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4 14:58:51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1

城镇化建设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质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国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的规划、制度层面的制约、缺乏资金的支持、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支撑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从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贯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其能够实现全面的结合,其意义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较低,直接决定着我国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进行城镇化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得到开发,增强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进而不断开拓整个农村消费市场。可以使得消费成为引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带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国家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市场竞争优势较小,整体发展质量不高。当前,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乡镇企业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进而引领着整个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能够实现我国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能够不断向着高级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整个国家各产业的升级。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整体的科学化规划,才能保证其得以顺利实施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的方面较多,对我国而言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我国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发展牵动着亿万人的利益。当前,我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使得很多地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其建设的进程虽然在不断加快,但是整体的质量却难以提升,引发了各方面的不和谐,违背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初衷,难以实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当前我国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存在很多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较多,其对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户籍问题、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完善的解决,将直接决定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当前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有的制度也不利于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针对性制度,其城镇化建设难以与经济社会及工业化发展相适应,其整体的发展质量较低,使得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不断受阻。

(三) 缺乏大量资金的支持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其牵涉到的内容较多,工程量巨大,因此必须要有大量资金的全面支持。当前,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支持资金还不到位。一方面,我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对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各地区财政资金吃紧,其应用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较少;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全面融入其中,其难以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和工程进行相应的融资,其资金来源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其主要原因不仅来自于政府相关政策方面,还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相关企业自身的建设有关,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重视。

(四)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支撑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城镇化发展来看,还必须要全面重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在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下,才能保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使得城镇化建设陷入困境。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还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支撑,一方面,国家的各项产业发展政策还没有完全与城镇化建设进行完美的结合,其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各地区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产业发展难以跟得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使得城镇化建设缺乏相关产业的带动,进而会导致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建设出现严重失衡。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做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一方面,国家应该从宏观视角出发,根据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总体的规划,使其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划稳步前行,避免出现低质量的高速建设。另一方面,各地区政府必须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合于各地区自身城镇化发展的规划,避免对城镇化的盲目建设。在提升其建设步伐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为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如前所述,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为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和落实关于城乡经济发展、城镇企业发展、农民工就业、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对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并根据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对相关的制度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三)争取各项资金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在建设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中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一方面,要加大中央财政的拨款力度,使其能够为各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运营资金。同时,要制定专门的预算规划,使得各级地方政府能够从其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工程项目企业能够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得所需要的贷款,政府要为其做必要的担保,另外,也要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国外资本、民间资本等,通过多种渠道,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四)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的带动作用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使其发展能够充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进而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一方面,国家要对当前优势产业的发展制定统一的政策,使其能够在各地区得到高速的发展,进而成为引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各地区必须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选择出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其进行引导,以充分增强其对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争取各项资金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出发,为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其能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为我国完成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栋,王蕾.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评价体系[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02)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2

1.对城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指导乏力

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对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的关系研究不多,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市化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而没有看到城镇化是城市化的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导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指导乏力。

2.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4.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目前,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培育城市思维和理念

没有新思想、新观念,城市建设就不会有大发展、大进步,就会困难重重,处处受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城市思维和理念,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时,要坚决克服追求部门利益扩张的冲动与短视,把支持城镇化发展与服务经济建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

2.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

3.整合生产要素,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城镇化外在表现是人口聚集,实质上是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城市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培育主导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

4.多元融资,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农村城镇化;时空格局

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又称城市化、都市化,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当前,城镇化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关于我国发达地区城镇化的研究较为多见,而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对山西这样一个内地能源重化工型省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较少,系统性理论及实践研究更少。因此,选取山西省有代表性的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与探讨已显得十分紧迫,而吕梁市作为典型的能源重化工型城市,深入了解影响吕梁市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其兴起的社会经济动因,这对准确把握吕梁市城镇化的未来趋势,从战略上去确定其城镇化的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山西省同类型市及山西省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笔者在吕梁市发改局实习两个月,并获得走访吕梁各县的机会。笔者自拟调查问卷,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初步了解了吕梁市城镇化目前的现实状况,并查阅了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作出以下的浅见。

一、吕梁市发展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吕梁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特别是2004年吕梁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2011年城镇化率达39.84%。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3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财政总收入完成276.93亿元,增长41.15%。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28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259元,增长13.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43元,增长21.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30.8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7%。

二、吕梁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全市的城镇化率与全省49.68%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了9.84个百分点。吕梁市13个县(市、区)中,离石区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79.82%,城镇化率排名前三名的是离石区、孝义市和中阳县,分别达到79.82%、58.76%和57.51%,排名后三名的是临县、岚县和方山县,分别达到22.56%、26.50%和26.75%.排名第一的离石区与排名最后的临县城镇化率相差57个百分点,差距较大。

(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

吕梁市目前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机制不全面。农民失去土地后,既丧失了土地的保障,又因劳动技能差而缺乏就业机会。

房屋拆迁过程中,政府、开发商和房屋所有人之间纠纷不断,失地群众上访问题频发,有的甚至引发了恶性事件和。部分被拆迁户所得到的货币补偿金发放推迟、严重不足等导致其无法安居,人员安置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拆迁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拆迁补偿不到位,缺乏沟通协商,致使“城中村”集体土地和农村用地上的拆迁成为难点和热点,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城镇运行欠佳,城镇特色不强

一方面,城镇建设风格雷同,百镇一面。另一方面,城镇建设量大面广,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一些城镇在建设中不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出现了不少建设性破坏现象,致使城镇传统消失。

(四)城镇生态环境压力大

绿地大量被占用,城镇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城镇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全市水资源原本就很匮乏,人均占有量不达全国人均水平的20%。全市有85%的城镇水域和60%的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9%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只有34%,导致地下水源受到进一步的污染。城镇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加剧了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三、吕梁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规划问题

缺少城镇总体规划,更没有详细规划,县城与乡镇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比较滞后,起点低、执行差、城镇扩展难度大。

(二)土地问题

吕梁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全市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城镇化建设中建设土地这一环节相比其他市完全没有优势。

(三)资金来源问题

吕梁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市、县本级财力远远不能支持其城市建设。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276.93亿元,市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00.51亿元,大部分集中上划,再加之国家对政府融资和用地的严格控制,使得本处于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严重不畅。

四、吕梁市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一)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路径

(1)实施“大县城、大集镇”战略,整体推进市域城镇化发展。积极开展“城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和“百镇建设工程”。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整体功能。大力构建城市、县城、重点镇的立体交通骨干网络。

(3)按照建设生态市、生态县的规划要求,设置入城产业的碳排放门槛,并切实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打造城市生态屏障。

(4)突出吕梁地方特色,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塑造现代化形象。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入挖掘吕梁浓厚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资源,切实保护好文化古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

(1)新时期的城镇化不只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而是实实际际让群众体会感受到新城镇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精神层次上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城镇人群。

(2)优化财政投资结构,要建立以财政投资为基础、政府融资平台为主渠道、土地增值收益为补充,以民间投资和综合金融服务为支撑,以引导产业资本投入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城镇化建设为创新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3)新型城镇关键在于一个“新”字。新型城镇化的“新”应该在建设观念、产业支撑、人居环境、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来。

(三)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城乡环境

(1)已建成的城镇应该继续加大各项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道路、医疗、卫生、教育、供水、供电、供气等这些硬件设施;加大环城绿化力度,提高城市周边植被覆盖水平。

(2)抓好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财政对城中村改造和煤矿深陷区治理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并引入督促考核和奖优惩劣制度

(1)加强干部培训和能力提升,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工作,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

(2)加强督促考核和奖优罚劣,要深入研究制定城镇化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内容。

五、结论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稳步推进,吕梁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从一个部级贫困市一跃成为财政收入全省第二的新兴城市。我们要在肯定各届党委、政府所作出的成绩的同时,更要理性地面对所面临的种种发展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突破瓶颈,找出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军扩,刘锋,高世楫,侯永志.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9卷第4期,2007,9.第22页-第27页.

[2] 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6.

[3]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

[4] 陈培芳.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5] 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4

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乡镇金融机构分布较少,虽然融机构网点有覆盖,但区域分布不均,缺乏有效的信贷指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城镇化的发展中,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与专项贷款不够完善,各项贷款优惠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涉及农村金融发展的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等仍未到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缺乏前进动力,主动性不强。另外,农村乡镇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较少,在县域入驻率低,支行存贷比低;而地方法人机构受存贷比偏高,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建设开发贷款主体缺位

按照规定,镇政府不能作为承贷主体。因此,金融对小城镇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缺少合适的承贷主体。而城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靠政策优惠与补贴维持运营。直接对政府部门贷款的行为不满足政策条件,导致城镇建设开发失去了承贷来源,这成为金融信贷投入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困难。因此,城镇建设开发面临着承贷单位难、担保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持续化建设与发展。

3.融资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为了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需求,交易成本低、贷款手续简单的民间金融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手段,但由于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的制约,民间金融监管缺位,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另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在产品开发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针对性不强,资金供给不足,银行业基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同时,市政债券逐渐面向资产证券化,但是缺乏新型融资模式的应用,金融资源到不到有效配置,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项建议

1.改进信贷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

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改进信贷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市场,应尽量减少无序竞争,引导特色化竞争,比如农业银行可以结合政策优势加强在城镇公共设施方面的金融支持;股份制商业将重点放在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上;各种信用社应明确面向社区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城镇小微企业与农业产业企业的金融合作。另外,应激发产权制度的创新活力,可以利用各种土地融资业务聚金融资源;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集体贸易的进程,努力建立起产权交易市场。对于金融产品,应注意把握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链,将生态意识融入城镇特色建设中,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

各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多方位需求,实现以间接融资为向直接融资的过渡与转变,利用财政投资吸引民间投资,通资本配置的改变,提高收租分红比例,使市政债券公益化。对于城镇龙头企业,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创业板的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应引导其利用集合票据进行票据融资。政府应颁布更多的财税激励措施,补偿企业的信贷风险,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先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可以将事业单位作为承贷主体,以政府和企业法人共同组建信用作为担保,为建设的融资环节带来新的活力。

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5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的特征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1978―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UR)已由13.6%提升到42.4%,年均提升0.85个百分点(详见表1)。按照美国学者Ray.M.Northam有关城镇化演进规律的倒“S”型曲线,河南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金融相关率不断增大,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金融相关率(FIR)等于一国或地区存贷款余额之和除以该国或地区GDP,反映金融机构存贷款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即金融发展水平。在计算FIR时,选用全国和河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为剔除通货膨胀影响,GDP选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结果显示,河南省金融相关率不断增大,1978―2012年由0.89提升到1.77,提高0.88(详见表1),说明河南省金融发展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城镇化水平与金融相关率同向大幅提升

1978―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金融相关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而且呈明显的同向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情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详见表1)。

二、金融支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体制机制固化,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资金缺口

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型产业建设投资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投资等,而且是一种持续性投入,资金需求数量巨大,给资金供给带来严峻挑战。近些年来,河南省经济得到较快较好发展,但人均GDP为37117元(2014年),仅有全国平均水平(46532元)的79.77%;人均财政收入4340元,低于全国平均值(10201元)5861元,位居倒数第一。有限的财政收入相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巨额资金需求相差甚远。

从商业金融供给来看,2012年河南省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企业债券发行融资规模突破200亿元,另外还有股票、保险等其他形式资金供给,理论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资金缺口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供给予以填补,但现有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使双方资金调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二)金融服务范围过窄,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多元化需求

新型城镇化并非单纯追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是侧重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等,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生活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总量将迅速增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化需求趋势。但现有的金融机构在小城镇设置的网点逐步减少,甚至在一些偏远小城镇就没有设置金融网点,金融机构网点覆盖度降低、服务范围过窄,将难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对金融资金的多元化需求,更不能享受到农户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及城镇下岗职工的小额贷款支持等[1]。

(三)金融机构缺乏向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

中小企业在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而,由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其商业化过程中,获得利润是其生存的根本之道。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体制缺陷,信誉度难以评估,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微薄等,致使商业银行更加青睐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商业性贷款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涉农企业获得商业性贷款的几率更小。

(四)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缺乏与征信活动相关的法规制度、管理机构、宣传教育等完善健全的外部环境,整个社会的征信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更没有与失信制裁公示制度良好地结合起来,难以实现征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加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前期为“就业在城镇,户籍在农村,收入在城镇,积累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的不完善,进一步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

三、金融支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创新金融体制机制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联动效应。因此,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及时出台导向性金融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急需资金的部门、行业、地域以及群体倾斜,尤其是向农业部门、农产品深加工部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等方面倾斜。通过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金融发展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金融发展,推动金融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才能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发展必须兼顾水平、规模和效率。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信贷效率,更好地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杠杆作用。

(三)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6

摘 要 城镇化已成为社会进程中的主流,可拉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陵区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地矛盾等

>> 重庆市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 六枝特区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遮谈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迁安市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问题及对策 涪陵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策 东胜区推进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城镇规划问题探讨 大兴区城镇化面临的矛盾及有效化解途径探讨 沈阳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新型城镇化发展保障措施 探讨小城镇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利问题 玉林市城镇化跨越式发展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问题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制约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甘肃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雷增,毛义宏.高陵全力打造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先导区示范区[N].西安日报,2014-7-1(001).

[6] 高陵.推进城镇化建设3年内将建32个农村新型社区[EB/OL]. http:///2013-03/25/c_115152251.htm,2013-03-25.

[7] 到2020年高陵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将达75%[EB/OL]. http:///content/2013-04/02/content_8864885.htm,2013-04-02.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7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城镇化就是指城市化,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由原有的农村形式转变为了城市形式的一个过程,也表现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改革的过程。城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快慢代表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好坏。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基础。

1 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现阶段不断的推进和落实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实现自身的职业、观念以及身份等思想上的转变,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和谐发展。

2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的城镇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

2.1.1 户籍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于城镇建设发展就有了新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和建议,但是在对于农民如何能够将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的问题上还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划分。从户籍的角度上来看,我国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进行了划分,即为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这也就是将居民划分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这种划分使得我国的很多优惠政策都偏向于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这样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利。在城镇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日益的暴露出来,使得我国很难实现人口的有效流动,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束缚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配置。

2.1.2 土地

对于我国的土地利用来说,主要采用了两种范式进行管理,即为国有制和集体制,但是这两种土地的管理形式不能够合理地将我国的土地利用起来,就会使得人多地少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土地是最为基础的建设性内容,也是我国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但目前来看,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而且其问题越来越多。当农民在进入到城镇的时候,土地的转让或交易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多的利益问题,也就会滋生出很多的干部腐败事件。除此之外,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区别就会导致其分配的不公平,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的补偿费用偏低,城镇的市场价格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缓慢。

2.1.3 社会保障

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意义就是通过制度的实施,保证社会居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为救济、保险、福利等几个方面。在这其中社会保险的存在意义最为重大,因为在整个社会有效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保险又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利民措施。在过去,我国在进行城乡管理时,采取的是一种分割的管理模式,并且其就业的模式也是一种分割式的模式。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单一的为农民提供耕地已经不能满足其生活需求,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迈向城市,在城市中寻找谋生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农民工大军。尽管很多农村劳动力已经迈入到城市进行工作,但是还是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因为城市无法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农村大量的务工人员还是不能得到一定的社会保障。尽管社会中有大量的农民工,但是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农民工都没有专业且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没有专业的技术,科技含量又比较低,所以通常只能进行体力上的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多数的农民工缺乏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其维权意识上的薄弱问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又非常的少,并且社会保障工作只是针对一些非农业户口,所以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不能得到社会的保障,从而影响到整体的生活水平,农民大多生活在社会边缘,一旦没有出路就只能再回到农村继续务农。

2.2 结构建设中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形式决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整体的发展战略上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很多城镇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都是自己发展自己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每一个城镇之间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规划布局。这种规划发展模式很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中型城市存在的目的是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但是受到大城市发展的影响,这种作用也不能正常发挥,导致了区域之间的资源不能合理的进行分配,从而致使各城市之间的特点不够突出,特征表现不够明显。小城镇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更是较为复杂的,并且在变换过程中,其角色也是较为复杂的,不能引进新的技术,人才流走都是小城市所要面临的严重问题。

2.3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用来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有效标准。城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镇的生态环境、交通、电力以及通信等,这些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加大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交通问题。很显然,我国在交通条件上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这与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改善需求息息相关,所以大部分人都开始购买居家用车,直接增加了交通上的压力问题。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城市人口的占道面积仅仅是一些发达国家占道面积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会存在资金紧缺的状态,其东部建设会比西部建设好一些,西部的城镇建设十分落后,尤其是在电力以及水利上最为明显,网络的建设更少之又少。很显然,基础建设的不全面,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的建设。

2.4 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城镇发展的基础,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的提高,可以为城镇带来一定的发展动力,并且还可以为城镇输入新鲜的血液并带来更符合当下发展的科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城市因其自身的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在人才的吸引上明显的高于城镇。在城市中,可以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提供给专业的人才,保证其在有优厚福利待遇的同时,还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城镇的凝聚力不够。这样的状态主要因为我国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先工业后农业的政策,在工业时期,农民积极地投身到工业建设中,这也为城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乡镇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后期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也直接影响到了生产的规模化。并且大量的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有高污染、高消耗等因素,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很显然,不良的现状根本无法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动力。

3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困境的有效控制措施

3.1 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

城镇在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整个规划过程以后的发展空间,不能单单的注重眼前的利益。在进行城镇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注重整个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农民的户口变为城镇户口时,也应该注意帮助其角色进行改变,能够有效的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力军。并且,要注意保证人口的合理安排以及科技的发展。

3.2 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不断深化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策略,在社会经济市场不断进步的完善过程中,城镇建设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注重农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城镇建设中文化和思想的建设。我国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调整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实现城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城镇化发展中战略的不断深化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展开。

4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要想将城镇化建设有效的落实,就必须不断地发现和探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城镇化建设,才能促使我国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来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化的生产,工业化生产又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我国只有不断的利用公有制以及非公有制的一些相关优势,才能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扬.基于太阳能小镇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困境及支持[J].现代商业,2014(30).

[2] 王兰英,杨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的未来城镇化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

[3] 张秀娥,王冰,张铮,等.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2(30).

[4] 顾建发.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率驱动与创新路径――以上海的城镇化建设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2).

[5] 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6).

[6] 邱俊杰,邱兆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J].理论探索,2013,(4):82-86.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土地是国之根本,是我国开展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尽管我国地域辽阔,但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加上众多其他因素,使得我国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严重阻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步伐。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小城镇建设给土地利用带来的机遇

小城镇建设给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一方面,小城镇建设使得城乡用地的规划布局得到优化,更为合理。由于相关工作做的不够到位,使得我国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比较分散,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利用效率比较低下。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能够使小城镇的企业更为集中,不仅能够充分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够节约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经济能够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通过小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入城镇,通过建立集中住宅,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宅基用地,使土地的集约程度更高。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可以为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扩张具备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筹规划。

当前由于我国对小城镇建设统筹规划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规划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发展眼光比较短浅,造成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划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城镇扩张是以粗放的模式来进行,许多土地不能够根据其质量进行恰当的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2.乡镇企业分布相对分散,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乡镇企业往往分布在乡村周围,并不能形成集中的企业区域,分布相对分散,不仅会使土地的集中利用率降低,还会使在基础设施诸如道路、水电供应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导致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3.用地结构分配不够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需参考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但实际规划建设中却很难参照相关的标准,居住用地所占的比重过大,基础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太小仍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基础设施不完善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小城镇建设的不成熟。

4.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土地利用强度较弱。

虽然小城镇发展迅速,但是小城镇的规模却远远不能够达到标准,导致小城镇的职能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建设单纯以平面形式扩张,立体空间利用率不足,土地利用强度较弱。

5.在小城镇建设过程在存在违规占地的现象。

由于缺乏健全的约束手段,导致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占地的现象,大量的耕地和农田被隔离闲置,确定土地利用性质以后并不能实际运用起来,导致了城镇建设与保证耕地的冲突。

四、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要解决土地利用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要制定统筹的规划方案,合理规划城镇建设。

要根据城镇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规划发展方案,提高方案的合理性,使建设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城镇扩张要有目的性,不能盲目,根据土地的质量来进行恰当的利用,要以长远的眼光制定规划方案。小城镇建设规划思想要紧密结合中央制定的有关实时文件,时刻保证建设的与时俱进,提高小城镇建设的时代感。

2.集中乡镇企业,减少土地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要将乡镇企业进行集中,将土地质量较差的区域作为企业的建设用地,不仅能够对企业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还能够减少优质耕地的浪费,提高土地的集中利用率。而且,还能够节约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分配用地职能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实际规划中要参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严格约束规划行为,要对土地利用的职能和结构进行合理地分配,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所占的比重,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减少居住用地比重,降低人均用地水平。

4.增加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要增加小城镇建设中的空间利用率,使城镇建设具备一定的立体感,不能以单纯的平面扩张形式作为小城镇发展模式,防止小城镇出现机械蔓延的局面出现,要扩大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城镇职能,充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强化土地利用强度。

5.加强对土地占用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要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为相关土地提供足够的保护,使在处理土地违法违规利用问题工作上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能够对土地占用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减少违规操作的发生。同时要强化监督和管理体制,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土地占用量,对违规行为要进行及时的查处,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五、结束语

尽管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只有解决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才能实现小城镇土地的资源集约化,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而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职能,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9

城镇化就是指城市化,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由原有的农村形式转变为了城市形式的一个过程,也表现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改革的过程。城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快慢代表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好坏。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基础。

1 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现阶段不断的推进和落实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实现自身的职业、观念以及身份等思想上的转变,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和谐发展。

2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的城镇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

2.1.1 户籍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于城镇建设发展就有了新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和建议,但是在对于农民如何能够将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的问题上还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划分。从户籍的角度上来看,我国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进行了划分,即为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这也就是将居民划分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这种划分使得我国的很多优惠政策都偏向于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这样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利。在城镇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日益的暴露出来,使得我国很难实现人口的有效流动,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束缚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配置。

对于我国的土地利用来说,主要采用了两种范式进行管理,即为国有制和集体制,但是这两种土地的管理形式不能够合理地将我国的土地利用起来,就会使得人多地少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土地是最为基础的建设性内容,也是我国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但目前来看,我国国土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而且其问题越来越多。当农民在进入到城镇的时候,土地的转让或交易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多的利益问题,也就会滋生出很多的干部腐败事件。除此之外,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区别就会导致其分配的不公平,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的补偿费用偏低,城镇的市场价格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缓慢。

2.1.3 社会保障

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意义就是通过制度的实施,保证社会居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为救济、保险、福利等几个方面。在这其中社会保险的存在意义最为重大,因为在整个社会有效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保险又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利民措施。在过去,我国在进行城乡管理时,采取的是一种分割的管理模式,并且其就业的模式也是一种分割式的模式。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单一的为农民提供耕地已经不能满足其生活需求,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迈向城市,在城市中寻找谋生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农民工大军。尽管很多农村劳动力已经迈入到城市进行工作,但是还是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因为城市无法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农村大量的务工人员还是不能得到一定的社会保障。尽管社会中有大量的农民工,但是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农民工都没有专业且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没有专业的技术,科技含量又比较低,所以通常只能进行体力上的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多数的农民工缺乏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其维权意识上的薄弱问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又非常的少,并且社会保障工作只是针对一些非农业户口,所以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不能得到社会的保障,从而影响到整体的生活水平,农民大多生活在社会边缘,一旦没有出路就只能再回到农村继续务农。

2.2 结构建设中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形式决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整体的发展战略上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很多城镇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都是自己发展自己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每一个城镇之间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规划布局。这种规划发展模式很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中型城市存在的目的是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但是受到大城市发展的影响,这种作用也不能正常发挥,导致了区域之间的资源不能合理的进行分配,从而致使各城市之间的特点不够突出,特征表现不够明显。小城镇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更是较为复杂的,并且在变换过程中,其角色也是较为复杂的,不能引进新的技术,人才流走都是小城市所要面临的严重问题。

2.3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用来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有效标准。城镇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镇的生态环境、交通、电力以及通信等,这些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加大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交通问题。很显然,我国在交通条件上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这与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改善需求息息相关,所以大部分人都开始购买居家用车,直接增加了交通上的压力问题。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城市人口的占道面积仅仅是一些发达国家占道面积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会存在资金紧缺的状态,其东部建设会比西部建设好一些,西部的城镇建设十分落后,尤其是在电力以及水利上最为明显,网络的建设更少之又少。很显然,基础建设的不全面,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园林、绿化)的建设。 2.4 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城镇发展的基础,人才的数量以及质量的提高,可以为城镇带来一定的发展动力,并且还可以为城镇输入新鲜的血液并带来更符合当下发展的科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城市因其自身的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在人才的吸引上明显的高于城镇。在城市中,可以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提供给专业的人才,保证其在有优厚福利待遇的同时,还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城镇的凝聚力不够。这样的状态主要因为我国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先工业后农业的政策,在工业时期,农民积极地投身到工业建设中,这也为城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乡镇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后期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也直接影响到了生产的规模化。并且大量的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有高污染、高消耗等因素,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很显然,不良的现状根本无法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动力。

3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困境的有效控制措施

3.1 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

城镇在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整个规划过程以后的发展空间,不能单单的注重眼前的利益。在进行城镇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注重整个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农民的户口变为城镇户口时,也应该注意帮助其角色进行改变,能够有效的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力军。并且,要注意保证人口的合理安排以及科技的发展。

3.2 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不断深化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10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1-01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概述

城乡关系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城乡关系是否处理得当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城乡对立理论,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城乡融合理论和统筹城乡发展理论。论述了城乡建设的一般规律,还预测了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对城乡关系做了科学的分析、界定。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定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入手,系统的梳理城乡关系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化进程的回顾,总结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探寻城乡关系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来研究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面对的问题以及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来做我国小城镇建设的路径选择。

二、当前时期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协调性差。规划前赡性不够远,中心区规划不够明确,导致规划无法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等措施,开发出了一大批耕地,解决了部分建设用地指标,但由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农村自建房缺乏有效管控的措施机制,导致近年来农村新建房屋数量激增,且普遍标准较高,造成建新易、拆旧难、代价高,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步伐。

二是小城镇建设缺乏合理性,缺口多。城镇建设对用地指标的需求较大,但由于国家加强了土地的宏观调控,每年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较少,而且项目建设用地申报程序多、时限长,很多招商引资项目无法及时供地,直接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土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载体,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等等。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流转行为还不够规范,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还是以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农场式经济转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索发展。农民群众土地流转的意识不强,对土地流转心存后顾之忧,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依靠,即便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耕地,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建设用地指标约束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仅仅依靠上级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建设所需。特别是小城镇的商贸建设、园区建设以及工业企业落户,受土地指标约束的影响尤其大。

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居住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人口的转移,不仅是劳动力的转移,更是居所的转移。一是县城房地产开发不够规范。开发管理不够完善,部分房地产项目品位较低,造型单调,质量不过硬;开发进度参差不齐,部分项目施工多年不能交工;企业开发行为不够规范,个别企业私自改变规划设计,甚至违背购房合同私自涨价。这些问题,导致一大批长期在县城就业的农民,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到县城购房定居,大部分农民过着在城镇工作,在农村居住的生活,成为“走读”的“城镇居民”。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覆盖面不够广。尽管近年来我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部分城镇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但整体来看覆盖面仍然不够广,特别是乡镇一级,始终未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取得突破。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导致。一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运用没有与时俱进,对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明确,以及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完善。二是政府管理僵化,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的流转及置换等方面也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加速发展我国小城镇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是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组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适时启动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修编。编制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新城区范围内部分未开发利用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县城区防汛排涝综合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公共卫生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等专项规划,协调指导好城市供水、电力、通讯、教育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报批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民生规划体系。一是对乡镇城镇化布局的规划,要着眼于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各区、县、镇情况差别很大,建议根据不同地方城镇化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条件的不单要求增加数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增强小城镇城市功能和辐射功能;发展欠缺的,要千方百计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资金是瓶颈,要积极探索国家、地方、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筹集、多元化投入”的办法,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同时,要将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做,由政府来主导,切实做到在市场化条件下的便民、利民。

三是推进小城镇的体制改革。在城镇化建设中必然会面临的巨大的资金压力,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希望上级政府在项目选址、信贷资金以及惠民政策上多向乡镇倾斜。化解资金难题。

    参考文献: 

[1]马小均;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障碍因素及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8-10 

[2]闫恩诚;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04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例11

关键词

城镇化;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城镇化建设水土保持是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城镇化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地保证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它主要体现在城镇水土资源的保持、城镇园林绿化等方面[1]。“十”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更甚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所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土保持,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特点

1.1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成因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有两个: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的城镇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有以下的几点体现:首先,由于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原有的一些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被直接拆除后续建了城市建筑物,严重影响了城市水土资源的保护;其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石方的随意堆放,不仅破坏了城市的美观度,还破坏了原地貌,尤其在突发强降雨的时间段,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第三,由于地表硬化面积加大,降雨无法入渗而白白地流走,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硬化面积的增大,还会引发城镇的“热岛效应”,使得城镇的温度升高,对人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2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

1.2.1普遍性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加速,尤其是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形成了一些中、小型城镇,但是由于城镇化建设过度看重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生态效益,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这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发展具有的特点[3]。

1.2.2严重性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们对于土地资源呈现了掠夺式的占有,大量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被拆除后续建了建筑物。首先,城市绿地面积逐年递减,而硬化面积却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种人为的荒漠现象,从而对城市温度的升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由于大量的废弃土石方的随意堆放,对城市景观格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城市遭遇到暴雨天气时,大量的泥土将会被冲刷,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第三,水土保持措施应当是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形成一道有效的防护体系。同时一部分以开采矿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城镇,在开采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方没有得到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护,在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的同时,还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可逆的破坏。

1.2.3特殊性我国城市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河流,而对降水资源的利用不足。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用水的规划大多数考虑的是地下水开采,大量的地下水开采造成了地表下陷等现象,而针对降水资源的收集利用依然不足,使得大量的降水资源白白排出城市之外,而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用[3]。

2城镇化水土保持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2.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2.1.1城镇化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宣传不够,城镇居民对于水土保持的理解不足,造成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不彻底。同时存在着对于城镇化水土流失监测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监督体制。

2.1.2水土保持关系到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不论对社会效益还是对生态效益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政府对于水土保持的重视度依然不够,对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更少,这就造成了我国城镇化水土保持由于资金不足,只能就局部问题进行一些粗略的研究,而无法深入地去研究城镇化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等问题。

2.1.3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很多基础数据,这就需要对一些典型的水土流失点位进行长期的监测,但是我国目前对于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性数据十分缺乏,一些关于城镇化水土流失的研究中的基础性数据大多数是借鉴相邻处的数据和一些地方行政的统计数据,大大降低了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

2.1.4城镇化水土保持是刚刚兴起的一项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它暂时还缺乏统一的、准确的一套体系,无法制定在城镇化进程中水土保持的一些具体操作和理论研究的统一标准。

2.2解决对策

2.2.1广泛开展城镇化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成因宏观研究,总结出城镇化水土保持的统一标准,对城镇化水土保持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2.2.2城镇化水土保持利国利民,政府要增强对城镇化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有关水保部门和水保研究人员要对一些具体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得出治理方案,为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综合治理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2.3城镇景观园林设计作为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关研究人员在对城镇景观园林进行设计时,不能仅仅只考虑美观程度,还要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具体情况,设计、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

2.2.4城镇水土保持规划要依托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所以要把城镇水土保持与城镇化总体规划相结合,从而使得城镇化水土保持更加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同时要把城镇化水土保持和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水土保持理论和现实生产建设联系起来,避免水土保持研究中存在一些与现实情况不符的问题。

2.2.5城镇化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要依托于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要把水土保持政策、水土保持重大意义等认真地传达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从了解城镇化水土保持到支持城镇化水土保持,最后到参与到城镇化水土保持中来。

2.2.6要重视水土流失基础数据的监测,在一些典型的水土流失处设置长期的监测点位,认真的收集、处理、分析每一份基础数据,从而对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取得一些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3结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在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镇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暴露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基础数据真实性不足、城镇化水土保持宣传不足和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积极努力,在水土保持事业里深入钻研,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子沛,黄艳霞.浅谈水土保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广西水利水电,2007(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