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保健的目的

儿童保健的目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4 16:28:41

儿童保健的目的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1

结果:实施后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了80%(800/1000),系统管理率是67%(670/1000),实施前则为51%、62%,明显低于实施后(P

结论: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儿童保健质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家属满意度较高,减少了医患纠纷,值得推广。

关键词: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 保健质量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5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46-02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占据总人口的1/3,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医学模式的变化,儿童保健服务需求也由以往四病防治逐步向计划免疫、定期免疫、营养指导等转变[1]。近年来儿童服务逐步跨向预防服务方向,然而因为多种客观因素造成了儿童社区服务资源利用率差,无法全面覆盖服务项目,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所以,探究如果利用计划免疫来促进儿童保健其他服务的进步,会是提高儿童保健质量的有效手段。相关报道指出,开展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高儿童保健质量[2]。对此,本文通过对我市3所医院儿科3个月的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信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县2家医院儿科,设立一站式儿童保健区,研究时间为三个月。儿童年龄为3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6.7±2.2岁。保健区设立时间为2012年6月,该保健区设有筛查和收费的筛查室,覆盖多种服务项目的功能区域,比如喂养室、接种室、保健室以及观察区。

1.2 方法。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是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依照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实施社康中心开展的所有儿童保健项目。本文具体实施内容:首先对所有儿童进行基础筛查,符合接种要求者直接入册,反之则转到全科门诊进行治疗,等到病情稳定或者痊愈之后再次筛查入册。筛查室家属直接缴费,之后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完成体检者进行计划免疫,并留在观察室接受半个小时的观察。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涉及儿童保健质量变化、服务等待时间、业务量以及家属满意度[3]。

1.3 观察项目。比较实施前后儿童的保健质量、服务等待时间、月均业务量以及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实施前后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服务实施前后儿童保健质量变化情况。实施后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了80%(800/1000),系统管理率是67%(670/1000),实施前则为51%、62%,明显低于实施后(P

2.2 其余方面比较。服务等待时间方面,实施后与实施前分别为(34.4±5.1)min、(54.1±3.4)min,业务量也较实施前增加。

2.3 满意度调查。实施前后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中100例家属进行了有关调查,内容涉及对医生素质的满意程度、对儿童接受保健时采取措施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这三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100。然后由相关人员收集好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实施后较实施前相比,满意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儿童健康和服务的要求逐渐升高,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医学儿童保健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不只是局限在四病防治上,还将重点放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和生命监测等方面。各地区也加大了落实儿童保健服务力度,然而保健知识的弱宣传,家长文化水平高低不同,对保健认识不足,只是将儿童保健侧重于计划免疫服务上,其余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却得到了忽视,使得计划免疫服务独立化,且不助于其余预防服务项目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儿童的健康[4,5]。

表1显示实施后家长等待时间明显缩短,效果显著。据分析,接受计划免疫和建立体检服务的儿童,需要在计划免疫区、儿童保健区和收费处往返,这明显浪费了许多时间,加之排队等候时间,让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受计划免疫之外的儿童保健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之后家长只需在筛查室进行筛查等待,缴费接受计划免疫、健康体检等一系列服务,所有服务都在儿童保健区完成,效率极大的提高。同时,业务量经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之后较实施前有所增加。儿童保健质量方面,由实施前覆盖率为51%增加为实施后的67%,系统管理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提示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儿童保健质量,值得在基础部门推广。

开展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提高儿童的保健质量,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提升护士的各项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儿童及其家属的要求,减少了医患纠纷,最大程度地符合家属的心理需求。为了利用儿童保健服务资源,提升利用率,开始开展一站式服务模式,利用计划免疫服务来带动其余的服务项目,对儿童进行全面保健服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可以增加家长对儿童服务的认知力度,使得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其余项目在保证儿童健康方面的意义,积极开展各项服务的落实工作。我市在开展为期3个月的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之后,效果较为显著,覆盖率和系统管理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结果也和其余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6]。

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质量,我们还采取了类似宣教等措施,具体有:①调查父母及其家属的文化水平,保证此次宣教能够有的放矢,按照不同人群的文化程度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②选取一些典型例子,将一些传统错误观念穿插在案例中,以警示家属这些错误引起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同时与正确做法进行对比,让家属铭记于心;③开设热线通道,给没有专业保健知识或急需指导的家属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利用计划免疫来促进儿童保健其余服务项目的开展,可以在很多程度上解决现今儿童保健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模式有较高的经济学和有效性,在提高家属满意度、促进儿童保健服务项目需求多样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只是通过部分中心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不够的,需要充分调动其余资源为儿童保健创造更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丁平,隋晓涓,王甜甜,等.儿童保健链式服务模式探讨[J].中外医疗.2010,29(1):132

[2] 王俊红.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构建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2):55

[3] 卢延芳.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2):116-117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2

儿童保健有利于增强小儿体质,有利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培养品德优良、智力发达、体格健全的下一代[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坚持社会大l生观念,坚持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健康服务,其中社区儿童保健尤为重要[2]。

1 社区儿童保健适宜服务政策分析

1.1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儿童保健管理中的作用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环境四个方面指出了儿童发展的目标和工作措施[3]。2009年修订了《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同年实施《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规范》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内容及要求。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基层和社区为基础,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相关医疗机构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管理体系[4]。为社区儿童保健提供适宜的服务模式,发挥社区作为儿童保健管理的基底作用,为社区儿童提供可及性的、连续性的、整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势在必行。

1.2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管理的内容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6年版)》征求意见稿要求,满月后的随访工作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从胎儿出生到满3岁,医疗保健机构应对儿童进行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5]。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也是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要素[7]。目前我国社区儿保开设的常规项目大致有新生儿访视,预防接种,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防治,营养检测,托幼机构保健指导。《规范》中对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制定了儿童保健管理技术规范。

1.3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管理的要求 《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确定了社区儿保的考核指标,即新生儿访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0%以上,逐步提高儿童尤其是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的覆盖率[5]。

2 社区儿童保健适宜服务模式探索

为确保“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服务的落实,探索以儿童健康为中心的规范的、系统的新型社区儿童保健适宜服务模式,以便提供便捷的、整体的、连续的服务。经多年发展,国内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基础设施、设备硬件等基本达到要求,但由于儿保医师水平和设施配备的限制,很多儿保项目无法有效开展,我国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6]。儿童保健工作技术内涵提升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以激励机制为切入点,尝试开展多种服务模式改革,建立新型社区儿童保健适宜服务模式,深入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值得研究和借鉴。

2.1建立专业儿童保健管理团队 孔桂花[8]、李静[9]等人提出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儿童保健管理队,全科医生负责全面管理,承担儿童保健的初筛、体检、家庭评估及疾病诊疗等工作;预防保健医生负责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服务;妇幼医师负责初步评估、疫苗接种登记、新生儿随访(兼产后访视)以及资料的整理和上报;心理医生负责家长心理咨询、幼儿精神评估;社区护士负责信息录入、社区儿童联系、回访、满意度调查等;居委会工作人员负责社区联系、宣传、满意度调查和信息反馈等。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高效协作,有效地开展儿童保健管理工作。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4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65-02

儿童身心健康对于家庭以及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并且直接影响整个民族素质,因此提高儿童保健质量是社会需求。近几年儿童服务逐渐跨向预防服务方向,但是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导致儿童社区服务资源利用率差,不能全面覆盖服务项目,影响儿童健康[1]。经过观察发现通过利用率较高的计划免疫服务带动其他服用可行性较高,因此逐渐开展具有规范化服务流程的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本文观察我市3所大型医院儿科尝试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市3所大型医院儿科,设立一站式儿童保健区。儿童年龄3个月-12岁,平均6.8±2.1岁。于2012年10月1日起对儿童进行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此保健区主要设有进行筛查和收费的筛查室,以及覆盖多种服务项目的功能区域,包括喂养室、接种室、保健室、观察区等。

1.2服务流程采用标准、全面规划的服务流程,由计划免疫服务开始带动其他各项服务,具体如下:先对儿童进行初筛,对于符合接种条件者直接入册,而不符合条件者转入全科门诊进行治疗,待病愈后再筛选入册。在筛查室家长直接进行缴费,然后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完成体检者进行计划免疫,之后在观察室留观30分钟。儿童保健区完成各项服务。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实施3个月后观察效果,包括儿童保健质量变化情况、服务消耗时间、业务量、以及家长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实施前后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测,如果P

2结果

2.1服务实施前后儿童保健质量变化情况实施后儿童保健覆盖率为67.9%(7601120,系统管理率为76.3%(5801120,明显高于实施前儿童保健覆盖率51.2%(5601080和系统管理率为62.5%(350560,一站式实施后儿童保健质量明显提升,与实施前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服务消耗时间、业务量、以及家长满意度情况一站式实施后接种完成前平均等待时间为35.2±5.4min,较实施前等待时间53.4±3.6min明显缩短;实施后平均每月进行儿童保健的人数明显增加,由实施前月均263人次实施后增加到月均475人次;随机对150名家长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实施后满意度为96.7%(145150,明显高于实施前满意度70.7%(106150;以上各项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效益高速发展,人们对儿童健康以及服务要求日益升高,对儿童健康越来越重视。医学儿童保健模式逐渐发生改变,不仅仅局限为四病防治,保健主流方向逐渐引向定期体检、计划免疫、促进营养等方面的健康指导预防服务模式。各地方社区中心已经加大落实儿童保健服务力度,但是由于保健知识宣传不够,父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保健认识不足,仅仅偏向计划免疫服务,而忽略其他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使计划免疫服务独立化[2],并且不利于其他预防服务项目的开展,对儿童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为进一步充分利用社康中心儿童保健服务资源,提升其利用率,开始开展一站式服务模式,以计划免疫服务带动其他服务项目的落实工作,对儿童进行全面保健服务。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为独立区域,服务流程紧密规范,并同时提供各项保健项目[3]。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家长对儿童服务的认可度,是家长充分认识到其他项目对确保儿童健康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各项服务的落实工作。我市医院儿科实施3个月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之后,得到显著成效,实施后儿童保健覆盖率为66.9%(15232278,系统管理率为75.2%(11451532,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后家长等待时间缩短,业务量提升,家长满意度提高,与实施前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蕴梅,刘彦.北京市海淀区200名外来人员儿童保健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58-3159.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4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市3所大型医院儿科,设立一站式儿童保健区。儿童年龄3个月-12岁,平均6.8±2.1岁。于2012年10月1日起对儿童进行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此保健区主要设有进行筛查和收费的筛查室,以及覆盖多种服务项目的功能区域,包括喂养室、接种室、保健室、观察区等。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5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03-01

1儿童保健的重要性

儿童保健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儿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爱护和关心儿童健康成长,是当前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儿童保健服务是我国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保健工作开展情况和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现代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各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全成熟,如果儿童保健措施执行不到位或出现纰漏,家长养育孩子方法失当,都将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可见,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对于儿童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儿童保健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儿童健康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儿童保健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儿童保健参保率较低、管理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关部门对儿童保健工作不重视、保健队伍建设水平低等等。首先,政府在儿童保健工作方面的重视和努力不够。多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在落实国家妇幼保健政策工作时,重视孕产妇死亡控制率和该系统的管理,但是对儿童保健工作却重视不够,在人员和设施配备方面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部分工作人员无法胜任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水平低下,政府对儿童保健项目资金投入滞后或缺位,保健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保健工作难以落实。据相关报道现实,大部分民众对儿童保健工作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但是也有小部分民众认为儿童保健工作是多余的,孩子只要能吃能睡就可以了,定期体检不是必须的,某些发育迟缓问题长大就会自然好了,这种想法可能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儿童发育上的偏差和疾病,错过了诊治的最好时机,影响儿童后期发展。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偏远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局限,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受到限制,群众受信息限制和经济能力限制对儿童保健措施的接受程度也较低。

3 做好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对策

3.1政府加大投资,完善保健设备体系建设

儿童保健工作是一项耗时好钱的系统工程,个人或单个的社会组织是不可能担负起这一重任的。政府在儿童保健工作方面必须主动承担责任,利用国家财政的支持给予保健工作充足的资金投入,做好儿童保健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购置必须的儿童保健设备。政府要加强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保健人员对儿童生长发育和科学育儿的指导,引导家庭积极参加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常见疾病的防治,全面促进儿童在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儿童保健工作中,遵守医学原理,为儿童健康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教育等多方位的服务。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府必须给予他们一个安全、公平、健康的生活环境,改善和规范儿童保健服务,从财政上给予儿童保健事业的支持。

3.2防治结合,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儿童保健工作,必须坚持防治并重的防治,这是做好儿童保健工作的基础。强化儿童保健工作的预防,首先要使全社会正视儿童保健的重要性,提高保健意识。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开展,如新闻媒体、孕妇学校,育儿课堂、宣传栏板报等等。儿童保健工作必须下基层,深入农村、社区进行宣传,宣传过程中注意内容、方法和事件的安排,提高目标人群的保健意识,吸引目标人群主动寻求保健服务。当然,儿童保健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时不足够的,必须将儿童保健工作落入实处,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政府可以将儿童保健工作职责授予基层医疗机构,在社会上普及科学育儿教育,将保健知识交给家庭。因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弱,必须强化儿童安全防范教育。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伤害,在保健工作开展中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服务中,通过媒体宣传、宣传手册等方式突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性。

3.3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关键在于人。提高儿童保健工作可以从提供工作人员的业务发展能力入手,选拔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员,通过一系列培训和考核使他们获得儿童保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督促他们掌握儿童保健工作的管理方法,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要求他们能独立完成儿童体检、家长育儿指导等工作。定期考核儿童保健工作人员,对成绩优良的工作人员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奖励,对那些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予以再次培训并考核,仍无法胜任者应予以清退。儿童保健工作能否落实到位,能否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关键就在于儿童保健队伍的业务水平高低。提高继承保健人员的薪资待遇,对于稳定保健人员具有重要作用。

3.4建立贫困儿童保健救助制度

对于贫困儿童,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组织实施建立贫困儿童保健救助制度,帮助家庭贫困儿童获得必须的保健服务,特别是在常见病治疗、预防接种等重要方面提供帮助。在儿童身体出现疾病时,能确保贫困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和治疗,保证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实现每个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其中贫困儿童保健救助制度必须注重儿童高危人权的管理。及时对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进行儿科和保健知识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及早掌握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慧娟.河南农村妇女妇幼保健意识行为调查[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5).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6

人口的频繁流动和迁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而流动人口卫生保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流动妇女及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妇幼卫生保健水平。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儿童的保健覆盖率”的目标,但目前银川市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现状怎样,是否达到纲要中的目标尚不清楚,鉴于此,2009年4~6月作者进行了银川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利用情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银川市流动人口聚集地区5岁以下流动儿童看护人。参与调查的流动儿童年龄在5岁以下,户口不在银川市且在银川市累计居住满6个月以上。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提供的流动人口聚集比较多的街道、村根据流动人口聚集的比例随机抽取所属的5个社区为调查现场。自制调查表,调查员入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一般情况、儿童卫生保健状况、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儿童两周患病率等。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为具有现场调查经验的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担任,并经过统一培训。当天现场调查结束后由调查员对问卷相互交换审核,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并由调查负责人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第二次审核,发现漏填、错填及时返回修改。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并用均数、标准差、率或构成比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集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为94.7%。流动儿童户籍地主要分布在甘肃、河南、四川、陕西等六个地区。其中男孩164例,女孩120例,男女比例为1.4∶1,平均年龄为(2.62±1.43)岁。流动儿童母亲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6.6%,职业妇女占56.3%(主要为个体商贩和零星打工)。家庭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者占12.3%,1000~1999元占41.5%,2000~2999元占30.6%,3000元以上者占15.5%。流动儿童基本情况见表1。表1 284名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2.2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状况

2.2.1 流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情况 被调查儿童中有22.6%的儿童建立了系统保健卡,仅12.7%的儿童得到产后访视。被调查儿童中过去一年半以来进行健康体检者占58.8%,5岁以下儿童体检小于4次的占84.8%, 4次以上的占15.2%。按照卫生部规定的5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4-2-1”健康体检原则,流动儿童合计健康体检达标率为22.7%(见表2)。表2 284名流动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情况

2.2.2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 在284名流动儿童中, 271名(95.6%)儿童建立了免疫接种卡,282名(99.3%)的儿童接种过疫苗,“五苗”合格接种(指满1周岁完成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疫苗及乙肝疫苗认定为合格)202名(71.1%)。

2.2.3 流动儿童两周患病、就医情况 90名(31.8%)流动儿童报告过去两周内有腹泻、咳嗽等患病及不适,患病后到医院治疗32名(36.0%),自我医疗30名(34.7%),到个体诊所看病28名(29.3%)。

2.3 流动儿童卫生保健影响因素分析

2.3.1 流动儿童系统保健卡建立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3可见,母亲文化程度进入了多因素回归方程,其中流动儿童母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儿童系统保健建卡率高于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影响流动儿童系统保健卡建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2 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影响因素分析 将健康体检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母亲年龄25岁以上、儿童建立系统保健卡、母亲文化程度三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儿童健康体检率也相应增加,建立了儿童系统保健卡,母亲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其儿童健康体检率均高于未建立者和文盲及半文盲文化程度者(见表4)。

2.3.3 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合格情况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母亲有职业其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均高于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及无职业母亲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表4 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ΔP

表5 影响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状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新生儿访视率是评价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儿童系统保健是指父母在孩子出生满月后到居住地所属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儿童系统保健卡,并接受儿童系统体检(儿童5岁以下“4-2-1”健康体检原则是1岁以内每3个月进行1次,1岁至2岁儿童每半年1次,3岁及以上儿童每年1次[1])。其目的是发现并消除影响儿童健康的不利因素,促进有利因素,从而全面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作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健康体检可以了解儿童在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偏离和缺陷,采取措施,予以矫正[2],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系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银川市流动儿童系统保健覆盖率只有22.6%,远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儿童保健覆盖率在城市达到90%以上,在农村达到60%以上的目标,且低于2001年全国儿童保健管理率(74.47%)及陈刚等人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45.27%)[3-4]。

本次调查儿童健康体检率为58.8%,按卫生部要求的体检达标率仅为22.7%,此结果提示目前银川市流动儿童系统保健状况整体相对较差。本次调查对影响儿童卫生保健的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系统保健建卡率及健康体检率呈正相关,中等文化程度的母亲其儿童健卡率与健康体检率要高于低文化程度的儿童,而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86.6%,因此流动儿童低建卡率、低体检率与流动儿童看护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卫生保健意识不强有一定关系。另外儿童健康体检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系统保健卡的儿童其健康体检率明显高于未建立儿童,OR值为2.67,与闫淑娟等[5]调查结果一致。提示,普及和管理儿童健康档案的建立,提高流动儿童系统保健建档率,将对提高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提示流动儿童有较高的计划免疫建卡率,但“五苗”覆盖率只有71.1%,与2007年杭州地区调查结果接近(75%-85%)[6],但均与纲要中提出的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对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职业其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均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无职业母亲的儿童,OR值分别为3.09和1.79,提示,流动儿童较低的计划免疫系统接种率一方面与看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未能充分认识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看护人无固定的职业,因而流动性强,随意性大,全程及按期接种的持续性差,从而使一部分儿童失去了计划免疫的保护作用,因此成为常见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和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有关。有调查显示东莞市已连续12年未发现户籍人口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所有病例均发生在流动儿童[7],而上海市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中, 70%以上的的流行性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麻疹病例均为流动儿童[8]。因此还需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降低其传染病的发病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两周患病率达31.8%,生病后超过64.0%的儿童到私人诊所治疗或进行自我医疗。这可能与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收入低、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一定关系。

总之,为总体上降低银川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卫生部门应就目前影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的各种因素入手,制定相关保障政策,重点加强对低文化程度流动人群的支持,以彻底改变目前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较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石淑华.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47-149.

[2] 黄爱群,潘晓平,叶健莉,等.城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健康保健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730.

[3] 卫生部网站.200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http: //moh.gov.cn/statistics/years2004 /p161.htm.

[4] 陈刚,吕军,刘英涛,等.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8):643.

[5] 闫淑娟,陈欣欣,段建华.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与需求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42.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早期生长发育问题,进一步加强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管理工作,对于降低儿童患病率、死亡率以及保证儿童健康生长发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全面总结自己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至鹤山市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0~7岁的1245名儿童(其中常住为895人,流动为350人),其中主要以正常人群为主,其中男754名,女491名,平均年龄为2.5±1.5岁。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团队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设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该团队有7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3名全科医生,2名儿童保健医生,2名社区护士。

1.2儿童保健服务模式

1.2.1 优化儿童保健工作流程

进一步优化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流程,同时扩建儿童保健场所,将之前的保健流程归纳优化为以下三部分,即:计划免疫登记处、儿童保健室以及预防接种室。具体操作流程:第一步,在计划免疫登记处,社区护士对社区儿童的健康情况进行初步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来开设计划免疫或者儿童健康体检等处方,同时告知家长下次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时间;第二步,家长带儿童到儿童保健室,再由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的健康情况进行复查并对其发育情况进行综合检查;第三步,在上述检查结束后,如果儿童无疫苗接种禁忌证,家长则可将其带至预防接种室接种疫苗。在注射疫苗后需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便可离开。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儿童存在异常或隐藏疾病时,全科医生可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若有必要可送上一级医院接受治疗。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1.2.2 定期开展健康检查

对本社区儿童的体检实行“四二一”(一年为标准)原则,即0~1岁儿童体检3 个月/次;1~2岁儿童体检6个月/次;3~7岁儿童体检1年/次 。社区儿童体检主要内容:①定期对0~3岁儿童实施体格发育监测;②对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儿童实施贫血监测;③对所有儿童进行高危儿或隐形疾病进行筛查;④对6个月、12个月儿童实施发育评估;⑤对在上述筛查中出现的病症进行干预指导或者临床治疗处理。

1.2.3 丰富儿童保健社区服务项目

在社区儿童保健服务中,根据服务需求将儿童保健服务项目分为:常规性、选择性。其中常规保健项目:母乳喂养、营养指导、计划免疫、维生素 D缺乏症与贫血筛查等等;选择性保健项目:器官功能检查(如大脑、心脏、肾、肝等器官)、微营养素检测、心理行为发育评估、缺点矫治、康复训练等等。

2 效果

2.1 社区预防接种量情况

通过开展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以来,社区儿童的预防接种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预防接种为2254针次,2011年预防接种为4204针次, 2012年9月前预防接种达到5358针次。

2.2 社区儿童健康管理率

通过开展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了针对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2010年社区流动儿童健康管理人数为87例(24%),而在2011年社区流动儿童健康管理人数为124例(35.43%)。

2.3 社区居民满意度

在2011年5月,我们随机收取150名接种儿童的家长对社区传统与新型的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进行满意度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满意度为14.67%,而对于优化后的新型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满意度为85.34%。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观念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儿童保健服务工作、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服务医疗资源以及满足保健服务需求,我们需要积极的优化和完善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工作。

在本文中,我们对实施优化后的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通社区儿童的预防接种量呈逐年上升;加强针对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2011年社区流动儿童健康管理人数为124例(35.43%);优化后的新型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社区居民满意度达到85.34%。

综上所述,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体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进一步优化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系统地、定期地、动态地对社区儿童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可尽早纠正指导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发现隐性疾病并采取临床治疗干预,不仅利于提升社区儿童的健康水平,同时还有利于推动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8

婴幼儿期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保健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儿童潜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其一生的发展。近年来,婴幼儿保健引起了家长、保健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当代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有何新的需求,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保健工作,随机抽取300名3岁以下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月,随机抽取辖区0~岁、1~岁、2~3岁儿童各100名,对其家长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其中0~岁儿童家长98名、1~岁儿童家长96名、2~3岁儿童家长95名。

1.2 方法

调查问卷进行统一设计,在儿童保健门诊对所抽取的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员统一培训,严格操作规程,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当场校对。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保健服务项目的需求

3组家长明显重视智能发育评价,0~1岁(87.76%)、1~2岁(88.54%)、2~3岁(87.37%)各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喂养知识和体格发育测评的需求<2岁的儿童家长关注明显高于大于2岁儿童的家长关注程度(p<0.05);婴幼儿按摩、抚触项目随年龄的增长有明显下降(p<0.01)。儿童心理发育测评及咨询方面大于1岁儿童的家长有明显的需求(p<0.01)。见表1。表1 3组对儿童保健服务项目的需求例

2.2 儿童保健服务时间的需求

0~岁组儿童的家长选择预约时间保健的明显高于其他保健时间(p<0.01)。1~岁和2~3岁组儿童家长选择周六、日和预约时间的明显高于周一至周五的保健时间(p<0.05)。见表2。

表2 儿童保健服务时间的需求

3 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的结果,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保健意识的增强和保健知识的丰富,婴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营养好,身体壮,已经向智能发育、心理行为发育等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要转变观念,转变服务模式,及时调整业务范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科学研究证明早期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在生理、生化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2]。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并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3]。正是基于对这一点有了逐步的认识,家长对智能发育、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发育呈现很高的需求,针对此种情况,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也应进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在原来单纯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早期教育和心理发育测评等项目,把智能发育测评和早期教育等项目作为儿童保健的常规服务项目,满足婴幼儿家长的需求,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9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与希望,也是国家强盛,社会发达的基础。儿童健康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而基层儿童保健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网的基础,承担了大部分任务。对目前基层儿童保健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 儿童保健现状

儿童死亡率: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4%,其中:城市7.3%,农村20.1%,婴儿死亡率13.1%;其中:城市5.8%,农村16.1%,新生儿死亡率8.3%,其中:城市4.1%,农村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较上年均有下降。儿童系统管理率: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2010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1.5%,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我国在减少营养不良儿童的比例方面已逐年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始,5岁以下低体重儿童每年减少7%”,但下降速度的“分布相当不均,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儿童比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儿童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尤其是“城市中低体重儿童的比例以每年15.6%的速度下降,而农村每年的下降速度仅为4.8%”部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食物”。

2 基层儿童保健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网络不稳定,专职的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缺乏。相当多的妇幼工作者均为妇保、儿保、妇幼信息“三合一”。保健和临床严重分隔,重医疗轻保健现象突出,基层的儿童保健基本上停留在生长发育监测的层面上。目前承担基层儿童保健的主力是80后的自费生或基层的防保人员,他们相对缺乏基础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的系统学习,儿童保健工作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且总体素质较低,对儿童保健的理解和服务基本上停留在生长发育监测上。

2.2 流动儿童(含留守儿童)的保健已成为基层儿童保健突出的溥弱点。

人口的频繁流动为当今社会的特征之一。有调查显示流动人口是本地户籍人口的3.2倍;流动儿童的人数是本地户籍儿童的2-3倍。这些儿童多数居住在出租屋、集贸市场或城乡结合部的窝棚,家长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预防保健意识薄弱且多胎生育率高。

由于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等原因,农村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历来是困扰我国卫生事业的难点。人口的流动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难度,其薄弱环节在于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离散,而且生活环境特殊,留守儿童的卫生健康问题在新时期儿童保健工作中显得更为突出,留守儿童家长或抚养人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保健意识薄弱,主动参与性也差,他们认为只要能维持三餐温饱即可,特别是隔代抚养家庭,有病不能及时就医,拒绝体检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家长儿童保健意识淡薄,主动寻求保健服务能力差。

家长儿童保健意识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态度,而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儿童保健参与行为的程度。有报道,近3成流动儿童在现住地未接受过体检,近一半流动儿童父母不了解儿童保健知识,且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总体需求低于常住父母。家长的健康教育内容需求调查显示,儿童保健知识方面,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智力开发与儿童心理健康,其次关心的是儿童期意外伤害的预防。

3 出路和措施研究

3.1 以医疗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大政府的投入,完善基层儿童保健基本设备,稳定基层儿童保健人员。充分利用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基层儿童保健的软硬件建设,添置必需的保健设备。基层保健人员对辖区儿童不仅进行系统生长发育监测和科学育儿的指导,还要执行计划免疫,开展疾病防治,即做到全面儿童保健,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保健、听力、视力保健、口腔保健等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因此,要引入全科医学的理念,为儿童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达到实施儿童保健的最终目的。

稳定基层儿童保健队伍,提高基层儿童保健队伍的业务水平。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10

【摘 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全社会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己经得到了认可。新的儿童保健工作模式由过去传统的儿童保健“四病防治”工作发展为目前服务内容更为广泛的局面。然而回顾汾阳市近两年来儿童保健工作的有关资料,对照年度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逐项对照、分析。发现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程度较高,而基层儿童保健医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年龄结构偏大,同时受特定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儿童三级保健“网底”工作不力、功能薄弱。重视儿童身体保健及心理保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扩充新的工作内容,开展新业务,建立专业的适合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儿童保健服务机构迫在眉睫。

【关键词】 儿童保健 现状 需求 模式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保健工作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在儿童发育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中,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的儿童保健模式打破了以往单纯的称称量量以及打预防针等简单工作,而成为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年轻边缘性学科。

然而我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各级各类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很好的对下一代进行儿童保健服务,不利于当地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汾阳市各级医院所开展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现状,并对汾阳市城区及农村0~14 岁儿童家长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儿童保健的需求程度,从而为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方法

1.1 目前汾阳市各级医院所开展的儿童保健工作调查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汾阳市各级医院、卫生所、社区服务站,依据医院等级进行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现状,为完善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

1.2 对汾阳市城区及农村0~14 岁儿童家长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儿童保健需求程度。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农村、城镇及市区抽取0~14 岁儿童家长各300 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保健需求程度。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 软件包进行统计,配对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x2 检验、秩和检验做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现状介绍

2.1.1 调查范围

17 个行政村、4 个居委会,0~14 岁儿童家长300 人,7 岁以下儿童3075 名,其中常住人口2563名,流动儿童512 名。1 家三级医院,2 家二级医院,2 个镇卫生所,17 个村卫生所,4 个社区服务部,5 所托幼机构。

2.1.2 儿童保健队伍结构

三级医院保健医生2 名,二级医院保健医生2名,镇级儿童保健医生2 名,村级儿童保健兼职医生55 名,中专文化11 名,初中文化44 名,儿童保健医生平均年龄为48.5 岁。

2.1.3 儿童保健经费来源

村级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来源一直由镇级财政部门代收,按照每人每年0.8 或0.9 元收取,全镇大约每年收取7 万元左右,下发给每位村级儿童保健医生每人每年不到1500 元。

2.1.4 2008、2009 年婴幼儿系统管理

7 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8.85%、98.40%;婴幼儿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6.12%、90.40%;产后访视率分别为81.42%、85.66%;预防接种率分别为96.42%、98.83%;4 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0.96%、81.49%; 龋齿检查率分别为60.42%、65.99%;视力检查率分别为51.96%、55.96%;听力检查率分别为1.90%、1.85%;营养指导率分别为13.76%、14.97%;早期教育咨询率分别为4.12%、4.95%;智力检测率分别为1.02%、1.14%;心理咨询率分别为0.47%、0.51%。体弱儿管理:贫血发病率分别为15.10%、14.85%;营养不良发病率分别为2.30%、3.40%;佝偻病发病率分别为4.70%、3.90%。婴幼儿死亡率监测: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为 0.00%、5.22%;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6.23%、13.05%。新生儿疾病筛查:①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率分别为64.18%、71.64%。可疑患儿召回率分别为98.12%、99.23%。② 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为81.50%、81.20%。

2.1.5 社区儿童保健需求

调查前1 月,儿童因患常见病到市级医院就诊的占64.86%,到乡卫生院就诊的20.37%,在诊所就诊的10.40%,未就诊的4.37%。有30.35%的家长因儿童患病请假。家长提出的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依次为早期教育咨询占56.73%,常见病预防咨询占55.20%,社区家庭保健占48%,智力测定占42%,心理咨询占31.47%,营养咨询占28.43%,60.41%的家长对目前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儿童保健服务不满意。

2.2 本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现状分析

2.2.1 人口流动频繁,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本地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居住、停留时间不定,特别是婴幼儿流动性更大。按照儿童保健有关管理细则规定儿童流入3 个月就必须建卡,如流动儿童在本地区居留超过3 个月没有建卡,则影响建卡率;如超过3 个月该儿童刚建卡就随父母迁居异地,又注销不及时,同样会影响管理率。

2.2.2 政府投入不足,儿童保健队伍不稳定

调查范围内8 万多人口仅有2 名专职儿童保健医生,村级儿童保健兼职医生为每村1~3 名。而绝大部分儿童保健兼职医生文化素质较低且年龄较大,基本不能胜任这一工作。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儿童保健工作人员收入不高[1-2]。

2.2.3 本地儿童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本地区经济薄弱,领导对儿童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本地区婴幼儿系统管理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仅仅达标。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没有由过去的国家全包经费、政府规定服务内容、社会包组织管理、儿童保健机构包服务的格局向多渠道经费来源、多方位组织管理、多机构参与服务、多元化服务内容的新格局转变。 转贴于 2.2.4 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迫切

群众接受、享用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的意识由非主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接受保健服务的人群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众多家长渴望对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愈后、治疗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因而和医生面谈的时间更长,并且儿保就诊人群大部分知识层次高,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部分医学信息,希望进一步来医生这里得到科学解答,他们迫切希望儿保医生能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以及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2.2.5 现行的保健服务机制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重医轻防,对疾病诊治的医疗和服务内容配置齐全;而预防控制医学的配置和服务内容均有缺憾,即使综合实力较强的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也不能涵盖儿童保健服务的全部内容,按地理划分、以方便为主的区级妇幼保健院,大部分无高级保健服务配置。目前,儿童保健服务配置不但没有给人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还给医生带来很大压力,比如:家长要求保健机构提供在儿童成长的每一关键阶段之前,能够得到专业医生的提前指导等“前瞻性”的、主动性的保健服务,因没有相应的医学配置,这种高层次的保健服务有时无力为之。

3 对策

3.1 加大儿童保健功能、作用的宣传力度运用媒体、板报等宣传阵地,加大儿童保健功能、作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加强对本地区内托幼机构监督管理,给予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协同有关教育部门做好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

3.2 加大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

积极争取政府基金投入,加大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3]。以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把一些自愿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年轻人加以培养,让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胜任儿童保健工作,并选择完善的激励机制,每年度对他们进行业务考核,对成绩优秀者加以表彰,对成绩不理想者应督促其及时加强业务学习,从而确保基层三级保健“网底”功能,稳定“网底”队伍建设。

3.3 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机制,及时准确地传输各种工作数据,并能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核实、反馈[4]。

3.4 适时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活动

适时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活动,培养儿童养成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习惯。可利用“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全国母乳喂养周”、“全国爱眼日”等节日对儿童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利用“六一”儿童节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和健康体检。让孩子们乐于参加,能主动配合[5-6]。

3.5 需引入新的儿童保健工作模式

由过去传统的儿童保健“四病防治”工作发展为目前服务内容更为广泛局面,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行为发育,精神发育,心理、智力、脑发育及语言发育,睡眠障碍、学习障碍、儿童多动障碍、行为问题,铅中毒及饮食问题等。儿童保健有了新的视点,新的热点,所关注的疾病应该有显著的变化。

3.6 急待专业的儿童保健机构

儿童保健有个体的,有群体的,尤其在亚健康人群里有众多的健康问题需要解决,如健康咨询、营养指导、健康教育、优生优育、早期教育、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治。我们现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重视儿童身体保健及心理保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扩充新的工作内容,开展新业务,建立专业的儿童保健服务机构。

总之,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涉及面广、基础薄弱、功能薄弱,要想做好这一工程,需要政府及多方面的人力、物力参与。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49-349.

[2] 曹务莲.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167-168.

[3] 丁雪莉. 浅谈如何开展儿童保健工作[J]. 医学导刊,2008,4(4):36.

儿童保健的目的例11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内容

胎儿保健 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 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 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 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 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 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 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