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1 17:04:04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例1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重要性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很迅速

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小学生在注意力方面、记忆方面、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和思维方面发展的都很迅速。有些学者发现在7~10岁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的为3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注意力范围慢慢扩大、脑子的灵活度越来越强。所以在给不同阶段的年龄的小学生上课时,要适当调动气氛,活跃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让孩子们快乐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之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更是变化的非常快,例如在低年级的孩子们喜欢画画,三年级的孩子们就开始独立喜欢足球、跑步。在记忆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不经意间去记忆一些自己脑海里的“回忆”,然而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记住自己想要记住的事物。所以,当作为一名教师授课时,我们应当明确听课人的年龄在哪一个阶段,只要这样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吸收知识,更好的利用小学生心理发展很迅速这个特点。在思维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停留在形象化思维上,是比较具体化。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有了逻辑思维,并且非常抽象。这些差异都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迅速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留意孩子们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关注他们的心理教育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及开放性

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所谓的“开放性”指孩子们在与家长老师交流时,心理活动表现的非常明显,不善于伪装甚至不会伪装,这是作为家长或者作为老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极好的机会,更好的引领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生这个阶段发展还在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及心理健康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时间段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抓住小学生这个时间段,发展他们的心理,让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成长,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明白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可塑性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受到影响,包括环境的影响、事物的影响,不过心理影响至关重要,受到正面影响时,人们会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受到负面影响时,则可能会悲观摧毁一生。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出来的可塑性较为明显。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孟子的母亲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位伟大的母亲将家搬迁了三次,孟子的母亲这样做就是在朝着有利的环境方向发展,更好的影响孟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孟子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代大学问家,与他母亲的正确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重视孩子们现在这个成长的黄金阶段,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与他们的成长,将孩子们塑造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小学生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主流。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压力却没有减弱反而在与日俱增,使得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和家庭如何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呢,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浅见。

二、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容易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现在一个家庭里,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家里的老人格外疼惜,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不能说是爱因为那是溺爱。在他们的成长中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和教导,难以完成别人给予的任务,也很难独立完成任何事情。这些已经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了,这一心理问题时间久了就会使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学校和家长总是以分数论英雄,用分数判断一切,使得原本属于孩子们的自强、自信、乐观等渐渐朝他们远去,让小学生渐渐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2.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家长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等多方面都时刻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必须提高自我素质,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生活中要懂得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与方法,才能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校要帮助小学生分析他们的有点,消除自卑孤独的心理,正确作出评价,发挥孩子们的特长。要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消除敏感与脆弱的心理,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自控能力,克服消极的情绪,摆脱悲观失望。整个社会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小学阶段是人生发育最初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各种潜能的开发也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开始,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小学生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每天认识自己多一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做无所谓的抱怨,不要容易受到消极性的诱惑。由于年龄的原因,父母应给予多一些的引领,孩子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认识往往是比较粗糙的认识,在这时父母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加从分认识自己。

当今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的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喜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叶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孩子心理教育例2

家庭是孩子成才发育以及学习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理当成为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作风以及对孩子特定的培养目标设定都能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众多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都将他们的研究从对家庭环境的分析着手,这是由于通过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有意识或者有规划的对孩子的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和说明,以此来提升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下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并给出可行的家庭教育措施。

1 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1.1错误的培养目标导致心理发展缺陷

“望子成龙”是我国普通家庭父母亲的普遍希望和培养目标,具体到家庭教育中,首要的就是要学业有成。因此,当前家庭教育的目标仍然是从抓紧孩子的教育开始,但是这不可避免的培养出一些只会学习的机器,而在心理方面却没能有多大成就。根据当前普通高校的统计数据,众多高校每年都会有学生轻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大学生在多年的成才过程中由于家庭对其心理发育的忽视,导致其心理素质低下。追根溯源,错误的培养目标是很多少年未来悲剧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重视对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视情商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中给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成为当前家庭教育失策的重要表现。以学习成绩为例,很多家长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好高骛远的目标,导致孩子一直处于失败的过程中,内心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青少年因此而出现抑郁症的病状。

1.2恶劣的家庭环境造成心理发展畸形

很多儿童会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具备一些恶劣品质,这是一些不良行为出现的根源。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但是我国很多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居民生活节奏悄然加快,造成很多人心理压力过重。心理压力过重的人群仍然以年轻的夫妇为主,再加上成家立业本身带来的压力,很多年轻的家庭并不具备孩子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条件。

1.3不合时宜的教育态度引发孩子心理发展滞后

由于传统挂念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我国很多家庭教育在教育态度上出现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二是对孩子的绝对专制。对于溺爱而言,它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克制以及自我生活能力的缺失,在未来的成长中仍然会过分的依赖家长,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人际交往出现故障。而专制型的家长动辄对孩子施以棍棒,长期的教育使得孩子养成惧怕的心理,但是其反抗会令人防不胜防,最终导致悲剧的出现。

2 改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2.1转变教育挂念,正确设定目标

科学的教育观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专著于孩子的课程学习成绩。因此,监护人在对孩子设定发展目标时一定要本着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孩子的个性来改善教育效果。除了对智商的培养,家长还需要对他们的情商加以关注,促使他们形成优良的品质以及生活态度[2]。转变教育观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年轻的父母应当努力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2加强沟通,塑造优质环境

沟通是完善家庭环境的很好办法,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才能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并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具有完善沟通机制的家庭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家庭对立的情况发生,并且能够适当的减少和消化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这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3转变教育态度,采取科学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度的原则,既不能过分的溺爱,也不能专制到底。民主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比较流行的选择,这一方式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塑造出一个互相尊重以及有序的沟通和生活方式。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父母将其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取消包办和专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信以及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比拟的,通过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会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除了要做到上述一些措施,还需要以身作则,充当孩子的榜样,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心理教育例3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孩子心理教育例4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孩子心理教育例5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孩子心理教育例6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精神会更加专注,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厌学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效果差。也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何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词,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过度溺爱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面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在起大落、喜怒无常。

    2.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性

孩子心理教育例7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单亲家庭的数目日渐增多,严重地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他们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情感冷漠、不容易被温暖……而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必须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同时又是班主任教师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发现与教育策略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班级中的单亲孩子各具特色

案例1:冉某:2014年我班毕业的一个男孩子,他上二年级时父母离异。离异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在超市打工,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别说是没法管孩子的学习,就是连最起码的吃饭也时常在街头打游击。关键是超市盘货经常在晚上12点左右才结束,他的妈妈作为大堂经理必须参加,长此以往,这个聪明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学校中不能遵守纪律,逃学更是他的专长,晚上不回家成了他的习惯。他会在同学家的楼道里、自己家的地下室或附近的大桥下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回家或上学。他母亲已经习惯了孩子晚上不回家。幼小的孩子看到校门口其他孩子的父母送他们上学的一幕幕难道没有一点说不出的痛吗?

案例2:梁某:今年我班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无固定监护人,虽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经常会偷偷去母亲的理发店,去一次,爷爷、奶奶会狠狠地打一次,可打过了还是要去,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及应有的家庭教育。在校表现为:学习不用功、沉默寡言、其他同学逗他时他会恼怒,真正欺负他时他却一言不发,真的,让人很费解。

案例3:葛某:今年我班的一名学生,母亲在孩子上三年级时因车祸死亡,作为一名普通农民的父亲为了抚养两个孩子,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委托姑姑照料。这样,孩子相当于离开了所有的依靠,不但要接受母亲离去的痛苦,还得适应姑姑家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难。在交谈中得知,别的小朋友会欺负她,骂他“没娘娃”,甚至连她姑姑的孩子也这样。她姐妹俩听了,只能找个地方躲起来,无处倾诉。为了少受欺负,走路不敢抬头,不和别人打招呼,不和别人说话,在学校,课堂上曾今活泼的她现在从不发言,下课便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二、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个孩子都有相同的背景,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甚至更多些,孩子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开始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恐惧。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沉默寡言,自己看不起自己

由于家庭的变故,他们比大人敏感、脆弱,同时不具备足够的心理调控能力,遭受的打击比家人更大。在短时间内无法面对幸福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以前,同样的同学,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姐妹……变得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敢参与集体活动,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

(二)对自己过分苛刻,缺乏信心

单亲孩子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低估自己。表现得自我轻蔑、自我责备,单亲孩子会把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无休止地自责,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一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三)敏感、焦虑

单亲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前很长一段时间就看到的是枪林弹雨、讨价还价、相互敌视的硝烟或冷战,孩子成天处在充满对抗的环境中,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一种情绪的较量,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表现出退缩、敏感、焦虑的特点。

三、引导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的教育对策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直接面对单亲孩子教育的对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教育单亲孩子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将单亲家庭孩子的纪录袋分出来保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平时注重心理疏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的矫正。为了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接到一个新班的时候,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内与原班主任联系,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省时省事。

(二)用爱心和耐心去呵护他们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想带好一个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对于单亲孩子,更要关注他们与同学的交往、活动中的表现、同学分组学习的竞争与合作等等。教育其他学生能友好地与单亲家庭学生相处,不挖苦、不欺负、不疏远这些敏感、孤僻的群体。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使他们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三)多鼓励、赏识单亲孩子

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怕教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经常与他们谈心,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无法改变的事实,同时,只要他们有一丁点的进步就毫不吝啬地表扬、鼓励;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就动员全班学生呼应、帮助;把一个秘密愿意告诉你的时候你不妨毫不犹豫地抱一抱他,并为他保守秘密。并且为了他们能健康成长,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参考文献:

[1]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孩子心理教育例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明确地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奠定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根据“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目标,在此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孩子的成长之间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促使健康的情绪形成

根据《小学生心理学》一书对儿童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心理不能健康成长,极有可能给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带来负面的影响。纵观现在的小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表现出与人交往困难、情绪波动大,无力承担压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以情景、体验为手段,采用游戏、故事、实践等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感悟,进而引导孩子们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纲要”对小学心理教育提出了这样的目标: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当我们用心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时候,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在面对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十分令人堪忧,他们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由于学习无方,有的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之前犹如惊弓之鸟,闷闷不乐。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甚至害怕学习,当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想方设法地逃避。如果这些孩子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久而久之,他们不仅会在提及学习的时候,严重地缺乏信心,而且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行,影响自身地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孩子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我们就能找到突破口。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孩子心理教育例9

1 加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1 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2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1.3 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 学校还应努力帮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2.1 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蔼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孩子心理教育例10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实验,研究老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那天,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以赞赏的态度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明显改善,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老师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名单上的孩子很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加倍地信任、鼓励他们。这份名单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表明,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教育他。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暗示,其实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

很多事实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望。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控制能力较弱,受暗示性较强,所以容易被大人的期望所左右。他们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别人的判断,会把外来的评价内化成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例如,孩子们凑在一起时,常常会议论:某科老师器重我,某科老师讨厌我……在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就会使学生加倍努力,克服困难,并取得好的成绩。

同样道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态度一样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天才”,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孩子就会全力以赴地提高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孩子的毛病,总把缺点拿出来说,就很容易让孩子在心中产生一种错觉: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好不了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便有了家长“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牢骚,有了孩子振翅欲飞却难以相信自己会飞的迷茫。所以我们说,家长积极的期望和心理暗示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更能协调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能避免说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暗示教育能使孩子在无形中拥有良好的道德认识、得体的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

爱因斯坦的母亲就是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促成了天才的诞生。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在爱因斯坦小学毕业时,校长对他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一样没有出息。”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母亲带他到郊外玩。亲友家的孩子个个活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有爱因斯坦默默地坐在小河边,久久凝视着水面。这时,亲友们悄悄走到他母亲身边,不安地问:“小爱因斯坦总是一个人对着小河发呆,是不是有点抑郁啊?应该带他到医院看看。”爱因斯坦的母亲自信地对他们说:“我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拿妈妈的话审视和鞭策自己,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这就是爱因斯坦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爱因斯坦的原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积极的影响。父母教育孩子时,切忌用消极的心理暗示,不要总是挑剔、指责孩子,那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

“罗森塔尔效应”这么用:

1.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当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家长要用自然而郑重的口吻表扬、鼓励他。当然,这种鼓励不应掺杂包庇和纵容的成分。恰如其分的鼓励会让孩子内心形成一股克服困难的无形动力。比如,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你可以奖励他一支笔、一个文具盒,让他体会到努力是有回报的。

2.妙用激将法。有的孩子很调皮,不爱学习,家长运用激将法希望他能有所改变,结果不但没有激起孩子的斗志,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这是因为没有运用好激将法。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能更好,便说:“隔壁的小刚就考了90分,你咋才考了85分?”其实,家长如果希望激将法发挥效果,不妨这样对孩子说:“你们学校有名的调皮大王这次都考了90分,我想你一定会做得比他好!”

3.利用暗示法。遇到孩子说谎时,你可以委婉而耐心地通过讲述有警示意义的故事来提示、暗示、诱导孩子讲出事实真相,同时还可以采取另一种说法,如:“你刚才说得很好,不过我觉得你好像没讲完,你再想想,是不是还有什么没告诉我?”但切记,不要直接斥责孩子“撒谎”“骗人”,这样做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更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小贴士:

要想让你的积极暗示对孩子发挥作用,首先应该努力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扔掉“棍棒”,以朋友的姿态主动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一开始,孩子看你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会以为你“暗藏杀机”或“先礼后兵”。但十天、一个月过去了,你若依然表现出和蔼、善意的言行,他便会慢慢相信你是真诚可信的,久而久之,你们便会成为好朋友。

“德西效应”

奖励运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奖励,却未必能事事如意。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每完成一道难题可得1美元报酬;另一组是控制组,这一组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可以休息,也可以继续解题。

结果表明:实验组(奖励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阶段,愿意继续解题的人数变少,这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的被试者在第三阶段愿意继续解题的人数却相对较多,这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有所降低。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种效应表明,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即外加报酬),反而会削弱这项活动对于参与者的吸引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或抑制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当动机达到最佳水平时,活动效率就会达到最大值;而动机不足则会使活动效率降低。

动机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来的,其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短。上述实验中的奖励刺激引发的就是人的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面前有勇气、有能力且必须进行攻克的先天性需要。它潜伏于人的多种行为中,包括探究、学习,甚至游戏活动,它激起人们去寻求并努力征服一系列对其能力来说是最理想或最适度的挑战。

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有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难题的解答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若此时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了学习兴趣,也就降低了学习效果。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比如,父母经常会鼓励孩子,如“如果你这次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元钱。”“要是你能考进前五名,就奖励你一双新鞋子。”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方法,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浇灭了。

因此,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用具等,或者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益于成长的精神奖励。

了解“德西效应”后,当孩子再取得进步时,家长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奖励。下面这位母亲在奖励孩子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老师告诉张女士,她女儿不爱学习,在班里上课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天晚饭后,张女士把女儿叫到跟前,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女儿说,她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或者大声朗读,因为她怕答错或读错了被人笑话。

为帮助女儿克服心理障碍,张女士给女儿特制了一张日历表。如果她当天能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得到1颗星。如果一个星期她能得到3颗星,就可以在周末时得到奖励,到商店去买她喜欢的文具。如果一个星期得到5颗星,她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奖励,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电影、去游乐园,全家人都得服从。此外,她还可以晚半个小时上床睡觉,多看一会儿漫画书。

事实证明,这样的奖励很有效。几个星期后,女儿变得自信多了。在上述案例中,这位母亲的奖励方法就很科学,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奖励:精神奖励――颁发进步小星星;物质奖励――到商店买女儿喜欢的文具;活动奖励――去游乐园、多看一会儿漫画书……随着奖励的不断升级,孩子也在不断地进步。

“德西效应”这么用:

1.适度奖励。通常,奖励孩子的标准需综合考虑家庭经济能力、孩子的进步幅度等内容,最好不要超标准和不切实际地对孩子进行奖励。比如,有的父母本来属于低收入阶层,却经常给孩子购买高价品牌服装等作为奖励,这样既达不到奖励的效果,又娇纵了孩子,与奖励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显然是不合适的。

2.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孩子应遵循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以能够达到提高孩子的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陶冶孩子的情操的目的为佳。

3.奖励不应该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无论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哪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和进步,都应该进行适当的奖励;否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重学习成绩、轻综合能力”的错误观念。

孩子心理教育例11

构建与小学生心理结构相适应的课程目标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都含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内容。同样,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也都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内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近年来,我校在构建课程目标时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出发,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打破学科的界限,开展了综合主题教育的尝试。主题的确定一是坚持连续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二是坚持可接受性,考虑到问题的广度。同时,将每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认知、情感、行为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三是在具体实施时,以计划性、整体性、灵活性三者结合的“整个教学法”为指导,以结合主题教育的综合性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选用与小学生心智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要与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相匹配。教学时,我校要求教师切合小学生各自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唯美的精神环境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 人们常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其实不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语言有关,但不完全植根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却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主要的原因。要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语言符合小学生心理。

重视小学生心理机能的协调 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比较差。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小学生在美的精神环境中予以陶冶。因为小学生最容易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美的精神环境影响。

注重学生心理辅导

扎实上好心理辅导课 这些年,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精选上课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心理教育与训练活动中体验内心感受,调节心理、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做到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全过程。

设立“阳光小屋”信箱 开设了“阳光小屋”咨询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介绍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小屋”信箱,由心理辅导员为那些内向、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疏导心理。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

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学校心理网站等宣传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来关注,一起参与,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作用,定期刊出“向日葵”,重点围绕“认识自我”“我能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做老师小助手”“学习乐趣多”等等内容组织材料,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团体辅导 每学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一次团体辅导,有条件时则组织班主任学习,在班中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真理。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