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0 09:53:17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1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on the safety analysis in newborn baby guardianship room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Methods: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1002 cases with disease babys in newborn baby guardianship room from 2008 January to 2009 December and 1026 cases with disease babys in newborn baby guardianship room from 2010 January to 2011 December,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suspension safety warning labels predictive risk management.

Result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y falling out of bed, aspiration, scald, tube, switches, premature apnea and infected data analysis, In addition to being "stuff"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the res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KConclusions:Probability of safety accidents by the suspension safety warning labels predictive risk management is far below Prob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afety management.The new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afety coefficient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由护理人员提供24小时连续性护理,收治新生儿的年龄范围是出从生后至28天以内的新生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要随时进行抢救,并且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不会主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观察、治疗、生活护理及预后基本上完全取决于护理水平的高低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尤其是新生儿的安全问题如洗澡时护理人员的失手造成新生儿的坠床;新生儿吐奶后的误吸;沐浴时水温控制不好或冬季在辐射抢救台保暖时皮肤保护不利造成的烫伤;新生儿烦躁、哭闹时四肢躁动造成的静脉留置针脱管;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早产儿手腕、脚腕细,腕带松,集中洗澡时腕带脱落被调包;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呼吸暂停和早产儿抵抗力低,长时间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造成的肺感染等,一旦出现上述安全问题,将给新生儿及家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安全问题能否预防,主要因素在于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在于护士长管理水平,如果管理到位、制度到位,将极大地降低新生儿出现意外的风险。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措施,消灭安全管理缺陷,为新生儿及家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在无患儿家属监督的情况下工作,有时难免会产生懈怠心理;监护室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应急情况多,技术操作标准要求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早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为保质保量的完成新生儿的治疗、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我科成立以护理骨干为成员的质控小组,按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分工,定期质量控制与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周讲评并每月分析工作弱点,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我科从2010年实施安全管理以来,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在醒目位置放上安全警示标识,采取风险管理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02例为对照组,对新生儿室病婴的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坠床1例、误吸9例、烫伤5例、脱管10例、被调包1例、早产儿护理暂停9例、院内感染5例。从2013年1月,我科采取了前瞻性的安全管理,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26例为观察组,两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天深入在监护室中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与指导,并每周晨会讲评,每月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坠床0例、误吸2例、烫伤0例、脱管3例、被调包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院内感染0例。对两组病婴从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和被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除了“被掉包”项无统计学差别外,其余各项(坠床、误吸、烫伤、脱管、早产儿呼吸暂停、院内感染)差别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以护理骨干为质量控制成员的前瞻性风险管理,统计发生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呼吸暂停及时抢救的发生率。我们的管理方法如下:

1.风险因素分析:①新生儿监护室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的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等。②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新生儿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本身对病原体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1].

2.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①科室根据新生儿的特点设计出预防新生儿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呼吸暂停、院内感染等的护理评估表,表中设计出低、中、高度危险的分数值。②科室设计出爱心形状的安全警示标识牌,上面刻有“预防坠床、预防误吸、预防烫伤、注意箱内温度、预防脱管、预防被调包、注意呼吸暂停、预防院内感染”等。③接诊护士接到新生儿时,根据新生儿情况用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达到低、中、高度危险时,分别用蓝、粉、红色曲别针e在分级护理卡上,用于课题组成员和护士交接班时确认有危险的新生儿。④评估出了新生儿有哪项安全危险,就挂哪项安全警示标识牌于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等醒目的位置,用于护士在工作中起到随时提醒的作用,让护士随时都能看到安全警示标识牌,心中时刻想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⑥建立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2],成立以护理骨干兼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小组,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成员4人,分别负责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工作质量,根据科室实际工作特点,制定详细考核内容、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以及贵重仪器使用程序等,质量控制人员每周四、周五为质控日,把自己所管项目全部检查一遍,发现问题除通知本人外,还要登记在兜装的质量控制小本上,并定期质量控制和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个质量控制成员都是护士长抓好管理工作的一双眼。护士长每天检查护士和质量控制成员的工作,一个错误如果护士长查到了而质量控制成员没有查到,那么责任人和质量控制成员都要列入考核,但以责任人为重,护士长每周一例会上要对质量控制成员的质量控制内容进行分析,全员护士一起讨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最后护士长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日后工作中做质量追踪;对连续出现错误的项目或个人进行管理分析,从中找出改进措施。

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新生儿监护室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明显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对新生儿监护室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把经过评估后有某项风险的安全警示标识牌用细松紧带悬挂在新生儿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的明显位置,让护士随时都能看见可能发生的危险提示,能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新生儿的护理安全。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2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 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 2. 2. 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 2. 2. 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 2. 2. 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 2. 2. 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 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 05。

2 结 果

3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等.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6): 530-532.

[2] 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5): 450-451.

[3] 董 军,张宏雁.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5): 425-427.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4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它是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是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措施,是医院社会经济效益的保障。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于2010年2月成立,是无陪护的封闭式管理病房,采取24 h护士全程护理,主要收治出生后28 d内的患儿。这些患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及语言功能,病情危重及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每日都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且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存在很多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科学地实施护理安全管理,避免护理缺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成为护理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1护理工作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方面

1.1.1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

新生儿科的护士基本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工作,缺乏患儿家属的监督,一些护士缺乏慎独精神,遇到疑难问题不请示、不汇报,不懂装懂,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由于观察不及时而导致静脉输注刺激性药液外漏而发生的表皮坏死;喂奶不当引起呛奶、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及吸入性疾病;奶温过高导致口腔黏膜损伤;盖被或卧位不当造成口鼻呼吸受阻发生窒息;减少对病情相对稳定患儿的巡视次数,导致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失去抢救时机。

1.1.2法律意识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新生儿监护室的护理记录是患者病情变化最准确、最宝贵的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它是患者与医护人员处理纠纷重要证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抢救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护理措施要及时、准确、详细记录。如果记录不及时、不规范,记录中有涂改或与医疗记录不相符,都会成为影响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的隐患。

1.1.3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差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对病人安全构成的威胁。例如由于护理知识和经验的欠缺,不能及时识别有些患儿病情转危的早期变化,导致患儿失去抢救机会,甚至死亡;而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不断增加,护理安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1.4违反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如交接班不仔细,不进行床边交接班,遗忘特殊危重病人的特殊处理);违反沐浴护理操作常规,导致患儿烫伤;执行医嘱不严谨(如遗忘医嘱、错误执行医嘱、抢救过程中用药记录不详),药物摆放错误,观察病情不仔细,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等,都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2管理方面

1.2.1人员配备方面新生儿科护士人数不够,床护比达不到要求,无法满足等级护理的实施和患儿的安全及生活护理的需要。每天除要完成大量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外,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如每天1次沐浴、每日8次~12次喂奶以及随时更换尿布、污染的床单、围巾、婴儿衣等)均由护士来完成,护士的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倒班频繁,往往会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情绪波动,注意力不能集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1.2.2医院感染管理 新生儿科病人多,病情复杂,患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 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引起交叉感染;如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掌握各设备及物品的消毒方法,不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都会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1.2.3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监控不严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组织的管理,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对病人安全最大的威胁。

1.2.4病房管理不严谨: 病房管理不严谨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如各种仪器设备保管不善、物资准备不充分。

2护理安全的措施

2. 1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 1. 1加强护理业务的培训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并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

2.1.2重视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士专业知识素养

鼓励护士对自己业务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当技术骨干;鼓励护士积极参加护理大专及本科班学习,积极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选送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学习班。执行学习报告制度,规定凡是外出参观、学习、进修的护理人员回来后都要集中大家学习,传授好经验和新技术,使更多护士了解本行业、本专科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获得新知识和新观念,不断地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护士的专业水平。

2.1.3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保证护理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增强责任感。加强团队精神,树立集体意识,教育护士们要互相监督、提醒,达成科室所有护理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防止遗漏和差错事件发生。只有将护士职业道德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的护士,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1.4强化护理人员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根据科室特点,认真学习《医疗事故管理办法》,提高护理文件记录的法律性,熟悉业务与法的关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2.1.5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加强重点时段(节假日、中、夜班) 和重点人群( 危重病人、早产儿、特殊用药和治疗的患儿)的管理,对重点时段和重点人群存在的安全隐患实行班班交接,引起护士的重视;每进行一项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都要严格三查七对,必要时实行双人核对双签名。

. 2严格管理,完善护理管理体制

2. 2. 1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紧张,繁重。管理者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本科护士的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工作中根据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医院还应体现“以人为本”,为护士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2加强院感管理: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患儿使用的奶具、衣物、尿布等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隔离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前后应洗手,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非探视人员及非本科室人员进入病区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消毒手;以防交叉感染。病室保持清洁。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病儿应分室居住,床位隔离,发生传染病时应严格进行隔离,必要时病房进行检疫消毒。

2.2. 3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建立完整的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制度,实行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坚持执行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质量可追溯机制,确保各项护理质量达到标准要求。重点监督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对管理,定期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进行归因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对护理工作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加强细节管理,使新生儿科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到护理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前提,使新生儿护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的轨道。

2.2.4规范病房管理 规范仪器使用、保养及存放,所有仪器及设备均应做到定人保管、定点存放、定时维护,发现使用异常及时维修,保证使用。

3体会

新生儿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 具有患儿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无陪人且患人无任何行为和语言能力,工作预见性差等特点。因此保证护理安全是新生儿监护病区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只有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5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体内的正常菌群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较低,所以,新生儿患者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2]。随着对健康知识了解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医疗行为,对于医疗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获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过度关注。在以上因素影响下,近年来,由新生儿感染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增加,所以新生儿科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该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研究采用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模式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干预,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②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巨大儿、珍贵儿。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即新生儿到达科室后,护理人员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测,对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出患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的详细数据,并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干预组在加强护理管理模式下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落实新的新生儿科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全程质量监察等。

1.2.1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

加强新生儿各系统管理,确保患儿各个系统感染发生率为零。加强患儿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效果,提升患儿家长的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严密监测新生儿护理工作,及时处理护理不良反应,消除传染源与易感渠道。

1.2.2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

(1)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正确识别新生儿的身份是避免操作失误的第一步,因此它是有效护理管理的首要措施。新生儿入科后要及时建立新生儿管理腕带,详细填写新生儿的身份信息,每次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需认真核对新生儿腕带上的信息,需与治疗单上的信息相符合,并在护理操作前与患儿家长再次核对患儿信息,避免护理对象错误,造成护理差错,从而进一步引发护患纠纷。(2)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不仅是预防新生儿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操作方式不统一带来的纠纷问题。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异常症状护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肿大、口腔上皮珠等;基本生活护理如换尿布、穿衣、睡眠、洗澡等;治疗性护理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给口服药等。对上述每一个护理操作的过程进行细化,对操作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标注,对易发生护理失误的部分要重点标注,必要时可采取制定卡通的操作流程图,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印象[3]。(3)加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培训。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务必仔细谨慎。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安全防范与感染预防意识不高,容易造成护理差错,造成患儿感染。针对这一问题,新生儿科需定期组织新生儿科护理知识与感染预防知识培训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科5年以内的新护士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以及患儿感染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对相关护理技能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以促进新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及护理质量的提高[3]。(4)做好隔离工作。做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儿与未发生感染患儿之间的隔离工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隔离;对不同病种的患儿也要进行隔离;同一病房内适当增加床间距,以避免交叉感染发生[4]。(5)加强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减少各系统感染发生的基础,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新生儿口腔护理、脐带护理、臀部护理以及眼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4]。(6)强化考核机制。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资深护士、责任护士组成,小组对新生儿的每班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护理护士、护理效果、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效果等。对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实行护理知识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将科室护士的护理记录、护理考核成绩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5]。

1.3研究工具

采用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包含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护理质量等10个模块,每个模块10分,满意度90分以上记为阳性指标。

1.4统计学方

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频数、频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指标比较本研究对照组200例新生儿患者中,有21名新生儿发生呼吸系统感染,16名新生儿发生消化系统感染,13名新生儿出现其他系统感染;干预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名、2名、2名。将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代入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这三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有153例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干预组有189名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差异显著(P<0.01)。见表2。

3讨论

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每例医院感染产生的额外费用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但在儿科病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额外费用可超过10000美元[6]。新生儿的家长是刚涉足社会的年轻人,高额的费用无疑会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感染会导致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因此,近年来新生儿科医疗纠纷屡屡发生,给医院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在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新生儿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显著好转,新生儿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此结果提示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萍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马微丰,岑雷音.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健康研究,2015,35(3):340-341.

[2]杨小艳.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7):1463.

[3]杨巧玲,于淑琴,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10(7):679.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6

1.1.1护理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使用,护理技术的复杂程度不断增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牢固,专科操作技能不熟练,突发事件处理应变能力差,仪器设备使用不当等。如病情观察不及时、医嘱用药规定时间未输入、臀红、脱管等,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护理安全。

1.1.2违反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

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护士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低年资护师缺乏风险意识,对对规章制度掌握的不全面,对核心制度落实未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在工作中往往违背了基本操作规程,简化流程,执行走过场,观察不仔细。如交接班不仔细、探视卡上的性别与事实不符而引起身份识别的纠纷、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等。

1.1.3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慎独精神不强,独立值班时工作做得马虎,加之家属又不能陪在患儿身边,满腹的担心、焦虑、疑问,一旦治疗结果不理想,家属可能为此为由而引发纠纷。

1.1.4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因工作繁忙不能按时记录,记录不符合规范或不完整,记录中有涂改或与医疗记录不相符等;新入院的新生儿入院情况与家属交接不细致,导致因某些入院前已存在情况引起不必要纠纷。

1.2管理因素方面

1.2.1人员配备不足。

未按床护比配备护士,无法满足患儿等级护理和生活护理的需要;新生儿科护士除要完成大量的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任务之外,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来完成,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倒班频繁,导致护士身心疲惫,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

1.2.2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护理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质量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不到位,质量问题反复出现。

1.2.3设备、药械管理不规范。

新生儿科常用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不及时;使用工程中出现故障,未能及时的发现和排除;抢救设备、药品的交接流于形式,导致未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而影响抢救,对新生儿的安全造成危害。

1.2.4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

新生儿免疫功能还不成熟,对环境中的传染性细菌没有抵抗力。来自医护人员和环境的因素、管理不当或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掌握消毒药械的使用方法,清洁工具重复使用都会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1.3患者及家属因素。

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基础护理难度高,发生护理风险概率高,如喂奶发生胃食管反流而窒息、抓伤、烫伤、暖箱、光疗箱箱温骤变均可导致事故意外;患儿病情重,家属对不能陪在患儿身边表现不理解;重症监护设备的使用、新技术的开展和专人护理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患者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患者家属由于经济困难过分关注医疗费用,特别是面临人财两空时,借费用高为由与医护发生纠纷。

1.4环境因素。

新生儿病房时患者集中治疗的地方,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全,特别是早产儿,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重要途径;重症监护病例使用医疗设备多,侵入性操作多,细菌菌株种植机会多,易导致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危及患儿生命。

2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2.1营造安全文化,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安全意识。

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与目标管理和护理人员绩效挂钩,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主动防范护理风险;鼓励主动报告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建立无惩罚性护理差错上报制度,护理管理者分析不安全因素发生原因,从管理、流程、制度上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2.2坚持预防为主,确保质量安全。

强化护理安全过程,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制定常规护理工作流程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等流程,实施跌倒、压疮等重点护理风险的病情评估和新生儿出入室患儿情况家属书面交接,设立护理安全重点提示、管路标识等护理安全屏障,强化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和关键设备的管理;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重点患者的管理工作,例如静脉输液外渗的管理做到按规定上报,逐层查房,将差错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

2.3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保证护理人力需要。

护理人员的数量上保证病床的需求,普通新生儿病床与护士比例1∶0.6,监护病房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1.5,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入院高峰期和危重抢救任务繁重时,弹性排班,合理调配。

2.4加强护理人员的慎独修养和沟通能力等职业道德水平

实施新生儿护理人员准入制度,新生儿工作护理人员要求有3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是主体,同样患者家属也一个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积极完成护理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在新生儿入院时及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患者家属的知情权,制作各种告知或宣教单,能够站在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避免因家属误解造成纠纷。

2.5加强护士资格准入,加强护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新上岗护士从综合力、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强化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指定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等,加强专科护士培养,提高专科知识技能,将护理培训与护士晋升、绩效、评优挂钩,保证和提高培训的效果。

2.6疑难危重患者护理,层层落实把关。

建立疑难危重患者报告访视制度,危重患者由科室填写报告卡,护理部质控组现场查看并指导或组织副主任护师及专科护理会诊,具体指导,建立重危患者护理质控组,每月对全院重危患者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

2.7防控医院感染,做好重点监测。

病房按规范设置,流程合理,传染病、早产儿分区收治,认真做好空气、物表、地面的清洁消毒工作,清洁消毒用具做到洁污分开,避免重复使用,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护理用品患儿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医疗设备的消毒管理,实施医院感染重点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7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1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这样一个特殊科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作为儿科医室的护理人员也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外界压力,如何能够为儿童患者提供最贴心的照顾和服务,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是当前众多儿童医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重庆当前几所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提出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一方面,由于医院对护士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护士大多时候仅仅是按照医嘱,很少主动的去贴近儿童患者,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病情变化,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没有主动服务意识,这是造成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小,大多没有独自行为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时不能清楚表达疼痛变化,家长有时也不能24小时陪同,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照顾和关心。而现实情况是护士们通常没有去履行这一职责。

2.2缺乏竞争机制,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护理工作管理模式落后,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职称的护士所做的工作基本相同,没有因人而异,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护理工作人员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

2.3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理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护理人员对一些护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将这些信息量化,能够反映护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量化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经验,并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和借鉴,避免以后的护理工作出现相同的问题。而现实是护士及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注重对护理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使得信息化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以上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在于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医院可以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一定的培训,引进国内外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操,加强监督管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儿童患者服务。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带动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信息的意识,学习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处理的技术,掌握将护理信息量化处理的能力。同时,建立信息库,根据护理信息反馈得到的问题,不断的总结和更新经验,方便护理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高管理的效率。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8

[摘要]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妇幼保健院以其特殊的地位,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为人们的健康做着贡献。妇幼保健院具有特殊的职能,特定的服务人群,长远的服务成效,并在护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关键词 ] 妇幼保健院;护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49-03

1妇幼保健院护理工作

孕产妇以及婴儿的死亡率已经成为衡量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综合指标。妇女和儿童是妇幼保健院的主要护理对象,“母亲安全、儿童优先”是妇幼保健院的工作原则,其工作目标主要是提高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以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针对儿童方面的工作包括负责向家长提供合理喂养、科学育儿方面的指导;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以及各种先天缺陷病和严重影响幼儿健康的慢性病的儿童进行专案管理;定期对0~6岁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针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包括对从怀孕起到产后42 d对胎儿、孕妇、新生儿、产妇进行系统全面的保健指导、检查和监护等医疗保健服务。妇幼保健院除了对孕妇和儿童提供保健服务外,包括每2年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乳房、宫颈和生殖道等病的检查。妇幼保健院除了要对妇女和儿童做好护理工作外,还要了解其家庭成员的状况,并通过访问的形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理环境和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心态。虽然妇幼保康院的工作重点在于保健,但保健也要与医疗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做好一系列工作。

2妇幼保健院护理工作任务

妇幼保健院的工作重点在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所以改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是妇幼保护院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专业、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可以对护理模式进行改革,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要做好心理支持、病情观察、专业照顾、健康指导等工作,各科室的护理人员要了解本专业的护理特点,能够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为患者提供整体、连续、个别、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还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使其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认真落实护理技术规范和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使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处置办法,通过观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针对患者的变化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加强医患间的交流,增进护患间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具专科特色的护理服务,同时,护理人员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保障患者安全,以提高妇幼保健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

3妇幼保健院护理工作方案

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由于妇幼保健院内护理者本身以及护理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妇幼保健院处于弱势地位,所以需要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中心,以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还要建立护理服务长效机制,以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专科护理水平,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保障患者的安全,使护理服务达到优质标准,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3.1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指对疾病的护理,护理的任务除了包括对疾病的治疗外还包括 对患者心理和社会保健的任务,护理目标已经扩大到平衡和满足人们的心理社会状态层面上。护理不单单是指对个人健康的维护,它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维护和提高对家庭、社区以及整个人类的健康水平,医护人员要明确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这是提供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基础。

3.2加强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

加大妇幼保健院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保证妇幼保健院的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能够规范妇幼保健院内所有护理人员的行为,使妇幼保健院的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在降低动作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减少纠纷的发生,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妇幼保健院内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职工的个人目标与妇幼保健院的整体目标相统一。另外,妇幼保健院要能够根据实际形势的需要,再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对质控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不断地对护理人员的考核细则进行修订,如: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分组护理、消毒隔离工作等方面,使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更加完善。同时,妇幼保健院还要加大对护理人员工作流程的督查力度,一定要保证基层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做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使每个护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要努力做到人人参与、层层管理、共同把关,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的检查记录、分析和评价工作,为将来措施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妇幼保健院内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参加医疗护理法律法规培训,单位可以通过订座、组织学习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妇幼保健院内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更好地保护护理人员以及患者是的合法权力。相关管理部门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查,一旦发现有安全隐患,一定要及时制定处理方案,将护理差错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同时要对护理部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以有效地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还要做好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使妇幼保健院的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以促进妇幼保健院的健康发展。

3.3利用现代化的护理手段

这就需要妇幼保健院内的管理人员要更新管理观念,使护理管理以科学的论为基础,使护理管理融入新的护理理念,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护理管理,为提高护理管理的有效性、理论性奠定稳定的基础,使护理质量等到全面地提升。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积极地采纳现代的管理方面研究成果,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使护理工作更加简单化、标准化,同时要求护理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协助护理工作,建立计算机管理护理,使护理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

3.4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目前妇幼保健院内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首先要求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努力做好护理工作,同时妇幼保健院也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护理人员能够尽职尽责的工作,为了保证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要尽量减少护理人员所承担的非护理性工作,而且主管护师在完成自己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还要负责去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带教和质控等工作,并不断对各级别的护理人员进行考评,尤其对于聘用的护理人员、新入院的护理人员等要加强考核,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学习意识,同时要培养护理人员使其拥有积极向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体现妇幼保健院的人性化管理,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要经常与护理人员进行个别交流,做到关心和尊重基层护理人员,尤其对于那些有思想包袱的护理人员要更加关心,要了每位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护理人员的心理,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动妇幼保健院的康健发展。

3.5给予护理人员足够的支持

妇幼保健院要建立健全的护理人员保障系统,尽力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真正关心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要保证后勤、药剂、器械、供应室等部门对病房进行下收下送服务,使其能够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关于一些检查预约申请单和各种检验标本,应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护送,这样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非护理工作外出;同时,为了体现妇幼保健院的人性化管理,可以在护士节安排一些活动,让护理人员更深入地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涵义,使护理人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医院对他们的支持与关怀,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护理人员更加爱岗敬业,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3.6保证提供优质的服务

首先要拥有一个良好的服务态度,尤其针对入院的患儿一定要亲切、温柔要有爱心,工作要细心;其次,对于健康教育方面一定要详细全面,还要做好入院介绍,提供耐心的指导还要做好护理记录;要做到护理措施全面、病情了解全面、基础护理到位、沟通指导详细,针对即将出院患者还要给予温馨的出院指导;最后,还要对已出院的患者进行电话服务,以便及时发现护理服务中的问题,进而使妇幼保健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得到不断的完善。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拥有先天缺陷的新生儿要给予更加细心、周到的护理,对于NICU病房一定要做到无陪护管理,固定时间允许家属探视,可以在病房外通过专业设备来观察新生儿的一切情况,同时负责护理新生儿的责任护士要随时和家属针对新生儿的情况进行沟通,使家属能够更详细了解到新生儿的实际状况,也使产妇能够安心地接受恢复治疗,在新生儿出院后,医院还可以给家属提供其责任护士的联系方式,以便随时对家属进行出院护理指导。

妇幼保健院一定要保证产科的护理技术先进,以全于为母婴提供优质的产前、产时和产后服务,同时也要做好新生儿的保健护理工作,要保证护理要温馨、服务要细心,这样才能使妇幼保障院更具竞争力。产妇病房要做尽量家庭化,配套设施要全面,包括为产妇提供热水器、微波炉、冰箱等设施,同时医院要安排责任护士指导产妇进行产后护理,还要传授产妇及其家属有关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当产妇能够自理时,责任护士可以让产妇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并给予细心、全面的指导,要保证产妇在出院后能够独立护理新生儿。妇幼保健院可以开展一些新的产时服务模式,如:一对一陪产服务、导乐陪伴分娩等,使产妇在生产时得到心理、生理、精神等各方面的支持,使产妇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以保证产妇的顺利生产。孕产妇在待产过程中可以保持自由体位,这样可以提高阴道分娩率,还能够增进护理人员与产妇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妇幼保健院的护理服务更全面细心,还要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延伸服务,积极促进母乳喂养工作的开展,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和相关的知识,提高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可以安排产科和新生儿科等相关部门为其提供专科随服务,对于出院产妇者还可以安排专门部门提供上门服务,帮助母婴解决产褥期所遇到的问题。

妇幼保健院要不断加强产科建设,尽量减少孕产妇以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对于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方面的护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建设,使基层产科护理服务水平和急救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要做到切实加强产科和儿科的基础建设和培训工作,使妇幼保健院的护理工作制度更加完善、技术服务更加规范,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护理人员积极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和管理工作,使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要使儿童系统管理和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得到可靠的保证,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对两个系统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保证基础设施齐全,各级护理人员到位,保证各级护理人员分工明确,一定要加大这两个系统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力度,对妇幼保健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两个系统化方面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规范化,以促进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率达标,同时也要保证妇女、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7进一步完善护理科学管理

要保证临床一线护理队伍科学化,要保证每名责任护士护理患者的数量不超过8人,病房可以采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妇幼保健院在安排护理时要考虑到本院实际的治疗量、急诊量以及手术量等因素,使护理队伍实现合理配置。同时,为了保证妇幼保健院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安全、全面的护理工作,医院需要所技术难度、工作量等因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调整,实行弹性排班制,对于重症患者多、工作量较大的科室,其护理部要安排机动班,还可以在夜间增加双班,以适应较大的工作量,同时还要制定护理人员紧急调配方案,以应对一些紧急的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还要考虑到护理人员自身的情况和意愿,也要考虑到临床需求,要实现对患者提供全程、连续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将护理人员的职称、收入、奖励和进修与考核结果相统一,使护理人员的技术难度、工作量能通过薪酬体现出来,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先进的护理服务,医院还应该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不仅要对新护士进行管理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等岗前培训,还要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要进行技术考核,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另外,还要对加强护理人员的党性教育,抓好妇幼保健院的医德医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组织院内全体党员、干部深入教育、加强学习,并带动全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开展职业道德、医风医德、反商业贿赂以及文明服务方面的教育,使全院职工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抢救配合能力,各科室的负责人要承担培训本科室护理人员急救技术和急救知识的责任,并由护理部负责对其进行抽查考核。为了使保证妇幼保健院的护理质量,可以选派护理精英和护士长外出参加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及时地掌握和运用新业务和新知识。妇幼保健院的护理人员要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针对手术室、新生儿科、产科、以及儿科重症监护等科室的护理人员还要安排专科护士培训,既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也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文精神,使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高技术、优质的护理服务。

[

参考文献]

[1] 徐秀平.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体会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4):304.

[2] 唐珊.基础医院护理管理难点与处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733.

[3] 林季芳.探索如何提高妇幼保健护理工作医护人员的素养[J].中外妇儿健康,2011(4):69-70.

[4] 崔纪芬.谈谈现代社区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0):197.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9

关键词: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儿科;采血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88-01

作为儿科采血管理重要组成部分,采血意外事件预防是指避免护理人员在患儿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生护理差错而造成意外损害或投诉[1];采血意外事件可影响疾病诊断治疗,易引发患儿家长不满,恶化护患关系[2]。如何有效预防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几率,改善护理满意度已成为护理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次研究以我院儿科两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干预,比较两组临床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和家长临床护理满意度,探讨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在儿科采血管理中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儿科两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一病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二病区实施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干预,设为观察组。两组2013年1月-2013年12月分别采集血液标本1825例,其中男1267例,女558例,年龄15d-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给予持续护理质量优化干预:建立持续护理质量优化管理小组,由护理部及医教科拟定组长、组员及监督员名单,制定详细持续护理质量优化计划;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整理检验科通知、手册及采血试管资料,避免采血差错发生;改革采血工作流程,由以往只在采血前查对改为采血前后均行查对[3];努力加强护理人员真空采血、静脉采血技术改进,定期组织培训,总结操作过程中存在差错,由高年资护理人员给予纠正指导[4]。护理人员在采血之前需要详细了解患儿年龄、病情等资料,并交代家长采血注意事项,如需要进行特殊检测项目且不能常规保存血液标本,还应当告知运送标本人员储存方法[5]。

1.3 观察指标:

①采血意外事件主要包括采血量不足,标本丢失、凝血及采血试管选择错误等;②临床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拟定《儿科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于采血后发放并由专人回收,包括服务态度,基本护理技能及专业操作水平等,总评分≥90分判定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筛查采用Epidata 3.02软件,而数据处理则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学方法选择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儿科患者因血管细小,不易穿刺抽血,故为采集足够量血液标本用时较长,易发生血液凝固[6];而其自身病理状态亦会引起机体水分丢失增加[7],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采血意外事件多有发生。持续质量优化理论(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管理模式,其主要针对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加强技术操作及管理过程监管,减少对于个人惩罚[7],通过循环往复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及工作质量。儿科采血护理工作中建立持续质量优化管理小组,对日常工作中存在问题定期总结讨论,探讨问题改善方法,保证质量优化顺利实施,最终降低儿科采血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程度。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儿科采血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参考文献

[1] 高海霞,陈京立,高洪莲,等.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53-54.

[2] 刘云,孙琳,胡容,等.成立不同护理管理组提升护理质量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8,8(2):26-29.

[3] 黄云丽,叶永青,黄寒明.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桡动脉采皿时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4B):1-2.

[4] Ohgoe K.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patient misidentification and specimen mismanagement with blood collection [J]. Rinsho Byori, 2013, 61(8): 739-744.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10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例1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为预防、明确诊断及治疗新生儿疾病常需采大量血液标本[1]。但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且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2],故不管在哪个部位采血都非常困难。因此一旦发生血液化验项目漏检,不仅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延误患儿治疗,更会增加患儿的痛苦。为了降低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我科于2014年6月开展了以"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4年4~5月以及2014年6~7月的血液化验项目漏检资料及数据,统计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结果。

1.2方法 科室护理人员自发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共6人,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选定圈长,圈名,圈辉。根据品管圈活动"十三步法"制定工作计划、掌握部门内的关键问题点、确定主题、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掌握改善主题的重点、制定目标、提出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效果维持、活动总结与。

1.2.1确定主题 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

1.2.2现状调查 调查2014年4~5月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情况,共收集漏检例数7例。

1.2.3原因分析及制定目标 品管圈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出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的原因如护理人员未贴完条码,运输人员未送完条码或未扫描完条码,检验科漏检化验项目,电子病历程序中心条码设置不合理,反馈的不合格标本未处理等。根据原因分析结果,制定目标为"漏检率0"。

1.2.4提出对策及对策实施方案 根据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如:加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查对意识、安全意识等培训,与运输队沟通解决送血环节问题,与检验科沟通杜绝漏检项目,与程序中心协调解决条码整合,加强护护沟通等等。

2结果

2.1有形结果,见表1。

2.2无形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参与活动人员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护理品质管理意识、 责任荣誉感方面得到提升,这无论是对护理人员自身,还是对整个护理团队,都是无形的成果和财富。

3讨论

3.1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血液检验结果是患者病情最直观、快速的表现,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根据。新生儿病情重、变化迅速,更需要快速获得各项检验结果尤其是血液检验结果来协助诊断和治疗,以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因此,血液化验项目的漏检毫无疑问会延误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若重新采集血液标本更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浪费医院成本。

3.2品管圈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工具,是指由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为了要解决问题 ,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的合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分工合作,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手法当工具 ,以全员参与的方式不断进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团队合作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3],是由员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在此次品管圈活动中,圈员通过头脑风暴、通过运用品管的各种工具、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提出意见、拟定措施并加以实施 ,最终达到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的目标,使漏检率由活动前1.17%降至活动后的0.16%;患儿的诊断治疗得到了重要保证,也减轻了患儿痛苦。

3.3品管圈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团队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通过此次活动 ,全体圈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发挥个人所长,增加了圈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增强了护理质量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4结论

本次以“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证明:品管圈作为新型质量管理工具,可帮助临床解决护理质量问题,同时使圈员的团队精神、 沟通协调能力、护理品质管理意识、责任荣誉感等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