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6 09:31:27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篇1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O5~2006-02住院的病人共180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手术,,其中子宫全切除术为5O例,卵巢囊肿切除术为20例,子宫次切除术11O例,年龄16~68(34士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9O例,对照组9O例,两组年龄、症状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后早期离床活动的优点,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旁进行上下床指导护理,方法是:①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早期活动目的,不要因为疼痛惧怕离床。活动不会将缝合的伤口撕开,却能促进肠功能恢复早日排气。使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早期离床活动。②根据术后麻醉方式不同,选择患者术后平卧6~24h后取半卧位,先将床头抬高3O°,病人无头晕症状后床头依次抬高至6O°。③病人取侧卧位,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防止因起床重力作用引起静脉回血,影响输液速度,屈膝移向床边,双腿下垂坐于床边15~20min,同时作深呼吸运动,以减轻紧张心理。④病人无头晕、恶心、出冷汗等虚脱症状后方可离床活动,双手按于腹部伤口位置,身体前屈后逐渐伸直,活动范围由床周边缘逐渐扩大,活动时间长短要根据病人体质增减。⑤活动结束后上床指导:首先将病人床头抬高6O°,靠床头坐于床边,将身体重心放于无输液侧的肢体上,侧卧于床边,将下垂的外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逐渐下降床头,高度至45°,随着下降的幅度,逐渐内侧下肢屈曲状抬于床上身体侧卧于床边,平稳后病人可床上自主。

2结果

妇科腹部术后病人由于平卧时间较长,肠蠕动功能障碍,引起腹胀、腰酸背痛等不舒适感,延长进食时间,不利于术后康复。临床上采用早期更换自由、早期离床活动的特殊护理方法。

结果表明:两组资料未通过特殊护理方法指导前,据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不适率37.8%,对照组为88.9%.差异有显着意义(P

3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手段之一,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病人的康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妇科病人的特殊性,均为女性,心理比较脆弱,这就更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宣教指导工作,才能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复,所以术后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临床工作的首优问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何指导术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有效正确地上下床方法,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通过临床护理工作发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人的心理状况、切口痛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也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和伤口愈合;术后病人腰酸背痛,早期协助改变多种卧位方式,可以避免肢体牵拉、伸长,缓解上述症状。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早期离床活动用于预防术后腰酸背痛、腹胀、切口痛、虚脱效果明显,实验组因术后离床引起的切口痛、虚脱无一例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保证。综上所述,采用早期离床活动对术后康复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2

首先,病人要经常翻身,以减轻局部组织的受压;对于不能自己翻身的病人,家人要协助其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由于卧床时间太长,会引起排痰不畅,以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所以,病人要经常不断地变换。不同的有不同的作用。像发生了坠积性肺炎的病人,可以采取头低脚高位,以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如出现了臀部的褥疮,可以采取俯卧位或者侧卧位。另外,要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床单的干燥,皮肤的清洁,最好能够每天用温水擦浴局部组织,使局部皮肤血液运输能得到改善。室内要定期开窗换气,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在帮助病人翻身、按摩、床上使用便器时,要注意不要推、拖、拉,以免损伤局部的皮肤。

还要保证病人全身营养的供给。由于这种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组织生长,修复所必需的营养。要注意一点的是,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

要做好病人的日常护理,长期卧床的病人应该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这其中包括有口腔、皮肤、头发等方面的清洁护理。

篇3

【中图分类号】R4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65-01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肺部病变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伴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结核咯血因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的潜在危险因素而时常危及病人生命。如何快速、有效的让病人停止咯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除了遵医嘱正规应用抗痨药和止血药物外,指导督促病人的生活护理及要求病人卧床休息是止血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接收肺结核伴咯血病人住院时除对其进行肺结核病人的常规健康宣教外,更重要的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和饮食的要求,训练病人床上的生活习惯,排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有利于提高止血的效果,缩短咯血时间,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化刺激和不必要的损耗,减轻了家人担忧,树立和帮助病人和家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0年1-12月份,在我院呼吸结核科住院的肺结核伴大咯血病人100例,随机选出59例患者为“绝对卧床休息”指导组,男性43例,女性16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8±0.5岁,有家属陪护的47例,无陪护的12例。对照组41例,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45±0.5岁,32例有家属陪护,9例无陪护

1.2 方法:两组肺结核伴大咯血患者在院期间都接受正规的抗痨化疗和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小剂量使用镇静剂,止咳药,禁用吗啡,咯血病人静卧休息,进行卫生宣教,告知咯血时不要紧张,不要因怕咯血而憋住不咳[1]。咯血时暂禁饮食,症状稳定后选温凉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嘱多饮水、多食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2],咯血停止七天后无并发症可下床活动[3]。

对照组按常规遵医嘱用药,不强调卧床休息,指导组除常规遵医嘱用药外,还特别强调卧床休息(大咯血时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咯血病人习惯在床上使用便器等。

1.3 标准与评价:

1.3.1 绝对卧床休息的评价:由专业主管护士对咯血病人进行询问:①您是否按正规化疗,定时足(定)量服用抗痨药。②是否按要求卧床休息。③是否下床活动。④是否习惯床上使用便器。⑤是否有专人陪护。

1.3.2 评价标准:指导组:咯血期间一切生活都在床上,由专人护理,禁止一切活动。对照组:咯血期间无专人护理,有下床活动行为或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自行(会陪护下)去厕所解便。

1.3.3 (止血)效果的评价:①咯血量由多到少,从大到中到小到无。②咯血的时间间隔变长或者咯血停止。③痰血的颜色由红变暗。④痰染血越来越少。⑤一周内能控制血痰。⑥咯血无好转。

2 结果

2.1 两组咯血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及住院经费的比较

2.2 两组咯血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X2=22.27 P<0.0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有差异。P<0.01指导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指导咯血病人卧床,一定要做好咯血病人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在咯血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同时要重视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护理[4],避免一直处于高度应急状态,积极沟通,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生治疗是肺结核合并咯血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肺结核病人的双肺在长期病变中会逐渐纤维化,咳嗽、咯血等机械性局部收缩会牵扯肺组织,可造成机戒性损伤使血管破裂出血。

3.3 有时并非病变直接侵蚀血管,而是血管在病变受损的基础上突然受到剧烈的阵咳受振等外因而断裂致出血。

3.4 咯血可发生在病灶的好转及进展期,甚至病灶吸收好转以及已经钙化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咯血。

3.5 肺结核病人咯血的原因有①结核病灶进展血管受损;②炎证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痰血或痰染血;③钙石的刺激及瘢痕收缩;④肺结核及支气管内膜结核合并结核性支扩;⑤空洞型肺结核的咯血,血管弹力受破坏形成血管瘤破裂;⑥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死菌解体游离;⑦肺结核合并血管畸形,曲张、瘘。

3.6 咯血的多少与肺部的病变程度并不完全平行,本文肺结核伴大咯血的纳入标准是一次咯血量在200ML以上或24小时咯血量在600ML以上[5],绝对卧床休息是指患者的一切治疗行为及生活行为均在床上进行。

4 小结

通过两组病人的观察比较,指导组病人的咯血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周期短,住院经费较低都是对照组不能比拟的。咯血期间的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了肺外界活动对肺部活动度的影响,降低肺血管因受运动牵拉或者挤压等不良刺激所致的破裂而出血,致咯血率降低,大大减少因咯血窒息死亡率,减少了对病人身体的伤害,有利于结核病治疗。同时,绝对卧床休息能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少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降低各种并发症[6]。作为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卫生宣教,积极主动进行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在病人心里的信誉度,增加病人自觉性,使病人遵医嘱行为维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咯血病人的卧床休息率,最终达到止血目的。

参考文献

[1] 结核病 第一版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 第375页

[2] 内科护理学 第三版 尤黎明 第75页

[3] 专科护理常规 重庆市卫生局护理常规指导手册 第4页

[4] 伍笑霞,汤春梅,谢艺开等,床边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大咯血的护理配合及体会.临床肺科杂志,2011,6(16):977-978

[5] 结核病 第一版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 第372页

[6] 何颖,冯芸,急诊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重庆医学杂志,2005,5(8)1165

作者单位:400030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门诊部1

篇4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肺部病变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伴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肺结核咯血因有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的潜在危险因素而时常危及病人生命。如何快速、有效的让病人停止咯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除了遵医嘱正规应用抗痨药和止血药物外,指导督促病人的生活护理及要求病人卧床休息是止血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接收肺结核伴咯血病人住院时除对其进行肺结核病人的常规健康宣教外,更重要的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和饮食的要求,训练病人床上的生活习惯,排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消除病人紧张情绪。有利于提高止血的效果,缩短咯血时间,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化刺激和不必要的损耗,减轻了家人担忧,树立和帮助病人和家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0年1-12月份,在我院呼吸结核科住院的肺结核伴大咯血病人100例,随机选出59例患者为“绝对卧床休息”指导组,男性43例,女性16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8±0.5岁,有家属陪护的47例,无陪护的12例。对照组41例,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45±0.5岁,32例有家属陪护,9例无陪护

1.2方法:两组肺结核伴大咯血患者在院期间都接受正规的抗痨化疗和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小剂量使用镇静剂,止咳药,禁用吗啡,咯血病人静卧休息,进行卫生宣教,告知咯血时不要紧张,不要因怕咯血而憋住不咳[1]。咯血时暂禁饮食,症状稳定后选温凉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嘱多饮水、多食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2],咯血停止七天后无并发症可下床活动[3]。

对照组按常规遵医嘱用药,不强调卧床休息,指导组除常规遵医嘱用药外,还特别强调卧床休息(大咯血时要求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咯血病人习惯在床上使用便器等。

1.3标准与评价:

1.3.1绝对卧床休息的评价:由专业主管护士对咯血病人进行询问:①您是否按正规化疗,定时足(定)量服用抗痨药。②是否按要求卧床休息。③是否下床活动。④是否习惯床上使用便器。⑤是否有专人陪护。

1.3.2评价标准:指导组:咯血期间一切生活都在床上,由专人护理,禁止一切活动。对照组:咯血期间无专人护理,有下床活动行为或不习惯床上使用便器,自行(会陪护下)去厕所解便。

1.3.3(止血)效果的评价:①咯血量由多到少,从大到中到小到无。②咯血的时间间隔变长或者咯血停止。③痰血的颜色由红变暗。④痰染血越来越少。⑤一周内能控制血痰。⑥咯血无好转。

2结果

2.1两组咯血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及住院经费的比较

3讨论

3.1指导咯血病人卧床,一定要做好咯血病人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在咯血治疗期间尽量卧床休息,同时要重视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护理[4],避免一直处于高度应急状态,积极沟通,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生治疗是肺结核合并咯血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肺结核病人的双肺在长期病变中会逐渐纤维化,咳嗽、咯血等机械性局部收缩会牵扯肺组织,可造成机戒性损伤使血管破裂出血。

3.3有时并非病变直接侵蚀血管,而是血管在病变受损的基础上突然受到剧烈的阵咳受振等外因而断裂致出血。

3.4咯血可发生在病灶的好转及进展期,甚至病灶吸收好转以及已经钙化情况下均有可能发生咯血。

3.5肺结核病人咯血的原因有①结核病灶进展血管受损;②炎证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痰血或痰染血;③钙石的刺激及瘢痕收缩;④肺结核及支气管内膜结核合并结核性支扩;⑤空洞型肺结核的咯血,血管弹力受破坏形成血管瘤破裂;⑥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死菌解体游离;⑦肺结核合并血管畸形,曲张、瘘。

3.6咯血的多少与肺部的病变程度并不完全平行,本文肺结核伴大咯血的纳入标准是一次咯血量在200ML以上或24小时咯血量在600ML以上[5],绝对卧床休息是指患者的一切治疗行为及生活行为均在床上进行。

4小结

通过两组病人的观察比较,指导组病人的咯血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周期短,住院经费较低都是对照组不能比拟的。咯血期间的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了肺外界活动对肺部活动度的影响,降低肺血管因受运动牵拉或者挤压等不良刺激所致的破裂而出血,致咯血率降低,大大减少因咯血窒息死亡率,减少了对病人身体的伤害,有利于结核病治疗。同时,绝对卧床休息能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减少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降低各种并发症[6]。作为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卫生宣教,积极主动进行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在病人心里的信誉度,增加病人自觉性,使病人遵医嘱行为维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咯血病人的卧床休息率,最终达到止血目的。

参考文献

[1]结核病 第一版马屿 朱莉贞 潘毓萱 第375页

[2]内科护理学 第三版 尤黎明 第75页

[3]专科护理常规 重庆市卫生局护理常规指导手册 第4页

篇5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35-02

褥疮是皮肤组织长时间处于持续压迫状态形成的。其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是因神经营养功能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一种软组织坏死现象,是长期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折病人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时间过长不注意翻身和护理骨突部位很容易就发生褥疮,由此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护理长时间卧床休息且易发生褥疮的骨折病人成为我们护理中的重点。临床中预防褥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但气垫床舒适度差,病人不愿意配合。自2010年我科开始使用水袋预防褥疮,舒适度高,灵活度大,取得了护理计划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骨折需卧床休息的病人100例,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24例,女26,其中下肢骨折43例,脊柱骨折3例,骨盆骨折4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卧床时间14天;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其中下肢骨折40例,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5例,平均年龄43岁,平均卧床时间13天。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将100例卧床病人按住院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气垫床组)50例,实验组(水袋组)50例,都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时间都为两周。

2.2 对照组病人给予气垫床预防褥疮,给以常规护理措施。

2.3 实验组病人给予水袋预防褥疮。

方法一:将一次性乳胶手套装水大约至2/3满就行,水一定不能太多,易被压爆。水也不能太少,起不到支撑的作用。在手套颈部打上死结,一定要系紧避免水外渗。方法二:市面上也能买到水袋,将准备好的水袋分别由两个或者三个一起用毛巾或者中单包裹严密,做成大小不等的水袋垫子,将其放在骨突两侧。同时为了满足病人的舒适度,可以将准备好的水袋加热到成人体舒适的水温,放在骨突部位两侧,同时也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天气情况和室内温度等来调整水袋的温度,如果水袋的温度太高很容易把病人烫伤,而太凉则起不到促进局部组织的血运循环的作用,并且还有可能将病人的褥疮加重的后果。

2.4 效果评价:按照褥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两组病人褥疮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病人使用两种方法的舒适感体验,以0~10级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

2.5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t检验,以P

3 结果

4 讨论

4.1 骨科卧床病人褥疮发生的原因及机理:长期卧床患者体力极度虚弱、气血亏虚,又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导致气血运行失畅,加之护理不当,致位于体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间的皮肤组织,甚至肌肉,因持续受压,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组织坏死腐脱而形成的溃疡。骨折卧床病人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褥疮本身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原发疾病未经良好的护理而造成的损伤,加重病情,延缓病程,严重者可一起败血症。褥疮好发于受压且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以及皮肤皱褶处,同时与卧位有着密切关系。褥疮发生的原因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局部潮湿或者排泄物刺激、全身营养不良或者水肿、感觉与运动障碍或者受限制病情、医疗护理措施的使用不当和护理过程中的不正规操作和翻身过程中用力过大造成皮肤破溃等等有关。都是造成卧床的骨科病人发生褥疮的原因。

4.2 基础护理:随时保持患者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伤口渗液、渗血者应该及时跟换敷料。保持衣物干燥,保持气垫床气体的饱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应尽量使患者全身放松,减小心里压力,除患侧肢体制动外,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自动水平移动更换,增加肌力恢复,指导家属每隔1h~2h为病人做背部按摩30分钟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3 水袋及气垫床对预防褥疮的作用及护理: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水袋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发生褥疮的作用效果中与使用气垫床的效果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水袋预防褥疮仍应注意加强观察护理。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各种骨骼牵引、石膏托固定、夹板固定的病人只能处于平卧位,故骶尾部、足跟部、肩胛部等处,每两小时更换一次部位,将骨突出处悬空。在肢体与肢体之间的骨突也应高度重视,需要用水袋垫在其肢体的骨突部位两侧,以防褥疮的发生。大的水袋能代替软枕的效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密切观察受压部位的血运情况外,还应注意水袋的质量,随时注意水袋有无渗漏现象或者其他的问题,防止水袋内的水流出影响病人的病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而气垫床对有些部位不能够提供更好的空隙空间,加上气垫床的材质是由防水性的材料制成,使用时特别是体虚或者肥胖患者长时间卧躺后容易出汗,由于气垫床的透气性较差而使汗液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引起并发症的可能,同时也间接性的增加了护理时间和难度,使有的骨折病人的伤口、小关节或者石膏部位的皮肤组织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护理。在预防骨科卧床病人褥疮的作用中与使用水袋组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作用相似。但对照组病人对使用气垫床的舒适感体验与实验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小结

综合来讲褥疮的好发部位与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营养不良、感觉与运动障碍、医源性有关。水袋灵活性大,自制水袋小巧,使用起来灵活性大,随着而变化,适用于各种骨折长时间卧床病人的不同部位,使组织皮肤能得到更好的空隙,促进组织血液循环加快、减少局部组织持续长期受压造成的缺血、缺氧、坏死现象,改善了骨科卧床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皮肤长时间的受压,消耗大量的营养而引起软组织皮肤坏死溃烂,大大改善了护理的工作量和护理质量,适合于各种长时间卧床的骨折病人,患者感到舒适,愿意接受,患者易于配合等优点,适合各层次医院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明贤, 刘从凤, 尚星敏, 等. 汶川地震伤员并发症的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J ] .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9, 32( 1) : 77 78

篇6

便秘是个体正常的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困难,粪便干结,排便不畅,从而引起排便不尽感,坠胀疼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不适症状。[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的几率很高,对病人的康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舒适护理(comfortcare)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效益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骨折卧床便秘病人265人。其中男126人,女139人。年龄11岁-79岁。平均年龄51岁。

1.2方法针对引起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1.2.1针对环境及姿势的改变不适应而引起便秘的病人的舒适护理方法因骨折卧床病人大多是在毫无思想准备时突然受到损伤造成的骨折,突然之间一切活动只能有床上进行,特别是床上排便更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心理上的不能接受,加上原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导致便秘。护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既来之,则安之。用积极的心态应对病魔。日常生活中定时进餐,定时使用便盆排便,病人在排便时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用屏风遮挡并尽量减少人员进出。

1.2.2针对伤口疼痛所导致便秘卧床病人的舒适护理方法有的骨折卧床病人因伤口疼痛对胃肠功能产生影响,或因疼痛不愿活动,甚或抑制大便,造成便秘。护理方法:除适当给予止痛药止痛外,指导病人适当运动,鼓励其对未受伤侧肢体做功能锻炼,同时教会病人或其家属顺肠蠕动方向作腹部按摩。具体步骤是:先将手放在脐右下右侧腹股沟上往上轻轻按摩,至右肋弓下向左在脐下作环形按摩,至左肋弓下往下作环形按摩,直至左侧腹股沟。并教会病人经常做提肛运动。以增加腹肌和结肠肌肉的收缩力,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使肠蠕动加快,促使粪便的排出。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1.2.3针对饮食改变导致卧床病人便秘的舒适护理方法因骨折卧床病人摄取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较多,而摄入的水分和粗纤维类食物相对较少,容易导致便秘。护理方法是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并多饮水。因为水作为剂,食物纤维在肠道内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胀,软化粪便,增加粪便体积和重量,刺激畅蠕动,诱导产生排便反射,促进排便。每天饮水2500-3000ml。每天早晨起床后饮用一杯温白开水,或蜂蜜水。可以增加消化道水分,有利于排便。

1.2.4解除思想顾虑要经常给他们讲解骨折及便秘方面的医学知识,解释其病情变化规律,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转归有一定的了解。并让家属配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及家族对他们的重视,以及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1.2.5如以上方法仍无法缓解便秘,可遵医嘱适量服用缓泻剂如口服麻仁丸,或使用开塞露塞肛等较温和的方式缓解便秘。

2结果

通过以上舒适护理模式对骨折卧床便秘病人的护理,病人及家属反应好,病人便秘有明显改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骨折病人大多是突然骨折住院,易因为突然的身体功能及住院环境的不适应而致便秘,因便秘又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情况。正确运用舒适护理模式服务于病人,使其“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促进其早日康复。

篇7

        体位一般是指人的身体位置和姿势,应用在临床上是指根据治疗、护理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1]适当的体位对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减少疲劳均有良好的作用[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回病房共需采取三种体位:麻醉侧卧位、膀胱截石位及水平仰卧位。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ransurethral resectionof prostate,TuRP)已被公认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金标准。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要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根据医疗需要,实施规范的体位护理。我院自2009年4月~2010年4月共开展此类手术32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如何快速发表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65~83 岁, 平均74岁。手术时间55~160 分钟,平均102.5 分钟。

        2体位护理

        2.1 术前体位护理:体位训练  体位训练包括两种体位: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的侧卧位、手术中的膀胱截石位。椎管内麻醉穿刺时,患者需采取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这种特殊的体位,在没有进行体位训练的情况下,患者在穿刺准备时很难主动摆放。巡回护士应将体位训练作为术前访视的重点。术前一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术中需要采用的三种体位以及这三种体位的目的,取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再指导患者分别进行体位的训练。训练方法为:巡回护士一边讲解体位配合的步骤和要点,一边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训练,患者侧卧后,巡回护士站在病床旁,协助患者屈躯、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使脊突间隙张开,背部与床面垂直,并平齐于手术台边沿,避免前俯或后仰。老年人活动比较迟缓,巡回护士讲解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反复训练,直到患者能主动配合为止。在训练膀胱截石位时,告诉患者要全身放松,不要因感体位的不雅而拒绝训练。

        2.2术中体位护理

        2.2.1 麻醉侧卧位的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后,先取仰卧位,在腰至肩下垫一长1.5米的过床单,便于术后过床;臀部平手术床背板与腿板分折处,这样既方便麻醉后摆截石位又能避免多次搬动后麻醉管的脱落。做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后,根据病情取左或右侧卧位,进行椎管内麻醉穿刺。

巡回护士告知患者此时应取侧卧位,让患者尽量自主摆放已经训练过的侧卧、垂头、抱膝的体位,并给予协助,尽量显露椎间隙;穿刺过程中,护士站在患者的腹侧进行床旁照顾,并协助固定穿刺体位,嘱患者若有不适可立即说明但不要移动身体,防止穿刺针断折。穿刺中,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必要时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3]。在向硬脊膜外腔置管时,嘱患者做深呼吸。置管并妥善固定后,协助患者恢复仰卧位。在恢复仰卧位及随后的调整手术体位的过程中,巡回护士都要协助麻醉师保护好背部的穿刺部位,避免导管脱出。在麻醉医师利用患者的体位变化来达到阻滞平面的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并妥善固定患者的四肢,防止患者滑跌。

 2.2.2膀胱截石位的护理:椎管内麻醉穿刺成功,患者恢复仰卧位,双上肢外展放置托手架上,外展不能大于90。,因前列腺电切术术中需用大量的电切液冲注,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寒颤,影响手术进程,我们将特制的腿套套在患者双下肢,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将支托腿架安装固定在手术床上,根据病人的身高调整托腿架的高度,托腿板支托病人小腿肌肉丰满的部位,并在托腿板与腿之间垫上柔软的啫喱垫,防止压伤皮肤。托板关节端朝向胭窝,两腿分开 80~90°,使病人呈髋关节屈曲90~100°,外展45°,膝关节弯曲90~100°,小腿处于水平位。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脱位,摆放时动作应轻柔,不可强力拖拉,用约束带固定小腿,松紧适宜,固定后,检查患者的臀部是否到达手术床中段的下缘,操纵手术床,将手术床的床尾卸下。术中应注意保持患者舒适、安全, 定时观察受压部位,给予手法按摩。

        2.3术后体位护理:手术结束后及时恢复平卧位,将平车移至手术床旁,与手术床平齐靠近,整理并理顺好各种管道后由3-4名医护人员借助过床单一起平抬至平车上,过床后再次检查各种管道的通畅情况,保持膀胱冲洗液的通畅及速度。

        3讨论

        一个良好的体位,就是人体各部位的位置所处的状态能保持各组相拮的肌群作用平衡,没有过度伸张或屈曲;各关节、韧带也能相应地保持稳定,不受过分牵扯 [4]。体位护理是临床重要的护理工作之一,是保障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也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正确的体位与姿势可以使患者放松肌肉,减轻局部受压,避免因体位不当给患者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同时有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感觉降低,术中给予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尽量减少身体暴露,增加患者舒适感。患者过床后要立即检查输液管、导尿管及膀胱冲洗管有无脱落、扭曲,并注意观察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感受。保持患者身体各部位呈舒适姿势。本组病例,我们给予合理舒适的体位摆放,减轻了体位护理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损害,无1例发生因体位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黄永禧,王宁华,周某望.康复护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53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7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80-02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把“以病人为中心”放在的了医疗服务的首位。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本质是“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责任制护理”。人性化护理服务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变以前的旧观念,走出以前等待医生下医嘱而后护士执行的情况,护士主动了解病人的需求,评估病人的病情,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压疮以预防为主,根据病人的病情,避免产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减少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我们运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骨科卧床病人预防压疮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对148例卧床病人采用人性化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其中男性96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为9-72岁,平均年龄为36.5岁;下肢骨折50例,骨盆骨折23例,股骨粗隆骨折36例,股骨颈骨折33例,其它骨折6例;住院时间为3-24天,平均住院日数为13.2天。

1.2方法入院后给予病人braden压疮评分表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应用人性化护理对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2结果

148例患者中无一例压疮发生。3护理措施

3.1人性化护理培训

3.1.1组织全科人员学习人性化护理服务知识和理论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我院开展时,先进行了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与考核。因为,护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开展和深化人性化护理工作根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较全面的掌握医学、护理学、人文学、心理学、交际学和社会学等知识,才能按照科学道理更快更好更全面地为患者健康服务。

3.1.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必须配备良好的人国资源。为了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加大了护士人才的投入,选择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大学护理专业的新毕业的学性理论知识充足,但临床经验不够,临床经验好的护士与病人的沟通广大欠缺。所以,我们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责任组长,共同分管病人,保证病人整体、连续的责任制护理。我们还完善了激励机制,尊重与理解护理人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她们最大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2braden压疮评分表的应用

3.2.1braden压疮评分表是判断压疮发生危险性的一种重要评估方法,评估的具体方法包括:感知能力(完全受限计1分;大部分受限计2分;轻度受限计3分;无损害计4分)、潮湿程度(持续潮湿计1分;常常潮湿计2分;偶尔潮湿计3分;罕见潮湿计4分)、活动能力(卧床计1分;坐椅子计2分;偶尔步行计3分;经常步行计4分)、移动能力(完全不能移动计1分;非常受限计2分;轻微受限计3分;不受限计4分)、摩擦力和剪切力(存在问题计1分;潜在问题计2分;不存在问题计3分)、营养摄取(非常差计1分;可能不足计2分;充足计3分;丰富计4分)六个部分。分数小于11分为高危者,12-14分中都危险,15-17分低危险,大于或等于18分无危险。

3.2.2入院后对病人进行评分,填写评分表,高危的病人及时上报护理部,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高危病人每三天评估一次,直到解除高危。[1]

3.3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

3.3.1评估病人心理需求,满足病人心理需要: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做为护理工作者,我们要了解病人需求,评估病人的心理,以病人为中心,及时沟通,多关心病人,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同时,可以将患者安置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病室内,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而致发热。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擦浴,按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增加抵抗力,预防感染。

3.3.2评估压疮危险因素,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3.3.2.1减轻压力,解除压迫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我们要避免患者的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对易发部位垫以海锦垫等特制垫枕,使其不直接接触床面,减轻身体压力,临床上常用气垫床减轻压力。同时,要给病人勤翻身,协助卧床病人2-4小时翻一次身,以减轻对某一部位的固定压迫,翻身时切忌拖、拉、推,以防擦破皮肤。[2]翻身后应在身体着力空隙处垫海绵或软枕,以增大身体着力面积,减轻突出部位的压力。

3.3.2.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骨科许多卧床的病人,其引流液、尿液及便渍均可导致皮肤潮湿或不清洁,我们在手术后及时给病人铺治疗巾,避免病人潮湿。及时更换床褥,用温湿的毛巾和柔软干毛巾依次擦拭皮肤,动作轻柔,并可用赛肤润、维生素E、护臀膏、麻油涂于皮肤表面,能够在皮肤上形成保护层,防止皮肤水分过度蒸发,保护皮肤的柔软性和弹性。同时,我们还用美皮康压疮贴保护两侧髋部及骶尾部等骨突出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3.3.2.3改善营养状况对骨科住院病人要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对营养不良者进行原发病的治疗给予蛋白质、高能量饮食,静脉高营养等,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尽早采用鼻饲,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根据病情尽量应用胃肠内营养,应予胃肠功能调理、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钙、锌等的饮食。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时,增加静脉营养,必要时输注血浆和白蛋白,保证全身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皮肤的屏障功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3.3.3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为病人做细致的心理护理,进行心理支持、健康宣教、抚摸、社会支持可使病人应急情绪的消极影响减弱。同时向家属及患者讲解如何减少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其他发生压疮的各种高危因素,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4小结

人性化护理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实践,在临床护理应用中,不仅转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整体形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人性化护理是救治患者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患者有效的沟通交流,使患者增强了预防压疮的主动性,主动更换并能互相交流预防方法而家属则有意识按时协助患者翻身,对护理的定时翻身给予主动的配合,使压疮发生较以往明显降低。[3]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脑出血 老年人 便秘 护理

便秘是脑出血卧床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诱发脑部再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粪性溃疡、肠梗阻、尿潴留等。如何根据病人产生便秘的具体因素和临床表现实施有效护理是一项有价值的课题。采用循证护理寻求科学完整的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我科对48例脑出血卧床病人便秘实施循证护理的实践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其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7岁。48例全部为不同程度的脑出血,神志清,有一定的合作程度,其中合并糖尿病21例,心肌梗死5例,脑梗塞9例,消化道疾病7例,肾病6例。临床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费力、便意及排便次数减少,常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并有头痛、头晕、口苦、口腔内恶臭味、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1.2 方法

1.2.1 提出护理问题病情评估及便秘原因;采取何种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

1.2.2 循证根据以上问题,主要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寻求解决问题的实证。检索发现引起脑出血卧床病人便秘的常见原因有:心理因素。脑出血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不习惯或者羞于床上排便、病人怕排便会引起再次出血,常常养成减少进食、忍住便意、依赖通便剂等不良习惯引起便秘。疾病因素。疾病导致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或拒食及活动减少,食物人量不足,致使进入胃肠的食物残渣减少,经胃肠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对结肠壁产生的压力过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等导致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从而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大肠的支配引起便秘。年龄因素。老年人口渴感觉功能下降,在体内缺水时也不易感到口渴,这使得老年人肠道中水分减少;同时老年人的肠蠕动频率降低,粪便在肠道滞留时间长,导致便秘。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营养脑神经药物可引起便秘。环境及心理因素。住院致环境改变,患者原有生活规律被打乱,造成排便困难。

1.2.3 护理干预观察评估病情。评估记录患者排便次数、性状及排便难易程度。向患者解释引起便秘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告之保持轻松乐观平和的心理能缓解便秘和不适,也可减少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进行必要的饮食调整是治疗便秘的关键。介绍饮食与排便、饮食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使患者及家属配合。适当增加脂肪、高纤维素食物和水的摄入,有助于防止便秘的发生。脂肪食物可使大便柔滑,其所含的脂肪酸可刺激肠道平滑肌而使肠蠕动加快。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但不宜多吃苹果和柿子(因含有鞣酸可致便秘)。如牙齿不好,不能进食较硬粗纤维蔬菜水果的老年人,指导其将蔬菜切成细末煮烂,将水果切成小薄片,每日冲服蜂蜜2至3次可起润肠通便作用(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糖情况调节)。

1.2.3 栓剂或缓泻剂采用甘油栓、开塞露或使用口服的润肠片(果导片)、中草药潘泻叶具有缓泻作用,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用量2克。

1.2.3 低压灌肠 。 根据患者便秘情况及病情,必要时可采用低压灌肠或少量油剂灌肠,以促进排便。

1.2.3生活护理便秘者要养成定时起居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生活规律。指导患者不管有无便意,每天都要定时排便,排便时要用力,注意力集中,不要排便时听音乐、看报纸杂志,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久坐、长期卧床和少动者容易便秘,故应在医生许可下鼓励病人适当做如下的健身运动。①按摩腹部:平卧放松,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即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次序按摩),每次20-30min;②收腹鼓腹运动:平卧时深吸气将腹部鼓起,呼气时缩腹,反复做10min左右;③提肛运动:平卧或坐位时进行收缩运动,即正常排便时的一收一放动作,以锻炼提肛肌的收缩力。

1.2.3 顽固性便秘者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可选用麻仁丸,通泰胶囊,乳果糖,也可用开塞露,甘油栓等;还可进行小量不保留灌肠以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栓剂(开塞露、肥皂条)或口服通便药均不治本,只能酌情使用。有糖尿病的便秘患者,可选用西利,注意该药应禁止与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药同用。合并有高血压、心衰的便秘患者,除了麻仁丸,乳果糖外,还可选用缓泻剂,如液状石蜡。

注意事项:①不能长期单独使用某一种泻药,以免停药后不能恢复排便功能;②忌服有刺激的泻药,如大黄、芒硝、果导片等;③不用或少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如可待因、铁剂、铝剂、钙剂等;④慎用能抑制胃肠道蠕动的镇静剂,抗胆碱药如阿托品、颠茄、山莨菪碱、普鲁本辛等药。

2 结果

48例患者通过上述护理干预后便秘均得到缓解,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

3 讨论

针对脑出血卧床病人的便秘,我们采用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的四个连续过程,以人为本,对护理对象的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护理,达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循证护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循证医学实践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全过程地认识问题,全面占有资料,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最新最佳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实践。通过循证护理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护理认识、护理管理及护理技术。使个体恢复并维持生理和心理最佳功能状态的整体护理目标得以成功实现,体现了护理的人文性、艺术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45-01

脑中风的病理变化为脑血管突然破裂或突然闭塞,从而造成该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称为“卒中”或“中风”。轻者经过3~6个月逐渐恢复,可以生活自理,甚至可从事病前的工作;重者昏迷、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需长期卧床,最终死于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本文我们对急性脑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瘫痪患者进行了常规护理的康复探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150例脑中风瘫痪患者。其中男90例,女60例,年龄39~78岁,平均67岁。均经CT证实为急性脑中风病变,其中偏瘫患者85例,四肢瘫痪47例,球麻痹患者18例。

2 护理干预

瘫痪是脑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的症状,正确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2.1偏瘫的护理 根据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力的情况制定护理等级,注意偏瘫侧肢体的正确,保持大关节和手的功能位。肌力在Ⅳ级左右的患者,可以在扶持下行走,给予一级护理扶持入厕,并注意预防摔跤。肌力在Ⅲ级以下的卧床患者需放置床档,以防患者自行翻身或坐起时坠床。对偏瘫侧肢体肌力Ⅲ级以下的患者,应定时协助翻身和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对意识清楚患者,每日协助保持坐位数次,如为右侧肢体偏瘫患者,应训练左手使用餐具或练习写字。根据患者意识和肌力情况可在发病后数天后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脑出血患者一般应严格卧床2~4周,在发病1周左右,如病情允许,可在床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于合并失语的患者每日可进行简单的言语训练。对于情绪低落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训练生活自理的能力[1]。

2.2四肢瘫痪的护理 保持正确的,平卧时在肩部和髋部放置枕头或棉垫,侧卧位时使上肢呈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和腕关节伸直的姿势,下肢稍屈髋、屈膝和踝关节背屈。每1~2小时翻身1次,定时对骨隆起部位皮肤进行按摩。吞咽困难的患者给予鼻饲匀浆饮食,保证充足热量和水分的摄入。 尿潴留或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4小时开放1次,每日冲洗膀胱1~2次,每周更换一次性尿袋2次。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注意头偏向一侧,做到定时扣背和吸痰,防止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 每日上、下午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各1次,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次活动时间10~20分钟。 意识清楚的患者每日可进行坐位训练数次,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四肢瘫的早期康复训练[2]。

2.3球护理 对于构音障碍者,应耐心听其表达意思,必要时请其用文字表达。 对于呛咳者,应教会患者或其家属如何进食,如用吸管饮水,进食糊状食品,在坐位下饮水或进食。对于吞咽困难者,应留置胃管给药和进食;在恢复期训练进食。口腔和鼻咽部分泌物较多者,应及时协助吐出或吸出。 每2~4周更换鼻饲管1次。

2.4褥疮的护理 褥疮是脑中风患者因护理不当最常发生的并发症,易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和2~4周发生,可引起严重感染加重病情。因此防治褥疮对于护理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2.4.1预防褥疮的皮肤护理 对于偏瘫或四肢瘫痪的患者严格执行1~2小时翻身1次的制度,做到动作轻柔,严禁在床上拖拉患者,以免发生皮肤擦伤。保持床整,做到无皱褶、无渣屑,及时更换被尿便污染的尿布或中单。保持皮肤清洁,每日上下午背部护理1次,每周床上擦澡1~2次,在翻身时对骶尾部和骨隆起部位进行按摩。对于易受压部位或骨隆起部位可放置气枕或气圈,有条件者可使用气垫床或自动翻身床。

2.4.2褥疮的护理 当受压部位出现皮肤发红、肿胀变硬时,应避免该部位继续受压,局部涂以2%的碘酒或0.5%的碘伏,每日数次。 当皮肤发红区出现水泡时,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水泡内液体,保持表皮完整贴敷,局部涂以的0.5%的碘伏,每日数次,保持创面干燥。 当水泡部位出现表皮破损时,局部涂以0.5%的碘伏,每4小时1次;创面可用新鲜鸡蛋内皮贴敷,促进表皮愈合,并给予红外线灯照射,上下午各1次,每次15~20分钟。当表皮出现坏死,形成溃疡,面积逐渐扩大,并深达皮下组织时,局部给予3%双氧水去除腐烂组织,再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局部涂以0.5%的碘伏,保持创面干燥。每日换药1次,每次换药时用75%乙醇消毒周围皮肤。当溃疡深达肌肉组织时,需做局部清创手术,术前对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创面用凡士林油纱覆盖,每日定时换药。

3 讨论

急性脑中风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脑梗塞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112/10万;脑出血发病率为81/10万,患病率为112/10万[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如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天而发生的应激性溃疡,应该观察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状;患者发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上卧床咳痰无力或过去有支气管炎和其他肺部疾患,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痰量增多,甚至脓痰或黄痰,肺部可闻及水泡;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知道如何避免诱因,防止再次出血,指导病人如何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避免激动及突然用力,控制血压,使血管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以免血管再次破裂;教会病人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异常波动应及时就诊;调整饮食,避免高胆固醇及刺激性食物,调整不良饮食习惯,教育病人戒烟戒酒,避免突然用力过猛;指导病人及家属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保持肢体功能位。鼓励病人增强自我照顾的意识,通过康复锻炼,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并可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病人我们应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颜色,防止褥疮发生;病人及家人介绍脑出血的先兆症状,如出现严重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口齿不清等表现应引起重视,及时就诊。告诉病人家属若再次发生脑出血时现场急救处理措施,如使病人保持镇定,松开紧身的衣服,维持呼吸道通畅,拨打急救电话等[4]。所以急性脑中风病人并发症较多,病情变化快,我们不仅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并且对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以利于提高病人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高少茹,林惠卿,林秀兰.卧位护理在偏瘫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17.

篇11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是因脑部供血不足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表现。徐光明[1]等认为发病诱因有颈部外伤,发育和退化性变,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增生等。常在睡高枕、落枕及迅速转头时突然发病。颈性眩晕在骨科卧床患者发生率高[2]。加强对卧床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卧位,是减少颈性眩晕发生的根本。我科自2012年开始,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对骨科卧床患者进行干预,通过分析干预前后颈性眩晕发生的改变,以探讨如何完善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增加资料的可比性,我们所取病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LDH)手术患者,卧床时间在7~15 d,以用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取60例作为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相似,均为颈部外伤史。患者颈性眩晕临床表现符合葛根厚[3]提出的诊断标准。初步统计两组患者在症状、年龄、病史等方面的差异性,保证研究所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根据入院评估结果,制定健康教育目标是:明确颈性眩晕的表现,不睡高枕,正确卧位和翻身,颈椎锻炼5 min/d。观察时间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此期间,对干预组实施的干预措施为。

1.2.1详细的人院评估 患者人院24 h内进行详细的入院评估,着重了解患者的睡眠习惯、有无颈部疾病、工作压力及家庭和社会环境,为以后的健康教育提供线索和教育重点。护理干预必须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专业才能发挥出干预的最佳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次对两组患者进行初期评估,主要是为了弄清患者的实际病况,进而提高后续护理的有效性。

1.2.2循环式健康教育 患者人院后第1~2 d制定患者健康教育实施计划和评估表,要求患者掌握颈性眩晕的疾病知识,即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症状、颈部功能锻炼方法。责任护士与患者面对面进行治疗流、讲解,并及时评估检查患者掌握程度和执行情况。每日早晚进注意观察患者睡眠习惯,说服患者放弃高枕;对被动卧位的患者注意翻身的速度不宜过快;颈椎功能锻炼的方法掌握及有效性。对未撑握患者进行重复教育。

1.2.3个体教育 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并落实。健康教育是为了指导患者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护理方案,通过自主调理或护理方式改变病情,这种方式对颈性眩晕有着多方面的治疗作用。近年来,临床对于个体教育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专家们也一致认为个体教育是促进患者病况恢复的有效方式,帮助患者解决自身病情恢复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本次采用个体教育的护理模式,也着实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了推动作用。

1.2.4对照组患者不做系统干预,如询问时详细解答。本次对照组依旧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护理看护,并未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保证对干预组结果的可比性,正确地反映两种护理方式的可行性。

1.3观察指标和质量控制措施 ①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的知识掌握、发生率改变。②调查和干预工作由主管责任护士进行,并尽量保持稳定,变动较小。③干预中及时评估,改进干预措施。

2结果

经过2012年4月~2013年4月对120例患者的干预,发生颈性眩晕共27例,干预组9例,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对知识都有提高,但干预组提高得更多,干预组在知识总体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眩晕是指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的运动幻觉。颈性眩晕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常有以下特征: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框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颈部外伤史;排除了其他原因。通常与颈椎病有关,但不一定完全由颈椎病所致。通过la的研究表明,干预组患者颈性眩晕知识较对照组提高,发生率下降说明对骨科卧床患者进行健康干预是对其行为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在进行教育时应注意:①症状护理渗透在专科疾病宣教中进行,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不同侧重点的教育内容,责任护士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恳谈,这种经常性的教育方法是主要途径。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形成医疗意向才能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增加患者对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③从患者文化层次不同出发,定期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每次内容以一种症状或疾病为主,内容尽量做到简单扼要,通俗易懂,标题显目。

笔者认为,骨科卧床患者颈性眩晕还需注重饮食起居方面的护理措施,这是提高临床病况控制效果的最佳方式,借助这类护理也为临床医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首先,饮食调理方面。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饮食,防止暴食暴饮,忌过食肥甘,提倡戒烟、戒酒。肝阳风动而至眩晕者,饮食宜清淡,宜食海带、山楂、萝卜、芹菜、豆类、鱼类、瓜果蔬菜等。气血亏虚而眩晕者应以饮食进补,以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佳,如蛋类、奶类、鱼类、瘦肉、猪血、红枣、桂圆、黑芝麻等。亦可配合食疗粥,如黄芪粥、党参粥、薏米粥、莲子红枣粥等。其次,生活环境方面,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强光、噪音,减少人员走动,轻声谈话。保持空气新鲜无异味。在得到患者同意后,可根据患者爱好播放轻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向患者讲解心烦易怒是因病而致,经过治疗调整能逐渐好转,不必产生心理负担;讲解经常发怒等情绪波动会加重病情,影响健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整缓解不良心情,以保持心情舒畅。劝说患者周围的人们要宽容和谅解患者,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与劝解。与患者沟通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保护,避免不良情志刺激。注意以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使患者得到精神安慰,避免语言、形体语言、环境等因素对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刺激。

现在护理教育越趋专科化,就如何完善专科健康教育内容,帮助患者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卫生知识,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是临床健康教育的任务。本次通过对骨科卧床患者进行干预,有效的降低颈性眩晕率的发生,提高症状知识的认知率,但要如终做好这一工作仍需我们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