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0 16:34:50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1

1.1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2

1.1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适应社会需求,但缺乏竞争力,不能发展壮大。这些学科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研究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无法胜任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著。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Medic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QIN Luning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bridge of school and socie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 need extraordinarily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quality. The medicine discipline, based the practice,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ry comb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cultivate more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medical education

1 学研与实践结合在医学中的涵义

学研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的大趋势,这种学习方法是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学研即科学研究,强调高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是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实践,则要求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和理论完整地结合起来。说到底,学研与实践的结合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要求,这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知识活化从很大程度上讲,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当今医学的迅猛发展,科研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医学的需求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对于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高校中做起,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亟需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而努力。

2 学研与实践结合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2.1 实现知识本身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融合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意义是为了让他们走出去,在社会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学研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能够使高校更加注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学习,打牢学生的基本功底;从另一方面来说,实践的意义在于将所学的知识活化,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实行学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是高校和社会的有机融合,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丰收。医学的教育更是如此,只有从理论和知识两个环节加以重视,更快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向社会研究人才的流动。

2.2 增强高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学研与实践的结合最首要的是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创新性,其最主要的手段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最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医学的学习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所以要切实地将学研和实践这两个方面做到位才能够实现医学教育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高校学习尚未摆脱中学的学习方法,只注重了表面化的学习方式,却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核,这对于培养高校人才是很不利的。因此正确地认识科研与实践的关系和重要性是十分关键的。高校要为学生的实践和学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的实践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3 促进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

医学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人才的支持,所以加强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发展医学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高校加快推进学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推进,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研究人才,对于加快医学事业改革的脚步是至关重要的。医学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脉,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如果医疗事业上不去就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医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全面地做好各个环节,保证高校的快速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学研与实践结合在医学教育中的实现方式

3.1 技术合作开发模式

技术合作开发模式是高校和企业之间互通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企业在开发产品过程中,遇到技术难关或其不精通的领域,往往希望将这一技术难点委托给有此技术的高校进行攻关。企业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受委托高校在一定时间内拿出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这个方式对于双方都是比较好的,企业得到了自己所需,同时高校也获得了更多的科研的机会。医学的教育同样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高校可以通过与相关医院或医学研究院交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3.2 共建实验室模式

企业选择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在医学的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加盟到相关医疗机构的研究中去,与之形成“人才+资金”的学研实践的研究模式,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这种研究模式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受益的,高校和相关医疗机构的合作既能够满足双方的需求,同时通过合作的方式也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因而是十分有利的。

3.3 共享学习资源模式

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在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上的革新,但是由于创新所需要的资本很高,企业往往很难做到。而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实行共享学习资源模式在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风险,双方只会受益。比如说,相关医院可以到高校中借助于先进的设备进行实验,大大减少了由于购买相关的设备而不必要的资金上的浪费。对于高校来说,应多到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满足对于实践能力的需求,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丰收。共享学习资源模式的推进对于人才的学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人才的潜能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到基地实习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实地的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校来说,要不断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科研训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打下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医学等注重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科中,实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在实际的实习过程在,学生要善于找到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突破口,然后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宇.浅谈医学科研方法教学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9).

[2] 周政华,刘振中,吉渝南.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认识及需求调查[J].现代医学卫生,2013(4).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4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06(a)-0163-04

2017年4月《國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开展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建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由此成为大型公立医院的风向标。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探索长效的互动机制,避免核心医院的垄断,这些关键问题主要包括规范运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调整医保支付方式、畅通信息共享途径、动态监测运行效果等[2]。但这些关键问题多依赖政府的主导和政策配套,仅靠医疗机构自身是难以实现的。

有学者指出,“医联体的核心任务是找到一个使上下级医院得以协同、资源上下打通的纽带”,这其中学科建设是关键[3]。成体系的学科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分级诊疗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核心医院、托管医院、人才团队的深度融合,实现医联体的建设目标。2013年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中医医院”)先后对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以下简称“顺义医院”)、延庆区中医医院、平谷区中医医院、怀柔区中医医院实施托管,逐步形成了以北京中医医院为龙头、托管医院为核心、涵盖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北京中医医院医联体。为了探索医疗机构自身能够实现的医联体建设方案,北京中医医院以第一家托管医院顺义医院为试点,探索了以优势学科为纽带的“医联体学科共建”模式,依托学科共建将北京中医医院的人才、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资源下沉到托管医院,提升顺义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力,促进两院间资源的上下贯通和深度融合。

1医联体学科共建模式

1.1责权分明

明确责任主体,成立由顺义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顺义区卫生健康委、顺义区财政局、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顺义医院所在地街道组成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北京中医医院派遣执行院长,实现管办分离,责权分明。北京中医医院选派专家兼任顺义医院科主任,顺义医院原科主任改任执行科主任,重大事项实行双主任签字制。

托管后双方启动了“学科共建”,将中医皮肤病学、中医脾胃病学、针灸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疮疡病学等学科定为双方深入合作建设的首批学科,北京中医医院的学科为“带头学科”,顺义医院的学科为“培育学科”,实行两院间学科“一对一”支援建设。共建学科双方分别成立学科共建领导小组,分别指定一名联絡秘书,并签订学科共建责任书,明确共建学科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成果等。带头学科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教学建设等方面指导和支援培育学科。培育学科形成与带头学科一致的研究方向,围绕这些方向与带头学科共同开展临床与基础合作研究、跟诊、查房、病例讨论、联合发表文章、联合申报成果等。

1.2制度化建设

实行医院、职能部门、学科三级管理。两院共同设立了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学科共建科研合作基金(以下简称“两院基金”),并制订了《两院基金实施方案》《两院基金经费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要求培育学科人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带头学科人员的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实行学科秘书季度例会制度、学科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学科年度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促进共建学科人员的互联互通。

1.3同质化建设——纵向共建

开展医联体内部同学科的纵向联合建设,以重点病种为抓手,做到学科内同一病种的医疗服务同质化、科研教学同源化。构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协同发展”的理念,“同”表现在在相同的目标下协同建设,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相同,为各院区患者提供同质化、高标准的医疗服务;形成共同的科研、教学团队,实施共建学科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共同研究方向下的协同创新攻关。“异”表现在功能定位差异化、诊疗病种差异化、区域覆盖差异化上,使得两院间同学科各有定位、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优势互补。

1.4针药结合——横向共建

以重点病种为统筹,开展医联体内部相关学科间的横向联合建设,即探索构建“学科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乳腺癌为例,将医联体内部的肿瘤科、乳腺外科、疮疡科、针灸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检验科、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药研究所相关科研平台联合建设,形成该病种的统一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联合开展临床、基础、新药研发等科学研究,实现内科与外科、临床与基础、药物与针灸、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学科间协同发展。在每年两院基金立项时,也会对探索针药并用治疗模式的研究提高扶持比例。

1.5科研平台共建

为了更好地提升共建学科的临床基础全方位发展,解决医院基础研究平台供给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北京中医医院还首次探索在托管医院建设科研平台,利用托管医院的地方优势,建立符合要求的实验室平台。顺义区卫健委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顺义医院匹配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生物样本库、动物室、细胞培养室、病理室及分子生物室等多个研究平台,配备专职研究人员。实验室建成后,北京中医医院的部分基础研究下放到顺义医院的科研平台实施,一方面解决医院实验室紧缺的困境,一方面帮助托管医院实验室顺利投入使用,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文件,同时依托相关实验的实施带动托管医院实验室专职人员成长。

2建设成效

2.1提升顺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自实施学科共建以来,顺义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较5年前有了大幅提升,主要医疗运营指标情况详见表1。

2.2提升顺义医院科研能力

顺义医院的科研项目立项数量、获批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均较5年前有明显上升,主要科研指标情况详见表2。

2.3实现双赢

北京中医医院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但地处城市中心受到医院规模的限制,出院患者和门诊量很难大幅提升,而托管医院有床位、区域服务等优势,两者优势的互补促进了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作为托管方的北京中医医院,人才和医疗技术有了更大空间与平台施展,通过派驻科室主任培养锻炼了一批学科骨干和后备管理人才,通过出诊、教学、科研合作等方式也加快了相关医疗技术在顺义医院及其托管社区的推广;双方深层次的合作也促进了共建学科内部人员的相互了解和工作配合,比松散型医联体[4]更有利于开展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北京中医医院在顺义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也显著增强。

顺义医院通过深层次的学科共建,更加熟悉和了解了北京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和学科内涵,共建学科的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医疗、教学、科研的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实验室平台后,依托该平台,目前已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实现零的突破,也成为北京区县医院首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单位。学科共建促进了顺义医院的整体发展,托管后的顺义医院实现四升两降[5],门诊量、出院患者数、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及绩效明显提升,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下降,并顺利晋升为三甲医院。

3讨论

我国目前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呈现“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之势,形成了目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也造成了基层医疗资源的浪费[6]。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基层就诊、就近就诊”成为可能。因此,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将分级诊疗制度列为医改五项制度建设之首[7]。医联体作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四大抓手之一[8],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基本内涵为通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机构“1+1>2”的效果[9]。当前,北京市的区域医联体还比较松散,尚未形成合力[10],存在着建设思路不明确、三级医院“跑马圈地”、医联体“貌合神离”“联而不动”等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医联体的利益相关方诉求相异、行为动机不一,医联体内部单位之间如果只是简单的派专家到托管医院出诊,往往容易吸走托管医生固有的患者群,分流托管医院医生的部分绩效,引起医联体托管单位的不配合和抵触情绪[11]。因此找到一个使医联体内部得以协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纽带是医联体建设成败的关键。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12]指出“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医院排行榜》里的评价指标,医院专科声誉分值占80%[13],可见外部评价一家医院首先关注的是其优势学科。学科建设涵盖了一所医院的医疗技术、科研、基础设施、教学、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因此重点学科的数量和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学术地位[14]。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攻克和掌控某一疾病为导向,融合临床、基础、中药为一体的中医药学科群建设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北京中醫医院在探索医联体建设中选择学科共建为抓手,在开展医联体建设的同时,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5年来的建设成效确实验证了学科共建能够成为医联体上下协同、协作共赢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升托管医院的医疗、科研、人才水平,强化医联体内部的管理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实现双赢。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5

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以志愿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为切入点,结合中医学“简、便、验、廉”的优势,将社区医学实践引入中医院校,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将有助于增强中医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中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当前中医院校学生对志愿精神和社区实践的了解和认识

1.中医院校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内涵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的了解程度。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志愿精神是道德重建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青年的需要。高校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力军,所以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具社会引导意义的形式加以利用、推广和提升。通过组织中医院校学生聆听志愿精神宣传报告,参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学生对志愿精神有深刻的理解。通过调研,比较分析接受志愿精神教育前后思想的变化情况,了解中医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及志愿精神内涵的理解程度,更好地促进医学院校发扬志愿精神,提高医学生的素质。

2.中医院校学生对参加社区医学实践的认识和态度。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如何将医学知识教育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学实践精神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增强学习的实践性与创造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过实施中医院校大学生深入社区,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中医特色的诊疗操作、参与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开展健康咨询等一系列活动,观察实践前后大学生在自身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医生使命感、求知欲、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变化,深入探讨社区医学实践对中医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医学生志愿精神与社区医学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研究的意义

1.是医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

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面对的是最广大、最需要基础医疗和健康服务的人群,承担着基础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任务,包括健康宣教、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慢性疾病的就诊与防治、妇幼保健、儿童预防接种、公共突发疫情的控制等多项工作,这些任务对中医预防和保健的需求较大,为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平台。社区医院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动手实践、接诊病人的机会,实践机会越多,技术水平提高得也就越快。探索高校与社区医院间的交流方式,为学生医学实践及社区引进人才搭建平台,实现双赢。

2.是高校―社区医院发展平台建设的需要。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中医药事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造福人民,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期盼,也是中医人的责任与梦想。我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保证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基础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学生服务基层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德高医粹的优秀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创新服务社会的载体,教育和引导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生自愿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基层,服务百姓。这将为社区解决基层医疗单位研究生医学人才匮乏问题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意义。

三、构建志愿精神与社区医学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1.以“以情感人、寓理于情”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实践教育载体,转变医学生的就业观念。

中医院校应始终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私奉献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依托生命意义展室、奉献碑、法制教育基地、天中情、勇搏励志班等思想教育载体,“以情感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大家树立了回馈社会、服务百姓的坚定信念。无论新生入学还是毕业生离校,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生命意义展室,生命意义展室被同学们认为是最直接、最真切的教育方式。奉献碑、生命意义展室等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让人们在无声的世界里真切地感受到人格的力量,深刻领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的涵义,思想教育实验室作为我校师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无语良师”,激励着人们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求索。

扎实的教育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我校已形成以一流的业绩感召人、鼓舞人、影响人、带动人,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稀有血型、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救落水老人的榜样学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特等奖、勇赴灾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8年在献血车上志愿服务团队等许许多多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市委宣传部和市委教育工委联合调研组以“‘勇搏’的青春更精彩”为题在《天津日报》上报道了我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光明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以“伸出臂膀献出爱”为题对我校志愿者活动做了重点报道。

2.全面开展“中医在基层大有作为”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同学们加强脚踏实地、在基层建功立业的宣教及现实教育。

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深入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为继续将这份正能量更广泛地发扬、传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医在基层大有作为”教育活动,号召广大中医学子到基层就业,在基层实现人生梦想,并开展自愿支援西部学生座谈会;扎根基层工作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为同学们讲述基层医院的优势;举办毕业生就业推介现场交流会,带同学们实地感受近几年社区医院建设成果等系列活动,转变同学们的就业观念及对社区医院的固有印象,鼓励同学们要有奉献精神和扎根基层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造福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实现医者“大医精诚、感恩奉献、造福百姓”的真谛。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甲医院,医院有共青团员1266人,占职工总数的34.11%。这批青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做好医院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关系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而共青团做为青年职工与医院建设工作之间的桥梁纽带,在培养青年人才,活跃医院文化氛围,增强职工凝聚力,保持医院和谐稳定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顺应时势,切实做好和增强新时期医院共青团工作,具有非凡的意义。

1.立足当代,把握特性续新篇

根据青年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团员培训、团委活动,通过增强团建工作来促进医院青年人才培养,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过多年探索,建立起来的较为成熟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基于共青团对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一,政治优势。共青团以自己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赢得了党的信任、青年的拥护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因而具有其他社会团体和青年组织所不具备的政治优势。第二,人才优势。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是共青团的鲜明特点和优势。共青团凝聚、培养、举荐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体现和保持了自己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第三,活动优势。共青团以提高青年自身能力与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和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对于青年人才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

随着80后、90后加入医院团队,这给医院团建工作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小的挑战,原因在于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第一,青年思想更加多样化,部分青年的工作计划和实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存在较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青年普遍对自身的期望值偏高,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在为他人服务、充当绿叶的工作中显得积极性不足。第三,丰富的娱乐生活、各类诱惑对青年人的自制力造成了考验,个别青年工作者们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娱乐的平衡关系。[2]

基于这些优势与原因,医院团委的团建工作也必须在把握当代青年的时代特性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青年人才的沟通、引导和服务,促进青年人才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更扎实的业务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大局。

2.明晰现状,完善自身谋发展

有优秀的共青团组织,才有众多优秀的青年团员。现阶段部分医院的共青团建设存在组织断层、经费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服务效能低下等薄弱环节。[3]某些医院常年团委、团支部不换届,造成团的工作出现断层;领导重视不够,团委未积极申请等原因造成经费不足;活动缺乏创新性、吸引力,形式单一,不能使广大的团员青年们参与到活动中;服务项目不能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医院团建工作从多方面改进,使共青团真正成为青年人信任、喜欢、愿意为之奋斗的组织,成为青年人才学习、成长、蜕变的平台,要增强团建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

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要求,开展支部常规换届,坚持每月一次团支部书记的例会制度,鼓励党建带团建。认真学习党委优秀工作经验,结合共青团实际落实并不断完善。

2.2完善组织职能,坚持服务医院中心工作

要紧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引领广大青年为医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活动内容要发挥医学专业优势,突出医疗技能操作性,蕴含医德医风高尚精神,立足医院,服务社会。

2.3创新工作理念,提升服务青年实效

共青团应以为团员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青年们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促进青年们找准定位、实现自我。发挥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架起青年职工和医院建设工作之间的桥梁。

3.发挥优势,引帮推带促成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医院的医疗设备、医院环境等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医院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多地表现在医院人才的竞争。共青团在完善自己团建工作的同时,应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活动等形式,以共青团独有的优势促进医院人才培养。

3.1务实思想教育工作,引领医院青年思想成长

共青团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优秀的医院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医德医风,促进青年职工树立爱岗敬业、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

继承医院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承医院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人有着重大的意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医院团委在主办或参与医院重大活动,如组织青年人参与医院院庆活动,组织参观院史展厅的过程中,始终把医院传统文化内涵贯穿其中,践行“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院训精神。共青团对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不遗余力。通过培训讲座、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开展廉洁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张广秀等同志的优秀事迹,号召大家向先进榜样学习。通过组织舞台剧表演,感悟医德医道。医院共青团组织的代表队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组织的两届“北医青年杯”舞台剧大赛中,分别以讲述各时期优秀名医故事的《医・道》和讲述三位年轻人不同奋斗历程的《北医合伙人》两部舞台剧拔得头筹。这两部舞台剧不仅激发了演员和创作者的感悟和思考,更感动了众多评委和观众。

3.2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服务青年专业技能成才

人民医院共青团作为医院先进青年的组织,其工作模式紧紧围绕医院工作的中心,把服务病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医疗质量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向,发挥青年团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4]

“练好基本功,争当技能标兵”、“医务人员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青年练好基本功,提高技术能力的热情和干劲,营造出青年人认真钻研业务、提高技术、学术、科研水平的良好氛围。“让爱相髓,生命同歌”主题活动,宣传倡议捐赠造血干细胞,提升了青年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职业素养。各类义诊、健康咨询、健康讲座活动,不仅使青年人在活动中增长了专业知识,更增强了青年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号召和鼓励医院青年发挥职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效提高了医院的社会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

3.3创新文体特色活动,促进青年综合素质提升

共青团以文体活动和特色工作为载体,根据新时代青年特性,开展团委活动,激活医院青春文化。实施活动模式创新,满足青年学生对个人能力修养个性化需求的需求。

共青团各项活动是青年们展示自身才干、提升文体修养的良好平台。共青团拥有一年一度的迎新舞会、新年联欢会、各类主题的主题演讲、充满创意的摄影大赛等品牌活动。活动中加入“微博互动比拼”、“限时竞拍”、“科室大牛视频”等创意,无不是青年们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共青团鼓励每一位有特长的青年积极展示,尽可能为其实现个人艺术抱负提供机会。在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共青团也注重对青年兴趣特长的培养。通过请专业老师教授交谊舞、为团员们培训演唱和合唱等方式,提升了青年们在相应领域的水平。

3.4推动实践育人,培养青年组织管理才能

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在某些医院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管理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是当代年轻人应该修的一门学问。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5]

医院共青团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青年团员,通过组织义诊、下乡、各类技术比赛等活动,为许多青年团员提供了组织策划大型活动的锻炼机会,活动中经费预算、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分配、进程控制、沟通交流等环节均是他们培养组织、经营、管理才能的难得机会。把年轻有为、德才兼备、责任心强并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人选拔到团组织中担任团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和宣传策划等多方面能力。

3.5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团干学习修养

学习型团组织是一个为共青团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习、不断超越的团员队伍;具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机制;形成能使团员青年互相协作、激励创新的氛围;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建立学习型团组织,从培训团干着手,再由团干贯彻到基层团支部,是团组织不断提升的保障。

医院每月一次的团干例会上常态化的团干部素质培训,为团干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读书活动等促进团干部向心凝聚力及文化素质;团干部工作述职、每年各级“青年文明号”创建和“青年岗位能手”的评选,对团干们的工作进行整体测评。这些不仅促使团干们在工作上干出特色,而且在争创活动中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优秀青年骨干。

4.讨论

医院应重视团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有优秀的共青团组织,才有众多优秀的青年团员。切实推行共青团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服务职能、创新工作理念,才能确保共青团的先进性。共青团广阔的视野平台、同龄人群体产生的众多人际效应,党建对青年们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弥补科室培养、课堂培养的缺陷大有裨益。

新时期医院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包括: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素质。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5]共青团对人才的培养正是从思想品德、服务意识和技能、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这几个方面全面地开展。共青团对青年人才进行培养,而先进的青年人才则通过学习成长回馈团组织、医院和社会,青年人才在共青团奋斗,收获与奉献并行,这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鸿.浅析共青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西江月, 2014(3):489,491.

[2]张军.浅议共青团工作中的人才培养[J].大观周刊, 2012(8):71.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7

2.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开展医德教育。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信息和新的知识;但是网络的无序性又使一些不良信息任意传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德教育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同学们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利用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校的社会环境构建隐性课程,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使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学校相关机构参与到医德教育中来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8

2.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开展医德教育。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信息和新的知识;但是网络的无序性又使一些不良信息任意传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德教育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同学们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利用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校的社会环境构建隐性课程,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使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学校相关机构参与到医德教育中来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梦;立德树人;三个自信

基金项目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资助项目(13JYⅣY42)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医学自身的神圣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不断凸显其特殊的教育诉求。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力量,其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学教育要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医改需求,满足医改需要,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1]。党的十以来,我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了多方面的系统阐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应时展,更好地满足医学生成才成长的需求。在新形势下要紧紧围绕“中国梦”理想信念、“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三个自信”的创新成果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充分利用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贴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资源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自信教育方面的理论优势等,提升育人实效,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思路,做到入脑入心,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视野。

1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凝聚中国力量而提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阐述中国梦的内涵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亮点。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史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不仅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也凝结着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其中蕴含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使这种理想信念具有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感召力。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认知基础,以国史国情教育作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定情感支撑,使大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把中国梦的理想与个人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在成长与成才的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唯物史观建立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把对中国梦的追求建立在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国情世情的准确把握上,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念。“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3]中国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又与主体因素、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且符合医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与医学生理想信念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以这种理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易于形成医学生在人格、个性心理、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中国梦专题的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中正确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自觉献身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其大医精诚的理想境界。在“医学生的中国梦”交流论坛中,医学生将职业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在青春激扬的文字中描绘职业选择,放飞青想,让我们看到医学生的共鸣,也看到他们对职业理想的思考。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依然坚定和执着。学生在“医学生的中国梦”专题论文中这样写道:“尽管现在医患矛盾突出,但我从不后悔选择了行医这条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为每一个病人解除痛苦。以为医学就是简单地治病救人,后来才发现远非此,只有真正走入病人的灵魂,做他们的精神支柱,为病人解决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患才是真正医者所从事的职业。”“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的尊严,医学生中国梦是仁爱奉献之梦,是医术进步之梦。虽然现在我知道,医学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但我不会放弃,因为这是我的梦想——为更多的病患缓解病痛、带去健康的福音。”

2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这一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发展丰富自身。党的十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德性修养问题、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宝贵思想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论,其中就包括“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主要是建立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德性伦理特征,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从生命的神圣性到济世救人的崇高性,传统医德形成自律、慎独、精诚、忠恕等规范要求和崇高境界。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丰富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医德的内涵,并结合广泛的现实基础,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医德教育,不仅有助于立德树人文化氛围的形成,也有助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责任、敬畏、尊重生命的传统医德理念更好地融入医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3以“三个自信”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5]“三个自信”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识,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坚定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不断地坚实其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实践动力和提升精神境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要依据课程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实施好衔接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手册》为各门课程融入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参考方案,内容包括范畴解析、教学建议、经典论述、名人名言、典型案例和参考文献等不同方面的教学资料,是实施核心价值观教学渗透的参考和依据。除了相关内容的渗透,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些专题做重点宣讲,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讨论或演讲,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医学学生的职业特点和职业理想,开展更加贴近、更加具体、更有成效的教学安排。如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与医德、医学职业精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医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相联系,让学生感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学习、职业、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即提高了针对性又凸显了教学的理论内涵、实践价值。我们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三个自信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让医学生确立自信、明确方向,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历史责任感,强化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上讲话[EB/OL].(2011-12-13)[2015-10-20]./gzdt/2011-12/13/content_2018605.htm.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2015-10-20].

[3]朱仁宝,张晓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3):37-41.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10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2(c)-104-02

护士长是医院临床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病区护理工作的动态运行中起领导、决策、指挥、监督等作用,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医院护理质量的优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竞争机制的导入,多元利益导向的产生,以及医学高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换等,都相应地对护理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下护士长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1 护士长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风度举止等,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培养和锻炼逐步形成的。领导者的素质对领导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护士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影响医院护理质量的优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护士长必须不断地强化学习与教育,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增强技术水平,拓宽管理视野,提高管理质量,才能适应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管理发展的需要。

2 护士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临床护士长的基本素质,是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护士长必须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专业,体贴同情,关爱患者,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的护理事业。

2.2 多元的知识结构

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实践者,也是护理工作的管理者,而知识是构成护士长素质的重要因素,护士长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对护士产生影响力。因此,要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并注重知识在护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一是求“博”,即不但要精通护理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基础医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二是做到“精”,即对业务技术的掌握要娴熟全面;三是会“用”,即能解决护理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四是会“教”,即必须具有较强的带教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能力;五是会“写”,即能进行有关护理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不断撰写论文、总结经验。护士长有了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与下属保持正常的沟通,才能进行有效地护理管理。

2.3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护士长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它要求护士长具有较强的组织计划、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明确自己的岗位所在。在宏观护理管理上,她不是决策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她不是操作者,但在微观控制中作为管理者,她就是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导,既需要在科室总体和战略上有自己的设计和决策,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科室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2.4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护士长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各级领导、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上下沟通的作用。因此,护士长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坦诚地同上级交换思想,争取领导对科室护理工作的支持,对待下属要“一碗水”端平,把自己融于群众之中,善于做好各方面、各层次的协调和沟通工作。从而保证科室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协调运转。

2.5 健康的身心素质

护士长在科室管理工作中,涉及面广,碰到的问题多,工作难度大,尤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别人又不能理解而使自身处于逆境时,要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宽容、忍让的精神与气量,要学会调整心态,避免情绪冲动,使自己保持一种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要全面地看待一切事物,正确分析和处理问题,化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精神、良好的心理迎接工作,使科室工作始终处于稳定、向上、愉快、健康的环境之中,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2.6 较强的法律意识

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增多,作为护士长要具备法律意识,经常组织护士学习有关医疗法规、医德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增强责任心,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提高护士长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3.1 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根据岗位要求,结合每位护士长的素质状况及实际,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即邀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护理专家、护士长讲学,进行现身说法,解决护士长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同时,将护士长派出去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进修深造等,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3.2 建立竞争择优的护士长选拔任用机制

把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引入到护士长的选拔任用过程中,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制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护士长队伍的重要途径。首先,把住护士入口关,主动面向各高等院校、公开择优招聘优秀护理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加强对她们的培养和锻炼,为护士长队伍提供充足的后备人选。其次,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方式择优选拔任用护士长,提高员工对护士长的认同和信任。

3.3 设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定期对护士长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主要考核其履行职责、工作质量、管理水平、科研教学等情况,考核结果与是否继续任用挂钩,采取末位淘汰制。以压力促动力,不断增强护士长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更好的发挥护士长的有效管理职能。

3.4 增强对护士长的激励约束力

在目前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医院是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法人实体和经济实体。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是促进护士长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按照责任、风险和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对护士长下达目标任务和工作量,实行工作质量与科室绩效挂钩,激励护士长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积极开拓进取。

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例11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强调以局部学科优势赢得大学的社会声誉,也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

我校在学科建设“十五”规划中,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指明了我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为了真正做到贯彻落实,尚需进一步调整思路和对策。本文仅学科建设中的相关性问题加以探讨。

1学科建设规划应结合我校特点

上海市政府提出张江要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要建设和形成张江药谷,以应对我国加人WTO的挑战。我校进人张江高科技园区,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为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平台,这将有助于实现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助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的突破和创新。因此,我校的学科建设“十五”规划应紧贴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原则,以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为手段,以科技工作为纽带,以体制与机制转换为根本,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在张江药谷的背景下,应加大对中医药基础学科、中药复方和中药标准化学科建设的力度。面向社会需求,研究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或关键技术问题,努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医药研究开发体系,切实加强中医药产业化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尽快形成体现中医药理论特点并逐步获得国际认可的现代中药标准规范体系。要充分利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政策与环境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制度,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学科建设,使我校在中医药领域内形成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优势。

2加强管理,狠抓落实

学科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学科战略管理,即对学科构建及宏观走向的把握,对学科的全面性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在学科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措施落实学科建设规划,并将此项工作列人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责任目标进行考核。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学科建设的运行管理机制,并通过必要措施加以保证。如实行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经费总额动态包干和教学全成本核算,逐步将管理重心下移,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院自主规划和组织学科建设工作。逐步构建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模式。大力加强学科群建设,组织跨学科研究机构,以重大课题为核心,集中资金,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让和技术合作,以产业为基础,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推动中医药创新。倡导专家治校,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决策、咨询作用。重点建立学科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科评估制度。以扬优扶重、分类指导,实现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

3高度重视学术梯队建设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科带头人是学术队伍的“领头羊”,是关键之关键,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没有一流的队伍。学校应把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把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学科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了好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形成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和成果,也才能带动一大批人成长、提高。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学科梯队,才能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学科的发展就有潜力,因此,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3. 1培养和选拔好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的定义:高等学校中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正派的学风,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思想形成学科前沿领域。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和教学建设基础,并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且善于组织和带领学科梯队成员促进学科建设的教授(或相当技术职务)均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的龙头,学科带头人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兴衰,影响着一所大学的知名度。

当前我们选拔学科带头人,首先要选准人,在某一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年轻有为,德才兼备;其次是严格选拔,通过层层推荐筛选;再次是科学考评。国外有关学科带头人的评估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领导评估模式,主要是对专业业务、科研成果、培养和指导其他科技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二是专业评估模式,主要是对知识结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评估;三是综合评估模式。国外在评估中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值得我们借鉴。在切实落实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成果、专业业务进行合理的考评,达到标准的就继续为学科带头人,否则就应该淘汰,在评价过程中要逐步形成质的评价大于量的评价的制约机制。要使学科带头人处于终身的竞争机制中,以促进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

3. 2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同于一般人才的培养,各级领导应予充分重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强化培养措施,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让他们承担学科前沿的高新技术项目,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将有利于他们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研究,洞察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促进新学科的发展。要给予青年教师创新理念、更新知识的机会,如出国访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国内访问学者等。还应创造条件,吸引和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在确定我校重点学科后,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的选择上,引进周期短,见效快,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但投人大;培养的针对性强,周期长,但有规模效益。学校在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制定上要同时兼顾两方面。这里特别强调要提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提高我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面。

3. 3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与聚集的氛围

吸引和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的环境,除了必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氛围,要有一个让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宽松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当前,人才的流失并不是单纯的待遇问题,工作环境的好坏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同时还要创造成才机遇和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各类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创造机会使其脱颖而出。

4加强学科群建设.突出中医药优势

学科群是指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学科群有其内在结构,一般由主体学科(带头学科或骨干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和通用学科(相关学科)组成。其中,主体学科在学科群中具有导向作用,学科群的主要研究方向、主攻目标基本上由主体学科来确定,高水平的基础学科是学科群发展的源头,而相关学科是学科发展的支撑。学科群建设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多学科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

在中医药学科群建设中,应以自身特色与重点为基础,前瞻性地顺应科技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潮流,重点发展跨学科的新型学科,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要强化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群建设,这对高水平中医教育、科研与临床平台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科研成果和医疗水平。我校作为单科性大学,故更要加强学科群建设,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开启创新思路。

4. 1突出重.点学科建设,赶超国际领先水平

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工程,又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人才工程,是学科的龙头。在学科建设中要选择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具有传统特色和竞争力,在学校的学科发展中能够起示范和推动作用的优势学科,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建设,例如我校的中药学、中医外科、中医肝病、中医肿瘤、中医肾病、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都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重点建设,力争使这些学科在“十五”末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4, 2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所大学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水平,反映其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发展趋势及其技术路线的判断、选择能力,决定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我校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尚显得薄弱,因此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中医药基础学科的建设,在确定学科研究方向上,应当寻找一个能在2一3年内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研究方向,使学科通过调整和建设能在国际或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几年之后,所建设学科在该领域内默默无闻,无人知晓,或者根本不能介人,那么就谈不上水平,也谈不上特色,这样的学科建设肯定是不成功的。我校人驻张江高科技园区后,园区内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均具备一流的应用研究条件和技术,在这方面我们似乎不具有优势,但如果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突破,就能扬长避短,与园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由此提高合作双方的依赖度。

4. 3注重中医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