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11 11:39:47

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例1

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更为重要。因为它更容易被忽视,同时也更容易影响一生。而据研究,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从童年期或少年期开始萌发的。

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下面这个有关幼儿社会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小问卷,也许能帮您了解到孩子真实的情况。

1、 与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时,经常发生冲突吗?

2、会安慰痛苦中的小伙伴吗?

3、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孩子玩吗?

4、乐于帮助别的小朋友吗?

5、喜欢捉弄别的孩子,使人难堪吗?

6、不高兴时乱摔东西或迁怒于别的小朋友吗?

7、其他的孩子进行集体活动时,他会远远躲开吗?

8、看到大人生病或悲伤时,会很不安吗?

9、愿意主动跟家长诉说自己在做的事情或想法吗?

10、家长提出合理要求时会反抗吗?

11、家里来了客人,能很快与人熟悉起来吗?

12、即使白天,也害怕一个人呆在房间吗?

13、经常做恶梦吗?

14、一去幼儿园就莫名其妙地生病吗?

15、常为一些事情担心吗?

16、别人看着他做事时,会显得不自在吗?

17、紧张时,会满头或满手是汗吗?

18、遇到特别事情比平时更容易生气和激动吗?

19、常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吗?

20、以前感兴趣的事,现在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吗?

21、一提到要学习新东西,就烦躁不安吗?

评析:1-11属于社会行为方面,其中包括亲社会行为、行为和社会性退缩行为;12―21属于情绪方面,包括恐怖、焦虑、抑郁、厌学等。记分时,题目2、3、8、9、11选择“是”各记0分,选择“否”各记1分;其他题目选择“是”各记1分,选择“否”各记0分。总分越高,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大,需要家长提起注意并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要抓住契机,帮孩子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自我概念积极的人,能正确区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客观评估自身的长处与劣势,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幼儿阶段正是自我开始形成的时期,家长不要坐失良机。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 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

家长可随时随地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如让孩子做游戏、参加竞赛、手工制作、解决日常生活小问题等。当孩子获得成功时要及时予以赞赏。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认同就会由于成功的体验和家长的肯定而得到强化。

2 、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注

关注孩子可表现在很多方面:当孩子因对事物的好奇而不断提问时,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并认真回答,而不应显得不耐烦或斥责孩子;当孩子在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烦恼时,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态度务必要真诚;此外,家长要尽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处,参加孩子的活动。

孩子心理健康例2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了依赖,这样就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其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耍时不会交流,遇到困难只会哭,长大后就很难学会与别人友好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总之,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说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孩子心理健康例3

1 加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1 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2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1.3 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 学校还应努力帮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2.1 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蔼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孩子心理健康例4

“没有,我一点也不让呢。”

“那他会不高兴吗?”

当我听说儿子没有不高兴,而且下输后缠着丈夫下、直到下赢为止时,我不禁开心起来:“对,就要像我一样,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坚韧精神!总算象个男子汉啦!”我高兴得象孩子似的直拍手。为什么我这么高兴呢?这还得从六年前说起。

那时他还上幼儿园大班。我想通过下棋培养他不服输、敢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品质,以便让他把这种品质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上。然而,他下赢了就高兴,下输了就生气,简直无法把“战斗”进行到底。

当初引他下棋,目的是先培养这方面兴趣。所以为了不打击他的积极性,我通常是故意输给他,而且还不断表扬他:“你真厉害呀,我怎么又输啦?”儿子赢了棋当然高兴得手舞足蹈,得意洋洋,并要求继续下。就这样通过输给他的方式保持下棋兴趣。

然而时间久了,他竟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记得有一次,儿子输了,脸色大变,大发一通脾气,大哭大闹,我说了他几句,他最后把棋盘都掀掉了,气得我狠狠地教训了一番,说了一大串“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有只赢不输的……”等道理,他显然听不进去,最后两人不欢而散。以后一提到下棋儿子就回避。

过后我反思了一番:这个年龄的孩子,事事都喜赢而不喜输,很看重赢这个结果。孩子喜欢争强好胜,事事争第一,这本是好事。然而,只赢不输,只要顺境不要逆境,经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失败,太计较得失,太看重荣誉也不是好事。加之下棋时我长期谦让他,他已变得输不起了。如此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将来在生活、学习方面也这样,这怎么行?这已违背我当初让他下棋的本意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好好治治他这输不起的“病根”。

接下来有一天,我又“引诱”他下棋。“航航,我们这样玩吧,我们不玩赢棋,只玩输棋好不好?”儿子眼睛一亮,听了很新鲜,问我怎么玩输棋。我拿出十张扑克,说了规则:“你五张我五张,谁下输了谁就得到对方的扑克。谁把对方手中的五张牌赚光了,就得到一颗红五星,没有红五星的人就要给得红五星的人讲故事,有几颗红五星就讲几个故事。”因为他每天缠我讲故事,我就采用这种奖励方式。儿子听了欣然同意。这下可好,我再也不用让他了,他呢,为了得到红五星,有时故意输给我。那一次他连得五颗红五星。害我一晚讲五个故事给他听。

之后,儿子不再把输赢看得那么重了,觉得输也很好玩的。过了一段时间,再下棋时我就又我改变了策略。

我说,“航航,你老是输,好不好?”

“好玩呀,我输了你可以给我讲故事的。”

“你听我讲故事有趣吗?”

“是呀,我最喜欢听你讲了。”

“可你开心了,我不开心了。”他问为什么。

我说:“你想你老是输,我下着多没意思呀,没劲。你应该想办法下赢我才好。你不输我也一样讲故事。规定每晚给你讲两个故事,怎么样?”他一听,这“交易”还算划得来,便同意了。

于是下棋的时候,不再故意输或随便乱下了,而是认认真真地和我下棋了。

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玩输棋训练,加上我常引导他说,没有永远的胜利,没有永远的第一,人可以喜欢胜利,也可以喜欢失败,关键是失败了懂得去找失败的原因,找到了原因能够去想法努力地学习,赶超胜利者等等。渐渐的,儿子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下棋的输赢了,能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了。

孩子心理健康例5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基于此,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尤为重要。而学校的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健康的新观念出发,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变化,认识和理解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变幻沧海桑田,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生活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否则将被淘汰。而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究竟是哪些呢?

从学校教育来看:学生在学校方面的压力很大,在学习上的竞争程度并不比成年人小,每天他们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从家庭教育来看: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有部分家长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深,所以对孩子教育只重视了物质方面的满足和身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因而诱发了孩子不健康心理;还有就是父母们本身的素质低劣,不重视自身的修养,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社会教育来看,多年来,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似乎成了整个社会社会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使学生们遨游在题海里,无暇顾及其他,所以经常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影响孩子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社会传媒充斥着太多凶杀、、打斗情节,演绎了许多视生活为儿戏的故事,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禁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对他们形成和发展健康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孩子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来看:由于物质和精神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身理和心理发展水品的不平衡性,即身理早熟,而心理发展滞后的。这种不平衡性,更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把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牢记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品质。因而,只有具备了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明辨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坚持正确的行为,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孩子深刻认识自我教育在人生中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重大意义。于是我们通过校会、班会或者师生共同写日记交流的方法,让孩子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要尊重老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到五讲四美,遵守社会公德,做个好少年。长期坚持,磨练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高尚的灵魂!

孩子心理健康例6

离异家庭是指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解体的家庭。离异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方面便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管大人们由于何种原因选择了离婚,从夫妻感情破裂到离婚甚至再婚之后的整个过程都会对孩子的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残缺不全的单亲家庭中,享受不到正常孩子所能享受的完整家庭的父母之爱,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是摆在父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离异家庭儿童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及其分析

离异家庭的孩子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他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1.忧郁类。当父母双方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纠葛和法律纠纷中时,他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关注与体贴大大减少,这时的儿童会觉得自己是个已被父母遗忘的多余的人,感到不安全,整天处于自己的世界,少言寡语,胆小怕事。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情绪忧伤,抑郁、沮丧、悲观、苦闷,没有活力,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2.多疑类。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对温暖家庭的突然解体,对父亲或母亲的断然离去感到困惑、怅然若失,难以接受。由于父母之间的互相猜疑、指责,使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持怀疑态度,甚至敌视父母,迁怒别人,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毫无理由地拒绝别人的要求,谁的话也不愿听,对任何人都持仇恨、冷酷的态度。

3.霸道类。在父母离异后,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有的孩子由祖辈养育,他们缺乏监管、教育能力,对孩子过分溺爱,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

4.散漫类。由于父母离异,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或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或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致使孩子行为散漫、自控能力差。

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以上特点,父母必须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对孩子倍加关心,并采取有效方法,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二、离异父母应以亲情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

1.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影响孩子。离异后的父母要正视现实,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不良情绪,千方百计和孩子共同去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并设法抚平家庭离异对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前配偶的坏话,更不要把孩子作为传递敌对信息的工具。只有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影响孩子,才能使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适应父母离异后的家庭生活及未来社会。

2.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正确对待离异后孩子的归属问题,不管什么时候,孩子都属于父母双方,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卷入夫妻之间的矛盾,不要逼迫孩子在父母之中周旋、选择,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谈及大人之间的恩怨,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给孩子一个宁静的空间,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家长重新投入爱情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要知道他在作为你们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所以,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其心理感受,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健全人格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倾听孩子的心声,送去亲情的温暖。这是避免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尽管父母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有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给予他们的关怀和爱是丝毫没有减弱的,经常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要注意聆听孩子的倾诉,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要专心认真地听孩子说话。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4.发挥亲戚资源,注意性别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孩子心理健康例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13-03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是有一些。特别是现在家庭孩子少,家长溺爱严重,很多父母更是趋之若鹜地走入了教育的误区。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让孩子接触家务,好事总想着孩子。校门前,家长与孩子交接书包的情形司空见惯;公交车上,家长也经常把位置让给孩子。长此以往,部分孩子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他们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精力充沛,对任何新事物都感到新奇,都想尝试模仿,但他们又往往幼稚冲动,总是按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哈哈大笑,遭受一点点的挫折就郁郁寡欢,跟家长怄气,同时拒绝跟老师、同学交流。如果不采用正确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就容易造成孩子偏激行为。具体表现为暴躁、易怒等情绪的变化,甚至出现厌学、斗殴、盗窃等不良行为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增强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学习与生活,同时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用关爱、亲情为问题儿童营造温馨的教育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播撒爱的种子,孕育情感果实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心理偏激的孩子通常以其任性、各方面表现不够好而失去老师的关爱,但他们却和所有学生一样渴望看到老师关注的目光。有一次,体育老师让我看一张相片:一群打篮球的学生,班里的小西站在最前面,他右手搂个篮球在腰间,略略侧着身,恬静地微笑着,目光仿若注视着自己的梦想,有些缥缈,却又充满甜美的希翼。我第一次发现小西清秀的眉眼里有淡然和坚毅的气质。我禁不住对体育老师说:“照片里的小西棒极了,照片定格了最美的瞬间。”同事没听出我的话外音,其实我想说,照片欺人,它框住的是某种错觉。

一直以来,在对小西的阅读里,他都是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友好的提醒于他如一阵风,总是很快就流散得无影无踪,严厉的批评带来的是小西的故意迟到、不交作业、上课有意捣乱。那似笑非笑的厌倦眼神和无遮掩的任性模样,带着些许的讥讽让我无比尴尬。但我没有任其枝蔓纵横,我坚信爱与坚持就有可能收获。我对小西的关注没有减少,我总是刻意捕捉到他的微小闪光给予宣传并加以放大,让他逐步树立自信并不再排斥老师、讨厌学习。

小西制造的麻烦是越来越少,与老师、同学的冲突和矛盾也不断减少。特别是在观看小西参加的一场全市小学生篮球比赛时,小西再次让我产生“棒极了”的感觉,场上的他充满自信,与队友配合默契,频频进球,简直就是全队的主心骨。当获胜的小西从球场上满脸阳光径直地向我走来时,他伸出手对我说:“老师,我们击个掌吧,忘了我那些惹你生气的事情吧!”我微笑着,心底感叹着:对于那些歪斜着脚步来寻找晴空的孩子,一定要有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那般带着爱的呵护和期待的包容和执著。

二、给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让他发现周围的美好

小俊来自于一个重组家庭,他父亲在火车上工作,在家的时间很少,平时都是继母在照顾他的生活和学习。他感受着继母给他的无微不至,一方面感激继母真心对他的好,另一方面又痛恨继母对他们父子太好,让他母亲再也回不到他和爸爸的家里。

一次暑假的经历更让小俊变得更加情绪低落。本来是打算到亲妈那里过一个暑假的,可到母亲那儿才一个星期,房东就不断地上门要房租,而且还在房东喋喋不休的谩骂中他听出母亲在从事着不光彩的工作。母亲生活的窘迫让小俊很难过,而母亲的行为又令小俊失望和痛心。小俊很快就从亲妈那里回来了,他变得整天郁郁寡欢,做什么也提不起兴趣,不和家人交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他继母到学校找到我,希望老师能帮助他找回自我。我知道家庭的变故极易让孩子产生矛盾、消极的心理而引起多种情绪反应,例如情绪低落、焦虑、恐惧、孤独、易伤感等。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通过与孩子亲切交谈,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解除孩子的顾虑。我通过各种团队活动让小俊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努力让同学和小俊之间建立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友好关系,同时与家长配合,凡事多尊重孩子,给他一个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放手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家长与小俊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让他充分感受到学校、家里的关爱,感受到周围的美好。后来也证明,这些事情对他逐步走出阴影,主动跟家长交流并在学校生活得健康愉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组织多种互动活动,帮助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是小学生心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能和父母、老师、同学形成亲密关系,不服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鲁莽好斗或者猜忌、怀疑,缺乏知心朋友,总是独来独往。

学生鸿斌有一个大他六岁的姐姐。姐姐聪慧、听话,以全县小考第一名的成绩升上初中,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

鸿斌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耳里填满的都是姐姐的能干和父母、老师对他的希望,他变得诚惶诚恐,害怕因为自己不够乖巧和能干而让父母和老师失望,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各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父母忙于生计,他在三年级的时候转到一个寄宿制学校就读。仅仅一年,因为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紧张,他在那个寄宿制学校待不下去了。他对父母说寄宿制学校是关犯人的地方,他死活不去了。父母反复劝说,他总算极不情愿地又转回到我们学校,回到原来的班级。

此时的鸿斌对谁都不信任,充满敌意,认为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都不理解他,都是坏人。他时时处处提防别人,常为一点小事进攻同学。老师找他谈话,他总是据理力争。他曾经在上课的时候,因为同桌说他不听课,他就随手拿起一支削好的铅笔对着同桌的脸用力划去,顿时同桌脸上鲜血直流。尽管老师与他的家长积极努力诚恳地处理好了这件事,极为艰难地得到了同桌家长的谅解,但他本人并没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依旧独来独往,与同学的关系极为紧张。

因为发现鸿斌敌视的主要对象是看上去比他强壮的男生,我尝试着给他换了个女生做同桌(当然之前是做了那个女生工作的),他没表示反对。

女生叫小薇,活泼上进、乐于助人,在班上很有感染力。在老师的授意下,小薇主动在各方面关心、关注鸿斌,默默地为鸿斌整理乱丢的学习用具,经常主动跟鸿斌一起讨论作业题,提醒他按时交作业。课堂上小组讨论、活动的时候主动与鸿斌一组,当鸿斌与同学发生争执的时候及时拉开他,给他讲开心的事,等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再适时地指出他的不对,让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谦让和克制。

看得出,鸿斌心里是愿意把自己融入到同学们中的。此后的课堂上,我总是采用多种形式互动活动,把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列出来,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通过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我经常用眼神鼓励鸿斌参与课堂讨论,加上小薇的配合,每次课堂互动活动,他们的组合都很棒,常常得到老师的夸赞和同学的尊重,这给了鸿斌极大的鼓励和自信。在以后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鸿斌身上的“棱角”逐渐地被磨平了,与同学的关系也日趋好转。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讲究教育的艺术,通过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向健康的轨道。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得心应手,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汪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8(6).

孩子心理健康例8

一、社会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国家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尽快改革千人过独木桥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杜绝和制裁各种乱补课乱办班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孩子。

2. 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网络、媒体、图书等都要向青少年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让青少年更多感受社会各方面的美好,依法打击各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

3. 大力支持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关爱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深入到社会、学校、家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将更多目光投放到需要关注的青少年身上,以现身说法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教育青少年树立自信,放飞希望。

4. 建立健全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激励机制,落实各项制度,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5. 医院应设立专门医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家门诊。使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青少年及时得到科学的救治。

二、父母应同心构建孩子心理健康的防火墙

1. 把孩子的健康生存放在第一位。健康生存是孩子最基本的权利,保障这一权利实现是父母最基本的责任。转变“分分,孩子的命根”的错误观念,不强迫孩子走马灯似的学这学那,考这考那。要知道负担就像稻草一样,一根很轻,加一个不以为然,但不停的一根根加上去,超出了孩子身体的负荷,总有一天会被压垮。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爱好,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保证孩子的睡眠,和孩子一起做运动,让孩子健康、自由、快乐的成长。

2. 多关心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在孩子幼小心灵上蒙上阴影。所以,父母应努力为其创设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多学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尤其是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的孩子。如,发现孩子有悲观厌世、心境低落等抑郁症状,并伴有头痛、消化不良、便秘、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灯反应时,应及早疏导或就医。

3. 不溺爱和娇宠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太过,要恰到好处,否则会使孩子变得任性,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不顺或不合意就会产生负面心理,积累多了,排解不及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要知道,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更深层次的爱。家长也不要娇宠孩子,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而调整照管孩子的程度,帮助孩子学会自立。

4.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父母应耐心开导和帮助。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之一,便是在孩子面临失败时如何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认知、对事物的解释归因。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家长的成功在于教会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逆境。

三、学校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 让孩子们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学校要定期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方面辅导,使老师更好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专门设置心理健康课。让孩子懂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整情绪和自我疏导。

2. 深入调查了解,建立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有心理异常表现儿童档案。采用“一帮一”师生结对子的方式,每位教师包保一名学生,帮扶教师应经常观察学生表现,找学生谈心,更重要的是要多关心、体贴这些学生,理解他们内心的苦衷,让他们找回缺失的家庭温暖,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建立亲人般的师生情谊。

3. 设专职心理疏导教师。以专业科学的角度帮助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寻找释放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心理疏导和教师的观察评估,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重视和救治。

4. 教师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施教,尊重学生合法权益,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使用侮辱性语言。对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保障学生权益不受侵犯。

5. 与家长建立联系,拓宽沟通渠道。通过家访、打电话等形式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交流,帮助孩子的有效方法和经营。提醒家长留意孩子的日常反应。专家指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变化过渡期,最大的反应是孩子逐渐变得孤僻,生活没有目标。这个时候或许就是孩子发出的心理求助信号。而此时如不能及时调整,长期频繁地承受“郁闷”,就有可能演变为“恶劣心境”或抑郁症。所以,家长要配合学校共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孩子心理健康例9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通过孩子延续自己的家族和人生的意义是不少家长最为看重的事情。因此,对许多家长来说,不仅要把孩子养育成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孩子承载着过重的父母的希望,家庭教育很难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实施,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压抑和叛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若是不解决,就很容易让孩子出现厌学、自卑、孤僻、敏感甚至情绪障碍等严重心理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是时代所需,是现实所要求的。

一、家庭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是时代要求

在现代,我国人民的物质财富大大丰富,大多数家庭的孩子,物质营养基本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证,但是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的精神需求反而更加强烈和多元化。对当代家长来说,若是依旧以传统的经验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恐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毕竟,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中,对于儿童的心理关注程度不够,通常更强调的是用规矩来约束,用训斥来执行,有些比较宠溺孩子的,则会无原则的迁就,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

人类的心理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层次丰富的特点,青少年儿童虽然心理发育不如成年人那般成熟,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具有独立的心理意识,也有独立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必须关注其心理需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具有自身的规律,不能以成年人心理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必须根据他们生长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去进行教育,让他们自己来学会感知和思维,学会分析和想象,学会控制情绪等等。对家长来说,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个性,个性是反映孩子心理特点的人格,也是其与别的孩子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情绪特征,这就是孩子心理情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从而找到他们的兴趣动机以及信念所在。

心理,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现代社会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必须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激活其激情,养成良好个性,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心理情绪这种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三个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基本上都在家庭中或者家族中进行,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家庭教师,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有一定的基本途径。

途径一: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朋友。

传统文化中,对孩子情感的独立性尊重不够,很多家教文化强调的是用一种严厉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接受,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个时候必须采用强制性的方式来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和规矩。其实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尽管孩子还小,但是他们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是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情感的,因此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孩子,尤其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轻易破坏孩子脆弱的信任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信任,愿意依靠家长,从而对家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家长应该意识到,从人格的角度来讲,家长和孩子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的,因此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意愿,不要强制性的去让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从而导致亲子间的心理隔阂和情感阻碍。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更多的是引导,而不应该是强制,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得到完善,千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方式来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观念。

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其实更应该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的心灵世界终究是与成年人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心理规则和情绪。只有把孩子当朋友,才能获得他们最大的信任,从而听到他们的心声,这样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真正培养好孩子的健康心理。

途径二:多肯定,多鼓励,学会宽容。

孩子具备独立意识,但是这种独立意识并不是特别强大,他们一方面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另一方面却无法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一定是对的。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对于孩子合理的行为和做法,家长要多肯定;对于孩子一些创造性的行为和做法,家长要多鼓励。尤其是一些心理比较胆小,不敢尝试的孩子,家长更加应该用肯定和鼓励去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从而对其心理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

不过孩子终究是孩子,不管是因为不懂事,还是淘气,犯错的概率还是很高的。面对孩子犯错,家长一方面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错误所在,不能轻易犯错,必要时,可以采用一些合理的惩罚,当然,体罚除外,可以进行一些创意性惩罚,让孩子主动意识到错误并认错;另一方面家长压学会宽容,当然,这种宽容不是指纵容,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给他们分析,讲道理,而不是简单的用惩罚去解决问题。

途径三:多用正面的人物、故事和情绪来引导孩子。

对孩子来说,在家庭教育中,若是对他们讲太多的道理,恐怕不会有太好的效果,不过改变一下方式,用一些正面人物和故事的例子,或许效果会好得多。比如说,要想让孩子不撒谎,若是滔滔不绝的给他们分析撒谎的坏处等等,肯定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好好给他们讲讲皮诺曹的童话故事,这样既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又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作为家长本身,其日常言行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若家长在家里更多的是呈现的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自然也会感染孩子,引导孩子产生这种心理情绪。家长若是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动不动就发脾气吵架,自然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阴影。因此,家长必须在家庭教育中用正面情绪引导孩子。

结语:

在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强了。对一个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起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那就是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个美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例10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孩子心理健康例11

从专业上讲,人的心理健康只有相对标志,没有绝对界线,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区别。儿童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智力符合常态。心理健康的儿童智力是正常的,多数孩子的智商(IQ)在8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一定的学习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天才儿童的记忆力极强,对事物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才智超群,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识字多,学会说话早;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只要防护与训练工作做得及时,那些轻度智力低下的儿童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与学习,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儿童正处在智力的迅速发展时期,为他们做智力测验,要考虑智力的年龄标准和发展效应,防治滥贴“标签”现象。

二是情绪稳定而愉快。心理健康的儿童以积极的情绪表现为主,充满了喜悦与欢乐,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又得以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还会出现短时的消极情绪,如在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家长的惩罚时会表现出哭闹、委屈等,这些情绪表现有助于他们不满情绪的发泄,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消极的情绪如果表现得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得上是心理健康了。

儿童的情绪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冲动性和易变性发展为自我调节不断加强,情绪稳定性日益提高。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情绪保健,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绪外部条件,让他们的各种情绪都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并注意引导他们逐步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三是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说来,发展有限。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并训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会对生活环境中各类刺激正确应对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