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文环境治理

人文环境治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8 15:00: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文环境治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文环境治理

篇1

一、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影响因素

首先,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员过于冗杂,实际上十几个个人可以干的工作,确是有二十好几个人完成,工作效率极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如果想在现在经济之中不背淘汰,就需要精简人员,尽可能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那些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进行分流。其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多样化,绿色环保能源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当时由于煤炭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煤炭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能源了。如果煤炭行业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引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高技能人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深处理。

二、解决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问题的措施

综上可知,解决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去除不应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社会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不仅仅要考虑劳动者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考虑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时刻把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在日常工作、员工管理、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等角度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为每一位员工着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当然,在现阶段下,煤炭企业还要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例如:在用工制度方面,逐步破除旧制度,落实劳动合同制度,缩短城镇职工与农村职工之间的距离,甚至消除户籍带来的差异。环境预评价保证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通过这种预评价,能不断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来说,煤炭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产权不明晰。其他企业所具有的外部环境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从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结构组织来看,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属于二级法人机构,其自身并不是企业,其以后的发展和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都是矿务局管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总体经营均匀矿务局进行统一处理和总体规划,国有大型企业必须服从矿务局的规划和安排。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可能具有自主用人的权利,尤其是人力资源分配、组织结构设置以及相应人员的提拔和任命等都不具有足够的自。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没有完全依照市场化机制进行。目前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需要建立以资源产权为基本纽带的运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市场竞争的基本制度进行分配处理。从企业担负的社会职能来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担负着政府赋予的各种职能,这是一项根本任务。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很多行为不具备企业的特征。不论在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其他经营管理均与公司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主要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其他非经济利益目标相平衡。如果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改变这种管理制度,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

篇2

关键词:

国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环境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97-02

1 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还没有完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没有将内部经营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也不具备健全完善的相关保健机制。煤炭企业的社会职能没有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剥离。国有煤炭企业想要实现现代化特征明显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因为社会还存在明显的身份制、用工制度、户籍制度等。所以,对可能会影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掌握煤炭企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且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改进优化策略,为煤矿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创造发展的环境。

2 改革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深入的分析企业制度之后,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大部分的国有煤矿企业还没有足够的条件形成真正的市场化企业。所以,在国有煤矿企业内部是无法执行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企业制度而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管理制度的扩大化,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制度的具体化。

2.1 国有煤矿内部产权不明晰

我国大部分的国有煤矿都存在产权不明晰的现象,所以,国有煤矿就不像其他企业一样具备一个完全适合自己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我国的国有煤矿特点得知,国有煤矿不是企业,是一个隶属于矿业集团公司的二级独立法人单位。矿业集团公司管理着国有煤矿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矿业集团公司需要总体的规划国有煤矿的发展情况,进而统一处理发展情况发展规划情况以及总体经营,在实际的工作中,国有煤矿需要严格遵守矿业集团公司的管理、安排和规划。这样影响着国有煤矿企业无法具备用人自利,尤其是在使用和提拔高级管理人员等方面没有相应的决策权和自,在设置组织机构以及管理供求情况等方面也没有相应的决策权和自。

2.2 国有大型煤矿不具备市场化的内部运行机制

我国的煤矿企业想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需要以资产为中心去建立相应的资本运行机制,国有型煤矿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市场竞争模式的要求去进行资本运营管理,国有大型煤矿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产权明晰的子公司,不断的转变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运营模式,通过企业愈加产权明晰以及运营模式的转变,促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煤矿设置了相应的直属经济部门,有一些部门还有一定的独立法人资格,看上去是完全有权进行经济核算。但是,国有大型煤矿企业和这些直属经济部门之间的产权划分不清,直属经济部门是国有大型煤矿的直属单位。国有煤矿企业的直属经济部门主要是进行行政管理而不是对资本运营的管理,于是这类型的直属经济部门就成了一堆没有市场生存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寄生虫。在这个背景下,煤矿企业就很难落实贯彻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很难实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3 国有大型煤矿无法从社会职能中剥离

国有大型煤矿无法从社会职能中剥离,国有大型煤矿还不是真正的企业,在其运行的期间还要是时刻履行政府赋予的社会职能,这是对其根本性的要求。所以,国有大型煤矿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无法具备想常规企业应该拥有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因此,国有煤矿得行为特征不纳入企业行为特征行列中。一个企业的性质决定着企业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所以,国有大型煤矿无法具备企业的行为特征,国有大型煤矿的体制决定着其管理模式。经过研究得知,企业想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经营管理有不一样的地方,国有大型煤矿主要目的是实现利益目标以及其他非利益目标两方面的有效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有大型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日渐显露出来,影响着国有大型煤矿的稳定发展,所以,迫切需要改变现行企业管理制度,如果不改变现行企业管理制度就无法完善国有大型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 人力资源制度的健全以及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的扩展大型煤矿劳动力市场范围,并且有效的解决影响人力资源制度有效发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问题。我国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发展计划经济的,从目前阶段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社会服务机制,从某一个特角度而言也是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但是,社会职能跟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经济资源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企业承担了其他的职能,那这些社会职能就会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相应的制约作用。所以,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要求解决在国有大型煤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国有大型煤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相当的复杂,要求在考虑工作匹配和劳动者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考虑到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使企业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国有煤矿在找准发展管理目标的时候,需要立足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这样才能为国有大型煤矿人力资源制度的完善以及贯彻实施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非经营性,这种非经营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有效激励机制的完善。国有大型煤矿企业应该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福利分配制度建设。就国有大型煤矿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问题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好坏受到一系列环境成本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分析实际的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降低资源管理的成本的措施。例如:不断优化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组成结构。深入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因素,可以强化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强化经营效果。从福利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发现,企业资源经营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资源得到很好的优化配置。国有大型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就是说社会制度保障的不断完善,同时也是一种适应内外环境的真实表现。国有大型煤矿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不断优化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总体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4 总结

综上所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制度以及环境的深刻影响,制度的改革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完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条件以及社会基础。不断实现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同时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国有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纪玉.国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4(12):952-953.

[2]刘秀英.国有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4(16):654-655.

篇3

社会计算运用其理念和技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合化、创造产生新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社会化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利用Wikipedia、百度百科、社会性网络服务等技术可支持个人的信息收集和交流,也可提高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此外,通过社会化网络交流,还可消除由于个人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减少知识传播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外在化是一个用显性化形式来描述隐性知识的过程。

在外在化过程中,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获得的隐性知识以思维导图、文档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加以描述和表达,随后进行存储,便可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效率。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还可实现个人知识的系统化存储,从而减少搜索成本。组合化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介将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过程。在组合化过程中,利用RSS、网摘、社会化书签等工具对知识进行分类,以实现相关显性知识的聚合和系统化。这些工具不仅可提高知识的系统化传播效率,还可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处理从而将相关知识推送至感兴趣的主体,以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内在化是一个对组合化产生的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升华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内在化过程中,运用博客、网摘、学习型社区等进行讨论及交流协同学习,可提高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竞争力。

在上述4个过程中,社会计算的应用不一定完全存在于某一特定过程中,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可使用博客、论坛和学习型社区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社会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应用能够很好地支持SECI模型,提高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知识的传播效率以及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率。由此可见,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是积极的。

2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2.1三维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计算对SECI的支持,可将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描述为三维体系结构,此结构中的每一维都不可或缺,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交互的,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存储再到知识释放,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吸收、传播和创造。因此,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迭代的,社会计算提高了该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化效率、知识的分享效率和新知识的创造效率,也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略知识能量释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2.2工作过程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工作过程可描述为:用户在遇到某一问题后产生知识需求,他首先将会在自身的知识存储中进行搜索,系统则会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发出检索命令,若查询到相应的显性知识则返回给用户,反之则继续进行检索直到满足用户需求,最后对知识进行释放。系统一方面将补充的知识存储到用户的个人知识库中,另一方面将搜寻的知识返回给用户。在知识搜集过程中用户可利用IM工具、电子邮件或直面交流等多种沟通方式与专家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获取和学习更为深层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扩充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的日渐丰富又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2.3系统框架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可增强个人知识创造能力、丰富交流方式、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框架中描述的功能有助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由此可见,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较大优势,具体可归纳为:第一,社会计算增强了个人的知识创造能力。社会计算在组织上的去中心化特点将使得知识不断被理解和创新。第二,社会计算丰富了个人知识存储形式与组织形式。个体需要积累大量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这些信息不仅应存储于个人电脑硬盘中,还应通过在线存储方式与他人共享。第三,社会计算提高了知识释放的效率。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05-02

党的十报告对于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是对于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理工类大学生,高校、家庭等做的还远远不够。曾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因此,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除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需要强化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也意识到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也在进行一些相关的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体系、组织人文类讲座、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较为直接的、显性的方式来进行。但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将知识传授与大学生自身的内化有效结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和长久的。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现状

十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种,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从全球发展态势来看,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特征都告诉我们,当前社会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融合,需要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里“和谐的人”应该是指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人。就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近代科学和人文分裂的现象长期存在,具体到理工类高校,由于这些高校长期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离。同时,由于当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理工类大学生更加强调对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轻视人文科学知识,导致知识面越来越窄。此外,由于实用主义在大学明显抬头,大学生对理想精神追求出现了真空。致使部分学生的人文知识相对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理性、社会责任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缺乏或淡漠等,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因此,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辅相成,对于理工类高校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1.校园环境文化的基本价值。环境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人的行为发生产生重要影响。大学校园环境因一所大学的存在而存在,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生活于此的师生提供学习、生活的空间和条件。高校通过对校园环境的不断建设,使师生的生活、学习的物质条件得到保证并不断改善,更好地为全校的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校园环境建设,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生活在此的师生从中感受着优美环境所带来的愉悦和感染,从而更好地为个人全面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高校的校园环境条件建设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条件,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2.校园环境文化的社会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环境文化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场所,更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特点和主要特色,起着形象塑造的作用。形象既是人对客观事物形状相貌的具体性认识,又要通过人的感觉表现出来,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中所得到的体验不尽相同。校园环境作为一种形象而存在,既是它的社会属性对其自然属性的消解,同时这种消解的目的又是要把自然属性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面。[1]校园环境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游憩性公园,既要考虑到人的流动,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还要有其作为教育功能的一面,要考虑到其文化性,尽量体现出学校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厚重的人文气息,让人们一进入校园就能很好地感受到它的文化氛围。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的直观展示,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校的声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不好的校园环境同样会影响到学校的美誉度。

3.校园环境文化的教育价值。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文化精神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价值表现在满足教学、科研、日常生活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对于生活于此的师生的教育价值的体现。校园环境物化着人的精神体验,校园中的一栋建筑,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的主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校园的教育空间。[2]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越悠久,它的传统文化越是会深深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物化的环境将其加以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学习、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位师生的人格和品质。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大学作为神圣的科学殿堂的科学美,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使大学文化得以传承的精神美。

三、以环境文化为载体的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与方法

1.充分认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过:“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还没有能够在理论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虽然无法肯定校园环境文化是否会对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但若能产生出“可以让人值得注视的东西”,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就值得去做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高校,要改变过去那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认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其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服务的有形的物化场所,其无形的、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熏陶作用的育人功能更值得去重视。要把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由外在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学生内化的自发式教育。从这一点上来说,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并不是由学校的教学、科研来决定的,而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来决定的。

2.构建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是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宁静优雅的绿色校园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和熏陶着生活、学习于此的师生。由于受地域环境及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各高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应有差异,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如南京师范大学的银杏,南京理工大学的二月兰,南京林业大学的樱花等等。这种特色应该是将大学的文化精神和学校的传统特色融入到学校的自然环境当中。让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的体现,更是学校人文精神的一种展示,使得学校因景观的存在而独具特色,景观因学校的呵护而充满魅力,加强了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3.营造体现精神文化的人文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营造一种渗透着情感交流的文化氛围。像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得以体现。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相互受教育和教育别人,从而更有利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探索的文化口味的形成。如学校在文化广场的建设和布置,设置名人格言警句标牌、文化雕塑以及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人文学科的研讨会等活动都有利于人文校园氛围的形成。

4.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因此,大学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环境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思维敏捷,创意多,要注意他们的主体作用,主动关心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篇5

【摘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近年来,西南大学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风,着力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西南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立足实际

西南大学199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一一专家决策咨询一一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人点,加强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富有西南大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

一、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北碚历来就有重庆”后花园”的美誉,而西南大学就是镶嵌在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走进校园,无不被这里成片的参天大树所折服,让人们想象它那饱经风霜的一百年;一来到共青团花园,就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到处洋溢着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它依山傍水,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楼、荟文楼、兰华楼、漱溟楼、半月楼,桃花园、丹桂园、宓园、博雅苑,崇德湖、文渊湖、尚善池,槐树山、樟树山、栾树山,含弘大道、学行大道,融汇广场、逸心广场、半月广场……无不摇曳书香,流溢雅致,散发着高等学府特有的灵性与品味。近年来,理科实验大楼、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雕像,四通八达的校园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窗明几净的教室……无不彰显着浓郁的大学气息。这些是近年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缩影,是打造良好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交通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建设了畅通的车行环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保障学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关注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体系,营造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优美环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机构,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来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

2.聘请一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3.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经费和场地,确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制定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 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文化素质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协凋,负责就课程建设、场地安排、专家聘请、讲座筹备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学校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工作。还与社会各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主渠道

学校秉持着提倡贯通古今中外,融会科技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评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校为综合类大学专业众多,学科齐全,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将课程基本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即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两大类;二是学科课程,即按学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特点,分为师范类、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和工科类五大部类,也分为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与此同时,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九大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了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教学队伍——高端立意、系统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为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打造了精品载体。

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12年,学校再次组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从400多门通选课中,筛选出16门进行先期建设,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已有《跨界思维》等国家级视频资源公开课4门已经上线;建成了《美学与人生》等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计算机网络》等校级品牌课5门;《社会凋查与统计》等研究性课27门。

支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校每年推荐11类120本(部)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自由选读,对1年读完1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不仅可以取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成绩,还可以获得”名著阅读”学分;对3年读完3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还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名著阅读A级证书》。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学生读名著难在何处?》一文来报道我校名著阅读开展实施情况,《中国青年报》也针对此项尝试发表了《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一文,一时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弘扬主流文化,积极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西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学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业余党校,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党校学习,成为党的积极分子;支持学生成立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宪法宣讲团等一大批理论学习社团;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递正能量的相关讲座。

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建立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对本科生而言,学校每年开设300多门通选课,供学生自主选修,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开展”雨僧讲坛”(专家主讲)、”学行论坛”(老师指导,学生主讲)、”含弘讲堂”(师生均可主讲)等活动,每年均在一百场以上;开辟西大”青春缙云红色家园网”、”素质教育雨僧网”等网络空间,累计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编辑出版素质教育《雨声》专刊54期,共计发行135000本;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请进来”演出2-5场,”走出去”表演5-10场,深受学生喜爱。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主流文化;而且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学校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国学知识竞赛、外语文化节、民族文化节、哲学月、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运动会、音乐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国旗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西南大学国学苑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开设了书法培训、古典乐器演奏、国学大讲堂、经典晨读等一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更是全校的一场国学盛宴,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国学旋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学,学术、公益、体育、文娱、实践五大类上百个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展示个性、挖掘潜能的广阔天地。各类社团形成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校特设国际学院,与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交流计划、暑期学生考察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博士生宣讲团计划,西南大学每年有大量出国及祖国各个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愿景下,西南大学不断提升国际性,旨在培养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经过强强合并组建的西南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学校注重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场所的育人作用。学校素质办定期编辑出版《西南大学雨僧》杂志,面向全国高校和校内学子发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每年组织制定并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院史等参观学习、讨论交流活动。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延续我校历史文化传统,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从百年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校训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吴宓班”、”袁隆平班”、”师元班”、”神农班”、”侯光炯奖学金”是西大学子心目中的崇高荣誉,袁隆平塑像、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是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所有这些,激励学生弘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六、几点思考

目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文艺教育,流连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尔夫球,这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着文理相通的旗帜,止步于理科生学习几门文科课程,或者让文科生学几门理工科的课程,这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学会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经典,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独立思考,鼓励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现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不正之风的侵蚀,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因此创造一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学风,弘扬正气,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需要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篇6

老年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发病初期患者多表现为明显的多疑敏感,后期逐渐发展为妄想症,并逐渐呈现程度加深的发展趋势。患者患病后妄想的内容逐渐与现实脱离,甚至有幻听、视觉障碍等现象,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阻碍。故此本院针对选取的8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析人文关怀在其应用的效果,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于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20,年龄为60-70岁,平均年龄(65±3.47)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2.8)年;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24,年龄为60-75岁,平均年龄(67.5±3.24)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5±3.1)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年龄、性别、病程对比无显著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具体工作内容为下:第一,创造人文关怀的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配合性,为患者的恢复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二,护理环节的科学人文化,进一步完善细化各护理工作,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给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就诊指导。将就诊程序尽量简化,对科室的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确保服务人员数量的充足,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诊服务;第三,生活护理人文化,应与患者积极沟通,从语言、表情等方面密切关注患者,了解其心理变化,对其不良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患者的家属较长时间未看望患者,护理人员应与其家属联系,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自备的食物或者生活用品,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怀。第四,对患者退缩性行为的护理,部分患者在生活自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减退,存在拒绝服药、无法保持个人清洁等现象,护理人员对其应制定自我管理的教育方法,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第五,冲动行为护理,一些患者极易出现严重的兴奋和躁动现象,有时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必要时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来保证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应积极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并配合良好的心理干预护理,进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精神症状测评情况,其中精神症状测评有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PANESS(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评分、NOSIE(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BPRS评分,PANESS评分,NOSIE评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采用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

2.结果

2.1比较精神症状测评情况

观察组的BPRS评分、PANESS评分均比对照组的低,NOSI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

2.2比较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3%远高于对照组的65.1%,差异显著(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092-01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人工植入晶片的方法,在术后的围术期采取人文关怀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的眼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其中男150例,女50例,年龄60~80岁。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的视力光感的范围处于0.1~0.2。患者中,除了一般的视力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中包括高血压45例,糖尿病56例,慢性支气管炎50例。并且在进行植入人工晶体之前,患者的慢性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2 方法

均由经验娴熟的医师行人工的晶片植入,并且在超声技术的帮助下来完成。在围手术期内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并且照顾其各种生理和心理情绪,尊重患者,努力鼓励其与病魔做斗争,从而不断地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为早日的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3 疗效指标

根据术后患者进行视力的光感分析,光感的范围在0.3以上的就算是恢复正常视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200例患者共220只眼睛中,手术之后1周之内,患者的视力光感度不断地提高,光感的能力超过0.5的眼睛数有145只,视力处于0.3~0.4的眼睛60只,视力在0.3以下的眼睛数为15只。两周内视力的光感能力处于0.5以上的150只,0.3~0.4的65只,视力在0.3以下的只有5只。在手术的整个期间均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详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白内障的发病率不断地上升,并且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也在逐渐地上升,是我国第一位使眼睛残疾或致盲的眼部疾病。运用人工晶体植入的方式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是目前应用比较广的方法。该方法时间短、疗效好、切口小并且无缝合[1]。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后期护理的时候,要根据老年人的独特心理和生理特点、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在医院营造比较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气氛,手术前做好开导和指导工作,提高患者治愈信心,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术后应用各种关爱的行为加强对术后的各种眼部健康检查和记录的同时,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在医院治疗期间深入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对患者术后进行科学的饮食和起居指导。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建议是每日检测血糖含量,合理的服用胰岛素,努力地改善代谢的紊乱状况,从而减少疾病并发的风险。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每日进行血压的测量工作,多吃些可以降低血压的食物。对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要防止着凉,并且合理地控制饮食,少吃辛辣的食物[2]。

表1 不同时间段患者感光情况 只

时间 0.5

1周内(n=220) 15 60 145

两周内(n=220) 5 65 150

患有白内障的老年患者一般会出现很多的情绪问题,焦虑、固执、理解力减弱、反应迟钝和易于激动等,并且很容易引起并发症。在植入人工晶体的围手术期,对老年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需要针对每一例患者的特殊心理情绪以及性格特点[3]。医院采用围术期对老年人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并且照顾到老年人的身心,对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以及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杞仲美.人文关怀护理在老年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3(5):36-37.

篇8

一、思想上要高度统一。

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前景和后劲。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脆弱,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发展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不仅是全县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而且也是20万人民的共同责任。

推进转型跨越,一优化发展环境是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省委袁纯清书记在省党代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强调。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要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软环境不“软”问题。袁书记讲到制胜砝码”这四个字,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点破了环境的重要性和方向性。要把省党代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是全局工作的关键,深化工作思路、落实决策部署的突破口。当前谋划部署这项工作,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全县人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加快跨越发展上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努力营造人人为发展出力、人人为添彩的浓厚氛围,形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活力。

形象就是吸引力。好的环境可以促进扩大投资、吸引人才、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二优化发展环境是推动绿色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就是生产力。助推跨越发展。自身基础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想要加快发展,除了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投资、启动民间投资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吸引外资,加快项目建设。可以说,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优化发展环境的作用比任何地方都显得更重要。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吸引力的思想,把抓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三优化发展环境是营造文明进取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地处边塞。干部群众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勤劳纯朴的民风,这是加快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和贫困,使得文化和社会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某些领域、少数群众中存在观念落后、眼界不宽、自信不足等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不仅可以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具体问题,而且有助于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开放水平,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和人文环境,真正形成一种亲商、安商、便商、富商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工作上要全面加强。

篇9

我们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陈文金为组长的招商引资领导小组,设立了招商引资办公室,专人负责招商引资工作,下发了《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签订招商引资责任状,实行年度绩效挂钩,按月督查,按季考核,年底兑现奖罚。做到了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头上有压力。

二、筑巢引凤,培育招商引资载体。

我们成立了优化投资环境领导小组,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建设,加大了对企业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努力营造稳定的治安环境;在全社区营造了“你投资、我欢迎,你办厂、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人文环境。同时,加大投入,加强投资硬件建设,筑巢引凤。社区投入了近28万元硬化了社区原泥士道路,美化、亮化社区环境。从而,功能较全的硬件环境、勤廉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定团结的治安环境和全居招商兴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组成了社区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招商引资载体。

篇10

我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统一要求,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切实改善全乡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整治水环境脏乱差为重点内容,采取清除、控源、截污等多种手段,对河水环境进行治理,使我乡水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二、组织保障,落实工作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河水环境整治工作,成立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各村(居)书记、主任

三、目标和任务

(一)治理目标

通过治理,使河下新段脏、乱、差的现状得到明显改善,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依法管理水环境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二)工作任务

1、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各村(居)要利用广播、标语、两委会、社员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增强城乡居民的美化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改造环境,为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做贡献。

2、各村(居)分段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河道污染源的排查和整治。一是对河道内有无肥水养鱼、网箱养鱼进行清理和整治;二是对河道沿岸有无养殖户、小作坊直排污水进行排查,建立台帐,逐一整改;三是针对场镇段直排生活污水情况,社区要加强对场镇群众的宣传和教育,乡党委政府将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以进行解决。

3、开展对河道乱堆、乱倒、乱建的整治及水面漂浮物打捞。一是各村(居)负责各自辖区内河道沿岸群众的宣传和教育,禁止向河道中乱堆、乱倒垃圾和杂物;二是对各自辖区内河道中水面漂浮物(水葫芦、水花生、各类垃圾、杂物等)进行打捞;三是整治沿岸乱挖、乱搭、乱建等行为。

4、建立河道日常巡查机制。按照水务局河长制的职责和要求,各村(居)要将辖区内河道分段包干负责,各段河道的巡查任务由各段社长担任,由社长定期对辖区河道进行巡查,防止反弹,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

篇11

一、高度重视,措施得力

为切实抓好全州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自该工作启动以来,州交通运输局党委高度重视,具体负责“专项治理”组织协调工作的副局长,多次组织州路政支队、州运管处及各县交通局,在传达学习省州领导重要批示、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的同时,专题研究和安排今年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务必形成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防止“治后就乱”。州路政支队、州运管处及各县交通局根据各自职能,对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治理工作,切实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统筹实施,确保了全州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有力推进各次专项治理

(一)切实做好“两节”期间交通运输环境整治。一是州公路管理局负责国省干线边沟内有效路面的环境整治;二是各县交通局负责各自辖区内县乡道公路沿线“六乱”治理,重点治理道路建控区内卫生环境;三是州运管处负责协调各客运汽车站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督促治理各客运站场卫生环境;四是州路政支队协调国道干线道路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指导工作,加强路面巡查,严控道路乱堆乱放、占道经营影响环境的行为;五是运输企业加强客运汽车站环境治理,开展文明营运,加强车容车貌检查,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六是州交通运输局机关由支部牵头,对机关环境治理进行全面动员和安排,以靓丽环境迎接新春佳节。

(二)切实做好“治六乱”活动。为深入扎实开展攻坚月活动,我局制订并印发《州交通运输局关于集中开展“深入治六乱,整洁迎五一”攻坚月活动方案》、《关于开展“攻坚治六乱,喜迎十”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州公路管理局负责国省干线边沟内有效路面的专项环境整治;各县交通局负责各自辖区内县乡道路专项治理,重点治理道路建控区内卫生环境;州运管处负责协调各客运汽车站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责协调各车辆维修厂区及周边环境治理,防止乱堆乱放及车辆废弃物污染环境;州路政支队负责路面巡查,严控在道路上乱堆乱放、占道经营影响环境的行为;各县路政中队负责各县境内公路的违规乱建、违规占道行为的查处;各运输企业负责加强客运汽车站环境治理,开展文明营运,加强车容车貌检查,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三)切实做好公路沿线整治。一是切实加强办公区周边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整治,彻底消除卫生盲点死角;积极动员,认真清整办公区及周边建筑立面,拆除非法广告,全力清除各类“牛皮癣”,治理“广告乱贴”现象。二是加强公路维修作业环境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全面规范施工,确保施工作业期间道路安全通行;三是加强施工现场环境治理,要求各工程项目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施工现场环境治理,做到施工现场制度健全,标志清晰醒目,材料堆放规范有序;四是各县交通局负责各自辖区内县乡道公路沿线“五乱”治理,重点治理道路建控区内卫生环境;五是运管部门加大了对各客运汽车站、汽车维修站的环境综合治理的协调督导工作,深入开展“五乱”治理,禁止“脏车”出站运行,通过持续整治和常态化管理有机结合,消除客运站点卫生死角和盲点,全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公众出行环境;六是路政部门牵头开展国、省道干线道路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了路面巡查力度,严控道路乱堆乱放、占道经营、排摊设点等影响环境和公路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七是运输企业加强了客运汽车站环境治理,开展文明营运,加强了车容车貌检查,提升了客运服务质量。

(四)切实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一是以原创格言、名人名言为载体,充分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在局办公楼走廊过道等位置制作“爱国、团结、感恩、守法”公益广告,使干部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体现一种“事事讲爱国,处处讲感恩,时时守法纪,人人讲团结”的工作氛围;二是在办公楼大厅制作LED显示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适时宣传交通干部职工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各类动态新闻;三是制作大型户外单立柱宣传牌,以“爱国、团结、感恩、守法”贯彻整个“三年攻坚战”活动,设计在二康路、康东路沿线制作了八个高立柱户外宣传广告,扩大了感恩教育活动的参与面。交通运输“人文环境”不断改善,树立了良好的交通运输形象。

截至目前,各县交通运输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窗)30余个,组织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50余场次,悬挂横幅40余幅,张贴标语700余张,组织开展文明劝导行动300余次,劝导“不文明、不卫生”行为1200余人次。共出动治理执法人员、清洁人员7000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垃圾1000余吨,清理和规范流动商贩及违规占道经营120余处,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违章停放400余起,处罚驾乘人员“三乱”行为200余人次,清理和规范施工现场材料堆放130余吨,治理施工现场扬尘污染17处,治理乱搭乱建200余个,拆除各类破损、陈旧标志标牌37个,新安装路标、路牌22个,修补路面、清理泥石流、坍方等3500余平方米,补修清理绿地4700平方米,完成3882部无牌无证车辆上户,为3042部车辆办理了营运证。

三、2014年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城乡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争达到“四化”标准,改善交通运输卫生环境,提升交通运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