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5 10:27:27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1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2013B27);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1775023)

引言

就业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做可雇佣能力[1,2]。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3]。但是,不同发展时期,就业力的内涵和研究视角各异。从时间上划分,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业力主要关注下层民众的就业态度与形象,并有政府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到70年代,致力于政策层面的宏观研究;80年代,转移到公司或者组织层面,研究员工管理组织的弹性以及人力资源的最优化使用;90年代直至现在,就业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如何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

防灾科技学院是以防震减灾为特色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院于2008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以来,批准立项148项,目前已有63项通过验收,累计培养大学生达到500余人。为了研究和总结大学生创新项目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对我院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且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侧重于就业和考研情况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的核心就业力主要由四项能力构成:基本工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寻找职业能力[4]。调查围绕对这四项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

1.对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量毕业生被“抛上社会”,虽然我国近几年总的就业岗位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越来越不乐观。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5]。这说明基本工作能力较低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和任职发展的主要原因。防灾科技学院作为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有多种途径,其中实践、实习活动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项目就是很好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这项活动,尤其对那些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完成预期目标的学生来说,许多基本工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参加创新项目后,一些基本工作能力是否有提高的调查结果。

2.对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大学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即掌握一种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部分大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参加创新项目时遇到的许多问题,跟学习能力低有关。例如,确定研究题目后,不知如何开始,即不懂研究流程或不掌握研究方法。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水平极低。造成以上现象跟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创新项目实际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通过参加创新项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参加创新项目的多为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他们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很多专业课程甚至公共课程正在开设或者还没有开设,相关知识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他们需要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调查发现:97.1%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项目后掌握了更规范的研究方法;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有提高;9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技巧和规范有提高。许多教师反映,指导参加过创新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明显比指导其他学生容易且效果好。

3.对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学生对创新项目与就业、创业的关系调查情况。需要注意,我们调查的对象都已经毕业,并且都参加过创新项目,他们的认识与在校学生、与未参加创新项目学生的认识肯定有差异。可以看出,参加过创新项目的学生普遍认为创新项目训练和就业、创业的关系密切。

调查发现,参加创新项目最重要的影响是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在提倡创新,大学生们虽然对这个词语很熟悉,但对它的理解很不到位,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4.寻找职业能力

可以通过多种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能。我院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普遍认为与求职相关的技能,如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等等,均得到提高。并且一部分学生调整择业心态,改变了不合理的预期。14.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创新项目后,自己的就业观念有很大改变,40.0%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改变。一些学生还在参加完创新项目后,制定了清晰的、与自己能力、特长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

5.结论

综上,对参加创新项目的大学生来说,构成核心就业力的基本工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寻找职业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大学生创新项目是一个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良好机会。对很多本科生来说,他们缺的正是这种机会,这是让他们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是探求某项发现或发明的机会。大学生把握好这个机会能够最大程度地锻炼自己,丰富和充实自己宝贵的四年求学时光,为自己成才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当然,我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通过不断完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为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2

作者简介:李治淼(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丛蕊(1972-),女,黑龙江富锦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111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2-0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的重要举措。[1-3]在《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与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4]然而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期待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如何保障计划的实施,应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本科生围绕创新实验计划认知、认可情况展开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探究了在创新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长期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三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累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28份,回收率为64%。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知情况,继而调查了本科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其次以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为主线,调查分析了创新实验计划的前期准备、信息获知、学生的参与心理等,以及项目科研流程每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最后部分了解了本科大学生对创新实验计划的预期收获与建议。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本科生专业认知情况

现代高校按照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学科门类、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5]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大三阶段,甚至是大四阶段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知之甚少。针对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的调查发现,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了解;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了解;74%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了解一点;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图1所示。而对于不了解本专业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原因,3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与导师沟通;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信息闭塞,缺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增进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的途径选项中,6.25%的被调查者想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拓展专业知识;18.75%的受访者选择了参加挑战杯;75.0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来了解专业的应用领域以及前沿知识。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并且认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方式来提高专业认知。[6]

2.创新实验计划的宣传情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一项新兴的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高校组织部门的宣传情况以及教师的支持情况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参与者人数的多寡。没有及时的宣传,即使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与创新实验项目失之交臂。

调查中发现,62.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创新实验计划不是很了解;32.5%的被调查者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创新实验计划;仅有6%的被调查者完全了解创新实验计划,如图2所示。在了解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途径上,大部分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师或同学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1.25%和39.06%;此外有14.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创新实验计划的。对于创新实验计划的帮助作用,5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很大,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有机会,67.19%的被调查者会尝试参加创新实验计划;28.13%的被调查者会视他人参与情况参与实验项目;仅有4.6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该计划。由此看来,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认可度较高,然而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3.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大体包括前期准备、选题立项、信息获取、项目的具体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问卷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参与心理、项目中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及项目所需的硬件、资金支持情况展开了调查。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团队由3~5人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的形式联合申报,81%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团队申报,其余19%的被调查者倾向个人申报。对于团队中年级和专业交叉情况如图3所示,11%的被调查者不希望有任何交叉;而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年级交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学科交叉;3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二者均交叉,这样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关于项目的加入途径,34%的被调查希望通过指导教师推荐申请创新实验计划;53.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自荐申请。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重要一步。[7]在选题来源方面,如图4所示,选择“对某一课题感兴趣,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比例为52%;选择“部级科创的题目或导师的一个研究课题”的比例为22%;选泽“研究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约占20%;课题选择“偶然,或来自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自己灵感”的比例为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选题都较为谨慎,或涉及专业前沿,或是兴趣点。对于最终选题的确定23%的被调查者期望课题由导师帮助确定;67.1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小组讨论决定;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由项目组组长确定,显然更多的学生希望借助小组讨论来确定最终的选题。

在信息获取方面,31%的被调查者会在图书馆查阅书籍;32%的被调查者选择查询互联网检索信息;14%的被调查者会在导师处获取;1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项目交流获取。对于互联网信息检索,仅有16%的被调查者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35%的被调查者了解信息检索,但不会使用;45%的被调查者不会信息检索,但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在项目交流方面,49%的被调查者期待有较多的项目交流;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期待有院级及以上的项目交流活动,以开阔眼界。

对于教师的指导,43.75%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低于1次;13%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高于1次。5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起到辅导作用,能够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43%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起到咨询作用,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学习;3%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仅仅起到监督作用,只负责时间和工作量的考量。

对于小组分工情况,4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5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组长及有专门主管某一任务的组员,但有事时大家一起商量着干;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组长全权负责,组员听从指挥。项目在进行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或调研,39.0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实验设备先进;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项目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比较落后;2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专业性的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14.6%的被调查者需要去周边或相关地方完成项目。对于实验室开放程度,30%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实验室硬件设施使用方便,开放性良好,可以随时去实验室做实验;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方便,实验室要申请,中间环节复杂,等待时间较长;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的材料不全。

在论文撰写方面,有25%的被调查者撰写过论文或报告。对于论文撰写时出现的问题,39%的被调查者认为撰写的论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28.13%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严重,没有自己的创新点;32%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在撰写论文时,34.3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5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长的意见。在需要版面费用的使用上,65.63%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学校资金支持;6.25%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导师帮助;约28%的学生表示倾向于组内筹集。

4.创新实验计划预期收获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需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中大学生对创新思维方面的收获和实践能力的收获,并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或取得专利等。在针对小组成员收获期望调查中,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期望获得最高奖项;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的去做,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管认真做项目,不去管结果如何。而对项目预期所得到的有益效果,5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能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3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掌握了更创新、规范的研究方法;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4%的被调查者表示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发表更专业的学术论文。由此可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终结,收获、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也需要纳入进来。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哪些体验与收获,存在哪些遗憾,对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期望与建议等都值得关注。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提出,使得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文中讨论的本科生对创新实验的认知以及创新实验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良性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2]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3]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4]刘大军,罗一帆,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4-306.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3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新世纪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曹妃甸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京津两大城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曹妃甸在建设过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注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应尽快搭建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从而推动曹妃甸成为北方最先进的循环新型工业化基地。

1、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是针对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科研项目合作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合作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本着“平等互利、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组织形态。

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成宏观调控者,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平台建立和成长阶段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实施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通过与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形式项目管理论文,满足技术创新对于合作长期性、深入性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和创新的源泉,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创新成果资源,具备优良的基础科学和前瞻性科研环境,对平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

根据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功能需要,可以将该平台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文化模块、信息平台模块、智力支持模块、资本支持模块、中介服务平台模块、政府支持模块。该平台以文化模块为催化剂,信息平台为科研介入接口,通过智力

支持、资本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三大核心模块,在政府支持模块的辅助下高效的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提供科研服务。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功能模块图如图1

图1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模块图

文化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园区和企业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从而不断完善曹妃甸工业区平台文化建设;信息平台模块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信息交流中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等主体广泛的在该平台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交流、引导、转化和传播;智力支持模块的功能是为曹妃甸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加快曹妃甸及周边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步伐,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曹妃甸提供智力保证;资本支持模块则是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与融资体系,完善曹妃甸工业区的投融资环境,帮助曹妃甸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中介服务模块的形成,有利于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通,具有加速整合的功能,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催化剂;政府支持模块在该平台中的功能主要是管理与监督,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定期对该平台进行考核加强平台的管理,保证平台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组合式的科研扶持政策, 加快企业的成长。

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它是制度框架内的组织和行为的规则和方式。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同时无论是科研介入平台的整体运行还是各子模块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运行原理与过程。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六大模块,为了促进政企学合作,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运行机制主要分三块内容: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机制、要素间的关联机制。

2.1、平台运行的外部环境调节机制

外部环境调节机制是指市场调节机制期刊网。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才会具有技术创新和结网的内在动力,进而才会自觉按照平台的要求项目管理论文,对自身行为加以完善,以便更好地参与系统的运转,最终各主体就会逐渐形成一些适应平台环境的特点。

对于曹妃甸工业区的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它必须通过大量企业之间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就迫切需要与其它行为主体结网。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当曹妃甸工业区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就会缺乏对科学与技术进步进行价值表征的价格信号,只有通过政府直接划拨科研经费由,这就导致了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及研发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指导下的技术推动,不利于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在较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展不完全依赖政府,而是积极走产业化的道路,更多地与企业进行科研交流合作。总之,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驱使高校与科研机构产生构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市场机制的建立促使曹妃甸工业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这样,政府就会真正关注区域利益,关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促进构建平台的要求,并且改善自身组织的一些行为,逐渐发育成平台环境所要求的政府。

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相互交流的界面,使创新平台的网络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往往互不来往,交流难以在区域内形成网络,而市场机制给各行为主体跨越自身组织边界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平台中的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高效流动。并且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准确的信号项目管理论文,促使资源的流向带有趋利性,使网络中的资源趋于流向能产生创新集群的行为主体。

2.2、平台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该平台只有在各种创新机制的协调和影响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受到创新机制的支配,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和管理创新机制[2]。

(1)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而技术创新机制是指科研介入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决定创新者技术创新绩效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关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整的体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由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的部分组成。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高校图书馆、科技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孵化器等基本设施。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技术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对平台各部分的协调,有利于形成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科研设施、技术产业中试基地等硬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新区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并通过协调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影响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从而最终实现创新。

(2)制度创新机制

制度创新机制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并通过该制度的运行能获得追加利益。制度创新机制在整个创新机制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系统安排,其运行过程要受到制度创新机制的影响和支配期刊网。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协调运作,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所有制结构合理,产权明晰,权、责、利相匹配,分配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制度创新机制,引导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3)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强调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管理领域,创新不只是一种职能,而是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在科研介入平台中,管理创新机制对主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及整个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项目管理论文,管理创新机制直接影响着政府管委会的行为,管委会在该机制的协调下,往往会精简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运行机构,从而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而言,在管理创新机制的协调和促进下,新区内的高新技术和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2.3、平台的要素关联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的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平台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各种关联机制的影响。具体说来,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机制、政企学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服务机制。

(1)产业聚集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作为支持曹妃甸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成功的科研介入平台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研介入平台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都是产业聚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2)政企学合作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需要在政企学合作机制的调节下进行的。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要求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避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开发,降低创新风险。科研机构可以面向市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之,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3)风险投资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风险投资机制的协调。在平台内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利用科技项目经费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项目管理论文,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通过拓宽资金渠道、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公司,规范创业投资企业产权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

(4)创新激励机制

各组织机构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是曹妃甸科研介入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曹妃甸工业区及周边地区是精英人才的汇集地,在技术资金人才都具有超流动的特征。通过建立政策激励、产权激励、考核激励等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地在联系在一起,发挥人才的创新潜能。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利于形成风险分担受益共享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受益共享的新型机制的建立,不仅让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而且还为员工发挥其创新潜能提供制度保障[3]。

(5)创新服务机制

在创新服务机制的协调下,科研介入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能营造有利于园区创新活动的良好环境。曹妃甸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新兴工业化基地,必须按照市场法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系统和技术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孵化器、网络科技信息网络、科研协作网络、人才培训网络、融资协商网络、国际合作网络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机制的运行来有效推动和促进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

3、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保障措施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规划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研项目的需求发展方向而建设。平台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曹妃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实施,因此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实施。

考虑到科研项目合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及科研项目合作对于投资环境的优化和促进作用,科研项目平台的建设发展目标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科研项目平台功能的最终完善期刊网。具体是:第一步,建设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好科研信息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行业部门管理系统,并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为科研项目合作服务提供支撑平台;第二步项目管理论文,建设推进阶段,在正常运作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平台会员,引导更多有实力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完善中介服务,将涉及科研合作业务有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纳入进来,提高科研合作的服务质量,同时,要不断的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建立成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平台;第三步初步完善阶段,在科研项目平台高效运作的基础上,提高该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与全国范围以及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规范、开放、共享、安全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培养一批从事科技平台建设的专门人才队伍。

3.2、建立精简高效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组织机构

建立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曹妃甸企业对科技水平问题的集成研究。目前曹妃甸信息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企业间缺乏联系,缺乏市场信息或且力获取市场信息的问题导致因信息不充分或交易成本过高,而使企业难以把握市场情况。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也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曹妃甸内企业科研项目上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此一来,既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与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体现。

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计划并筹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组织结构,专门负责为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产学研服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和交易会,并建立专门场所并定期组织企业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并通过该平台对参与主体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以下是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图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3.3、完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科研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能促使曹妃甸企业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项目管理论文,增强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并且还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鼓励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保护才能做到。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且要注意学习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工具,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完善科研项目监管制度。从科研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来看,对任何专家的科研项目都应该是可以进行监理的,通过用社会化、程序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取代科研项目管理中目标无法量化、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质量无保障、进度难控制和监督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科研介入平台需要按照客观、透明、明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研监管机制,由科研介入平台的主管部门聘请资深的专家组成监理专家组,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目标、质量及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程监理,避免科研中的腐败,确保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权益,保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统一,实现平台运行的环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4

1、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完成招商引资额5000万元,亿元以上进园开工项目(谷硅新材料)1个,目前,该项目三栋主体厂房完工,道路、围墙已建好,生产设备陆续进厂。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局领导先后外出招商20多批次,洽谈招商项目11个。

2、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扎实开展。市里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对区里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局拟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区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实施方案》(宿区发[2012]37号和宿区办发[2012]66号),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主动联合区统计局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和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进行了2次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业务培训,组织2个指导组从8月下旬起逐家逐户对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及新培育企业调研、指导研发投入工作,同时向70家企业发放了科技创新劵350万元。定期向区分管领导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进展情况,并积极向上沟通协调,一着不让地抓好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3、政策、资金争取实现历史性突破。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优势,贯彻落实苏北工作会议精神,抢抓省科技厅扶持苏北科技发展的有利时机,对市级以上的各项科技政策、项目、资金,全力争取,全面协调,全力联系,把争取一切科技优惠政策和资金作为我局的职责。经常到上级科技部门汇报工作、协调关系,同时先后多次邀请省市科技部门领导来我区指导工作,为策应扶持的争取做好基础性工作。今年我区首次获准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目前已向上争取策应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为历年最多,在全市排名前列。

4、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全区共有25家企业与省内外13家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盟26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9项。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计划申报,今年以来,申报市级以上科技人才计划44个,其中国家1个、省级“双创”人才计划18个、省级博士集聚计划7个、市级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18个。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2个、市级科技进步奖15个;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

5、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数量大幅增加。今年以来,我局以科技项目培育申报为载体,改革创新工作方法,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规定四月份、十月份为调研月,全局人员组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30批次230多人次,帮助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22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个,其中部级12个,省级31个,申报的数量是去年的1.8倍。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和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是培育申报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报得出列得上,今年我局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首次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1个(包括8个子项目),获项目资金300万元;申报了3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获批1个,获项目资金600万元。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培育申报力度,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

6、知识产权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成功获批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今年3月份,我区开展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活动,成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建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10份省知识产权局下文批准我区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获创建经费10万元。二是做好专利申请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多次安排专人,主动联系知识产权机构,逐家逐户到企业进行督促、指导专利申请工作,使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预计到年底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将达到360件。三是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申请专利资助资金项目58项,获资助资金10.8万元;组织6家企业参加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7家企业完成省贯标绩效评价。

7、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全面提升。我局从培养机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入手,围绕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分析本单位的优势与不足,努力查找全体人员思想作风的差距,并对照先进典型,从学习创新、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办事效率、服务基层、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执行落实等方面强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把局机关效能建设与全区目标考核、机关人员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所有人员每人每年讲课3次,撰写论文4篇以上,从而强力推动机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努力改变外界对科技部门的固有看法。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科技人才队伍不健全。全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难以对人才提供优越的待遇,企业人才工作不安心,有些人才今天来明天走,很难留得住,造成人才队伍不健全、不稳定,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报项目的人才,影响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全区企业总数偏少、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能够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载体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7家,很多企业因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项目培育的难度大。

除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科技型企业能够按要求提取科技研发费用外,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较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投入,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专利申请的质和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相关知识产权的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缺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2013年工作计划

2013年全区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市、区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科技创业创新环境,以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和科技招商为抓手,推进研发投入、人才引培、策应扶持、知识产权、地震、科普等工作的开展,力争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1、全力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我区达小康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市里对区里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且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宣传落实宿区办发〔2012〕66号文件中各项措施,在此基础上,坚持研发投入与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挂钩制度,对按要求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事业单位,所报项目优先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优先列入区级科技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二要督促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要协调区统计局、经信局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工作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申报水平,同时开展督查指导工作。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帮办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思路,开展科技招商、以商引商、行业引商,主要领导坚持经常性外出招商,招商小组坚持驻点招商切实洽谈引进和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继续对谷硅新材料项目进行帮办服务。

对在手意向项目紧盯不放,促使由意向转化为合同。加大外出招商和专职招商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我局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优势关系,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3-5个,以此培育招商新线索。

3、推进科技项目培育申报工作

加大为企业服务力度,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每人全年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帮助企业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00个以上,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0个以上。选择2-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过策划帮办、跟踪服务以及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沟通协调,力争有企业获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强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2012年我区被省知识产权局批准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明年要整合各方力量推进创建工作,为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打好基础。二是狠抓专利申请。2013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专利机构的联系,深入企业开展现场专利申请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全年专利申请力争达4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0件。三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5、切实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我局在培育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同时,将重点深入企业加大调研力度,指导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申报。2013年力争再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6、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培训工作

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为人才落户区创业创新提供最优惠条件,2013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5名以上,合作开发科技项目20个。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申报,对由科技人员进厂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申报的项目,我局优先向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推荐,并在区级科技计划中优先立项,以此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大学行”和“专家教授行”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校企合作”不少于20个,争取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建立高校实验室2-3个。组织参加科技洽谈会、产品推介会和专利博览会,定期组织举办博士论坛、项目包装、专利申请等科技培训活动。

7、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5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做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全省经信系统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和信息化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做了大量工作,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企业技术进步投入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省组织实施了两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共1366项,涉及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等16个行业,项目研发投入104.07亿元。一季度技改调度会后,各市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上半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逐月加快并渐趋稳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389.9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6.3%。

二是技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占工业技改投资的比重由年初的84.7%提高到91.1%。装备制造业技改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919.5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医药、稀土金属材料、化学试剂和助剂、专用仪器仪表、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船用配套材料制造等行业的技改投资保持两倍以上增长。

三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今年新认定工业设计中心42家,全省设计中心总数达到61家。成功举办了省第二十届产学研展洽会,省内外1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和3000多家企业参展、参会,共达成项目合同协议279项,成交金额88.3亿元,其中技术开发费15.9亿元,技术转让费12.5亿元,签约项目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72项。

四是转型升级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今年认定了首批10家省新材料深加工示范企业。新评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8家,全省部级示范基地达到7家,省级基地达到63家。这些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对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引领作用。

上半年我省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企业的真抓实干,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也是各级经信系统同志们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经信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国内通胀压力加大,下半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二是原材料、煤、电、油等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贷款利率上调,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三是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突出,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同比下降,中长期新增贷款紧缩,流动资金占用增加,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企业投资经营难度增加;四是自觉创新意识不够,总体上,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投入仍然不足,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五是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能源供应趋紧,减排压力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为了有效应对和破解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工业转方式、调结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下半年的结构调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7月22日,中央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部署了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会议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7月20日,省政府召开2011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会议,提出要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7月26日,省里召开了全省经信工作座谈会,王军民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下半年的经信工作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王省长特别强调,必须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引导企业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企业创新的症结卡在什么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少的问题。企业技术进步是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任务,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既要正确对待已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早谋划、早准备。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不断开拓创新。各市要研究提出对策、措施,扑下身子好好研究问题,少搞花架子,要务求工作实效,下大力气做好全年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今年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目标任务,年初召开的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已作了安排。现在时间已经过半,实现全年的目标任务,下半年工作压力还很大。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认真研究下半年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工作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抓住关键环节,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继续推进技术创新“五个一工程”,提高我省工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为实现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抓好以下5方面的工作:

1.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大家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积极支持下,技术创新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企业的高度重视,全省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重认定、轻管理现象还比较普遍,下一步在巩固、提升、发挥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积极推进技术中心的开放式、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实体化,着力提升企业技术中心水平和创新能力,今年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使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700家以上。完善运行机制,搞好动态管理,组织对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运行考核,强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管理,着力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推进行业技术中心建设,今年新培育行业技术中心5家。

2.加大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力度。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遴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凝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全年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100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500项。继续加强对已有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严格执行季调度制度,及时协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实现技术创新项目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积极与国家有关行业规划对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创新专项规划。

3.扩大产学研合作实效。我省的产学研合作坚持了2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下一步要好好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新方式、新模式。针对我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开展23项赴国内重点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专题交流活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在我省的转化,全年完成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00项。重点落实2011年产学研展洽会上促成的279项项目,对签订正式合同的重大签约项目,抓紧组织实施,做好跟踪管理;对合作协议项目,进一步做好协调洽谈促成工作,争取尽快签订正式合同。

4.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对企业领域申报院士人选和今年新设置“泰山学者”岗位的服务,从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合作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抓好“优秀工程师”队伍,不断壮大高层次企业技术创新队伍。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下半年,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及实训基地的合作对接,推进大学教授进企业挂职、企业人才进大学深造等形式的人才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流动机遇,加大国际高水平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海外人才和外资企业分流人才带项目到我省创业。

5.强化质量标准工作。强化配套保证和工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机械、纺织、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重点推动一批市场成长性好、能形成链式发展的产品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和重点产品质量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紧跟国家产业发展部署开展标准化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申报国家标准项目,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优势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承担国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不断提高我省企业标准化水平。

(二)推进规划实施,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我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再上新台阶。主要抓好以下5方面的工作:

1.深入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和“十二五”规划实施。一是抓好工业调整振兴“回头看”。三年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但工业调整振兴工作远未结束。各级经信部门要协调配合,强化措施,继续深入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做好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要深入细致地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认真分析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二是加快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各市要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加强引导,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尽快启动实施规划。要加强实施情况的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力争未来五年全省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2.加快推动重点技改项目实施。一是抓好2011年省千项重点项目的启动实施。组织和指导企业落实项目条件,加快前期手续,争取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二是加快2010年千项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对在建项目要逐项调度,充分发挥省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作用,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完工项目,组织好验收工作,落实投产条件,争取早投产、早达效。三是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继续做好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及时跟进、积极汇报、全力争取,力争使我省更多的工业技改项目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四是做好专项资金项目储备。要深入基层和企业,认真调查研究,不断发现和筛选出水平高、带动力强的新项目,为明年争取国家专项做好准备。五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必须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最近,中纪委正在对各省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已下发通知,对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各市一定要高度重视,抓紧对本市的国家专项资金项目进行自查,配合做好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需省里解决的要及时上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发挥效益,不出问题。

3.积极开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示范基地是一项新的工作,我省目前达到国家标准的基地还较少,需要进一步抓好基地创建培育工作。要积极做好部级基地的申报工作。省里正在从现有省级示范基地中筛选符合条件的基地,申报部级示范基地。有关市要认真做好基础工作,积极向工信部汇报,充分展示我省基地园区的特色优势,争取更多的省级基地上升为部级基地。抓好现有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强现有示范基地的管理,结合实际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找出薄弱环节,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切实增强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工信部正着手研究支持示范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最近正在就部级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各有关市要认真搞好配合,真实反映园区建设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切实做好技改项目储备。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方向、做好项目储备,三季度末,省里计划继续组织各市筛选明年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年底前完成2012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编制工作,并向全社会和金融机构推介,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争取社会支持,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据了解,工信部最近正在研究编制国家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各市要抓紧建立本市项目库,争取能向国家推荐更多的好项目、新项目,更好地吸引各类要素资源向我省企业和项目倾斜。

5.继续抓好技术改造立法工作。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来我省就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问题进行调研,要求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技改立法试点。我省技改立法已经纳入今年省人大立法计划。目前,省经信委已经完成《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初稿。省领导要求,要加快技改立法工作进程。下半年,省经信委将配合省法制办、省人大开展一系列调研工作,希望各市能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进立法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为全省技改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措施,转变职能,努力营造企业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政策业务学习。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做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保证,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政策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一是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十二五”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十二五”已经开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要认真学习国家和省里颁布制定的产业、财税、信贷、价格、环保等政策法规,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全省今年和“十二五”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当前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我们必须注重对经济和科技理论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跟踪世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新趋势,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对形势变化的预见性和工作指导的针对性,更好地做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队伍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拥有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各市要稳定人员队伍,加强人员培训,同时还要抓好县级经信部门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企业技术进步管理队伍。

(二)加强调查研究。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必须认真加以研究。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定期安排时间深入基层和企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做好宣传,研究解决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二是加强地区间沟通交流。要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认真研究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各市、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互间要加强交流,为本地区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提供借鉴。三是注重热点、难点和重大问题调研。企业技术进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中有很多热点、难点问题有待破解,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推动我省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创新发展。四是建立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经信委每年都确定一批重点调研课题,年终将汇编成册印发各处室供学习参考。各市也建立推动调研工作的机制,既是对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本身的推动,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

(三)加强宣传和服务。宣传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重要手段,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责。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当前,国家出台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还陆续颁布了一些产业准入条件等,各市要抓好这些产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指导企业遵规守法,用好国家对技术进步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增值税转型政策、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二是加强规划宣传。今年,国家和省里的“十二五”规划陆续出台,下一步要抓紧推动实施,省、市、县要抓好规划宣传工作,使规划切实起到引导推动作用。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大家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技术进步、支持技术进步、参与技术进步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服务效能。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为企业和基层办好事、办实事。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6

二是开展创业创新“五联系”活动。坚持抓好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安排,分别与1个以上的基层单位,包括街道、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重点项目和拆迁区块进行联系,特别要突出帮助解决联系点创业创新的实际困难,指导开展工作,大力培育创业创新先进典型,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科学发展的示范点、“两创”政策的试验点和改革措施的实践点。进一步拓展联系对象,特别要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加强与各行业的示范单位和创新团队的沟通联系,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服务机制。区级领导班子成员和街道主要负责人以个人为主进行联系,机关部门以单位为主进行联系。机关部门可与联系点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面临问题和存在困难,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三是开展创业创新专题大培训活动。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目标要求,结合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创业创新为主题,启动领导干部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工作。重点围绕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城市化建设与社会管理,以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等主题,以读书会、主题研讨班、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好领导干部创业创新专题培训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创业创新的能力。

四是开展创业创新专题大讨论活动。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目标,结合“高举旗帜推进科学发展、争先创优打造‘三大中心’”主题大讨论,重点组织开展创业创新专题大讨论活动。要通过大讨论活动的推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创业、促进创新的更加具体有效的政策,加快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紧迫感,倒排时间,明确职责,逐项抓好落实。既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更要虚实结合,以虚促实,在推动创业创新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这是烟草行业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主线和灵魂.当前烟草行业突出面临卷烟销量下滑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商业利润透支的严峻形势.地市级烟草公司应当主动承担科技创新职责,理顺科技创新问题和矛盾,探索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整合体制机制、制度、财务、人员等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工作开展,以创新驱动推动行业发展.

1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现状

通过对15家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创新工作情况调查,科技创新呈现以下基本情况.

1.1具有科技创新基本条件

地市级烟草公司多数设有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具有专职部门的占43%,具有兼职部门的占57%.职责划分明确,专人负责创新管理工作,烟叶种植区域地市级公司一般设立有生产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了专业实验室,配备了科研人员,具有了科研创新的平台,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2科技创新意识强覆盖广

被调查的15个地市级均具有自立科研项目,创新参与度较高.科研项目涉及烟草专卖、卷烟营销、物流管理、烟叶生产、信息化和企业基础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范围较广泛.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积极与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合作.被调查单位能够按照科研项目计划开展工作,明确各环节进度安排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进行控制调整,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1.3科技创新结合实际重应用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地市级烟草公司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立项研究,针对基层一线人员提出的货源合理分配、专卖信息化管理、烟叶土壤修复、卷烟物流配送监控等问题开展立项研究,用科研手段解决一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项目研究内容切合实际工作需要,项目接地气,重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2.1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科技项目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对自立项目的评审、管理以及项目终止等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中缺乏专家评审环节,难以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水平和项目针对性.在选取科研合作单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中止研究

.2.2科研质量不高

从调查情况分析,地市级公司普遍对科研项目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为完成科研任务而立项,从长远看,缺乏实际研究意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又造成项目选题站位不高、田间设计不够科学、数据记载不够规范等问题.地市级烟草公司自行进行项目立项,缺少横向比较,在全省范围内容易出现立项重复的现象.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推进和控制能力欠缺,最终能够推广应用的不足5%.

2.3创新能力不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单位在科研立项方面感觉困难,不能清晰选题内容和研究方向,对科技研究创新工作感到难以立项开展,主要是缺少科技创新人才,多数人属于兼职做科研,科研精力有限.地市级公司科研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历人员不足4%,硕士研究生均为近年招生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科研实际经验不足,无法独立承担重大课题.

3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对策针

对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当明确创新思路,建立健全创新管理体系,健全机制,严格科研立项标准,提高科研成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3.1明确思路,建立创新体系

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坚持围绕烟叶生产创新主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以占领科技前沿为发展方向,突出品牌建设,突出标准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督.

(1)明确在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职责定位.当前,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已经形成省、市、县三级创新体系.地市级公司技术中心处于省级烟草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对于全局性和普遍性问题交由省级烟草研究部门集中解决,地市级公司重点围绕本区域内特性问题、生产发展中的瓶颈性问题、基层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开展研究,更加注重应用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指导并充分调动县级分公司的科研活力.

(2)丰富创新体系内涵.注重打造创新文化,提炼培养适合公司发展实际的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传承创新精神、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战略意识,目光长远,将创新战略和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用危机意识指导创新工作,淡化官本位思想,打造高精端科研实验平台,调动内外科研资源,建立各级部门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强科研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支撑公司未来发展.

3.2严格创新标准,提高科研质量地市级烟草公司应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内容、项目运行和成果转化标准,探索对科技创新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定期更新标准.

(1)界定研究内容范围.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的是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撑,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新研究内容应当以解决两烟生产难题为主攻方向,研发与推广并重,针对制约发展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烟叶生产方面应当突出品牌选育、土壤修复、烟苗移栽技术、大田管理、水肥一体化、烘烤工艺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烟叶质量信誉.卷烟营销方面要围绕提升卷烟销量增长和销售结构优化来加强科技攻关.烟草物流要围绕降本增效、精益物流和标准化开展研究,提高物流配送综合实力.同时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低碳经济、废弃烟叶烟杆的循环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力求解决制约地市级公司发展的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内容的界定不是固化的,应当随着企业发展及时进行调整.

(2)严格项目运行标准.结合项目管理实际,制定项目管理标准化工作方案,标准化方案要具体可行,明确具体工作流程、各环节规定、岗位职责和成果标准.用标准规范科研人员行为,规范项目运行程序.突出立项评审、中期评审、结题验收和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确保项目能够取得实际成效.

(3)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标准.成果转化重在推广应用,进入推广应用阶段,需要管理应用部门参与,科研部提供技术支撑.流程转化标准要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责任,确保责任清晰.制定试点办法、培训方案、技术指导方案、效果检验和考核办法,明确详细的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推广应用程序,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快速准确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用科技创新推进公司快速稳步发展.

3.3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人才欠缺是制约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要重点通过项目带动培养人才,在与科研部门和高校科研项目推进中,要更加注重烟草公司人员参与程度,深度参与配合,通过项目开展培养一批创新领军核心人才.与高校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硕士生实验平台,培养一批烟草行业自己的博士和硕士.建立健全创新人员激励机制,注重科研人员去行政化引导,让待遇具有内部激励性和外部竞争性,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提倡将生产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开发成项目或是申报专利,营造创新就在你身边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8

中图分类号:TM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20-0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当下我国经济处于经济“新常态”,创新创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带动经济的增长。然而就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上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课程;大学生主动性不强、目标不清晰、项目多但是有价值和发展空间的少、从事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行业缺乏可持续性;经验缺乏阻挡创业步伐等等。为更好了解与解决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存在的问题,下面以南昌XX大学为例进行研究。

二、南昌XX大学创新创业总体概况

该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起始比较早,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硬件软件设施比较完善。硬件方面已经建成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及“I&E科创空间”等,软件方面,学校有“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创业选修课、创客大讲堂等。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更早在2012年就荣获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该基地面积近4000O,共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是项目研究室39间每间分内外间,学术交流区3间,装配调试区4间,创意文化区1间,成果展厅,分区合理,功能规划完善,可供1500人同时开展项目研究,该基地由校团委领导的校团委创新创业部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行。而“三小”截至2017年三月已经开展十一届,第十一届“三小”也即将进入结题阶段,每年学校都会有专项资金,资金逐年上涨,累计已超过300万元。较为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支持体系,为推动南昌某大学学子开展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氛围。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创新创业方面软硬件设施较为齐全,教育和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但是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归纳总结如下:

(一)申请场地程序复杂,创业者缺乏运营的场地

经调查,很多学生反映,学校相关的设施虽然齐全但是利用效率不高,尤其是申请使用程序复杂,场地使用限制较多,存在很多弊端,而且缺乏比较完善的系统规范。诸如创新创业基地的项目研究室,每年都有规定的申请时限,错过这个时间申请更为麻烦,需要走很多程序。项目间较为狭小,很多项目无法在项目开展申请到项目间,需另寻场地,有些设备申请使用难度大,如切割等存在一定危险的操作往往被明令禁止以至于创新创业基地调试区配备的器械多年来几乎从未使用过,积灰生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当然这也是一种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量的无奈选择。对于更多的创业者来说,缺乏一个运营场地,租工作室的费用对于本就缺乏资金的的创业团队来说更加捉襟见肘,基地的项目间由于定位的原因限制以盈利的活动出现在基地使得项目间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二)资金不足,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报销困难

资金不足的问题几乎是每个项目都存在的问题。创新方面,学校有专项资金,根据项目等级资金也从1200到8000左右不等,主要以1200左右的普通项目为主。这对于真正的创新团队来说远远不足,需要自己垫付很多,以至于生活很紧张,抱怨颇多,甚至于在网上贴吧都可以看到。资金的分配如何做到合理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相关组织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项目存在虚报,项目没有进行研究,在结题的时候通过购买发票等手段套出科研资金等等行为,影响非常恶劣。同时在报销时,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发票,有些器材购买无法开具正规发票使得学生不得不多花钱去购买发票也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三)创业课程与师资均较为欠缺

调查发现,95%的学生认为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培训,而创新项目则要好得多。创新的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并且老师基本都具有丰富的创新研究经验。学校在创新这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而创业在各个方面相对而言就需要进一步完备。不过,学校对创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已经开设创业相关的课程,筹备建设创业学院,但是这些选修课程的老师往往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实际创业经历,只是通过短暂的自我学习或者创业培训,无法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素质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专业素质都不够,亟待加强和提升。大学生虽然是创新思维最活跃创业意愿非常强烈的群体,但往往容易忽略其自身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缺乏经验和实践能力,致使项目规划不合理太盲目比较空泛,远期目标要不没有要不太大,不够务实。因此在运行时遇到困难波折时容易产生退缩,从创业项目成功孵化率不足25%就可见一斑,远远低于以“三小”为代表的创新项目75%左右的结题率。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对策

(一)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基础设施

学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备和简化学校加工设备的使用程序,提供操作指导工或者安排更多的专业操作老师指В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二)变革和完善创新资金制度,建立和健全创业资金

学校应整合各种资金,尽可能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同时可以引入社会和公司的资金,注入更具活力的因素,在本研究结束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引进校外资金,并正在对原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改造。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可以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讲坛与论坛,已经开展的创客大讲堂效果就非常好要继续办下去并开放更多的教研资源,聘请创业知名人士来宣讲。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逐步完善教育体系。

(四)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创新创业思维

学校应通过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者的进行指导,弥补大学生在知识面单一、社会经验不足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方面的短板,以此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观念,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9

【中图分类号】n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及教育部教高[2007]1、2号均指出,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各高校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提出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1,2]。健全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作者结合切身体会,拟从培养体系定位、培养体系构建途径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的能力,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

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定位

基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确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围绕学生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1 重视组织,有序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工作

成立了由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实验室主任、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委员会,并且聘请相关行业技术专家作顾问。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梳理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专业相关行业创新技术需求,交流多学科交叉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育方法,宏观规划及引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题大方向,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到学院每一名教师手中,充分做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前期的教师宏观指导工作。该委员会协同学生团委成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组来宣传、发动、组织申报和评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狠抓选题、立项环节,向学校推荐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候选项目,组织专家定期检查院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对项目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和项目指导教师的交流,向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及指导教师,提出有关政策和建议。

2.2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2.2.1 分解职业能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是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对专业人才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岗位技能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专业对口岗位职业相关技能实践,扩大了实践教学内涵,改变以课程需要为导向,学校为中心的传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辅以生产实际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为中心来分布实践教学时间,可使学生能充分接触专业实践,更好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确保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2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我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的改革思路,对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删除局限性、孤立性和单一性,并且与其他专业课程实践项目有重复的实践内容,这样实践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无疑是无益的,并且可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系统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将一些孤立性的实践项目整合,通过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2.3 以学生为本,构建能力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实践教学中从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地实施、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及按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注重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顺着教师问题的启发,讨论解决办法,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每一实验项目的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下一个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解决了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科学思维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2.3 围绕创新,搭建科技竞赛平台

定期举办实践教学公开课,倡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破除对科学前沿研究工作的神秘感,熟悉科学研究的氛围,增强自信心,获得创新的勇气和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定期召开校企联谊会,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和接触专业相关行业发展近况和需求,提供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选育的温床。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教师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还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师生研讨会,提供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3 构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的保障体系

3.1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

教师自身有创造性,是使学生有创造性的第一原理[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大学生创新性试验培养体系的针对性、操作性、有效性,必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培养体系建立的根本要素之一。应从师资培养、轮岗制、与生产单位联合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动手和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进修学习及参与各种类型的生产实践课题项目的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业界行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这些教师不但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性思想的培育创造条件。

3.2 高标准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平台的正确搭建直接关乎学生能否更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关键。应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规模、功能及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依托现有学院、学科及专业在学术上、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上的优势基础,参照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按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挖掘更多的实验功能。同时利用各种渠道筹备资金,逐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放力度,这样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确保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探索不同的“产学合作”形式。加大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力度,实现实验设备和课程资源的高效利用。定期统计各实验中心对外开放数据,对开放力度较高的实验室予以经费调配倾斜。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使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3.3 教材建设

改变过去单纯由授课教师编写实践教材的做法,由专业相关行业高级技术专家、相关产业技术人员及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参照职业技能模块,对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实践能力进行归类和分解,按职业技能模块提出要求和目标,来编写各专业的实践教材。

3.4 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教学放在学院工作的第一位。在教职员工定岗定编工作中,把教学业绩作为考核教工业绩的首要条件,严格执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在综合业绩考核指标中教学业绩打分权重至少为45%。调整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适当提高实验、实习课程工作量核算标准,将指导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及质量作为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核算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津贴工作量,并将其作为岗位评聘的一个打分指标,这些举措调动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和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

严格执行实验教师参加网上教学质量测评制,改变了一些不能单独设课的实验课考核完全依附理论课的评价机制,该测评成绩作为实验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促进了实践课教师对实践课的重视。见于实践课授课的特殊性,学院也相应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学生在获取实践教学学分前必须参照该体系对任课教师进行测评。上述举措使全体教师都能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

学生在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在学生承担项目研究工作期间,给予了一定的奖励。每年举办优秀项目评选活动,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项目,并由学院颁发“荣誉证书”。对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院将在评定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推荐免试研究生时给予优先考虑,对和获奖的学生,根据论文的档次,给予物质奖励等。上述举措激发学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热情,促使更多优质项目的立项。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10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GL058);保定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13ZR069);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学术项目(项目编号:xs2014000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1日

一、引言

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推动技术创新,主导科技和核心产品的更替,在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其规模的影响,出现了技术创新储备不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难以独立承担风险等问题,这些均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除此之外,创新氛围不足,政府支持不力等都会约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独立创新活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资源日益分散化,企业要实施单独创新已非常困难,科技型小微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实施创新合作。通过创新合作,企业不仅可获得短期创新收益,而且可以通过技术、知识、信息的交流和转移,整合自身知识和各方资源,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合作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降低企业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涵

目前,我国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并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本研究综合了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的定义,对此次调研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界定。

小微企业的概念是相对的、历史的,甚至是模糊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标准与定义。我国依据行业和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于2011年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并详细划分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十六类行业的界限。而科技型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

本次调研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小微型企业。涉及的行业大致有计算机服务业、计算机软件业、物流及仓储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其小型、微型标准划分如表1所示。(表1)

三、保定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合作现状

企业创新合作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间的联合创新行为。他们以其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明确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合作规则,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或某些环节中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为摸清保定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合作的现状,我们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及问卷调研等方式,对50家科技型小微型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收回了有效问卷47份,其中29家科技型小型企业、18家微型企业。通过对被调研企业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保定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合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合作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不足。科技型小微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进行创新,但由于其缺乏资金、人员、技术和知识等创新资源,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名无实。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试图寻求合作对象与合作机会,但无论从合作的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难以满足创新需求。

在数量方面,仅有19.15%的企业表示进行过创新合作,高达80.85%的企业从来没有进行过创新合作。而且有过合作经历的企业表示,创新合作的次数非常有限,创新合作的时间也比较短。

在质量方面,虽然有9家企业进行过创新合作,但更多的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因资源的依赖性而进行协作,进行的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项目简单,技术含量较低,没有触及到企业核心技术。

(二)创新合作对象的局限性。我们调研的企业大多是与企业进行创新合作,占比74.47%,与研究机构、高校、政府、顾客及其他创新合作的比较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保定市创新合作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不仅数量非常少,而且大多是与本地区企业进行创新合作,与其他地区的创新合作比较少;创新合作大多只是双方、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未积极主动地去联系科研机构、高校,没有出现复杂的多方合作关系。

(三)创新合作的模式单一。在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合作模式选择倾向的调研中,我们提供了三组创新模式,按企业合作的对象分为项目合伙创新与合同创新模式;按企业间合作创新一体化的程度不同分为委托式创新合作与联合式创新合作;按创新合作形式不同可分为协同战略与网络化战略。调研结果显示,项目合伙创新与合同创新模式这两者相比,高达70.22%的企业倾向于选择项目合伙创新,因为与企业合作比较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机会比较少;委托式创新合作与联合式创新合作两者相比,68.09%的企业选择委托式创新合作,因这种模式下合作者独立性更强,不涉及信息共享,而联合式创新更适合于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或尖端技术的创新项目;94%的企业选择协同战略是因为它更倾向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而尽管网络化战略是世界各国比较青睐的模式,目前几乎没有企业选择这种模式,说明保定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合作还未达到这种高度。

(四)创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创新合作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大量问题,科技型小微企业一方面是因为规模和实力的限制,难以和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难以解决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次调研的企业对于控制权冲突、机会主义的发生、专利产权与利益划分、产学研脱节、技术溢出等问题都比较关注,其中所有被调查企业都选择了技术溢出、产权与利益划分和机会主义行为。首先,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溢出性,合作创新要求企业将他们各自的技术专有知识联合起来和其他企业分享,而分享的企业可能就是其下游市场的竞争者,完全开放会损害一个企业的竞争地位;其次,是专利产权和利益分配的冲突,双方在创新合作中投入的要素既包括有形资产又包括无形资产,以后者为主。这种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难以精确的计量和划分,当双方都倾向于自己的利益时,冲突随之产生;再次是机会主义行为,创新合作过程中,双方必然要进行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交流,合作伙伴一方面极力挖掘对方的关键技术或商业秘密,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技术诀窍守口如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将损害企业的利益。

四、促进保定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合作的对策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合作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有机协调、共同推进,其中企业自身的创新需求是创新合作的源动力,政府在政策、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指定是创新合作的引导力量,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与行业组织提供的各类服务则是创新合作的支持力量。

(一)政府要加强对创新合作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上要重视科技型小微企业,明确其管理的部门归属,缓解目前小微企业归属工信局、科技型企业归属科技局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关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科技型小微企业聚集;其次,保定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吸引一些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强的项目进入“科技新城”,将现有的小微企业融入这些新引进项目的创新网络,带动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合作水平和能力;再次,政府必须坚持市场机制的导向性,创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解决信用体系完善及知识产权维护等企业合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创新合作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二)行业要不断发现和促进合作,形成服务型的中观环境。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是促进创新资源、创新成果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媒介主体。一方面科技评估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一系列服务机构,要切实为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企业咨询、投融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中介服务。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可以利用服务机构自身的专业性及市场运化等特点,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互通科技成果供求信息与合作机会,推动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民营企业协会等组织都要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展会、座谈会、洽谈会等形式为企业创造展示机会以及合作机会,宣传企业合作成功经验、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动态信息,协调企业间的关系,鼓励多形式、多层次的创新合作行为。

(三)企业要不断强化自身创新能力,塑造合作的微观环境。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首先,要树立合作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积极寻求创新项目与合作精神,管理者和员工要树立开放式的创新思路,为创新合作提供文化保障。其次,培养创新合作的人才基础,一方面加强员工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提倡员工创新突破,做好创新的内源培养;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以软引进为主的方式,引进创新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形成创新的外源。再次,落实创新合作的实际工作,建立合作方的信任关系,通过建立技术研发联盟或形成创新网络的形式,增加各方间的交流,培养信任关系,以推进创新合作的实质性进展,避免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产权利益分配等问题,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分享、扩散,合作方之间积累合作经验并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第四,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会,扩展合作范围,合作对象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保定市,还要走出去、引进来,尤其是借助保定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契机,与京津两地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进行创新合作,成为创新网络中的节点。最后,积极开展开放式创新,科技型小微企业一定要紧贴市场,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并且邀请客户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创造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丽艳,王国红,张秋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例11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于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在全区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全面动员、全力发动、全企参与,着力营造重视科技、重视创新、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三翻番、三提升、三突破”工作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工作基础。

二、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努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创新平台规划布局上有新突破。结合工业平台建设,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争取年底前先行“挂牌”创建;支持开发区、中心镇以及产业基础较好的镇建设特色专业创新平台;企业研究院建设有实质性突破,基地建设上层次;全面完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答辩工作。

在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重点突破人才用房、人才编制、人才资金等难点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用房政策,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扎实推进“南太湖精英计划”、“”。

在科技项目引进推进上有新突破。按照工业强区要求,结合四大片区招商,深入推进科技招商战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引进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为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科技金融支撑保障上有新突破。设立科技信贷引导资金和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挂牌成立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信贷产品、科技保险产品和创业种子资金等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渠道。

三、工作安排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共分十个方面(“十个一”),确保“三翻番、三提升、三突破”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开展一次科技型企业集中走访调研。围绕企业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等主题,结合区领导“五联”制度,赴联系镇(开发区)开展走访调研活动。通过走访调研,认真查找、梳理影响和制约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重点,着力整改提升。(区科技局牵头)

(二)组织一批科技型企业外出考察。围绕“龙头企业建研究院、规上企业建研发中心”的目标,组织一批企业研究院培育企业、研发中心培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赴先进发达地区和科技领军企业学习考察,认真学习借鉴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务实举措,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推动创新发展。(区委办牵头)

(三)制订出台一套科技创新实施政策。围绕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金融支撑能力不够、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重点问题,在广泛讨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整合市级相关政策,拟制订我区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区政府办牵头)

(四)规划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解决我区缺乏大型科技产业平台的问题,成立区高新技术园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整合练市工业平台建设基础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规划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启动核心区块深度规划设计工作,着力打造以孵化器、创业园、加速器、产业园及人才公寓为主体,集研发、生产、服务、示范、居住、游憩为一体的科技产业城,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练市镇政府牵头)

(五)筹建一家科技银行。切实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协调合作银行,成立科技支行;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作为政策配套,以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组合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对科技型企业进行信贷服务。(区金融办牵头)

(六)组织一次高端人才招聘活动。根据全区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创新人才和紧缺型专业人才需求,举办一次高端人才招聘会;各镇(开发区)可灵活采取单独开展或分片组团的形式,组织区域内企业开展一次人才招聘活动。(区委人才办、区人力社保局牵头)

(七)开展一次成长型科技企业助推活动。围绕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开展专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梳理分类,落实相关责任部门;由领导干部现场办公,破解难题,并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区科技局牵头)

(八)实施一项百家规上企业专利清零计划。对全区规上企业有效专利拥有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排摸,重点关注零专利企业,聘请专利律师进行专利知识巡回演讲,并通过上门服务,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专利申报上给予协助,争取30%的规上企业实现专利零突破;同时进一步做好专利优势企业培育工作,指导争创市级专利领军企业。(区科技局牵头)

(九)开展一次企业科技项目投入统计培训。会同统计部门,对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统计组织一次系统培训,实施企业科技项目申报和研发投入挂钩机制,指导企业对研发投入进行独立计帐和统计,对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不予申报科技项目。(区统计局牵头)

(十)开展一次科技经费阳光监管工作。对31家承担在研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组织一次业务培训,并邀请省市科技部门骨干举办专题讲座;聘请财务专家对在研科技项目实地抽查检查,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管理、使用和建帐等工作,切实掌握和了解项目实施和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和方式。(区科技局牵头)

四、活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