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林业经济研究

林业经济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1 10:01:51

林业经济研究

林业经济研究例1

循环经济是针对于当前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环境提出来的,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循环经济的根本是依靠生态型资源来进行经济的发展,这一思想观念应用到林业的发展上,是指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污染来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林业生产至消费过程中,实现物质材料的多组循环利用,使环境受到最小的危害,这种林业产业经营模式非常有利于发展友好型林业,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使林业经营活动得以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1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得以快速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特别是对于林业资源的消耗,人们过度的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使部分林业资源处于濒临枯竭的境地,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前急需进行的重要课题。

1.1 林业循环经济对于我国资源战略的实施,及国家经济的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各行各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进行消耗,而且这种情况还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所以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还会非常大,因此,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未来资源的需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无节制利用和开发,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最近几年,地震、泥石流、洪涝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我们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步伐。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发生循环型林业已是必然选择,循环型林业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更注重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而是想办法加大对资源的利用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1.3 林业循环经济对经济的促进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中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开始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生态旅游、野生动物观赏、苗木繁育等绿色产业,这些产业的开展,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同时也使林业结构开始从资源消耗型产业向资源利用型产业的快速转变。另外在我国林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达到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潜力,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我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途径

2.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循环经济发展获得资金的支持

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利用这部分资金来改善林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林业的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得以完善,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林业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对林业产业进行投资,从而使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坚实的资金基础。

2.2 创新机制,盘活林业现有资产

积极推行林木、林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流转,深化林业体制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通过合理流转,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而盘活现有林木资产,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增加活力。

3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3.1 切实加强领导,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周期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林业循环经济推进协调机制,对重大事项要统一研究部署、科学民主决策、协调各方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全力确保林业循环经济顺利、高效开展。

3.2 开展封山育林,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物质保障

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使林业资源得以有效的更新,加快森林资源的发展,这样森林资源的健康成长及发展对林业循环经济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3.3 拓展融资渠道,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就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3.4 加快科技创新,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目前在林业产业结构中高效循环利用的领域内可以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的力度,在这方面可以提高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力度,使其研究成果得以有效的应用,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扩展及可持续性利用。

4 结束语

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有所增强,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更应加大力度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使森林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林业经济研究例2

1.2林业循环经济对经济的促进及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中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开始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生态旅游、野生动物观赏、苗木繁育等绿色产业,这些产业的开展,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同时也使林业结构开始从资源消耗型产业向资源利用型产业的快速转变。另外在我国林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达到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潜力,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我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途径

2.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循环经济发展获得资金的支持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利用这部分资金来改善林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林业的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得以完善,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林业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对林业产业进行投资,从而使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坚实的资金基础。

2.2创新机制,盘活林业现有资产积极推行林木、林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流转,深化林业体制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通过合理流转,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而盘活现有林木资产,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增加活力。

3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3.1切实加强领导,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周期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林业循环经济推进协调机制,对重大事项要统一研究部署、科学民主决策、协调各方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全力确保林业循环经济顺利、高效开展。

3.2开展封山育林,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物质保障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使林业资源得以有效的更新,加快森林资源的发展,这样森林资源的健康成长及发展对林业循环经济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3.3拓展融资渠道,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就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3.4加快科技创新,为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保障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目前在林业产业结构中高效循环利用的领域内可以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的力度,在这方面可以提高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力度,使其研究成果得以有效的应用,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扩展及可持续性利用。

林业经济研究例3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涉及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各个因素,且这些因素之间处于相互有联系的状态,进而组成一个经济系统,该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其结构相对复杂。换而言之,各因素涉及范围广,包括文化、政治等,他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故而各个因素产生的效应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

1.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一个大的总体系,其中涉及多种类型的经济模式,如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等。具体来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综合考虑地域发展特色和前景,结合多方面的条件,比如实际的社会状况、林业发展状况等,制定出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据大量实践发现,正确的发展模式对林区发展方向、速度均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考虑自然状况、国家政策、文化等因素。

2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类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其分类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从围绕核心角度分类

从该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种。1)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以林业部门为中心,并由其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林业工作。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木材,认为人类与森林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单方面强调林业砍伐,且将林业与公众割裂开来,林业权的归属者是政府。因此,这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大众远离森林,较为独立。2)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模式,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在工作开展方面,其将林业部门与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林业工作;在林业管理方面,其与其他动植物的管理密切关联,主张人与树林是伙伴;在林业权归属方面,存在多样化特点,其中包括集体林、国有林和私有林等,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此同时,林业机构的角色也发生较大转变,即从被林业政策决定向参与对话、利益交换的仲裁人,与此同时,还扮演着促进者、调节者等多种角色,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林业资源,促使林业资源效益最大化。

2.2从开放程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开放程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地理环境与理论观点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追求区域经济的自我健全和完善为指导方针,从其生产和流通体系来看,主要是以“内循环”为基础前提。在其观点中,认为林业是独立的,所以发展要依靠自身,不具备整体观念,没有意识到林业只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开放型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以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为前提,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层面来看待林业的发展,即林业与社会各个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看待林业经济发展时,需要上升到一个社会林业的高度,加强推广,促使全民关注林业,进而有效推动林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2.3从发展速度角度分类

从林业的发展速度角度分类,可将其分为2类。1)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先行者的某个发展阶段,相对落后者出现超常规的赶超行为。从其实质来看,其理论指导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途径为重点工程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将传统林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林业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据实践证明,采用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2)渐进式林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发展林业经济时,按照一般规律来进行。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讲比较缓慢,没有意识到林业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其效果不甚理想。

2.4从绿色程度角度分类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在发展经济时主张绿色、环保。从林业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1)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社会发展较为落后情况下的一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该模式造成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目前已逐渐被弃用;2)浅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在其环境观念中,认为环境与发展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下,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对环境问题的消极描述上,在讨论问题方面,侧重于技术层面,其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甚至有时还会以反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林业发展,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3)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第2次环境运动的主题,该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张将环境与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等,同时强调全方位、多学科研究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因此,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可以为资源节约、人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贡献。

2.5从发展阶段角度分类

从发展阶段角度划分,可将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分为2种。1)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较为局限,过分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高于一切,采取“统治”的态度,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大肆掠夺。2)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主张采取和平相处的理念。在发展林业经济时,强调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林业经济研究例4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

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4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顺.论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J].林业经济,1996(5)

2侯元兆.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J].世界林业研究,1998(4)

3陈国明.浅议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认依据[J].林业经济,1996(5)

林业经济研究例5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部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林业经济研究例6

我国北部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森林资源和世界最大的人工防护林,我国北部林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其他地区有少量的山地林区和人工林区。我国北部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把林业经济的发展摆在了空前高的地位,随着对林业经济的不断投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有林权改革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近些年,对林业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我国北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必须立足于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全面系统的总结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林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结合我国北部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给出了一些促进北部林区经济增长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有所帮助。

一、林业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林业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是借鉴经济增长要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林业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含五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要素,即林业工作者以及林业人力资本。二是资本要素,即对林业经济的财力物力投入,这是林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三是林业用地要素,即林业赖以生存的林地面积。林地面积的大小是林业产值大小以及林业经济潜力的重要衡量因素。四是科学技术含量因素,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含量的多少决定着林业经济各生产要素的劳动产出效率,是发展林业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还有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因素,制度的变迁以及国家对林业经济的政策措施是林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因素,研究表明,国家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的林业政策是林业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作用,协调好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比例关系才能提高林业经济的增长,促进林业产值的提高,林业经济的增长不仅可以带来林业产值总量的提升,森林资源的丰富也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于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以及区域经济生态效益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林业政策的地区差异,林业资源开发不合理

我国北部地区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山区,这就使得各个地区林业政策的不同,造成森林资源的供需存在空间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越发紧张,即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要兼顾生态安全的环境需求,这种供需矛盾和政策差异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北部地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方式较为落后,造成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人工造林的速度跟不上森林开发的速度,导致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用地的营养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二)林业投资渠道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森林资源形成周期长的影响使得林业的投入和生产存在很长的时间差的特点。这种长期性投资使得更多的企业更愿意选择除第一产业外的其他产业进行投入,尤其是木材加工生产。这样使得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事业建设发展缓慢,甚至较为落后。再加上国家对于林业产业的战略改革,使得企业以及社会对于林业收益的投入更加望而却步,至少当前的现状是如此。另外,在不少林区存在着资金浪费的现象,挪用公款,擅自改变林业工程资金投入计划,以及重复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北方林区基础设施落后,有的林区几乎没有相对应的应急设施,导致北部大部分林区基础建设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林区投资渠道不稳定,资金投入的不稳定性使得林区没有进行林区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资本,国家的财政拨款也只是重点项目的投资,很难达到全方位的覆盖。二是国家政策和法律制约使得企业无法进行相关设施的竞标和投入。国家制定政策法规是为了保护林业资源,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林业发展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林区的保护工作,还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三)我国北部地区林业产业的科技投入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才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内外多方面的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北部地区林业产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整体较低,有的甚至微乎其微,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整体处在一个极度偏低的水平,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整体比重偏低;其次对于林业的高科技研究项目和机构较少;再者,科学技术的产品以及技术推广较为落后,更谈不上普及现代化技术。这种粗放型林业经济与当今社会林业所处的重要地位极为不符。

(四)粗放型的林业产业结构亟待转型

我国的林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中,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当前社会对于林业产业的需求极度不合理。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一是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开采森林资源,二是在产品加工产业主要是低端的木材加工,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三是科技含量微乎其微。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够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供需关系以及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失衡,更带来许多环境问题,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整体依然是以木材生产和初加工为主。林木产业加工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不高,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市场占有率有限。

三、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增长的出路

综合林业经济增长要素以及我国北部林业的特点,结合我国北部林区的现实问题,要加快我国北部林区改革的步伐,调整北部林区的产业结构,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才能更好地协调我国北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

(一)协调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关系

加大林业经济增长要素的投入是提高林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是要注重林业增长要素投入的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只有在准确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以更加经济的比重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协调,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增加科技的投入,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

加大林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林业技术人才,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对林业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增加林业经济的科学投入,调整林业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是我国北部林区乃至全国都要做的首要目标,改变落后的增长方式,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从粗放型产业结构向集约型产业结构过度,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政策的刺激效应

研究表明,制度的变迁对林业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退耕还林,以及林区国有化改革的背景下,林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林业经济问题依然突出,林业产业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林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当今时代前沿所考虑的重要课题,政府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设立更多的林业研究项目,更加准确的把握林业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俊华,王耀德,程月明.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

林业经济研究例7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理论支持

想要阐述新时期中国的林业发展状况以及运行情况,必须依靠一部分理论基础,比如: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产品和劳动数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的,这个经济增长理论是用来研究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何原因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与1987年提出的,对它的定义是当前的发展必须要在能够满足现代认得需求以外,还要能够不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威胁的发展。同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也是从这以理论中引出的,大多数的国内学者认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所有的森林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对后代需求造成影响的发展。

二、新时期中国林业发展情况

中国的林业经济虽说处于生态建设的时期,但是想要论述清楚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难的,笔者通过抽取林业经济中的几个重要影响点来对新时期中国林业经济发展做出研究。比如:论述林业经济增长的产出指标就需要引用林业总产值来论述;论述劳动要素投入指标,就需要引入林业系统年末从业人员数;想论述林业经济的资本要素投入指标,就需要引入由林业系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林业系统工资总额和合并值;论述林业经济的投资结构的变化,需要引入林业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家投资所占的比重等。林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整个林业系统所有的就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论述年末从业人员数时,只能将林业系统中的国有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的工作人数作为参考。当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困难的,也由于需要阐述的时间段比较长,所以一部分数据没有搜集到,只能采用假设的手段来补全。

我国的第一产业产值同林业产业总产值的上升趋势呈现一致,并且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也将逐渐下降。从林业的林中结构来看,现阶段的我国比较注重生态林的建设,不过,像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竹林以及油茶等经济林业也在逐年发展,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据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从上可只,现阶段的中国林业经济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最主要的。

(一)林业总产值的增长实证。将搜集的数据以及查阅资料后得到的结果进行整理可以知道,我国的林业总产值在改革开放以后,就呈现了快速、高效的发展状态,不考虑其它因素,只看最近四十年的林业总产值的绝对值,现在的林业总产值比四十年前的林业总产值增长了41倍还多,每年平均增长一倍,从年均的增长速度上来看,四十年来的林业总产值增长与四十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具有一致性,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依赖于国内经济大环境,最能说明这个论点的实例就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国内的经济一直处于萎靡状态,随之,林业经济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二)林业要素投入实证。

1.从业人数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来,随着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在快速增长中,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家推行的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之改革以及大量的以森林产品为主的企业重组兼并导致了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以减少前期投入,降低损失,以至于在这段时期内,林业各行业的从业人数呈现急速下降的状态。与此同时,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内的科技水平也在迅速的变好,越来越多的森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机器和设备,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了劳动力,这也是造成这一时期国内森公企业从业人员急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2.资本数量以及资本结构变化。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林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总体上呈现增加的态势,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整理研究之后可以看出,我国的林业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阶段的增长是最显著的,但从林业经济的总产值上看,这两个阶段的形式具有一致性,但从资本结构上看,这两个阶段又有着各自的特点。第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可一说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个增长段是由于98年特大洪灾以后,国家从各方面加大了对林业的扶持程度,并且制定和开启的多个关于林业保护盒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以及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刺激了大部分的商业人士对林业行业的投入,但最主要的是国家方面的资金投入。而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06年以后的爆发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出台的政策对林权有了一个重新衡量的标准,正是因为这个新的林权标准,极大地调动了各行业对林业的投资甚至向林业行业的转型,庞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资源涌向林业发展空间较大的区域,林业经济在这个时间段呈现出了疯狂的增长状态。在这个阶段当中,资金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变成了社会资本集中主导的新结构。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的两个林业经济增长点都出现在政府出台新政策之后,所以,这足以说明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有这紧密的联系。

三、发展的对策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当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林业经济还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只是处于生态建设的初级阶段,在将来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必须时刻依靠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加强在林业行业方面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投入。在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以下建议:

(一)增加林业要素的投入。国家可以出台惠民政策来刺激社会资金的投入,同时,可以加强林业行业的工资待遇,充分保障了基层人员的利益,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进入林业行业,为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强林方面的科研投入。在引用科学方法对当前林业经济和林业环境作出评价以外,还需要再林业方面加强科研力量,为将来的林业经济发展从生态建设向真正的经济发展转型奠定基础。

四、总结

我国的林业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虽然处于生态建设初期,但林业增长却在迅速增长当中,并且依赖于国内的经济大环境,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国的林业经济将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林业经济研究例8

1、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分析

1.1.林业对于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即保证人们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调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健康发展的主要功能之一。

第二,自然功能。自然功能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等方面的功能。林业生态资源和其他资源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并共同创造和谐的自然空间。因此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能够促进环境的运行。

第三,对森林进行保护能有效避免水土流失。森林中的树木能够将土壤中的水分锁住,避免了水土流失,还有利于改善环境,优化当地的气候。

第四,树林的生长和发展对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树林的不断生长和发展,生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之地,并给予适当的保护,可以说森林是野生动物生活的天堂。

第五,森林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保存库,通过对森林进行保护,能够有效避免森林中各项生物的灭绝,保护生态系统结构,有利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林业经济和林业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法

2.1.林业主要以生态学作为指导进行保护

自然保护建立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要对林业进行保护,必须要了解生态平衡的规律,并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自然进行合理的护理和经营。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过去主要的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是单项进行的,其中包括:森林经营、工业发展、水资源、土地管理等,这些经营方式之间互相独立,形式单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遵循生态发展的原则,找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第一,更新管理方式。更新管理方式非常重要,对一般防护林来讲,只允许更新采伐和卫生伐,却禁止主伐。管理方式的单一化并不利于林业的发展。防护林的更新方式应该以人工更新和自然更新两方面为主。第二,对幼树进行封禁。除了对防护林进行保护之外,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对幼林进行保护宣传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还可以成立专项小组,对森林进行保护,防止人为对幼树进行破坏。通过成立相关组织,有规划地对树林进行开放管理,可以组织人们定期到林里割草、打柴,从而给幼树构建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2.2.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

根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对自然保护的定义显示:自然保护是对人类的生物圈进行利用和管理,以为人们提供最大的发展效益,同时为世代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要构建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加强对林业的管理,防止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而改变林业的发展方向,以促进社会环境的保护。

2.3.不断完善法律机制,加强对林业的保护

由于社会上的种种因素,导致了林业资源的开采存在着�乐氐奈侍猓�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林业产品的加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让林业的发展步入正轨。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定期对林业产业进行检查,对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打击,从根本上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及合理利用。

2.4.加大森林保护建设的资金投入

对森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必须要加大资金力度,加大资金力度一方面能够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对森林的指标进行检测,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大经费投入研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举个例子: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森林覆盖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让森林信息变得更加真实可靠。此外,还可以对森林的退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寻求更好的防治方法。

2.5.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

关于退耕还林,早在2002年,国务院出台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根据条例中显示,退耕还林有利于我国林业的发展,在工程的实施以来,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包括:第一,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治理效果比较明显。第二,退耕还林能够有效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还能够对农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

2.6.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林业经济研究例9

    广西林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林业经济研究例10

1 “钻石模型”理论

在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m. e. porter 提出著名的“钻石体系”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持久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业竞争上,而产业竞争力是由该国(或者地区) 某一产业发展的四个要素决定的。他们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策略、组织结构与竞争”。此外 “机遇”、“政府”这两个外生因素对竞争力的构成起辅助作用。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构成了动态的竞争环境。一个产业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懂得如何应用这种动力,正向强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注意将不利因素在主观努力下转化为有利因素,防止有利的条件因为主观努力的放松转化为劣势,保持一个产业的永久竞争力。

2 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钻石模型相关因素分析

2.1 生产要素分析

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部分。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劳动力等;高等要素是指被创造出来的要素,如: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

2.1.1 自然条件优越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中游,地域南北狭长,介于东经104°17′~107°39′,北纬35°14′~39°23′之间。宁夏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日均温≥10°的年活动积温1883.9~3564.9℃。年均降水量从北到南200-5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194.9~3082.2小时,温差大,地势南高北低,呈梯状下降,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复杂的地貌,多种多样的地形,造就了生长枸杞、葡萄、红枣等所需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1.2 人力资源体系合理

特色经济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其种植、采摘、包装、销售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季节性的熟练劳动力,而宁夏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该地区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夏林业局近几年来,通过引进、选拔人才,使人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对现有人才,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的方法,加大学历教育的力度;对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赴韩国、日本、德国培训研修等形式加强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十五”期间,全区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印发培训资料近20万册,累计培训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的提高了林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

2.1.3 经济林科技含量较低

虽然“十五”期间,特色经济林林产业在枸杞无公害栽培及热泵低温烘干技术、葡萄抗性栽培、苹果优质生产等自主创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该区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长期空白。由于资金缺乏,投入不足,迅速扩大的产业和科技力量不足的矛盾迟迟未能解决。

2.1.4 投入资金不足

特色经济林产业具有前期培育期长的特点,幼树期一般为3-5年,这段时间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宁夏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人均收入刚到1000美元,同时,财政、金融支持不够,导致经济林不能满足特色经济林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

2.2 需求状况分析

2.2.1 消费者成熟度逐渐变化

消费观念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口感、特色、卫生、包装、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食用需求,而是追求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如低档的苹果、葡萄等。这就要求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培植、采摘、包装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质量,并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环保的追求。

2.2.2 市场需求继续扩大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于枸杞、葡萄、红枣等产品的需求量继续增加,为宁夏的特色经济林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为我国产品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枸杞为主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多年来基本上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出口量。 

2.3 相关辅助产业状况分析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相关辅助产业指的是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属于经济林产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3.1 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宁夏特色经济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引进和建立了18家枸杞规模加工企业,8家葡萄规模加工企业,5家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其他加工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其中培育了宁夏红、圣杞乐等枸杞加工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总产量的近20%;西夏王、御马、贺兰山为主体的宁夏葡萄酒加工业加工能力接近6万吨,红提葡萄在欧洲销量很好,市场广阔;苹果年加工能力达到了40万吨。但是,与其他强省相比,加工转化率依旧偏低,该区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均处于发展缓慢、规模小、档次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弱的状况,制约了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2.3.2 果品保鲜贮藏企业规模较小

宁夏果品保鲜业起步较晚,在重点果品生产市、县中卫、中宁、青铜峡、灵武等地区发展虽快,但未形成规模化水平。由于技术和效益等方面的原因,气调库的利用率不高。果品贮藏保鲜企业滞后阻碍了相关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宁夏林业局在“宁夏林业十一五规划”中,强调着力培养保鲜企业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共建立大中型冷库10座,贮藏能力达到2万吨,微型节能冷库1000个,贮藏能力达2万吨,全区果品冷藏、气调贮藏保鲜能力达5万吨/年。

2.3.3 特色经济林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较快

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是促进流通的关键措施。宁夏现有特色经济林产品批发市场5个,年交易特色经济林产品2亿公斤,发展特色经济林产品销售龙头企业超过100个,经纪人近2万人。特色经济林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较快,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该产业的发展需求。

2.4 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与竞争状况分析

2.4.1 组织结构分散化

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是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宁夏林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的比较少,初级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民。他们缺乏选择与决策的能力,就不可能及时地有效分析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其经营行为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户缺乏利用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和管理方法,造成林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特色经济林产业面临着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同时市场竞争力不强,年产值多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年产上千万元产值的企业甚少。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直接影响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2.4.2 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落后

由于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信息不灵,流通渠道不畅,营销机制不健全,市场销路不好,收入不稳定,果农在经营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竞争力差,深受销售之苦,缺乏通过提高管理技能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加强市场竞争力的能力。

2.5 机遇分析

2.5.1 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既是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措施,特色经济林产业在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建设和壮大经济林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体两翼”, 宁夏立足实际,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林产业,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是提高林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5.2 宁夏现有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

全区特色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到280万亩,总产量70万吨,总产值35亿元。“宁夏红”荣获国家知名品牌,中宁枸杞在国内130多座城市建立营销窗口,在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出口到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这些成绩为该区特色经济林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5.3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特色经济林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国内市场

我国经济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下持续快速的增长,带来了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目前,世界人均果品占有量为65公斤,我国仅为50公斤,因此说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国内销售市场前景广阔。 

2.5.4 标准化生产突破发展瓶颈

“十五”期间,国家批准了宁夏枸杞、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和灵武长枣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该区将特色经济林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行产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加大对特色经济林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力度,特色经济林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5.5 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使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出口面临困境

目前,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的最大竞争优势还是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新西兰苹果售价为每吨为871美元 ,法国为667美元,美国为611美元。从国内市场来看,苹果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随着人民币升值,特色经济林产品的价格优势将被削弱。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与我国处于竞争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对我国产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使特色经济林产品的出口量增加难度加大。

2.6 政府

政府通过影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组织结构、企业策略与竞争方式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产业及国内政策优势的消长发生作用。

近几年,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给自治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治区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并组织实施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建设规划》。还出台了《宁夏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经济林产业优惠政策,加快了枸杞、葡萄、苹果、红枣等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在自治区政府的倡导下,宁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枸杞协会、葡萄产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林发展过程中的专业优势,发挥市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交流信息、推广经验、促进协作,缓解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促进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 通过运用“钻石理论”分析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该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只完成了第一阶段:即价值链的连续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没有在第二阶段有所突破,资本的连续投入不够,组织结构、竞争方式落后造成了价值链的中断。因此结合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结论和宁夏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构建该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能够促使四大要素的改善,这种集群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农户、企业、市场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地相互学习,不断创新,扩大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产业群内部的一种自强机制,可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林业经济研究例11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04-03

1 “钻石模型”理论

在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M. E. Porter 提出著名的“钻石体系”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持久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业竞争上,而产业竞争力是由该国(或者地区) 某一产业发展的四个要素决定的。他们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策略、组织结构与竞争”。此外 “机遇”、“政府”这两个外生因素对竞争力的构成起辅助作用。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构成了动态的竞争环境。一个产业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懂得如何应用这种动力,正向强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注意将不利因素在主观努力下转化为有利因素,防止有利的条件因为主观努力的放松转化为劣势,保持一个产业的永久竞争力。

2 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钻石模型相关因素分析

2.1 生产要素分析

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部分。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劳动力等;高等要素是指被创造出来的要素,如: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

2.1.1 自然条件优越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中游,地域南北狭长,介于东经104°17′~107°39′,北纬35°14′~39°23′之间。宁夏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日均温≥10°的年活动积温1883.9~3564.9℃。年均降水量从北到南200-5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194.9~3082.2小时,温差大,地势南高北低,呈梯状下降,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复杂的地貌,多种多样的地形,造就了生长枸杞、葡萄、红枣等所需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1.2 人力资源体系合理

特色经济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其种植、采摘、包装、销售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季节性的熟练劳动力,而宁夏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该地区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夏林业局近几年来,通过引进、选拔人才,使人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对现有人才,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的方法,加大学历教育的力度;对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赴韩国、日本、德国培训研修等形式加强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十五”期间,全区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印发培训资料近20万册,累计培训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通过培训极大的提高了林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2.1.3 经济林科技含量较低

虽然“十五”期间,特色经济林林产业在枸杞无公害栽培及热泵低温烘干技术、葡萄抗性栽培、苹果优质生产等自主创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该区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长期空白。由于资金缺乏,投入不足,迅速扩大的产业和科技力量不足的矛盾迟迟未能解决。

2.1.4 投入资金不足

特色经济林产业具有前期培育期长的特点,幼树期一般为3-5年,这段时间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宁夏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人均收入刚到1000美元,同时,财政、金融支持不够,导致经济林不能满足特色经济林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

2.2 需求状况分析

2.2.1 消费者成熟度逐渐变化

消费观念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口感、特色、卫生、包装、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食用需求,而是追求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如低档的苹果、葡萄等。这就要求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培植、采摘、包装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质量,并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环保的追求。

2.2.2 市场需求继续扩大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于枸杞、葡萄、红枣等产品的需求量继续增加,为宁夏的特色经济林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为我国产品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枸杞为主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多年来基本上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出口量。

2.3 相关辅助产业状况分析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相关辅助产业指的是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属于经济林产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3.1 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宁夏特色经济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引进和建立了18家枸杞规模加工企业,8家葡萄规模加工企业,5家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其他加工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其中培育了宁夏红、圣杞乐等枸杞加工企业,加工转化率达到总产量的近20%;西夏王、御马、贺兰山为主体的宁夏葡萄酒加工业加工能力接近6万吨,红提葡萄在欧洲销量很好,市场广阔;苹果年加工能力达到了40万吨。但是,与其他强省相比,加工转化率依旧偏低,该区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均处于发展缓慢、规模小、档次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弱的状况,制约了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2.3.2 果品保鲜贮藏企业规模较小

宁夏果品保鲜业起步较晚,在重点果品生产市、县中卫、中宁、青铜峡、灵武等地区发展虽快,但未形成规模化水平。由于技术和效益等方面的原因,气调库的利用率不高。果品贮藏保鲜企业滞后阻碍了相关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宁夏林业局在“宁夏林业十一五规划”中,强调着力培养保鲜企业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共建立大中型冷库10座,贮藏能力达到2万吨,微型节能冷库1000个,贮藏能力达2万吨,全区果品冷藏、气调贮藏保鲜能力达5万吨/年。

2.3.3 特色经济林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较快

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是促进流通的关键措施。宁夏现有特色经济林产品批发市场5个,年交易特色经济林产品2亿公斤,发展特色经济林产品销售龙头企业超过100个,经纪人近2万人。特色经济林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较快,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该产业的发展需求。

2.4 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与竞争状况分析

2.4.1 组织结构分散化

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是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宁夏林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己的种植基地的比较少,初级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民。他们缺乏选择与决策的能力,就不可能及时地有效分析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其经营行为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户缺乏利用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和管理方法,造成林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特色经济林产业面临着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同时市场竞争力不强,年产值多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年产上千万元产值的企业甚少。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直接影响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2.4.2 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落后

由于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信息不灵,流通渠道不畅,营销机制不健全,市场销路不好,收入不稳定,果农在经营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竞争力差,深受销售之苦,缺乏通过提高管理技能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加强市场竞争力的能力。

2.5 机遇分析

2.5.1 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既是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措施,特色经济林产业在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建设和壮大经济林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体两翼”, 宁夏立足实际,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林产业,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是提高林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5.2 宁夏现有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

全区特色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到280万亩,总产量70万吨,总产值35亿元。“宁夏红”荣获国家知名品牌,中宁枸杞在国内130多座城市建立营销窗口,在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出口到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这些成绩为该区特色经济林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5.3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特色经济林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国内市场

我国经济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下持续快速的增长,带来了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目前,世界人均果品占有量为65公斤,我国仅为50公斤,因此说特色经济林产品在国内销售市场前景广阔。

2.5.4 标准化生产突破发展瓶颈

“十五”期间,国家批准了宁夏枸杞、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和灵武长枣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该区将特色经济林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行产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加大对特色经济林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力度,特色经济林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5.5 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使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出口面临困境

目前,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品的最大竞争优势还是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新西兰苹果售价为每吨为871美元 ,法国为667美元,美国为611美元。从国内市场来看,苹果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随着人民币升值,特色经济林产品的价格优势将被削弱。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与我国处于竞争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对我国产品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使特色经济林产品的出口量增加难度加大。

2.6 政府

政府通过影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组织结构、企业策略与竞争方式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产业及国内政策优势的消长发生作用。

近几年,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给自治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自治区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并组织实施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建设规划》。还出台了《宁夏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经济林产业优惠政策,加快了枸杞、葡萄、苹果、红枣等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在自治区政府的倡导下,宁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枸杞协会、葡萄产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林发展过程中的专业优势,发挥市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交流信息、推广经验、促进协作,缓解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促进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 通过运用“钻石理论”分析了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该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只完成了第一阶段:即价值链的连续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没有在第二阶段有所突破,资本的连续投入不够,组织结构、竞争方式落后造成了价值链的中断。因此结合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结论和宁夏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构建该区域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能够促使四大要素的改善,这种集群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农户、企业、市场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地相互学习,不断创新,扩大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产业群内部的一种自强机制,可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