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8 18:28:24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1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这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的全面开展。但很多考生及家长在选择高考志愿时主要考虑名校因素、升学因素、就业因素和成本因素等,没有和自身兴趣、社会发展及个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因素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的专业情绪、职业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因此,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应及早让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瓶颈

笔者曾对部分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选择专业时多关注收入、声望和热门;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仅仅以升学为目的,一切以考上大学为中心,缺乏对自我的规划。当问及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时,83%的中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小学里有“职业日”,由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为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让他们对各种职业形成初步的印象;孩子长大一些,学校又会组织职业实践活动。如办模拟公司,让每个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岗位的认知;进入中学、大学后,学校会帮助学生进行多次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个性、价值观、优劣势等。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意义来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94年9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明确了职业指导是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方向等。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关注人的自我发展,而我国是以就业为出发点,缺少对个人发展的关注。二、 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我国教育仍然是以升学为价值导向,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三、 缺少各方面的投入。由于以上的原因加之开展时间晚,在人力、物力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及系统的指导课程。

二、 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中学生缺少对自我、社会和职业的基本认知,导致了进入大学后对专业的消极情绪和职业的困惑。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减少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

新浪教育进行的《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中,自己不感兴趣占总调查人数的48.2%。目前一般高中阶段都要经历一次文理分科,但相当部分的学生并不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很多时候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选择的。高考填报志愿时盲目跟风填报所谓的热门专业,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是否喜欢、是否适合等。一般的中学老师和班主任也只能根据学生的考分给学生推荐几个学校,很少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个人发展,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选择时是盲目的。高中阶段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大大减少这种盲目性。

2. 有利于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动力。

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很多学生以考上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而忽略了自身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能让他们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真正达到提升自身内驱力的目的。

3.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将职业与普通课程紧密结合,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内涵之一。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地接受,主动进行自我设计和自主选择,从而突破障碍、开发潜能、实现自我。

4. 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的不当,进入高校学习后,很多学生无法适应专业学习要求,出现了学业不良、就业迷茫等这样那样的问题。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出现,有利于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保证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高中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设想

1.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

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自我、社会、职业的探索,帮助学生思考未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这与国家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以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地结合,这不仅有利于高中阶段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方向,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 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的力量,辅助开展生涯规划咨询。

尽管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但建立一个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还是很有必要的。

个体的千差万别决定了集中授课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课堂教育起着引领的方向,对于个体的需求要通过专门的咨询机构来完成,通过一对一谈话、借助职业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消除疑惑和迷茫。普通高中可以借助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开展生涯规划咨询。

3. 在低年级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职业体验日”等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减少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盲目性,通过职业体验日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上的行业、职业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引发他们对未来工作的思考.这不仅是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的需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受益匪浅的。

总之,高中阶段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社会需求来进行志愿填报,减少了进入大学后的迷茫和困惑,有利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从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议.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秦琴.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涯教育的实践. 教学与管理.2012年2月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2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在现实社会中所展现的作用与意义愈加的明显和突出, 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多数高校已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学生自我发展、择业、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课建设等方面均显单一。多数高校生涯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尚未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培训缺乏系统与体系,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相对显性课程那种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而言,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学习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的活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间接性与隐蔽性。即可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避免学生因被动规划而产生的逆反心理;(2)广泛性与多样性。即内容与影响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深刻性与持久性。即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品德中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而且持久;(4)情景性与两重性。即依靠主体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去体悟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 隐性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然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本质表明,规划教育绝不是一个简单规划知识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培养规划习惯、提高执行规划能力,提升发展抗挫心理素质。从教育规律来讲,知识技术的理解、吸收、运用到熟练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仅仅凭借十几个学时的显性课程教学难以实现,更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生涯规划课隐性课程恰恰为显性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延续平台,为大学生学习探索运用规划知识与技术,改变大学校园生活状态,提升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隐性课程建设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效果的客观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实现关键是将对自我的规划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并在不断的信息反馈过程中调整规划,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高效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高校显性课程采用的是知识普及的大众传播方式,缺乏差异化的个性指导、咨询、动态考核和反馈,导致学生所做规划缺乏精细思考和可执行性论证,生涯规划往往流于形式,其实际校园生活与自身规划存在明显脱节。隐性课程则可通过校园文化在学生中营造生涯规划执行的氛围,使规划执行可感,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规划执行的平台,使规划执行可行、通过校园制度建设对规划执行进行要求约束,使规划执行可持续。

(三)隐性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生规划能力的重要渠道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包容面非常广,渗透性非常强,可以说涵盖了高校校园里的方方面面,且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及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受课时、教学场所的限制,组织形式开放与自由,因此为更多学生参与规划活动,展现自己提供可能,方便学生综合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行程。隐性课程涵盖大学全过程,学生也可在隐性课程体系内不断实践与检验自己规划能力与效果,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同时隐性课程在发生作用时通常是通过学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规划能力的培养更易于接受,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隐性课程的构建与整合

1、物质层面的建设。对校园物质形态载体(建筑物、物质设备、校园生态环境、室内外布置等)寓以特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通过整洁、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人文校园建筑(校训广场、雕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激发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进取心,树立健康的组织归属感。

2、精神层面的建设。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抓手,将高度概括、抽象的大学精神,具化为个人发展的可操作原则,树立适应时代与市场的职业精神。将办学理念,学校定位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帮助学生提早认识自我发展方向,针对性地确立发展目标,培养全面而富有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力和健全的人格。

3、行为层面的建设。推动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化活为职业意识培训与职业技能提高的主要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与技术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职业技能的实践机会,培养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构建和谐人际交往,实践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4、制度层面的建设。通过学习制度内容,参与制度的制订和制度的执行,帮助在校大学生体建立制度的权威性意识、公平客观精神,严谨思维语言,提高自律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5、网络层面的建设。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开放性、可选择性与互动性,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隔阂,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场、丰富知识与把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形势提供了立体环境,同时拓展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隐性课程的管理

高校隐性课程的管理在于督促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硬件”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1、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必须在显性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着同一教学目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组织开展相关的建设,帮助学生领会和消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将理论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职业。同时,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应作为隐性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依据和评判标准,对隐性课程的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2、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必须摆脱阶段性理论教学的局限(新生与毕业生阶段)、“问题性”指导的局限和单一个体发展的局限,把大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稳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为切入点,以教育导向性和学生主体性为结合点,不断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生涯发展路径与特点,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教学要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依托高校年度综合测评和学年鉴定,建立个性化学生生涯档案,对学生个体大学四年的发展进行跟踪与管理,为大学生求职择业与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涯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研究提供依据。

(三)隐性课程效果评价及调整

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隐性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行为改变,学生档案数据动态分析,以及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1、学生行为改变主要体现大学生在校园行为举止的表现上是否更加体现职业化程度,即去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的学生人数是否在增加,校园知识类讲座是否增加,大学生着装是否趋向职业化,大学生到课及开会是否提前,对他人讲话是否有礼貌等方面。

2、档案数据主要是学生个体发展纪录,档案数据应是尽可能完善和详尽的,应该能够动态反映大学生在校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变化。档案数据一般一学期或一年统计一次,包括每年专业成绩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校内外),获得的各项成绩及奖项,参加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科研情况、大学生活时间分配情况等。

3、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主要是指学生毕业时,求职去向分布分析、就业地域分析,专业就业率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况反馈,毕业生求职成功平均面试次数,来校招聘毕业生用人单位质量等,

总之,隐性课程的建设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程教学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理论模式研究,探索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的特点规律,切实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马飙.高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牛长海.隐性课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

[3]奚玲.论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理论界2009(7)

[4]曹向阳,姚海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效果评判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3

职业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或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自身情况,并与当前的环境条件相结合,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学习、培训、发展计划等,且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之有效的安排。高中学生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当前社会需求,预计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确立学习目标,注重与此有关的科目或章节学习,为将来填报志愿或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职业规划的渗透

2.1 增强职业渗透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教师只注重基础文化知识的落实,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渗透,导致学生成为了考试“机器”。因此,要想成功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其根本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困惑,进而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并渗透一些自己的思想。其次,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讨论、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围绕学生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再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多搜集社会中相关的资料、视频、图片等,使学生有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有为了要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深入学习文化知识欲望,这样也就逐渐渗透了职业生涯。

2.2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是以章末或节末专栏“走进职业”的形式呈现的。该专栏是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知识后设置有关的职业,分别分布在:必修Ⅰ第2、4、5章;必修Ⅱ第6和7章;必修Ⅲ第2、4、5章。共有六个专栏,每个专栏主要介绍一种职业,分别是医院里的检验师、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师、神经外科医生、林业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并且还列出这六种职业所需要的条件,如学历和具备的素质等(表1)。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以上教材资源,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此相关的职业及对应的要求,明确所学内容的职业应用,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使学习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能减少将来学生填报志愿和就业的盲目性。

2.3 精心设计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呢?首先,教师要有渗透职业生涯的意识,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合理应用教学资源、注重实践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相关职业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热烈的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培养了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里“遗传育种工作者”的职业时,可以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历与其现在的杰出贡献,提出使水稻或其他农作物更加高产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职业。介绍“园景工作开发者”的职业时,展示一些生态园建设的景观,介绍“法医”的职业时播放犯罪分子证据调查和鉴定时进行DNA指纹分析、血型鉴定等场景;介绍“肿瘤外科医生”时播放他们救死扶伤的工作画面。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4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由于在校期间更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实践锻炼,导致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时,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从而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同时促进大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我国日益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努力使之成为系统性工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始终,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但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意识不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方法、途径缺乏系统的了解;有些高校还没有把职业规划列入教学计划,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缺乏专职教师;职业咨询和生涯辅导等专业培训体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实践;职业规划实践教育方面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缺乏从事职业规划研究的教师,缺乏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与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模式。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研究,特别是实践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规划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规划实践教育,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后,让其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践出真知,只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职业规划中实践教育的价值。

职业选择是职业活动中的重要决策行为,是大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实现职业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职业接轨的第一步。对于大学生而言,未接触过的社会有别于校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调整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目标,权衡家庭与朋友、工作性质与个人特长等因素,做出更科学的职业选择;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本专业中找到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晰自己是否适合职业岗位,否则就会产生荒废大学生涯的遗憾之情,以致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职业生涯中去;通过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优势、劣势做客观分析,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三、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育模式——以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当前,外语类专业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仅以英语专业为例,2008年,全国已有近1000所高等院校开设本科英语专业。浙江省本科层次的高校共有29所,其中26所高校设有英语本科专业。在外语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颈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学生缺乏实践技能,高度同质化,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正逐渐向强调“应用型和专业型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在2011年学校制定的新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学校建成“教学服务型”大学,突出了应用型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以这一目标为总体导向,通过对实践教育的改革,强调实践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将实践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教育环节,逐步推进,改善形式,形成学生实践活动“四年一贯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在实践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上下功夫,突出实践性导向,通过开展校内外职业体验活动、外语实践实训、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现场应用型和职业化三大特色的新型外语人才。

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校企政合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尝试建立多维度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校内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等作为大学生实践场所。学院于2004年4月成立校外语园区,大力开展常规性和专项性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组建外语电台、外语培训班、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语代表队等,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提供平台。从2009年至今,学院陆续推出“亮羽”、“丰羽”、“展翼”、“千人业师”实践指导及成长成才的系列讲坛活动,通过企业家、行业人士、校内外专家学者、青年教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代表等的讲座、访谈、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如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素质等规划人生,并认识到“文”、“技”结合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教育。学院通过开展英语实训、英语实践技能拓展、日语实践等系列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提升外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院区合作、院校合作、院政合作,陆续建立了大关东一苑社区、长鸣寺巷社区、锦绣社区、北苑中学、时代小学、杭师大附小、明珠实验学校、杭州外语实验学校等十几个校外实践基地。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在组织传播中西方文化,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学院还与包括嘉兴飞创、杭州汉世商贸有限公司、纳思英语杭州北雅外语专修学校等十几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每年输送学生到企业开展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推动就业。此外,学院还与杭州东忠集团、印孚瑟斯、塔塔、杭州弘毅等多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院企合作实践试点,通过嵌入式课程、岗前培训、实训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如:“东忠班”,尝试“嵌入式课程”。依托学校语音室和东忠集团在校内建设的软件培训室进行,为学生从事软件开发、技术支持、项目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提供实训;“印孚瑟斯班”,实施“集中性岗前培训”;“塔塔BPO班”,采用“专业实践 + 岗前培训 + 带薪实习”模式。大三暑期在企业专业实践,大四上企业进校岗前培训,大四下再次进入企业带薪实习;“弘毅班”,从面向单一企业的培训转为面向市场的“虚拟班”培训,如各类虚拟外语实践、实训场地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 刘学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实践教学关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5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 年,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最早提出“生计教育”,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高中教育。相较而言,国内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选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四十七中学、第四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花都秀全中学六所学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派发470份问卷,回收4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范围涵盖省市示范性、区重点和一般学校。通过了解广州市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中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回应,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

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到课程体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实施仍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强调在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学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促进升学就业转向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推动了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职业教育在大学推广和普及的程度较高。传统教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有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仅在大学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场上,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的矛盾,确保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国著名生涯学者舒伯曾将个人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试探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选择,高中生不仅关注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也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专业的职业指导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职业与社会观的确立、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由于独立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尽管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但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仅18.2%的高中开设了此门课程,仅23.0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表示非常满意,23.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持一般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占45.38%和7.69%。由此可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未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但探索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施时间有限、教育内容浅显等。目前学校对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学生教育需求满足程度并不高,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质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规律,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己有提供指导;46.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此方面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帮助不大;而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提供指导,没有帮助的占1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当前,不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师资的专职性、专业化欠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学科知识,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准确把握,能力有限,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大。

学生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保驾护航。不少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士来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排在首位的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所占比例为68.3%;其次是各行业的优秀人士,占54.5%;再次是各行业负责人事招聘的人员,占39.9%。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聘请职业规划师给予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建议;邀请各行业的优秀人士、负责招聘的人员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三)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教育需求程度高

职业规划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认知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兴趣、能力、特点的了解,对未来就读专业及职业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希望从中了解对自己性格、兴趣和适合的工作;其次是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占26.6%;而学生希望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约各占10%。由此可见,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仍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多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当前,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频率一周一次的占25.5%,两周一次的占21.7%,一个月一次的占22%。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规划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恰当选择专业及职业。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当前,不少中学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近空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家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置生涯规划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课内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等,向学生系统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知识;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职业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由此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指导技能,了解社会最新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状况良好的中学观摩学习,接受培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第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普通高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屈指可数。应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职业规划师、行业优秀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专业化人才的引领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生涯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定出本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加强职业咨询测评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构建实用性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融入本土化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选取针对性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形式上,适当开展职业体验等实践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各大职能部门和生产运作情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高校观摩,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情况,提升职业体验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测评。在职业咨询上,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建设职业规划工作网站。学校可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校内外便捷高效的职业信息沟通平台。在职业测评上,引进专业性强、效度高的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应兼顾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提高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规划建议。

(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社会层面上,应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观。各大媒体应客观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专家学者也应加强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特点及形势变化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企业层面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推进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可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计论证,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

在家庭层面上,应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庭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合理指导子女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推进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企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各界应重视其教育作用,认识当前不足,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59.

[2]杜映梅等.职业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士果.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6

YANG Han, LIU Qiaozhi, WU Xiaohui

(Xinjiang Shihez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Will be in the position of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表示,2015年毕业生达到749万,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号召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实地调研走访,认为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来引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75.9%的学生毕业后只想着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就业,只盯着“精英岗位”,而不愿意俯下身来走向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有些毕业生“宁可在城市中失业,也不愿意在基层中就业”,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毕业生们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造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够弥补这方面教育的缺失。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于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思想的熏陶则略显单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及良好品德的培养,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势融合,既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又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找到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引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惑,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助性和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没有这个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指导作用。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脑又能够使学生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

3.1 在管理上实现管理部门及教研室的有效融合

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一般都是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也都是设在该部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工处来负责,思想政治教研室也就由学工处进行指导开展工作,那么,这两个部门之间就应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就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两个教研室也应该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研讨商量解决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共同备课,进行相互融合教学重点内容,以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3.2 教学设计及内容上实现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分阶段、分学期进行。在大一阶段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让大一新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一个基本了解,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二阶段可以讲职业的评估和生涯规划的制定及职业目标的设立,同时,讲形势与政策,大三学生进入了顶岗实习(下转第98页)(上接第87页)阶段,应该在学生毕业前进行短期的综合教育,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要重点讲述就业指导、职业准备、职业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上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与政策的再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3.3 师资管理与培养的有效融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教学内容有一个经常的变化和更新,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应该成为一个常态,在教师的专业进修结束后,可以组织两个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听进修学习老师的汇报课,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融合的效果。

3.4 学生校园活动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众多的社团组织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成长和发展空间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而现实的作用。在社团文化的开展与组织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能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3.5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教会他们掌握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求职的相关技能,以及教会他们珍爱生命、生活和周围的人和物,让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与情操。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这不只是高校毕业生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方面的问题。目前,面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

一、在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在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科学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对在宁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了相关的调查。调查发现,在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和家庭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学校教育原因。

1.教育意识薄弱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宁高校当中,真正普及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还为数不多,在宁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距离教育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个别学校已经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意识不够强。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认识不到位,也没有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学生就业指导及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没有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文件。这样,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学校除了第一课堂学习和参加学校相关活动外,对于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将来如何发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缺乏真正思考,特别是对于即将面临新形势下的就业方面,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处于十分迷茫的阶段。

2.未纳入教学体系

目前,在宁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在内)大都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教学体系,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讲,课程教育是核心,应该从第一课堂开始抓起,并且和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不断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氛围,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构建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建立职业在线测评网站、成立职业发展协会开展活动等形式不断地推动此项教育的发展。

3.师资力量不足

从目前在宁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看,第一,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的高校不是特别多;第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起步晚;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有待提高。从三个方面来看,严重地制约了在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在调研中发现,从事这门学科教育的师资高校的师资力量十分少,目前授课的教师都是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团干、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中选拔的,经过一段短时间的培训后参与该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目前在宁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4.指导方法单一

经调查显示,目前在宁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指导方法,综合概括起来有职业测评、课堂教学、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存在授课模式生硬单一、指导方法单一、结果不尽如人意等方面问题;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在宁高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在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情况也不同,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忽视了其能动性,由于缺乏服务的个性化,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难以给予学生具体有力的指导。

二、改进在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对策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全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具备的适宜职业需要的综合素质,是大学阶段所接受的各种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系统教育,靠短期行为、“季节性套餐”是万万不行的。学生一入校,从起步教育开始,就应该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使学生有好的行为规范、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危机感、紧迫感,有自我完善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毕业教育阶段构成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建立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又要把阶段性的工作目标与长期的最终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

2.设置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课程设置需要高瞻远瞩,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尽可能把一些最近的成果、经验教训、案例、教育管理理念写入教材或者编入各个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中,不断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保证教学的普及性,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课现有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从事职业研究或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专兼职的教师通过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使科学的、高质量的生涯辅导伴随学生成长成才。

4.加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根据大学生个人特征、匹配能力和社会需要,帮助大学生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的职业,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较充分,了解每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启发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并提出不同的个性化辅导。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个性化职业教育、个性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个性化就业心理指导和个性化创业指导四个方面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8

近几年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是制造型企业缺少基础岗位的技术性工人,一方面又是大量的高职生找不到工作,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能充分认识自身以及确定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能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近几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也受到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和关注。学生的需求左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其独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增强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生源质量却有所下降,部分在校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1)理想信念模糊。“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少数学生中存在。这部分学生文化素质低、缺乏上进心、学习意识淡薄。(2)法规法纪意识淡薄。不遵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不履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违反校规校纪现象严重。(3)价值取向扭曲。追求享乐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淡化。(4)是非荣辱不分。比如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淡漠了。他们对个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见物起心;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在大学中已不同程度的存在。(5)心理素质差。少数学生心情郁闷、自卑自弃、性格脆弱、狭隘独尊、排他心理强、很难与人相睦相处。少数学生以我为中心,封闭自己,不参加集体活动,对校园生活不满意。此外,学生思想行为还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和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二、 思想政治状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1、定位缺乏正确性,致使就业期望值过高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有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社会群体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有高人一等的心理,不能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往往在择业过程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就业范围限制在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岗位,过分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营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影响了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处于两难的境地,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2、诚信品质不足,致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的全面实施与逐步完善,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有些毕业生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在众多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编造了许多的有关证书,在求职材料上做手脚、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敬业及忠诚态度,把所选岗位做为跳板,遇到更好的单位便立即违约,完全不顾及用人单位的处境,让单位措手不及,严重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继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只片面强调就业率,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带来负面效应。

三、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1、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就业观

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观有两层涵义:一是个人在从业过程中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日益深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再加上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等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了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就业观的有效途径。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社会统一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要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身的价值。

2、充分了解目前的形势政策

形势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业形势是一定时期就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就业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根据就业形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使其能够全面把握就业形势、正确理解就业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目标,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实事求是地进行就业定位。

3、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角色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都需要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身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懈努力,从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四、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操作

高职生三年思想特点不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尝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1、大一

通过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自我分析,了解学生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要,并从中掌握他们共性与个性需要的差别,帮助解决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合理定位,确立学习目标。如帮助家庭贫困生解决助学贷款、建立档案、寻找助学岗位等,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只有更好的学习,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人际关系方面有欠缺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沟通。大一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及逐步稳定的时期,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一些有影响的时代人物,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成功与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人生才更加完美。

1、大二

大二学生在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无论是思想、生活还是学习方面,都有较大的转变。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生涯规划目标主要是考取相关的证书等,指导教师应及时提供这些方面的帮助和督促,如提供信息及资料与教务、学工等部门及专业教师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各种实践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认知自身、认知他人、认识社会。如通过组织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到企业认识实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完善自我,了解社会需要,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根本。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9

一、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准职业定位。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校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个人的职业兴趣,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设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找准职业定位。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在社会中寻求和争取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业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可以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突破口,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的岗位需求,使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性。使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给自己一个理性并相对准确的定位,使得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抢业”、“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克服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让大学生能充分就业,在就业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减少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性。

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当前引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仅限于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等,缺乏深入、系统的消化和吸收,难以直接用来指导实践。缺乏相关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是职业规划理论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持。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面向大学生的大规模、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职业指导缺少实证的支持。

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落后。首先各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多由高校的德育教学机构或者就业指导部门,前者负责学生德育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后者则是各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的大多数人员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及择业过程、就业形势政策等比较熟悉,但是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从而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3.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方法存在缺陷。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三、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设置、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组织测评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2.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

3.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应充分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资源,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培训,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自己的专业化队伍建设,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形成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指导模式。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键时期。使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将使其受益终生。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10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例11

【基金项目】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05-02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刚入学的新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入学教育课程中有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更有可能影响今后求职甚至职业生涯的成败。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和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新生尽快了解职业生涯的内涵,转变观念,确定今后的职业目标,并且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爱情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准备期,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在校受教育的阶段,是大学生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也是职业生涯的起点。然而新生刚入学时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所选专业还不太了解,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认为大学生活比较自由,管理比较松,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和要求,处于较迷茫状态。若此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及时进行,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且考虑到实际条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具备适当的变通性。即,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体要随时根据自身实际来评估并调整。

通俗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即:你未来打算选择何种行业,何种职业,何种组织,想达到何种成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等。

二、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1.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已逐渐无法满足就业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因此,要突破高校以往单一的就业指导形式,加入创新就业教学内容,从对学生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生涯可持续所需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激发和扩展自己的潜能,主动创造机会与社会联系。培养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主导方式,在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2.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认知不清、对职业不了解、对社会恐惧等。这些学生难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接收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使大学生准确察觉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并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建立完善适切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涯抉择技巧,根据自我规划,选择最适合的、与自己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

3.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引发大学生对自我理想、自身发展、职业选择等的思考,也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做到自立自强,让新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为将来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加强学生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关系到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因此该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教育和引导新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目标。

2.通过该课程,可引导新生学会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差距,以平常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把握好大学的黄金时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业,奠定未来职业竞争的优势基础。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衔接,使新生尽快融入校风和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形成适合其个体的生涯规划方案,分解目标,落实步骤,最终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需要。

四、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学原则:1.生涯理念和规划意识的传递为第一要务,在所有教学环节中贯穿始终。生涯规划的教育,一定要谈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涯,并以此激励其安排好学习生活。2.明确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并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把生涯规划意识转化为学习和成长动力。

教学方法: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互动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教学方法评价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其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学生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课程定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一门素质教育类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课程重点应放在“不仅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会做”。根据笔者经验,在课程过程中加入“破冰活动”、“兴趣岛”等类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体验”,自己去感悟大学时间的宝贵,真正主动地为自己制定计划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帮助在校学生认识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工作世界、职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探索行为,发掘职业兴趣、潜能、个性特点,价值观等等,从而在求职择业中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形成对个人生涯发展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求职择业是自己的事情,而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学校或父母,从而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为今后职业与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指导学生设立生涯发展的短、中、长期计划,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实施职业发展短期计划,提高学生理性生涯决策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会做。

笔者课程实践发现,在新生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新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以及对自己的专业认识更加客观、清晰。总之,在高校新生中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的实效是值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成功只有主观努力使不够的,关键是方向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自己是可以把握的。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职业的规划者和耕耘者,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为走向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尹作林主编.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国商业出版社

[2]陈正学.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杨艳玲.大学新生适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尹忠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5]杨文建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