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8 09:53:48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1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已经成为千百年来国人生活必需品,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一日三餐与茶相伴。“一杯润口,两杯润喉,三杯沁入五脏六腑,世间不平事,皆付笑谈中”。从宋代开始,饮茶、品茶之风已经风靡天下,甚至这种饮茶风气逐渐蔓延至周边国家地区。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艺文化也逐渐成熟完善。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品茶其实就是在品一种人生态度。茶如人品,观其饮茶之举可知其性格品质。茶艺从产生伊始就与我国传统哲学产生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如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茶取之于田野,茶味自然纯朴,饮茶本身就是在进行人与天地的沟通。因此,我国已故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中国茶道茶艺是最能彰显中国哲学精髓的载体之一。

1何谓中国茶艺

所谓茶艺,就是指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创设品茗美好环境,体现了形式与精神统一。茶艺从本质上来看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同地区茶艺的差异性甚至成为区分地区文化的标签,如砖茶在内蒙古、西北等地区盛行,体现了当地人粗犷的生活状态,而南方地区居民更喜欢精致的红茶、绿茶等饮品。茶艺的具体环节主要有选茶、择水、烹茗、洗具、泡茶、品茗等,不同环节又有更加具体细致的文化内涵:选茶注重节气、地域,择水以高山清泉水为上,烹茗主张采用红泥小炉,茶具以紫砂为上等。从史学角度看,中国茶艺真正发端于晋朝,酝酿于南北朝,发展于中唐,成熟于宋明时期。近代国情动荡,茶艺有所衰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茶艺被各地所挖掘传承从而再次复兴。从哲学角度看,茶艺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纯天然的载体之一,与传统哲学文化水融。茶艺作为与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媒介,不少国外人士因茶艺而接触中国茶文化,喜爱中国茶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2茶艺中“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中正平和等传统哲学思想已经内化为国人的品质,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无不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茶艺文化中也浸润着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总体上看,我国茶艺文化主要体现了“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2.1茶艺中“和”的传统哲学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儒家“中正平和”,道家“天人合一”,佛家“大和至善”等“和”的哲学思想已经深入国人骨髓。茶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和”的传统哲学思想。选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茶具讲究“五行调和”,饮茶要求“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烹茶用文火等。茶艺表演者要求谦和有序、彬彬有礼。“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古人最喜入高山、采茗茶、用明泉,焚香烹茶,坐而论道,追求天人合一、中正平和。今人于闹市中觅一净室,邀几名友人,烹一壶香茶,对桌而坐,互诉心声,世间烦恼之事也随袅袅茶香而去,留下的是一种平和的做人心态,一种达观豁达的人生体悟。中国传统哲学“和”的精髓思想以茶为媒,代代相传。茶艺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有效桥梁。中国人与人为和的思想借助茶艺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茶艺文化在今天茶道复兴时代将会带给国人更加平和的心态,推动国人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让国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2.2茶艺中“静”的传统哲学思想

茶艺要求人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方能追求更高的人生大道。而这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静”的思维不谋而合。传统道家哲学思想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儒家主张“静能生慧”,佛家认为“禅茶一味”,而禅的最高追求之一就是“静”。茶艺文化本身属于一种“静”的文化,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用静的心态才能真正领略空明的茶文化的内涵。从茶艺的各个环节具体分析“静”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茶品的选择,高品质的茶叶本身生长于高山之巅,如无静谧环境无法产出高品质好茶,选茶需要精心体味,不能粗枝大叶,只有具备“静”智慧的人才能找到真正高品质的茶品;二是饮茶的过程要求“静”,真正品茗之人需找一静谧之所,不受俗事干扰,这样才能体会茶的真谛,闹市中饮茶不过是解渴而已,不会真正领悟茶艺文化的魅力;三是从烹茶者来看,一壶好茶的烹制如果没有“静”的心态是无法真正获得的。现代茶艺表演中要求表演环境安静,动作举止轻缓、行云流水,功到自然成,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静”的思想。“静”的思想贯穿茶艺文化的始终,“静”的茶艺文化也成为传统哲学“静”的思想传播发展的有效平台。

2.3茶艺中“怡”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怡”的思想主要是指愉悦身心、引人向上的意思。道家追求“自在”,佛家主张“明心”,儒家讲究“修身”等就是“怡”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茶艺中“怡”的思想无处不在。中国茶艺,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这与今天日本茶道追求的“清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茶艺“怡”的思想更能引发普通群众的热情,如果没有“怡”的品性中国茶艺仅会沦落为高端文人雅士的小众事情。茶品怡人,绿茶清幽淡雅,红茶甘冽清爽,花茶清香袭人,黑茶厚重浓烈。茶具怡人,不同材质的茶具多外观美观,让人喜爱不已。茶艺环境怡人,有时即便是陋室只要摆放一壶清茶,袅袅茶香也使得陋室不陋,相反更加彰显陋室主人高雅的品性。茶艺技巧怡人,“红酥手煮茶、倒茶”,姿势优雅,令人赏心悦目。总之,中国茶艺文化中“怡”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怡”的思想才让茶艺文化拥有其他文化不具有的强大的群众基础,使得茶艺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延续至今。

2.4茶艺中“真”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要求追求宇宙人生大道,追求人生存在的真谛。“真”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高追求,做真事、成真人、求真道,实现人生的大成境界,是历代国人美好的追求。而茶艺文化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真”的哲学思想。甚至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雅士通过茶艺、茶道体味到了何谓“真”。从这个角度看,“真”是中国茶艺追求的起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地。中国茶艺中“真”的思想体现如下:一是追求真茶、真香、真味,所有爱茶者为了心中所爱不怕跋山涉水只为寻找心目中最喜爱的茶之“真”,这种求“真”的思想大而化之,演化为国人做事认真、品性直爽的人生态度;二是茶具的“真”,一套好的茶具为人所追捧,甚至不惜花费万金只为求得一套心仪的茶具,这体现了国人身上为求“真道”不屈不挠的哲学精神;三是待人要真,以茶待客需要付出真情,唯有“真性情者”才能真正做到“以茶会友”,这种茶艺的“真”本身既来源于传统哲学“真”的思想同时也极大丰富发展了“真”的思想,尤其是在引领国人真诚待人、扎实做事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中国茶艺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最终的追求就是要实现“真”,这对今天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积极借鉴意义。

2.5茶艺中其他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

中国茶艺除了体现上述“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外,其他传统哲学思想也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主张“辩证思维”,茶艺文化中也体现了较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如烹茶中“静”与“动”,饮茶中的“缓”与“急”,茶具的好与坏,茶品质量的高与低等。中国传统哲学要求“有容乃大”,即人应当树立宽广的胸怀,不要为琐事所累。茶艺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浸润茶艺、茶道可以让人逐渐放下俗世一切烦恼。“斩断万千烦恼丝,只留明台一清明”,这种豁达的精神在茶艺文化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中国传统哲学要求“知行合一”,要想培养较高的茶艺文化素养需要做到知茶、爱茶、品茶,这本身也符合“知行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以人为本”,茶艺文化最初的创立者和最终的受益者都是“人”,茶艺修身养性、培养人健全的人格,让人能够以更加积极平和、真诚大度的心态为人处世。中国传统哲学还特别重视人伦等级理念,茶艺表演中茶具的摆放、奉茶等各个环节追求“君臣”之道、上下有序等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自强不息,一泡好茶、一套好茶具、一壶好茶饮的获得都需要人付出艰辛的劳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依托茶艺得以更好地继承发展,茶艺因富含传统哲学精髓思想而获得更加持久的文化生命力。综上所述,茶艺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我国茶艺之所以盛行千年而不败,最终的原因就是由于茶艺与传统哲学精华思想暗合,二者相得益彰。传统哲学因茶艺而升华,茶艺因传统哲学而更富文化魅力。

3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茶艺的影响

近代随着西方对中国经济军事的入侵,西方哲学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一些西方哲学思想的精华也为中国茶艺文化所吸收借鉴,成为中国茶艺文化全新的精神素养。笔者认为对中国茶艺文化影响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主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万物,采用联系、发展、矛盾等方法认知世界。不同地区根据地质、气候等特色种植相关的茶品种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马克思哲学强调辩证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茶艺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被添加全新的内容,这本身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马克思哲学认为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今天的茶艺文化不断给人全新的文化情感体验,在塑造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与主张奉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谋而合。除此之外,西方其它哲学思想也对中国茶艺文化带来一定积极影响,如人文主义文化主张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更好地促进民众完美的发展。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给中国茶艺文化的启示,一切茶艺都应当满足百姓身心发展的需要,离开群众基础空谈茶艺文化只会是“缘木求鱼”,最终将会丧失发展的活力。当然,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比,后者对中国茶艺的影响更加深远。当前一些茶艺表演者在海外表演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茶艺表演宣传工作,在表演中融入西方文化元素,但是大多数茶艺表演仅是在茶艺表演环境、茶艺内容等方面纳入部分西方文化元素,这仅是形式上的借鉴,并没有从实质上对茶艺文化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4结语

中国茶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静、怡、真”的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茶艺文化中无处不在,茶艺文化也因为纳入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茶艺文化在今天也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域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让中国茶艺成为世界的茶艺,让中国茶艺获得更加宽广的生存发展空间。总之,茶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文明创造。一杯清茶,传承千百年民族精神,一段茶艺史,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历史阶段。茶艺应当为今天的国人所传承发展,应当让茶艺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活名片”。

参考文献

[1]姜宇,般若堂.茶言禅语[J].中华手工,2016(10):49-50.

[2]马强.浅谈茶道[J].芒种,2017(3):107-108.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2

1茶文化与哲学的嫁接

传统茶文化的内容经过时间的发酵,虽然体系比较庞大,所含的内容也较多,但是毕竟是由茶叶这一种事物所产生出来的文化体系。在内容上与哲学体系无法正面匹敌。哲学体系涵盖方方面面。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事情基本都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答案。二者的结合嫁接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哲学体系的全面性将茶文化吸纳入内。1.1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茶文化与开放性、包容性等属性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关系。即,正是由于开放性和包容性,才形成了今天的茶文化,而并不是先有茶文化才有其他的属性。围绕种茶、采茶、加工、销售、品茶的主要线索,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才诞生了丰富的茶文化体系。古人总是在感官的追求上要求极致。不但要有味蕾上的满足,还要有视觉、听觉的互动以及心情上的愉悦感。因此在品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茶叶本身具有色香味等出色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要求在品茶时有一定的环境要求。这样的环境创造,就是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内容相融合的产物。例如:古代的达官显贵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条件,在品茶时,偶尔会要求视觉或听觉上的享受,有舞美的编排,有乐器的演奏,也有外出游玩的美丽风景。这里面就包含了茶文化对歌舞艺术、音乐艺术、园林景观艺术的融合。古代的文人雅士则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在品茶的同时喜欢赋诗作画,体现的是茶文化对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诗歌文学艺术的吸收融合。而中下层普通群众,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品茶的片刻意味着短暂的休息。在怡然自得的闲暇时光中,得到的是心情上的愉悦,与健康角度和心理学角度等有了必要的联系。1.2哲学的基本领域哲学从万物的存在规律中抽丝剥茧而来,并且能够对万物的存在提供指导。其内容之广泛,以至于当下的学术范围内仍然没有相关的准确定义。但基本领域却涵盖了生活中的大部。大到治国方略,有治国哲学。例如:古代就有“远交近攻”之说。这代表了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理念,虽然在当时来看是形势的需要,但是发展到现在来看已经不再适用。“睦邻友好”才是适应现展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新哲学。小到个人的为人处事,也有哲学领域的体现。高校学生一般都会被教师提醒,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这种哲学的做题思维其实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一开始就被难题羁绊,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紧张导致思维速度变慢,因为难题遇阻导致心情变差,进而影响后面题目的正常发挥。这是从纵向方向上来看,从宏观方面到微观方面的基本领域。在横向方向上来看,同样是对于国家的治理,在政治方向、外交方向、经济发展治理方式、生态治理模式等方面,同样有各自的哲学领域。1.3茶文化在哲学基本领域的融合在哲学的基本领域,茶文化总是与其相互交融。茶文化可以作为哲学思想体系的具象化产物。在西汉统治者发展文化、经济交流的治国哲学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充当“丝绸之路”的具象化产物,其中就有中国的传统作物———茶叶。当然,茶文化与哲学的嫁接,更为直接的体现还是在品茶过程中产生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克己复礼”是传统儒家的思想哲学,有了规矩就应当执行,并把它作为程序固定下来,这就奠定了茶艺诞生的思想基础。通过在沏茶、滤茶、泡茶以及品茶等方面的程式的固定,形成茶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色一面。品茶过程中,饮茶者对于大自然的融入,是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思想的融合。这些都构成了包括高校体育课堂在内的诸多事物的深刻影响。

2茶文化哲学嫁接高校体育课程改观的对比分析

哲学的开放性,使其没有一成不变的明确性发展法则。茶文化在哲学方面的嫁接同样也需要在不断的认识变化中更加趋于合理。中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在设置之初,也受到来自茶文化哲学方面的影响。但是发展到现在,情况出现了改观。2.1茶文化哲学嫁接对中国高校体育课堂的传统影响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突出一个“稳”字。虽然茶叶的种类千变万化,但是总体在种植方式、加工方式、形态外观、口味等方面差距不是特别悬殊。在茶叶的口感品质上,虽然有略微的变化,但却是在较长的历史时间内才形成的。大多数的品茶者也在舒缓的饮茶节奏中赞同稳中求胜、静观其变的哲学思维。这就限制住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大部分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之初就将其定位为文化课程的辅助、闲暇之余的娱乐,以及筋骨肌肉的偶尔活动。受到茶文化哲学嫁接后求稳的态势影响,高校中的体育课程就一直秉持着这种落后的观念被保留到至今。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学缺乏变革精神,就是与过于求稳甚至安于现状的所谓哲学思维存在必然联系。2.2茶文化哲学嫁接对中国高校体育课堂的现代改观茶文化与哲学的嫁接思想开始科学地对中国高校体育课程进行认识改观。对于高校内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倡合理把握训练强度。现代部分高校的体育专业将培养比赛机器作为目标,不顾客观实际加大对学生的训练量。在茶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冲泡茶叶特别是绿茶时,过热的水会破坏茶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温度不够的水则泡不出茶叶应有的香味。即凡事都有个度,体育课程设置和训练同样要寻求平衡点,才能培养出训练更得法、运动方式更合理的专业学生。对于其他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应把体育课程当做是“鸡肋”。在饮茶的过程中,茶杯、茶碗、杯盖、茶壶等用品,虽然分类繁琐,但是每一样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其嫁接的哲学思想是“存在即合理”。其他专业的体育课程并不无用,而是对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保障课业学习起到基础作用。

3茶文化哲学嫁接对中国高校体育课堂的融合路径

茶文化嫁接哲学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有了改观之后,应当将这些科学的改观认识变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3.1革新体育教学观念茶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人们通过饮茶,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和品味自然的精神理念。其中的重要前提就是人是主观感受的主体。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针对男女学生的生理、体质和承受能力,以及伴随年级的升高等,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强度不应是一成不变。其应当根据前述因素进行合理的搭配和逐步的拔高。例如,有的学生从小身体的协调能力就较好,擅长游泳。而有的学生则在这方面欠缺。如果不加以区分,统一开设游泳一门课程,不仅在考试和学分的修习等方面有失公允,二者之间的教育资源也存在着浪费和不足的问题。正确的观念应当是同时设置游泳、篮球、长跑等多个项目,根据培训的对象和个人意愿,自主选择修习课程内容。3.2完善体育教学体系茶叶的品种虽然繁多,但哲学思维却是杂而不乱。每一种茶叶都有自己所属的种类,有专业的种植和加工体系,栽种的时间固定,需要的水分量固定。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具备完善的体系。在纵向上,高校应当设立体育教学教研室,作为研究课程方式和内容的专门机构;体育教学教师应当术业有专攻,专业搭配合理;设置专门的教学成果测评或者纠正机构,对于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运动中的意外等进行研究。在横向上,除了应当增加体育运动的种类,还应当注重将运动和体育理论相配套。在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同时,应当对于篮球的历史和发展、起源,规范性动作等进行同步授课培训。3.3充实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好的结果必然起源于好的开头和过程。在茶文化的类似哲学嫁接思想,体现在茶叶取得好的品质产品的前提,是需要在栽种、管理和采摘加工等方面优化。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同样应当受到重视。在部分高校中大量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为了弥补不足,只好将多个班级的学生合并进行授课。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师生比必然下降,学生们得到的体育教学资源也十分有限。应当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同时,高校应当加大资金拨付,用于购买各类体育教学设施,或者建设体育教学场馆。

4结论

传统茶文化的开放包容,使其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渗透结合。二者的嫁接产生于品茶者在品饮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生以及宇宙的哲学性思考。茶文化在哲学领域的嫁接,对于中国高校体育课堂有了新的改观,开始重视学生的人本位地位,以及课堂中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创新完善。在实践中应当从观念、体系和基础设施的角度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李靖.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J].人民论坛,2013(11):202-203.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3

一、陆羽《茶经》的主要内容

一之源:开篇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概括茶的产地和特性。包括茶的植物性状,茶字的构造及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法,鲜叶的质量及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

二之具:采制茶饼的工具。包括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和封存茶的一系列工具,共有19种。

三之造:介绍茶的采摘和制作方法茶、质量鉴别方法。从采摘到封藏,有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四之器:茶的烹饮用具。分生火、煮茶、碾茶、量茶、盛水、滤水、取水、盛盐、取盐、饮茶、盛具、摆设、清洁等八类共28种用具。

五之煮:茶的调制步骤。先用火烤,再捣成细末,会后 烹煮。包括煮茶的水及如何煮茶等。

六之饮:记述了饮茶的意义、沿革和方式方法。提出了饮茶有九难。

七之事:古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共48条。涉及到医药、史料、诗词歌赋、神异、注释、地理和其它共7类。

八之出:记述了茶叶的产地。唐代的山南、江南、浙东、浙西、淮南、剑南、岭南、黔中8个道的43个州郡44个县。

九之略:二之具中所列的19种制茶工具和四之器中所列的287种器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不必一律照搬照套。

十之图:将茶经全文用白绢写录下来,挂在室内,便于观看阅读,指导茶叶的产制。

《茶经》的问世,不仅是总结了茶叶技术,推动了茶业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赋予茶以精神的内涵,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这是对茶及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准确描述。

茶从物质到精神的结合,得益于陆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这与陆羽《茶经》密不可分。这是因为陆羽《茶经》首次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问并提升到哲学思想上进行研究,在哲理与精神上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精神的培育和人格的创造。

陆羽《茶经》作为一部汇技、艺、术为一炉,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所谓“哲学”,词源出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中译“哲学”是因为“哲学”在汉语中有“智”、“聪明”的含义,所谓“知人则哲”(《书.皋陶语》)。这里的“知人”即是知识学养丰富的人,智慧的人。难道陆羽《茶经》不是智慧之作吗?所以我们说其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就其要义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与崇俭的思想。“德”和“俭”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具体地讲,可以是道德标准、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总之是美好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而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道德标准、规范、品质等,是经典哲学家们所讨论和研究的关于体用、人道、名实、知行等方面的话题。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陆羽《茶经》首先提出来的。《茶经》的开篇,开宗明义地以“嘉木”对茶树的品质定性,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这里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这里精行俭德的含意就是“业精于行,以俭为德”也就是行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纯正。

这里有这样两层含意:一是 “俭德”要通过“精行”才能实现。说明了茶性与人性的相互关系。茶性为俭,茶味有精神而不黯淡。人需要精行,就能达到俭德。在茶事活动中,小到种茶、制茶、择器、备具、煮茶,都要一丝不苟,按照规程办事。推而广之,大到做人、做事都必须要按照伦理道德的尺度来规范。修身养性的人,只有通过精心、精细的茶事活动,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清静、恬淡和平衡,才能有利于心灵的纯洁和升华,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精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俭德”。制茶时的精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俭德意在去奢崇俭,也是一种理想目标。茶具多以竹,木、石、陶等为之,为银则过于侈丽。只有这样,“育华”也就达到“隽永”,精华的茶汤,才能与甘露、醍醐抗衡。只有精行,才能达到俭德。这里陆羽揭示出了茶对人的身心作用。

陆羽《茶经》在“七之事”中提到陆纳、桓温以茶崇俭的操节,进一步阐发了修身持俭、以俭育德的思想。这是让人们认识茶、利用茶,还必须秉承茶性,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二、和合与宽容的思想。

陆羽《茶经》的内在核心是寻求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天性和心性是合二为一的。宋以后的哲学家进一步发挥了孟子这个思想。西汉的董仲舒还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主张“天人合一也”。唐代的陆羽,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融会这种思想,使《茶经》更闪耀出哲学家思想的光芒。陆羽寻求天一合一,所要达到的是一种和谐。一种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有机和谐。

《茶经》在“四之器”讲了煮茶的风炉,在其上刻“坎”、“巽”、“离”三个八卦符号,并标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按照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而且配合和谐,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在其它制茶器具中,不论长宽厚薄都必须有定制,并要求“方其耳以令正”,“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这种制器要求“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典型的写照。

三、人本与乐道思想。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肯定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陆羽在《茶经》中,把制茶的主要程序:灸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程来操作,这不仅把饮茶活动艺术化、科学化、规范化了,而且还把人的物质需求提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上,真正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陆羽认为,一切茶事活动都必须求精、求工,不能有丝毫的错乱。内心平静,意念集中,动作谐调,人在饮茶过程中自然会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节制、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尤其是“夏兴冬废非饮也”,明确提出饮茶不仅是人的饮食需要,更是超出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需求,是一种文化享受,一种高雅情趣,一种理性意识,一种修身养性。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茶道”。可见,陆羽提出的茶道,就是人道。

陆羽《茶经》的人本思想贯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人生礼节等人际交往中,都必须以茶来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和伦理道德,并形成固定的程序,历代传承,相沿成习,如以茶敬客、以茶相亲、以茶睦邻、以茶祭祀、以茶赠友、以茶联谊等,在茶的礼尚往来中,充分表现人的相互尊重与关爱,这就是对人本思想的高扬与延伸。

四、务实与笃行的思想。其实,“务实与笃行”,在我国唐代之前,就已经是古代哲学家们关于认识论研究的重题了。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用当代哲学家们的话说,就是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的观点。陆羽在《茶经》中关于“务实与笃行”的思想,是自己在长期的茶事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他首先是一位实践家,他注重实际,讲求实用,重视实践,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事功,而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在茶事活动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陆羽《茶经》及其著述过程,充分反映了陆羽务实与笃行的思想。

尽管《茶经》对制茶、煮茶、品茶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但在“九之略”中,又专门谈了,如果在松泉林下,二十四器中的绝大部分可以省略。但如果是在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这是一种典型的务实思想。“十之图”认为,如果人们觉得,制茶、煮茶、品茶的程序太复杂不容易记住的话,也可以用绢将程序图画下来张挂,久而久之就会记住了。这也是一种务实和笃行。制茶、煮茶的器具要用自然、朴实无华的材料制成,不能侈于华丽,这更是务实的。

从《茶经》的著述过程来看,陆羽的务实与笃行思想,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至。《茶经》完成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其间,陆羽曾先后到过唐时期的三十二个州,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评茶鉴水,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初稿。以后,还经过大量的考证和研究,对初稿作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改,最后才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

五、爱国与忧民的思想。陆羽着《茶经》远不止让人们“益知饮茶”,他的理想还表现为爱国忧民、匡时济世方面。从陆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的形成可以看出,他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陆羽生活在我国的中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使少年陆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也使他自己陷于痛苦的思考之中。他的思想和精神一度也处于极度的矛盾与困惑当中。积极和颓废交织在一起,激发和决定了陆羽对人生和事业的价值取向。陆羽《茶经》正是要通过茶饮程序的规范,提倡一种道德、礼教之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来净化社会秩序。

茶书以“经”而名,不排除陆羽对纷乱社会感到无奈后寄托情思的一种理性选择。陆羽在青少年时期所写的文章,都是针对时弊,“多所讽喻”。他写的《四悲诗》虽没流传下来,而从题目来看,则是有感于当时形势痛心疾首的忧患之作,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忧虑,在当时也是一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

《茶经》中对煮茶风炉,也要刻上“灭胡”和“伊公羹,陆氏茶”等字样,也表明了他济世忧民的政治向往和抱负。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则是他淡泊名利,对待事业的精神和人生价值追求的表白。陆羽就是以他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志向,成就了传统文化思想在茶饮中的凝结,创立了泽被后人的茶道精神,才使得茶文化之花,千古流芳,永开不败!

综上所述,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既是丰富的,又是精湛的。既体现出了深邃的理性,又表现出了崇高的德性。重德崇俭思想是追求道德自觉的崇高价值,确立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最高的理想人格。和合宽容思想是确立人对事物的友爱、包容的原则和态度。人本乐道精神是确立以人为本,真、善、美统一的道德美感境界。务实笃行思想是重视实际、面向现实、奋发向上的处世生活态度。爱国忧民思想则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心。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4

“天人合一”凝聚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一种辨证科学的价值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性意义。同时,由于“天人合一”所寓含的绿色设计理念以及人文主义内涵,使其一跃成为了当今艺术设计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并在多元化的世界艺术设计领域熠熠生辉。

1“天人合一”理念解析

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天人合一”从一种思想内涵演变为一种文化状态。其从人与天的关系出发,使主体与客体在物质与物质的运动之间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反映了我们华夏子孙最真实的思想状态。“天人合一”短短的四字,包含了太多难以言语的文化内涵与哲学寓意,其通过“合”这一动作将人与自然间的统一和谐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为了追求“一”这一境界而孜孜不倦所付出的努力。“天人合一”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无处不在,并且浸润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1“天人合一”的形成

“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上古时期的“神人交通”与“绝地天通”思想理念衍生而来的,其将王室皇权进行神话,由此而形成天王合一的观念,而后经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阐释,渐而形成了哲学层面的“天人合一”思想,孔子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天人合一”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了诠释,最终奠定了“天人合一”的基调。道家与儒家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概述具有相通之处,而易经则完全从另一角度对“天人合一”进行了截然不同的阐述。而无论是哪一种“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后世哲学观念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天人关系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其将天进行人格化,并使其以一种全新的意义赋予到统治者身上。而后,宋明时期,形成了“以究天人合一之源”与“性与天道合一”的天人观,并为清朝末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1.2“天人合一”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我们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其主张顺应自然利用规律为民造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古代哲学家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其长远利益出发,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生态环境进行不同层次的资源保护,进而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被作为指导性原则应用到政策法规的制定中,转化为一种可实施的规章制度,从而对人民的农作行为进行规范化约束。再者,不杀幼兽、不捕杀怀孕的母兽以及不随意将河水改道等行为,与“天人合一”所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相契合。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人合一”思想形成是我国古代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哲学基础。同时,由于古代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使得我国劳动人民不得不大量开垦荒地来发展农业,但是由于其对自然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环境资源被浪费,森林与湿地等原始资源也被破坏,而天人合一思想则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所包孕的适度开发原则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天人合一思想也为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作为一种先进思想为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进行了变革性指导。

2“天人合一”理念对茶艺馆室内设计的影响研究

2.1促进整体的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多重文化元素,对于整个农业文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大众都习惯了追求物质的表面浮华,惯于以浮夸的装饰设计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我国的茶艺馆室内设计也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利用多种多样的流行元素对其进了创新设计。但是,茶艺馆的自然清新之气却也在虚华的外观设计中被湮没,渐而消散殆尽。倘若,设计师利用“天人合一”思想对茶艺馆室内环境进行整体设计,那么其文化寓意内涵也会愈发浓厚。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思想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同时也包藏着深厚的哲学文化元素。设计师可以“天人合一”中的整体与部分设计理念,对茶艺馆室内空间进行分层设计,将茶艺馆作为一个整体,然后结合功能区域的构造特点,对其分区规划设计,并以适当设计理念为原则,使茶艺馆室内设计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中散发出茶人合一之气。

2.2引领绿色设计潮流

我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在快餐文化主导的世界里,慢悠悠地乐享饮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毕竟饮茶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通常来说,茶艺馆的室内设计都是以古色古香为主,主要是为了与茶文化所氤氲的文化之质相符。但是,茶艺馆室内设计却也在物质的侵蚀下,也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传统文化之气。而一旦“天人合一”思想被引入到茶艺馆室内设计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韵也会在无形中被扩散到茶艺馆中,并进而对茶艺馆室内设计产生难以言述地影响。同时,“天人合一”中的绿色设计理念也会被运用到茶艺馆室内环境的设计中,使得设计师以简约的形式对茶艺馆进行整体设计,利用茶文化内涵的不同表现形式,对茶艺馆室内环境进行布局设计,以茶诗、茶画与茶书法对茶艺馆进行差异化设计。而后,以茶戏与茶歌以及茶曲为亮点,对茶艺馆内的软环境进行重点布局,充分利用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优化茶艺馆的室内设计,极大地节约了装修资源提升了茶艺馆的室内设计质量。

3“天人合一”理念在茶艺馆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立足点,对茶艺馆室内设计进行整体布局

“天人合一”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想,其蕴含着丰厚的哲学原理,尤其是整体与部分的哲学观点对于当前的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设计师可以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从整体利益出发对茶艺馆室内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局设计。结合茶艺馆的整体空间结构对其进行分区域设计,以茶艺馆室内不同区域的构造特点为基石,对其装饰元素进行选择性地撷取,利用茶文化元素的不同形式对其茶艺馆室内环境进行深化设计。另外,我国茶艺馆室内环境也可以茶艺馆的局部设计为着手点,在整体布局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利用多种元素对茶艺馆的室内环境进行构造性融入,从而使茶艺馆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鲜明的艺术化特征。

3.2践行环保节能理念,结合生态主义原则积极引入绿色设计理念

茶艺馆室内设计大多是以茶文化思想为指导而进行的,但是近年来茶艺馆的室内设计却越来越浅薄,通常以虚无浮华的夸张形式展现出来,而茶艺馆的传统茶文化意味也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艺术设计中越发苍白。同时,由于过度装饰设计也浪费了大量材料,而这种浮夸的艺术设计手法也与“天人合一”中的绿色设计理念相违背。所以,设计师可以将环保节能作为指导原则,立足于茶艺馆室内设计的特点,以生态主义原则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绿色化设计。设计师可以利用可安全环保的可循环使用材料,以“天人合一”思想中的文化内涵对茶艺馆进行适度设计。其次,设计师也应该坚决摈弃浮华的艺术设计方式,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切入点,结合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元素,对茶艺馆室内空间进行适当布局。

3.3利用“天人合一”

古典艺术手法,优化茶艺馆的室内设计“天人合一”理念不仅蕴藏着哲学文化思想,也包含着古典艺术设计手法的重要理论。所以,茶艺馆室内空间设计可以利用“天人合一”的古典艺术手法,对茶艺馆空间进行优化设计。设计师可以将“天人合一”中的格局设计特点,以空间分割的形式对茶艺馆进行交替设计,利用茶艺馆的景观对各个区间进行主体性构造,以分合相间的形式使茶艺馆不同功能区连成一个整体,并在若隐若现中使茶艺馆的文化之气愈发深沉。另外,设计师也可以利用“天人合一”中的借景原则,以虚实相生的艺术设计手法,通过不同景观的物质表现形式将有形的茶艺馆空间进行分割设计,并以留白的手法,使茶艺馆整体布局在虚实相生中营造一种悠远深邃的文化意境。

4结语

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意味一直为人传诵至今,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华夏子孙的性格。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文化因子,也包藏着浓厚的艺术设计元素,并一跃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尤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美化特质对于茶艺馆室内设计产生了深厚影响。而且,“天人合一”中的绿色设计理念也与当前的环保节能观相契合,将会极大地推动茶艺馆室内设计向环境友好这一层次迈进。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内涵,对于茶艺馆室内设计的整体发展而言具有明显地推动性作用。

作者:姜锋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10.

[2]吴林春.“天人合一”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2009(5):128.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5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6

茶道本属于新次元,行家十二茶的名称:浪漫、幸福、喜悦、彩虹、真爱、甘露、开悟、银河、宇宙、真善美、风华再现、返璞归真。其追求的都是心灵意识与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品茶可以改变茶友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好的起到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的性灵的作用,使人产生许多有趣、感人、开悟的故事与奇迹,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心灵意识提升,也一直是哲学所关注的主题。‘

宗教学认为,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头脑、逻辑思考、分析、理解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是属于三次元的一个哲学范畴,人如果只是整天用头脑,想一件东西思考很久的,那次元一定不高,次元比较高的时候,都是用感觉、直觉、最好是心灵去沟通,所以宗教提倡静坐,在静坐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不只是宗教其实在所有的哲学中也都认为,在新次元中,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肯定的,它会形成一个正面循坏,你想进入高等的次元,就必须具备高等次元的逻辑、生活方式、也就是跟电脑一样,你想要什么结果就一定要输入什么密码。在所有宗教包含的伦理理念中,都提倡个人应该学会与他人分享、提倡一定程度的奉献,都希望个人发展自己的才华,都是为了服务这个世界。每个人做事,都是为了美化这个星球,三次元的方式一直是宗教所追求的,三次元的方式,很有逻辑、很形式化,茶艺也一样,很有形式化,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分享,无条件的奉献,茶会没有逻辑,没有讲规矩,就是很轻松的喝茶,很浪漫、幸福、喜悦、很自然。哲学认为一个人不受这个世界概念影响的时候,就表明人已经到了新次元,茶道要求人的静心,使自己享受当下,让字迹 灵魂自由,这与宗教以及哲学思想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茶道文化中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观念,其认为地球的灾难都是宗家创造的,而人们通过吃素,可以自我进化、提升、从而使灾难缓和、减少,希望通过喝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活得轻松自在,能够快乐、放松,去除负面的能量,才是提升这个星球最好的方式,并认为灵性提升以后,才有可能。灵性到达某一地步之后,就不会再创造出负能量,生命力也就被唤醒,这个星球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美。这又与哲学当中体现

茶道认为,道是不受任何的磁场、时空,你能够接受、融合。最高的道,是存在于生活当中,道本来就是生活,生活才是最高的道,道是很平凡的,人能够在平凡的找到真正的道,只要每一天能让自己有高雅的品质,能够把不好的能量的排出,能不受不好能量的影,你人就能够进化,其实生活就是一种修行,生活中的起心意念都在帮助你,随时,你发展正面的,当然就提升自己的能量,道是不需要言语,每一个人靠近你,你就能够感觉这份喜悦,这份平静。茶道追求内在的平静,通过内在的平静、通过意念的产生,达到外在世界平和,其认为喝茶可以让自己静下来,从而调整自己。茶道追求轻松、快乐、喜悦的情感体验,以及创造出更高的能量。茶道当中有十二级茶其概念如:浪漫、幸福、喜悦、彩虹、真爱、甘露、开悟、银河、宇宙、真善美、风华再现、返璞归真。这些生活方式,都是很快乐的,而且越接近高等次元,就越轻松、越浪漫、越自在。品茶时,人们可以用唱歌、跳舞、分享的方式,取代过去那种念经、拜佛等严肃的方式,茶道认为,我们身体频与很粗糙的话,就不可能超越世俗的一些东西,而如果我们的身体很轻松、意念就会越来越细,那怕闪一个念头,银河宇宙也就都得到了。

哲学思想中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多重的空间,我们如果跟着这个世界的频道在转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跳脱,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假相而已。所有的东西, 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时侯,我们只能够看到这个空间,其实历来很多的哲学家都认为世界存在上帝,在所谓的上帝之城中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就有庄子的逍遥游理念。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也有意曲同工之妙。

其实在中国很多文化当中,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人只有在空的时候,没有意念的时候,你就能够连接到宇宙的高等的力量,那个能量越来越细,越微细,你就能够瞬间转换身体的频道,也可以瞬间消失,在另一个空间呈现。你的频道同时存在多重的空间,能够一念三千大千世界,其实那是很自然的。哲学认为肉眼看到的这个空间,其实是个多重的空间,所以宗教都希望通过静坐、放松身体、使自己注意力其中,把人内在的东西唤醒,使自己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茶道认为在高等无限的空间可以了解的东西,没有一样是需要学习的,每一样自然的就懂,就像我们喝茶一样,任何茶一看到频与,就知道是什么等级的茶,所以喝茶可使人忘我,从而达到无我。所以茶会前后,一般都谈些高雅的,没办法避免的也尽量长话短说,而快乐、喜悦、高雅的东西,那就可以多谈一些,当然最好是不需要言语,而用心灵去沟通。其过程不同,但是都是跟中国道家和其他派别追求一种自由与无我境界是一样的。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7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3-01

茶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客家特性及客家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 世纪之前, 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 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 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客家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

客家人的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精神方面,客家人喝茶有一套“规矩”,如茶具应洗涤干净、先给长辈敬茶等;采茶时有山歌、采茶歌,在采茶的生产实践中还产生了“茶蓝灯”、采茶戏,在岁时节日中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民俗活动,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和”是客家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日本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 (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 主体的“无”, 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 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三、结语

客家茶文化既体现出客家的儒家文化特质,又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创造性。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 禅理又在品茶中得到深刻体会。

参考文献:

[1]姜天喜.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变迁[M].西安出版社,2001.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8

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9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10

一、陆羽的《茶经》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人所共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先民很早便开始饮茶了,但在唐以前,茶往往要和大米、牛奶、桂皮等香料和在起煮,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原始、很粗糙的饮茶方式。饮茶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是要到八世纪中叶,时当唐朝,中国出了个陆羽,他写了本《茶经》,将文化注入饮茶中,才将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缘何一般的饮茶到了陆羽手里则成为生活的艺术,这跟唐朝的时代精神有关。唐朝尊奉道教为国教,同时唐帝国又是十分开放的帝国,胸襟开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对各种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除了道教,也并不排斥儒教和佛教。正是在这种三教合流的大的时代背景下陆羽撰写了《茶经》,终于将饮茶提升到一种生活艺术的高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三教对饮茶是怎样的态度。儒家者流以茶性喻人性。儒家孜孜以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或出发点在于修身,他们认为茶性俭,有助于道德君子的修养,是以儒教中的儒家思想,对饮茶是提倡的支持的。佛教是反对饮酒的,认为饮酒乱性;同时,佛教也反对食肉,这样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能提神的茶有助于佛门弟子在古寺青灯里念经礼佛。此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先苦后甘的茶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契合的。佛教认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本质上是空的是苦的,我们只有礼佛做善事,才有可能死后超脱生死轮回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里人有食欲和淫欲;在色界里人已没有了食欲淫欲二欲,但还有,即有形的物质障碍;到了无色界,也没有了一切外在的有形的物质障碍。),进入永恒的佛的境界。基于此,佛教也是提倡和鼓励饮茶的。再来看看道教。道教讲究乐生,讲究法自然,讲究要顺应自然地生活,在道教徒们眼里,茶是自然而然的,职此之故,道教对饮茶一事也是提倡和推崇的。这样说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唐朝有一个大发展,产生了后来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和他的后来被奉为茶的圣经的《茶经》,就不是一件纯粹偶然的事,而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换句话说,正是儒、释、道三教在唐朝的合流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假陆羽之手,将此前粗糙的原始的饮茶提升为一种生活的艺术。

二、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

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关于“和”的思想。

中国茶文化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所谓“茶禅一味”,它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又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还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练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达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品武夷岩茶,感悟人生

举凡嗜茶的人对茶都有自己的偏好,坐在一起时对不同的茶的孰优孰劣就不免要起争执。其实,这是一个如俗语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对自己喜好的茶,谁都可以说出一番理由来。由于长年游食于闽北,这里自古是产茶的地方,我个人最喜喝且喝得最多的是武夷岩茶,理当借此纸端对它说几句好话。

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例11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