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3 15:34:09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1

质量是富民强市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撑

记者:包头市大力实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以上。记得内蒙古自治区曾强调,将不再刻意追求GDP增速第一,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在这些前提下,包头市将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实现富民强市与质量发展的关系,质量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处于什么位置?

曹文华: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必须进一步理顺“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好”和“快”,实际就是“质”和“量”的问题。抓质量,“好”字当先,以好求快,才能使发展更强韧、更持久,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去年我们包头市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投资总量将达到2500亿元以上。要保持经济高质量运行,就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既追求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向质量要效益,向质量要竞争力。质量是富民强市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撑,质量优,则经济强,“富民”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记者:我们注意到,包头市历来十分重视质量工作,质量立市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曾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县)活动先进市(县)光荣称号。继续加强提高质量效益有无必要性,您如何看待质量提升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曹文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成绩有目共睹。全市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各项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功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首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第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但我们也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和发展中瓶颈。如何才能破解资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制约,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要素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质量。当前,我市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正由规模、成本竞争逐步转变为质量和品牌的竞争。质量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把质量提升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努力朝“向质量要资源、用质量保环境、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转变,才能为我市经济发展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质量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记者:您如何理解质量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质量提升对包头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有怎样的意义?

曹文华:我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方面,质量安全保障民生底线。现在各种因质量引发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质量已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老百姓要求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所以,保障质量安全,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质量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另一方面,质量提升促进民生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从注重实用到了讲究品质,过去讲吃饱,现在要吃好,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日益增长。我们要通过抓质量,为群众创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让老百姓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创造的成果。这也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记者:包头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发展问题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总书记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过,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质检系统当前面临的12个问题:如何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抓质量、如何充分运用各种各质检手段抓质量、如何真正体现质量工作的成效、如何对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在前、如何对质量安全工作从严监管、如何对质量安全事件科学处置、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转型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推动质检事业改革发展、如何提升质检系统履职能力、如何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12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当前质检情况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检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质检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集中体现,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抓住了这12个问题,就抓住了解决质检事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总钥匙。只有认真破解这“十二个如何”,我们就找准了深化质检事业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才能实现“质检为民”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更坚强地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这就要求质检系统必须确立全面发展战略,着力搞好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着力提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创造有利于质检工作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质检事业来之不易的成果。

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彼此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因果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联系。由于一定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因此,人们应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待的结果发展。

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质检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十二个如何”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发展的设问,而是辩证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相对平衡的发展的设问,在破解中,我们必须全面兼顾各个要素进行回答。

质检事业的创新发展,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要用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来指导。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质检工作越来越重要,面对挑战,质检工作与时俱进,工作主线越来越清晰。坚持质检事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总局支树平局长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为四个命题,点出质检工作的根本职能,是立身之本,为新时期质检系统“强身健体”指明了方向。设立“十二个如何”,每个问题个个具有中国特色,个个都是围绕中国质检工作面临的难点热点而展开,包含了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的哲理。这些既是宝贵经验,更是解放思想、面向未来谋划的发展新路径,凝聚着质量管理实际,包含着思考的维度和探索的取向,是对建设质量强国的深切呼唤与殷切期待。

体现了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是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事件多、频次密,特别是“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毒豆芽”、“染色馒头”、“黑烤鸭”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正不断挑战人们的想象力和心理底线,已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和焦点,考验着质检系统的工作责任和工作能力,拷问着质检系统的工作方针和体制机制,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质检事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十二个如何”就是在质检工作面对空前的质疑和巨大的压力下,质检总局党组不回避矛盾,勇敢地回答了质检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抓”、“如何抓”等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质检总局党组驾驭复杂局面、掌握质检工作规律、领导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事物不仅在数量上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能引起事物的质变,而且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空间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质检系统的工作性质就是和“量”“质”打交道。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了“质量提升”、“质量月”、“3.15质量维权”、“实验室开发日”、“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邀请驻华使节和有关媒体参观出口企业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质量工作的社会影响。应该说,质检系统为抓质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全国范围来讲,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进出口商品不合格检出率、国外通报我国商品不合格率等指标的变化和比较。同时,还要认真检查中央领导关于质量问题的批示是否得到了落实,落实的结果怎样、成效怎样。从各地来讲,抓质量的成效主要集中在本地区支柱产业、主打产品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有多少商品新打入国际市场,当地大宗出口商品对外贸易增加了多少,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加了多少,有多少家问题企业得到了整改,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是否发生过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提高抓质量的有效性,实现质量工作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就必须解决好“十二个如何”,这样就抓住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12字工作方针的关键;解决好“十二个如何”,就会促进质检事业“质”的重大发展。

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在人们头脑中一经形成,便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3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83-05

一、问题及进路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之一,亦是欧洲新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欧洲社会理论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其主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以“社会”为中心而非以“市场”为中心的欧洲。简单地说,为了与欧洲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家们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

社会质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改变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扭转欧洲社会政策中的相关危机,开创一种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新范式,这对于欧洲福利社会建设向何方进展、如何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权利与促进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有学者认为,社会质量致力于的目标是将决策者和人们交给一个整体性的工具,通过它可以测量社会进步和经济进步。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试图缓和和超越制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亦即正式的系统世界和由家庭、群体和社区构成的非正式的生活世界两者之间的水平方向的紧张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础理论,西欧学者们主要从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维度以及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如贝克等人认为,有三组因素在创建和评价社会质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制度性因素(社会行动主体维度,包括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融合、社会赋权)、条件性因素(人力资源维度,包括个人保障、社会认知、社会反应以及人的能力)和规范性因素(道德/意识形态维度,包括社会公正、团结、平等价值以及人的尊严)等,三组因素共同构成了社会质量的影响因子。

众多学者认为,“社会性”是社会质量理论的重要核心,社会环境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探讨社会质量理论分析维度时,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保障维度,在“社会经济保障”这一维度上,它包括那些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经济保障条件及其相关制度,包括收入保障、工作机会、居住条件和住房、教育、卫生、社会网络及可支配时间等。二是社会团结,“社会团结”可以定义为具有共享的规范与价值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状况;三是社会融合,包括人际关系、社区和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和国家等,提高社会融合度能够强化已有的社会结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并促进社会增能;四是社会赋权,包含了考察民众获得政治资讯的容易程度、对于信息准入性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等方面的指标,同时也通过考察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意愿和积极性,来反映该社会的社会质量高低。此外,西方学者们还研究和发展了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建构问题,并且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量,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虽说社会质量的系统研究最早见诸欧洲,但是在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提出之前,中国大陆早已有学者研究过社会质量问题。1989年,政治学学者王沪宁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质量问题,他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非政治有序化程度,即在没有政治控制和协调下它们的自组织达到何种程度;他把现代社会分为政治的有序化社会和非政治的有序化社会两大类的基础上,又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即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如果说王沪宁是从政治学亦即政治秩序的角度去界定和探讨社会质量问题的话,那么,与其同时的吴忠民教授则是从社会学中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究社会质量问题的。吴忠民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和需求的一切特性的总和;社会质量有六个基本特征:本体性、效能性、调适性、畅通性、协调性、稳定可靠性;依据社会自身内在规定性所满足的程度,社会质量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高质量社会、一般质量社会和低质量社会。虽说中国社会质量研究的两位先行者的学科背景、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但是二者都共同探讨和涉及了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量以及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王沪宁与吴忠民两位学者对社会质量问题有所初步研究之后,中国社会质量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近年来,以浙江大学林卡教授为代表的社会质量研究团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社会质量研究,他认为,研究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展开社会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并进而探索“中国模式”;社会质量研究把社会团结、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这些理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为研究社会和谐问题奠定了社会哲学的基础。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提出时间不长,理论厚度不足,一些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理论框架有待优化;尤其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与考量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并没有发展出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如何在借鉴既往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推进已有和谐稳定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和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当前社会质量研究所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及其构成

费孝通晚年在论及文化自觉时指出,大家要致力于对自己民族与文化的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对此,朱苏力概括为:直面中国的现实,回答中国的真实问题;而不能仅仅关心中国传统文献或西学文献中的问题。社会质量作为缘起于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理论,它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中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过程,需以此来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质量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质量是衡量与指向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在西方学者眼中,它指的是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一个既具有社会取向、又兼容个体发展的概念,其终极愿景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希冀提高社会发展质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社会质量作为“舶来品”,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项面,可以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某些启发与贡献。当我们将社会质量移植到中国

语境中时,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要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二是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三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认为,所谓社会质量,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安全与社会保障,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发展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进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这里所讲的社会质量,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平等交流、坦诚相待,也包括个体与社会之间理性兼容、界限有别,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质量将至少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考量到了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社会质量程度不同,其考量的指标亦应有别。第二,体现层次性。也就是说,社会质量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整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社会质量本身是有层次差异的,不同时期社会质量的要求有别。第三,侧重发展性。社会质量概念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质量与现代化下的社会质量不同,社会质量需要不断地发展。

2.社会质量分析框架

社会质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愿景,并非是宏大而不可琢磨的。对社会质量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基本向度进行,根据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我们可以建构出相应的社会发展理想类型。具体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以个人性和社会性作为基本向度所析出的社会质量分析框架,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其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不仅适用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而且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在一个具象的社会中,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相差、互切与涵盖,型塑出了社会质量类型的基本序列与谱系。这个序列与谱系的基本顺序就是社会质量建设的演进之路,亦即“混乱――非均衡――均衡”的发展与建设路径。某一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在某一特定的时点,可能对应这一路径的某一阶段。当然,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是在某一时点停留,毕竟,所有的国家与地区均处在发展当中。

与社会质量建设整体路径相关,依据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社会类型:

类型Ⅰ: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低。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均低,具体表现为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冲突频繁、个人权益受损严重、个人发展空间不足等等,这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以当下部分中非国家较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混乱”状态。

类型Ⅱ: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低。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但是个人发展程度高,具体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断层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多发、个人主义盛行等等,这以部分拉美国家为典型。

类型Ⅲ: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情况较差,但是社会发展较好,整个社会处于高度整合之下,社会呈现出刚性稳定,社会贫富差距较小,但是整体物质环境较差,这以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类型Ⅱ与类型Ⅲ均可以看作是“非均衡”状态。

类型Ⅳ: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平衡,二者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状态,具体体现为社会治安良好,社会参与度较高,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个人自由发展,这种类型以部分北欧国家以及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均衡”状态。

3.社会质量理论要素及其构成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分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凸显。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认为,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构件至少应当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各个方面相应有着考察的重点与指标。具体内容可参见表2及本文第三部分的论述。

4.社会质量本土化指导思想及其基本路径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欧洲社会思想家们在探索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时,为有别于美国式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社会建设理论而提出,其基本立足点和生长点是欧洲福利型社会发展模式,是欧洲社会政策陷入困境之后的可能创新空间。社会质量理论不仅在突破欧洲社会发展困境、走出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当今中国正在建设和追求的和谐社会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价值。

但是,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其与欧洲社会的社会质量观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二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着显著差异。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社会质量理论时,需要处理好“外来移植”与“本土生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下,将社会质量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只有建构出直面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质量理论,才能以这样的理论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成

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点和亮点所在。现有的相关社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与启示,但离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构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分析

一是有利于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社会指标概念的首倡者比德曼指出:“随着社会向复杂化发展,直接经验在作为信息来源和判断之基础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与之相比,作为中介物的符号形式的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了。对于大量的信息必须加以整理,而且要重视其选择性、浓缩性、及时性和普遍性。大量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就是专为满足这些要求而产生的”。社会质量指标是一种测量尺度,以单个社会质量指标集合构成的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充分认识社会质量这一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挥其衡量和评价社会质量水平的核心功能,从而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

二是有利于实施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指标是一种可以评估发展、确认挑战和需求、监督实施和评估结果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显示与某个重要目标或动机相联系的某种事物的发展情况。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有利于我们实施对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通过对现存问题的认知和预警,更准确地发现社会问题,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整体社会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是有利于预测社会质量建设趋势。社会质量指标为

当代中国政府对于下一阶段社会质量水平提升的工作预测和工作计划提供了发展细节,提供了发展的程度范围和数量依据。社会质量指标根据已经占有的数据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质量建设的规律,从而对未来可能发展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2.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导向”的原则。“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建设指向,张扬了人的主体间地位,反映了社会的特征,强调了个体在团体、社区和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突出了社会关系的质量提升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其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人的尊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

二是系统性与整体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社会质量建设的战略目标、评价目的三者之间的一致。整体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质量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三是规范性与可测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指标体系是否可测和可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可测性主要包括社会质量评价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

3.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社会文化六个一级指标。在社会安全质量方面,包括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危机应对体系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保障质量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动员质量方面,包括如何规范政府行为以提高政府权威,如何完善社会动员体制以实现自然灾害和重大社会风险等的有效快速应对,如何加大资源保障以完善资源调配系统,如何提高民众危机意识以提升社会响应能力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融合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民族政策以促进民族融合,如何避免社会分化以促进阶层融合,如何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以推动城乡融合,如何减少东中西部经济差异以推动区域融合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活力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政治参与形式以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如何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实现社会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如何完善基层自治以实现基层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文化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牢固价值信仰,如何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提高道德风尚,如何保护知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宣扬国家认同与制度认同以积极推动社会心理认同等具体内容与指标。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4

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成为当今的一大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共同实现呢?

一方面,环境保护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环境,使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不允许以破坏环境为前提的快速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合理的运用环境和保护环境,才能求得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让良好的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能量。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保护好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我们应该严格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导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了环境污染负荷,同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5

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无论是汇丰的PMI,还是国内公布的PMI,国内经济增长回稳的态势基本上已经确立,上半年对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担心基本上已经解除。因为,无论是美国经济有一定程度上的复苏,还是国内住房市场又开始好转,都让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态势出现了完全的逆转。

这样的形势将给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留下空间。

转变经济发展路径

一是十报告明确规定了未来8年中国经济增长之目标,即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翻番。如果按照这个目标来计算,经济增长中速性也就决定2013年的GDP增长目标会放在8%以下水平,有分析认为在6.8%。所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并没有提201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高,而是让2013年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转型阶段或以GDP增长质量提高为主导。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遏制政治性周期可能导致的地方投资过热症。

二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于国际经济增长形势,美国正在走出困境,但欧洲面对的问题仍然很大,外需的疲软都会持续较长时间。对于国内经济形势,重点要看当前经济增长回升的持续性。如果国内制造业产量过剩的问题、不少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那么这种增长持续性就令人质疑。特别是,短期而言,包括采矿、钢铁及汽车行业等国内制造业,及二三城市的住房市场,“去库存化”并没有完成,国内经济中面对的隐患与风险仍然巨大。面对这种风险,新一任政府对此态度十分明确,就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坚决不动摇,以此更注重如何来防备这种风险,并把这种风险可能导致对经济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而不是再把这种风险扩大及延后。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国内住房市场的变化十分微妙。无论是政府对住房市场宏观调控的决心,还是真实房地产市场变化。当前国内住房市场的情况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二线城市的住房市场又开始回暖,价格开始反弹,但对于不少三四线城市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却很大。即住房市场严重去库存化没有完成及房地产泡沫仍然很大。这就出现了不少地方的住房价格又开始反弹,土地交易市场又开始活跃,不少地方政府托市严重,市场对政府政策松动的预期十分强烈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住房市场有一个基本判断与态度,不过,实际具体政策如何还得看今年3月。

三是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有多高,它将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造成多大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的融资条件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情况下,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没有合适的工具来应对?就当前情况来看,在新一任政府上任之后,地方政府大上快上已经成了定局,因为,各地方政府都制定当地短期经济快速增长的计划与规划。而这些计划与规划就在于如何加大当地投资力度,并在短期内让当地经济快速增长。这就是为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底线及走向,已经跳出以往及当前政策思路,正在以全新面目面对市场与世界。因为,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尽管同志一直在强调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增长之动力,但是这种城镇化是以农村居民市民化为主导的城镇化。而这种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民进城,就得让住房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否则农民是无法进入城市。所以,本文认为2013年及未来经济发展不会走向前十年的经济“房地产化”之路,不会以房价飚升来推高的GDP的增长,“去房地产经济”的支柱性应该是2013年新政府上任后开局最要调整的重大政策,否则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不少国家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导致的国家经济风险,我想新一任政府对此应该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2013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在本文看来,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就得知道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什么?以及这种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何以可能?等等

按照的说法,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实实在在”的的经济增长。而“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又可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的增长而不是资产价格上涨来推高GDP上升,来显示GDP增长速度。可以说,2008年至2012年银行信贷增长高达35万亿以上,社会融资总额达到63万亿以上,政府就是通过过度的信贷无限扩张来推高资产之价格(尤其是住房价格,比如北京近十年住房价格上涨10倍以上),从来使得2009年中国GDP增长出现V字形反弹,中国GDP增长速度也在世界上鹤立鸡群。可以说,这种以信用快速扩张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来推高的GDP应该不是“实实在在”经济增长,而是“不实在”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不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上述意义上,“实实在在”就得挤出资产价格泡沫,就是实体经济增长。

不过,尽管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有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的精神,但是由于当前中国住房市场仍然是一个投机炒作盛行的市场(无论是从住房增量来说还是从存量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当前市场的价格仍然是由市场预期来决定,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住房消费供求关系来决定),对于这样的一个以投资投机的市场,如果政府房地产政策不能够给市场一个清楚明确的预期,即这个市场真正会转型为消费为主导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要真正的转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上来并非易事(因为,只要住房是一个以投机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只要这个市场仍然是有利可图,那么购买一套住房同样可是投机投资赚钱的工具,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政府官员以为购买一套住房就只是消费而且不是投资。如果有这样的假定,或经济政策是建立这个基础上,那么中国住房市场要实现转型不容易的)。特别是从最近住房市场销售量升价涨情况及土地市场各行各业都涌入情况来看,不仅早几年住房投机投资暴利仍然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扩张速度,而且也吸引新企业涌入。如果这样,新政府提倡的“实实在在”经济增长就会面对许多困惑与质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也会增加许多困扰。

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各要素市场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人类生存环境得以保护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说,2008年以来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过度消费未来,使得这些国家与个人负债累累。当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爆发,其个人消费严重萎缩,国家经济衰退。整个经济又回到几十年前。而前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既有廉价使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也有以住房为主的资产价格快速飚升激励企业、个人及政府严重超支未来的增长。特别是以“房地产化”主导的经济增长更是过度消费未来及不可持续的增长。因此,“实实在在”经济增长不仅在于更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也在于改变当前扭曲的产业结构及改变当前以“房地产化”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城镇化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主要载体,并提出的“有质量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为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为何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城镇化或城市化主要功能就是让散落在广阔土地的农民进城。这样不仅在于城市扩张要增加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造大量进城后的农民住房,并以此来拉动整个经济投资与消费及经济增长,而且还在于农民进城提高国家整个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的效率、降低整个市场交易成本、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与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土地使用效率或为农村土地集约化经经营创造条件等。可以说,目前近7亿农村人口仍然徘徊在国家城镇化的进程之外,如果这些人口自然有序地进入城市,那么随着农民进城后的收入水平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具无限的潜力。估计这就是为何城镇化是国内扩大内需最大潜力的根本所在。

既然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而城镇化又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大动力,那么,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概念。当然有质量的城镇化不仅在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不过,在这个方面更多的是有一个市场自然演进的过程,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因为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如果农民不进城,仅是城市空间的扩张,那么这种城镇化只能是“伪城镇化”(比如目前城市化率51.3%,而城市户藉人口只有35%),农民没有进城而仅是徘徊在城市边缘。所以,有质量的城镇化就得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如果农民不能够成为市民,那么这种城镇化是谈不上有质量了。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6

一、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

20*年,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和我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当前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中央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财政和货币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型,经济发展由重速度向重效益、重资源的合理利用转变,这必将对我局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二是*改革试点已开始启动,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局事业经费不足的压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水管体制改革实质上也是一场涉及*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由此产生的人、财、物的变化和职能的调整必将给*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淤背区的开发模式、施工企业和其它小型企业的发展去向等都将产生很大变化。三是*决定今年全面启动全河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员由原来的身份管理将变为岗位管理,以岗定薪的分配制度将要推行,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带来的弊端。

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确保这些重大改革顺利进行?确保*队伍的稳定和事业发展,说到底还要靠我局的经济实力做支撑。20*年,全局事业支出总计4.35亿元,其中除财政补助外还有2.75亿元的缺口靠经营创收来弥补,也就是说,全局事业支出的63.4%靠经营创收来支撑。20*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上级拨款虽然会有一定增加,但机构经费缺口仍然很大,据估算,我局事业经费的55%以上还需要靠经营创收来弥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应对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埋头苦干,使我局的经济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强化五项重点工作

1、加大措施,明确任务,促进我局经济和谐稳健发展。

关于今年各单位的经济目标任务,省局不再具体下达。总体要求增长速度8%以上,运行质量、经营效益要有提高,这是最低标准,希望各单位结合实际落实到位。20*年要采用新的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在年终考核时,将对各单位经济发展速度、增长质量、经济总量和人均效益等因素按权重汇总排出名次,进行奖励。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工作的重点地位,把发展经济上升到推动黄河事业发展,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高度来认识,要抓紧探讨新形势下发展的路子。主要领导要重点抓,定期分析研究解决经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带头抓信息、跑项目,揽活源,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增加创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加强行业指导,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广揽经济信息,努力为经济发展当好参谋,搞好服务。

省局将于3月底召开全局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届时将依据既定的奖惩办法,对超额完成20*年经济目标的单位进行奖励,并对在经济工作各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今年还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局经济发展研讨会,大家一起坐下来就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共同研究我局经济如何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2、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实现第一产业管理、质量、效益的新突破。

*土地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把土地开发工作抓实、抓好。总体要求是要继续贯彻以林为主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适生林,适度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苗木花卉,实现管理、质量、效益的新突破。一是当前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责任制,对每一块土地责任到人,责任到单位。确保管理到位,管理精细,管出成效。二是做到分类指导。对已种植的适生林,要注重浇水施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对新开发淤区,一定要选好新的品种,同时做好淤背区配套设施建设;对经济林,一定要在果品质量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求,切实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对花卉苗木,要努力培养规模大、档次高的基地。三是要探讨管养分离改革后,淤背区开发的管理模式。这是

一个新课题,各单位要不等不靠,加强探索,闯出新路子。四是积极寻求市场销售渠道,切实解决苗木、果品的“卖难”问题。我局去年果品数量在*万斤以上,今年大体测算果品产量要在*万斤以上,花卉苗木*多亩,*多万株,这是一个很大的产量,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早动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卖难”问题。

3、认真做好水的文章,努力实现供水体制和供水结构上的新突破。

今年,非农业用水提价已成定局,每立米可能要提高*分左右,按*亿立方米计算,全局增加收入*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力。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20*年底召开的全局*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两水分离”和“两水分计”。一是要充分发挥供水局的职能作用,建立政事分开、运转协调的供水管理体制,逐步完成由多头分散管理型向集中统一管理型的转变。二是要强化“两水分计”工作,大力调整供水结构。20*年非农业用水量力争实现*个亿,指标已下达各市局,各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指标任务。三是加大供水开发的工作力度,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各市局都有延伸供水产业链的商机,要抓住机会,依托我们的水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在*各地供水项目的改造、扩建和新建中寻找商机。积极推广*水库供水模式,力争把*水直接送到企业,送到用户,在延伸供水、提高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在这方面,请各市局一定要增加工作的主动性,要主动出击,不能被动应付,要主动和地方有关部门做好联系和沟通。千万不能等待观望,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四是大力推广*经验,规范滩区引水秩序。

4、发挥主力军优势,实现承揽外部工程合同额的新突破。

建筑施工业是我局经济创收的支柱行业,建筑施工收入占全局经营总收入的比例,多年稳定在75%以上。20*年系统外一包工程合同额为*亿元,20*年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亿元,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省局工程局、*集团和*集团三个一级资质的企业承揽外部工程分别达到了*亿元、*亿元和*亿元。下一步,一是要进一步发挥省局工程局、*、*集团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的资质、资信等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抓住基础建设的市场机遇,以大中型水利工程、公路工程等为重点,加大攻关力度,提高做标水平,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工程承揽质量和数量。二是各市局工程局要通过改制和重组,逐步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优化施工企业生产结构,在工民建、公路、桥涵、基础工程等方面拓宽施工领域,逐步实现生产结构多元化。三是在努力提高中标率的同时,要全面考察业主的支付能力,尽可能规避风险。避免承揽成本高、无效益的项目,尽可能避免承揽有产值,效益低的项目。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工程款的清欠力度,把清欠工作始终作为全年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四是要树立诚信,向管理要效益。要注重企业形象,培育企业文化,依法经营,合法运作。要切实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通过加强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强化目标成本责任制,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深入调研,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的路子。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7

一、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

××××年,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和我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当前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中央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财政和货币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型,经济发展由重速度向重效益、重资源的合理利用转变,这必将对我局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二是××××改革试点已开始启动,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局事业经费不足的压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水管体制改革实质上也是一场涉及××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由此产生的人、财、物的变化和职能的调整必将给××××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淤背区的开发模式、施工企业和其它小型企业的发展去向等都将产生很大变化。三是××决定今年全面启动全河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员由原来的身份管理将变为岗位管理,以岗定薪的分配制度将要推行,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带来的弊端。

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确保这些重大改革顺利进行?确保××队伍的稳定和事业发展,说到底还要靠我局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年,全局事业支出总计亿元,其中除财政补助外还有亿元的缺口靠经营创收来弥补,也就是说,全局事业支出的靠经营创收来支撑。××××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上级拨款虽然会有一定增加,但机构经费缺口仍然很大,据估算,我局事业经费的以上还需要靠经营创收来弥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应对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埋头苦干,使我局的经济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强化五项重点工作

⒈加大措施,明确任务,促进我局经济和谐稳健发展。

关于今年各单位的经济目标任务,省局不再具体下达。总体要求增长速度以上,运行质量、经营效益要有提高,这是最低标准,希望各单位结合实际落实到位。××××年要采用新的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在年终考核时,将对各单位经济发展速度、增长质量、经济总量和人均效益等因素按权重汇总排出名次,进行奖励。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工作的重点地位,把发展经济上升到推动黄河事业发展,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高度来认识,要抓紧探讨新形势下发展的路子。主要领导要重点抓,定期分析研究解决经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带头抓信息、跑项目,揽活源,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增加创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加强行业指导,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广揽经济信息,努力为经济发展当好参谋,搞好服务。

省局将于月底召开全局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届时将依据既定的奖惩办法,对超额完成××××年经济目标的单位进行奖励,并对在经济工作各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今年还要选择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局经济发展研讨会,大家一起坐下来就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共同研究我局经济如何更快更健康的发展。版权所有

⒉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实现第一产业管理、质量、效益的新突破。

×××土地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把土地开发工作抓实、抓好。总体要求是要继续贯彻以林为主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适生林,适度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苗木花卉,实现管理、质量、效益的新突破。一是当前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责任制,对每一块土地责任到人,责任到单位。确保管理到位,管理精细,管出成效。二是做到分类指导。对已种植的适生林,要注重浇水施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对新开发淤区,一定要选好新的品种,同时做好淤背区配套设施建设;对经济林,一定要在果品质量上下功夫,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求,切实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对花卉苗木,要努力培养规模大、档次高的基地。三是要探讨管养分离改革后,淤背区开发的管理模式。这是一个新课题,各单位要不等不靠,加强探索,闯出新路子。四是积极寻求市场销售渠道,切实解决苗木、果品的“卖难”问题。我局去年果品数量在××万斤以上,今年大体测算果品产量要在××万斤以上,花卉苗木××多亩,××多万株,这是一个很大的产量,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早动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卖难”问题。

⒊认真做好水的文章,努力实现供水体制和供水结构上的新突破。

今年,非农业用水提价已成定局,每立米可能要提高×分左右,按×亿立方米计算,全局增加收入××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力。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年底召开的全局××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两水分离”和“两水分计”。一是要充分发挥供水局的职能作用,建立政事分开、运转协调的供水管理体制,逐步完成由多头分散管理型向集中统一管理型的转变。二是要强化“两水分计”工作,大力调整供水结构。××××年非农业用水量力争实现××个亿,指标已下达各市局,各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指标任务。三是加大供水开发的工作力度,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各市局都有延伸供水产业链的商机,要抓住机会,依托我们的水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在××各地供水项目的改造、扩建和新建中寻找商机。积极推广××水库供水模式,力争把××水直接送到企业,送到用户,在延伸供水、提高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在这方面,请各市局一定要增加工作的主动性,要主动出击,不能被动应付,要主动和地方有关部门做好联系和沟通。千万不能等待观望,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四是大力推广××经验,规范滩区引水秩序。版权所有

⒋发挥主力军优势,实现承揽外部工程合同额的新突破。

建筑施工业是我局经济创收的支柱行业,建筑施工收入占全局经营总收入的比例,多年稳定在以上。××××年系统外一包工程合同额为××亿元,××××年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亿元,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省局工程局、××集团和××集团三个一级资质的企业承揽外部工程分别达到了××亿元、××亿元和××亿元。下一步,一是要进一步发挥省局工程局、××、××集团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的资质、资信等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抓住基础建设的市场机遇,以大中型水利工程、公路工程等为重点,加大攻关力度,提高做标水平,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工程承揽质量和数量。二是各市局工程局要通过改制和重组,逐步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优化施工企业生产结构,在工民建、公路、桥涵、基础工程等方面拓宽施工领域,逐步实现生产结构多元化。三是在努力提高中标率的同时,要全面考察业主的支付能力,尽可能规避风险。避免承揽成本高、无效益的项目,尽可能避免承揽有产值,效益低的项目。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工程款的清欠力度,把清欠工作始终作为全年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四是要树立诚信,向管理要效益。要注重企业形象,培育企业文化,依法经营,合法运作。要切实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通过加强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强化目标成本责任制,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8

一、前言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前景,还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说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产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高。在需求量增高的背景下,建筑企业的数量的成倍增长,从而造成了建筑市场拥挤和建筑项目工程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而为建筑企业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企业要想求得发展,就必须要能够在满足客户对建筑产品质量及功能的需求下,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换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达到客户满意、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做好招投标工作

招投标工作是建筑工程企业进行建筑工程承包的环节,在这个工作环节当中,企业必须要做一切准备工作,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好建筑项目工程报价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要对所投标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有充分和客观的了解,以保证当项目出现变动时,企业能够及时的采取对策,并根据企业以往类似工程或建筑行业内类似工程项目的优秀工程进行技术对比和借鉴分析,来制定出真实、可靠的项目施工定额,从而来指导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工作。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走到项目实际施工地点去对项目施工图纸及工程量进行核查,做好建筑项目施工中各项风险管理的预估,对不平衡报价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提高工程项目报价的准确性,提高企业的中标率,并在此基础之上使中标项目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从而在源头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想要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做好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工作,只有控制好了成本,使成本降下来才能够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想要控制企业成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入手:

(一)完善企业的内部结构组织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坚决做到各项工作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完成,从而对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活动都能够在企业施工前的预算范围内完成,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的项目经理必须要明确自己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建立起以自我为核心的全员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将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成本控制责任人,来对项目施工的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成本进行全面负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无论是项目质量控制还是安全控制都比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要高,只有做好企业施工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才能够进一步实现项目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成本责任制度

成本责任制的建立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成本责任制的有效建立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是多个方面的,其不仅能够对项目施工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还能够对他们的工作方向进行指导,另外还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让给他们深刻认识到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进而更好的来完成工程项目任务,使建筑施工中的每一项施工工作都能够在满足建筑质量及功能性的基础上,达到企业的经济指标,使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够真正落实到各个环节当中,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做好项目的工程预算和造价管理

项目工程预算和造价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前的重要工作环节,良好的工程预算和造价管理工作是在充分分析了建筑项目的设计图纸、质量要求、功能要求以及实际施工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因素之后,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的工作。根据科学、全面的预算能够实现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环节的成本预算,建筑产品的什么部位使用什么材料,什么施工环节使用什么施工设备等等,从而实现对项目施工的造价管理,使建筑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进行,使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始终处在项目成本计划范围之内,进一步控制项目施工的成本,实现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提高设备使用及工作效率

在国内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偏低,施工设备的选择及使用不当,一直都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设备选择即使用方面还经常会出现极端现象,即部分企业为了控制成本选择一些已经老化或淘汰的设备进行施工,另一部分企业为了保证项目质量在施工机械选择时,全部选择高规格、高科技的机械设备,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施工工作效率,更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来看选取老化设备进行施工的部分单位,这部分施工单位为了片面的控制企业施工成本,选择一些已经老化或淘汰的设备来进行施工,先不说工作效率就单说施工质量就难以让人相信。就算项目质量符合要求,倘若一旦出现故障,企业就必然会面临着停工,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耽误工期,还会造成企业资源成本的极大浪费。再说选择高规格、高科技机械设备的单位,这部分单位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忽略了不同建筑产品质量是根据其用途来规定的,只要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符合要求,那么项目施工就是达标工程。一味的选取高规格、高科技的机械设备是会造成项目成本及产品质量过剩情况出现的。在任何时候“过剩”的出现都意味着浪费,浪费就必然会带来损失,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五、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在建筑施工工作当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施工项目的成本和质量,所以在控制建筑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工作环节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国建筑项目施工企业当中,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这一方面却恰巧是弱项,虽然建筑项目施工薪金待遇不错,但由于其施工环境及安全性等原因,很多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宁愿选择一些薪金待遇稍低,但安全舒适的工作也不愿意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然而建筑施工项目的数量正在随着百姓需求不断的提高而增多,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施工企业人力的需求及劳动力薪金水平的需求的碰撞,形成了施工企业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偏低的情况。为此,企业应当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让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愿意到企业当中来发挥他们的作用。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企业内所有参加项目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参加与之工种相对应的技能培训,培训后要参加国家统一的技能考试,做到每一个项目施工人员都是持证上岗,从客观条件上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进一步控制项目施工成本,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结束语

建筑企业的发展根本就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如此才能够创造出富余价值,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建筑企业管理者所研究的问题,随着客户对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行为也在逐渐向科学化和机械化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格局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所以说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一件漫长而繁琐的工作。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各个阶段都要做好制度标准化的工作,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经济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练富国.论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270-271

[2]李文杰.加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经营管理者,2010,05:252

[3]张卫.对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188-189

[4]崔晋.关于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09,21:184-185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07-020引言

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了超过1300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伴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专业数量的增加,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坚持就业导向,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面向社会办教育,围绕产业设专业,加强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凝练专业品牌,彰显办学特色等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1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深化高职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推进高职可持续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部署未来十年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发展战略及发展任务,2010年9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专门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希副部长谈到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影响着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二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三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我院开展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与举措

2010年12月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考察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对我院教育教学建设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诊断性意见:一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发展不够平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尚需加大力度,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深入构建;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需加大力度,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平衡,各专业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差距较大,多数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值偏低,实训工位偏少;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均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有待加强。

针对专家组的诊断性意见,我们重新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精神,并结合我院教育教学内涵的实际,就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展开调研与思考:一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相对接、与社会和职业岗位需求怎么对接?二是专业建设与特色产业的如何有效联接?如何贴近市场,服务社会?三是专业特色与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怎么有机融合?如何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四是现有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产业资源(“猪、药、茶、菜、渔”五大产业)怎么样统筹整合,如何借力发展?五是专业设置雷同程度比较严重,专业结构欠合理,发展极不均衡,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如何进行?六是专业实习实训资源利用更新不均衡,有的资源紧缺、有的闲置浪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七是招生规模小,生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报考专业的人数差异大,完成计划的专业少,这些难题如何应对?八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队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这种现状如何改善?

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发展特色专业,服务区域社会”的办学思路,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实现学院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合作,力求与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就专业建设与改造提出“强优、改老、调困、育新”八字策略。强优——强化的优势专业,巩固规模和基础,做优做强,突显特色,引领发展;改老——改造老专业,寻求生机,拓展专业方向,激发活力,持续发展;调困——调整困难专业,依托行业产业,另辟新径,嫁接改造,借力发展;育新——培育新型专业,结合区域经济,搞好市场调研,灵活实用,合作办学,共同发展。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学院建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2005年-2008年)是建院初创、起步阶段,“中三年”(2009年-2011年)是学院整合、转型,完成新校区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阶段,“后四年”(2012年-2015年)是学院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突破发展阶段。在这样的阶段定位中,我们确定了“优化内涵、创建品牌、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三步走”战略,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①牢固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实现学院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合作,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统筹兼顾,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谋求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结合中、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我院发展态势,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坚持以办学思想为纲领,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认真实施质量工程,全面落实“5432”工程①,始终不渝的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②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经济布局,稳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我院是汉中唯一一所市属高职学院,我们要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乘职业教育改革之风、乘汉中发展战略之势,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目标。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按职场化、实战化标准规范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以“厂中校”为主要模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④以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抓手,推进内涵建设。坚持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院发展、专业建设相协调,立足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培并举,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师德建设工程”、“名校进修工程”、“名师与团队建设工程”、“双师素质工程”。根据专业、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师资培训,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培育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面向社会聘用客座教授、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做好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全面推进各项质量工程建设。⑤搭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畅通育人“出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院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工作职能,通过举办招聘会、用足用好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倡导“实习+就业”、鼓励毕业生考多证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多途径搭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努力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逐步扩大学院的办学声誉。⑥拓展办学视野,彰显综合办学实力。我们要依托教育教学资源,高质量开展以成人函授、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我院是首批“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的优势,举办好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导游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中学教师上岗、中学校长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培训,丰富学院办学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层次的技术人才,为学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3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体会与建议

3.1 抓内涵建设,务必紧紧依托地方政府,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我们是一所市属的地方高职学院,我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我们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充分利用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借力登高;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搞好技术服务,为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利。通过为区域社会服务,有效地带动自身的专业建设,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专业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让非优势专业得到相应的调整与改造。

3.2 抓内涵建设,务必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社会办教育,围绕产业发展专业作为地方高职学院,我们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既要坚持从学院自身的办学基础、专业特点出发,孵化和发展具有竞争专业优势的特色产业,又要在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置专业和进行专业改造。只有这样,学院才能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3.3 抓内涵建设,找准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作为地方高职学院,我们就是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特殊需要,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应用性专业,培养服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持打好“地方牌”。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一起构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在办学特色上,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作为培育和建设特色专业的目标和方向,在办学实践中予以彰显。

注释:

①“5432”工程: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8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6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4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五年期间投入资金分别是50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简称“5432”工程。

参考文献: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10

周小亮:好的。近年来,我国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将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运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转变发展方式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及对中国改革发展与改善民生之关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转变发展方式中如何通过生产方式与体制机制的完善以改善民生福利,也进行了一些系统深入研究。

在国外,旧、新福利经济学以功利主义和主观效用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竞争性市场体制下如何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和市场交易以提高社会福利。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式选择、绩效评价及条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但他们没有深入分析社会生产方式或发展方式变化对民生福利的影响,也没有研究改善民生福利的体制机制问题。近年来,诺斯等新制度主义发展经济学家,既强调发展目标要从货币指标向非货币指标、自由及可持续发展转变,还研究了如何“使制度适当”来促进公民福利提升。特别是卢兹和勒克斯等当代人本主义经济学采取历史、社会、制度分析法,探讨了满足人的需要与经济发展之关系,强调生活质量和幸福能力是经济发展与制度设计的根本价值前提。这些研究虽然缺乏唯物史观基础,但对于发展的价值导向,以及如何从制度完善来改善民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的最主要指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转变发展方式要充分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要求。而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是内含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系统变革,其过程既要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以夯实民生物质基础,又要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为改善民生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为此,在理论上,需要从西方福利经济学等理论的借鉴性移植向自主创新转换,即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共同富裕为重点,在大综合中构建适合中国改革发展特征,并能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广大人民群众民生福利不断提升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记者:在政策设计上如何体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和民生价值取向呢·

周小亮:满足整个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设计过程中,既要对中国改革发展模式进行有理性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更需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与目的所在,努力探索能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成果的体制机制基础。应着力解决生产力发展标准人本化、经济结构调整民生需求导向化、生产条件与收入分配公平化、公共产品供给与社会保障福利普惠均等化等四大问题,为此,转变发展目标应实现从单一经济发展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总体转变。

记者:以民生为导向,必须努力增强能够提升民生福利的生产力物质基础。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生产力的价值标准呢·

周小亮: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突出民生导向和生产力的主体性特征。也就是说,应以人作为生产力的中心和主体,以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目的,使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只要我们既重视生产力的标准,又重视生产力的价值标准,经济发展就会又快又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能明显改善。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实质就是要实现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例11

可以说,十八大结束后,习李主导的集体领导体系已经确立,由此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已经紧锣密鼓地正在进行。比如说,不仅中央政治局有专门会议讨论2013年经济工作,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2013年经济工作重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于2013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稳中求进。并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推动城镇化,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要求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

 

就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无论是汇丰的PMI,还是国内公布的PMI,国内经济增长回稳的态势基本上已经确立,上半年对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担心基本上已经解除。因为,无论是美国经济有一定程度上的复苏,还是国内住房市场又开始好转,都让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态势出现了完全的逆转。

 

这样的形势将给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留下空间。

转变经济发展路径

一是十八大报告明确规定了未来8年中国经济增长之目标,即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翻番。如果按照这个目标来计算,经济增长中速性也就决定2013年的GDP增长目标会放在8%以下水平,有分析认为在6.8%。所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并没有提201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高,而是让2013年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转型阶段或以GDP增长质量提高为主导。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遏制政治性周期可能导致的地方投资过热症。

 

二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于国际经济增长形势,美国正在走出困境,但欧洲面对的问题仍然很大,外需的疲软都会持续较长时间。对于国内经济形势,重点要看当前经济增长回升的持续性。如果国内制造业产量过剩的问题、不少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那么这种增长持续性就令人质疑。特别是,短期而言,包括采矿、钢铁及汽车行业等国内制造业,及二三城市的住房市场,“去库存化”并没有完成,国内经济中面对的隐患与风险仍然巨大。面对这种风险,新一任政府对此态度十分明确,就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坚决不动摇,以此更注重如何来防备这种风险,并把这种风险可能导致对经济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而不是再把这种风险扩大及延后。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国内住房市场的变化十分微妙。无论是政府对住房市场宏观调控的决心,还是真实房地产市场变化。当前国内住房市场的情况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二线城市的住房市场又开始回暖,价格开始反弹,但对于不少三四线城市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却很大。即住房市场严重去库存化没有完成及房地产泡沫仍然很大。这就出现了不少地方的住房价格又开始反弹,土地交易市场又开始活跃,不少地方政府托市严重,市场对政府政策松动的预期十分强烈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住房市场有一个基本判断与态度,不过,实际具体政策如何还得看今年3月。

 

三是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有多高,它将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造成多大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的融资条件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情况下,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没有合适的工具来应对?就当前情况来看,在新一任政府上任之后,地方政府大上快上已经成了定局,因为,各地方政府都制定当地短期经济快速增长的计划与规划。而这些计划与规划就在于如何加大当地投资力度,并在短期内让当地经济快速增长。这就是为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底线及走向,已经跳出以往及当前政策思路,正在以全新面目面对市场与世界。因为,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尽管李克强同志一直在强调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增长之动力,但是这种城镇化是以农村居民市民化为主导的城镇化。而这种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民进城,就得让住房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否则农民是无法进入城市。所以,本文认为2013年及未来经济发展不会走向前十年的经济“房地产化”之路,不会以房价飚升来推高的GDP的增长,“去房地产经济”的支柱性应该是2013年新政府上任后开局最要调整的重大政策,否则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不少国家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导致的国家经济风险,我想新一任政府对此应该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那么2013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在本文看来,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就得知道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什么?以及这种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何以可能?等等

 

按照的说法,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实实在在”的的经济增长。而“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又可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的增长而不是资产价格上涨来推高GDP上升,来显示GDP增长速度。可以说,2008年至2012年银行信贷增长高达35万亿以上,社会融资总额达到63万亿以上,政府就是通过过度的信贷无限扩张来推高资产之价格(尤其是住房价格,比如北京近十年住房价格上涨10倍以上),从来使得2009年中国GDP增长出现V字形反弹,中国GDP增长速度也在世界上鹤立鸡群。可以说,这种以信用快速扩张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来推高的GDP应该不是“实实在在”经济增长,而是“不实在”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不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因此,在上述意义上,“实实在在”就得挤出资产价格泡沫,就是实体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