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3 15:19:27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

篇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引起的基层脑表面或脊髓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征[1],以起病急骤、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40~70岁发病多见,发病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为特点,可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

患者除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外无中枢性瘫痪,使患者易忽视治疗、护理和预防措施,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健康宣教对治疗、护理、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对40例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均由头颅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5~75岁,经保守治疗后痊愈38例,病情危重合并脑疝抢救无效死亡2例。

2 健康宣教的目标

健康宣教的目标是使患者获取健康知识,进一步改变健康行为,我们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计划,使患者达到以下目标:(1)保持良好 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及各项检查;(2)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3)教会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如何预防再出血;(4)出院后能遵医嘱服药,定 期随诊。

3 健康宣教的步骤

(1)第一步:入院健康宣教:入院须知、环境介绍、责任护士及主治医师介绍、休息与饮食,使患者熟悉环境,心态平稳。(2)第二步:住院健康宣 教:疾病的特点与基本知识、相关药物知识、再出血的防治,使患者懂得疾病的特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预防再出血的因素。(3)第三步:出院健康宣教。出院 后要继续服药的目的和方法、休息和饮食、门诊随访,使患者能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4 健康宣教的方法

健康宣教应按宣教的步骤以循序渐进、重点强调的方法来完成整个健康宣教的过程,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学习兴趣等具体分析,采用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书面交流、书刊杂志等多种方式,使健康宣教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5 健康宣教的内容

5.1 饮食与休息 急性期遵医嘱指导患者暂禁食,24~48 h后根据病情予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高血压者限制钠盐的摄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告诉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切不可因症状轻 过早下床活动,减少近视,一切治疗和护理都应在床上进行。指导患者翻身时避免头部转动幅度过大,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勿用力排便,如便秘可告诉医生、护 士,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告诉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素的食品[3]。

5.2 心理疏导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头痛剧烈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的情绪容易诱发再出血加重病情,我们要告诉患者头痛是因为脑出血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引起的,随着出血的停止,血肿的吸收,头痛会逐渐缓解,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用热情、亲切的语言为他介绍本病的发生、发病规律及情绪对本病的影响,以轻巧、娴熟的操作为患者服务,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从而稳定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5.3 并发症的治疗 主要是预防再出血,告诉患者再出血多在发病2~4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为诱因,因此,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排便,防止再出血,告诉患者及家属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当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5.4 用药的宣教 遵医嘱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时应快速静滴,使用尼莫地平等缓解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时,可能出现皮肤发红、多汗、心动过缓、胃肠不适等反应,应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不要擅自把避光用物撤开。药物不可渗出血管外,以防组织坏死。

6 小结

两年来,在SAH患者中的健康宣教表明,经过护理人员耐心宣教,患者住院期间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出院后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门诊复查,复发率降低,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提高,加大了护患关系的亲和力[2],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引起的基层脑表面或脊髓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征[1],以起病急骤、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40~70岁发病多见,发病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为特点,可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

患者除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外无中枢性瘫痪,使患者易忽视治疗、护理和预防措施,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健康宣教对治疗、护理、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对40例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均由头颅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5~75岁,经保守治疗后痊愈38例,病情危重合并脑疝抢救无效死亡2例。

2 健康宣教的目标

健康宣教的目标是使患者获取健康知识,进一步改变健康行为,我们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计划,使患者达到以下目标:(1)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及各项检查;(2)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3)教会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如何预防再出血;(4)出院后能遵医嘱服药,定期随诊。

3 健康宣教的步骤

(1)第一步:入院健康宣教:入院须知、环境介绍、责任护士及主治医师介绍、休息与饮食,使患者熟悉环境,心态平稳。(2)第二步:住院健康宣教:疾病的特点与基本知识、相关药物知识、再出血的防治,使患者懂得疾病的特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预防再出血的因素。(3)第三步:出院健康宣教。出院后要继续服药的目的和方法、休息和饮食、门诊随访,使患者能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4 健康宣教的方法

健康宣教应按宣教的步骤以循序渐进、重点强调的方法来完成整个健康宣教的过程,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学习兴趣等具体分析,采用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书面交流、书刊杂志等多种方式,使健康宣教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5 健康宣教的内容

5.1 饮食与休息 急性期遵医嘱指导患者暂禁食,24~48 h后根据病情予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高血压者限制钠盐的摄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告诉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切不可因症状轻过早下床活动,减少近视,一切治疗和护理都应在床上进行。指导患者翻身时避免头部转动幅度过大,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勿用力排便,如便秘可告诉医生、护士,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告诉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素的食品[3]。

5.2 心理疏导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头痛剧烈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的情绪容易诱发再出血加重病情,我们要告诉患者头痛是因为脑出血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引起的,随着出血的停止,血肿的吸收,头痛会逐渐缓解,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用热情、亲切的语言为他介绍本病的发生、发病规律及情绪对本病的影响,以轻巧、娴熟的操作为患者服务,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从而稳定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5.3 并发症的治疗 主要是预防再出血,告诉患者再出血多在发病2~4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为诱因,因此,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排便,防止再出血,告诉患者及家属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当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5.4 用药的宣教 遵医嘱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时应快速静滴,使用尼莫地平等缓解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时,可能出现皮肤发红、多汗、心动过缓、胃肠不适等反应,应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不要擅自把避光用物撤开。药物不可渗出血管外,以防组织坏死。

6 小结

两年来,在SAH患者中的健康宣教表明,经过护理人员耐心宣教,患者住院期间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出院后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门诊复查,复发率降低,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提高,加大了护患关系的亲和力[2],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77-01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 意却排便困难。骨科卧床患者易发生腹胀与便秘,不利于原发病的恢复。总结我科2012年3月至9日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分析原因,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应用药物等措施,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2]

1 临床资料

本组90例中男68例,女22例,20-86岁,其中颈髓损伤3例,腰椎骨折16例,骨盆骨折30例,下肢手术2例,脊柱手术17例,股骨骨折30例。本组患者卧床均超过15天,多伴有腹胀。

2 便秘原因

2.1 骨折病人多属意外伤害,发病突然,对预后担心,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损伤疼痛、情绪紧张等应激反应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胃肠蠕动减弱。

2.2 患者机体变化:骨折病人卧床时间较长,尤其是颈椎骨折、股骨骨折病人,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下降,摄入食物及水分较少,肠内容物不足,刺激正常蠕动。

2.3 饮食与机体下降的影响:多数病人家属为使病人早日康复,给予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粪便在肠道内移动缓慢,水分被过度吸收,大便干燥,形成硬便,腹部可触及硬块。自述在直肠部有饱胀或下坠感,排便费力。

2.4 排便习惯及姿势的改变,正常人多采用蹲姿,利用全力和增加腹内压力促进排便。本组病人对床上便用便盆不适应,以致便秘。

2.5 排便场所改变:传统文化上,排便是一件非公开的事情,本组患者排便时所制造的气味和声音容易传出去,使病人心理紧张,排便反射受到抑制引起便秘。

2.6 腰骶部手术患者排便时由于腹压增加,牵扯切口引起疼痛不敢用力,抑制了排便。[2]

3 对策

3.1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并积极疏导。向新入院的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作息制度,病区工作人员及同室病友,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平日经常与患者谈心,对患者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告知患者尽量放松心情,把主要精力放在疾病治疗上,使患者相信医护人员会尽力全力救治护理;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按时于家属及陪护人员沟通。对床上排便有顾虑者解释床上排便的必要性,减轻意识性的抑制排便,告知床上排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提供隐蔽性可采用下列方法:(1)拉上屏风;(2)要求访客和工作人员暂时离开;(3)打开窗户和收音机或电视机;(4)利用芳香剂除臭。做好家属或陪护人员的思想工作,保持床单元整洁,被服污染及时更换。

3.2饮食指导: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营养知识,让他们明白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并因人制宜,因病制宜,经常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嘱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维生素食物。如每日早晚各加1个鸡蛋,250g牛奶,中午吃适量肉类或鱼类,一日至少2餐有新鲜蔬菜,午餐、晚餐前1h或晚餐后0.5 h吃水果,一日三餐主食粗粮合理搭配。每日饮水量2000ml。术后6h先喝300-400ml谈盐水,以后每日晨起,饮前先喝500ml温开水。术后第1餐以咸流质食物为主,如鸡汤、排骨汤加煮碎青菜,量约400ml。术后3d内少吃或不吃甜点、奶粉、豆奶分等,平日饮食与术前同。进食时细嚼慢咽,要求患者每吃一口食物,经约05s再吞咽,避免快速吞咽吞进较多空气引起腹胀。禁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2]

3.3活动指导:在病情允许时患者可加强活动,增加全身代谢,促进肠蠕动。除需按骨科功能锻炼的步骤每日定时运动外,还应增加腹部按摩。具体步骤是:以脐部为中心,环形按摩腹部,先逆时针按摩100次。再顺时针按摩100次,1-2次/d力度适宜以肠道有轻度受压感为度。幅度由小至大直至患者有便意为止。[2]

3.4其他:口服缓泻药物和简便通便法,必要时可口服蜂蜜、导泻药物。对于3天未排便的病人,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临床常用番泻叶3-9g浸泡100-200ml沸水中代茶饮用,一般老后体弱者用100ml左右,体质较好可服用150-200ml,约在服药4-10h开始排便,可排便2-5次。对于大便干硬,有便间者可外用开塞露、甘油栓、肥皂栓塞肛达到加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一般在15-30min见效。超过5天无大便者可给予灌肠,使患者顺利排出卧床后的首次大便,找到排便的感觉。择期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训练床上排便,背部有切口的患者排便时给切口适当加压扶托,以缓解大便时腹压增加对切口的牵扯。

4 讨论

便秘是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长,粪便干燥硬结,排出困难,引起坠胀、疼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不适的常见病、多发病。便秘与腹胀是困扰卧床患者生活的一大难题。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地对卧床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对机体尽快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增加饮水量和食中的纤维素,恰当及时的心理疏导以及床上运动。有助于治疗便秘,解除便秘给患者身心带来的痛苦,促进康复。[2]

篇4

1.1 一般资料

选2011年6月-2013年6月两年期间在本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 10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06 例患者中男64 例,女42例,年龄在37-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7岁。合并高血压者58 例,2型糖尿病病者28例。我院在2012年8月份开始引进急诊护理路径方案,所以106 例患者中在2012年8月之前入院治疗的51例为对照组,之后的55例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及病程等方面差别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治疗和护理,是依据传统的急诊室护理流程,入院前抢救并及时急诊接诊患者,护理人员依据急诊医嘱对其抽血检查,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行心电监护以及卧床休息等抢救急诊护理措施,患者确诊为心肌梗死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

篇5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 并发症; 满意度

doi:10.14033/ki.cfmr.2017.14.0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96-02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变快,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在逐渐上升,且该疾病的病死率较高、病情较为凶险。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是最为迅速和有效的途径,但PCI手术费用较贵且手术并发症多,这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临床护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2]。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种个案临床护理模式,在患者住院至出院期间都会根据这个护理模式接受护理,从而对住院费用和护理质量进行控制;并且让患者对护理路径有着一定的认识,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从而让护理效果实现最优[3-4]。本文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经方法,并取得了较优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满足1979年WHO关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在入院时,患者并未出现心律失常、体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根据Killip心功能分为Ⅰ级和Ⅱ级。2014年2月-2015年2月未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对照组,2015年2月-2016年2月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共有43例患者,男24例,女19例,患者年龄52~72岁,平均(65.8±5.8)岁;试验组有45例患者,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51~70岁,平均(64.7±6.1)岁。两组患者、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冠心病PCI手术后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1)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知识及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知识培训,增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协调能力。(2)根据科室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统一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护理流程表,由当班护士、责任护士、管床医生和科主任共同的参与其中,根据表中制定的流程c步骤,以住院时间为横坐标,以入院指导、入院检查诊断、饮食指导、用药、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康复及转出计划等优质护理措施为纵坐标,来制定出标准化的护理、治疗、康复流程,并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对“未执行”和“已执行”的措施做好记录。(3)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护理进行记录,并对造成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与患者沟通,与其他人员进行讨论,及时的进行改良、修正。(4)护士长要根据实施步骤对护理内容和步骤进行监督管理,并随机的进行评估、检查;当患者的病情满足转诊标准时,由主治医生开出转至普通病房证明,并接受继续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临床护理效果: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通过评价住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健康知识掌握度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得分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得分调查表进行评估。

并发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和胸痛发生率。

满意度: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路径护理效果对比

通过分析可知,试验组患者住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通过分析可知,试验组穿刺部位出血、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和胸痛并发症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根据疾病标准化治疗模式而制定的一种临床护理路径,这能够让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变得更加的规范,可以显著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4]。另外,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对护理计划有着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能够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激起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5-6]。

关于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应的报道。学者梁务英[7]的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能够让患者有效、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健康知识和了解护理方法,从而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显著地缩短患者住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得分,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与学者梁务英[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学者陈倩萍等[8]的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显著的优于常规护理的85.0%;而本文的研究同样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患者的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69.77%的满意度(P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显著地缩短患者住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得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⒖嘉南

[1]王娟.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围于术期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4,8(14):154-155.

[2]李艳敏,牛敬雪,涂国红,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9):1771-1775.

[3]吕娜,周焕芳,工春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10):2770-2772.

[4]高琳.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l术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5,29(14):133-134.

[5]邱运红,刘祝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PCI术患者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6):681-682.

[6]郭鲜花.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0):200-201.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01-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AM]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医学诊疗手段地不断提高,对AMI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已经抢救成功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作了总结,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为我院2006年3月~2008年3月住院患者,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2~76岁,平均61.3岁,心肌梗死发生于前壁者17例,下壁者11例,广泛前壁者10例,高侧壁者2例。

2护理

2.1一般护理

包括,①吸氧:病人人院后立即给予吸氧,以改善心肌的低氧状况,减缓心绞痛程度,以避免梗死范围扩大。②建立静脉通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选择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③疼痛的处理:应用有效的镇痛剂,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病人克服紧张、焦虑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严密心电监护:观察病人心率、心律和心脏传导情况。⑤卧床休息:在发病24 h内,病情极不稳定,病人应该绝对卧床休息,并减少探视,防止不良的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⑥心理护理:AMI病人由于发病急骤,病情重,病人心理非常恐惧,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变化,不良的情绪变化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在生活中应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关怀,言语柔和,操作时动作轻稳,并耐心地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时的症状及预防措施,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

2.2生活护理

包括,①戒烟、禁饮含兴奋剂的饮料,以防止发生心律失常。②摄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而增加心脏负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按摩腹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以防止因排便用力而增加心脏负担。③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机体的活动耐力。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用药后可出现头痛,面色潮红,血压低等。因此,嘱咐病人服药时取坐位或卧位,并注意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

2.3并发症的护理

包括,①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护士要注意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护士一定要熟悉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主动配合抢救工作。②心力衰竭的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避免情绪激动,防止便秘、劳累及受凉。抬高床头,取端坐位或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氧气湿化瓶内加50%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③心律失常的护理: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主要致死原因,因此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消除,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利用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失常,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品,做好电除颤和安装起搏器的准备。

2.4出院指导

篇7

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很大,每个高血压病人在血压骤升时的自我感觉不同。有的人毫无感觉或仅轻度心慌、头晕、头痛等,但自测血压高达180~200/90~120毫米汞柱;而有的人平时血压不十分高,如130~150/80~90毫米汞柱,当血压突然升高到180/120毫米汞柱时,就会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耳鸣、四肢冰冷。这两种病人都必须去医院看急,应服降压药后再去医院,因为路途颠簸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

当饱餐后突然心慌憋气胸部闷痛时

高血压病人饱餐后或急行走时突然心慌、憋气、胸部闷痛,此时应急测血压,若高达180/100毫米汞柱以上,应考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为饱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运动后四肢血流量增加,相对冠状动脉血供不足,而高血压病人多存在冠状动脉硬化,因而更容易出现症状,引起心绞痛。心绞痛时病人处于紧张、烦躁的应激状态,因此血压相对也会上升,尤其在冬季气候寒冷时,血管在硬化的基础上又收缩(痉挛),更加重了心肌缺血。这时,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一般一分钟左右起效,也可含服消心痛一片,一般30分钟起效。由于过高的血压也会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所以还应该使用既能治疗心绞痛又能降血压的药物,如缓释恬尔心(艾克朗),一天两次,或硝苯地平速释胶囊普通片等钙离子拮抗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连含两片硝酸甘油后胸闷仍然没有缓解,病人应到医院急诊接受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同时接受监护,及进一步治疗。

当半夜突然惊醒不能平卧时

高血压病人在高血压病程不十分长或血压轻中度升高的早期,心肌收缩力一般还没有减退,心脏也没有变大,只是心脏的室间隔可以变厚一些,心肌有些变硬、纤维化。随着病情的进展,心腔内压力会逐渐升高,血液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时渐渐受阻,病人可伴左心房变大。在临床表现上,初期病人可以毫无症状,但随着血压持续升高,年龄增加,病人就会出现上楼气短,夜间阵发性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而必须坐起,再进一步发展,可致心肌收缩乏力,心脏变大,稍稍活动即感呼吸困难,甚至日间也不能平卧,全身浮肿。

当高血压病人半夜突然惊醒不能平卧而必须坐起片刻时,病人的心脏已经开始受累。此时,病人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口服消心痛,并测量血压。同时口服可以减轻心脏负荷的卡托普利或卡维地洛。心率增快时,还可以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洛克,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的这种憋气在夜间经常发生,应该到医院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心脏情况。

当突然出现言语欠佳活动障碍时

高血压病人突然出现头晕、半身麻木、活动不灵或言语欠佳时,应特别当心急性卒中(中风)的可能。中国人卒中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尤其是脑出血与高血压的关系更密切。此时,家属应立即给病人测血压,若血压大于220/120毫米汞柱,并开始出现神志障碍,应立即口服一种短效降压药(见表),待血压下降到160/90~110毫米汞柱左右,可以到医院急诊做CT检查,以鉴别是否脑出血。有时,医生也建议病人做脑磁共振检查,因为脑磁共振在6小时就可发现病灶,作出诊断,比CT更敏感,而CT检查在最初一天内常不能诊断缺血性脑梗死。需要注意的是,若在家自测血压比平时偏高,如血压在160~200/100~120毫米汞柱,先别忙着服降压药,以免将血压降得太低,扩大脑梗死的面积,或使脑出血周围发生缺血。

篇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或血流中断,引起心肌坏死的心脏病,此病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6~83岁,平均57岁。结果治愈14例,占35%;好转23例,占57.4%;死亡3例,占7.6%。

2 护理措施

2.1 生活上的护理 急性期(发病后的前3 d)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患者,必要时应轻慢平稳。第3~4天可行半坐卧位,将床头摇高30°~45°,一般日常生活由他人护理,以降低心脏耗氧,防梗死范围扩大;第4~5天摇高床头约45°~60°,患者可自行进餐;第6~7天未出现并发症,可在看护下患者可下床在床旁坐及床旁解大便;第9~10天若血清酶已经正常,可在室内行走活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2.2 心理护理 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状态,避免患者心情抑郁、忧伤或紧张、激动。主动关心患者,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并告知家属共同配合,创造一个和谐舒畅的环境,密切配合治疗。

2.3 缓解疼痛 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率失常。因此,要尽快解除疼痛。常用药物有①度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每4~6 h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②疼痛轻者可用罂粟碱0.03~0.06 g肌内注射或口服,亦可试用硝酸甘油0.5 mg或消心痛5~10 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静滴。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③中药可用速效救心丸口服,或胸痹去雾剂口喷,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2~16 ml加入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严格掌握输液量和输液滴速,防止肺水肿,预防并发症。

2.4 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有条件者应将患者置于监护室进行监护,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2.5 吸氧 心梗患者吸氧是为了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减轻因缺氧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起初3 d应持续吸氧,流量以4~6 L/min为宜,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 L/min,维持1~2 d。

2.6 饮食的护理 以低脂、低盐易消化为原则,多食纤维膳食及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给予低脂肪低盐低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限制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防止胆固醇升高。多食纤维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

2.7 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盐酸哌替啶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所以必须及时预防,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 d排便一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

2.8 应用抗凝剂的护理 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黏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患者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黏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3 出院指导

篇9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有偏瘫症状,无意识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均发病48 小时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制定的诊断标准[1],CT检查证实。符合下列条件:均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70例病人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康复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42—72岁;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0—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营养脑细胞、改善脑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执行一般护理常规,在入院后14天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康复组在病情稳定人院3~5天后就开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

1.2.1 卧床期康复护理

(1)随时注意肢体位置摆放,包括平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肢体摆放,给予良好肢体位置摆放,床头抬高15°~30°,每2 小时给予翻身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平卧位:可用软垫支撑患侧的头、肩、肘、髋、膝和踝部。一是使患肩关节置于外展外旋位,前臂伸直外旋;二是患侧髋关节置于内收内旋位,膝关节伸或微屈,踝关节保持直角位,足部用足托板使足尖与足跟垂直于床面。患侧卧位:注意防止患肢受压,头部和后背用软垫支撑,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膝部屈。。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肩前屈90°,肩下垫一软垫,稍屈肘,前臂旋前手伸展,健侧上肢自然屈曲放于胸腹前,患侧下肢髋、膝自然屈曲,膝下垫一软垫,足不要内翻,健侧下肢平放于床上,轻度屈髋、屈膝。

(2)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3~5天即开始进行床上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

由护士或家属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功能训练:患者取仰卧位,护士站于患者患侧,上肢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至手指关节,每个部位做屈曲、内收、外展、内伸展运动,下肢髋关节做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内展运动,屈曲踝关节,活动趾关节。然后教患者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教会患者使用Bobath握手法训练;下肢健足插入患足之下向健侧移动训练;如肢体有随意运动,就开始在床上进行适宜的日常生活活动作训练。

(3)无意识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3天即可行起坐训练,先在床上放好靠垫,用健侧上肢支撑,缓慢坐起,开始时可取半坐卧位30°左右,每天2次,每次10分钟,直至可坐起80°,维持1小时。

1.2.2 离床期康复护理

(1)如上述锻炼顺利,偏瘫肢体功能有所恢复,半月后,在护士协助下按以下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步行训练对重度偏瘫患者,护士应指导家属和患者并肩而立,患者患侧上肢搭在家属肩上,家属一手扶腰,一手拉住患者的手,先迈外侧下肢,后迈内侧下肢。若患肢向前迈有困难,可先原地踏步,再逐步练习。指导家属可用下肢拖拉患者患肢向前迈步,每次步行5—10分钟,轻中度偏瘫患者可扶手杖练习。

(2)作业训练:根据患者的机能水平,治疗侧重选择不同的作业训练如选用翻纸牌、捏橡皮泥等。

(3)指导患者学会利用辅助器具,进行以日常生活活动作为核心的实用动作训练,如自我推动轮椅,柱拐杖进行上下楼梯以达到早期生活自理的目的。

1.3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1995年中华神经内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 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 以内。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组间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基于神经系统有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可起到积极作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功能恢复最快,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坚持功能锻炼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的关键[2]。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功能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表明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有效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5-02

急性心肌梗塞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脂、高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使得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急骤上升,猝死病人增加,发病趋于年轻化。笔者体会到只有早期普及心肌梗塞防病知识,可降低心肌梗塞发病率。良好的护理、及时的治疗可减少死亡率,因此做好心梗护理尤为重要。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1 先兆表现 约半数病人发病数日或数周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好,或有乏力、胸闷、心悸,气急、烦躁、等前驱症状。发作时伴恶心、呕吐、大汗和血压波动、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

1.2 疼痛 为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其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难以忍受,病人常烦躁不安、大汗、恐惧、频死感,多无明显的诱因,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经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1.3 胃肠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尤其是下壁心肌梗塞当膈肌受刺激时可表现为脸突下或右上腹剧痛,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2 完善相关检查积极配合治疗

2.1 心电图检查可见病理性的Q波,ST段呈弓背上移,T波倒置。

2.2 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心肌肌钙蛋白I或T的出现和增高。肌酸磷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等升高。

2.3 一般治疗 休息、吸氧和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

2.4 解除疼痛 遵医嘱给予吗啡、杜冷丁注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2.5 再灌注心肌

2.5.1 溶栓疗法 在起病6小时以内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解冠脉内的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使心肌得到再灌注。

2.5.2 急诊PTCA或支架植入术。

2.6 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

2.7 其它治疗 抗凝疗法、-受体阻滞剂和极化液疗法。

3 护理措施

3.1 止疼治疗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吗啡、哌替啶止痛,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严重者可行亚冬眠治疗即哌替啶与异丙嗪合用。烦操不安者可遵医嘱肌肉注射安定10mg,及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疼痛及其伴随症状有无好转,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新功能的变化,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避免猝死提供客观资料,加强监护意识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副作用。

3.2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干扰。心肌梗塞病人由于冠状动脉急剧闭塞,心肌供血骤然下降、氧气供应不足,若加机体的活动量,则更能加重缺血缺氧,使梗塞面积扩大。

3.3 应常规给予间断或持续鼻导管面罩吸氧,每日更换鼻导管或面罩。

3.4 心理护理 允许病人表达出对死亡的恐惧,接受病人的行为反应如[1]、易激怒等。尊重、倾听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向病人解释,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给予安慰和情感支持[2]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理解并鼓励病人表达恐惧。

3.5 改善活动耐力 护理:第一周病人完全卧床,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尽量减少病人的体力活动。进食不易过饱,可少量多餐,食物以含必须的热量和营养,易消化,低钠、低脂肪而少产生者为宜。忌食刺激性食物,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第二周病人可在床上坐四肢活动。第三至四周帮助病人逐步里床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根据病人的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为妥,运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指标。但病重者卧床时间宜适当延长。抗凝治疗者,注意有无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等。

3.6 防止便秘 每天摄水量为1500ml,多食富含纤维。

3.7 加强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如喂饭、喂水、喂药、洗漱、更衣;大小便护理等。

3.8 心肌梗塞健康教育 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终身随诊、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紧张激动。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控制情绪。随身携带药物和保健卡,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卧床休息舍下含硝酸甘油。待症状缓解立即来医院就诊。

4 体会

作为一名护士,要具备全面的医疗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护理素质,在护理心肌梗死患者时,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只有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运用一系列综合护理手段,及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才能提高AMI患者治愈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9-02

随着社会的老年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致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传统治疗方法为长期卧床休息加药物镇痛。但长期卧床休息又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的恶性循环及众多卧床并发症出现,患者生活质量不佳及护理难度较大。循证护理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在骨科开展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及护理人员的科研水平。2006年1月~2010年2月,我科应用PVP或PKP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2例,术前术后对症循证护理,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均可下床活动。现将我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结果

1.1 病例资料。本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57~82(69±11.2)岁。患者均表现为胸背部或腰部疼痛,病程5d~10个月,骨质疏松症病程7.9~15(11.2±3.7)年。28例既往有心脏病病史,12例有慢阻肺病史。经正规保守治疗4周后,腰背部疼痛无好转。

1.2 结果。本组对42例共97节椎体进行了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给予对症护理,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并发症发生,未出现椎管内渗漏和相应的神经体征,术后3~7d出院。对VAS术前术后评分结果进行收集及统计,采用SPSS16.0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2 护理对策

2.1 术前做好健康宣教。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多为老年人,主管护士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加强健康宣教,包括:①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让其了解PVP是一种损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介绍相关成功患者,多与患者交谈,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有侧重地让患者了解病情,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配合手术过程、专科护理和康复护理的重要性。③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

2.2 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准备:①重视术前检查:因为受术者大多为中老年人,除一般常规检查外,应特别重视心、肝、肾功能的检查,对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等器质性病变者都应禁忌手术,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②皮肤的准备:术前1d进行手术部位的皮肤清洁,剃除毛发。③术前评估患者情况。本组患者多为老年人,椎体骨折尤其是胸椎骨折时可使肺活量降低,所以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练习,进行肺功能锻炼。④训练:该手术需在俯卧位下进行,为增加患者手术的耐受性,术前3d开始进行训练,具体方法为:让患者取俯卧位,双手放在头部两侧,尽量抬高头部、肩部、胸部,从5min开始练起,逐步延长至30min,以适应手术的需要。⑤肠道准备:术前保持大小便通畅,入院后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或术前进行肠道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摄润肠通便之物为主[3]。

2.3 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监护和神经功能检测。本组患者均采用局麻,同时骨水泥在注入椎体后,可能引起一过性的低血压,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SPO2的变化,观察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皮肤色泽、排便及排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3.2 功能锻炼。由于多数患者术前均有较长时间卧床,导致骨质疏松加重和废用性软组织萎缩,因此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是术后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术后第2天指导、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的屈伸运动和腰背肌功能锻炼。锻炼应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原则。

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1 骨水泥的毒性反应。骨水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俗称,有一些骨水泥产品中还含有抗生素成分,具有缓释抗生素功能。它的主要毒性反应是严重的过敏反应[4],具体表现为血压骤降,呼吸,心跳骤停,因此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准备好急用药品如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预防性措施。

3.2 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是PKP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5],可以造成神经脊髓的压迫以及血管等损伤。护理措施主要有:肥胖患者术后绝对仰卧休息6小时以利于注人椎体内的骨水泥进一步聚合反应以完全硬化,同时可压迫穿刺部位减少出血。术后24h内每2h给患者平衡翻身一次,翻身时要保持肩、腰、髋部呈一直线,禁忌扭曲。

3.3 肺栓塞。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老年人,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6]。肺栓塞又是与骨水泥相关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我们的护理措施为: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充分评估,予以危险因素分析,对于肥胖、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应尤为注意[7]。术后严密观察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胸痛、咳嗽、心悸等症状,出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

4 讨论

PVP及PKP手术作为针对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疾病的新型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既迅速止痛,又可即刻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虽然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所以运用循证护理[8]理念实施正确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得到很好的康复,减少卧床时间,降低费用,使患者满意。参考文献

[1]Diamond TH, Champion B, ClarkW A.Management of acut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a non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J].Am JMed,2003, 114(4): 257-265

[2]MajdM E, Farley S, HoltR T. Preliminary outcomes and efficacyof the first360 consecutive kyphoplasties for the treatmentof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Spine J,2005,5(3): 244-255

[3]何春红.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信息,2009,(8):489

[4]倪文飞,池永龙.经皮椎体强化术并发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31-234

[5]姚本礼,郭兆鹏,陈旭,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7,12(6):4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