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际政治趋势

国际政治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7 16:14:24

国际政治趋势

国际政治趋势例1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趋势

2000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艾滋病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举行辩论。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将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个安全的威胁来进行讨论。从此,公共卫生问题开始与国际安全相关联,被列入全球安全议程。

(一)未来人类健康及疾病控制压力增大

1.全球化使传染性疾病大爆发威胁上升

2.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与精神疾病)难以遏制

非传染性疾病对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成本“将在未来20年演变成惊人的经济负担”,对经济发展和扶贫都会带来巨大冲击[注:参见《联合国报告:全球死者三分之二死于非传染性疾病》,2011-7-13,http://ediacentre/nel。] 。这将为中低收入以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沉重负担,贫穷与疾病或仍将在某些地区伴生共长。

老龄化是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和流行率上升的主要成因之一,而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导致可预防的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全世界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体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到2025年将达到约12亿,这将带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公共卫生和经济影响,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比例上升;能够预防或延缓诸如非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并促进健康老年生活,终身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活动至关重要⑤。

(二)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06年,一艘发自欧洲的货船将500余吨化学废物非法运入科特迪瓦阿比让市的多个地点。结果导致85000人患病,69人住院,其中8人死亡。该事件引发科特迪瓦骚乱,政府下台,产生了严重的卫生、政治和经济后果。显然,大规模倾倒有毒化学废物正在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显著威胁。

《国际卫生条例(2005)》探讨了一系列针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由人类行为或原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突发的化学和核放射事件、其中包括工业意外事件及自然现象导致。

1.流感大爆发将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2. 艾滋病的流行很可能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严峻挑战之一

3.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将大大增加

4.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病以及突发性化学和核放射事件的威胁难以预料

二、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及其应对

如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挑战,也被公认为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政治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防治艾滋病扩散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议题,预防大规模传染病流行牵动着各国政府的神经。

未来中长期内,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国际安全的关联将更加明显和密切。将来的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将受到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应对。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

有学者归纳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对国际政治影响的特点:一是跨国性,疾病传播无国界。二是不确定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往往难以预料。三是转化性,传染性疾病社会传播后迅速超越卫生领域,易造成人们的恐慌而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四是协作性,应对疾病等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部门间配合和地区间合作乃至国际合作。研究处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心理、医学等多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国内问题与国际政治相联系的角度考察[注:参见尹力《重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学习时报》2005年12月。]。

1.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

如果一个国家的军队半数以上感染了艾滋病,那么其国防力量如何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公民的生活呢?

一些研究表明,艾滋病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削弱非洲一些国家的国家能力,导致政府的合法性降低和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促使更多失败国家的出现,并因此而滋生恐怖主义, 最后助长国际生物恐怖主义活动。由于艾滋病爆发而导致的难民问题已成为该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艾滋病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影响也引起联合国的高度关注。维和部队部署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艾滋病高发区。因为面临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维和人员就有可能成为艾滋病的载体并将疾病传播到其他地区。如果大量维和人员感染艾滋病,那么维和部队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从而影响国际安全。

此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越来越多,该地区的动荡与不安将对中国的海外投资与人员安全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3.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与气候变化问题互动将影响全球治理

与此同时,未来中长期气候变化还将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构成新的挑战。因为许多病毒对温度和湿度高度敏感,比如霍乱和腹泻等。所以,气候变化可能使国际社会控制传染病的努力受到严重打击[注: Climate Change:Connecting Science”,Policy and People,Geneva,2009.]。若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气候异常灾难并发,给全球卫生治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不堪设想,如何防范气候与卫生灾害的负面影响成为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

展望未来,伴随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将在全球安全与全球治理议程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如何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将继续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应对

《2007 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为主题,提出了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六项指导性和启示性建议。一是全面实施《国际卫生条例(2005)》。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不再把重点放在边界、机场和海港被动的屏障上,而转向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战略。该战略的目的是在一种国际威胁有机会形成之前,尽早发现事件并从其根源制止。《国际卫生条例(2005)》使集体防御的重点从少数“检疫”疾病扩大到包含在卫生方面可造成国际反响的任何突发事件,包括新出现和有流行趋势的疾病爆发,食源性疾病爆发、自然灾害以及化学和核放射事件。该条例于2007年6 月15 日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首先是为/10665/1758/1/essage/zh/index.html。]

三、结 论

国际政治趋势例2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20-11

世界卫生组织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定义为:旨在尽可能减少危害不同人群、团体、区域以及跨国性的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微生物界、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断变化,这一切都使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趋势

2000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艾滋病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举行辩论。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将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个安全的威胁来进行讨论。从此,公共卫生问题开始与国际安全相关联,被列入全球安全议程。

疾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发展。2008年,世界前十位死亡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725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8%),中风和其它脑血管疾病(615万,10.8%),下呼吸道感染(346万,6.1%),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万,5.8%),腹泻病(246万,4.3%),艾滋病毒/艾滋病(178万,3.1%),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139万,2.4%),结核病(134万,2.4%),糖尿病(126万,2.2%),道路交通事故(121万,2.1%)。到2030年,全球年死亡人数可能上升为7300万,人口老龄化将增加世界癌症、心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死亡因素中的比例,其致死亡人数将约占总死亡人数的70%[注:“AIDS to Be One of Top 3 Causes of Death by 2030,”11/28/2006,。]。将近80%的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非洲国家,非传染性疾病也在快速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传染病、孕产妇疾病、围产期疾病和营养性疾病,成为最常见的致死原因④。到2030年,非传染性疾病的致命率,预料将比传染性疾病高5倍,非传染性疾病预计将夺走5200万条人命。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的危害将会上升,全球患者或达5亿人。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和避免使用烟草,可预防或推迟二型糖尿病发病[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题》,2011年,。]。发展趋势表明,许多高收入国家采取的降血压和胆固醇的行动正在产生效果,但需要在体重指数以及处理糖尿病方面做更多工作。预计到2030年中低收入国家新增癌症病例约400万例,高居世界榜首,形势让人堪忧。到2030年,将约有236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预计它们将继续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实况报道》第317号,2011年9月, 。]。据预测,慢性病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在今后10 年内将进一步增加17%,而同期传染病、孕产妇和围产期疾病和营养缺乏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则有望下降[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实施全球战略》,2007年4月5日,。] 。这将为中低收入以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沉重负担,贫穷与疾病或仍将在某些地区伴生共长。

老龄化是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和流行率上升的主要成因之一,而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导致可预防的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全世界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体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到2025年将达到约12亿,这将带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公共卫生和经济影响,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比例上升;能够预防或延缓诸如非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并促进健康老年生活,终身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活动至关重要⑤。

未来经济社会变化、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使精神卫生安全的压力很难降低。世界逾4.5亿人患有精神疾患,精神卫生症状常常导致相关个人和家庭陷入贫困,并妨碍国家经济发展。未来给精神卫生带来威胁的因素包括: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压力、快速变革、工作压力大、性别歧视、社会排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面临暴力和身体健康不良的风险以及违反人权、特定的心理和个性因素、生物学病因,如遗传因素以及大脑中的化学品失衡等[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加强我们的应对活动》,2010年9月,。]。未经治疗的精神障碍代价巨大,占全球总疾病负担的13%。单相抑郁是造成疾病负担的第三大原因,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3%,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则分别占3.2%和5.1%。到2030年,抑郁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在计算疾病负担时只考虑残疾因素,则精神障碍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分别占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的25.3%和33.5%。今后20年,精神障碍将在全球累计导致高达16 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损失[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疾患全球负担以及国家层面的卫生和社会部门进行综合性协调应对的需求》,2011年12月1 日,。]。

(二)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三大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需要高度警觉。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发生的美国炭疽邮件,导致22人受到致命性炭疽孢子的感染,其中5人死亡。有潜在暴露危险的32000人得到了紧急药品。2003-2004年美国政府为此耗费了17亿美元。这一事件使生物恐怖活动进入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的危害。近年来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生物恐怖主义的恐惧之中。

2003年爆发的SARS是21世纪人类首先遭遇的新型严重疾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快速传播暴露了国际社会防控能力的薄弱。在短短5个月内疾病传播到32 个国家, 造成8098人感染和774人死亡,病死率达11%左右。SARS的爆发引起国际社会普遍的恐惧和焦虑,显示一种新的、对之不熟悉的病原体可对国内和国际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06年,一艘发自欧洲的货船将500余吨化学废物非法运入科特迪瓦阿比让市的多个地点。结果导致85000人患病,69人住院,其中8人死亡。该事件引发科特迪瓦骚乱,政府下台,产生了严重的卫生、政治和经济后果。显然,大规模倾倒有毒化学废物正在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显著威胁。

《国际卫生条例(2005)》探讨了一系列针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由人类行为或原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突发的化学和核放射事件、其中包括工业意外事件及自然现象导致。

1.流感大爆发将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预警系统发出警告,未来中长期内可能面临一场流感的大流行。世界可能面临一种新型致命疾病的威胁,其危害程度将远超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埃博拉”[注:埃博拉(Ebola),指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的数种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等疾病。根据以往流感大流行的经验,专家们认为世界25%的人口将会受到感染,即可达15亿人。再一次的流感大流行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较短的传染性疾病不会给人们太多的反应时间。如果这一预言应验,新世纪的第一场流感大流行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经济政治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极易使人联想到类似1918-1919年导致全球2000万人死亡的流感事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称之为未来“最严峻的国家安全威胁”。

2. 艾滋病的流行很可能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严峻挑战之一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2008年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预防措施得到了加强,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和死于艾滋病人口的数量都出现了下降,艾滋病的流行状况首次得到缓解。全球去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已经比8年前下降了1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防控艾滋病进展最为明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新增感染者人数已经下降了大约15%,东亚地区下降近25%,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则下降10%。不过,尽管全球艾滋病患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出现下降趋势,但总患病人数仍有所上升,全球目前仍有33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其中67%集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其中包括230万儿童。艾滋病仍然是非洲人的最大死亡原因。中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也都出现了上升势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仍在200万上下。未来这种状况不会得到改善。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将增加到650万,届时艾滋病将与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病、阻塞性肺气肿一起,成为人类死亡的四大杀手。

3.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将大大增加

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发生物武器。二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和生物恐怖的巨大风险。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物技术将使基因武器成为现实。通过基因改造可使战剂微生物毒力更强,对环境的抵抗性更大,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检测、治疗和预防措施失去作用,甚至可以人工制造出新的微生物、毒素和战剂。第二,生物技术使种族基因武器成为可能。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对人类基因背景的认识,有可能针对不同种族的基因差异,设计出攻击特定人种的种族基因武器。第三,生物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战剂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大规模发酵技术、毒素生产及储存技术、气溶胶分散技术等生物武器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应用微生物工程可生产公斤量级的生物毒素;计算机控制的续流发酵器可使一间普通实验室具有一家大型生物工厂的生产能力。三是以美国“炭疽病事件”为标志,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据国外报道,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 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拥有生物武器研究发展计划,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热点地区及我国周边地区。2001年12月,美国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执行情况第五次审议会上,公开指称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叙利亚、苏丹六国违约研发生物武器。近年来,美国“生物武器计划”也浮出了“冰山一角”,表明美国正利用最新技术研发新型生物战剂,并从物剂特性到施放装置进行了全程部署和系统研究。相对于核、化武器,生物武器技术要求低,投入少,杀伤面大,施放简便,难于侦检,是较理想的恐怖主义手段。

4.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病以及突发性化学和核放射事件的威胁难以预料

仅在2006年,自然灾害就殃及了1.346亿人,夺去了21342人的生命。不排除造成大规模伤害的突发事件历史重演,包括蓄意使用生物和化学因子以及工业事故等。如1986年乌克兰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11年日本发生的福岛核事故等。正如这些情况危及个人一样,它们同样也威胁了人们赖以维护个人卫生安全的已经不堪重负的卫生系统。自然灾害的间接后果包括传染病流行的威胁、急性营养不良、人口流离失所、急性精神疾病及慢性病的恶化,所有这些后果都需要强有力的卫生系统来应对。

二、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及其应对

如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挑战,也被公认为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政治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防治艾滋病扩散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议题,预防大规模传染病流行牵动着各国政府的神经。

未来中长期内,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国际安全的关联将更加明显和密切。将来的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将受到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应对。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

有学者归纳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对国际政治影响的特点:一是跨国性,疾病传播无国界。二是不确定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往往难以预料。三是转化性,传染性疾病社会传播后迅速超越卫生领域,易造成人们的恐慌而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四是协作性,应对疾病等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部门间配合和地区间合作乃至国际合作。研究处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心理、医学等多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国内问题与国际政治相联系的角度考察[注:参见尹力《重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学习时报》2005年12月。]。

1.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加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南北差距扩大、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反全球化的潮流也应运而生。相比之下,未来中长期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的事件就是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从历史上看,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曾屡次改变人类历史。发生在公元14世纪的鼠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欧洲历史从此改写。而今,传染疾病的影响依然致命,人类依然脆弱。以SARS为例,2003年SARS的流行是有可能成为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全球性大流行的。虽然通过利用经典的监测和应对流行病学的方法,这次流行得以有效控制;但此次流行导致亚洲国家2003年的GDP损失约200亿美元,若按总支出和商业损失计算,则高达600亿美元。据研究,如果1%的世界人口被感染,GDP就会降低5%。患病人口每增加1%,经济损失就会再多1个百分点[注:“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7:A Safer Future: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August 2007,。]

三、结 论

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事件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威胁。第一,某些疾病仍在发展中国家肆虐,但发展中国家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能力有限,很有可能导致疾病在全球的快速传播。第二,人类与动物间物种屏障被打破导致新发传染病的散发,微生物从动物宿主迁移到人类宿主导致的疾病爆发,均可能带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第三,全球经济政治发展失衡、国际冲突与气候灾难频发、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构职能重叠等因素,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健康问题无国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日益相互依存,微生物的世界因其生存环境的改变也在演变着它们的毒力、传播方式和耐药能力;那些威胁全球卫生安全的突发事件将继续出现。未来中长期,这些因素很可能仍将存在。

根据处理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期经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醒人们,与其谋求完全杜绝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如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社会已初步建立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但离实际需求还有不少差距。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戴维·费德勒(David Fidler)在总结国际社会应对2003年的SARS疫情时指出,该过程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若干问题。一是国际公共卫生资源与应对能力上的失衡。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卫生监控及应对能力上的差距。二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核心公共卫生监控及提高应对能力不够,以及缺乏协助发展中国家导入《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 2005)的明确策略,特别在资金补助方面。三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基本核心——监控系统的配置受国际卫生秩序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平衡问题的限制[注:Fidler, David,“Viral Sovereignty,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IHR 2005”,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Globalization, Movement of Pathogens (and their Hosts) and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Washington, DC,2008 December 16.]。

未来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该全球体系要以强大的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为基础,能够对特别的健康威胁作好充分准备,具备有效降低风险能力、协调预警和应对行动的能力。完善该机制体系的努力应包括:促进WHO的改革,完善WHO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增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卫生合作,提高对全球卫生体系的投入及其效率,缩小全球不同区域卫生水平差距;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妥善应对国际气候、环境等因素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影响。

Future Medium & Long-term 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Development Trends & It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fluence

国际政治趋势例3

同志在党的十报到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1]多极化趋势深化发展是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的基本判断,也是我国现阶段确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之一。为了更好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有必要对世界多极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本文旨在在说明我们党做出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根据。

一、世界多极化的含义

所谓“世界多极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世界上同时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具体地说,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当今世界而言,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多极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实力和政治上的国际影响力。[2]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来说,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

(一)历史的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今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19世纪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变化就是从两极争霸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苏联的解体为标志,标志着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可以这样说,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给句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啊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重大变化。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

(二)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平衡,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它通过政治控制、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企图控制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但它并没有能力独自控制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国之间形成区域发展,更是形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三)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表面,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重大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壮大,未来的世界多级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它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当今世界依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

(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为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已无力应对,不同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应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模式。但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而这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同时,只有一个多级的世界才能包容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3]

三、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

(一)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二)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极大障碍。

(三)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过程。故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党高瞻远瞩,提出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疑是英明的抉择。愿世界安好,愿祖国昌盛。

【参考文献】

[1]:在十报告上的讲话[OL].新浪网, http://.cn/o/2012-11-09/054525541296.shtml.

国际政治趋势例4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政治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全球化的发展是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基础的,而政治的全球化也正是相对经济全球化而言的,主要是指全球范围内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机制等等,政治全球化是在世界历史发展到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就现阶段来说,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发展向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政治也朝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参与主体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要素,增加了大众参政的水平,而且物质要素、信息、文化等的流通,也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开始趋于统一,并逐渐形成一个无形的世界经济体系,民主化的价值取向进而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世界。国际政治民主化最为直接的根源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正逐步发展为一个网络型的管理组织模式,正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淘汰了更多的非技术人员一样,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发展也使得信息的发展更加透明公开,从而也进一步增加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程度,也就是说,国际政治在新型企业组织的推动下逐渐趋向于民主化。

二、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运作机制逐渐复杂化

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合作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在发展中的重要活动形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而利益的分配也逐渐向着共生、双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要将各国利益进行专业化、综合化的分析和加工,而这也在国际政治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政治运作机制的复杂化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手段逐步过渡到经济、信息、文化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调控。现阶段与信息同样重要的国际政治手段是文化,文化差异如果被一方所利用,就会成为国际政治争端的根源。而且从长远的方向来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元素综合在一起会集中影响国际政治的发展,从而构成一段时间之内国际政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竞争趋向于焦点化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的竞争也逐渐趋向于焦点化,其核心体现在政治制度的质量与效率的竞争,所以尽管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环境以及历史发展各有差异,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每个多家都需要服务与经济的运行的结构,以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现阶段各个多家都在进行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只要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足够稳定,就可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政治竞争的焦点化趋向也越来越明显,其一,国际范围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集中,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其二,国际政治的焦点化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发展的重要点,比如,在巴以冲突不断的加剧的今天,虽然这一事件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但是其中依然包含了美国、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锚段,除此之外,国际政治的焦点化发展也体现在高科技的发展层面,比如,在当下国际上太空开发等问题上国际政治的焦点化发展趋势也已经成为国际上各国关注的政治焦点,而且国际政治的焦点化趋势本身也是实际经济酷爱书法占的结果,同时也是各国政治参与主体国际化意识、实际公民意识形成的标志。总之,国际政治的焦点化发展趋势就是实际经济专业化发展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其中也蕴含了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势力的不同分配。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只有不嗵岣咦约旱淖酆瞎力,才能够在世界政治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行为更加人性化

现阶段,我国际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主体参与国际政治活动的方式和目的都各有不同,但是每个国家在行动中都会从维护本国家更多的基本权利的角度出发,从而捍卫本国在国际上的人道主义形象。尤其是当今实际已经逐渐从以企业为核心转向以个人为基本立足点,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主题,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国家国际政治行为最本质的规定性,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从而使得国际政治的焦点转向了的重新定义从而使得个人的意识得到更好的提升。当然,国际政治的人性化发展还体现在一国国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因为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国家主体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较大 差别,所以国际上对人性化要求的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产生了很多以人性、人道为口号干涉他国内政的问题,从而出现了人性化问题的根源。但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是一个主体地位平等、相对只有公平的经济环境,而这也影响了国际政治环境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性化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成为当下国际政治发展的焦点之一。由此可见,当前国际政治发展的人性化趋势是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际政治开始呈现了多个新的特点,诸如国际政治的民主化、人性化、复杂化等特点都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些发展变化也会逐渐被更多的公民所感受到。

【参考文献】

国际政治趋势例5

    二、国际制度性权力博弈向纵深拓展

    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调整、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关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必然要在法律上显现出来,焦点是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各国正纷纷抢抓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大国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国际制度性权力展开激烈博弈。最新的趋势是,主要大国在海洋、外空、极地和网络等有形或无形新“疆域”的博弈加剧。可以说,各国竞争正从传统的陆地领土向包括海空极网在内的新疆域拓展。海洋方面,围绕岛礁归属、海洋通道、海底资源开发、外大陆架划界、海洋资源利用等权益展开的新一轮全球海洋“蓝色圈地”方兴未艾,海洋控制权争夺战越演越烈。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沿海国纷纷加强了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争夺激烈,海上摩擦频频发生。海洋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博弈的重要领域。极地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趋明显,北极资源、航运和军事的战略意义日益受到重视。北极事务主导权争夺加剧,北极航道法律地位之争凸显,围绕极地资源和航道权益的斗争还将继续。极地水域航行规则制定拉开序幕,北极理事会首次出台了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北极海空搜救合作协定》,极地法律规则的制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外空方面,各航天大国正加紧抢抓外空的战略主导权和制高点,外空军事化趋势和商业化应用趋势同时发展,国家间的斗争与合作并存。中国和俄罗斯在联合国推动缔结防止外空军事化公约,美国政府发表《空间安全战略报告》,欧盟倡导制定“外空行为准则”。空间科技开始朝着以地球为中心的实用性的方向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的附带利益和经济效益,并开始吸引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加入。空间法将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网络方面,网络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网络摩擦急剧增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监管、网络主权、网络战等方面的分歧严重,网络秩序和安全问题受到各国高度重视。主要大国纷纷制定和颁布各自的网络安全战略。美国出台了首个《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声称要领导构建“网络空间的国际秩序”,英国启动并积极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会议”(“伦敦进程”),俄罗斯与我国共同在联合国积极推动通过国际信息安全准则,网络空间国际立法势头初显。

    三、国际法治逐步趋于加强

    从历史角度看,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在不断上升的,这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正如着名美国国际法学家路易斯?亨金所指出的,“在各国关系中,文明的进展表现为从武力到外交、又从外交到法律的运动。”法律谚语曰:“枪炮作响法无声”。在“以战争定胜负”的大国兴衰传统模式下,国际法没有太大的施展空间。二战以来,在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律框架和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制下,国际体系的演变总体上是在和平状态下进行的,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趋于加强,并对国内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在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国际法的因素都在不断增加。在一国内部,国家在制订国内法和处理内政问题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国际法因素,需要受本国所承担的国际法义务的约束;在国际层面,则愈来愈重视运用国际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愈来愈多地借重和利用国际法来推进各自的外交政策。此外,国际法的执行机制和拘束力也在逐步强化,昔日曾被称之为“软法”的国际法出现了趋“硬”的势头。———强化履约监督核查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新近缔结的条约,特别是在人权、军控、环保、气候变化等领域,多规定有严格的核查、监督、报告、评审、违约制裁等执法机制,并常伴以强制性履约措施。———加强违约惩治力度,违反条约义务将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国际制裁成为强迫履约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谓加强“国际法治”的旗号下,利用合法手段,达到利己政治目的,已成为西方干涉他国内政的惯用伎俩。———国际性司法机构增多,司法裁判机制趋于加强。除国际法院外,陆续建立了国际海洋法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在区域一级,还有欧洲人权法院、美洲人权法院等。越来越多的条约规定了以司法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和程序,主权国家接受国际司法机构管辖的压力增大。———普遍司法管辖权趋于扩大,对侵犯人权的追诉趋于国际化。最新趋势是将所谓侵犯人权的罪行列入所谓的“普遍管辖权”,并限制国际法上的司法豁免原则的适用范围,还出现了对一国现任或前任领导人进行刑事追诉的先例。对他国内政的干涉手段,已从政治施压、经济制裁、武力干涉,发展到通过国际司法机制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国际法治在逐步加强,但当今世界离公正和谐的法治世界还相差甚远。

    四、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凸显

    首先,国际法中的经济因素继续增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时空浓缩,利益交织,经济关系密切,相互依赖加深,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有关电子商务、信息传播、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防范和打击高科技犯罪的法律问题受到各国的重视,相关的国际立法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要求适用于国际贸易、投资的跨国经济活动的法律实现国际化和统一化,国际法中经济因素将继续增加,强制性争端解决机制亦将趋于加强。其次,国际法中的政治化倾向更加凸显。突出表现为“政治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政治化”。西方国家推动和促使联合国安理会将利比亚情势提交国际刑事法院审议,是将“政治问题法律化”的典型例子;而国际刑事法院成立十年来频频对一些非洲国家及其领导人“下手”,则是将“法律问题政治化”的典型。国际刑事法院的泛政治化倾向已遭致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不满。西方国家基于共同意识形态、既得利益以及在国际人权、司法等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大肆推行“双重标准”,曲解国际法规则,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软遏制”,导致价值观外交沉渣泛起,人权外交重新升温。“全球公域”“保护的责任”“世界宪政主义”等新思潮不断涌现,“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论”“人道主义干涉合法”等新干涉主义谬论盛行,“互联网自由”成为推行西方价值观的主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主权的人本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价值取向片面强调“人本主义”,在涉及政府与个人关系时,国际舆论和道义判断的天平往往向个人倾斜,国际人权斗争也愈来愈多地渗透到国家的内政和司法领域,对“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国家司法豁免”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产生新的冲击,人权领域的法律斗争愈来愈突出。

    五、国际法进入加速量变阶段

国际政治趋势例6

(1)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2)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

(4)成文宪法形式被普遍采用;

(5)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逐渐取代封建经济关系,作为一个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并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产生的。而英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特点,并由此导致英国宪法产生如下特点: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累积而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封建王权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有些旧的法律也成为了新宪法的组成部分;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等等。

3.简述1918年《苏俄宪法》的意义。

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苏俄宪法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

其次,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次,苏俄宪法推动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

此外,苏俄宪法还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4.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具有明显的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权利,因此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袁世凯*所撕毁。

论述题

试论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答:宪法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将不断发生调整,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对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对现代宪法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权力日益集中、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在:

(1)在传统的集权国家,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虽然有的国家在宪法中也有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规定,但地方的权力由中央决定,地方并无脱离中央的权力。

(2)在奉行地方分权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对地方的干预也越来越多。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对其成员的干预不断扩大。

2.宪法越来越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宪法在组织配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也日益加重,因而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以来,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日趋广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

3.宪法的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已成为一种潮流。自美国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例确立违宪审查制度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同时还有不少国家并不满足于普通法院的审查,进而建立起了专门机构来监督宪法的实施。特别是二战以后,许多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宪法监督制度。

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朗,因而全球化对宪法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宪法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例如德国基本法;

(2)对国家主权有条件的限制。例如欧盟对其成员国主权的限制;

(3)围绕****问题签署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体现了公民权利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4)从宪法国际化趋势的方式看,过去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而现在则是多数国家通过主动采取措施来顺应国际化趋势。

国际政治趋势例7

(1)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2)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

(4)成文宪法形式被普遍采用;

(5)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逐渐取代封建经济关系,作为一个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并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产生的。而英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特点,并由此导致英国宪法产生如下特点: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累积而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封建王权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有些旧的法律也成为了新宪法的组成部分;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等等。

3.简述1918年《苏俄宪法》的意义。

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苏俄宪法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

其次,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次,苏俄宪法推动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

此外,苏俄宪法还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4.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具有明显的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权利,因此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袁世凯*所撕毁。

论述题

试论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答:宪法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将不断发生调整,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对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对现代宪法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权力日益集中、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在:

(1)在传统的集权国家,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虽然有的国家在宪法中也有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规定,但地方的权力由中央决定,地方并无脱离中央的权力。

(2)在奉行地方分权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对地方的干预也越来越多。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对其成员的干预不断扩大。

2.宪法越来越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宪法在组织配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也日益加重,因而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以来,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日趋广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

3.宪法的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已成为一种潮流。自美国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例确立违宪审查制度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同时还有不少国家并不满足于普通法院的审查,进而建立起了专门机构来监督宪法的实施。特别是二战以后,许多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宪法监督制度。

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朗,因而全球化对宪法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宪法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例如德国基本法;

(2)对国家主权有条件的限制。例如欧盟对其成员国主权的限制;

(3)围绕****问题签署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体现了公民权利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4)从宪法国际化趋势的方式看,过去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而现在则是多数国家通过主动采取措施来顺应国际化趋势。

国际政治趋势例8

(1)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2)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

(4)成文宪法形式被普遍采用;

(5)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逐渐取代封建经济关系,作为一个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并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产生的。而英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特点,并由此导致英国宪法产生如下特点: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累积而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封建王权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有些旧的法律也成为了新宪法的组成部分;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等等。

3.简述1918年《苏俄宪法》的意义。

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苏俄宪法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

其次,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次,苏俄宪法推动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

此外,苏俄宪法还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4.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具有明显的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权利,因此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袁世凯*所撕毁。

论述题

试论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答:宪法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将不断发生调整,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对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因此对现代宪法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权力日益集中、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国家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在:

(1)在传统的集权国家,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虽然有的国家在宪法中也有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规定,但地方的权力由中央决定,地方并无脱离中央的权力。

(2)在奉行地方分权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对地方的干预也越来越多。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中央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对其成员的干预不断扩大。

2.宪法越来越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宪法在组织配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也日益加重,因而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以来,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日趋广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

3.宪法的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已成为一种潮流。自美国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例确立违宪审查制度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同时还有不少国家并不满足于普通法院的审查,进而建立起了专门机构来监督宪法的实施。特别是二战以后,许多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宪法监督制度。

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朗,因而全球化对宪法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宪法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对国际法的直接承认和接受。例如德国基本法;

(2)对国家主权有条件的限制。例如欧盟对其成员国主权的限制;

(3)围绕****问题签署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体现了公民权利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4)从宪法国际化趋势的方式看,过去主要通过政治手段,而现在则是多数国家通过主动采取措施来顺应国际化趋势。

国际政治趋势例9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连续出版了四份关于全球趋势的系列公开报告。这些报告从长期角度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每4年进行一次全球趋势评估,探讨未来15年内影响世界发展的主要全球性趋势。该报告的撰写团队强调,报告的目标是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种了解世界发展将会如何展开的视角,辨析出可能会影响政策行为的机遇与潜在消极态势,并由此激发国内外教育和政策研究机构更加广泛的讨论。这些研究报告是公开的,重视讨论趋势、问题和政策制定者担心的事务,但是没有具体的政策建议,旨在澄清战略研究,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服务。

在本次会议上,美方代表团就其尚未发表的《全球趋势2030》报告草案征求了上海学者意见,希望能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全球调研中就报告的主要预测达成国际共识。据美方介绍,在系列趋势报告研究中,一些具有未来研究力量的机构包括大西洋理事会、丹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等建立起了机制性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趋势研究团队,参与本次会议的美方代表即来自上述机构。该报告草案的特色在于它不是聚焦传统问题,而是关注能够影响未来趋势的非传统因素,从而拓宽国际社会对全球活力的理解。该报告将在11月上旬以多种语言,以期对新的美国领导层分析美国的长期利益提供参考。美方已经就此报告前往巴西和中国调研,此后还将赴欧洲、非洲、墨西哥、俄罗斯、新加坡、印度、土耳其和中东海湾国家听取意见,这样做是为倾听不同的意见。

美方关于2030全球趋势报告草案提出了三个相对确定的大趋势、五个关键的可以改变趋势的变量和三种可能的前景。其中,三个相对确定的趋势包括:(1)个体权力的增强。世界上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中产阶级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扩大。随着中产阶级的队伍扩大,价值观念将发生变化,对社会政治变革的需求增多,对消费品的需求上升。但中产阶级的安全感仍存在问题。10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将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从而对低技能劳工产生额外的压力。(2)人口方面。预期寿命提高,死于传染病的几率将下降40%,南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仍然拥有大量的年轻人口,老龄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下降,越来越多的移民进入新兴国家,城市化可能会增长60%。(3)权力扩散。亚洲在全球权力中将超越北美和欧洲,但将不会存在任何霸权国家。非西方和中等国家的权力将会上升。除了阿富汗、索马里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仍然脆弱之外,许多现在虚弱的国家将拥有比较稳固的基础。技术会再上一个新台阶,权力均势转向多面向的网络结构,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上升。

在上述相对确定的趋势之下,存在五个非常重要的塑造未来的因素。第一,经济中心多元化将导致世界经济的崩溃还是振兴?西方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在快速的老龄化中保持经济增长,对中国和印度来说是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第二,面对新兴大国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崛起,一个等级性的国际架构越来越难以支撑,国际机制和治理结构能否适应这种变化?国内社会政治转型中存在严重的治理赤字。大城市和地区组织改变了政治图景。第三,权力的迅速变化和转移会导致冲突吗?年轻人口比重较高的国家面临因争夺有限自然资源而陷入内战的危险。更加破碎的国际体系、地区冲突的外溢和资源争夺增加了国际冲突的可能性。第四,技术突破能解决由快速城市化、资源瓶颈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吗?这些技术突破需要政府加以支持,同时国际合作也是必需的。第五,作为国际舞台上的领导性力量,美国能否在扩大的国际秩序中扮演新的角色,重新改造国际体系?美国将维持同侪之首的地位,但“单极时刻”将会终结。中国2030年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担当国际领导。

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可能导致三种前景:破碎、融合和反向推动。其中,融合和反向推动这样两种极端的前景可能性不大,但出现的概率不能排除,最有可能出现的是破碎的前景。在融合前景中,报告认为中美将合作推动技术创新高潮的出现,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家孕育了跨文化交流,劳动力的流动为更加合作的世界作出贡献。在反向推动前景中,美国受经济问题所困,注意力转向国内,中印、印巴矛盾上升,逊尼派和什叶派矛盾激化,军事技术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失败国家因食品价格高涨和水资源冲突而增多。破碎化前景是在多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缺乏政治意愿解决大规模的全球问题,西方落后于亚洲,南美和非洲保持增长。冲突的风险增加但并非不可避免。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活跃。

国际政治趋势例10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21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发展多极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三、我国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

参考文献:

国际政治趋势例11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变化,所以在新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增添新内容,从而使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

1.1 学术概念缺乏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概念,例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概念已经逐渐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和使用。

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

1.2 学科边界模糊。“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

1.3 学科理论性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采用更加接近生活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以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过强,一些专业的学术概念很难被大众所理解,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1.4 学科注重传承,缺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当然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固然要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经验,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上,要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成果和方法,及时的应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去。要懂得创新,独立探索,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2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范化趋势。

2.1.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科学规范化。随着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三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做出明确规定,与其他学科以及边缘学科形成鲜明的界限,呈现科学规范化的趋势。

2.1.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化。我们党历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国内外的思想实际,提出明确的教育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势必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际,从思想理论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和社会规范层面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地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的全方位的引导。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规范化。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人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制度建设与正面教育的相互配合日趋紧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又注重制度约束和管理,用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相辅助提升教育效果。注重民主和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疏通引导,提倡双方地位的平等,互相尊重,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方法和内容,以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表现为将理论性的学术概念与周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人们有可能获得和理解的各种生活经验和事例,取材于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环境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面向大众,为大众所理解,这样才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趋势。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逐渐开始向专业化、多样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备高尚的政治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有较强的科学分析能力、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既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才,又要成为知识经济下贯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通才。

3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性与世界眼光

3.1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获得质变和飞跃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的创新:一是体现为完善性创新;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基础上对其理论成果加以充实和完善,对原有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角加以解释和论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理论以新的科学涵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内容更新;二是体现为集成性创新;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集中、综合和整合,形成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在整合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发展与创新;三是体现为原创性创新;就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前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新规律,发现新问题,在重点和难点上有所突破,获得原创性的理论成果。

只有适应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才能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发挥这门学科的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2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世界眼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世界眼光,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加强,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培养出符合本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正成为各国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世界眼光,要培养人们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对来自国际范围的各种文化、学派、思潮、理论,要培养分析辨别能力,选择吸收能力,批判抵制能力。防止和抵制已经出现的世界性问题,如价值观念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极度宣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行为方式和消极现象,一定会伴随国际化发展趋势而扩散,影响和危害我国的青少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吸收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因素,也要防止和抵制其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的学习。

综合来看,虽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学者和大众的不断关注和探索,积极研究,已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良好的、积极的状态,为今后思想政治的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建设都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祖嘉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