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品牌策略的好处

品牌策略的好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9 14:49:27

品牌策略的好处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1

品牌策略可分为统一品牌、个别品牌、分类品牌和品牌延伸这四种,不管企业选择了哪一种,经过科学而有效的运营,都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一个品牌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信誉,赢得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后,该品牌是否可用在其他产品上而使该品牌得以拓展或扩展呢?品牌延伸就属于是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来推出新产品的过程。

一、品牌延伸决策的涵义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借助成功的品牌扩大品牌所涵盖的产品组合,利用成功品牌的声誉推出新产品的过程。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品牌延伸是指借助于现有成功的产品品牌,使之产生与其技术领域或形象相接近的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品牌延伸是指企业推出与原有品牌技术领域关联松散的产品的行为。

1.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的显着优点

(1)一个受人注意的好品牌能使新产品立刻被市场认识和较容易地被接受。

(2)利用成功的品牌声誉可以节省促销费用,分销渠道也容易开拓。

(3)如果品牌延伸获得成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原品牌的影响和企业声誉。众所周知,娃哈哈在食品饮料产品上的成功,是基于当年成功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品牌延伸。

2.品牌延伸也有风险

(1)如果将着名品牌延伸使用到与其形象、特征不相吻合,不相接近的产品领域,则可能有损原品牌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

(2)如果原产品和品牌扩展产品之间在资源、技术方面不存在关联性或不具有互补性,则推出的新产品可能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总之,品牌延伸战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使企业大受裨益,使用不当,则可能使企业深受其伤,因此,作为企业决策者在使用品牌延伸战略的时候切忌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能成功的实施品牌延伸策略,企业还应注意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和延伸方式。

二、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

由品牌延伸的定义可知,延伸的基本前提是核心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延伸的目的是借助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光环产生“晕轮效应”。所以,品牌向何处延伸取决于消费者对核心品牌已有的认知。实施品牌延伸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1.正确选择时机。成功使用品牌延伸决策的企业一般是从单个产品的成功销售做起的,在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得到市场认可后,才可以慢慢进行品牌延伸,即它的母品牌形象必须是很成功的,所以延伸的品牌应较晚推出。

2.有相同的服务系统。即企业在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上应对品牌延伸有所帮助。例如海尔的冰箱、冰柜、空调等都是同一销售渠道,而且这些产品有相同的服务系统,为消费者消除了一切后顾之忧。

3.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具有可移植性或联结性。在实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在新的业务领域是否也是可以信赖的,就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时应和原品牌之间有相似之处。即产品之间有技术专业的连结。

4.新老产品有彼此共享的利益点。企业要品牌延伸必须知道目标消费者对该类产品有多品牌的需求。例如鳄鱼、华伦天奴等知名品牌就拥有包括西装、领带、皮带、背包甚至眼镜等在内的多种产品,这些产品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高档品甚至是奢侈品;都能够提供一个共同的效用,那就是都是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5.延伸产品的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相似。品牌犹如橡皮筋,越延伸就可能变得越疲软,结果往往会导致品牌的个性淡化,给企业带来品牌危机。因此品牌延伸就需要定位准确,在形象使用者方面,也应有相同之处。例如金利来是一个成功的服饰品牌,其品牌的定位是产品的使用者及品牌的象征意义而非功能意义,金利来容易延伸到男式产品,但不易延伸到女式产品。

6.迅速提升延伸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延伸要成功地推广新产品,存在着消费者对品牌麾下产品的认知与联想主要集中于原有产品的障碍。比如海信是靠彩电打响品牌的,由于没有足够的广告火力,空调推广了很久消费者提及空调时能联想到海信品牌的很少。

此外,品牌延伸还应该考虑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市场格局、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企业的财力与品牌推广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品牌核心价值与产品关联度的把握。

三、实施品牌延伸策略的方式

品牌延伸战略并非有百利无害,企业实行品牌延伸战略要冒不小的风险。既然品牌延伸策略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那么如何才能规避品牌延伸策略的风险,大力发挥品牌延伸的功能。在采取品牌延伸行动之前,企业或品牌管理者应该先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这一行动带来的回报是否值得去冒这个风险,机会有多大?

(2)品牌在新市场中应当保持它现有的市场位置,还是给品牌重新定位更好?

(3)品牌延伸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以上问题搞清楚后,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般而言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其一,单一品牌策略。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可以充分借助于老产品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容易形成品牌的规模经济效益,便于发展规模品牌效应,可以节省广告支出,有利于品牌的市场扩张。但是单一品牌策略也存在品牌个性不鲜明,容易造成品牌形象混乱的问题。只有当延伸产品与企业核心产品的特性关联紧密,即产品之间在形象定位、目标顾客、品质、渠道及满足利益等方面相似时,才宜采用此策略。

其二,多品牌策略。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单一品牌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它会为企业通过品牌延伸逐渐向其他领域进军设置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所以企业应考虑多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2

品牌策略可分为统一品牌、个别品牌、分类品牌和品牌延伸这四种,不管企业选择了哪一种,经过科学而有效的运营,都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一个品牌获得了较好的市场信誉,赢得了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以后,该品牌是否可用在其他产品上而使该品牌得以拓展或扩展呢?品牌延伸就属于是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来推出新产品的过程。

一、品牌延伸决策的涵义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借助成功的品牌扩大品牌所涵盖的产品组合,利用成功品牌的声誉推出新产品的过程。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品牌延伸是指借助于现有成功的产品品牌,使之产生与其技术领域或形象相接近的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品牌延伸是指企业推出与原有品牌技术领域关联松散的产品的行为。

1.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的显着优点

(1)一个受人注意的好品牌能使新产品立刻被市场认识和较容易地被接受。

(2)利用成功的品牌声誉可以节!省促销费用,分销渠道也容易开拓。

(3)如果品牌延伸获得成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原品牌的影响和企业声誉。众所周知,娃哈哈在食品饮料产品上的成功,是基于当年成功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品牌延伸。

2.品牌延伸也有风险

(1)如果将着名品牌延伸使用到与其形象、特征不相吻合,不相接近的产品领域,则可能有损原品牌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

(2)如果原产品和品牌扩展产品之间在资源、技术方面不存在关联性或不具有互补性,则推出的新产品可能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总之,品牌延伸战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使企业大受裨益,使用不当,则可能使企业深受其伤,因此,作为企业决策者在使用品牌延伸战略的时候切忌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能成功的实施品牌延伸策略,企业还应注意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和延伸方式。

二、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

由品牌延伸的定义可知,延伸的基本前提是核心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延伸的目的是借助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光环产生“晕轮效应”。所以,品牌向何处延伸取决于消费者对核心品牌已有的认知。实施品牌延伸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1.正确选择时机。成功使用品牌延伸决策的企业一般是从单个产品的成功销售做起的,在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得到市场认可后,才可以慢慢进行品牌延伸,即它的母品牌形象必须是很成功的,所以延伸的品牌应较晚推出。

2.有相同的服务系统。即企业在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上应对品牌延伸有所帮助。例如海尔的冰箱、冰柜、空调等都是同一销售渠道,而且这些产品有相同的服务系统,为消费者消除了一切后顾之忧。

3.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具有可移植性或联结性。在实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在新的业务领域是否也是可以信赖的,就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时应和原品牌之间有相似之处。即产品之间有技术专业的连结。

4.新老产品有彼此共享的利益点。企业要品牌延伸必须知道目标消费者对该类产品有多品牌的需求。例如鳄鱼、华伦天奴等知名品牌就拥有包括西装、领带、皮带、背包甚至眼镜等在内的多种产品,这些产品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高档品甚至是奢侈品;都能够提供一个共同的效用,那就是都是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5.延伸产品的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相似。品牌犹如橡皮筋,越延伸就可能变得越疲软,结果往往会导致品牌的个性淡化,给企业带来品牌危机。因此品牌延伸就需要定位准确,在形象使用者方面,也应有相同之处。例如金利来是一个成功的服饰品牌,其品牌的定位是产品的使用者及品牌的象征意义而非功能意义,金利来容易延伸到男式产品,但不易延伸到女式产品。

6.迅速提升延伸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延伸要成功地推广新产品,存在着消费者对品牌麾下产品的认知与联想主要集中于原有产品的障碍。比如海信是靠彩电打响品牌的,由于没有足够的广告火力,空调推广了很久消费者提及空调时能联想到海信品牌的很少。

此外,品牌延伸还应该考虑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市场格局、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企业的财力与品牌推广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品牌核心价值与产品关联度的把握。

三、实施品牌延伸策略的方式

品牌延伸战略并非有百利无害,企业实行品牌延伸战略要冒不小的风险。既然品牌延伸策略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那么如何才能规避品牌延伸策略的风险,大力发挥品牌延伸的功能。在采取品牌延伸行动之前,企业或品牌管理者应该先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这一行动带来的回报是否值得去冒这个风险,机会有多大?

(2)品牌在新市场中应当保持它现有的市场位置,还是给品牌重新定位更好?

(3)品牌延伸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以上问题搞清楚后,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般而言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其一,单一品牌策略。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可以充分借助于老产品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容易形成品牌的规模经济效益,便于发展规模品牌效应,可以节省广告支出,有利于品牌的市场扩张。但是单一品牌策略也存在品牌个性不鲜明,容易造成品牌形象混乱的问题。只有当延伸产品与企业核心产品的特性关联紧密,即产品之间在形象定位、目标顾客、品质、渠道及满足利益等方面相似时,才宜采用此策略。

其二,多品牌策略。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单一品牌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它会为企业通过品牌延伸逐渐向其他领域进军设置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所以企业应考虑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不但可以克服单一品牌个性不鲜明,难以实施品牌管理的缺点,还可以借助多品牌策略改变商品的品质形象,防止品牌淡化,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多品牌策略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它需要企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进行品牌管理,因此多品牌策略一般较多的被大型公司采用。

四、结束语

在国际间品牌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壮大自身实力,品牌延伸策略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4):122-150.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3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情况也日趋激烈。创造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是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经济利润的重要手段。创造有特色的企业品牌营销策略,不但要重视品牌的渗透力,打动消费者,还要注重市场营销品牌策略的实时创新,使品牌营销跟上市场发展,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

1 品牌概述

1.1 品牌概念

品牌是指一种产品不同于同类产品中的其他商品的明显特征,这种特征是产品保持不同于同类产品的优点,是企业产品及其产品创新方面的集中点。产品的品牌一般是企业产品的重要特征,并且可以通过文字等进行简单的描述。它一般由文字和LOGO组成,而LOGO由统一的图片及色彩等要素组成,这些就是企业产品的形象标识。另外品牌的文化也是企业发展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而且品牌也是企业产品的重要宣传手段。

1.2 品牌作用

品牌的创立与发展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品牌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加大了企业产品的社会效应,而且也增长了我国经济的软实力,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品牌的重要作用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品牌是一个企业整体经济实力的表现。一个企业的品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经济及产品技术的投入。因此只有当企业本身的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有可能打造出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才能确保企业在行业竞争时具有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品牌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实力;其次,品牌是保证企业产品持续创新,提高竞争力的主要举措。企业的产品品牌是企业主要生产技术及企业文化的体现,在企业品牌的持续发展中,为了达到市场的产品要求,企业要持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及投产以保证企业的品牌作用。这样品牌促进了企业产品的不断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确保了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最后,品牌也是企业加大资本运作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品牌宣传提升产品销售量,为企业的产品确保了一定的消费群体,推动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及资金成本的运作,形成一种良性发展趋势,企业品牌的发展促进企业资本的发展,资本发展又加大企业品牌的投放。如此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1.3 品牌特征

品牌打造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品牌特点也是企业达到市场销售共赢的有效方式。重视品牌,推动企业的销售与发展。第一,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有效包装,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企业通过精心研发出企业的品牌产品,所以品牌代表着企业产品的创新历程,体现着企业的文化发展精髓,品牌包含着企业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等;第二,品牌的社会价值。企业品牌不但代表着企业发展的自身价值,也代表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产品通过品牌宣传投放到市场,并在市场中产生有效的品牌效果,为企业提高社会辨识度,带动企业其他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围绕人们对高品质的要求,创造品牌可以加大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品牌是企业敲开市场的试金石,掌握企业的品牌发展就是抓住企业的发展动力。企业的品牌代表着企业产品的主要特点,而且企业品牌也包含了企业的文化,品牌的创新与推广本质上也是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精神源泉。

2 品牌策略概述

2.1 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是目前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所采用的重要营销举措。企业通过梳理良好的企业发展品牌,将运用合理的营销手段和市场发展状况,拟定出一套全新的营销模式,品牌营销策略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品牌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提升企业品牌发展与经济利益的空间,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有效举措。所以,加大品牌策略对企业产品营销的作用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品牌策略特征

品牌策略是企业营销中的重要手段,注重把握品牌策略特征,为促进企业营销策略创新提供合理依据。

2.2.1.品牌策略以“品牌”为核心。企业加大品牌的宣传既是为企业产品的销售开拓市场,又是为企业的产品营销增加手段。企业营销品牌策略的开发围绕品牌展开,并整合产品的销售与品牌的设计,品牌策划及品牌的深度推广等有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以达到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量。

2.2.2.品牌策略以企业发展为目的。获取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健康运作的基本前提。企业通过品牌营销策略体现企业发展的延续性。利用品牌策略加大企业产品的推广提高企业的社会认知度,提高社会对企业的文化及产品质量的接受程度,另外企业利用品牌营销策略调查大众的消费要求,以此推动企业产品持续创新,加大市场销售,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品牌策略现状

加入世贸后,我国的企业逐渐以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为目标,而且注重专业化与品牌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品牌发展中依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缺少创新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依然处于直接式的品牌效应的应用,欠缺有效的品牌创新,这样引起了企业的品牌与产品创新不能协调发展,引起企业品牌营销策略达不到将产品特征完美体现的效果,阻碍了企业新产品的生产及品牌的长期发展。

第二:缺少实效性

品牌策略对企业营销的实际作用由于科技创新而失去了实效性,引起产品营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企业的品牌策略创新发展速度大大滞后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品牌策略,也未达到其经济效果。

第三:营销手法不灵活

目前,大多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品牌策略对企业产品营销的促动作用,但是因为对市场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细致,而降低了品牌策略对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其应用方式单纯依赖品牌效应的推广,对品牌策略的具体运用手段不够多样化,极大削弱了品牌策略对产品营销的经济效果。

4 品牌策略创新研究

4.1 品牌策略观念的创新

品牌策略意识的创新,主要指企业在市场营销要有创新意识,因为只有思想上意识到创新,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品牌策略的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性品牌策略观念,即要放眼世界,要有满足全球顾客需求产品的观念。我国加入世贸后,我国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受到很大的挤压,这就说明我国企业要树立品牌策略意识,并放眼世界的消费市场,打造出企业品牌的新领域。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在世贸框架下,要将自己的品牌产品进入世界的领域,则必须研究世界市场的需求,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把握消费热点,制造和研发出满足大多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供丰富的消费内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2)认知品牌策略观念。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企业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来进行企业产品的推广,扩大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认可企业产品,产生消费需求。认知品牌策略是促进品牌营销、品牌产品的整合。我国企业在宣传企业品牌时,要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及认知品牌策略的观念。

4.2 注重品牌效应,推广品牌营销

品牌也是企业的一种商品。如今大众的品牌消费意识越来越重,企业也要注重品牌意识,推广品牌营销。品牌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品牌产品宣传引起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关注企业产品,并逐步建立企业的产品形象。企业处于市场竞争中随时都会产生经济危机,接受种种的考验,淘汰是市场竞争永远的旋律。要想处于市场竞争中有利位置,就要加大企业的品牌效应的推广。推广品牌策略,应坚守以产品质量为基本,服务为补充的方法。在市场竞争中,只有高品质的产品质量才能打造出品牌,创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再加上较好的售后服务,才能产生较好的企业产品销售量。市场经济下,市场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没有市场企业就无法生存,没有市场的拓展企业就没有发展空间。重视品牌效应,创新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4.3 品牌营销策略方面的创新

品牌营销策略方面的创新,是指企业加大在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力度,开创新的品牌营销策略模式,吸收利用国内外优秀企业的营销手段。品牌营销策略方面的创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企业关系营销,企业关系营销的重点是以企业关系为主要基本指导思想,发展、保持与企业产品有着较好合作关系的关系,加强维系与消费者的合作关系,保持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以此获取较稳定的经济效益。(2)组织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在强大的网络资源来推进品牌营销策略。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营销将是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的重要渠道。(3)利用知识营销,通过介绍产品的科技创新或有关产品的科普知识宣传,达到发展和增大市场营销的目的,知识营销是现代化企业市场营销的新手段。(4)无缺陷营销,企业在品牌营销时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主要以产品设计满足要求,生产时注重产品质量,销售时能突出特点满足客户要求,这样做到产品全过程的无缺陷,与消费者建起较好消费关系,带动企业的发展。

5 总结

研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品牌策略营销的创新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找到营销的策略,促进企业品牌产品创新与营销手段的创新平衡发展。并且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探寻创新与有效营销手段的方向,确保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4

一、两种品牌策略的概念理解

当一个企业是著名的企业,其企业名称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样的企业就可以考虑采用平行品牌策略。平行品牌策略的构成方式是,企业名称与某上一个具体产品的个别品牌名称合在一起,来共同完成以一个具体产品的品牌命名。在这其中,企业名称被称为主品牌,个别产品的品牌名称被称之为副品牌。因此,平行品牌策略又被称为主副品牌策略。

一个著名的企业可以灵活地根据需要设置许多副品牌,并在每一个副品牌前面冠以企业的名称来共同组成一个主副品牌。著名企业的名称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给了许许多多的副品牌以强有力的支撑,而每一个个性鲜明的副品牌又传递出了某一类具体产品的独特个性。

采用主副品牌策略的企业,可以避免像同一品牌那样的一损俱损的局面,即便是某一个产品在某一个市场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由于副品牌将它与企业的其他众多不同副品牌的产品隔绝,所以不会将不良效应传导到企业其他众多的产品身上去。采用主副品牌策略的企业,在制定广告策略时,可以将重心放在传播主品牌身上,只要主品牌深入人心,就能给许许多多个副品牌带来有力的支撑,从这一点看,主副品牌策略在广告费用支出上,显得重点突出,很有针对性。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明明只生产同一种产品(比如上海牙膏厂生产的牙膏),却故意地为这唯一一种产品设置不同的品牌名称;或者企业虽然生产许多种类的产品,但是在同一种产品中(如宝洁公司的洗发水),故意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

企业采用多品牌策略的意图,首先是为了促销。因为在具体商店中同一种产品出样的货架或者展示位置有限,多一个品牌就多占领一个展示位置,这样就提高了被消费者选中的概率;其次,有一些消费者可能是品牌转移者,要抓住他们,多品牌策略就很有效;再次,企业为其同一种产品设置不同的品牌,还有为了达到细分的目的,虽然是同一种产品,但是由于品牌不同,于是就用不同的品牌来有针对性地划分与凸现不同的消费者群。

二、从平行品牌角度出发对两种品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1.平行品牌能够造成一种企业中的众多产品之间既相对统一性又有各自独立性的特点,即从主品牌角度看,这些产品具有相对统一性,而从副品牌的角度看,这些产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当主品牌的无形资产给各个副品牌带来支撑与帮助时,这就是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统一性的表现;当某个副品牌发生危机时,又由于各个副品牌的不同与它们之间的相对隔离,有限度地防止了“一损俱损”现象的发生,这又是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看,多品牌策略具有了品牌之间相对独立性的优点,却缺乏它们之间的相对统一性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因为这种品牌策略无法对一个已经成功的品牌或者企业名称进行延伸与共享。

2.在平行品牌策略中,企业广告的重心应该在主品牌上。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不管拥有多少副品牌,它只要集中投入精力与财力去塑造一个主品牌即可。比如海尔可以拥有许多副品牌,但它只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个广告“海尔,真诚到永远”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够给许许多多的海尔副品牌以极大的支撑与帮助。因此,平行品牌策略对企业产品与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费用的节省,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而多品牌策略如果要推广产品的话,就必须一个品牌一个品牌地单独做广告以及单独做其他促销方案,这样将非常耗费企业的推广费用。如果一个企业的品牌数量非常多的话,其推广费用将是企业的一项巨大的开支。也只有像宝洁公司这样的财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挥洒自如地为其属下的众多品牌一个一个地单独做促销方案。

3.平行品牌策略能够通过主品牌的统一传播,提高公司的整体识别度,不断强化公司的稳定、统一的形象。虽然平行品牌中,主品牌的知名度可以给众多副品牌的有力支持,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但是,反过来,成功的副品牌也同时在为主品牌的建设“添砖加瓦”,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完善主品牌的内涵,提升与巩固主品牌的价值。多品牌策略由于在各个品牌中并不包含公司名称的信息,因此,对公司整体形象以及无形资产的建设与塑造,并不像平行品牌那样直截了当,因为消费者在购买这个具体品牌产品时,很少在脑子想到它背后的公司名称。当然,这样做,一旦发生个别品牌危机时,公司受到的牵连度要最小。而平行品牌策略,其副品牌的成功与否,通过其对主品牌所发生的牵连,对公司的形象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这样的影响,较之统一品牌策略要小一些。

因此,可以认为,主副品牌策略在对公司形象的影响上,是一把双刃剑。当副品牌成功时,对主品牌的形象塑造是一个极大的帮助;而一旦副品牌失败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声誉。

4.平行品牌策略比较适合用在企业的同心多角化战略上,也就是说,其品牌策略的运用范围大致有一个核心方向。这样做,既可以让消费者感到企业在某一个领域很具有实力,并在这个领域范围内具有权威感;同时,丰富的副品牌又给企业增加了新鲜感,使消费者感到企业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由于主副品牌策略中,主品牌所表示的是企业的名称,如果企业采用综合多角化战略,那么主副品牌策略就会用在差异非常大的、完全不相干的两类产品身上,这样的结果,就会使得消费者对企业的特长与核心技术发生怀疑。如果企业已经在某一方面独树一帜,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个鲜明的独特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将其主副品牌策略运用到与原先已经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域完全不相一致的产品上去,会使消费者产生心理认知上的困难,从而产生了不信任感。而多品牌策略由于其企业的名称并没有在品牌中出现,消费者只是看到一个个单独的独立品牌,所以,这种品牌策略可以将运用到完全无关的领域中去,并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5.平行品牌中的主品牌由于是公司的名称,所以没有什么好再进一步修改与策划的。但是,平行品牌中的副品牌的设立与策划,却大有经营者发挥创意的空间。首先,由于公司名称往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是一个生造词,那么,副品牌一般要能够比较直观、形象地表达产品的优点和个性形象。比如,解放牌卡车,将自己的某一款卡车命名为“解放三吨王”,“三吨王”这个副品牌,非常形象、直观地表达了产品的个性特征,其目标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鲜明的品牌名称与产品形象。麒麟啤酒要将自己的啤酒命名为“麒麟一番榨”啤酒,这个副品牌中隐含着麒麟啤酒一直所着重宣传的其啤酒只取第一道麦汁的含义。

第二,在品牌的语言风格上,副品牌还应该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由于主品牌既然表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副品牌应当能够将一个具体产品的鲜明形象活生生地刻画出来。比如松下曾经将在中国销售的彩电命名为“松下画王”,曾经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并引发了中国彩电业命名中一轮“称王称霸”的风潮;松下的洗衣机命名为“松下爱妻号”,也曾经风靡一时。

第三,副品牌一定是比主品牌内涵丰富、适用面窄。这是因为,副品牌由于要直接表达具体产品的特点,要刻画具体产品的鲜明形象,在品牌命名上,就会很自然地选择内涵丰富、又仅仅适用某一具体产品特征的词汇来表达。比如,东芝公司曾经将在中国发售的一款具有朝上放置的低音喇叭的大屏幕彩电,命名为“东芝火箭炮”,之后,我国的彩电企业TCL也将自己的一款具有低音炮的大屏幕彩电命名为“TCL巡洋舰”,而我国另一家彩电厂家康佳却将自己的一款用在儿童房内的外壳色彩艳丽的卡通型14英寸迷你彩电命名为“康佳七彩小画仙”。从这些的彩电副品牌的命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副品牌具有内涵丰富、适用面窄的特征。因为,一台卡通型的14英寸迷你彩电就不可能用“火箭炮”或“巡洋舰”来命名,而同样道理,一台具有低音炮的大屏幕彩电,也不适合用“七彩小画仙”来命名。统一集团的果汁类饮料的副品牌命名,更典型地表达出了副品牌具有适用面窄的特点。统一集团的果汁,其主副品牌分别有:统一鲜橙多、统一蜜柑多、统一密桃多、统一葡萄多、统一菠萝多、统一荔枝多、统一苹果多等等。

第四,主品牌如果已经有代表具体产品类别的意味了,则副品牌要突出传递与体现其所代表产品的类别差异。一般来说,主副品牌策略中主品牌是一个抽象、生造的名词,比如Haier,但是,有一些公司的名称在其长期的经营历程中,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具体的产品类别代表的概念,这个时候,企业在生产其他产品的时候,如果决定运用主副品牌策略,则要慎重地考虑到其主品牌已经具有了代表某类具体产品的意念,则副品牌一定要从主品牌给人所带来的产品类别印象中突围出来,要传递出与主品所代表的产品类别所不同的差异性。比如雀巢(Nestle)这个企业名称,确实给消费者不是鸟巢的意思,而是消费者一看到雀巢这个词,就想到了咖啡。那么,雀巢公司在生产非咖啡类的产品时,如果是运用主副品牌策略的话,那么其副品牌一定要传递出类别差异来。比如,雀巢公司生产的巧克力,使用了“雀巢奇巧(KitKat)”,雀巢生产的牛奶使用的是“雀巢全仕奶”,雀巢的休闲食品被冠以“雀巢可可味滋滋”、“雀巢蛋奶星星”、“雀巢果然多”等主副品牌。这些副品牌的运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让这个品牌从原有主品牌的咖啡意念中脱离出来,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了类别差异。

多品牌策略由于是在同一类产品中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所以它并不承担着要划分类别差异的功能。但是,如果将多品牌策略所适用的具体产品,从一个类别延展到另一个类别中去,那么,品牌策划如果也能表现出从原来产品类别中脱颖而出的细微差异,则消费者对不同类别产品中的各个不同的品牌进行有效的分辨与识别,将会产生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宝洁洗发水中的中文品牌“飘柔”,就隐含着能使头发造型更美、更柔顺,从而造成长发飘飘的效果,宝洁婴儿纸尿裤品牌“帮宝适”,很显然,从品牌名称的构词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产品的大致功能与适用范围,而宝洁洗发水中的英文品牌海飞丝(Head & Shoulder),从英文意思上理解是“头和肩”,隐含着头屑是从头掉到肩上的这一用意,从而使人联系到该洗发水的功效。

但是,多品牌命名与平行品牌中的副品牌命名也有区别,那就是多品牌命名不一定严格限定其具有某种特殊、具体的特指含义,比如宝洁洗发水的中文品牌“潘婷”,其中并没有特指或者暗含的特殊意义。因此,多品牌策略中的同一类产品的品牌命名,并没有一定要求要具有某种内涵丰富、适用面窄或者形象生动的要求,但是如果这样做也未尝不可;而平行品牌中的副品牌,则通常要符合这些特殊的要求,以形成与主品牌分工不同、各司其职的效果。

6.平行品牌策略最适合用在企业采用同心多角化的战略中,即企业的多角化扩展的程度与范围,没有超越企业原有核心产业与核心技术的范畴。因此,这就带来平行品牌策略的一个特点,其副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种类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平行品牌策略中的副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类别一般是在企业同心多角化的范围之内。在海尔的众多副品牌中,基本上都没有能够超越大、小家电产品的范畴,如果有朝一日海尔的副品牌代表的产品类型与家电产品的形象太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让海尔的副品牌去代表煤炭、钢铁、快餐和服装等行业的产品,那么这样的平行品牌策略一定会遭致失败。也就是说,海尔的平行品牌策略中的副品牌,要受到海尔同心多角化中的那个核心产业与核心技术的制约。

而多品牌策略由于是指在同一类产品当中采用不同的品牌,从这个角度看,不存在其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类别是否受限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如果在同一类产品中都可以使用众多不同的品牌,那么,在不同类的产品中,当然其品牌也更不会相同。比如,宝洁公司在洗衣粉产品中,既可以用“碧浪”,也可以用“汰渍”,那么宝洁在非洗衣粉产品中,更可以用不同的品牌了,比如薯片可以用“品客”,牙膏可以用“佳洁仕”,卫生巾可以用“护舒宝”等等。因此,从宏观的角度看,多品牌策略的品牌运用是不受产品种类限制的。

7.平行品牌的原理,由于是由企业名称再加上个别产品品牌名称所构成的,所以,平行品牌策略的品牌命名层次最多不能超过两层。主品牌代表该产品的出处与来源,副品牌则代表该产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消费者因为副品牌所传达的具体产品独特、鲜明的形象,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因素的冲动,但这还不足以使消费者下定决心去购买该产品,只要当消费者被副品牌深深吸引,然后上溯去追认其主品牌,发现其主品牌是一家富有声誉、实力雄厚且在该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时,从而从喜欢副品牌的情感因素因上升为对主品牌认知的理智因素,两者结合起来,促使消费者义无反顾地购买该产品。在这里,平行品牌的两层结构,功能各异,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消费者的同一个诉求。比如,海尔小神童洗衣机,消费者看到小神童这个副品牌,觉得非常亲切、惹人喜爱。一个“小”字儿,传达出了紧凑、迷你,能够节省使用者家里的空间等概念;而“神童”这个词,则表达出这台洗衣机即灵巧、智能,而且还富有高科技的技术含量,比如能使消费者联想到了微电脑控制、全自动、智慧型等等概念。

但是,如果一台洗衣机仅仅被命名为小神童,要求消费者痛下购买决心也许十分困难,因为消费者不知道生产这台听起来饶有趣味的洗衣机的,是哪一家工厂,那家工厂实力是否雄厚,在洗衣机制造领域是否具有特长或经验,他们的售后服务是否可以信赖,会不会是“三无”产品等等。于是,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当他们从醒目的主品牌中发现,这台洗衣机是海尔的,一切疑虑将烟消云散,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海尔是一家大企业,在生产洗衣机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他们所具有的企业信誉与出色的售后服务都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平行品牌策略中的主副品牌层次超过两层以上,就破坏了平行品牌策略赖以构成的原理,会给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上带来混乱和矛盾。比如,日立公司在中国销售的一款洗衣机,被命名为“日立好用”洗衣机,曾经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家电商场占据着显著的位置,非常引人注目。在这里,“日立”是主品牌,“好用”是副品牌,其副品牌的构词与用意也都非常生动、通俗,符合我们前面所阐述的副品牌策划的具体要求。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日立公司在“好用”的旗帜下,又推出来一款新的洗衣机,名叫“好用悄悄静”,应该说“悄悄静”这个名称如果用作副品牌,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这样一来,日立原来的主副品牌的构架发生了变化,品牌层次突破了两层以上,变成了三层。在日立的广告中,在同一幅画面里,同时出现了“日立”、“好用”和“悄悄静”三个品牌名称。

上海冠生园集团有一个营养性的黄酒,名字叫“和酒”。冠生园集团为自己的集团设计了一个品牌标志,即“生”字牌。由于“和酒”是由冠生园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华光酿酒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而华光酿酒药业有限公司又有一个品牌标志,那就是“华佗”牌,于是,在和酒的包装和广告中,出现了“生”字牌、“华佗”牌和“和酒”三个品牌同时亮相的场面,接着,上海冠生园集团又将“和酒”中五年陈的“和酒”命名为“金色年华”,并在广告中同时出现“生”字牌、华光酿酒药业、和酒和金色年华等四个层次。

如此一来,消费者在认知和酒产品时,大脑就开始发生了混乱。“和酒”作为一种营养性的黄酒,消费者到底因为哪一个品牌概念而买它?消费者因为“冠生园”而买它?因为“华佗”而买它?因为“和酒”而买它?还是因为“金色年华”而买它?就连商场里的营业员也发生了认知的困难,笔者曾经在上海农工商超市金沙江路大卖场里,发现营业员将一款三年陈和酒赫然标识为“华佗”牌。

当平行品牌的两层品牌结构遭到了破坏,变成三层以上之后,消费者的心智也受到了混淆和破坏,从而使得平行品牌策略的成效全功尽弃。因此,我们认为,平行品牌策略的品牌名称构成不能超过两层。而多品牌策略由于公司的名称隐藏在背后,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只有一个品牌名称或标志,所以根本不存在要不要超过两层的问题。

8.企业在决定采用平行品牌策略时,有一个现象要注意,那就是如果企业的名称被广泛用在了主副品牌的主品牌中,那么,企业的名称最好不要再去直接代表平行品牌策略中所代表的类别产品以外的其他类别的具体产品,即去亲自担当另外类别产品中具体产品的品牌名称。前文曾论及,平行品牌策略最好运用在企业的同心多角化战略中,也就是说,主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范围大致有一个方向,而众多的副品牌的运用,使得主品牌得以超脱出来,变成了一个大致代表某个领域产品的抽象概念。而企业如果在将这个副品牌名称同时直接运用到其他类型的具体产品身上时,企业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就开始模糊了。

还是举冠生园集团作为例子。如果冠生园集团以“生”字牌作为主品牌去统领冠生园旗下众多的食品类产品的副品牌,那么,“生”字牌就应该是一个抽象、超脱的概念,这样才能与具体的、纷纭复杂的副品牌相得益彰。但是,冠生园集团不知为何用意,又将一个很小的具体产品――蜂蜜――直接冠以了“生”字牌;另外,又将另一个很小的、不起眼的产品――苏打饼干――直接命名为“冠生园”牌。如果冠生园这个名称直接拿去代表蜂蜜和苏打饼干,那么,就和作为众多副品牌统领的主品牌所具有的超脱、抽象的形象相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品牌策略的失败和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发生混乱与困难。

采用多品牌策略,其公司名称是作为一种标明产品的出处和来源,是躲藏在产品品牌背后的,企业并不在某个具体产品中去着力宣传、突显或者让消费者注意其公司名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名称当然可以标注在企业任何类型产品的落款处,以证明产品的出处或生产者。

三、小结

总之,从多品牌与平行品牌这两种类型的品牌策略来看,实施多品牌策略,企业经营者的意图是要淡化企业形象,故意使单个的品牌之间减少联系,突出每个品牌的独立性,使消费者只注意与记忆单个的品牌,而忽略背后的企业名称;而实施平行品牌策略,企业经营者的意图是要强化和利用企业名称的强大无形资产效应,故意使每个个别产品的副品牌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这种内在关联性是以主品牌作为纽带维系起来的,促使消费者在辨识每一个副品牌时,都强烈地受到了主品牌的冲击与感染。

正由于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产品给消费者所产生的预期感受不同,所以其制定与运用的品牌策划也不同。不同的品牌策略,最终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与具体产品的感受与认知。而每一种具体的品牌策略都有自己非常明显的优点与缺点,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要仔细研究与辨别每一种具体品牌策略的优点与缺点,辩证地对这些品牌策略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目标顾客与目标产品的具体特性,找出一种最合适、最有效的品牌策略来为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服务。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Gary Armstrong, Philip Kotler.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7e)[M].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3.241- 249.

[2]Charles W. Lamb, Joseph F. hair, Carl McDaniel. Marketing(Third Edition)[M].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1996.281-310.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5

1.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的显著优点

(1)一个受人注意的好品牌能使新产品立刻被市场认识和较容易地被接受。

(2)利用成功的品牌声誉可以节省促销费用,分销渠道也容易开拓。

(3)如果品牌延伸获得成功,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原品牌的影响和企业声誉。众所周知,娃哈哈在食品饮料产品上的成功,是基于当年成功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品牌延伸。

2.品牌延伸也有风险

(1)如果将著名品牌延伸使用到与其形象、特征不相吻合,不相接近的产品领域,则可能有损原品牌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就是一个沉重的教训。

(2)如果原产品和品牌扩展产品之间在资源、技术方面不存在关联性或不具有互补性,则推出的新产品可能难以被消费者接受。

总之,品牌延伸战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使企业大受裨益,使用不当,则可能使企业深受其伤,因此,作为企业决策者在使用品牌延伸战略的时候切忌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能成功的实施品牌延伸策略,企业还应注意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和延伸方式。

二、品牌延伸的基本准则

由品牌延伸的定义可知,延伸的基本前提是核心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延伸的目的是借助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光环产生“晕轮效应”。所以,品牌向何处延伸取决于消费者对核心品牌已有的认知。实施品牌延伸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1.正确选择时机。成功使用品牌延伸决策的企业一般是从单个产品的成功销售做起的,在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得到市场认可后,才可以慢慢进行品牌延伸,即它的母品牌形象必须是很成功的,所以延伸的品牌应较晚推出。

2.有相同的服务系统。即企业在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上应对品牌延伸有所帮助。例如海尔的冰箱、冰柜、空调等都是同一销售渠道,而且这些产品有相同的服务系统,为消费者消除了一切后顾之忧。

3.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具有可移植性或联结性。在实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在新的业务领域是否也是可以信赖的,就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时应和原品牌之间有相似之处。即产品之间有技术专业的连结。

4.新老产品有彼此共享的利益点。企业要品牌延伸必须知道目标消费者对该类产品有多品牌的需求。例如鳄鱼、华伦天奴等知名品牌就拥有包括西装、领带、皮带、背包甚至眼镜等在内的多种产品,这些产品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高档品甚至是奢侈品;都能够提供一个共同的效用,那就是都是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5.延伸产品的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相似。品牌犹如橡皮筋,越延伸就可能变得越疲软,结果往往会导致品牌的个性淡化,给企业带来品牌危机。因此品牌延伸就需要定位准确,在形象使用者方面,也应有相同之处。例如金利来是一个成功的服饰品牌,其品牌的定位是产品的使用者及品牌的象征意义而非功能意义,金利来容易延伸到男式产品,但不易延伸到女式产品。

6.迅速提升延伸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延伸要成功地推广新产品,存在着消费者对品牌麾下产品的认知与联想主要集中于原有产品的障碍。比如海信是靠彩电打响品牌的,由于没有足够的广告火力,空调推广了很久消费者提及空调时能联想到海信品牌的很少。

此外,品牌延伸还应该考虑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市场格局、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企业的财力与品牌推广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品牌核心价值与产品关联度的把握。

三、实施品牌延伸策略的方式

品牌延伸战略并非有百利无害,企业实行品牌延伸战略要冒不小的风险。既然品牌延伸策略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那么如何才能规避品牌延伸策略的风险,大力发挥品牌延伸的功能。在采取品牌延伸行动之前,企业或品牌管理者应该先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这一行动带来的回报是否值得去冒这个风险,机会有多大?

(2)品牌在新市场中应当保持它现有的市场位置,还是给品牌重新定位更好?

(3)品牌延伸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以上问题搞清楚后,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策略的时候,一般而言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其一,单一品牌策略。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可以充分借助于老产品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容易形成品牌的规模经济效益,便于发展规模品牌效应,可以节省广告支出,有利于品牌的市场扩张。但是单一品牌策略也存在品牌个性不鲜明,容易造成品牌形象混乱的问题。只有当延伸产品与企业核心产品的特性关联紧密,即产品之间在形象定位、目标顾客、品质、渠道及满足利益等方面相似时,才宜采用此策略。

其二,多品牌策略。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单一品牌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它会为企业通过品牌延伸逐渐向其他领域进军设置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所以企业应考虑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不但可以克服单一品牌个性不鲜明,难以实施品牌管理的缺点,还可以借助多品牌策略改变商品的品质形象,防止品牌淡化,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多品牌策略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它需要企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进行品牌管理,因此多品牌策略一般较多的被大型公司采用。

四、结束语

在国际间品牌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壮大自身实力,品牌延伸策略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法宝。

【摘要】21世纪,全球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全世界的千家万户。而作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品牌延伸策略,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应深度理解品牌延伸的涵义,优点及缺点,还应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企业在实施此决策时关键的因素,即品牌延伸决策的基本准则以及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产品延伸。

【关键词】品牌延伸基本准则延伸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22-150.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6

历史形成多品牌

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出现资产并购、企业重组会形成自然品牌积淀。比如格林柯尔。格林科尔在入主科龙集团后,就必须面对科龙历史沉淀下来的科龙、容声、康拜恩、华宝等品牌,2003年05月,格林柯尔控股美菱,这样格林柯尔旗下就出现了四个冰箱品牌(科龙、容声、美菱、康拜恩)、三个空调品牌(科龙、华宝、康拜恩)的多品牌交叉运营的品牌格局。同样,TCL集团在市场并购过程中也出现了TCL、乐华、施耐德等多品牌并存市场局面。历史原因形成的多品牌我们认为由于多种原因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学会在历史遗留的多品牌领域奋然前行。

竞争需要多品牌

与中国家电业被迫接受多品牌战略不同,中国的快速消费品在宝洁、联合利华的示范下,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主动选择了多品牌战略。日化、食品、烟草等行业,造牌运动从未停止。如丝宝集团的舒蕾、风影、顺爽等,拉芳集团的拉芳、现代美、雨洁、缤纯等。五粮液集团的五粮液、五粮春、金六福等。快速消费品的多品牌战略主要是基于市场竞争需要以及消费定位需要。因为多品牌策略的主动性,快速消费品的多品牌战略在运作上比较活跃。

发展创造多品牌

当企业进行多元化运营时,选择多品牌战略成为企业必然结果。如中国希望集团很多区域性品牌、白酒企业策略性品牌等。在手机行业这种发展需要推动的多品牌战略也十分明显。如普天通讯集团的波导、首信、CECT、普天、东信等手机品牌。

形成多品牌的原因有时还是基于文化背景需要。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一系列碳酸类饮料以及果汁类饮料品牌。

对于多品牌战略,行业类一直有比较强烈的争论声,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如家电。但是就好象我们知道人口众多是中国一个现实一样,中国的所有政府策略都必须是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可能来发动一场战争迅速消灭中国庞大的人口。同样道理,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使中国家电业进入单品牌经营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基于中国家电企业多品牌现状,组织有效的多品牌管理、经营体系。任何超越中国家电现实的理想和理论可能都不会为中国企业家所瞩目。

中国企业多品牌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的多品牌策略之所以受到专业人士的口诛笔伐,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多品牌管理上确实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难以忍受的低级错误。中国的企业家在信息接受传递中出现严重信息失真,导致中国企业多品牌经营外表上形势一片大好,内在却危机四伏。试举一些中国国内企业多品牌经营的问题点供参考。

1、定位高度重合  内斗不断

品牌定位的高度重合使中国企业面临着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当推出新品牌时,没有击败竞争对手的品牌,往往是首先击败了自家的品牌。

有一个白酒企业,非常精心地推出一个自认为定位比较清晰的白酒品牌某某家酒,经过轰轰烈烈市场推广,该白酒品牌迅速在区域市场风起云涌,但不久他们就发现,企业原来的老品牌市场份额大面积委缩。企业大叫冤枉,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两个品牌是有着比较清晰的差异化定位的。但关键是这种定位只是企业的一相情愿,至于消费者沟通,该企业只是在报纸上做了一些平面说明,消费者的市场测试完全成为摆设。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企业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因此,中国的品牌往往成为市场流星,很少成为像外资企业的恒星品牌。

中国家电业多品牌战略是最受非议的行业,为什么?因为中国家电业的雷同面孔使中国消费者很难建立差异化消费需求。因此错误的不是多品牌战略,而是多品牌定位策略。我认为,从目前中国市场复杂的消费结构、复杂的消费观念、复杂的经济地理去看,我以为中国市场客观上存在多品牌运作的市场空间,只是看中国家电企业宏观把握多品牌的能力。在我的《格林柯尔系冰箱品牌定位思考》中会有关于中国家电企业多品牌运作的一系列观点供参考。

2、资源严重失衡  营养不均

我们在进行品牌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在品牌资源匹配上缺乏起码的常识。

首先是喜新厌旧。中国企业对新品牌总是情有独钟,新品牌很容易出成功,因此往往中国企业推出新品牌就是老品牌沉默的时候。消费者在浮躁的心态引导下变也迅速地做着移情别恋式的消费尝试;

厚此薄彼的调整资源分配。可能是基于人事变动,可能是出于审美价值的变化,可能是品牌本身的先天不足,中国企业的多品牌战略永远在上演厚此薄彼的闹剧。

3、手段极其匮乏  创新不亮

中国式教育是以创造共同价值认知为特征的求同教育。因此,中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答案是惊人相似。西方教育是以创造差异化为特征的教育,所以,哈佛对优秀学生的认定标准是独立思考精神、广泛的兴趣、创新意识。

由于国家教育的求同属性,中国企业的品牌手段高度雷同,即使不是同一个人,当有相同的教育背景时,我们的品牌手段便变得似曾相识。更何况有一些企业多品牌策略完全出自一人之手。除非品牌策划者是一个阅历丰富、视野开阔、知识广泛、兴趣高雅、特立独行的通才,否则,中国企业的多品牌战略一定只会是面目相似的复制品。所以,品牌专业人士往往出于对企业的爱护大声疾呼推动单一品牌战略。

4、命名语言干瘪  僵化腐朽

中国的方块汉字以多含义、多想象而著称,中国的汉字组合也是以词汇众多而闻名。但面对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我们的多品牌策划往往在命名上显示非常的弱智!中国人对于名称的玩味与把握较西方国家更加讲究,所以中国古代的个人名字中会有小名(通俗)、大名(正式)、别名(性格)、字(社会地位)。然而,综观我们企业的品牌命名有时让人非常费解。

在企业品牌命名上,我认为古代与现代有两个著名文学家的命名技巧值得品牌策划人员借鉴。其一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命名的技巧,另一个就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小说家金庸。通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是取得命名能力的法宝。胸无点墨何谈才情勃发。

品牌命名在安徽白酒行业显得十分明显。安徽白酒企业在品牌命名上显得让人难以忍受蹩脚。十年窖、五年窖、八年窖、百年某某、精品某某、在白酒主品牌名进行前后缀式的延伸都显示出安徽白酒企业在品牌命名上江郎才尽式的品牌创意能力,这样的品牌命名纯粹是在跟中国消费者玩文字游戏,纯粹是在考验中国消费者文字辨别耐性。消费者在这样情况下只能选择模糊。

6、市场动作失真  自相矛盾

我们在从事品牌管理咨询与品牌推广中发现一个问题,企业的老总在谈到市场推广时非常兴奋,但谈到品牌推广便不知所措。市场动作经常性伤害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与品牌资产。

有一个空调家电企业在市场推广中选择了购++品牌,送格力空调的促销行动。从品牌的角度,这完全是一次伤害自身品牌的拙劣的市场活动,不仅于销售无补,而且降低了作为主流空调品牌的身份与档次。类似这种缺乏大智慧的点子促销在我们的市场活动中比比皆是。这种见别人发财自己动作失真的做法对创造多品牌管理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负数。

有一家日化企业见别人在多品牌建设中收获颇丰,于是怀揣100万的现金找到我们,要求我们为其推出三个洗发水品牌,并力数自己在品牌管理上的创新想法,我们只能礼貌地告诉他另寻高明。市场不是橡皮泥,想捏什么样就捏什么样,市场是征询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希望用一招先吃遍天的捷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系统制胜的时代。

7、管理已经失控  自暴自弃

管理一个品牌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是严重的挑战,管理多品牌对于中国企业更是绝无先例。中国企业惟有用勇气与智慧在学习外资品牌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与消费者实际,实现中国企业多品牌逐鹿市场的梦想。上海板块曾经是中国国产洗发水品牌的发源地。面对二合一的洗发水行业发展浪潮,上海洗发水品牌固守洗护分开的传统。后来推出洗护二合一产品,品牌维护与管理有严重滞后,以致于在中国洗发水市场版图上逐渐消失。

8、危机意识全无  自生自灭

中国企业品牌管理上危机处理不当造成的失败已经有作者通过《大败局》进行了总结。诸如三株、巨人、爱多等品牌的沉沦,既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错误,也有品牌管理危机意识不强,导致企业的大厦坍塌。

就目前来说,中国企业多品牌管理必须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主张和态度。因为根本性问题可以从源头上回答多品牌策略存在的理由。

1、 根据消费者分析定位品牌

有一则笑话是说某餐饮企业老板在车子上觉得用自己的名字的后两个字做洗化产品品牌名非常贴切,不知是酒精使然还是专家意见使然,某迅速注册了一个品牌名并开始招兵买马大干一场,结果是血本无归。这个行业类笑话说明决策者对品牌决策的随机性。目前我们有些私营企业的老板在多品牌决策上并不比这个餐饮老板高明到什么程度。鉴于此,我们认为选择多品牌战略必须回归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原点,有需求才有生存的理由,品牌一定是为消费者而舞!

对于历史遗留多品牌企业,我们认为必须根据该品牌主流消费群特征进行品牌发展的二次定位。当出现该品牌与既有品牌定位重复、交叉,则必须建立新的可以改变的品牌再定位。

对于快速消费品多品牌战略,必须从产品关联的深层把握品牌差异化。定位经得起时间与空间考验,而不是过眼云烟的短暂品牌策略。一旦确立迅速占位。

对于多元化发展中的多品牌战略,建议进行优胜劣汰式的品牌兼并。为一统全国市场奠定良好基础。或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小众传播,成为区域霸主品牌。毕竟,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进入市场的壁垒与获得品牌利润。

2、 根据品牌性格决定品牌手段

如果说根据消费者需要确定多品牌战略的方向是品牌内容内涵的话,那么根据品牌性格确立品牌手段无疑就是在方式方法是给多品牌战略以坚定的承诺。

我们有时会发现快速消费品品牌较少绝对界限分明的品牌内涵,但差异化的品牌手段也可以形成个性鲜明的多品牌形象。当然,一般情况下,品牌手段都是从属于内容,加大消费者对品牌差异化的深度认知。

3、 根据企业资源匹配市场手段

就好象并不富裕的中国农民养了三、五个儿子,中国农民的做法通常是保证普遍成人、突出各自性格、优化有限资源、培养内在精神的思考一样,我们发现中国农民的儿子往往多成功了。当然是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收获。中国的企业家在经营多品牌时需要的其实就是这种中国农民式的简单的智慧。普遍成人,各自成功。

4、 根据竞争方向确立与时俱进品牌精神。

中国市场是现代社会最复杂的市场,中国消费者无疑是最复杂的消费者,因此,多品牌经营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保证每一个品牌不断地与时俱进。切记不要顾此失彼。

有了这些最基本的多品牌经营规则,中国企业在直面多品牌经营中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五大市场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多品牌战略的实施是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运行。

1. 企业内部产品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关系处理

绝对做到品牌之间没有竞争是不可能的,即使品牌管理能力如宝洁也不能保证内部同类品牌间没有竞争。但宝洁聪明之处在于宝洁的每一个品牌在源头上与操作方式给消费者截然不同的品牌感受。因此宝洁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企业内部多品牌之间合理竞争与错位消费。中国企业在多品牌策略上往往缺乏旗帜鲜明的指向,总是遮遮掩掩希望借力。产品品牌这种不明晰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处理使消费者无所适从。

2. 行业内竞争品牌相互之间关系处理

行业内竞争品牌关系处理取决于竞争定位。如果选择跟随性竞争策略,产品品牌与行业竞争品牌应该选择温和的创新策略,不触击领导品牌根本利益,建立符合生态关系的温和的品牌环境;如果选择挑战性竞争策略,产品品牌必须选择挑衅性定位策略,专门寻找领导品牌软肋,打其薄弱环节,出奇制胜。等等。

3. 品牌推广与市场推广之间关系

很多中国企业在处理企业资源时常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他们缺乏打通市场推广与品牌推广的技巧,使得品牌推广与市场推广一直处于关系紧张的境地。要处理好在资源不多情况下两者之间关系,必须有卓越的企划力,以智力成本弥补资金成本不足。建议企业在多品牌管理中使用相应的资源模型为市场与品牌之间建立健康合理的关系系统。

4. 品牌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关系

选择品牌经营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管理架构进行适当的改革。在现今的中国企业普遍还沿袭着传统的企业管理体系。建议企业在选择品牌经营中调整企业管理模型,适应品牌管理体系。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7

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控股与并购活动取得一些国内品牌的控制权。它们对于对本土品牌的处理却呈现多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雪藏: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或直接禁止使用。(2)间接雪藏:先利用本土品牌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一旦本土品牌的销售渠道完全由外资品牌控制后,就将本土品牌弃置。(3)完善:如欧莱雅完成了对“小护士”的收购后,不断对“小护士”推陈出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4)激活:如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后被打入冷宫数年,但由于中华牙膏几十年的品牌影响力根深蒂固,联合利华不得不进行“中华牙膏”的重新激活。本土知名品牌在当地有较高的认知度,并在当地的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本土品牌对当地人的偏好也有更灵活的反应,放弃本土品牌是否意味着放弃本土品牌持续多年的市场投资?跨国公司对不同的本土品牌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主要依据又是什么呢?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首先从产业竞争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品牌处置策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然后又重点探讨了中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在华当地品牌响应策略变化的关系,并对跨国公司的当地品牌策略反应行为与选择模式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一、 基本模型

关于品牌选择策略,klemperer(1987)建立了一个存在品牌差异的hotelling两期博弈模型,认为消费者从一种品牌转移到另一种品牌需要花费转换成本、学习成本和契约成本。刘志忠等(2008)通过构建存在三个差异品牌产品的一期动态博弈hotelling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并购东道国企业后的品牌策略。本文主要借用horn和persson(2001)的产品差异化的横向兼并模型,来分析不同的市场结构对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影响,并在模型中考虑了兼并的协同效应。

某产业初始存在三家企业,一个国外企业,记为f,两家国内企业,记为d1、d2,每家企业生产一种品牌的产品,并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同时假定产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国外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f=1-qf-bq-f,其中pf,qf分别表示国外企业的价格和产量,q-f表示国内产业总产量减去企业f的产量之后的值,b∈[0,1],表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常数。本国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di=1-qdi-bq-di,其中pdi,qdi,q-di表示的含义与国外企业类同。现在假设国外企业f与国内企业d1并购(与d2并购与此类同),如果并购后选择保留两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有三个品牌进行古诺竞争:f、d1和d2;如果并购后只保留一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只剩下两个品牌竞争fd1、d2。由兼并的协同效应,我们假设并购后的企业边际成本为c1,未被并购的国内企业d2的边际成本为c,且c1?燮c。

上述不等式等价于4b3-12b2-16b+b4+16?燮0,解不等式得b的一个临界值为b*=0.72…,即,b?叟b*时?仔ifd1?叟?仔sfd1。可以看出b越接近于1,也就是国内品牌的产品与国外品牌的产品替代性越强,并购后的公司越倾向于只保留一个品牌;当b?燮b*时,国内品牌的产品和国外品牌的产品差异性比较大,并购后的公司倾向于保留两个品牌。

二、 产业影响分析

上述的分析并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至少对某些竞争性产业如此。跨国公司在华主要是针对我国拥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这些企业一般是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跨国公司并购之前,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影响力,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并购本土优势企业实际上是“强强联合”式的兼并行为。并购后跨国公司将借助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强者的地位,而产业内其他企业基本上处于追随者的位置,这时市场结构就不再是古诺寡头市场而是stackelberg寡头市场,博弈过程也转化为动态博弈,所以以静态分析为背景的古诺模型(将兼并产生的新企业同发生兼并前的企业等同起来),就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

既然一个国外企业吞并一个国内企业总是有利可图的,其他未参与兼并的国外企业也会纷纷兼并产业内其他国内企业,从而使得跨国公司在产业内的兼并行为成为具有持续性动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国内品牌将消失,一部分国内品牌被国外企业控制,而整个产业均衡的结果将是若干个国外品牌(包括被国外企业控制的国内品牌)为主导的古诺均衡,而其余未被兼并的国内品牌则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目前日化、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竞争状况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 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的调整

除了受本土品牌与国外品牌市场定位是否有差异的影响之外,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的变化也会对跨国公司的品牌策略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个世纪80年代,以强调品牌来源国为特征的品牌策略。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一批跨国公司试探性地进入中国。虽然很多跨国公司水土不服,但外国的产品还是给很多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质量、极具吸引力的外观、更多的款式和更高的价格。跨国公司在这个时期往往以产品销售为核心,而其产品生产环节大多不在中国。故在产品销售时特别强调品牌的来源地,而不需要高强度地进行品牌推广;第二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强调品牌标准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此时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商品表现出真正的热情,从汽车到食品到服装,购买国外知名品牌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跨国公司相继在国内建立生产企业,它们彼此之间也展开了在高端市场的营销竞争,此时跨国公司大量进行广告宣传,以便塑造品牌价值、积累品牌资产,提高自身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强调品牌本土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这个时期,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特别是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本土产品质量的提高,消费者不再盲目地把国外品牌作为消费的首要选择。跨国公司则以全方位的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开展深层次的本土化经营,同时通过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宣传和品牌塑造活动,力求品牌内涵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获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同。

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从产品到品牌,从标准化到本土化的过程,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跨国公司品牌策略变化的重要动因。1979年颁布的《中国合资企业法》限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因此成立合资企业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最普遍的方式。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不熟悉和中国政策的限制,跨国公司很难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品牌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借助本土品牌已有的实力和市场份额快速进入和适应中国市场成为很多跨国公司进行合资的主要目的。并且为了控制中国品牌的使用,跨国公司经常的做法是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它们买断这些民族品牌的使用权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并不使用这些民族品牌,而是优先使用自己拥有的国际品牌,通过这种方式,使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民族品牌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厄运。如20世纪80年代,飞利浦买断了“孔雀”电视机的品牌使用权长达60年,“活力28”则被德国美洁时独营50年。

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取向更加明确,同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在华投资的全球战略动机也日趋明朗。投资的目的也从早期的机会试探、战略投资转向谋求产业的主导地位。并购的主要目标也转向为选择产业内品牌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资产规模大的产业龙头企业,并谋求绝对控股,这样,既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又能减少产业内的竞争对手。像著名的“徐工案”、“双汇案”、“南孚案”……但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斩首式”并购也引起了各方关于国家的产业安全方面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六部委制定并于2006年9月8号施行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股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此时还出现了达能并购哇哈哈的产权纠纷、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反垄断纠纷。而且从2005年以来外资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号”、强生的“石蜡油”、高露洁、佳洁士的“三氯生”以及雀巢的“碘超标”等。跨国公司开始从文化价值观念、制度环境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战略,加快品牌本土化的进程,保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如2003年,欧莱雅并购“小护士”,就是利用“小护士”本土化品牌的优势,弱化中国消费者对于自身品牌链的民族抗拒情绪,加速进入大众护肤品市场的步伐;可口可乐新建立的本土品牌名称“醒目”、“天与地”、“雪菲力”等也完全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而独立开发出来的……这都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变化。

四、 结论

本文分析表明,跨国公司控制当地品牌后的处置方式主要取决于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定位是否有差异、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控制程度。本土品牌的处置方式在各个时期的倾向性变化是由我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相应的战略变化相互作用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两个阶段,跨国公司对于其控制的本土品牌主要采取直接弃置的处理方式。在第三阶段收编或重新定位的方式也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选择。虽然品牌处置是企业的微观决策行为,但是本土品牌的成长对于国内企业的成功与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而国内企业应当强化品牌意识,在培育与建设本土品牌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品牌价值的保护,对于某些重要领域的并购活动的审查,除了审查并购可能引起的市场结构变化与垄断可能性外,本土品牌的存续也应当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horn,henrik,lars persson,the equilibrium own- ership of an international oligopo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pril, 2001,53(2):307-333.

2. kamien m i,zang i.monopolization by sequential acquisition.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3,(3):205-229.

3. kjetil bjorvatn,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 isition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48):1211- 1226

4. marinoso,begona garcia,technological incomp- atibility,endogenous switching costs and lock-i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1,(18):281-298.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8

关键词:品牌策略;古诺均衡;跨国公司;并购

伴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控股与并购活动取得一些国内品牌的控制权。它们对于对本土品牌的处理却呈现多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雪藏: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或直接禁止使用。(2)间接雪藏:先利用本土品牌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一旦本土品牌的销售渠道完全由外资品牌控制后,就将本土品牌弃置。(3)完善:如欧莱雅完成了对“小护士”的收购后,不断对“小护士”推陈出新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4)激活:如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后被打入冷宫数年,但由于中华牙膏几十年的品牌影响力根深蒂固,联合利华不得不进行“中华牙膏”的重新激活。本土知名品牌在当地有较高的认知度,并在当地的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本土品牌对当地人的偏好也有更灵活的反应,放弃本土品牌是否意味着放弃本土品牌持续多年的市场投资?跨国公司对不同的本土品牌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主要依据又是什么呢?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首先从产业竞争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品牌处置策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然后又重点探讨了中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在华当地品牌响应策略变化的关系,并对跨国公司的当地品牌策略反应行为与选择模式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一、 基本模型

关于品牌选择策略,Klemperer(1987)建立了一个存在品牌差异的Hotelling两期博弈模型,认为消费者从一种品牌转移到另一种品牌需要花费转换成本、学习成本和契约成本。刘志忠等(2008)通过构建存在三个差异品牌产品的一期动态博弈Hotelling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并购东道国企业后的品牌策略。本文主要借用Horn和Persson(2001)的产品差异化的横向兼并模型,来分析不同的市场结构对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影响,并在模型中考虑了兼并的协同效应。

某产业初始存在三家企业,一个国外企业,记为f,两家国内企业,记为d1、d2,每家企业生产一种品牌的产品,并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同时假定产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国外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f=1-qf-bQ-f,其中pf,qf分别表示国外企业的价格和产量,Q-f表示国内产业总产量减去企业f的产量之后的值,b∈[0,1],表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常数。本国企业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di=1-qdi-bQ-di,其中pdi,qdi,Q-di表示的含义与国外企业类同。现在假设国外企业f与国内企业d1并购(与d2并购与此类同),如果并购后选择保留两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有三个品牌进行古诺竞争:f、d1和d2;如果并购后只保留一个品牌,则国内市场上只剩下两个品牌竞争fd1、d2。由兼并的协同效应,我们假设并购后的企业边际成本为c1,未被并购的国内企业d2的边际成本为c,且c1?燮c。

上述不等式等价于4b3-12b2-16b+b4+16?燮0,解不等式得b的一个临界值为b*=0.72…,即,b?叟b*时?仔Ifd1?叟?仔Sfd1。可以看出b越接近于1,也就是国内品牌的产品与国外品牌的产品替代性越强,并购后的公司越倾向于只保留一个品牌;当b?燮b*时,国内品牌的产品和国外品牌的产品差异性比较大,并购后的公司倾向于保留两个品牌。

二、 产业影响分析

上述的分析并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至少对某些竞争性产业如此。跨国公司在华主要是针对我国拥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这些企业一般是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跨国公司并购之前,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影响力,跨国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并购本土优势企业实际上是“强强联合”式的兼并行为。并购后跨国公司将借助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强者的地位,而产业内其他企业基本上处于追随者的位置,这时市场结构就不再是古诺寡头市场而是Stackelberg寡头市场,博弈过程也转化为动态博弈,所以以静态分析为背景的古诺模型(将兼并产生的新企业同发生兼并前的企业等同起来),就不是一个均衡的结果。

既然一个国外企业吞并一个国内企业总是有利可图的,其他未参与兼并的国外企业也会纷纷兼并产业内其他国内企业,从而使得跨国公司在产业内的兼并行为成为具有持续性动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国内品牌将消失,一部分国内品牌被国外企业控制,而整个产业均衡的结果将是若干个国外品牌(包括被国外企业控制的国内品牌)为主导的古诺均衡,而其余未被兼并的国内品牌则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目前日化、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竞争状况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 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的调整

除了受本土品牌与国外品牌市场定位是否有差异的影响之外,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的变化也会对跨国公司的品牌策略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个世纪80年代,以强调品牌来源国为特征的品牌策略。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一批跨国公司试探性地进入中国。虽然很多跨国公司水土不服,但外国的产品还是给很多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质量、极具吸引力的外观、更多的款式和更高的价格。跨国公司在这个时期往往以产品销售为核心,而其产品生产环节大多不在中国。故在产品销售时特别强调品牌的来源地,而不需要高强度地进行品牌推广;第二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强调品牌标准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此时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商品表现出真正的热情,从汽车到食品到服装,购买国外知名品牌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跨国公司相继在国内建立生产企业,它们彼此之间也展开了在高端市场的营销竞争,此时跨国公司大量进行广告宣传,以便塑造品牌价值、积累品牌资产,提高自身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强调品牌本土化为特征的品牌策略。这个时期,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特别是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本土产品质量的提高,消费者不再盲目地把国外品牌作为消费的首要选择。跨国公司则以全方位的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开展深层次的本土化经营,同时通过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宣传和品牌塑造活动,力求品牌内涵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获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同。 转贴于

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从产品到品牌,从标准化到本土化的过程,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跨国公司品牌策略变化的重要动因。1979年颁布的《中国合资企业法》限定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因此成立合资企业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最普遍的方式。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不熟悉和中国政策的限制,跨国公司很难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品牌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借助本土品牌已有的实力和市场份额快速进入和适应中国市场成为很多跨国公司进行合资的主要目的。并且为了控制中国品牌的使用,跨国公司经常的做法是买断本土品牌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它们买断这些民族品牌的使用权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并不使用这些民族品牌,而是优先使用自己拥有的国际品牌,通过这种方式,使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民族品牌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厄运。如20世纪80年代,飞利浦买断了“孔雀”电视机的品牌使用权长达60年,“活力28”则被德国美洁时独营50年。

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取向更加明确,同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不断丰富,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在华投资的全球战略动机也日趋明朗。投资的目的也从早期的机会试探、战略投资转向谋求产业的主导地位。并购的主要目标也转向为选择产业内品牌知名度高、市场份额大、资产规模大的产业龙头企业,并谋求绝对控股,这样,既能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又能减少产业内的竞争对手。像著名的“徐工案”、“双汇案”、“南孚案”……但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斩首式”并购也引起了各方关于国家的产业安全方面的担忧。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六部委制定并于2006年9月8号施行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中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股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此时还出现了达能并购哇哈哈的产权纠纷、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反垄断纠纷。而且从2005年以来外资品牌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出现了一系列危机,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号”、强生的“石蜡油”、高露洁、佳洁士的“三氯生”以及雀巢的“碘超标”等。跨国公司开始从文化价值观念、制度环境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战略,加快品牌本土化的进程,保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如2003年,欧莱雅并购“小护士”,就是利用“小护士”本土化品牌的优势,弱化中国消费者对于自身品牌链的民族抗拒情绪,加速进入大众护肤品市场的步伐;可口可乐新建立的本土品牌名称“醒目”、“天与地”、“雪菲力”等也完全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而独立开发出来的……这都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品牌策略的变化。

四、 结论

本文分析表明,跨国公司控制当地品牌后的处置方式主要取决于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定位是否有差异、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控制程度。本土品牌的处置方式在各个时期的倾向性变化是由我国市场环境变化与跨国公司相应的战略变化相互作用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品牌策略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两个阶段,跨国公司对于其控制的本土品牌主要采取直接弃置的处理方式。在第三阶段收编或重新定位的方式也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选择。虽然品牌处置是企业的微观决策行为,但是本土品牌的成长对于国内企业的成功与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而国内企业应当强化品牌意识,在培育与建设本土品牌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品牌价值的保护,对于某些重要领域的并购活动的审查,除了审查并购可能引起的市场结构变化与垄断可能性外,本土品牌的存续也应当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Horn,Henrik,Lars Persson,The Equilibrium Own- ership of An International Oligopo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April, 2001,53(2):307-333.

2. Kamien M I,Zang I.Monopolization by Sequential Acquisition.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3,(3):205-229.

3. Kjetil Bjorvatn,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 isition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48):1211- 1226

4. Marinoso,Begona Garcia,Technological Incomp- atibility,Endogenous Switching Costs and Lock-i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1,(18):281-298.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9

一、服装品牌营销策略内涵

(1)品牌与品牌营销。所谓“品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品牌”,主要是指通过一些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或组合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产品或劳务,且区别于其他卖主的产品或劳务。而广义上的“品牌”,则是指以产品或服务为基础、以关系为核心、理性估价的功能价值和感性估价的情感性价值的集合体。所谓“品牌营销”,主要是指以市场营销为导向,企业根据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实施品牌价值创造、形成品牌效益,最终促使客户对企业产品和品牌形成认知的过程。(2)服装品牌营销意义。服装品牌在加强消费者市场认知度上,可以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将企业和服装的各项优势在市场和消费者中展示出来,进而使服装品牌的形象更好的树立在消费者心中,从而达到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二、服装零售品牌营销发展现状

(1)服装品牌经营意识淡薄。随着消费者对于服装品牌需求的增加,服装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服装品牌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开始了服装品牌的创新与保护工作。对于保护品牌管理者、维护品牌产品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盲点。一些国外企业就是利用这些盲点来对我国服装业打压我国服装业,严重影响我国服装业的发展。(2)服装品牌定位不足。目前,在中国的零售商场里,常常会看到耐克、杰克琼斯、七匹狼等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品牌也备受消费者喜爱,反观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虽然在国内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是在国际上就显得默默无闻了。可见我国这些知名品牌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随着中国WTO的加入,中国服装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将会成为我国服装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服装品牌营销策略单一。企业如果想使自己的品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品牌营销必不可少。然而,我国服装零售业的品牌营销策略过于单一,具体体现在:一是大规模的建立专营店、旗舰店,虽然可以凸显企业实力,但市场销售业绩却不是很好;二是经常性实行产品降价促销活动,表面业绩上升,却没能留住客户,客户对品牌产品的忠诚度不高。以上两种现象均是因为服装零售企业对于消费者需求认识不清,造成品牌产品营销形式单一,无法向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营销服务或者所提供的营销服务不是消费者所需。

三、服装零售品牌营销策略

(1)加强品牌建设。服装零售企业产品品牌多元化、个性化将会是各服装零售企业未来努力的目标之一。服装零售企业应该根据市场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大力发展企业服装品牌产品建设,使企业品牌产品具备消费者喜好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实现服装品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并获取丰厚利润。(2)重视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实施品牌营销的第一步,它对品牌产品的推广至关重要。品牌定位主要就是将企业产品的特点、品种、信誉等方面经过一系列营销策划,向消费者展示,并将其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的过程。要想我国服装零售的品牌国际化,首先就要引入优秀服装营销人才,借鉴国外的服装品牌营销策略,且结合自身品牌特点,以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国际品牌营销规划;其次就是要对分别对国内和国外市场进行定位,并注意市场细分,对消费群需求进行分类。最后,就是服装零售企业要对自身品牌进行自评,分析品牌优势与劣势,了解目标消费者的状况、心理、所处环境等。(3)品牌差异化。中国服装零售企业应该在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同时也要做好购买后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工作,因为研究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选择曾经用过的品牌,因此作为售后调研十分重要。在做好售前售后调研工作后,要对调研数据进行结果分析,然后推出具有个性化及差异化的品牌营销策略。

总之,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均离不开品牌营销的推动。通过对营销管理的研究,可以加快一个品牌的市场拓展速度,能够更好地实现品牌价值。企业只有重视品牌营销管理的研究才能够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10

在过去,许多产品都不用品牌,生产者和中间商直接从桶,箱子和容器里驱除来销售,无须供应商的任何识别标志,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不断丰富,促使品牌有诞生到发展,产品品牌化现象到今天已经十分普遍,从小到蔬菜水果食盐,大到飞机汽车,无一不使用了品牌,像在美国的连锁超市沃尔玛内,所有的商品都标上了沃尔玛的品牌。有些情况下,一些日常的消费品,家庭用品,药品等又回到了无品牌的状态。当然,它们一般是包装简易,价格便宜,粘连标准低下的产品,例如纸巾鞋垫等。因为它们低廉的价格,往往对售价叫高的品牌产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使品牌化本身经受真正的考验。显然,建立品牌是要付出很大成本,诸如设计费,制作费,包装费,注册费等。并且如果品牌化的策略不被市场所欢迎,企业还必须承担着相当的风险,担任品牌化还是给企业大来相当大的好处的,具体前面“品牌化的意义”一节已经做了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2.品牌的归属决策 在决定对产品使用品牌后,企业在如何使用品牌方面有几种选择:产品可以以制造商品牌推入市场,也可以以经销商的品牌推入市场,还可以以特许品牌推入市场。当制造商的品牌一直在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时,绝大多数制造商多使用自己的品牌,如索尼、松下、海尔等;当制造商在不熟悉的新市场上销售产品或者自己的声誉远不如经销商的商誉时,大部分就会考虑使用经销商的品牌,以利用经销商在消费者中建立的信誉使自己的产品尽快进入目标市场。目前比较著名的经销商品牌有美国的沃尔玛、英国的马狮百货、法国的家乐福等。另外一种决策是特许品牌,例如麦当劳的特许经营等。

3.品牌家族决策 对企业生产的各种不同的产品,是使用同一个品牌还是分别使用不用的品牌,成了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决策。通常情况下,品牌家族决策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况:

1)统一品牌。即对所有的产品使用共同的家族品牌名称。日本索尼公司的所有产品都使用“sony”这个品牌名称;台湾统一食品公司也在其产品上使用“统一”这个品牌。统一品牌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已经成功的品牌推出新产品,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可以壮大企业的声势,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以及节约建立新品牌的费用。但是,如果某个产品信誉出现了危机,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整个产品组合也将会面临极大的危机。

2)个别品牌。即企业对各种不同的产品使用不同的品牌,像宝洁公司在它的产品中就使用了不同的品牌,“汰渍”、“海飞丝”,“飘柔”、“快乐”、“收获”等;吉尼斯科公司采用品牌就有“佳蒙”、“淑女”、“约翰逊和墨菲”及“封面女神”等。使用个别品牌,能严格区分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购所需的产品,当个别产品出现信誉危机时,对其他产品和整个企业的信誉影响较小。但是,这种策略会增加品牌建立费用和产品促销费用。

3)分类品牌。即对个产品线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像日本松下公司,其音像制品的品牌是“panasonic”;家用电器的品牌是“national”;立体音响的品牌则是“technics”。西尔斯公司将器械产品的品牌名为“肯摩尔”;妇女服装的品牌为“瑞溪”;主要家用设备的品牌为“家艺”。采用之中策略可以尖兵统一品牌和个别品牌的优点,弥补两者的缺点。

4)企业名称加个别名称并用。即在个别品牌之前冠以企业名称。以企业名称表明产品的好处,以个别名称表明产品的特点。例如海尔生产的各种空调分别用“小英才”、“小元帅”等品牌,而每个品牌名称前都冠以“海尔”,使用之中策略,即可使每一种产品能得益于企业已建立的信誉,又可以放映每一种产品的各自的特色。

4.品牌的策略决策 1)产品线扩展。即指企业在现有产品类别中增加新的项目(如新风味、新颜色、新包装、新配方等),并以同样的品牌名称推出。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含咖啡的可乐或者听装可乐,都以可口可乐这个名称推出市场。产品扩展线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创新,也可以采取仿制,还可以采取更换包装。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抑制竞争者产品销售来获得企业产品销售的增长,从而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

2)品牌扩展。即是企业在现有品牌产品基础上推出新的产品。例如本田公司利用“本田”之名推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如汽车、摩托车、铲雪车、割草车、雪车、轮机等。品牌扩展决策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品牌核心价值与个性、新老产品的关联度、行业与产品特点、产品的市场容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企业发展新产品的目的、市场竞争格局、企业财力与品牌推广能力等。而上述众多因素中,品牌核心价值与个性又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功的好品牌产品,可以使新产品迅速为时市场所识别和接受,可以节约促销新产品的大量费用。例如海尔集团的所有家电产品都标上了“海尔Haier ”品牌字样,产品一上市,很快就得到市场的认可。人们一看到“海尔 Haier”就想起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就想起海尔的“零缺陷、星级服务”。但是,品牌扩展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假如新产品不能令顾客满意,则会损害企业现有品牌的声誉,品牌滥用也有可能破坏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特定定位。例如三九集团一直以来都是以经营“999胃泰”而出名,如果哪天三九集团推出了“999牛奶”,是不是含有点药味了。

3)多品牌。即企业在同一产品类型中采取多个品牌名称。多品牌战略为宝洁公司首创的,例如它的洗发水产品就有飘柔、潘婷、海飞丝和沙宣等四大品牌。多品牌战略可以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性质或诉求,争取更多的顾客。但以此同时,它又导致企业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多品牌之间也会自相竞争。

品牌策略的好处例11

当然,一个电动车企业让自己的经销商赚钱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让经销商月月不赚钱,个个都赔钱,这个电动车企业的路也就快走到尽头了。毕竟‘“独赢”或“皆亏”的局面,对于电动车企业来说,是无法长时间维系的。

那么,电动车企业如何才能让经销商赚钱呢?这当然是个大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全部说完的,但是又逃不过几个关键词,即,电动车质量、售后服务、营销策略、品牌实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电动车质量过硬,售后服务有保障,便捷周到,品牌值得信赖,营销策略因地制宜,随需应变,那么其经销商是不可能不赚钱的。所以,如何在这几个关键词上下苦功就成了电动车企业的必修课。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营销策略、品牌实力等关键词,最终又都会集中在一个核心语词上——品牌,如此一来,做强品牌就成了电动车赢得经销商、赢得市场的第一砝码。

坚持这个方向,保障经销商个个有钱赚,企业就不愁发展壮大,也不愁在电动车洗牌大战中快乐的“留下来”。但是,一个人做投资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投资,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去做的。当然,特殊目的除外。电动车企业的成长有个过程,不可能一出生,就肌肉发达,内功深厚,招商时呼风唤雨,打起仗来所向披靡。因此,电动车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提高经销商对自己品牌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品牌能够帮助他们赚钱,然后努力去用利润“作证”。

我们说过,通常情况下,经销商的思维和目的都比较简单。他们赚到满意的钱之后,就会认准你这个品牌,加之天长日久,更会产生一种感情。我以前打过交道的一个经销商,规模不大,对我们运作的品牌十分钟情,有一次做促销,货很快卖完,消费者还是络绎不绝,他依旧没有推销其它品牌,先“安顿好”消费者,而后亲自去“提货”,让消费者享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惊喜。

那么,如何提高经销商对自己品牌的信心呢?这同样是个大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类似的案例。自1991年开始,英特尔通过补助个人计算机制造商广告费,换得计算机厂商同意在他们的平面媒体、电视和互联网广告中,同时展示英特尔的商标图案。如此一来,消费者渐渐产生了这样的认知,英特尔的处理器才是最好的,买电脑先看是不是英特尔的处理器以及是英特尔的第几代处理器,再看别的要素。英特尔的这一“内含英特尔”(Intel Inside)广告攻势,被公认为是建立起英特尔现有品牌地位的成功策略,同时也是“合作广告” 模式的经典之笔。这种模式渐渐被很多行业模仿,例如,家装公司为了提高自身品牌形象,会在广告中告诉消费者,其公司装修使用名牌涂料、名牌电器、名牌瓷砖、名牌地板等等。

谈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看本文开始时提到的一个现象:众多经销商求助远卓,并要求我们推荐品牌。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企业缺乏完善的品牌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规划,对经销商的支持不够,导致经销商遇到问题时需要“自寻门路”,加重了经销商的负担,而这些工作大多是企业的“份内工作”;其二,经销商对于电动车品牌的认识开始“拓宽”和“深入”,已经从“审视”电动车企业扩展到“审视”品牌策划机构,换句话说,经销商渐渐开始深入全面地“审视”电动车企业,希望企业能够与强势品牌策划机构合作。

毋庸置疑,经销商的观点是正确的,具备实力的品牌策划机构是电动车企业塑造强势品牌的得力助手和有效保障。但是,单单依靠品牌策划机构来做品牌是行不通的,企业必须密切配合,否则,品牌成功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经销商不能高估品牌策划机构的作用,电动车企业也不能高估品牌策划机构的作用。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品牌策划机构自身的“品牌”极其重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强势的品牌策划机构“品牌”能够有效增强经销商信心,自然有助于快速构建渠道网络。但是,回到“企业如何提高经销商对自己品牌的信心”这个问题上来,我们必须再次提醒企业,与强势品牌策划机构合作只是增强经销商信心的策略之一,企业仍旧需要将与品牌策划机构的合作落到实处,做好产品研发,控制产品质量,健全物流体系,完善售后服务等等。唯有这样,电动车企业才能切实增强并巩固经销商信心,赢得市场。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评判一个品牌策划机构呢?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我们的观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