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9 10:05:23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1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与2003年相比,2011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增长了3倍左右,而同时期全国的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数更是增长了近30倍,达到了100多万。

(二)就业现状

随着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并且一部分医疗机构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而与其相反的是基层医疗卫生市场迅速发展,人才紧缺。但是毕业生都不愿到基层去工作,从而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由表可知,每年应邀到就业双选会单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90%为基层岗位)都大于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

(三)原因分析

一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经过对河南中医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其中53%的毕业生认同去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但却只有32.7%的毕业生会选择去基层就业。二是社会原因。学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影响,这些毕业生希望向繁华的都市转移。

二、 医疗卫生市场状况

经过多年的培养与补充,大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医疗卫生市场的人才呈现饱和状态。招人就是想提高人才质量,所以高招聘条件也是理所当然的,招硕士、博士已很普遍。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市场发展迅速,乡镇对医疗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推拿、针灸、养生、保健这些与中医有关的服务项目十分热门,这是中医药类专业人才抢手的原因之一。社会民众已从之前对医疗需求只是看病,转变成了保健、养生等。

同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建设,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对毕业生下基层也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河南省实施“51111工程”,促进基层医疗卫生市场的发展。为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河南中医学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河南中医学院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规定》(院行字【2005】147号)。

三、建议

作为医学院校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更加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去。到基层可以很好地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社会减轻负担。同时,基层人才缺口巨大,基层医疗卫生市场人才紧缺,国家急需医学人才,医学院校毕业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下基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市场的医疗水平,服务基层社会民众,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医学毕业生下基层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民众,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同时加深强化理论知识 。

(一)学校应正确引导医学毕业生就业

一是重视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三是注重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个医学院校主要的奋斗目标,它包括学生的工作能力、基本能力和求职能力等。

(二)医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一是从实际出发,降低自身期望。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院校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形势,医学生理当从自己的能力出发,适当地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二是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医学毕业生要明确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三是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医学毕业生应当拓展就业领域,勇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等;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医院去,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以便更快地寻找到更好的工作。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2

[2] Richard L, Brenda W, Andy G. 25 years of the WHO essential drug list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J]. Lancet,2003,361(9370):1723-1729.

[3] .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J].求是,2011,(22):3-10.

[4] 刘文斌,李跃平.推行基本药物的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674-675.

[5] 闫抗抗,杨世民,方宇,等.377名基层医师对国家基本药物认知情况的KPA调查[J].中国药房,2010,21(44):4209-4212.

[6] 李敏,刘玉,张涛,等.新疆医务工作者对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认知与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29-34.

[7] 李鸿浩,杨晓妍,王帅,等.成都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对09版国家基本药物认知与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7):804-810.

[8] 胡霞,黄文龙,李亚楠.在新医改中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议[J].中国药业,2010,19(4):2-3.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已不足以满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农村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据调查统计,近年来,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虽然已不再过于集中在部分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省市,但每年医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人数仍只有20%左右,尤其是在区县、乡镇、社区等地,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这已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城乡和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学生就业难的症结。

一、医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总量增加,而基层医学人才总量不足

随着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医学院校招生数也大幅增加。2004年是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扩招后毕业的第一年,之后医学生以大致20%-30%的速度递增。据福瑞医生网统计,2009年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08万人左右。医科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一一“医科毕业生就业难”。而事实上,我国基层医学人才总量却相对不足。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拥有医师数 约0.03%,人均拥有护士数约0.02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人力资源极其缺乏导致的,特别是老、少、边地区在加强初级卫生保健、推进合作医疗、置卫生资源等方面,需要大量医学类毕业生做出无私的贡献,从而也成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大市场。

(二)就业形势严峻,考研热持续升温

近两年来,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考研人数大幅度上升,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要求高学历毕业生,有的甚至直接打出“本科毕业生免谈,最低研究生”的录用招牌,而为了符合这些用人单位的标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把考研最为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有部分学生把考研当做唯一的就业途径,甚至放弃了实习,丢失了就业机会,但考上的究竟是少数,所以很多同学甚至做好了“长期抗战”的预备,但事实上医学毕业生都忽略了实际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这个问题。

(三)政府推出新医改,加大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

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卫生人才队伍,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政策中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将“医疗人才建设”纳入重点内容,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新医改方案中还提出将会以卫生等部门以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编制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目前,发改委已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100亿元,专项支持480所县级医院、199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15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这说明,在现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医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基层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医学生自身角度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出现误区。大多数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就业市场形势变化依然没有摆脱“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以“精英”的观念去就业,致使抱有的期望值过高,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也因此不屑于到农村处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工作。

医学毕业生生的心理因素也在作怪。大多数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就业倾向往往决定于该地的工作条件、工作前景、工作待遇等。在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观念里,基层医院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较少。同时,他们也无法忍受自己长达5―7年的大学生涯,毕业后竟然只能到穷乡僻壤的乡村工作。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对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导致约60%在校医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不足,主要处于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的阶段。目前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向学生提供数量不多的招聘信息,举行几场就业讲座等,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

学校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忽略了学校与基层医院是供与需的关系。据获悉,尽管许多医学院校都鼓励医学生在放假期间到医院进行实践活动,却没有完善的组织机制给广大医学生提供机会,以至于许多医学生有心无力、茫无头绪。

(三)政府方面的原因

政府在医学人才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上仍未到位。目前政府在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以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一领域的调控和监管工作明显不足,没有进行有效地宏观指导,使得各大医学院校都存在着招生规模偏大,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

政府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宣传教育仍不完善。在目前的中国家庭里,子女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都是根据父母的就业观念和意见,而政府并没有从这方面着手。如今大多数家长,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前者是父母觉得自己有能力能帮子女找到好的工作单位,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到基层去吃苦受累;后者则是父母吃苦吃怕了,他们不懂得所谓的国家大局及中国国情,也听不进子女到基层能够积累经验、锻炼自身这种理由,总觉得孩子们只有到大的工作单位,才能算得上有出息,因此反对子女到基层就业。

三、提高基层就业方法探讨

(一)调整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医疗服务的价值将进一步显得突出,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卫生服务形式将随之出现,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尤其是社区服务机构的出现,更是为医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医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充分熟悉当今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强自主选择能力。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内外兼修,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只有加强医学毕业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能力,他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此外,医学毕业生还要拥有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当前的形势下,毕业生都是朝着大城市、大医院去的,多人争抢一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建议要采取就业策略,从最坏处着想最好处努力,可以选择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如农村、中小卫生机构,小城镇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甚至也可以倾向于与医疗相关的行业如药品推广、医疗咨询、医疗器械营销、医疗保险营销、医学媒体、医疗健康讲师等,这些领域都具有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优化学生培养模式

就业指导是指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分析和猜测职业发展前景,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巧和技能。了解就业指导的现状和需求是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途径。医学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根据当今就业市场趋向,提早向医学毕业生灌输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知识,让医学生对那里的情况有个相对充分的了解、知道其优势,这对于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至关重要。此外,医学类院校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发展实际,认真研究医学模式转变对当前医学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明确不同类型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标准、高强度加强质量内涵建设,推进医学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现代医学人才,要鼓励医学类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毕业生专业意识、人生理想、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同时,结合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学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策咨询等方面也要做一些相应调整。医学院校可多增加投入,积极开展与基层医院的协作如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将学校和医院紧密相结合,为医学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了解基层现状提供更好的平台并且改善了基层机构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

(三)发挥政府调控作用,认真落实新医改政策

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积极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政府可建立基层医生的培训计划,对于在校医学生,号召他们到基层进行岗前培训、实践锻炼,从而构建社会实践与服务基层、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并借此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医学生扎根农村的心态;对已在基层工作的医学生,要加大继续教育培养力度,提供培训班、在职研究生等方式,并从长远上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同时,政府也可协同当地基层医院,主动搜集当地在读的和即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学生名单,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关心他们,在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毕业后热情邀请他们回乡工作,相信这样就会有更多医学生回乡工作,毕竟据我们调查得知约有60%的医学生择业是时的首选地区是家乡。此外,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使各项工作协调配合,把党中央、国务院等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为基层医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到基层就业。

医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生的数量大大提高,随之而来就业压力加大。因此就业形势要求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就业趋势促使医学生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基层就业是今后医学生就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凌凌,童燕,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04).

[2]岩磊,王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05).

[3]陈爱云,范阳东.再论医学生的就业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08(04).

[4]岩磊,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0).

[5]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04).

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基金项目“新医改视角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存状态研究――基于浙江省抽样调查”2009B58。

2010年温州医学院学生科研申请课题“新医改视角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生存状态的的研究――基于温州市的调查”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4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医疗改革逐步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且因为涉及到民众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是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看病难、看病贵、医务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倡导医疗改革,提出应对医改困境的措施势在必行。而且,我们也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政府推出了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二、医疗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医疗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困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还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中的不足。当前的医疗改革依然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医保制度还有待健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医药流通领域发展不成熟、不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过高,民众买药难;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够严格,制度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有待健全卫生投入机制,改变单一的办医体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过渡;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较少,与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未建立,难以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状。此外,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供给层面上基本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显著特征。行业限制基本没有,也没有出入门槛,各种资本纷纷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决定着新进入资本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无论是公立的医疗机构还是公共卫生机构,都逐步采用了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独立经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方式。同时各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态势,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了决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关键因素。与供给层面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演变成为了私人的消费品。相比较于城镇地区约占半数的覆盖人口,医保制度的农村覆盖率只占到了农村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意识,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二、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更多更大的的医疗服务机构出现,改善提升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转效率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不能忽视的是,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走向其实是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直接导致了强调社会公平性的医疗服务和注重宏观效率的卫生公共投入等措施的功能被弱化。它具体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政府主导,充分引入竞争、放开医疗市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市场的资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达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事业也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降低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开放准入机制,从政策上对进入行业的资本予以相应的优惠支持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广泛进入,并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提升内部运转效率、服务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行业供给能力。但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性、自动性、自主性的经济,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直接目的。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引领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社会看得见的手”,如法律制裁、行政约束、道德谴责等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因此,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各地区各级政府应该作为主导,领导医疗改革。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前提下,重新构建政府、市场、医疗机构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5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医院床位;政府缺位

一、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公立医院垄断医疗资源,民营医院发展艰难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参考当时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放权让利”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医疗行业进行改革。最终,市场化使我国医疗单位由政府完全控制甚至直接运营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变成某种程度上具有自主发展机制与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经济实体。在这种机制下,与私立医院一样只有付费者才可获得服务,所谓的公立医院对我国老百姓而言,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真正的公益性。

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同样在追求着医院的利益最大化,为提高整个医院的效益,医护人员的收益和其工作绩效直接挂钩,患者逐渐变为医生的经济来源工具。

政府政策性的补贴或政策性的优惠更多地给予了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不需要缴税,工资、福利及药品采购上准予部分补贴,且是医保定点对象。而另一方面,公立和私立一样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向患者高收费甚至乱收费,最大限度地谋利。相对民营或个体医院,公立医院经营成本较低,处于垄断性经营地位。而民营医院的立项非常复杂,门槛高,准入难。民营医院是赢利医院,必须照章纳税,政策上优惠少,大多民营医院没有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其消费群体受到限制。

所以无论民营医院如何发展,都无法和公立医院相抗衡,不可能打破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垄断地位。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必然也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乱收费、高价处方也屡禁不止,这也是医疗费用过高的一个诱因。

(二)城市大型医院与基层小型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在国外医疗服务系统中,只有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之分。而在我国,医院分为若干类,有部属的、省属的、市属的,还有军队的、各部委管辖的、各部门管辖的,还有附属于各个医学院校的等等。这些医疗机构各属不同管辖体系,利益不一样,资源不一样,策略也各不相同。

就资源配置本身而言,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是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理论上,大医院的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社区医院、农村基层医院解决一些常见病。这样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方便患者并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但在实际当中,往往是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或社区小医院门可罗雀。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三)单个医院内部医疗资源错配

在我国,除了医疗卫生资源在医院之间分布不合理,在医院内部也会出现资源的错配。在城市大中型医院中部分科室几乎一床难求,一些基本痊愈的病人,本可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后期康复,却长期住院,占用着有限的床位,使急需住院的人无法人院。

医生的行医经验是一种资源,为了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应该将那些最疑难、最棘手的病留给最有经验的医生。但是最棘手的病人不一定是最有购买力的。

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人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预算年均增长率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率是17.5%。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目前,国家的税收比例已经占到GDP的20%左右,但是医疗卫生支出,仍明显低于其他经济大国。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年卫生支出只有291.44元(约36美元)。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医疗卫生资源地区之间分配不合理

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230万注册医生,比例约为600:1,而美国为500:1,相比之下我国人均医生占有率并不算少。但全国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而城市卫生资源80%又集中在大医院。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三)政府未发挥其应尽的职责

首先,财政支持不够。医疗事业的财政制度不合理。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4.5%。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在2006年30000多亿元的财政预算中,仅有1200多亿元用在医疗领域。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次,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养活自己、留住人才、购置设备、改善环境、宣传品牌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

(四)医疗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且呈多样化的,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医疗市场化的本意是让民间或国外资本在一定的前提下进入中国的医疗市场,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资本的介入,改变医疗市场的垄断型市场结构,实现市场竞争化,让患者能够真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公立医院垄断的情况在根本上难以打破。在市场竞争中,民营医院不能获得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税收优惠等公立医院享受的政策,加之民营医院本身资金少、规模小,市场定位又不明确,使民营医院生存发展艰难。从目前民营医院的发展情况看,经营情况并不好,市场淘汰率很高。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民营医院中1/3盈利,1/3维持,1/3难以为继。

(五)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覆盖面小,保障功能不健全

我国医疗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很多,虽然参保人数已有大幅度的提升,但相对全民保险来说,还有很 多人看病完全是自费;虽然有各种医疗保障,但除了少数公费医疗的受益者之外,都面临保障不足的问题,治病还需要自费支付很大一个比例。由于制度设计的缺失和职能错位,政府把管理关注的重点放在怎么控制报销上,医疗保险机构通过设定自费率、起付线、封顶线、可报销药品目录等各种手段,对病人的就医行为施加了严格的控制,但服务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即医疗保障机构没有解决好如何付费的问题,未能运用比较专业的付费机构,更好地代表参保者同医疗机构讨价还价,参保者对现行的医保制度也普遍不满意。简言之,由于医疗保险制度职能错位,一方面覆盖面小,另一方面对服务者的行为建设起到控制作用,使医疗保障功能大打折扣,“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困境始终难以消除。

三、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整和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看病难、看病贵的实质是医疗资源的浪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医疗体系,然而,重复建设和多头管辖使现有的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是目前医院的现状,其结果是导致人才、资源、患者越来越集中。目前,最科学的办法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的医疗资源,在政府统一调控下,有目标、有重点地调整医疗资源布局,自上而下地建立走层次分明的医疗网络。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及乡镇基层医院建设,让基层医院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拥有一批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2.将大医院向辖区周围的基层医院辐射成为网点,形成小病小医院诊治,大病向大医院汇集的有序流动。3.通过大医院医生有组织、有秩序轮流坐诊基层医院等方式,分散病人过度集中大医院的拥挤现象。4.建立起医疗互助绿色通道,请专家会诊或向上转送危重病人,尽可能舍弃一切繁琐手续,让层层机构有所专攻,以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加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为目标

全面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但要提供给就业人口,同时也要覆盖非就业人口,这是实现公平的需要。从供给方来讲,将社区医院和农村基层医院都纳入定点医疗保险,让医疗保险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的保障。医疗保险从控制病人的报销费用转化为与医疗机构直接对面,从而来控制医院的费用。另外,要强化社会保险机构的作用,起到对医院收费的监督作用,与医疗机构形成一种制约关系。

(三)加强社区尤其是村镇基层医院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要发展农村基层和社区医院,加大基层人才扶持力度,建立人才长效机制是关键。其中,提高人才待遇和素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建立人才梯队,改善人才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政府在基层人才扶持方面设立专项资金,保证资金落实,真正用到人才培养方面。其次,鼓励医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下基层,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保证其福利待遇,解决后顾之忧。第三,建立完善的交流模式,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人员的互动,即基层医院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大医院定期组织医疗队下基层指导工作,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滞后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城市中,人们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在广大农村,农民兄弟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的状况更为让人揪心。如此,医疗体制再不加快改革的步伐,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必须强调的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及时的、低廉的、高水平的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城镇居民要负担医疗费用的60%,未享受医疗保险的农民负担更多,而国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的投入比例仅占17%。毫无疑问,政府有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有责任为作为公共事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做更多的事情。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一、中国医疗改革之路及其得失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走过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化的30年。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医改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回顾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总结来看,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二、中国现行医疗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入保障不足。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其中一个主要“病因”,简而言之,就是由于政府投入保障不足,渐渐形成“以药养医”为主要特征的过度市场化局面,使民众看病就医越来越不堪重负。事实上,在我们的思想中还没有将医疗卫生事业放到应有的地位上,舍不得在此方面投资。我们目前医疗保险状况是一种不平等的状况,广大的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看病没有保障。在医院里,有干部病房和普通病房之分,这种在医疗上的登记制度伤害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于医疗费用,现在的情况是,有钱人将大量的钱存在银行里,没钱的人交不起医疗费。医院体系的改革应放在首位,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投入职责界限清晰、市场竞争有序的医院服务体系,从药品的最终需求端理顺药品流通价格,既是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的重要外部条件,又是从体制改革入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这当然是远比取消药品加价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面对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面对他们对现行医疗服务日渐高涨的不满呼声,医疗卫生行业在解决好公共卫生的政府投入机制的同时,必须尽快转到医院体系改革中来。

2.政府监管不严、力度不足。要建构符合社会需求的、良性的医疗保障,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当然是必须的,但是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政府责任应该是多维度的。政府有义务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制,实现医疗保障资金投入与医疗保障产出的有机结合,确保将国家投入的资金切实用于民众的医疗保障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加强医政监管,严格准入管理制度;依法监管多种所有制经济构成的医院间竞争,完善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明确规定医院药品采购渠道以及程序,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投资不被滥用与浪费。应该建立一种动态高效的预防、检查和事后的承接制度,否则医院把医保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骗取的事件还会出现。在政府投入职责和政府监管角色清晰明确后,明确现有国有资产医院的改革原则,推进国有资产医院吸纳社会资本的资产多元化改革,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医疗服务市场展开竞争。医疗保障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合理的服务体制以及医药体制的共同支撑。虽然近年来的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实施医疗保障体制、医疗服务体制及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并举,但事实上后两项改革基本流于形式,各种混乱问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资源的侵蚀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障改革一度选择了以限制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维持体制运转的道路,如以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等方式加大个人负担水平,但服务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以至于能够进入该体系的参保者也普遍不满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在制度上防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政的引导职能,进行说服。

3.忽视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力量。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主要就是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但最贴近老百姓的是村级卫生室。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这些人的生老病痛主要靠乡村两级医疗网。在边远的山区,很多人生了重病,由于交通不发达,村里医疗条件太差,无处求医或得不到充分的医治而造成小病就能夺命的惨剧。另外,医疗资源在城市医院和社区、农村基层医院的分配中存在严重不平衡,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由于各种优势医疗资源目前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而城镇、社区、农村医院机构则因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发展缓慢,以致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也只好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医,既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社区流动,并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4.促进医疗改革的措施。医疗改革的目标应为:建立惠及全体国民的卫生体系、减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多支柱医疗保险体系。医疗改革市场化运作不能解决整个中国的医疗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三、医疗改革的措施

1.基本医疗免费提供。政府按服务方位需要,规划配置举办公立医疗机构、利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品、免费向全国国民提供,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平问题。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支出由财政全额拨付。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药品由国家免费提供医院,医院不得自行购入药品及设备。基本医疗范围内用药,由医院按病情需要免费提供给患者。自费药品可由医院报计划后政府采购,用于非基本医疗范围外的治疗,必须由患者主动申请,自费使用,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这样,医院和医生没有了逐利的动机和机会,回扣、药品开单提成等现象自动消失,医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建立全民强制医疗保障制度。国民每人每年强制交纳医疗保障金,弱势群体可适当减免,不足部分由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建立各人医保卡,与身份证对应,全国通用,如此还有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患者凭个人医保卡到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就诊,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的建设,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完善药品供给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按服务范围需要,合理规划配置基层医疗网点。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不再设立普通门诊,只设急诊、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及住院部,医务人员定期轮换到基层医疗网点工作,带动并逐步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普通门诊全部设在基层医疗网点,未经基层转诊,直接到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的一律按急诊处理,确保危急重症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保证了效率,又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第二,改善基层医疗网点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备必要的设备、药品、人员,解决与现行卫生法规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建立医疗不良反映赔付保险。

4.发展完善医疗互助及商业医疗保险,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在提供免费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的同时,创造条件促进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及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发展,公民资源加入,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需求,让一些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的私立医疗机构及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提供自费、优质、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要。

5.医疗服务市场需要充分的竞争。医院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提供医疗服务产品方式的改革,前提条件是政府医疗投入和监管职能的调整和改革,医院体系改革的“第一推动者”和主要矛盾是政府而不是医院。政府应该明确,改革的顺序应该是先进行医院体系的改革,然后才是药品生产企业和市场流通领域的改革。只有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是充分的,患者才能借助医疗服务的竞争获得药品的完全信息,药品市场的“虚高”部分才会被药品的最终需求方的理挤出;只有政府举办医院有以医养医的财政保障,市场多元投资医院有市场竞争的约束,整个医疗服务领域的市场机制才能在政府归位基础上得到激活,老百姓才能遍享医疗服务改革的恩泽。

6.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然而现今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医务人员丧失职业操守的现象屡见不鲜。只有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有鉴于此,要对医务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医务人员新的考核办法,时时激励医务人员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实行末位解聘制度,出现空缺岗位,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目的是把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吸收到公立医院。建立廉洁医疗保障体系,统一制定较为规范的医德医风管理办法,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综合监督管理。专业方面管理,对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年度初评、三年一次专业总评的方法,不合格者,保留工职,自费进修,开基本保证工资,三年末位者自行解除劳动关系。

四、结语

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政府要加大卫生投入,在医疗改革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要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人民参与政策商讨,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着眼全局,总结过去20年医改经验得失,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全方位视察评估,建立能真正惠及广大老百姓、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于国于民都是必要、善善之举。

参 考 文 献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走过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化的30年。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医改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回顾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总结来看,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二、中国现行医疗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入保障不足。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其中一个主要“病因”,简而言之,就是由于政府投入保障不足,渐渐形成“以药养医”为主要特征的过度市场化局面,使民众看病就医越来越不堪重负。事实上,在我们的思想中还没有将医疗卫生事业放到应有的地位上,舍不得在此方面投资。我们目前医疗保险状况是一种不平等的状况,广大的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看病没有保障。在医院里,有干部病房和普通病房之分,这种在医疗上的登记制度伤害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于医疗费用,现在的情况是,有钱人将大量的钱存在银行里,没钱的人交不起医疗费。医院体系的改革应放在首位,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投入职责界限清晰、市场竞争有序的医院服务体系,从药品的最终需求端理顺药品流通价格,既是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的重要外部条件,又是从体制改革入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这当然是远比取消药品加价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面对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面对他们对现行医疗服务日渐高涨的不满呼声,医疗卫生行业在解决好公共卫生的政府投入机制的同时,必须尽快转到医院体系改革中来。

2.政府监管不严、力度不足。要建构符合社会需求的、良性的医疗保障,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当然是必须的,但是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政府责任应该是多维度的。政府有义务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制,实现医疗保障资金投入与医疗保障产出的有机结合,确保将国家投入的资金切实用于民众的医疗保障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加强医政监管,严格准入管理制度;依法监管多种所有制经济构成的医院间竞争,完善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明确规定医院药品采购渠道以及程序,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投资不被滥用与浪费。应该建立一种动态高效的预防、检查和事后的承接制度,否则医院把医保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骗取的事件还会出现。在政府投入职责和政府监管角色清晰明确后,明确现有国有资产医院的改革原则,推进国有资产医院吸纳社会资本的资产多元化改革,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医疗服务市场展开竞争。医疗保障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合理的服务体制以及医药体制的共同支撑。虽然近年来的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实施医疗保障体制、医疗服务体制及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并举,但事实上后两项改革基本流于形式,各种混乱问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资源的侵蚀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障改革一度选择了以限制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维持体制运转的道路,如以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等方式加大个人负担水平,但服务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以至于能够进入该体系的参保者也普遍不满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在制度上防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政的引导职能,进行说服。

3.忽视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力量。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主要就是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但最贴近老百姓的是村级卫生室。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这些人的生老病痛主要靠乡村两级医疗网。在边远的山区,很多人生了重病,由于交通不发达,村里医疗条件太差,无处求医或得不到充分的医治而造成小病就能夺命的惨剧。另外,医疗资源在城市医院和社区、农村基层医院的分配中存在严重不平衡,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由于各种优势医疗资源目前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而城镇、社区、农村医院机构则因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发展缓慢,以致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也只好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医,既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社区流动,并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4.促进医疗改革的措施。医疗改革的目标应为:建立惠及全体国民的卫生体系、减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多支柱医疗保险体系。医疗改革市场化运作不能解决整个中国的医疗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三、医疗改革的措施

1.基本医疗免费提供。政府按服务方位需要,规划配置举办公立医疗机构、利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品、免费向全国国民提供,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平问题。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支出由财政全额拨付。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药品由国家免费提供医院,医院不得自行购入药品及设备。基本医疗范围内用药,由医院按病情需要免费提供给患者。自费药品可由医院报计划后政府采购,用于非基本医疗范围外的治疗,必须由患者主动申请,自费使用,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这样,医院和医生没有了逐利的动机和机会,回扣、药品开单提成等现象自动消失,医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建立全民强制医疗保障制度。国民每人每年强制交纳医疗保障金,弱势群体可适当减免,不足部分由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建立各人医保卡,与身份证对应,全国通用,如此还有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患者凭个人医保卡到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就诊,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的建设,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完善药品供给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按服务范围需要,合理规划配置基层医疗网点。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不再设立普通门诊,只设急诊、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及住院部,医务人员定期轮换到基层医疗网点工作,带动并逐步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普通门诊全部设在基层医疗网点,未经基层转诊,直接到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的一律按急诊处理,确保危急重症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保证了效率,又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第二,改善基层医疗网点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备必要的设备、药品、人员,解决与现行卫生法规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建立医疗不良反映赔付保险。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8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座落在全国“百强县市”、“湖北首强”、“中国体操之乡”――仙桃市城区中心,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是一所由政府举办,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四大功能于一体,担负全市医疗技术指导作用的非营利性综合医院。医院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的特有规律,将医院的新建筑拟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成为一个新崛起的一所崭新的现代化医院。该院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的特有规律,将医院的新建筑拟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成为一个新崛起的一所崭新的医院。

仙桃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新址建设中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和国家建设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建设设计规范》要求建造。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紧凑、交通路线流畅、空间组合有序、设施齐全先进的现代建筑,创造一个符合消防、环保、卫生等规范的、舒适的、人性化的室内空间环境。主要出入口识别方便、路线明显、使病人一目了然。医生、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病人开展医疗流程,充分体现现代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全市人民就医看病提供综合。

第一章 建筑设计

一、项目概况及现状条件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的地理中心,沪蓉高速公路和318国道沿城区经过,交通的便利为仙桃带来的巨大的商机。仙桃也是北部天门、西北潜江、南部洪湖、监利去武汉方向的必经之地,有条件发展成为江汉平原的中心枢纽,发挥城市承接作用。相比于周边其它城市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处仙桃市沔阳大道北面,健康路东面,医院占地46000平方米(约70亩)。现有编制病床500张,各类专科齐全,现有16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医院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或顶尖的医疗仪器设备。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医院现有职工1400多人。年门诊量50万人次,年住院量8000人次。年住院手术台数4000台次。医疗业务范围立足仙桃市、面向整个沔阳地区。

二、设计范围

1、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的总平面设计

2、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的建筑方案设计

三、总平面设计说明

1、总平面设计:

在总平面设计时,沔阳大道后退道路红线54.50米布置建筑,布置主入口,不仅避免了高层建筑对城市街道的压抑感,又为门诊用房部分地面绿化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布置有喷泉广场。建筑裙楼的北侧后布置有绿化广场,建筑西面裙楼和主楼与原有保留的多层住宅建筑最近点距离亦留有3.0米间距,建筑南部与原有保留的多筑层办公建最近点距离亦留有5.4米间距,都满足《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2、对外交通流线组织:

结合建筑出入口形成高层建筑的环形消防通道。门诊住院综合大楼除有一机动车出入口与沔阳大道相连外,大楼西面内部次干道有一个出入口与城市道路―健康路相连,其大楼后部设有回车场地,保证了流线通畅无阻。大楼正面有少量停车位,大楼西侧面今后作主要停车场,原有医院办公前小广场也可以作为少量停车场地,。保证医院内病区临时停车所需,急救中心设在大楼一层的右边,有专用的出入口,救护车辆可直达急救中心的大门口。医院内综合大楼周边7米宽的环行道路。道路通畅,满足消防要求。绿化及道路结合原有建筑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环境设计

综合大楼位于仙桃市沔阳大道繁华地带。在总平面设计时,在正前面留有27X99米的楼前广场,采用广场砖铺地,局部做有绿化景观。设有广场地灯。并做成喷泉小广场。这里成为来医院的人们的聚散活动地。大楼后面有80X60米的绿化景观。局部辅以停车。绿化面积达到13900平方米,绿化率近30%。

四、综合楼单体建筑设计说明

1、设计构思: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处仙桃市沔阳大道北面,健康路东面,在总平面设计和构思时需要充分分析现状条件,利用场地有利因素,化场地的不利为有利,是该项目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下部四层裙楼为门诊用房,上部塔楼为住院区用房。但场地狭小,用地偏紧,为在有限的用地基础上,既要充分利用好场地,又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是本次设计关键点。

通过现场踏勘和对用地的理解分析,集中式布置成为本方案的起点。医疗建筑流线众多,怎样处理好建筑与流线关系是本方案的切入点。综合现状条件和医疗建筑的特点,给建筑附加函义,成为本方案的落脚点,为充分体现建设单位为解善现有的就医环境和医患关系,体现人文关怀,本方案设计的主题是“心连心”,代表医生与患者心连心,领导与职工心连心,众人协力同心,在建筑上的具体体现。在以建筑的中庭为中心,结合心形的一部分为高层住院塔楼,另一部分为4层高的门诊医技楼,通过中庭的连接,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平面功能:

门诊住院综合大楼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层的高层建筑,有四层门诊及医技用房,分别有17个业务科室,12个服务功能室和13个医技科室。一层占地5057.45平方米,设有急救中心、儿科门诊、中心输液科、B超室和核磁共振室。二层平面4567.43平方米。设有内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等。三层平面3522.75平方米,设有外科、眼科、中心手术室等。四层南楼为办公楼,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设有大、中、小型会议室和行政办公用房。北楼为病理科和放射科。五层为住院药房、中心供应室和检验科,建筑面积3522.75平方米,六七层为手术室,设十五个手术间。八至二十层为住院楼层,单层建筑面积1886平方米,每层分别设置有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共有床位数31个。各科的住院病床,共计二十五个护理单元和788个床位。地下室建筑面积1886平方米,设有变配电房、冷冻机房、发电机、空气压缩房和消防水箱等。满足人防要求,并设有自动喷淋及通风系统。

3、平面设计:

医疗建筑人流复杂,解决好人员流向是建筑的关键,为此设计方案在矩形的地块上,采用了斜向交叉的十字形平面布局,建筑的中心布置有中庭,围绕中庭布置公共用房,各主要入口处均设置了二层高的门厅,门厅与中庭之间的联系,既为各医疗区提供了更多的尽端式布局,又为更多医疗用房提供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可能,改善了物理环境。 在平面安排上,将高层住院塔楼布置在建筑的北侧,以避免可能的阳光遮挡,将门诊部分尽量布置在主入口广场附近,既方便了病人,又减少了门诊与住院之间的干扰。医技部分则布置在住院部塔楼的下部,既方便门诊患者,又能使住院患者便捷。 在门诊的四楼布置医院院务办公部分,办公人员主要从两侧进入中庭,通过二部专用电梯可直达四层。方便了办公人员办公与专家型院务人员座诊。

手术室设计:在本设计中安排了第六、第七两层作为手术用房,其中第七层除布置了4个普通手术间和辅助用房外,还布置有供手术室使用的洁净空调机房。

4、防火设计:

防火分级: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该大楼为一类公共建筑,防火等级应为一级。防火分区:地下室设两个防火分区,裙房一至四层各为两个防火分区,五层以上每一个自然层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分区面积满足规范要求。 安全疏散:每一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不少于两个直通室外的疏散口,到达最近疏散口的最远距离均满足规范要求。

5、剖面及立面设计

地下室层高4.2m,裙房一至五层层高均为4.2m,六层4.8m,七层层高5.1m,八至二十层层高均为3.6m,室内外高差0.18m,总高度(地面到二十层女儿墙顶)79.2m,主楼总层数20层。立面构图以竖向线条的窗和实墙的对比协调,形成整体构图的韵律,塑造了医院建筑修长、挺拔的新形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建筑面积:49029m2,建筑占在面积:5057.45m2,地下室面积:1886m2,广场占地面积:2160m2,绿化场地面积:13900m2,总停车位:68辆,总用地面积:46000m2(约70亩),绿化率:32% 其中:一层门诊建筑面积:5057.45m2,二层门诊建筑面积:4567.43m2,三层门诊建筑面积:3522.75m2,四层会议室、办公室用房建筑面积:3522.75m2,五层住院病区建筑面积:1950m2,六至七层为手术室(15间)建筑面积:1916.3×2=3832.6m2,八至二十层住院病区建筑面积:1876×13=24388m2,住院病床位:788床。

第二章 结构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抗震设烈度:基本6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建筑为乙类抗震设防类别,故抗震设防烈度按本地区基本烈度提高一度即7度抗震设防。

2.基本风压:0.35kN/m2;基本雪压:0.50kN/m2。

3.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

4.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一级

5.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地面以下为二类,地面以上为一类。

6.结构构件裂缝控制等级:三级

7.现行结构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略)

8.仙桃市建筑勘察设计院2006年6月22日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编号KC2006-14)

9.方案设计招标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上级部门批文及建设方设计要求。

二、结构选型

1.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主要框架梁、柱及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初步按C40(1-4层)、C35(5-8层)、C30(9-15层)、C25(16-20层)考虑;多层裙楼按C25考虑,楼板按C25考虑。

2.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主楼框架二级,剪力墙二级;裙楼与主楼结构脱开,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

三、基础型式

1、场地工程地质特性,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属一般抗震地段,可不考虑液化影响。各土层工程地质特性描述如下:①素填土,场区分布均匀,结构混杂,不能作为拟建建筑物天然基础的持力层;②粉质粘土,场区分布均匀,埋藏较浅,可塑状态,高压缩性,虽有一定强度,但层薄,且下卧淤泥,不能满足基础设计需要;②-1淤泥层,场区局部有分布,层薄,流塑状,高压缩性,系场区不良软弱地基土,不能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③粉土粉砂互层,全场区分布均匀,埋藏较浅,系场地第一承压水含水层,水量不大,微压,对基坑施工不利。呈稍密状态,强度一般,高压缩性,可作为桩基础侧摩阻层;④淤泥层,场地均有分布,层厚不均匀,流塑状,高压缩性,系场地不良软弱地基土,灌注桩施工时容易发生缩颈;⑤粘土层,全场区均有分布,较均匀,层薄,可塑状,高压缩性,可作桩基础侧摩阻层;⑥粘土层,全场区均有分布,较均匀,层薄,呈硬塑状态,埋藏较深,高压缩性,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⑦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互层,场区均有分布,不均匀,埋藏较深,呈可塑状态,中压缩性,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⑧粉砂层,场区分布均匀,最大揭露厚度达19.0米,较均匀,中密状态,为中压缩性土,是相对理想的桩基持力层。

2、基础选型

通过对勘察地质报告分析,结合变形及承载能力计算,初步确定基础型式为桩基础。对各种可能的桩基进行经济分析、比较后,认为该建筑结构桩基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管桩无论是经济性,还是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各方面最优。高层主楼部分拟采用预应力混凝土PHC空心管桩,以第⑧粉砂层为桩端持力层;由于本方案结构考虑高层主楼和多层裙楼脱开,即可以不考虑高层和多层之间的沉降对结构的影响,裙楼部分拟采用预应力混凝土PC空心管桩,以第⑥粘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四、人防地下室

本工程在高层主楼部分下设一层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按6级人防设计。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和建筑防水相结合的双防水型式。结构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为0.8MPa(抗渗标号S8)。

五、其他说明

本建筑物结构设计从多个方面考虑了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9

“我们希望用3~5年时间,在中国市场把GE医疗现有业务的中高端和基层8∶2的比例调整至5∶5。”GE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段小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随着国家医改政策导向的变化,GE医疗决定从城市包围农村,抢夺基层医疗市场。此前,基层医疗市场是国产品牌的天下。

基层产品成新宠

你见过iPad版超声仪吗?

在琳琅满目的产品展览中,便携式平板彩色超声仪Venue 40获得了最多好评,它的亮点在于人性化的便携设计――原本重达上百公斤的庞大躯体被一次性浓缩,变身为一个类似iPad的显示屏和一套充电及检测设备。

“我们在超声影像方面一直有业界领先的专利优势,但走进基层医疗市场还需要高性价比,即高性能、低价格、便携带。”GE医疗大中华区X光机产品总经理易仲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Venue 40符合放射科所有临床要求,从胸片、急救、创伤到腹部检测实现全覆盖。”他希望,基层医护人员能轻松携带Venue 40到偏远的病患家中诊疗,解燃眉之急。

此外,GE医疗还推出了专为县级医院量身定做的Brivo CT、星光系列X光机、超声C系列产品和监护仪等。“我们使用全中文简便操作程序,并且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易仲伟说。

在产品后方还有GE医疗推出的“异空间辅助维修工程师”――通过网络和视频支持平台帮助基层医院的维修更快速、简便,并通过IT试点项目提供卫生信息解决方案。

“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专业技术、设备和人员的不足是限制医疗服务的重大阻碍,通过IT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助力基层医院硬件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诊断水平。”GE医疗集团全球技术研发中国总经理戴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推出整套解决方案是GE医疗的优势所在。

“洋品牌”争着“本土化”

科技部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拉动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有效满足基层医疗和常规诊疗需求。”这意味着,基层医疗市场蛋糕巨大。

早在2010年,GE医疗就启用了“本土挂帅”策略,原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马思礼(Marcelo Mosci)调任美洲区,中国人段小缨掌印大中华区。GE医疗集团全球总裁兼CEO约翰・迪宁曾公开表示,“GE医疗在中国的团队中,96%都是中国本地的员工,这是我们的重要优势。”

段小缨的表现显然没有让人失望,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国的医改政策,她几乎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解读起未来发展趋势,她成竹在胸:“2009年起,新医改逐步推进的目标就是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

从2011年起,GE医疗推出了“春风计划”,力图用三年覆盖全国7000余家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5万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通过产品、渠道、服务和生产四管齐下,希望打开基层医疗市场新局面。”段小缨说。

德国巨头西门子医疗也加入了“本土化”行列。近年来,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65个地区办事处,并将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的CT设备的70%销往其他国家,中国已俨然成为西门子医疗最重要的产业基地。

飞利浦医疗、柯惠医疗等跨国巨头都纷纷将研发和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并悄然布局基层医疗市场,试图通过“本土化”战略抢夺新兴宝地。

“最初的基层医疗领域是由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垄断的,而如今,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医疗的国际巨头‘GPS’也渐渐加入分食县域医疗市场的队伍之中。他们的搅局,必将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华润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王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

国产品牌危机

看现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形势仍是一片大好。

查看各上市公司2011年财报,阳普医疗的总收入有超50%的增幅,鱼跃医疗斩获高达11.7亿元的总收入和44%的利润总额增长率,新华医疗的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0%~100%,深圳迈瑞的全年总收入也达到8.8亿美元,同比增长25%,就连刚上市不久的三诺生物也在2012年一季度业绩预报中称净利润增长47%~67%。

“国产品牌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及基层医疗市场。”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介绍说,如,新华医疗的消毒灭菌设备、制药设备和放射治疗设备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华润万东的X射线机产品和深圳迈瑞的彩超产品也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位。“当然,这些产品相较于‘GPS’的产品是较为低端的,科技含量和利润都无法相提并论。”

面对GE医疗等跨国企业的强势争夺,“国产品牌的市场垄断格局一定会被打破,甚至一年之内行业重新洗牌,因为‘GPS’的资本、技术、渠道和影响力都是高高在上的。”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唯一可与之抗衡的是同样做整套解决方案的锐珂医疗。

2007年起,锐珂医疗就启动了宁夏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在该项目中,数字化设备、信息网络建设、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和基层医生培训都是重头戏。“在启动时间上早于GE医疗,在项目设置和覆盖面上也不弱。”该业内人士认为,单一的基层产品已经不具有明显优势,“必须有整套解决方案才能在基层医疗市场站住脚跟。”

多管齐下攻占基层医疗市场

《中国经济周刊》 专访GE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段小缨

Q: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医改政策?尤其是基层医疗市场相关政策的变化?

A:随着医改的深入,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最关注的就是县级医院,并且明确提出提升300家县级医院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前是二乙的医院可能会变成二甲,甚至是三甲。最近两三年针对基层医疗的改革已经不只是需要简单的仪器设备,而是需要更好的软硬件支持,我们也在边学边做边调整,摸着石头过河。

Q:您如何看待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基层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10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重建,目前已形成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了全国94.6%的人口。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的效用更多的体现于其分配效应上:一方面,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价格补贴力度,干预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决策,改善其有病不医和医疗需求不足的状况,实现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改善医保基金仅在农村内部调剂和分配的局限,将互助共济范围由城市和农村不同险种的内部扩大到城乡之间,实现城乡之间的风险分担和收入分配,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1]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给定适当的初始禀赋,任何帕累托有效的结果, 理论上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来实现,即禀赋再分配与竞争性市场结合能产生既公平又有效的结果。卫生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按照帕累托效率方式分配进行医疗资源的分配时,社会上很多人对这种分配结果感到不满意,因此在对医疗资源进行分配时还要考虑效率以外的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公平。对健康公平的关注经常集中在人们是否得到了他们需要的卫生服务上。

本文基于对多所市级重点医院重症患者家属的调研,得到以下调研结果。

在生活成本方面可以分为两类,医疗费用和生活费,在医疗费用上ICU病房的病人一天的医疗费大约在6000元左右,这6000元主要是病人一天中的药物费用,医疗器械使用费用,病人的照看费用等费用,不包括病人的手术费用,如果有手术的必要的话,一天的医疗费大约会在上万元左右,而生活费主要出自病人和病患家属的吃,住上,病人家属一天的餐费在10―20元,而由于病人家属夜间是自己在病房外撑起简易床铺,因此在住的方面花销不是太明显,总体来说,病患家属在医疗费的花销上比较固定,而在生活费的花销上有所差异,主要因家庭情况决定。

此外,患病亲属的心理状态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较大,一些有较好的医疗保障的家庭,例如拥有职工医疗保险的家庭或者能够二次报销的家庭,由于报销比例较高达到百分之九十甚至更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高额的医疗费有了保障,精神压力就会小很多,心态也更加的积极乐观。反之,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参加社保新农合,也没有职工医疗保险的病患,由于所有医疗费用自理,因此高额的医疗费用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压力,相应的精神负担会重很多,心态也偏向低沉消极。此外,即使参加了医保,但是多数病患家属反应报销比例事实上达不到国家标准,只是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很多价格昂贵但又是硬性需要的自费药不给报销,加上病人的病情日渐严重,这类病患家属的心情亦是低落而又复杂的,精神负担也相对较重。

经过更深层次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医保制度还不甚合理,体现在:

一、越贵的药越不能报销

医保一直说是能够报销百分之九十,但是在ICU里不完全适用,药物按等级划分,甲类药物则大多不在报销范围内,也就是说,越是重的病,越无法报销,而ICU里用的基本都是无法报销的药,报销比例极低,还有限额,所以对病患家属家庭负担的减轻作用很小。

二、医保缴费期限、职工医疗续保期限规定缺乏弹性,较为僵硬、死板。

住院的花费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住院费用得不到报销,对普通家庭来说最后都只有放弃治疗的无奈选择。而固定的医保缴费期限是这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制度上,应该更加规范化,人性化。职工医疗保险,整个医药费大概可以报销50%,但是错过了续保期,不让报销。每年都要规定一定的期限去继续交费续保,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交费续保,就不能参加今年的医疗保险。但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没有办法及时续保,导致一大笔费用不能及时报销,给病患家属带来沉重负担。

三、不同地区之间报销门槛存在。

外地医保起止线比较高,报销的比例低,很多检查费不能报,能报销的有的仅仅是药费。

根据调研结果,本文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改善基层医疗条件

国家应该对基层的医疗条件建设给予大力帮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城市医院已基本能满足病患的需求,但是偏远乡村里的医疗水平仍较落后,部分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甚至病情被误诊,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病情恶化,使病人与家庭承受了更多痛苦。国家应对基层医疗倾注更多的关注,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使更多疾病被扼杀在萌芽,减少病患痛苦。

二、扩大医保报销力度

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已基本覆盖城乡,可以说医保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力度欠缺,很多患者家属反映医保只能报销医药费中较小的一部分,病人还是要承担其余很大的部分,而这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一场大病就可以耗光一个家庭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积蓄。政府应该对医疗保障投入更多的资金,将更多的药品划入医保报销范围,最大程度上减轻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使病患家庭尽快摆脱大病后的阴影。

三、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的报销门槛

国家可以立足全国,制定统一的医保报销制度,形成更加统一有效的报销机制,取消不同地区的报销门槛,减轻病患家属异地求医的负担,避免“看病更难、更贵”的问题进一步严重。

站在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本文认为医疗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 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公共开支, 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公共医疗保障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同时,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决定医疗保障必须选择建立适合国情的制度体系,而我国也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从短期来看,随着政府在医疗方面公共开支的增长,已经给民众带来了价格上的优惠。从长期来看,一个垄断的医疗市场必然带来服务质量的下降和价格的上升。 对政府提供的部分医疗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也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降低医疗价格,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全依靠市场会存在着市场失灵,而完全依靠政府也会存在政府失效,要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障制度需要市场与政府的结合,明确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在不同卫生领域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利用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才有可能使卫生资源的运行效率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效率。这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市 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弱势人群,促进社会公平。[2]

参考文献:

[1]李佳佳.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福利分配效应研究.[D],2012年6月.

基层医疗市场现状例11

北京第三大儿童医院

“原以为这个不起眼儿的小医院会冷冷清清,不曾想却是门庭若市”,这是人们初次到李桥儿童医院的第一感觉。目前,位于北京东北部顺义郊区的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已是北京市第三大儿童专科医院,有效地缓解了京东及周边地区儿童的看病难问题。

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是首都儿科研究所中试基地兴办的一家民营性质的儿童医院,始建于2001年。从一个厂办的门诊部发展成为北京市第三大儿童医院,前后仅仅用了7年时间。截至2008年,其日最高门诊量突破1000人,2012年,日最高门诊量超过1800人,目前日门诊量仍然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李桥儿童医院从最初仅有儿内科、儿外科的简单科室,发展至今有15个儿科专业科室、近200张床位。在当前全国面临儿科配置严重不足的现状下,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模式可以成为解决当前儿童就医难的一个有效方法。

作为一家民营医院,即使是在与公立医疗机构完全不对等的条件下,李桥儿童医院仍然能够快速成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性的儿童医疗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缘于该院一贯坚持的“为民办院、质量建院、诚信兴院”的发展理念。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指出,2008年,全国儿童医院仅60余家,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人,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儿科医师。国内专业儿童医疗资源的严重缺乏,是李桥儿童医院在当今看似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上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目前,县级以下医疗单位,包括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在内,儿科发展都严重滞后。适度放开儿童医疗市场,让社会资本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儿童医疗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

与其说是时代成就了李桥儿童医院,不如说是创新思想和发展眼光造就了该院。李桥儿童医院建立伊始,就立足于依托首都儿科研究所特有的高端医疗资源和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生产的优质药品,使得该院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拥有高起点。在发展过程中,李桥儿童医院严把医疗质量关,突出发展儿童脑瘫、哮喘等特色专业治疗,并不断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提升各科室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李桥儿童医院与当前很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民营医院的本质区别,也是李桥儿童医院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不二法宝。

为中国基层儿科发展开辟了道路

据了解,美国将65%的儿科医生安排在社区,只有小部分疑难重症才转诊到专科医院,而在我国,儿科医生绝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基层社区的儿科资源少之又少。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改造在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区域内儿科医疗资源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完全不配套,如北京天通苑和回龙观两个镇相连后,居民人口数量近百万,如同一个小型城市,但却没有一家专业的儿科医疗机构,儿童就医必须到北京市区,这势必造成市区内儿童医疗资源的紧张。

要实现儿童就医的本地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区域内的儿科医疗——基层儿科。

建国以来,中国最基层的儿科配置在县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乡、村级基本没有儿科医疗资源的配置,随着大城镇的发展,基层儿科医疗资源缺乏越发显现。如果各地区的患儿都能在本地完成医疗诊治,大城市中还会存在就医难的问题吗?如果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模式能够复制到全国,这是否就是基层儿科发展的解决之道呢?

为此,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首儿药厂与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合作,提出了“寻找下一个李桥儿童医院”的构想。充分分析了李桥儿童医院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模式,复制出中国基层儿科的建设模式,以求解决中国基层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与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在改变基层儿科现状方面进行了近3年的努力和探索,2010年启动了“基层医师儿科诊疗规范培训公益项目”,截至2012年7月,共培训基层医师超过6000人次。

作为一项公益项目,首都儿科研究所基地北京首儿药厂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提供儿科专家资源,项目开展的儿科课程受到广泛基层医师的欢迎。调查显示,大多数基层医师认为有必要举办更多类似的培训活动,但项目总结时发现,单纯的培训并不能带来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儿科诊疗门诊量的提升,很多医疗机构仍然不能正常开展儿科工作。也就是说,基层儿科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单纯是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还要有具体的帮扶措施做支撑。

寻找下—个李桥儿童医院

李桥儿童医院的发展与成长见证了乡镇儿科医疗发展的可行性,如果每三五个乡镇能寻找到一个“李桥儿童医院”,中国广大农村和新兴城镇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在基层儿科医师诊疗规范培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寻找下一个李桥儿童医院”的项目,目标是在每10万~15万人口的区域扶持一家医疗机构的儿科成长,以实现当地儿童常见疾病能在当地完成医疗就诊的目标。该项目可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认识到成长过程中需要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的理念,并可形成一整套基层医疗机构成长的解决方案,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