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8 11:44:43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1

(一)土壤管理技术措施

1.整地: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等。育苗前整地包括翻地、耙地,要做到深耕细整,耙平,要求土碎、无草根,无石块。秋季翻耕土地,翻耕深度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厚度而定,一般为20—25厘米,土壤较厚的圃地,应该先深翻后浅翻,土壤较薄的圃地,要采取翻动表层,松动底层、逐步加深的办法进行。用于插条、换床、育大苗的土地翻耕要适当加深,保证苗木根系发育需要。低湿地、土壤粘重地、有积雪的圃地,秋翻后翌年早春耙地。气候干旱地区,秋翻后翌春做床前耙地。翻耕主要技术措施为:不出生格子、随翻随耙、镇压平整、以使蓄水保墒。

2.消毒:消毒主要目的是消灭病虫。用硫酸亚铁、福尔马林等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除达到灭土壤病菌效果外,还有改良碱性土壤、促进肥效作用。

3.轮作:轮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和调节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苗圃区间轮作顺序为播种—移植—插条—休闲。树种轮作顺序为:樟子松一落叶松一红松一樟子松。豆科作物轮作顺序为豆科作物一阔叶村一豆科作物。应该注意杨树不能重茬,不能与落叶松轮作。松类可连作4年、休闲一年连续轮作。休闲地一般采用全休闲或半休闲方式。半休闲土地只允许种植一些能够提高肥力、不影响苗木生长的农作物,不准种植蔬菜。

4.施肥:施肥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基本原则。施肥量与施肥种类要根据适地、适树、适性、适量的原则进行测土施肥。施肥量一般每公顷8—10公斤。施基肥时,采取分期分层进行:在秋季翻地时,施入总肥量25%做床肥,翌春耙地前施入50%做中层肥,其余25%在作床(垄)时施入上层肥。使用的肥料必须是经过消毒及充分腐熟的。施追肥时,要根据不同的树种特性决定追肥次数,针叶树种每年追3—4次,阔叶树种每年追2—3次,移植苗追1—2次。苗木生长前期追氮肥、后期追磷钾肥。追肥方式可采用上方喷晒和开沟投放。上方喷洒追肥,要严格控制浓度。尿素肥液浓度为0.2%—0.5%,过磷酸钙肥液浓度为0.5%—1%。追肥后要及时用清水洗净残留药液,以免烧苗。开沟追肥后,要及时覆土浇水。草炭土和人粪尿不能混用。

(二)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1.沙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气性强、要混拌草炭和有机肥。

2.偏粘的土壤,透气透水性差,要进行混沙和炉渣改良。

3.偏酸的土壤要混拌石灰、偏碱的土壤要拌沙压碱、增施磷肥、拌腐熟的草炭土。

4.采取有效的轮作、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

二、实生苗培育各环节的技术措施

实生苗是用种子直接培育的苗木,其从种子萌发、出土、生长发育到苗木出圃,各阶段环境要求严格,必须把握好作业方式、圃地选择、消毒、种子处理、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及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

(一)作业方式、播种地选择、土壤消毒

1.作业方式:可分床作和垄作两种。选用何种方式,要根据气候、土壤、地下水位、树种不同而定。针叶树和微粒种子的阔叶树适合床作,阔叶树可采用垄作。作床规格为床基宽1.1米,床面宽1米,高15—20厘米(低洼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床可适当提高,干旱或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床面可适当低些),长按实际壮况而定,一般以10—20米为宜,步道宽40厘米。垄作规格:垄基宽60—70厘米,垄而宽25—30厘米,垄高15—20厘米。无论床作或垄作必须做到土壤疏松细碎、平整。

2.播种苗选地: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灌溉方便、排水良好,无病虫害的区域做圃地。

3.土壤消毒:为消灭杂菌病虫,播种前一周用2%—3%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3.5—4千克,均匀的浇在土壤上,七天后方可播种。也可用五氯硝基苯原粉,每平方米用6克混拌适量细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

(二)种子催芽、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

1.种子催芽:种子催芽目的是打破种子休眠。种子催芽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雪藏法、水浸法、混沙埋藏法、隔年埋藏法及变温处理法等,无论哪种方法要掌握好种子温度、湿度待种子有30%裂口时播种。

2.播种期:视地区而定。鸡西地区,一般以土壤解冻深度达5厘米、地温稳定在8—10度时为宜(大致5月7、8日左右)。

3.播种量:根据最适宜计划产量和种子的品质指标。用X(∥m2或∥m)=(P×n×10)/(E×K)×C计算Ⅸ—播种量、P-种子千粒重(克)、10 -常数、K-种子发芽率、E-种子净度(%)(纯度)、n-计划产苗量(株数)(密度)、C-损耗系数。

4.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及点播,微小粒种子采用撒播和条播,中粒种子采用条播,大粒种子采用点播。针叶树播幅宽5—6厘米、条播间距4—5厘米。播种后要用三合土(草炭粉、马粪及原床土)进行覆土。覆土厚度根据种粒大小、圃地土质、播种季节和覆土材料而定,一般为种子横径1—3倍为宜.微粒种子以微见种子为宜。覆土镇压后要立即浇水。

(三)苗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苗木从播种开始到苗木生长结束的年生长过程中,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按其自身规律性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等四个重要时期。必须根据苗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1.出苗期:从小种子萌发到幼苗出土时期为出苗期。此时期正是苗木出土的关键时期,要为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此时浇水要掌握量少、次多,使床面经常保持湿润。

2.生长初期:亦叫幼苗期,以幼苗出土到旺盛生长以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幼苗开始长出初生叶,能够独立进行光合作用,根系生长较快,产生侧根,形成根系。同时,幼苗仍很嫩,对外界不良条件(炎热、干旱、低温等)抵抗力弱。此时的技术措施为合理灌溉、及时除草松土、间苗、浇降温水、病虫害防治,提高保苗率和苗木根系生长。

3.速生期: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增加开始到高生长量下降时为止。这段时间苗木生长速度较快,此时高生长及径生长都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影响苗木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的水分、养分和气温。有些树种因缺乏水分会出现一次或两次的生长暂缓现象,有些会停止生长,有些树种易受病虫危害。苗木速生期决定苗高地径及根系等质量指标,而满足这些指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人为的创造良好的空间,这一时期的主要措施,主要是做好苗木的灌溉,追肥、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工作,但在这一时期的后阶段,要适时地停止追氮肥及灌水。

4.生长后期:从苘木高生长量大幅度下降时起,到苗木根系停止生长为止。这个时期苗木的生理特点是苗木高生长速度急剧下降、代谢作用减弱、然后高牛长停止、陆续出现冬芽,含水量下降,营养物质转化储藏状态,苗木逐渐形成木质化,同时,虽然高生长停止,但径和根系仍在生长。当径生长停止后,根系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才能停止生长。根据这些生理特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防止徒长,促进木质化,要停止灌溉、对苗木进行切根控制水分,同时要做好防霜冻工作。

(四)移植苗培育的技术措施

有些树种当年出不了圃,需要培育二年(如落叶松、樟子松)或三年以上(如红松、云杉)才能出圃,故需在苗圃地继续培育。苗木二年生以上培育方式有留床及移植两种,大部以培育移植苗为主。移植苗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1.移植将一年生的苗木,在已做好的床上进行移植,移植时先开沟,将苗木均匀地栽植在苗床上,一般针叶树种每平方米移植160株左右(每行16株左右)。移植时要做到不窝根、不露根、不倾斜、踩实。

2.浇水:移植后马上浇好水,保证苗木吸水扎根萌发。

3.除草:换床后在顶芽及叶芽萌发前,可用果尔等药剂除草。

4.灌溉:苗木生长期间要掌握好灌溉,灌溉量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特性而定,一般讲苗木速生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要满足其生长需要。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2

中图分类号:S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08)02-0024-05

山东省苹果园、梨园主要分布于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和黄土上形成的棕壤、褐土和潮土等3种土壤类型上,由于母质和成土过程的不同,其土壤肥力存在差异。另外,由于长期忽视土壤管理,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量偏大且肥料种类单一,农药使用不合理等,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养分比例失调,部分果园土壤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土壤肥力逐渐退化,果园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制约着我省苹果、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总结山东省苹果园、梨园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技术措施,对于指导我省苹果、梨生产,促进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我省苹果、梨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土壤肥力状况

1.1 土壤酸碱度与阳离子交换量

山东省苹果园、梨园土壤总体呈酸化趋势,个别地区土壤酸化较严重。以招远果园土壤pH值为例,pH<5.5的果园所占j比例从1981年的1%上升到2005年的63.0%,pH为6.5~7.5的果园所占比例从1981年的72%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7.7%(表1)。苹果树、梨树适宜的土壤pH为6.0~8.0,因此,招远多数果园土壤偏酸,已不能适应苹果树、梨树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从不同土壤类型看,多数棕壤果园土壤pH值6.0~7.0,少数果园土壤pH值低于5,属于强酸性土壤;褐土果园土壤pH在7.05左右;潮土果园土壤由于含有游离碳酸钙,pH值在8.0以上。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多为10~25emol/kg,不同类型土壤之间无明显差异。

1.2 有机质

苹果、梨丰产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1.5%以上。而山东省苹果园、梨园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仅为0.60%,多数果园处于有机质含量不足或缺乏状态。3种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相差不大,分别为棕壤0.58%、褐土0.64%、潮土0.67%。果园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呈明显垂直递减趋势。

1.3 大量元素

土壤中大量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表2)。3种土壤类型的有效氮含量相差较大,棕壤中含量最高,潮土中最低,褐土介于二者之间;有效磷含量相差最大,且与有效氮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有效钾含量相差较大,潮土中含量最高,棕壤和褐土中含量接近。

3种土壤类型有效氮含量均以0~20cm土层最高,其次是20~40cm土层,40~60cm土层最低。有效磷含量在各土层的分布规律不一致,棕壤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褐土相反,随土层加深含量增加;潮土随土层加深含量先升后降。各土层的有效钾含量差异较有效氮和有效磷小,棕壤和潮土都以0~20cm土层最高,40~60cm土层最低;褐土以0~20cm土层最高,20~40cm土层最低。果树能否获得丰产除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绝对值有关外,不同土层的养分含量比例是否协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潮土不同土层间氮、磷、钾含量的比例差异较小,褐土差异较大,棕壤介于两者之间。

1.4 中量元素

全省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硅含量较丰富,有效硫较缺乏(表3)。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硫均以潮土中最高,褐土次之,棕壤最低。有效硅在褐土中最高,棕壤最低。

1.5 微量元素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水平较低,不同土壤类型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表4)。棕壤为低硼、高铁、高锰土类,有效铜含量适中。褐土为低硼、低锌土类,有效铜和有效铁含量适中至丰富,有效锰含量偏低。潮土为低锌、低锰高铜土类,有效硼和有效铁含量适中。

1.6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表5)。0~20cm土层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高于20~40cm土层,而真菌则相反。

1.7 土壤酶活性

不同土壤类型,酶的活性有差异(表6)。蔗糖酶活性在棕壤、褐土中较高,且差异较小,在潮土中则显著降低。棕壤中脲酶活性较低,其他两类土壤差异不明显。过氧化氢酶活性以褐土最高,其次为潮土和棕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在棕壤中占优势;碱性磷酸酶活性则相反,在棕壤中偏低,在褐土和潮土中较高。不同层次土壤酶的活性多有差异。多数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潮土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表6)。

1.8土壤染污状况

超标果园土壤中DDT、六六六残留量平均值很高,分别为0.4428mg/kg和0.4317mg/kg,超标3.4倍和3.3倍,最高残留量达1.0788mg/kg和1.5799mg/kg,超标9.8倍和14.8倍(表7)。超标果园土壤重金属镉、铅、铬、汞和类金属砷超标情况有所差异,其最高超标倍数分别为1.61、0.29、0.49、0.15和0.06倍。

2 改良技术措施

2.1 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网

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网,长期监测记录土壤肥力变化动向。根据土壤肥力变化规律,土壤肥力水平及果树需肥特点,采取相应的耕作、施肥及其他培肥措施,保证果树优质丰产。

2.2 合理耕作

土壤耕作包括深翻和中耕。深翻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通气性和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深翻宜在秋季进行,如必须春季深翻应在土壤化冻达一定深度时进行,以利保墒,深度在20cm左右。如土壤坚硬或翻后多土块且不易打碎,可先浇水,待表层土干燥而底层土潮润时再翻。中耕要注意选择最佳耕作时间,土壤湿度过大时中耕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物理性状恶化,不利于果树生长;土壤含水量超过凋萎含水量,并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最适合中耕。

2.3 广辟肥源,增施优质农家肥

施用有机肥料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措施。农家肥是有机肥料,它有许多化学肥料所不具备的特性。一是养分全面,含有果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二是肥效持久而稳定,施入土壤被微生物分解后,可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各种养分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还能不断地释放出二氧化碳,改善植物的碳素营养,促进果树增产;三是可改良土壤,施人土壤后经微生物分解等形成腐殖质,使粘性土变得疏松易耕,从而增强土壤的渗水性与通气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保温性能;四是施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各种有机酸和碳酸,可加速土壤中难溶性盐的转化,变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发挥土壤潜在的肥力;五是有机肥腐解后产生的一些酸性特质和生理活性物质,能够促进果树根系生长。鉴于农家肥具有这些独特的作用,各地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广辟肥源,大积大造优质农家肥,增加单位面积施肥量,每年每公顷果园保证施入农家肥30~50t。

2.4 优化用肥结构,合理施肥

只有做到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才能有效培肥地力,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保证果树高产稳产。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二者可以取长补短,缓急相济,这样既能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又能防止土壤肥力的减退。因此,在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主的基础上,要合理地施用化肥,使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比例保持在25~30:1。在施用化肥时,要做到氮、磷、钾元素肥料配合施用,防止施肥单一化。据研究,苹果、梨正常成年结果树,形成100k量分别需施纯氮0.8~1kg、五氧化二磷0.52~1kg和0.65~0.7kg、氧化钾0.8kg和0.7~0.9kg。同时结合施用硼、铁、锌等微量元素,防止出现小叶病、黄叶病等缺素症。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开展土壤诊断施肥,即根据土壤的特点,果树需肥临界期和养分最大效率期、各种化肥的性质和天气变化情况,做到因肥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最大限度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保证土壤养分的收支平衡,减少土壤养分消耗,保持地力长久不衰,促进果业生产持续发展。

2.5 推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是衡量果园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而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还田、堆制秸秆肥和牲畜过腹还田,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植物抗病、抗虫、抗旱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据报道,100kg玉米秸秆中含氮0.48kg、磷0.36kg、钾1.64kg,即10t玉米秸秆中所含的营养就相当于硝酸铵141kg、过磷酸钙238kg、硫酸钾342kg。覆盖秸秆3年后,土壤中可增加氮6.2%~49.2%、磷2.4%~14.3%、钾3.2%~65.5%、锌29.8%~31.8%、铁4.6%~31.6%、铜17.8%~84.2%、锰36%~97.6%、有机质1%~2%。

2.6 发展绿肥作物,实行生物培肥地力

发展绿肥作物,也是一项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草木樨、紫穗槐、沙打旺等豆科作物,根系粗壮、分布较深,不仅能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还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并能借助根系作用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一般每公顷豆科绿肥作物平均可固定氮素75kg,相当于450kg的碳酸氢铵;其根茬中还含有机质15%以上,含氮0.4%~0.6%,翻压分解后可增加耕作层的养分含量。紫花苜蓿是与果树间作的理想绿肥作物,将2~3年生的苜蓿草根系深翻人土,可显著增加果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可持续2年以上。另外,绿肥作物都具有繁茂的枝叶和发达的根系,能很好地被覆地面和固定土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7 人工放养蚯蚓

蚯蚓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蚯蚓的活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可加速有机物质的腐烂分解,增加微生物活性和数量,微生物又可进一步分解有机物质;可将土壤中的氮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硝酸盐,提高土壤中可溶性磷、钾和镁的含量。蚯蚓排泄的粪便是一种有机无机复合体,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具有培肥土壤的作用。蚓粪还是一种团聚体,水稳性较高,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保肥性,使土壤疏松多孔,不板结。蚓粪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不易发霉,无臭味,并能吸附臭味物质和颜色物质的优点,因此具有减轻土壤污染的作用。

2.8 土壤污染的防治

2.8.1 控制和清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清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治土壤污染的根本措施。工矿企业“三废”排放、污水或不洁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化肥,特别是高残留农药和劣质肥料,如有毒磷肥、城市垃圾等,都会使果园土壤中农药、重金属元素、亚硝酸盐以及其他有毒物质含量增加。因此控制污染应先摸清污染源,进而制定具体措施予以控制。

2.8.2使用生物农药使用农抗类杀虫剂风雷激、阿维菌素、杀蚜素、齐螨素等,农抗类杀菌剂多抗霉素、井岗霉素、农抗120、武夷霉素等,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除虫脲、杀铃脲、卡死克、抑太保等,病原微生物类杀虫剂Bt、白僵菌等,植物性杀虫剂苦参碱、烟碱、虫敌、杀虫王、克蚜素、茴蒿素等生物农药防治苹果、梨病虫害均能取得相当或稍好于化学农药的效果,同时还保护了环境和天敌,应大力提倡。

2.8.3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注意农药的正确选择和交替、混合和间隔使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久效磷、对硫磷、三氯杀螨醇、福美胂等。限制使用中毒农药如乐斯本、杀螟硫磷、灭扫利、功夫等。尽量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马拉硫磷、螨死净、三唑锡、大生、新万生、代森锰锌等。不能随意增加剂量和次数,要按安全间隔期施药。

2.8.4 推广生物防治法某些植物具有降解和吸收土壤污染物的作用。羊齿类铁角蕨属中的一种植物,具有较强吸收土壤重金属的能力,对土壤中镉的吸收率可达10%,可降低土壤镉含量;土壤中红酵石和蛇皮藓菌能降解聚氯联苯,降解率分别达40%和30%;另外,某些鼠类和蚯蚓对一些农药有降解作用。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3

引言:

由于新疆属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多,又多荒漠、植被稀少、灾害性天气多,而因为地处内陆封闭环境,丰富的盐类物质只能在区内循环,致使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据统计,新疆盐碱土地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1/3,现有耕地的32.6%已出现次生盐碱化。新疆除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和塔城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较轻之外,其他地区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盐碱化,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区最为严重,一些耕地由于次生盐碱化加重而被迫成为弃耕地。如果土壤盐碱化蔓延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要想改善新疆绿洲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加快盐碱地改良利用进程。

1新疆地区盐碱地成因及改良的重要性

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 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停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地形封闭,盐分无外泄条件,新疆地貌格局为 “三山夹两盆”,新疆的内陆河从山区淋溶盐分, 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 不断向盆地输送、 累积而不能排出,形成盐碱地;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新疆累计开垦盐碱荒地5100万亩,而实际保留面积仅有2800万亩,有47%的面积因次生盐碱化而弃耕。盐碱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轻度盐碱化可减产10%左右,中度盐碱化减产15%―30%,重度盐碱化则减产30%―50%。同时土壤盐碱化造成土地产出率低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矛盾进一步加剧,制约了我区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盐碱地是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更是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安全、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土壤盐碱化每年使新疆粮食减产约7.2亿公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6%;使棉花减产13.05万担,约占全年棉花总产量的9%;造成经济损失约35亿元,占全年种植业总产值的8%左右。由此可见,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性。

2盐碱地改良措施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一般采用的办法有:水利技术,即以水压盐;生物改良,即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利用盐生植物降盐,抑制蒸腾;化学改良等。

2. 1 水利措施

2.1.1节水技术

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实施畦灌、沟灌、地膜覆盖灌等常规节水技术和膜下滴灌、喷灌、 渗灌、低压管道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采用较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灌水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灌溉使作物只得到生长需水,而不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随土壤的不断蒸发而降低,可解决因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因此,在新疆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常规节水和高效节水技术,加强以节水为核心的灌区配套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矛盾,带来经济效益, 还能减少耕地的次生盐渍化。

2.1.2 排水措施

在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耕地, 通过开挖排水沟, 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如果没有排水沟, 在蒸发强烈的耕地, 会使表层土壤积盐严重, 必须使排水系统配套。

2. 2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能够对水利措施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巩固和进一步的提升,水利措施虽然可以有效排盐,但同时也产生了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的问题,必须通过农业措施加以解决。

主要方法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及大穴整地等方法。对于平整地面应当注意留一定的坡度, 挖排水沟, 以便灌水洗盐。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的土地,特别是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进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土壤临界深度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高度。还有就是事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入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沙、炉灰沙及植物秸秆等,然后添以客土,有效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 适时栽植、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及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的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 3 生物措施

在对盐碱地的改良工作中, 植树造林, 形成林网是生物措施的主要方式。林网的形成不仅能够改良田间小气候,而且因其耗水量远远高于普通作物,所以可以有效降低作物附近的地下水位,获得生物排水的效果。此外,通过种植耐盐作物,也是生物改良盐碱地的重要措施。

采用耐盐抗盐作物,通过实践对新疆盐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盐生植物种子及耐盐性进行研究,最终证明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树菠菜等,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达到耕种标准。借助这一最新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亩盐碱地被改良。

同时,新疆拥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305种。它们可修复盐碱土,有效治理土壤原油污染,吸收铬和铜等重金属,许多还可用于医药、绿化、饲用、食品加工、纤维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 4 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在盐碱地的改良中主要是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利用酸碱中和原理来改良土壤化学性质的方法。 化学改良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结构,加速洗盐排盐的过程;二是改变可溶性盐基成分,增加盐基代换容量,调节土壤酸碱度。化学改良包括施用石膏、 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过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可降低 pH 值,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及铁元素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施用大量的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4

中图分类号 S15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56-01

设施农业保护地生产是朝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已达到12万hm2,年产量达到410万t,产值106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 000元。基于朝阳市农业用地面积,保护地生产规模已趋于饱和,今后中心任务主要是提质增效。其中,如何针对暖棚覆盖下,阳光照射、高温潮湿、种植单一的保护地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地力,将成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最主要的课题。众所周知,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肥力更是关系土壤地力的的正相关因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朝阳地区保护地的区域特点,大部分保护地土壤存在着土层较薄,土质生、冷、硬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保护地的生产能力,提高栽植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科学养地用地,应探讨注重实施一系列土壤改良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措施,强化地力培肥[1-3]。

1 客良,保证耕层厚度

对于在“三荒”和河滩地上新建的日光温室,由于没有土层或土层很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应该用熟化的土壤垫厚至50 cm以上,方可种植;在砂质土壤上建设的日光温室应该在沙层表面垫上黏土层后再客土,以避免水肥流失;对于在平地上新建的且耕层扰动较大的日光温室,耕层生土多,土壤瘠薄,影响根的发育和作物生长。因此,应该在深松的基础上进行客良,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2 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

针对新建保护地土壤生、冷、硬的特点,应大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保证施用猪牛羊粪75~90 t/hm2或鸡粪45~60 t/hm2,或施精制商品有机肥15 t/hm2,施肥后最好用旋耕机深旋20 cm以上,避免施肥不均[4]。

3 秸秆还田,提升耕层有机质

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及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它能增加土壤中水溶性团聚体,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素,改善保护地土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应大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主要为棚内开沟、铺放秸秆、加畜禽粪便调节C/N、撒接菌种、覆土、浇水、盖膜、打孔、定植等程序,秸秆用量在75.0~112.5 t/hm2。

4 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养分比例

氮、磷、钾是大量营养元素,新建保护地一定要在测土的基础上施用好的氮、磷、钾肥料,要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由于大多数蔬菜需钾量较多,而朝阳地区土壤自然钾素含量不足,因此3年之内应保持氮、磷、钾施用的比例为1.0∶0.5∶1.0,3年后,可调整为1.0∶(0.3~0.4)∶1.0;此外,应根据蔬菜品种的不同施用对其比较敏感的中微量元素,如辣椒和番茄需注意施用钙肥。

5 适当补充微肥,避免盲目施肥

微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及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适当补充微肥。朝阳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充足,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微量元素在作物上适应范围很窄。因此,微量元素的施用一定要慎重,避免盲目乱用。

6 注重年久保护地土壤的改良

投入生产15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一年多茬种植,复种指数高,连作严重,施肥量大,从而造成了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土传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对次生盐渍化严重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需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二是于蔬菜收获后深翻土壤,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翻到上层与表土充分混匀;三是对于退化污染极严重的保护地,应进行换土;四是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小水勤灌,以水压盐;五是掺入炉渣灰或砂土在过于黏重的土壤中;六是如果有条件,可开展无土栽培或实行水旱轮作;七是在蔬菜换茬空隙,将薄膜撤去,使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深层土壤中;八是用作物秸秆或地膜覆盖地表,使盐分上升速度减缓,有效控制表层盐分积累;九是加强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避免盐分随水分上移至土壤表层。

对土壤酸化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在酸性粉料中掺入生石灰;二是交替搭配使用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三是提倡根外施肥,如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钙、硫酸钾、硫酸锌、氯化钙等;四是当土壤酸化严重时,可施用熟石灰,但需注意控制用量且不能在植物生长期施用。对养分失衡的保护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对土传病虫害加重的保护地要采取土壤消杀等措施治理。

7 参考文献

[1] 逯凤伟.设施蔬菜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18-119.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5

1.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在侵蚀性土壤的上游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对于25°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或种植果树。

2.封山禁牧,保护植被。

改放牧为圈养,实行封山禁牧,对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明显效果,同时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形成地域田间小气候也有重要意义。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修筑水库塘坝,横山挖截水沟,修筑梯田、侵蚀沟内修固防、横山打垅,免(少)耕栽培等多项措施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二、白浆土障碍因素土壤改良技术

白浆土的障碍因素一是黑土层薄,厚度小于20cm,其下即为白浆层,土壤腐殖质和各种养分急剧减少,土壤潜在肥力很低。二是土体结构不良,白浆层持水量低,淀积层十分紧实,几乎不透水,使土壤即不抗旱又不耐涝。三是土壤呈酸性,有活性铝的毒害。改良白浆土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必须针对其障碍因素逐步改良,才能达到根本治理的目的。主要方法如下:

1.加深熟化耕层

由于白浆土的耕层太浅,白浆层土壤结构不良,淀积层十分紧实,极易形成厚实的犁底层,既不透气又不透水,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只有采取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加深熟化耕作层,并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利于土壤熟化,才能增加土壤的抗旱、耐涝能力,并大幅度提高地力。深耕深松要循序渐进逐年加深,熟化耕层应达到25cm,深松要达到35cm。

2.施用石灰性物质

白浆土施用石灰性物质是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活性铝毒害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石灰物质的用量应视土壤水解酸度而定,一般每亩0.5-1吨,施用方法关键是要充分与土壤混合,石灰性物质要细碎,撒均匀,结合翻耙地施入。

3.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努力保持和增厚黑土层。

三、易涝、冷浆型土壤改良技术

1. 易涝型土壤改良技术

易涝型土壤分布于我县的低平地和山沟川地。主要土种是白浆土中的潜育或亚表潜育白浆土和泥炭土。易涝型土壤改良措施。一是种稻治涝。打井或引水在易涝地种植水稻。二是排水治涝,疏浚河道,挖修田间沟渠。三是修筑台、条田。四是施用炉灰渣或砂子等,改善易涝地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温度和适耕性。

2.冷浆型水稻良技术

冷浆型水稻土的主要障碍因素是水热条件不良,土壤长期浸水含大量亚铁离子并有活性铝危害。在养分性质上表现前期供肥不足,而后期供氮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或病害严重。对冷浆型水稻土的改良利用,应根据冷浆类型采取不同措施,主要是排水和增加地温,在化学方法上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度并消除活性铝毒害。

四、增加有机物质,培肥地力措施。

1.客黑土 增加耕层黑土层厚度

农谚说:“黄土换黑土,一亩顶两亩”。对露黄或耕层黑土不足20cm的地块进行客黑良。用库塘泥、山地腐殖土,草炭土等有机质含量较高黑土进行土壤改良。用库塘泥、山地腐殖土,草炭土等有机质含量较高黑土进行土壤改良,每年集中力量有计划进行客土肥田,坚持下去,效果非常明显。

2.秸秆、根茬还田

作物秸秆和根茬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矿质养分,还田后经微生物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据统计,连续十年机灭茬地块有机质含量比人工刨茬地块绝对值增加了30%。秸秆、根茬还田要与深耕深翻相结合,同时注意增加氮素肥料,以利于秸秆分解转化。

3.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除供应作物养分外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料施用量每公顷应保证在40吨以上,要努力提高有机质含量。施用有机肥料要注意发酵后施用,防止透风、炕种、烧苗和减少污染。

4.改善土壤环境调节水肥气热状况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6

中图分类号 S1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50-02

1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为更好地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科技推动作用,按照《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规范》《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集》的要求,把景谷县总耕地面积32 158.2 hm2共划分为10个等级。一级地共1 712.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3%;二级地共1 351.01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20%;三级地共1 557.6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4%;四级地共1 459.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4%;五级地共2 171.6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75%;六级地共4 25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24%;七级地共9 014.65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8.03%;八级地共5 654.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7.58%;九级地共2 989.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3%;十级地共1 98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18%。评价结果表明:主要以五、六、七、八、九级为主,共有24 088.83 hm2,占耕地的74.91%。其中,六、七、八级有18 927.58 hm2,占58.86%。根据景谷县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景谷县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技术。在酸化严重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培肥地力,减轻土壤酸、碱障碍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10%左右。

2 土壤pH值变化

全县耕地总面积32 158.2 hm2。其中,灌溉水田13 075 hm2,占40.66%;旱地17 180.47 hm2,占53.42%;水浇地1 902.73 hm2,占5.92%。pH值在3.3~8.2之间,平均值为5.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比,pH值呈现下降趋势(表1)。其中:强酸土壤面积745.5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45个百分点;酸性土壤面积20 200.8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8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1.05个百分点;微酸性土壤面积11 057.2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3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中性土壤面积154.4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4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7.3个百分点。可见全县耕地土壤偏酸,微酸、酸性、强酸土壤比例高达99.52%。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景谷县耕作土壤施肥水平低,1984年平均施尿素91.5 kg/hm2、磷肥69 kg/hm2、钾肥0.75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农家肥3.75 t/hm2左右,不施肥面积比重大。据土壤常规分析:有机质含量高的面积均减少,尤其是大于30 g/kg的耕地大幅度减少(表2)。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玉米对比试验,对景谷县5个监测点数据进行平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田土壤状况为土壤容重1.26 g/cm3,有机质22.35 g/kg,全氮1.43 g/kg,有效磷11.91 mg/kg,全磷0.58 g/kg,速效钾89.46 mg/kg,缓效钾189.35 mg/kg,全钾13.88 g/kg,pH值4.88;对照土壤状况:土壤容重1.28 g/cm3,有机质21.50 g/kg,全氮1.36 g/kg,有效磷11.48 mg/kg,全磷0.56 g/kg,速效钾85.09 mg/kg,缓效钾183.1 mg/kg,全钾13.46 g/kg,pH值4.76。施用有机肥田地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有机质增加0.85 g/kg,全氮增加0.07 g/kg,有效磷增加0.43 mg/kg,全磷增加0.02 g/kg,速效钾增加4.37 mg/kg,缓效钾增加6.25 mg/kg,全钾增加0.42 g/kg,pH值升高0.12,粮食产量增加5.7%。施用商品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见表3。

4 耕地土壤酸化原因

4.1 施肥不合理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施钾肥、少施或不施微肥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土壤中磷、钾肥不足,钙、镁、硅、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使pH值迅速下降[1-2]。其次农户大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物对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养分流失,加大土壤酸化。耕地土壤有机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差,加重土壤的酸化。

4.2 土壤酸、干、瘦、薄

酸、干、瘦、薄是景谷县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作物单产低;土壤酸化受母岩、成土母质的影响,土壤偏酸的有20 946.46 hm2,占总耕地65.14%。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占51.8%(1985年土壤普查),同时旱地土壤熟化程度比水稻土低,偏酸更为突出,土壤偏酸导致速效磷被铁、铝离子固定,难以被作物吸收;干、瘦、薄主要是山区多、坝子少,不注意水土保持,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土壤的流失使土壤变瘦,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4.3 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失调

耕层浅薄的有18 349.39 hm2,占总耕地57.06%。农户不按作物需肥规律施肥,注重氮肥、磷肥,土壤缺硼、缺钾,造成供肥比例失调,化肥浪费严重;山高坡陡,跑水跑肥,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少数小坝塘有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高,基本依靠雨水及田块串灌,无灌溉条件及设备。

5 改良措施及途径

5.1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传统农业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具有现代农业标志的科学施肥新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缺补缺、缺多少补多少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5.2 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技术及间套种技术

综合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秸秆还田,连续3年以上使用稻草、玉米秸秆、麦秆还田。绿肥能熟化土壤,既改土又肥田;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投入量,降低污染,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耕地肥力[3-4]。

5.3 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连续3年以上施用有机肥22.5~30.0 t/hm2,对改良土壤酸、干、瘦、薄等主要障碍因素有重要意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以控氮、稳磷、增钾配微肥施用原则,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5]。

5.4 科学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碱状况

因地制宜地增施硼肥,适当追施氮、磷、钾肥;深翻改土,适当加深耕作层厚度2~3 cm,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中和土壤酸性,结合耕翻与土壤混合,施用量750 kg/hm2。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石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9%左右,pH值升高0.12,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5.5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通过新建和完善排灌渠道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秆综合利用、平衡施肥等农艺耕作措施,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农田地。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当前景谷县应推广“稳氮、补磷、补钾、补微”的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6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云南土壤肥料与高原特色农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 盛祝梅,张华,黄守营,等.农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23.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7

一是干旱灌溉型,障碍因素:地势高、坡度大、干旱缺水;二是坡地梯改型,障碍因素:土层瘠薄、质地粗、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瘠薄培肥型,障碍因素:土层瘠薄、养分含量低等;四是渍涝排水型,因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常年或季节性渍涝的旱耕地,障碍因素:土壤渍涝。

2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从莱芜市农业生产实际、中低产田类型及其障碍因素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应积极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地膜覆盖、矫正施肥、改变种植制度为主的农艺措施,并配合生物(生物有机肥)及化学措施(土壤改良剂),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及土壤改良力度。

2.1用养结合,培肥地力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养分比例。一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自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推广面积27万hm2,覆盖村880个,节肥10.7万t,增产103.4万t,总节本增收21 599.9万元。项目核心示范区配方施肥建议卡入户率达到100%,其他示范区达到80%以上,施用配方肥面积6.33万hm2,应用农户31万户。使施肥技术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真正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年培肥地力。二是增施有机肥、大力实施有机质补贴项目[3-4]。在小麦玉米连作区实施有机质补贴项目面积4 000 hm2,补贴商品有机肥量为1 500 kg,合计6 000 t。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有机质含量有所上升,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减少了施用传统农家肥因腐熟不彻底而造成的烧苗、污染及加速病害传播现象。

2.2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

针对莱芜市地形地貌复杂、土地资源多样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布局。中西部平原,土壤肥沃、水浇条件好,可进一步扩大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北、东、南部山丘地区,山场面积大,水源不足,以林果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石灰岩山区,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宜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砂土干旱地区,宜种植花生、地瓜等。

2.3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

一是健全灌溉工程,配套灌区设备,加强灌溉作业管理,改进地面灌溉技术[5-6],采用增产、增值的节水灌溉方法和技术。积极发展节水抗旱农业,以“覆盖保墒、水肥一体化、培肥地力、抗旱生物制剂应用”为关键技术,把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重点示范推广旱地沟垄保墒技术、春膜秋盖技术、抗旱生物制剂应用、免深耕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全市累计示范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2 333 hm2,作物产量增加13.5%以上,效果显著。二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建造大、中、小型蓄水池、塘等蓄水体系,将集纳雨水、拦截径流和蓄水有效结合起来,在作物需水关键期进行灌溉,解决作物需求和降水错位的矛盾,提高水利用率。三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应用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入渗速率和持水量。四是解决排涝问题,对耕层以下有黏土和黏土砂姜层的,建设配套上实行干、支相结合,沟沟相通,保证排水疏通,不留积水。

2.4集约化利用耕地资源,发展生态型可持续农业

保证农作物高效、优质、持续稳产、高产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耕地生态环境质量。根据莱芜市生态环境特点及资源优势,通过科学间套种、合理轮作等措施,因地制宜利用耕地资源,努力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注重多种产业、多层次、多物种的有机结合,建立生态型可持续农业系统,农林牧副渔并举,达到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此外,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建立自属基地,扩大集约经营的耕地规模,提高全市耕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和经济效益。

3参考文献

[1] 刘伟.中低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综述[J].农技服务,2008(5):43.

[2] 周丽芳,石训文,祝剑真,等.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59-60,104.

[3] 王翔.田间工程和农业措施对盐碱土种稻的作用和意义[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1(1):14-16.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8

中图分类号 S15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64-03

中低产耕地是指在一定时限一定区域内,受某些障碍因素的制约,粮食产量低于某一规定指标的耕地或者由于某些障碍因素的存在带着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水多,耕地少,特别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人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频繁的耕种和过量化肥的使用,土壤质量也日益下降,造成中低产田不断增多。如何对现有的中低产田按照障碍类型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的障碍类型进行不同的改良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质量和农作物产量,是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 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与面积分布

目前,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耕地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等分类方法,可以将五、六级耕地划为低产耕地,三、四级耕地划为中产耕地详见表1。

从耕地地力级评价结果看,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耕地面积在所调查耕地面积中占的比例最大,有10 83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6.99%。其中,中产耕地面积8 87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1.24%(中产田6 410 hm2,占水田面积的75.32%;中产地2 460 hm2,占旱地面积的62.53%);低产耕地面积1 96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74%(低产田1 230 hm2,占水田面积的14.45%,低产地730 hm2,占旱地面积的18.57%)。各乡镇中低产耕地占本乡镇耕地面积比例各不相同,中产耕地(三级耕地、四级耕地)比例最高的是梅林乡93.31%,最低的是良口乡39.10%;低产耕地(五级耕地、六级耕地)比例最高的是良口乡60.83%,最低的是丹洲镇 0(表2)。

2 中低产耕地障碍类型

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耕地主要障碍类型共划分为瘠瘦培肥型、渍潜稻田型、渍涝排水型、灌溉改良型、沙化耕地型、坡地改良型、障碍层次型7种。旱地瘠瘦培肥型面积最大,面积1 930 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60.58%;坡地改良型面积次之,为1 080 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33.77%;沙化耕地型面积130 hm2,占中低产旱地总面积的4.19%;灌溉改良型40 hm2,占中低产旱地面积的1.46%。水田灌溉改良型面积最大,为3 73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48.75%;瘠瘦培肥型次之,为1 90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24.86%;渍潜稻田型1 46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19.07%;沙化耕地型面积32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4.19%;障碍层次型面积20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2.60%;坡地改良型30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0.45%;渍涝排水型5 hm2,占中低产水田面积的0.07%(表3)。

2.1 灌溉改良类型

灌溉改良型指缺乏灌溉水,无灌溉保证,不能正常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水分的耕地。面积3 770 hm2,其中水田面积3 730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48.75%,旱地40 hm2,占中低产地面积的1.46%(表3),这部分耕地主要是指梯田和望天田,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季节水分需求,但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加以解决。

2.2 瘠薄培肥型

瘠瘦培肥型指平缓地带土体薄,耕层浅或土壤贫瘠的土地。面积3 830 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35.37%,其中旱地1 930 hm2,水田1 900 hm2(表3),三江侗族自治县各镇均有分布,此类型土壤主要是指受气候、地形等难以改变的大环境(如干旱、无水源、高寒)影响,以及距村较远,施肥不足,养分含量低,特别是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缺乏,土壤结构不良,当前又无见效快、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治本性措施,只能通过长期培肥加以逐步改良的耕地。造成耕地土壤瘠薄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即成土母质与气候条件的相互作用;二是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及土地利用方式上造成,在人为因素中,以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调为主要原因。

2.3 渍潜稻田型耕地

三江侗族自治县渍潜稻田型耕地面积1 460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3.46%(表3),各镇均有分布,具体为林溪乡高友村;良口乡大滩、产口;洋溪乡勇伟;斗江镇牙林村,拉旦村;古宜镇黄排村、西游村等,主要是潜底田、冷浸田,其中深浸田面积比较大。这类耕地一般地下100 cm有地下水,地表长期渍水,田间排水不良,对水稻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生产性能较差。这类稻田耕地的主要特点是水冷、泥温低,有效养分缺乏,土烂泥深,难于耕作,土体中还原性有毒物质多,禾苗易坐蔸。潜育型耕地的形成主要是受地形、母岩性质等影响,主要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且地下水位高的山冲田、垌田。由于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难,阳光日照时间短,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易形成青灰色的障碍层次――潜育层段。水稻土的潜育化引起土壤中水、肥、气、热不协调,土壤酸性大,有毒物质多,速效养分相对减少,插下的秧苗,在受冷、中毒、饥饿的状态下,出现初期回青慢、中期沤根、后期早衰的现象,造成低产。

2.4 障碍层次型

障碍层次型指土体上部一定厚度范围内存在障碍层次,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运动的耕地。面积200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84%(表3),以石砾土、砾质壤土为主,障K层次为耕层石砾,耕作困难,孔隙大,漏水漏肥、有效养分缺乏。

2.5 沙化耕地型

三江侗族自治县沙化耕地型耕地面积450 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4.19%(表3),此类土壤主要是由洪积物冲积物、砂页岩母质发育成的耕地,居于山槽谷口冲积扇上方及河边较低阶地,其主要成因:一是成土母质形成,二是水土流失,雨水冲刷,三是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耕地利用,盲目砍伐森林资源)。其土壤特点是耕层浅薄,沉浆板结,结构不良,漏水漏肥,养分缺乏,作物早衰低产。

土壤沙质化与成土母质有关,而农用耕地沙质化则与地表径流及河水的冲刷、搬运更为密切。当冲入的沙多时,形成沙质类耕地。串灌漫流、边耕边耙边排水、沙土高畦旱作等不合理耕作也会使土壤沙质化。

2.6 坡地改良型

坡地改良型指耕作面坡度过大,以水土流失为主要障碍因素的耕地,耕作面坡度>8°,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山坡、丘陵坡地,主要为八江乡的岩脚村、布袋村、布央村,独峒乡的,高基乡的白郡村,斗江镇的东岭村、思欧等村,面积1 110 hm2,占中低产耕地面积的10.25%。

2.7 渍涝排水型

渍涝潜育型指常年地下水位高,土壤潜育化或所处地势低洼,排水困难,雨季常被水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耕地。面积5 hm2,占中低产田的0.05%,分布于古宜镇和良口乡。

3 低产田改良措施

3.1 个性改良措施

3.1.1 灌溉改良类型耕地改良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推广水旱轮作,进行节水灌溉,对于缺水易旱型稻田,一方面可通过修建必要的山塘水库,收集雨季降水,增加蓄水,改善水利条件;另一方面可通过耕作改制,达到用地与养地、节水与增收的目的。二是在干旱期,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人为控制灌溉时间和用水量,推广浅湿灌溉、干湿灌溉、非饱和灌溉等农田节水技术,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抗旱、增产的效果。三是由于此类型耕地水源缺乏,土种一般土质较硬、贫瘠,土壤熟化程度低,要种好绿肥或进行稻草还田和增施猪牛栏粪等,加强水耕熟化耕层[1-3]。

3.1.2 瘠薄型耕地土壤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二是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在旱地果、园地播撒油菜或茹菜。三是采用机耕,加深耕层,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在旱地推广玉米、木薯地间套种旱地绿肥及豆类等养地作物,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利用,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4-5]。

3.1.3 渍潜稻田型耕地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搞好水利设施。重点是改善排涝防渍条件,建立排灌系统,增强排水能力,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水、肥、气、热状况,排除有毒还原物质,消除水涝渍害;二是翻田过冬或水旱轮作,提高土壤通透性,促M有毒物质氧化,增强微生物活动能力。三是针对稻田土温低、物理性差、潜在养分难以发挥等问题,增施暖性农家肥如厩肥、草木灰、石灰等,石灰能中和土壤酸性,以改善土壤的生物化学条件,创造水稻生长的适宜环境;四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五是割光田边四周树木杂草增加日照以及 采用磷肥根插田和科学用水等措施。

3.1.4 障碍层次型耕地改良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多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施肥时氮、磷、钾配合施用,要分多次少量施下。二是增施黏土、肥泥以加厚土层,并改善土壤质地,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

3.1.5 沙化耕地型耕地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筑堤防止沙的冲入,减少泥质的流失,逐年渗入塘泥、河沟肥泥、石膏泥等,是防止和改造沙质化土类的最有效方法。二是轮作套种,培肥地力,实行高杆作物与矮杆的豆科作物间作套种。三是施肥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四是逐年增添肥泥,结合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沙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五是要避免串灌漫灌,提倡浅水勤灌。

3.1.6 坡地改良型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坡地改成梯田(地),增加耕地土层及耕作熟化层厚度。二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三是连续种植绿肥3年,以利于熟化土壤和改良土壤。四是施肥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3.1.7 渍涝潜育型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开好“三沟”(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降低地下水位,以能把地下水降到80 cm以下为原则。二是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三是连续种植绿肥3年,以利于熟化土壤和改良土壤。四是施足磷肥,磷肥在土壤中移动较差,易被固定,应早施、集中施、混合农家肥施。五是水旱轮作,排水特别困难的,改种水生作物或改成鱼塘。

3.2 共性改良措施

3.2.1 增加农家肥、加速土壤熟化。施农家肥是培肥土壤熟化的主要物质,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效途径,是耕地用养结合、培肥地力的关键所在。增施农家肥,首先要秸秆还田;其次是多积造农家肥;三是恢复发展冬种绿肥,冬种绿肥是传统有机肥源,除保留传统的种植模式稻底红花草外,应大力推广豆科类。四是发展农村沼气,鼓励农民兴建沼气池,促进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五是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在增施农家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以达到改良中低产田的目的。

3.2.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协调好土壤的水、肥、气、热的关系,使作物根系活动旺盛,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群,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二是要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要从土壤肥力考虑,坚持因地制宜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三是做好轮作换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利用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2.3 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沟系配套,因地制宜平整土地,调整田形,改善农田机耕道路,提高机械化操作能力,对农田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的农田要着重修复。要把农田基本建设与中低产田改良结合起来,重点抓好田、林、路、沟渠的综合建设,努力改善农田环境,提高排灌能力,做到遇旱有水,逢涝能排,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的丰产丰收。

3.2.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氮、 磷、 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与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施肥既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时肥料的需要,又不致使土壤养分亏缺和失调,从而达到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上采用分层施肥、集中施肥、需肥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施肥,确保作物生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

3.2.5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农民科技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整合各种科技培训资源,经常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普及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3.2.6 改良土壤酸性。从三江侗族自治县2009年测土配方实施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可知三江县酸性田0.763万hm2,占水田面积的89.56%,酸性土0.318万hm2,占旱地面积的80.78%,改良酸性耕地一是避免或减少使用酸性肥料,选用中性或微碱性肥;二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中和土壤酸性,石灰含钙多,又能改良土壤结构。一般施石灰1 125 kg/hm2或草木灰1 500 kg/hm2。

3.2.7 消除障碍因子。针对土壤存在的障碍因素,采取相对应方法,消除障碍因子。

4 参考文献

[1] 张杨.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94-196.

[2] 顾淑娟,石佑华,刘爱云,等.如东县中低产田主要障碍类型及改良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90-191.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9

我县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总耕电面积342万亩,粮食产量除满足本县城乡需要外。大量的高油品种大豆、绿色食品水稻和饲料玉米销往省外。其外销的粮食结构、粮食品质都具有相当优势。

但是必须看到,我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障碍因素。作为农业立足的土地资源,目前已呈现危机。由于耕地土壤、作物结构、管理水平等诸因素不同,形成了大量中低产田。全县粮食平均亩产400公斤左右,中低产田亩产水平,250-300公斤之间。田以土为本,耕地产出率以地力为基础,地力减退是造成中低产田的主要原因。土地退化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关注;土地退化的后果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充分显现出来,尽管近些年农业现代化投入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仍然掩盖不了土壤退化带来的危害,而且今后的危害将越来越重。因此,土地治理已迫在眉捷,势在必行。

1.土壤退化现状与分析

1.1中低产田面积变化趋势

目前,我县中低产田面积为110万亩,占耕地面积342万亩的30%左右,总的变化趋势为中低田数量减少,但低产田比例提高。因为种植结构发生变化,高产作物水稻、玉米面积增加了100万亩,导致高产田增加。2010年中低产田面积比1990年下降了18.5%,但低产田面积却比1983年增加了30.4%o达到61万亩。

1.2土壤综合肥力变化趋势

(1)土壤有机质下降。

(2)土壤氮素减少。

(3)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

(4)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养分也发生了变化。

(5)不同类型水稻田土壤含硫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1.3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劣

投入水平低,大部分耕地仍为粗放经营状态,种养脱节,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也随之降低。

1.4土壤养分严重失衡

我县土壤养分的主要变化趋势是有机质下降、氮素减少,磷素稳中有升,钾素缺乏,微量元素不足。黑土、白浆土、水稻土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呈现下降。过去我县农田很少使用钾肥,主要靠有机肥和消耗土壤钾来补充作物对钾的需要。全部处于钾素不足状态。

1.5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水土流失情况加重我县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全县有大中小型水库10多座,有10%水库淤积严重,库容量减少。犁底层上移,耕层变浅,土壤物理性状变劣。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使黑土的表层逐年剥蚀,黑土层变浅。在我县开垦70-80年的耕地,黑土层大多只剩下20-30厘米,侵蚀严重部分耕地已变成破皮黄。

1.6土壤污染趋势

我县耕地平均使用化肥量还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农田大面积肥料污染问题不明显。前两年只因大豆应用化学除草剂不当,使下茬禾本科作物遭受药害的现象发生。另外,每年向农田中投入农用地膜2万多吨,回收不好有潜在的污染因素。

2.中低产田治理思路与技术措施

(1)发展思路。我县在中低产田改良利用应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从建立持久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入手,从建设试验、示范区抓起,以小生态区为建设单元,实行中低产田改良与草原改良相结合,单项技术与配套技术措施相结合,农艺、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广新型改土技术与普及原有成功经验相结合,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积累式发展。

(2)任务目标。全县要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中低产田改良工作。计划在10年间完成。

(3)技术体系及潜力。

在控制土壤退化,恢复土壤肥力过程中,采取分区主攻的改良战略:南部以打破白浆土障碍层为重点西部以治理内涝为重点;东部以抗旱节水、防治风沙为重点;中部地区(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以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为重点。

3.适合我县中低产田改良的六项技术体系及措施

3.1深松、轮作技术体系

玉米一大豆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0.06%、全氮量增加0.012%,土壤物理性状变好。长期采用豆科同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1个等级。

3.2增加有机物肥料投入

秸秆直接还田待下年春播。结合整地,亩施优质农家肥1.5立方米。实行连续施用有机肥,二年进行一次秸秆还田,根茬每年1/2还田。这项措施可使地力提高1-2个等级,增产粮食500-900kg/hm2,增产率10-15%:减少田间径流60%;肥料利用率提高8-10%。

3.3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实现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同时,做到平衡施肥。这项技术可增产12-18%,并有明显控制耕地退化的效果,使地力提高1个等级。

3.4应用生物改土技术

针对低产土壤生物群落寡、活性低的问题,推广应用生物肥料、生物制剂,激活、复壮、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实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相结合,推广测土配方 肥、根外施肥、水施。(滤)肥、冲施肥技术。开发、推广适于白浆土地并具有改良作用的专用肥料,并把施肥与施用改土剂结合起来,杜绝因施用碱性肥料或施肥方法不当造成土壤白浆化现象加重。这项措施可使地力提高1个等级,增产粮1500kg/hm2,增产率12%;化学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

3.5种植绿肥

适合我县种植豆科绿肥品种有:草木樨、紫花苜蓿。栽培方法是间种、套种和混种。在水源较充足的情况下,开发种植水稻,发挥水田治涝改良的作用。实行渠排渠灌、井灌井排的办法,冲洗耕层中的盐分。

3.6建设水保工程

粘糗土耕地客沙改土、内涝地挖沟排水、在小流域区修塘坝等措施,改良治理效果好。可以提高地力1-2个等级,增产粮食2000kg/hm2,增产率12.5%。

4.中低产田改良意见和建议

4.1中低产田改良意见

(1)坚持走大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

(2)继续强化农田基本建设。

(3)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

(4)积极推进秸秆还田。

(5)围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搞好土地建设和新肥料开发。

(6)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项建设。 (下转第16页)

(上接第13页)4.2对中低产田改良的建议:

第一,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保护黑士地资源工作的扶持力度。

第二,应该对耕地实行分级管理区别对待。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10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阳安乡位于平乐县的南部,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276.5 hm2,其中水田976.9hm2,占耕地面积的76.5.7%;全乡土地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是平乐县一个以双季稻为主的主要产粮乡。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农田建设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全乡中低产田(水田,下同)673.9 hm2,占水田面积的69%。[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乡粮食生产的发展。

1 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分布

根据平乐县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阳安乡中低产田主要分为盐碱耕地型、渍潜稻田型、沙化耕地型、瘠薄培肥型四大类,以盐碱耕地型和渍潜稻田型为主,两种类型面积共357.6 hm2,占全乡水田面积的36.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53.1%[1]。

1.1 盐碱耕地型

盐碱耕地型面积222.1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阳安、双合、雷锋等村,该类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来或长期引用含钙质的溶洞水灌溉的水稻田,因此这部分稻田仍保持偏碱状态。主要特点是:pH值较高,有石灰反应,土壤胶体沉淀快,土壤结构受破坏,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韧,耕性较差、耕层变浅,偏碱性还易引起氮肥中的铵态氮挥发损失,并易形成磷酸钙盐沉淀而降低磷肥肥效[2]。

1.2 渍潜稻田型

渍潜稻田型面积135.5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20.1%。主要分布在久宜、善福、雷锋、古端等村。主要类型田有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潜育田、烂湴田等潜育性土壤。主要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或有冷泉喷出,土体内部长期渍水,铁锰物质被还原,产生灰蓝色或青灰色潜育层,亚铁含量过高,对水稻正常生长有不良的影响,其生产性能较差。禾苗易座蔸[2]。潜育型稻田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一般多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地下水位高的冲田、洞田以及石灰岩槽谷低洼的田,其排灌系统往往很不完善,排水困难。

1.3 沙化耕地型

沙化耕地型面积105.4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5.6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桃村、加东等村。主要特点是:沉浆板结、结构不良,耕性差,耕层浅薄、养分缺乏,漏水漏肥、早衰低产。

1.4 瘠薄培肥型

瘠薄培肥型面积85.5 hm2,占中低产田面积12.9%。主要分布在石面山、阳安、双合等村。土壤主要特点是耕层浅薄,小于12cm,土壤熟化程度较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养分偏低,有效钾缺乏,供肥保肥力弱。土壤较瘠瘦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2 改良措施

2.1 盐碱耕地型土壤改良要技术措施

2.1.1停止施石灰。pH值7.5以上的偏碱稻田,应停止施用石灰,减轻石灰的危害。

2.1.2合理排灌。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地引用水库水灌溉,搞好排灌系统,做到排灌分家。

2.1.3增施有机肥,冬季种植绿肥。推广稻草还田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2.1.4大力推广使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磷肥中的过磷酸钙,钾肥中的氯化钾。

2.1.5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化肥采用沟施、条施、集中深施等方法。

2.2 渍潜稻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2.1实施开沟治水工程,开沟排水治潜,完善排灌系统设施。对山冲冷烂低田,开好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

2.2.2实行排灌分家,合理排灌,防止次生潜育化,对潜育化严重的稻田要冬翻晒田。

2.2.3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推广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

2.2.4按照科学用水管水技术进行水稻作物栽培。

2.3 沙化耕地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3.1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减少洪灾发生。

2.3.2逐步实施客土进田。

2.3.3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

2.3.4改进施肥技术,勤施薄施,防止一次性施肥。

2.4 瘠薄型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

2.4.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3]。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

2.4.2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在双季晚稻稻底播种红花草。

2.4.3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4.4逐步加深耕作层,深耕要结合增施有机肥进行。而对于犁底层下有引起漏水漏肥的石砾层则采用增加客土的办法来加厚耕作层。

参考文献

[1] 平乐县农业局.平乐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2011.11.

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例11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185-01

1 安达市耕地现状

1.1 耕地现状

安达市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2 522.00 hm2。耕地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65.16%;草甸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3.13%;盐碱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71%,且95%以上呈斑状分布于耕地中,与草甸土呈复区分布。全市大部分耕地土壤盐分积累过高,呈偏碱性,土质黏重,易板结变硬,通透性差,自然肥力较低,耕性不良,大部分缺氮磷,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属低产土壤[1-3]。

1.2 盐碱田成因

安达市地处松嫩平原盐碱干旱地区,为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加之区内水系很不发达,引起盐分在耕作层的聚积,形成了盐碱化土壤[4]。

2 盐碱耕地不良影响

2.1 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地的盐碱化和长期的重用轻养,导致自然植物或农作物生长不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结构不良、肥力下降、耕作层变浅。

2.2 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由于土壤pH值较高,加上气候干旱,导致盐碱地块作物根系吸水困难,幼苗极易枯死或“烧苗”,降低农作物产量。此外,植物在吸收大量盐分后,会阻碍其他必需物质的吸收,导致生理代谢紊乱、农产品品质降低。

2.3 降低地下水水位

土壤中大量盐分聚积,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透系数较小,地表水利用率较低,安达区域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

2.4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土壤盐分积累过高,盐碱化与易盐渍化土壤面积大,耕地涵水固土能力明显下降,风灾、旱灾、涝灾频繁发生,生态系统明显恶化,形成“干旱―盐碱―干旱―植物受害加重”的恶性循环态势。

3 盐碱田改良方法

一是施用改土剂。在采取水利和农艺措施的同时,施用改土剂,在消除游离碱和代换性钠、降低碱化度和碱性的同时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5]。二是旱田改水田,以水治碱。种植水稻,降低土壤含盐量和pH值。三是增施农肥,改良土壤,培肥改土,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四是加强排水灌溉措施,促进土体脱盐和防止返盐。排水可以调节和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使土壤不致返盐。灌溉可以把盐碱土表层的盐分淋洗至下层,用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五是根据安达市的土壤特点,增加大中型农业机械连片种植,以机治硬脱盐。六是利用生物剂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地力,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盐渍化状况。

4 盐碱田治理措施

4.1 有效解决水资源供给问题

水资源不足是导致安达土地盐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要借尼尔基水库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加大北部引嫩向安达地区的供水量,解决水资源供给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大耕地和草原节水灌溉力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大力植树造林,注重水土保持,注重风蚀治理,加大拦蓄水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

4.2 综合利用治理技术,以点带面,全面治理土壤盐碱化

按照土壤的理化指标,对成熟的盐碱地治理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分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耕地多为低洼易涝地块但水源充足的地区采取旱改水、以水治碱改良土壤;对碱斑面积大的地区,采取施用康地宝、沸石、糠醛渣等改土剂对耕地碱斑进行改良;对干旱型盐碱土地区,采取灌排结合的治理措施[6-7];对瘦硬型盐碱土地区,利用大型机械进行连片和联合作业,进行浅翻深松、耕暄土壤,以实现土壤改良。

4.3 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推广发展沼气能源

一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鼓励农作物根茬还田、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二是发展农村沼气建设[8-9]。合理利用沼渣、沼液,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地产出能力。

5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田宏宇.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土壤问题及治理情况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6):79.

[2] 周和平,张立新,禹锋,等.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9-161.

[3] 殷厚民,胡建,王青青,等.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土旱作改良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017(1):236-242.

[4] 刘建红.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8(12):51-53.

[5] 张旭贤,张展羽.塔里木河流域土壤盐碱化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9):3848-3849.

[6] 曹惠提,罗玉丽.宁蒙灌^土壤盐碱化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3):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