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命的传承

生命的传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8 10:05:29

生命的传承

生命的传承例1

绿呀,我的母亲,您是点亮生命的星星之火,没有您,哪来如火炬般绽放的娇丽花朵,在您的面前我们永远幼稚,我触摸到了您高尚的额头,因为那里有高尚的思想。看过您的人,心灵也会干净的,想过您的人,灵魂更加圣洁,当人类把利剑悬在头顶的时刻,人类都保持着沉默,那被黑暗覆盖的世界的知觉靠你的触手来复苏。一片绿叶,就是春天的故事,一树绿色,就是无尽的恩情,一遍绿色,就是生命的永恒空间!

当我犯错时,朋友,你可以鞭挞我的身体,但是请你不要谩骂我的人格,因为我的灵魂是被母亲之绿渲染过的,是母亲给我的色彩,我善良的心中到处是绿叶红花。所以我拥有思想,拥有了甜蜜的生活,拥有了生命的绿色。朋友,不要人在风景里,忘记了根本,还记得我要的是葫芦的寓言吗?你真的只要葫芦是吗?为了你可爱的葫芦,你不要忘记孕育果实的绿叶呀!朋友,当你乔迁新居的时候,不要忘记你最初的祖母绿,不要忘记带走生命最初之绿呀!不要把母亲丢在孤独的老屋里呀!这样你的灵魂永远也得不到安宁,上帝也不会原宥你的!

生命的传承例2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纯美的艺术形式营构、对自我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对世俗的睥睨对抗.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推进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其作品中充满了反讽和悖论。《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力作。

一、唯美主义观点综述

学术史上一般把法国诗人戈蒂耶1835年那篇著名的《〈莫班小姐〉序》看作唯美主义宣言,同时把“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唯美主义的理论旗帜。

而英国另一个唯美主义的代表佩特(Walter Pater)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便是倡导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让生活燃烧成宝石般炽热的火焰,保持这种心醉神迷的状态,乃是人生的成功。”

王尔德认为生活本身是首要的也是伟大的艺术,其他一切艺术不过是对他的准备。因此他坚决的把唯美主义的艺术原则贯彻于他的作品《道林・格雷的肖像》、《莎乐美》中,同时,也坚决在生活中用唯美主义原则精心打扮自己。他以美学教授自称,在世界各地做演讲。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衣服扣眼里插朵百合花或向日葵花,手提象牙手杖,旁若无人地出入街头,向人们展示美。他这些为艺术而生活的现身说法,在当时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类似于广告的效益,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竞向模仿他,戴天鹅绒领子,喝苦艾酒,抽加香料的纸烟……王尔德自身成为了唯美主义运动的“活标本”,从头到脚的行头都成了唯美主义的象征。在他的带领下,唯美主义运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风气。不仅是在国内,他还把这股唯美主义的时尚运动带到了北美。1881年圣诞前夕,王尔德带着他的古怪的美学服装,开始了在北美各大城市做演讲。他总是以唯美化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发型、服饰、甚至是胸花都印着他的唯美主义倾向;他向世人称形式可以提升现实,力图把人们从商业化的实用主义中解放出来;他自称是服装和室内装潢的专家,讲解了建筑材料、室内装饰、家具选择、墙纸设计、服装搭配等细节;他还特别推崇具有和谐形式的人造物品。王尔德在几十个大城市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他对装潢艺术、服装艺术色彩和形式等的强调使人们对唯美主义的思想生活的艺术化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报纸长篇累牍地报道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对此的评论文章和采访报道。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唯美主义成为了人们最时尚的话题和模仿的标准。"为生活而艺术"的思想原则在这里发展到了高潮,发展到了世俗化的时尚地步。所以王尔德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生活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推广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唯美主义在新艺术运动中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在工艺美术领域的成就是最大也是最彻底的。他在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一大突破就是打破了横亘在纯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艺术之间的鸿沟。认为装饰艺术与纯美术同样作用于观众的观念与感受,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更不应该作高下之分。而这一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与唯美主义的核心理念――艺术重在形式,为艺术而生活是一脉相承的。

(一)艺术的价值在于形式

新艺术运动抛弃任何一种传统风格,向自然寻求自己的灵感源泉,主张利用自然元素或者富有异域情调的东方元素,用自然装饰纹样取代旧的程式化的图案,特别是从小动物和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在线条上拒绝使用直线,大量采用自由连续弯绕的曲线和曲面,形成多变且富于动感的造型风格,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的韵律、细腻的审美趋向,从而完成自己对固有形式的突破,并奠定一种新的以形式美为唯一追求的新风格。

(二)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

二十世纪上半期研究唯美主义的大家约翰逊在《唯美主义》一书中直接指出,唯美主义有三种含义:首先是一种人生观,其次才识一种艺术观,最后是指文学艺术品的一种特质。近年来研究唯美主义的学者莱昂・谢埃也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核心是这样一种生活愿望:重新界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赋予生活以艺术品的形式并把生活提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在为艺术而生活的理念的倡导下,新艺术运动的工艺美术风格迎合了这一潮流并将通过与工业的结合,将之发扬光大。

(三)唯美并不颓废

在文艺理论界,人们对唯美主义者是持批判态度的,一方面是因为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者道德感缺失,有伤风化。另一方面因为唯美主义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像恶毒的罂粟花,唯美的外表下有颗恶毒的心。

参考文献:

[1]John Wilcox,"The Beginnings of L'art Pour L'art",in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01.

[2]John Stokes,“Aestheticism”,in Martin Coyle et al,eds.Encyclop aedia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2007.

[3]Walter Pater,The Renaissance:Studies in Art and Poetry,ed. Donald L.Hill(Los Angeles:Unive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0.

生命的传承例3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多地少,与海为邻,一年四季绿树常青。广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独特的地理风貌赋予了广西特有的艺术属性。钦州八音班作为广西传统民间音乐的古老剧种,以独树一帜,粗狂、豪放的演奏风格,成为广西吹打乐的代表。本文通过结合八音班仪式的实录,对钦州八音班文化背景的梳理,更深入探究八音班文化的传承手段及意义。

一、钦州八音班的起源

八音班作为民族吹打乐的一种合奏形式,一直在广西、贵州等地一带乡镇村落传承延续着,八音班多为当地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形式,所以长久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广西的八音班主要流行于钦州、玉林、南宁、贵港、防城港等地,而钦州八音班主要存在于钦北、灵山、浦北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灵山县漂唐村“八音班”、钦北那蒙“八音班”等。钦州八音班发源于民间,多为散曲,曲调多样。据传,民国初期,钦州“八音”老艺人当时只拥有两支祖传下来的号筒,两把自制的二胡,两支自制的笛子,演员一般只有四至六人。到了二、三十年代后,“八音”班乐器逐渐增加,有月琴、秦琴、大胡、锣、鼓、镲、叮叮等相继加入,人数也加多了。笔者在赴灵山、浦北等地采访八音班的老艺人时,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表示,八音吹打班已在当地流行了几代人,到他已是第四代传人。当地的村民也相继表示:从小便在各类场合中接触到八音吹打班。由此可见,钦州八音班已成为历史悠久并不可缺少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钦州灵山、浦北等地多为壮族汉族以及外来迁入居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使八音班在本地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逐渐吸取外来文化元素,使得八音班的艺术织体越来越丰富。

二、钦州八音班的演奏形式

钦州八音班多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祭祖、满月、贺乔迁等。依照不同的场合来选用以唢呐为首的不同的器乐组合和演奏形式。比如过去结婚的场合,八音班的布阵也是很有讲究,以唢呐和低音号筒为前导,用来迎接新娘,其他吹打乐队居中,花轿居后;到达男方家后,仍旧以唢呐和低音号筒为前导,花轿居中,其他吹打乐队在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奏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灵活化,演奏形式也随着当时当地的情况与现场效果来灵活选择。比如新娘在娘家离别父母时,两只唢呐(一般为一公一母)齐奏;新郎新娘拜堂时,乐队成员一般采用齐奏与伴奏的丰富形式,将热闹欢快、锣鼓喧天的民间乡土氛围展示出来,在现代八音班的演奏形式中更多是以热烈、丰富的背景将活动的氛围渲染出来。钦州八音的曲牌众多,一般为祖辈流传下来和外地传来两类,祖辈流传下来的曲牌多为口口相传而来,比如:《大朝王》《催归词》《一枝梅》等;外地传来的多为吸收或借鉴外地音乐元素而融合成的曲牌,比如:《步步高》《凤凰台》《渔歌唱晚》《杨翠喜》《平湖秋月》等,均从广州传入。钦州八音班曲牌的使用,也是根据当时的气氛、环境等因素,灵活选择。比如:新郎新娘拜堂时会演奏唢呐齐奏《拜堂笛》,为宾客吹奏《金玉满堂》,迎接新娘时,会吹奏《一枝花》等。钦州八音班的吹打风格基调大致相同,但细节千差万别。相似之处就是每段散板都会有引子,由引子反复后引出主调段,最后是结束段。钦州地区根据地域的差别,细节之处也会有差异,例如:钦北地区的吹奏风格是富于千变万化的节奏,旋律婉转细致,曲牌基本都用一个固定引子,干净利落的结尾都落在强拍上。而灵山和浦北的吹打风格是节奏规整,气氛明快而热烈,结尾速度会减慢,有明显的结束预兆。除了规整的节奏及调式风格外,还有一些如《春来到》等拥有转调风格的曲牌,这一表现手法丰富了整体结构,也增加了新鲜感。钦州八音乐器种类繁多,旋律欢快细腻,表演形式主要有吹、拉、弹、敲。吹:唢呐(两支),长号、笛子等;拉:二胡、京胡等;弹:阮等;敲:木鱼、锣、鼓、扬琴等。乐器的组合主要依据场合来搭配,常见的使用,有以下几种:1.高低唢呐各一支。(声音高亢、明亮;材质:铜,长1.5米;演奏内容:引子)2.两面鼓、小钹各一支。(两面鼓材质:木;声音深厚有力,节奏明快;小钹材质:响铜制;多为伴奏吹打曲牌)3.低音号两支。(声音浑厚,在乐队中担当最低声部)钦州八音的演奏形式一般为站奏和坐奏两种。1.坐奏:一般为固定场所的演出,演出乐队围在方桌坐下,一般面向宾客的方位,可左可右。一般常用于宴会、演出等。2.站奏:常用于迎亲、送葬、舞龙舞狮等活动,一般为两只唢呐在前,其他乐队居后的队列排列,边走边奏的形式。

三、仪式实录

笔者下乡随访钦州市灵山县,近距离观察灵山县的八音班演出现场,通过实地调查、跟进八音班在民间演出场所使用的曲目与当下音乐风格异同,探究八音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所表现的融合与坚持。以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以及周边八音班的传承基础在广西各个区域八音班的存在状态以及变迁发展中,从风俗习惯、社会构成、生产方式等多角度入手研究,更全面展示了八音班的生命力。

四、音乐文化的传承手段及意义

通过对钦州八音的历史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文化就是在这样浓郁的民间环境中积淀而生,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传承手段:八音班的传承人多为祖传或师徒相传,年轻一辈通过观察,师傅相授的方式,来领会精髓,“口传心授”作为八音古老的传承手段虽完整的保存了师承关系,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使得今天八音班不能得到更好弘扬。(二)传承意义:八音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信仰,还可以弘扬中华之文化。八音艺术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用文化带动经济,开拓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寻找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链条。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壮大,无论从何种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三)传承方式:现代文化虽对八音班有一定的冲击,但在钦州各地,八音班仍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各类红白喜丧的民俗事务中,人们仍然潜移默化的用八音吹打班来渲染气氛,这已然验证了一个道理,八音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符号。但这也提醒我们,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只有让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传统音乐与环境和谐共融,才能为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土壤。

五、结语

文化的来源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多样性的特质更应成为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铺垫,民间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信仰与文化轮廓,融合出适应时代特色与本民族、本区域的独特文化风韵。当文化被人们潜移默化定义为“传统”时,那就说明依然存在生命力,有较深的群众影响力,可以发挥其在文化环境中的功效。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承是复杂的,而不是标签式地强加于传承人,需要的是文化环境的团结,在团结中,给予民俗音乐活跃的展示空间,使之处于传播、发展与融合的文化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卢克刚.广西少数民族“八音”考[J].艺术探索,2015(S1).

生命的传承例4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健康权特殊刑事保护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包括刑法在内的许多部门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健康权保护,只是停留在将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阶段上,还没有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殊身份进而构建更为有效的保护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标准和程序的严格性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政府在认定传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因恶意对传承人的生命或身体机能进行损害导致其无法进行传承或无法进行有效传承,都将对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如将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承人的巧手砍掉,这样无疑使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更好地体现其社会价值,甚至最终导致传承的断裂。

关于生命权。政府在认定传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为对传承人资格的侵占或阻碍传承而对传承人进行杀害,虽有刑法的故意杀人罪进行保护,以及民事法律中的死亡损害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但对传承人的杀害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自然人的死亡,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某项独特技艺的失传。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单单对传承人进行一般的保护,并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的特殊性要求,也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相吻合。

关于健康权。政府在认定传承人之后,其他任何公民因恶意对传承人的身体进行损害导致其无法进行传承或无法进行部分,如对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承人的巧手砍掉,这样无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裂。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命健康权侵害的刑法保护路径

2.1将其确立为特殊罪行并适用单独罪名

应考虑将部分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罪单独予以处罚。实践中,部分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可能会符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观上知道对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晓自己的杀害或伤害行为可能会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其伤害或杀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目的动因就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丧失其传承功能;第三,其杀害或伤害行为直接造成传承人不能履行其作为传承人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当某一行为符合上述特征时,无疑构成犯罪,在确定罪名时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罪是可行的。以该罪对其进行处罚其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的法律原则,既能够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于符合上面条件的传承人生命权的损害,我们需要的是制定特殊条款,在故意杀人罪中增加一项对传承人这个特殊主体予以特殊保护,

2.2 视为通用罪行的加重情节从重处罚

当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侵害行为符合前述特征时,适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罪尽管是适当的,但从立法和实践上需要完善的地方更多,这涉及到对刑法罪名的增加,需要对刑法进行修正,技术上认定该行为要件也并不十分容易。同时,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身权伤害行为适用单独罪名,还可能涉嫌违背平等原则,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置于普通公民之上,实行特殊保护。因此,应该考虑,适用一般罪名即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但加重处罚。

在考虑对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身权行为施行刑法处罚时,将其视为加重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量,则同样能够起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身权的功效。对于应否从重处罚的判断也必须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行为人是否明知受害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否明知行为会或者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危害结果;二是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否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丧失其传承功能或者其传承功能受到限制;三是行为人最终结果是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构成重大危害,即是否发生行为人所希望的结果。当然,不应仅靠刑法上加重处罚,还应由多部门法联动,如从民事赔偿角度导致传承人丧失或部分丧失传承能力的,其赔偿金还应包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赔偿,从行政处罚角度,还应考虑此行为主观恶性及较大社会危害性,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生命的传承例5

一、“仁爱四德”: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具有生命特征的学校德育课程应该有怎样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它既应传承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接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气神。同时,更要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的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现实的当下需要。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崇高与平实、传承与创新等关系,以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自身发展作为学校德育课程核心内容的选择。为此,我们将基于生命成长的从化中学“仁爱” 四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诚信的“为人之德”

“信之于人重矣。”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强调修“信”的重要性,并借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化,使“信”伦理切实在学校德育中得到发扬光大。

1.“立仁”之信——为人的标准。“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信”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意欲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当下,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须堪称表率,否则就不会获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就是对社会和学生的承诺。而《中学生守则》第10条强调:“诚实谦虚,有错就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规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这是学生对社会、师长和同学的承诺。

2.“显仁”之信——为人的品质。诚实待人,信实办事,这样的为人品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人生的根本和归宿,而且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学子们进行该方面的教育。同时,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特别关注“显仁”之信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3.“行仁”之信——为人的行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正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輗和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社会是个大职场,各行各业由共同认可的“行仁”之信约束自己,方可百业俱兴。学校德育要重视这种“信”的教育,养就此种行为,为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奠基。要教育学生今后为政要“取信于民”,为商要“童叟无欺”,交友要“讲信明义”,自立要“言行统一”。

(二)责任的“为事之德”

责任感和负责任的态度是行事能否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它能催生出智慧和能力,能促使人去做好事情,并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种尽责和胜任的欢悦和满足,也正是在这种负责行事的过程中,提升了人的社会意识。

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缺乏“责任”意识。为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责任。在家里,使其认识自己在家中承担的角色和行事能力,如对父母的关爱、协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等等;在学校,使其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和负责的学习态度,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作业也要按时完成等等;在社会大家庭里,社会越开放,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要使其认识小公民角色和行事意识,如争当志愿者、为社区服务等等。

只有教师重视了责任教育,学生才能成为有责任的人。我们知道,除了对社会、集体、家庭的外部责任外,人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正如科恩所说的那样:“在前一种状况下涉及的是职责,而后一种状况下涉及的是道德义务。”因此,对自我负责是这一道德要求的最高水平,也只有能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的人,才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当今中国需要有这种既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又对自我负责的独立个体,这样的人能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社会。

这种责任的“为事之德”,也是“行仁”的实践性具体表现。

(三)爱国的“为民之德”

爱国乃“大仁”之道。学校德育课程把“爱国”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反映了个体与民族、与国家的生存关系。另一方面,“爱国”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起码道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各民族、地域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况下,把“爱国”当作“为民之德”来强调,对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是无须多言的。

(四)慎独的“立身之德”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是中华民族文人学士的传统美德。其中的“穷者独善其身”就是指个体修身的“慎独”,它涉及的是对待生命和人生的态度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

在学校教育中,善待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应该成为“善”的教育的起端。首先,“慎独”的“立身之德”的下限是,善待生命,不要轻生自杀和滥杀;“慎独”的“立身之德”的上限是,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其次,“慎独”的“立身之德”要求的标准要具有普世价值。追求自我完善,并不是要用同样崇高标准去要求每个人,而是要求每个人“在认识今日之我之不足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较之今日更为完善的明日之自我”。再次,“慎独”的“立身之德”——追求自我完善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不是闭门思过、静心养性,而是在积极的人生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并不是洁身自好、远离社会,而是用发展性的生命去创造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生的幸福。

“仁爱”四德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使得学生的生命精神“钙”化、挺起,保持其奋发向上的追求。

二、传承创新:践行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策略

(一)校园文化陶冶人——文化育德

传统都有惯性,文化都有根源。我们提出以“仁爱”作为从化中学的校魂,使文化成为自觉、成为传统,努力打造爱心校园。经过近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整个校园犹如一门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儒雅的氛围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成长。

建于明代的孔圣先师殿,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宣扬积极进步的儒家文化,用孔圣思想教育熏陶学生的生动教材。古风浓郁的学宫广场,承载着学校许多大型活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明伦堂,寓意“明白伦理,崇礼修行”,学校凭此对学生进行“知理行礼”的行为规范教育。“朗朗乾与坤,上下五千年”, 文化长廊中长达80米的蕴涵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型浮雕,与孔圣先师殿源流相连,漫步其间,犹如沿着历史长河,透过风雨烟云,去感悟和体验异彩纷呈、华章迭起的中华文明。

民俗博物馆里再现明清时期的从化县衙办公场地,所刻对联深刻反映着仁爱、和谐等思想,如“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敢相忘,后世后学幼当教养老当敬首在行”等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今年,学校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在学宫广场恢复建设棂星门和太和元气门石牌坊、泮水池、状元桥等,规划建设孔园。此外,学校的树门、学宫广场、知书亭、敬师亭、学宫道、明伦道、状元小径、“仁爱”石……每个名称都蕴含着深刻含义,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让孔子的主要言论、道德要求等都得以充分展现。

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濡养了师生的人格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二)行为规范训练人——行为铸德

学校对学生礼仪、舍务、用膳、做操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形成了行为项目与品德素质训练的对应性关系。同时,学校以尊重生命、崇尚生命为基准,让校园内包括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诸要素均衡协调,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 “仁爱”的办学理念。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以高尚师德和仁爱的人文活动构建和谐的教师之间关系。冷漠举动是无法打动人的,投入感情才能凝聚人心,因此学校努力做教师的知心者,信任、理解、善待教师,尽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是学生仁爱思想和创造精神的播种者,学校提倡“仁爱的教育、仁爱的教师”,让学生在充满温情和民主氛围的环境下有尊严地成长。

二是以高质服务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严、勤、实、活”校训,弘扬“团结、向上、艰苦、认真”的优良校风,践行“笃厚务实、奋发有为”的从中人精神,师生互学互敬、教学相长、共促发展,开展“上学生喜欢的课”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活动,课堂上力挖君子内涵、丰富教学内容。

三是以传统仁爱思想和时代的创造活动构建和谐的学生之间关系。开展以“体验教育”为模式的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大型公益活动的筹备、接待工作,在活动中锻炼社交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宽容、尊重、民主、奉献等时代精神,教育学生为人要以诚相待,做事求真务实,以宽容、豁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事物。

四是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序的规范行为构建和谐的干群之间关系。倡导“克己、厚道、乐群、作为”的行政作风,加强学习,坚决执行党在新时期制定的干部建设、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充分发挥学校班子的团结协作优势,做到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各展其能。

五是通过挖掘内涵来构建特色鲜明的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我们认为拥有五百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每一件物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价值,每一件物品都不能随意搬动减除。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让每一位师生明确行为训练的意义和与品德养成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明理力行,齐力推进,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最终学生团队意识、学习状态、精神面貌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

(三)校本学习滋养人——知识养德

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品德培养的过程。为此,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的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综合性的校本课程。

例如,结合学校孔圣殿、明伦堂文化的开发,在已经编撰《中华古典名言佳句集锦》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组织教师开发设计校本课程《儒学文化选粹》。《儒学文化选粹》计划设置三卷,即“故事卷”“诗文卷”和“校园卷”。三卷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散在各年级实施。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他历史文化名人,不断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进而塑造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学校还在校园走廊的墙壁上镌刻了《论语》经典句子、名人名言等,整个校园就是一本活教材、一个大课堂。2010年6月,美国中小学校长及专家学者26人一行参加了在从化中学举行的培训活动。在学校的欢迎墙上,他们看到了孔子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英文)2011年3月笔者到美国访问,发现这位参观过从化中学的美国校长把孔子的这句话制作成横幅挂起来欢迎我们。她说,这是从中国的从化中学引进回来的,非常好!

传承儒家文化,培育现代君子,办一所充分体现“仁爱”思想办学特色的学校,已成为“从中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

(四)行动中磨练人——活动砺德

我国素有“礼义之邦,君子之国”的美誉,“培育富有创造力的现代君子”对全面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丰富育人内容有重要意义。现代君子不但应该具有传统君子人格的优点,而且应该具有现代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全部特征,比如具有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强烈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全面的价值理念等。

笔者曾跟学生们提过对他们人生三个阶梯的期望:中学毕业考上如意的大学,大学毕业找到称意的工作,一生中过上满意的生活。“如意、称意、满意”都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要有这种感觉心态,就必须在中学阶段锻炼和培育好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体力、毅力、思力、心力、智力、能力等。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根据课改的精神,学校提出了“依本、质疑、合作、共进”教学理念,并努力创设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建设学生成长的优良外部环境和导向。

目前,学校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的客观规律,坚持“育人至谐”的宗旨,形成了“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体验式教育的育人特色,为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活动。

学校每学年都组织艺术节、创造节、科技节、体育节、国庆晚会和元旦晚会等大型活动,团委、学生会和年级组织的春游、户外拓展、慰问老人、上街服务;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活跃身心、融入集体、关爱他人、参与管理、锻炼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实现知行统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每周升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经常邀请学生进行主题演讲,让学生围绕一定主题自荐报名参加演讲,既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组织开展一系列班团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充分利用班级文化阵地,营造“现代君子”主题班级文化;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校园志愿者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风采,树立学习榜样,营造积极氛围等等。学生风貌悄然改变,无论是本校老师还是外来的客人,进入校园都会感到清新的文明礼仪之风。

生命的传承例6

2、 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

3、 敬贤思齐,感恩思源。

4、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5、 传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

6、 牢记历史,缅怀英烈。

7、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

8、 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9、 缅怀革命先烈,鼓舞斗志前行。

10、 纪念烈士,继承遗志。

11、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12、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13、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14、 缅怀革命先烈,放飞中国梦想。

15、 继承烈士遗愿,谋求民生幸福。

16、 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祷告英灵,发扬传统。

17、 坚持崇高信仰,坚信社会主义。

18、 缅怀革命先烈,建设美好家园。

19、 缅怀先烈,学会感恩。

20、 弘扬雷锋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21、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22、 缅怀先烈伟绩,弘扬民族精神。

23、 慎终追远,厚德载物。

24、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献身精神。

25、 缅怀先烈志,共铸中华魂。

26、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27、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28、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29、 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时代新人。

30、 祭奠先烈,缅怀先辈。

31、 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32、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33、 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

34、 缅怀革命先烈,践行群众路线。

35、 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

36、 缅怀先烈志 共铸中华魂

37、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革命精神

38、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

39、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优良传统

40、 清明祭奠先人,不忘环保消防。

41、 清明时节泪花飞,祭奠香炉烟雨忙。手捧礼花献英雄,焚烧断魂燃灵堂。

42、 我邀天弓发雪箭,千丈白绫祭亡魂。

43、 清明时节寄哀思,鲜花一朵告天知。

44、 追忆亲人,寄托哀思!文明祭祀,平安清明!

45、 鲜花祭故人,思念之意存于心。莫把纸来焚,环保健康文明人。

46、 关爱生命,文明祭祖。

47、 纸焚寄思深,空林欲断魂。

48、 上坟不烧纸 植树寄哀思。

49、 情系家祖熊似火,此火非彼火;心念林木深似海,此海非彼海!

50、 物燥风大,上坟莫烧纸;怀亲念友,献花寄哀思!

51、 纸火危险,祭祀在心!

52、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民族精神

53、 牢记历史 缅怀英烈

54、 缅怀革命先烈、践行群众路线

55、 继承烈士遗愿,谋求民生幸福奔小康

56、 弘扬革命精神,建设科学发展新**

57、 传承先烈遗志 弘扬革命精神

58、 弘扬革命精神,建设小康生活。

59、 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

60、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61、 献花敬礼,缅怀先烈。

62、 缅怀先烈爱国魂,幸福不忘英雄史。

63、 为了我们的未来只争朝夕。

64、 发扬革命传统,谱写时代新篇;继承先烈遗志,铸就共同理想。

65、 宏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66、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献身精神。

67、 缅怀先烈志,共铸中华魂。

68、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69、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70、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71、 缅怀先烈伟绩,弘扬民族精神。

72、 祭奠先烈,缅怀先辈。

73、 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74、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75、 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

生命的传承例7

随着钻井速度的提高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复合钻井工艺的推广应用,要求螺杆钻具在井下工作更长的时间,现有的维修工艺已不能够满足钻井生产需要,只有做更细致更认真的研究工作,才能提高螺杆钻具的维修质量。只有通过维修工艺、技术的研究,才能使螺杆钻具的维修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最大限度的满足钻井生产需要。

一、螺杆钻具关键维修技术

(一)研究重点

螺杆钻具主要由旁通阀总成、马达总成、万向轴总成、传动轴总成四部分组成。长期以来,马达寿命短、工作性能不高;传动轴总成使用寿命短、检修标准落后、维修困难,这是在修过程中长期困扰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就是该项目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螺杆钻具维修工艺的研究分析,以下两个方面是项目研究的重点:马达的定子和转子的过盈量与马达压降之间的对应关系;传动轴总成的TC轴承的配合间隙和串轴承的轴向间隙对传动轴寿命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1)马达总成检修工艺。螺杆钻具的马达是一种容积式马达,其工作性能与流量、马达压降、钻压等有密切关系。其工作性能和寿命,都与马达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配合有关。在现有的试验能力的基础上选配合适的马达是马达总成研究的重点。

螺杆钻具马达的性能评价。根据我们反复的研究和试验得出,螺杆钻具的性能主要是受螺杆钻具马达的转子和马达定子的匹配程度影响(在螺杆钻具其它部件保证正常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常见的有以下4种情况:配合过松、配合过紧、配合面有缺陷、正常配合。

建立马达的定子和转子数据库,进行不同过盈量配合,再进行马达压降试验,就会得到马达的过盈量与马达压降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选配出合适的马达来,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

(2)传动轴工艺。螺杆钻具的传动轴总成,是将马达的转速和扭矩传递给钻头,同时承受钻压所产生的轴向和径向载荷。如何提高它的使用寿命和确定检修检验标准,是我们传动轴研究的重点方向。

传动轴主要由传动轴光轴、TC径向轴承、串轴承、锁母、隔套等构成。根据其配件的作用分析得出串轴承和TC轴承是影响传动轴工作性能和寿命的主要因素。

重点一、串轴承是传动轴的主要部分,它一般由10组球形推力轴承组成,主要承担上部钻具的钻压,转子、万向轴、传动轴、钻头的重量及马达、钻头水眼压降产生的轴向合力。在正常使用下,推力轴承使用寿命为150小时左右。达到使用寿命后,滚珠磨损、轴承圈磨损,滚珠已经不能沿轴承圈规律转动,也就不能正常工作。根据维修经验,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传动轴的串轴承磨损与轴向间隙及使用时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规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磨损量会加剧增大。由此我们会修正检修标准,在原来的标准基础上提高,保证传动轴在一定时间段的使用。

重点二、通过项目小组的分析研究,传动轴径向间隙影响到螺杆钻具的使用寿命。正常来说,传动轴的TC 轴承用来保证钻具的定轴运动,同时TC轴承的间隙也影响到了传动轴的使用寿命。径向轴承分为上、下两组,分别承受转子作行星运动时引起的弯曲载荷和钻头钻进时的侧向力。此外,径向轴承也会影响推力轴承的使用寿命,据数据可知径向间隙每增大0.5mm传动轴寿命减少50小时。我们通过在维修装配时严格按照维修工艺,合理选配传动轴轴向、径向间隙来保证传动轴的使用寿命。通常来说,传动轴分流5%-10%的泥浆流量,用来润滑和冷却传动轴的轴承,降低轴承工作温度和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

径向轴承间隙流量可用下列方法计算:Q=(Pδ3πd)/12μL,SP:两端压差;δ:间隙;d:动圈轴承外径;μ:泥浆粘度;L:轴承配合长度。

或者可以用轴承间的间隙面积与水帽水眼的面积比较。由此,根据公式在装配传动轴时,可以得到合适的间隙配合在0.3-1.0mm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串轴承和TC轴承的配合间隙是影响传动轴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由此,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建立传动轴的检修检验标准。

二、螺杆钻具维修技术进展

(一)马达总成

生命的传承例8

3、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4、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5、继承烈士遗愿,谋求民生幸福。

6、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祷告英灵,发扬传统。

7、坚持崇高信仰,坚信社会主义。

8、缅怀革命先烈,建设美好家园。

9、缅怀先烈,学会感恩。

10、弘扬雷锋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11、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12、缅怀先烈伟绩,弘扬民族精神。

13、慎终追远,厚德载物。

14、传承文化、缅怀先烈、文明祭祖、爱党爱国。

15、缅怀先烈志,共铸中华魂。

16、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17、献花敬礼,缅怀先烈。

18、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19、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时代新人。

20、祭奠先烈,缅怀先辈。

21、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22、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23、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

24、缅怀革命先烈,践行群众路线。

25、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生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26、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献身精神。

27、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

28、纪念烈士,继承遗志。

29、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优良传统。

30、弘扬革命精神,建设小康生活。

31、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

32、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33、发扬革命传统,谱写时代新篇;继承先烈遗志,铸就共同理想。

34、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35、为了我们的未来只争朝夕。

36、缅怀革命先烈,鼓舞斗志前行。

37、宏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38、白云诉哀思,清明祭英烈。

39、缅怀先烈爱国魂,幸福不忘英雄史。

40、敬贤思齐,感恩思源。

41、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42、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

生命的传承例9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1](p307)当人们谈论儒家孝道思想的时候,往往最容易想到子女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其实,儒家孝道思想不仅局限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养,还包括其他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崇拜、祭祀祖先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是对过去生命的一种追思;对父母的尽孝则是对现在生命的珍视与关爱;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对未来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一种期望,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人类的生命正是通过在这三个环节中的不断流动得以传承与提升。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2](p31),生命意识则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本质。 

 

一、生命的追思意识 

 

孝道思想中对祖先的祭祀是中国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亡而不死的生命意识,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是人类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起点,故曰“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也”(《吕氏春秋·孝行览》)。孝字是一个会意字,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孝”字,孝字结构具有双重特征。从象形角度看,该字上半部是“老”字,表示祖宗、先辈的意思;下半部是“子”字,表示子女、晚辈的意思。从会意角度看,孝字则是“老”字与“子”字的组合,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义:“老”扶“子”头,“子”承“老”身,这一结构既可理解为“子”是“老”的拐杖,有责任、义务对“老”的生命进行赡养和照顾;又可看作“老”用饱经生活沧桑的手掌抚摸着“子”的头,向晚辈托付生命传承的责任,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蕴,故《尔雅·释训》解释道:“善父母为孝”;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孝”的文字结构向我们展示了“孝”所具有的最原始、最质朴的意蕴,尽管这只是一种萌芽状态,但构成了整个孝文化的生长点。正是通过对“老”和“子”这种原发性的生命关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孝文化。 

人类与其他一切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能够自觉用意识的力量去维护生命,在人类早期,人就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和生命本源问题,从而产生了对生命本源重视的意识,这种观念则体现在人们对祖先崇拜以及祭祀的活动中。 

西周金文中的孝观念大多数表现在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其崇拜对象并非健在的父母,而是先祖。当时出现的孝字,也多与祖先祭祀活动有关,如《追簋》中有“用享孝于前文人”(《三代吉金文存》9.5),《酒诰》中有“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文侯之命》中有“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等,句中无不包含此种意义。祖先崇拜的出现固然是由多方面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感念生命的由来、感激祖先赋予生命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他们知道:“先祖者,类之本也”(《荀子·礼论》),“无先祖焉出?”(《大戴札记·礼三本》),“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效特性》)。由于生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的,我们先人所拥有的生命来之不易,所以人不能忘祖,“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礼记·祭义》)。人们祭祀祖先,就是要表达对祖先赋予我们生命的崇敬、感激和追思之情。“我们从思想的观念来看,人的最高生活目标就是生命,尤其在古代社会,举凡一切人能赖以生存的都被人视为最高价值所在,而当人智对自我主体有更深刻认识时,对生命之源,生命所从出之所,必生敬慕感念之情而加以祀之。”[3](p71)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先祭祀与崇拜的行为,是孝道思想一种追本溯源的情结,核心是对生命来源的追思。 

孔子虽主张“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但他谈论孝不是承继周人只注重对祖先的追思,而是延续春秋的新思想,他将孝还原为人对祖先、父母的真实情感,为孝找到了现世个体存在的生命依据。在回答宰我问“三年之丧”时,孔子指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这是从生命追思的角度对“三年之丧”的合理性作出说明:我们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难道在父母去世时,不应该守丧三年作为回报吗?可见,“三年之丧”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人们真实情感在生命意义上的具体体现。孔子还曾经有言:“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人除了吃饭外,最重要的就是办丧礼和祭祀鬼神了。但孔子所认为的丧礼并不仅仅是一个礼节仪式的问题,他的重点在于内心感情在丧礼中的表现。在林放问他礼之本时,他的回答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当与古人祖先崇拜的观念紧密相关。由此追溯孝观念产生的文化心理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孝观念与祖先崇拜是直接关联的。祖先崇拜观念不仅使古代中国社会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进而由氏族制发展到宗法制,它还深刻地影n向了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钱穆先生说:“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几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4](p51)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祖先崇拜观念与孝道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祖先崇拜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孝道观念是对生命的一种追思。 

 

二、生命的爱敬意识 

 

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不仅是在敬宗祭祖的活动中去体悟生命、感念生命,去追思生命来源,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珍惜和爱护正在存有的生命,把对先人生命的幽思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终极关怀也相应地转化在现实的伦理生活中,在现实中以爱心对待父母、以养心敬重父母,甚至在此基础上善待自己。 

孝道思想的爱敬意识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关爱,孟子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孝的至高点没有比尊亲更高的孝行为了。换言之,尊敬父母就是最高、最大的孝。荀子也曾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荀子·王制))这也是说能够奉养自己的父母,就是孝。可见,孝首先是赡养父母,诚如《孝经》所云:“夫孝,始于事亲。”关爱父母、孝敬父母,对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年龄逐渐增大,子女因父母能够高寿而感到高兴、喜悦;同时父母在世的生命也在日渐减少,子女则因父母年迈而产生忧虑、恐惧。子女应当珍惜父母这一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地去延长。当然,对父母的孝敬、对父母生命的延长,在物质层面上的赡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关怀,孝敬父母的实质在于爱、在于敬、在于尊重。孔子在论及孝敬父母的时候也多侧重于发自子女内在的真情实感。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孔子弟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就意味着孝敬父母在物质层面上的满足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更要对父母有恭敬之心。“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中庸》)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就是说,孝顺父母是有原则的,孝敬父母要常常反问自己对父母尽孝是否是真心实意,如果对双亲不是诚心诚意,也就谈不上是孝顺父母了。从外在形式来看,孝敬父母的行为要严肃庄重,要合乎于礼:“生,事之于礼;死,葬之于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从内在情感来看,孝敬父母要怀有真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感情,要“笃于亲”,只有心里对父母有笃诚的亲爱之情。才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才能做到对父母“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总之,对父母的孝行具有不同层次和境界,但核心是尊敬,诚如曾子所言:“其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同时,孝道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还表现为对自我的关怀、珍爱。“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身体不仅是自己的生命的承载体,同时也是父母生命遗留下的身体,是父母生命在我们身体中的延续。善待自我、重视自我就是对父母乃至祖先生命的保全。“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也。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也。”(《礼记·祭义》)“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身,是伤其本。”(《礼记·哀公问》)为了保全自身的生命,为了自身安全,不登高,不临深,不处险地,“游必有方”。当然,伤风败俗、违科犯禁的行为更不能去做,以达到“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祭义》)的境界。 

孔子的弟子曾子临死时对他的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让弟子们看到自己的身体是完整的,没有损伤,并以此感到欣慰。曾子说,自己在生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十分注意不使自己的身体受损伤,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受之于父母的,其中承载了从祖先传下来的生命。曾子等都认为,受之于父母以完整的身体,应该以完整的身体还给父母,才能使父母的生命也得以延续,这是孝道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作为一个生命体,自己的身体肯定是过去生命的承载者,生命是通过这一有形物质而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人对自我存在、自我生命的重视,正表现人对生命的崇高敬意。因为人的生命源于父母,父母的生命无限地往上追溯则来自天地,故人对自我生命的敬意就好比对父母、对天地的敬意一样。”[3](p24)。在当时家族观念流行的社会背景下,强调对自身的珍视、爱惜,体现出对家族生命传承的责任和意识。

三、生命的延续意识 

 

祭祀祖先、孝敬父母、保全自身只是孝道思想中的一个阶段,只有让家族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下去,才是最大的孝。“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曾子大孝》)孝道思想体现出入的生命意识,从祖先到父母,从父母到自己,从自己到自己的后代,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传宗接代的延续中得到流动、生生不息,从而也实现了人们对于生命有限的遗憾而追求永恒的一种价值取向。父母的生命传续到/自己,如果不能继续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无子为其绝世也”(《大戴札记·本命》),正是这种思想的明显体现。生命总是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这也是人类有限生命对无限生命的一种追求。以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为内容的孝道思想,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命价值观。这种生命价值观既表现为渴望生命延绵不断的传递,又表现为追求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 

因此,要想获得生命的延续,实现生命的永恒,就不得不考虑传宗接代问题。生命的延续是通过家族延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家族生命的传承与家族的兴旺发达的价值观念就联系起来了,婚姻便成了人们生命延续的一件大事。“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礼记·哀公问》)男女结婚就成了传承祖先生命的一项重要内容,生儿育女成为保持家族生命兴旺的重要手段,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责任。孔子说:“父母生之,续莫大也。”(《孝经·圣治章》)只要每一代人都承担起传承生命的重任,家族生命就会枝繁叶茂,万代不竭。 

从人的自然生命本性来说,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暂时的,生命传承不仅表现为绵延不断的自然和生物意义的传承,更表现为对家族生命的物质传承和文化传承乃至精神传承(包括家业、家风等),而后者是一种更有意义的价值传承。家族生命价值的物质传承的基本要求是守住家业,家族生命价值的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是传承良好的家风。孔子在回答孟懿子问孝时说:“无违。”孔子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具体说来就是要继承先祖基业,保持先辈的风范。“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中庸》)不能很好地传承家风或没能守住祖宗基业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不肖子孙而遭贬斥,这充分表现了孝道中所蕴含的生命的物质传承和价值传承的双重内涵。 

从个体对家族生命的传承上来说,个体仅仅维持祖先遗留下来的基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继承祖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使家族生命在维持前辈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使整个家族生命意义得到辉煌发展,生命传承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如果想使整个家族生命得到传承,其出发点便是立己身。“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使自己的地位身份能够确立是传承生命最重要的一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孝”。“立身行道”的内涵是丰富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诚如孔子所担忧的那样:“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论语·卫灵公》)如果一个人在经过立德、立功、立言等三方面的努力,能够使自己垂德后世、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最终实现超越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获取人的永恒的生命价值。这一超越,从个人角度而言,既获得了现实生活的幸福,又实现了自身生命价值,体现了人生的意义;从家族角度而言,既可光宗耀祖、彰显其亲,还可以进而福荫子孙;从社会角度而言,可以报效国家,有益于民众。立言就是著书立说,妙手著文章。如果达到了立德、立功和立言的完美结合,那么就意味着圆融了生命的意义,体现了生命的价值。这样,也就达到了孝的新境界,实现了传承家族生命和完善自我生命的统一,真正实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朽。 

 

结语 

 

儒家思想是一门“生命的学问”[5](p127)。因此,儒家其中的孝道思想也就不仅表现为一种家庭伦理思想,更是蕴涵了人类关于自身的生命意识的思想和学问。人类对生命意识增强和促进生命的不断延续是祖先崇拜流行的必然结果,祖先的形象庄严、高大既然反映出一个宗族生命力的强盛、繁荣,子孙为了保持祖先的形象就要努力发展本族的生命力。孝“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人文性宗教,反映了中国人生命不息,文化绵延不断的历史意识和终极价值理想”[6](p25)。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在缅怀祖先的时候,更融人了对先人生命的追念,感恩祖先给予自己生命。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珍惜父母从祖先所传承下来的生命。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生命,把爱护自己的生命列为孝的出发点,是因为这生命直接来自父母。生命存亡的意义主要不是对自己个人而言,而在于这关系着祖先生命形象的存在和完整。即自己的生命既然是以祖先为代表的宗族生命合力的一部分,为了宗族生命力的强大,自己就得保重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自然而然地推理:为了宗族的壮大,让祖宗生命能够永久地延续下去,生命个体就必须要担负起努力生育后代的责任,以便给本族增添更多的物质意义上的生命;同时,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生命的存在,承载了整个家族的精神生命,使得这种生命得以传承。否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生命的延续受到阻碍,不仅因此而违背宗族群体的生存精神,也将会被视为是世间最大的罪恶。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 

[3]王祥龄.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m].台北:学生书局,1992. 

生命的传承例10

随着钻井速度的提高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复合钻井工艺的推广应用,要求螺杆钻具在井下工作更长的时间,现有的维修工艺已不能够满足钻井生产需要,只有做更细致更认真的研究工作,才能提高螺杆钻具的维修质量。只有通过维修工艺、技术的研究,才能使螺杆钻具的维修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最大限度的满足钻井生产需要。

一、螺杆钻具关键维修技术

(一)研究重点

螺杆钻具主要由旁通阀总成、马达总成、万向轴总成、传动轴总成四部分组成。长期以来,马达寿命短、工作性能不高;传动轴总成使用寿命短、检修标准落后、维修困难,这是在修过程中长期困扰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就是该项目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螺杆钻具维修工艺的研究分析,以下两个方面是项目研究的重点:马达的定子和转子的过盈量与马达压降之间的对应关系;传动轴总成的TC轴承的配合间隙和串轴承的轴向间隙对传动轴寿命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

(1)马达总成检修工艺。螺杆钻具的马达是一种容积式马达,其工作性能与流量、马达压降、钻压等有密切关系。其工作性能和寿命,都与马达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配合有关。在现有的试验能力的基础上选配合适的马达是马达总成研究的重点。

螺杆钻具马达的性能评价。根据我们反复的研究和试验得出,螺杆钻具的性能主要是受螺杆钻具马达的转子和马达定子的匹配程度影响(在螺杆钻具其它部件保证正常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常见的有以下4种情况:配合过松、配合过紧、配合面有缺陷、正常配合。

建立马达的定子和转子数据库,进行不同过盈量配合,再进行马达压降试验,就会得到马达的过盈量与马达压降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选配出合适的马达来,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

(2)传动轴工艺。螺杆钻具的传动轴总成,是将马达的转速和扭矩传递给钻头,同时承受钻压所产生的轴向和径向载荷。如何提高它的使用寿命和确定检修检验标准,是我们传动轴研究的重点方向。

传动轴主要由传动轴光轴、TC径向轴承、串轴承、锁母、隔套等构成。根据其配件的作用分析得出串轴承和TC轴承是影响传动轴工作性能和寿命的主要因素。

重点一、串轴承是传动轴的主要部分,它一般由10组球形推力轴承组成,主要承担上部钻具的钻压,转子、万向轴、传动轴、钻头的重量及马达、钻头水眼压降产生的轴向合力。在正常使用下,推力轴承使用寿命为150小时左右。达到使用寿命后,滚珠磨损、轴承圈磨损,滚珠已经不能沿轴承圈规律转动,也就不能正常工作。根据维修经验,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传动轴的串轴承磨损与轴向间隙及使用时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规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磨损量会加剧增大。由此我们会修正检修标准,在原来的标准基础上提高,保证传动轴在一定时间段的使用。

重点二、通过项目小组的分析研究,传动轴径向间隙影响到螺杆钻具的使用寿命。正常来说,传动轴的TC 轴承用来保证钻具的定轴运动,同时TC轴承的间隙也影响到了传动轴的使用寿命。径向轴承分为上、下两组,分别承受转子作行星运动时引起的弯曲载荷和钻头钻进时的侧向力。此外,径向轴承也会影响推力轴承的使用寿命,据数据可知径向间隙每增大0.5mm传动轴寿命减少50小时。我们通过在维修装配时严格按照维修工艺,合理选配传动轴轴向、径向间隙来保证传动轴的使用寿命。通常来说,传动轴分流5%-10%的泥浆流量,用来和冷却传动轴的轴承,降低轴承工作温度和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

径向轴承间隙流量可用下列方法计算:Q=(Pδ3πd)/12μL,SP:两端压差;δ:间隙;d:动圈轴承外径;μ:泥浆粘度;L:轴承配合长度。

或者可以用轴承间的间隙面积与水帽水眼的面积比较。由此,根据公式在装配传动轴时,可以得到合适的间隙配合在0.3-1.0mm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串轴承和TC轴承的配合间隙是影响传动轴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由此,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建立传动轴的检修检验标准。

二、螺杆钻具维修技术进展

(一)马达总成

经过研究和测量得出天津立林、大港中成公司的5LZ120×7Y、5LZ165×7Y、5LZ197×7Y、5LZ244×7Y以及5LZ197×7Y(德州石油机械厂)四级马达的定子和转子配合间隙与马达压降的关系。由于定子和转子的配合间隙较小,温度可能会影响到数据,因此我们测量定子和转子的温度选定在21℃左右。由于马达转子和定子的测量受温度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测量的数据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在21℃下进行测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虽然通过几个月项目组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掌握了一部分马达间隙配合的基础数据,得出了一些规律,通过更大量的数据得以认证,建立了一个马达定子和转子尺寸的数据库。

(二)传动轴总成

生命的传承例11

一、活动主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二、活动对象

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革命传统美德教育

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大力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革命传统,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谦虚谨慎、排除万难的精神和品质。

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通过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重视系列节日教育

1.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思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一学党史、知党思跟党走”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挖掘革命传统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利用六一儿童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革命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1,构建红色经典诵读体系。各学校要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读《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有的人》《可爱的中国》等红色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

2.搭建红色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红色经典、写红色经典、唱红色经典、演红色经典、展红色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星期开展一次“书写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月的黑板报和调窗要有一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每年举行一次红色经典情景剧展演活动等

3、深化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忠于党、为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红色经典美文、红色经典诗词表现出来。成立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传统、热爱诵读

(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1,加强革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将地方革命先驱先烈的英雄故事、革命文化遗迹等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2.培育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利用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活动、重要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历史博物陈列馆等载体,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等结合开展教育活动

四、活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