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5 09:21:53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1

骨科病人多数卧床时间长,常需身体的某部位的固定制动,活动受限;脊柱疾患者潜在继续损伤危险,甚至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能力,因此骨科的体位护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如何为特殊体位病人提供既舒适、安全、省力,又保证其生理与治疗要求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目前待于进一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在积累长期护理工作经验及结合人体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护理措施,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效果,为我科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提供了帮助。现将此内容介绍如下。

1 脊柱损伤病人的特殊体位和护理措施;适于脊柱骨折、脱位、肿瘤及脊柱手术后的病人。

1.1 颈柱损伤

1.1.1 体位:应平卧于硬板床上,保持头颈中立、平直位,防止向任何方向弯曲的原则,应用一薄枕理平后垫于肩、颈、头下,必要时左右各放一砂袋或颈围制动,围颈围者颈下的枕垫应理凹使之悬空,防止患部受压,以平仰卧位,左右侧卧交替,q2h1次。

1.1.2 翻身法:有条件由1个护士配1个助手操作,无条件由1个护士操作即可。方法是先将患者两臂交叉置于胸前,两膝屈曲并翻向操作者近侧,操作者身体贴于床缘,两脚前后分开,一手插入枕垫下。手腕、前臂横置于患者枕、肩部,另一手放于患者臀部,以颈部为轴,协同翻转至近侧,尽量让病人向前倾,然后用3个枕垫分别垫于头、肩部的枕垫后,腰骶部及两膝之间,再作局部调整至病人感到舒适。若有助手,可站操作者对侧,辅以臀部的翻转及协助垫枕。恢复平卧时,先将患者两腿伸直放平,取出腰骶及膝部枕垫,操作者站在患者背侧,手插入枕下扶住头肩部,缓缓取走支撑在后的枕垫,将病人身体放平。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呼吸和表情,若有呼吸改变或不适应暂停操作,颈柱手术要避免颈部受压,曾有一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由于护理的疏忽,家属不适当的加枕后,病人出现一侧上肢麻木,酸痛,CT示对侧椎板“活页”处塌陷骨折,出现“再关门”现现象,结果行第二次手术,给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经济损失。

1.2 胸腰脊柱损伤

1.2.1 体位:平卧硬板床,在顾及脊柱曲线及病情的基础上,可在腰下垫5公分以下的薄枕,使病人更为舒适及使用便盆时减轻疼痛,以平仰卧、左右侧卧交替,q2h翻身1次。

1.2.2 翻身法:与颈椎损伤基本相同,但翻身时应以胸腰脊柱为制动部位,肩胛部和臀部应同时翻转。

1.3 脊柱侧弯手术后和体位护理:正常脊柱失状面有4个生理弯曲,额状面为一直线,脊柱失去这一正常形态则造成畸形,并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脊柱侧弯80%为特发性,青少年多见,尤为女性,畸形不仅向侧凸且向后凹,因此平卧硬板床有一定困难。我科对该病采取剃刀背切除,哈氏棒矫形内固定术85例,效果95%,院内无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脱钩、褥疮等并发症。做法是术后常规硬板床上加5—8cm海绵垫,术后4—6小时平仰卧,以压迫止血,以后则以左右侧卧为主,2小时更换一次,侧卧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翻身方法同胸腰椎操作,防止脊柱旋转或单纯肩部抬高,以免发生脱钩,该手术后需卧床2—3周后上予加速干固。 转贴于

2 单侧下肢活动受限患者的体位护理措施:单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单侧下肢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肿瘤及结核有病理性骨折可能及牵引患者等。该类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加之疼痛,不便变换体位,易引起,骶尾部褥疮,不正确的翻身可增加病人曲,以健侧下肢足底及双侧上臂的手掌或肘部为三个支点,支撑起下段躯干,使臀部离开床面,护理人员酌情给予协助,并对骶尾部及受压处进行按摩,q1-2h1次,此方法简单易行,预防褥疮及肺部并发症效果显著。此外病情允许可半卧和平卧交替,对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应摆正骨盆,保持患肢外展,可在两腿间放一枕头;穿“丁字鞋”,防止足外旋,若要侧卧则应侧向患侧;牵引病人要抬高床尾,保持反牵引作用。

3 双侧下肢活动受限时的患者的体位护理:双侧下肢活动受限常见于双下肢的骨折、脱位、广泛软组织损伤或血管损伤及牵引的病人等,该类病人体位护理最为棘手,病人配合困难,最为发生褥疮。我们采用患者身体重心移动及配合躯干托起法为对策,做法是备1绿豆壳制做的长枕或2个短枕,将枕理为坡形,而后把病人一侧略抬高,将坡枕低的一边嵌入患者的大腿根部、臀部、躯干的一侧,坡枕高的一边向外,使患者身体重心向对侧偏移,同样方法1—2小时后换至另一侧,一个回后需2人分别站在病人的两侧,将病人躯干部托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度,使骶尾部和背部解除压迫并通风透气片刻,这样周而复始即能达到目的。

4 髋人字石膏固定后的体位护理:髋人字石膏固定是髋部、大腿部骨折及某些矫形术后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髋关节病灶清除术等的常见石膏固定法,是将髋关节固定外展20°,轻度外旋,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90°[1],加之石膏未干固前,易引起变形、折断,因此体位护理有其特殊之处。术后24小时内应平仰卧位,尽量减少搬运,排便便时应把整个臀部托起,勿折下肢石膏筒,48小时可以翻身,平低仰卧与健侧卧为宜,翘起的患侧用支架或矫橙支撑,架上放上枕为佳,侧卧角度尽量前倾,更为稳定,石膏全层干固需5—7天,因此要求动作轻,石膏部位要暴露。

5 下肢截肢术后患者的体位护理:截肢通常是为了挽救生命,但必然给病人带来身体的缺陷和不同程度的精神打击,安装假肢是患者功能重建及心理上的一个补偿,术后正确的体位是为安装截肢奠定良好基础的保证。因此要求术后2天内抬高患肢,以减少出血及利于静脉回流,以后应予伸展位,体位应于平仰卧或健侧卧位,在膝上或膝截肢者可俯卧位,不要在两腿间放枕,以免造成残肢上方关节的屈曲、挛缩及外展,侧卧健侧时应在残患和臀部放一枕垫,增加支撑面,病情允许2-3日可坐起,但不宜让残肢垂于床缘,5-6天可扶拐下床活动。

褥疮是骨科最常见的并发症,合理的体位与翻身是预防褥疮的最直接措施,对褥疮的高危患者可辅以气垫、水垫等设施;一些骨科病人减少活动的强度是有益的,但身体骨、肌肉及关节的固定可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病变。常见肌肉、骨骼方面的疾患有虚弱无力,背部疼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及挛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2],因此在体位护理时应注意关节活动,肌肉收缩与按摩等方面的锻炼;在体位护理前应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说明体位和翻身的意义,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病人床上无能运动,提高肺活量及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2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是临床中发生压疮并发症的主要群体[1],伴随我国老龄化加剧该类病患的压疮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压疮主要由于活动障碍、肢体与神经功能退化以及循环功能下降所引发,发生压疮后病患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2],如并发症程度严峻甚至会引发致命性感染事件,一直是临床护理学领域中所面临的的主要研究课题。本院为进一步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针对部分病例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均为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干预组中有男23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73.4±1.7)岁;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4.1±1.4)岁。两组样本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病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气垫床,定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措施,为每位患者均设置翻身卡,保证良好的护理交接。卧床期间保证干净、整洁的病床环境,采用左卧位、右卧位与平卧位三种不同交替,并且增加营养干预内容。

1.2.2 干预组 干预组病例则在病床环境、心理干预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开展内容如下。

1.2.2.1预见性健康教育 定期对老年患者开展访视工作,给予详细的压疮预防知识宣教,将并发症的主要发生部位与防治方法详细交代,增加对并发症危害的灌输增加患者自身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程度。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示范的方式将预防方法详细告知,完全掌握防范内容后增加主动预防意识,进而确保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

1.2.2.2 预见性风险评估 应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评分结果在16分或以下者则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压疮风险,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风险程度的了解来针对性的给予预防干预处理。

1.2.2.3预见性皮肤护理 经常对老年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患者如存在呕吐与排便失禁等情况则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皮肤干燥、清洁。采用气垫床,并每隔2h完成1次辅助翻身,卧床变换依次为左卧位、平卧位与右卧位的方式。给予适宜的肢体摆放,经常给予背部与受压部位的按摩措施,促进局部的血运循环,避免长期压迫下引起并发症。

1.2.2.4家庭养护干预 要求患者家属保证老年患者家庭居室环境的干净与整洁,采用盆栽或花卉等植物进行室内装点,以此增加室内的良好生活气氛,进而促进患者面对疾病的良好心态与信心。

1.2.2.5预见性运动干预 长期卧床状态下患者肌肉组织存在萎缩的风险,会影响到正常的肢体功能,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床上运动的鼓励机制,自行运动受限者则要求家属给予一定程度的协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实际例数,计算不同组别的发生机率,并给予统计学比较与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压疮是老年卧床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3],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肢体、神经以及循环系统障碍而引发,其多发于患者的肩胛、尾骶、髋部以及椎体隆突处等[4]。疾病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状态,也会引发继发性感染等危险事件,存在一定的生命威胁程度[5]。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最佳护理方法,本研究针对42例老年患者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在常规病床、心理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宣教、风险评估、皮肤护理与床上运动等措施。本组患者经过临床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压疮发生率仅为4.76%,而同期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为16.67%,两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充分降低压疮发生机率,减轻病患痛苦程度。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减少患者的生理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慧,郑聪,彭晓玲,等.泡沫敷贴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3,1(9):788-789.

[2]胡佩芬,张凌.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卧床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6147-6148.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3

1.1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缩短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时间,使患者产生亲切感;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把握交流技巧,具有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了解患者的思想顾虑,平等待人,尊重患者人格,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体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感。适当而亲昵的称谓是沟通护患之间情感的桥梁,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恰当的尊称或职务称呼取代直呼其床号和姓名,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亲切感[1]。在此基础上,使患者充分表达患病后的真实思想,对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疑问给予合理的解释并采取积极的态度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在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为患者创造相对私密的治疗环境,使患者感知被关心、被重视、被尊重而获得心理满足。

1.2疼痛护理

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早的临床症状,有些患者因疼痛剧烈导致坐卧不宁,烦躁不安。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在护理过程中,我们把对疼痛的护理作为重点,尽量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疼痛这种不愉快的感觉。首先向患者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其次向患者介绍针刺治疗、物理治疗(包括中频电治疗、艾灸或红外线等)、推拿等治疗的作用;指导患者如何使用特殊的认知方式控制疼痛,如注意和分散注意、引导想象、自我催眠等;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正确面对疼痛的现状,以渡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护士陪伴在床边,在抚触、安慰患者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爱好,让患者听音乐,讲述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引导患者想象美好的事情,回忆过去愉快的经历,使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痛阈,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疼痛[1]。

1.3卧床护理

告知患者卧床的重要性。不同对腰椎间盘所产生的压力不同,坐位时最高,站位次之,平卧位最低,平卧可以使脊柱得到充分放松。在患者了解卧床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的轻重及治疗情况要求患者卧床休息4~7d。床为硬板床,上面铺以棕垫,还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在腰部放一软枕,软枕的高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1.4日常活动的护理

卧床1周或者患者疼痛症状略有减轻后,在不加重腰腿疼痛症状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进行限制性活动,为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积极的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告知患者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指导患者在起床和睡眠时,要用手臂支撑帮助起身和睡下;穿、脱鞋时要蹲下,尽量避免弯腰;站起时要借助手臂的力量支撑,尽量避免腰部承受身体的重量,并且戴腰围保护,活动或改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腰部扭伤。

1.5康复护理

术后视病人腰痛、腿痛及恢复情况下床活动,病人翻身时无腰痛,可指导并协助病人做以下功能锻炼。腰背肌训练俯卧位,颈部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双腿,使腹部为支撑点,身体上下两头翘起。病人仰卧位,进行双下肢抬高训练。抬高角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准,幅度逐渐加大,2次/d。进行以上两种锻炼时,注意耳垂、肩、髓成一直线,并以轴线翻身,勿扭曲,避免再损伤[2]。

1.6出院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4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卧床患者;满意度;护士素质

据统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新陈代谢减缓,再加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恢复起来病程长、预后差、合并症多[1]。因而导致骨科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内容杂、难度大,要求多。这对临床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庭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2010年卫生厅在全国号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我科于2010年10月在骨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笔者通过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三个月骨科老年卧床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和沟通能力、礼貌礼仪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各方面的反应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7月~2010年l2月,对骨科60岁以上老年卧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对象意识清楚,认知能力正常,患者入院后卧床3天以上。共调查病例94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34例,年60-94岁,平均72岁,其中颈椎手术6例,胸腰椎手术28例,股骨骨折32例,骨盆骨折4例,髌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3例,踝关节骨折6例。合并高血压的27例,合并心脏病的l6例,合并糖尿病的l5例,合并中风偏瘫后遗症者6例,住院天数12-36天,平均l6天。7-9月43例为对照组,l0-12月51例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治疗、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基本内容源自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手册,结合骨科专科特点进行设计,邀请本院护理专家及骨科专科护师参与测评、修改。调查者由护士长或骨科责任组长担任,调查时机选择患者出院前l-2天。问卷内容包括l0个条目,均为选择题,包括服务态度、健康宣教、专业水平、基础护理、沟通解释5个方面,问卷还设计两个开放性问题:对病房及护理工作的建议,最满意的护士。问卷最后由调查者测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并发症登记。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1.2.2 护士考核:由护士长和责任组长负责对护士进行每月理论和操作考核,理论试卷围绕骨科及老年患者的护理知识进行出题,每份试卷均由骨科护士长及专科护师审阅、修改,保证每月的考题无雷同,难易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考核则采取随机抽签的形式,对骨科病房常用的l6项护理操作进行抽签,每人一项,在病房对患者进行现场操作,评分以“省标”为标准,操作的难易程度、患者病情、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l0.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x2检验。

2 结果

2.1 骨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老年卧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项目病例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 实施前4387.1539.5 实施后5197.7319.6 注:P

项目护理理论成绩护理操作成绩沟通能力礼貌礼仪 实施前75.1489.7478.680.9实施后80.4793.6492.8 96.l2 注:P

3 讨论

3.1 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p

3.2 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p

3.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我院骨科的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而低年资护士多为80年代独生子女,在“慎独”和“移情”方面比较欠缺,护患沟通能力不强。李湘平等调查结果显示:90.67%的护士认为应加强人际沟通知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缺少社会阅历,临床经验缺失,更有必要对其进行护患沟通技能的培训[6]。彭华等还指出:对不同层次护士的操作合格率调查均显示新毕业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低,存在常用操作技术不规范、不熟练,应急能力和整体观念欠缺等问题[7]。低年资护士入院后虽已进行护理操作及护士礼仪培训,但培训时间短,实用性不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采用APN模式排班,实行分层次使用护士,由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搭配为一组工作,高年资护士在护理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护理礼仪等方面以身作则,并对低年资护士随时进行现场操作示范、指导,加强了教学的效果,达到了实用的培训目的。久而久之对低年资护士有良性引导作用,对高年资护士有刺激激励作用。通过三个月的观察与考核,护士理论、操作成绩较前明显提高(P

4 小结

老年人由于疾病、受伤、手术或其他原因出现活动能力减退时常常被安排卧床休息。不管一个人由于治疗或者被忽视而卧床,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将会遭受损伤[8]。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照护压力,更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患者更多尊重和认可,也更激发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与自豪感。护士更爱岗敬业,促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 贴近社会”,真正创造让“患者满意 社会满意 政府满意”的优质护理服。

参考文献

[1] 王桂玲,吴风坡.浅谈老年骨科病人护理的特殊性.当代医学.2010,2,102-103.

[2] 吴越娣.住院患者及家属对无陪护病房需求的调查分析.当代护士,2011,1:96-97.

[3] Pendergast DR,Fisher NM,Calkins E.Cardiovascular, neuromuscular, and metabolic? alterations with age leading to frailty[J].J Gerontol,1993,48(Speclss):61-67.

[4] Kathy Fletcher.Immobility:Geriatric Self-Learning Module[J].Medsurg Nursing.Pitman:2005,14,(1):35-38.

[5] Lindgren M. Unosson M.Fredrikson M.1mmobility―a ?major risk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pressurulcers? amonghospitaliz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study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2004,18(1):57-64.

[6] 李湘平,唐莹.护理人员人际沟通知识 态度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22):19―21.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6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with the honey oil on constipation of elderly bed-ridde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thods:120 cases of over 65 years old bed-ridde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of 60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6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honey oil to prevent constipation,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care methods.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methods to prevent constipation(e.g,crude fiber foods,fruits,more water,effective abdominal massage and training,etc.).Results: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ffect of preventing constipation(P

Key wordsfemoral;neck fractures;constipation;honey oil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自身防御能力差而引起。因局部血运差,体质虚弱,骨折愈合相对缓慢,老年人长期卧床易患便秘。文献报道: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使患者肠黏膜应激性减退,肠蠕动反射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便秘[1]。

我院对120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针对长期卧床便秘产生的原因,采用口服蜂蜜油预防便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3月收治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卧床时间30~65天,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70.12岁。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2.2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一般情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方法:住院期间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给予蜂蜜15~20ml、芝麻香油4~6ml、温开水150ml,2次/日,晨起和睡前用温开水冲服,护理人员严格配制量,患者服用时取半坐位或坐位,平卧时可用吸管服用。有效腹部按摩。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预防便秘,如粗纤维饮食、水果、多饮水、加强营养等。

效果评价:标准依据基础护理制订的疗效判定:①显效:24~48小时内有排便,排便次数1~3次,便时通畅。②有效:>48~72小时内有排便。便时欠通畅。③无效:>72小时内无排便,腹胀伴有不适感,食欲减退。

统计学方法:两组采用计数资料X2、P值。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排便情况比较,见表1、表2。

讨 论

便秘是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老年人骨折后由于损伤、疼痛、卧床、排便姿势改变、排便环境改变、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原因,极易发生便秘,据统计我国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约为20.3%[1]。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疼痛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肠蠕动减弱,往往引起或加重便秘[2];加之骨折后长期卧床、食欲下降、焦虑、睡眠差等而发生便秘。

护理干预如粗纤维饮食、水果、多饮水、腹部按摩和训练等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是一种有效预防便秘的方法。中医认为蜂蜜可以润肠通便,营养心肌,保护肝脏,润肺止咳,还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并可调节人体神经系统、滋养消化器官[3]。芝麻香油可补肝肾,润五脏,能治疗肠燥便秘、病后虚弱等,还含叶酸、烟酸、卵磷脂、蛋白质和多量的钙,利于骨折愈合[4]。本研究适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长期卧床致便秘,可有效地预防排便困难、腹胀、乏力的发生,避免长期用灌肠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此方法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长期卧床所致的便秘提供了一个新的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崇文,谢勇.慢性便秘的诊断与治疗.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41.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6

本组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6岁。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压4例,所有患者均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在作好充分术前准备,并经疼痛组专家讨论,在CT导航下进行微创术。

二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长时间的腰腿疼痛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因此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术前用亲切温暖的语言向病人讲述医院环境及医疗状况,教会病人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多和病人交流,谈话以健康向上的话题为主。在生活上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引导病人多和其他病友一起交流经验,减轻他们的孤独感,提高病人自信心,促进心理康复。对于担心经济问题的患者则给予安慰,陈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爱,使其放下思想包袱。同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使病人消除焦虑和恐惧,以最佳的态度接受手术。同时要取得家属的配合。

2.1.2术前准备

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前须完善相关检查。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特别是出凝血时间的测定。作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以及X线、核磁共振,腰椎CT检查。病人做好个人卫生,术前晚洗澡,更换衣裤;提供安静环境,保证充足睡眠;术前禁食6小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为防止病人术后卧床时排尿排便困难,须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必要时行导尿术。在患者的上肢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静脉输液。

2.2 术中观察及护理

2.2.1术中积极配合医生 配合工作要做到“三细”,即准备细,操作细,观察细,与术者一起认真检查所需器材种类、规格、数量,是否配套齐全,性能是否良好,有无过期,老化。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做好各种应急抢救工作。作心电监测,注意神志、瞳孔的变化,有无疼痛加重的情况。嘱患者术中不要咳嗽,并和医生交谈,有不适及时向医生反映。同时家属在旁陪同,以平常心接受治疗。如手术时间长,应做好患者排尿排便的护理。

2.3术后护理

2.3.1基础护理 患者术后回病房采取俯卧位,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遵医嘱静脉输液,作扩管、脱水、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否疼痛加重,6-8小时后改为平常卧位。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协助床上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骨隆突处作局部按摩,注意腰背部保暖。

2.3.2饮食护理 患者保持正常食欲,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防止发生便秘;加强营养,多食猪肝、骨头汤等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戒除烟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3.3 下床活动指导 患者术后24小时可戴腰围下床活动。起床前先戴好腰围,然后俯卧于床上,双脚轻轻抬离床面,在地上踏实,然后双手撑起上身,使上身缓缓离开床。坐起时身体后倾120度,腰部垫软枕。不要突然坐起和弯腰。三个月内以平卧休息为主,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on the recovery of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Method:178 long-term bedridde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devity of the patients ID,8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s in addition to regular nursing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gular treatment and nursing monitoring,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care of the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ng-term bedridden; Body function recover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ference

医院住院患者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很多,尤其是在ICU、C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及各专科重症监护室[1]。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同时,伴有各个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频率高[2-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来临,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等问题凸显,与年龄相关疾病年患病率渐增,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4]。长期卧床患者丧失自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生命质量基本为零并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负担[5]。由于人的老化、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首先采取“维持基础生活护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要解决患者的心理、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等[6]。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只要对其制定周密的系统化护理干预,严格执行护理措施,就能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7]。本研究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长期卧床患者178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住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9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0~73岁,平均(61.25±12.42)岁;卧床时间20~38 d,平均(27.8±2.5)d;对照组男49例、女4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17±13.09)岁;卧床时间22~40 d,平均(27.1±2.2)d。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无感觉性失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护理干预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加强翻身,更换不同;(3)大小便护理,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保持胃肠功能;(4)安全护理,防跌倒、坠床、烫伤、损伤(感觉障碍);(5)心理护理―抑郁,关爱患者,亲人陪伴―亲情是最大的支持;(6)饮食护理:按需要量给予营养支持,补充机体生理需要的热量;(7)协助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指导,病情稳定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1)支持性心理干预:由知识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照顾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对于掌握欠佳者给予个性化的讲解,结合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的解释。患者长期卧床,突出的心理表现是恐惧、焦虑、悲观、孤独、压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告知其疾病常识,并传授健康知识,用心与患者沟通,缓解其心理障碍[8]。启发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并介绍其他住院患者战胜疾病的实例,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与疾病抗争。对照顾者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所处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谈谈照顾者在陪护期间睡眠不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增加等所导致各种身心不适感。解释恐惧不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指导照顾者每天进行放松训练[9]。并加强与患者家属人员的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家属经常探视、关心,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0]。(2)皮肤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常规进行Braden压疮评分,皮肤极高危患者对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高危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d,轻中度危险患者进行Braden压疮评分1次/周,根据患者皮肤压疮评分的情况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长期卧床患者机体功能及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肤营养和弹性也逐渐降低,极易发生褥疮,老年患者皮肤胶原纤维萎缩,弹性降低,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用温水为患者擦洗皮肤1~2次/d,擦洗完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减少局部受压,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水褥等,还可使用羊皮垫,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翻身,以改善受压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利于静脉回流,以杜绝褥疮的发生。(3)卧床护理干预:一般患者的应变换2 h/次,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第一是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膝关节下方垫1个枕头,防止膝关节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1沙袋,防止髋关节伸展、外旋。第二是患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第三是坐位训练:早期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使患者坐起,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坐起时间以增加5~10 min/次为宜,坐位时给予患侧支撑。第四是被动运动:缓慢而持续的牵伸痉挛肌,不断地给予按摩,让患者身心放松,反复进行,使痉挛暂时得以缓解。第五是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既抑制了异常的姿势反应,又使肢体的痉挛得以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手膝四点站立、跪立位、坐位的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减轻痉挛程度[11]。(4)功能锻炼干预:给患者四肢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治疗2~3次/d,通过充气与放气的过程使得人体血管和肌肉扩张和伸缩,用压力按摩血管和肌肉,能有效的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肢体静脉窦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5)日常生活训练:随着患者病情好转,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①让患者在床上学习如何来回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至起床、上下床;②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③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上厕所或使用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等。

1.3 评价标准 (1)采用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分[12]。(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13]。(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总分计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33项,计66分,下肢功能17项,计34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总分计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1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SPS 17.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有差异者采用LSD两两比较),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状态功能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理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显著地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由于生病或受伤,患者遵医嘱或者由于患者角色强化以及家属的心理,患者自然地就会被安排或自我安排卧床休息[15]。长期卧床多患有中风、偏瘫、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将导致患者生活满意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高。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病情的恢复具有不利的影响。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已经得到广泛认识、研究,心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长期卧床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的下降,尤其是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

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等,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不良后果。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缩短卧床时间。本研究中经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经系统化护理干预后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与杨凤玲等[18]研究报道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肌力的恢复速度和避免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是一致的。

本研究通过对长期卧床患者制定周密的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执行护理措施,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预、皮肤护理干预、卧床护理干预、功能锻炼干预,有效减轻他们的痛苦,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干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产生良性发展趋势,明显提高长期卧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让长期卧床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加,每天活动度增加,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个人尊严。

参考文献

[1]李金玲.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04-105.

[2]许方慧,杨新爱,刘朝晖.35例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7-218.

[3]朱晓萍,陈洪波,武变兰.对39例长期卧床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31-932.

[4]张洁.基础护理在长期卧床患者家庭护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3,35(9):1431-1432.

[5]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4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64-67.

[6]张丽娟.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90-91.

[7]陈玲.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81-882.

[8]王变娥,高颖.浅谈内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的特点[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1206-1207.

[9]孙亚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4):298-300.

[10]王法欣.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0-12.

[11]胡晓,黄署荣,衣国华.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31-32.

[12] Zung W W K.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6(12):63-70.

[13] Levi L,Anderson L.Psychological stress:population,environment,and quality of life[M].New York:Spectrum Publication Halsted press,1975:74-79.

[14]高天虹,张磊,薛有平.早期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41-143.

[15]陈灏珠.默克老年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254.

[16]陈茜,叶敏.老年卧床住院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05-806.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8

对于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来说,其自主活动能力受限制及感觉障碍,大多需要长期卧床治疗。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发压疮。为了探究预防护理对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压疮的临床效果,特在我院选取近两年的36例神经内科卧床患者,分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收集资料并加以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选取范围:选择2012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卧床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中,男患者10人,女患者8人,患者的年龄在50岁~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62±11.87)岁;试验组中,男患者9人,女患者9人,患者的年龄在49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4±12.0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于卧床的患者,勤翻身,每天勤擦洗,皮肤发红的组织,空隙处垫软海绵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给予患者足够热量[2]。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防护理。具体护理方法为:(1)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压疮发生。(2)对患者悲观和紧张情绪进行疏导,防止不良情绪引起身体平衡失调,内环境紊乱,发生压疮。(3)加强家属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掌握预防压疮的基本措施,护士在工作中做到“六勤”,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神经内科卧床病人护理后压疮发生情况。

1.4疗效评定标准

可疑的深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完整性被破坏,受损区域有疼痛感等;压疮Ⅰ度:压疮初期,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皮肤颜色改变,出现局部性红斑;压疮Ⅱ度:局部静脉淤血,真表皮层损伤或坏死,出现粉红色的伤口创面,有完整的水疱;压疮Ⅲ度:疼痛感加重,水疱扩大破溃,全层组织缺失,有腐肉存在;压疮Ⅳ度:感染逐渐扩散,甚至深达骨面,常常有伤口潜行和隧道[3] ;不明确期:全层组织缺损伤口变色,伤口面有焦痂,看不清伤口底部。总发生率=(可疑的深部组织损伤+Ⅰ+Ⅱ+Ⅲ+Ⅳ+不明确期)/N*100%,(N=27)。

1.5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c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常规护理后共发生压疮12例,压疮总发生率为66.67%;试验组预防护理后共发生压疮7例,压疮总发生率为38.89%,两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统计学上有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问题也日益严峻,住院率也不断增加。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为长期卧床的患者,在治疗中常并发压疮等疾病。因此,能够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是当前临床护理中的的重点。

从本研究来看:对照组常规护理后压疮总发生率(66.67%)明显高于试验组预防护理压疮总发生率(38.89%),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上有意义。这提示了:预防护理可以显著降低神经内科卧床病人压疮的发生率。压疮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会使患者皮肤胀痛溃烂和活动能力受限,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制定有效预防压疮护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预防性的护理措施是非常有效的。针对神经内科卧床患者的压疮护理,笔者的心得为:(1)对于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患者,应早期使用水胶体敷料,自溶性清创,进行强烈破损伤口(2)Ⅰ~Ⅱ期压疮患者,选用透明帖或溃疡贴,促进渗透液吸收,保护皮肤表面[4]。(3)Ⅲ~Ⅳ压疮患者,禁止使用密闭性敷料使伤口闭合,促进细菌生长,应用外科清创或水胶体敷料盖伤口表面。(4)不可分期压疮患者,应尽快去除坏死组织和腐肉,选择合适清创术,减少感染 [5-6]。

综上所述,对于神经内科卧床病人,采取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并发压疮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魏学,龚敏. 预防截瘫患者发生压疮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36(10):784-785.

[2] 安立芝. 16例住院患者发生压疮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28-129.

[3] 朱莉辉,周丽. 神经内科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J]. 求医问药,2011,9(10):28-29.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9

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估,并演示压疮预防的正确,示范对家属及陪护的健康宣教。对已转诊给社区的压疮未愈的出院病人和已经发生压疮的家庭病床病人,邀请富有经验的医生或护士演示换药方法、无菌敷料的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④建立医院—社区压疮联系网络:在医院与社区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医院压疮专科小组建立公共文件夹,及时将压疮治疗护理前沿知识、压疮典型案例与社区护士共享;社区护士对压疮护理的相关问题,也可通过QQ群、医院信息网络随时咨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第二步骤:提高病人、家属及照护者压疮预防意识及讲解相关知识。①查阅压疮相关文献,关注卧床老年病人年龄、居住环境、照护者与病人关系、照护者压疮知识了解情况、饮食类型等危险因素及院前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部位等特征,制定社区卧床老年人压疮预防的图文并茂的健康小册子,健康小册子内注明与医院、社区的联络方式。②结合压疮危害性、预防院前压疮发生的必要性及老年卧床病人院前压疮预防的相关措施,制定社区护士对压疮高危人群病人、家属及照护者的健康教育指引。③社区专科小组和压疮专科小组每月在各个社区内进行2次的压疮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并发放压疮预防的健康小册子。④医院建立社区卧床老年压疮高危人群病人的三级管理机构及家庭—社区—医院防治网络,社区家庭为第一级管理机构,由照护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第二级管理机构,由社区压疮联络护士负责;压疮专科小组为第三级管理机构,由压疮专科小组组长负责。家庭、社区、医院科室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建立紧密联系,随时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快捷、动态掌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⑤建立卧床老年病人QQ群,及时掌握卧床老年病人的健康状况,随时解答病人家属的问题。第三步骤:社区护士对所管辖的社区卧床老年人,每个月至少运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对病人进行动态评估1次,按照健康教育指引对病人及照护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建立此类人群的压疮健康档案。第四步骤:对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评定为压疮高度危机和严重危机的病人,社区压疮联络护士、压疮专科小组成员每月上门访视1次,一对一指导,循环、循序渐进地讲解,确保高危病人、照护者、家属了解压疮带来的危害,掌握基本的防治压疮的护理知识,杜绝导致压疮发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病人或病人照护者、病人家属已了解压疮造成的危害,掌握压疮的护理知识并能落实到位,压疮专科小组成员则终止家庭访视,所在的社区护士每个月继续评估访视病人1次,病人出现病情变化随时访视。1.2.2调查工具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应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社区卧床老年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包括病人的感官知觉、活动度水平、移动度、营养情况以及皮肤对于潮湿、摩擦和剪切力的反应6项评定标准。总分6分~23分,15分~18分为轻度危机,13分~14分为中度危机,10分~12分为高度危机,≤9分为严重危机,积分越低压疮的风险越大。1.2.3资料收集在社区护士建立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健康档案前1周,研究者首先培训参与调查的社区护士,使他们了解调查的目的、方法。通过指导区别压疮和其他类型的皮肤损害及观看照片等形式区分各期压疮的标准,掌握病人皮肤的评估方法。所有资料的收集统一由培训过的社区护士完成。社区护士运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量表评估卧床老年病人压疮风险,对老年卧床病人的皮肤进行评估后拍摄图片资料,将压疮风险评估结果及压疮数量、部位及分期记录在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健康档案资料内。1.2.4质量控制①我院每年均进行全体老年人的免费健康体检,社区护士利用老年人体检机会,将遗漏或新增的卧床老年人纳入干预对象,并建立健康档案,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②利用医院与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压疮专科小组定期对社区护士建立的高危压疮人群健康档案资料进行督导,保证健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同时,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每月至少下社区家庭督导社区护士对卧床老年病人压疮预防工作1次,保证压疮预防工作的正确有效开展。③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是医院压疮预防、治疗护理的核心组织,由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压疮专项管理专科进修护士、科室高级责任护士组成,肩负着全院压疮监管、随访、指导工作,为全院压疮病人及疑难伤口、造口病人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促进病人康复,有丰富的压疮评估、预防及治疗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能高质量地完成对社区护士的培训及对社区护士评估、预防等一系列护理措施的质量监控。④数据录入SPSS13.0后、统计处理前,复核校对,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核对,确保准确性。1.2.5评价指标了解健康管理前后我院管辖的7个社区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率情况及院前压疮发生的部位、严重度。1.2.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独立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机分别收集2012年9月13日(预防性健康管理实施前)和2014年3月7日(预防性健康管理实施后)社区护士建立的卧床老年人健康档案资料,比较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院前压疮发生情况。2.1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率比较(见表1)2.2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严重程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3.1院前压疮的预防性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的发生率

从国外文献可以看出,社区护理发展完善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院前压疮的预防工作主要由社区护士与家庭医生完成。而在我国,当前的社区护士仍存在着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社区需要的问题[2]。在本研究中,充分发挥护士在提高院前压疮防治护理效果的主导作用[3],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是指挥棒、是统筹安排者,他们负责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丰富社区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对压疮高度危机和严重危机的人群进行重点预防性干预;而社区护士是重要的执行者,是减少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的重要力量。表1可得出,本课题通过医院压疮专科小组的监督指导及社区护士脚踏实地、高效地执行,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的发生明显降低(P<0.05)。

3.2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社区卧床老年病人压疮发生严重程度均以Ⅰ期和Ⅱ期压疮为主

表2显示,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卧床老年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院前压疮发生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卧床老年人院前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均以Ⅱ期压疮、Ⅰ期压疮为主,它们分别占34.0%(50例)、24.5%(36例)。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后,Ⅲ期、Ⅳ期院前压疮构成比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干预后,Ⅲ期、Ⅳ期院前压疮发生例数为0,这与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压疮专科小组和社区护士及时有效的干预,导致院前压疮未向严重程度发展有关;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在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院前压疮形成的严重程度均降低,且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前,社区护士、病人及陪护均对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辨别不清,对此两期的压疮严重程度重视不足,导致发生率高。在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社区护士、病人及陪护均能够辨别并认识到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可分期的院前压疮严重程度,而采取及时的干预治疗措施,从而使发生率降低。实施预防性健康管理后,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有3例、不可分期压疮有2例。其中3例病人家属经济困难,不肯就医,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社区护士及医生上门为病人进行治疗;有2例病人及家属坚持认为不是压疮,不配合就医,医院压疮专科小组成员对病人进行定期的入户随访,采取积极的预防恶化的护理措施。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1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201-01

坠积性肺炎是指长时间卧床使呼吸道分泌物难于咳出,淤积于中小气管,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极易诱发肺部感染,它是长期卧床患者较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危害较大,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青叶为常用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毒、抑菌、抗内毒素活性、免疫增强作用、抗肿瘤、抗炎的多重功效。为了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我们给予大青叶联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住院的长期卧床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51-75岁,基础疾病: 对照组有8例慢支,15例脑梗塞,12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股骨骨折,干预组有8例慢支,14例脑梗塞,13例高血压,9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股骨骨折,两组间没有差异。

1.2 方法

1.2.1 两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1.2.2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

① 一般护理方法:定时翻身拍背,白天2小时/次,晚上3-4小时/次,促进痰液排除。

②有效咳嗽咳痰训练:让患者做一次深腹式呼吸,迅速小口呼出后,让患者再吸一口气后猛呼出一口气,再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2-3秒,做短暂咳嗽数次,将深呼吸道的痰液咳出。

③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湿润,用超声雾化吸入2-3次/天,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粘膜,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释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1]。

④及时有针对性的吸痰。

⑤基础护理:口腔护理、保暖、营养支持等。

1.2.3 干预组除去常规护理外,增加了大青叶水煎剂10克,每日两次口服。大青叶对甲型流感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大青叶具有光谱抑菌作用,张连同等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大青叶的水煎剂的体外抑菌活性,发现大青叶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抑菌效果更明显[2];刘云海等按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体外实验,热源检查法进行体内实验,观察了大青叶对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作用,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大青叶氯仿提取物的1%溶液稀释24倍后仍有破坏内毒素作用[3];大青叶水煎剂灌胃(ig)给药对小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兔局部皮肤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青叶醇降物与颗粒剂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及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2 结果

应用大青叶水煎剂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低。

表1 干预后两组患者肺炎发生率比较

表2 两组不同住院天数比较

X296 P

3 讨论 长期卧床患者生理调节机能下降,抵抗力低下,咳嗽反射减弱,普遍起病隐匿,肺炎的常见症状如畏寒、高热、胸痛、咳嗽等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极易被原发病掩盖,一些患者早期会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的症状,肺部炎症病变广泛时才出现如嗜睡、意识模糊、表情迟钝等[5],从而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比例大,其主要原因是肺活量受限,活动无耐力,咳嗽反射减弱,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痰液阻塞气道,针对这些因素,我们把150例长期卧床患者分组后进行对照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大青叶水煎剂联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是改善肺部功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淑慧,潘秀贞.老年坠积性肺炎临床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9):822.

[2] 张连同,邱世翠,吕俊华,王志强,邸大琳.大青叶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 药,2002,13(5):283-284.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例11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状,在很短的时间内,患者冠状动脉的某个或某些分支发生闭塞现象,因此造成心肌长时间的严重缺血,最终导致其分支相应区域的心肌急性坏死。这种临床综合征的表现,在医学上被定义为急性心肌梗死。

1 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护理程序对比实践的对象选自2011年01月到2013年4月期间入住本院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随机分配的模式分配为A、B两组,A组23例患者中,男18例,女5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54.8±2.5)岁;B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为(53.7±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

1.2治疗方法

科室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和病房责任护士组成临床护理程序小组,从入院引导开始,期间的身体检查、药物使用、基本治疗和护理、饮食指导、日常活动辅助以及心理安抚直到出院规划都按照相关进度的调配来制定详细的规划记录。A组患者按照常规的医嘱程序进行临床护理,办理入院后直接住入急救病房,然后采取静卧、氧气吸入、止痛镇静、心电血压3~5d监护、灌注治疗等基础护理,并保持对患者病情的时刻关注。B组患者则从入院起就采用前期制定的临床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期间,分别记录A、B组入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卧床时间、缴纳费用、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比较两组数据有无明显差异。

1.3统计方法

本组数据均 以(X土s)表 示 ,应 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X2 检验比较,组间用 t检验比较 ,P

2 结果

A组23例患者,最长住院时间为19天,最短住院时间为15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7±0.4)天。卧床时间最长为72.3h,最短为58.5h,平均卧床时间为(64.7±2.7)h,平均医疗费用为(7432.82±341.71)元,患者平均满意度为(93.24±1.36)%;B组15例患者,最长住院之间为17天,最短住院时间为13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4±1.2)天,卧床时间最长为69.7h,最短时间为49.8h,平均卧床时间为(57.3±1.7)h,平均医疗费用为(7291.56±259.12)元,患者平均满意程度为(97.86±2.18)%。除了上述数据对比外,B组患者心绞痛、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小于A组。A、B两组患者的多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主要是心脏发生持久而又严重的缺血,从而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多数患者具有典型胸痛症状。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传统医嘱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在这种医护状况下患者的护理情况不够理想。而临床护理程序的采用,是为某组疾病者特意制定的,无论是住院期间的护理过程还是护理环节的目标达成,在护理效率方面都要明显优于按照传统医嘱进行的临床护理表现。在临床护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从各项指标的检查到治疗护理的主要内容再到病情状况的发展,医护人员都进行详尽的记录,家属对这些内容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进行询问。临床护理期间还会结合患者入院时办理的进度规划进行跟进,并将此作为临床护理的基础目标,当与规划计划出现了一定的预测误差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加强护理来进行调整。针对性、计划性和预见性是临床护理程序的特点,在这样的护理过程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照顾,本院的临床护理程序在实践过程中,让患者能够体会到自己在医护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工作中来。由上述A、B组对比数据可知,临床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够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得以优化,进而使得医院的护理质量有所提升。

在传统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忽略了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在满意度方面的表现一直都差强人意。临时护理程序中为患者所规划的恢复进度表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是与健康教育的计划表完全一致的,所以在满足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时,应该对其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度进行规划控制,连贯性和全面性是该护理工作进行的质量保证。临床护理程序的制定过程中,要以患者为规划中心,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总之,临床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够使得医疗护理行为得以规范,相对于传统医嘱护理的效果表现,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损耗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在医疗质量保证体系的改革之路上,临床护理程序的应用将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玲芬,陈慧敏,史平,沈旭慧.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06(02)

[2] 吴红霞,韩双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