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6 16:55:34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1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生育政策;徐州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fertility policy;Xuzhou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26-02

0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时,称为老龄化人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徐州劳动人口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各个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妥善解决和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是实现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1徐州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1 老年人口的规模大资料显示,至2006年底徐州市老年人口总数达132.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80岁以上高龄人口约占老龄人口的16.5%,到2020年将达到190万,约占总人口的18.5%。

1.2 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2005年全市总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8.86万人,下降0.99%,而同期的老年人口却增加了16.22万人,增长了22.8%。显然,徐州老年人口增长不仅绝对量大,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1.3 老龄化在城乡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2005年徐州城镇、农村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8.91%和10.78%。

1.4 老龄化要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在5000到10000多美金,而徐州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金,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的地区,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2人口老龄化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消费结构面临转变老年人口的增加,用于医疗方面、老年服务的消费需求将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

2.2 影响科技创新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

2.3 劳动力比例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4 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生命周期的延长,在不远的将来,一对年轻夫妇可能要赡养4至6个以上老人。养老压力和老年人医疗卫生资源消费压力较大。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

3现行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从封闭人口看,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这一结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成立的。我国学者对新中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从中国的情形看,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化的最主要原因,适当改变生育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从理论上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的最优人口应该不仅仅只关注人口数量和结构,而且更要注重人口质量、人力开发等。但是,计划生育所能直接调节的只能是数量与结构。经过20多年的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问题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突出,相反,人口结构、人口质量问题显兀出来。

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合理的生育更替水平一般用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来计算,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是2.1~2.2,也就是说达到这个水平国家和社会经济才能可持续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为2.0。研究证明,1.8的总和生育率,是我国保持合理人口结构的“黄金分割点”:既保持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较低水平,又保持人口年龄、性别等的结构控制在合理范围,使人口数量变动与素质、结构变动相协调,同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调整到相对较好的状态。

目前徐州城区人口生育水平已降至相当低的水平。资料显示城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5。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低生育率会造成人为选择出生婴儿性别的情况增多,影响性别比,对未来的社会造成影响。徐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徐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7:100,大大高于无人为干预的人类自然生育103-107比值的正常值。

4建议

4.1 认清现状,着眼未来,转变观念,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徐州的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存在二元化,既农村的二孩生育政策比城市宽松,例如在农村,一方是独生子女户结婚,即可生育二孩,而城市里必须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才能生育二孩等。这些政策很大程度降低了徐州市城市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水平,使得城乡新增人口数量差别加大,导致徐州城市新增人口数量明显少于农村新增人口数量,反过来由于农村教育条件、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经济条件较差,其新增人口未来的综合质量明显低于城市新增人口,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解决未来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调整是要遵循人口自身规律的,是要有前瞻性的。例如现在出生的人口只有在15年或20年以后才能进入劳动力人口的行列,届时如果感到人口过于老化或劳动力不足,再以计划生育来调节将是无济于事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社会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的重构过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由于目前是以城镇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城市化标准的,所以许多城市政府部门往往会出现通过行政区划的改变,例如“县”改“市”等方法,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却忽视了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忽视了城市化后人口结构、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城市化不能就城市而论城市,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水平,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储备”。

不同的生育政策将决定徐州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而是要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适时地将计划生育政策纳入到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中,调整计划生育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在稳定现行政策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未来人口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作用,而将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2 把现行的追求低生育率的生育政策平稳过渡为“低生育率水平与调控人口年龄结构质量并举”的政策

4.2.1 具体是指高于生育率更替水平的农村地区,应继续搞好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使生育率水平降低到2.0左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保持较低水平的主城区,则不再是继续维持这样低的生育水平,而是应该采取合理措施,把生育率的上限调控到1.8的合理水平左右,以达到调控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的目的,改善出生性别比问题。

4.2.2 为避免回升过快,作为过渡措施,先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且只有一个孩子的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如响应者过少,再考虑全部放开,让愿意生育者再生一个孩子,当然生育二胎是上限。实际上,受环境污染、结婚年龄越来越迟影响,现在不孕不育的家庭正越来越多,已占12%多;另外受经济条件和社会综合因素影响,城区有生育二胎或多胎意愿的育龄群众比例不高,有的还选择丁克,不要孩子!因此,对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徐州城区,合理调整生育政策,总和生育率是不会回升过快的。

参考文献:

[1]龚幼龙,严非.社会医学[M].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44-45.

[2]徐州市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Z].

[3]徐州市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Z].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并产生养老金缺口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一些学者曾提出改革现行退休制度、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但是由于退休问题涉及人群范围过大,此项建议一直处于讨论争议阶段。直到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国家相关部门开始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目前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个社会背景。一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二是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首次出现了绝对下降的趋势,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会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这使得我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而“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会面临劳动力资源不充足的状态。

二、多源流分析框架

多源流分析框架最早是由美国的公共政策学家约翰?金登根据科恩、马奇和奥尔森等人的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模式”建立,这一模型对政策议程的确定过程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多源流框架将政策过程看作由三股源流所构成的过程,分别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问题流是由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形成的,社会问题能否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取决于问题本身。政策流是指针对政策问题提出的各种思想,或者专门设计的可行性建议,各种思想相互作用和扩散。政治流包括国民情绪、公众舆论、权力分配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反映着政治形势与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状况,对于政策议程发挥明显的作用。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的源流,但都对政策议程的建立起到促进或者约束的作用。在某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股源流汇合到一起,公共问题就会被提上议程,形成了“政策之窗”。由于“政策之窗”打开的频次和开启时间有限,因此,政策建议的倡导者如果想推动某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抓住并利用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促使问题流、政治流与他们所倡导的政策相结合。

三、延迟退休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1.“问题流”分析

问题一般通过系统性指标发生变化、焦点事件或者负面政策效果的反馈,进而导致问题之窗的打开。延迟退休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高度关注,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养老金缺口等问题。

(1)我国人口结构逐步趋于老龄化。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年龄超过 60 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由于改革开发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年轻人口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升高。中国现在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5岁,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4.83亿,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2)养老金缺口巨大。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的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庞大。据人社部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万亿元。而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有效降低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在建国初期依据人口预期寿命制定的,退休政策不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目前的人均寿命重新考虑。

2.政策确定的“政策流”分析

政策共同体中的成员都围绕政策问题提出主张,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得到重视。在政策的选择过程中,经过检验,最终只有技术可行性高与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强的政策通常更易于被接受并提上政策议程。

2004年开始,我国专家学者陆续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政府部门也作出一定的回应。2004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在考虑延迟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银色浪潮"对社会养老的压力。2008年10月,人社部表示: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采取“小步渐进”方式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近年来政府关于延迟退休的问题逐步明朗化。2011年3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全面地、慎重地、积极地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2013年,国家发改委专家表态,提出了“温和延迟退休”的概念。这些建议成为渐进式延迟退休生成的政策流,推动了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确立。

3.政策确定的“政治流”分析

政治流反映着政治形势与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状况,促使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观念,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延迟退休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构成了政治源流的主要部分。

美欧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经历了人口结构转变,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延迟退休政策在多数国家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改革措施初期遭遇较大的压力,国外政府没有放弃,通过“小步渐进”的方式,在协商、谈判中逐步提升退休年龄。这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加剧,我国政府将延迟退休提上日程,努力寻找可行的解决措施。综合各方面实际考虑,为了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前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我国政府表示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此项决议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求,并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

4.“政策之窗”打开

潜在的议程项目如果符合目前的民族情绪、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与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的取向相一致,那么这项议程就容易上升到优势地位获得成功。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3

《条例》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1990 年10 月26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福建者老年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新《条例》共八章七十二条,明确了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老龄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工作体制、各方职责。

统计数字显示,福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从十一五末的421万增加到十二五末的515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1.4%增加到13.41%。人口老龄化形势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增加快速,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大量增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难度加大。

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省人大代表根据群众反映,提出了近80件关于养老和老年人问题的建议,内容涉及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加大相关代表建议的督办力度,保障老年人权益。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华在《条例》通过后的新闻会上介绍说,1月20日,《条例》草案提交福建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代表们对《条例》草案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推进福建老龄事业发展,制定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十分必要。

《条例》从政府责任、家庭责任、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其中,明确了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对三无老人由政府给予供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给予生活和医疗救助,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构建对失能、失独、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体系,建立失踪老人信息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开展照料需求评估,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给予适当护理补贴。

同时,《条例》规定,老年人对本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违背老年人意愿,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徐华就此表示,也就是说,老年人有权对啃老说不。

针对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的问题,《条例》规定政府应编制和落实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设施,在土地供应上予以优先支持,按总人口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养老设施。对新建城区和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加快现有建筑、公共场所适老性改造,促进宜居环境建设。

此次通过的新《条例》公开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公众对针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关注。《条例》提出,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扶助,独生子女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应当支持其子女对老年人进行照料,并规定用人单位要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带薪护理时间。

相关阅读:

福建省老年人权益将有升级版法规保障。昨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的说明,该法规昨日下午起提交各代表团审议。据悉,这是福建省人代会历史上首次审议实体性法规,审议这项民生法规也成为本次省人代会的重头戏。

为什么

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

目前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率达13.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福建省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0年10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

此次福建省为老年人权益保障重新立法,是对原有法规的全面升级,是贯彻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决策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有关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服务的立法议案、建议比较集中,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切,有必要通过立法,将福建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成功做法写入法规,并通过立法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意识,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

要将这部法规提请大会审议

这部法规草案此前已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在审议过程中,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共有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讨论,力求省人大代表全面参与立法。草案在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时,也得到各界热烈响应。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直接最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代表大会立法,可以最大程度反映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动员全社会关心、参与老龄事业。谈到为什么将这项法规作为提交省人代会审议的首部实体性法规,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项立法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推动健全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目前全国老龄工作主要由全国老龄委下设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这个机构仅仅是个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大体如此,这个机构职能层级低、上下不统一、机构设置五花八门,大多数为各级民政部门的内设机构,缺乏权威性,在统筹协调和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力度上存在很大差距。

张汝财提案建议: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及各省、市、县老龄工作机构归口到党委或政府,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权威领导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明确工作和权力,增强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权威性,统一领导全国和各地的老龄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层落实,改变目前这个散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和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共性的社会问题,面对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局面,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

1 研究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人口老龄化是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做出的分析和判断,是指在一定的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或者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 。这意味着在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某地区或国家人口处于老龄化的状态,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问题。就我国而言,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10.45%,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7.09%,标志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主要特点是:

一是老龄人口数量多。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在“十一五”期间表现出持续增长之态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所占比例约为12.78%,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预计可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二是老龄化进程速度快。自推行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死亡率下降和寿命延长,也促使了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加和相对比例的提高。三是高龄老人比重大。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高龄化发展也将更加迅速,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在20000美元之上,属于先富后老的类型,然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是典型的中等偏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现代化建设尚未完成,属于未富先老的类型,因此,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更大。

1.2 社会变革对养老方式的冲击

人口老龄化绝非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问题,而且还与经济建设、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当前我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经济体制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这个社会结构变革和整体发展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棘手课题,急需寻求一种合理、高效的养老方式。一是家庭功能弱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发展态势,“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十分脆弱。二是社会职能分离。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国有企业处于国家经济的核心地位,职工的生老病死一般都是由企业负担或补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社会关系进行重组,已将其福利功能转移给了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积极探索一种能适应大多数老年人实际需求的社会化为老服务新模式。三是思想观念改变。现代社会,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是与老人分开居住,这给传统就近照顾老人带来了不便。加之,就业生存环境的激烈,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学习、工作、成家,甚至是远赴海外谋求发展,这样就使寂寞空虚的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养老问题无疑雪上加霜。

1.3 现存的问题

养老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已经在大部分社区中尝试开展了为老服务,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老年人优待政策还没有惠及到全体老年人;养老服务业发展仍较为滞后,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社会福利组织有待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监管尚需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存在的宣传力度不够、法规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 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多支柱的养老服务体系

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而养老机构床位匮乏的实际现状。短期内,单独依靠社会、社区或是家庭一方的力量都无法承担老年人养老的重任,必须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老年福利事业,需要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社会、社区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满足老年群体的发展需求。居家养老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场化运作,大力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使之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格局。这样才能构建起功能互补,形式互通的新型养老体系,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成为在现实条件下妥善解决养老压力的有效途径。

2.2 整合养老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面对资源不均,设施不足等问题,应注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活动场所有限为切入点,提出利用和盘活社区现有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可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力因素,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的建议,从而节省政府支出,又能保障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适时将社区内一些闲置的厂房、学校、幼儿园等场地进行养老服务方面的改造,开辟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盘活废止资源,整合合理使用,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把现有的家政、商铺网点、医疗机构等资源纳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2.3 发挥社区服务在养老模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社区是连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纽带,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下降,老年需求日益增长,以及老年人社会服务的滞后发展,即便老年产业十分发达,老年人的许多实际需求仍需由就近、方便、熟悉的社区来满足。建议区分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发挥服务站的平台作用,进而为老年人提供贴心多样的养老服务的建议。扩展服务政策,提出因地制宜,打造自身特色,从而实现养老服务水平整体提高的观点,以及发挥志愿者力量,邻里互助等积极因素,加强社区为老服务的承载力。

3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的养老服务模式,既要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又要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减轻国家负担、弥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不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推广应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6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践行30余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奇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与之相差的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增加低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可谓“未富先老”。人口出现了老龄化问题,这是一种致命伤害,不仅不能化人口资源为优势,而且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一、“未富先老”现象的基本概况

未富先老,这是一个新锐词语,是专家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提出的,它反映的是中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却提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在我国今年的《社科院蓝皮书》指出: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个数据已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属于成年型,而短短20年左右,人口年龄结构就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三是地区老龄化差异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约16.38%;新疆最低,约为5.43%。东部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比西部地区严重。四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才达到6000美元。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更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资源老化。社会的运行需要充足的劳动力来维持,而老年人所占比例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龄较大的人在工作中掌握了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但是年龄的增长,导致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变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变得更加弱,劳动效率也跟着低下。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繁琐,要求人们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新的知识,显然青年劳动力更符合社会的需要。中老年人过多,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在社会领域,人口老龄化需要家庭提供更多的赡养功能。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现在的家庭基本是独生子女。子女结婚的另一半很可能也是独生子女,对这个家庭来讲,基本是由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这样家庭的赡养功能就显得更加突出。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父母更是与子女同吃同住,对自己后代的依赖能力也是更强的。家庭赡养能力的突出需要子女更多的付出,这样无形中加重了下一代的负担。然而大量的独生子女赡养老年的能力一般,急需社会养老功能的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在政治领域,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裕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的负担。现如今社会上涌现一批“啃老族”、“蚁族”,他们本身生存都是比较艰辛,有很大一部分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政府需要对社会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予以帮助,因而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的责任愈发重。

三、 对人口老龄化几点建议

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严峻,许多专家预言,我国人口问题会在2030年到2050年迎来最严峻时期。目前,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经济、制度等各方面准备的还不足。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爆发的高峰期前,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种的准备。以下是对缓解人口问题的建议:

(一) 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年人口。

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产生效应的政策,无法一时看到成效,所引起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缓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从宏观政策上予以一定程度的控制。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来才可以,不能只说不做。

(二) 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多种合作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医疗经费来源,逐步形成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医保体系。就目前而言,国家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口和他的家庭不会因为看病而变得贫穷。社区还要积极开展以老年然为主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研究。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建立健全老年病防治研究机构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

人口老龄化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不够发达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可以说是富与老同时或者是富先于老。而中国的国情不同,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比较少,所以我们是“未富先老”。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把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又好又快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同许多发达国家都要面对的,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现是“未富先老”,这说到底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不适应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多方的努力,本文的见解还是比较浅显,无法找出一条能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出路,还是需要个人,集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workspace/index;jsessionid=CF5AB80A28F358712B06F9AA2C451478?m=gjnd

[2]朱忠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7

一、基本情况

市地处省西南部,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居住着等14种世居民族,少数人口占总人口的60%。全市辖9个自治县和1个区,总人口253.0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23.67万人,占总人口的9.36%,人口老龄化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市在2006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与全国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相比晚6年。

二、老龄工作现状

(一)老龄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决定》和《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老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把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多数县(区)制定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老龄工作有章可循;二是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和医疗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离退休老年人都能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集中供养为补充的养老体系进一步健全,条件较好的地方还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率和医疗保障率分别达到90%和85%;三是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市级和绝大多数县(区)建立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多数乡(镇)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室),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老年诗书画协会、老年艺术团、合唱队等老年人群众性组织,陀螺、门球、地掷球、气排球、跳笙、歌舞、等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老年人群众性组织活动进一步规范。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四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得到弘扬;五是老龄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市、县(区)、乡(镇)都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从市级到县(区)都有专人抓老龄工作,乡(镇)及村委会(社区)建立了老龄工作兼职队伍。

通过视察我们认识到:1、党委、政府重视,是做好老龄工作的关键。如森工局针对离退休人员超过在职人员,60岁以上老年人占职工总数27.05%的实际,为加强离退休人的管理和服务,成立了离退休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成立了老年支部,6个党小组。在企业欠帐较多,职工工资难以按时发放的情况下,优先保障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经费:一是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费保险,离休人员全部参与市离休干部医疗统筹。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统筹金和职工基本医疗等费用,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医疗费报销;二是优先报销老年人的大病医疗费;三是加大老年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老年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有场地、有设施,活动组织有序。再如县的按板镇,由于党委政府重视,社区老龄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健全,探索出了一条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平时活动与节日活动相结合、分散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自发活动与比赛活动相结合、知识性活动与趣味性活动相结合、娱乐性活动与健身性活动相结合的老年人活动方式和自觉自愿积极参与、各显其能自由选择、认真负责自我组织、展示才华自我管理、提高质量自我服务的社区老年文化发展路子,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2、提高全社会的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意识,是做好老龄事业的前提。如县,县内离退体干部、各时期精简干部、复员军人、原生产大队半脱产干部和退伍军人中的带病人员,都能按国家有关规定领到退休金和补助金。全县861人“五保”老人全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供养,其中政府敬老院和民办老年福利院集中供养78人,在农村分散供养783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得到了较好的落实。3、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发展老龄事业的保障。如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1996年以来,多渠道筹集资金378.23万元,先后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区“星光老年之家”、村老年活动室、老干部活动中心等老龄基础设施。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市各县(区)之前。

(二)存在的问题

1、各级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差距,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意识有待提高。如今年是《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二年,明年是《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部分县至今尚未出台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个别县(区)虽制定了规划,但缺乏保障措施,经费投入较少,末能较好执行。老龄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不同程度的存在。

2、机构不顺,职能重叠。目前我市从事老龄工作的机构主要是老干局和民政部门的老龄委办公室,但隶属关系不同,人员分散,此重彼轻。为老干部服务的老干部门工作机构健全,人员较为充实,每县(区)都在10人左右,工作条件基本上能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为老年人服务的老龄办则机构不顺,人员不足。市老龄办设在市民政局,只相当于民政局的一个内设机构,难以履行相应的职能。县级除、两县人员较为充实外,其余各县(区)办公条件简陋,人员严重不足,难以开展工作。

3、经费投入不足,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要。如《纲要》规定:县(区)要建立老年文体活动中心,街道和乡(镇)要建立文体活动站、图书阅览室,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农村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到90%,街道要建成能容纳30人以上养老院或托老所等。这些设施中除老干部活动中心正在建设或着手建设外,其它设施只有在经济条件较好,领导重视,社会敬老意识较强的乡(镇)及少数村委会(社区)有零星分布,且场地狭窄,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活动的需要。对老龄工作的经费投入也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各县(区)均没有把老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临时性安排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工作经费,面对几万人的老年人群体,实在是杯水车薪。另外,老龄事业欠帐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市各县(区)正在建设或着手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根据批准的设计预算规模,每个中心的硬件投入在200—300万元左右,其中,省级补助25—30万元,其余由市、县(区)安排。实际运作中,除了省级补助一点,县里安排一点外,各个县(区)尚有1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

4、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城镇已基本建立了统一、规范和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发放、基本医疗费统筹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但农村距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政府经办的农村养老保险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农村“三无”老人得不到赡养或赡养人不落实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树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问题将是我国继计划生育以后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把对老龄工作的认识统一到中共中央[]13号文件上来,把老龄问题作为事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认真贯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落实中央的“六个坚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省老年人保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树立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老龄工作的思想,切忌以经济发展滞后为由忽视或不重视老龄工作,克服老龄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意识。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稳定的观点重视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解决老龄问题。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参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座谈、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决定》、《纲要》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教育普及率;对《老年法》的宣传要重点面向中青年、少年儿童,以提高他们尊老、爱老、助老的自觉性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代际环境;大力宣传尊老、养老、爱老、助老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的典型事迹,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对遗弃、虐待、伤害老年人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宣传教育。只有全社会的尊老、爱老、养老、助老意识提高了,老龄问题才有解决的基础。

(二)理顺机构,整合资源,规范管理。从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出发,建议将职能重叠的老干局与老龄办合并为老龄工作局,作为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进行规范管理。根据职能重新核定编制,充实人员,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用。在目前老干局与老龄办分设的情况下,应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老龄机构和队伍建设,建议市、县(区)二级老龄机构的编制不能少于8个和5个(人口10万人以下的小县可以是3个),以后还要随老龄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在编制范围内选派热爱老龄事业的人员充实到老龄工作队伍。乡(镇)应配备老龄工作专干,村委会(社区)应大力倡导老年人管理老人、服务老年人的做法。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8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老龄工作全面发展并取得可喜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一系列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把老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统筹安排,抓好落实,在完善老龄工作机构,加强老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老人优待政策,救助困难老年群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改善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十五”期间,我市老年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有所养”水平逐年提高;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发展较快,“老有所医”范围逐渐扩大;老年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有所乐”内容更加丰富;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老有所为”的作用更加凸显;老年权益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年维权力度不断加强。厦门老龄工作得到了全国、省老龄委的充分肯定。

过去五年我市老龄工作能够取得较好成效,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老龄工作战线上同志们共同努力、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和市老龄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老龄工作,有几点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一是必须坚持围绕大局,促进协调发展。老龄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服从服务于特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老龄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代际和谐、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扣为老主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老龄工作,把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三是必须坚持依法管理,弘扬敬老风尚。发展老龄事业要坚持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相结合。通过制定涉老法规政策,力求使老龄事业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通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四是必须坚持党政主导,扩大社会参与。发展老龄事业,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建设。五是必须坚持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和涉老机构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福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已经作了分析,我这里不再重复),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首先,做好老龄工作是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迫切要求。截止2005年,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根据专家预测,未来10-20年,老龄化进程将由平缓发展转向加速发展阶段。这将给我市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为人口老龄化严峻期的到来做好各种准备。

其次,做好老龄工作,是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构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新形势新任务对老龄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要更加重视老龄工作,认真分析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更好地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服务。

第三,做好老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离不开代际和谐、家庭和谐以及老年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和谐。同时,老年群体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老龄工作,弘扬社会敬老风尚,发挥老年人在维系家庭稳定、关心下一代、调解民事纠纷、促进移风易俗、征地拆迁和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和社会活力的提升。

第四,做好老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我市17万老年人中有60%在农村。老年人丰富的阅历、经验以及特有的影响力,决定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他们长期以来生活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留守老人"的他们在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受到更大冲击。对农村老年人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特别是在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创造条件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突出重点,关注民生,扎实做好新时期的老龄工作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围绕服从服务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刚才建福同志在报告中对“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的思路和今年老龄工作已作了具体部署安排,这里我重点再强调几点。

1、更加重视加强基层老龄工作。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农村。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重心下移到基层。我市2004年由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并于去年召开了基层老龄工作经验交流会。应当肯定,这几年我市基层老龄工作有所加强,但仍有许多工作亟待完善。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工作网络,确保基层老龄工作有健全的工作机构,有稳定的老龄工作队伍,有一定面积的活动场所,有丰富的为老服务项目,有科学的检查考评机制。尤其要抓好村(居)老人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村(居)老人协会在基层老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依托村(居)老人协会建立老年志愿者队伍,组织老年人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要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做好社区的退休人员管理、老人医疗保险、老人文化体育活动等服务。

2、更加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社会救助。老龄工作不仅要面向普通老年人,也要关注部分特殊老年人。多年来,我市虽持续开展了助养特困老人的活动,但总体工作倾向于广大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在解决“五保”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老年妇女等特殊老年群体的问题上则还比较薄弱。新的历史时期,各区各部门要在巩固与提高老年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加大力度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的困难,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人要确保应保尽保,并按照《厦门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的规定享受政府医疗救助。今年还要继续扩大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要进一步发挥市老年基金会、慈善会、残联、志愿者组织及基层老年人福利协会的作用,支持他们继续开展并完善助养特困老人的活动。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赠、帮扶困难老人活动,依托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积极组建为老服务网,开展各种为老服务活动。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年轻劳动力的外出,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要在部分社区试点构建安全服务、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温情服务四网合一的“空巢老人帮扶服务网络”。

3、更加重视老年普法维权工作。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十周年,全国人大、政协都将开展老年法律执法大检查。各区、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执法检查、维权宣传力度,并适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厦门市实施〈老年法〉若干规定》进行修订与完善。各级老龄办要协调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开展庆祝老年法颁布十周年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争创“全国敬老模范村(居)”、“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和“法律进社区”、“送法下乡”、“老人与法”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意识和老年人自身维权意识。要进一步完善全市各老年法律援助站,形成以法律援助机构为主体、以律师事务所为骨干、以法律志愿组织为补充的法律援助网络,同时进一步做好老年工作。

4、更加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我市老年产业总体发展相对迟缓,不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根据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门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省政府即将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市老龄办和民政局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抓紧研究提出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具体意见。总体思路是: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逐步建立城乡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后几年,我市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以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会养老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希望各区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和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5、更加重视营造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老龄事业是具有公益性、群众性的社会公共事业,这一系统工程要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党政主导上,更要激发社会成员的老龄意识、敬老养老意识,营造起公共老龄事业的社会大氛围。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老龄宣传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增强全社会老龄意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今年是我市实施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扩大老龄工作影响力、展现老年人良好精神风貌、提升全体市民敬老、养老意识与老龄意识的重要一年。今年的老龄宣传工作,除了日常宣传活动外,要着重策划以下重点活动的宣传:一是全国第二次老龄工作会议、全省和全市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二是第二届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评选表彰活动及我市第三届“十佳敬老模范家庭”评选活动;三是纪念《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系列活动;四是我市第二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

三、加强领导,提升水平,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

老龄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龄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提升我市老龄工作水平,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这里我想对从事老龄工作的同志强调要有“三种意识”。

1、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坚持党政主导,这是老龄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各级党政领导要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将老龄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到中心工作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部署。要定期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定期部署与检查老龄工作,密切关切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关注老龄事业发展中所遇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老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重视和支持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建设,选派有爱心、责任心强、能力水平高的人员从事老龄工作。要建立健全老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分工到人,责任明确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建立制度化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9

第一,老年人口增长快。海南省于进入老龄化,但是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该省老年人口突破100万,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104.8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12%,高于全国的11%;65岁以上人口76.45万,占总人口比重8.95%,高于全国的8.3%。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即将出现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海南省和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使这一期间老年人口以5.83%的年均速度增长,高于总人口4.59%的年增长速度。

第二,老龄化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海南省83%的市县已经进入老龄化,其中老龄化程度超过12%的有文昌、琼海、定安、澄迈、海口、保亭和万宁等7个市县。

第三,高龄化问题突显。据统计数据,海南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96%,逼近14%的高龄化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到202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老年人12.37%,海南省高龄化将提前10年到来(图2)。

全省享受长寿补助的百岁以上老年人有963人,平均总人口10万人有11.14名百岁以上老人。长寿老人覆盖所有的市、县(区),覆盖72.81%的乡(镇、街)。其中总人口平均10万人有7名长寿老人的市县有:海口、琼海、儋州、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临高9个市县,有119个乡(镇、街),分别占市县总数的50%和乡(镇、街)总数的52.19%。全省总体长寿特点明显。

海南省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目前,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55.6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12.53%,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全省平均值,而且比城镇高1.06个百分点。生活在农村的80岁以上老年人约8.2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数的14.88%,高龄化指数比城镇高2.02个百分点。低收入老龄化使未富先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压力加大。

二、老有所养已经列入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议程

本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做出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决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十七大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近,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__年)》,提出逐步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的计划。此期间,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推进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老龄服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权益的责任。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省完成老年立法,推进贯彻执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汇集全民的社会保障,对60周岁以上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按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120%发放养老金,进一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实现全民医保,将一批惠及广大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改善保障民生重大决策,对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激烈的社会变革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养老保障系统,家庭养老功能、土地养老功能都在急剧弱化。同时,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老龄工作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不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农村老龄服务任务艰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主要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障形势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海南省离退休、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老年人的比重为35.91%,这部分人基本居住在城镇,约占城镇老年人总数的78.3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铺开面狭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1%。城乡低保、五保、定期社会救济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13.17%,其中城镇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8.19%,农村的比重为17.38%(图4)。

综合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两项统计,海南省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老年人的比重为49.07%,其中城镇养老保障覆盖率则提升至为86.56%,农村仍为17.38%。如果今明年施行60岁以上城镇居民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城镇低保标准发放养老金的政策,城乡养老保障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二)老年服务呼唤制度保障。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和老年人寿命延长,必然带来老年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长。,海南省社会福利性和老年收养机构共有212间,床位4384张。“五保”、“三无”等特困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4.02%。福利机构收养特困老人的入住率为55.68%,对“五保”、“三无”、优抚对象的供养服务覆盖率分别为4.75%、4.4%和0.54%。与的情况相比,主要是五保集中供养率从11.45%的水平下降6.7的百分点。“五保”、“三无”老年人大多数要求居家养老服务。农村许多分散供养五保老人因痴呆或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民政部门发放的粮食、衣被放霉烂了也不知吃、不知穿。许多老年人患病需长期照顾护理。据海口市对市区三无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的估计约有1000人。市区3家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初始以“候鸟”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均转向社区老年服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居住护理服务。三无、五保、低保等特困老人和高龄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或者收入水平极低,病痛和

生活困难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给老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庭亟需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三)落实老龄政策法规亟待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职责。首先,老龄法规政策尚未得到较好施行。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和批准的《海南省实施〈老年法〉若干规定》和《海口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条例》规定:65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乘坐城市公共交通汽车半票或免费优待,公交客运经营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补偿制度。但法规实施至今,公共交通财政补贴一直没有落实,影响公交经营效益,致使公交司机拒载老年人的事件屡屡发生。70周岁以上本省老年人“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的老年优待在省级医院还未得到实施。其次,现行惠民政策的落实,亟待配套制度和措施。海南省大力推进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但由于实施措施缺失,服务职责不到位,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先交钱后看病的规定,使低收入和贫困老年人无钱看病、无钱交押金住院,看病住院难;繁杂报销手续和多个管理部门审批,看病后报销难;五保、独居老人住院无人护理,老年人住院难。同时,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交错,多头管理,使老年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的职能和服务职责缺失。社区老年社会化服务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效率低下。

四、几点建议

海南省农村老龄服务要有跨越发展,形成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一体化格局,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强化公共财政补贴功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延伸,使广大老年人养老保障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10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02-03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本文旨在研究新时期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供政策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态势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根据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我们整理了1982年以来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及比重。资料表明,2000年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 821万,占总人口的7%,到200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例上升了0.7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公布,2011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2 288万,占总人口的9.1%,与2005年相比,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1.4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逐年提升,老龄化进程还在加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总量特征:世界最多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加,到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是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1.8倍,第三美国的2.5倍,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动特征:发展速度迅猛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从我们整理的人口结构资料中,可以看到中国199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仅为5.6%,到了2000年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的门槛7%,2011年已快速达到9.1%。相对应的,老龄化指数上升迅速,从1990年的20.1%上升到2000年的30.6%,上升幅度只有10.5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老龄化指数上升到了53.6%,上升幅度高达23个百分点,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分布特征:城乡分布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大量老年人口滞留在乡村。在2000 年中国8 821 万老龄人口中,乡村为5 944 万,占67.3 %,乡村中老龄人口的比重为7.4 %,高于城镇6.3%的水平。2005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4 900万人,其中乡村老年人口11 044万人,约是城镇老年人口的2.86倍。到2010年仍有50.32%的老龄人口为乡村人口,而乡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而其他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其乡村居住老龄人口的比重很低了。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龄化特征:高龄化速度较快

国际上通常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中国高龄老年人口数在1991—2000年的十年间,以每年3.6 %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从1990 年的801万增长到2000年的1 201万,到2010年已超过2 000万。中国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与数量高速增长,其增速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体增长速度的2倍。

(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特征:未富先老明显

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最低的,而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极大。一些发达国家在190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均已超过了2 500 美元(1990年的美元)。而中国即使是2009年的人均GDP换算成1990年的美元也只为2 440美元,也就是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接近10年后人均GDP才勉强达到发达国家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的水平。

(六)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文化特征:文化素质较差,适应老龄化能力低

198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妇女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199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为70.45%,比1982年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总识字率是51.69%,文盲、半文盲比重为48.31%。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现存的文盲人口仍有5 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中。中国老年人口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文化水平不同将导致参与社会能力、对物质赡养依赖程度、精神生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的差别。

三、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分析

(一)老年人口总量及比重变动的趋势模型

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多,且大多居住在农村,国际间迁移少,所以老龄人口变化主要受出生和死亡两大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建立1995—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与年份的回归模型,预测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老年人口数量,预测如下:

假设回归模型为:Yt=β1+β2Xt +μt

其中,Yt表示65岁及以上人口数,Xt表示年份。

由Eviews得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549 922.2+279.3897Xt

t =(-36.8391)(37.4887)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因为可决系数R2=0.9894,表明模型整体上拟合较好。系数显著性检验:对于β2,t统计量的绝对值为37.4887,在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15下,得临界值t0.025(14)=2.131,因为t> t0.025(15),所以拒绝H0:β2=0,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与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综上,所以模型是显著的。

为方便后文对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预测,下面根据1995—2011年中国人口总量与年份的回归模型,预测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人口总数:

同理,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1 526 918+826.6054Xt

t =(-31.67377)(34.34508)

同上,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表明全国人口总数和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

(二)人口老龄化指数及老龄抚养比变动的趋势模型

1.人口老龄化指数变动的趋势模型

根据2000—2011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指数与年份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假设回归模型为:Yt=β1+β2Xt +μt

其中,Yt表示人口老龄化指数,Xt表示年份。

由Eviews得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43.4257+0.0219Xt

t =(-12.6339)(12.7505)

同上可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表明人口老龄化指数和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

2.老龄抚养比变动的趋势模型

根据2000—2011年中国人口老龄抚养比与年份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对未来几十年的老龄化情况进行预测,预测如下:

由Eviews得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370.4991+0.1902Xt

t =(-16.7980)(17.2953)

同上,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表明老龄抚养比与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

(三)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综合预测

通过以上模型预测未来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及比重,人口老龄化指数和老龄抚养比情况,从预测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从2010—2020年将处于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即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速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将平均每年增加256万人,年增长速度达2%以上,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1%,同时老龄化指数与老龄抚养比也逐年增加,由于多年来中国少儿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可见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之快。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及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目前尚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国家的行列,在这种的基本国情下,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因此,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机关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老龄化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规划,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开发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

解决养老问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重要途径。争取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救助制度,以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当前,中国老年产业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应特别注意开发老龄产业。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项目及产品,例如老年旅游、老年健身、老年用品市场等;政府应加强对老龄产业的引导,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龄产业领域。

(四)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在2015年左右存在着一个提高退休年龄的时机。当前应该开始着手进行提高退休年龄的准备工作,并就具体的政策设计进行充分的解释,以尽量获取最大程度的共识。二是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供社会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社区互助和储蓄服务时间等方式发动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

(五)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的挑战是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要加强对老龄社会特点和规律的探索,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老龄事业的研究,把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研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构建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试着探求“和谐老龄化”,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来思考和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杜鹏.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在认识[J].中国人口科学,1992,(3).

人口老龄化的建议例11

1.将发展老龄产业列入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并研究制定相应的专项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从其吃、穿、住、行、娱、学、医、终等方面,全方位、前瞻性地制定我省未来5年乃至中长期开发各种适老产品和服务的规划。

2.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老龄产业。重点扶持社会效益大而利润小的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加快构建和完善各种涉老生产企业和服务机构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机制。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国办养老机构的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和福利公益金,所需用地尽可能通过整合原有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解决。加大对社区养老、托老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4.提高老龄人口的有效购买力。扩大社会养老金和高龄津贴制度的覆盖范围,使其由公职单位扩展到所有民营企事业和社会机构,由城镇延伸到乡村,进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老龄人口收入随经济发展而相应增加的机制。建议通过宣传引导,让老年人克服舍不得花钱的传统心理,树立敢于消费、乐于消费、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的现代消费观念,不断提高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