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4 11:45:21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1

近年来,彭阳县着眼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强了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和应用,实现了集成创新;对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脱节问题,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 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和优质专用品种、大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增效技术,增加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主攻产业提质增效。以北部干旱带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整体推进马铃薯产业。北部以王洼镇、草庙为核心,发展淀粉加工型马铃薯;两河流域发展鲜食外销品种;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古城、新集建立脱毒薯繁育基地。

2 扩建冷凉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发展和品牌化经营,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实现蔬菜生产布局专业化、发展特色化与经营产业化;巩固和提升白河部级拱棚蔬菜标准园、宽坪设施蔬菜、长城塬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科技等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古城、红河、新集3个666.7hm2的设施蔬菜基地,带动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5733.62hm2,其中塑料大棚3600.18hm2、日光温室2133.44hm2。

3 建设高标准养殖业科技示范园区

按照“突出发展肉牛,大力发展朝那鸡,稳步发展猪羊”的发展思路,走“种养结合,养贩结合,以贩促养”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建设科技养殖示范园区28个,巩固提升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村40个,示范推广标准化暖棚圈舍和“三贮一化”池;以品种改良和补栏扩量为重点,新建黄牛冷配改良点,引进良种基础母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配合饲料应用技术,实现饲草加工机械化和饲草调制处理科学化;以县朝那鸡繁育中心为依托,以农户型孵化点为核心,扎实做好朝那鸡的提纯复壮和生产,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100%。

4 巩固集中连片玉米种植示范基地

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旱作农业,扩大优质地膜玉米播种面积,建立集中连片的种植示范基地,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饲草(料)资源,加快草畜转化;紧紧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早春(秋)地膜覆盖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播种和收获技术、间套复种技术等;实行严格的留膜、留茬、越冬等抗旱保墒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加快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优化玉米品种的品质结构,重点推广承706、屯玉53、中单5485、登海1号高淀粉和饲草兼用型中原单32号高蛋白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适时青贮玉米秸秆;引导玉米淀粉科学化生产模式,延伸产业链,加快玉米产业化发展进程。

5 打造小杂粮良种种植示范基地

加快良种基地建设,繁育推广一批小杂粮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定莜系列莜麦,定豌1号、2号、三角豆等豆类,北海道、92-1、美国甜荞荞麦,宁糜8号等品种,这些品种适宜当地种植,品质好且产量高,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选育出了适合我县不同类型区种植的小杂粮品种各2~3个;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基地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认定绿色产地和产品标准,打造小杂粮绿色产品品牌;积极培育小杂粮运销企业和专业户,拓宽市场流通渠道,建设北部王洼镇、草庙、何岘等边贸市场信息网点,提高信息服务。

6 新建药材和烟叶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我县退耕还林面积大的优势,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优质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和粮药套种,积极研究野生中药材驯化栽培技术,全面掌握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筛选培育出高产、优质、道地的栽培品种,形成了符合GAP要求的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和道地药材生产基地266.68hm2,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2000.1hm2,推广种植烟叶666.7hm2;加大市场营销队伍的培养,引导和支持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通过转包、租赁耕地或退耕林地等措施发展以企业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药材种植面积大、产品交易集中的乡镇农贸市场建立产地药材交易区,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为种药农户与客商提供交易场所,实现产品公平交易;培育药材、烟叶销售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外引内加快中药材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7 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2

尽管如此,基层农技人员却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由于吉林省乡村人际传播网络的缺失、村农民技术员在补助几近于无的情形下形同虚设;多数农户对大众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的方式不认同,电视对于农户来说主要是娱乐工具,而不是通过电视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也没有想象的大,上网的农民只有6%,如果以全省的农户为基数,这个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上网并不是为了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户对基层农技人员的依赖性很大,近90%的农户遇到技术问题首选基层农技人员。

解决吉林省基层农业科技组织传播中的问题,需要对当前基层农技体系的现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客观地说,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面临的情况,不论是从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上看,还是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上,都颇有过渡的意味。因此在原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外供给模式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情况下,目前的体制安排带有明显的过渡性,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刚刚拉开序幕,乡镇政府目前这种尴尬的角色亦不会是长久的制度安排。

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

部门科技传播能力的对策无论如何,当前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很难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依靠大幅提升工资待遇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必须适应当前农村的整体环境,认清形势,在过渡时期采取过渡办法。现阶段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需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自律,发挥政府的组织传播的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传播方式。

1.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现代农业的综合素质。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较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期之内其人员结构是很难改变的,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将决定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此,外企出于占领市场的目的,对自己产品的推广介绍而进行的各类培训极具可借鉴之处。当前应该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农业基本技能的考核测试,对其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的分层分类,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制定,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农业科技传播人员具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3

国内的水源整体来讲是很丰富的,特别是淡水水源在全球区域中排名占据第一位,不过,因为国内人口数量大,平均每人拥有的水源很少,怎样最大程度的科学使用淡水水源,怎样施展节水浇灌的影响,是现在十分关键的探索科目。

1 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分布不均衡

中国地域广阔,致使水源的散布十分不均匀。天然降雨以及国内水源的使用效率低,南方多降雨,耕地相比来讲比较少,每人占有的水源比较多。但是北方就属于耕地多,但是降雨不是很多,每人占有的水源并不多。在很多区域存在一直干旱,致使用水困难,水源散布不匀称。

1.2 污染很严重

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前进以及城市范畴的逐渐扩张,水源污染情况逐渐恶劣。工业制造导致的废气物以及废水的排出带来的污染十分严重,进而对水源的轮回使用带来了巨大的损坏;农业耕地中使用的化肥等通过降雨的冲刷流进江河,对水源带来了很大的污染。

1.3 浇灌用水奢侈

中国是农业大国,浇灌是农业主要用水部分,对农业的开展形成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因为国内农业的措施水准太低,浇灌使用的水科学使用率比较低,在农业浇灌使用水的程序中,存在很大的浇灌水的铺张浪费。因为浇灌是农业主要用水部分,因此想要从本质上处理国内水源的不科学使用局面,就一定要以节省以及科学使用浇灌用水开始。

2 节水灌溉的概念及技术应用

2.1 概念

节水浇灌是使用优异的农业科技,提升浇水的循环率以及使用效果。尽量在使用水源有用的状况下能够浇灌到更多的农业耕地面积。它在使用程序中关键包含水源的科学调节、运送以及调配水源、浇灌农业耕地以及农作物吸收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中区别使用不一样的节水手段,构成一个完善健全的节水系统。

2.2 措施使用

2.2.1 改善调节措施:这种措施关键包含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共同的调节措施、浇灌返回水的使用措施、多水源全面使用的措施和雨水洪水的运用措施等。

2.2.2 浇灌项目措施:这种措施关键包含管道运输措施、喷灌措施、改革地面浇灌措施等。这种措施的直接宗旨是在运送水分配水的程序中,降低水的渗漏以及耕地中浇水的深层损耗,科学的提升浇灌水的使用效果。

2.2.3 农业工艺以及生物节约水措施:这种措施包含选择最佳的抵旱物种、土壤保水药物以及作物挥发调节措施。现在,这种措施已伴随着社会的前进而进一步普遍使用。

2.2.4 管制措施:这种措施包含浇灌用水的自动资料体系,输送分配水主动检测以及监视措施、节水浇灌机制等。输送分配水主动检测以及监视措施使用了高规范的两侧装置,能够实时精准的了解浇灌地区的水况。

3 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3.1 从利用传统技术转变到新技术上来

目前,在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中,传统的灌溉技术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传统技术由于主要依靠简单的设施设备以及以往经验的控制,对水的有效的控制力低下,对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效率不高,既费时又费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旧观念,迎接新技术,大量使用灌溉节水的新技术,摒弃传统的落后灌溉技术。要从科学出发,把水的合理利用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对灌水时间的长短、灌水量的大小、灌水的均匀度等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节水灌溉经验,大力实施灌溉节水示范区,为我国灌溉节水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2 从传统的节水灌溉旧设备转变到节水灌溉新设备上来

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适应条件和土地需求,这时就要以以往的轻小型的喷灌机为主要设备,多方面研究不同的新技术、新设备,满足不同地区的土地需求,减轻节水灌溉设备的重量,提高设备的可靠和安全性;对于那些大型农场来说,在经济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大型的喷灌机;对于在城市郊区故果园和菜园来说,要以微灌为主要方式。总之,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不同的地区要有不同节水灌溉的需要。目前,节水灌溉的新设备一般遵循适用性、成套性、可靠安全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因此,在节水灌溉的新技术中,一定要以这些特点为出发点,使产品系统化和标准化。

3.3 从盲目灌溉转变到合理开发利用轨道上来

在我国旧时代,因为盲从的开展引黄浇灌,导致耕地大范围的出现盐碱化,乃至部分井浇灌区域因为大量开发地下水导致地表的塌陷,进而导致水的品质慢慢碱化,自然环境受到很坏的影响。

在以后的节水浇灌前进程序中,要使用适宜的方法,对不一样区域的水源开展不一样的划分以及评估。在合适的区域,按照需求,要主动开展探索以及开采建立地下水库,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水源实现科学的调节。并且,要模仿经济发达地区的节水浇灌经历,从水源的循环使用开展,弥补水源的缺乏以及主动科学的使用电脑等优异的科技,在全面思考水源全部要素的基础下,拟定科学有用的节水浇灌形式。

3.4 从学习外国技术转变到自主科研上来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薄弱,在节水灌溉技术上仍然属于比较低的水平,和国外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存在的很大的差距,同时,节水灌溉技术在推广中出现了不少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有待进行解决。在今后的节水灌溉发展中,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科学研究,提高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的科研水平,把以往单纯的学习外国节水灌溉技术转变到自主科研研发上来,要加强对微灌等先进技术与设备中存在的问题的处理和研究。同时,还要积极的加强与节水灌溉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认真研究,反复实验,推动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新发展。

3.5 从高额投入转变到农民需求上来

实时有用的概括了国内节水浇灌之前的经历,适当的改善节水浇灌新形式,研究适合的管制制度,以农户的好处为基本,推动节水浇灌措施的飞速前进。主动拟定以及施行各种优惠对策,从对策上对国内农业节水浇灌措施开展全力的参与,调节众多民户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科学改善节水浇灌的优惠对策,从以往的高额投入改变到农户的需要中来,让节约用水浇灌装置在农户中广泛普遍的使用起来。

4 结束语

节水浇灌措施的权利扩展以及执行是有利于国家以及民众的好事情,可以对国内现在水源的不足起到维护用途。当然,节水浇灌项目在国内的扩展以及执行是一件长久的策划,要各个部分一起主动努力,持续对浇灌业中具有的情况开展探索,完成水源的轮回使用以及合理开发,必须这样,才能够完成国内节水浇灌措施的大型使用。

参考文献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4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形成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依托各乡(镇)地势、经济、人文的优势和特点,优先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地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生产市场前景好、价格稳定、产销对路的作物品种,打造品牌,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以科学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共赢。

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紧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以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全力组织开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系列化科技服务。着力推广农业最新适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目标任务

     重点建设四个示范区:

(1)、法库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项目区涉及开发面积7.45万亩,分布在依牛堡镇贺尔海、马荒地、戴家荒地等村;大孤家子镇大孤家子村、拉马桥村;冯贝堡镇冯贝堡村;孟家镇西大村、团岗子村。打造法库高标准、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基地。

主要措施: ①水利措施:完善水源、输水、配水系统;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小型水库、塘坝及吸水渠首工程;输水渠道采取现浇混凝土衬砌,避免水源浪费。②农业措施:对地势不平地块进行土地平整;本着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原则对重点地块进行条田化、网格化规整;田间主干路路面用水泥混凝土硬化。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沟渠、河流、堤岸进行绿化、美化。④科技措施:推广工厂化育苗,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无公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示范区项目需用资金10389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产量提高:水稻亩增产100公斤,增收300元;质量提升,每公斤增收0.2-0.3元。亩增收320元以上。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局部气候条件得到优化。

(2)法库县高产玉米示范区。项目区涉及治理面积6.35万亩,主要分布在依牛堡镇大狼洞村、小狼洞村、黎巴彦村;大孤家镇路家房申、拉马桥村;冯贝堡镇榆树堡村、李荒地村、黄贝堡村;十间房镇尚屯村、樱桃沟村、马家沟村和孟家镇王家村。该示范区位于辽河北岸,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优良,是世界黄金玉米带的黄金地段,为此我们计划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借助其良好机遇,打造法库高产、优质、标准化玉米种植示范区,带动全县玉米保稳产、创高产。

 主要措施:①水利措施:有水源地块采取滴灌;对因改建高速公路造成原有河流、沟渠、道路被损毁的,全部重新设计、施工;低洼地区建设塘坝,实施沟渠排淤,保证旱能灌、涝能排。②农业措施:推广机械化栽培,实施耕地平整、集中连片治理;提高干道、支路标准,主干道路面采用沥青或混凝土,并与乡村公路相连;科学改良土壤,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推广保护性耕作。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排水沟、河流堤岸进行绿化。④科技措施:选用高产品种,推广密植、机械化耕作,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推广玉米吨粮高产栽培技术。该示范区项目需用15808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玉米产量明显提高,通过节水灌溉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拖,使玉米增产、增收。效益明显提升:达到亩增产100-150公斤,增收170-250元;通过测土施肥、机械栽培、精细播种、生物和化学防控等措施,每亩降低成本35元,亩增收205-280元。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3)、法库县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区面积4万亩,分布在冯贝堡镇黄贝堡;十间房镇拉马沟、赵贝堡村、榆树底村。建设林果示范基地4万亩(生态林、经济林3.5万亩、花卉0.5万亩)。

主要措施:①水利措施:实施灌溉工程、渠道治理工程、渠系建筑物配套工程;②农业措施: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种植结构调整工程、机耕路硬化工程;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排水沟、河流堤岸进行绿化。④科技措施:选用抗旱、优质苗木品种,推广林下经济高产高效栽培,加强田间管理。该示范基地项目需用资金7223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加森林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0%;二是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以玉米为主的旱田作物使用了滴灌等增产技术,亩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三是效益大幅提升,按照试验成功典型,寒富苹果亩收入3500元、万寿菊亩收入2800元、林下经济作物亩收入1000元;四是辐射带动作用彰显,极大地拉动全县一乡一业经济、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

(4)法库县绿色农产品示范区。项目区面积1.4万亩,分布在孟家镇老边村和七家子村。示范区计划建设日光温室1万亩,特色裸地蔬菜0.4万亩。打造北方有机蔬菜生产加工产业基地。

主要措施: ①水利措施:机电井工程,桥涵建设工程、电力工程、排水沟渠改造工程及灌溉工程。②农业措施:新建、改造农田作业路,田间主干路路面用水泥混凝土硬化;土壤改良,提高肥力;土地平整。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沟渠、河流堤岸进行绿化、美化。④科技措施:日光温室高标准设计,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该示范区项目需用资金3263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效益提升:日光温室有机蔬菜亩收入1.5万元,提高复种指数,强化市场流通和加工体系建设,打造蔬菜品牌,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做好与牡丹江牡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产销链接、出口贸易协定,蔬菜出口外销率达75%以上;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局部气候条件得到优化。

四大项目区涉及开发面积19.2万亩,项目计划投资3.67亿元。项目建成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5亿元。

四、工作重点

1、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园区要达到一定规模,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形成具有我县特点的农业示范带、产业带。

2、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道路交通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园区要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和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

3、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要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陈佳标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林涛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农经、林业、水利、农机、畜牧、国土、交通、科技、农电、环保、纪检、审计、检察院等主要领导组成。负责项目的整体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规划。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带建设的综合协调、项目调度及资金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财政局副局长黄占和担任,从县直相关部门抽调3-5人组成。

四个项目区分别由各部门做为协调小组的牵头人,其中:依牛堡镇高标准水田示范区由开发办牵头负责、大孤家子镇高产玉米示范区由水利局牵头负责、十间房镇(冯贝堡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由林业局牵头负责牵头、孟家镇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区由农业局牵头负责。

四个项目所在乡镇要相应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织,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组长,抽调乡镇精兵强将组成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分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2、加大政策扶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认真落实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整合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标准化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领域。

3、责任考核。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凝聚着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期望,县直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示范带建设作为2012年的首要工作、第一要务抓实抓好,咬定当年施工、当年见效,一年出成效,迎接全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县政府要建立阶段性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目标、细化责任、确保落。

4、应急预案

一是农民工短缺问题。沈康高速公里两侧项目全线开工需要农民工在3万人左右,我县的情况是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自行调配。二是群众上访稳定问题。按照市办及我县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达到社会稳定目的;三是极端天气问题。我县积极组织施工单位打破常规施工,客服一切困难完成当年工作。达到施工允许程度。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5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42-02

1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的成效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1]。土地治理项目投资分四大类:一是水利及田间道路工程设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88.0%左右;二是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5.5%左右;三是林业措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3.0%左右;四是其他工作措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3.5%左右。作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受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委托,主要承担县域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的实施任务。自2006年以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在六郎、陶辛、方村、花桥和红杨5个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13项次,对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据调研综合分析,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加速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8年中,先后引进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新品种90余个,开展新品种展示566.7 hm2,根据全县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6年以来,全县95%以上粮油棉推广品种系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试验区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能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为100%,优质率达99%以上。

1.2 促进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核心示范区“皖南优质烟叶――杂交双晚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带动了该项技术在岗丘区的推广,2007―2013年,累计推广面积2 226.9 hm2,增收节支722.3万元,该项目荣获2012年芜湖县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引进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在项目区试种,带动全县超级稻生产面积逐年扩大,2006―2013年,累计推广超级稻面积3.62万hm2,平均产量达9 522 kg/hm2,实现增产868.5 kg/hm2,累计增收稻谷31 439.7 t,增效达8 172.8万元。通过在项目区示范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2013年,累计推广运用配方肥5.01万t,增效19 502万元,中心土肥站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粮油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获2010年度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心全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推广水稻机耕、机插、机防(植保)、机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机插年服务面积1 333.33 hm2,研制的“水稻机械化栽插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2013年度安徽省级科技成果奖。

1.3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素质

农业科技推广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项目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2006年以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栽培、植保、土肥和农业环保专业站技术骨干,在5个镇13个项目区累计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396期,受训农民达38 282人次,分别超过计划任务的11.5%和6.9%。共接待咨询1.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7万份。由于培训内容结合项目区示范作物特点,很有针对性,所以深受项目区农民的欢迎,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素质。

1.4 科技示范成效显著

科技示范项目是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投资重点。2006年以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13个项目区累计开展了优质水稻新品种高产群体优化质量栽培,超级水稻超高产栽培,优质油菜、小麦新品种高产栽培,优质棉花新品种高产栽培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计48项内容示范,总计示范面积5 237.7 hm2,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51.0万元,据调研统计共增收节支为1 351.3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00∶5.38,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成功转化目标。

1.5 提高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水平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新种子、肥料、农药、植保器械购置)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在项目区得以运用展示和推广[2]。8年来,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7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中心技术人员获省级科技成果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县级科技进步奖3项,2人获县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中心“芜湖县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研究推广创建团队”荣获芜湖县首批“533”产业创新团队称号,中心技术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有34篇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6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书,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工作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训后备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2.1 认真抓好初步设计工作

根据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有关文件总体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组织专业公司认真编写《××镇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并报上级批复实施。

2.2 开展项目调研

根据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局对芜湖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的核批内容,组织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再次深入到项目规划区开展调研,在核批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细化编写《××镇土地治理项目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实施计划书》,同时成立项目实施管理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将《项目实施计划书》上报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待批实施。

2.3 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

经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意,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局、项目区镇人民政府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三方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将项目措施概况、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年度计划进度、验收考核指标和财政资金使用预算在合同中进行明确。

2.4 严格监督实施和资金管理

县农业综合开发局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对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在开展科技培训,种子、农药和肥料询价采购和发放,以及平时技术指导时,县农业综合开发局、有关镇政府都派人全程参加并监督实施,确保项目计划内容能全部实施到位[3-4]。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06〕13号《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费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县农业综合开发局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计划,所有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专款专用,因而从未发生项目资金挪用和截留情况。

2.5 做好项目总结

县农业综合开发局督促县农技推广中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收集有关图像和文字资料,并做到完成一个示范项目自验一个项目,在项目实施结束时,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及时编撰《项目实施资料汇编》。在国家和省、市对芜湖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前,县农业综合开发局会同项目区镇人民政府联合撰写《项目验收汇报材料》,并邀请县电视台结合平时采访报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内容,摄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DVD光盘进行声像动态汇报,此举受到上级验收组领导肯定。

3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及科技推广资金比重过小。据芜湖县8年来统计,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投资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资金中所占比重仅占5.5%左右,因此严重制约了项目区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二是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省、市二级农业综合开发局对县级实施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的农技人员在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方面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各地市之间交流少,外地市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不到及时宣传和推广。三是资金运转困难。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资金大多用在物化技术投入上,由于实行报账制,所有物化投入,如农药、种子和肥料均由实施单位先垫付,待物资发放到位后才按程序报账付款,加大了实施单位资金运转难度。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对种植业的服务功能不强。

4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建议

4.1 提高项目资金投入比重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建设标准,探索监管维护机制。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施成效,建议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投资比重由5.5%提高到10%~12%。

4.2 加大培训和交流力度

省、市二级农业综合开发局要组织基层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外地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4.3 向实施单位预拨资金

为减轻项目实施单位资金运转困难,可考虑先拨付一定比例资金到项目实施单位,待正式报账后再扣除的做法。

4.4 鼓励成果转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农业科研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5]。

4.5 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在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中,根据项目区实际,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和统一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全面提升项目区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6-7]。

5 参考文献

[1] 唐宗阳.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59-360,363.

[2] 刘建.南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1-14.

[3] 张志强.芜湖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效果、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3):44-45,29.

[4] 刘建,王军.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5):44-46.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6

    (1)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主要从输水工程上和农业灌溉方式技术上进行探究。比如在河南,在农业用水的运输上,光在输水量上就能损失到60%左右,这是占全省平均灌溉输送水量的比率。而国外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农业用水中输送水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进行高效节水研究,在渠道的防渗方面、渠道的配套方式上,低压管道的输送农业用水方面上进行节水研究。像滴灌等各种节水措施都可以使用其上。

    (2)农业的高效节水措施分析,在农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实施节水,可以在限制作物的蒸腾上,抑制土壤的蒸发上进行探究。还有就是可以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抗旱育苗、限量农业生产、做好农田的保墒措施、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等措施。

    (3)节水管理措施,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把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最优分配,来提高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和灌溉水之间的转化,以及经济产量和光合产物效率的转化。可采用抗旱灌溉、不十足的灌溉和低水量的灌溉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农作物对水分的供应,充分利用有效降雨的措施,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采用低定额灌溉一般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用好水、管好水、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我国农业高效用水前景探析

    要想实施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就必须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中充分的利用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模拟的相关的高薪技术措施等等。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仅涉及的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节水输水工程上的技术问题,亦不是把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简单的连接在一起。而是在熟悉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的联系水利学、工程学、农作学、遗传学等等,各种学科要充分的联系起来。把农业的高效节水结束措施定位在与水灌溉—土壤水保墒—污水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干物质质量—农作物的循环转化等等。此外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措施也需要信息、生物、计算机、化工、水利工程、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等等。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深刻的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各类先进的高效的节水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我国农业管理、技术、专利、产业、标准为一体的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

    (1)目前各国对水位农业的服务政策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高效的保护水资源就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进步。当前的立体化农业、新型生态农业、新兴有机农业、新兴设施农业等等模式都是高效节水型的绿色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地下灌溉、微型灌溉、营养液培植、膜下灌溉等技术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新型模式。

    (2)喷灌机目前其研究开发方向是综合利用项目及进一步节能节水,其仍是作为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近年在兼喷施农药和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尽管不同喷灌机各自的优势不同,但综合考虑其条件,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平移式全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等是推广重点。

    (3)目前的地下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好的和最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推广和应用的方面上还存在着速度慢、认可率低等等现象。但是依据这种技术的高技术含量,我相信这些理论实践会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7

二、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1.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在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进入到新的世纪开始,种植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调整,在农产品的产量方面开始稳定的增长,已经和市场的需求变化逐步的适应。在农业以及畜牧业等经济发展方面也开始有着稳步的增长,从总体的发展形势上来看,我国的农业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势头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农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以及在总体的抗灾能力上不强等等,这些方面都会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的农业经济增长的投资因素是比较关键的,这对农业经济增长就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投资的过程中,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多变的发展环境下,市场化改革对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也有着促进作用。在农业发展经济上的投资进行加强,就能将农业经济的增幅加以提升,在经济增长的效率层面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当前的投资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政府在信贷的方式下来进行的投资,所以只有能够对政府支农以及信贷的投资得到有效加强,对农民贷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能有助于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和健康的发展。

再者,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因素还体现在出口因素层面。在这一因素方面,主要是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是愈来愈大,通过出口能对我国的内部经济的增长可有效带动。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通过出口政策的科学实施,就必然会带动整个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能有效的提升。我国在近些年的农产品出口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杂农产品的出口国也相对比较的分散等。

另外,农业经济增长的消费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只要有消费就会必然带动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在消费量方面也比较大,这就对农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在消费措施方面的科学化实施,就能保障农业经济的安全稳定的发展。注重对农业结构的科学化调整,以及将人们的生活得以有效提升,就要在农业的发展上进一步加快。

除此之外,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的因素中,还有制度因素以及科学技术的因素。从制度的因素层面来说,主要就是科学化的制度能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而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经济增长的数据说明模型扩展及优化策略实施

1.农业经济增长的数据说明模型扩展分析

从农业的经济增长数据说明和模型扩展方面来看,在诸多方面也需要进行强化。在其中的土地投入方面,主要是将农业土地使用量来进行生成土地投入指数的,这就要能够对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茶园等面积得以详细的考虑,要在土地投入层面得以充分的重视,注重模型的扩展。而在资本投入的模型扩展层面,可通过对可比价农业总产值减去增加值的方式。除此之外,在劳动投入以及自然灾害和政策投入等模型扩展等层面要能充分重视。要能和实际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农业经济的增长以及良好的发展。

2.农业经济增长的优化策略实施

为能够保障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就要能够在相关的措施实施上体现出科学化。笔者结合实际探究了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些优化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第一,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要能充分重视相关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只有注重生产技术的有效优化和利用,才能保证生产效率的提升,才能在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促进作用。这就要能够对农业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等得以充分重视,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就要能将当前的先进生产技术普及推广得以充分重视,对新的农业生产机械和技术的应用要能科学化,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第二,对农业经济增长措施的实施,要能在促进因素方面继续保持和优化。要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得以坚持和进一步的完善化,要对土地的承包期进行延长,要能在承包合同的管理层面进行有效强化,还要能注重对土地承包和其它的一些农地制度的创新发展。在农业的投入适度增长方面要能得以有效的保持,在这一方面就要能够对资金的来源渠道方面进行积极拓宽,对新资金来源的途径进行增加。

第三,加强对农业的技术进步,要能够从研究层面进行优化强化,并要能够注重政策上的扶持等。在进行农业科技的研究过程中,就要能够再者重点以及正确的方向上准确的把握,将农业的科技含量要能得以有效的增加。还要能注重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将农业的科技体制要能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将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不仅如此,还要能够注重对教育产业的发展加大力度,要能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不断的提升。从这一层面就要在农村的基础教育层面进行强化,并要能从多种形式以及途径下对农村职业技术的教育工作进行加强,这些对农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8

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要“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指出,“继承推进农科教‘三结合’,全面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要“集中力量组织推广一批重大农业实用技术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力争在短期内见到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指出,“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促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相互协作,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充实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保障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并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鼓励他们为农业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为此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有关问题做如下通知:

一、各级政府人事和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含畜牧、兽医、水产、经营、农机,下同)技术推广机构、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职务评聘应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使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成为调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在评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做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三、对于学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推广业绩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可以申报评聘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员、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其申报条件、评审标准、评审程序和聘任办法,按照《农业部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研究员、教授职务的实施意见》执行。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9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市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建议书 一、  项目基本情况:1、       项目区所在位置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      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008元。2、       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3、       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    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4、       项目区建设条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二、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依据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区内有      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三、  项目规划设计㈠设计标准①                  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②                  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③                  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㈡水利措施①             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②             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㈢农业措施①      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②      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③      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④      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⑤      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㈣林业措施①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②             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③             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㈤科技措施①             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②             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③             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㈥建设目标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①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②             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③             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④             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为##及全省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有效地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四、  建设内容㈠水利措施:①新建机耕桥  12  座;②新建小电灌站 25 座;③新建苏Ⅱ灌站  4 座;④新建硬质渠 0.48 km;⑤新配套小沟建筑特  186 个;⑥架设电力线路  14 km;⑦新增100KV变压器  4 台套。㈡农业措施①全面条田方整化实现农田标准化 20000亩;②新筑机耕路砂石路面  5.5 km;③新增农业机械收割机10台,插秧机100台。④新建种子仓库  800 平方米。㈢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意杨 10万株。㈣培训措施:项目区根据季节特点,农事需要及时组织相关培训。五、  投资概算及筹资措施1、       投资概算:本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 655.35 万元;农业措施 160.1 万元;林业措施   30 万元;科技推广  3.25万元;前期工作费  1.3万元。2、       资金筹措:申请中央财政 480  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 160 万元,群众筹资210万元(约需投工10万个,折币20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合计210万元)。六、  预期效益1、       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2.64万亩,产量产值将有显著提高。①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小麦100公斤,亩增收入75元,计增收 198万元;②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稻谷 150公斤,亩增收入 120元,计增收 316万元;③项目建成后,每亩可节约成本 55元,计节本 145万元;④项目实施后,合计可增收 659万元,亩平 249 元,人均 319元。2、       社会效益:①项目实施后,可年产弱筋小麦 600万公斤;②项目实施后,可年产优质稻谷 950万公斤;③项目实施后,主体高新技术普及率将达100%,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④             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我地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⑤             项目实施后,能带动我地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⑥             项目实施后,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户灌水机械的重复投资,节约发能耗,节约用水,降低农本。砂石路面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运流速度,增加了效益。3、       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由于地面整治,改造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规范农业投入品质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七、  保障措施1、       组织机构: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开发局,##镇人民政府及项目实施的相关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名单(略) 2、       监督机制: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分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建立项目内部相互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和资金管理正常运转。3、       保障措施:由项目管理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细化建设目标、内容、标准,强化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理,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10

创造丰收新佳绩

自2009年以来,连年大旱给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旱灾发生范围由常年的30余个县增加至近100个县;受旱区域由山区、半山区向坝区延伸;受旱面积由常年的300万亩左右上升到近1500万亩;受旱时段由冬春旱为主向秋冬春、冬春夏连旱发展;受旱作物由一年生的粮经作物扩展到多年生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干旱影响的产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旱灾损失由常年的数亿元扩大到近年的数十亿元。四年全省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达到7347万亩次,131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累计396亿元。但在艰难困苦面前,全省上下不屈不挠、排难而上,奋力保持了农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奇迹般地创造了四年大丰收的辉煌成绩。

(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1634万吨,增产45.7万吨,增长2.9%;2010年,粮食总产1650万吨,增产17.1万吨,增长1%;2011年,粮食总产1755.6万吨,增产105.6万吨,增长6.4%;2012年,粮食总产1827.8万吨,增产72.2万吨,增长4.1%;四年年均增长2.4%,连续迈上330亿斤、350亿斤、360亿斤三个台阶,实现历史罕见的连续10年粮食增产,稳居全国粮食产量第14位,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重始终稳定在3%以上。

(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9年至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8.6%、17.3%、19.5%、14.7%,连续迈上了4000元和5000元两个台阶;4年累计增幅达到74.6%,比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幅59.1%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幅66.3%高8个百分点,呈现了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同期省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农民收入增幅的可喜势头。

(三)特色经作大幅增长。2012年,全省糖、胶、茶、咖、菜、花、果、油、桑等主要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和产值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29%、86.7%。其中,咖啡面积134万亩居全国第一、产值18亿元,分别增268%、216%;橡胶面积820万亩居全国第一、产值96亿元,分别增25.4%、90%;甘蔗面积520万亩居全国第二、产值100亿元,分别增11.9%、125.2%;茶叶面积580万亩居全国第二、产值71亿元,分别增15.1%、179%;蔬菜面积1235万亩,产值285亿元,分别增41.1%、90%;蚕桑面积150万亩居全国第三、产值22亿元,分别增25%、46.7%;花卉面积70万亩,产值266.8亿元,分别增33.7%、51.6%;水果面积535万亩,产值101.5亿元,分别增23.4%、147.6%;油菜面积445万亩,产值28.8亿元,分别增31.1%、51.7%。

(四)肉类总产稳定增长。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由2008年的12%提高到35%。2009年至2012年,生猪出栏分别达到4334.8万头、4600万头、4991.9万头、5201.3万头;肉牛出栏分别为300万头、315万头、330万头、345万头;肉类总产量分别为458万吨、486万吨、521万吨、539.4万吨。2012年,全省新增国家生猪调出大县5个,总数达到31个,居全国第五位;居民人均有肉达到117公斤,是全国人均有肉量60公斤的近两倍。

二、依靠科技抗大旱,

转变方式夺丰收

为什么四年大旱还取得了四年大丰收的喜人成绩?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鼎力支持,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全省大干水利等因素之外,关键的一条是最大限度地依靠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加大先进实用抗旱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打赢了减损失、保增产、促增收这场硬战。

(一)依靠科技措施,稳定种植面积。只有稳面积才能稳产量。四年来,我们始终重视依靠科技措施来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一是推广间作套种。引导农民大力实施粮粮、粮烟、粮油、粮菜、粮蔗、粮果等间套种技术,“把天拉长、把地拉宽”,大幅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的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2009年至2012年,全省累计发展间套种面积13443万亩次,累计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300万亩次以上,确保了全省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二是实施“三干”播种。在山区、半山区大力推广应用干土、干肥、干种的玉米“三干”播种法。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玉米“三干”播种1500多万亩次,确保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三是推广水改旱。为确保水田不因干旱撂荒,对水源难以保证的雷响田、台田、梯田等田块,改种玉米、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滑坡。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水改旱576.8万亩,玉米面积从1900万亩增加到近2200万亩,新增粮食17万吨以上。

(二)依靠科技措施,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单产是增加总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依靠科技措施提高单产,是我们抗旱保增产的又一个着力点。一是推广抗旱高产优质良种。加快研发和推广产量高、抗旱性强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稳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推广耐旱新品种50多个,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比如,好栽种、产量高、米质好、抗病抗旱力强的超级稻“楚粳28号”,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亩产连续4年突破950公斤。禄丰县示范抗旱水稻新品种“云两优2186”,在没有农田水灌溉的条件下,2011年每亩仍实收450公斤。二是推广地膜覆盖。充分发挥地膜增温保湿、保肥除草、防虫防病等作用,提高土壤保水率,延长作物抗旱期,有效解决山区玉米“种早不出、种晚不熟”的问题,确保高寒冷凉地区旱地作物增产增收。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推广地膜玉米、地膜马铃薯和地膜甘蔗6500万亩,据测算,地膜玉米平均亩增产80公斤,地膜马铃薯平均亩增产350公斤以上。干部群众称赞:“一张薄膜解决了低温干旱大问题、一张薄膜解决了提高复种大问题、一张薄膜解决了农民增收大问题。”三是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在全省组织开展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和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挖掘了现有的品种和技术的增产潜力,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2008年至2012年,全省累计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2540片、示范面积2596.12万亩,新增粮食总产198.26万吨,每公斤粮食按2元计,实现新增产值39.63亿元;实施油菜高产创建152片、示范面积152.94万亩,新增油菜籽总产2.64万吨,每公斤油菜籽按4元计,实现新增产值1.06亿元。

(三)依靠科技措施,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结构是减轻干旱损失、拓宽增产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我们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发展冬季农业。有效利用冬春时节宝贵的水资源,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开发模式。滇南热区重点发展冬马铃薯、冬大豆、冬早蔬菜、鲜食玉米;滇中地区重点发展优质小麦、啤饲大麦、鲜食蚕豆、精细蔬菜;滇东北和西北地区围绕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低热河谷区,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和冬马铃薯。2012年,全省冬季农业开发面积从2009年1975万亩增加到2342万亩,增加367万亩;产量从1231万吨增加到1466万吨,增加235万吨;产值从149亿元增加到263亿元,增加114亿元,亩均产值达到1122元,较普通小春作物平均增加近700元,增加近175%。二是发展晚秋农作物。充分利用烤烟和玉米生长后期余水余肥余膜,抢抓秋末热量足、土壤墒情好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晚秋玉米、马铃薯、蔬菜、秋豆等秋冬时令作物种植,有效提高夏秋降雨利用率,减少水肥投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促进农民收入增加。2012年,全省晚秋播种面积达1174万亩,比2009年增加4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80万亩,增加286万亩;粮食综合平均单产达112公斤/亩,比2009年提高了6公斤。三是调整农作物播种期。为避开旱情最重的2至4月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主动调整作物播期,推广小春避旱种植,尽可能避免“苗等地”、“苗等水”等问题。2009年以来,推广早播油菜100万亩,早播蚕豆600万亩,甘蔗改春植为冬植450万亩,达到了减灾增收的良好效果。

(四)依靠科技措施,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用水是应对旱灾的必然举措。我们主要应用了以下节水技术:一是推广集雨栽培技术。为有效利用雨水,在玉米种植中广泛推广“窝塘”、“灯盏塘”集雨栽培,采取起垄覆膜塘播、沟播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水分流失,增强作物的抗旱保墒能力。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推广集雨栽培3200万亩,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到40%以上。二是推广节水育苗技术。各地充分利用有限水源,采取集中育苗、工厂化育苗等方式,推广漂浮育苗、塑盘育秧等技术,变大面积抗旱为小面积保苗,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解决了干旱对播期的影响,确保播种面积不因种苗受到影响。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集中育秧育苗400多万亩次,烤烟集中育苗育秧比例达到100%以上,水稻达到50%以上,蔬菜达到80%以上、玉米达到30%以上。三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重点在蔬菜上推广喷灌技术,在花卉、水果、中药材等作物上推广滴灌技术,在玉米等旱粮作物上积极推广简易滴灌技术。2012年,全省推广各类喷滴灌160多万亩,建成各类节水设施农业200多万亩,每年平均节约用水约3亿立方米。

(五)依靠科技措施,增强生产能力。改善农业发展物质条件,是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实施了以下举措:一是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截至2012年底,全省累计投资132亿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169万亩,改造后增加耕地面积12.68万亩,全省高稳农田面积达到3800万亩,实现全省农民人均1亩的目标,为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2012年底,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与2009年相比提高20个百分点;农机作业面积达7624万亩,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机械灌溉面积分别达3385万亩、104万亩、427万亩、1541万亩,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69%、500%、200%、98%。水稻、马铃薯、玉米机械作业化水平实现零的突破。农机作业的范围也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拓展,由耕、播、收向农产品加工延伸,服务领域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有力地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三是科学防治次生有害生物灾害。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积极推广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大力推广运用黄蓝板、物理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开展化学防治,切实加强干旱引发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增强了减轻灾害的能力。

(六)依靠科技措施,转变养殖方式。畜牧业是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按照“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的思路,依靠科技加快推动养殖业发展。一是推广耐旱优质牧草新品种。实施草地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做到科学减畜和以草定畜。2009年以来,推广紫花苜蓿等耐旱优质牧草12万亩,实施草原禁牧2731万亩。二是开展节水养殖。按照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把推广节水设施改造作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年来,改建、改造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119个,改建、改造标准化猪舍311.3万平方米;建沼气及污水处理池51.5万立方米、排污沟217千米,建微生物发酵床及堆粪区2.8万平方米,累计安装自动饮水设备上万套。目前,规模生猪养殖场、肉鸡场、蛋鸡场、奶牛场饮水自动化已达到100%,比传统的水槽喂水,节约用水超过50%。三是发展干清粪工艺。摒弃原有的水冲粪、水泡粪工艺,大力发展干清粪工艺,减少养殖用水。目前我省规模化肉鸡、蛋鸡养殖场和大型的生猪养殖场已全部采用了干清粪工艺,节约用水超过70%。四是推广雨污分流。按照“先大后小,先示范再推广”的原则,在规模养殖场积极推广雨污分流示范工作,目前全省153个万头猪场已全部实现了雨污分流。无害化节水养殖技术的普遍推广,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减少了动物疾病的传播,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同时,为了切实依靠科技措施保生产保增收,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几年来,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30亿元以上。用于粮食科技措施推广的资金也在逐步增加,仅2012年省级财政投入科技增粮资金3亿多元。这确保各项科技抗旱措施落到了实位、发挥了作用。

三、再接再厉强科技,

力促农业谱新篇

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继四年连旱之后,今年又发生冬春连旱。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省新的旱灾难以避免。而且,实践证明,农业发展靠科技,农业抗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扭转云南农业“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等雨栽种、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必须切实加强科技抗旱工作,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抗旱减灾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务必以更强的意识、更大的气魄、更实的举措、更多的投入,狠下功夫谱写科技进步、科技抗旱、科技兴农的崭新篇章。

(一)在总结推广上狠下功夫。事实表明,我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科技抗旱措施,抗旱减灾效果突出,增产增收作用明显。要认真总结近几年积累的科技抗旱措施,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特别是对一些适用范围广、影响重大的间套种、地膜覆盖、避旱种植、水改旱、耐旱品种、“三干”播种、集中育秧育苗、集雨栽培、节水养殖等抗旱技术,要狠下功夫总结推广,让这些抗旱技术在红土高原上遍地开花结果。

发展农业科技的措施例11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业水利灌溉模式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为切实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保护环境,相关农业部门在水利灌溉过程中将节水技术措施融入其中。本文就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优化水利灌溉渠道实现节水目的

在整个农业生产作业中,要想真正将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落实在实际农业生产中,需要加大对农业水利灌溉渠道的维护。渠道的清洁度和畅通性对水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直接性影响,同时也关系到节水成效。因此,要想切实达成节水目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渠道发生堵塞[1]。例如,农业相关部门可通过委派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团队进入农业水利灌溉区,对当前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对渠道淤泥堆积、垃圾杂物等情况进行相应记录,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对水资源浪费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查找堵塞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改善堵塞的方法,制定节水策略。相关部门通过对当前水利灌溉渠道进行优化,对渠道设置进行变更,将以往传统模式下的单一管道输水模式转变为当前的低压管灌模式,能促使水流借助管道流入农田中,一方面可以降低淤泥堵塞问题的发生,提升水利灌溉工作效率的意义;另一方面能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以及不合理使用行为。从整体上来看,将低压管灌节水技术应用在农田灌溉上,具有工程构造简单、成本支出低的优势,可将这种节水技术用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农田灌溉作业中。

2健全并完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设施

从根本上保证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落实在实际农田灌溉作业中,其最基础部分就在于农业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如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那么在实际农业生产作业中就无法发挥水利灌溉设施的节水作用。为推动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部门应将完善农业水利灌溉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工作。就水利灌溉设备更新来讲,以往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传统模式下的水利灌溉工程设备都是农户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采购,所采购的设备缺乏使用科学性,灌溉效果和节水效果不佳。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农业需要,加快更新水利灌溉设施设备,根据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引导农户科学采购具有节水性能的水利灌溉设备,减少因设备的落后和不完善等因素对水利灌溉作业成效以及节水技术应用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加快推动农业水利灌溉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才能为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有效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构建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监督管理体系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农田水利灌溉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行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其根本前提就在于监管体系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并落实节水技术监督管理体系在水利灌溉工程中的应用。在农业水利灌溉中,若缺乏相对全面的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无法切实保证节水目标的实现[2]。改善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快速度构建全面的水利灌溉工程监督管理体系。水利灌溉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才能确保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顺利落实到实际农田生产作业中。但就当前实际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很多水利灌溉设备存在因长期运行使用出现年久失修或杂质磨损等情况,在实际使用中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利灌溉设备的运维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通过制定相应的水利灌溉设备保养工作制度并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水利灌溉设备的保养和节水工作落实情况,保证水利灌溉设备的正常运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降低水利灌溉设备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4积极应用生物技术实现节水目标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更多的抗旱植物品种不断研发出来,具有抗旱节水性能的农作物需水量更少,对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部门可积极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结合具体区域的水利灌溉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研究生物循环链条,培育出更多适合该区域种植的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作物品种,对推动水利灌溉模式及节水技术措施的有效利用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生物技术能够从新的层面上转变并创新农业灌溉和节水形式,有助于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5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

在应用农田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措施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要更新和转变农户的灌溉理念,加大对农业灌溉知识的宣传力度,促使农民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灌溉知识的重要性[3]。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农业灌溉节水技术试验田,通过试验田的应用效果来强化该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和可信度,为大面积推广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从根本上来讲,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应用,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对比较多,本文所讲的农业节水技术可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率,希望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付晓双,荆燕燕,陈文蛟.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