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9 09:19:00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1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疗卫生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质量的药学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近年来药学专业分支越来越细,对药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社会连锁药房、医馆、医药公司还是医院,都要求药学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功底。医学基础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且是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重要内容,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药学专业非常重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是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就业有直接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使得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且部分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高职药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单一、专业针对性不强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与医学专业选用通用医学基础课程教材。这一类教材侧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缺乏与药学专业的关联性,有些内容甚至已超出药学专业的实际需要。而药学专业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是需要与药学知识息息相关的,而不是单独的医学知识。如《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基础医学课程的教材中,没有药学专业对应的知识点,全部为医学通用的内容。如“药物制剂中常见的放线菌”、“医学免疫学与生物药物的关系”等。药学学生会误认为这些医学基础知识跟他们的专业相关性不大,从而出现对基础医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二)教学过程缺乏与药学专业有机联系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在第一年开设,医学基础课程基本都在大一开设。学生一开始就学习医学知识,由于医学基础课程按照医学专业内容讲解,故药学专业学生无法了解到本专业相关的药学知识,这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甚至学生开始厌烦这个专业。如人体解剖学,各种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和各种生理变化的具体过程等具有抽象、复杂、难记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局限于理论的讲授,疏忽了将这些知识与药学联系和交叉渗透。由于大多数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且内容相对抽象,没有与专业挂钩,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造成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失去兴趣。而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开始应付考试,单纯的死记,学习效果较差。

(三)教师缺乏药学相关专业知识

目前,各高职院校中,进行医学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医学系的专业老师或者是医院聘请的临床教师,很少有专门的临床药学老师教医学基础课程。决大多数教师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就到高职院校教学,没从事过临床药学及其他相关药学工作,缺乏对医学知识在药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故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药学专业学生真正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按照医学专业的特点或者是在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上机械的减少部分课时,就作为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这个与药学专业的需求脱钩,不符合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

二、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选用合适的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教材

为使医学基础课程更好的适用于药学专业的教学,坚持“以必需为原则、够用为度、岗位需求为标准”来选取药学专业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教材,如采用药学类专门的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微生物》《人体解剖学》等教材。这样,既能方便教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设计教学,又可以增强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药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联系临床实践,凸显基础医学的关键作用

药学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做好药学服务。目前我国药学类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医学基础的授课教师而言,将基本原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特点,提升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认知和学习兴趣是上好此类课程的重要指标,老师们可以采用案例法、讲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來实现教学目标。

(三)综合运用CBL教学法与PBL教学法

运用CBL教学法,利用案例,将基础医学和药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明白基础医学在药品销售、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制剂等方面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药学的认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如何将医学基础知识运用于药学工作中。PBL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医学知识,自主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老师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例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中的超敏反应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运用CBL教学法与PBL教学法,课前,老师通过教学平台向学生“药品配制过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案例,要求学生自主分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发生此类情况的原因,并回答教学平台上的相关问题。课堂上,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讲授I型超敏反应原理,然后请同学在课上分享预习结果,从学生预习中的问题着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此次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老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提高医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质量是一门课的根本所在,医学基础课程理论偏多,学生听起来往往较为枯燥,且记忆内容较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吸收。课堂质量是由授课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决定的,课堂教学应该系统而有计划地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主“导”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医学基础教学现代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特别是3D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很大程度的将难以观察和触摸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给了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许多教材自带数字资源,如果老师能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吸收网络优秀课件经验,借鉴同行优秀作品,可以制作出内容丰富、正对性强、系统性强的课件。

2.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基础医学的教学,由于理论性较强,教师容易走入“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平台,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入课堂思政,以相关科学家背后的故事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该理论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课堂上,鼓励学生按小组上台分享课前预习成果,并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问题来讲解相关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互动与交流,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提高教师的药学专业水平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医学基础课程老师去临床锻炼,充分了解行业、积累实践经验,为药学专业的教学做准备。其次,加强药学基础课程与药学专业课之间的集体备课,修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鼓励年轻教师跟师学习。再次,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与专业课老师共建网络在线开放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充分衔接,并将好的教学资源放入课程平台,供學生自主学习或者教学使用。最后,教师应加强信息收集,利用网络、实习检查、下线学习等机会,充分收集当前企业所需要的相关医学知识的案例,利用真实案例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对接企业,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三、总结

随着我国人民对高质量药学服务的追求,医学基础课程成为现代药学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让药学类专业学生学好医学课程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做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让药学专业学生真正地将医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专业中去。

【参考文献】 

[1] 杨淑婷.中职药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及解决途径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247. 

[2] 朱宁伟,李宏伟,俞淑芳.医学基础课程在高专药学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 2017(02):158+140. 

[3] 吴诗媛.中职药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与对策[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1):94-96.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2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4

关键词: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课程设置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basic medical course;curriculum sett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71-02

0引言

基础医学课程主要阐述了人体正常和出现异常时的形态、结构、功能,为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等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是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期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共开设: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学7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受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对课程及内容选择、安排顺序,形成的课程方案与过去中专学校时无明显变化,对目前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安排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叙述如下。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

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 “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 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 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

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4.4 护理专业考试的问题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并不直接考试与基础医学的相关题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至少也是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思想根源之一。以上是现阶段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了解全国许多类似学校也有较为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各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我校护理专业采取何种课程安排的方式,以满足护理专业特色而又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会君,李红玉,刘涛.护理本科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18-19.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5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1-01

一、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必将对中医药类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加剧职业的变动性。[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医药教育中医药学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相当繁杂,与很多学科关联度大,除了指导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外,还可以应用到绿色养生、预防保健、文化修养等诸多领域。高职医药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性强,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二、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和必要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把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更要关注和竭尽全力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合理优化学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把握课程整体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和学习平台,长期以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一直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授课时数。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涉及的学科特点也不同,基于这种情况,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殊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专业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序确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侧重。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和一卷定终身的不科学考试方法,要科学建立课程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小测验、课后作业、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中来,从而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这项考核方式改革彻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严重弊端。

三、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学业考试成绩突出

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学生考试合格率明显提升,优秀率比重明显提高,考试平均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期末学生评教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测评中,《中医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专业契合度,紧密围绕专业积极撰写《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力求书写认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以及对一些问题上的灵活思辩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7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五、课程教学实施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如在部分章节采用以临床病例为引导的课堂讨论式教学,通过病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问题,学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章节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等与临床基础理论相关的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辅以学生自修教师辅导答疑的教学方法,如与中学学过的知识相关且易懂的内容(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答疑、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六、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在授课条件相同和试卷难度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利用牡丹江医学院成绩分析软件将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所有学生成绩输入该系统,生成最终分析结果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8

【关键词】

纵深式教学模式;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专业课程

医学生在学习阶段,由于课程学科很多,内容庞杂,往往会学完一科忘一科,在学基础学科时不知道有什么用,在学专业课程时又忘记了基础知识,很难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面对上述问题,我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使基础与临床结合得到较好的解决[1]。课程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2]。但现阶段我国不少院校仍处于尝试摸索阶段,还未能大面积推开,仍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相适应的师资、教材和考核体系[3]。总体上来说,打破学科的界限,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以及与医学实践工作的结合,是现今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现阶段我国开展大面积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仍存在困难,并且在非临床专业将不能完全按照此模式开展,但在各医学专业都可以采用纵深式教学模式,其也是遵循了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以及与医学实践工作相结合的理念和思想,而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

纵深式教学就是在进行某一专业课程教学时,不局限于教授该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注重将已学的与该专业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基础知识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归纳,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纵深式教学在各学科中都可以应用。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中,胡美丽等人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进行了应用[4],王瑞等人在《禽畜普通病防治》课程中进行了应用[5],王珊梅[6]、张敏敏[7]、李爱丽[8]等学者分别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课程中实施了纵深式教学。通过纵深教学法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纵向联系,同时兼顾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便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但上述学者都是在某一学科中进行应用,对整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学者进行过尝试。但是笔者认为在整个专业的培养过程贯彻实施纵深式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该教学模式的目的,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科课程多,在专业学习阶段也会出现对之前学习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遗忘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情况。因此我们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开展纵深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1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课教学。

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很多之前学习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如果这些知识不是很清楚,就会导致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表面的、模糊的,不深刻的,所以需要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刻理解,但是课堂上老师再讲解却是比较费时而不讨好的,会导致专业知识的讲解不够时间,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我们将这部分的学习移到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复习。老师在课前就布置作业,提出关于本次课涉及基础知识的各知识点的问题,要求学生搞深搞透,在课堂上用点名或自由回答的形式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阐述,另外还要提出这些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知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这些问题是要完成课堂学习后才能回答的。问题的提出也可以是在学期开学时按照授课顺序提出所有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里,在营养学里会涉及到很多基础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已经学习过知识,我们就提出如:“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血红蛋白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在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暗适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学生在课前复习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理解了各类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也就能进一步地理解营养缺乏时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在进行《流行病学》授课时,卫生统计学知识就是流行病学知识的专业基础了,因此要求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学习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时涉及到资料的统计推断,我们就在课前提出:“率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哪些?这些检验方法要如何选择?每种检验方法具体是怎样进行的?”课前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很重要,而课后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及解决实际问题则更重要。课后问题的提出要更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如提出“与维护骨骼的健康比较相关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对于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可以给予怎样的膳食建议?”。课后问题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或者下次课的课题讨论、展示,将其评价的结果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2对不同专业课程部分内容进行融合,形成专题讲授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有很多,但这些课程知识并不是完全割裂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需要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应用,预防医学实践工作就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一环一环的知识相连结就形成一条很长、很深的知识链。为此我们选择了各课程中相关的部分内容,形成大的综合性专题进行讲授,如设置“社区人群糖尿病的预防控制”这个专题,这个专题包含以下部分:(1)糖尿病社区筛查的开展;(2)糖尿病的分布和流行趋势;(3)糖尿病的危险因素;(4)社区糖尿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具体措施(重点介绍健康宣传的开展,糖尿病人食谱的编制等)。这个专题就融合了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的知识。

3改革实验课,建立预防医学专业综合实习课程

以往都是每个专业课程都设有理论课和相应的实习课,但是为了能将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融合起来,我们将所有课程的实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课程,就是《预防医学专业综合实习》。在这门课程里,有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操作性实验,把各门课程的实习内容更有机地融合起来,主要的设计思路就是要综合和实用,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加深理论知识储备的深度和连贯性。比如案例分析的实习课,采用PBL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师需要设计案例剧本,每个案例分为三幕或四幕,以在社区医院或者在工厂报告的卫生事件为案例,要求学生针对给出的事件材料提出问题,并且要不断地解决问题,但在材料中,老师也会根据事件的发展,不断地提出问题。这里面涉及的知识非常多,除了疾病的诊断,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即病因的探索程序和方法,另外的处理也是预防医学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这里面就涉及到现场取证、卫生法律的使用,还有就是卫生健康事件的控制、预防措施等等。整个案例的处理需要同学应用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形成链状,前后衔接,知识链还会交织成网。而这些也是对实际工作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提高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纵深式教学在考试中的体现

在理论考试中,我们也注重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综合应用,在题目上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题、组合选择题等。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我们还进行实习课的考核,考题设置为综合应用题,一个大题包含数个小题,包括案例分析、自我防护、消毒处理、现场取样、现场测量等内容,如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有案例分析的部分即口述事件调查和控制的基本程序;还有操作部分:进入现场防护服的穿戴,污染物的取样和测量等。纵深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使学生学得深,用得广,知识融会贯通,思考问题周到全面,解决处理问题能有条有理。不过在纵深式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也发现不仅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有所提高,需要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和梳理知识,对老师来说要求也提高了不少。但知识就是在温故而知新和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地掌握。今后我们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融合,完善课程考核形式和内容,使得纵深式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应用,培养出我国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司道文,张宇新,杨林,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三步走”的改革探索及设想[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4):2238-2240.

[2]赵丽晶,滕博,李扬,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整合的探索[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5):167-168.

[3]李翠兰,王子介,邓依凡,等.SBL教学在医学本科生教育中的运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34-36.

[4]胡美丽,良勇.纵深式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5):183-184.

[5]王瑞,刘涛,易本驰.通过纵深式教学法提高《畜禽普通病防治》课程的教学质量[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0):25.

[6]王珊梅,李婕.通过纵深式教学法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69-70.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9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重专业轻人文高校本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应试,分数成为衡量医学生专业基础学科学习的优劣标准,导致医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对学科外的其他知识不够重视。[2]同时,医学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升高,就业压力大,医学本科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大中型城市普通医院的要求,甚至医学硕士学历也不一定能够进入三级医院,考研、考博成为医学生的主要目标。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复习研究生考试内容,难有余力对其他学科进行关注。(二)国内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法学知识教育重视不够许多学校或系部不开设法律课程;有的仅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自行选择;有的作为一般考查课,仅讲授一些法学基础知识及普通法律知识,而针对医疗实践工作实用性的法律知识讲授很少。笔者所在院虽然开设了《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授课教师均为非法学本专业的教师,在着重讲授了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后,涉及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仅占教学计划的四分之一。(三)医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据统计,笔者所在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占的比重很高,这批学生的成长轨迹几乎相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很少接触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调查结果可知,68%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密切;有32%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由于对法律知识不够了解,导致医学生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从而也就无从谈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了。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83-02

我国的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平均增幅一直保持在12%~15%的水平,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已达到1000亿元。有人预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将进入另一个稳定增长周期,今后几年中国市场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将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医疗器械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造成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并且这个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建设的速度,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而发展医疗器械专业教育,必须根据医疗器械人才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做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1]。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型专业,主要内容为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在医疗仪器领域中的应用。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工科综合素质的,掌握现代医用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在医用电子仪器、医学检测、医院信息处理、医疗电子产品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制造、使用与维修、生产管理与经营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1 课程教学思路

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现将专业建设思路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进行探讨。

(1)理论教学。理论课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必要手段,本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内容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部分包括数学知识,英语知识,物理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等课程,这些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必备条件,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应由数学、英语、政治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承担;专业基础课部分电工电子知识,计算机基础,医学知识等课程,这些知识是对公共基础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更是进行专业技能课学习的基础和铺垫,只有把握好这个环节,才能顺利开展接下来的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由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专业性,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初步的专业素养,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应由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的教师承担。本专业理论教学的另一方面是专业课的教学,在具体课程的设置方面,不同学校有所差别,一般应包括医用电子设备原理、医用检验设备原理、医学影像设备原理等专业技能课,这些都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学校应重视提高教学条件,引进高学历人才来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

(2)实践教学。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专业,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应重点加大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可遵循“够基础,宽专业,重技能”的教育思路[2]。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课内实验,主要通过一些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第二部分为课程设计,实现方式一般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要求,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最终完成题目要求,并书写实验报告,这一部分涉及电工电子知识、医用传感器及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信号处理等课程,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为实习,内容包含电子安装实习、金工实习、医疗设备拆装实习,医电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习一般由带队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让学生通过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最终走向就业岗位夯实基础。

(3)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安排课堂的教学秩序,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与实践相关的内容,可马上转入实践教学,在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辅助以实践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遇到比较集中的理论问题,也可以及时转入理论教学,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专业建设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例11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102-02

护理专业学生上岗的必备条件是获得执业护士资格。但现行的护士执业考试只注重临床护理课程的考核,不重视基础医学知识的考试。这导致学生入学后,认为毕业后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与基础医学学科关联性很小,根本不注重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但是护理医学必须以基础医学为基石,缺少了基础医学知识难以学好和掌握临床护理课程和知识。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

1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设想

1.1既往研究

陈浩浩等[1]剖析了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育现状及在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突出基础医学实验、完善实践操作考核,构建特色基础医学课程体系。

邱惠萍等[2]通过精简、更新、优化和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删除重复交叉部分,建立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实行教革后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更扎实,提高了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胡玉萍等[3]分析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合适与否以及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工作的直接关系,认为现阶段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存在学时分配、教材选择、教师教育背景及教学方法等不尽人意,应进一步改进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与安排。

廖林楠[4]指出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实施三元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最终提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为后续临床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袁耀萍等[5]为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有机整合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实验内容,形成综合性机能实验系列,在教学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分阶段教学、设计药理学单盲实验和开展综合性实验、更新仪器设备等方法,不仅提高学习兴趣,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课程。

芦琨[6]认为,为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经过两年实践,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新体系满意度颇高,显著提高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田华等[7]认为,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专业先期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医学课程合理设置息息相关。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教改经验并根据本校实际开展了针对性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重新修订的改革与实践,实施后教学效果良好。

戴长蓉[8]针对国内外护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探索一系列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相关措施:根据临床护理岗位需要进行课程设置,构建基础医学课程新模块;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和资源。

1.2教学内容整合依据和工作开展

针对高职高专学制短,基础医学教学内容多,学生认为护士执业考试和临床护理工作与基础医学学科关联性很小,根本不注重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的实际,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探索和研究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以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调查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对照实验的方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学科之间重复的和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增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前瞻性理论和技能知识,增加实验教学时数,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授课计划,重新构筑符合实际的基于工学结合的三基医学基础课程体系,进而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活动,注重课题完成的质量控制,根据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匿名调查,判定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整合的实施

2.1整合方向

针对需要改进的基础医学课程存在的学时分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及实验课内容等不尽人意之处,涉及到教学内容精简、更新、优化和整合,删除重复交叉部分,课题组成员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建立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即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各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数量,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授课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验和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判定教学效果。

2.2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前提特性和教學内容性质以及教师自身的因素,改进教学方法,使研究对象真正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能,养成良好学习尤其是自我学习能力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