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脱贫攻坚概念

脱贫攻坚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26

脱贫攻坚概念

脱贫攻坚概念例1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第一年,是中央打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第一年,也是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战总攻号令的第一年。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的唯一的短板,脱贫攻坚做不好,不仅贫困人口不满意,人们也怀疑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真实性。脱贫攻坚承载着人民之福,凝结着民族之梦,汇聚着全球的眼光。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贫困发起总攻。

下面,我围绕学习贯彻系列讲话,就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十个务必”要求和“三大战役”精神,以“识时局、顺时势、担时任,努力提高扶贫系统脱贫攻坚战斗力”这个课题,谈几点初步体会。

一、“四个意识”升级

脱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作为一个标准、一个境界。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责任。

二、扶贫情结升级

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扶贫价值观,构建精神高地。扶贫干部唯有像田垄间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就越重。只有把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当成自己的责任目标,克服懒政怠政的作风,才能使扶贫工作切实扎根基层。

三、学习能力升级

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要切实加强思想武装,把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作为全省扶贫干部的必修课。防止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防止高不上来,也低不下去;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思维固化。

四、专业素质升级

提升综合能力。扶贫开发工作综合性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复杂系统工程。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一次讲课中指出:我们要努力提高八个方面素质:提高时政分析素质;提高经济理论素质;提高公共管理素质;提高法律素质;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科技素养;提高互联网和信息化利用的素质;提高生活素养。

扶贫干部要练就“两刷子”。湖北省扶贫办要有与席位相适应的能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要有思想、有招数。

五、发展理念升级

当前,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力争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扶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动力基础、社会基础和生态基础,奋力完成更大的历史使命。

落实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最大的短板,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经济新常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就要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红绿灯,指挥棒。

要致力改革。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改变办法靠上头指路、措施靠领导点头的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扶贫办要有“爬北坡”的勇气,努力在扶贫工作上有创新。

要弘扬法治。立法是教人向善的艺术,大力推进依法扶贫。依法行政,而非简单地扣条文。

六、职能作用升级

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湖北省扶贫系统的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实现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的转变;树牢“闯过娄山关,拿下腊子口” 的新长征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建设一支铁军的总要求;建设一支立“军令状”、冲锋陷阵的“尖刀连”;落实“1+N+M”政策体系,推进扶贫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定位脱贫攻坚参谋部,作战室,督查队职能;盯住出干部,出成果的目标。这场世纪之战,要出“战斗英雄”“战斗群体”,要出工作品牌。因此,要守住两个底线:一是“准”,二是“实”,防止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念好四字经:细――细致完善数据平台,细微明晰村级挂图,细心填写农户台账。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出实招实功。深――深化双联行动、深化驻村帮扶、深化社会扶贫、深化协同推进。严――以严的程序、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保障精准扶贫深入推进。严把对象人口关,严把督查考核关,严把脱贫退出关。慎防“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形式主义。

建好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这“五个平台”建设湖北省要走在全国前列。

落实“四个转变”要走在全国前列。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转向统筹集中使用;创新模式,由偏重输血转向注重造血;创新考核体系,由偏重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指标转向考核脱贫成效。

“四个一批”要有湖北经验。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有湖北做派。在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劳务协作、危房改造、科技扶贫、中央企业百县万村帮扶、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中要有湖北板块。在“十大工程”中要有成为湖北品牌。

七、干事作风升级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正。扶贫工作是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民生工作,松懒散软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敌人。我们既要做发展工作,又要做群众工作、思想工作;既要开展扶贫战略谋划,又要冲锋陷阵,到村到户。一般的状态,一般的手段,一般的作风,干不了这样工作,必须昂扬精神,转变作风,付出超常努力。要发扬十堰市干部“黑夜如同白天忙,激情远比气温高”精神,“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永葆“干部内心的青山”。

八、监督执纪升级

指出:“有油水的地方滑,站稳就不容易”。对那些求是不可得的,不该拿的,不要去追,更不要去求。

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清扫陈垢积弊,建设扶贫系统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个重大考验,也是从政理念、从政方式的转型和调整。各级扶贫干部要加快自身转型,系好“安全带”,增强原则性、主动性、创新性。

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纪律规矩是顶梁柱。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守正严把法律戒尺、纪律戒尺、制度戒尺、规矩戒尺、道德戒尺。

九、担当意识升级

脱贫攻坚概念例2

《中国扶贫》: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减少贫困人口1240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开局良好。您如何评价忻州去年取得的脱贫攻坚成绩?

郑连生:忻州的脱贫成绩可以概括成六句话:

第一,提升了群众的信心。脱贫攻坚工作让多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老百姓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过去,老百姓因为信息闭塞、发展意识薄弱,缺乏引导,大多数人不具备闯市场的能力,进而对市场经济产生恐惧感,信心不足。现阶段,忻州自实施“一村一业一主体”产业扶贫模式以来,使不具备独立闯市场能力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搭建了一个通向市场的通道,让他们重新提升了发展的信心。

第二,促进了群众的市场生产。由原来简单依靠政府引导市场、引导企业、引导农民,变成了现在的扶持具备闯市场基础和能力的能人、大户先发展产业,不具备能力的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确保其生产成果顺利进入市场,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了产品向商品的跨越。

第三,改善了群众的生活。通过产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企业合作社带动,使贫困户在从农产品转换成商品的过程中获得很好的现金收入,逐渐改善了曾经贫困的生活状态。

第四,改变了干部作风。农村工作,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1978年-2005年),要公积金、公益管理费等,干部与群众接触频繁,干群关系密切、融洽;第二个阶段是“给”(2006年-2015年),给钱、给物、给补贴、给贫困指标等,但干部高高在上,和群众的关系逐渐疏远;第三阶段是“帮”(2016年到现在),层层压实责任,干部有了责任感,纷纷深入一线驻村,帮着群众干、带着群众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第五,密切了干群关系。干部群众的关系重新发生了重大变化,如过去群众上访特别多,而现在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干部沉下身子真心为群众着想,真情为老百姓办实事,群众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增收现金拿到手里,相互信任,相互感恩,关系越发融洽。

第六,推进了各项工作。干部作风、群众面貌发生变化,全市上下以发展产业为抓手,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典范。

《中国扶贫》:现在,“假脱贫”、“数字脱贫”等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关注,忻州的情况如何?能否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检验?

郑连生:对于杜绝“假脱贫”“数字脱贫”问题,首先要端正各级干部的指导思想,同时教育还是要摆在第一位的。至于脱贫质量能否经得起检验,还要让老百姓和历史做出回答,2016年,忻州的脱贫攻坚实际上仅仅是起步, 2017年由起步转入攻坚阶段,去年的基础工作今年会见效。所以,今年对忻州来讲,就是要啃“硬骨头”,说形象一点,去年有些工作可以靠突击补课补一补,今年必须要靠扎扎实实,久久为功。

《中国扶贫》:今年忻州的“硬骨头”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连生: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难。如何真正让“一村一业一主体”不仅变成现实,且进入市场,持续发展,所以产业发展难在产业基地、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市场主体)组建上。二是易地扶贫搬迁难。今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在盖好房子的基础上,难在搬出来后旧房、旧村的拆除和复垦。三是改善基础设施难。部分未搬迁的贫困村,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而其中的难点不仅是投入,更在运营和维护上。四是技能培训难。有些贫困劳动力需要通过当地农业、加工业生产进入市场就地消化,而有些考虑到当地的承载力问题,就必须要让贫困户掌握一定技能后再流动。所以,我们提出要打造像“繁l月嫂”、“代县绣娘”、“五台瓦工”这样的扶贫品牌,让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后持证上岗。五是金融扶贫难。现在农民缺乏资产观念和资金资本市场观念是最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没有信用基础。忻州实施“贫困户+主体企业+银行+保险+政府”的金融扶贫模式,贫困户是承贷主体,主体企业是用款主体,银行是资金提供者,由市里和扶贫办、保险公司、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保险公司、财政、银行三者分别承担70%、20%、10%的责任,银行向贫困户提供资金保障,保险公司替贫困户承担产业风险,鼓励贫困户放心贷,积极发展产业。六是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够。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干部对政策研究不够,对基层情况吃得不透,特别是运用政策和市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还需尽快提升。

《中国扶贫》:目前,扶贫资金管理权限已经下放到h级机构,让县里统筹使用,就忻州目前的情况看,您觉得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扶贫资金使用率是否提高了?

郑连生:概括两句话,第一是扶贫资金的拨付率、使用率肯定是提高了,并且完全能够达到按进度拨付和使用。另一句是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远没有把扶贫资金作为一个资本金来对待,还未能调动更多的资本市场的资金和社会资本服务于脱贫攻坚,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国扶贫》:对于扶贫资金监管问题,忻州有什么好的措施?

郑连生:我个人感觉监管这个问题在现阶段固然需要我们继续注意,但专款专用、资金安全使用还是可以放心的。最基本的办法,一个是信息化,第二个是公开化,接受方方面面监督,第三是严查扶贫腐败,打虎拍蝇,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

《中国扶贫》:据了解,忻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脱贫攻坚问责办法,您觉得此办法有何亮点?

脱贫攻坚概念例3

脱贫主题影片观后心得体会一

“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中国登山队员以“不屈”的姿态成功挑战“地球之巅”。这一攀,是对时隔60年首次登顶的致敬;这一攀,是对时隔45周年首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赞美;这一攀,更是对“祖国至上,团结无私,不畏艰险,永攀高峰”攀登精神的最好诠释。在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的特殊时期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他们用“攀登精神”激发不断尝试、砥砺前进的“向上”之力。

强信心,凝聚“向上”的信念。“我们怀着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因为我们身后是全国人民的期待。”这是队长次落的心声,这是每位攀登者的信仰,这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奋斗力量。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的初心是人民,我们的信心依旧来自人民。正是这非凡力量的凝聚,才让平凡的生活闪烁别样的风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战已到了冲刺阶段,确保脱贫攻坚之路不落一个人,就需要我们时时牢记“人民至上”的准则,坚定“枝叶关情”的为民之心,以“无我”之心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真正将脱贫政策落实落地,坚决杜绝“数字”脱贫、“眼前”脱贫、“虚假”脱贫,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细解百姓之困,力攀脱贫之山。

齐同心,集聚“向上”的力量。“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这是每位队员的相互搀扶,这是每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这更是拳拳相握、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不断并肩奋战的永续拼搏力量。在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抗疫一线是是医护人员“逆风飞翔”的身影,基层一线是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冲锋陷阵”的身影,战疫行动是广大群众捐款捐物、居家隔离“守望相助”的身影,正是这些身影诠释了“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伟大团结精神,正是每一代、每一位全力以赴的中国人用行动书写了时代担当。“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经历了疫情考验,我们更有信心攀登脱贫大山,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决心,倾听民意、广聚才智,共富“脑袋”与“口袋,在“脱贫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

不言弃,汇聚“向上”的希望。“攻坚不畏难,山高人为峰。”这是顽强勇士的铮铮誓言,这是拼搏斗士的铁骨铮铮,这更是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精神力量。流雪没有消磨他们向上的决心,风暴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虽一波三折,但他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意志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拼搏勇气,一次次直面风雪,一次次迎接挑战,斗风雪、战高寒,终将“连飞鸟也无法逾越的山峰”测出了“中国高度”。正如登山队即将冲顶时的艰难时刻,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更需要我们发扬勇攀高峰的“攀登精神”,攻克贫中贫、困中困,让“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全力解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不停脚步,勇探险路。

向上,给我们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心;向上,给我们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力量;向上,给我们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希望。脱贫攻坚山高路险,越到最后越要以坚定目标不放松,咬紧牙关绷紧弦的“向上”姿态,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一鼓作气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贫困人口真脱贫、贫困县全摘帽,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脱贫主题影片观后心得体会二

“花开偏逢暴雨,叶嫩更兼冰霜。”2020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面对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等问题亟需死守;余下的脱贫任务又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没有哪一块是好啃的,面对“硬骨头”要“敢啃”、“会啃”、“实啃”,以“啃”的艺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鼓作气,怀“必胜心”出征打战,面对“硬骨头”要“敢啃”。“能者有责,勇者有义”,有本事的人未必都有胆识和信心去干,有的总是格外谨慎、瞻前顾后,有的甚至妄自菲薄;还有的会产生惧怕心理等等。啃下这块“硬骨头”,胆识是极其重要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倘若我们没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没有铁的胆识,就不能兑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践行初心和使命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拿出敢为人先的铁胆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还要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以主动担当的“愿啃”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优势力量、发起最后总攻,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连战连胜、决战决胜,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科学施策,持“方法论”驰骋疆场,面对“硬骨头”要“会啃”。众所周知,脱贫攻坚是一项“技术活”,不仅需要国家的好政策,更需要好的工作方法。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发起总攻的冲刺阶段,这场硬仗能否如期打赢,方法尤为关键。“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走好脱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数据筛、实地看、群众提,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梳理分类、甄别辨析,把准解决的脉络;通过立足当地实情,科学研判,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案;通过派遣行家里手,把扶贫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不折不扣,出“实劲拳”破除难题,面对“硬骨头”要“实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干部作风直接关乎成败,作风越硬效果越实。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大多数扶贫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但也有少数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走过场、不扎实,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等,这些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是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极大影响脱贫攻坚战的进程和质量,更是严重损害贫困群众利益。因此,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在作风上“用实劲”,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强化日常监督防止“不作为”,正风肃纪整治“慢作为”,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特别是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露头就打;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始终衡量作风是否务实过硬的重要标尺。

脱贫主题影片观后心得体会三

近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党员干部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务实的态度、高效的作为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不断获得群众口碑,众志成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擦亮脱贫攻坚初心底色。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不是单选题,当脱贫攻坚战遇上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同时答好这两张试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寄托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浸润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沉情怀。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扶贫干部要擦亮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初心底色,用心用情扶贫,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以“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把问题一个一个妥善解决,把工作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让扶贫成效的答卷有温度也有厚度,让贫困群众走上幸福路、敲开致富门,这样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锤炼脱贫攻坚责任担当。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需要我们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当好责任人、种好责任田,以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以滴水石穿、绳锯木断的韧劲,深入扶贫攻坚主战场。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坚决克服厌战情绪和松劲心态,继续保持冲刺姿态、攻坚状态,主动把自己置身于“脱贫大考”,在大考中锻造自己、丰富自己,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党性、转变作风的“赛马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退缩、不观望、不挑剔,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积极作为、有所作为。事实证明,哪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哪里就有生动的脱贫实践。只有心怀博大的爱民情怀和责任,担负着带领贫困群众奔小康的重要职责,时刻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大任扛在肩上,才能打通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概念例4

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清晰具体的目标界定,强调“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开宗明义:“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中华民族梦萦千年的梦想,在中华民族改革开放壮阔行程中,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从提出小康目标到基本实现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迈上了一级又一级发展阶梯。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实现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国仍有6千万贫困人口的庞大规模,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脱贫攻坚是输不起的战役,因为第一个百年目标正逢决胜,中国离全面小康社会如此之近。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战略性问题,也是政治性问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最生动的写照。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建成“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脱贫攻坚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很强的关联性。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又是战略和行动的生动体现。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和内在要求,是丈量中国进步的重要尺度。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扶贫开发是重点领域。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需要用改革的办法去突破和推动,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直接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从全面依法治国来看,扶贫开发是重要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深化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离不开法治的规范。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扶贫开发是有效实践。贫困地区的党建成效要通过扶贫开发来体现和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

执政的理念与宗旨,时代的课题与使命,社会的冷暖与感知,激荡交汇。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

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贵州提出了“实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决策部署。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又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提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召开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作出新的部署。

大扶贫战略行动,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贵州实践的必然要求,是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应有之义。

这是战略之举、根本之策,也是当务之急。

“大扶贫”格局彰显贵州补齐“最短的短板”的决心态度: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扣扣子”“担担子”“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体现贵州“全力扶、扶全面”的方法格局:实行“倒计时”,制定“作战图”,立下“军令状”,用好“指挥棒”,配强“突击队”,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凸显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发展理念: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种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

考验全省各级干部的“严”与“实”:在这场大考中靠作风吃饭、拿数据说话、用事实赢得民心。

冲锋号已响起,决战令已下达。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强调:“现在,脱贫攻坚的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政策已清,剩下就是一件事:干。”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孙志刚强调:“贵州脱贫攻坚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

国家“补短板”,是贵州后发赶超的重大历史机遇。

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提到了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力度之大、节奏之快、政策之密集,前所未有。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贵州持续投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积累效应正在显现,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开放红利的叠加效应正在释放。更多人力物力资源加快开发,更多“沉睡”资源加快唤醒,多彩贵州涌动着空前的发展机遇。

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到政府,各级各方面都动了起来,社会氛围前所未有,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励精图治奔小康的愿望日益迫切,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氛围益加浓厚。总体上看,扶贫开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十三五”时期,是贵州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抓住了,就会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机遇丧失了,完不成如期脱贫任务或者完成得不好,愧对历史和人民。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大量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领域,加快补齐扶贫开发这块“短板”,这对于刺激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抓机遇的核心是抓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为,用足用好中央扶贫政策,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努力把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开放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困难群众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

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这是国家层面赋予贵州的战略使命和责任。

国发2号文件明确指出,示范区的特殊作用在于通过先行先试,“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

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脱贫攻坚亦是重要支撑。

“十三五”时期,贵州正切实肩负起职责使命,对于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集团帮扶、对口帮扶、“摘帽不摘政策”、干部驻村帮扶等做法,要结合实际进一步丰富完善。同时,要继续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可信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经验”,创造全国扶贫开发的“省级样板”。

如何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抓好落实,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如何在破除思想贫困、创新扶贫管理、探索扶贫路径、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有新作为?如何推进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是“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面临的一个个任务和课题。

时代的声音需要实践来回应,但我们首先要破除思想的贫困。《摆脱贫困》里写道,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辨证处理好思想贫困和物质贫困的关系、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的关系、“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的关系,努力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马上就办的作风,是我们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思想开关”“精神武器”。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眼下正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脱贫攻坚战考验着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

脱贫攻坚考验干部的精神状态。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要把心思集中到脱贫攻坚上来,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打好“漂亮仗”。

脱贫攻坚考验干部的干事能力。脱贫攻坚工作千头万绪,既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要练就过硬的能力本领。要坚持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变成可以落地的政策、项目、工程,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苦干实干、奋发有为。

脱贫攻坚考验干部的工作作风。新一轮脱贫攻坚的目标更高、要求更高、方式更实。面对这场攻坚战,能否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考验的是定力,检验的是作风。摘掉“贫困帽”,才对得起“乌纱帽”。要以贫困不除愧对组织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在这场大考中靠作风吃饭、拿数据说话。

摆脱贫困,一定要找到内生动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还得靠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引导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激发群众参与、支持、推动扶贫开发的热情和干劲。

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引导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因地制宜探索市场化扶贫新机制,把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集中到扶贫工作上来,放大扶贫资源效应。加快推进“三农”和扶贫领域改革创新,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经验,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贵起来。

步入2016年,阳光照在每个人的脸上,贵州走在谱写五大发展理念贵州篇章的新路上。

发展是最大的扶贫。“十二五”时期,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3位,在全国和西部实现增比进位,加快发展面临系列重大机遇,发展支撑有了根本性变化。

我们创造了扶贫攻坚的“贵州样板”,五年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并惠及广大民生。

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清楚知道接下来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脱贫攻坚概念例5

去年11月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并定下了此后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

这场攻坚战,堪称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最后的战役”,要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五年攻坚,开局之年的作为至关重要。

面对38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战,四川迎难而上。2016年,我省确定精准扶贫战略,绘制脱贫摘帽路线图,打出了“3+10”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全省扶贫开发已从“两轮驱动”全面转入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进入扶贫历程中极为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

确保首战首胜的“四川方案”

瞄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核心任务,贯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主线,打出“3+10”扶贫攻坚政策组合拳,指明扶贫攻坚“五个结合”主攻方向,提出实施扶贫攻坚“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的消贫路径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脱贫攻坚”这一概念,相比“扶贫攻坚”,仅一字之差,但意义重大。

“扶贫攻坚”是手段导向,与精准扶贫紧密联系;“脱贫攻坚”是目标导向,不仅与精准脱贫,更与全面小康强调“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贫困群众”紧密联系。这一字之变,体现了党中央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精准扶贫的新要求,凸显了目标导向和坚定决心。

2016年的四川“两会”上,“脱贫攻坚”这一新词,立刻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热议的关键词之一。

在时任代省长尹力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脱贫攻坚”被提及7次,并明确提出2016年四川省将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要全年实现10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2350个以上贫困村退出和5个贫困县“摘帽”。

这是一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攻令”。

以它为统领,省委、省政府在突出工作推进、投入增长、激励约束、考核奖惩等重点领域周密部署。2月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印发17个扶贫专项2016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这与之前出台的新十年扶贫《纲要》《条例》《决定》和10个扶贫专项方案,共同构成了四川“3+10+N”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这是一张攻城拔寨的“作战图”。

――完成建档立卡实施“五个一批”,实施“10个专项方案”推进精准扶贫工程,落实“五个一”帮扶创新社会扶贫,建立“四大机制”“五大平台”健全组织指挥体系。

――瞄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核心任务,贯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主线,打出“3+10”扶贫攻坚政策组合拳,指明扶贫攻坚“五个结合”主攻方向,提出实施扶贫攻坚“五个一批”行动计划的消贫路径。

1月7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2016年第一次会议。13个省直部门的17名业务骨干在省扶贫移民局集中办公,成为四川脱贫攻坚的“参谋部、作战室、督查队”。

背后,是我省以罕见规格成立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6年,从省到乡层层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加强各级扶贫移民机构建设,成立贫困村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建立起从省到村的指挥体系。

打通“滴灌”式扶贫最后一公里的“四川作为”

紧扣脱贫攻坚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把最优秀的干部人才汇集贫困地区、用到脱贫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打响扶贫攻坚战,四川各级干部“全员皆兵”:一村一个工作队,一户一个脱贫责任人。2016年,四川选派驻村干部3万余人,组建11501个驻村工作组,安排第一书记11501名,动员组织13646个帮扶部门(单位),11501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五个一”全覆盖。

干部驻村“一竿子到底”,实现了对贫困人口全覆盖,“滴灌”式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

省畜科院科技人员范景胜就是这三万分之一。2015年9月,范景胜的身份有了转变,由省农业厅派驻到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任第一书记。村民们不看好这个来自省城的年轻人,有人说:“村里条件差、生活苦,他顶多报个到、见个面就回去了。”

范景胜却铁了心要在这里干出个样子。他与村民同吃同住,白天走村串户,摸清贫困户情况,晚上分析贫困原因,思考致富路子,村民由起初的将信将疑,逐渐开始信任这个成都来的“范书记”。

在伏岭村,“范书记”引导54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寄养”“托养”的方式,解决贫困户缺劳力、无资金的难题。同时,对贫困户进行股权量化,年末按交易量返利并按股分红,让54个贫困户年年增收。

“选优配强贫困地区干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创造了好干部走向基层、好干部出自基层的用人环境。”一年来,更多的像范景胜一样的扶贫干部,用汗水在贫困地区发挥着“酵母”的作用,更有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用献血谱写答卷的干部。3月8日,王川、李志强等7名扶贫干部在奔赴交通扶贫的路上因公殉职,用生命呈上了一份鲜红的答卷。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脱贫攻坚一线磨炼干部,更造就干部。因为驻村实绩突出,从达州市政协机关下派至万源市铁矿乡泥溪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宋原立,由正科级提拔为副县级。

能者上,庸者下。针对脱贫攻坚需要,我省也建立了容错、激励、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形成能上能下常态化机制。

“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通过外在力量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真正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 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我省依托贫困村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平台开办“农民夜校”,通过“支部+阵地”“党员+群众”等方式加大政策、技能、“双语”、新风尚等培训,教育引导群众主动脱贫、精准脱贫。

打造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旅游扶贫的“四川模式”

作为民族地区占全省60%以上面积的省份,四川促进精准脱贫与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走出“双轮驱动”的路子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中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5月,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走进大凉山,调研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着眼长远,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贫弱、生态脆弱、社会文化积弱等难题,分阶段、有步骤解决制约民族地区脱贫的顽症痼疾。”

我省民族地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在我省大凉山,几乎聚集了所有的贫困因子,是当代中国贫困地区的一个特殊样本;而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让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生活习性跟不上趟,这也是文化穷根的“关键”所在。

解决大山深处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是凉山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副总理调研之后,我省出台《大小凉山地区2016-2018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推动大小凉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

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是进一步激发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海拔3500米的甘孜州道孚县葛卡乡冻坡甲村,是道孚县86个贫困村中的一个。对于桂汉志等驻村干部来说,解决“观念脱贫”就是工作着力点。“法律扶贫”“文化扶贫”“扶贫扶志”等多项活动在冻坡甲村铺展开来。今年,在前后7次村民大会后,202亩地膜油菜在冻坡甲村的土地种下。多年的青稞、土豆第一次被替代。

我省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绝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四大片区”。旅游资源与贫困地区高度融合,也让旅游扶贫成为四川省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扼守“康巴第一关”的高寒贫困村――甘孜州俄达门巴村,一跃成为木雅文化藏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牧民的49套定居房建成为景区别墅,正是得益于 “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村民变股民”的旅游扶贫发展战略。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四大片区”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927.75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旅游经济总量的47.5%。

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四川合力”

从政府顶层设计到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四川省社会扶贫亮点纷呈,日益成为脱贫攻坚重要突破口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不落下一个地区、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个人。扶贫济困,我们责无旁贷;全面小康,我们携手前行!”10月17日,全国第三个扶贫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书”,号召全社会一起参与四川“扶贫日”系列活动,扶贫济困,奉献爱心。

多年来,专业、行业、社会的“三驾马车”中,社会扶贫曾是“短板”,但近年来,从定点扶贫到东西扶贫协作,从军队、武警部队扶贫到企业、社会各界伸援手,从政府顶层设计到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四川省社会扶贫亮点纷呈,日益成为脱贫攻坚重要突破口。

数据显示,2015年扶贫日期间,全省公募活动共募集资金8.8亿元,其中非定向捐赠资金除用于扶贫光明行动外,省扶贫移民局与省教育厅还联合实施了“2016年贫困孤儿爱心行动”,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实现扶贫日公募善款的精准投放,让社会大爱落地落实。

“扶贫日虽然只有一天,但是扶贫日系列活动在今年实现全年化、常态化开展。”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说。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面对贫困量大、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的现实困难,四川全面动员,加速构建专业、行业、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格局。

多元化社会扶贫,不仅是传统的“捐款捐物”,四川更注重在“精准”上下功夫。《四川省社会扶贫专项方案》提出,支持民营企业采取PPP模式参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构建贫困地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等。《方案》还明确要搭建、拓展扶贫公益活动平台,培育打造“互联网+”和“电商扶贫”公益品牌。

脱贫攻坚概念例6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六期观后感1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六期观后感2决胜脱贫攻坚,一方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好红旗,点亮明灯。另一方面必须深入一线,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用实践履行共产党员的承诺,用行动实现理想。

在此阶段,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进一步为我市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精神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措施保障。处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此次会议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强化问题整改、加强组织管理,注重创新改进扶贫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做出实际贡献。

我认为,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还需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用心扶贫。面对仍然处在贫困状态的群众,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急困难群众之所急,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我们国家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艰苦时期是农村困难群众做出巨大牺牲,给予了党和国家以帮助,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应当增强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信心,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二是用责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开展工作,注重倾听困难群众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将主题教育成果运用到脱贫攻坚战中,市委“督战队”要切实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对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扶贫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让脱贫干部更有责任感、紧迫感;三是用智扶贫。要采取多种举措,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受到更多教育,用党的理论思想引导民心,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启发民智,用中华优秀文化改善民俗,只有贫困群众受到更好的精神文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积贫难返的局面,才能在脱贫后不会再“返贫”。

决胜脱贫攻坚已到最为关键阶段,只要全党党员干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关键战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六期观后感3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是关键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贫到点上,扶到跟上。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本局帮扶的秦峰镇老坞村,作为省级贫困村,我局除了要帮助村两委抓牢和继续发展菌菇这个农业产业外,还立足山清水秀和地理位置优势,重点帮助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农家乐和民宿,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致富。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风建设是保证

从脱贫攻坚工作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将重点培养懂扶贫、会扶贫、作风硬的局扶贫干部队伍,增强帮扶干部的精准脱贫工作能力。并且还应该带头真正沉下去,做到真抓实干。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情怀是根本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应真正了解困难群众的所需所求,帮助群众了解扶贫政策,有针对性地将困难情况细化归类,真正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并且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号角已吹响,让我们共同努力,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六期观后感4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中央要抓好统筹,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负起总责,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抓好落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立下军令状,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亲力亲为抓。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落实好向贫困地区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举措,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十分重要。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要保护好干部积极性,对以各种方式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干部,对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基层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要多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六期观后感5打赢脱贫攻坚战,作风建设不能少。作风建设将有力约束党员干部的不尽心、不尽责、不作为,特别针对纸上脱贫等形式主义,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同时,对积极投身一线脱贫工作的党员干部采取激励政策,让工作有干劲、有盼头、有甜头,让脱贫工作更加充满正能量。

脱贫攻坚概念例7

《花繁叶茂》观后感1

“花繁叶茂”充分诠释了脱贫不是一朝一夕,从扶贫到扶志、从贫困到小康,花茂的蜕变,不仅仅是为了村容容貌的改变,而是为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更加坚定、村民跟随党的步伐更加铿锵。党员干部这道坚固的基层堡垒,以脚踏实地、水滴石穿的坚强精神带领着广大群众共创幸福生活。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是当今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根源。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也是奔小康的必经之路。

曾讲道“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的讲话精神,多地驻村干部和党政领领导采取了进村入社到户、座谈走访群众、查阅资料、指导计算人均纯收入和贫困户同吃同住等方式,认真做好脱贫工作。在打赢脱贫攻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短板:如,信息不一致;部分贫困户未达标;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方面不足;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领导干部还存在察桌边球观念等问题,

笔者认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全面脱贫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切实发挥驻村干部、政府和群众的力量。

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时,要主动作为,措施精准,务求实效。从实际和特色优势出发,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加强对帮扶贫困村村民思想教育,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其“等、靠、要”思想,从思想、意志上先扶贫,引导村民转变脱贫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面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身为帮助脱贫的干部要踏踏实实帮助贫困户,切勿以此为契机,谋取私利,不可在工作上打察边球,让扶贫工作名不符实。

总之,脱贫致富不仅要让贫穷的人过上小康生活,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让全国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贫困县真正摘帽,使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花繁叶茂》观后感2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决战决胜之势“再动员、再部署”,吹响脱贫攻坚总攻“动员号”“集结号”“冲锋号”,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吹响全面脱贫攻坚总攻“动员号”,助力“弱鸟先飞”。“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越瘦弱的鸟越有望率先展翅高飞,在深度贫困的地区,也有可能最先脱贫,最有可能致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仍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内在因素是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一刻也等不起、慢不得。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助力“弱鸟先飞”,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兜底精神,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造血”发展效应,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落实,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决心,全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吹响全面脱贫攻坚总攻“集结号”,志在“攻城拔寨”。“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必须实施挂牌督战、尽锐出战,最大限度克服疫情影响,一举夺取“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难关。吹响全面脱贫攻坚总攻“集结号”,全党全国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营造人人参与氛围。“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严格落实“省(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实施”工作责任制,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采取“定点督战与巡回督战”相结合,找短板、解难题,真正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认真梳理出“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清“零”、“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减轻基层负担”等6类需要挂牌督战的问题,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吹响全面脱贫攻坚总攻“冲锋号”,交出“合格答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才能交得出“黄金般”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各级各部门必须闻令而动,压实主体责任,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凝心聚力抓好贯彻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以实际行动,接续奋战、扎实工作,服务好基层一线;各级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整合各类资源,多举措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终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花繁叶茂》观后感3

懂乒乓球的人都知道现在有一种打法叫“拧拉”,“拧拉”既体现选手打球的本领和技巧,也使得比赛更加精彩。“拧拉”关乎输赢,人生贵在“拧拉”。如果把决战脱贫攻坚比喻成一场球赛的话,高低好坏甚至成败输赢便在“拧拉”。

近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对于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年轻干部来说,唯有铆足一股“拧拉”劲,用过硬的本领“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贡献青春的蓬勃力量。

从“会拧拉”的劲中锤炼脱贫攻坚的硬本领。拧拉不是人人都会的一门技术,必须得下笨功夫苦功夫。对年轻干部来说,要想提升过硬本领,唯有到脱贫攻坚的“火线”上勤学苦练,栉风沐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明知自身缺乏脱贫攻坚的本领,非但不接受脱贫攻坚的锤炼,反而挖空心思搞“纸上扶贫”“形式脱贫”;还有些干部喜欢只动手不动脑,企图通过简单的送钱、送物、送“富”方式让贫困群众脱贫等等。脱贫攻坚是锤炼干部本领的“练兵场”、密切干群关系的“大熔炉”。年轻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新鲜血液,应当自觉投身其中,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经受考验、接受锻炼,砥砺品质、增长才干、锤炼作风,不断提升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练就担当大任的“铁肩膀”“硬脊梁”,才能不负韶华,有所作为。

从“敢拧拉”的劲中增强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胆识。有拧拉本事的人,未必都有胆识放手拧拉,有的或因丢过球变得格外谨慎、瞻前顾后起来,担心拧出台、拧失误;有的会变得妄自菲薄;还有的面对强大的对手,会产生惧怕心理等等。对年轻干部而言,胆识是极其重要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倘若我们没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没有铁的胆识,就不能兑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践行初心和使命更无从谈起。因此,年轻干部要拿出敢为人先的铁胆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一鼓作气拔掉“穷根”、炸掉“碉堡”,夺取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全面胜利。

从“善拧拉”的劲中掌握决胜脱贫攻坚的好方法。拧拉是有讲究的,不是说每个球都可以随意拧拉的,得把握好时机,得讲科学的接球方法,这个道理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理如出一辙。众所周知,脱贫攻坚是一项“技术活”,不仅需要国家的好政策,更需要好的工作方法。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发起总攻的冲刺阶段,这场硬仗能否如期打赢,方法尤为关键。作为年轻干部,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瞄准主攻方向,决不能把群众割裂开来,自娱自乐、盲目蛮干。要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多听取群众意见,汇集群众力量,携手并肩,厘清可为、可不为和不可为的事情,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领脱贫攻坚。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就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花繁叶茂》观后感4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近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号令。

以初心立信心,任尔东西南北风。疫情狂风骤雨的时候,党和国家迎难而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红色堡垒固若金汤、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疫情这场“大考”,我们答得顽强且坚定。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国行稳致远、继续前行的脚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誓言铮铮,初心不改。正因为今年只剩下300天,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绝对不松劲、不懈怠、不停顿,那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定要举全国之力、全国之智,战旗猎猎,不胜不还。

以磨砺炼韧劲,放使干霄战风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温室虽好,只能生长娇花;温水虽适,只会困死青蛙。党的干部应是夙兴夜寐,实干兴邦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今年的疫情考验算是一个,也正是这样的考验让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浴火淬炼,加速成长。仅仅月余,疫情前线那些摘下口罩带着血痕的昔日稚嫩的脸,俨然配上了沉静的成熟表情;一份份来自火线的入党申请,带着“红”的热烈和“绿”的青春。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更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日常是“扶贫队”,拉起来就是战疫队。他们既在疫情防控中稳定民心,保障群众生活;又在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变化时,响应号召,抓住时间节点和工作重点,关注劳动力外出务工、扶贫产品销售、帮扶工作等最易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工作上想办法、找出路。

以科技助奋斗,好风凭借力。目前,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科技扶贫有了更多的硬件支持。科技成果与地区自然资源、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有机结合起来,应运而生的蔬菜大礼包按需投放对口地区、微信助力花农卖花、餐厅歇业时期的服务员转岗成为临时外送员、网上招聘会面试会、空中学生课堂,信息的交流、需求的交换,让虚拟世界的云产业蓬勃地发展在现实世界中。相比“送米”“撒钱”等简单直接的做法,科技扶贫不受地区限制、能更敏锐高效地利用大数据寻找脱贫的路子,精准施策、定向脱贫,产业、产品、技术有了去处,外界的需求尽快得到了满足,两相欢喜。科技扶贫,因为对知识的需求,也使得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空前提升。

以宣传感民心,万众一心共进退。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利用手机、电视、LED流动屏、走字屏等常见的载体,做好防疫宣传,稳定民心;而在脱贫攻坚再动员、再部署的阶段,线上线下宣传依然要发挥传达领袖指令,鼓舞士气的作用。只有获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民心所向,对标对表,统一步调,复工复产,才会在今年剩下的10个月里让奋斗之花越开越艳,既定目标不偏不倚,所有愿景一一实现,取得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花繁叶茂》观后感5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正在奋力夺取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铿锵有力的话语,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锚定艰巨任务,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以必胜信念激起决胜决战之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关系。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要实现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就决不能松劲懈怠。疫情冲击之下,脱贫攻坚要寻找新的发力点,利用扶贫协作大数据平台实现帮扶对象、帮扶干部、帮扶措施、帮扶资金的智能管理,实现线上农业知识培训扶贫又扶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加快恢复,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疫情,我们也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全国人民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带入全面小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快速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在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脱贫的质量也同样需要保障,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同样是要解决的硬任务。有数据显示,全国已脱贫的9000多万人中,有一小部分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贫困户有干劲,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我们除了强调社保兜底以外,特别强调要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持续抓好脱贫户的扶智和扶志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思想观念的改造提升,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增长他们劳动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同时,要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扎实做好春耕备耕,满足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

脱贫攻坚概念例8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6日

一、引言

2014年底,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由浙江省提出,其概念的出现迅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2016年7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同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开行联合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指出,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尤其推进特色小镇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将特色小镇建设和特色产业协同推进,实现致富和脱贫的同时推进。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无特色产业支撑。现有特色小镇的建设基于一定的地方产业,有时简单地为营造特色,直接吸纳当地传统产业,并嫁接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互联网+”的概念进行改造,这些产业并没有融合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即便一时打造成特色小镇,也很难永葆生机。没有深层次的、突出的、差异化的小镇特色产业内涵,小镇的建设也就失去了其灵魂,同时没有特色产业的支撑,也就缺失了小镇扶贫开发持续发展的动力载体,而只能是“昙花一现”,贫困户无法长效脱贫。

(二)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特色小镇快速建设发展的“瓶颈”,分析原因:一是城镇经济自身发展较弱,从江浙沪实际发展经验可看出,经济发展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就是说小镇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整体经济的水平;二是融资渠道的单一,据实地调查数据得出,现阶段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投资,缺乏一个稳定的融资渠道,政府方较少地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金筹集,也势必会造成建设资金方面的短缺。

(三)文化传承欠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民族传统特色。虽然有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也强调了对历史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实际建设当中,有些还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和内容,鲜有结合自己当地城市文化的塑造。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与传统产业平台有区别,深度挖掘特色产业的历史内涵,做好文化传承与自我特色的深度融合和对接。

(四)农村基层政权的错位与失衡。近年来,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明显增多,其直接原因是基层政权组织功能弱化、权力的错位与失衡问题。在扶贫开发中,农村基层政权的有力治理也关乎着脱贫攻坚的实现。因此,在统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强化基层政权的建设,实现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同时注重加强村民理想信仰教育,激发群众建设特色小镇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馆陶的实践与发展经验

(一)馆陶实践。馆陶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华北平原的南部。馆陶是河北省省级贫困县,总人口36万,4乡4镇共277个行政村。截至2015年底贫困人口15,828人,贫困发生率5.69%。

自2014年以来,馆陶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的新途径,以产业兴镇、文化提升、生态改善为高度融合的农村就地城镇化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特色小镇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的成功之路。馆陶县按照“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思路,打造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等一批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特色小镇,每一个美丽乡村都有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支撑,使大批贫困户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受益,实现脱贫致富,成功打造了河北省贫困村脱贫出列的“升级版”。

(二)馆陶发展经验

1、因村制宜,培育富民特色产业。馆陶县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每个小镇都有一个清晰的产业支撑。在产业的培育上,馆陶县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培育全县富民大产业。依托特色小镇,馆陶在全县培育了蛋鸡、黄瓜、黑小麦等富民产业,使更多的贫困村依托全县大产业布局“搭便车”,实现“一产带多村”;二是扶持“一村一品”。羊洋花木小镇着力打造花木种植业。依托冀南花木集团,着力打造占地5,000亩的中国农民花博园,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到企业务工挣薪金,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以太阳湖、月亮湖为中心,建设了饮食、客栈、商业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儿童拓展、采摘等功能一体的生态景观园区,使30余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6,600元。在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馆陶县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以集体土地参股企业;二是合理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大坑,种植经济苗木或者合作搞旅游开发;三是设立发展基金。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吸引当地社会资本投入资金。

2、财政资金撬由缁嶙时荆拓宽融资渠道。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增加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是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配合的反映,也是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相融合的体现,对帮助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为破解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难题。馆陶县在创新投融资模式上分别采取:一是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方,用现有的财政资金去撬动、引导一部分社会资本加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道路、水利、电力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000万元(不到20%),撬动社会各类资金2.3亿元(超过80%);二是村级自筹促动。村集体经济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活力资金来源,可以率先行动,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从而为村整体的脱贫攻坚打下良好基础。如“黄瓜小镇”翟庄村201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余万元,利用这部分资金小镇建设了具有特色的村史馆、黄瓜大学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发展,使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民资涌入牵动。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单单的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也是缺乏长久持续发展动力的,因此馆陶县在融资方面,注重社会资本的引入,让更多“聪明”的民资加入到其中,有力补充了财政资金的不足,在这其中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社会责任的舞台,使更多的企业愿意加入到其中。

3、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贫困村面貌改造提升。馆陶特色小镇的做法是依托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作为小镇的灵魂,构筑了一批留得住乡愁、听得见乡音、闻得到乡味、感受得到乡情的魅力小镇,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又不失现代气息,针对此,馆陶制定了“万人小镇”规划纲要,利用3~5年建成9个万人小镇,如粮画小镇是“一镇四社区”,包括寿东社区、寿南社区、寿北社区和法寺社区,其中寿东社区是省级贫困村,四社区共享基础设施,都以粮画产业为主导,其他各类手工画为辅助,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体验融合发展。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馆陶县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而是秉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理念,打造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小镇特色。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平台,使两者有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同步推进。

4、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脱贫攻坚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和保障。在统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中,馆陶县探索小区自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逐步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尝到甜头,馆陶县积极学习借鉴浙江、江苏等先进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筛选试点贫困村,开办村民学校,让群众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建设特色小镇与脱贫致富之间的关系,激发建设热情。同时,在小镇还开展了情景式党校教育,将党的理想信念传递到村民的自觉行动中去,使之自发地、情愿地参与到小镇建设和发展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脱贫攻坚概念例9

【正文】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许多生动感人、说服力强的事例。高校要善用脱贫攻坚事例讲好思政课,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1.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脱贫攻坚事例讲好思政课,有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彰显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崇高品格,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增强爱党之心,坚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脱贫攻坚概念例1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成为现实,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小康”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在20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脱贫攻坚概念例11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1到2020年“鼠”脱贫攻坚任务最重,到了加速度的关键时间。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扶贫干部要精准把脉,查找真正的病症所在,对症下药,开出扶贫一剂“良方”,帮助贫困户拓宽致富路。

针对“贫血”病症,开出“补血”偏方。对有些贫苦户存在“贫血”情况,作为扶贫攻坚“全科医生”,要针对病症采取“输血式”+“天然补血”+“红色造血”等方式,解决“贫血”病症。贫苦户要真正富起来,要吸收大量的红色养料,增强造血功能,利用扶贫基地开展用针对性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邀请土专家、洋博士、田秀才,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传授经验,使贫困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扶贫干部结合本土特色,探索适合本地发展致富路,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困难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种植、农家乐等,让贫困户走上致富。

针对“软骨”病症,开出“补钙”药方。小孩得软“软骨”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体内“缺钙”,走路不稳老摔跤。扶贫干部作为“全科医生”,要先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生产、家庭等情况,分析病因,多开点“补钙”的“药方”,提醒贫困户按时服药,杜绝懒惰思想。为补足贫困户精神、思想之“钙”,多与贫苦户互动,增添信心、鼓足干劲,转变要我富,变我要富的思想。绘制脱贫帮扶路线,确保脱贫攻坚全覆盖,补足行动之“钙”。向特困群众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帮助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补齐致富之“钙”。

针对“脾虚”病症,开出“补气”良药。精准扶贫,如何激活扶贫户的内活力细胞。作为一名全科“医生”,把好脉,对症下药,对出现的“脾虚”的症状开出各种“补气”药丸,慢慢调养,来增加内力。组建帮扶先锋队,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第一线,让年轻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练就“一身真功夫”,通过实际行动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为脱贫攻坚注入满满的“元气”。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2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决定胜败的紧要时刻,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铁一般的担当,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手腕把监督抓实抓细抓到位,才能够取得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一要督促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三保障”、脱贫摘帽后“四不摘”、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及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保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二要继续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四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将工作重点聚焦于作风建设,重点解决脱贫攻坚全过程中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明确、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使用不规范、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脱贫攻坚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着重解决不作为不担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突出问题。

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推动落实资金项目使用公示制度,完善资金绩效考核,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将资金使用阳光化,消除微腐败根源。三要继续加强监督查处力度。广开监督渠道,广泛收集线索,切实做好脱贫攻坚重点领域的督察督办,对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项目,每一个扶贫政策进行全覆盖式的监督。对有的地方出现的盲目乐观、松口气、歇歇脚的现象,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谈话提醒。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快查严处。对违纪违法人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并实施“一案双查”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警醒众人心存敬畏,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保障脱贫攻坚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监管,切实履行监督职责,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3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突出民主法治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在民主建设上加快发展参与式扶贫。据资料表明,“民主”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了69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重视。贫困地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扶贫资金项目的运作方面,要进一步坚持公告、公示、公开,确保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贫困地区实施的重大项目,不仅要坚持贫困评估,更要充分发扬协商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坚持每一项重大决策前都要走程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通过基层民主建设,使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二是在法治建设上加快扶贫立法进程。扶贫开发,千头万绪,重点要抓好队伍、投入、立法三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法管事。按照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扶贫立法正在有序进行之中。法律层面的国家《农村扶贫开发法》已经有了征求意见稿,法规方面已有广西、湖北、黑龙江等7个省(区、市)颁布了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另有内蒙、云南、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区正在开展扶贫条例的制定。总之,要通过扶贫立法,将现有扶贫开发成熟的政策、措施等上升为法律制度,把扶贫对象范围、区域重点、贫困标准调整机制、开发规划、资金投入使用、项目监管、社会动员、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从制度上予以明确,以此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保证贫困地区扶贫对象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4贫困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党在团结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特别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有效措施,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千方百计造福贫困群众,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广大贫困群众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安于现状,不破罐破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挑起了农村党建的大梁。今年7月,__县共从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63名干部奔赴到贫困村、后进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任期为1年。半年来,第一书记们肩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践行抓党建就是抓发展,身居一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摸清村情想法子,发展产业出点子,依靠单位铺路子,办成实事收面子,打破一潭死水,激活一江春水,赢得群众口碑。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他们拥有专业技术知识,懂电脑,会经营,有干劲,向老同志学习做好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弥补了农村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空白,缓解了村级后备干部短缺困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综治信访等农村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给贫困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州县等蹲点单位有资金、有项目、有能力从外部拯救孤立无援的贫困村,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一村一品。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强调:“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因此,每一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不仅要扶贫,更要“频”扶,要在民生谋事、精准扶贫、创新取经三方面持续“频”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民生谋事”上要“频”俯身。“俯身问民需,事事总关情。”为民谋事不是一时之事,要形成“频”谋事、多做事、解难事的为民准则,把扶贫工作中的民需作为“频”谋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贫困群众的“大事小情”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重点任务,为群众解决生活上的难事,不应怕繁琐、反复,只有“频”俯下身子“不耐其烦”地为其解决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其燃眉之急,除其后顾之忧,不惧“频烦”,真正用实际行动让贫困群众的心头上“温暖如春”,努力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以真挚感情打动群众,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群众基础。

在“精准帮扶”上,要“频”动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离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说形势逼人、时间紧迫,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压榨推进,保证时间,“频”动脑想对策,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首先,精准帮扶要把转变群众思想作为基础,在精准识别、实时掌握贫困户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主动倾听群众心声,真实了解群众诉求。在掌握贫困群众第一手资料后,还要做到精确式指导、精准式帮扶,对哪个贫困村、哪个贫困户,该走什么样的脱贫路,做到“私人订制”“对号入座”,还要“频”动脑结合用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保障兜底等帮扶新举措,用“最强大脑”“频”发力,做到把脉诊断、循因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高帮扶实效。

在“创新取经”上,要“频”抬眼。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在脱贫攻坚中,要把创新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坚实依托,“频”抬眼、望八方,不断地向各地的好经验、新做法取经,并依靠资源禀赋,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扶贫”“农家乐+扶贫”“电商+扶贫”等脱贫新模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真正让困难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近来,县长直播卖农产品、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成为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一种扶贫方式,各地纷纷“频”抬眼,借鉴成功好经验,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已有的产业资源,又给后续脱贫带来更多的支撑和力量,更有利于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助力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