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1 11:26:14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1

1.1国外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自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自1972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医学改革的重点。美国的医学院校在其课程改革中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至整个医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当中;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3]。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4-5]。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6-7]。

1.2国内医学院校基本课程的设置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和发展均晚于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及卫生法规等。相比之下,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授课方式比较简单,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国内开设人文教育的医学院校中,此类课程的最高比例不到10%[8]。由此看来,在国内的医学院校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匮乏。

2人文教育的缺失对医学教育造成的影响

2.1直接影响行医者自身素养

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学校教育是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先进技术与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忽视,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多起与高等教育似乎极不相符的“人格缺失”导致的恶性案件。1995年及1997年,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先后发生两起学生铊盐中毒事件;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某在读研究生,遭室友在饮水机中投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享受着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却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选择了背离道德的方式,做出了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扼腕惋惜的事情!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人文教育更应该始终陪伴左右。倘若一个“专业”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不仁义的“心”,那将是彻底失败的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如果长期被忽视,势必会影响对医学生个人素质的培育,医学院校培养的“医者”就不一定具有“仁心”了。

2.2间接影响医患关系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近年持续关注中国的医患纠纷,在所发表的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这些令人揪心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医生的处境。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伤医、杀医事件不断增加。仅在2013年10月的1个月时间里,媒体公开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伤医事件就多达6起,其中最严重的是2013年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因为医疗体制问题,医疗资源短缺造成“看病难”,医疗体制市场化取向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贵”引起的愤怒自然会直接发泄到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也有些人认为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总体信任度下降,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同时加剧了医患间的极度不信任,使医疗行业更易成为一个矛盾爆发点。但笔者认为作为医务人员,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现实中有的医生几句话就打发患者,容易导致误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20世纪以来,由于大量高科技成果被引入临床,医生们过分依赖各类仪器设备、各种生化检查,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常规的“望闻问切听”渐渐被涵盖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各种检查所取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患者的痛苦被转化成为检验单上无生命的数值或各类影像图片,作为一个整体的患者被逐渐消解了,医生只关心疾病,不关心人,忽视了患者的患病体验,忽视了对患者及家属人格的最基本尊重,而这种忽视,恰恰是造成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要进步,不能单纯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患者是在病床上体验疾病,医生则是在病床边观察疾病,而“躺在床上”和“站在床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医生的眼里,不能只见疾病,不见患者的痛苦;不能只有医疗技术上的救助,而没有对心灵的抚慰。医生在患者身上,不仅要投入时间和技能,更需要投入情感,应该尝试换位思考。如果医生对患者没有关爱,再先进的技术也会贬值。医生技术行为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医学更加倡导医生将患病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心身紧密相连,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对待患者的认知应该是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医生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整体层面更好地认识和治疗疾病。医生尝试从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去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其“疗效”甚至优于一剂良药。将人文精神注入医疗行为之中,强调“以人为本”,医生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古希腊的哲学家、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我国古代,医生也被誉为“仁爱之士”,可以看出对医生的培养强调的是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患者的关爱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解决患者痛苦的同时,更注重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关照。一个好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更需要具备完善的人文精神,这是医生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医生,应当恪守“医者仁术”的基本原则,自觉养关怀的习惯,在诊疗过程中,时刻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语言,注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的疾苦,不仅要始终关注疾病,更要正视在痛苦中的患者,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唯有如此,医患关系才可能逐渐回归和谐。

3如何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

3.1更新教育者的理念

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加快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9]。全科医学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10]。除此之外,强调以人为本,如何加强医学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也成为培养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保障[11-12]。与医学文化同步而生的医德医风,更是我国从业医务人员的道德准则。医学教育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通俗地说就是指学校的基础医学教育和医院的临床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以外,大部分是临床的医务人员。更新和加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更新临床医务人员的教育理念。长期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一些医务工作者只注重“疗效”,过多地关注疾病,而忽略了过程及患病主体。直接面对患者的医学人文教育才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可以让医学生从中领会到医学人文的内涵[13-14]。因此,不能忽略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例如,从事检验专业人员、也经常与患者有直接的接触,在工作中尝试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出发,探求如何提高检验质量、如何优化检验流程、缩短检验时间、如何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自己的检验结果。时刻牢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务宗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渗透,强化人文关怀理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2课程设置要灵活生动

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空泛,需结合实际,采集真实案例,在课堂教育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角色演绎,换位思考体会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5-16]。实际上,当今多数医学教育工作者都比较注重医学人文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只是把“人文关怀”理解为简单的关怀式语言,用机械性的语言对待患者,与“患者”没有眼神的交流,甚至都不去“看”,“关怀”似乎是有了,但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为了“关怀”而去关怀,不能让患者体会到真正的关怀和应有的尊重,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探讨新的模式。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当中,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病例进行个案讲解,让学生们模拟患者和医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提高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生动具体,也可以形成一种循序渐进式的人文教育模式,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学人文教育,不断加强和深化医学生甚至授课者本身的人文素养。

3.3从业后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从学校延伸到医院,从医学生延伸到医务工作者,真正演绎和诠释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但当前的各级继续教育中,上至国际级、下至市级,大家关注的焦点无外乎是各专业、各学科发展的前沿,但都忽略了对于医学文化和人文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提升和重视。而就业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真正实践的全新开始,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医者是否有“仁心”,患者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从业后的继续教育中医学人文和医德医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也是被忽略的。要重视和提高对从业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教育,让医生真正体会到用于描述“指标”、“体征”等冷冰冰的数字背后的患者“痛苦”,才能真正成为有“仁心”的医者。

参考文献

[1]杜治政.医学人文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人性化的医疗[J].医学与哲学,2013,34(8A):6-11.

[2]邱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

[3]张亚斌,刘晓薇.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615-1617.

[4]FacksonM.Medicalhumanitiesinmedicaleducation[J].MedEduc,1996,30(6):395.

[5]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6]殷小平,苏博,刘鉴汝,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25-29.

[7]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18.

[8]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4(1):41-42.

[9]陈竺.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1年12月14日.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10]王衍晶,郭福玲.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全科医学理念与人才观[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12-813.

[11]孙艳琴.人文教育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8(7):242.

[12]梁洁,王瑜浩.广东省职业卫生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调查状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5(4):278-279.

[13]张宝云.古代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借鉴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2):5-6.

[14]刘玉,彭立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J].现代医院,2015,15(11):11-12.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非常的熟悉,对于人文教育的真正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与认识。一般来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探索发现人文教育在科学之中的价值,它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自然、历史的方法,能够从中得出其价值。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人为基础,从而传播与发扬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文化蕴涵。

2.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普及素质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营造一个富有人性的、充满人情的、体现人道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创造性,这是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视以及对于高中学生的尊重。人文教育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这一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人文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要加强激发和鼓励学生们潜藏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剖析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情感世界,使得人文教育始终贯穿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一要求是高中语文教育者一起奋斗与追求的目标。

二、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内容的优化,教学制度的完善。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不动脑经、死记硬背,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更不能理解文本所讲述的人文知识。而在人文教育中,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人文文化,讲授对于文本内容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个性与人文素养。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所以老师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们就处在了一个被动听课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外来知识以及外来观点的容器,而绝不会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主动学习者,渐渐地就会磨灭了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灵感。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文化的渴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生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探索。2.课堂内容的优化与情景创建要使教育显得富有人文气息,那么就要让教育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就要让老师在堂课上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实现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课文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们更能贴切感受到课文中所讲述的情感,容易激发出学生对人文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感受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境界及情感,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论,从而是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3.教学制度的完善

之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考试的范围来定的,这样就局限了课堂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非常的枯燥单调,老师的教学形式也随之单一化,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所以要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进行教学制度的完善。新的教学制度要充分主张人文精神的发扬,注重学生追求人文个性,是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向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在这一重要的阶段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实施人文教育能够提供培养与发扬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平台。

作者:李敏 单位: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3

二、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展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传承地。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2.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体育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正是将学生自身的价值作为最高价值,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高度重视,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3.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让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并不在于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程度。当今大学生以80后、90后群体为主,他们极具个性,思维活跃,传统的体育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也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充分施展。因此,将人文精神与高校体育教育结合是当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培养路径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体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体育,是尊重人、锻炼人、教育人、熏陶人、提升人的体育。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应注重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注重学生身体的发展,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由增强体质转向注重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只有把科学与人文、学习与生活高度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4

英语是一种语言型学科,语言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人文信息,因此,英语是一种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类型。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体现出英语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并不是理智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灵魂进行教育,即人文教育。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人文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型学科,不仅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阶段,引入英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体而言,人文教育是促进个体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对社会而言,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

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一)在英语教材中寻找人文教育因素

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材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教材,英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人文教育就蕴含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可以从实际的生活中提炼出人文精神,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一些人文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英语教材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包含了国家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这些都是学生人文意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熟练的运用教材,将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知识和人文教育因素完美结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人文精神熏陶的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知识也是不同的,像文科类的高校,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材就蕴含着人文知识,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但是,在理科类高校,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知识比较少,学生很难感受到人文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人文教育环境的营造,可以定期开办一些人文教育的活动,比如,国学精神讲座、英语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的注重英语知识的实用性,而忽视了人文知识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人文精神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人文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时展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追求完美的人格,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可资效仿的榜样,是美的化身。”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格和人文修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人文教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人文教育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追求目标。在信息多样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些人们的道德意识开始呈现出滑坡的倾向,需要及时进行人文情怀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人文精神。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英语又作为一种交流语言,可以有效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春辉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5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初级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了解分析初中生人格现状,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以及教学系统理论为指导,探讨初中语文学习中人格的养成策略,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实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理想世界,从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实现其个性的社会化人生价值和意义。

一、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需要提出人格教育。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从初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3)人格教育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

第一步,诱发。教师运用情境的创设等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创设迁移情境,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累,直触学生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走进探究的天地。在教学《涉江》时,我是这样来创设迁移情境的: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悠远的战国时代,与作者一起经受战火的洗礼。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英雄形象映照日月,爱国精神千古流芳。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濯淖污泥之中,皎然泥而不滓,抱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用不朽的力作《涉江》谱写了一曲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理想之歌,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信念。在同学们怀着钦佩的心情,眼睛中流露出热切的目光,急于想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交谈的契机中,再展示出屈原的巨幅画像。学生们顿时惊喜。这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示大家看画像左上角的对联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思考这幅对联对揭示屈原伟大人格的作用,以唤起同学们对诗人的崇敬之情。接着又展现出屈原仗剑在江边抑郁地踱步的画像,提名学生回答:从屈原的画像中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和兴致勃勃的评判中,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

二、解读人格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曾有报告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具体措施

(1)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于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6

护理中对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心理健康等的重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较为高超的护理技术,也对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对培养优秀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是近些年才逐渐被纳入到护理专业的学习当中的,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护理人文修养以护理为中心,其内容综合考虑了与护理相关的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和精神文化层次等多方面内容,涵盖礼仪、美学、沟通、伦理等模块[3]。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将护理人文内涵与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护理知识与技巧等有效相融合,在护理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其中,有关礼仪以及美学方面素养的教育培养,是提升学生审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能够成功适应护理实践的保障。

(四)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第一,人文修养教育可以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大幅缓解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全面提升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第二,使我国医护系统人员构成更加稳定。医疗系统中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护理人员。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诸如工作量大、相对劳累以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等,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选择离职。人文修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中的困难,降低人员流动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与保证服务的水平。

三、结语

护理是极具人文性的一项工作,在护理教育中强化人文修养教育,可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伦理水平、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后在护理职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邹亮.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必要性[J].新课程,2016(18):7.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7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7-03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高校教育要将改革重点放在人文教育上,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就目前我国国民教育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国民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更注重专业课程教育,缺少对传统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接触和感知,家长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交流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孟却形同路人。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但他们却是“黄皮白心”的“香蕉”,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蔡元培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们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但是着眼于现代教育,很明显,教育似乎更趋向于培养各个领域顶尖人才,不断提高各领域人才技术水平,却往往忽视了人才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人文精神缺失,逐渐沦为“器具”。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文化底蕴浅薄

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价值扭曲,缺少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大多数大学生都陷入迷茫和空虚中。大学是每个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而步入大学后,这塔里的生活太安逸,以致太多人迷失其中,整日无所事事。从高校的“牢笼”逃脱,像刚离开鸟笼的小鸟,不知道如何自己觅食。习惯了压迫式学习,突然间的自由难免让人措手不及,于是整日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对待自己专业课程都草草了事,更不用f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了。大学本应该是学生学习广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可是当下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似乎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自身的人文底蕴的提升。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而今,广大学子俨然把读书当做生存之道。敢问,有几人还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又有几人如王夫之所言“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三、国民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致其消亡流失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学术、文字、语言,之后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后来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等。以上除了语言和文字两项贯穿人们生活之中,其余普及度很低,有些甚至濒临灭绝。2003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亦有之,而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趋于西化。很多人信奉西方的天主教,热衷于庆祝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却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漠不关心,节日气氛愈发冷清。然而,在崇尚洋节日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文化被掠夺后,一批爱国人士开始关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开始反思文化流失的原因,并及时对文化加以保护,注重提升全民人文素养。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国民教育出现问题无可厚非。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这是龙应台笔下的文化,关乎个人,关乎社会,关乎国家。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未来国际地位必然和它的思想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全面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尤其是注重提高优秀人才的人文素养。面对不同外来思潮、国际文化的冲突,紧张的国际关系以及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高等教育更是赢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文化流失后已经唤醒一部分大学生,使其开始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逐渐拥有成熟的价值取向,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乐于奉献……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人文精神进步主流趋势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而且有些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因此,如何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俨然已成为目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解决方法也成了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

四、言传身教替代灌输式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是教师最好的影子,要想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那么教师更需要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可以注重礼仪文化道德文化的教育。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示范,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认识,让人文精神逐渐融入学生自身人格中去,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较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我的辨别力,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精神意识一类的事物,如果没有内在的兴趣,他们通常会抵触甚至反对。因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务必转变强制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点燃学生这团烈火的最佳人选便是教师。教师教育学生和生火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生火时不能将木材堆得太密,只有木材间有足够的空隙,火才会烧得旺。如果只是一味地添加木材,只会适得其反。这育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只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2.师生间平等交往促进言传身教。高校和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了解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古人云“师者,父母也。”意在告诫我们要对老师像父母长辈那样尊敬。而笔者更提倡二者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思想,而这种等级思想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仍是普遍存在的。对待传统文化是需要“扬弃”的,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汲取人文精神精髓,摒弃糟粕。师生间只有平等相处,互相学习,才会促进共赢。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相处时,可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完善自身人格,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

五、重塑校园文化环境,让文化随处可栖

合理规划校园文化环境,将文化融入校园。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人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只有塑造古风古韵的校园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文气息。学校可以在学生休闲活动区融入传统古典风格,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古代亭台楼阁的独特韵味。在教学区、宿舍区等增设中华传统艺术品简介,比如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名人馆、传统文化体验馆等,让学生可以更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六、重视语文教育,积聚人文底蕴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极为重视英语教学,几乎都开设英语必修课。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需要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但是除了一些人文学科(如汉语言专业、历史专业)之外,几乎不开设汉语的教学课程。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可以在高等学校中应普遍开设语文课程,或者增设汉语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使其接受人文精神的沐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组成的古诗更是有它独特的韵味。它时而大气磅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它时而温柔婉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它可以用来关注民生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用来抒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壮志难酬之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加强大学生语文教育,以坚守住民族的根和魂。著名作家曹文轩提到:“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在大学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宣扬“仁爱”思想,守住民族之魂

“仁爱”是孔子提出的“仁”与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亲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亲爱。而现在大多学生都为独生子女,性格比较自我,缺乏团结互助的品质,但是社会是个大集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学教育更是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关键纽带,对培养学生仁爱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人们经历了太多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古语说: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W问的同时,拥有越来越广博的知识,遇到过形形热人物,可是要始终怀着赤子之心、仁爱之心。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更多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学校可以扩大选修课范围,着重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古优秀文化。另外要提高课程质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书法、国画、象棋、古琴、琵琶等选修课,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聚自身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对于优秀人才可以推送至专业艺术院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继承、保存了国粹,也可以为国家培养、输送专门的艺术、体育人才。鼓励学校学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增加学生了解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零干涉”,真正做到应学生之需,讨学生之喜,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增设校园传统文化节,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们可以聚集在一起,沟通交流,切磋技艺。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只有拥有更多的贤良之士,才能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前两乐更强调个人方面,而第三乐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而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中尤为重要,只有做好高等人才的教育工作,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才会使国家更富强。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要在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要学习儒家“仁爱”思想,体味传统文化氛围,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实现国家民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8

人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自由观。

1 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 ,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 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 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 ,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 ,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 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因此,经典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古汉语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中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的精神。从瑰丽的汉赋到唐代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歌、雄壮的边塞诗歌,从宋代豪放派词、婉约派词到元散曲、杂剧再到清代的小说,不同时代的经典里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浩繁轶卷的文化典籍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它,体会它并使他们成为这些人文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发展史、是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心灵史。整个古代经典反应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朱自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用文学经典濡染出来的学子不仅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而且对现实会有深度的体察。他们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因为他们在与文学经典对晤中建立了自己的精神谱系。他们不但会是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而且将是我们时代精神最活跃的创造者。”经典文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会影响着今天的学生们,重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美学趣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

[3]傅攀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9

人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自由观。

1 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 ,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 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 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 ,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 ,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 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因此,经典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古汉语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中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的精神。从瑰丽的汉赋到唐代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歌、雄壮的边塞诗歌,从宋代豪放派词、婉约派词到元散曲、杂剧再到清代的小说,不同时代的经典里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浩繁轶卷的文化典籍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它,体会它并使他们成为这些人文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发展史、是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心灵史。整个古代经典反应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朱自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用文学经典濡染出来的学子不仅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而且对现实会有深度的体察。他们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因为他们在与文学经典对晤中建立了自己的精神谱系。他们不但会是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而且将是我们时代精神最活跃的创造者。”经典文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会影响着今天的学生们,重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美学趣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

[3]傅攀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10

1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例11

The Importance of Classic in Humanistic Education

LIU Xin[1], BAI Rong[2]

([1]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2]Lanzhou No.34 Middle School, 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The essenc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cultivation and long-term implementing of humanistic spirit. The transmission of humanistic sbuject and knowledge not mere mastering humanistic knowledge, but also turning the spirit to students'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nd self-cultivation, and stamp their mind with our nationality, help them to acquire a correct outlook on humanity, life,value and freedom.

Key wordsclassic; humanistic education; personality; aesthe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人文教育”是1995年以后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和当年的人文精神的讨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受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教育学界力图以经典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用“科学”来标志、来框定、来模塑教育,认定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对教育事实和“规律”进行精确、客观的评述,在教育研究上,以实证、定量、可控、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最佳的研究范式,数据与模型俨然成了衡量教育领域的标准。教育领域由此迅速功利化,科学学科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则弱化,“育人”的教育成了单纯的职业教育、分数教育,这个时候,人们提出了“人文教育”的概念,力图用它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自由观。

1 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 ,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 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 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 ,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 ,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 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因此,经典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古汉语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中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的精神。从瑰丽的汉赋到唐代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歌、雄壮的边塞诗歌,从宋代豪放派词、婉约派词到元散曲、杂剧再到清代的小说,不同时代的经典里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浩繁轶卷的文化典籍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它,体会它并使他们成为这些人文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发展史、是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心灵史。整个古代经典反应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朱自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用文学经典濡染出来的学子不仅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而且对现实会有深度的体察。他们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因为他们在与文学经典对晤中建立了自己的精神谱系。他们不但会是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而且将是我们时代精神最活跃的创造者。”经典文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会影响着今天的学生们,重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美学趣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

[3]傅攀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