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电影行业现状

微电影行业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9 10:05:22

微电影行业现状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微电影创新性表达及其潜在市场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3SB0309);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级科研课题“微时代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消费研究――以微电影为例”(项目编号:12C002)的研究成果。

2010年,《一触即发》《老男孩》《指甲刀人魔》等短片在网络上的火爆,几乎让微电影这个新名词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些制作精良、短小精悍、叙事完整的视频在网上均获得千万级的点击量,它们的火爆掀起了微电影创作的热潮。微电影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因此,伴随着微电影产量的不断增加,对微电影的理论研究也在日益丰富。已召开多次包括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参与的学术研究会,共同探讨微电影的话题;已有近百篇。下面我们将对近几年来国内对微电影的研究状况作简要述评。

一、对微电影广告价值及营销模式的研究

微电影从一诞生便与广告有密切的联系,业界及学术界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便是凯迪拉克定制的广告,继《一触即发》之后,相当多的企业采用了微电影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即使不是为广告主量身定做的微电影,如很多视频网站策划的微电影,也因为需要企业的投资而不得不在微电影中植入广告。因此,微电影的营销模式与广告价值便成了颇受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国内对微电影进行的理论研究中成果最多的一部分。

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微电影广告有明显的优势。这是不少研究者都总结到的问题,比如陶莹在《传播学理论在微电影广告中的应用》一文中从投入产出比这一角度分析了微电影广告的优势;高诗则从政策、平台、用户阐述了微电影广告发展的三个利好。总之,微电影广告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微电影广告也存在一些问题。多位研究者都注意到微电影监管机制不严格、缺乏统一行业标准的现状,而这极可能导致大量低质量微电影广告的产生。正如高诗所说微电影广告“在行业标准规范的统一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两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关心不够和研究不足。也正是因为这种集体性的近视和失语,使得微电影广告的发展缺少一种框架性的指导和良性的发展环境。同时,加之微电影广告投入成本低的经济特征,使得很多企业或品牌在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特性或产品类型是否适合‘微电影广告’的情况下就盲目投拍。当这种轻率随意的市场行为与模糊不统一的行业现状相结合时,很可能使微电影广告提前进入瓶颈期,阻滞进一步发展”①。因此,如何建立微电影广告的评价体系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此外,微电影广告要最大化地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其营销模式也至关重要。总结多位研究者的看法,微电影要进行成功的营销,不外乎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品牌精神;二是故事创作;三是营销渠道。

在微电影的商业模式上,孟志军总结道:目前微电影的商业模式还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将微电影与新媒体以及广告商捆绑在一起。由于新媒体播放平台的免费性,很难进行版权保护,所以微电影想要通过播放渠道来盈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于是只能通过在影片中直接植入广告的方式来获得广告商的赞助,但这样又影响到了影片的独立性和艺术性。怎样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成为微电影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②而这也是在众多的微电影营销模式研究中极少谈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研究的力度。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微电影研究

微电影的流行与它的传播语境密不可分,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电影展开研究,厘清微电影流行的社会背景,把握它的传播特点,以此找到对应的传播策略来扩大传播效果便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研究成果并不多。

微电影不仅是一种新的电影样式,也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具有极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而这也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最为突出的特征。微电影在这样一个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产生,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特点,采用更灵活的推广策略。康初莹总结的几点策略是值得借鉴的:一是整合多种媒体,立体化推广;二是投受众所好,精准化推广;三是巧妙利用微终端、微博、微群体进行推广;四是建立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提升互动性。③

张歆若以《父亲之父女篇》作为个案,探讨了微电影的深传播,“微电影内容上的深刻传播,文化层面的深度传承给微电影的传播效果一个分析视角”④。并由此引发对整个电影产业链发展的思考,“新媒介微电影的传播效果为电影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⑤。因此,如何使微电影成为电影产业链的有效延伸,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三、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微电影的流行,加之制作门槛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电影创作的队伍,“草根呐喊、专业团队关注、明星加盟,微电影时代热闹纷呈。然而在热闹的背后,由于主创群与影像类型的不同,微电影已被分化得泾渭分明”⑥。即为广告商量身定做的微电影广告、由专业制作团队制作的微电影(大部分包含植入广告)及草根阶层的微电影。微电影广告尤其是大商家的微电影广告由于投资较大,制作精良,在网络上吸引了大量的点击率,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微电影的发展;专业制作团队制作的微电影由于良好的制作水准和精心的宣传与策划,也拥有大量的受众,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微电影迅速发展的背后,已经暴露出过度商业化的端倪。因此在微电影广告和专业制作团队制作的微电影极大发展的同时,草根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却并不乐观。而笔者认为,必须保持微电影创作的多元化,才能促进微电影更好的发展,因此,推动草根微电影的发展来避免微电影的过度商业化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微电影的发展源动力更倾向于草根阶层,它的魅力和意义也大多来源于此。”⑦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草根微电影对于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胡克教授就提出:“微电影应多与民众现实生活相联系,以草根微电影为发展方向,从而保持微电影的生命力。”⑧而微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如骆育红所说:由于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制作门槛的降低,大量的专业影视院校的学生以及非专业但热爱电影的文艺青年都投身到了网络视频的制作与传播当中,众多的视频网站、门户网站、也不断开展微电影剧本征集、微电影比赛等活动,希望从中发现新力量,在未来还可往更广阔的大银幕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帮助中国电影发现积蓄年轻力量的根据地。”⑨这些年轻力量相当一部分又蕴涵在草根群体当中,所以,推动草根微电影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从微电影发展的现状来看,草根微电影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除了各大网站的微电影比赛,缺乏一个集中推介的平台来扩大它们的影响力,让不少优秀的作品湮没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洪流中,因此,“以大成本打造不以盈利为目的高端的微电影平台和无障碍搜索引擎”⑩是未来微电影发展值得探索的方向。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以草根微电影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未来发展路径的文章还没有。

四、微电影的艺术特征研究

在对微电影的广告价值和营销模式进行研究时,多位研究者都谈到了微电影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以内容为王、创意取胜的问题,所以对微电影本身的艺术创作及特征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电影叙事艺术研究。

微电影在叙事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独特特征。几位研究者都总结到,在叙事结构上,微电影对大部分传统电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做了一些改变,“开端与结局被尽可能的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而是以大篇幅展现高潮”。这样的叙事结构“加快了叙事的进程,内在地形成了影片的快节奏,也形成了简单明快的叙事风格,迎合了当代人的文化消费心理”,故而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同。

郑友奇则从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开放性这一角度谈到:“微电影在新媒体平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叙事上就可以在主线外设置庞大的支线,让每一个网民上传自己心目中的支线故事,共同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剧生活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微电影的受众群体便可以实现在故事主线基础上对故事的自由更改与创造。这一点既值得创作者们借鉴,也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实,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并不仅仅表现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其他如题材、视听表现方式都有不同于电影的值得研究之处,但目前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从上述对微电影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微电影的研究,但视角还没有全面放开,目前的微电影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商业价值上。不可否认,微电影具有很大的商业前景,但它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创作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所以以微电影的创新性表达为切入点,对微电影的创作及其潜在的市场价值进行综合研究,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高诗:《“碎片化”语境下电视广告发展的“聚”挑战与“微”契机》,《东南传播》,2012年第9期。

② 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新闻界》,2011年第8期。

③ 康初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微电影广告发展探讨》,《新闻界》,2012年第15期。

④⑤ 张歆若:《“微”电影的“深”传播――以微电影〈父亲之父女篇〉为例分析其传播效果》,《今传媒》,2012年第5期。

⑥ 尤达:《当梦想照进现实――从主创群与影像类型看微电影时代的发展》,《大众文艺》,2012年第1期。

⑦ 《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当代电影》,2012年第6期。

⑧⑩ 高一然:《“影像新潮: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

⑨ 骆育红:《“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名作欣赏》,2012年第30期。

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东南传播》,2011年第12期。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2

从《一触即发》不难看出,商业微电影与传统的广告和商业微电影在艺术上有明显的区别。商业微电影相对于传统广告而言会给受众一个完整的故事,且更注重遵从受众的接受心理,不再讲求产品的出镜率和企业的LOGO。如三星手机推出的《变幻的年代》,一方面展现三星手机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凸显三星手机的全新功能,更是在片中利用QR等新技术手段,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吸引受众的关注。“企业的营销方式从最开始的一个LOGO宣传变成一句口号,再从一句口号广告词变成一部微电影,将品牌的理念和文化融入其中,表达企业品牌的内涵。”[2]

相对于艺术微电影,商业微电影的指向性更明确,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产品本身,或是产品的理念,如天籁公爵轿车《宽容世界》的宽容理念,如佰草集为推出逆时?恒美系列产品而制定的《逆时?恒美》所体现的对青春的追忆,等等。

2013年的商业微电影更是层出不穷,它一方面丰富着微电影的层面和角度,另一方面冲击着传统广告业的发展。商业微电影的出现,也改变了当初微电影出现时体现的“微周期”“微投资”的状况,商业微电影在资金和周期上的支持为其艺术性和技术性增加了更大的可能。

因此,对商业微电影美学特征的研究,是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也是时代的需要和要求。微电影作为一种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新型影视形式,它“往往隐去大时代风云变幻,摒弃传统电影深层多元的主题建构,而是常常围绕着青春与梦想、亲情与爱情等贴近百姓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主题展开”[1]18。故本文以美学为视角,从“情”与“梦”两方面探讨商业微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以“情”为美

自古以来,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国内国外,都在重复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来描绘人类共同的情感――爱情、友情和亲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之爱,有伯牙与子期的君子之交,有沉香救母的母子之情。杜丽娘可以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一个“情”字,围绕着人的一生,因此,“情”在人心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下今天的中国,由于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大迁移,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中国人的居住、生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思潮一步步侵蚀着当代人的思想。

由于网络平台增多,手机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各种信息碎片化地冲击着当代人的生活,层出不穷的负面信息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肯定逐步撕裂,当下人呈现一种对爱情的否定,对亲情的疏离,对友情的怀疑的特征。因而,在人的内心有一种极其隐秘而明显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的渴望。

商业微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常重视情感,在各行各业商业微电影中,主题大多和情有关,或关注友情,或描绘爱情,或探讨亲情。商业微电影通过人类共同的情感,和观众建立一种互信关系,从而赢得观众的认可。

商业微电影所表现的情感不同于艺术微电影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它以另一种方式和立场竭力宣扬“情”对人心的充实,对人生的丰富。它所体现和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一个个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事的叙述,表达了“人情”的完美。

《平行相交》是IBM为推出社交商务平台而制作的微电影,探讨商务人士职场上的一个永恒话题,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竞争还是合作?本片以商务人士作为电影的主人公,在宣传IBM社交商务平台的同时,更是探讨职场上的人心问题。每个人在职场中受挫时,都会问自己,职场中到底是同事多,还是朋友多?对待同事,是信任还是猜疑?诸如此类的问题总在心间萦绕。《平行相交》通过故事的展开,将同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和社交商务平台紧密相连,探讨了商务男士之间的友情,直指人心,以影片唤起商务人士对友情的信任,对合作的期待。

《逆时?恒美》是护肤品佰草集为产品定制的微电影,电影的主题探讨的是爱情,将视角放在过去,回忆过去的美好爱情,感叹美好青春的逝去,更是对过去清纯干净爱情的向往。本片的主人公君君和小志因张国荣相识相恋,所以在大学时代演绎了一段纯真浪漫的爱情,但因误会而致两人分手最终错失良缘。影片最后那一幕也许是幻想,也许是事实,但不可否认,本片旨在通过故事告诉我们,过去青春的永远都是美好的,即使曾经受伤,曾经心痛,也无法改变过去的美感。现实世界君君不断相亲失败和回忆中爱情的美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单纯干净的爱情显然体现了时代的追求和审美,是人心之向往。最后影片让时间倒流,呈现男女主人公地铁站驻足的场景,回到初遇的那一天,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爱情不停炖》是小熊电器推出的系列微电影,目前已有四部。第一部主要讲述父女之情。电话中女儿生病咳嗽,可是工作繁忙到没时间去看医生。父亲心急如焚,千里迢迢买站票赶到女儿所在的城市,为给女儿亲手炖一碗热梨汤。故事令人动容落泪,为一个身在异乡为工作奔波劳碌的人赋予了一种父爱的温暖,也在无形中给人一种支持。

无论是商务人士的友情,还是轻熟女的爱情,又或是游子的亲情,都始终绕不过一个“情”字。芸芸众生的世界,万千世界的人,都被“情”所牵绊。杜丽娘能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伯牙能为情而奏绝响,为情绝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情都是社会人心中一曲永不停歇的歌,萦绕心头,响彻耳边。

商业微电影将主题集中在一个“情”上,赞扬友情,高歌爱情,歌颂亲情。正适应当代人心浮躁的社会,是对朋友的猜疑,对爱情的欺骗,对亲情的淡漠的一种对抗。它从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出发,以现实为依据,反映了当代人心的追求。

商业微电影的影片大多温情脉脉,看后有人笑着流泪,有人哭着高歌,但终归让浮躁忙碌的人心静安宁,从而回归到人的本真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不再呈现单一的、片面的、无情的特征,而具有一种“圆融”的美感,这些美感的呈现,依靠影片对“情”的刻画和书写。因此,商业微电影通过“情”字表达了人心,丰富了内心。而微电影集体对“情”的高歌,正是其以“情”为美的体现。

二、以“梦”为美

“在麦茨看来,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众的欲望,那么影片就是通过自己的结构来间接地反映下意识欲望的结构。”[3] 苏珊?朗格说,电影“像”梦,则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想出现的秩序。”[4]

梦是一种意象语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人在清醒的状态中可以有效地压抑潜意识,使那些违背道德习俗的欲望不能为所欲为。但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或放松状态时,有些欲望就会避开潜意识的检查作用,悄悄地浮出意识层面,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表现自己,这就是梦的形成。梦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释放压抑的主要途径,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

于中国人而言,梦大多是对理想生活以及生存状态的一种设想。商业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所具备的科技性、创新性显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梦”不相符,但是其内容却又具有中国文学作品的“梦”的特质。

自台湾导演九把刀推出电影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后,整个中国陷入了一种集体回忆青春的阶段。每年都会有类似的电影作品出现,且都取得了较高的票房。商业微电影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了类似的微电影,如《逆时?恒美》《变幻的年代》等。

对于所有的个体而言,只有此刻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过去的一切是场梦,未来是一种幻想,因而,我们总是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当我们陷入集体回忆的时代时,就意味着我们在集体做“梦”。

《逆时?恒美》以轻熟女君君相亲作为引子,以大学时代的唯美爱情为主要叙述点,讲述了青春浪漫唯美爱情的故事。但是这一类型的故事对于赤裸裸的现实生活而言,校园爱情永远都具有梦幻的特征,始终处于理想的状态,即使是分手和伤害,都因为不涉及具体的生活细节,没有赤裸裸的金钱、权利等而显得分外美好,但作为一个30岁左右的轻熟女而言,这永远只是一个梦,一种对理想爱情的期盼。

《变幻的年代》讲述了一对一直十分甜蜜的中学情侣,曾经互相承诺陪伴一生,最后却因为高考而令这段纯爱姻缘无疾而终的故事。若干年后,中年的英子企图通过时光胶囊回到高考那年,守住那个承诺,找回那段爱情。时光胶囊只是一种穿越到过去的工具,这个工具所体现的依旧是对过去的怀念――这个时代的共同情感,通过对过去梦境的营造和设想,表达了当下人心的理想状态。显然和《逆时?恒美》一样,同样是对年少单纯情感的羡慕。而二者所回忆的都是学生时代,由此可见,学生时代在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是最美的时代,是最难忘的年代。

回忆是一种梦,其实对现实生活的理想描绘又何尝不是一种“梦”的写照呢?我们可以称之为“白日梦”。理想的同事关系是朋友,是沟通交流和合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商务人士之间,要达到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状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恋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在精神层面,不用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不用关注收入支出的平衡与否,永远都处在一种白衣飘飘、杨柳依依、含情脉脉的状态。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学生时代,我们都不得不向生活低头。亲人之间如果能相亲相爱永远在一起,能关注父母的生活健康状态,能了解儿女的工作学习生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有地域差距的问题,有沟通的问题,等等。

无论是陷入“回忆”的梦幻还是对现实书写的“白日梦”,都呈现出一种当下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人在对“梦”的探索和追求之中,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通过观赏此类商业微电影,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商业微电影对“梦”的重复探究反复探索,体现了以“梦”为美的特征。

三、结 语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3

微电影备受各方关注

9月16日晚,2012第2届“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微金牛剧本奖颁奖典礼在横店影视城落幕。微金牛剧本评选最佳剧本1名,优秀剧本20名。

9月26日,2012互联网文化季颁奖盛典暨系列微电影《大雨》首映式隆重举行。文化季以“爱网络,爱生活”为主题串联起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微电影&微剧本大赛等活动。自4月底启动以来,各网站系列活动页面点击量超过6000万次,各类应征参赛作品超过100万部(件)。

 

9月26日下午,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新闻会暨全球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大赛从2012年9月启动,历时四个月,分为海选征集期、八强评选、四强评选以及总决选四个比赛阶段。

 

9月26日至29日,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绍兴举行。电影节首次增设“微电影大赛”竞赛单元。包括最佳微电影、最佳大学生微电影、微电影发展特殊贡献奖、微电影推广特殊贡献奖、微电影最佳原创团队奖、微电影最佳风尚奖、微电影人文关怀奖等奖项。黄渤的《特殊服务》斩获“最佳创意奖”,冯绍峰、熊乃瑾主演的《离合》荣膺“微发现奖”。

 

谈及在金鸡百花电影节设立微电影大赛的初衷,本届微电影大赛评委会主席、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表示,微电影大赛有助于发掘优秀的新锐“微电影”作品和优秀的原创“微电影”导演及制作人才,为更多的年轻电影人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助力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

 

微电影的若干可能

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是指

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数千—数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从理论上来说,当今电影和电视所能涉及到的内容,都可能是微电影的话题内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传统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可能平移进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这是由新媒体受众收视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决定的。

 

在“移动”状态、“超短时间”限度和“休闲”特征的消费模式下,一个什么样的“微电影”会引起受众的观看情趣甚至付费下载?

首先,“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在当今的娱乐时代,人们主动追求快乐和愉悦、把握感性诉求比以往强烈得多。这就要求有迎合消费者这种需求的、有极端创意的剧本出现。

 

其次,“悬疑”、“包袱”等比画面、色彩和大牌艺人更重要。“电影快餐”时代的到来,要求微电影提供者在快餐的“套餐”设计上要有不同传统方式下的创意组合。

再次,“形式”比“营养”更重要。如何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是微电影商业价值的关键。就互动性而言,观众的转发推送,续集或系列剧的是否增拍,甚至演员的选择,奖项的评选,都是互动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景被看好

在9月26日举行的艺恩第三届文化娱乐产业年会上,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小马奔腾、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影视及新媒体机构高层,对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大家一致认为,微电影得益于低成本和易于传播等特点,已经迅速崛起。

 

提及微电影将来的发展、植入广告如何脱换微电影渠道时,宏盟FUSE中国区内容营销总经理符玉清说:“微电影未来肯定会生存下去,叫不叫微电影不重要,它是一个中间性产品。”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4

一、21世纪新的掘金点——微电影

说起微博,大家都很熟悉,而微电影与其一样是新媒体冲击下的胜者。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 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相比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微电影营销的性价比非常高,其传播范围之广、接受度之高、以及传播成本之低,吸引了众多品牌商尝试和采用微电影营销。其中有凯迪拉克、梦洁家纺、周生生珠宝、网易等品牌已经成功运用了微电影营销推广自己的品牌。

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3“微”特征,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单项度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它的低门槛,广泛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是信息技术革命下的web3.0.互联网延升到了移动设备,“微投影”更是“微电影”的最佳展示平台,更是将“微”特征发挥到极致!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上来看,微电影在广告营销方面对电视、报纸、广播这些传统媒体已产生不小的冲击。正因如此,国内外正掀起一场“微“时代广告风潮。

2010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但有近4/5的电影无缘在院线上映。因此,网络电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乱象”,这正是微电影的可观之处,即使在经济低缓发展时期,“微”产品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它以简短、精炼、浓缩的故事情节吸引众多80、90后的目光。它的创作基础与素材选取更适应现代社会下年轻人的心灵与精神需求。不得不说,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二、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传统电影或是长视频,微电影更为贴合品牌传播的需求。品牌客户对微电影已经越来越重视,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而这种需求也在一步步地推动微电影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并最终走向成熟。专家估计,我国微电影产业价值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100亿元以上。尽管目前微电影在国内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行业仍有问题待解。

微电影的现状却远不如微博发展的好。第一,盈利问题:现在的微电影界,可以盈利的应该还是少数,因为还只是个开始,新兴事物总需要去打开这个市场才行;另外就是模式,微电影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广告植入和赞助商鸣谢以外,其他的方式还未发展。广告投放选择上商家也会关注到底是常规电影还是网络微电影好,而这最终决定权就在于谁的性价比高,微电影取胜的衡量标准就是网络点击率。第二,宣传推广的问题:因为微电影本身的投入并不大,少则上千多则数万即可。所以在宣传推广上就成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像之前火遍网络的微电影《小悦悦微电影》一样,找著名网络推手青春弘志操刀执行,一周内吸引了近千万点击,但是毕竟这样的网络推手有限,不可能每部电影他都有时间推。所以,怎么样宣传推广微电影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第三,微电影的内容质量:由于微电影投资少门槛低,所以就导致了这个圈子的鱼龙混杂,当然,以后市场发展起来以后,那些不正规的不专业的还是会淘汰掉,但目前来说,还是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微电影的内容质量就会受到很多影响了。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或者还是后期制作,不同的水平打造出不同的作品,而低水平打造出来的作品必然会为微电影市场带来负面效应。从以上三点来看,中国微电影市场现状还是不容乐观,还需要一个过渡期。任然需要专业人才来拓展他的内容与传播渠道。

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今年“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执行,国内视频网站的平台价值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空间。乐视、优酷等视频网站受到广告投放的青睐,网站收入大幅增加,大有与传统播出机构并行之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刘东明亦称,“限娱令”“限广令”促使微电影借助视频网站的平台成为了品牌内容的最佳接盘者。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票房是其主要盈利模式,整个产业链也为此建立了一整套游戏规则和分账模式。然而,微电影的收视是免费的,内容和版权还没有出口,这也给微电影市场的发展带来版权危机,也是国内这方面的法律漏洞。因此,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关注电影版权的法律法规。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未来微电影的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片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稳定,避免过度商业

对电影艺术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纠结,以微电影的形式提出来,不仅是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质问,也是对微电影前景的一种审视。2011年桔子水晶酒店的星座系列微电影引起微博热议,因其巧妙地运用了植入技巧而聚集了大量的网络人气,达到了企业营销的目的。这正是微电影营销的一个范例。

(二) 影视业内容为王,以创意制胜

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适当采用较为诙谐的网络语言。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包袱,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沦为庸俗娱乐。比如佳能的《Leave Me》,没有明星出镜,却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打动人心。虽然明星可以吸引观众眼球,显然“明星轰炸”已是过时。

(三)打造微电影品牌,特色经营

各大网站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不管是精良制作的“大片”,还是亲民的“草根”;又或者是系列的网络剧;不论以校园爱情、星座为主题,还是以旅行、城市为话题。目前,优酷、乐视、奇艺等网站走上了特色经营的道路。

(四)扩大传播效果,实现产业化盈利

在平台选择上,要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传播,一是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二是通过设置奖品等形式鼓励网友转发,扩大微电影的人际传播。微电影要实现规模盈利,就要走产业化道路。除了依靠广告、点击率外,还可开拓微电影版权、周边产品、微电影节、艺人经纪等获利渠道。还应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这一方面,盛大旗下的华影盛世已经率先开始尝试。对于盛大来说,各种资源就像零散的珍珠,通过微电影整合起“文学—剧本—影视—游戏”的产业链条。

四、结语

综观微电影的发展现状与营销模式,微电影不是简单地追求商品形象、制作公司品牌的特色,而是借助有内涵的故事、讲究的视听语言,把产品理念、品牌功能植入其中,这将成为高端广告营销的新趋势。未来,进一步打开微电影市场离不开对微电影内涵的挖掘,离不开硬件技术革新与有效的营销手段,微电影只有遵循市场规律,才能开拓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同时,我们关注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入。

参考文献: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5

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不断取代传统电脑,碎片化浏览渐渐成为主流,催生了“微时代”这一信息传播界的革命。微电影一般指情节较完整、片长较短、制作投入较小、制作周期较短,主要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影片。在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超过5.45亿的当下,微电影凭借其“短平快”的特质和巨大的商业潜力成为电影界的热门话题。

一、微时代下的微电影

1.微时代的背景分析从Twitter到新浪微博,人们渐渐意识到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可以在短短百余字内完成,这种互联网的新动态成了微时代的前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在京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已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与此同时,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新的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和4G网络的不断完善与资费下调,碎片化浏览进入白热化发展阶段,自微博后,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课,都举着“微”的大旗前来报到,“微时代”应运而生,这是微电影蓬勃发展的沃土。2.微电影的现状分析微电影只是“微时代”的一小块领地。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微电影产业总产值已达700亿元,年产量两万多部;据《新媒体影视行业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微电影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3月5日开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网络剧导演姜联随即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微电影+”计划,并于2015年4月21日获得国家版权局认可。微电影正朝着“微电影+”的方向不断拓宽疆域,即借助互联网传播技术和微电影这一载体,让微电影与各行各业产生有机融合,形成“微电影+旅游”“微电影+教学”“微电影+公益”等百花齐放的景象。

二、微电影的优势

1.创作层面(1)平民化的快速生产香港电影人钟敏强曾对微电影有过这样的评价:“通过简单的工具,不多的投资,把梦想变成现实。”微电影的创作者可以是普通的电影爱好者和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专业团队,“微投资”给了更多人“拿起机器记录生活”的机会和空间。2016年6月,宜宾导演李杰放出微电影《再见那年》的预告片,不到一小时网络点击率就过万,这个影片的剧组在横店临时组成,影片成本只有八千元左右,这是新时代微电影平民化生产的范例。实际上,若刨去人力成本,微电影的资金投入可无限降低,甚至趋于零,微电影平民化的拍摄条件、成本投入、演员构架以及诸多电子设备厂商对感光材料不断进行研发改造,优化摄制器材的制作工艺,让原创短片的制作门槛大幅度降低,使平民化与快速生产的特质成为短片摄制领域的常态。(2)自由化的创作空间微电影时长短,成本低,创作者在获得创作灵感后,可以随即开展微电影的制作,而不是像传统电影一样需要充分考虑题材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这使得微电影的创作更加自由化、随意化。网络环境的相对宽松也给了微电影更多的自由,正如导演陆川所说:“微电影由于传播渠道不同,比大电影更能享受创作自由。”自由化的创作空间使得微电影的视野更加多元,形式更加丰富。2.传播层面(1)短视频的海量点击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微片长”特点使其传播和接收更为快捷。由于微电影的互联网传播特质,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免费下载或付费下载,在传播过程中摆脱了电视媒体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受众可以利用各类移动终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观看微电影。根据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45亿,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74.5%,随着4G网络资费的下调以及技术的完善,网民在新媒体平台收看短视频的行为日趋常态化,进一步提高了微电影的点击率。(2)深入化的互动传导德国美学大师姚斯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部艺术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只有通过接受者的裁决过程,艺术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接受主体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参与,更表现为主动参与。”微电影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单向传播模式,给了受众更多主动参与的空间和机会,其互动传导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受众可以自主选择网页、手机WAP、视频专题网站、社交网站等媒介终端来观看微电影;二是基于网络传播平台与生俱来的互动性,受众通过分享转发进行跟帖评论,体现出更为主动的参与互动特质。微电影产业以一种亲民姿态达到了与网民互动的良好效益。3.营销层面(1)“短平快”的广告效益新媒体平台出现前,电视媒体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进行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平台,企业不得不在电视媒体投入高昂的广告费用。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互联网已将电视机前和电影院里的受众“打散”,且营销已进入“80后、90后社会”,这一群体正是互联网的集中消费者,传统电视硬广告强烈的宣传灌输难以达到好的广告传播效果,而微电影的短小精悍和艺术化处理则更符合都市快节奏生活的碎片化浏览习惯。植入广告和定制广告是微电影营销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对于品牌商而言,植入广告和定制广告的微电影能帮助其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更加强有力的品牌宣传。2010年,凯迪拉克成功推出其投资拍摄的《一触即发》,影片情节紧凑,制作精良,其凭借这部广告短片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大关注。大众汽车为宣传其新款汽车辉昂而推出的《辉昂人生》系列微电影,更是一举包揽了全国性优秀微电影(微视频)中国排行榜之十大品牌微电影的金银奖。微电影广告常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商业微电影获得相对投资少、制作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营销优势。(2)立体化的整合营销传播“短平快”是微电影广告在传播速率上的量的优势,立体化整合营销传播则是微电影在质的层面为企业和产品带来的巨大营销机遇。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整合传播营销”这一概念,强调“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微电影营销完美地实现了与目标群体的互动,较为精准地区隔消费者,既适应了快速消费的时代需求,又与消费者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关系,这是其他广告传媒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三、微电影的发展方向

1.把握精品化与法治化的双重走向(1)追求创意制胜,抓准互联网思维特征微电影产量之大带来的是其市场的强烈竞争,要么赢得“海量点击”,要么“石沉大海”。微电影的发展必须不断追求精品化,精品化的核心在于“创意制胜”,这是互联网思维时代微电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诸多提供微电影免费或付费点播的播放平台上,微电影的点播期通常为半个月到一个月。在微电影高产的背景下,只有精品化的微电影才能快速吸引受众,赢得“海量点击”。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谈及互联网思维时认为,互联网思维要强调“体验为王”,只有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超出预期才叫“体验”。他如此比喻,“比如有人递过一个矿泉水瓶子,我一喝原来是50度的茅台,这就超出我的体验”。微电影的包装可以保有平民化色彩,而内容则需不断超越和突破。(2)摒弃“低俗低质”,把握传播法规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亦存在“低俗化”和“低质化”的问题。其“低俗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泛滥:以为噱头博人眼球,如《绿茶妹》《海天盛筵》《青春期》。二是伦理失衡:以多角恋为主题,如《漂亮老婆带小三回家抓小四》。三是导向偏离:以错误的价值观为主导,误导受众。除低俗化外,“低质化”亦影响着微电影的前途,抄袭、无病的微电影铺天盖地。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这是我国首部涉及电影制作放映的法律,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微电影的发展正式进入法治化时代。把握传播法规,告别管治空白时代,是微电影发展的必然之路。2.力求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1)追求广告效益,丰富广告样态微电影不会以纯艺术的形式存在,而是将营销和创作结合,逐渐形成固化的微电影平台,不断提升微电影广告的质量。提升微电影商业化水平,是微电影行业“造梦”的绝佳途径。根据中国广告协会的《2015年中国广告市场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中国广告业5000多亿元的支出中,互联网广告支出占所有广告支出的48%,微电影广告势必不断发展壮大,形式也将更加丰富多元。(2)锤炼艺术效果,彰显品牌内涵无论是商业微电影还是其他形式的微电影,艺术效果都是微电影成功的核心力量,纯粹的商业化只会把微电影带上绝路,只有不断将商业化与艺术性巧妙糅合,才会迎来微电影的春天。2017年1月4日,徐福记推出贺岁微电影《铁树银花》,这是国内首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微电影,讲述了一位“打铁花”的民间老艺人为了使这门手艺后继有人,与儿子的梦想所发生的矛盾,最后在“打铁花”绚烂绽放中与儿子冰释前嫌的故事。徐福记的代表产品“酥心糖”多次巧妙地出现在镜头当中,映射着男主角深刻的儿时记忆,既有力地宣传了徐福记产品,又不唐突地展现了源自于北宋时期“打铁花”表演的无限魅力,这一颇具艺术效果的微电影,赢得了超高点击率和媒体的颇多好评,也彰显了徐福记的品牌内涵。3.打造平民化与专业化的内容(1)保留草根视野,寻求社会共鸣微电影使得“人人都能当导演”成为现实,是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存的乐土。微电影发展需要保留草根视野,发挥其平民化特质带来的独特优势,关注草根阶层的现实意志与生存状态,扎根百姓生活,给民众提供交流与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起人们释放压力、群体呐喊的狂欢场。在把生活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表达出来的同时,民众获得了自嘲或是戏谑他人的谈资,正如红极一时的《老男孩》,把梦想与现实惨烈的碰撞展现出来,在获得社会共鸣的同时亦发挥着极大的治愈效果。微电影需从老百姓的生活中寻求创作的源泉,用接地气的视野描绘故事细节,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互动传导机能,成为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2)优化制作水平,建立专业团队“草根”是一种视野,但绝不等同于粗制滥造;“专业化”则是一种追求,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明星大腕创作,只有朝着不断优化制作水平的方向发展,才能保持微电影的生命力。专业团队的不断产生对微电影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必然。一方面,大批传统电影大腕转战微电影市场,这是微电影专业团队的根基;另一方面,各大高校的影视专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微电影拍摄的训练,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如火如荼地展开,影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成为微电影专业团队强大的后备力量。4.寻求品牌化发展与“微电影+”的传播拓展(1)开拓品牌化之路,丰富传播内容微电影市场目前存在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微电影势必要开拓品牌化发展之路。微电影的品牌化可以是名导演品牌、名演员品牌,或是如“腾讯出品”“优酷出品”“爱奇艺出品”这种形式的名平台品牌,再或是名微电影团队品牌,品牌化是微电影在信息泛滥时代的形象识别武器。(2)借力行业融合,拓展“微电影+”空间微电影是微时代的宠儿,微电影与各行业的融合也带来了“微电影+”的春天,“微电影+”是微电影发挥整合传播营销优势的实践。2016年6月27日,《用典》政论微视频正式上线,这个系列的微视频一共十集,它以人民日报评论部编写的《用典》一书为基础,用可视化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引经据典的讲话内容,视频在中央媒体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网站推送,打破了传统政治传播的枯燥格局,突出了微电影互动传播的优势,实现了全媒体宣传的立体效果,获得了民众的喜爱和高点击量,见证了“微电影+政治”模式的成功运用。微电影应突出行业融合,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微电影+旅游”“微电影+公益”“微电影+婚恋”“微电影+运动”等都将成为微电影发挥其艺术魅力的广阔空间。

四、结语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微时代是一场信息传播界的革命。在信息大爆炸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短平快”的艺术表达方式已逐渐成为主流,快速且自由的创作特质保证了微电影的生命力,短小且具有强烈互动效果的传播特质深化了微电影的感染力,高效且潜力无限的营销特质聚合了微电影的爆发力,这一切带给微电影光明的发展方向,微电影应该成为流淌着艺术血液的商业传播,包裹着亲民气息的信息快递,集结着立体内核的产业生态。

|参考文献|

[1]庄晓东,阮艳萍.微电影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

[3]沈鲁,崔健东.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现状与趋势探析[J].传媒,2016(9):88-89.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6

一、导 言

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过程。“微电影”便是这样一种事物。目前,很多媒体和创作者将注意力投向“微电影”,大大小小的“微电影节”“微电影比赛”在我国不断出现,引发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影响。

但是,事物总有它的反面。人们创造了“流行”,“流行”反过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热”是蓬勃发展的象征,但也会让人失去冷静的思考,造成跟风、盲从、泛滥等诸多弊病。本文将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试图揭示“热”的表象下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给“微电影热”降降温。

二、“微电影”只是一个流行词

(一)“微电影”没有明确的定义

“微电影”作为一个较新的词汇,定义尚不明确,且主要来自网络。通过查看网络定义可以发现,许多人试图用专业的措辞来定义“微电影”,实际结果却非常混乱。下面是一些出现在百度百科中“微电影”的定义与特征: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是Web3.0的必然产物”;

“微电影是‘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的需要”……

这些概念提及了很多特征,“数字化”“商业化”“低成本”“周期短”“网络传播”……但事实上,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足以界定“微电影”。比如“微电影”也完全也可以是高成本、非商业、不经网络传播、用胶片拍摄的。因此,上述的所有特点都只是对它可能性的描述,但对于形成一个概念,是基本无效的。

(二)“微电影”更像一个昵称

单从字面上看,“微电影”是一个复合词。与“微博”“微小说”相似,它在我们熟悉的名词前加上一个“微”字,是既有事物基础上的特殊类别。同时,“微”字在今天是一个时髦字眼,诸如“微博”“微信”,甚至有人将现在的时代称作“微时代”来概括当下人们的审美特性,①可以说“微……”是一个符合当下潮流的命名方式。

但“微电影”又与“微博”性质不同。“微博”是一个新兴的独立事物,和“twitter”一样,随着其网站的建立而产生,有明确的诞生标志;“微电影”却并非新兴的独立事物,并且是一个只在中国才有的词汇,国际上并没有特殊词语与之对应,称呼依然只能是“Short Film”即短片。而短片的历史则直接可以追溯到《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所代表的电影诞生之日了。②导演陆川也说过,“微电影以前就是短片,现在微博出来之后,这个‘微’字就特别值钱,才有了现在这个名字……在创作上它跟短片都是一样的。”③

因此“微电影”只是一个在汉语中流行、便于人们理解和称呼而应运产生的词汇。它并非指代新兴事物,而只能算是一个“俚语”,是短片的“昵称”。

综上可见,“微电影”只是一个流行词,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无法担当起作为新的影片类型、或成为有效概念的使命。它因通俗易懂被大众广泛使用,并没有问题;但它作为流行词所产生的效应,正存在着被过度地夸大甚至滥用的问题。 通过分析它“热”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这些问题。

三、“微电影热”背后的原因

(一)“本体”热――电影短片固有属性

“微电影”成为流行词,它所指代的作品也成为流行的事物而蓬勃发展。它唤起了很多关注,人们参与拍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这样看来,似乎“微电影”引导了流行,并对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实际上,真正的推动作用却来自于其他的客观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电影的设备、技术普及起来,拍摄电影的门槛降低了;网络媒体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使传播与接受都变得轻松;再加上“微电影”所指代的作品“短”的属性,更容易让人们、特别是忙碌的现代人接受。

因此,电影短片的流行,是在科技、媒介、人们生活状态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水到渠成的。而“微电影”词汇本身,对此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二)“词汇”热――浮躁的投机心态

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在目前我国各类关于“微电影”的新闻报道中,“微电影”是否可以被“短片”这个词取代?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微电影大赛”就是“短片大赛”,“系列微电影”完全可以称作“系列短片”。那么既然可以用“短片”这个词,为什么要使用“微电影”?答案是为了宣传效果。在使用者看来,“微电影”要比“短片”这个词更能引发关注,即“微电影”成为一个噱头。

可见,“微电影”这个词的主要作用在于吸引注意和造成影响。类似情况有很多,在3D技术刚刚发展起来时,电影海报上会出现“3D大片”来吸引眼球;某一影片体裁在某个地区初次被实践后,类似于“首个……”的字眼会成为宣传词。但这些仅仅是作为吸引注意力、赚取票房的造势之举,事实证明,一部影片优秀与否与这些并无关联。甚至,越是在内容上不够精彩的影片,越需要在形式上做文章。退一步讲,“3D大片”“首个……”的宣传,除了造势,也的确是引进了新的技术、实践了新的体裁;而“微电影”,则仅仅是在名称上的更改,似有“换汤不换药”与“虚张声势”之嫌。

由此可见,“微电影”所指代的作品本身,是在自然条件的成熟下而成为流行的;“微电影”这个词,却仅仅是为了迎合流行趋势应运而生。它没有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一部作品究竟叫“短片”还是“微电影”,和作品本身并无关联。然而当一个阶段内涌现的作品都争相给自己贴上“微电影”的标签、急于套用一个符合潮流的包装时,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对于外在包装的过分关注,有时是对内容不佳的掩盖,甚至是创作者干脆并没有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作品内容上。事实上,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败絮其中”的作品,只是想借助“微电影”的流行效应获取关注。这反映了一些创作者投机取巧的浮躁心态。这不仅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四、“微电影热”所造成的问题

(一) “专业性”的缺失

在目前对于“微电影”的火热探讨中,作为流行词的“微电影”,却经常被当作专业词汇使用,甚至出现了“微电影产业”“微电影产业基地”之类的说法和事物。

既然谈及“产业”,就说明已经上升到了专业领域的高度,就需要概念的明确。而如果像目前的状况,“微电影”没有明确的概念、只能承担起昵称的作用、其称呼只在我国适用,那么用它来命名“产业”,则是有失专业性的行为。

(二)“热词”所引发的急功近利

“微电影”的热,体现了当下“快餐式文化”的浮躁。

短片制作相对简单,观众接受轻松,加上网络媒体的快速、大范围的传播,使得它看似成为一种易于在短时间内得到名利收益的影片类型。这个特点已经容易引发创作者的急功近利之心,“微电影”的词汇之流行,则更是火上浇油。

当“微电影”以“流行词”的形式出现,就仿佛成为一种风向标,在这种时候,就容易出现盲目追随潮流,或抱有投机心态的人。

在一本关于剧本写作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因为之前七部冲浪惊悚片都赚了一笔,所以你也要写一部冲浪者的惊悚片,那从一开始你写作的目的就是错的。而敏锐的观众也能闻到这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腐臭味。”④仅仅因为“微电影热”而投身“微电影”,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急功近利的心态很难出催生出拥有独特价值的优秀作品。对“微电影”的大肆宣传,却似乎正在把影视作品的创作引向制造声势、追名逐利的闹剧中。

(三)作品整体质量的降低

“微电影”的过热不仅营造出了急功近利的氛围,也对作品的整体质量有所损害。

由于创作动机中的“功利心”驱使,许多“微电影”是作为宣传、牟利和成名的工具诞生的。创作者缺少源自内心的表达欲,作品便会空洞无物、缺少新意。纵观国内的“微电影”,确有精品,但大量作品依然制作粗糙、构思老套、缺乏原创性,甚至抄袭现象严重。

同时,“微电影”的拍摄门槛已经降低,对其“草根化”“病毒式传播”特点的宣传更是让更多的人跃跃欲试。鼓励“全民参与”本是好事,但却也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它让很多创作者不再把优秀的质量与专业水准看做是重要的事,催生出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对作者和观众时间精力的双重浪费,造成了现在我国短片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也拉低了作品的整体水平。

五、结 语

“热”的事物拥有繁荣的表象,却容易让人们趋之若鹜,失去冷静,陷入盲从。“扎堆”与“跟风”引发了“泛滥”和“趋同”,“泛滥”意味着价值的降低,“趋同”则是对艺术作品个性品质的扼杀。这种“热”是需要被“冷却”的。

对于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在宣传“微电影”时,应当记住其初衷是推动行业的进步,而进步的关键是作品质量的提高;对于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持冷静,不要为应和潮流而违背自己的创作初衷和艺术追求。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声势名气,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最后,“微电影热”所体现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今天的文化中所存在的通病。尼尔波茨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担忧地指出“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会使得“文化精神枯萎”⑤,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威胁――过分关注表象,易虚张声势,喧嚣掩盖了问题、阻碍了思考。面对“微电影热”以及整体上过热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保持冷静,用踏实沉稳的态度去争取电影、艺术、乃至整个文化上的进步。

注释:

① 《“微时代”来临:更多表达更浮躁》,《新华日报》,2011年5月18日。

②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俩在一家咖啡馆里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被电影史确认为电影诞生之日。

③ 罗攀:《陆川爱微电影:它让我放低心态,回到网络草莽时代》,《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29日。

④ [美]威廉・M・埃克斯:《你的剧本逊毙了》,周舟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2页。

⑤ [美]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2页。

[参考文献]

[1] 冉思雨.微电影之伪[J].新闻传播,2013(03).

[2]“微时代”来临:更多表达更浮躁[N].新华日报,2011-05-18.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7

二、微电影的类型

由于制作团体的不同,赋予微电影的属性也不同。人们对于传统电影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这些方法都可以对微电影进行分类。像按照题材分类、拍摄方式分类、行业特点分类等。本文主要依据行业特点,把微电影分为艺术微电影、商业微电影、商业艺术微电影。艺术微电影有较强的原创色彩,主要体现拍摄者的情感,没有商业性质。例如,《天堂午餐》《红领巾》《李献计历险记》等都是优秀的艺术微电影作品。商业微电影具有营销性、广告性。它主要用于商品促销,和企业品牌理念的塑造,带动消费者消费。例如,《把乐带回家2013》《66号公路》《18岁的勇气》等都是典型的商业微电影。商业艺术微电影,它以表现艺术为主,在电影中适当引入商业元素。在原创的前提下,少量展现商业诉求。如《老男孩》《父亲》《指甲刀人魔》等微电影,在故事情节设计上并没有加入商业元素,充分展现原创性,只是在片头或片尾引入赞助商或冠名者。

三、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主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既是微电影的审美主体,也是微电影的消费主体。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观众的审美心理与诉求直接影响着微电影的创作内容,这使得观众在审美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电影传播的途径较多,尤其是网络传播方式被观众广泛采用。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使观众摆脱了传统荧幕观看作品的被动状态。在互联网上,观众拥有观看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权,主体能动性被充分体现。新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的观影模式,观众可以自主选片、自主定时、自主排序,甚至观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拍摄微电影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二)镜像美学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自由性和平民化特征明显。当前,许多微电影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某个名导电影或者主流新闻媒体的调侃和搞怪。创作者通过用诙谐、幽默、直观的表现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和国民思想。通常来说,微电影的创作者往往用微电影来表明自己某个立场或者观点,且该立场和观点能和大众产生共鸣,否则其将淹没在新媒体的丰富内容中。譬如,《画皮》恶搞版微电影,故事情节改为对毒奶粉凶手的抓捕,恶搞内容风趣幽默,在舒缓观众时候压力的同时,也反映当前社会食品安全堪忧的现实。如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已经被当作反映社会现状的镜子,且其站在大众的视角评论时事,因而能与大众共鸣,使大众能接受微电影、认同微电影、发展微电影。

(三)梦幻美学

微电影较之传统电影播放时间短,很多微电影只是创作者的灵感片段。创作者在微电影中加入数字技术,会带给观众梦幻感,使观众产生错觉印象。例如,郭思文导演的动画微电影《溶》,全片采用喷墨式的方法,结合音乐进行构建画面,体现水墨画的中国气质,全片短而精,梦幻色彩浓郁。再如《裂变》采用多重复手法,阐释人与世界的裂变,视角单一,但画面内容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变化。便携式高科技产品进入大众生活,使观众从微电影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创作者。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也给观众提供了便利条件,观众在看完微电影后还可以进行直接评论或用转发等形式和他人交流,进而也为微电影的创新和发展创造机遇。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8

2005年,由中国大陆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其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分接,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在网络引起热映。这部短片被看作是微电影的雏形。2010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微博,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具有“微”特点的微电影应运而生。2010年12月27日,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在全国首映。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它完全打开了微电影的大门,堪称是微电影时代的里程碑。至此,整个互联网产业,掀起了微电影制作的风潮。2012年微电影进入了大发展之年,搜狐、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网站纷纷以“明星牌”、“地狱牌”、“大师牌”来推出自家的微电影系列。微电影的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

二、微电影兴起的原因分析

微电影在短短的几年内崛起并迅速发展,进入全民的视野,得益于时代的环境条件以及其自身优势。

1、客观条件

(1)良好的时代条件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固定休闲时间日益减少,但社交活动的次数及零散的时间却有所增加。大众需要一种事物作为闲散时间的消遣,填补其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的空白。微电影以微时长放映、微容量制作、微平台播出等特点满足了碎片化时代下民众的需求。良好的时代条件,成为微电影迅速发展的关键原因。

(2)日益壮大的网民规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25亿,较上一年增加14.6%,使用率提升至63.4%。网络平台的拓展,网民规模的壮大,为微电影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主观条件

不可否认,良好的时代条件为“微电影”的崛起扫平了时代障碍。其本身的优势,更是让微电影迅速在国内盛行,以致对传统的电影行业乃至整个视频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微微电影的时长最长不过300秒,满足了大众打发微时间的需求。传播内容上的微,使得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传播内容的“微”,制作周期的“微”,传播渠道的“微”,传播对象的“微”,微电影正是以“微”的特点得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民众的需要,微电影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与必然性。

(2)低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成本低,门槛低。它不需要专业的技术、摄影设备和处理工具,不需要专业的演职人员,更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许多业余影视爱好者纷纷致力于微电影的创作中。它的低门槛为民众提供了创作的舞台,使得人人可以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实现当明星的梦想。

(3)简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微电影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从创作到传播的途径都是网络。这也使得微电影的发行仅仅需要一套鼠标和键盘就能实现。简单的发行方式也简化了创作方式,创作者不需要过多地考虑特定的表达主题、表达艺术性及技术含量等内容,只需按照自己的思维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创作。微电影“简”的优势为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创作环境,易于创作者不同价值观的实现。

(4)互动性与自主性的交织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创作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又不缺乏自我意识。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频频与网友互动来征集剧本灵感,分享创作感受。如此一来,所有人都成为了微电影创作的一份子,这种参与性充分肯定了受众的主动权与表达权,促进了微电影的传播。而创作者也可以依据个人喜好选用剧本与演员,拥有极大的自主性。互动性与自主性的交织促进了微电影的发展。

三、微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微电影正以迅猛的劲头向前发展,然而与传统电影相比,自身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微电影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质量难以保证

微电影时长的限制造成了其在内容表达上不够完整,主题不够深刻。同时,它的低门槛吸引了大量业余者的参与,各种拍摄与制作水平良莠不齐。此外,国家缺乏严格的审查机制,使得微电影行业鱼龙混杂,质量难以保证。

2、盈利面临挑战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9

微电影是广告吗?有的网络门户和广告厂商把微电影当作产品宣传手段之一,这点在我看来,商业目的性过强,微电影毕竟也是一门创作艺术,它需要有一定的创作空间。

微电影是短片吗?如果按照长度和内容来说算是,但是按照剧本水平和艺术感来看,现在中国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微电影与我所看过的一些优秀短片相差甚远。

微电影是艺术吗?微电影是一种影视制作方式吗?有的朋友说微电影的制作不能超过一个礼拜的时间,但是据我所知,很多微电影拍几个月也属正常。我认为,微电影也是艺术创作,它必须精良。

以目前微电影的生存态势来看,我担心观众、影视制作人和投资方都在用微电影、短片、viral video(病毒视频)来替代同一种影视作品:广告。为什么担心?因为广告本身已经是一个很专业和成熟的东西,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影视行业里面有很深的历史和地位,所以它的生产过程是很有规矩的。当然,拍摄广告的费用很大,如果我们为了节省广告制作费用,去改拍微电影、短片或者viral video,那我们的角度就错了,因为一个能够走俏的视频,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我不排斥商业性,艺术和商业相辅相成,艺术也需要商业来支持。但对于影视制作者来说,必须摆正位置,不能让广告破坏了你的故事本该有的艺术价值。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10

人们对“微电影”中“微”的理解集中在作品的时空限制和创作主体的草根特征。陈凤军先生曾做过非标准的描述:微电影是指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3 000秒)放映”“微周期(1~7天或数周)制作”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①在上述描述中,投资规模显然对制作周期和电影篇幅产生了限制。所以在上述意义上的微电影之“微”,更多的产生在否定性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没有太多投资、制作周期不能长,不允许有太长的篇幅,但是在逻辑上不允许从否定性去定义某种事物。于是当我们再次问起什么是微电影的时候,就值得去仔细的思索了。本文致力于探索微电影的画面叙事特征,继而肯定其意义上并从审美的角度对微电影进行分析。

一、微电影创作的限制性

微电影的审美特征是在多方面的限制下形成的,首先有必要对其限制性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时空限制

投资成本对“微电影”的篇幅产生了限制,一般从几十秒到三四十分钟不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对电影的叙事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常来讲电影时间与故事时间在某种程度的接近有利于电影的创作。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在题材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在叙事上增加了难度。从目前的传播现状来看,微电影的主要播放平台是网络,也就是说受众主要通过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来观看微电影,而这和传统的电影院屏幕具有巨大的空间差距。这种空间上的限制从微电影的画面语言上对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创作主体限制

即使有少数不知名的专业团队逐渐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但是微电影创作团队的草根特征和业余精神是不可抹杀的现实存在。胡鹭的《三枪前传》《杨梅树之恋》等模仿作品在网络上很受欢迎,李洪绸的《大学生同居的事儿》也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此类草根导的作品,注重个人风格,而在个人风格的深层体现的是群众的参与。这种参与一方面扩张了微电影的创作主体范围,另一方面也使作品的创作质量受到了限制。于是从画面清晰度、录音水平、镜头运用、故事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业余水平。

(三)创作目的的限制

微电影的兴起和商业广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起初是商业广告的变形和创新,同时也让电影和广告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但是微电影中的产品宣传不再成为干扰故事的元素,而是成为电影的主角或者线索。但是其产品宣传的目的永远是第一位的,广告效果高于故事的优劣。而在现实创作中广告和故事总是会发生冲突的,但在广告微电影中往往都让位于前者。于是在这个意义上商业目的形成了对艺术创作的限制。例如凯迪拉克的微电影广告《一触即发》,只是汽车追逐和汽车功能的展示,而对故事的刻画可以说省略到了极点。类似的例子还有三星、尼康等公司推出相机系列微电影。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微电影都和广告联系在一起,许多青春、励志和公益题材的微电影也取得了成功。但是商业广告一方面从微电影诞生之初就对其产生了限制,另一方面也从投资环节限制了微电影的独立发展。

二、微电影创作的叙事特点

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创作的力量往往来源于规则和环境的限制之中。在质料、动力和目的的诸多限制之下,微电影也在初步展现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逐渐形成了自己模糊的艺术风格。至少现阶段的微电影在叙事手法上表现除了一定的相似性。

(一)冲突的夸张与铺垫的淡化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到“窄播”的转变。②一方面微电影的题材选择符合上述特点,另一方面在叙事方法上微电影也在经历从大到小的变化。所谓“大”叙事往往注重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通过对冲突的详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这样的叙事通常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叙事较为完整。人们在了解冲突的同时,需要了解冲突产生的背景,注重情节演进的逻辑性。而“小”的叙事则恰恰相反,开端与结局通常大幅度的压缩,发展过程几乎省略,而用几乎所有的时间集中的夸张和展现高潮。这种“小”的变化主要由于叙事时间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因此,观众对故事的背景就一无所知,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往往也是不足的。如上文提到的《一触即发》,观众对为何追逐、谁在追逐并不知晓,打斗场面虽然激烈,也只是汽车的单纯展示。故事在其中没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同样作为汽车广告的微电影《66号公路》甚至通过一分多钟的时间来表现内部冲突,这是具有非常大难度的,于是我们看到在影片中用了更多的字母和旁白来传达主题,而画面几乎不再承担展示叙事的作用,而是完全的产品展示。

即使是时间较长的非广告类型的微电影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异常成功的《老男孩》。《老男孩》的故事相当完整,但作者并没有在故事背景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一方面依赖于创作团队的专业的叙事手法,另一方面《老男孩》交代了一个目标受众群非常熟悉的环境,几个典型的场景就让观众回想起了一切。其主要的笔墨花在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比赛”这个作为高潮的情节之上。

(二)悬念设置的必要性

悬念的设置主要通过叙事模式的调整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来完成。悬念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升观众的观影兴趣,在悬念揭示的同时观众的审美期待会得到满足。对于篇幅和故事受到诸多限制的微电影,悬念的设置显得尤其重要。悬念设置的基本原理是信息的适度缺失,这与微电影在时空上的限制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来讲,信息的缺失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把这些具有必然性的缺失合理巧妙地转化为悬念就成为微电影的重要创作手段。

第一,微电影信息的缺失主要在于故事和人物的背景,而故事的高潮总是花费笔墨去尽力渲染的。所以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故事和人物的背景就需要成为推进情节的重要元素。在电影《老男孩》中,影片的开篇就直接从比赛现场开始,通过简单的问答让观众了解了基本的信息,同时针对事件的核心冲突“年龄与选秀”通过对话直接提出了问题。这时人物的背景,高潮之前的发展就成为观众心中的悬念。随之而来的对于主角童年生活的描绘也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第二,微电影的时间限制要求在叙事中必须尽量的简洁,被省略的部分也能成为构成悬念的核心元素。电影《老男孩》中,对于主角童年生活的叙事中省略了“包子”剪断电缆的部分,而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把这个信息告诉观众。这种叙事方式在设置“悬念――满足”模式的同时,也非常合理的交代了“包子”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③

(三)近景与特写叙事

在传统的电影画面语言语法中,叙事的任务往往由全景和中景来承担。而近景和特写由于主体的过于突出往往用来进行强烈情绪的渲染。但是在《微电影》创作中,这种传统的法则被改变了,这主要源于微电影创作收到的空间限制。至少至今为止,《微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是网络,观众主要通过20寸左右的电脑屏幕甚至更小的手机屏幕来观看微电影。这种狭小的观看媒介和传统的电影银幕有巨大的区别。远景画面在小的屏幕上几乎无法读取有效的信息,于是在创作中远景画面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当然,有些远景画面会以简单线条的方式呈现,来表现情绪。相应的全景和中景在小的观看屏幕上传达信息的能力也降低了,于是近景和特写承担了叙事的最主要任务,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抒情作用。

在电影《老男孩》中,描述主角校园生活的片段就连续用了10个镜头来描述教室里的生活场景。10个画面讲述了4个独立的情节,当然这四个情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这10个镜头中有4个近景画面和6个特写画面,这是一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叙事。

三、当下微电影的传播效果

微电影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传播手段和受众群体都有较强的局限性。同时创作团队的草根特征也使微电影的整体创作质量处在较低的水平。微电影的传播现状在客观上降低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同时也满足了观众对于简单直接的审美要需求。

有人认为微电影的开端是2006年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虽然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很多观众对于微电影的认知停留在“网络恶搞、个人DV创作”的阶段,同时微电影自身的发展也未能彻底分脱离这个阶段,于是观众对于微电影没有过高的审美期待。这也是专业团队制作微电影的能获得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④微电影没有走进影院,免费观看微电影的同时,也降低了观众对于微电影的观看注意力。可能在吃饭、聊天、游戏的过程之中就把电影看了。所以,一方面观众对于微电影的审美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微电影在主题和影像上也在实践观众对于简单直接的需求。这些特征在《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广告微电影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微电影传播的这种现状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其艺术价值的提高。这种状态的改变一方面依赖于专业电影制作团队的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渐摆脱商业广告的影响。

因此,至少从当下来讲,微电影之“微”,指的是“篇幅之微”“创作主体之微”“投资规模之微”“传播效果之微”。这些微有些是微电影的本质特征,例如篇幅;有些是发展阶段的限制,例如“投资之微”。但这些都不足以用来概括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这些微更多的是“无奈之微”,只有将这些无奈变为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之时,微电影的发展才能开始真正地走向成熟与发展。

注释:

① 陈风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沈阳日报》,2011年4月11日。

② 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 房栋:《微电影的发展特点与趋势》,《电影文学》,2012年第5期。

④ 刘涛:《微电影:一个概念的诞生》,http://.cn/Article.aspx?id=65205。

[参考文献]

[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微电影行业现状例11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14

一、微电影和微电影的出现

世界电影自1895年12月28日诞生,电影成为一种新的艺术类型被世人所接受,可以说,卢米埃尔兄弟和他们的摄影师们用他们发明的摄影机记录了生活的最真实的一面,早期的电影发展是纪录电影的发展,但随着乔治·梅里埃将摄影机带入了他的戏剧舞台,剧情片的概念也开始有了它最早的雏形,世界电影的发展开始逐步进入类型化的时代,剧情片与非剧情片,长片与短片……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世界电影做了类型的分析和研究。

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IPTV,付费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媒介的出现,影像的播出平台发生了质和量的双重变化。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坐在影院里观赏的唯一享有品,越来越多的人选取了不同的媒介对电影进行观看。

微电影的称谓方式是中国化的,其“微”主要体现在投资、制作、时长上。与国际上的“短片”是有不同的。国际上的短片主要是以影片时长来划分的,播出媒介也多以院线和国际赛事为主。而“微电影”是一个中国化的词汇。

微电影在我国的最早出现被追溯为2010年末,一部由凯迪拉克公司投资拍摄,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其时长为1分钟,在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有效的叙事以及对凯迪拉克品牌的植入性宣传。这部广告片的出现,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微电影。中国最早的微电影是与商业广告紧密联系的。

时至今日,虽然微电影的发展可谓一片欣欣向荣,但对微电影依旧没有学术化的定义。

二、微电影的发展依据

2001年,宝马北美公司出资邀请了8位世界级一流的导演拍摄了风格迥异的8部电影短片,导演伍仕贤在《独自等待》之前的准备期也拍摄了片长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这部剧情小短片也可以被认定为微电影在我国发展的雏形。2010年末,被称为史上第一部微电影的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 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

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像制作的技术层面发生了飞跃性的改变。首先是摄录设备的平民化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摄影机,进而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便捷的设备支持。甚至一些微电影短片的制作会使用更简单低廉的摄录设备。

其次,国内各类专业院校、综合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影视制作等相关专业,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更是为影视制作行业输送了大量相对专业的人才。

第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微电影提供了强有力的播出平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影视类作品的播出媒介发生了从质到量的巨变。电影自产生之初,播出平台只有院线,20世纪50年代,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上座率差,票房不理想很难登上院线的影片有了新的播出媒介——电视。每一次艺术手段的变革都是以技术变革为客观前提的:1927年,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为了对抗无线电广播对默片的冲击;1935年,彩色影片的出现是为了拯救没有起色的电影产业;1952年,电影票房受到了电视的冲击,客观上刺激了电影产业中“新银幕工艺”的发展——3D技术的初探、宽银幕电影的尝试。时至今日,高成本影片的票房收入未必与投入成正比,相对中国化的电影审查制度,也使得很多电影作品未能有机会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这种我国特有的现状和审查制度,客观上促使很多创作者选择其它的媒介将自己的影视作品推介给更广泛的受众。但也由于受到投资成本的限制以及利润回收等方面的影响,创作者选择相对投资较小、制作周期比较短并一定程度上接受商家赞助的微电影创作。这种类型的影视短片作品,依赖于电视、银幕以外的媒介进行传播播出,特别是基于三网融合等在内的新媒体技术,网络电视、IPTV、数字技术、楼宇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在内的新媒体,为微电影提供了更广博的播出平台,也能使作品更大程度的覆盖到各层次的受众群。

第四,中国式的浅阅读习惯为微电影发展提供了受众心理依据。1978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时期,以第五代导演为创作主体的中国主流电影创作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国社会状态的改变,人们日渐进入一种速食化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生活,快捷化的交通方式,标题式的阅读习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很难安于大段的时间去往影院进行观影。当然,中国电影院线不匪的票价也是很多受众选择网络或其它媒介进行观影的又一动因。在这种社会生活现状下,中青年的受众群更多选择一种便捷的阅读模式、一时间,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成为他们每日接收信息娱乐的渠道。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由于受到时间地域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播出影像类型也就相应的受到时间的制约。为了保障收视的完整性和创作者的叙事表达的连贯性,微电影以其体裁精短、题材多变的优势潜移默化的介入了现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