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29 09:46:15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1

中图分类号 F40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143-03

作者简介 裘晓雯,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讲师,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浙江宁波315211)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

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3、走市场多元化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应瞄准中低档消费。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欧美市场以外,还应该努力去开发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出口增长受阻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纺织品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应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姜欣蔚.企业整合难行[J]服装界,2008,(9).

[2]方军平.加工企业或可“安然过冬”[J].服装界,2009.(1).

[3]刘嘉,刘静,刘文献,杜岩冰,李强,等.2007―2008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2

扩大内需 纺织品下乡亟待启动

早在2008年,备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纺织业在海内外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就达成了“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农村市场”的共识。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0.65%;2009年1~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40.6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9.03%。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2009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而就国内市场而言,受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纺织品销售也不容乐观,城市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因此,在外需萎缩而内需也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应对纺织服装出口下滑的局面,纺织业界认为,创造需求是振兴行业的关键要素。然而,面对相对饱和的城市消费市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有关部门不得不另谋出路,提出了纺织品“下乡”的策略,希望国家在家电、汽车“下乡”的同时,开辟另一扩大内需的渠道――纺织品“下乡”。应纺织业界的呼声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2009年年初,国务院也提出振兴纺织工业规划,明确表示要“开拓农村市场”。

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销费”,工信部再一次将扩内需的目光投向了农民。1月7日,工信部电子产品司的官员表示:2010年,工信部将考虑让更多的产品“下乡”,比如建材、网络、纺织服装等。此外,还将在相关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为下乡产品建立专门的销售服务通道;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和企业专门为农村市场进行针对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刹那间“纺织品下乡”的口号传遍行业内外,许多纺织企业冀望国家能出台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伴随财政支持的政策,以刺激农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纺织品下乡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有关部门欲以“阳光工程”为借鉴,通过“安居工程”的方式,将“建材、家居、家纺”三个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然而,构想在现实面前裹足不前。时至今日,有关“纺织品下乡”的相关政策并未出台。据相关专业分析人士称,在拉动纺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实际的国内消费趋势稳步向上。特别是出口受阻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内销市场“掘金”。其中,纺织行业对“下乡”政策的需求较为迫切。根据目前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衣着类商品CPI长期锁定负数,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出口型企业巨大的产能也一时较难在国内市场完全消化。所以,纺织品下乡是纺织业困境中的期待,相关措施亟待启动。

农村市场开启服装内销新时代

然而,不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与否,纺织品下乡都是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大势所趋,且渐行渐近。

据了解,“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3430万件,销售金额583亿元。1~11月农村消费增长15.7%,城市消费增长15.1%,农村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从累计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11个月超过城市。随着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11月农村消费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1%,比2008年同期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成绩卓著,商务部已明确表示今年将继续这一政策,并将更多的行业纳入下乡计划,因此作为位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首的纺织服装也必然会在下乡范畴之内。所以,农村市场将是经济危机形势下纺织行业新的销售增长点,它将开启纺织行业服装内销的新时代。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尽管至今我们也没见“纺织品下乡”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但“扩内需,促销费”乃是2010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一政策在近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另有媒体近日报道称,已从相关部委权威人士处获悉,纺织品有望与“建材,家具、家纺”三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其次,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纺织服装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因此,拥有8亿多中国人口的农村市场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另外,据相关资料分析,目前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66元,而农村仅为212元,农村与城镇人均在衣着方面的支出差距高达5倍。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低下,这就为纺织品下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农民收入决定消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帮扶,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年均增长4.4%。预计几年后,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7.4%。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需求空间正在被逐渐释放出来,有望成为纺织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量体裁衣 纺企应自主打拼下乡路

对纺织行业来说,广袤无垠的农村市场看似一个开掘不尽的金矿,实际上也是荆棘丛生的荒芜地。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3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3、走市场多元化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应瞄准中低档消费。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欧美市场以外,还应该努力去开发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出口增长受阻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纺织品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应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姜欣蔚.企业整合难行[j]服装界,2008,(9).

[2]方军平.加工企业或可“安然过冬”[j].服装界,2009.(1).

[3]刘嘉,刘静,刘文献,杜岩冰,李强,等.2007—2008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4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5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63-02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对的国际环境

201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外有全球经济复苏减速,内有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等紧缩货币政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等问题,整体市场处于宏观环境的阴霾中,纺织行业压力持续加大。虽然在“十二五”开局运行中表现良好,但整体呈现趋缓走势。

尽管总体看来,1~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呈现增长较快的势头,但较1~4月的出口增速(27.05%)减缓了0.85个百分点,出口价格提升是支撑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重要因素。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测算,1~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同比提高了21.49个点,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提高24.91个点,服装出口价格指数提高18.91个点。

首先,近年来棉花价格高涨无疑是原料成本压力上升的关键因素。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棉花价格一路高涨,使纺织企业叫苦连连。至2011年3月国产328级棉花月均价已经上涨到了30732元/吨,相当于2009年国产328级棉花年市场均价水平的2.4倍。

尽管企业纷纷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方式等方法努力消化成本上涨压力,但价格传导仍不能同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此外,全球需求不确定因素增加,竞争加剧环境紧张。

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在近年来尤为明显,使得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直接构成挑战和竞争。

再者,资金环境趋紧,加息带来融资困难。

多年以来,纺织行业融资,尤其是占纺织服装行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行业面对的难题。无论是正常的生产经营,还是扩大规模、改造升级,资金的缺乏都让纺织服装企业举步维艰。

而今年,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环境更趋紧张。去年和今年央行不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更给企业融资带来巨大困难。紧缩货币政策致使行业融资成本提升过快、利息支出明显增多。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利率的提高,更使得民间信贷资金的融资利率“水涨船高”。这对因银行融资渠道不畅而多方寻求民间融资的部分纺织企业来讲,更增大了融资成本。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中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重要一年,全行业要在2020年成为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和纺织人才强国。在这一进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1.利用好“国际环境”。中国实现“纺织强国”这一目标离不开国际环境。中美两国一直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关系对彼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纺织品贸易更是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互利,结构互补是中美两国在纺织服装业乃至其它行业合作的主导因素。每年中国除了向美国出口大量纺织品服装外,也不断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纺织原材料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中国纺织业致力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美国对中国纺织业的技术及资本输出将处于不断上升的势头。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约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1/3。20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33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7%,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值得中国企业不断地、深入地开拓。借助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这个国际化、多元化的贸易平台,中美两国企业在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中通过更深入开展合作,能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2.确立好在国际中的“专业分工”。随着展会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纺织生产国在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中的分工越来越明晰。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纺织服装业中一些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生产被周边国家取代,中国企业在纺织品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应有所变化。

3.打响“中国品牌”。中国一直是纺织大国,这样源远流长的悠久纺织历史文化更应该成为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一个理由。中国应该多邀请国外服装、家纺设计师及相关贸易机构,与参展商加大交流和研讨,通过这种形式的有效对接,提高参展企业的产品的附加值与时尚度,提高应对美国市场和把握市场需求与走势的综合能力。在面料展展区,邀请在国际流行趋势方面非常资深的公司,强化突出展会高水准流行趋势的和为参展商提供增值服务。主动参与和加入趋势环节,对企业产品口碑的提升和品质的宣传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努力改善市场环境。近年以来,全球局部地区的政治动乱及部分地区爆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全球贸易风险上升,同时欧洲债务危机、美国高额财政赤字问题都成为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度的因素。预期全球经济虽会持续复苏,但速度将放缓,国际市场需求或将有所减缓。与此同时,市场压力将更大。在国际竞争环境趋紧的条件下,出口缓慢下行的走势仍将持续。

国内市场方面,内需市场总体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抑制,国内居民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能力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成本压力突出、资金环境紧张是我国纺织行业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尽管棉花价格在近期出现迅速下行的调整态势,但造成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产业链前后传导衔接受阻等问题,行业盈利状况继续改善仍存压力。而资金环境紧张的压力在今年下半年仍会继续加大,也将继续提升行业的融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

因此改善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只有市场环境好了,纺织品市场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6

有经济学家预言,美国经济增长的玫瑰期即将到来。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下滑,华尔街股市和美国房市呈现出恢复的势头,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指数令人乐观,失业率持续走低。由此,经济的好转必然要促使纺织服装工业的活跃。从历史上看,国民经济增长率往往能刺激纺织服装生产。当然,也有诸多问题不能忽视:进口减速:虽然纺织服装进口发运量减少,但这并不能帮助美国市场走出萧条。海外生产成本提高:过去的高能源价格曾降低了其他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失去竞争优势,导致美国生产商成本戏剧性的下降。利润增加:由于低生产成本和其他优势,美国生产厂家过去几年曾步履维艰,但今天国外一些外国生产商甚至将生产线搬迁到美国的家门口。更具有创新与营销优势的战略:美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创新和新观念,尤其是无纺工业和技术性产品。在“绿色”和“美式”市场指引下,美国国内的市场强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资本支出急剧膨胀:纺织公司在新设备和新机器上的投资越来越多,这样确保了持续的成本效应和产品的灵活性。利润提升:美国纺织企业的利润很大部分来源于总成本的降低,导致工业利润收益不断提高。更高水平上的竞技:山姆大叔与其他国家的纺织业已适应利用货币杠杆调节自身,杜绝非法贸易,因此这更有利于美国的纺织服装市场。总而言之,美国纺织服装工业与市场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工业需求趋势

如上所述,美国纺织服装工业的货物发运增长达3%~4%,在过去12个月里提高至少1%。当然,纺织产品,如纤维和织品都引领着市场的走势。而地毯、家纺和家具产品在2014年的增长还要快于服装。这得益于两方面的因素,美国汽车和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快于前年。强劲的房地产市场就意味着地毯和垫类的增长,在今年还会有所表现。在过去4年中,美国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地毯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萎缩。

与2008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相比,美国去年地毯销售为10亿平方英尺,与前一年相比下降4%。但这一趋势已有所改善,地毯业出现持续投资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产生更好的效益。

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复苏得益于无纺品的创新。无纺业的创新产品越来越多,也意味着用途越来越广泛。如过滤产品、保护性服装、屋顶无纺品和土工布的应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生产的用于活动或运动性服装的市场也日趋活跃。根据一份棉花调查公司的数据,每10位美国人就有9位购买活动性服装,这就是为什么这类纺织品呈两位数增长的缘故。美国专门用于生产牛仔装的斜纹布也呈现出好的态势。依据美国时尚专家的话说,年青一代对牛仔裤的喜爱并不亚于老一代,并且他们要求是百分之百的苗条型斜纹棉布,当然,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更受他们青睐。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新的一年里,纺织服装的生产旗开得胜,增长跃升达5%。

正常情况下,不同的生产指标只是一个物理概念,而发运量的提升却能说明其活跃度。不仅如此,价格也维持得相当平稳。结合积极的消费者购买因素,美国国内的纺织服装和市场前景的确看好。

充足的供应

有一因素可以确定,即美国国内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即能满足上述需求。美国工业生产具有市场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海外供应商经常利用美元比价效应,美国制造商对此不屑一顾。

看看过去,美国纺织服装公司的产能在过去一直呈下降态势。而如今,纺织厂的开工率也在提高,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在去年年末,美国纺织厂的开工率仅为总产能的74%。事实上,在过去12个月里美国纺织厂的开工率提升了5%。其中,其他因素也促使产能提升3.5个百分点。美国进口减少并不是美国纺织服装复苏的直接原因。另一重要市场信息却是,美国纺织业已大大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这或许是美国纺织业复苏的最主要原因。在去年,美国纺织业在新工厂和设备更新上的投入就超越了10亿美元。不仅如此,美国纺织业在新的一年里投资将会更大。美国《纺织世界》杂志预言,新工厂与新设备的运用已在美国各地的纺织业中遍地开花。包括纤维生产、纺纱和无纺、无纺材料、技术纤维、地毯和技术纺织物的生产已进入更新换代潮流。不足为奇,美国纺织服装业的投资热与10年前几乎如出一辙。其中约有2.2%的投资来源于新资金。但这已大大好于往年。

当然,美国仍然在继续关停老旧的纺织厂,这并不影响开工率的提高。

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些趋势性动态与国际国内的市场有很大关系。美国业界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夺回被进口产品夺走的市场份额。要立即产生奇迹肯定不现实,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纺织服装业正在赢得市场份额,并且稳步提高。

根据美国波士顿企业咨询公司的调查,美国工业,包括纺织服装业在过去10年中,其市场占有率提高了7%。这不仅得益于能源价格的下降,更得益于中国劳动力价格的攀升。对美国消费者而言,中国进口的商品越来越贵,因此中国制造商在未来的美国市场将面临考验。依据相关数据,2015年进入美国的纺织服装发运量将有1%的减少,美国在今后还会继续降低进口。而美国出口至少在5年的时间内都会持续增长,因此以技术为主导的美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将脱颖而出。

美国生产的纤维,尤其是棉花的价格几年来一直在下降,因此本地产棉花用于本地制造,其生产的成本会降至很低。美国纺纱厂用在棉纤维上的成本降低了72.2%,目前回升为59.4%;纺织厂的成本原来降低了65.1%,而目前回升至40.1%,服装厂的成本在2011年达到峰值,随后降低了62.2%,之后逐步回升至44.6%。依据美国《纺织世界》的预测,2015年,美国纺织服装业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这要从美国的棉价谈起。2011年美国棉价仅为2美元。在新的一年里,棉纤维消耗将提高。但由于2014―2015年全球棉花产量预计将超过1.2亿大包,也就是说,棉纤维会继续增产。而世界需求仅为1.14亿大包,供求差异将直接影响棉价。把2010―2011年的棉价进行对比就很容易看出,棉价走势为什么会如此颓丧。此外,还有其他自然因素影响棉价,如中国巨额棉储相当于是全球1.65年的供应量。倘若将其全部推入市场,那么它将再次将世界棉价打入地狱。

此外,人造棉的市场也十分疲弱。好在新品不断开发,人造棉的价格相对稳定。尽管如此,这也增加了来年的担忧。毫无疑问,供过于求是世界纤维价格走低的最主要因素。就拿聚酯来说,世界长丝纤维需求仅为世界产量的70%~72%。而聚酯的产能却在扶摇直上。因此人造纤维的市场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产品的研发。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天然气和石油价格持续走低,人造纤维的价格也不可避免地走低。其实,世界人造纤维的价格已有多年没有上涨,并且今后也很难上涨。

美国纺织服装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由于经济缓慢复苏,美国劳动力价格也温和上涨,并且美国劳动生产效率较高,这也可能影响到价格走势。根据美国纺织机构全国委员会,美国纺织厂在过去10年中提高生产效率达24%,这促使该行业成为美国生产效率最高的领域,平均年提高率达2%。再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数据,美国平均周薪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1%。

不仅如此,美国纺织服装工业随着不断创新和开发,生产效率仍然在继续提高。根据《纺织世界》的计算,美国纺织工业的年提高效率接近3%。与之同时,美国纺织服装业的雇佣人数却在逐年下降。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纺织服装工业能再度崛起的理由。

供应、需求与成本趋势构成了产品的价格,而价格又受制于通货膨胀率,无论是纤维、纺织还是服装,无一例外地受其影响。其实美国市场在去年的服装价格几乎原地踏步,而再早一年却有2%的下滑。

分析人士将其归结于进口的增加。然而,若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除中国外,其余第三世界国家的生产成本仍然在持续走低。这将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的价格走势。再加上美国国内出现了2%~3%的通胀紧缩率。

因此,展望未来,美国的纺织服装工业要获得较高的利润其实也很不现实。

靠创新驱动纺织服装业

美国纺织服装企业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从纤维到纺织品,再到服装,美国企业始终如一地瞄准消费品市场需求。这不仅能增加销售,而且能刺激消费。就拿纺织服装公司来说,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升级换代深感兴趣,他们对增加纺织服装的附加值产品趋之若鹜。比如,他们对服装的安全性、功能性、舒适度、生态环保具有很强的意识,与消费观念紧密合拍。无论是内衣,还是衬衣或袜类,或是汽车或包装业用纺织品,均离不开创新与功能化的趋势。例如,据美国消费者的调查发现,美国人无一例外地要求运动型服装在人体运动期间能确保干爽和舒适,再加上数字化,美国的技术纺织物呈遍地开花的走势。

再就是美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于在线3D量体裁衣的模式。究其原因,它促使在线成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外国进口商却对此望尘莫及。美国一些时尚公司为了留住客户,甚至引入跟踪技术。当与客户成交第一笔买卖后,他们将客户信息全部收录,然后依据其爱好和体型推陈出新地提供相关产品信息,使其回头。

目前美国的人均在线购买时间超过100分钟,这已远远超过在实体店内的买卖时间。美国纺织服装公司在销售上可谓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刺激消费。最新的一份调查发现,每10位美国人中就有7位注重环保与生态,每10位消费者中就有4位在发现产品生态问题时敢于直接投诉。约有三分之一的客户青睐“环境亲密型”或“可持续性”产品。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7

表1所示,从国际比较来看,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都处于第一的位置,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庞大规模和它的外向型性;但是,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的纺织服装出口贡献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高于我国;说明我国存在着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有个全面的分析。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纺织服装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首先,二元结构型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从纺织服装业产品结构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经济结构,而不同的经济结构又受需求、供给等多种因素制约;再次,产业链长而复杂,涉及的产业部门多,各产业之间的依存度高;最后,纺织品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发展具有永续性。纺织服装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竞争力首先依赖于要素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其次相关产业部门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竞争力的大小,最后产业的运行机制与竞争机制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在这里选取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中的四大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

(一)要素条件

1.原料资源

我国是产棉大国,棉花是纺织服装生产基本的原料资源。由表2可知,2005-2008年,中国棉花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8/09年,达7,795,000公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3.48%,预计2009/10年,中国棉花产量将保持7,185,000公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1.06%。虽然我国在棉花产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棉花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国内棉花价格在1988年还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65.47%,到2008年就涨到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93%。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成本。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中国目前的服装业劳动力成本是0.76美元/小时,而印度、印尼、越南分别为0.67美元/小时、0.55美元/小时和0.28美元/小时。与此同时,《新劳动法》的实施,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上涨30%。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利润空间将受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直接挤压,其国际竞争力将会弱化。

劳动力素质。高级人才对纺织服装业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一方面,纺织服装业越来越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倾向,发达国家如美、日等不断把高新技术应用,这当然缺少不了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服装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品牌,然而只有优秀的设计师才可创造知名品牌。我国纺织服装职工主要来自农村,缺少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丰富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管理人才,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资金、技术和装备

投资情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纺织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从不同地区来看,尽管东中西部的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减缓,但我国纺织行业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调整步伐仍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08年,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了3.62%,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分别达27.05%和28.43%。东部地区占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降低,从上年的66.56%下降到了60.10%,而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投资比重相应提高了6.46个百分点。

技术和装备。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引进了为数众多的配备电脑的先进服装设备。美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服装CAP/CAM系统,日本、法国的先进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美国、法国、瑞典的电脑吊挂生产系统及MIC服装管理信息系统等。但从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看,我国装备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10-15年的差距。

(二)需求条件

1.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是所有产业的立足点,更是民生产业的生命线。当前形势下,内需市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意义更加不一般。《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与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被列为稳定国内市场的两个主要任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判断,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有较强的市场潜力:2007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14.6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农村地区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必将成为纺织品内需市场拓展的强大拉动力量。

2.消费者的成熟度

美、日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的高档市场形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成熟的、高要求的消费者。与之相比,我国的消费者还有不小差距,普通消费者仍把价格作为选择商品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市场的国际化,我国消费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高收入阶层倾向于购买名牌商品,并且也知道如何区分假冒商品,而且把高品质作为服装消费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1.相关产业

纺织机械业。纺织机械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相关行业,它是生产质量和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纺织机械部门逐步发展,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据纺机协会对1020家生产企业统计显示, 2008年,22个生产纺织机械的省市中有14个省市有产品出口。出货值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五省市出货值合计占全部出货值总额的88.94%。

专业市场。中国拥有众多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如: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广州国际轻纺城、中国湖塘纺织城、中国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常熟招商城等。这些专业市场在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市场容量扩大了区域产业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拉动效应带动了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出现一批新兴产业;市场良性发展有利于区域整体品牌的树立,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

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业组建了较多的相关行业协会,如中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商会、宁波市服装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信息收集、协调各企业行为、规范出口秩序、研究进口国反倾销法规与条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支持性产业

展览业。伴随着中国服装经济的不断繁荣,服装专业展会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第十三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08年第九届中国义乌国际针织机械展览、CIGF2009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2009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为企业和其他参展商在形象展示、业内交流、品牌推介、加盟、出口贸易、OEM等方面创造了诸多机会。

教育业。目前,我国形成了多所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如我国理工大学、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校不但为纺织服装业输送了大量纺织工程技术、服装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而且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其他支持性产业。与纺织服装业运行相关的其他支持性产业包括物流业、信息业和金融业等。尽管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本身基础薄弱,所以仍不足以对纺织服装业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企业结构和竞争战略

1.企业结构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据4成以上,国有企业增长乏力。2008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93亿美元,增长11.1%,占42.8%;国有企业出口354.1亿美元,增长0.7%。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多属中小型,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行业内的企业大多是属于“散、小、弱”,并以加工型为主,一直未能摆脱数量增长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出口由来料加工起步并徘徊不前。

2.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等,基于品牌在纺织服装业的突出地位和本文篇幅,此处论述主要以品牌战略为主兼顾其他。在出口过程中,大多企业没有自创品牌,贴牌仍是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没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利润上升空间很小,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日益个性化、时装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图1反映了纺织服装产品的价值增长曲线。显而易见的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在价值曲线上由OEM向品牌构建和设计方向移动。

三、研究结论

我国纺织服装具有强竞争力,具体表现在:纺织服装国内市场逐步扩大,消费者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投资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调整;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展览业、教育业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逐步完善,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患:纺织服装业在原料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劳动力素质、纺织服装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纺织服装企业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在竞争战略上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2008年对外贸易运行情况[OB/D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8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企业家的问卷调研,49.7%样本企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22%样本企业反映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以内外销为主的企业,占七成以上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1国际市场需求下滑

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2年上半年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72.1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2.31%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7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26个百分点。据日本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日本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15525.36亿日元,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78%。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1206.85亿日元,同比下降0.4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49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72.18%,较上年同期下降1.93个百分点。据欧盟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欧盟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29.84亿欧元,同比下降6.8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76个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59.95亿欧元,同比下降了7.7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1.23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35.36%,较上年同期下降0.35%。

1.1.2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缓,产品价格提升乏力

2012年1月~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2.46%,较上年同期下降20.34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0%,低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2.4个百分点。7月份专业市场内服装产品平均单价同比下降6.71%。我国纺织企业出厂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据调研数据分析,43%样本企业的主要产品平均价格均较上期有所下降。从分行业来看,83.7%的化纤企业、52.8%的棉纺企业、52.9%的长丝企业、56.5%的麻纺企业、46.7%的针织企业等产品平均售价均较上期有所下降。

1.2原料问题

1.2.1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从数据来看,328棉花价格与国际1%关税后的棉价差已经达5000多元/吨,再度冲破了5000元/吨的高价差线。持续大幅度的国内外棉价差,严重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1月~6月美国从我国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下降了5.50%,而从印度、越南、孟加拉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仅下降了4.36%、3.46%和2.05%。其中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棉制织物同比下降了1.39%,而从印度、越南进口的棉制织物却大幅提升了20.50%和23.44%。

1.2.2化纤产品价格走低

2011年以来,我国涤纶短纤、粘胶纤维等产品的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处于振荡下行态势,产品销售市场竞争激烈。虽然目前有的行业采取了限产方式,使得价格得以稳定,但总体来看,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等产品的价格仍较上年有大幅走低之势。据有关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7月我国粘胶短纤价格平均为14870元/吨,同比下降17.08%;同期涤纶短纤价格平均为10300元/吨,同比下降18.53%。2012年以来,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呈现价格振荡走低的态势。一方面与市场需求疲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上年同期的价格基数密切有关。2010年年底棉花价格暴涨带来了相关产品的价格暴涨,也带动化纤类产品价格高企。2011年下半年以来,化纤类产品价格随棉花价格回调,也一路走低。也正是由于其价格的大幅下降,造成了化纤行业利润降低较快。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企业家调研问卷数据结果,74.4%的化纤企业表示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居于各分行业之首。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9

目前,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一是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二是生产要素进入高成本时代,三是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四是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这对转型升级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挑战。此外,目前原材料价格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正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优势,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新兴发展中国家凭借更为低廉的成本抢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份额。在这样新常态下的行业困局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冲出逆境,寻找战略突破口,成为该行业内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提出的,倡导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增长缓慢、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传统出口重要支柱,多年以来其出口数量始终保持世界第一,但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1、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速度处于“换挡期”,已经告别过去十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速度逐渐稳定在个位数。2014年前9个月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期增长为15.9%、―35.1%、9.8%、6.6%、7.2%、6.5%、9.7%、8.9%、7.4%,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率维持缓慢增长,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纺织服装行业被迫快速转型升级。

2、资源进入高成本时代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纺织服装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成本作为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直都是企业重视并积极控制的一个方面。现如今,国家不放开棉花配额制度、税负居高不下,高价棉花给企业带来的高成本和低利润;持续上涨的电费也是企业心疼之痛,我国电价水平比很多国家高每度约为0.75元,美国则为0.3元;近几年人工成本攀高也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价格优势削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减少纺织服装出口利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下降6.18%[1],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价格优势。

3、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够平衡,从产业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横向产业结构中,一是产业链上化纤、棉纺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总投资75%以上;二是染整技术水平不高,虽然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国,但是产品质量仍处于低端,高档产品仍需进口。纵向产业结构中,企业在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体结构中,偏向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而设计与销售环节较薄弱,呈“橄榄型”发展模式。纺织服装价值链上,也是两头利润大中间小,要保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国际市场地位,就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4、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进入缓慢期,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再过度追求大规模和产量已经不能刺激出口额的增长,同时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崛起也在挤占我国海外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一部分企业转向内销。如果要刺激出口额增长,应由过去过度依赖的价格优势转向加强质量、设计、品牌附加值管理 [2]。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服装业“新常态”为纺织服装出口提出了艰巨的挑战。2014年1―9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缓慢,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218.99亿美元,同比增长5.95%,较2013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左右[3],预计后期维持缓慢增长。面对“新常态”行业困局,我们要积极转型升级,寻找战略突破口。

1、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向ODM转型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保持或提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创新能力,由过去加工制造领域转向价值利润大的设计研发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向ODM转型,改变以往等待订单的OEM模式。不少企业借助现有先进设计研发软件,投入相应服务资源和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的方式加快转型,成为中国首批ODM服装企业[4]。

2、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突破点,增强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就要避免与市面流通的产品同质,改进产品质量做到产品升级,满足国际市场对纺织服装种类日益变化的需求,由产品差异化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利润,从而刺激出口经济增长,适应纺织服装出口“新常态”。如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占据国内大部分高档面料市场。雅戈尔不断追求精湛的工艺,其西服在国内国际中备受好评,好的口碑就是较强的话语权。

3、以国际合作为突破点,促进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

我国要利用与东盟、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国际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不久前第二届巴西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在圣保罗北方展览中心开幕,这次展览给中国企业提供进入拉美的渠道和巴西采购商提供直接接触中国企业的平台。中国纺织服装类企业利用面料和技术优势与巴西合作,投资建厂或建立营销网络具有双赢潜力。巴西是体育大国,此前中国体育服装品牌“361度”消息称,将投资九千万元,计划在巴西设立10家代表处,首批向巴西市场投放150类各类体育服装产品,并考虑未来在巴西投资设厂。可见,国际合作,优势互补是未来促进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突破点,打破新常态行业僵局。

参考文献:

[1]纺织业直面“高成本”时代 ・中国纺织网・信息中心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10

常熟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无可比拟,地处长三角“几何经济”中心,东邻上海,南倚苏州,西连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拥有“陆、海、空、江、内河航运”五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和立体物流体系,通江达海,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是历来各路名商巨贾必争之战略高地。

如果说,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在义乌,那么全球最大的服装交易中心就在常熟。交易量全国第一的中国常熟服装城的前身――江苏常熟招商城始建于1985年,目前已拥有35个专业市场,2.8万个商铺,8万多名经营人员,入驻知名品牌5000多个,日均客流量30万人,资金流量超8亿元,货运吞吐3000多吨,年交易额达450亿元,241条辐射全国1000多个城市的客货运专线,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作为服装城成为全球服装交易中心,常熟强大的服装生产产能不仅为可以为国际品牌服装的生产提供了保障,更为常熟服装产业的提升,特别是与国际接轨、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据了解,除了常熟本地的服装企业依靠服装城走向了大市场,全国各地的服装厂也都纷纷在常熟设销售基地,有“服装之乡”之称的石狮有70%的服装厂通过常熟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常熟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称号。其中,海虞镇、新港镇、支塘镇、沙家浜镇、古里镇、辛庄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毛衫名镇”、“中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羽绒服装名镇”、“中国针织服装名镇”,全市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国内县(市)之首。

江苏常熟服装城管委会潘云来主任介绍:“占地3.71平方公里的常熟服装城,目前拥有包括中国男装中心、中国裤业中心、中国女装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中国服饰辅料中心的6家国字号在内的共计35家专业市场。而此次万豪国际轻纺城的开业,不仅对常熟形成中国面料、辅料中心,中国流行面料采购中心奠定基础,还将为打造一个高档轻纺专业流通市场,为常熟纺织服装行业产销对接创造一个新平台。”

万豪国际轻纺城的建成开业,不仅丰富了招商城的专业市场格局,为常熟4000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企业间跨地区的合作,为常熟带来了新的轻纺商机,更将对巩固常熟国际服装名城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使常熟真正成为华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布匹轻纺战略重地。

万豪:提升常熟竞争力

众所周知,常熟服装城是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之首,是我国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尽管拥有了中国男装中心、中国裤业中心、中国女装中心等众多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和波司登、红豆等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但长期以来,为常熟服装生产企业提供布匹面料的轻纺布匹市场一直发展不快,严重滞后了常熟服装城长远发展。“只有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立足国际,不断提升服装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中国服装才能走向世界。”洪庆淼介绍道:“在常熟市委市政府、招商城管委会‘三年再造一个新商城’宏伟目标的激励下,万豪国际轻纺城顺势而出,未来还将斥资3亿元,倾力打造一个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轻纺采购平台。”富有远见的洪庆淼立刻联系常熟闽南商人,于是便有了一日之内48家面料品牌企业出资12000万元打造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的“传说”。

据了解,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占地面积23963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轻纺城理念新颖,规划前瞻,集“展贸、办公、洽谈、电子商务”四位一体;融“轻纺展示采购中心、轻纺订单贸易中心、轻纺电子商务平台、轻纺研发培训中心、轻纺物流配送中心、高级商务中心”于一身。目前,已有江苏、浙江、福建、广州、深圳、山东等地200多家纺织企业入驻,经营范围包括男女装面料、毛绒、皮革、服装里料、辅料等,各地优势资源汇聚,大大降低了常熟纺织服装企业的采购成本。

对此,杨东辉表示:。这一新型专业市场的建成。为纺织企业建立起了信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了纺织行业上下游的合作,实现了企业间跨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纺织产业结构,用市场的办法进行了优势产业链的整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万豪国际轻纺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一重点建设项目,希望能在万豪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轻纺品牌,发挥专业市场在纺织服装行业应有的积极作用。”

同时,杨东辉也对轻纺城的发展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他说,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作为新型专业市场的代表,其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要重视社会责任建设,要重视企业信用的评价。要重视产品质量管理,要做到诚信经营。

未来:市场改变中国

近年来,随着纺织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新型营销渠道的不断渗透,品牌意识的觉醒,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开始重新定位。注重差异化服务,力争打造市场差异化特色;纺织服装的多样化流通,个性化消费也推动了特许经营形式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经营观念,挖掘了新的经销渠道――我国越来越多的传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提升,纷纷升级改造,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就是其中之一。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例11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业已实现了规模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而印度的纺织服装产业则正处于规模发展的初期,虽具有劳动力廉价、原料多样化和庞大的国内市场等优势,但其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企业设备陈旧且规模偏小,所以印度纺织服装产业当前正着力于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集聚。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实施不同发展战略。中印两国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也都进行扶持和规划,但两国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存在差异:我国纺织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在于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和纺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结构优化和自主品牌建设,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调整以优化结构”。而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在“扶持以促进其发展”。

3.中印纺织服装产业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中国在纺织原料上比印度具有优势。例如,中国在棉花、化纤、蚕丝、苎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化纤、蚕丝、苎麻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亚麻产量居世界第二,也明显优于印度。但是印度黄麻和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优于中国。此外,中国在纺织机械上领先于印度,而印度的纺纱生产成本则远低于中国。

二、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特点及趋势比较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比较。本文以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衡量贸易规模。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2009年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1.29亿美元,而中国早在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就达到了516.49亿美元。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早已完成了规模化经营,而印度纺织服装产业正逐步积聚并形成规模优势。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比较。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均较快,且受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很大,其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显著。中国最高增幅为2006年的24.91%,印度最高增幅为2005年的21.48%。近年来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都远大于印度,具体表现为1998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额负增长9.22%,而印度只有负3.51%,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降幅达到10.56%,印度则仅下降了4.01%。可见,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印度。

3.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比较。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均为顺差国。印度从2007年开始贸易顺差规模与中国1996年的贸易顺差规模相当,达到180亿美元左右。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顺差规模是印度的7.46倍(详见表2)。虽然中印两国在世界纺织服装贸易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优势,但是两国的贸易竞争力却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印度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6年的0.84下降到2009年的0.74,而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其中1996年仅为0.35,而2009年上升到0.76,超过同期印度的竞争力水平(详见表3)。

4.中印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比较。中印两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具有很大的趋同性。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份额以61类、62类和63类商品为主,印度纺织服装出口以62类、61类和52类为主。数据统计显示,61类产品在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份额逐步加大,从1996年的21.81%扩大到2009年的33.33%;63类商品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步提升;而62类商品的在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1996年占比为41.67%,到2009年降低为28.96%。在印度纺织服装贸易中,61类商品的比重逐步加大;52类商品在纺织服装贸易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下降;62类商品多年来持续维持较高的比重,该商品对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的贡献度最大。

5.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在本国贸易中的地位比较。中印两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大于印度。中国在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7.82%,到2009年逐步下降为8.3%。印度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3.7%,到2009年降低到5.67%。总体来看,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高于印度。

三、中印纺织服装贸易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1.印度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均低于中国。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印度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存在很大的差距。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是印度的5.2倍,2009年扩大为7.3倍。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1997年至2009年的13年间,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平均增长速度是10.87 %,印度的平均增长速度是7.64%。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的增长上表现出共同的波动态势,大部分年份中国与印度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2.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与中国相反趋于下降。1996年以来,虽然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都保持顺差国地位,且贸易顺差都在逐步增加,但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1996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84,2009年下降为0.74,波幅平稳。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35,2009年该指数快速攀升至0.76,波幅较大,增长速度较快。

3.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结构与中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从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构成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1类、62类和63类,三类产品约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7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2类、61类和52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65%左右。从纺织服装进口贸易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5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6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9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40%左右。

4.印度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略低于中国。1996年以来,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都大幅度下降。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7.82%,印度同期为13.7%;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8.30%,印度同期为5.67%。

5.中印两国对纺织原料的争夺主要集中在52类和54类商品。从中印纺织服装的进口商品构成来看,两国对52类和54类商品的进口依赖程度都较大,快速增长的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将加剧中国和印度在国际纺织服装原料市场的竞争。较大的供需缺口及较小的进口需求弹性将推动纺织服装原料价格的上升。

四、新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策略

1.实施基于价格歧视的全球市场渗透战略以降低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要针对对我国反倾销频繁的国家、对我国贸易设限较多的国家以及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国家,在纺织品出口时适当抬高价格,以高价格、高质量、高端品牌介入,以价格上的增加弥补数量限制或减少而导致的贸易损失,从而维持较高市场销售额。例如,我国纺织服装贸易过度集中于美国和欧盟地区,对这些国家应该适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品牌和质量赢得市场。针对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不多或者从未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未对我国纺织服装设置限制和壁垒的国家、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国家则宜在不违背国际价格准则的基础上,利用纺织品无配额时代的良好国际经济环境,主要以较低价格和中低端品牌进行逐步渗透,争取抢先竞争对手并占领足量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