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海洋生态安全

海洋生态安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2 14:41:09

海洋生态安全

海洋生态安全例1

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暨滩涂管理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县委、县政府对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极度重视,我们也深感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重、压力大。今天会后,我们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四个到位,确保海洋渔业生产安全。

一、责任明确到位

到目前为止,我镇已与相关村、用滩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今天会后,我们将立即组织人员对相关村、用滩企业责任制落实的情况和层层签定责任状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村、每一个企业、每一条船、每一辆车、每一个下海人员,认真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管理规范到位

我们深知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马虎不得、松懈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就有可能引发大的事故。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指导,规范各项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各类台帐。要求各村、各单位认真做好“安全会议记录”、“安全检查记录”和“安全整改记录”,真实反映有关情况,并把各种制度公布上墙。二是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要求各相关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强调编组作业。会后,我们将对全镇的下海渔船、拖拉机和人员的编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明确专职安全员,确保所有渔船和拖拉机都实行编组出海作业,一旦发生险情,可实施互救。

三、措施落实到位

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一是进一步加强培训。我们将利用伏季休渔期间,组织用滩企业、所有下海拖拉机手、出海渔民,进一步学习海上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提高渔民的自救自助。我们将严禁未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安全合格证”的渔民下海作业。二是进一步推行人身保险制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所有出海人员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严格做到:凡未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渔民,不得下海作业。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我们将组织对全镇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于必备的安全设施,要求相关村和企业尽快安装到位。四是进一步完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海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适时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险情,救援队伍能拉得出,打得响,救援预案能快速有效实施。

海洋生态安全例2

Abstract:The constructed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marine fishery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DPSIR Model includes 1 object layer,5 criteria layers,10 elements layers and 20 indicator layers.Applying the mean-varianc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very index, the paper established a graded standard of marine fishery ecological security.The assessment criteria is used to evaluate marine fishery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DPSIR Model of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y Zone from 2006 to 2012;by using the weighted mean method,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of ESI were 0.4874、0.6293、0.7191、0.5646 、0.5185、0.3869、0.5067,which indicate criticality safety、basic safety、basic safety、criticality safety、criticality safety、unsafety、criticality safety。Finally,the paper drew the conclusion and made suggestions.

Key words:DPSIR Model;marine fishery;ecological security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态水域污染日益严重,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要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渔业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大系统。本文试图运用DPSIR模型建立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状况,并提出建议。

一、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一)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OECD)对PSR模型和DSR模型进行完善与补充,提出用于解决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DPSIR 模型,并为欧洲环境署(EEA)最先采用。DPSIR模型由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部分构成。DPSIR模型能够揭示环境与经济的因果关系,有效地整合资源、发展、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及优化研究 [1]。

基于DPSIR模型建立海洋渔业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0个要素层和20个指标层[2]。

(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采用均方差法计算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来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3-4]。

1.生态安全驱动力指数:

2.生态安全压力指数 :

3.生态安全状态指数:

4.生态安全影响指数:

5.生态安全响应指数:

6.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

指数值位于[0,1]中,0代表各因素对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趋向消极(压力强,响应弱),生态安全性降低;1代表各因素对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趋向积极(响应强,压力弱)。ESI的值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好,生态越安全;反之生态越不安全。

表1 海洋渔业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分级标准

二、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实证分析-以山东半岛蓝区为例

(一)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结果

根据2006年-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确定的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均方差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根据这些权重系数排序,山东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占全国比重D20对海洋渔业的空间布局生态安全影响最大,台风、洪涝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万元)D12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D4、沿海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D16也对其生态安全有较大的影响。

根据生态安全模型,可以计算得出:

表3 准则层和目标层数值

从以上的判定标准可知,基于DPSIR模型的海洋渔业生态安全在2006年处于临界安全,2007年生态安全评价指数有所上升而处于基本安全,2008年指数继续上升处于基本安全,2009和2010年不断下降处于临界安全,2011年指数再度下降处于不安全状态,2012年指数回升处于临界安全。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根据建立的海洋渔业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咨询专家的意见,制定了海洋渔业生态安全分级标准,即1-0.8、 0.8-0.6、0.6-0.4、0.4-0.2、0.2-0,分别对应的安全等级为安全、基本安全、临界安全、不安全、危险。运用建立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出各个准则层综合指数的数值和目标层指数的数值。

最近几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由临界安全,上升为基本安全,而后下降为临界安全,继而下降为不安全,再上升为临界安全。最好的状况是2008年的基本安全,最差的是2011的不安全状态。这表明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在得到改善后,又有所恶化,基于实证分析得知主要原因是山东省海洋科研机构经费不充足、台风、洪涝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较大、人口基数大。总的来看,从2006年到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一直处于不断波动状态,生态安全指数一直没有超过0.8达到安全状态,大部分处于临界安全和基本安全状态,偶尔处于不安全状态,情况不容客观。

(二)对策

针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加大海洋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力支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海洋渔业的生态安全状况提供科学的指导;第二,渔业有关部门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控,积极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购置一系列配套的设备,并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尽量减少台风、洪涝等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第三,人口增长率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加强渔民的培训工作,加大渔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使渔民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和捕捞等,并增强渔民的灾害防控意识,做好灾害的防控工作;第四,加强工业废水的监管。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海洋保护意识,不定期的对污染较严重企业的废水进行突击化验检查,对于排放未达标废水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减少负外部性的影响;第五,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使保护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李玉照,刘永,颜小品.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6).

海洋生态安全例3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61-01

新世纪各沿海国家都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为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拥有面积巨大的领海以及漫长的海岸线,这是我国的天然财富,自古以来沿海人民靠海吃海,以海为生,人与海洋的关系一直保持着平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海水污染以及海洋资源过度开发问题愈演愈烈,以及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将海洋生态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策略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 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同样的问题。【1】虽然海洋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但是海洋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所以如果不能处理好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海洋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再间接地影响到海洋经济和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说海洋环境保护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以海洋为生产环境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海洋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只有海洋生态系统维持在平衡的状态才能源源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一旦海洋环境被破坏,我国的海洋渔业就会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失去平衡的海洋生态系统不仅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并且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渔业在我国经济组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沿海地区密集的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海洋而生存。所以虽然海洋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资源,但是为了维持海洋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在海洋渔业中实行适度捕捞,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统计,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

2、 海洋水质保护

海洋是水的集合体,海洋环境污染一般都是指海水的污染。海洋水质是海洋中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旦海水被污染,会直接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减少,引发海洋生物的变异,进而引起海洋矿产资源的结构变化。海洋本身具有强大的自我清洁功能,但是其自我清洁能力也存在一个限度,如今人类向海水中排放了过多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其污染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海水的自我清洁限度。这些行为已经造成了海水富营养化、局部海域海洋生物灭绝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海洋产业的发展,还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因此,【2】海洋水质的保护对于海洋渔业、海洋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 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

1、 保障人类食物来源安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是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命之母。人类也是水生生物不断进化的产物,海洋是地球上所以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广阔的领海和绵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也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海洋产业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众多人类,海洋是其最重要的食物和经济来源。一旦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破坏,海水中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海水的重金属元素一旦被人类摄入就难以排出,造成严重的疾病,进而使得我国人民身体素质降低,社会生产力下降,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但是人类并没有对此投入足够的重视,人类的活动依然在不断的对海洋生态进行破坏。例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红树林、滩涂湿地的大面积消失,河口海洋环境恶化和海岸侵蚀现象都在警示着人类重新认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由此可见,海洋是生命之母,并且一直为生命的生存繁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食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保护好海洋环境是作为地球生命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对于我国而言,海洋环境保护能够保障国民身体健康,促进国家建设的进行,实行海洋强国的目标。

2、 为人类提供宜居的环境

海洋对气候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是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自古以来人类都会有意识的选择靠近海洋的地区定居,如今沿海地区的人口数量更是爆炸式的增长,有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当地的人口承载极限。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给海洋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造成了海洋环境的破坏,这种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沿海居民的居住环境。因此海洋环境保护的另一重要内容便是通过各种手段解决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这样才能在人类和海洋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对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要严厉处罚,珍惜海洋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环境资源。

三、 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指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不受侵犯,它还包括了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发展安全等等很多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虽然不如军事领域的国家安全看上去那么令人紧张,但是一旦国家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就会从国家内部根本上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严重的影响。【3】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须的材料和空间。海洋环境是否安全影响到国家资源的独立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性,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已经造成了一些海洋资源的枯竭,并且这里面包括许多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我国虽然工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迅速,快速发展给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捕捞和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虽然海洋资源产量巨大但是利用效率低下。一旦出现海洋资源危机就会给对我国心怀不轨的国外势力创造机会,使我国的发展建设受制于敌对势力。所以一定要把海洋环境保护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来抓,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重要问题。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在海洋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确实推动了海洋产业的飞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十以来党和国家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因为海洋环境保护对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以及保障国家海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也只有做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在今后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林。

海洋生态安全例4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更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2015年5月,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层层递进的纲领性文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态,它的核心是主动维护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动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是它的终极目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是最大的生态系,海洋文明是原生态的起源,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海洋生态安全缺失,会产生连锁性的生态灾难,地球的生态安全注定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替代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的现代生活更是与海洋密不可分。当今,陆地资源面临枯竭、人口压力巨大,海洋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的健康和谐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洋大国,东、南方向被海洋环绕,大陆岸线18000km余,海岛1万余个,岛屿岸线超过14000km,管辖海域近300万km2。对一个国家来说,海洋国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空间。它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发展海洋事业、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

1海洋生态文明的实质

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低地,悲惨地沦为人类的垃圾场。人类制造的所有垃圾,不论放在哪里,大部分都会因风、雨、径流等自然现象的作用,进入大海。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生产力超过了有史以来的生产力总和。而与此同时,人类制造的废弃物和垃圾也大大超过了有史以来的总和。海洋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海洋的承载能力超过极限,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就有大爆发的危险,直致海洋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崩溃。20世纪是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空前的时代,也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巨大的时代。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严重。空前的问题导致空前的觉醒,人类终于把目光聚焦在海洋,开始正视自身的妄行导致的海洋危机。可以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海洋生态文明的实质由此逐渐展现。

1.1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

海洋生态文明是在人类为了延续生存和生存环境的理性共识下产生的文明形态。它包括: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1.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责任与任务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子孙后代,是战略问题。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事态的现实、事态的发展、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共同催生的,它的应运而生有其必然性,是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之后的综合考量与决策。当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不是孤立的保护,必须协调好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护海洋环境,而是要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谋保护,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海洋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海洋环境更健康、更富活力的和谐共生的局面。

1.3海洋生态环境危机催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进入21世纪,我国全海域污染日益严重。达到轻度污染的海域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5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13.9万平方千米,2006年达到14.9万平方千米。而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更是深受污染之害。海湾、河口污染日甚,滨海湿地告急,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导致严重生态灾难,很多河口产卵场功能几近丧失。监测表明,海水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可能是未来危及我国国土安全的杀手。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沿海和内陆发生的大量气候异常现象都与海洋变化有密切关系。海洋环境的任何异常都可能导致生态灾难,造成难以预知的损失。海洋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经导致严重灾害,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2近海海洋生态危机

2.1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尽管实行了严格的休渔期管理,我国海洋经济物种还是持续衰退。对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来说,50万艘机动渔船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渔业资源的良性再生能力,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物种失衡严重,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种类显著减少。陆源排污导致的海洋污染几乎摧毁了近海海洋生态系统。近海珍稀濒危物种数日渐增加,濒危程度加剧。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和大型海洋工程使传统的鱼类的产卵、育肥场被蚕食,回游通道被切断。近海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被严重破坏。近海环境的严重局面,导致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出现严重问题。有些海域由于陆源排污已成无生物区。

2.2陆源排污造成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我国沿海有大量的陆源排污口,大量污染物排放入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适于进行海水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小,海产品污染物超标,食用风险增加。同时,河口、海湾和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受到的损害越来越严重,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衍受到严重损害。海水浴场、港口受到污染,使沿海人口的正常生活受到直接威胁。

2.3赤潮频发对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赤潮年发上百次已不鲜见。2003年我国全海域发生赤潮达119次,2005年82次,2010年69次。这种由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短时间内突发增殖或聚集引起的海洋灾害是海洋对人类肆意排污的报复,它动辄将成千上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变成死海。一些赤潮生物具有较大毒性,它们巨大的毁伤力不仅大规模杀伤海洋生物,危害海洋生态平衡,还会通过食物链对危及人类。赤潮是威胁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大敌。

2.4油轮溢油致造成生物灭绝

石油是工业国家的黑色血液,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海域是很多国家油轮的必经航道,近海海域溢油事件频繁发生,仅2005年就有16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近海海洋生态破坏。溢油造成的生态危害主要表现在:漂浮在海面的油膜可以减少海洋产氧量直接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对周边海洋渔业和养殖业造成毁灭性伤害,海鸟等生物一旦黏附石油便难逃死路;有毒物质进入海洋生物食物链,毒害海洋生物的同时也会对食用者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油膜凝聚以后的物质是潜伏在海洋中的长期杀手,难以清除的细微残余物将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安全构成长期威胁。

2.5近海经济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

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冤家,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兄弟。破坏性的无序开发利用和充分考虑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些填海造地、海上工程建设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正常状态,破坏了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了岸滩的冲淤变化,而回填和疏浚工程使海岸带的形态发生非自然改变,海洋生物的传统栖息地被毁坏。盲目的海砂开采活动,导致了海岸侵蚀、海水倒灌,耕地、植被、道路、堤坝等被破坏,态环境损害的代价无法估量。缺乏对海洋环境进行综合论证评价的大型港口建设、石油开采、高速公路建设、筑坝等大型沿海工程建设也对近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3最大限度的公众参与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因素

2015年7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划出了时间表,旨在用5年左右时间,即“十三五”期间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计划从10个方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规划、管理、科技、监督执法、人才建设、宣传教育和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包括31项主要任务。作为国家最高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深刻领会中央的方针政策,抓住机遇,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了蓝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从此有了经纬。这是一件让国人为之振奋的大事,让人看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看到了可以预见的海洋事业的未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战略工程,它的实现需要诸多条件,而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只有公众具有高度的海洋意识,认识到海洋事关国家兴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才能形成万众一心、群策群力的局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尽最大可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让公众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影响更大的人群,海洋生态文明的基础才能更牢靠、更坚固。这对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尤其重要。只有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全民总动员”、形成共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航船才能顺风扬帆、乘长风破万里浪。

作者:张更农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海洋生态安全例5

2013年,日本在《国家海洋基本计划》中定位为海洋国家,逐步明确自身在国际海洋领域内的特殊使命和责任,寻求维护日本争议岛屿的和领土完整,提升日本在全球海洋领域内的影响力。了解日方的海洋战略发展历程及特点,对中国制定海洋安全战略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中国应对日本的挑衅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日本海洋战略发展概述

自19世纪末进入21世纪,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经过了一个“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历史回旋。在世界大战过后,日本海洋力量发展受到占领国美国的严重影响和制约。日本在反思二战中海洋力量全面扩张失败中总结到日本仅有和海洋国家合作结盟,才能谋得自身发展。冷战期间,日本顺应美国,深化日美同盟,为美军提供前沿军事基地和海上支援,重视对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维护。同时扩大战略视野,拓宽中国、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摆脱对美国战略的被动反应,主动认识主要威胁,不断增强防御力量。但总体来说,本阶段仍然处于防御阶段。

冷战结束,苏联力量解体,日本逐渐减弱冷战时期作为美国前线基地的陆上对抗战略,先后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1997年日美新的防卫合作指针和1999年国会通过的《周边事态法》,不仅向海外派兵,更是通过强化日美同盟,利用所谓“周边事态”,试图在东亚地区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户上的作用。同时,日本积极参加并推动日美澳印四国联盟的实现,积极参与东盟事务和APEC,组织参与共同打击国际海盗、确保航海、共同应对全球海平面升高和碳排放等问题的讨论,强化日本在海洋领域的影响力。

近年来,日本极力倡导与东亚、东南亚有关国家的“价值观外交”和筑造“自由与繁荣之弧”,加入美国倡导的“TPP”,遏制日本眼中主要的战略对手和假想敌,增强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二、日本海洋安全战略发展特点

1.受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日本不断摸索与美国“对等合作”地位,国家安全战略自主性增强,由反映美国的安全战略思路转向服务自身海洋权益扩张的需要,通过“日美安保+自卫队”维护国土安全。日本安全战略受美国安全战略目标影响较大,但是自主性逐步增强。

2.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目标呈现多元化发展。从传统领域中的领土安全和海军力量建设拓展到非传统领域中。在传统安全领域意义上,日本确立岛屿的情报搜集与警戒监视体制,重视日本海洋国土和岛屿的安全以及在争端中占据优势,日本保障对日本生死攸关的海上生命线的畅通和安全,主导国际海洋安全秩序,提升日本在国际海洋安全维护中的地位,成为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从非传统安全领域来讲,日本逐步强调“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在资源开发方面运用尖端技术,以推进资源开发的产业化”(2013年《海洋基本计划》),如何解决海盗、海上恐怖主义势力、偷渡、全球海平面升高、海底资源开发利用、近海污染、海啸防御和诱发性地震的预防和救援等问题。

3.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21世纪,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种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的实施。日本以“共同的价值观”和“潜在的威胁”与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国家深化了政治交流和互动;同时,在外交领域,日本注重发展与东盟和印度等海上通道国家的关系,积极同相关国家开展海上安全对话、高层防务交流、军事备忘录交换和联合演习,注重合作国家的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的关键性,定期开展军事高层对话,加强对东盟有关国家的经济援助,提升日本的国家形象;充分利用“均势平衡”理念,为遏制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影响力迅增的势头,在东海、南海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拉拢与中国存在海上边界争议的国家,塑造对己有利的海上安全环境。另外,除了在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积极加入TPP协定,在APEC框架内表现积极;围绕反海盗同东南亚国家推动“海盗合作机制”。

4.加强国内立法,为海洋战略扩展提供国内法理依据。日本相继出台和正式通过《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计划》(2008年)、《海洋基本计划》(2013年)等涉海法律及政策,全面反映了日本海洋领土安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航道安全、海洋影响力扩大等全部需求和发展方向;《对付恐怖特别措施法案》、《海上保安厅法》、《自卫队法》以及每年的《防卫白皮书》、《防卫计划大纲》等法案措施以国内法的形式充分给予了日本海上自卫队行使日美安全同盟和日美海权合作方针的法律依据,表明了日本为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决心和武力企图;日本为继续深化日美同盟,得到美国在有关日本海洋争端中的支持,陆续通过《日美共同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周边事态法案》、《武力攻击事态法案》、《反恐特别措施法》、《支持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等,支持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反恐和扶植亲美势力政府的行动,获取美国的支持和政治互信。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全球能源合作、人道主义援助等国际性问题会议中提出主张并承诺给予大量援助,积极提升国家形象,探索海洋合作之道。

5.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自产生之初就以中国为“假想敌”或者战略目标。尽管在“大陆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日本国内就已经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和战略竞争对手。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陆续出现“脱亚入欧论”、“中日区别论”、“中国”、“日本自主论”等思想,对中国要么批判、要么蔑视、要么是敬而远之,主张日本应该与中国保持距离而不应与之为伍。日本的海洋派一开始就对中国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国非礼仪之邦,日本应独善其身。而后,由于中国先日本拥有一定规模的海军,日本就把中国视为其实施“大陆政策”的的障碍。冷战时期,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对抗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以及要求日本承认其历史问题,在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日本国内逐渐夸大了中国的威胁,(下转第391页)

(上接第389页) 认为中国是日本的现实威胁。特别自2010年以来,中日矛盾逐渐激化,中国回应的强硬姿态,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迅速膨胀,中国成为日本眼中的“地区霸权主义”。

三、中国海洋战略发展走向

1、明确中国的战略手段和战略资源。中国应明确自身所掌握的战略资源,政治上的“和谐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理念和“负责任大国形象”,把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积极参与世界维和任务和人道主义支援,增强国家影响力;经济上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稀有矿藏、经济模式和经济成就,中国虽然不对外输出举得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但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增进世界福利。

2、甄别海洋争议中的主要诉求,如出于战略地理位置、经济利益、报复等。首先应加强政治上的沟通,增强政治互信,把握有理有节有据的原则,涉及核心利益和原则决不让步。同时,中国应把握日本语境下中国的发展和日本海洋战略发展的脉络和特点,重视日本战略中的“日美同盟+国民自卫队”,防止日本构建起“围堵”中国海洋边界线的岛链和出海通道,必要时,可采取“反遏制”战略,利用日本与俄罗斯、韩国的海洋领土争端矛盾和与美国的经济利益冲突,搭建有利于自身的安全网。

3、明确战略机遇,充分把握国际安全环境变化。首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增强国际竞争力,用现代技术打造现代国防力量;同时,在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应明确自身的核心安全利益。中国作为太平洋地区的一个大国,要积极承担自己相应的国际责任。虽然就目前来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对中国,仍然可以说是一个机遇,中国应对国际危机的能力和策略可以得到最大程度而检验和提升,可以促使中国进一步完善最为实际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把握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的时代主旋律。不仅仅是传统海洋安全领域内的安全力量建设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在非传统领域内的海洋安全维护上,更需要的是经济发展力量的转型和发展质量的提高。两方面结合对经济的要求颇高,这就务必要把我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在促进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更应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外国关键技术的依赖,增强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的独立性。

5、将海洋安全战略与海洋发展战略至于同等地位,探索日本尚未涉足或目前进展较为落后的领域,比如海底可燃冰资源开发、全球海平面升高、极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等问题,做好预防性防御,抢占先机,率先确定在该领域内的国家利益。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在国际范围内,中国应在极地开发、海底资源合理开采等技术和工具上占据优先地位,以“创始国”的身份确定利益范围和国际准入标准,抢占先机;二、从国内情况来看,在我国海洋生态逐步恶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并提升我国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各海区的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与沿海各国国际生态保护合作,是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重大课题。

6、加快国内海洋安全立法,完善海洋传统安全危机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非传统海洋安全法律体系。明确界定我国海洋力量的使用条件和适用情况,进一步完善海洋边界争端危机应急预案,规范我国的海洋利益。完善国内开发国际海底资源、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海盗等领域的法律或规章,分别在政策、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支持,以推进我国国际海洋合作,继续确保优势地位,做一个负责人的大国。

【参考文献】

[1]冯梁.亚太主要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研究[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2]吴寄南.新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M].时事出版社,2010.

海洋生态安全例6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海洋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海洋强管理、渔业上水平、渔民持续增收、渔区繁荣发展为工作总要求,认真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海洋资源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海洋与渔业环境得到全面监控和初步改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现代渔业格局,渔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渔民收入持续增长,渔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达到6000亿元和20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200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保持稳定,全省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8.5%。

二、进一步强化海洋与渔业管理工作

(三)依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沿海各级政府及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权登记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制度,依法加强海域资源管理,严格实行单位或个人用海的申报、环境评价、论证和审批制度,规范各类用海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行海洋管理职责,加强对深水岸线、主要航道、无居民岛屿、海涂等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涉海乡镇要落实专人管理海洋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活动,全面推进养殖用海和围填海规范管理,做好岸

线勘测及河海界线划定工作。修改完善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和使用的管理。抓紧研究制定海域管理配套制度。

(四)强化渔业行业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海洋捕捞“双控”(控制马力、控制船只)制度,加强渔船建造和买卖管理,坚决堵住渔船违规建造和非法买卖行为。规范渔具渔法,坚决取缔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捕捞方式。实行严格的海洋捕捞行业准入制度,推行全员持证上岗。探索建立海洋捕捞功率指标有偿转让制度。按照国家渔业规费征收的有关规定,调整完善征收标准,限制严重损害渔业资源的作业方式,努力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在有效减少捕捞渔船的同时,让传统的专业捕捞渔民真正得到实惠。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加快水产养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明确水产养殖区域范围,合理利用海域滩涂资源,推进海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

(五)切实保护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依法加强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赤潮、风暴潮的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网络,提高海洋灾害和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开展重点海域、港湾纳污容量研究,探索入海排污总量控制的途径和办法。实施“31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继续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做好放流种苗的跟踪调查和效益评估。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海洋与渔业资源保护区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

(六)加强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和“平安渔场”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渔船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每艘渔船。全面落实渔船船长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海洋与渔业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和完善渔船、渔民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从*年起,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海洋捕捞渔船安全救助网络系统,加强对渔船的安全动态监控;在主要渔港和渔业港区要建立健全渔船签证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加强对进出港渔船的现场监督管理,抓好渔船救生、消防、通讯导航等安全设施配备。在沿海渔区全面开展机关干部“定人联船”安全生产督导服务活动,切实做到不合格的渔业船舶不出海,不合格的渔业船员不上船,保障渔船生产安全。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整治“三无”渔船。加强对重要渔场的巡航管理,维护渔场生产秩序,及时调处渔事纠纷,努力创建“平安渔场”。“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

(七)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通过开展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深入推进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的渔业生产模式,强化生产者质量自控、投入品监管、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能力。制订水产品市场准入标准,逐步实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注重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

(八)大力提高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力量,提高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渔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资源环境、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治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攻克渔船避碰、病害防控、环境污染治理、养殖新品种繁育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抓好基层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措施的落实,县级财政要保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及

工作的经费。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渔用配合饲料、高效生态养殖、渔船节能和防污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经费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九)深化海洋与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配置海域资源,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和抵押登记工作。进一步突破渔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鼓励和支持渔业龙头企业、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市县可探索开展海洋捕捞渔船法人注册登记的试点。逐步建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建立海域征用、资源损害补(赔)偿机制。加快建立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损害、海域征用的合理补(赔)偿机制,制订具体的补偿、赔偿标准。对围海造地的土地,做好海域使用权证按有关规定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转产转业渔民和专业捕捞渔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十一)推进渔港投资体制改革。沿海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渔港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渔港,努力实现95%以上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将渔港建设列为重点工程,优先保证土地供应。明确渔港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有条件的地方可允许渔港实行多元化经营。对渔港建设中经依法批准围海新增的土地,权属清楚、四至明确的,县级以上政府应按照土地登记的规定予以登记,并颁发土地使用权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渔港的行政管理,规范规费征收,并全额用于渔港管理和渔港基础设施建设。

四、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

(十二)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渔业。进一步完善鱼塘承包经营机制,延长鱼塘经营承包期,落实承包人改塘护塘责任。加强以改造老鱼塘为重点的标准鱼塘建设,组织实施“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养殖配套设施,积极探索水产养殖新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实施“渔船卫生设施示范改造工程”,改善捕捞渔船卫生条件。“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渔业设施改造,各市、县(市、区)也要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十三)努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沿海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渔民“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支持远洋渔船建造、更新和渔场探捕以及国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渔家乐”为重点的涉渔休闲业、观赏鱼养殖业等新兴渔业。

(十四)扶持发展水产品流通加工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各类水产食品和海洋药物,开展对低值鱼类和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引导渔业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建设辐射面广、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五、加强海洋与渔业保障体系建设

(十五)加快海洋与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实施国家908专项等项目的有利条件,统一信息标准,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数字海洋”基本信息系统,为海洋经济、海防建设、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

(十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海洋赤潮、海上重大污染事件监控处置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沿海各市、县(市、区)政府也应将开展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灾害预警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十七)加快渔业原良种体系和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全省水产种苗繁育体系,续建一批省级水产原良种繁育场,提高水产种苗的良种覆盖率和产业化程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渔业疾病防控能力建设,促进疫病测报、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正常开展。

(十八)按期完成海洋捕捞渔船安全救助网络系统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分级管理”的要求,在今明两年内,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海上捕捞渔船、水产品运销船等的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明显提升渔船海上应急救助能力。

六、开展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

(十九)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新渔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渔区渔港、道路、教育、卫生、文化、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休闲渔村和专业捕捞渔村的改造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渔(农)民就业门路,增加渔(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促进渔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大力开展渔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以政府引导、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渔民自主参与的新型渔民培训机制。“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渔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全面提高渔民整体素质;开展渔民转产转业技能培训,拓宽渔业劳动力就业门路。

(二十一)切实开展渔业保险工作。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渔业保险工作,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展渔业保险业务。渔业互保机构要不断增加互保险种,努力扩大互保面,建立抗风险机制,提高为渔(农)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渔业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贴,各地也要给予相应扶持。

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二十二)加强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海洋与渔业的法律、法规、规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海洋意识和守法观念。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管理、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渔业捕捞许可、渔药使用管理等配套规章制度。

(二十三)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督。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海域使用、渔业安全生产、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开展执法监督工作。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无”渔船的整治,坚决杜绝无证渔船投入捕捞和渔货运输,严禁无证渔工参与渔船作业。

(二十四)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海涉渔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国家、集体和渔民的合法权益。完善执法绩效评估、考核、奖惩机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级政府要把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装备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八、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二十五)进一步增加投入。“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的投入,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改善渔业生产条件,提升渔业科技能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要坚持“取之于海,用之于海”原则,切实保证涉海涉渔规费收入全额用于海洋与渔业事业。要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海洋与渔业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海洋与渔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机制。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信贷

海洋生态安全例7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它标志着建设海洋强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强国的内涵十分丰富。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建设海洋强国要重视从五个方面努力,即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知海洋需要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海洋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思想基础。海洋意识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国家对海洋战略价值和海洋权益的认识和投入。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提高海洋调查评价能力。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的总体要求。综合管控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除了海上防卫力量外,还应形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调的管控格局,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海洋是中国人民的愿望。我国一以贯之地致力于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我国正处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黄金时期

依靠海洋实现和平发展面临十分有利的历史机遇。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非传统安全因素持续上升,并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国际恐怖主义出现新的态势,局部热点冲突仍然存在。但是,世界局势从总体上看仍然趋向缓和,世界上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仍在增长。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政策取向,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总体和平、总体缓和的国际局势和相对较好的周边环境,给我国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海洋提供了历史机遇。此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给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一个通过跨越式发展来追赶发达国家的机会。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有所求,使各国的利益紧密相连,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从而使各方通过双赢、多赢方式实现共同发展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使新兴国家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投票权。特别是金融危机激起了发展中国家要求变革国际秩序的愿望与决心。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后起的大国而言,蕴含着巨大的机遇。现在很多国家不仅希望倾听中国的声音,而且期待中国在国际秩序的变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国应当由跟随现有国际规则的利用机遇,过渡到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的创造机遇上来,参与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国际合作和协调行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际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拥有建设海洋强国的综合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世界第十一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海洋经济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日趋完善,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我国海洋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海洋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海洋开发秩序逐步规范。海水养殖、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造船业世界第三,商船拥有量世界第五,港口数量及货物吞吐能力、滨海旅游业收入居世界前列。2011年,海洋经济总量再创新高,超过4.5万亿元,主要海洋产业持续增长,部分指标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以专章部署海洋经济工作,这表明“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

建设海洋强国还面临诸多安全挑战

在以和平、发展与合作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多边安全对话和合作逐步深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由地缘政治因素主导的我国海上方向的战略态势十分严峻,国家统一面临的威胁主要在海上,国家面临的危险主要在海上,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也主要在海上。海防面临的安全形势呈现高度复杂性和联动性,有来自世界海洋大国的威胁,也有来自周边一些海洋邻国的压力;有传统安全威胁,也有非传统安全威胁;有现实的海洋权益之争,也有潜在的军事安全隐患。

是影响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因素。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标志。“”分裂势力是阻止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在我国台湾地区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逐步从对立走向缓和,步入和平发展的良性轨道。但两岸长期分离所造成的深刻结构性矛盾、台湾民众长期累积的误解以及国际因素的干预等,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克服。处理两岸问题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与大陆存在重大分歧。“”分裂势力依然存在。下台后,虽然党内发展遇到暂时的困难,但其组织和动员体系并未溃散,仍具有较强的政治实力。岛内民意的分裂倾向短期内难以消解,在国家认同感上仍有部分人存在“趋独”的倾向,台湾《远见》杂志2010年4月刊载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3月主张统一的数字为10.5%,而主张“独立”的数字为26.3%。仍在继续加紧进行军队建设、武器采购与研发,它所颁发的《中共军力报告(2010年版)》认为“两岸军力对比严重失衡”,台湾要加强战备,并且继续将我国大陆列为假想敌。美国以台制华的方针也没有改变,仍潜藏着不稳定因素。在实现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可能会因为不可预知的事件,随时引发新的。

海洋权益安全是影响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因素。我国分别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八个国家相邻或相向。目前,我国与邻国海洋权益争议具有面积巨大、国家众多、由来已久的特点。其中与日本、韩国等在东海海域、及周边海域存在近3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争议,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在南海海域近80万平方公里海域存在争议。由于有世界超级大国在背后撑腰打气,使得与我国有海洋权益争议的有些国家,背离国际法原则,不断对我国提出无理要求。在大陆架划界、海洋资源开发等海洋权益问题上,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的态度也越来越趋于强硬。2011年韩国修改相关法规,称对我“越界”渔船可使用枪械。我国未来维护国家和海洋权益,与一些海上邻国之间的斗争将更加复杂,极易引发海防危机,影响海防安全,进而影响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美日等国正极力压缩我国海上安全空间。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步入了“后冷战”时期。虽然国际社会总体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尤其是新干涉主义盛行,超级大国和少数强权国家的扩张势头不减,导致一些国家的安全空间逐步被压缩,我国亦不能免。安全空间是伴随着国家利益拓展而产生的,是国家抵御外部干扰,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空间区域,是由国家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所构成的空间集合。国家管辖所确定的空间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而安全空间则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背景下,在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国家利益拓展越快,对安全空间的诉求就越大;综合实力越强的国家,安全空间也就越大。但是,我国安全空间正遭受严峻挑战,其中又以海上安全空间遭受的挑战为甚。

迈向海洋强国应重视两个坚持

坚持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其他老牌海洋强国靠掠夺和侵略起家不同,我国的海洋发展本着和平目的,对海洋采用和平的手段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坚持捍卫海洋和权益,同时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在海洋开发利用上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我国一贯主张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海防斗争和海防力量的战略运用不能偏离该外交方针和政策,但也决不怕事。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处理好长远与近期、重点与一般、常规与尖端、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协调产业、事业与管理的关系,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海洋的长久保护。

坚持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且为21世纪我国国际战略奠定了基础。战略机遇期内,如何处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始终是我国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

海洋生态安全例8

有利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实施”。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组织成立了跨部门和跨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开展规划编制,历经多轮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实现了陆域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的全覆盖。

问:编制实施《规划》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规划》是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基本依据,是海洋空间开发的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对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编制实施《规划》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海洋空间开发模式不合理是导致海洋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我国海洋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海洋产业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重规模,轻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海洋经济布局趋同化。高消耗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围填海规模不断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通过明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落实到具体海洋空间上。

其次,编制实施《规划》是促进海洋空间协调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可利用岸线、滩涂空间和浅海生物资源日趋减少,近岸过度开发问题突出,但深远海开发不足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也关系到我国海洋发展的未来。因此,在优化调整近岸海域开发模式的同时,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培育发展若干资源条件优越、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开发区域,促进深远海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和部分边远岛礁及其周边海域开发,有利于促进海洋空间协调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第三,编制实施《规划》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严峻,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开发活动等影响,近岸海域生态功能退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部分岛屿特殊生境难以维系。在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过程中,一方面引导海洋开发活动向发展条件好的区域适度集聚,使集聚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海洋渔场、海洋各类保护区等涉及海洋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开发活动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科学的海洋空间开发导向

问: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必须立足我国海洋空间的自然状况,坚持科学的海洋空间开发导向,遵循海洋经济发展规律,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依据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是符合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念。不同海洋空间的自然状况不同,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同。开发不当或过度开发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难以恢复。因此,要据不同海域的自然属性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控制海洋空间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及开发时序,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

二是明确不同海域主体功能的理念。海洋开发具有多宜性,同一海域按照自然属性会有多种功能,也可以有多种开发方向,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明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并据以确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避免因主次功能不分带来的不良后果。符合主体功能定位或与主体功能相协调的功能可作为该主体功能区的次要或其他功能。同时,要根据主体功能定位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开发主体根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控制或有序开发。

三是优化海洋空间布局的理念。海洋空间是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海洋空间布局调整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提高战略资源储备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近海开发强度和规模已经很大,但深远海开发不足,不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要引导产业注重海洋生态效益,优化和规范近海开发活动,在坚持可持续开发理念的前提下,优先和重点支持深远海开发活动。

四是调控海洋开发强度的理念。我国高强度开发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城镇区、工业区、港口及其周边海域,大面积的海域利用包括海水养殖区、传统渔场、海洋保护区等,要以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或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为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捕捞强度,必要时实施禁止性开发措施。即使适宜进行围填海、港口建设等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评估,控制和减少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海洋生态功能的理念。近年来我国滨海地区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已经导致海洋生态功能出现退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把保障和增强海洋生态服务能力作为蓝色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自然海洋美景。

我国海洋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

问:如何理解“海洋主体功能区”中“主体”的含义?

答:“主体功能区”就是强调一定的国土空间单元具有多种功能,主体功能虽然并不排斥其他从属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如,陆域国土空间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但也可以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但也可以适当从事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等活动。

《规划》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海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分为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主体”功能。产业与城镇建设功能主要是为产业和城镇建设提供空间和资源;农渔业生产功能主要是提供海洋水产品;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主要是提供生活娱乐休闲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释氧固碳等生态服务。

问:《规划》是如何划分海洋主体功能区的?以什么为依据?

答:《规划》将我国海洋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四类区域是基于不同海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现有开发利用强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较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优化的海域。该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承载了绝大部分海洋开发活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资源供给压力较大,必须要优化海洋开发活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该区域包括国家批准的沿海区域规划所确定的用于城镇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海域。高强度集中开发活动大都会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或给海洋自然环境带来难以恢复的影响,因此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和面积。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以提供海洋水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功能的海域。在该区域必须限制高强度的集中开发活动,但允许开展有利于提高海洋渔业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开发活动。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所在岛屿等。在该区域除法律法规允许的活动外,禁止其他开发活动。

“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

问:未来海洋国土空间将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之时,形成“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以传统渔场和海水养殖区等为主体的海洋水产品保障格局、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具体来看:

――构建“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以海岸带为主要载体,调整优化以辽东半岛海域、渤海湾海域、山东半岛海域、苏北海域、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海峡西部海域、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北部湾海域、海南岛海域等九区组成的近岸海域空间布局,保障国家沿海发展战略所确定的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实施,形成我国海洋开发战略格局。

――构建“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努力保护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纵贯我国内水和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全部海域的生态环境,形成蓝色生态屏障;以遍布全海域的海岛链和各类保护区为支撑,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以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湖、入海河口、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构建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以传统渔场和海水养殖区等为主体的海洋水产品保障格局。以我国传统渔场、近岸养殖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基础,控制近海捕捞强度,规范发展海水养殖,构建覆盖我国管辖海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结合的海洋水产品生产和供应保障格局。

――构建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和战略资源储备,合理控制近海油气资源开发规模,支持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设深远海海洋战略资源接续区,推进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推动各地优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问:围绕《规划》实施,国家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发展改革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实施《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严格按《规划》中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各项措施开展工作,制定相关政策,重点谋划开展以下工作:

海洋生态安全例9

1我国海洋概况

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保障。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

2.1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

2.1.1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2.1.2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2.1.3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2.1.4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这些源污染物,一半以上的污染物来自于陆地废弃物的排放。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污水,直接进入河流系统;农事生产所用如农药、化肥等化学成分污染物,经过雨水浸泡,流入地下暗河,随着河流和地下水,最终进入大海,海洋环境受到了污染,海洋生态遭到了破坏。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更需要漫长的时间消化,无限度流入污染物,海水自身净能力必然会入不敷出而导致水体污染。

2.2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海域内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还有很多珍稀品种,过度的捕捞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物种资源的繁殖能力,致使海洋生物极速减少,严重的甚至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异常,致使鱼、虾、蟹和贝类以及有保护水环境功能的大量藻类等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快速消亡。虽然采取休渔期的政策,投放鱼苗、虾苗,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出海作业的大批渔民将还未长大的鱼、虾、蟹捕捞上来,其既无法从数量上的增长形成种群,之后便出现了更加尴尬局面,原本数量不多的海洋珍惜物种濒临灭亡,而数量众多的物种将成为珍惜海洋生物。

2.3水域面积缩减、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大量海岸因受经济开发的影响,人为改造滩涂在不断增加、自然的原始景观在逐渐缩减、很多重要的海湾面积在不断缩减;大量的填海造地投入其中,更是兴建了大面积的海参、鲍鱼养殖场,疏于管理的大面积养殖场,使海滩面积和海岸湿地急剧减少,养殖场内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污染物随着潮汐进入海中,海水受到了污染。另外,开发海洋工程建设、石油、天然气的海上开采作业、海洋生物制药等化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都从侧面给海洋环境以沉重打击。

2.4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缺失的管理机制

我国海洋的环境立法工作发展较晚,相关法律体系相对滞后,然而在海岸线的立法管理方面有很多漏洞。海洋环境的政府管理部门责任不清,职能重叠现象、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极易出现,与之相关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队伍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以上均严重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了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1983年颁布施行的,是我国专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意义非常重大。法律体系中保护海洋方面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根本,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中心,三个辅法律:(1)《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六个相关法律法规;(2)和海洋防治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3)有具体执行标准的保护海洋环境性法规,如《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等。以上法律、法规、准则构成了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起到了法律支撑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并不能适应新时期保护海洋环境的重任,且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对于海洋的立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我国面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不足与对策

目前,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之时,保护海洋近岸生态环境与前者成为了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点,承受着继续破坏和污染不断加重的巨大压力,有些部分重点地区海洋环境受损情况触目惊心,已无持续发展的后劲可言。所以加强产业结构性调整、优化产业部局,严控污染源,在减轻沿岸近海和流域污染现象之时,进一步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和的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保持生物基因多样性、恢复海岸自净能力、逐渐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防卫能力,具体措施:

3.1加大建设海洋环境保护设施和机制措施力度

3.1.1要大力兴建部级保护区,各地也要以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为目标,建立生态保护区或海岸生态隔离带,极大保护及恢复海岸生态系统,加强海岸生态建设。3.1.2恢复海洋岸线原生态景观,在沿海重点旅游区、经济开发区,加大力度修复沙滩海岸、退耕退垦还滩还海,建设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廊道,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蓝色空间和愉悦、唯美的滨海景观。3.1.3加强污水处理水平,控制海洋污染,建立污水排海标准,制定统一污水、废水排放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要定时监测、申报登记、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等,以保证海产品质量,保护群众身体健康。3.1.4建立评估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体系,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对海洋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消除及生态恢复都至关重要。3.1.5加强海洋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把深入开展海洋环境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应急处置管理机制有效融合,在多样性的海洋灾害频发的形势下,严重威胁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发生生态灾害种类如赤潮、绿潮和海洋生物病毒病害、重大海上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防控工作,设立监测点、完善浮标、探头,利用航拍、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系统,提高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在发生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或生物灾害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应急工作要常备不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3.2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法律体系

3.2.1应当适时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填补法律空白,又能解决新问题。在建设大量人工养殖场以用来替代和缓解渔业资源枯竭压力,而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水被污染、生物链严重失衡等,需要法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业,严格禁止养殖密度过大,坚决防治养殖疾病等,建立高标准人工养殖场;同时重视生物入侵,越来越多的生物入侵案例,惨痛的表明同样是破坏生态的重大因素,这些问题的逐渐凸现,迫切的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制约。3.2.2海洋的经济价值与海洋的生态价值相比后者更应得到重视。在取得经济价值的同时,而损害生态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应当完善、强化、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补偿制度,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制度,所有的海洋经济行为都应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保存好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品类多样性的生态环境。3.2.3持续加大海洋执法监督力度。制定的法律能否保护海洋环境,关键就是要执法必严,如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就会导致其形同虚设变成一纸空文,而且还应该有完善的处罚措施,使触碰法律的自然人、法人心生畏惧,法律所赋予的责任、义务,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4结语

我国现已进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使得资源环境的约束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显现。为突破陆地资源环境短缺的瓶颈,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极为重要,要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就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眼光看待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谋划,构筑蓝色的海岸生态屏障,树立海洋道德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提高蓝色国土意识,促进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伊娜.浅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A].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4.

海洋生态安全例10

“宣传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这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基层党支部作为我党宣传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及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除了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之外,还要肩负对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方面的引领和带动。基层党支部是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新时期,党支部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自身原则,完成基本任务,做好发掘与宣传。

 

一、新时期,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基本任务

 

党支部宣传工作是在支部委员会集体领导下进行的,基本任务是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是基层党组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坚持思想建党,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海洋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3]。结合我国海洋监测事业工作实际,宣传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1.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政治理论知识,围绕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开展宣传工作。在新形势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完成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

 

2.了解党员及群众的思想情况,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和提出学习计划与建议。围绕《国家海洋局2015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点》,落实从严治党,强化党建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梦”“海洋梦”“海洋强国”宣传和主题教育工作,引导党员树立崇高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使命感。

 

3.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党支部宣传工作要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要求,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际中,着力开展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推进海洋监测事业科学发展。

 

4.完成上级党委和支部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秉承“三个坚持,三个引领”

 

(一)坚持思想作风建设不放松

 

基层党组织是我党保护永久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基础条件,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关乎党的职能及政策方针的全面落实,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组织宣传工作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必要性体现在主观及客观两方面:

 

主观层面上,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文化层次及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有的拥有国外学习经历。高素质人群思想意识活跃,对于意识形态能够清晰的做出正确判断。但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更容易了解其他社会制度或政党的有关信息,其主观意识形态容易受到侵蚀。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坚持思想作风建设不放松,团结广大党员、群众,防患于未然。

 

客观层面上,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快捷化和便捷化,手机、网络等成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日常的必备设备。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海洋监测工作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不断升级的领海问题使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成为他国有关组织极力获取的重要信息。党支部宣传工作应结合实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从主观层面树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的安全意识,杜绝泄密事件发生。

 

(二)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扎实做好宣传工作,政策才能得到宣传,措施才能得到推动。坚持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坚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党支部宣传工作必须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到海洋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中,就是宣传工作要做到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开展。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往往需要海上作业,工作条件较为辛苦,且大量的监测点位重复作业,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研究人员的严谨态度,使各个监测步骤按照规范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应结合这一工作特点,注重监测人员的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培养。在宣传工作中多渗透我国科研成果实例,用生动的案例感染大家,激发活力。此外党支部宣传工作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工作成果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让监测人员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形成认同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

 

(三)坚持业务能力提高不放松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依托。自1972年开展黄渤海污染调查工作以来,40多年时间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在其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党支部宣传工作在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不能脱离海洋环境监测这一主要业务工作。宣传工作应在坚持国家海洋局领导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全面深入发展”的前提下,多宣传有关技术体系、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相关内容。

 

(四)引领党员、干部,明辨是非

 

当前社会,信息发达,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种通讯、网络设施遍布我们周围。党支部宣传工作应引导党员、干部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受蛊惑,严守数据安全。党支部宣传工作要努力提高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增强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始终具有正确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根据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提高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对数据安全的防控意识,将数据安全、单位安全、国家安全始终牢记于心,预防海洋数据泄露。

 

(五)引领年轻同志,勇挑重担

 

在新形势下,党支部宣传工作要引导年轻同志勇挑重担。这一方面体现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更表现了一种成熟的政治态度。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老同志凭借多年的海上工作经验,往往能在多方面优势于年轻同志。党支部宣传工作应号召年轻同志向老同志学习,加强大局意识、责任心意识,使之自觉置身于其中,勇挑重担,在艰苦条件下完成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六)引领日常工作,紧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提高海洋生态意识,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保障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技术支撑,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新时期下,党支部宣传工作要紧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日常宣传工作中鼓励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围绕《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中对“推进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建设” “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 “强化海洋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海洋环境应急响应体系” “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几方面开展业务与科研工作。

 

三、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讲好身边的海洋故事,将一线海洋监测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发掘出来,表达出去”

 

党支部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党支部宣传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及政治头脑,具有坚定的政治敏感性和政策执行力。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宣传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海洋生态安全例1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分阶段分区域推进方略研究”(批准号08AJYO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农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使之实现高端生态化。必须研究和把握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发展规律,即依托科技和管理创新实现海洋大生物圈中整体生物链多层次良性循环,并与外界形成互动机制,释放巨大的生态生产力,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健康综合效益。遵循和运用“生态生产力”、“多层次循环经济”原则是其大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着力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和海洋食物链网,拓宽产业链,实施海陆农业互动发展,加大科技引领支撑,循环发展,强化装备保证,建立“三元”调配保障机制。

[关键词]海洋农业;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生态生产力;“三元”调配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1-0077-07

为实施中共十海洋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出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要求实现四个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性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强调,海洋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洋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海洋是人类财富的巨大宝库,是21世纪国际角逐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强劲的新增长点。海洋农业是潜力巨大的海洋产业,是我国高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升级转型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我们应当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开创海洋农业的新境界、新方式。

一、深化认识海洋农业的重要性与规律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1](P384)。联系中国实际、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学习领会的谈话精神,应该提高到“规律”的高度认识海洋和海洋农业,包括海洋农业及其规律。

(一)认识海洋与海洋经济规律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其中生物资源乃是其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再生产基本上囊括于“海洋农业”,其中包括动物产业(主要是渔业)、植物产业和微生物产业。海洋农业是人类发展的长远寄托。

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的子系统。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13.5亿多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水的比热大,不仅吸热量占了地球吸收太阳能的大部分,而且对地表环境温度起到巨大的稳定作用;海洋的水蒸发对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气象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海洋还是创建地球大气构成的“元勋”,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主要来自海洋生物的长期光合作用,并以此维持着大气成分的恒定。海洋是世界上巨大的生物库和基因库,现有科技资料显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目前统计已发现并被描述的海洋真核生物为22.6万种,预测可能大约有70万~100万种生物,其中有1/3~2/3尚未被发现和描述[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海洋就没有现在的地球生物圈,维系和优化世界生态系统离不开海洋。

迄今为止,人类对偌大的海洋认识程度很低,开发程度很低很肤浅甚至发生“病态”开发,人类应该把更大注意力转向海洋,加强海洋的科学开发。海洋里不仅蕴藏着巨量的各色矿藏、水资源、一次性能源物质(石油、天然气、煤、可燃冰、氘――核聚变材料可产生取之不竭的能量)和巨大动能源(潮汐、海浪、风力等),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巨大生物“繁养库”。学者们对海洋的巨大生态初级生产力做过估计,海洋年总初级生产力约为300亿吨碳/年,其中大约20%(即60亿吨碳/年)是新生产力(微生物不是严格生物学分类名称,而是根据形态和功能做的“归类”)[3](P120)。“新生产力”可粗略理解为可被“输出”的生产力,折合为年生产有机物(碳量×2.5)150亿吨,按能量计算粗略相当于150亿吨粮食,为全球当前粮食总产量25亿吨的6倍,而且其中包括大量优质蛋白和特殊功能物质。诚然,这种计算和描述是很粗糙的,但也为我们展示了海洋农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海洋经济的规律具有突出的特殊性。人类在依托特别巨大的连通世界的水体从事生物产业(渔业、种植业、微生物产业等)、运输业、采矿业、再生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旅游业等的经营活动,与陆地经济活动有重大差别,其特点是:运用航行工具运作、资源潜力极其广阔、自然风险巨大莫测、科技支撑日益高端,既连接全球又区别若干气候单元,其成本相对较低,收益较高,但风险较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因此,不能照搬陆地的办法,必须采取特殊的生产、经营、运作方式和手段。

(二)认识中国海洋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疆域。我国有12个省区、市可直接经营海洋,其他地区也可“借船下海”。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的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海洋可利用的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我国海洋渔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以来就跃居世界首位,目前约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1/3。2011年中国近海海水养殖1551万吨,是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国中海水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的唯一国家,海水养殖占全国海水产品总产量的53.35%,占世界海水养殖总量的80%。

但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成为目前发展海洋农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当前海洋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第一,化学污染。“海纳百川”成了“海纳百污”,70%的污染源自陆地的排放;船舶的排放是另一大污染源;石油泄漏也曾造成局部海洋灾难;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海洋核污染距离达2100公里,一周内排入海洋的污水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总量约为1500亿贝克勒尔,最近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被污染的地下水正渗漏入海中。第二,海洋局部富营养化。这是由陆地排放、泄流的含氮磷有机物和海水养殖业中投饵料不当等所致,造成赤潮、绿潮频频发生,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导致部分海洋生物死亡或减少。第三,过度捕捞导致资源几近衰竭。海洋水生动物物种减少、数量下降。日本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坚持捕鲸,致使鲸鱼数量锐减。第四,酸雨降入或流入海洋,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洋,致使海水酸化,破坏了珊瑚礁,引发“白化”、减少或停止增长,致使藻类失去了生长的附着基质,削弱了海洋食物链的底层,影响了食物链上层生物(如贝类、虾类、鱼类等)的生存或生长;同时,由于温室效应带来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升高,也造成许多新的生态问题。

(三)进一步认识海洋农业的特殊规律

总体上看,以渔业为主的海洋农业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如果说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辩证统一,那么海洋农业同样具有这两重属性,而它的自然再生产特性则更加突出。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重要特点,主要是海洋的生态基质是巨大水体、海洋生态的基础“生产者”主要是海洋光合(“自养”)微生物(浮游微藻、光合细菌等占95%以上)、生物食物链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链网”)等。海洋农业的根本性质是生物性生产再生产与经济性生产再生产相统一,属于“生态生产力”,这是与陆地农业相同的。但是,与陆地相比,海洋的“初级生产”的担当者主要是微生物,而肉眼可见的多细胞植物(如海带、海草、种子植物等)只占“生产者”的一小部分;海洋动物种类很多,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海洋渔业的主要对象;“分解者”则由不同的微生物担当。由此可见,作为海洋农业的根基,海洋的生态系统“自养”微生物乃是发展海洋农业的一个基础考虑对象。从长远和深层考虑,应当根据海洋生态的实况和规律,依照国家发展战略精神加深认知,理出科学发展海洋农业的重点思路。

二、运用“生态生产力”发展多层次循环利用的高端海洋农业

强调,要着力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这是我们在发展海洋农业中应遵循的方针。

针对海洋的转型要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原则是:“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国际视角,开放发展”。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海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海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加强渔村建设和优化渔民就业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总体上说,科学发展高端生态海洋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海洋“生态生产力”。所谓“生态生产力”,乃是生态在维系自身系统(包括整体生物界)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运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撑能力,它涵盖生态对人类的“软硬件”功能,包含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功能和人类行为在其作用下的扩展功能。我们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发展高端生态农业的理念,即在先进科技引领和支撑下以生态全面优化为重要特征和前提条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从而取得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四重效益的现代大农业。其产业系统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包括捕捞)、林业以及相关旅游业等;其领域包括耕地、林业、湿地、海洋以及开发中的其他生态资源,如微生物农业。而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基本是指海洋生物产业,包括海洋中的动物(渔业)、植物、微生物等相关产业,还包括陆海产业互动。它比以往的渔业更广泛,当然仍以渔业为主,将来还会开拓更高端的新兴海洋产业。就其形成的农业产能而言,将为我国提供相当于新开垦2亿亩以上耕地资源。

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发展规律可概括为: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实现海洋大生物圈中整体生物链多层次良性循环,并与外界形成互动机制,释放出巨大的生态生产力,获取高标准的生态、经济、社会、健康综合效益。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特点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生态全面高端优化。包括海水、岛礁、海产品生产及其加工运输过程,全部符合生态标准的要求,其副产品及废弃物全无害化处理。二是高科技全要素创新集成。海洋比陆地更复杂,有很多是未知的资源,自然灾害频发又非常严重,它对科技的要求非常高,为此应当实现科技贡献率达到90%以上,重大问题取得突破,同时实现高度信息化,能够预测各种灾害,及时采取规避防范措施。三是循环经济多层交叉。海洋农业的循环比陆地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是循环利用的潜力也比较大。四是资源全部科学配置。主要是科学利用海水资源、岛礁资源,以及它与陆地的关联性资源,力争摆脱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被动状态。五是设备全方位科学配套。海洋农业较之陆地农业更为复杂,需要逐步配套,包括海水流动、温度、保护手段、养殖方法,各个环节都要实现适应海洋特点的高标准机械化,有的需要采用机器人操作和工程化生产。六是模式全盘统分协同,更需要规模经济,培育新的经营体系。

目前发展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应侧重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保护海洋、治理海洋,优化海洋生态食物链网

1.下大气力减少、杜绝污物排放,为海洋生态生产力提供环境保证。必须着力防止三个方面的污染:一是近海陆地的产业经营的污染;二是入海河流的污染(仅长江输入海水的污染线即长达200公里);三是海洋作业的污染。这就需要综合强力治理,恢复和优化海洋生态。

2.保护和优化海洋生态食物链网。海洋生态食物链网的基础层“生产者”为海洋“光合微生物”,是海洋内其他生物生存繁衍的前提条件。从长远和根基的角度说,只有海洋中“生产”出充沛而优质的“初级”食料,才有可能生产更高级的渔产品、大型藻类及其他有用产品乃至生物质能源。人类可以依靠科技进步的引领支撑,为海洋“生产者”改善生存条件,进而选种育种、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创造”优质品种输入海洋,局部“改造”海洋“生产微生物”构成。对海洋食物链网的较上层次构成也可以进行某些“改造”,例如“扶持”、专养目标品种,使海洋像“百花园”一样依照人们需要“栽种”不同“花卉”。近年发展的“生态养殖”、“海洋牧场”就是这种思路的一种形式,这是应用优化生态的路径发展海洋养殖业的正确有效道路之一。如天津市计划用十年时间在渤海湾近海水域建成总面积达13.7平方公里的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群,建造“海底森林”,为鱼虾及贝类提供庇护、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环境。

3.合理捕捞、科学安排捕休、适当投放海生物幼苗,以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息能力。农业部提出2015年海水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220万公顷左右,其中海上面积控制在115万公顷以内,重点在提高质量。我国早已实施“休渔期”制度,并规定了合理的捕捞方式,如规定合理的网眼大小,禁止电击、爆炸、“绝户网”等毁灭性的捕鱼方法,以保护海洋动物幼苗,并定期有选择地投放幼苗,以保护和辅助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对于日本的捕鲸行为,要更有力地联合国际正义力量予以抵制和禁止。

4.重视海洋植物种植业。海洋种植业是海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藻类可作为人的有益食品、饲料、肥料、药品等,同时有优化海洋生态的作用,又是良好的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应用先进科技做好育种、选种、引种,推广科学种养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科学采收、储存、运输。

(二)海洋农业要探寻和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

1.加大海洋自身的循环,即按生物链、生态规律的要求利用科技以海养海。人工可以适应自然规律循环利用。如青岛鲁海丰集团发展“碳汇渔业”,不投放任何饵料和任何可能污染海水环境的药物,而向海底投放大石块、混凝土构件、废旧渔船等进行人工造礁,并在深水海域分期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养鱼,绿色海藻附着于人工礁之上繁衍生长,海参、鲍鱼、海星各种鱼类贝类以藻类为食料,构成一个海洋生态链,整体成为生态“海洋牧场”。贝类生物的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的生长需要消耗很多二氧化碳,是很好的碳汇生物。据统计,海洋生物每年可以捕获和储存870万吨~1650万吨二氧化碳,几乎抵消了全球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海洋牧场可逐渐形成从初级藻类到小鱼大鱼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在人工鱼礁的保护下,一方面能够推广生态养殖方法,改变过度捕捞的老办法;另一方面则利用藻类和贝壳类捕获二氧化碳,净化周边环境。同时,在斋堂岛南一片3000亩的海域利用数字化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水下5米处的海带利用光合作用健康生长,水下10米处吊养的鲍鱼则以海带为食,而鲍鱼的排泄物则是最下层附着的海参最好的食物来源,这样的生物链可以有效避免人工喂养,还原三种生物的天然环境,产出纯天然的野生海产品。这种方式不但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而且海带、鲍鱼和海参作为天然海洋净化器和固碳生物,它们的成长就是对低碳环境最好的贡献。

2.沿海地区岛礁“取之于海,养之于海”,主要减少对海的污染排放,净化海水。岛礁往往是海洋生物附着生长的依托,可以广泛利用几千个岛礁建立海洋生物链发展立体海洋产业,即微生物-植物-动物(主要是鱼类)共生系统,形成小范围的生物圈;循环利用海洋产品,遵循“3R”原则,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远程内陆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向海中排放泥沙。

3.海陆农业互动发展。海洋农业可以支援陆地农业:第一,某些海产品及其副产品或“废料”可以经加工制出肥料、生物农药,目前海藻肥、海藻农药已研制成功并在推广,从海洋中筛选某些特需特能微生物可用于陆地大农业;第二,海水灌溉,近年来海水灌溉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发展,基本路径是选择耐盐作物或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或“合成”耐盐作物品种,种植于近海滩涂,利用海水作为水源,而且这些耐盐作物还可以种植于盐碱地,从而开拓和提升了陆地农业;第三,海水淡化,海洋水量占全球总水量的97%,是世界的总水库,目前陆地淡水主要依靠以海洋为来源于自然“咸淡循环”(即海水蒸发和降水循环),陆地淡水的获取处于“被动”状态,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启动和发展着各种海水淡化技术,有的已相对成熟,但是距全面商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更谈不上农业应用。海水淡化的主要问题在于能耗大,在探索人工淡化的同时,未来也可以探索自然水循环的利用:海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变为“蒸气”(自然淡化),升空后又辗转落下,按面积算绝大部分落入海洋,如何将这些淡水收集和储存(“海洋淡水水库”),或以更先进方式将海空的淡水更多地用于陆地(最后仍“还给”海洋)。这要依靠科技的长足进步来解决。

4.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产业。特别是海藻能源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藻类也是一种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是生物质燃料的重要来源。地球上生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800亿吨碳,生产1460亿吨生物质,其中一半以上应归功于藻类光合作用。据专家分析,利用海藻发展生物质能源有许多优点。第一,生长环境要求简单。微型藻类几乎能适应各种生长环境。理论上说,广袤的海洋都可以培植微藻(即使在淡水中、荒芜的滩涂盐碱地、废弃的沼泽、鱼塘、盐池,甚至室内也可培植)。第二,微藻产量非常高。一般陆地能源植物一年只能收获一季到两季,而微藻几天就可收获一代,而且不因收获而破坏生态系统,就单位面积产量来说比玉米高几十倍。第三,不占用可耕地。藻类可以长在海洋(也可利用露天池塘、荒山丘陵和盐碱滩涂等非耕作水土资源),具有不与传统农业争地的优势。第四,产油率极高。微藻含有很高的脂类(20%~70%)、可溶性多糖等,1公顷土地的年油脂产量是玉米的552倍、大豆的213倍、油菜籽的80倍。第五,加工工艺相对简单。微藻光合作用效率高(倍增时间约3天~5天),没有叶、茎、根,不产生“无用”生物质,易于被粉碎和干燥,预处理成本比较低微。而且微藻热解所得生物质燃油热值高,是木材或农作物秸秆的1.6倍。第六,有利于环境保护。藻类植物能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微藻种植可与二氧化碳的处理和减排相结合(1平方公里的养藻场可年处理5万吨二氧化碳),而且微藻不含硫,燃烧时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整个产油过程非常清洁[4]。

5.更远程的考虑是,将来优化海洋与大气环流的循环,减少海洋灾害,变害为利(利用风能、调节气候等)。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远景。

(三)延长其他产业链

大力开拓和延长海洋农业,可将之变为巨大的“化工原料”产地。人们不仅从海洋农业中获得初级食品、能源、药物、保健品、肥料,还可以利用海洋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发展“海洋化工”,制造具有新功能的物质和新材料,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的前提下,发掘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及其实现的路线图

针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特殊性,要求全面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机制创新,把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发展成一个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海洋开发尤其是高端生态型海洋农业,我国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我国大陆意识较强,海洋产业的技术设备和科技队伍都比较差,形成软肋。发展海洋农业是一项极其伟大、长远而艰巨的事业,当前,一方面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另一方面还要解决人民和国家的急需,应当上下同心军民协力,分步骤地推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超常规、跨越式地提升,建立和优化特殊的体制机制和措施。

(一)加深海洋农业的认知,树立“生态生产力”观念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但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陆地上,而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程度与海洋大国地位、国民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此相反,欧、美、日等国极其注重发展海洋事业,乃至谋求海洋霸权。虽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有了较多开发,但这些开发不仅是非常有限、肤浅的,而且海洋污染程度之严重、速度之快不逊于发达国家。总之,长期以来我国的海洋意识很淡薄,这是必须面对和认真纠正的。近年来中国最高领导已深刻认识到这一严重情况,洞察到海洋对于国家安全、发展、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并多次对此做出重要指示。但要使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海洋、科学认识海洋,还需要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大力加强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像海洋本身一样大、深、远,现在对海洋的研究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即使对于作为海洋农业基础的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的科技研究与应用也是相当有限的。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为海洋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提供着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但总的说来我国对海洋生物、海洋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还相当滞后。因此,国家应扩大和加强海洋、海洋生物学、海洋农业的科技力量,加速、加深、拓宽相关科技研究和创新,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广。特别需要加强科技引领支撑、尽快而有步骤地提高装备和设施水平。与陆地饲养业相比,海洋渔业对于科技水平和装备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有着根本差别。面对海洋这一广袤、深邃、流动、含盐的巨大水体,作为“陆生动物”的人类必须借助于人工固体环境或特殊“供氧”环境(对于潜存方式)才能在其上或其中生活和活动,而且充满着种种瞬息万变的风险或灾害。这就必须以各种必要的装备和设施作为硬件、以信息及科技作为软件,海洋农业及其他海洋事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这些软硬件的强化和提升。因此,发展海洋农业必须以财力、物力、科技投入作为先决条件,而且更需要国家安全作为先决条件。

(三)以“三元”机制促进、保障和调控海洋农业的发展

不少人主张海洋的开发特别是海洋渔业需要市场化促进,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海洋无比广袤、容纳百川、不确定因素多而复杂,所以海洋农业是很难调控的,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支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去调控和发展。诚然,市场机制有某些基础活力和灵活性,但也有着严重的“先天”缺陷,如自发性、自利性、局限性、博弈性、“弱序”性或无序性以及调配滞后性等,如果放任其“活性”发酵,势必导致“竭泽而渔”(如“绝户网”屡禁不止)、大造“污海”,更不能集中强大力量发展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甚至人类发展的长远寄托被断送掉。因此,发展海洋农业必须由政府和国有经济主导、科技引领支撑,在适当的范围内遵规循序地发挥市场活力。这就是政府、市场、科技形成合力的“三元”新机制。

(四)构建和拓宽海洋农业产业链,保障产业整链安全

按照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要求,提升海洋农业的经济价值和品位,普及性产品要优质、安全,特殊新产品要货真价实,建设必要的冷链设施,依靠宏观、市场、科技“三元”协力组合机制,确保整个产业链的市场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开发海洋生物质能源是新科技开拓的新领域,有好的前景,应得到足够重视,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生力军。

(五)建立强力海洋专管机构,加强支持力度

我国海洋面积约等于15个山东省,是国家疆域的四分之一,既是国家安全的前线,又是亟待多维开发的新增长极或新增长域(不是一个单维的“点”),除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外,也需要有强大的引导力、推动力和管控力。对此,目前这种多门多头管理的模式是无法胜任的,应当建立一个部以上的机构统一管理、协调、计划、部署和推进,调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标准,组织科技指导。在可能的限度内,国家要在开发海洋上加大人、财、物、科技、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这一历史性巨大博弈中取得划时代的新业绩。

海洋农业升级转型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这项系统工程应分短期、中期、长期、远期四个阶段,分步实施。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跨越式发展,多数沿海省市区也应先行试点(天津已做出了榜样),尤其是应当做顶层设计。海南市可以此作为中心任务尽力展开,率先实现生态开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