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6 10:13:07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1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2

1教材现状分析 1.1体育保健学课程分析 体育保健学课程的教学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学习运动医学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从性质上讲,它既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很多院校中所采用的教材大多是由首都体育学院姚鸿恩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蓝本进行讲授的。该教材结构比较严谨、内容较为翔实,知识比较丰富,是可以充当教科书来使用的。但该教材较多的注重于教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不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另外,现有的体育保健学教材也使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中的重点[3]。 1.2体育保健学教材整体编排结构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体育保健学》的结构主要包含了健康、运动环境、运动营养、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体格检查、运动性疲劳、医务监督、运动性伤病及其体育疗法等相关内容,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分析,其内容主要由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和医疗体育等构成,其教材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比如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运动训练水平的解剖生理特点,二是有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的医务监督工作及其运动性伤病的防治、急救与鉴别、诊断、处理等为主要内容[4]。从其结构和相关内容来看,在对相关知识的安排时,有关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定、有关体育锻炼的医疗保健和运动免疫促进保健等相关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另外,对于保健按摩相关知识的组织方面的内容阐述相对较少,且论述相对较为狭隘。 2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结构体系分析 2.1体育保健学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科学实用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能够根据科学实用性的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应当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和加大自身的改革步伐。 2.2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结构分析 实用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安排主要涉及了体育保健学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简史的介绍、体质健康与保健、运动营养与保健、运动能力测试与评定、运动性疲劳、体育训练和/或锻炼的医疗保健、运动性疾病、运动性损伤、医疗体育、运动免疫与保健、保健按摩、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运动环境与保健和养生保健等相关内容。内容的安排上在体质健康与保健知识的介绍方面主要包括了体质健康观的形成、运动对体质健康的影响、运动与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国民体质监测及其评价标准、体质健身指导等内容。与前人编写的教材相比主要体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增加了国民体质监测及评价和健身指导等的内容。 运动营养与保健的内容安排增加了了营养膳食、运动补剂和营养与体重的评定等相关内容,而且在编著过程中也突破了原有教材的就知识而论知识的“牢笼”。运动能力的测试和评定内容主要涵盖了运动医务监督的理论、体格检查的方法、内容、形式、检查中的注意问题、几种问题的医学分析,另外主要介绍运动员的体格检查、心肺功能及机能评定的方法与指标,并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来分析运动员体格检查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体育训练和体育锻炼的医疗保健的那日哦那个借鉴了《实用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增加运动心脏学的相关内容。医疗体育也称为运动疗法,在对该部分内容的编排时,更加注重在原有教材中将医疗体育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与慢性伤病的介绍基础上,增加了其各基础学科的理论依据,为其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就其功能评定、常用设备及方法和分科进行的医疗体育进行分析阐述。在对保健按摩内容的组织上,更加强调了按摩的应用与实践,以及相关常见运动性疾病的按摩康复。另外,对实用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安排上,更加考虑了我国养生学的发展,所以内容的安排包括中国养生学的理论与知识、特点及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现代养生理论、骨病防治及康复、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等,为今后科学的保健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基础。且对内容的篇章安排中注重了对学习目标的明确,更加注重通过篇章内容的概述,为学生和任课教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首先对所教授内容提前有所了解。 2.3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特点分析 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上以篇章为主线,贯穿了整个教材的始末。在内容的组织上选择了实用和前言的教学内容,较全面地介绍了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践。 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相对较为浅显和其他学科基本知识的阐述内容,增加了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编教材在注重利用实用性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够为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科学实用性的教材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 2.4实用体育保健学内容设计实用性分析 新的课程教材将最新的课程理论引入教材的编制当中,在教材编制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以原先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使体育保健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评价等更加科学、实用和具有针对性,同时教材的编写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课程管理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鼓励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更加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变,使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衔接。 #p#分页标题#e# 3小结 科学实用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能够根据科学实用性的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3

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1-2]。健康产业包括了传统医药卫生产业、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和健康保险业等多个生产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健康管理产业必然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4]。浙江省政府“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健康浙江”的发展战略目标,伴随着健康管理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其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地区相关机构人员调研,获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p#分页标题#e#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3.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健康产业中很多部门属于服务行业,如健康管理公司和健康体检中心,这些部门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健康产业的营销模式也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7-8]。市场营销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本次被调查者认为在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影响人才选拔的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内容是分别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如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9]。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4

1.1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开办以来,在创新“医体”结合专业办学模式、中医药特色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体为主,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方向选修”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运动医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方向性选修课程教学。选修方向分为A和B两个方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方向、运动康复和保健方向。A方向体现了从事体育教师、健康课程教师的人才服务方向。B方向体现了从事保健康复行业、运动与医学交叉领域科研工作者培养方向。

1.2搭建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以“强师工程”为依托,不断整合大学的中医药学科专业师资的办学力量,充分利用“医武同源”的文化传统、挖掘中医药院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加强“医体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同时结合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如广东省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等项目,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探索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运动医学教学团队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拥有的十万元团队建设基金主要用于骨干教师的国内外短期培训、教材编撰、网络课程建设等工作。

1.3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结合本专业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另一方面加强了见习、实习的组织与管理。除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日趋完善之外,更是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保持了长期稳定合作培养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广州和佛山的中小学、体育技术学校、体育研究所和医院等近20个。学生在修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先安排学生分组到各个教研室进行观摩、见习,然后再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实习。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加深、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医体结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保障体系探讨

2.1拓宽生源渠道与优化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2]。专业开办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缺乏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调研发现,广东省内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更倾向于填报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因此,在无法扩大省外招生的客观限制下,如何在“外塑形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建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如何依托学校的形象包装和对外宣传,整合学校资源,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增强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招生调研工作,挖掘优秀生源地,合理分配生源比例,拓宽生源渠道,优化生源结构。

2.2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始终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3]。上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教育质量所面临的问题始终是学生多、师资相对短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体育教育等专业尤其突出。长期以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专多能”一步步沦陷,学生变得专项不专、所会的项目能力越来越差,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得不到保障。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各项准备工作、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基本文件的填写、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以及整改情况、期末考试工作安排、试卷命题质量、成绩录入、学院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开课计划的安排与落实等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环环落实。同时,对照相关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形式进行调控,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2.3加快奖助学金激励机制改革

奖助学金的评定有利于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成绩。但中国高校现行奖助学金评定机制中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为分配资源的有限性和追求公平的绝对性之间的矛盾,评价的标准、条件看似科学合理,但评价的结果并不公平[4]。鉴于体育教育的专业特点,涉及更多的体育竞赛,如何全面评价优秀、公平的评定奖学金、激励先进,这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把奖学金按照类别进行多级划分,如理论课、项目技术课划分,项目技术按项目类别、比赛级别划分,这样可以避免优势项目的奖励偏多,无法激励理论课学习、劣势项目学习等弊端;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合作企业赞助,建立校企联合资助机制,同时让作为第三方的企业参与到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来,使评定标准、程序更科学合理,更好的保证评定结果的公平,真正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5

加快中医医疗养生体系建设

曹洪欣委员认为,应充分认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体系,特别是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治重心下移、有效控制的目标。其次,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机制,保障中医药在及时有效地防治突发传染病中发挥作用,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防治能力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体系。第三,要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将中医药养生保健纳入国家疾病预防医学体系。

曹洪欣委员表示,目前很多媒体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栏,这对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推动中医知识普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曹洪欣委员也注意到,部分非中医专业的人士也做起了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目前这种非专业的“科普”宣传比比皆是,且缺乏科学性、知识性与理论指导,甚至常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谬误。这种现状不仅对指导养生保健无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由此,曹洪欣委员认为,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亟需正确与科学的方法引导与普及,否则难以真正发挥中医药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我建议由政府主导,在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同时,根据公共卫生和居民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曹洪欣委员认为,这对调整优化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科普宣传必须专业化,宣讲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建立必要的审批程序和机制,杜绝非中医专业人员宣传中医知识与理论的现象,健全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

目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研究专门机构,并迅速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研究,陆续有产品问世。

曹洪欣委员认为,证实疗效、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建设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是有效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我国中医药原创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目前在科技部重点支持的众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没有一个属于中医药领域,这样就影响了中医药与其他国家实验室的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曹洪欣委员建议科技部在加强科研院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把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建设纳入规划,重点支持中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法的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保持中医药原创优势与中医医疗保健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

发展中医文化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6

1做法

1.1营造“治未病”健康教育的氛围有报道称,我国公众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只占总人口的4%[1]。虽说“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但真正理解其意的人却并不多。我院通过院报、宣传栏、宣传册等广泛介绍“治未病”相关知识;通过“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等口号的提出,强化医护人员的“治未病”意识;通过加强监管、建立激励机制等手段,调动全院医护人员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教育过程问题的解决,树立医护人员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引导全院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我院“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1.2提升“治未病”健康教育的能力推进“治未病”健康教育开展的关键是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对此,我院全方位开展了“治未病”健康文化理念的打造和推广,举行了“中医学基础知识普及”、“中医经典解读”、“《黄帝内经》与治未病”等大课教育和学术讲座,夯实了医护人员“治未病”的理论根基,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的认识;通过“医患/护患沟通技巧”、“特勤人员/老干部疗养心理分析”、“文化层次与保健意识的相关性”等研讨活动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对教育对象的把握能力,保障了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现场抽题,即时宣讲”竞赛活动,锻炼了医护人员的随机教育能力。

1.3丰富“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形式为让每一位来我院疗养的人员从“治未病”健康教育中受益,我们除采取“相同病种集体教育”、“共性问题群体教育”、“个性化问题‘一对一’教育”等传统教育形式外,还策划了以“治未病”为主题的“赏山乐水养生活动”,在带领每一批疗养员游览崂山时,进行“崂山道教养生宣教”、“道教素食品鉴”等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让疗养员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里,获取养生保健的科学知识;干部科“走出花样,走出健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讲座、观看DV、友谊赛等形式,让老干部们在“走的生理秘密”、“你还可以这样走”、“走向鹤发童颜”等主题教育中,感受到“走”的魅力,加入到“走”的行列;特勤科针对飞行人员职业病倾向设计的“彩练当空舞,健康更精彩”教育活动,深受各飞行部队疗养员的欢迎,为提高飞行员的职业生命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1.4拓展“治未病”健康教育的阵地为履行现代医护人员的社会责任,我院将“治未病”健康教育的阵地拓展到周边社区,与居委会联手组织“周末健康讲堂”,针对居民的健康盲点,从“治未病”的角度进行宣讲;在“世界无烟日”、“全国爱耳日”、“乙肝宣传日”等多个健康日里,到社区进行义诊、咨询和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预防保健意识;我院体检中心和“治未病”中心联手,为社区近千名居民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并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康复、诊疗等服务;协同青岛市的“治未病”活动,在“膏方节”期间进行中药基本知识问卷及答疑活动。

2体会

1)“治未病”健康教育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预防、康复医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治未病”这个数千年来对我们民族健康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夺目瑰宝,在为现代人的身体健康中继续大放异彩,并将极大地促进康复保健事业步入更广阔的空间。

2)“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开展,拓宽了我院医护人员的知识面、优化了知识结构,培养起一支既有现代医学技能又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医护队伍,为深化我院疗养康复工作的科学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础。

3)“治未病”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疗养人员的健康知识、树立起疗养人员的健康信念,更优化了疗养人员的健康行为,达到了健康教育“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疗养一次,受益终生”的疗养目标。

4)“治未病”健康教育成为我院扩大社会影响的载体,社区居民对我院的认知和信赖明显增强,实现了我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5)目前,我院“治未病”健康教育主要围绕维护和提升健康状态这个核心而进行,今后,要使“治未病”健康教育继续深入,尚需在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干预方面加大研究力度[2],以此推动“治未病”健康教育进入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继洪,张兆华,张年,等.开展“治未病”健康教育构筑特色预防保健体系[J].现代医院,2009,9(7):

153-154.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7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 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8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员会负责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委员会由世界各地的医学教育专家组成,8位具有丰富国内和国际经验的教育和卫生政策专家组成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的指导委员会,指导IIME和核心委员会的总体工作。还由14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主席或高级代表组成IIME的咨询委员会,为IIME提供咨询意见。

IIME的工作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界定基本要求阶段,现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行为和伦理等方面,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和医学院校有独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课程计划,所以“基本要求”仅仅代表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学校的教育计划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内容必须是相同的;第二阶段为“试行”阶段,按照基本要求对中国的一流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七个领域的60个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通过试行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将这套标准提供给全球医学教育界使用,在全球医学教育范围内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二、适应基本要求,促进我院的教学改革:

西藏地处西南边睡,有特殊的地埋环境和民族风情,也有较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龙头的医学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样面对为西藏培养合格的医务人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医学教育之路,西藏要求什么样的医生,我们应怎样去培养、教育。针对全球“最低要求”,我院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谈一点看法。

生物医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迅猛发展,这些发展为医学带来新的伦理、社会和法律方面的挑战,也要求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培养未来的医生具有适应迅速改变的卫生保健环境并进行实践的能力。并促进改善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质量的提高。

1、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对一名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一名医生应该做到的。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人体在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的各种变化,引起疾病的各种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命周期及生长、发育、衰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疾病状态下除药物外,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干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应社会需要,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2、临床机能:利用所学临床知识,解除病人痛苦,合理运用先进医疗设备和卫生保健设施是对一名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确定诊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伦理的方法,对病人包括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处理及对病人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增加实践机会,早期接触临床。在医疗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助于学生临床机能的提高,我们制定的本科班课前、课间见习,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机会,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学习临床课,参加临床实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转贴于

3、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包括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我们让学生一人学就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到乡下了解民情及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使学生养成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的个人责任,增加医疗点的实习、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卫生经济的有关情况,有助于强化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4、沟通机能:沟通机能是所有医生基本的工具,创造一个便于与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相互学习的环境。倾听、收集和综合与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对病人及家属深入了解病情,综合并向听众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解决问题,都与沟通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及实习中加强训练,增加与社会接触面,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需要学生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遗传的、人体学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种因素的知识,我们让学生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状况,有助于学生增强保护保健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他们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动。并了解卫生系统、政策、法规的管理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9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14-02

一?调研情况综述

调研人数:共发放问卷966份,收回有效问卷923份,无效问卷43份,有效率为95.55%?其中男性占41.98%,女性占58.02%?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29.01%,26―40岁的占34.57%,41―60岁的占25.93%,61岁以上的占10.49%?受访者的职业,农民占13.04%,工人占12.42%,企事业单位者占32.92%,个体经营者占12.42%,退休人员占9.32%,学生占19.88%?年薪收入,1万元以下者为24.54%,1万元到3万元者为26.38%,3万元到10万元者为25.15%,10万元以上者为3.07%,无收入者为20.86%?

调研内容:包括受访人的基本信息?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生活习惯?精神调养?术养方式等方面?

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后表明,受访者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受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的影响较大,养生保健的行为有较大差异?此次调研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了济南长清地区各类人群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

二?中医不同养生方式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运用现状

2.1食疗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认知现状

食疗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受到社会各类养生群体的青睐?超过半数的人都注重食疗养生,并认为食养对养生有所帮助,愿意身体力行?收入和学历较低的人群如农民?工人,一般不太在意食疗养生,多满足于普通的一日三餐?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学生会受工作环境?学习性质的影响,饮食往往不规律?

2.2行为养生在各类人群中的运用现状

作息作为人体生物节律的一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调节有着重要意义?农民?工人?退休人员等群体,大都有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按时睡觉,不熬夜,睡眠质量也较好?农民?工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大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也相对较少;退休人员无工作压力,闲暇时间较多,且比较注重养生保健?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学生等群体,有时会由于工作繁忙或者一些生活问题,导致作息很不规律,经常熬夜甚至通宵?

2.3形养在社会不同群体中的运用现状

运动作为养生的辅助手段,对养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人?个体经营者群体由于工作性质,基本没有时间来锻炼身体?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退休人员?学生群体,只是偶尔通过慢跑?打球等类的普通体育锻炼来运动?极少数的人群通过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中医传统功法方式锻炼?

2.4神养在社会不同群体中的运用现状

调养精神对养生起着高层次的作用?超过半数的养生群体,通过种花种草?旅游?登山等有情趣的生活方式来调节心情,放松精神压力?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会通过绘画?音乐?阅读等艺术活动来调节精神?小部分群体则会通过站桩功?内养功?坐禅等中医方式进行精神调养?

三?调研综述

社会是由各类群体如农民?工人?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学生等构成的?由于他们的物质基础?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加之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各类群体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知和不同养生方式的应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农民?工人群体运用的养生方式较为有限,而且水平较低?而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退休人员?部分个体经营者,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养生意识相对较强,所以养生方式较为多样,水平也相对较高?

在食疗?作息?日常运动?精神调养等方面,不同人群的运用情况都不尽相同的?在术养的方式选择上,50.31%的人群没运用过术养方式?32.38%的人群运用过推拿?拔罐?针灸的方式,部分人群运用过药浴?足浴?器物刺激等方式进行养生?通过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的宣传介绍,超过半数的人群表示,愿意通过食养?行为养?形养?神养等方式进行养生?小部分人群愿意通过气养?药养?术养等方式养生?大多数人认识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建议和措施

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对人民大众养生保健活动的引导,对有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和扶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二是卫生系统及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定期组织专家团队督促?检查各项养生保健工作的落实情况,使养生保健机构规划化?养生保健系统完善化?医院?医学院校等应充分自身的优势,组织各类专家走进基层,宣讲养生保健的意义,教授养生保健的方式方法等?三是社会媒体等应设立养生保健专栏?专题,引领舆论导向?同时对各种宣传严格把关,规范化管理,严格防止不良机构和个人假借养生保健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人民群众?

通过以上努力,希望不同养生群体都能加强养生保健的意识,学习相关的养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每日坚持应用食养?行为养等方式进行保健,注重作息规律,每周有一定的运动量,并通过养花种草?读书看报等方式加强精神方面的调养,积极尝试各种养生保健的方式?只要各级部门积极引导,各类人群积极加强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并加以实践,相信会在全社会引领出一种大众养生保健的新风向和新潮流,让中国梦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占文.中医养生大概念[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3.53(10);66-67.

[2]郑帅.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之道[J].生命世界.2011(03);54-55.

[3]中医养生箴言[J].北京中医药.2008(06);421.

[4]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2,18(4):209-210.

[5]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3);30-31.

[6]吴俊琦,吴俊涛,韩涛.中国古代医家体育养生思想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179-181.

[7]裴国清.《内经》气功“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8]曹娜.中医养生思想古今文献整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9]张玉苹.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7),32(7):443-445.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10

高职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江苏省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后已取得较大成功,并得到了教育部认可,认为其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高职培养思路,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且能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极大地发展了地方经济,故鼓励地方发展五年制高职。笔者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要及时对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要办好一个专业,首先要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我院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清楚我们招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要培养成怎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上都要重新定位。首先,深入我省乡村卫生院和社区服务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当前及今后5~10年内这些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多少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其次,调研我省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了解招收人数和招收计划。目前我省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校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淮阴卫生分院(2009年开始招生)。最后,调研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人数和就业去向,把握医疗市场需求。从目前我院学生就业形势看,保健和休闲场所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加强职业与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1世纪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自我导向和学习能力。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而言,除了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外,还要加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要根据中医特色,重点加强古典文学、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要求鼓励学生考取证书,如按摩师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

2突显五年制高职特色

五年制高职生在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前就学习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正符合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突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立足本行业,改变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1)体现中医学特色。加强中医基本理论教育,强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2)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不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医学理论,而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生在校的后3年,我们将培养重心放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从点穴到推拿手法的基本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3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应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公共课开设要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教学要为就业服务,要学有所用,压缩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设置应以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推拿课程为主,减少西医课程。

3.1专业课调整

专业课分为医学基础课和针灸推拿专业课两部分。高职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而培养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根据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应培养保健康复型人才,属于第一、第三医学范畴,即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故医学基础课轻西医、重中医,应减少临床课程,尤其是西医临床课程。在中医方面可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骨伤课程等,减去中医内科学课程,因为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听不懂,且今后几乎用不上。西医方面可开设解剖学、疾病基础、社区医学、老年医学、护理学等课程。我们增加了护理学等课程,因为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定位为第一、第三医学,故学生必须懂得一些护理常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应重推拿、轻针灸,因为临床上对针灸医师要求特别高,要内、外、妇、儿科样样精通,至少要针灸推拿专业本科毕业生才能胜任;故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只开设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无需开设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课程。推拿学应作为重点,可开设气功学、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学、足疗学、保健推拿课程,同时增加理疗学和中医康复学课程。

3.2公共基础课调整

公共基础课分为政治基础课和应用基础课两部分。笔者认为中医是一种古代文化,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政治基础课部分可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同时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医学心理学、法律学课程。在应用基础课部分,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特点,减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同时保留语文、医古文、计算机和英语课程。

4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根据就业需求选择实习科室

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临床实习两部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全年。要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最适合的是延长第三年教学实习。目前各学校教学实习一般为两个月,可以改为一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毕业实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方向选择实习科室。如想从事保健工作的学生可以专攻推拿科或者去保健场所实习,无须在医院实习;准备从事康复工作的学生,可重点到推拿科和康复科实习,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工作,不需要再培训。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和高级技工的紧缺,国家急需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教育部曾提出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半工半读。卫生职业类学校学生未来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故不能完全实行半工半读,但可以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相对延长实习时间;这样学生毕业后也能尽快适应工作,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5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

为顺应当前形势发展,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要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面向医疗机构、其次面向康复保健场所改为主要面向康复保健和休闲场所、其次面向医疗机构,各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样。

5.1医疗机构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对医学知识要求最高,学生需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才能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此外,该岗位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5.2康复保健及其他场所相关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针灸推拿足疗、医疗器械和药品推销等。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一定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慢性病及老年性疾病保健和康复知识,熟悉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3休闲场所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主要为推拿工作。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推拿手法,熟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保健康复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关爱精神。现在的五年制高职生很少能通过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资格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只能到康复保健场所和休闲场所工作。目前只能取得保健按摩师证,但该证书较容易取得,没有全国统一考试标准,门槛很低,故含金量不高。因此,笔者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要求比执业医师低、但比保健按摩师高,且全国统一考试,以适应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需要。

6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们要有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在当今社会,一个人一生不一定只从事一种职业,尤其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很多毕业生不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因此培养学生跨专业就业能力相当重要。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学生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又不想进保健和美容行业,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虽然专业知识没用上,可当时学校的多元职业能力培养在其工作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多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并进行课程改革也是我们目前要思考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难,有开拓进取精神。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例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着重于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创业的准备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专业中医美容应运而生,美容业岗位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高素质的美容专业人才显著匾乏。依据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中医美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等应用技能人才,即注重对学生美容中医师和高级美容师双重技能的培养,造就出适应美容市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中医美容人才[1-2]。未来发展中,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国家职业大典的修订,中医美容保健岗位的增补,中医美容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在一段时期内仍会成为高职院校的积极选择[3]。

目前,中医美容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院校其专业的设置一般均为中医学或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一个方向[4],专业建设尚无可参照性标准,培养理念不清、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与目标脱节;重理论轻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培养与岗位衔接不够等。所以,成熟科学的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准则

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岗位能力需求而建立的课程模式及结构,是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作为高职层次的中医美容专业来讲,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还应体现中医特色。

2.1以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4]。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以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指南,确立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课题组通过调研及反复论证后,确定了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即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美容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能从事中医美容医疗、中医美容保健、美容教育培训、美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美容专门人才。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高素质、高技能这样的人才性质而进行思考。

2.2以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着重于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培养学生就高职教育中的“高”、“职”二字。一方面说明高职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另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要求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应相对完整,突出职教特色[5],强调技能操作。构建课程体系时则既要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又要着重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首先学校、美企联合培育,校内专业教师与美企兼职培训教师共同施教,学岗直通,突出实践教学。其次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提升学生岗位执行力。学生毕业即考取美容师职业资格证,充分体现“高职”二字含义。

2.3以强调中医特色为重点:中医美容应是以中医学为理论指导,强调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辨证施治,突出人体内外和谐的整体观,并进一步整合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材料、新技术来发展中医特色的美容医学[6]。因此,构建中医美容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有别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应以强调中医特色为重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均应以强调中医特色为原则,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美容师和中医师的思维与技术,既可以走进生活美容与保健市场,又可以走进医疗美容市场。

3 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架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可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大模块。

3.1理论知识模块:依据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课程体系中既要体现医学与美学相融合的特点,又应突出中医特色,在课程设置时以突出“夯实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与“相关的美学基础知识” 三条主线为原则,如需设有中医基础理论、美容解剖学基础、医学美学等课程。

3.2专业技能模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中医美容保健技术应用能力、中药美容化妆品调配与营销基本能力等五种能力目标要求,设置核心课程,通过对五类技能的传授与培训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如:设置针灸学、推拿学、美容保健技术、美容皮肤科学、化妆品与调配技术等课程。

3.3职业素质模块:中医美容高职学生需具备中医美容岗位技术能力、企业营销策划能力以及职场就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其中包含优秀的思想品德、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里素质、一定的审美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为达到素质目标的要求,除了开设必要的公共基础课外,设置了美容礼仪学、美容业经营与管理学、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同时定期邀请美容企业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训练。此外,通过美容企业的定期培训,瑜伽小组、中医美容保健等小组的实践活动,以及搭建文娱演出、演讲征文、各种美容技能大赛、课前宣讲十分钟等素质教育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缩短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适应期。

4 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本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30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培训等,是一套体现了医学、美学、美容学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4.1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中“高素质”的含义:高职教育虽然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但仍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本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在中医美容专业中的指导作用和运用功能,结合美学基础课程等,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有别于生活美容教育中只重视短期技术培训,医学理论含量少,学生发展没后劲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高职教育中“高素质”的含义。

4.2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及中医特色:在本课程体系中,突出以中医美容技术课程为体系核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针灸、推拿、中药保健、膳食调理、体质调养、经络美容等中医药美容保健技术或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保健调治及对损美性疾病进行防治的能力,既强调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又突出了中医药美容的优势。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企业单位的教育资源优势,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讲课,让学生了解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方法,了解美容市场,熟悉职业角色,把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引入人才培养主体,把人才培养融于生产、服务、管理环境中。科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美容师、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培训的系列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宣讲课等,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

4.3 反映出 “四性”特点:“四性”特点即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和临床性。先进性,本课程体系除了强调祖国传统医学在美容领域的优势之外,还将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实践成果关联到相关课程当中,体现了在学术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系统性,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由基础-专业-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构成,做到基础知识够用,打好根基,稳步前进;实用性,美容医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专业,它可以与实际有诸多方面的交集,如美容保健技术、美容实用技术、美容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均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临床性,虽然某些程度上美容医学的服务范围会超过传统医学,但是不可否认它依旧扎根于临床、依附于临床,所以课程设置方面临床性亦得以很好体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将是摆在医学美容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景东.美容中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0.

[2]刘宜群.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8.

[3]段亚楠.医学美容燃起医学教育新亮点[J].科技资讯,2009, 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