通风、隔热/冷、建筑物之间距离、绿化问题、隔音效果等;室外居住环境的安全包括房屋周围的空气质量、湿度、土壤、树木种植等方面的问题,室外的绿化还可起到隔音、遮挡、降低噪音等功能。这些都可以通过房屋建筑设计来实现。此外,通过考虑交通状况,在设计房屋建筑时可通过合理的公交站、停车场、步行街的设置等,为居住人群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还可通过绿化带隔离行人和车辆提高交通安全性。

2.2 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

根据人们生活需要,可在住宅区建立一些配套系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生活:比如建立后勤系统、物业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居委会、快件收发、收费中心(电费、水费、手机费等)、银行、学校、交易市场等。此外,还可建立文化娱乐场所,包括适宜老年人的活动场所、适宜儿童的活动场所、健身中心等,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3 扩大交往空间

公共场所作为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地点,是房屋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公共场所包括步行街、庭院、广场活动区、公园等。建立这些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聚集地点,扩大人们的交往空间。

2.4 体现建筑艺术

建筑通常反映着当地的风格、文化。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技术水平、生活和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不仅如此,建筑还反映了对历史建筑的继承性,在设计中应能够满足当地人们对建筑风格的需求。

3 房屋建筑设计中人本思想的体现和应用

房屋建筑设计中人本思想的运用需要有效地融合自然条件、人的需求和建筑风格,以人的意识为中心,能够让人充分抒发自身的情感,进而改善居住环境。在实现人本思想的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3.1 设计过程中要讲究客观性

人本思想在房屋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前提是与生态自然环境融合,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资源,实现节能。因此,材料的选用、照明设计、内部结构协调性、内部装潢等,都需要从自然环境出发,并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随着对环保重视程度的加大,要求在房屋设计时选用绿色建材,并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

3.2 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房屋建筑设计中,要做到:(1)以人为本,采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段,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2)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使文化场所符合当地的文化;(3)尽可能使用可再生建材,以节能、低碳为建筑设计的目标之一,减少污染;(4)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案。

3.3 符合自然的生态环境的需求

“生态系统”的学说概念强调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其中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以人本思想理念的房屋建筑设计必然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建筑的实施过程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合理利用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营造出符合自然生态环境需求的设计。

4 人本思想理念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在现代房屋建筑设计中,人本思想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作为社会生活发展的中心,满足其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包括:

4.1 人本思想理念的住宅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越来越高,通常要求住宅舒适并能提供便利的生活。但是,在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住宅设计中也需要权衡自然与建筑的关系。目前,自然生态的住宅设计已经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例如,淇澳生态住宅设计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考虑对自然的影响,将自然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建造私人空间的同时,使人们时刻处于自然之中。该住宅的设计满足了人们对私人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方面需求。

4.2 人本思想理念的医院设计

医院是为患者提供治疗的场所,良好的医院环境可以使患者身心愉悦,帮助身体恢复。因此,医院建筑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发,进行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可考虑在病房内添置置物柜,卫生间,提供晾晒衣服的设施等,还可以提高户外的绿化程度,使病人在室内和室外都能观察到怡人的风景,有益于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减少病人对医院的抗拒感。

5 总结

当今时代,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提高,使得对建筑设计有更高的需求。人本思想融入建筑设计中是对人本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居住、生活和环境一体化的目的。

生态设计思想例11

复合系统构建工作,系统中所涉及到的4种因素相互协调,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若4种因素能得到协调,林业生态工程便可得到一定的发展,反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便会却步,进而恶化生态环境。

1.2国家地理上出现的高山、平原、低丘等环境的分割都具有局限性。

但如果将这些环境看做一个整体,综合规划建设,就有可能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1.3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质与量的问题,并且质与量之间保持适度性。

适度性包括时间是否得当、空间是否适宜、经济是否有效等内容。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管理是工程的核心,是林业生态工程得以增产的关键,如果将“管理”与“技术”综合运用,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会变得更好。

1.4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样,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建立阶环体制。

工程建设中提倡优化管理、优化组合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工程的整体功能,但追究其实现过程,工程的整体功能又必须通过结构来体现。因此对林业生态建设来说,它的立足点是建立良性循环经济和经济保障体系,希望通过生态规划设计来建立起一座能实现物质、信息、产品间相互交换的桥梁,使其在结构上形成阶环,稳定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发展局势。总的来说,不管是林业生态规划设计,还是林业生态建设,两者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重点强调生态经济学原则,并且建议将生态经济学原则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实现“社会-经济-自然”这一复合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林业生态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林业生态规划设计以全局性、长远性、实践性与群众性作指导思想,实际设计时应该对这些因素作综合考虑。

2.1全局性思想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十分注意系统中各方面的整体要素,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优化的同步发展。因此,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考虑各方面的特点与关系,从“天、地、人”即政治、社会、经济、自然资源条件和人类活动各种因素的需要出发,制定、协调发展的策略,防止顾此失彼。从研究方法来看,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林业生态工程综合体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规划设计。

2.2长远性思想

规划设计本身要求在较长时间内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指导作用。因此,要用整体、综合、宏观的观点来探讨林业生态工程总体的地域差异、结构模式、总体布局和战略方向以及建设重点、措施等,正确制定出一个林业生态工程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范围,为指导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强调大方向、大目标,反对急功近利。规划一经确定,要求一代人或几代人为之奋斗,尽量避免决策者在指导思想上的波动,减少经济工作中的损失,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2.3实践性思想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来自实践,经过总结、归纳,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后,用以指导实践并为领导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服务,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规划设计集理论、科学技术、政策法规于一体,要求人们按照这个规范去实践、去扎扎实实地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