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9 17:12:17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1

(一)缺乏人文知识。当今艺术高校中,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渗透进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在这种观念的下,学生形成了错误的理念,他们一味地追求实用价值。他们只学习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的,自己可以利用的;相比之下,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在他们看来毫无实用价值。

另外,普通高等院校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绘画基本功底也普遍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文化知识薄弱,同时缺乏一定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变得急功近利,只单纯的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学校里面,在这个年纪应该注重全面提高的真正需求。受到这些原因的限制和影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课兴趣与成绩普遍偏低。而文化素质从基本上来说,不仅仅是硬性要求,更是对人才的一个完善和补充。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导致一部作品没有足够的深度与创造力。

(二)道德观念模糊。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经济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这导致社会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动。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艺术生也随之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总体来看,大多数的艺术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热爱祖国,拥有理想并为之努力。然而,高校艺术生由于注重专业性,导致他们接触的人与物都具有限制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理想,前途迷茫甚至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最明显的便是高校艺术生缺乏入党的理念。他们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不会认真学习知识。这是因为高校艺术生认为这些课程在社会中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受到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生显得较功利。具体表现在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是社团活动。他们涉世未深,处在步出学校和踏入社会之间,是最容易受骗的时期。因为缺乏判断力,他们极易在这个时期轻信他人导致被利用。

(三)团队意识薄弱。高校艺术生往往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面还没有心智成熟,这导致他们还会出现叛逆等情绪。他们既懂得应该遵守纪律,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抵触纪律约束的心理。他们不具有集体意识,在他们心里,个人主义要比集体意识高出很多。这既跟他们身处的学校环境有关系,同时也与他们个人因素有关系。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立即进入自己的角色,找准位置,在日常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与他人交往沟通困难等状况。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意义。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人文素质不仅是对高校艺术生重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艺术生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读、写等基本的知识文化教育,而是针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类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只专注于某一项技能。他要求艺术生具有多方面甚至全方面的发展,以达到社会的需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

(二)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当代高校艺术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是生活本身,他们首先作为个体,并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渴望独立;二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社会不断加快的脚步使他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以达到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三是来自于竞争,竞争的压力产生于他人带给自身的压力。

高校艺术生首先在学习上面存在很多缺点,例如:学习不够刻苦、个性张扬不易管教、纪律性组织性差。许多学生甚至对于未来是茫然的,他们极度缺乏信仰与积极的人生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基本的知识是不够的,他们应该汲取他人的智慧,建立自己的人文基础,当这样的基础积攒越多,他们的成长也就越加明显。对于人生的方向也就更有了把握。

(三)人文素质提升带来的益处。艺术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一种美感。当高校艺术生缺乏了人文知识,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的理解艺术到底应该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及意义。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艺术者注入了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因为作品是他们对生命和生活注入一种自己的理解之后塑造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低下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创作。因此,人文素质对于高校艺术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对美进行理解和诠释,逐渐地陶冶情操,在知识传授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高校艺术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艺术生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质的理念,具体途径就是开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与提高人文素质。

任课教师因为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可以自然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由于高校艺术生对于艺术的理解比较高,可以在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绘画、戏剧、乐器等艺术,这些虽然都属于艺术类,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加强校园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重点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处于一种人文环境之中。引导他们具有人文素质以及提高人文素质。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营造好的校园文化会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施展平台。在校内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会使得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在社团与活动中,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进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里面,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2

基金项目:本文章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实践语境下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多维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A-126

一、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人文知识。当今艺术高校中,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渗透进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在这种观念的下,学生形成了错误的理念,他们一味地追求实用价值。他们只学习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的,自己可以利用的;相比之下,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在他们看来毫无实用价值。

另外,普通高等院校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绘画基本功底也普遍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文化知识薄弱,同时缺乏一定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变得急功近利,只单纯的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学校里面,在这个年纪应该注重全面提高的真正需求。受到这些原因的限制和影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课兴趣与成绩普遍偏低。而文化素质从基本上来说,不仅仅是硬性要求,更是对人才的一个完善和补充。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导致一部作品没有足够的深度与创造力。

(二)道德观念模糊。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经济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这导致社会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动。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艺术生也随之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总体来看,大多数的艺术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热爱祖国,拥有理想并为之努力。然而,高校艺术生由于注重专业性,导致他们接触的人与物都具有限制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理想,前途迷茫甚至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最明显的便是高校艺术生缺乏入党的理念。他们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不会认真学习知识。这是因为高校艺术生认为这些课程在社会中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受到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生显得较功利。具体表现在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是社团活动。他们涉世未深,处在步出学校和踏入社会之间,是最容易受骗的时期。因为缺乏判断力,他们极易在这个时期轻信他人导致被利用。

(三)团队意识薄弱。高校艺术生往往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面还没有心智成熟,这导致他们还会出现叛逆等情绪。他们既懂得应该遵守纪律,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抵触纪律约束的心理。他们不具有集体意识,在他们心里,个人主义要比集体意识高出很多。这既跟他们身处的学校环境有关系,同时也与他们个人因素有关系。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立即进入自己的角色,找准位置,在日常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与他人交往沟通困难等状况。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意义。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人文素质不仅是对高校艺术生重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艺术生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读、写等基本的知识文化教育,而是针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类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只专注于某一项技能。他要求艺术生具有多方面甚至全方面的发展,以达到社会的需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

(二)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当代高校艺术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是生活本身,他们首先作为个体,并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渴望独立;二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社会不断加快的脚步使他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以达到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三是来自于竞争,竞争的压力产生于他人带给自身的压力。

高校艺术生首先在学习上面存在很多缺点,例如:学习不够刻苦、个性张扬不易管教、纪律性组织性差。许多学生甚至对于未来是茫然的,他们极度缺乏信仰与积极的人生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基本的知识是不够的,他们应该汲取他人的智慧,建立自己的人文基础,当这样的基础积攒越多,他们的成长也就越加明显。对于人生的方向也就更有了把握。

(三)人文素质提升带来的益处。艺术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一种美感。当高校艺术生缺乏了人文知识,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的理解艺术到底应该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及意义。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艺术者注入了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因为作品是他们对生命和生活注入一种自己的理解之后塑造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低下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创作。因此,人文素质对于高校艺术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对美进行理解和诠释,逐渐地陶冶情操,在知识传授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高校艺术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艺术生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质的理念,具体途径就是开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与提高人文素质。

任课教师因为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可以自然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由于高校艺术生对于艺术的理解比较高,可以在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绘画、戏剧、乐器等艺术,这些虽然都属于艺术类,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加强校园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重点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处于一种人文环境之中。引导他们具有人文素质以及提高人文素质。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营造好的校园文化会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施展平台。在校内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会使得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在社团与活动中,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进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里面,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3、完善规范制度,强化养成教育。高校艺术生在心智上趋于成熟,完善而良好的制度可以对他们进行约束与监督。要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使得学生在日常中逐渐养成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理性的、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艺术培养不是纯理论的教育,而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如何正确的引导这些未来的艺术人才。让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3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公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良莠不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当前的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人才强警、创新发展之路。”因为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公安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警务技能训练和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掌握公安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素质培养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全面的人格塑造来实现培养目的,因而许多公安院校受到人文素质培养无用论的不良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侧重于对其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对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相关的课程投入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则甚少关注。尽管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中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从考核的方式来看,其考核的严格程度却低于其他选修课。因此,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向与业务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倾斜,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部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按照公共必修课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而被视为选修课,进而遭受到压缩课时的待遇。有些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到质疑,其在公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方面至今仍受质疑。其次,现有的教学方法单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范本技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但是,这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显然不能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公安院校中,许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方面,对人文素质的提升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成为公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外部问题。此外,就语言学习来看,基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压力,公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投入远远超过了语文。大学语文不是考研的科目,加之大学语文的考核相对宽松,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实用性”,因而公安院校许多学生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前述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4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5

(一)无法明确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造成重视技术忽略人文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对于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性质没有全面的了解,常常以为仅是在全日制本科的教学中需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仅需要对提高以及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给予重视。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没有制定针对性的办学理念进行引导,造成无法清晰的认识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实际教学、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只是在实训基地、实训室等硬件建设中集中精力,对于营造人文氛围以及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等工作而选择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及有效培养产生影响。

(二)混淆观念,无法清晰界定人文素质培养的理念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以传授社会科学知识的方式简单的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觉得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后,则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学校存在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错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有着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使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能够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能够满足基本、稳定等需求。由于人文素质培养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教师常常觉得,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后,则可以促进人文素质明显提高,属于错误的想法。

(三)人文素质教育形式牵强,仅是为教育而实施教育

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培养课程过程中,常常将教学目的误认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以及内容。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课程设置中编入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开展人文科学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到讲座中。但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仅是重视实施的方法以及内容,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没有重视。倘若仅是以牵强的形式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在讲座、课堂中实施的学习情况没有重视,那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以及课程则是没有意义的,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想境界、人文素质明显提供。

二、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转变教学价值观,构建全方位发展的办学观念

高职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对学校办学存在的误区有着全面的了解,并及时的给予更正处理,转变错误的教学观念,确保构建的办学观念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时,均是基于艺术、哲学、史学、文学等基础下完成的,如学生没有处于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下进行学生,那么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开展则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足够的感染力。因此,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应该构建正确的办学观念以及教育目的,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于“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基础下开展人文素质培养的工作,确保学生全方位发展得以实现。

(二)课程设置的优化,构建人文培养课程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课堂教学占据着主体的位置。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通常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构建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确保能够从根本上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工作。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工作中,应该确保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扩宽知识面、专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课等需求。通常情况下,能够通过任意选修课、限制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开展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合理的选择课程。通识教育课构成的课程主要包含计算机、国防教育、体育、外语、文学、基本理论等方面,选修课中可以合理的加入人文类、艺术类等方面的课程。采取选修课、必修课构成的方式,在合理课程设置中后,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的选择课程,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学校的课程设置。首先,加强课外知识过程中对课内知识进行优化,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专业课程合理配置,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文化视野得到有效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竞赛、论文演讲、课堂讨论等活动。其次,邀请外校的优秀教师到校内开展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使人文课程的实效性、影响力得到明显增加,还能够配合网络课程、图书音像、管弦乐器等艺术类课程全面开展人文素质培养课程。

(三)合理制定培养人文素质的计划,全面融合人文、专业教育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应该规定班级在学年、学期开始初期构建培养素质的计划,通过学生会、团总支、系主任等相关人员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发展目标是为了促进德智体美得到全方位发展。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及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素质人才等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逐渐转变仅是发展某方面职业技能的情况,应该全面综合发展学生态度、技能、知识等方面的素质。高职院校的发展均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础,构建人才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以加快学生发展以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人才作为发展的标准,对学生思维方式、人文素养、道德人格等方面的教育给予灌注,确保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

(四)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全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6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人格特征、精神面貌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内在修养。高职院校单纯的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往往比较注重词汇、发音、语法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培养,人文素质的缺失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严重问题。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素质的培养,它是以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高职学生由于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和成长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不够完善,但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可塑性非常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单纯的英语教学只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技巧或专业知识,并不能在独立思考、接人待物、求知探索方面给予帮助和成长。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通过英语课堂的学习和校园环境的熏陶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单一的、理论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只具备技术而没有人文素养的人只能成为“机器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英语教学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学科,学生不仅是为了等级考试才进行学习的,而是为了提升英语的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利用英语学会合作和生存。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和对比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英语知识为主,人文素质的培养潜移默化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直接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高职英语教学的内容可以围绕人文教育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接受人文素质的教育,切忌长篇大论的讲述理论知识。

对比性原则是指,东西方文化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都有所不同,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找出异同。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尊重文化的差异也是人文素质的一种体现。

2.尊重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尊重性原则是指,在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教师既是课堂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文素质的实践者,基于双重身份的特点,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个性的独特性,爱护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选择性原则是指,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两面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存在状态,但是教师应该选择性的向学生传递文化内容。一方面,要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自觉的去抵制不良诱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注重学生理论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大多数的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英语看成了一门简单的语言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完成教学任务和通过英语考试上,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英语基础不好,面对严峻的就业前景,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会对未来人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学在师资力量方面也有所欠缺,很多英语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就不高,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不能够很好的将英语知识与人文素质进行结合,间接的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生作为参与者只能被动的听从,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法、句子分析、背诵单词、朗读课文等,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不能够体现出人文教学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很容易产生隔阂。在考核制度上,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者和哑巴英语,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这种考核制度下无法选择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3.宣传力度过于微小,缺乏人文素质氛围。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人文素质培养的概念和意义。第一,缺乏了解人文素质培养的特点和优势,即使教师渗透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就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第二,缺乏培养人文素质的氛围。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高职英语教学都是在教室内由英语教师指导完成的,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脱离了学习的环境,而英语课程的数量和时间又非常有限,很难对学生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

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坚持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现念。以人为本的现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培训讲座或信息宣传了解人文素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认知局限,真正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其次,注重学科的知识积累。提升自我专业能力。教师要扩大阅读范围,对于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保持对知识的敏感性,才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厚积薄发。最后,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才能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游刃有余,通过参加研讨会、网络自主学习等方式逐渐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体现人文精神。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人文素质教学的需要,必须要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改革,英语课堂作为传播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场所。第一,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英语课本中除了专业知识,也承载着很多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渗透。第二,灵活运用上课的方式。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英语演讲、话剧表演、电影欣赏等活动,在开放、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的意义。除此之外,在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尝试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改变以功利性为目的的评价,将卷面分数只作为其中的标准之一,还可以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互帮互助能力等综合起来评价,就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多种方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人文素质教学行为的体现。

3.开展多样的人文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定要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首先,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学校的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媒介向学生灌输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国外文学作品,在阅读完毕后进行英文的读后感征稿,通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学生的脑海里完成鉴赏英文作品的整个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和人文素质。最后,进行实践活动。由学生为国外友人做旅游向导,用英文向外国朋友介绍当地的名胜风景和历史文化,一方面,能够极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相吻合的;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内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也是人文素质的一种体现。

五、结束语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一方面,人文素质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验到不同文化内涵的魅力,运用更加辩证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世界;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更加直接的追求艺术的美好和科学的真谛。在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科研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陆艳.论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宋玉春.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做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55-02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忽视,导致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人文素养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使社会上许多人对中职教育的价值不予认同。

因此,中职教育应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中职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知识的缺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缺失使我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难以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当前,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日益被中职学校重视。

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通俗地讲,人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基本层――人性 包括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有一定的逻辑性、个人见解和自制力,做事较认真,思维清楚,言行基本得体。

发展层――理性 包括能理性思考,有好奇心,关爱生命和自然,目标明确,积极乐观、崇尚仁善、乐于助人;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制力;思维清晰,做事认真,见解独到,言行得体。

高境界层――超越性 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关注人的心灵与渴望,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意志坚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宽容大度,对古典文化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优雅。

人文素养培育与中职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素养培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二者的区别 中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诚信与敬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人文素养培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几个层面的内容,重点是人之为人的素质与修养。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中职德育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对作为准职业人的中职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长、成才为主要目标。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则是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人文素养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

二者的联系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中职德育的底蕴和依托,中职德育应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德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也就背离了道德的原义。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学生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德育对人文素养培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素材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滤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要善于挖掘人文素养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有自觉性。人文素养培育和德育可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有利于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于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

人文素养培育成为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缘由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当今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人文素质培养却越来越弱。中职学生道德滑坡现象大量存在。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对当今的中职学生,如果不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目前,中职学生犯罪、轻生、心理疾患等问题的增多,表明这个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只有加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中职教育更好地达到其教育目标。

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提升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盯准了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优秀人才。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学生适应市场的保障。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新要求 工业化社会忽略了学会做人在教育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人的“单向度”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学会做人是个体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做人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流,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更是中职德育的核心内涵。中职教育不应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目前中职学校应着重解决的课题之一。

“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校办学特色的要求 从就业角度看,企业需要的不是“两脚机器”,而是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他们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博雅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扎实的技能,中职毕业生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职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社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职教育特别要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我们应秉承“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宏.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摘要)[OL].(2008-12-21)..

[2]戴林东.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OL].(2004-3-22)..

[3]董媛.浅谈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OL].(2011-01-04)..

[4]李炜宁.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5]鲍谧清.学会做人――德育的基础与内在动力[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2).

[6]肖小红.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5).

[7]郭建平.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大家,2011,(9).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G718.5

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人文知识、借助外在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引导学生参与到人文素质培养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将所掌握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基本的人格、修养和气质等,并对这些进行固化处理,使其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对于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在于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完善人格、强化自身精神境界等。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获得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果。但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相对较晚,在当前社会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视等,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实施相应的教育改革,加强对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视,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相应的辅助。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1.学生存在严重的自我主义倾向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生活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治环境也愈加宽松,促使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日渐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化发展特性[1]。在此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一些学生不再仅仅钻研科学知识,而是开始在学校中进行攀比和享受生活;不再迷恋经典的传统文化,逐渐将追求的重点转变为娱乐化的审美活动。借助较为先进的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他们在享受信息时代生活便利的同时,精神思想也逐渐受到不良娱乐化信息的影响,这造成学生不仅文化知识开始缺失,道德观念也趋于淡薄,在生活中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严重的自我主义倾向,对学生的健康成L产生着相应的不良影响。

2.学生功利意识逐渐增强

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不良影响也随之增强,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追求功利,而忽视对自我人格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培养[2]。在当前社会传统道德观念以及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会存在价值观方向迷失的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甚至存在一些学生在入党和评优事件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这种热情的追求却存在严重的功利性,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渐在学生的思想中流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人文精神相对匮乏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往往更为重视对学生实用基本的培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则相对忽视。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社会事件判断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的缺失[3]。学生成长过程中狂热的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了对事业和理想的追求,也不了解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艺术传统,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相对匮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相应的不良影响。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身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的产生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因素:首先,传统的人文教育理念被逐渐的淡化。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的考核和评价工作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并且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相对忽视,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被逐渐弱化,严重限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被削弱,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过于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最终造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边缘化位置,不仅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郁,学生自身也没有形成自主培养自身人文素质的意识,最终导致学生人文素质缺失[4]。最后,高职院校存在部分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的现象。基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相对单一,并且受到实用性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过于重视理科而轻视文科,人文社科课程设置范围较为狭窄,无法起到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也受到不良影响。除高职院校教育原因外,学生自身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严峻的就业压力也间接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应该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解决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

三、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具体指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人化”教育,力求将社会上的人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内涵的人,也就是要促使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培养形成一种高度的自觉[5]。而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不仅仅在于逐步提升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等,还在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最终诉求。基于此,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操作方面看,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仅仅被高职院校设置为显性学科,不利于教育实效的提升,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优化调整,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首先,设置显性课程。显性课程的设置主要应该包含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等必修课程;艺术欣赏、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讲座等。让学生在接受显性教育的过程中思想得到拓展,兴趣得到培养,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隐性课程的设置。受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课时的限制,在高职教育阶段无法设置过多的显性人文教育课程,并且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不是一两次显性教育可以完成的。因此应该结合显性教育适当的设置隐性教育课程,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一般情况下隐性课程的设置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构建优美、高雅,能够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相应的影响,人文素质有所提升[5]。其二,在校园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审美情趣、文化艺术素质等,檠生人格的健全和健康的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也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

2.将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来说,将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将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我国地方文化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文化内容相对丰富,并且文化内容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情、意、景、境都带有一定的可感知性,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辅助,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教育载体。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践中,可以将地方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促使地方文化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文学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内心,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理智情感和审美素养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其二,将校园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与企业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方面,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企业人才为己任,其输出的人才产品主要是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来自于生产实践,本身是一种经过理论抽象处理的企业文化[6]。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可以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开发,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企业典型案例,以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适当的要求企业知名专家到学校中开始专题讲座,让学生对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更为充分的了解,为学生未来自我培养指明方向,提升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自觉性,促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三,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良好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空间进行进一步拓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当前我国社会基本形势,进而结合社会需求不断的实施自我改造,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双重培养的目的[7]。

3.将专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人文教育这一专门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的传授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质和精神,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专业课程的讲解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具体操作方面,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人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进而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辅助[8]。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适当的融入人文教育思想,在原有专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适当的增设专业文化和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对专业历史、创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加以了解,以文化教育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取得良好的专业教育效果和人文素质培养效果。唯有如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够发挥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强化,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基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迫在眉睫,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强化,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6):76-77.

[2] 任永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2):106-107.

[3] 李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与培养途径[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2):68-70,78.

[4] 丘文婷.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7-28.

[5] 郑民,王亭.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8):11-13.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9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GH11029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方案,是实现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人才的途径和方式。用什么样的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用什么样的体系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用什么样的途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符合度?

一、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学校根据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为全面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学习的自,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培养,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学校围绕民族高校学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等特征为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按知识体系设置课程,搭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实现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1)按教育内容构建知识体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2)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培养计划),注意课程间相互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优化了内容结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在保证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农学、师范教育等特点,有区别地选择和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需要。

(4)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基础教育,为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搭建平台,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培养计划中,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6)加强了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在知识体系中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在课内外等综合活动中,都设置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

(7)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科技文化素质讲座的开设,为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发展个人才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加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各专业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三大教育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科技文化活动、自主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体育锻炼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为专业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2)专业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训练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创新两部分,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践,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创新等。

(二)培养方案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了医学、教师教育、艺术、农学、法学、工学、理学、经管、语言、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类型,体现出“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特点。

(三)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和具有创新性质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

(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四大系列公共选修课,规定学生至少修读8-12学分,要求学生跨学科门类修读非本专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方面的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共享多元文化资源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丰富的资源。

(2)开设科技文化素质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提高了跨文化素质。

(3)在专业选修中设置了跨专业选修学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人才培养

实现民族高校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必须强化多元文化教育特色,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整合多元文化办学资源,进一步构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1、发挥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优势,培养双语或多语特色人才。

延边大学地处民族自治地区,具有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注重培育双语言双文化的特色,在培养多语特色人才上下工夫。在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朝鲜语以及朝鲜族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接受朝鲜族文化的熏陶。在英语、日语专业招收零起点考生,培养具有英日汉朝四语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

2、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涉外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

3、建立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10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0503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9日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正式进入大众教育的起步阶段。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未来职业大军的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愈来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文化素质的提高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建立一个由培养体系和培养保障体系构成且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问题

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对高职高专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更多的是注重就业为导向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导致学生普遍的人文素养缺失。主要问题表现为:价值观方面,缺乏明确的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自我意识膨胀,追求物质享受,功利心强;缺乏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价值观多元化,理性思辨能力差。学习方面,厌学逃课现象严重,考试作弊,进取心差;上岗实训实践过程中缺乏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甚至爱岗敬业等基本职业道德缺失。社会适应性方面,精神苦闷、情绪消沉等现象普遍存在,心理稳定性差;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受挫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差。又加上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上述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大学生突发事件以及自杀事件也频频见诸报端与网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创伤。

同时,人文素质缺失也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事能力等思想和行为构成了大量的职业道德风险。

二、构建高职高专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新形势下,面对上述问题,在高职高专院校探索一套健全、完整且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对于消除人文素质缺失问题,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学生才是治本之策。一套健全完整且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体系:

(一)建立健全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1、健全第一课堂与丰富第二课堂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大多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没有形成。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欣赏类、国际关系等公共选修课缺失,没有完善的人文素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主动探索改革课程设置,形成健全的第一课堂教学体系。

健全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人文素质培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本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渗透的原则。通过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弥补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不足,强调和帮助理工科学生在追求和具备求真务实、严谨不苟、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等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其关爱他人、同情弱小、匡扶正义的人文精神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人文情怀。同时,为文科学生开设科学思想史、科技发展史、科技发展动态、科学普及等课程,使科学家探求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能够给予文科学生以激励,促发其执著地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追求事业的成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走向,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及全面了解社会的进程,不断扩展自己对社会及人类文明的认识;吸取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中丰富和增加人文知识,讲述理论的时候要注重历史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补充,充分结合国内外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思考现实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眼光,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性批判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丰富第二课堂主要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实践活动,例如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欣赏、影视评论、文艺会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校外活动,例如参观校园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以及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二是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大都校史较短,很大一批院校校史甚至不超过十年,校园环境缺乏厚重历史感的建筑或者校园景点,学生也无法接受到浓厚人文校园氛围的熏陶。高职高专必须注重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挖掘校史校训中的人文主义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文化氛围,对在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进一步重视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整洁的绿化校园、校训和行为规范、布置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

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和乡土文化资源为人文素质教育服务。

当地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体验。学校教学中要注重积极整合当地的这些社会文化资源,与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艺术馆和艺术中心、文化单位加强联系或者组成共建单位,形成稳定的人文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实践,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同时,也能增加对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此外,高职高专院校更应重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

图书馆的终极目的是吸引更多学生远离纷杂的现实世界,静心地学习和阅读,引导他们走进经典,深入经典,通过阅读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这一建筑空间,通过加强馆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美化馆舍环境、丰富馆藏资源,为学生创造人文气息浓厚、环境幽雅、气氛和谐的有品位的阅读空间,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使他们沉潜下来回归原典的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和感悟经典来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

3、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重要前提是需要有一支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应当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用制度创新来保障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用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文化素质培养的科研攻关实验;为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和提供可能的条件;鼓励教职员积极加入到学校文化素质培养活动中来,主动积极并有效地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在高校逐步形成一种人人追求文化品位、人人重视文化素养的良好风气,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地,使师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二)构建高职高专人文素质培养保障体系。人文素质培养的保障体系,是保障培养体系正常持久有效运行的关键。它的运行情况如何,将影响人文素质培养的最终结果。人文素质培养的保障体系涉及组织机构的设立、教育目标的实施,校内外教育教学场所的开辟,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当然,其中也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的管理、考评体系的建立等。此外,还应有相应的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学生评教、各级听课制度的实施、职能部门多种形式的抽查、社会相关单位的评价以及教学督导来保障人文素质培养的最终结果。但最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1、建立健全人文素质培养的各项管理和实施制度。高职高专要充分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科学的制度可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统一工作的步调,便于协调配合,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我们明确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确立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之后,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本着实效性、可行性的原则,制定出以下相关管理制度:如文化素质培养的组织管理;文化素质培养课程的开设和管理;文化素质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评估;学生文化素质的考评规定;文化素质培养实施细则;文化素质培养证书制度等。

2、建立人文素质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检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将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后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评价进行量化,在评价中不但要注重人文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人文情怀的感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总之,要由目标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不仅局限在年终岁尾,而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实时对学生进行诊断性、形成性评价,及时对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时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人文知识基础、兴趣特点、个性气质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通过教育评价能够看到自身在人文素质方面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在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式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式使学生间能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只有对学生不断地进行激励,才能为其提供学习人文知识的动力指明学习方向。

三、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确立科学的职业人才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学生。而构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这也正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重要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例11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且随着竞争的激烈,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一线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其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而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都迫切要求高职院校以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作为培养目标,多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对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大体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知识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其中人文素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劳动者要求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也就成为近年来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人文素质从结构上看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心理学、经济、法律、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力:如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等;方法: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认识世界、了解社会;道德理性:健全的心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对目标和理想的追求及正确的文化观念等。”①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论和思想道德素养,使其既具备精湛的技能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成为集做人与做事于一体的“技术人文主义者”。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助于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是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所谓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是指既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高职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对国家政策、措施的认识和贯彻执行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在正确职业道德观的引领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为人民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各类知识的融合度、衔接性更加明显,对人们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也更高,新的产业和岗位的不断涌现,要求高职生不仅有一技之长,还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高超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否则很难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为人们未来职业的更好发展和人生理想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助于全面贯彻我国的职业教育方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育部的要求不难看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教育是一样的,都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终极目标,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并且,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刻苦努力,尽可能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现状。

有学者于2005年11月至2007年7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南地区十余所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学生知识面较窄,对人文学科的有关知识获取渠道较少,大多仅停留在教科书上。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重视不够,课时比重和时间安排不科学,教学质量偏低。”②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其一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尤其是职业理想模糊,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定位不明确,并因此导致对学习不够努力,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其二学生缺乏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国情、世界形势漠不关心。其三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道德水准程度不高,不文明不礼貌行为和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其四,在艺术和美学上的修养很欠缺,审美鉴赏能力普遍低,容易受到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原因。

首先,高职院校重职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明显。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就业率压力的影响,把精力集中在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善各专业的软硬件设施,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则认为是次要的,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忽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丰富性和综合性;课时比重占总课时比重较低,时间安排不科学。研究显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要求,技能训练、实训实习的课时占到了总课时数的4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并且人文素质不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对人文课程忽视倾向。

其次,学生个人对于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发展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专业学习上,而把如“两课”、音乐课、美术课、历史课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当做缓解学习压力的休息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甚至有大量学生逃课。另外,人文社会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需要学生平时的日常积累和自主学习,但是在高职院校很难有学生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课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即使如文秘、会计、旅游等专业的学生也仅仅注重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几门课程,人文素养非常缺乏。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

(一)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明确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条件、办学特色、学生特征,调整优化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把培养“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另外,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实践上投入人力、物力支持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充实人文课程内容,科学安排上课时间和课时比例,严格出勤制度,规范学生文化课程课堂纪律,把人文素质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优化人文课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能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

(二)建立人文知识与专业课知识的一体化学习机制。

课堂教学是集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接受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科学高效、灵活多样的人文知识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国家繁荣发展、基本国情和面临的各种挑战,了解世界历史和国际形势,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貌的行为,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健康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来说,学制短,专业课程比重大,学科相对简单,所以它在人文通识课程开设方面要跟普通高校有所区分。鉴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职业性”开展人文通识教育,把人文知识融入专业课教学,建立人文知识教育与专业课知识学习的一体化机制,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人文素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根据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教育,让学生领悟职业精神,养成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现做人与做事的结合。

(三)建设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已引起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果说人文通识课程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显性课程的话,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隐性课程。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和塑造人文精神,达到引领人、激励人、塑造人的目的。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的打造需要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地理位置、专业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环境。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学校雕塑等校园硬环境建设过程中,集职业性、行业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进行整体规划。在校园软环境建设方面,可以举办各种教师学术交流会、学生社团活动、文化大讲堂等活动来向学生介绍、传授人文社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升人文智慧。“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享受文化娱乐活动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洗涤,极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是培养学生、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土壤和平台。校园文化环境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热情、干劲和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③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有效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注释:

①李玉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探[J].社科纵横,2006(09).

②周瑾.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综述[J].高职论丛,2007.12.

③王美英.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兰州学刊,2007(07).

参考文献:

[1]金雁.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