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现代化建设

经济现代化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8 14:45:14

经济现代化建设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1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2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3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3.政策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作者:严业明 张德艳 王言艳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

[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

[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总体上是粗放型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从供需两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一)需求端。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综合来看,消费需求尽管占比最大,但是消费增长总体放缓,不能稳定经济的增长;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新低;受中美贸易冲突影响,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明显。外贸形势的严峻和投资增速的放缓,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供给端。

供给端与需求端是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目前,一些传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供给端没有适配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而改变的消费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的增加都会对总体储蓄率、投资回报率和原有的比较优势产生负向影响。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立足当前国情的必然路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做支撑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做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生态环境的约束以及长期面临外需不足等问题。“新常态”需要增速转轨、动能转换、经济机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切实保障。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解决涉及到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而各种经济问题的解决又恰恰归属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要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面对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更好地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化经济当中,增强国际经济话语权以及参与权,更好地融合到世界经济浪潮。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理论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供给与需求两个基本面。中国经济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发生了变化,但供给侧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生产力和提升生产能力,这就需要从供给面来探讨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配合先进的产业结构作为支撑,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过度依赖高积累、高投资、低要素成本等因素支撑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低端的下游产业迫切需要升级产业结构,使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和流向高端用途,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三产业本身还比较落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推动力,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领域鼓励自主创业。避免传统的高投入、低附加值式发展。将传统制造业改成为智能制造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和智能化。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要求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将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目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是不匹配的,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还不够协调。为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战略科技力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创新要素已开始积累,技术进步的新引擎和创新驱动新格局开始生成。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领域,我国不仅拥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而且拥有华为、中兴通讯这样位居通信技术前沿的国际化公司。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可望走在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我国也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如石墨烯研制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电动汽车发展也有望主导世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5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三)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健全的体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是很关键的。因此,一定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理念,加快推进结构转型,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树立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是要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及时更新的。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资金支持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十分必要。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投资,促进资金投入的扩大。同时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引进制度,构建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人才积极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此外,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和农业信息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打造专业化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第一,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第二,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五)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6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188-02

0 引言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是指既有的经济运行方式转向另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

我国经济转型是以体制转型为先导实现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过于依赖出口,而不是内需。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下降,比较优势丧失,也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摈弃靠自然资源、低技术含量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上来,扩大内需,让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共同提升,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经济快速、平稳、持续增长,都需要经济转型。

当代中国转型性发展,是一种结构型转型,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性、全方位的改革。

1 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消除转型障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体制变革仍在继续进行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尤其是财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分化、演变、调整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步定型化,且已变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利益的极大分化。这种两极分化,仍然在继续发展着。社会不公严重化,落入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转型陷阱。将转型中对自己有利的特殊“过渡形态”定型化,把某些过渡的体制、机制和做法模式化,以维护自己既得利益为主要目标。改革本身被扭曲变形,出现改革综合疲惫症。使由绩效转到绩效加公平正义的转换的阻力加大。使民主制度的推进、法制的建设、权力的制约、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约束,公平正义的维护,都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使制定出来的政策,也由于阻力重重而得不到执行和落实。一方面人们对于改革有着迫切希望,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改革进展迟缓。经济发展一些重要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早已提出,却长期没有做到。因此,转型首先需要打破由于市场经济不完善所形成的,破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机制的既得利益格局。

2 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市场化方向,完善市场经济

政府的要务是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政治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和仲裁者,解决和追求公平正义平等等问题。政府的要务是维护公平正义。核心是公正正义良好的法律的立法执法司法。政府应当站在超越、公平的位置上,协调市场利益关系,化解矛盾。政府除了维持必要的经济秩序,提供公共产品本身外,并不参与插手经济,本身也不直接创造财富。企业与公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承担经济生产和财富创造。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7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23

Th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Take Jing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Li[1], LI Fang[2], XU Haoran[3]

([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The Changzhou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2]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3] College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water conservancy.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economy. This paper takes Jingji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water economy and modern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explore its significance to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synergistic effect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格局。水利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民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该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①在水利方面进行了大规模且持续的投入,并且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水利发展和改革,引领水利创新发展,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1 水利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水利经济,水利现代化不同的特点,我们把水利事业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主要致力于水利经济的发展。

水利经济作为位于国民经济基础的一种行业经济,涵盖了水资源的勘探、 开发、保护、利用、经营、管理及在水旱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全部社会关系。水利经济包括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这两个主体。②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经济阶段理解为主要注重增强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即以水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阶段靖江市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充分利用水利优势,发展船舶运输等港口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靖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在这一阶段同时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调配能力,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与利用,为全市医药,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要工业门类的发展和靖江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水资源的基础保障功能,使人民安居乐业,逐步走上以水致富的道路。

第二阶段为水利建设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现代化是指将现代化的手段应用于水利,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需求和发展。它包括的内容:一是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的现代化;二是先进的规划水平和设计能力;三是安全可靠的防灾能力和资源保障水平;四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装备。③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现代化阶段理解为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改变水利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信息化水利,主要注重增强水利的基础保障功能,水利建设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

在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中,靖江市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长江、界河以及横港进行三条控制线的建设,有利地增强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加强了小型涵闸,灌排渠道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靖江市不断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并且致力于实现靖江市水利综合信息化和自动化,显著提升全市水利综合管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为水利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和成熟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

第三阶段为水利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持续加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并同时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我们把这一阶段理解为注重协调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发展,使水资源基础产业和基础保障两个基本功能均衡发展,使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在促进水利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促进并且力争达到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即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和动力。

2 水利经济发展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1 在经济社会建设初期,必须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也就是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一阶段,水利的作用更多在于实现水资源的供给,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利用发达的水运交通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等使沿江开发势头不断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本来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水利经济,重视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有利于发挥水利行业特有的自身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2 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经济发展阶段,主要重视水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过去水利的发展历程中,对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科技带领水利建设,实现水利信息化,科学化等方面明显不足,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水利的发展必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只有在水利经济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才能认准方向,找准目标,才具备实力使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3 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

(1)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水利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必须重视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就是本文所讲述的水利发展第二阶段。在加快防洪除涝,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推动水利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等目标的引导下,必须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资源集约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和生态安全等都必须靠水利发展提供更加完备更加可靠的基础性保障。由此水利现代化是未来水利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水利现代化推动了水资源更好的整合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水利经济的基础产业功能。靖江市本地水资源量不足,通过建设150余座涵闸,极大提高了沿长江引水能力, 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供给和保障了重要工业的用水,这为靖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靖江市也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在工业用水方面实现重复利用率达到46%。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3)水利现代化大大降低了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损失,更好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果。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注重防洪除涝的建设,靖江市已经初步形成以内部骨干河道和配套设施为主体的西引东排,北纳南泄,分级控制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这为保障居民安全生活及依靠水资源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使水利经济得以在一个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中发展。通过提高水利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了水利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进一步实现了水利经济。

(4)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致富治水,治水致富”为导向,促进了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靖江市全面落实各项水环境管理措施,加强靖江市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监督力度;在城区河道疏浚方面有很大的投入,大力实施了农村“双清”工程;在生活和工业污水收集和处理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靖江水利的发展适应了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改善现状,预防发展,改变居民用水理念等方面努力,使水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水利现代化注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改变水利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水利改革创新。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水利科技化发展,靖江市在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中普及高新技术,致力于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目标。这为靖江市之后的水利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改变传统的水利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利用科技手段推动经济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

4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呈现协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1 水利发展呈现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④同样的,我们把水利发展中的协同效应理解为在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其达到的经济社会效应大于水利经济或水利现代化单独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近几年来,靖江市沿江开发的势头迅猛, 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靖江市经济能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与靖江市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靖江市的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的特点,处于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三阶段,即靖江市在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以增强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的同时,也注重水利经济的发展,来增强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协同效应。而正是在其协同效应下,靖江市水利的发展呈现“目标明确,科技带领,不断提升”的特点,很好地适应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4.2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相互促进,并不矛盾

正如前面所述,水利经济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水利现代化不可能跳过水利经济阶段而直接产生,需要在水利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更好地明确了水利发展的方向,即推动水利发展模式改革,提升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在水利发展中并不矛盾,只是在不同时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水利发展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水利经(下转第56页)(上接第50页)济与水利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促进水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4.3 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

水利经济的发展为靖江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水利现代化则为水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水利的发展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改革创新,不断改变水利发展模式,改变水利发展理念。使水利的发展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送去源源不断的动力。水利发展的进程中,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水利经济,即正如我们前面所谈论的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上,就可能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提高;同样地,如果只注重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忽视水利经济的发展,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可能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对于水利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只有重视两者的发展,才能很好地实现水资源的双重效益,使水利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正是在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下,极大地发挥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保障功能和基础产业功能,不断加快了靖江市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5 结束语

我们必须意识到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使水利起到更好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水利的发展必须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使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能实现其最大的协同效应,以促进水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并以此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金来源: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研究――以靖江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94048X)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廖丽霞.实现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8

政治现代化是一种从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根据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的综合性社会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推进政治发展的活动。走向政治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共同性大课题,是方兴未艾的历史大潮流。尤其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实现政治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同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完善紧密结合起来。

一、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在经济大变革时期尤其不可低估。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建立和完善,不仅取决于经济改革本身,取决于新体制、新机制的健康确立并尽快地投入运行,而且同时取决于政治形态对经济改革的影响,尤其包括我们能否通过坚定不移的加快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法制建设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步伐。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现代化建设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它依靠价格机制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它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的原则,协调供求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灵活自如地调节经济关系,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以法律为边界,是在一定法律制度框架内运行的经济。其发展和完善必须以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形成为前提条件。“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价值最大化的效率”。也就是说,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市场经济就必须用完备的法律来调节各种经济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一)市场经济中各市场主体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多元的、分散的、为数众多的市场主体有独立的产权,独享的经济利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在参与竞争中,容易产生极端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规范的主体行为,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根据市场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以及自身的优势,做出各种决策。各个市场主体的决策是分散做出的,它源于市场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旦分散的决策与不规范的主体行为结合在一起,这就不但不能使市场起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反而使资源配置低效、浪费,造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从而既不利于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用法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和受到保护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和将受到惩罚的,才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市场经济中各主体的权益需要法制来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自然人和法人都享有平等参与市场交易的权利,也就是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权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机会均等。但是各经济主体之间,在市场的交往与进程中,他们彼此间的权益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原因,难免会构成冲突、形成对立、出现分歧、产生争议,有时还会遭受不法侵犯和伤害。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健全的法制进行干预、规范行为和提供保障,从而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即:尊重人的物质利益追求,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使人们的劳动成果、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都紧紧地同每个劳动者自身的切身利益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对人的劳动价值的实现,对个人的社会贡献以及对个人的社会地位明确的量化与公开承认。这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也就必须依靠法制的完善、强化和有效实施来加以引导,并进行规范与约束。

(三)市场经济中经济秩序需要法制来维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依法管理市场,才能逐步培育市场要素,完善市场体系。面对经济活动频繁的市场,利益不同的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日益形成了共同的竞争规则,其中包括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应具有的平等地位、均等的机会、等价交换的原则和合理的经济收益等等。根据共同的规则,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但是,为了生存和追求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了对市场竞争的有序性的威胁,它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消费者的权益,导致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运行混乱。因此,只有依靠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和法规,才能准确而有效地确认和保护正当的竞争行为,来保障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一切欺诈、垄断、封锁、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时受到追究和制裁,达到净化市场行为的目的。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各经济利益主体也需要自觉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正当的合法权益,而着力避免参与不正当竞争,努力杜绝一切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非法行为出现。由此可见,市场需要竞争,竞争需要秩序,秩序需要法制。

(四)市场经济中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法制来完善

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始终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市场经济需要政府适时进行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又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就需要构建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及其有效运行的法律。即国家要综合运用好立法、执法和监督检查等手段。

1、立法。国家通过经济立法把许多宏观调控的办法和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把宏观调控部门的组织机构、调控职能、办事程序、法律责任以及宏观调控的原则和手段规范化。

2、行政执法。国家必须通过颁布政府部门组织法来规范该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等。

3、监督。国家一方面是对执法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另一方面是对守法当事人的监督和检查。

总之,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和手段,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完善为原则,运用法律规定的手段来设置市场,界定市场规则,引导市场发展,维护市场秩序,裁决市场竞争中的纠纷等,对市场的发育和繁荣发挥高层次的宏观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经济。市场经济通过独立自主的企业组织、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在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日常经济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市场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还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各种调控活动,直至每个公民的日常活动和行为,都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市场主体依法生产经营、政府依法行政管理、公民依法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客观内在要求。

二、法制建设与政治现代化

法制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完备的法制,是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完备的法制对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保障和促进的巨大作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加快法制建设,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快法制建设,使国家的行政调控转向在法律导向、规范和保障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宏观调控,从而迈出了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一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也不可能是无政府经济;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不是也不允许是无政府主义的各行其是。它既需要国家创设并始终维护一个良好而有序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政府适时的进行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长期沿袭的、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再加上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分散的、落后的小生产方式,这种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就形成了国家和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行为。比如: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一些机构和部门习惯于旧的体制和做法,仍然企图用强制性权力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进行干涉和控制。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管理,必然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从而使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某些自发性弱点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和引导,使经济生活出现紊乱。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只有在法律的导向、规范和保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的实效和作用,摆脱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经济甚至超越经济的行政调控。

其次,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快法制建设,杜绝政治权力商品化,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对市场经济的政治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现有的市场经济机制还难以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界逆反力量的侵扰;尤其是缺乏完备的市场法律保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离的政治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约束和法律制止,从而造成了一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对市场经济进行非正常渗透,产生了以权经商、的腐败行为,出现了政治权力商品化,造成某些经济领域的严重不等价交换,这些政治行为对于正在建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着巨大的销蚀和破坏作用,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实现也有不可低估的恶劣影响。

再次,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快法制建设,割除建立在小生产意识基础之上的某些政治行为的恶劣影响,从而为推进政治现代化扫清道路。

建立在小生产意识基础之上的某些政治行为,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走向现代社会化的步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小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私利,必然要借助政治权力的庇护,势必采取人情拉拢和金钱贿赂等手段腐蚀、利用一部分掌权者。同时,那些的人,本身就具有严重的小生产意识,或小生产意识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少数人甚至顽固地保留着捞一把的小生产心态。这种人一有合适机会,就会滥用手中大权谋取私利,为更大范围内的小生产者所利用,从而产生了对市场经济体制更严重的破坏行为,使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举步维艰。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制建设,完备的法制不仅仅是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政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竞争、诚信等属性,要求法律发挥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的功能。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就要求任何国家和个人都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能有效地克服专制与独裁,逐步消除专制政治的影响,消除人治的影响;才能有效地克服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建立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6(8).

2、夏箴.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浅谈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3、张德霖.从理论的视角分析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关系[J].理论前沿,1999(24).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9

我国虽然号称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0%,但每年的粮食产量都不足以自给自足,政府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来补充国产粮的不足。究其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农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和人口红利来实现,机械化程度不高,粮食产出率低,资源约束矛盾日趋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1]。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开发利用的无限需求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并伴随着新技术新工具副作用的显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核能核电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危机,日本福岛的核氢气爆炸带来的核辐射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因此,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最突出的两大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就不得不考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形成农业的种养、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2]。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之一,就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的经济体系,培育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十二五”规划中,这一建设思路继续得到强化。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农民环保意识较低,特别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还相当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3]。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超额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明显,无污染、非转基因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的好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每年因土壤污染粮食减产至少1000万吨,造成各种农业经济损失200亿元以上。

3.缺乏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我国虽然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农业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滞后,农业经济仍以较为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资源利用率不高,无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每年产生的各种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很低。

4.循环经济成本高,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拨,不利于循环技术的运用。运用循环农业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对农业经营的规模有较高要求。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农民精心经营土地的热情难以提高。而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税费改革、涉农补贴、拆迁补偿等措施的推陈出新,使得农民占有土地的热情日益高涨。占有的目的不是为了搞好农业生产,而是为了能从国家或者社会企业手中获得更高的额外收益,农业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

5.农业循环的观念尚未建立,农民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农业循环技术推广难以全面展开。农业循环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6.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动农业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基础,而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7.市场运行机制偏失。市场运行机制的偏失仍需要进行扭转,如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经营权市场化等都需要完善,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是长效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建设的基础。

三、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我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快速稳定地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出台和完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及其政策

加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各级政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规及其政策,把政府支持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把领导的集体智慧与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稳步推进,加强服务,搞好规范,促使循环农业经济健康有效地发展。

2.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退林还耕,挖掘现有耕地资源的潜力。一是积极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优化农用地开发利用结构。二是稳定现有耕地面积,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适度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发展高优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强耕地的承载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防治土地资源退化的力度,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农民、企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民、企业是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要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已出台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等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惠政策扶持力度,采取项目资金补贴或奖励、税收优惠、信贷或贴息等途径,以激励农民和企业,引导他们综合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以多种模式积极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4.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人才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持,也即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开发,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其次,要促进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其在各自领域内的特长,促进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改变每户农民“小而全”的耕作方式。最后,要建立与农业技术创新相配套的诱导机制和激励机制。采用政府主导、经济利益诱导、市场引导等途径将技术创新的成果与农民的直接收入结合起来,使农民看到技术创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农业循环观念

树立农业循环观念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源泉和动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一方面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广大农民更新观念,提高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以新的精神风貌投身于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因此,树立农业循环观念的关键是加强培养和建设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6.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启动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构建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十二五”时期要将农业循环发展放在经济转型的大课题中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循环项目建设。总之,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军.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探索[J].北京农业,2010(30).

[2]邢玉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振兴[J].学理论,2010(28).

[3]危机下中国3亿农村居民该如何用水.中国固废网,http://.cn.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10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同当前的发展模式相匹配。基于此,以下就影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1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决定的。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国际形势所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在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管理现代化模式。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2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特征

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需要依托时展的需求,立足于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化特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智能化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2)人性化特征。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及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管理现代化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人性化的特征。(3)民主化特征。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民主性特征,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3影响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3.1人才因素。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因素非常关键。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2资金因素。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是需要资金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3.3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的重要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新技术等。

4加强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4.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2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管理现代化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管理现代化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征,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4.3借鉴管理现代化方式,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起步较晚,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现代化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信息化、人性化、民主化等特征。但是制约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人才、资金、政策等因素,只有获得上述影响因素的支持,才能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

经济现代化建设例11

近年来苏州农村经济经历了一个在改革与发展互动中加快结构变革的过程,集体经济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从乡镇集体企业到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蜕变与转型。2012年苏州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村均收入582万元,增长15.7%,全市222个村(社区)超过千万元,其中30个超3000万元、10个超6000万元、3个超8000万元。涌现出一批典型,为苏州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探索了多条路径。

(一)探索出集体经济发展的六条路径

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六条路径。

骨干企业带动型,如南丰镇永联村、虞山镇梦兰村,特点是股份分红;激活存量资产型,如千灯镇大塘村、临湖镇湖桥村、相城开发区泰元社区,整合集体资源资产,实施综合开发,滚动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型,如城厢镇东林村、电站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富民强村;物业租赁经营型,如杨舍镇农联村、渭塘镇渭西村、北桥街道灵峰村,以出租集体资源资产为主,发展新型工业,民营经济不断提升村级收入;产业升级型,如木渎镇天平村、虞山镇勤丰村,发展三产服务业;优化、集约利用资源型,如元和街道元联置业公司、姑苏区友新街道、工业园区唯亭富民集团,实施联合经营、抱团发展。

(二)集体经济为农村社区提供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包括镇域、村域的较大公共工程、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本应由中央政府与省市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目前中央与省市政府财力还没有覆盖到乡村,大部分的公共产品仍然需要农村社区自我投入。调研表明,苏州市各村(社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农村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有相当大部分是由村集体经济来承担。

(三)股份合作经济成为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流形式

股份合作经济是目前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流形式,如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互助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等。苏州农村特别是快速城镇化的城郊结合区域,进入21世纪以来,对80年代的乡镇工业形态进行了扬弃,用股份合作制创新了集体经济在新时期的实现形式,这也是目前苏州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命力之源,并且形成了苏州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D?D新苏南模式。

二、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效率、提高质量,着眼于各项资源优化组合,着眼于抓住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走向平稳、健康发展之路。

(一)市场化运作方式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看,农村集体经济的每一次改革和发展无不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关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用市场化的手段组织农村经济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类公司化运转,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规避规模小、行业面窄、抗风险能力弱等市场风险。

(二)联合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从村级集体经济以往的发展模式看,常常受地域空间、隶属关系、管理方式和人员构成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实现资源要素的整合,削弱了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单体村级集体经济未来的发展生命力。尤其对于一些资源相对较少、基础较为薄弱的村,由于缺乏联动引导,常常掘不到发展的第一桶金。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通过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逐步确立独立的法人主体地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同时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产权将得以明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联合发展模式将会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形式。通过资本的联合,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租、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化开发建设,模式上可以采取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企联合,形成跨地域、跨隶属关系、跨所有制、跨行业等不同形式,通过资本运作管理的方式,为不同的村级地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三)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为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发展空间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真正做到空间形态上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在社会形态上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在村庄建设方面,苏州要坚持“保护、利用、改造、发展”并举,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村庄建设。根据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把新农村分为城市社区型、乡村别墅型、集中居住型、旧村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六种类型,这一规划分类科学确定了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调整优化了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这一规划的确定为苏州村级集体经济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如农业发展型、制造配套型、生活服务型、生态旅游型等诸多的发展定位中找准适合的方向。

三、苏州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苏州各县级市、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富民强村载体建设路径,取得了非常明显的业绩。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对农村社区的公益事业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苏州全市范围内,载体建设发展还很不均衡,载体水平总体还不高,制约载体发展、升级的因素还比较多,土地资源匮乏,经济形势处于调整期,融资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适合载体发展壮大、升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这些都是苏州在建设现代化示范区过程发展集体经济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一)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载体类型过于单一,以工业厂房居多。物业出租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总收入的70%以上。物业经济具有收入稳定、风险小,但存在收入增长的空间有限,抗风险能力低的缺点。

载体引入产业过于低端。目前引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小、散、乱”的特点,档次不高,收入较低,不符合城乡发展布局规划。

载体建设过于粗放。过度依靠土地资源,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拍地价格的上升,这种取得土地资源-建造物业设施-获得出租收入的发展模式终将难以为继。

(二)管理运行机制粗放

目前载体运营管理以股份合作社形式居多,不具有公司的完全市场地位,更多具有社区性和福利性的特点,因而内部管理体制很不健全,运行机制很不规范。

管理运作不规范。组织活动流于形式,产销服务难以到位,民主管理难以落实。存在少数人控制着合作社的决策管理和利润分配的现象,一般农民成员不参与管理运营过程,合作社对一般社员的透明度过低。

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部分富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入股面偏小,很多还不到20%,富民特色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一些专业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其他成员基本没有入股或比例很小。财务制度不完善,有的至今没有建账核算,有的账簿设置不全,大多数合作社都没有建立成员账户。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载体发展升级转型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后劲明显不足。

(三)经营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股份合作经济已经成为苏州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农村集体资产。但是,目前农经队伍严重弱化,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转型升级,对农村集体资产难以监管到位。而且负责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以村干部为主,相当部分村干部年龄老化,没有工商业经营历练,知识和能力先天不足,对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普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另外还普遍存在乡镇农经队伍兼职多、任务重、编制少、经费缺、保障差这一特殊情况。

四、借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促进苏州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将会在苏南区域逐步形成发展现代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即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健全的法治基础。在这个制度环境中的现代企业拥有现代化技术、实行现代化管理和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资源从分散走向集中,社会分工深化,资源集中与分工深化成为现代经济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使物质生产技术、效率与产能成倍增长。集体经济要紧紧把握这一制度环境优化的机遇,进行体制机制改造,股份合作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嫁接,逐渐融入现代经济主流,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过程中塑造一个和谐发展的模式。

(一)紧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发展,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实现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目前的苏州集体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集体经济的地域特征,封闭有余,开放包容不足,不利优质资源的引进。集体经济具有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等的多重功能,党组织,村委会、经济管理者角色重叠,缺乏专业性,企业性与社会性错位。集体经济组织除了自身运营成本外,担负分红与富民功能,且对分红期望较高,自我积累与发展壮大能力受限。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汇聚能力欠缺,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与自身利益影响较大。集体经济内部激励与监督成本较高,对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素质、综合能力有很大挑战。由于以上的一些限制因素,难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亟需嬗变升级,融入现代经济主流。借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在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集聚向集约化发展过程中,紧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实现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