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物流概念

现代物流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9 11:23:24

现代物流概念

现代物流概念例1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货主企业为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效率,把海、陆、空运输模式进行了连接,形成了综合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推动了物流界国际化、综合化、集团化、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物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此外,众所周知,在这一背景下,在美国诞生了联邦快递公司(FedEX)、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敦豪航空货运公司(DHL)等一系列具有国际集成特征的大型、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还有,随着普洛斯等世界大型物流配送设施与服务投资开发商的出现,扩大了物流市场。再加上以实现制造业的物流合理化为目标,以提供一体化、集成化服务的供应链管理(SCM)概念为大家所认识。供应链管理(SCM)在日本也被称为“供给连锁”,是由供应商、货主、批发零售企业,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对供应链中的信息实现共享,对成本进行分解与控制,实现了库存的削减,并缩短了整个作业的时间,使供应链中的成员获得了相应的利益,特别是实现了制造业、流通业物流的高效化。本文的研究是在过去提出的“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新的概念,并以构筑起这一概念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目的。

例如,2010年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和加里·阿姆斯特朗出版了其最新的著作《市场营销的原理(第13版)》。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提出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的销售活动比销售后为顾客提供配送的现代物流活动更加简单”的观点,并提出“现代物流的有效利用可以发挥两大作用,它不但可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最终成本。”因此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市场环境下,从更加重视现代物流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市场营销的内容,并提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新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之前,在日语互联网的各大网站上“,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词语也曾经被使用过。但是,基本上是在运输业所提供的服务活动过程中被使用。在这些活动中虽然同样使用了“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概念,其实它融入了“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的观念,与本研究所提出的“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另外,通过对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各大网站进行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的词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把“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这个词语的顺序反过来,也就是使用“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个词语,以“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物流公司”或“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物流咨询公司”作为企业名称的,则少之又少。也就是说,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从这一角度来进行学术研究的先例。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如果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现代物流概念的话,在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推进、运输工具现代化、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市场营销的体系中重新注入现代物流的观念,可以创造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的概念与理论体系。

二、克里斯托弗和佩克以及科特勒与阿姆斯特朗的研究

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中,最初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2003年出版的《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第2版)》,作者是克里斯托弗和佩克。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并引入日本后,克里斯托弗和佩克的研究成为这一研究的背景。其时间的变化过程如下所述:到20世纪末,虽然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但是之后供给又大于需求,并成为了一种常态。这使得市场营销原本界定的范围和原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同时,作为传统的综合市场营销,“4P”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即产品、价格、促销活动、流通渠道开始向“4C”转化。①在科特勒与阿姆斯特朗的研究中,“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这个词语代表的是“传统物流”的意思,并定义为:“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为满足客人的各种需求,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货物、资金、信息等进行物理的流动,并进行组织、计划、实施、调节等的活动。”

三、市场营销的综合变化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发现,“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这个词语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在很多地方都在使用“市场营销”这个词语,其实它的意思在本质上与“现代物流”非常接近,或者说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以往“市场营销”被简单地称之为“物流”,随着“物流”重要性及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供应链等概念,并提出了市场营销的综合变化的论述。“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的概念,自1970年起开始使用。虽然被界定为市场营销的范畴,但实际上由于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的意思非常接近,可以基本上理解为一个意思。一般提起“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的时候,从词语构成来看,前面是市场营销,后面是现代物流,所以侧重点应该是强调后者,把“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归属于现代物流的范畴,这是很好理解的。另外,如果从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两者的功能来进行考虑的话,首先市场营销活动是进行商品的交易、商品的买卖,通过商品的交易和商品的买卖等活动,最终把商品送到客户的手中,从而发生现代物流活动。

所以说,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相比,市场营销存在先行性,即首先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然后再进行现代物流的活动。但是,最近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媒介进行网上购物或邮购的活动。也就是说,网络购物可以理解为,当消费者在商店购买了家电产品和家具等大型商品,而自己却拿不回家时,销售者为了方便客户,把消费者购买的大型商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必须要通过现代物流来实现。所以,现代物流对每次商品销售、市场营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转换一种思维方式,顾客对商品的品质、价格、售后服务的需求是同样的,货物配送的服务也非常重要。按照客户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提供及时、合理的货物配送服务,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在重视现代物流的基础上,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提出了“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观点。过去,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的概念是从不同领域被分别界定的,而且这一观念非常强烈。随着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概念的相互融合,“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的概念也开始被使用。如果把“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概念的顺序反过来,就出现了“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没有被研究和使用。“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概念内部结构的区别与界定,也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四、流通渠道与现代物流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当今时代人们开始日益重视消费者的价值,重视与消费者的关系,即从买方的角度出发,形成了“综合市场营销”、“4C”等观点。以前的“4P”理论是从生产制造者的角度出发,以产品导向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对消费者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逐渐向市场导向进行了转变。因此“,4P”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4P”指的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等市场营销中市场营销、市场战略概念的核心。而在现代物流中,有关“4P”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因此要结合综合市场营销的观点,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与此相对照,“4C”以个性化的市场营销为基础,强调服务与经营的差异化和个性化。“4P”以传统的市场营销部分为基础,属于市场营销范畴。与此相对照,“4C”以个性化的市场营销为基础,强调服务、经营的差别化、个性化。也就是说,“4C”由消费者解决方案(CustomerSolution)、消费者的成本(Cost)、消费者的便利性(Conve-nience)、双向的交流与沟通(Communication)等四项内容构成。

其实,在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的研究中,对“4C”提出了以下观点,即市场营销是在销售商品时,要解决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消费者除了要考虑商品的价格以外,也开始对商品的配送、使用、废弃等一系列综合成本变得更加重视起来。进而,消费者要考虑商品及服务的便利性。最后,消费者还非常重视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总之“,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是在市场战略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市场战略,并适用于“4C”的内容。但是,此时要基本上对应于“4P”的各个要素,解决如何实现购买一方的便利性问题。为此,如何通过现代物流,准确、快速、敏捷地把货物送到客户手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现代物流被逐渐重视起来。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在欧美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新的概念。这一提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跨时代、创新性的意义。当然,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现代物流概念例2

自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引入物流概念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事业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出现,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商界、政府、传媒及公众不约而同地对物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但是,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新的物流理念的不断引入以及入世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无论在术语和概念的接口上,还是在对现实物流业发展的指导上,我国的物流概念正日益显露出其“捉襟见肘”的窘境,以致在物流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今天,许多人却对物流的基本内涵产生了困惑与迷茫:“物流到底是什么?”

一、“物流”一词的由来

追根溯源,物流概念的发源地在美国。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肖(Arch W.Show)在一本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Some Problems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的书中指出,在市场营销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叫做创造需求,一类叫做物资实体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其中提到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就是最早的物流概念,其实质是“分销物流”。1929年,著名营销学家Fred E・Clark在他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因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流通机能划分为“交换机能”、“物流机能”和“辅助机能”三部分,将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分析。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正式使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术语,进一步阐述了物流的概念。二战后,“PD”(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在西方更加系统化、普遍化。

1956年,日本生产省派出了一个由12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赴美考察,在回国后的考察报告中,直接引用了“PD”。1958年该团又对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大大推动了日本对物流的研究。1964年,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在《输送展望》杂志上刊登了“物的流通新动向”,正式用“物的流通”概念取代PD。1965年“物的流通”已为理论界和产业界所普遍接受,20世纪70年代初简称为“物流”。

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了“物流”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发表了“物流浅谈”一文,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结构、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等内容。从此在国内的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1983年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朱基为研究会顾问,当时的物资部长柳随年任会长。

二、我国物流概念面临的问题

《中国物流标准术语》(GB/T18354-2001)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归结起来,我国的物流概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与国外概念接口的“冲突”

当前,我国物流概念在与国外接口时处于“一对多”的状态。一面要对应英语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和“Logistics Management”(后勤管理,或Logistics);另一面还要与日语汉字的“物的流通”、“供应物流”和1985年以后片假名的“Logistics”相对应。此外,还要对应英语“Logistics Management”概念在后来20多年中一系列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已不能很确切的描述物流了。因为它只能描述分销物流,而实际的物流不仅包含分销,还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再生物流等,应该是一个循环的全过程,与后勤管理即“Logistics”的内涵比较接近。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汉语虽然还叫“物流”没有变,但是翻译成英文时一般都用“Logistics”,很少再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众所周知,Logistics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后勤”或“后勤学”,这是一种具有明确的战略战术目标的资源组织管理活动。根据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组词原则,用汉语的“物流”去对应“Logistics”总有些概念错位和关系不顺的感觉。其实,英语的“Materials Flow”或“Goods Flow”对应的汉语意思却是不折不扣的“物流”(物品的流动)。当然,这只是一种外在现象或状态的描述,没有揭示物流的实质。

(二)我国物流概念本身存在的问题

细究起来,我国物流概念本身很值得推敲。

1、我国物流概念中的“物”到底指何物?“物流”中的“物”应当是抽象为一般的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那么,这个物资资料的范畴究竟如何界定呢?长期以来,我国不同部门对物质资料存在着不同习惯的叫法:商业部门经营的生活资料,称之为“商品”;物资部门经营的生产资料称之为“物资”,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之为“产品”,而把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协作件以及生产过程的废旧物,统称为“物料”;在交通运输部门,又把经营的对象称之为“货物”等。

《中国物流标准术语》将物流定义成“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这里的“物品”究竟包含哪一些,没有指示明确,令人费解。其实,“物品”是我国生产、办工、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名词。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直接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等过程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物流中所指之“物”,显然不止这一些。

此外,我国物流概念中的“物”显然没有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服务及信息等要素包含进去。而从国外最新理念来看,这些也应属于物质范畴。所以我国物流概念中的“物”指向不明,内涵不深。

2、怎样理解我国物流概念中的“流”?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物流中的“流”应是上述物质资料的一种物理性运动形式。这种运动由一系列的环节所组成,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这种“流”应该广泛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的“流”是与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相适应的,除了对机器设备进行直接操作外,其它相当一部分活动,诸如装卸搬运、半成品和制成品在车间的存储等都属于物流活动;流通领域的“流”是指为了实现物质资料(商品)从供应者(包括供应商、生产商)所在地向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所在地的转移所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除了商品交易活动,还有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等许多物流活动;在消费领域里,生产消费中的物流活动属于生产物流,生活消费中,尤其是社会集团的消费中,物流活动也广泛存在。

从《中国物流标准术语》给物流所作的定义来看,汉语物流概念对“流”的阐释无疑还是局限于流通领域。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汉语物流概念只是重点阐述了正向物流,即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向接收者的实体流动,而忽视了现代物流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逆向物流。在现代生活中,“逆向物流”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各

类企业的重视。其实它不但影响着物流服务的水平,还牵涉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保等重大社会问题。

三、应该怎样认识“物流”

面对物流理念不断丰富发展,物流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对于“物流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发出了“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慨。当前,人们对于物流的困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定义的不同版本的阐述;二是各种物流理念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因此,要想比较清楚的认识物流,应该首先区分以下几组概念:

(一)物流的“形”与“神”

这里的“形”指的是“物流活动”,“神”指的是“物流管理”。从物流的发展历程来看,是先有物流活动的出现,后有人们对这些活动的管理进行的思考与研究。所以说,是先有“形”,后有“神”。人们研究物流,就是要透过现代生产、生活中形形的物流活动的“形”去揭示、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物流管理的“神”,以其更好地指导物流活动的开展,不断创造更好的物流效益。多数关于物流的定义都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界定的。也有将二者合而为一的,如中文的定义。虽然,由于语言习惯,人们常把“物流”当作“物流管理”的简称,但是物流活动与物流管理是两回事,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二)“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传统”和“现代”并不代表两种物流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以在物流概念发展的不同时期,两种概念先后占据主导地位,被社会广为接受和应用的情状来区分的:在“Physical Distribution”占主导的时期,称作“传统物流”,而在“Logistics”占主导的时候,则称之为“现代物流”。其实,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已经出现了两种物流概念的雏形。

从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中期,“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得到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今天称之为“传统物流”。“传统物流”主要从实物分销出发,将物流看成是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加工(包含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物流”概念开始得到重视与发展。“现代物流”将企业内部存货管理与在制品的流通,企业与企业的供需联络,乃至整个流通过程中物质资料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都整合起来,从降低成本、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角度处理各种物流问题。原意是后勤学的“Logistics”包含了企业产、供、销全范围的物流活动管理问题,比较切合现代物流的实际情况。这个时候的物流概念和最初的军事后勤学上的物流概念虽然字面相同,但是意义已经不尽相同了:第一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的物流问题,其广度和深度都非最早的军事后勤的物流概念所比拟。正因如此,现在的“Logistics”一般不能译为后勤学,更不能译为军事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

(三)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从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它的参与者是大产业和大集团。其活动的空间相当广泛。平常所称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等应属于宏观物流范畴。

生产者、消费者和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它包含了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的物流活动、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以及在一小块地域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等。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生活物流等经济生活中经常涉及的许多物流活动都属于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相比,微观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

(四)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或3PL)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提出的。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劳务的原供应方)和“第二方”(物流劳务的原需求方)而言的。它指的是由物流劳务的原供应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的专业企业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整合了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本身不拥有货物;运输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控制,但却不一定被其所拥有;按需提供全部的物流服务;按客户要求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

第四方物流(4PL)的概念是由安德森顾问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提出并注册的,该公司指出:所谓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需链的整合者及协调者,它通过组织与管理企业本身与其它具有互补的供应商之间的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提供综合的供需链解决方案。

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三方物流侧重于实际的物流运作以及面对具体客户需求的一系列信息化服务,通过将每一环节的信息进行比较与整合,力求达到跟踪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而第四方物流则侧重于从宏观上对供需链进行优化管理,其目标在于将一定区域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的,但易导致各自为政,从而影响了整个供需链系统效能的发挥,反过来又会对单个成员的效能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能够在整体范围内高效率的整合资源,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它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了独特而广泛的供需链解决方案,使得第四方物流形成了区别于第三方物流的独特优势。

(五)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从供应链所涉及的业务内容来讲,供应链涉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显然物流包含于供应链之中。但供应链不只是对物流概念进行简单的拓展,它与企业间业务集成息息相关,着重体现在供应链中成员企业之间无缝衔接的供应链管理上。

由于物流是增值性经济活动,但同时也是成本增加、环境负担增加的经济活动,这种双重特性使得物流管理就是要在提供物流服务与降低成本之间寻找最佳的综合平衡。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特定企业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企业边界的运作进行组织与管理。

四、对物流新概念建立的几点建议

(一)新概念的建立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将“物流”神秘化,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乎,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须知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产生巨大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更好发展,理论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实践;二是将“物流”阐述得过于简单,未能揭示出其最为本质的要义。如“物流就是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之类的表述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二)新概念要能体现“形”“神”结合,更重于“神”

如前所述,这里的“形”指的是“物流活动”,“神”指的是“物流管理”。对物流的定义主要是从“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两个方面加以阐释,未来新概念的建立应能很好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并对物流的“神”的揭示要更为科学和确切。因为人们现在对物流活动已不陌生了,而这些形形、纷繁复杂的物流活动如何进行高效的管理则一直是相关各界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

(三)新概念要能跟上国际最新理念并有所超越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物流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从20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物流理论一直处于向国外学习和引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境况。几乎没有我国的专家学者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在国际上流行。正是由于理论发展的滞后,我国物流在全球物流产业大链条中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我国的物流企业往往也只能在某个或某几个操作环节上扮演着为那些拥有了物流先进管理理论话语权的跨国公司“打工”的角色。

(四)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新概念的建立要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物流理论工作者、物流从业人员及机构、政府、媒体等)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新概念的建立和论证,并由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组织与协调,统一调研与宣传。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新概念的科学性,又防止出现“百家争鸣”,各执己见,最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认识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槐林,刘明菲.物流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文安,胡焕绩等.新编物流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王佐.物流管理新概念(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6).

4、郝渊晓.现代物流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现代物流概念例3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创新,教学枯燥等缺点。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下面就怎样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3、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4、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5、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不要喷洒。)

6、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现代物流概念例4

一、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来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二、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三、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四、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五、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让学生闻香水气味。

六、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车内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现代物流概念例5

概念股成功接力改革旗帜,土地流转和林权改革双星闪耀。据媒体报道,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一代领导集体将会对土地制度改革、林权改革、城镇化发展做出进一步政策引导,一系列政策红利必将出台,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将迎来新一轮资产重估。本周市场,在辉隆股份、永安林业龙头股票的带动下,海南橡胶、罗牛山等土地流转概念股、福建金森、 丰林集团为代表的林权改革概念股强势上攻,吹响了概念股进攻的号角,中线上涨可期。

大并购大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信息消费产业最时髦。天舟文化收购神奇时代网络有限公司股权,成功进军传媒、网络游戏双栖产业;中视传媒成功收购金英马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做大传媒霸主地位走出坚实一步;新南洋收购昂立科技100%股权缔造网络教育新王国;索芙特增发后实现经营“印象刘三姐”的桂林广维公司实现借壳上市介入旅游产业等,大并购大重组股票复牌后连续一字涨停板成为市场最靓丽的风景。

现代物流概念例6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88-03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评估是提高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管理水平、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实施的目的是通过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分析,为流域管理部门提供总量减排现状信息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影响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管理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而流域的管理部门将根据提出的建议制定进一步的总量减排管理方案,以改善其绩效管理水平[1-2]。能否制定出科学的总量减排管理方案取决于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而在整个绩效评估过程中,影响评估结果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则是评估方法选择是否合理。因此,探索科学、合理、适用的评估方法就具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该文在对大量现有评估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3],引入能够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结合的云理论,并运用基于云理论的云重心评价法对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为流域水环境管理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云重心评价法

1.1 基础理论

1.1.1 云的概念。云的概念是由我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教授于1995年在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语言值表述某个定性概念与其定量表示之间关系的不确定转换理论,由于它能够将不确定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完全集成到一起,构成定性和定量之间的相互映射[4],因此对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信息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现代物流概念例7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94-02

众所周知,力学中有万有引力定律和惯性定律两大定律,没有两大定律,人类不可能从事任何活动,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如此。那么舞蹈活动与万有引力定律和惯性定律有着怎样的关系?在舞蹈中又是怎样运用两大定律的?两大定律对舞蹈又有怎样的影响?要阐述明白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两大定律的定义。

一、两大定律的定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根据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有质量的两种物质之间都有引力。地球对其他物体的这种作用力,叫做地心引力。在万有引力定律定义中,引申出与人类舞蹈活动密切相关的地心引力。

惯性定律的定义,惯性定律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二、传统概念舞蹈与现代概念舞蹈的界定

本文着重讨论力学两大定律在各门类舞蹈中的运用,《中外舞蹈作品赏析》前言中对当代创作和舞蹈类型的分类是站在了舞蹈艺术的角度上进行的,此分类法更有利于本文的论证,所以在以下讨论中,我们以此分类法作为准。

纵观舞蹈的发展态势,本书认为,在当代创作与表演舞蹈的类属下,主要有,“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现代舞蹈”以及“流行舞蹈”四大子项。而这四种舞蹈类别的文化基础分别构建在“民俗传统舞蹈文化”、“古典传统舞蹈文化”、“现代舞蹈文化”以及“都市流行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其中“民族民间舞蹈”的子项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子项可包括“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具有悠久历史又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现代舞蹈”的子项主要包括20世纪以来,新出现的与传统舞蹈相异的“新舞蹈”与“现代舞的各种流派”;“流行舞蹈”的子项可分为“国际标准舞”与各种“流行街舞”。

根据以上分类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此分类法把“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现代舞蹈”、以及“流行舞蹈”这四大子项明显的分为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两大类,传统概念舞蹈包括:民族民间舞蹈(各民族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蹈(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和世界各民族的具有悠久历史又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现代概念舞蹈包括:现代舞蹈(20世纪以来的新舞蹈、现代舞各流派)和流行舞蹈文化(国际标准舞、各种流行街舞)。

三、两大定律在两种概念舞蹈中的主次运用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和惯性定律是人类从事舞蹈艺术活动的必要条件。不同时代、不同门类、不同种类的舞蹈,对于万有引力定律和惯性定律两者的运用有着明显的区别,两者在传统概念舞蹈和现代概念舞蹈中主次运用关系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一)传统概念舞蹈包含的各舞蹈种类在两大定律主次关系上的运用

1.首先是民族民间舞,虽然地域性差别定了风格差异,但在力学两大定律的运用上,都主要运用了引力定律,忠于传统概念是他们的共同点。

藏族舞的颤膝、踢踏、“谐”、“卓”,蒙族舞的压腕、拉背、板腰,维族舞跳跃、旋转都比较直接的显示出,以和引力的对抗妥协来获得反作用力去完成动作的特性,鲜族舞看上去虽柔和许多,却更有难度,因为它不再单单是靠与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去完成动作,开始注重运用人体呼吸去调整与引力的关系,意图寻找除了对抗妥协以外的运动关系,但鲜族舞还是重于引力定律的运用。其他民族舞蹈不一一列举了。

民间舞的秧歌、花鼓灯、花灯等,不管是动作浑朴厚重,还是俏丽活泼,都明显的多是以和引力的对抗妥协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去完成动作。

2.其次是古典舞蹈,以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为例。

中国古典舞中的汉唐舞蹈及戏曲舞蹈,虽然在动作的缓急程度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就动作而言,还是依靠与引力的关系获得动作力。

芭蕾舞讲究开绷直立,这个美学标准本身就是对引力控制人体的另角度抗拒妥协,因为引力是决定人身体现有构造的重要因素之一,芭蕾则从人体构造上去实现对引力的最大抗拒和妥协。在动作上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它在与引力对抗妥协来获得动作力的同时,还要把肢体本身对引力的对抗妥协加入到每一个动作当中,这种根本性的对引力的抗拒妥协无处不在。

民族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蹈中着重运用引力定律,舞蹈中的动作,不管是对抗还是妥协,都是在与引力唱对角戏。在传统概念舞蹈中多追求与引力对抗妥协产生的反作用力作为动作力去完成动作。所以,传统概念舞蹈重于引力定律的运用,轻于惯性定律的运用。

现代物流概念例8

一、物流概念教学效果较差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般来说,各学校中职物流专业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将物流基础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与公共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同期开出。新生刚结束九年义务制教育,对语数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教学过程中适应起来非常快。相反对专业基础课来说,他们既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没有社会实践的基础,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

(二)教师方面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每年以远高于GDP的增速的发展速度快速扩张,催生出旺盛的从业需求,进而引发了中高职、本科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开办热潮。大部分从事物流教学的一线教师,基本上未从事过物流行业相关实践,甚至从未参加过物流类专业的系统理论学习。授课教师对物流业务理解不深,自然难以对物流的概念有整体上的认识,在教材处理中存在着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现象。

二、物流整体概念分析

物流作为新鲜事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物流是个整合的概念,它将以往长期存在的相互分离的运输、仓储、装卸等职能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看待,将所有的外部条件输入看成是系统输入,输出的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同时,总体成本最低的服务。第二,具有信息化特点。物流概念的提出及系统优化的过程均离不开高速发展和扩张应用的信息技术。第三,具有时空范围广,跨越大的特征。物流从时间角度来讲,运输、仓储、配送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有一定的空间要求,都在创造时间、空间价值。物流的概念内涵丰富广博。

应用知识迁移的手段,我们发现,物流这一概念可以运用《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方式来进行立体诠释。

物流整体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核心层

核心层是物流整体概念最基本的层次,它描述的是物流这一服务的核心内容,即为物流活动需求方提供最基本的功用。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它可以是仓储,或者是运输,抑或是流通加工等,或者是这些业务的衔接和集合。实际上,核心内涵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服务”。

(二)有形层

有形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所承诺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各个标准体系。它定义了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各种细部特征。不同的物流产品在满足需求者的过程中可以在此层次被比对和选择。

(三)附加层

附加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物流服务过程中,除去服务承诺的部分以外,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为需求者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部分。

根据以上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中国、美国两个不同经济体对物流概念的区别。

三、物流概念的教学方法思考

(一)概念的导入

1.案例导入法

例如,2013年10月某日,上海市南京路上某金店在打开当天收到的三个包裹时,发现其中的一个装有价值20余万的包裹竟然空无一物,让我们来分析下最有可能的窃贼是出现在哪个环节的哪个人?

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电商快递业着手,引入涉及整个物流运输、仓储、装卸、配送诸环节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粗线条的流程描述,使学生能对一般的物流职能和环节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定义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2.概念分拆法

例如,物可以扩展为物体、物块、物料、物资等;流可以扩展为流动、流向、流转。在黑板上列举以上新词,然后让学生在课中对照物流定义,选择最为合适的扩展词语。

紧扣“物流”这一主谓结构词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字扩展为词,让学生充分讨论、任意搭配,然后再进行概念讲解,除去错误搭配,形成最佳组合。

(二)概念的辨析

在物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一就是概念中“实体流动”即是运动状态,也可以是静止状态,进一步可对应出“运动状态―运输或配送”、“静止状态―存储”,两种状态均为物流的重要职能;第二是概念中的“信息处理”,很容易被误认为不属于物流范畴。此问题可通过物流概念层级中有形层中关于“有机结合”的特征进行解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有效提升各环节联系,如能结合案例来剖析,效果更好。

(三)概念的记忆

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法,实现物流概念整体学习和全面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物流整体概念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物流概念认知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认识物流概念”――“物流的作用”――“物流的分类”……逐一扩充的形式,将物流的基础知识扩充绘制成若干张思维导图,从而从整体上认知并掌握物流概念以及其他定义。

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图样示例。通过浏览展示的形式,将常用的几种思维导图案例介绍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手工绘图过程中的要点。

2.明确项目的主题。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物流的整体概念”。

3.确定下级结点内容。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可选择“核心―有形―无形”、“区域―国内―国际”等不同的结点划分方式。

4.逐级展开,进一步丰富下级结点内容,扩充导图的内容。

5.美化导图效果。对导图进行细节处理,增加美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2001.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现代物流概念例9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1.物资资源管理。物资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物探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避免污染环境。

2.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80年代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及仓库管理”。

后来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二、物探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物探企业一般都没有专门的物资管理部门,物资管理工作由器材供应站代管,这就给人一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感觉。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物探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制定用料计划,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执行计划。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论现代物流思想在物探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文/魏志奇

摘 要:本文首先对物资资源管理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了概述;接着分析了我国物探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得出了在物探企业中应用现代物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物探企业中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

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三家、先近后远、减少中间环节、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采购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

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一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

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二)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

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

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2.科学管理。

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

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物探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

现代物流概念例10

其一,马、白、白马三者,内涵(connotation)不同。马者,动物也;白者,颜色也;白马者,颜色与动物皆有,故“白马非马”。

其二,马、白马二者外延(denotation)不同。马之外延,包括所有马(黑、白、老、幼等),不限定颜色。而白马之外延则为“白色之马”,有颜色限定。“马”为大类,“白马”为小类,故“白马非马”。

其三,马与白马之共相不同,即共有属性不同。马之共相并没有包含颜色,而白马之共相则包含了颜色,两者共相不同,故曰:“白马非马”。

由此可知,“白马”之物的所指,与“马”之物的所指,不同也,即公孙龙所谓“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然“所指”为何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提出,“所指”非个性,而是共相,或言“概念”,并在论名家思想时,常用“共相”一词代公孙龙所云“所指”。然窃以为,以“概念(idea)”代公孙龙之“所指”更为合适。“概念”者,即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所谓“概念”(或称“理念”),其认为,尽管自然界之事物都是“变化”的,但世间仍存在“某些东西”永恒不变,其便是“概念”。在《理想国・国家篇》的最后一卷中,柏拉图对“概念”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共同之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概念”或“形式”。比如说“猫”,在现实世界中就有许多种不同的“猫”:白猫、黑猫、花猫……但当我们看到一只“现实中的猫”时,我们会不加否认的确认:这是一只猫,而且这只猫会变化,会生老病死。但对于“猫”之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猫之“概念”,却是永恒不变而且是不存在任何差异的作为唯一之存在。所有的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之“猫”都只是猫之 “概念”的“不完美的复制品”,现实中的万物只是“概念”的影子。与“共相”不同的是,“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而“共相”则偏重于“普遍性”。故公孙龙之所“指”, 即柏拉图所谓“概念”。

所以,公孙龙所称事物之 “名”也是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的。具体之“名”,指某个体,同时在指此个体的同时又包含了其共相,即外延也;抽象之“名”则指共相,即内涵也。如“马”,可以指某匹马,也可以指所有的马。在“马”的共相中抽象出对“马”的概念,即公孙龙所谓“指”也。因语言文字的约束,“具体”与“抽象”之名在表达上无法区别,公孙龙在进行抽象逻辑解释时为便于区分,便以“指”代抽象之名。故云:“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公孙龙子・指物篇》)。”盖若此也。

对于“离坚白”,公孙龙之意大体为此:“坚”、“白”可独存。如“白”者,有石之白,纸之白。白石、白纸之“白”,具体之白也。然独存之“白”,即抽象之白,为白之概念。独存之白,人可见乎?曰:不可。人之外部感觉只能感受到具体的物体,而不能感受到抽象的概念。故人能见白石、白纸,却不能见“白”,所见“白”者,必为具体事物。故独存之“白”,虽不可见,然可自白,亦为实体。同样,“坚”也是如此。人能触感坚石、坚木,却不能触感“坚”,所触坚者亦必为某具体事物。故独存之“坚”,虽不可触,然可自坚,亦为实体。在具体之条件下,手之触觉与眼之视觉可同时存在,但前提为有一具体“坚且白之石”。手不可触“坚”之概念,不可触“白”之具体;眼不可观“白”之概念,亦不可观“坚”之具体。 “坚”、“白”之概念,不能用感知感觉,但又是存在的,故其为“潜存”,即公孙龙所谓“藏”者也。所藏者,即为在感知下无法感知,但又存在的“概念”,虽不在时空中占据位置,但不可谓之无有,如“坚”、“白”,变可作为属性、概念而存在。故“离坚白”为抽象的形而上思想,是从形而上言“坚”、“白”之分。

在此理论基础上,公孙龙在《通变论》中进一步讨论了概念与个体、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如提出“羊不二,牛不二,而羊牛二”的观点。何意也?曰:羊之“概念”只为羊,黑羊、白羊两腔,若论个体而言,则为两腔“具体之羊”,而若论概念而言,“黑羊”、“白羊”皆属“羊”之概念的具体表现。二羊属同一“概念”,故曰“羊不二”。“牛不二”者同理也。“牛”之概念、“羊”之概念不同,言“羊”,必为羊也;言“牛”,必为牛也。故两者概念独立无联系,故曰:羊牛二。

公孙龙等名家辩者在概念与个体、抽象与具体的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当为空前绝后,然其立场超越常识,又很难直接运用到治理国家中去,因此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亦颇受其他各家诟病与不屑,在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遂逐渐衰亡。秦汉之后,中国主流文化重实际,轻理论,提倡经世致用,而名家穷极事理,很自然的被主流学说视为以争胜为目的的“末流”之学,遂在后世亦未兴起。同时,名家自身亦存缺陷:首先,名家辩者局限于形式上的推理与争辩,未对本源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思考,从而未形成一完整体系,落得个虽近于道,但终散漫无归的局面;其次,名辩之学本身艰涩难懂,影响了其发展,尤其是受限于古文言文,使得一字多义的现象严重,既影响了学术思想的传达与解释,又致使后世学者众说纷纭,难以诂训。

传统上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之所以未发展出逻辑思维和相关领域(科学、哲学),便在于未建立“概念”这一思维单位。然若以本文观点言之,此结论并不严密,先秦名家早已建立了“概念”这一思维单位――“指”。然可惜的是,这些抽象认识并未得到继承,甚至在随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仍未到重视,被当做“末流”之学和逞口舌之辩。近代西学东渐后,我们尴尬的发现中国先秦时期名家学说讨论之内容实际上就是西方的逻辑学。名家之理论没有得到后人的继承与发扬,以致于在公孙龙之“离坚白”论提出两千多年之后,我们却要向外来的西方文化学习其亦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理念论”、“逻辑学”,实可谓悲夫。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译注).公孙龙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现代物流概念例11

1 对概念的表述和传递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概念名词(或概念术语)、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其中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概念的实质;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当人们对同样的术语有着同样的内涵认定时,使用概念术语的交流就变得快捷和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或自然科学的概念。

用科学/生物学术语来传递概念。说到概念,老师们最先想到的是概念的术语,如遗传、基因、等位基因等。在课堂上,许多老师最常用的、最重视的内容也是科学和生物学的术语,认为概念名词或术语是传递科学概念最有效的方式。物理学上可以用“蒸发”这个术语来传递一个概念,生物学上也可以用“生态位”、“生态系统”这些术语来传递概念相关的重要概念。

用陈述句或以命题的方式描述来描述概念的内涵。除了使用概念名词的方式,还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在教育发达国际基础教育阶段的理科课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标准使用陈述句或命题来描述概念的内涵。如生物学中遗传的概念,可以有以下的不同陈述。

“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往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不是完全一模一样”;这一句话描述的是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但是它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遗传当中的最基本的要素,用浅显的文字向初学者说明什么是遗传。

“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套指令信息来决定其遗传的性状”;这个陈述说的也是遗传,特别是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包含在每一个基因当中,基因位于每一个染色体上”。这一描述说到了遗传物质,又说到了基因,已经涉及到了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

“一个可遗传的性状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来决定,一个基因是一段DNA分子,它决定机体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序列”。

所有的这些陈述都是对“遗传”的一些描述,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遗传,遗传物质是什么,也是一种概念表述和传递的方式。

虽然使用术语和概念内涵陈述的方式都可以在教学中传递概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两者在概念传递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已经有研究表明,用概念内涵陈述的方式来表述概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并向学生传递概念。

2 强调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的原因

事实与概念的不同。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强调概念教学。从我国的教育传统来看,我们的确高度重视知识的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重视了概念的教学。多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中,一直有一个高频使用的术语叫做“知识点”。在教师强调知识点的时候,实际上很少去注意事实与概念的不同。所以,在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里,有些更侧重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有些更侧重于概念方面的知识。例如:

“昆虫是一类高度适应的动物类群”。

“昆虫有六条腿”。

在这两个描述当中,前边一句更抽象更概括,后者更接近于事实性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的生物学知识有些更接近于事实性的知识,有些知识更接近于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事实和概念都是生物学的知识构成,但两者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同的。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概念、原理等概念性知识在人的知识构成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再讨论到生物学知识重点的时候,我们要区别地对待事实的知识和概念的知识,并将概念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使用术语的便捷和风险。用术语传递概念的有利一方面是快捷,不必每每重复相关概念的内涵陈述,而可直接用到“生态位”,直接用到“基因频率”等概念术语。如果我们打算有效地使用这些术语来传递概念的时候,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要求参与交流的人要熟知这些概念的内涵,或者是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如果有一些非专业人员参与交流,使用这些术语在传递概念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人们对术语的理解不尽相同。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对“探究”、“假设”等术语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不同理解又导致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所以,尽管生物学课程标准、不同的教师们都使用相同的术语在描述“探究”、“假设”等概念,但是每个人对于术语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使得我们要冒的一个风险:我们以为用术语可以很好地传递彼此要表达的概念,而实际上很可能是“词不达意”。

当我们把术语高频次的使用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时,当我们面对的是中小学的学生而不是这个领域里面的专家的时候,使用术语来传递概念所要冒的风险就要比我们在教师团队之中交流所冒的风险要更大一些。为什么?因为不管是初中的学生还是高中生,他们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当你说到这个术语的时候,他可能想到的是与教师所期待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件事情或想法。这样,就会让看上去传递知识、传递概念很有效率的方法,在实际上并无实效。我们用了文字很少的术语传递内涵丰富的概念时,这个看上去效率很高的过程实际上得到的效果未必如你所愿。

熟练使用术语不一定等于理解了概念。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成果,当中一个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甚至是背诵一个术语的定义的时候,不一定等于他就真正理解了相关的概念。一个学生在能够使用一个术语的时候,他可能对相应的概念既有正确的理解也有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术语本身(如食物链)是可以呈现概念的,但是其直接呈现和传递概念的效果是很有限。当生物学教师看到“光合作用”这四个字的时候,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四个字传递的概念让我对相应的表达非常的清晰。这是因为你是生物学教师,_已经领悟了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说到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的时候,望文生义的办法能不能让你了解这个

概念的实质。所以当我们用了术语来传递概念的时候,术语本身带给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是极其有限的。

术语可以用来指代概念。当教师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概念(如遗传、光合作用),然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要鼓励他们使用术语来传递相应的概念,使用术语来进行交流。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们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概念,然后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再把术语引入到课堂中。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定义常常不等同于概念。有些人认为概念是用定义来描述的,定义就是概念。我们来看初中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描述,共有5个陈述: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一项观察或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准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这几个陈述都是对探究概念的陈述,但是它们的层次是不同的,它们的作用也不同。第一个陈述更像是一个定义,说明科学探究是人们的一种认知的途径,那是科学家常用的、可以让我们获得可信赖结果的或者高度的可信赖的结果的有效途径。这句话实际上带有定义的性质,而随后的几个陈述是在解释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如果学生要建立了科学探究的概念,仅仅有一个定义是不够的。学生还要了解其他几个陈述才能够对科学探究有起码的理解;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和实验、对证据的推理和分析,以及对结论、交流的认识和理解。后面的四个陈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第一个概括性的概念。换句话说,第一个陈述是更重要、更抽象、是更上位的概念。理解上位的抽象的定义是要在学生理解了若干下位概念后才能够顺利完成的事情。当我们强调某些抽象定义的重要性的时候,如果忘记了学生在理解和真正建立了对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有如干个下位概念或的支撑,就难以通过一个定义去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许多定义并不是概念内涵的全部,所以不管是“科学探究”,还是“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仅仅靠一个定义往往是不能包含一个概念的全部内涵。在一个定义不能完成它的全部内涵的情况下,我们要让学生建立起相关概念,就需要先教给学生若干个必要的下位的概念,为理解定义建立必要的概念支撑。教师不要过早地去满足于学生对一个定义的记忆和背诵。背诵定义未必真的代表了学一生队这个定义的内涵的理解。

3 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学生学习科学不能仅仅是背诵一些事实或孤立的信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以后仅仅能够背诵一些事实、术语和定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新修订后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够背诵一些事实、术语和定义可以让学习者和教师感到很有成就感。但是对于科学的学习来讲,这样的学习成果在科学素养在发展的层次上被认为是最低的层次,这个水平离中等偏上或最高的素养水平相差甚远,这也不是我国的课程标准的期待。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要的是要他们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去建立对重要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事实用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脱离事实和具体的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生物学事实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转变。教学中,呈现生物学事实的途径可以是老师讲述、演示文稿中的图片或数据,视频来提供的生命现象或过程,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用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相对抽象的概念。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事实对概念形成有重要作用,但老师不能仅仅提供事实和停留在事实记忆的要求上,重要的是帮学生建立起概念。

基于概念理解而构建的知识结构。当学生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知识框架,而这个知识框架中的基础和主要节点就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由概念所构建的知识网络是知识框架中的主干,一旦这个知识框架形成以后,学生就可以用它来排布、梳理知识,使得包括重要事实在内的细节知识都在这个框架中有合理的位置,便于记忆和检索。这样知识结构的建立是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必要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只有当学生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多数学生能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教育者才能比较有把握地说我们的知识教学具有了真正的优势。而我们目前的状况与这个目标的距离尚远。所以,这也是现在课程人员在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方面所进行的努力之一。

理解概念是应用概念的基础。概念的应用是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去运用概念和原理,首先要理解概念。理解是积极地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布鲁姆的认知层级,一种阶梯式的关系。当学生基于记忆背诵能找到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时,不意味着他能解决跟这个生物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这就是概念理解和概念应用的相互关系。

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探究)都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当我们改变了教学概念的表述方式时,实际上我们对知识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要用尽可能多的课时和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学生建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或策略,动画、模拟、动手、探究,都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还要将这概念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评价应聚焦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而不是复述事实。过去,我们对概念和事实不加区分,试卷中会有较多的试题考查对事实的记忆,但当我们把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概念教学,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时,评价工作需要有相应的跟进。评价工作就应该更多的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更高认知层次的概念应用。如果评价的工作能跟进及时的话,就可以鼓励学生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当然,评价的推进工作也会遇到挑战。因为拟定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试题要比拟定考查记忆事实、背诵课文的试题难得多。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试题在编制的过程当中,对教师本人的考查和要求也要高一些。

4 要求生物学教师开展概念教学的原因

至2010年9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2011年初,课程标准的审定工作也在按计划展开,标准颁布的工作随后将进入最后程序。课程标准教材的修订工作也随之启动。在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当中,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十个块中,都增加了重要概念的描述。当修订后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后,教师很快就会得到新的、强化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科书,概念教学也会进入到初中教师的研修、备课和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