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际旅游管理学

国际旅游管理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6 16:10:36

国际旅游管理学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1

1.国际旅游人才的紧缺是推动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助推器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达到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9900万,占全球就业总数的3.4%,间接就业人数比重则高达9%,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在创汇、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际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但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与中国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根据需求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国外旅游院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有助于旅游人才质的飞跃,适应现代国际旅游业的需求。

2. 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呼唤新的办学模式

现行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办学合作现状发现主要以单向交流为主,还停留在境内合作模式,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育合作模式主要类型有:一是全面移植型,将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移植到境内的大学,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培养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组合合作型,通过互认对方所开设的课程获得的学分模式,保留各自的教学体系,实行境内境外共同学习的方式,比较普遍的有“3+1”“2+2”“1+3”形式。三是交流合作型,境内境外互派教师进行讲学,优秀学生也可以境外学习[2]。从以上三种模式不难看出重点还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在学生的培养上还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很难保证。 三、“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

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全新“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四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切国际交流活动都必须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是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1. 多元化的视角和理念

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不能仅局限于资金、设备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模式引进,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改革的目的,才能够培养符合中国旅游发展的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黄山学院对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 整合优势力量,与企业需求接轨,促进旅游教育的改革。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国外先进理念结合设计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办学模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理念结合,转化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2.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黄山学院现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VATEL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韩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根据现有的六个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选择的多元化的办学培养模式,主要有:

一是分段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合作模式,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与韩国的“2+2”分段联合培养模式,即2年在黄山学院完成,2年在韩国的大学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从2007年至今黄山学院已经形成成熟的分段联合培养,并且把分段式的培养争取延伸到旅游管理类其他专业,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普通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建立专业大平台,让旅游管理类相关学科群也可以选修“2+2”国际合作班级的相关课程,实习和实践可以根据中外双方的沟通灵活安排时间。

二是建立创新型的中法合作大平台。黄山学院与中法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4+0”的办学模式,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项目学制4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主要教学活动均在黄山学院完成,即“4+0”模式。合作双方教学专家共同进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及办学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必须完成40多门课程,中方负责安排课程的50%,外方主要负责50%的专业课程,由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派遣外籍老师与黄山学院认证教师共同进行全英文授课。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中国和法国教育部门认可的学位证书。黄山学院的中法合作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优势、企业的实践检验优势、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合作基地,共同培养出更加适应旅游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共同创立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旅游国际办学大平台。

三是以点带面,开拓一对多常态化合作。以黄山学院中韩“2+2”的合作以及中法VATEL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项目为试点,开拓更为广阔的合作办学的国家和院校,如已经有了初步合作的台湾实践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常态化的合作,在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的互换、教师科研教学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的合作。

3.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该通过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市场,通过对毕业生的市场跟踪调查,根据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的变化、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课程,同时建立一套旅游人才评估体系,这样设置的课程才能够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的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注重实践环节,更新教学计划。国外大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以项目开展为契机,培养模式力争和国际接轨,其中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60%,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50%。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给学生布置课题,结合专业特色完成报告或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和专业见习[3],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同时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是根据学生反馈、市场反馈、合作方反馈,不断修订完善的动态过程。中韩酒店管理专业至今已经有5届毕业生,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将教学计划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相对接,根据市场的反馈,对教学计划已经进行3次调整,并且保证能适度超前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整合相关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方面主要是淘汰一批旧课程和新设一批新课程,以使教学内容和市场接轨,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原有的“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整合为课程“旅游经济学”。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经过与法国VATEL酒店管理商学院的共同协商、沟通和论证,经过30余次专业课程对接,在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制了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了以“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有效完成课程衔接,课程设置必须明确核心课程和可替代课程,核心课程在前两年完成。

三是增设全英文教学课程,践行参与式教学方式。黄山学院从2007年与国外合作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以来,核心专业课程从双语教学到全英文教学的进阶式过度。从早期的分段式中韩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50%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到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100%采用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国际化交流的情境。

在全英文教学中,广泛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黄山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专业教师,提倡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礼仪”、“管理学概论”、“餐饮管理”课程,主要应用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辩论等。

四是借鉴先进理念,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如“旅游学”、“管理学”、“饭店管理”等课程,使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营造浓厚的语言和宏观视角的学习环境,拟加快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3]。例如:Introduction to Tourism Marketing书中每章各节均有Introduction、Summary、Student self review questions、Student exercise等小标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全面易懂的教学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选用现行国际通用的教材,这样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4]。

4. 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是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通过已经建立合作的法国、韩国等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与本国的旅游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对接,邀请他们进行讲座、授课。通过讲学、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走出去模式。黄山学院派遣教师赴韩国、台湾地区等合作的高校进行授课,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并且派遣教师到相关合作办学的高校进行认证类课程的学习,如分批派遣专业教师到法国VATEL学院进行教学资格认证的学习,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保障教学质量。

三是互融式模式。教师通过国内外的研讨会、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培训和探讨,学习、使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如学会使用国际先进的慕课平台;对于黄山学院的中法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境内外老师共同研究所教学的课程内容,双方教师共同探讨中外旅游业的差异,提出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老师同样可以提高授课水平。

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选送教学骨干到国际著名酒店挂职培训,如和万豪酒店管理集团合作,每年派遣教师,赴美国及国内的万豪酒店挂职。聘用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从国内外企业请来的客座教授担任20%比例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利用合作

优势,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充分发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

5.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保障模式

一是教学管理的保障。旅游管理高等院校要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管理经验也应当得到提升,在初期的建设中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引荐完善包括学籍管理等教学体制改革,如对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学生将过去的试卷考核模式改为命题讨论式、指阅书目写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

二是国际化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黄山学院从旅游教育的特点出发,可以建立中法双方旅游教育与管理机构,高校、企业各方参加的理事会,理事会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审议。

参考文献:

[1] 蒋艳霞. 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N]. 中国旅游报,2013-11-08.

[2] 赵彬,李鸽翎,洪蔚超.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5):32-35.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2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47-02

1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资源分散、师资短缺、手段落后等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与国际化趋势无法对接、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是制约本土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当前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引导学生从实践过程中提炼专业知识,从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亲历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和从业习惯,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2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本土化与国际化衔接原则。旅游业是国际化程序非常高的产业,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必然会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学生在熟悉本土国情的同时,还需要养成国际化意识,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化技能,以适应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2)统筹规划与强化实践原则。应该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并制订统筹性教学计划,在校内设立综合性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由专业教师、实验人员及外聘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该基地负责规划统筹旅游管理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方式,根据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状况,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负责协调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

(3)凸显互动和校企渗透原则。教师和学生在所有实践教学项目中的交流与互动应当得到体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间的顺畅交流与有效互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依托系统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校企渗透合作,增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4)统一标准和突出特色原则。实践教学首先要遵循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敬业态度;养成其岗位责任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应当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在专业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优势,形成品牌专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

(1)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拓宽国际化就业实习基地。以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平台,以实训室管理机构为主体,以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为两翼,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动力,以国际化校外实习基地为后盾,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展开并优化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过程建设。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制定总体的管理方案和详细的运作方案,并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运作方案完结之后,及时总结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效果,并制作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结束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反馈,修整和完善运作方案。

(3)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评价标准要与国际接轨,不应过于硬化,而是把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要求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把握。同时,应当加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考试评价,以学生为主导的互评与自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竞赛式评估,顶岗实习时应重视来自一线行业的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导师组和完善专业导师制,实行学生指导包干,实行专业导师组统一指导和专业导师分别指导相结合。同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请有国际化工作背景,有国际化从业经验的一线资深人士进校园传道、解惑,同时专业教师也应走出去,到企业兼职,多积累国际化工作经验。

(5)实践教学的管理。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后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进行绩效评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督导,包括实践教学前准备、实践教学中运作、实践教学后信息反馈和实践教学计划完善。根据ISO 9001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分类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档案,以期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实践教学。

4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因子

首先应当明确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有三个:其一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国际化的旅游产业需要有国际化的旅游人才,旅游强国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旅游人力资源作支撑。其二是明确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改善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协调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三是理顺实践教学内在机制和冲突。要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转化关系,协调好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就业之间的递进渗透与有效衔接,促使实践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用。

围绕这三个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因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外延与培养途径研究。具体包括:旅游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国际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国际化、实践教学交流合作国际化、实践教学教育品牌国际化;第二,实践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与行业需要零距离接轨;实践教学过程安全的保障和预防;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深度研究;实践教学适应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求等;第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体包括:不同教学方式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途径;国际化经验与本土实际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工与衔接等;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关系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总体规模及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如何发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功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人员的组织规则、聘用程序和协调机制;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用性和国际性;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等;第五,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环节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如何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如何在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中开展师生互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协调等。

5结论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性构建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构建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要、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剑生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3

伴随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着眼于基本技能和基层管理的传统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亟待进行调整[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旅游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管理的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旅游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较大

江苏师范大学地处徐州市,旅游管理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长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长三角旅游业的迅猛发展。2010年,江浙沪共接待入境游客2189.7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51.1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8.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56.34万元,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地。

2010年,江浙沪共有1807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139家,678家A级旅游景区,4311家旅行社。三大旅游行业共吸纳劳动力43.5万人,其中星级酒店吸纳劳动力28.8万人,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旅游行业,A级旅游景区安排9万人就业,旅行社从业人数为5.7万人。按照江浙沪地区每年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10%的速度增加,则每年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旅游人才需求较大。

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而全国旅游院校仅能提供10万毕业生,旅游管理人才短缺。201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旅游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对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机遇。江浙沪地区旅游业将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旅游高级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型人才短缺将成为旅游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力度。

二. 国际化旅游管理(专转本)课程体系构建

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转本)从2005年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旅游专科学校和相关专业院校,学生已经接受过酒店、导游、景区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训,但需要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和旅游管理管理能力。鉴于此,我院探索“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一个基础厚实的平台,设置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专业模块,贯穿专业必修、选修、实践项目(包括技能和管理项目)三大层面,构建三大模块的课程群。课程群遵循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注重实践环节等原则,依据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具体特色如下。

1.专业英语课程。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导游英语,鼓励学生在取得中文导游证以后,积极报考英语导游证,提升自身素养;开设饭店英语,适应国际化品牌酒店的需要,引导同学报考并取得中高级饭店英语等级证书。

2.补充基础课程。搭建旅游管理本科知识框架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开设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等课程。

3.提升管理能力课程。针对旅游管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段以技能型培训为主的特点,亟待提升其管理能力。开设饭店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旅行社计调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危机管理等课程。

4.提升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中国饮食文化、文物考古与旅游、人际沟通艺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中华文化的渊博。

三. 国际化路径支撑体系建设

1.教师队伍国际化。首先,鼓励教师出国研修,与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闲等专业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成功理念,提升自身办学、教学水平。目前,境外研修主要包括国际化双语教学培训项目(3个月)、专业境外研修计划(6-12个月)等形式。此外,通过建立境外酒店实习基地,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一起进驻境外酒店,加快了教师队伍国际化的进程。其次,聘请酒店、景区的国际品牌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进行讲学,与同学、教师进行座谈,拓展其视野。最后,配合学校153人才建设工程,引进具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旅游管理博士,加速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

2.教材国际化。针对我国目前旅游管理英文教材缺乏的现状,一方面,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是可能会存在不适应国内旅游企业发展情况和学生情况等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原有教材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自编英文教材,并不断改进。

3.学生实习、就业国际化。第一步,遴选在我国境内经营的国际高星级品牌酒店,建立实习基地;第二步,国际旅游企业选拔优秀实习生赴境外跨国集团酒店实习锻炼,回国后在国内本集团内部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第三步,选择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际品牌酒店,建立境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与就业完全国际化。

参考文献:

[1]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J]. 旅游学刊,2003,(s1):164-166.

[2]李 力,杨 莹,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10,(2):181-185.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4

旅游职业教育要紧跟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国际化是必由之路。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沟通能力、国际经历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培养大批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的职业精英,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扩张提供人才支撑。

二、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1、联合办学。开通与国(境)外旅游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途径,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百余年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她倡导敬业即灵魂,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酒店或餐饮任何一项具体工作。旅游职业教育品牌好、实力优、成才丰的学校应积极与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实施联合办学通道,促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

2、师资互访。中外联合办学的瓶颈较多,障碍较大,要顺利实现有一定的难度。但两校之间师资进行互访就容易多了。因此,加大师资互访力度也是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

3、学生互换(留学生)。是学生互换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比较容易实现的路径。中外学校互换交流生一是有利于提升双方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有利于开拓双方学生的视野,三是有利于国际化进程加剧。

4、国际交流(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当前旅游职业院校通用的一种国际化方式。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旅游企业、旅游集团带薪实习、研修已成为各旅游院校国际化的首选路径。湖北省旅游学校自1999年开始,先后与日本国际教育研修协会、阿联酋suntern公司、美国暑期实践公司、马来西来翠恒集团、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澳门八百伴集团、威尼斯人酒店等国(境)外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出国实习、研修,也成为中部地区旅游出国(境)人才培训基地。

5、出国办学。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最高路径就是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成才典型多、实力雄厚的著名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尝试走出国门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职业教育落后的地区开设分校,输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以期真正实现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

三、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必由之路的策略和措施。

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已非常重视国际化进程,但国际化的路径往往停留于国际交流(校企合作)方面。为了全面推动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必由之路的策略和措施。

1、国际标准认同。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没有一个定论,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提出“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的三个标准最有代表性。旅游职业院校应注重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全球的视角认识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旅游职业院校的教育应该向三个方向发展,能够被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能够充分对外开放。旅游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容纳多民族、国界和跨文化的习惯、宗教和观念,求同存异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旅游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旅游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

2、内部特色突出。旅游职业院校走国际化道路,一定要加强内部建设。首先,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以及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抓好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概论性、理论性课程与国际潮流接轨,操作课程应突出本土特色,参照国际规范。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培养文化知识丰富、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强烈、爱岗敬业乐群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以期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最后,加强科研合作,合理调配资源,开发规范教材,实现国际接轨。对于国(境)外优秀的有用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应该直接借鉴过来,如国外重视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重视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往往涉及一个城市的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这种大系统、大管理、大空间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研究。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5

旅游职业教育要紧跟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国际化是必由之路。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沟通能力、国际经历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培养大批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的职业精英,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扩张提供人才支撑。

二、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1、联合办学。开通与国(境)外旅游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途径,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百余年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她倡导敬业即灵魂,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酒店或餐饮任何一项具体工作。旅游职业教育品牌好、实力优、成才丰的学校应积极与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实施联合办学通道,促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

2、师资互访。中外联合办学的瓶颈较多,障碍较大,要顺利实现有一定的难度。但两校之间师资进行互访就容易多了。因此,加大师资互访力度也是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

3、学生互换(留学生)。是学生互换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比较容易实现的路径。中外学校互换交流生一是有利于提升双方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有利于开拓双方学生的视野,三是有利于国际化进程加剧。

4、国际交流(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当前旅游职业院校通用的一种国际化方式。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旅游企业、旅游集团带薪实习、研修已成为各旅游院校国际化的首选路径。湖北省旅游学校自1999年开始,先后与日本国际教育研修协会、阿联酋SUNTERN公司、美国暑期实践公司、马来西来翠恒集团、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澳门八百伴集团、威尼斯人酒店等国(境)外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出国实习、研修,也成为中部地区旅游出国(境)人才培训基地。

5、出国办学。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最高路径就是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成才典型多、实力雄厚的著名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尝试走出国门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职业教育落后的地区开设分校,输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以期真正实现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

三、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必由之路的策略和措施

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已非常重视国际化进程,但国际化的路径往往停留于国际交流(校企合作)方面。为了全面推动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必由之路的策略和措施。

1、国际标准认同。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没有一个定论,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提出“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的三个标准最有代表性。旅游职业院校应注重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全球的视角认识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旅游职业院校的教育应该向三个方向发展,能够被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能够充分对外开放。旅游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容纳多民族、国界和跨文化的习惯、宗教和观念,求同存异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旅游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旅游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

2、内部特色突出。旅游职业院校走国际化道路,一定要加强内部建设。首先,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以及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抓好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概论性、理论性课程与国际潮流接轨,操作课程应突出本土特色,参照国际规范。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培养文化知识丰富、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强烈、爱岗敬业乐群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以期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最后,加强科研合作,合理调配资源,开发规范教材,实现国际接轨。对于国(境)外优秀的有用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应该直接借鉴过来,如国外重视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重视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往往涉及一个城市的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这种大系统、大管理、大空间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研究。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6

二、韩国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概况

在亚洲,韩国的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好,地位较高,国际影响力也较大。在韩国的学科体系中,学科被分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专业。据韩国国家教育统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从所在中系列来看,旅游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宣传学、金融·会计·财务学、贸易·流通学、经商教养学并列,均为“管理ㆍ经济”下设的小系列。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旅游学与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计算机、建筑、医学、药学等是并列的,都是学科小系列。“旅游学”小系列下设124个专业,“经济学”小系列下设106个专业(1)。对比中韩两国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韩国的“旅游学”实际上处于类似中国一级学科的地位。在韩国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大学中,庆熙大学、京畿大学、亚洲大学、培材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科。其中,庆熙大学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系、会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涉及到国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培材大学设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闲服务管理系、休闲运动系;旅游管理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下设旅游与节事管理、酒店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并设置有休闲、服务与运动硕士、博士学位专业。

三、美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美国,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与公园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是差异较大的4个学科。大学一般会分别设置不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大陆的4个不同的研究生专业。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这些学科一般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其他学院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系、会议与节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开设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与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Ph.D.),均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领域。

(2)休闲与公园管理。与北美地区向来重视人类休闲、游憩、公园的研究有关,休闲与公园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设游憩、公园与旅游科学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理学硕士课程(MasterofScience[M.S.],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硕士论文”和“非硕士论文”两种);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哲学博士课程(Ph.D.,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欧洲,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层面)发展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英国和法国。

(1)英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在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苏格兰资助委员会(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联合开展的研究评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业与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学科门类(unitofassessment)下设13个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1。一般而言,旅游、休闲、酒店、会展是4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专业。以英国旅游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在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设航空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开发、国际旅游营销、酒店战略管理和国际旅游管理等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开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哲学博士Ph.D.;分酒店、旅游、会展等多个方向)。

(2)法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1)。2015年,法国的旅游类学士、硕士学位,分别单独命名为“旅游学学士”“旅游学硕士”,不再是经济或管理学科下设的学位。目前,法国正在设立“旅游学博士”。

五、澳大利亚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国际化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与国际旅游高等教育接轨,走出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于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能够达到国际化标准,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旅游业国际化与旅游教育国际化

进入21世纪,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业的国际化一方面表现在旅游出入境的人数迅速增加,旅游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多。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境外的商务客人、观光客人、休闲度假客人进入我国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出境旅游者人数逐年增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8年,中国入境游人数达到1.3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585万人次。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则,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旅游客源国。在旅游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各地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提出了适应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这种国际化的进程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国际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境外的旅游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外资旅游企业的介入将使我国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国际旅游专业人才也纷纷涌入中国,中国本土的旅游人才面临着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激烈竞争,这对中国现行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急需更新教育理念,将旅游教育置身于国际环境中,用国际化视野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旅游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能够从事国际旅游产品开发与服务,适应国际化旅游市场竞争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二、国际化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国际化的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一)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旅游业是兼具消费型与审美型的产业,具有丰富的人文属性,旅游业的服务性使这一行业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内涵是旅游业的核心价值,旅游业就是给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提供使他们满意的接待服务。所以国际化的旅游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向上的感情、优雅的气质、坚韧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热忱地为广大的游客服务,有沉着冷静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不同的游客都具有爱心,以积极的心态和优质的服务使中外游客在旅游中获得身心的满足。

(二)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文化知识和商务知识

旅游业的国际化要求旅游业专业人才为境外旅游者提供个性化接待服务,所以必须熟悉团队游客所在国家的基本概况,包括该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礼仪与禁忌等。密切了解国际形势变化,熟悉国际旅游业的规则、惯例与方法,具备最基本的国际贸易、商务行情、国际金融(货币兑换知识),这样才能够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标准化,个性化的服务。

(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

国际化旅游人才要具备丰富的外语语言知识和外语运用能力。应该具有双语甚至多语能力。旅游外语的显著特点就在与其丰富的知识性与强烈的应用性。在与境外游客交谈中必将涉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旅游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大量的日常词汇,包括自然科学、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专业词汇,同时要求能够把我国的名胜古迹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涉及到旅游的各种知识用外语表达出来,因此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是不行的。旅游就是一种人际沟通,为境外游客服务就是与游客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因此,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熟练的多种外语的听、说、读、写、翻译的技能,熟悉旅游业务能够以外语为工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

(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旅游业的国际化要求旅游专业人才能够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旅游实际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体验,国际化的旅游活动是一种更为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旅游者出境旅游,在与自己母体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活动感受到的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承载着他所在国家或地区(即客源国)的语言、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必然与目的地的地域文化相遇,接触,通过交往而接受并欣赏目的地的文化,产生某种共鸣,获得一定的满足和愉悦。所以,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与意识,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差异,并且尊重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旅游专业人才应该尊重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又要传播本土文化,努力寻求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以达到融合,这样才能够适应旅游业国际化的发展,为境外游客提供高水准、个性化的接待服务,成为不同文化的传播者。

(五)创新能力

旅游业的国际化使得中国的旅游企业需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洞悉国际旅游发展动态的敏锐目光,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掌握国际旅游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来适应这种变化。要从先前比较封闭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以沉着的心态,应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大胆创新,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以适应这种国际化竞争的趋势。

三、当前制约中国高校培养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的诸多因素

为了适应世界旅游市场国际化竞争,需要大力培养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当前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制约和束缚因素,明显存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严重脱节的矛盾。能不能克服这些制约与束缚,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大批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前提,这些制约与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定位严重不到位

虽然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但是,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后,对国务

院领导提出,学习美国的经验,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起步更晚,在1980年才开始,首先在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旅游专业,30年来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全国已经有600多所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1200多所高职、高专开办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学历教育,但是旅游学科定位至今仍旧为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与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同列,这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完全不符。我们知道,旅游专业的属性不仅是经济管理,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广泛,将旅游专业定位为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专业学科发展,也与欧美国家的旅游学科定位不一致,与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相矛盾。旅游学科定位的不到位必然影响到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造成旅游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滞后于旅游业国际化的需求

旅游业是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产业,30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大量应对市场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学科的不成熟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一对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矛盾。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未与旅游业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接轨,而且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包括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师资水平等方面都与旅游业国际化的趋势脱节,依旧停留在陈旧的体制上。

(三)课程体系脱离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

进入21世纪后,旅游业的国际化使得旅游业成为一个在国际化背景下,涵盖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信息、旅游法规与政策、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休闲服务、旅游文化等多个子系统的综合系统。旅游教育作为学科群教育,涵盖面呈现多学科及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体现本土化与跨文化的融合。在我国,由于旅游学科发展还不完善,旅游高等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除了“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旅游地理”等几门专业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大多是对管理学科的运用与嫁接,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等,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应用管理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照套旅游业,而忽略了旅游业的多学科性与综合性,更突出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大多数未能够与旅游业的国际规则接轨,这种课程体系怎么能够培养出旅游业国际化所需要的人才?

(四)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国际化发展

近10年来全球旅游业发展迅速,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被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所取代,其中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旅游业已经成为集行、宿、食、游、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的联系越来越多,旅游产品与接待服务的形式日新月异,旅游者出行方式与消费选择前所未有地多样化,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的对接越来越紧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全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无法与旅游业国际化的趋势接轨。许多教材依旧是几十年的老面孔,陈旧落后,世界旅游发展的最新内容与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甚至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旅游发展的推动所出现的新情况也未能反映到教材中来,比如《旅游政策与法规》讲授的仅仅是我国的内容,国际旅游的全球通用的法律准则,中国现行的旅游法律与政策与中国旅游主要客源国的旅游法规的异同及其如何对接,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理中如何按照不同国家的相关法律解释使之得到妥善解决,几乎没有涉及。至今,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对旅游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尚未形成共识,也未设立一个教材的评价机构。

(五)旅游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国际化发展

现代旅游业的特点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实践经验,而且具备适应国际化趋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而我国现有的旅游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多数人不仅缺乏旅游业的实践经验,而且其知识结构与能力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地影响了培养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

四、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要尽快地从上述制约因素所形成的困境中突围,与国际化接轨,寻找对策与出路。

(一)完善与更新课程知识结构

旅游高等教育要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及国际旅游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其关键在于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宽口径与专业性。旅游教育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涵盖面广,所以高校的旅游专业只有设置宽口径的课程体系,才能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了解到现在国外大学的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不仅有旅游基础知识的课程,还有许多涉及到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本土文化与跨地域文化、人文历史课程。我国的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要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基础课程外,还应该多开设一些诸如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本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底蕴,建构学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主要客源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了解国际旅游市场动向,熟悉国际旅游市场规则。能够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分析,把握未来中国和世界经济和旅游发展的走向。这就要求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一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世界地理、外国文化等课程。课程结构由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

3、实践教学的国际化。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而且还要走出国门,在涉外酒店实习和安排学生去海外实习无疑是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国际化的最好途径。旅游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或与国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使学生面对面地接触国际先进的旅游企业,在国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在国际化环境中熏陶以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

(二)加强本土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流是旅游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旅游高等教育要培养既熟悉本土文化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的旅游专业人才。

1、加强中国本土文化修养和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培养。旅游业的国际化是接待国的文化本土化和服务对象的国际化的结合。中国悠久与辉煌的历史文化对境外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首先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必须熟悉我国的本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具体而言,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有中国历史、地理、民俗、宗教、建筑、艺术知识的丰富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2、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旅游业的国际化使得旅游从业人员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各不相同,旅游专业人才应该理解、包容、接受不同的文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平等而友好的交流。因此,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开设跨文化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史》,《宗教文化》、《国际旅游发展》:《中外民俗》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跨文化的知识视野与交流能力。

(三)强化旅游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8

本次论坛以“国际化:旅游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通过大会报告、专题讨论和热点对话等形式,分析了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总结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模式,讨论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领域和途径,并深入探讨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热点问题、主要瓶颈与发展趋势。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旅游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分享中外旅游教育合作的国际经验,共享国际化合作资源,对推进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国际化:全球旅游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跨文化沟通是大学的第四项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学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明确的定义: 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先生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旅游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国际化”,认为具体到师生发展层面,旅游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进而提出旅游教育国际化的一般框架,包括办学理念国际化、合作伙伴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学生来源国际化以及活动平台国际化,并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进行了详细阐释。普渡大学消费与家庭科学学院副院长Liping Cai教授从“旅行的本质”的角度,介绍了美国旅游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新趋势及效果。乔治•华盛顿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Larry Yu教授研究了知识转移在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并从组织文化、师资能力、创新学习以及国际合作4个维度,初步构建了一个知识转移与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系模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Noel Scott博士等学者简要分析了澳洲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而指出了目前的热点问题,包括对教育的国际化需求、旅游教育项目的增加、对关键技术环节的解决、教学项目的国际化以及实习项目开发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商学院Kate Morse女士认为,旅游教育国际化有内外部两种推动因素,内因主要包括质量、教学和评估方法、学生活力和交流方式,外因则包括全球化流动、高等教育的新体系、研究与知识合作、跨区域合作等。

与此同时,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们也指出,业内人士要紧密关注全球化给旅游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例如,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饭店和餐饮管理学院教授Hailin Qu博士在题为“《应对变革》(Shift Happens)”的主题报告中分析了饭店和旅游教育的新趋势,并提出了面临新挑战的具体对策:理解、关心、指导和激励学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做法;推崇以服务和质量为导向的师资及教学项目;通过多种渠道,开发重点不同的教育、培训项目;在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泰国The Winning Edge公司总经理Bert van Walbeek先生在题为“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天堂还是流行病?(Global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Paradise or Pandemic?)”的主题报告中也指出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可能误区和新使命。澳门旅游学院Leonardo Dioko博士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全球化给从业人员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带来了综合影响,这种全球化改变了大学教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研究成果的首要客户不再是杂志编辑,而是利益相关者。泰国Suan Dusit Rajabhat 大学Niramit Kunanuwat博士也提出,要把全球化带来的威胁转变为机遇,并在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

努力。

三、主题――国际化:中国旅游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旅游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旅游业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伴随中国旅游业的加速国际化,旅游业界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提升,在中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培养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是促进这一转化成功实现的重要条件。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正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组长、湖北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从分析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切入,进而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质量提升工程的创新对策,即高起点的战略定位规划、打造部级系列精品课程、构建国际特色化体系、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构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在论坛第二天热点对话板块,国内外具有丰富旅游教育国际化经验的8位嘉宾就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热点问题、主要瓶颈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丁培毅博士提出,国际化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各高校积极举办的合作办学是走通旅游教育国际化道路的良好开端,但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国内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院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副院长梁文慧教授则认为,全球化特别是资源要素的灵活流动为旅游教育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旅游教育国际化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校是否有创新的思路。

为保证国内外与会代表有充分的时间和平台深入探讨旅游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立了三个专题研讨会三个分会场的主持人分别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院长宋德利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黄福才教授和重庆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教授。

主题分别为旅游教育国际化的领域和途径、旅游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旅游研究国际合作的前景与方式。经过深入热烈的讨论,中外旅游学者一致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旅游教育在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渠道和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任务将是“面向国际,依托行业,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办学的内涵”。

四、热点――中外旅游合作办学的模式与瓶颈

国内高校与境外院校的合作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到80年代中期,教育部于1995年1 月正式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受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旅游业迅速发展双重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国内旅游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相当一批院校以不同形式与境外院校或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

为让与会代表彼此分享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本次论坛特别设立了“中外旅游教育合作的国际经验”板块,并邀请7位嘉宾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主任刘静艳博士总结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三种模式,即独立学院或独立专业、嫁接合作以及松散合作(包括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海外实习等),并以中山大学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云南大学田里教授从外部环境、内在动力、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情况。

部分演讲嘉宾还简要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运作模式。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院长王文君介绍了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经验,该项目基于中国特点,整合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学习美国教育理念,借鉴美国教育及管理模式,成为中外旅游合作办学的一面旗帜。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院长肖星教授剖析了本学院创立的独特管理和运作模式――理事会制,即双方政府机构、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和办学实体共16个成员单位组成理事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模式、教学计划等共同进行研究、审议及监督执行。这种新颖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宏观管理政策优势、企业对市场敏感性以及大学先进办学理念的优势。

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多种原因,在开展合作办学过程中,理所当然会存在许多瓶颈。肖星教授为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合作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合作方之间的沟通机制和履约意识;适当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尽快克服学生外语水平不高的瓶颈;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内华达大学新加坡分校校长Andy Nazarechuk博士在分析该校发展情况时也谈到了合作办学所面临的挑战,并认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双方的教育法规、公司结构、法律问题、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与招生、时间安排、教学方式、设施设备、职业机会等。

五、核心――旅游教育国际化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本次会议无论是主题演讲还是专题讨论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都一致认为,作为一门多层面、应用性的学科,旅游教育应该将课堂讲授和学生的从业技能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同样,旅游教育国际化必须与旅游业国际化的规律相呼应。

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Juanita C. Liu博士从产业发展的高度,提出旅游教育正从本土走向全球,“教育”应该成为实现平衡旅游业三重底线的钥匙。内华达大学William F. Harrah饭店管理学院的Billy Bai教授以培养全球旅游业领导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涵盖师资、产业和国际知名度、课程设计和新设施的教育发展模式。他指出,应该通过聘请兼职教授、行业演讲专家和创造就业机会等途径,整合行业资源。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Raymond Wang博士从旅游教育的基础和专业方向出发,分析了培养企业家领袖对旅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详细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全球产业领袖”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师生树立全球领袖意识;与国际服务集团公司、国际一流高校、各国大使馆深度结盟;引进国际学术领袖、国际产业领袖做导师;从模拟走向真实――强化实践环节;与首旅集团合作建设实习酒店;试行产业问题导向学习法与现场体验教学模式;加强校友关系网络建设;深化导师负责制等。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商学院Kate Morse女士还针对国际化问题为旅游教育提供了具体对策:有效管理促进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内、外部因素;制定与就业能力更相关的课程;发展和维护院校与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研究的产出以及适用性;运用问题导向法,开发超越学科发展的旅游和饭店管理知识体系;对旅游知识应用及知识结构进行管理。芬兰腾应用科技大学Helena @kerlund教授从学生竞争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维度)角度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问题,她认为,旅游教育的变革来源于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9

1海南国际旅游岛概述

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是:确立新目标,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建立新体制,参照国际惯例,构建海南更新更特的旅游发展和管理体制,为中国旅游业整体转型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人世的承诺。

2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及运作离不开各个方面专业人才的参与,尤其是旅游专业人才。分析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内涵及目标。可以看出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

2.1旅游规划人才。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到2013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到2018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在第一个阶段,海南省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高水平编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实施国际化改造,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因此,具有专业水准的旅游规划人才不仅可以参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及实施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旅游策划人才。

海南省具有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但如何进行海南省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及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能否国际化非常关键的因素。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研发、设计出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在高起点、高水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融观光、度假、会展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开发豪华邮轮旅游、水上活动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等精品专项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深度策划、开展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性影响力。

2.3市场营销人员。

2007年,海南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而同年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万余人次,海南省可招待2500万人次,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营销人员正是针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进行不同营销方式。

对于海南省来说,主要是巩固港、澳、台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市场,逐步拓展欧洲、澳洲市场。用好用足现有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快开辟新国际航线,强化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国际高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

2.4旅游管理人才。

国际旅游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旅游管理国际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要明晰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把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力量集中到宏观产业指导上来;要改革和完善各级旅游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旅游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应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尽快建立一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为政府当好行业管理的助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使之成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主体。

2.5旅游服务人才。

要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操作流程,实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人为本,围绕游客的需要,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要创新旅游培训工作思路,着眼于提高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服务业行规、法规、操作模式的酒店高级管理人员队伍;结合服务需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国际游客所占的比例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0%上升到60%,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运营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

3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所需旅游专业人才教学内容

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海南省旅游专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作为海南省最重要的旅游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本人认为海南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较高的道德素质。

随着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增高,将会对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道德修养,将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因此,道德修养教育至关重要。道德修养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行为的准则,而且旅游从业人员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因素和手段,它对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一素质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就无法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

3.2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对国际旅游岛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的现代认识。除旅游学基本理论外,还应对与旅游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旅游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旅游从业者准确把握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趋势,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各种关键性问题。目前海南省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较差,需要进行系统补充。同时,旅游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旅游服务第一线的从业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这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有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

3.3宽广的知识面。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止设计旅游一个行业,同时对海南省的各个行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以旅游为契机,促进海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各个行业的新信息的掌握对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旅游业又是以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产业,它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特定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

3.4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旅游岛人才建设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法上的创造力,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能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创造力,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的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

4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针对国际旅游岛对专业人才及培养内容的需要,其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

4.1课堂讲授方式。

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要求,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大多数在室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完成。这种方式可以让从业人员对一个学科的概念、基本理论、架构等有非常系统深入的了解,对于具体实践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如何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培养培训的竞争力也对高校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2课外实践方式。

旅游行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仅仅只有室内课堂讲授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必须。目前主要方式就是在酒店、旅行社等地进行真枪实弹地工作,一般采用实习方式,时间大概在半年左右,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锻炼培养和提高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对于国际旅游岛所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应急处理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4.3专业讲座方式。

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时时补充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人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才会有非常快速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因此,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邀请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从业者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讲座,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及扩大知识面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5小结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10

当前随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根据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广西,以泛北部湾的国际视野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特征,在这种国际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把握形势,探索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该区域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门培养学生的总体方案,它包括培养目标、学制、课程安排、考核方式、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泛北部湾区域高校要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计划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中,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又以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的安排最为关键。就培养目标的制定而言,该区域高校应明确自身特色与办学优势条件,科学选择合作伙伴及合作方式,并根据相关政策、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条件与意愿,将旅游管理按照专业方向细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就课程安排方面而言,一方面,泛北部湾区域高校可依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国际关系和区域合作领域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以国际关系学、跨文化交际、东盟客源国研究等有关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的手段,适当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突出创新性、时效性和国际性。另一方面,在旅游业的国际化竞争中,语言是基础,该区域各级政府部门也应鼓励当地高校适当增加双语教学比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提高旅游服务和交流能力。

二、增加资金投入,拓展国际化合作的层次及范围

充足的资金是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的基础。为加快泛北部湾的旅游合作,培养出大规模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当地政府应该主动增加投资力度,引导高校多渠道筹款,从政策高度上降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的门槛。而泛北部湾区域高校则应激活自身的产业性,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从而降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准入门槛,资助参与国际化合作的学生,吸引更多学生就读;此外,该区域高校还应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改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环境,完善国际化合作基础设施,多渠道实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学术的交流、互补、碰撞与融合,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方式推陈出新,产生学术研究上的新增长点,进而形成教学与学术上的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泛北部湾区域旅游高等学校要走国际化合作培养之路,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该区域旅游高等学校要采取“请进来”策略,在充分考虑其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最优方式引进国外旅游学科专家及高水平人才,从而加强该区域教师队伍结构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也应采取“走出去”战略,与东盟各国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和互访活动。首先,当地旅游高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国际化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以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其次,该区域高校应给本校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与国外高校进行科研合作的机会,提升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第三,泛北部湾区域旅游高校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尽可能多的为本校教师提供外出考察访问及公费留学名额,派遣本校教师出国学习、深造,使其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国际化合作的大环境中,增强其国际化教学能力。

四、构建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

国际旅游管理学例11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1

一、旅游业国际化发展与旅游教育国际化形势

进入2l世纪,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业的国际化一方面表现在旅游出入境的人数迅速增加,旅游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国家越来越多。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境外的商务客人、观光客人、休闲度假客人进入我国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出境旅游者人数逐年增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8年,中国入境游人数达到1.3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585万人次。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则,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旅游客源国。在旅游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各地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提出了适应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这种国际化的进程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国际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境外的旅游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外资旅游企业的介入将使我国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国际旅游专业人才也纷纷涌入中国,中国本土的旅游人才面临着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激烈竞争,这对中国现行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急需更新教育理念,将旅游教育置身于国际环境中,用国际化视野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旅游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能够从事国际旅游产品开发与服务,适应国际化旅游市场竞争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专业人才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要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国际化不等于忘本,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是GLO CAL,即GLOBAL(全球化)和LOCAL(本土化)的结合,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必须根植于祖国文化土壤。

(二)具有国际态度和意识。此类人才需要拥有国际知识视野,具备国际旅游文化底蕴、熟悉国际惯例与人性化服务理念,具有一定对国际信息的迅速反应和处理的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外语、公关及合作能力。此类人才应该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外语、公关和合作能力,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

(四)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应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有较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承担行业一线工作。

(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不是因循守旧的人,应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较强创业能力,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六)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情操,爱岗、敬业、诚信、自律。

三、旅游专业人才国际化发展的培养对策

(一)国际型旅游人才培养及办学新模式

要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培训优势资源,构建“六项全能”(吃、住、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直通车”(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模式,打造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航母”,提升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档次。对于旅游院校的办学模式,有些教育界的专家们提出。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一实训一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企业化与院校式”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直通车”铺路架桥,密切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旅游人才的来源与出路通畅;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国内横向合作,尽快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

(二)从旅游课程改革开始,打造国际型旅游人才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旅行社管理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偏重酒店管理,要想培养出国际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当前教育课程改革入手;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而在中国,旅游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其次要搞清楚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底在哪里?目前,旅游业最为紧缺的人才有市场促销、旅游规划与开发、会展旅游、度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一是人力资本的价值被世人所重视,世界银行的专家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粗略的计算,得出的结论之一,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构成比为64:20:16,人力资本是世界总财富巾最大的财富,这是全世界所认同的。二是由人才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某些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高层经营管理者和一些紧缺专业人才。成为旅游业的稀缺人才资源,成为不同用人主体争夺的对象。所有这些特点要求旅游业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片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培养职业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再有就是理论与创新相结合,增加经济形势及旅游最新动态方面的讲座或选修课。启发、激励学生参加科研工作。

四、结束语

在旅游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这一过程极为复杂,并且是长期而艰苦的。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我们才有可能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充分把握国际化融合带来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在人才培养的内涵提高上取得突破,才有可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真正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