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5 09:56:31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1

伴随医疗、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应对问题。老龄化不仅仅指的是寿命延长、老人数量增加,还指的是老龄人口占据整体人口比重,还有该比重增长幅度如何。按照国际人口普查学会编撰《人口学词典》当中相关释义:超出65岁老龄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结构被叫作老龄化社会,超出65岁人口比重超出14%,被称为老龄社会。现如今,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已属于老龄化社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处于边缘或者涉入其中。在两千年伊始我国也迈进老龄化社会之列,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应当要属先驱者了。与此同时,老龄化对于我国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也构成巨大影,而这也让相应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中日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相应发展态势,对比中日两国老龄化的特征,并根据日本应对老龄化举措阐述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按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总体人口数是13.40亿人次,其中超出60岁占据13.27%,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升2.94个百分点,总量为1.80亿,当中超出65岁占据8.88%,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高1.92个百分点,绝对数在1.2亿左右。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老龄化还在持续,有关老龄化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变成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深思的一大民生问题[1]。按照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在2026年我国的老龄群体将超出3亿人次,在2036年将超出4亿人次,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总数将是4.5亿左右,占据总体人口数量32.6%,超出65岁老龄人总数在3.35亿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数约24.2%。由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平均1亿人花费时间层面出发,由2亿至3亿花费时间为12年左右,由3亿至4亿花费10年左右时间。中国老龄人口上涨最快时间即为20世纪中叶高生育阶段出生人口步入老龄阶段。

预估在2025年中国总人口数将有约20%为超出60岁老年人,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比重很有可能占据总人口30%左右。在1970年时日本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期,在199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涨到15%。日本的总务省在2010年末公布新进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总人口数量是1.28亿人左右,当中超出65岁者有2945万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比例约为23.2%,同2009年比起来,上涨47万左右,上涨约0.5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已成为历史最高点。根据日本社保问题研究所预估,在2030年日本的总人口数将为11523万人左右,而超出65岁者将在3668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31.9%左右,而至2050年时,总的人口数将是9516万人左右,超出65岁人口在3764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约39.7%的比例。国际将老龄人口从7%上涨至14%花费年数称之社会老化速度[2]。日本的老龄人口由7%涨至14%花费不到25年时间,我国在两千年伊始开始到老龄化社会阶段,预估花费28年时间涨至14%,可以看出两国老龄化发展进程基本相似。而欧美多国老龄化进程花费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不等时间。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特征对比

中国老龄化呈现地域不均衡,城乡明显倒置,老龄化比现代化超前三大特征。也就是我们国家老龄化发展存在显著从东到西阶梯式发展特点,东部的沿海区经济明显比中西部发展成熟,但老龄化进程也要更快,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高。日本则呈相反发展态势,人口城市化进程更高,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地区经济呈现均衡发展,让日本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论是配套硬件建设,还是人力资源亦或制度政策等软件建设方面,发展均相对平均[3]。除此之外,我国人均生产值为1000美元左右,便需要应对老龄化局势,陷入未富先老尴尬局面,日本在二十世纪中旬达到现代化发展效果以后才进到老龄化状态。因为国民经济飞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福利条件不断改善,加上合理饮食习性与别具优势自然环境等,也让日本更加变成全球人均寿命最长国家,老龄化也就随之而来了[4]。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措施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2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09)12-0146-02

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是黑龙江省省会城市。2000年“五普”时哈尔滨人口老龄化指数已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形成原因、应对措施的分析,为哈尔滨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就导致了在哈尔滨市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大,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强。因为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的起始时间是在1998年前后,所以本文在探索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历程时将抛弃对第一、二次人口普查的分析,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开始。

1 第三次人口普查

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哈尔滨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6.09%,65岁及以上人口占3.81%,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长112.79%,占总人口的4.32%,1964年上升1.66百分点。说明当时哈尔滨市区人口较年轻化。

2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7.01%,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4.91%。比1982年上升了0.59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的5.58%。虽说老年人口比例略有增长,但总体上仍呈年轻化。

3 第五次人口普查

哈尔滨人口年龄结构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截至2000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99.2万,占人口总数的10.62%。五年来,哈尔滨市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开展,年轻人口数量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人口基数相对缩减;同时,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平均寿命增加。截至2005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3.9万,占总人口的11.6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5.6万,占总人口的7.7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2.5万,占老年人口的10%以上,老龄化程度高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

与全国相同的是哈尔滨市的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金字塔低部和顶部同时作用的结果,是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完成的,属于“未富先老”。金字塔两端收缩,上部急剧收缩主要是因为解放前高死亡水平的作用,底部收缩是因为人口计划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缩减型。截至2005年底,哈尔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69%。据预测,按照每年3%的增长速度,2010年哈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2020年将达到170万,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增强。

二、人口老龄化原因

1 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哈尔滨市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5.2‰。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90年的69.82岁。人口平均出生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42.2‰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9‰,1998年下降到9.72‰。2000年以来进一步下降到9.0‰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0‰左右。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左右急剧下降到两位数,这就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

2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建国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一五”时期,全市大规模经济建设,迁人大量青壮年人口,这包括外省市的人口,也包括县城和大量农民等寻求生存的人,这是导致20世纪50年代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之一。在此之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处于40‰以上的高水平,死亡率在10‰以下,自然增长率保持在30%o以上的高水平。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七个,这些人口群体绝大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老龄人口行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口比例。

3 “”期间人口生育的无政府状态

史无前例的“”,负责计划生育的机构取消了,人口生育又处于无计划、无控制状态,在此期间出生率基本处于30%以上的较高水平。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的低水平,而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的较高水平。这期间出生的人口数量极大,到目前其年龄结构基本在40―50岁左右,为哈尔滨市今后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步伐打下了深深的伏笔。

4 “”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

1973年哈尔滨市恢复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了新的认识,哈尔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于1979年首次降至8.9‰,受人口惯性作用的影响,出生率始终在20‰左右,死亡率保持在5‰左右的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保持稳步下降,1991--1999年人口出生率在9‰~12‰之间。200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到9‰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以下,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三、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经济

一方面。哈尔滨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粮食作物均为一年一熟,劳动生产率较低。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的承受能力。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水平极其发达,人们从出生到去世都享受着高福利的政策,而中国的老龄化却是发生在低经济水平之下的老龄化。许多研究都做过

对比:发达国家出现老龄化时,人均GDP已经达到5 000美元-1万美元以上,就是“先富后老”;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即“未富先老”。

哈尔滨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2 提高全民敬老养老的社会责任感

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创造了宝贵的社会财富。现在步入晚年,社会理应予以回报。因此,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本作为世界“长寿第一”的国家,把每年的9月15日作为“敬老日”,以示对老年人的尊敬,这很值得我们学习。要进一步积极救助贫苦老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

3 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老龄事业投资体制,完善养老办法

在哈尔滨市,一些企业、特别是老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多,企业养老包袱严重。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使一些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搞好养老工作。哈尔滨市应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福利,体育筹集资金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老龄事业。

4 加快以小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哈尔滨市各生活小区养老应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小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这个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城市小区规划和设计中,从老年人口的需求出发,做好小区建设规划;老年福利设施要有一定的标准,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建设;老年人住房要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进行建设。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服务项目,抓好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以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3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加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又使得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长。“银色浪潮”汹涌而来,很多国家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何为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10%-20%之间或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60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20%或65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1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Aged country)。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推算,到2025年,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意味着我国正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1 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本身人口多。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2.2 进入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上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我国仅仅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开始面对老龄化问题。

2.3 应对老龄化的保障制度建设薄弱

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使社会措手不及。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我国对老年人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2.4 经济发展速度赶不及老化速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状态下迎来了“银色浪潮”。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

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银色浪潮”对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公建配套、公共空间及道路交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1、国外城市规划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国外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国外的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但东西方国家由于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1.1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福利保障齐全。同时,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子女在18岁后,与父母就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所以,在编制针对老龄化规划的时候,比较偏向将老年人迁移至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社区内所有的交通安全性、住宅舒适性、设施齐全性均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比如美国的太阳城。

1.2而东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家庭观念,使得在处理老龄问题的方面,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在编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时,偏向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主要在住宅的形式上开发可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新型住宅体系。在社区规划结构上创造能使老少几代家庭间建立亲密联系的空间格局。在社区建设中同时,秉承“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国内城市规划目前的措施

虽然,老龄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目前对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也有涉及到敬老、养老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规范。基本上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养老机构配置,其面积则比较随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区内老人的比例以及出行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四、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城市规划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将是即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理应为创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应做以下的应对措施:

1、前期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中,应将老年人的人口规模,现状的老年公建设施、活动空间以及老年人对诉求都调查清楚。

2、总规的层面

应在总规的层面就制订老龄设施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各类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步行街以及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其中均应统筹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提供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制定有关老年设施的定量建设指标,并以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通常安排,又使下一步的城市详细规划可以有据可查,从而保证老年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在其他的一些专项规划像《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添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空间及方便老年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3、控规的层面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道路交通、老年住宅及配套设施的规定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在规划图纸中,安排老年设施的时候,以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作为配置的标准。在地块的指标控制中,对于老年住区,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建筑高度不宜过高。而绿地率应配置较高,形成可适应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4、修规的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道路交通中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室外晨练场地,在小区级配置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建配套设施,以及老人公园、小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老龄化社会,鉴于老年人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种种不便之处的切身体会与迫切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和规划师更应该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组织老年人的参与,以使规划更加合理、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应积极探讨老年人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并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整合到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内容之中。

五、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城市规划界也应该对“银色浪潮”的来临提出自己的措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惠萍.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特殊支持体系规划编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35(9):52-58.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4

1.欧洲各国的养老金体系

为了缓解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促进私人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世界银行倡导在公共养老金计划之外建立强制、私人管理和基金积累的第二支柱,并鼓励构建多支柱。据2003年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欧盟国家实现了部分养老保障私营化。在丹麦、爱尔兰、荷兰等国家,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被强制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只提供最低退休生活保障。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也形成了基本保险加补充保险的两支柱体制。具体而言,如荷兰养老保障体系由国家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个支柱组成。其中,国家养老金是基础,职业养老金占主导地位,个人养老金是补充。而挪威经过三阶段的发展,在国家保险计划中,基本养老金是第一支柱。挪威的补充养老金制度是国家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第二支柱,从1967年开始实施,旨在提高退休者的生活水平。2006年,挪威引入职业养老金作为其国家保险计划的第三支柱,并通过立法加以实施,要求所有的雇员都必须加入。

2.欧洲各国的各种灵活退休制度

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欧洲国家开始鼓励推迟退休年龄,实行灵活的退休制度,并制定了2010年老龄工人就业率目标。在具体实践层面,奥地利早在1993年就引入了“部分养老金”计划,55岁到60岁的女性和60岁到65岁的男性可以减少一半的工作时间,同时获得50%的养老金。德国从1972年起就已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凡年满63岁男性,可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并且德国的退休年龄将在2012年前逐步提高到65岁,并且引入“部分退休选择权”,鼓励退休者参加半日制等部分时间工作。此外,英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把最高工作年龄从目前的65岁延长到70岁,并禁止雇主强迫雇员在70岁之前退休。意大利已准备把退休年龄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分别逐步提高到65岁和60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这些措施改变了以往对退休年龄的硬性规定,鼓励有能力的高龄劳动者参与就业,从而降低了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

3.多种多样的促进老龄人口就业的政策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在他到了所谓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依然有很强的精力,仍然希望能找到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2005年3月16日,欧盟发表《应对人口变化:构建新的代际团结》的人口绿皮书,其中就包括促进更多的老年劳动力供给。对此,欧洲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促进老年就业。其中为了消除对老龄工人的歧视,荷兰专门成立了反年龄歧视局;为了老年人延长退休年龄,芬兰出台“国家老龄工人计划”。除此之外芬兰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赫尔辛基政府发出“劳动人口工作45年”的号召,并积极推动延长工作年限方面的立法,推广弹性工作制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8-2002年间老年人就业率逐步上升,55-64岁年龄段人口继续工作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由于政府方面的积极推动,芬兰40%的企业积极录用高龄员工并改善其工作条件。自2005年以来,芬兰政府还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延迟退休。把法定退休年龄确定为63-68岁,拟将享受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从目前的65岁提高到67岁或68岁。丹麦、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荷兰、法国和英国则引入激励措施,鼓励老龄工人推迟退休,意大利还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除以上政策措施外,欧洲国家还大力发展了老年照料和老护理事业,如荷兰政府大幅度修改各项养老保险法律,推行“首先是家庭、其次是社区、最后才是保险机构”的老年人养老护理原则,逐渐形成家庭、社区、保险机构共同负责的老年人护理机制,支持家庭成员护理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这样,社会保险机构把工作重点放在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救助的对象身上。在老年护理方面,荷兰通过提供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如住房、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改造,提供预防性的保健照料知识等措施,为老年病人和残疾老年人提供看护服务。

启示与借鉴

1.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目前正努力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我国现已实施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2011年7月1日起,启动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将弥补养老保险制度最后一个缺失,这将有利于我国养老保险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因而我国在继续实施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努力地弄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尽快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2.正确看待推迟老年退休年龄制度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对比欧洲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比较短,但是否现在就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来制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在退休年龄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寿命延长的矛盾;二是女职工按不同身份执行两种退休年龄。这在企业早已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的情况下难以操作,在实际工作中引发诸多纠纷;三是提前退休问题比较突出。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职工退休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3岁。我国若要像欧洲国家一样推迟退休年龄,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公正。

3.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5

一、邯郸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是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

2010年邯郸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四项指标均已达到老年型的判别标准数值,由“四普”、“五普”的成年型转向老年型。

(二)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由2000年的848.14万增至2010年的917.47万人,年均增速0.79%,同期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51.50万人增至64.72万人,年均增速2.31%,增速是总人口的2.92倍。

(三)低龄老人比重高,高龄老人增速高

60岁及以上老人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62.15万,占老年人口的60%。80~89岁的老人由“五普”的5.33万增加到9.36万,是“五普”的1.76倍;90岁及以上的老人,由“五普”的3943人增加到7588人,是“五普”的1.92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邯郸市人口老龄化引发及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系数增大

抚养系数是指平均每一个有职业收入的人口负担抚养的人口数。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这就导致了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系数增大。

(二)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随着邯郸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邯郸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费用将大幅增长,讲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家庭规模和经济结构变化

随着邯郸市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传统家庭养老已面临挑战,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应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

(四)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消费领域和服务领域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年群体在衣、食、住、行、保健医学、交通和娱乐等方面有着特殊的需要。随着老年群体的扩大,这些需要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必将逐渐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消费方式及消费量,增加社会多方面的服务量。

三、应对邯郸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一)经济方面的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邯郸乃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经济,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各市的实践证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为老龄化人口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所在。

2.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发展老龄产业,既可以扩大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邯郸市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产业,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制定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实施政府对老龄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同时,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需要。譬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为老龄人口构建和谐的老龄生活。

3.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随着邯郸市人口结构的变化,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老年产业研究,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所以,邯郸市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二)宏观政策制定方面的措施

1.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远规划。邯郸市政府要从邯郸市的基本市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民营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

2.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邯郸市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而且各个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差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邯郸市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有邯郸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6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最新消息一、三孩生育政策来了!具体是怎样规定的?

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会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他政策举措有哪些?

会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必要保障。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要深化国家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研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1三孩配套政策1.三孩配套政策一:实施奖励优惠

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2.三孩配套政策二:帮扶保障

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

3.三孩配套政策三:完善生育制度

完善生育休假及保险制度。而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人社部《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从2012年11月20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生育险待遇将不再限户籍,单位不缴生育险须掏生育费。

4.三孩配套政策四:保障女性合法权益

招收聘用女性企事业单位等,会带来成本支出,这其中包括怀孕、生育、养育期间的一系列成本。这两年也有专家建议:用人单位可参考残疾人就业政策,即“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此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性,消除女性就业歧视。此外,女性孕检、养育孩子过程中,用人单位也应提供适合女性的弹性工作上班,全社会共同创造鼓励生育的支持措施。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的原因一、2021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最新消息

2021年5月31日,中央召开了有关会议,在会议上听取了十四五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有关举措,并审议了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均衡发展的决定。表示在十八大时全面开放了两孩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越加重,为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一消息放出,也意味着2021年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并且还会有相关配套支持措施。为什么国家要全面放开三孩生育政策?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原因一: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3938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76020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0—14岁人口只占了百分之一十七,而60-65岁以上的占比32.2%,而儿童数量只有它的一半。若不放开生育政策,人口结构会严重失衡。

2.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原因二:应对人口老龄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提高密切相关。

3.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原因三: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一国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丰裕。反之,若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小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高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稀缺。

二、2021什么时候放开生育三胎政策?

还需要等国家正式出台具体政策,现在国家还只是审议三孩生育政策文件,具体落实时间还得等通知,有可能是今年年底,也有可能是2022年,反正在十四五期间是会全面开放的。而针对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网友纷纷议论如下: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7

同志们:

今天县老龄办在这里召开全县“双创”工作会,到会的都是老龄成员单位、各乡镇老龄委主任、县级企事业单位负责老龄管理事务和日常工作的同志,会议主要是研究部署创建第二轮省级敬老模范县和市敬老模范乡镇工作。县老龄委同意召开这次会并下发关于“双创”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会儿老龄办主任陈祖平同志要宣读,希望大家按照本实施意见开展工作,及时向党政和老龄委领导汇报,认真做好组织和实施工作,推进全县老龄事业的发展。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开展“双创”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老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与老年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经济、政治的全面持续发展,而且需要社会事业的协调同步。社会事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老龄事业又是社会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从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和科学发展的高度,认识加强老龄工作和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增强我们做好“双创”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出了贡献,保障和改善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日益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诸多应对措施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创建敬老模范活动,是一项有助于提高老龄工作整体水平和推动老龄事业上台阶的重要举措。

创建敬老模范活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老龄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老龄法规政策体系、老龄工作管理体系、经济供养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创建敬老模范活动,旨在通过表彰敬老先进典型,增强全社会的敬老意识和养老意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倡导人人为老龄事业做贡献,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自去年上半年起,我县按照省老龄委《关于深入开展创建敬老模范县(县、区)活动的意见》和创建标准,陆续开展了“双创”工作,尤其是我县已被广安市老龄办确定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老模范县创建单位,由于领导的重视,层面的发动,措施的到位,成效较为明显,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好的影响,不断显现出“双创”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必要性。

二、齐心协力,整合资源,扎实做好“双创”各项工作

创建敬老模范活动是一项涉及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活动,一定要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形成合力。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有鲜明的主题和实在的内容。除省老龄委及其办公室负责对创建敬老模范县(县、区)活动进行组织实施外,县老龄委及其办公室将分别对创建敬老模范乡镇和创建敬老模范村(社区)活动开展检查、验收、命名工作。

各地各单位要把开展创建敬老模范活动作为加强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同时,要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老龄资源,扬其长避其短,共同抓好活动的开展。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8

均在65岁以上

自1989年以来,世界上有170个国家延迟了退休年龄,并且男、女平均退休年龄均有上升,只有少数国家降低了退休年龄。据统计,在OECD(编者注:OECD国家又称经合组织,是由英美德法意等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组织内多为发达国家)的34个国家中,退休年龄都在65岁以上,冰岛的退休年龄自1958年以来就是67岁,芬兰、墨西哥、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一直是65岁。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男女同龄退休。

各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变迁

具有六大特点

法定退休年龄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一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进程、就业与劳动力市场、财政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等因素。总结各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历史变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逐步提高。各国或地区在延迟退休年龄时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用较长的时间实现既定目标。如美国在1983年修订《社会保障法案》时提出到2025年将职工的正常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直到20年后的2003年才正式开始实施,并明确提出计划用22年的时间完成从65岁提高到67岁的目标。

二是谨慎实施,小步慢行。各国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都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小步慢行,逐步过渡。如德国2006年通过法律,从 2012到 2029 年之间逐步将退休年龄延长至 67 岁,采取的办法是前 12 年每年延长一个月,后6年每年延长两个月。

三是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如日本计划将退休年龄从55岁延长至65岁,采取了分步实施策略:1986?年,日本《老年劳动法修正案》正式确定60?岁的退休目标,1994年将女性退休年龄从58岁延迟到60岁;2000年又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提高到65岁,并且采取男性从2013年开始到2025年完成,女性从2018年开始到2030年完成。再如意大利于1992年、1995年、2004年共3次调整退休年龄。

四是政策较为缓和柔性。如意大利在1995年和2004年采取弹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来提高退休年龄:1995年的政策规定,参保人员只要缴费满35年,则可选择在57岁至65岁间的任一年龄提前退休,选择有效期截至2035年;2004年提出男职工提前退休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养老保险缴费满35年并且达到最低年龄标准(2008年的最低年龄标准为60岁、2010年为61岁、2014年为62岁)。

五是打出组合拳,形成确保延迟退休年龄的合力。许多国家在出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同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如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对提前退休者只能领取部分养老金等,如西班牙2009年1月通过的养老保险改革议案规定:年满65岁并且已缴纳养老保险38.5年者,或年满67岁已缴纳养老保险37年者才能获得全额养老金。

六是依法推进。国外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一般是由政府提出法案,议会审议通过,以法律的形式公布实施。

经济增长乏力、人口老龄化――

各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两大动因

各国延迟退休年龄尽管其实施路径、方式、节奏各异,并且在其从讨论到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各国政府仍千方百计推行这一政策,甚至有些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强力推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增长乏力,财政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难以支付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出现社会保障财务危机。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都保持高速长,并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善和较为优厚的社会福利体系。然而,从1981年开始经济增长减速,相应的社会保障税(费)增幅下降,但社会福利待遇的刚性使社会保障的支出不断上升。一减一增导致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延迟退休年龄既可增加缴费(税),又可相对减少养老金支持,是实现增收节支,应对社会保障财务危机的较好政策。

二是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减少,养老保险抚养比增加。工业化国家在1946年至1964年都出现了“婴儿潮”,这批婴儿在2011年前后进入老年,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老龄化程度。如英国19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15.5%,2000年提高到20.8%,2009年迅速提高到22%,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9%。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养老保险抚养比增加,养老保险等出现日益严重食者众供者寡,使得养老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或GDP)的比例不断攀升,不少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

为减轻社会保障支出对财政的压力,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多管齐下,开源节流。主要措施包括:提高社会保险税(费)率,延长退休年龄,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甚至是降低社会保障待遇。这些办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延长退休年龄的效果更是显而易见,既可以刺激消费,增加劳动力供给和税收,又可减少养老金支出,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NIESR)曾于2009对英国的情况做过估算:如退休年龄延长1年,10年后的政府债务减少额将达到GDP的10%,30年后将达到GDP的20%。

我国退休年龄调整也宜小步慢走

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状况等情况看,我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等,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各界也基本达成共识。从现实和国际情况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而各国在推进延迟退休年龄中的许多经验和教训,给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

一是做好政策引导。各国在延迟退休年龄中,因退休年龄调整涉及各方利益,都曾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绝大多数国家采取先将改革草案公之于众,广泛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正式法案。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增强政策实施的社会认可度和适应性,以给民众和相关利益群体留下调整和转换的适当适应期。

二是小步慢走。这是国外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普遍做法,即用较长的时间来逐步达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目标。尽管节奏有快有慢,但总体上是逐步推进。我国也应参照每年延迟几个月的办法,用较长的时期逐步达到目标。同时,宜从目前退休年龄较低的群体(如女职工)起步。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9

一、充分认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对“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19年底,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让每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实现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将进一步彰显党的初心使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维护国家人口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考量。在我国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将是基本国情。这个趋势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紧紧相随,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相连,关系到我国代际和谐与社会活力,影响国家人口安全和国际竞争力。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有利战略格局,确保中华民族世代永续发展,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情况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也蕴藏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希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利于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对冲不利影响,积极转化老龄风险为“长寿红利”;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催生银发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拓展银发消费,持续扩大内需,充实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二、深刻把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制定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总揽全局,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强保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凝聚社会共识,切实把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转化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强大动力,走出一条借鉴各国有益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坚持积极老龄化观念,牢牢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先机和主动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益,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年人和老年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人口老龄化涉及的生育养育、教育培训、退休社保、收入分配、产品服务等政策制度,最大程度防范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最大程度把握人口老龄化战略机遇。

坚持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涉及领域广、参与主体多,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性。要在政府主导下,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继承传统美德、具有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打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坚实社会基础。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因地制宜、科学精准施策。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既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将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要在党和国家统一部署下,从实际实效出发,在战略布局上体现精深,在政策措施上体现精准,在管理服务上体现精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具体化的养老需求。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人类解决老龄化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改革创新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强大动力,充分激发市场和全社会活力,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坚持世界眼光,立足中国国情,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携手共进、应对挑战。

三、认真落实“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路和任务

《建议》坚持系统观念,从我国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最需要关注的“少子老龄化”等问题入手,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路和任务。

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保持社会活力的治本之策。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建议》提出,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为继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落实《建议》要求,要把握人口发展重大趋势变化,制定长期规划,实施人口均衡发展国家战略;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优化义务教育教学安排,缓解家庭教育抚养孩子的后顾之忧;要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和优生优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不利影响。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10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81-02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20世纪70年代前后,一些欧洲国家率先进入了人口“零增长”,由此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中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人口控制措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中国经历了一个出生率急剧下降的时期,1969―1979年间出生率从34.11‰降至17.82‰,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群体数量庞大。

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9 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并正以每年3.2%的速度急剧增长[1]。全国老龄委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阶段特征:从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为17.17%;2021年至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2051年至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稳定在3亿~4亿,老龄化水平为31%左右。2010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203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老龄人口约1.1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占亚洲老龄人口的1/2。自80年代以来,老龄人口平均以3.2%的速度增长,现在大多数省市已进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根据相关统计,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的时间是: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这一比例大约只需要25年。由于严格的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突然相对增加,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猝不及防。

2.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发生的,而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控制人口的结果,老龄化的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因此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较弱,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也是长期的。

3.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地区差异。根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上海、北京、天津人口老龄化进程较早,上海市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新疆、海南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基本呈现标准形态。

4.人口老龄化有不规则性和阶段性。1949年以来,中国的人口状况经历了多次转折,两次生育高峰期的人口猛增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出生率的急剧下降使老龄化过程缺少渐进的规律性,而呈现出一种不规则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一种阶段性,1982―200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接近老年型的标准。2000―2030年为高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速度加快。2030―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幅度有所减缓,但老年人口比例仍然很高。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1.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进行控制,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直接导致绝对出生人口减少,老年人口绝对数字增大,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中国社会开始人口老龄化进程。

2.人口寿命延长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寿命普遍提高。这也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的养老危机

在猝不及防的人口老龄化下,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一)老年抚养比例增大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养老问题便不可回避。这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我国目前的老年抚养比为0.11左右。在中、低死亡率方案下,我国2050年总抚养比分别比2000年增加22%与38%。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要用更少的劳动力来抚养更多的人口,即社会总抚养比上升。使抚养人个人压力更大,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的同时,又影响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正在改变,支持家庭养老的约束力量逐渐衰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员流动的加剧,老年人对于资源的控制力已相当微弱。一方面,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大大增多,学校、网络等大大取代了老年人作为唯一知识来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得年轻人对老年人积累的知识等需求量的锐减。第三,孝道观念逐步淡化。

(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而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目前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主要是养老保险。但是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却是分割、封闭的。现行的养老保险正酝酿出几种危机。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的绝对人数增多,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使现行养老保险金制度不堪重负。第二,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第三,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

三、解决养老危机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1.改革城镇养老保障资金的筹措机制。一是调整财政结构,制定和实施养老保障政策,促进养老公平,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二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填补养老保险金缺口。三是调整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针对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应该适当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提高职工的缴费比例。

2.出台社会保障法,强化征收社会养老保险。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曾说:“过去20多年的社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经常出现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的问题。”针对欠缴社保费的现象,法律也规定了极有操作性的刚性应对措施: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请划拨;同时,未提供担保的,还可申请人民法院采取扣押、查封、拍卖措施,抵缴社会保险费。

3.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监管社会保险支出。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二)老年人口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自我养老能力

1.鼓励老年人口的再就业,消除“老年歧视”现象。目前,社会上对老年人口就业存在歧视。一方面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与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则过低估计老年人的思维和工作能力,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老年歧视”现象。我们要通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给予其充分的政策保障,合理科学地统筹安排,促使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出可能的贡献,而不应把他们看作是社会或家庭的负担,从而最终消除“老年歧视”。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需求、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促进老年人就业、把老龄化的压力变为动力的良策。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要适当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劳动的有关产业,如老年家政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饮食业、咨询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产业。

(三)政府、家庭、社区及相关部门各方协调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强化养老机制、缓和养老危机。

1.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制定好养老事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的养老管理机构,全面统筹和推进养老事业,提高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向群众宣传养老的政策和法规,调解家庭养老纠纷。

2.构建合理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养老平台,以相对固定的社区环境为养老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照料和服务直至养老送终。我国政府应通过制度伦理建构,以各种积极的措施宣传、奖励那些敬老养老家庭,在全社会积极弘扬尊老敬老精神,大力扶持家庭养老,以确保绝大多数老人老有所养。

3.建立城市社区助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好社区养老事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营造市场运行机制,走社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切实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辟锻炼场所,组织联谊活动,提供娱乐设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社区养老服务所需医疗卫生设施问题,加紧培训社区养老专业人员,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渝琳.养老质量测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

[2]张敏杰.新中国60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老龄化的应对措施例11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对经济产生了持续的,全面的,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一个严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地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总体来看,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亿,占总人口的12%,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超过4.3亿。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有以下特点:

1.人口基数大。我国总人口将近14亿,占世界总人口20%,基数非常大。

2.发展速度快。从1982年到1999年,我国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西方国家一般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在2000年到2007年的7年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3.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不同于他国的先老龄化,后高龄化,我国是“三化”同时发生,给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老龄化先于现代化。老龄化一般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尚未实现现代化。因此老龄化问题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往往会给一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老龄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阻力就越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规律,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就业人口将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拥有富裕的劳动力这一优势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取得的。而老龄化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势必会削弱这个优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水平的影响。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储蓄率会相应增加0.37%。我国一直是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内需不足,过多地依赖出口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老龄化的发展会使这个问题恶化,是我国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安全性和稳定性。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但总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因此,在一个老年人不断增加的国家中,消费会持续下降,并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首先,国家难以负担巨额的养老金,虽然个人和企业也承担了部分,但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仍有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超过10%,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将超过30%,超过国际上划定的警戒线,意味着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其次,医疗保障资金将急速增加。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者,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对象。到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增速远远大于GDP。最后,我国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形势严峻。我国6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但他们却缺乏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准备逐步建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不可能幸免。当前,我国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个问题。

1.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经济目前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国情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就业人口的大幅减少,将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这一最大优势,使经济受到重创,因此放开二胎乃至三胎的生育政策会增加年轻人口,有效缓减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冲击。

2.大力投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在劳动力数量无法增长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3.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老年人尽管在体力上已衰退,但他们拥有青年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经验。开发老年人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他们的价值,增加他们的收入,更可以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维持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年人是医疗保健,人寿保险等行业的主要消费人群。我国有1.4亿的老年人口,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据测算我国每年老龄消费者有100亿的购买力未能实现。如果可以充分开发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将大大刺激我国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增长。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至今,为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一直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资本密集型,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从高能耗、高投入、低收益向低能耗、低投入、高收益方向转变。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现象,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艺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