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次贷危机的形成

次贷危机的形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1 10:23:55

次贷危机的形成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1

次贷危机爆发后,特别是美国财政部宣布收购两大房贷机构,以及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导致市场信心极度受挫,各大股指暴跌,迫使美国政府推出了总价值达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此次危机是美国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其对世界的影响也超出了人们前期的预测。

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逻辑

在住房按揭市场上,存在着信用水平差、收入低甚至负债的购房人,以盈利为目的并具有高级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手段的住房按揭信贷机构以及利用投资人的资金进行投资行为的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购房人无法购买住房,也很难申请到足够的银行按揭贷款。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刺激了美国人的购房需求,特别是那些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需求。而这部分人群要想购房就必须通过按揭贷款的形式来融资,必须求助于住房抵押贷款银行等按揭信贷机构。而当时美国银行业也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它们也需要寻找新的获利机会,因此,纷纷进入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对于住房按揭信贷机构来说,虽然面对的很多是次级客户,发生违约行为的风险较高,但当时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和不断繁荣期,房产价格在不断上升,即使这些购房客户发生违约,不能按期缴纳贷款以及利息,他们仍可从不断上升的房价中通过拍卖抵押的房产来转移风险并获利,所以他们并不担心自己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结果,次级房贷的门槛越来越低,而这又刺激了越来越多的购房人申请贷款,从而极大的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力量,进而推动房价不断上升,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冲动。

而作为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房贷机构的银行家们也认识到房地产也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房产价格不可能一直持续上涨,如果房地产市场景气下降,他们面临的风险是很高的,因此,这些放贷结构又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创新发行各种衍生产品证券(如抵押支持证券,mbs),以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经过重新包装,以提高证券的信用评级,然后以债务抵押担保债券(cdo)的形式出售给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是通过吸收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来投资的,所以真正的风险最后由广大投资者来承担。如果房地产市场一直这样繁荣地发展下去,市场参与的各方都能各得所需,维持一种表面繁荣的景象。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放贷机构要收回本息就只能靠购房人偿还按揭,但由于购房人很多都是那些信用水平较差、收入水平较低、负债较重的人群,因此,他们面临的风险非常高,而这种风险又会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传导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会影响包括股市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从而极大地放大风险,这就为次贷危机发生奠定了逻辑基础。而从2006年以来美国实体经济出现的情况导致美国的利率上调,后一种可能就成为了现实,所以次贷危机爆发了。

次贷危机形成的现实路径

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1980年《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等解除了美联储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法律环境。而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资产证券化的兴起等都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繁荣,导致房价持续上涨。美国房价从1996年开始启动,在2001-2005年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繁荣期,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了。据统计,2001年美国次级债总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仅为5.6%,至2006年已上升到20%,这么大规模的次级债券成了随时可能爆发危机的隐忧。

随着2003年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通货膨胀压力重新显现,美联储持续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而同期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此时,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增,对于很多次级债的借款者来说,他们很难再获得新的抵押贷款,而且即使出售房产也无法偿还本息,只能选择违约。而由于房价下跌,房地产金融机构也很难通过拍卖抵押房产等来变现转移风险,因此,作为首当其冲的次级贷款供应商只能承受违约成本,结果引发了大量的次级债供应商纷纷倒闭或申请破产。随着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了中间级或股权级mbs/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期获得本息偿付,造成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缩水,恶化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冲基金面对投资人赎回、商业银行提前回收贷款的压力,以及中介机构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解散。当较低级别的mbs、cdo发生违约,评级机构也会对优先级产品进行重新评估,调低其信用级别。尤其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所持优先级产品市场价值缩水,对冲基金用于申请贷款而作为抵押品的中间级和股权级mbs、cdo也发生更大程度的缩水,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上升。因此,次级贷款客户的违约行为引发了以次级债供应商为第一冲击波,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为第二冲击波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以及养老基金等为第三冲击波的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从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危机。

次贷危机带来的反思

(一)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监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获利机会,规避风险。资本以追逐利润为本性,作为人格化资本代表的各种金融资本家从个人理性出发,把资本增值的关注点放在资本的流通领域中,希望通过流通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单个资本的逐利目的并把风险转嫁给他人,在个体看来是一种既能实现资本增值又能规避化解风险的选择,因为他避免了产业资本家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市场以及企业生产管理。但风险总要有主体来承担,金融创新在转嫁个体风险的同时会积累起巨大的系统风险,很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是转嫁而不是化解风险,追求转嫁风险的个体往往并不考虑个体行为对系统风险的影响。

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作为整体社会福利代表的政府应该认识到金融的发展以及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实体经济领域。政府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应该以不损害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要认识到对于单个金融机构能够获取盈利并能规避风险的个人理性可能导致损害整体社会福利的集体非理性,因此,政府监管部门要做监管到位,而且要有前瞻性,正确估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坚持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的原则,避免实体经济过度的虚拟化,避免出现经济的泡沫化,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减少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业面临风险的判断

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住房货币化改革,个人出资购房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满足居住要求的基本形式。而当前高企的房价相对于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只能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来买房。目前,我国房地产业也开始从前几年的繁荣期进入到稳步发展甚至是调整期,住宅的开工率、住宅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同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很多人担心我国会不会也发生金融危机。这种担心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房价对于普通民众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以及面临宏观调控压力的一种普遍心态。许多大城市把房地产业作为城市经营的主要产业,结果导致普通民众对过高房价难以承受,这背后是人们对收入预期的担心,而这也是未来系统风险积聚的一种反映。因此,对于我国会不会发生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的普通民众也主要是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来满足购房需求,但是在当前能够贷款购房的人群在我国社会收入阶层中还主要集中在中上阶层,他们一般具有稳定的收入,信用水平也比较好,他们的收入与整体经济的相关性比较强,一般都属于优质客户,这是避免类似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另外我国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的银行主要是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人们还把他们与国家信用联系在一起,而且我国金融体系中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水平比较低,交易量比较小,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与银行按揭贷款的关联性还比较低,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

我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是健康的,社会民众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是好的,而这会增加民众和社会的信心。因此,虽然我国面临一些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但并不会大规模地爆发类似的金融危机。

(三)透支消费的引导和干预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合成的结果,但始作俑者是美国民众的透支消费行为。透支消费作为一种消费理念本是消费者个体的行为,根据生命周期假说,作为理性的消费者,他们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因此 ,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通过透支消费来实现效用水平的最大化,这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生命周期假说依赖严格的限制条件,它至少要求其生命和工作年限以及未来收入都具有确定性,而且不考虑储蓄的利息因素(也可以把透支作为负储蓄),而人的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经济景气也有周期性,个人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情况,比如按揭贷款人突然去世或提前失业而没有还完贷款,就会增加银行的坏账,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因此作为消费者个体,发生违约行为的风险也很高,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个体的违约行为会通过经济系统不断得到放大。而且如果透支消费成为一种主流消费理念时,经济系统受到某些外部冲击,则发生系统违约行为的几率会很高,整个经济系统承受的系统风险也会变得很大,美国次贷危机便是实例。

因此,作为消费者个体的透支行为应是一种在有限信息下的理性行为,但是政府和社会应该对于这样的消费理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茂荣,王力.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骨牌效应[j].中国发展观察,2007(9)

2.钟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2

次贷危机爆发后,特别是美国财政部宣布收购两大房贷机构,以及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导致市场信心极度受挫,各大股指暴跌,迫使美国政府推出了总价值达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此次危机是美国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其对世界的影响也超出了人们前期的预测。

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逻辑

在住房按揭市场上,存在着信用水平差、收入低甚至负债的购房人,以盈利为目的并具有高级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手段的住房按揭信贷机构以及利用投资人的资金进行投资行为的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购房人无法购买住房,也很难申请到足够的银行按揭贷款。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刺激了美国人的购房需求,特别是那些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需求。而这部分人群要想购房就必须通过按揭贷款的形式来融资,必须求助于住房抵押贷款银行等按揭信贷机构。而当时美国银行业也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盈利空间不断缩小,它们也需要寻找新的获利机会,因此,纷纷进入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对于住房按揭信贷机构来说,虽然面对的很多是次级客户,发生违约行为的风险较高,但当时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和不断繁荣期,房产价格在不断上升,即使这些购房客户发生违约,不能按期缴纳贷款以及利息,他们仍可从不断上升的房价中通过拍卖抵押的房产来转移风险并获利,所以他们并不担心自己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结果,次级房贷的门槛越来越低,而这又刺激了越来越多的购房人申请贷款,从而极大的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力量,进而推动房价不断上升,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冲动。

而作为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房贷机构的银行家们也认识到房地产也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房产价格不可能一直持续上涨,如果房地产市场景气下降,他们面临的风险是很高的,因此,这些放贷结构又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创新发行各种衍生产品证券(如抵押支持证券,mbs),以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经过重新包装,以提高证券的信用评级,然后以债务抵押担保债券(cdo)的形式出售给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是通过吸收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来投资的,所以真正的风险最后由广大投资者来承担。如果房地产市场一直这样繁荣地发展下去,市场参与的各方都能各得所需,维持一种表面繁荣的景象。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放贷机构要收回本息就只能靠购房人偿还按揭,但由于购房人很多都是那些信用水平较差、收入水平较低、负债较重的人群,因此,他们面临的风险非常高,而这种风险又会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传导给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会影响包括股市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从而极大地放大风险,这就为次贷危机发生奠定了逻辑基础。而从2006年以来美国实体经济出现的情况导致美国的利率上调,后一种可能就成为了现实,所以次贷危机爆发了。

次贷危机形成的现实路径

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1980年《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等解除了美联储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法律环境。而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资产证券化的兴起等都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繁荣,导致房价持续上涨。美国房价从1996年开始启动,在2001-2005年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繁荣期,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了。据统计,2001年美国次级债总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仅为5.6%,至2006年已上升到20%,这么大规模的次级债券成了随时可能爆发危机的隐忧。

随着2003年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通货膨胀压力重新显现,美联储持续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而同期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此时,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增,对于很多次级债的借款者来说,他们很难再获得新的抵押贷款,而且即使出售房产也无法偿还本息,只能选择违约。而由于房价下跌,房地产金融机构也很难通过拍卖抵押房产等来变现转移风险,因此,作为首当其冲的次级贷款供应商只能承受违约成本,结果引发了大量的次级债供应商纷纷倒闭或申请破产。随着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了中间级或股权级mbs/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期获得本息偿付,造成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缩水,恶化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冲基金面对投资人赎回、商业银行提前回收贷款的压力,以及中介机构追加保证金的要求,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解散。当较低级别的mbs、cdo发生违约,评级机构也会对优先级产品进行重新评估,调低其信用级别。尤其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所持优先级产品市场价值缩水,对冲基金用于申请贷款而作为抵押品的中间级和股权级mbs、cdo也发生更大程度的缩水,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上升。因此,次级贷款客户的违约行为引发了以次级债供应商为第一冲击波,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为第二冲击波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以及养老基金等为第三冲击波的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从而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危机。

次贷危机带来的反思

(一)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监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获利机会,规避风险。资本以追逐利润为本性,作为人格化资本代表的各种金融资本家从个人理性出发,把资本增值的关注点放在资本的流通领域中,希望通过流通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单个资本的逐利目的并把风险转嫁给他人,在个体看来是一种既能实现资本增值又能规避化解风险的选择,因为他避免了产业资本家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市场以及企业生产管理。但风险总要有主体来承担,金融创新在转嫁个体风险的同时会积累起巨大的系统风险,很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是转嫁而不是化解风险,追求转嫁风险的个体往往并不考虑个体行为对系统风险的影响。

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作为整体社会福利代表的政府应该认识到金融的发展以及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实体经济领域。政府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应该以不损害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要认识到对于单个金融机构能够获取盈利并能规避风险的个人理性可能导致损害整体社会福利的集体非理性,因此,政府监管部门要做监管到位,而且要有前瞻性,正确估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坚持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的原则,避免实体经济过度的虚拟化,避免出现经济的泡沫化,这样才能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减少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业面临风险的判断

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住房货币化改革,个人出资购房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满足居住要求的基本形式。而当前高企的房价相对于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只能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来买房。目前,我国房地产业也开始从前几年的繁荣期进入到稳步发展甚至是调整期,住宅的开工率、住宅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同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很多人担心我国会不会也发生金融危机。这种担心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房价对于普通民众生活所带来的压力以及面临宏观调控压力的一种普遍心态。许多大城市把房地产业作为城市经营的主要产业,结果导致普通民众对过高房价难以承受,这背后是人们对收入预期的担心,而这也是未来系统风险积聚的一种反映。因此,对于我国会不会发生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的普通民众也主要是通过银行按揭贷款来满足购房需求,但是在当前能够贷款购房的人群在我国社会收入阶层中还主要集中在中上阶层,他们一般具有稳定的收入,信用水平也比较好,他们的收入与整体经济的相关性比较强,一般都属于优质客户,这是避免类似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另外我国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的银行主要是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人们还把他们与国家信用联系在一起,而且我国金融体系中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水平比较低,交易量比较小,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与银行按揭贷款的关联性还比较低,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

我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是健康的,社会民众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是好的,而这会增加民众和社会的信心。因此,虽然我国面临一些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但并不会大规模地爆发类似的金融危机。

(三)透支消费的引导和干预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合成的结果,但始作俑者是美国民众的透支消费行为。透支消费作为一种消费理念本是消费者个体的行为,根据生命周期假说,作为理性的消费者,他们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因此 ,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通过透支消费来实现效用水平的最大化,这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生命周期假说依赖严格的限制条件,它至少要求其生命和工作年限以及未来收入都具有确定性,而且不考虑储蓄的利息因素(也可以把透支作为负储蓄),而人的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经济景气也有周期性,个人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情况,比如按揭贷款人突然去世或提前失业而没有还完贷款,就会增加银行的坏账,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因此作为消费者个体,发生违约行为的风险也很高,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个体的违约行为会通过经济系统不断得到放大。而且如果透支消费成为一种主流消费理念时,经济系统受到某些外部冲击,则发生系统违约行为的几率会很高,整个经济系统承受的系统风险也会变得很大,美国次贷危机便是实例。

因此,作为消费者个体的透支行为应是一种在有限信息下的理,但是政府和社会应该对于这样的消费理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茂荣,王力.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骨牌效应[j].中国发展观察,2007(9)

2.钟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3

一、次贷危机形成的机理与根源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简称美国次贷危机,具体来说是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大量违约而引发的信贷市场上的信用危机以及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证券大面积缩水而导致的资本市场上的次级债危机。由于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其它负债较重,资信条件较次,故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自2007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殃及西方发达国家,进而波及到全世界,其中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

2001年开始,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了1%,并一直持续到2004年6月,这段时期信贷宽松,金融市场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高涨,次贷的限制措施没能严格执行。因此许多信用等级较低的人获得贷款,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当美国经济逐步发展之后银行利率也逐步上升,次级按揭贷款者的贷款利率迅速上涨,最终还不起贷款的人们将自己的财产抵押给银行,在信贷环境宽松或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把这些抵押财产上市转变成基金,转手出售,从而分散了风险。然而在信贷环境较差时,房价下跌,就不容易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再卖。2006年初,美国房价开始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融资。这种情况较大规模的集中发生时,次贷危机便出现了。

这场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股市振荡,投资基金被迫关闭,但是次贷危机涉及面较广,成因复杂,机制特殊,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应当分析次贷危机形成的机理及最根本的原因。

由于美联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利率,银根松动,投资者情绪乐观,投机热情高涨,就使得资金的供需两方面相契合,共同促成了银行的贷款行动,流动资金开始释放涌向颇具前景的房地产市场。尽管低级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水平远远高出优质住房抵押贷款,但在房价看涨的大好形势下,次贷拖欠率并不高,所以一向苛刻的美国金融机构在巨额利润面前降低了防范意识,也降低了原有的放贷标准,导致次贷规模逐渐扩大。另外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出现为放贷机构提供了流动性并且分散其风险,这一点直接促成了信贷规模的过渡扩张。最后对于这场危机金融监管部门也难逃其咎,美国监管部门从开始就没能对贷款机构的操作行为、贷款质量及规模严格监察,没有对贷款机构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程度予以披露与警示,导致在利益驱动之下,放贷机构大肆放贷,尤其是对不合信贷标准的客户次级抵押贷款申请人,致使整个次贷规模非理性增长。在证券市场上,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等次贷产品加以约束,任其在金融市场上发展壮大,而且监管部门对风险评级性质的机构予以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商业逐利中频发AAA评级给各种次贷衍生品,隐瞒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直接造成次级债的壮大。由此看来,金融监管部门的失职对于次贷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能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能,必然可以阻挠次级债的产生,而作为流动性提供和风险转移工具的次级债收到限制,次级贷款发放必然会受影响,这时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是可以控制的,而这场危机的根源正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累积的资产泡沫引起的,泡沫的源头就是流动性过剩。

二、次贷危机引发的对金融监管的思考

纵观这场次贷危机,不难看出美国人的超前消费方式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社会基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危机的重要因素,而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则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探明了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可以说市场是难以预计的,货币政策是难以把握的,在没能彻底找到避免次贷危机的方法之时,我们应当从金融监管方面下手,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信息披露与金融监管,各大商业银行理应配合政府的货币政策审慎放贷,不能降低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从而抑制流动性过剩,逐步挤压房产泡沫,将危机扼杀。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与西方各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推动了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在近期举行的七国集团金融稳定论坛会议上,也提出了多项加强监管改革的措施。综合来看,金融稳定和风险监管成为此次加强监管的核心内容。G7金融稳定论坛了“采取措施加强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议报告,建议采取的措施包括五项:强化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估值水平,改变评级机构的角色和作用,强化监管机构的风险反应能力,加强应对金融危机的安排。

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住房按揭贷款门槛降低和监管部门的失职,也表明以金融结构内部监管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因为一方面由于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是机构作出非理,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及易埋下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因此,第一,应改变过度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加强外部监管。第二,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落后的监管体制跟不上创新的步伐就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第三,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加强央行金融稳定的职能,加强跨国监管。

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如何开展金融创新解决中国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同时控制与之俱来的金融风险,是中国金融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我国经济总量、出口、企业利润等指标增幅均有所回落,但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是好的。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应对举措,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层指出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防范新的产能过剩,注重同时稳步推进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防止由于房地产大幅降价产生新一轮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努力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三是要加快完善化解经济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防范局部性的经济危机,建议加快制订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健全失业保障机制;四是要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主动出击审慎运作,并购优质境外资产。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也表示中国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停止金融改革的步伐,今后应该积极慎重地推进金融系统改革,沿着系统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同产品市场一样,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失灵问题。造成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垄断和公共产品特性。近3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金融创新,新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及新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发展在推动金融业及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就必须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金融领域的传导效应会在某一国或地区的金融部门发生破产或金融风险时发生连锁反应,最终致使整个金融体系发生金融危机,因此为保证整个金融领域的安全,对金融系统进行有效的实时监管十分必要。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始于1983年,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它打破了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等职能于一身的高度计划经济的体制。之后中国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相继成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在几大金融机构各司其职的监管体制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成立专门的监管主体在加强监管专业化能力的同时,也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及监管重叠,彼此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影响监管效率。

第二,三大监管主体更侧重于市场准入、合格性等方面的监管,审慎性监管能力还有待加强,并缺乏有效的方法、可操作的措施对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

第三,加入WTO过渡时期结束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及放开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及入驻地区的限制,内资银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监管结构如何实现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如何为内外资银行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是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难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程度不同于发达国家,例如金融创新方面,发达国家以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等创新为主,我国则体现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制度变迁等金融深化上,这种差异对于如何确保国内及跨国银行之间公平竞争提出了挑战。

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具有典型的危机驱动特征。而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发展则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危机驱动下诱致性生成的监管体系相比,具有制度变革上的优势。为汲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应当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危机下变革措施的反思。

要正确认识职能监管结构的利益主体和竞争性,考量安全与效率的平衡。在分业监管的现有体制下,要特别重视对监管政策的组织协调和综合考量。在既有的协调监管基础上,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有必要进一步理清权责关系,有效适应综合化转型的市场格局。要尽快明确责任主体,控制全面市场风险,落实市场稳定性监管。其中市场稳定性监管是首要目标也是抵御金融风险的主要屏障。就监管对象而言,要尽快启动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全面监管,防止次贷危机中花旗现象在我国上演。目前,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既无明确的法律规范,也无具体的监管组织和程序,令人担忧。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尤其应当加强对银行系统金融控股集团的全面监管。具体措施包括:首先,要严格履行并表监管原则。新巴赛尔协议对综合金融集团提出了“并表监管”的要求,并对全能银行在证券化业务中的各类业务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要求。其次,要积极推动金融控股集团的专门立法,使现有的金融控股集团进入监管视野,并促使其健康发展。此外还要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扩大监管范围,把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信用评价机构等纳入规范的监管视野,并加强对金融关联企业的并表监管。

四、美国次贷危机带给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为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引起人们对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为避免重蹈覆辙,我国应从中吸取教训逐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第一,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现出来的是由于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背后则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而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所致。证券化的方式只能分散风险,并不能让风险消失,一旦条件成熟,风险就会暴露,并通过证券化的渠道而四处传播。那么,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首先,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目前规范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属于部门规章,层次较低,难以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应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处理好外部监管和内部制度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

第二,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道德风险在金融市场上及易产生,次贷危机表明,要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加强市场化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要根除“不破产、无风险”的传统观念,并充分认识金融破产制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已进入立法进程,它对于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提供银行经营风险的激励具有重要意义。在危机发生是,它能够为政府干预危机措施的效果提供震慑力,同时也有利于确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防止干预过度破坏市场约束机制。

第三,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美国的金融监管机制实际上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混合体,监管机构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状监管,容易造成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导致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美国的经验教训警示中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也显得尤为迫切。加强金融监管的成本意识是我们过去容易忽略的,不仅要考虑到新增监管结构增加的直接费用以及采取金融监管措施的必要费用,还应当考虑这些措施可能导致的市场损失,这是政府监管替代市场调节的一种机会成本。我国是需要建立一个凌驾于“一行三会”之上的机构,还是通过扩大中央银行的权力赋予其履行金融监管协调的最终职责?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进行比较而定。

第四,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次贷危机已演变成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危机波及全球,有市场人士甚至认为这一次次贷风波实际上主要由欧洲的金融机构为美国的金融风险埋单。中国亦有不少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影响着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开放。为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制主要有信息交换、政策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及联合行动。中国已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证监会国际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主动采取行动以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赵霜茁:现代金融监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

[3]祁敬宇:金融监管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J].人民论坛,2007,(17):32-33

[5]阳建勋: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25-27

[6]付 敏: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75-79

[7]赵晓辉 丛 峰 崔 静: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N].中国信息报,2008年3月5日

[8]于凤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

[9]范方志 苏国强:美国次级放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4

次级按揭贷款因借款人信用等级不高,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且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由于美国过去的6、7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有的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的扩大,最终引发危机。

2008年7月以来,先是美国著名房贷银行印地麦克银行因客户大量取款引发流动性危机而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美国大陆伊诺伊国民银行。紧接着,由美国政府支持的两大按揭信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股票遭到大量抛售,股价一周内曾跌去五成,一年之内市值损失了八成。7月25日,又有两家小银行——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州的第一传统银行宣布破产。而美国次贷危机向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渗透,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已超出了次贷的领域,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领域危机的“前奏”,次贷危机逐渐演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发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动荡。

二、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

过度自由却缺少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资产证券化今后还要继续发展的话,就要保证这些产品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规范,避免出现过度风险。次贷危机是21世纪第一个复杂金融衍生市场的危机。

学者广泛认为:次贷危机是全球流动性充裕环境下,市场约束力下降、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的结果。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在于美国本身的信贷扩张和金融创新。2001至2004年,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和税收激励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很快。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别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于是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放贷机构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从而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1年以来,各大投资银行广泛参与到这场巨大风险的追逐中,由于忽略了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发行了大量低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而惯于攫取丰厚利润和承担巨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商们,纷纷抢购次级抵押信贷证券。从2004年6月底至今,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渐回升的状态下,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资金链发生断裂,进而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波。

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美国次贷危机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由于次优抵押贷款市场发展仅十余年,且此前该市场运作状况良好,因而此前次贷违约率并不高。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较快,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风险扩散。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未能遏制风险集聚。从美联储的职能看。美联储有三大任务:抑制通胀、增加就业和维持金融稳定。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首先应归因于2000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2000年前后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这里要提到另一个资金的大循环,即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储蓄。当大量美元流向这些国家时,为了避免本币大幅升值,这些国家的央行不得不买入美元,同时投放大量本币。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从安全和保值的角度考量,不得不又去购买美国国债。这样,资金又进入了美国,一方面降低了美国利率和美国人的消费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一步助长了美国人的消费,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资金的大循环。

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多数靠出口初级商品或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的债主,美国人不仅输出了美元,也输出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华尔街的新奇产品。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坐着宽敞的波音飞机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推销他们的衍生产品。正如有的分析家形象地喻为:他们就这样将“坏猪肉放进绞肉机做成香肠卖给了全世界”。

此次危机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了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更为严重的是,次贷危机会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越过国境,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演变成“美国次贷,全球买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罗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求是.

[3]王东.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当代经济.

[4]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2008,03.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5

一、次级按揭贷款的含义与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主要是指美国贷款机构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按揭贷款人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就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这种次级按揭贷款将客户的偿付保障建立在房屋价格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其中所隐含的巨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近几年美国楼价高涨,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使得贷款机构为了盲目地追求高利润率而不断增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供给,以至忽略了次级抵押贷款隐藏的风险。

次级按揭贷款因借款人信用等级不高,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且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由于美国过去的6、7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在这过程中,美国有的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及其关联的贷款打包和债券化规模,使得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次级按揭贷款违约事件规模的扩大,最终引发危机。

2008年7月以来,先是美国著名房贷银行印地麦克银行因客户大量取款引发流动性危机而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美国大陆伊诺伊国民银行。紧接着,由美国政府支持的两大按揭信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股票遭到大量抛售,股价一周内曾跌去五成,一年之内市值损失了八成。7月25日,又有两家小银行——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州的第一传统银行宣布破产。而美国次贷危机向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渗透,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已超出了次贷的领域,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领域危机的“前奏”,次贷危机逐渐演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发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动荡。

二、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

过度自由却缺少监管的资产证券化,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资产证券化今后还要继续发展的话,就要保证这些产品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规范,避免出现过度风险。次贷危机是21世纪第一个复杂金融衍生市场的危机。

学者广泛认为:次贷危机是全球流动性充裕环境下,市场约束力下降、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弱化的结果。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在于美国本身的信贷扩张和金融创新。2001至2004年,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和税收激励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很快。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别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于是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放贷机构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从而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1年以来,各大投资银行广泛参与到这场巨大风险的追逐中,由于忽略了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发行了大量低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而惯于攫取丰厚利润和承担巨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商们,纷纷抢购次级抵押信贷证券。从2004年6月底至今,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利率逐渐回升的状态下,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资金链发生断裂,进而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波。

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美国次贷危机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由于次优抵押贷款市场发展仅十余年,且此前该市场运作状况良好,因而此前次贷违约率并不高。次贷相关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较快,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风险扩散。监管部门监管不严,未能遏制风险集聚。从美联储的职能看。美联储有三大任务:抑制通胀、增加就业和维持金融稳定。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首先应归因于2000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2000年前后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这里要提到另一个资金的大循环,即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储蓄。当大量美元流向这些国家时,为了避免本币大幅升值,这些国家的央行不得不买入美元,同时投放大量本币。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从安全和保值的角度考量,不得不又去购买美国国债。这样,资金又进入了美国,一方面降低了美国利率和美国人的消费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一步助长了美国人的消费,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资金的大循环。

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多数靠出口初级商品或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的债主,美国人不仅输出了美元,也输出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华尔街的新奇产品。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坐着宽敞的波音飞机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推销他们的衍生产品。正如有的分析家形象地喻为:他们就这样将“坏猪肉放进绞肉机做成香肠卖给了全世界”。

此次危机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了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更为严重的是,次贷危机会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越过国境,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演变成“美国次贷,全球买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罗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求是.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6

1.次贷的含义

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分为次级和优惠级。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次级贷款的贷款利率要高,因为这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止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倍。

2.美国次贷危机的含义

美国次贷危机即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前几年,美国楼市火热,众多按揭公司或银行为扩张业务,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房贷,以收取更高的利率。在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虽然次级按揭贷款的违约率比较高,但放贷机构即使收不回贷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因为楼市大热,房价不断上涨。但是,由于最近美国楼市下走,次贷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次级房贷高比例的转为坏账,就形成了美国次贷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及演变

2006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市场的不祥之兆已初见端倪,至2007年4月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至8月升级为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的“金融风暴”――――-美国信贷市场相当严峻,为全球金融业带来严重影响,银行惜贷令中小企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美国次级债供应商纷纷破产,全球对冲基金大面积宣布解散或停止赎回,跨国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普遍发出盈利预警,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应声而跌,次贷危机已影响到全球。截至2007年8月13日,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已向市场上注入超过550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注资的广度和规模前所未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关注,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程度严重,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向美国联邦破产法庭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同一天美国第三大银行美林公司也因身处困境而被美国银行收购,与此同时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计划改组企业业务并出售旗下资产以融资。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由使我们联想到1998年俄罗斯的债券危机,两者相比,美国次贷坏账损失规模预计将达到俄罗斯债券危机时政府债券总价的10倍以上,达2250亿美元。但与之不同的是,美国次贷危机至今仍被控制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范围内,未对美国金融市场及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次贷危机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的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房贷,它为低收入者送来了曙光。但是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性而来: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高达10%――12%,并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ARM)的形式,随着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也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赎回品率的上升,酿成今日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究竟有多大,一时尚难定论,分析其来龙去脉,有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危机和总结经验教训:

1. 宏观经济层面看,是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一方面,世界各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形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以高油价催生的“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的资金为代表的投机性资金进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将美国房产价格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另一方面,较低的房贷成本和较高的居民收入相互作用抬高了房价,房价的不断上涨驱使消费者采取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形成经济泡沫现象,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2.放贷冲动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导火线。

宽松的贷款标准、不断创新的贷款品种,以及放贷机构追求短期效益的冲动和借款人的欺诈手段对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人们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放贷机构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的对资信较差的借款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在审核贷款申请时,没有充分评估借款人在利率上升情况下能否偿还贷款,也就是说,放贷机构最为关注的不是借款人能否按期还款,而是借款人何时能再融资以便获取更多的手续费。许多放贷机构为了获取更多收益,甚至鼓励借款人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而申请贷款。

其次,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放贷机构相继推出“零首付”贷款、“零文件”贷款以及可调整利率贷款,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还有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借款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其还贷负担相对较轻,但是几年以后,借款人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放贷机构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加剧了猎杀放贷的发生。有些贷款机构或其他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的披露有关贷款条件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借款人的房贷采取可调整利率,通常前两年为固定利率,以后每半年上调一次,上调幅度很大,很多借款人无力负担月供,只得以更高成本再融资,致使借款人陷入困境,这些都是消费者提前不知情的。

再次,竞争不仅限于放贷机构之间,住房借款人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在贷款申请时采取谎报收入等手段加剧了贷款欺诈的发生。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业内一些害群之马为了争取更多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上钩,而咬钩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这就更加剧了危机的发生。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一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2006年4月对100笔“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提交给国内税务署(IRS)的税务申报比较,发现90%的贷款人高报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仅为21%。

3.监管缺位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

面对上述种种放贷冲动、贷款欺诈等现象,金融监管部门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虽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这种产品设计本身,但是美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应当为此承担部分责任。金融监管部门本来应是枕戈待旦的卫士,保护勤劳的美国人民免遭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的伤害,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袖手旁观。

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2005年5月,经济学家对新增房贷的风险发出警告,但直到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直到9个月后,到2006年9月,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到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方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而美联储的应对之举,更多的是在为过去过于宽松的信贷环境付出代价。

4.基准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使还款压力加大。

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17次加息,基准利率已经回升到5%以上,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85%的次级抵押贷款选择可调整利率,当利率优惠期到期后,贷款利率被调整至市场的正常水平。借款人无力应对利率上调和房屋资产的贬值,陷入了“还不起款、融不到资、卖不成房”的三难境地。对于资信较差的人而言,在房价上涨阶段可以通过不断扩大再融资规模或者出售房产来归还贷款,但在房价明显下跌后,无法通过再融资手段全额归还前期贷款,即使出售房产也必须折价出售甚至找不到购买人,违约问题难以避免。相关统计显示,在2004年和2005年发放出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分别有10.6%和29%的贷款总额大于借款人所购房产价值,在房价下跌时,此类贷款违约率会很高。

(二)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成因分析

从2007年2月汇丰银行率先罕见的盈利预警至今,美国次级按揭问题进一步深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银行收紧信贷,债券市场低迷,次贷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一般的,次级按揭贷款是低利率和物价持续上涨环境下的产物,但是这种现象在全球许多其他经济体也广泛存在,为什么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呢,其实是有多方面深刻原因的:

1.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美国金融机构通过延长还款期、追加贷款额度、变更借款人或抵押物等不断创新的按揭产品,有的银行还推出按揭现金回赠产品和房产升值贷款。产品创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基于抵押物升值,在任何市场上,以抵押物升值作为放贷的基础都是一种危险的贷款行为。另外,零首付、负首付、2/28贷款(头两年固定利率的低利率、后28年利率浮动)等颇有诱惑力的优惠条款使借款人承担了超出其还款能力的债务。美国市场上这些过度开发的新型按揭产品,直接导致次贷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美国的金融机构放宽信贷标准,使一些信用记录较差和没有收入证明的人也可获得按揭贷款,这就加剧了危机的发生。

2.美国人民崇尚风险,习惯于借钱消费,其透支消费传统本身也是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而透支消费传统的背后正是此次危机所反映出的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出现与美国人对风险的态度不无关系。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7

由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并持续恶化。金融创新的过度、信用监管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不稳定性,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三大主因。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回顾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伍志文,2002)。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有费雪(1933)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和明斯基(1982)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假说。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过度负债和经济下滑引起债务的清偿。而债务的清偿会导致货币的收缩和周转率的下降。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下降、产出的减少、市场信心的减弱、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的上升。因此,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源自经济基本因素的恶化。明斯基对于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基于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基础之上。他指出,正是经济的繁荣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他的基本观点是,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三种筹资,即抵补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人大于偿债的现金流出)、投机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和“庞齐”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也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这三种筹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所占比重不同:经济繁荣时期,后两种筹资比例大幅度上升,金融风险增大。伴随着借款需求扩大,市场利率上升, 企业 利润下降,市场情绪由乐观向忧虑转变并进一步向恐慌蔓延,企业倒闭,银行借款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和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 发展 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魏波,2006),并形成了三代较成熟的货币危机理论。第一论由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1979)首次提出,并由罗伯特·福拉德等人(r.flood和p.garber,1985)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以及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论以茅里斯·奥波斯特菲尔得(m.obsffeld,1994)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认为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第三论形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代表性人物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等人。其中克鲁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演变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

上述金融危机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各类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脆弱性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也使这次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首先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即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从产生根源上看,实际上它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信用和监管缺失等所导致的一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而通过危机的扩散,目前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即由于金融市场已经不能再有效发挥其功能,因而趋于瓦解并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的状态)和全球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

根据上述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minsky(1982)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特征,它与这一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关。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出现。周期性出现的新的获利机会总会导致人们的乐观预期,并促使信贷过度扩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为了保住客户和市场,银行常常会做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krugman(1998)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上述理论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好映照,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从本质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投资者担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所产生出来的信用危机,它源于次贷风险,并借助金融衍生产品的渠道进行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源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房贷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而产生。作为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收人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贷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贷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银行纷纷收紧融资条件,借贷机构、基金公司等资金链开始断裂,导致脆弱的金融市场失控,危机最终爆发。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以制度健全、市场完善、运作规范和信用优良而著称的美国金融市场,恰恰在监管和信用方面出了大问题,整个住房市场和房贷市场各个环节充满了欺诈和贪婪 ,银行和金融机构丧失了基本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理查德 ·比特纳,2008)。从贷款经纪商到贷款公司,从投资银行到信用评级机构 ,从建筑商到房地产中介伪造签名、隐瞒信息、操纵和修改贷款文件、篡改信用、放大收入、评估掺水等无序运作 ,乱象丛生;降低贷款审批标准、贪婪地运用金融创新能力和过剩的流动性,疯狂的市场扩张 ,事后相互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等,这一切更加剧了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从而使整个华尔街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之中。

(二)金融危机的传染具有快速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关于危机中“传染”的特征也是金融危机理论关注的问题 ,有人甚至认为,危机就是“传染”引起的,没有其他原因尽管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 同,但人们对于“传染”在加剧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却大多没有怀疑。综合来看危机形成中,“传染”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发挥其作用:贸易渠道、金融联系渠道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以金融联系渠道为例。由于参与美 国房贷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为数众多,结构复杂,利益勾联,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食物链条”和庞大的交易网。在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看到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一宽松的住房贷款审批标准一房价下跌、持续加息一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冲基金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放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这种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及虚假繁荣,终于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次贷领域到优贷领域,从房贷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金融到全球金融等,无一不在经受着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与考验。而半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其速度之快 ,损失之惨,更是令人震惊。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传染还表现出显著的“蝴蝶效应”(即地理位置遥远的国家皆能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和“板块联动效应”(即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问的传递)。除了美国、欧洲、日本等,拉美、亚洲等区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有的国家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这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也使这场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处理具有政府主导性和协调一致性

此次危机中,全球范围内各国强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它是抵御 自由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必由之路。由于此次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了维护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美国政府及世界各国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救助计划和措施 :接管“两房”、向 aig提供巨额贷款、改组投行、回购证券、直接注资、政府担保、联合降息、甚至国有化等,其力度之大、出手之重、方式之直接和多样 ,前所未有。而且全球联手 ,共同行动,也是史无前例。

全球金融动荡下各国强化政府干预的情况 ,充分显示了政府在拯救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一致性 ;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缺陷和不足 ,正是这些国家为降低国际金融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冲击所做的必然选择(刘立峰,2000)。

三、稳定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8

从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来看,根本上讲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学的供求规律。次贷危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之前,美国利率较低,投资活跃,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高企。大批的投资者对房地产有着很高的投资欲望,从房产供需上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造成了房价上涨(如图1所示)。

图1中,在需求D下,满足需求的供给为S’,供求平衡的价格为P’,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实际供给S远远小于S’,从而使市场价格P>P’。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增加供给是缓解市场压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阶段:然而在美国市场上,并没有这样的举措。相反的,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飞涨,贷款金融机构看到了房价上涨的巨大利益。于是,金融机构以房产抵押贷款的方式,向信用状况不佳,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住房按揭贷款,收取更高的利率。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必担心贷款者不能还款,因为将抵押的住房变现,金融机构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毫无疑问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从而使房价进一步上涨(如图2所示)。

图2中,在原本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次贷的推出,进一步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至D’,市场价格随之上升到P’’。为分散市场风险,贷款机构将贷款的打包,推出了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等金融产品,卖给了大批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CDO抵押给贷款机构,用贷款资金继续购买CDO,继而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又设计出许多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工具,此时,债务性质的资金已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第三阶段:2006年6月开始,美国利率上调,造成了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开始下跌。由于次贷利率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的方式,固定利率的优惠利率时限到期后,利率便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而提高了,大批的次贷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了大规模的贷款违约损失。贷款机构收回大量的抵押房产,为回收贷款,大量的房地产进入市场。对于冷淡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被扩大了,房价自然会进一步下跌(如图3所示)。

图3中,抵押房产进入市场,使供给扩大至S’’’,从而使已经下降的P1进一步降至P2,次贷贷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损失。

由于之前,市场上有大量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产品,次贷的损失很快便传递到市场上其他的大量债务资金上,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后欧洲、韩日等国的银行也大规模的投资了次贷,这样次贷便成了全球性的危机。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9

一、金融风暴的产生过程

2007年3月12日,世界瞩目的美国报导了一则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公司从此不再发放新贷款,由于没有现金付给摩根斯坦利、花旗和高盛等债权人,目前公司已收到上述债权人的催债致函。受此信息影响,该公司的股价很快跌至87美分,被证交所迅速停板,企业面临破产。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成为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标志。危机是如何由一个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而迅速形成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呢?苦果是这样种出来的。

美国人一直希望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价格远远超过了美国大众的购买力,于是,“房子梦”便牵动着每一个美国人的心。因此,为了实现美国人的这个梦,美国各界便各显神通,其中最活跃的是华尔街——世界银行的中心。各银行、贷款机构、债券公司、信用评级机构等纷纷出招,别出心裁地创造了各种信用衍生工具,以满足各种群体的需要。最引人注目的是贷款机构推出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简称“次级贷款”、“次级贷”、“次贷”,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的特点是在前两年还贷的利息很低,而且为固定,但两年后,就要实行浮动利率,还贷压力激增,不过,这种潜在风险,往往被忽视。因此,这种贷款对美国的低收入者有极大的吸引力。抵押贷款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纷纷放宽信贷标准,并且过度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对个人信用的评级,将之作为划分贷款等级的重要指标,而自己不与借款人进行直接的面谈,更没有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与偿还贷款的能力作深入的调查,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对次级抵押贷款人如此不真实了解的情况下,抵押贷款公司却争先大量投放次级贷款,到2006年底,美国的次贷就达到了600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次贷市场的风险有多大。

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并不是疯子,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风险,但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往往估计不足。为了分散与转移风险,他们又创造了另一种信用衍生产品——次级债,它是指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债券,最典型的是债务抵押债券,简称cdo。次级债一般是由投资银行打包次级抵押贷款,然后由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评级后,在债券市场上发行。通过这种信用工具,便把次贷风险分散给愿意并且有能力的承担者。次级债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很快便成为美国,乃致全球的投资者的追捧。在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的强刺激下,美国的房地产一片火爆。房价不断上涨,银行利率长期低水平,促使了消费者疯狂地进行次贷贷款,投资商不断进行投资,投机者更是推波助澜,致使美国房地产,出现了永远升值的繁荣景象与银行利率永不加息的乐观局面。

然而,美国的次贷与次级债建立的基石,不是美国居民真实的信用与现实的能力,而是寄希望于美国房地产不断升值和银行利率持续低水平的幻想。我们不能不指出,他们忽视并且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没有永不衰退的市场。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局,从2004年开始至2006年底,进行连续17次的升息,联邦储备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后,抵制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之风和投资者的利润空间,美国房地产市场便大幅度降温,另外,次贷借款人还贷压力骤增,致使次贷违约率和拖欠率不断攀升,到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率上升到13.3%,达到了4年来的最高记录。美国次贷拖欠率的大幅攀升,使抵押贷款机构现金断流,戳穿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动摇了投资者与社会各界对房地产的信心,加速了次贷市场的恶化。以次贷为基石的次债,因其地基的的崩溃,整栋次级债的大厦也就倒塌了,而它把次贷的风险,通过债券扩散到了全世界,所以,当美国次贷与次级债一出现危机,就会迅速蔓延到全球。

二、金融风暴背后的信用危机

关于信用,马克思引用了杜克所说的“信用”,就它的最单纯的表现而言,乃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这种信任,使一个人,把一定额资本,在贷币的形态或估计有一定贷币价值的商品形态上,委托给别一个人。这个资本额,通常在一定期间之后,就会支付进来的。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如何把信用推进风暴的漩涡的。

1.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

投资者在2005—2006年间对高收益债券的强劲需求使次级债市场异常火红,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在次级债高收益的诱惑下,放松了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毅然将大批贷款打包成次级债,分块卖给投资者,如金融机构、养老金公司、共同基金等。整个过程,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只关注贷款的数量,忽视质量,并通过证券化,把信用风险在各个部门之间扩散,从而把信用一步一步推向危机的深渊。

2.次级抵押借款人

次级抵押借款人,指信用低的借款人,这些人不符合正常的贷款标准,只能从专门从事次级贷款的公司获得贷款。这些人不仅信用差,且大多数怀有投机心理,申请贷款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偿还能力,而是寄希望于房屋不断的升值上。次级借款人的信用低,收入不稳定,很大的投机心理,时刻威胁着资本主义生产不可缺少的信用与信用制度。

3.信用评级机构

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抵押贷款公司主要参考信用评级机构对个人信用评级来发放贷款,因此,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就至关重要。一旦这些评级机构偏离了客观、公正、中立的原则,就会使次贷一开始就建立在虚假信用的基础上。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公司、fitch公司,在次贷与次级债评级的高收益刺激下,不是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进行评级工作,而是设身处地地参与到整个cdo打包的过程中,亲自涉足到金融工程中去,指导cdo打包专家如何通过用最高的信用评级,将不同的分块规模做大,从cdo中榨取最大利润。信用评级机构的这种行为,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与叫骂,加剧了人们对信用的恐慌。

事实证明,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特性,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私欲无限膨胀,道德不断缺失,都使资本主义生产不可或缺的信用与信用制度,不断受到破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信用危机。一旦信用出现危机,社会资本运动就会突然停止,正常的生产秩序就会被打乱,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因此,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便“水到渠成”了,也标志着美国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

三、金融风暴产生的社会根源。

由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华丽的外衣仍然掩盖不了生产相对过剩是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铁的事实,危机的实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危机爆发的形式。

1.信用无限扩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信用的作用概括为三点。

(1)为促成利润的均衡,或促成资本主义生产全部所依以立脚的这种均衡运动起见,信用制度是必然会成立的;

(2)各种流通费用的节减;

(3)股份公司的成立,这三点简明扼要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正是凭借信用,积聚了大量资本,节约大量现金,即使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变时,也可以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使信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或缺少的条件。然而资本家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并没有消失,信用只是资本家谋取私利的工具,而不是造福社会的福音。

信用还会使个别资本家或被视为资本家的人,可以在一定限界之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所有,并支配别人的劳动。这说明资本家凭借信用,获得了生产所需要的资本与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准备了物质备件。信用又使这少数人,益益成为纯粹的冒险者。因为所有权在这里是采取股票的形态,它的运动和转移,也会成为证券交易所的赌博的结果。本次金融危机,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与金融精英淡化信用风险,为一已私利,铤而走险,通过cdo形式将次贷转化证券的形态,通过证券市场,把次贷风险的赌博行为扩散到全世界。在这里,我们只要说,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支点,这是因为,再生产过程——它的本性,是可以自由伸缩的——在这场合,会拉紧到极端的限界,而它所以会这样拉紧,就是因为社会资本的一大部分,将同资本的非所有者使用;这种非所有者,在使用资本时,会比资本所有者更不当心。这里告诉我们,信用制度使资本家成为社会资本的使用者,而非所有者,因此,在使用资本时,往往成为投机者和冒险者,使社会生产过度投资,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过剩。这次金融风暴就是美国抵押贷款公司和银行机构,凭借已经建立的信用制度,开发出次级贷与次级债的信用衍生工具,并通过cdo等证券形式,迅速分散到全球。但当人们意识到时,金融风暴已经形成,它必然要展示它惊人的破坏力。正如马克思所言,信用制度,不可避免的一定会以异常的贷币过剩和营业崩溃为结局的,并且信用会加速恐慌的爆发。

2.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所克服不了的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即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社会各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但是,当前的金融危机正是美国的少数金融资本家与投资资本家,通过信用,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与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追求剩余价值的驱动下,不惜利用信用与信用制度进行冒险与欺诈,过度进行投资和次贷与次级债的投机活动,致使美国房屋供求关系逐渐失衡,不断破坏着社会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结果次贷借款人在房价突然大幅下跌,银行利率大幅上调的双重压力下,再也无力偿还贷款,被迫宣布破产时,美国房地产市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并再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不论是直接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还是以间接形式金融危机表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所不能克服的,这个矛盾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三联书店,1938年版.

[2]张雷声 董正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10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席卷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再度关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研究,从17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共爆发了42次比较重要的金融危机。其中有21次都与对不动产的投机有关(这里所指不动产范围较广,主要是包括城市房地产,但也包括农场、运河和铁路)。本文试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并提出一定对策建议。

一、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发展历程

(一)危机酝酿期:美国经济面临衰退威胁,联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活跃

21世纪初美国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又发生了“9.11”事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将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的历史低位。金融市场利率的降低直接后果是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加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鼓励住房消费、扩大住房自有率,美国房产交易的税收政策方面也较宽松,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繁荣周期。

(二)危机发展期:房地产市场过度升温,房地产信贷衍生产品疯狂发展

在金融、财政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市场热度不断提高,呈现价升量增的景象。2005年,美国房价升至27年来的新高,2006年1季度,全美又有53个都市区的房价涨幅超过了20%。

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衍生产品疯狂发展。与我国不同,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大大脱离了房地产信贷产品的范畴。金融产品房屋贷款机构在发放了房屋贷款后,又将这些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或者打包处理成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和资产支持债券(ABS)后再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以从抵押贷款公司收购的住房抵押贷款或者MBS和ABS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资产分层与重新组合、信用增强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包装制造出新的不同风险等级的MBS、ABS和债务担保证券(CDO)以及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其他结构性衍生产品,然后再将上述产品出售给包括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据汤姆森路透统计,2006年全球债务担保证券(CDO)共发行4788亿美元,是2000年发行687亿美元的近7倍。至此,房地产贷款已经被转化成巨额的金融资产,而且与其本身日益脱离。

抵押贷款中贷款客户信誉度较差的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这类贷款的风险明显较高。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此部分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空前发展,风险也日益增加。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06年末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余额为6.5万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97.2%;同期次贷支持债券余额为7320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了近8倍,增长速度远高于一般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次贷衍生产品的反复包装、销售,掩盖了次贷中可能的风险,并将这一风险传递到全球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

(三)危机爆发期: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破裂,次贷危机发生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短期利率由1%提升至5.25%,有效抑制了房地产信贷消费,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挤压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6年第3季度的新房开工持续下降,9月新建格与2005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9.7%,是197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房价下降引起了人们对市场进入衰退周期的普遍担忧。此时,原来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房屋的消费者,在房价下跌而利率又不断升高的双重夹击下,已无力偿还贷款,违约率逐渐上升。

次贷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相关机构发生巨额亏损。以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为标志,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四)危机全面爆发期: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危机发生

由于房地产衍生金融产品链条长,涉及机构多,规模大,危机逐渐向相关金融机构扩散。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逐渐扩散成为金融危机乃至金融海啸。

此次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独立投行,华尔街5大独立投行中两个破产,一个被收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由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独立投行受影响最大的原因在于与其从事的规模巨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相比,它们的自有资本规模往往偏低,因此通常依赖于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从而导致其经营的杠杆倍数提高;另外,由于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设计复杂、且透明度较低,为增强购买其产品的机构投资者的信心,投资银行自身往往也需要持有部分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而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投行将被迫提高持有上述产品的比例,从而承受更大损失。金融危机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向全球蔓延,德国、法国、日本乃至我国等都有机构宣布因为投资次贷相关产品而发生巨额亏损。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各国高调救市,大量流动性被注入,在来自机构、市场的坏消息与来自政府、监管机构利好消息的影响下,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对消费、投资都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市场复苏难见曙光。以标准普尔/凯斯-席勒20大城市房价指数衡量,截至2008年7月底,全美房价水平同比下跌17%,创二战以来同比跌幅之最。虽然房价持续下跌,空置房数量却在继续增加,已超过11个月供应量。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现代经济中,金融的力量渗透到各个方面,房地产尤其严重依赖金融。而房地产既是实体资产,在被炒作时又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的成分,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的催生剂。

(一)金融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轮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推动因素有很多,但是,利率、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利率水平下降时房地产市场繁荣,利率水平上升时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21世纪初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为1%,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带动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也持续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调到2003年的5.8%;1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也从2001年底的7.0%下调到2003年的3.8%。正是如此之低的利率水平吸引了大量的购房者进入市场,抬高了房价。

第二,以抵押贷款证券化为特征的房地产金融衍生产品推波助澜。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一方面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能使投资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就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不断购进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产品,为房地产信贷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贷款资产证券化后,风险转移,相应的信贷标准降低,首付比率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零首付。这两方面因素都促使房地产信贷部门大量地放贷,使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二)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泡沫在金融危机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传导渠道一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市场成交活跃,相关的房地产信贷等金融产品迅速增加。除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不谨慎形成风险外,房价高企时发放的住房信贷在房价下跌时风险自然暴露。二是房地产价格上升,财富效应引致房产所有人在消费、投资时都会没有节制,甚至会将房产抵押去消费或投资,而市场形势转变时,抵押物价值下降,风险暴露。

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并不是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地产市场是被金融所挟持,并反过来危害金融安全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询。从宏观层面方面看,近些年国际经济金融失衡,美国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支撑点迫使资金流入地产领域。从政策层面看,联储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流动性过剩,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机构违背审慎原则发放贷款,发行金融衍生产品时脱离实体经济,人为制造了风险。

三、对策建议

目前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在全球造成了巨额损失,而美国房地产泡沫后房地产市场也一蹶不振。因此必须针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的密切关系,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打破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链,防止再次造成危害。

(一)中央银行必须关注资产价格,并适时有所作为

关于中央银行是否关注资产价格,近些年被广泛讨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资产价格何时形成泡沫比较难判断,因此央行难以对资产价格泡沫实施相关政策。但从21世纪以来美国的两次资产泡沫演变来看,美联储都先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但接下来在泡沫已经演变得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采取加息等措施,造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危机,网络股泡沫破灭时表现是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此次危机中的表现是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美联储在危机发生前期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后期又加息过度,造成市场剧烈动荡。因此,货币当局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

我国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都处在发展阶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由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形成的金融危机也有发生的可能。中央银行必须持续关注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探索其对金融市场、消费、投资的影响途径,判断影响程度,在泡沫形成前进行积极预调。

(二)审慎监管、发展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行业,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也表现为一个较长的周期性与滞后性。只有在房地产市场发生根本性逆转才能表现出来。我国还没有经历过全局性的房地产危机,无论是金融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警惕,审慎监管、开展房地产金融产品,具体有3层含义:

一是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谨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就在于房地产信贷产品证券化链条过长,风险在层层包装后被忽略。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未来金融创新的步伐不能停止,关键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创新,防止类似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是房地产信贷的管理必须严格。房地产信贷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信贷已成为当前银行信贷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上海等城市,房地产信贷余额占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十分高。上海银监局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公布2007年,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至年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将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房地产信贷的相关政策规定,严格放贷条件,切实防范房地产信贷中的风险,

三是严格管理以房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作为不动产,是比较成熟的抵押产品,在银行信贷中广泛使用。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势必将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如果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波动,势必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在银行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时,应合理研判形势,正确估算抵押房地产价值。

(三)防止新的泡沫生成

对目前国际社会来说,更现实的教训是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通过超低利率拉动经济,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吹大了房地产泡沫,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巨额救市方案,必须防止形成新的流动性过剩导致新的危机。最关键的是引导救市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防止其再次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新的泡沫。

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的形成例11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88-02

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美欧日中央银行积极行动……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起的风暴正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又一次信用危机,而从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来看,它被有的经济学者视为“美国可能面临过去76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消除这场危机,需要足够的时间。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暴露了美国主导的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一面,对世界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绝不可低估。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当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的凸显,就与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冲击大有关联。虽然次贷危机对山西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较小。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可能会逐步影响到全省经济金融的发展。对此,我们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受到的影响为入手点,研究次贷危机对山西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次贷危机对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1、中小外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一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个百分点。在次贷危机影响下,广大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1)外部需求减弱导致新订单减少,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受次贷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减少。山西省的出口增速回落,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可能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营困难。据忻州中支反映,美国、日本、欧盟区是忻州法兰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汇率波动加剧影响,定襄法兰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增速下滑。据晋中中支反映,由于国际市场对焦炭需求量下降,当地最大的焦炭出口企业安泰集团出口配额总量将大幅下降,后续订单大量减少,生产前景不容乐观。(2)次贷危机加重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企业汇兑损失增大,竞争优势减弱。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看,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强,中国金融市场业务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次贷危机使美元疲软态势加剧,美元持续贬值,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企业汇兑风险敞口暴露,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利润不断受到侵蚀。(3)国外进口商货款拖欠多,企业难以收回货款。由于国外进口商在本国银行很难贷到款,往往提出赊账:有些进口商甚至拿了大量货物后就宣布破产,企业很难收回货款,坏账增多。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成为了海外商账的重灾区,大量拖欠国际货款也成为美国企业在次贷危机下转嫁损失的一种办法。

2、部分行业中小企业资金链趋势,经营受到严峻挑战。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景气度出现下行风险,山西省的煤焦、钢材、房地产等行业均受到次贷危机一定影响。(1)钢材价格下跌、钢铁企业亏损加大。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钢材需求下滑,钢材行业一改近年来持续高价上涨形势,价格开始下降,钢材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面加大。(2)国内外焦炭价格纷纷下挫,煤焦企业亏损。世界经济增长衰退,国际市场对能源需求明显下降,对以能源为主要产品的山西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倒闭。(3)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断裂风险。次贷危机影响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居民对房价下跌的预期强烈,推迟购房,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可能性加大。

3、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其融资环境,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随着央行陆续调增银行信贷规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全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许多中小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跌幅巨大,导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困难。全省企业IPO融资或通过配股进行融资基本停滞。(2)金融机构审慎贷款,企业融资严格审批,难度增加。在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情况下,金融机构紧缩流动性,减少市场风险。为有效控制信贷规模,各银行把控制、限制的重点放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上。(3)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据对100户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银行贷款利率有69.23%集中在7.47%―15%,民间融资利率有58.95%集中在15%―30%。二是企业抵押贷款成本较高。从抵押上看,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较高。另一方面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涉及土地、房产、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4)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欠佳。目前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梗阻。反映了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民间资金的供给和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一方面,大量民间资金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适宜的投资渠道而盲目流动,据测算,目前山西省民间融资规模大约在1300亿元左右,而从被调查企业融资渠道看,民间融资仅占其全部融资额的0.7%;另一方面,与浙江、上海、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市)相比,山西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还不够充分,难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积极应对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山西省经济“池鱼之殃”,形势紧迫,不容回避。能否把各种风险和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时应对,主动解危,化弊为利。

1、加强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研究,增强应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继续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加强研究分析。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强化对国内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努力减少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要密切观察和深入分析宏观调控过程中山西省经济金融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加强对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投资、物价、主要行业和产品运行动态、存贷款变动趋势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时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

性、典型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确保国家各项货币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货币政策在全省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要进行跟踪研究,重点加强对贷款增长、银行流动性、民间借贷、中小企业资金状况等新情况、新变化的跟踪分析,为实施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有价值、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2、外向型中小企业积极改善自身经营状况,缓解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带来的资金压力。面对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新劳动法实施、从紧信贷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市场需求减缓等六方面压力,涉外企业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是调整产品结构,走高附加值路子。更重视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走品牌化经营道路,以高端产品开拓国外市场,加快贸易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二是转变营销方向,更加重视内贸。开拓国内市场,走内外贸共同发展的路子。加大产品内销比重,扩大非美元客户的比重。三是要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各项成本控制,通过压缩成本来缓解因汇率变化、原料上涨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借助电子商务采实现采购及交易成本的降低。

3、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既靠银行更要靠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确实是一大社会难题,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小企业自身、银行、市场和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银行和市场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要走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基础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和银行信贷的进一步支持,核心在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和政府的合理引导。在依靠银行信贷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变银行“一轮支撑”为银行和市场“双轮驱动”、协调推进。(1)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增强业务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机制。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授信审批机制,积极建立对资信良好中小企业信贷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产品。(2)大力推广新型金融组织,培育更富竞争和效率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适度放松金融市场管制,鼓励竞争,打破垄断,使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非主流金融组织得到规范与发展,给予民间资本、外资等社会资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形成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利用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中小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并以此引导和支持民间融资,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便利。(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应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给予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倾斜。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鼓励风险投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提供融资支持。(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地方政府应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制定和实施财税支持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继续推进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发展。中小企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健全财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诚信意识,进而提升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山西省金融统计报表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调统处

2.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