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30 08:31:20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1

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业政策得到了推广,而特色农业是我国新兴的一个名词。特色农业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农业,它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特色农业主要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就是根据当地特有的品种而发展出来的特色农业,例如内蒙草原牛肉干和吉林梅花鹿等;第二类就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具有创意性质的农业,例如景观农业和休闲农业等。以下将着重探讨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一、特色农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以农业为基础的省份众多,本文以山东省和吉林省为例来分析我国的特色农业,并总结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1.山东省。山东省拥有多种形态的地形和特殊的气候资源等,目前已经拥有发展良好的特色畜牧业,并逐渐转换为其农业的一大优势。山东省的特色畜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以上,占全国特色畜牧业的12%,其中家兔存栏出栏数量分别为5137万只和10850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水貂年出栏数量为2000万只以上,居全国首位,蜜蜂养殖在全国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推动山东特色农业的发展,山东省政府还印发了《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0]33号)等文件,以特色农业为农业发展的新切入点,企图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全省设立了五个保护区培育出新型品种多个,逐渐形成了特色养殖“沿海一线”、综合发展的局面,为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吉林省。吉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著名的“东北三宝”,即人参、鹿茸和貂皮,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特色农业。截止目前,吉林省的毛皮动物养殖已经达到165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内的大规模狐、貂皮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以上。梅花鹿也是吉林省的一大特色,长春市双阳区是公认的“中国梅花鹿之乡”,省内鹿茸加工年产值达到8亿以上。同时林蛙养殖也逐渐成为一大特色,目前全省林蛙养殖4000条,产林蛙油160吨,年产值到达20亿以上。2009年,桦甸市成立的中国长白山特产商品城,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林蛙产品市场,其林蛙产品量大质高,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远销到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地区,为该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市场和财富。

3.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由山东省和吉林省的特色农业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特色农业主要以蜂、蚕、鹿养殖和毛皮动物养殖为主,这些养殖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拥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具有当地的特色性质,已经逐渐形成了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二、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农业部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的刚性约束上,对于我国特色农业虽然没有体现过多的政策,但也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并具体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引领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形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传统的农业产品优势已受到极大的威胁,而特色农业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向标。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刻不容缓。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特色农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传统农业不具备的特色,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牢牢抓住其特色的本质,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开发出特色的产品,将当地的文化内涵附加到农产品当中,采取当地特殊的加工工艺和营销模式等等,同时还要瞄准市场先机,抓住市场需求,对农产品不断进行开发和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

2.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十二五”规划对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占地面积和产量做了最低要求,这就要求保证农业资源有限用于传统农业,使得分配给特色农业的资源有限,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优先发展占用农业资源少的特色农业,这样的特色农业才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拥有广阔前景。

3.避免盲从,偷换概念。特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并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这就使得许多地区盲目跟从,甚至偷梁换柱,对传统的农业进行表面包装视为发展特色农业,忽视了特色农业的内涵。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保持特色,无论是以文化服务附加为主还是以创业农业为主,都要认清特色农业的本质,否则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并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结果知识劳民伤财。

4.减小对生态的损害。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特色农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特色农业能够自身对生态进行修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即利于环境的保护,也利于生态农业自身的发展,这不仅要求先期对所选的生态农业进行环境评估,淘汰不合时宜的生态农业方案,而且还要在后期运营中不断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解决。总之,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

综上所述,我国特色农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但局限性有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未来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要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以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实质上入手,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特色农业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最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以农业为基础的省份众多,本文以山东省和吉林省为例来分析我国的特色农业,并总结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1.山东省。山东省拥有多种形态的地形和特殊的气候资源等,目前已经拥有发展良好的特色畜牧业,并逐渐转换为其农业的一大优势。山东省的特色畜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以上,占全国特色畜牧业的12%,其中家兔存栏出栏数量分别为5137万只和10850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水貂年出栏数量为2000万只以上,居全国首位,蜜蜂养殖在全国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推动山东特色农业的发展,山东省政府还印发了《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0]33号)等文件,以特色农业为农业发展的新切入点,企图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全省设立了五个保护区培育出新型品种多个,逐渐形成了特色养殖“沿海一线”、综合发展的局面,为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吉林省。吉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著名的“东北三宝”,即人参、鹿茸和貂皮,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特色农业。截止目前,吉林省的毛皮动物养殖已经达到165万只,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内的大规模狐、貂皮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以上。梅花鹿也是吉林省的一大特色,长春市双阳区是公认的“中国梅花鹿之乡”,省内鹿茸加工年产值达到8亿以上。同时林蛙养殖也逐渐成为一大特色,目前全省林蛙养殖4000条,产林蛙油160吨,年产值到达20亿以上。2009年,桦甸市成立的中国长白山特产商品城,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林蛙产品市场,其林蛙产品量大质高,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远销到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地区,为该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市场和财富。

3.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由山东省和吉林省的特色农业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特色农业主要以蜂、蚕、鹿养殖和毛皮动物养殖为主,这些养殖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拥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具有当地的特色性质,已经逐渐形成了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

二、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农业部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确保”的刚性约束上,对于我国特色农业虽然没有体现过多的政策,但也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并具体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引领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形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传统的农业产品优势已受到极大的威胁,而特色农业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向标。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刻不容缓。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牢抓住特色的本质。特色农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传统农业不具备的特色,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牢牢抓住其特色的本质,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开发出特色的产品,将当地的文化内涵附加到农产品当中,采取当地特殊的加工工艺和营销模式等等,同时还要瞄准市场先机,抓住市场需求,对农产品不断进行开发和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业。

2.减小对农业资源的占用量。“十二五”规划对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占地面积和产量做了最低要求,这就要求保证农业资源有限用于传统农业,使得分配给特色农业的资源有限,因此,发展特色农业要优先发展占用农业资源少的特色农业,这样的特色农业才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并拥有广阔前景。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3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08-02

近年来,垫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末将垫江打造为重庆特色效益农业基地[1]。为此,结合目前垫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末将垫江打造为重庆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1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1.1 经济指标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2.4亿元,增长5.4%,农业增加值达28.2亿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8 121.62元,增长15.3%,增幅位居重庆市38个区县第6位,渝东北11区县、考核组排名分别位居第2、3位,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8亿元,国家和市级对农业投入资金达3.3亿元。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等称号[2]。

1.2 “五点三区”开始起步

1.2.1 新民沙坪点。新民建成大棚蔬菜23.33 hm2、蔬菜大棚育苗1 hm2,大棚西瓜47.33 hm2、设施葡萄13.33 hm2,西班牙智能温室大棚2.5万m2。建设项目完成场平和排水沟修建,启动钢架连体设施葡萄31.67 hm2,硬化公路2.64 km,建成绿色观光走廊1.2 km;沙坪点引入乐天花谷婚纱摄影投入1 000多万元修建影楼、接待中心,硬化道路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流转土地66.67 hm2,种植玫瑰、熏衣草、等观赏花草。

1.2.2 太平点。在牡丹村兴建农民新村,规划建设100户,1期工程已入住居民24户,补植补栽牡丹20万株,建设牡丹景区停车场2个。

1.2.3 澄溪点。新建通集牡丹园区公路3.6 km,建成人行便道8 km,补植补造牡丹20 hm2,集中管护柑橘园333.33 hm2,套种大豆100 hm2,发展大豆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

1.2.4 高峰点。引进种植面积33.33 hm2以上规模的业主3个,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3.33 hm2,雷竹基地66.67 hm2,完成柑橘水肥一体化管理66.67 hm2、柠檬13.33 hm2。

1.2.5 五洞点。启动世纪2000绿色营地项目,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00 hm2,发展观赏型荷花33.33 hm2,培育精品李子园20 hm2,高标准管护李树200 hm2。

1.2.6 “重庆粮仓”核心区。重点在普顺镇实施水稻、玉米、小麦、高粱、油菜等5个部、市级万亩粮油高产创建和水稻高产整镇推进项目,建成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2个,面积达1.9万m2,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1 466.67 hm2,实现水稻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面积达6.67万hm2。

1.2.7 “重庆菜篮子”展示区。重点在白家等镇完成榨菜种植面积达6 666.67 hm2,蜜本南瓜种植达6 666.67 hm2,建成高产示范片666.67 hm2,培育蜜本南瓜加工企业1家,发展蔬菜种植面积33.33 hm2以上的业主5家,在坪山镇引进涪陵榨菜集团建设加工厂1个,已完成征地6.67 hm2,建成榨菜池99个,引进新品种11个,新建榨菜池15 000 m3,建成工厂化育苗基地1.33 hm2。

1.2.8 城郊休闲示范区。在桂溪镇建设“十里桂花长廊”,已完成土地租用工作;在高安镇试种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园66.67 hm2,新建荷花基地长2 500 m、宽8.5 m的旅游观光道,建成园区内观光便道8 km;在曹回镇建成香椿基地300 hm2、新栽芍药33.33 hm2;在长龙乡落实花卉苗木基地100 hm2,建成高标准精养鱼池33.33 h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不稳

粮油生产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的状况未得到改变。

2.2 蔬菜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蔬菜多,特色蔬菜少,真正无公害蔬菜面积较小,产品质量不尽人意,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使菜农收益呈下滑趋势,市民还要承受外地蔬菜成本高而支出增加的压力。

2.3 畜牧规模养殖水平不高

饲料、人工等费用不断上涨,增加了养殖成本,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客观变化,牛、羊等草食动物的消费需求正在增加,但是受到养殖周期长、繁殖率低等限制,规模养殖水平不高。

2.4 柑橘市场经济不适应

主要是分散的果农经营,规模小,产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

2.5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鱼塘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防灾能力不强,渔业养殖技术人才缺乏、养殖病害风险较大、市场拓展困难、土地流转不顺、产业发展减慢等导致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弱。

2.6 林果花卉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不高

生产手段较为落后,经营比较粗放,农科教结合不紧密,花卉苗木产业科研基础差,科技人员严重短缺。

2.7 蚕桑市场管理不规范

由于蚕种经营时效性较强,农业主管部门蚕种管理手段有限,无法有效监督社会蚕种经营行为,造成蚕种品种混杂、布局混乱。

2.8 中药材开发利用不充分

中药材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使中药材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3 发展对策

根据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期间,垫江县将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垫”的总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重点抓好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花卉、蚕桑、中药材产业,全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力争在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3-4]。

3.1 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县乡(镇)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专门工作班子,纳入县乡(镇)2级政府年度综合目标专项考核,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3.2 强化政策扶持

重点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等特色效益农业经营主体在资金(在县财政资金困难的前提下,2012年安排2 5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奖扶,且年增长20%以上)、用水、用地、用电、税费、信贷等方面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集中打捆使用好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有针对性地奖励扶持培育壮大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抓好生产、管理、销售等关健环节。

3.3 有序流转土地

抓住重庆设立垫江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县的机遇与条件,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主要采取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重点产业为依托,引导土地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种田能手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行“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和谐关系。

3.4 抓好科技教育

3.4.1 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机制,着力推广新品种、积极推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种养殖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3.4.2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对全县农村干部、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生产大户、农村经济人和广大农民开展重点产业专项培训1.3万人次以上,突出抓好新生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更新,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农民。

3.5 打造优质基地,形成重点产业

3.5.1 建设特色粮油基地。坚持“稳面积攻单产,调结构提品质”的原则,大力挖掘粮油增产增收能力。在“十二五”末,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万hm2以上,总产量将达45万t以上。优质“双低”油菜播种面积8 000 hm2以上,产量将达1.8万t以上。在提供20万t商品粮的基础上,在普顺、三溪、裴兴等乡镇重点发展渝香203等优质水稻2.93万hm2和“富硒”水稻666.67 hm2;在桂溪、新民、周嘉、高安、坪山等乡镇发展鲜食加工甜糯玉米1 333.33 hm2;在永安、高峰等乡镇发展优质高粱2 000 hm2;在25个乡镇发展优质大豆、花生、食用蚕豆等绿色生态小杂粮1.6万hm2。

3.5.2 建设特色蔬菜基地。在“十二五”末,重点在白家、新民、高安、周嘉、坪山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面积4万hm2,总产量将达90万t。①蜜本南瓜。建设白家镇湖滨村蜜本南瓜示范片,带动坪山、三溪、包家等20个乡镇发展蜜本南瓜2万hm2,从事南瓜产业30万人,年加工南瓜30万t,产值将达30亿元,税利将实现3亿元。②榨菜。以坪山、裴兴、三溪、永平等10个乡镇为主产区,辐射周边乡镇发展榨菜1.33万hm2,产量将达40万t。③其他蔬菜。在25个乡镇种植其他蔬菜6 666.67 hm2。以曹回、鹤游、砚台等乡镇重点发展生姜、藠头、辣椒、青菜、萝卜、食用菌等调味品、泡菜加工原辅料和特色蔬菜2 000 hm2,在新民、高峰、坪山、白家等乡镇发展设施蔬菜666.67 hm2。

3.5.3 建立畜牧标准化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生猪出栏100万头,家禽2 000万只(其中肉鹅500万只),肉牛(含奶牛)2.5万头,山羊5万只,蜜蜂3万群,畜牧业总产值(含加工)将达38.9亿元。

3.5.4 建成精品柑橘基地。坚持“鲜食与加工、新建与改建、早熟与晚熟”相结合的原则,在“十二五”末,全县柑橘规模达1.33万hm2,产量达20万t。在黄沙、高峰、五洞等5个乡镇重点发展礼品柚,在新民、周嘉、杠家、澄溪等17个乡镇重点发展加工果,在高峰、高安、砚台等7个乡镇重点发展商品橘。

3.5.5 建设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渔业养殖面积将达3 533.33 hm2,水产品产量将达4.3万t,渔业产值将达6亿元。在新民、沙坪、长龙等5个乡镇建设666.67 hm2城郊休闲渔业示范区,在坪山、高峰、高安、永平等8个乡镇重点发展666.67 hm2生态渔业精养区,在沙河、杠家、三溪等7个乡镇重点建成666.67 hm2特色渔业养殖区。

3.5.6 建设林果花卉生产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特色林果规模将达3 333.33 hm2,产量将达10万t,产值将达7.5亿元,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达1 333.33 hm2。在五洞、高峰、新民等乡镇重点发展特色林果,在太平、五洞、沙坪、黄沙、新民等乡镇重点打造牡丹花、李子花、油菜花、白柚花、荷花“五朵金花”,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3.5.7 建成优质蚕茧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桑园面积保持2 000 hm2,发种2万张,产茧达700 t,产值达5 000万元。在坪山、永安、三溪等10个乡镇重点培育十担户200户、百担社50个和千担村5个及蚕农专业合作组织4个以上。

3.5.8 建立中药材种子基地。在“十二五”末,全县新发展中药材1 000 hm2,种植规模将达3 333.33 hm2,产值将达2亿元。在澄溪、太平、桂溪、新民等乡镇种植丹皮,在桂溪、杠家、永安、包家等乡镇种植金银花、芍药、青蒿、板蓝根等中药材。

4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13):IO00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4

1继续推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和价格因素适当调整农业结构,继续扩大核桃、甘蔗、水果、蔬菜、山地鸡等特色品牌农业发展规模,使其由特色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确保农民增收。继续加大信息引导,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生产者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2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鼓励和支持

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做到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在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在运作机制上规范一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解决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问题,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

3大力引进、扶持农业龙头

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全力推进茶叶、蔬菜、核桃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通过发展延长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全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特色产业规模不大

特色产业发展并不明显,畜牧产业因市场行情波动影响,生产量有所下降。柑桔种植面积没有更大突破。镇内产品想要取得区域优势、立足市场,还得不断做大做强。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5

河南省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河南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4%,农村劳动力资源5334万人,全国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河南的各项农业生产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位优势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定位清晰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为河南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提供了契机。

(一)建设多样化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业,突出一个“特”,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供求,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1.种植业方面。有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柞蚕、芝麻、花生、大蒜、山药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3.727万hm2,全国第一;大蒜种植面积11.999万hm2;茶叶种植面积9.769万hm2,信阳毛尖全国闻名;花卉种植面积7.079万hm2,形成了花卉产供销的合作组织;中药材种植面积12.12万hm2,形成了豫西南、豫西北区域中草药材生产格局。2.林业方面。目前,河南造林面积25.391万hm2,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6.278万hm2,苗木产量239485万株,果园面积47.57万hm2,引进新西兰红梨、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优良品种80余个。新郑、平桥、桐柏、洛宁和宁陵成为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西峡的茱萸、新郑的红枣、林州的花椒等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张名片。3.畜牧业方面。河南根据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优选品种进行产品开发,收到良好收益。固始县的品牌养殖发展到17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示范区辐射了全县30多个乡镇;南阳、驻马店等都有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其中大牲畜的产量分别为140.7万头和131.51万头。4.渔业方面。目前形成黄河鲤鱼、淇河鲫鱼等1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3,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2/3。河南省的渔业发展正在沿着“集约、生态、品牌”的方向发展,全省的渔业涉及观光、度假、垂钓、休闲在内的企业多达3000多家,直接经营水面面积53.33多万hm2,安置就业10万多人次,创造产值将近30亿元。

(二)形成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河南按照“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效率。总体上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加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对农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部公布第五次检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河南39家企业榜上有名。河南省财政厅为特色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提供的扶持基金每年在2亿元以上。河南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商标品牌,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思念、双汇、三全、好想你等已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信阳华英禽业集团、万富油脂集团、信阳啤酒集团、淮滨肉鸡有限公司等省内闻名;焦作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博爱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焦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界沟乡农业开发公司都大大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许昌襄城县群发实业、鸿源菜业、诚信冷藏等龙头企业使得蔬菜种植规模化,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也被农业部定位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西峡宛西制药、郑州的新郑红枣、三门峡的阿姆斯果汁集团等,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2015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出14024.8万元,占农业厅财政支出的41.03%。“2015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新闻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700多种名优农产品,洛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合作项目签约、农超对接、休闲农业推介等活动,签约涉及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农业、牡丹科研等领域的2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56.55亿元,全面助推洛阳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响应国家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国际物流窗口加快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流转,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与河南泰浦物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郑州市设立河南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河南开展农业展览和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此外,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视,郭庚茂书记2015年9月对许昌鲜之达国际农产品物流港调研时肯定了其特色定位,并对在大中原区域的复制表示了浓厚兴趣,对其承载水果等农产品进口口岸给予支持。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由单一型过渡到多样型、由原料型过渡到加工型、由常规型过渡到生态型的发展转变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民素质。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特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农民去落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市场意识、眼界魄力等不足以支撑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河南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农村教育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更是有限,一些地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都十分困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投入在农村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使得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变得困难,许多农业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就不高,传统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2.生产规模。河南大规模推进土地的成块经营,加速土地的规模流转,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农业生产的小规模性和分散性在各地普遍存在,尽管各地都在努力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但是由于其规模小,农产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无法打开市场,影响了销售,而销售不畅又反过来影响规模生产。所以,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成为各地特色农业走向市场的掣肘,也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集聚群的形成造成困难。3.产品质量。目前,部分特色农业产品在化肥、农药及添加剂使用上有超标现象,影响了产品的绿色指数,制约了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另外,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河南的新郑大枣虽然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与新疆大枣在品质上存在差距,不少本土品牌选用的大枣均来自新疆而非本土,这也给本地特色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不完善从纵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深度不够,特色产品在市场培育、推广、加工、销售方面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带来的种养风险较大。比如种植业,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河阴的无籽石榴等水果品种味美且营养丰富,但是容易变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推广出去,蔬菜对于时间、运输的要求更高,这都需要一个有效的产业化链条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保证种养农户的利益,否则,容易对种养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打击。从横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网格化辐射能力较小,产业链条的相关产业、辅助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业仍然是农户的分散经营,也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动,所以,个别企业要想和大量分散农户联系合作就会增大交易成本,而农户在与龙头企业交易的过程中,因为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和农民知识的欠缺,常常会使农户的权益受到侵害,不能充分得到特色农业生产带来的红利。2.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够虽然河南省内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品牌,有些还在国内比较出名,但总体来看,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农业的“特”。其实,原产地品牌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识别习惯,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对农产品品质影响较大,可复制性较低,原产地品牌一旦形成,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而我们知道,原产地品牌的形成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如信阳毛尖,洛阳牡丹,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文化特色举国皆知。当前,河南特色农产品数量不少,部分质量也很过硬,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外部支持和龙头企业的集聚管理,知名度有限,不少仿造、伪造产品更使得原产地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无法真正走出省门和国门。3.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基层政府主观上非常愿意地方特色产品成规模、成链条发展,不少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但这种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特色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标准 化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如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无严格控制,没有真正实地指导和监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其技术引进与改良,如蔬菜大棚的传统种植就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其推广和销售。最后,特色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基层政府没有下功夫在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上帮助农户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服务农户的意识和行动不够。

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建议

区域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本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选择本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地把资源禀赋落实为特色优势,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使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这是河南农业走向现代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对特色农业重视的程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当前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赋予特色农业新的内涵,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附加值,用最新型的现代产业理念搞活特色农业。一方面,农民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土地流转和人才支持的双重帮助,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经济政策规划方面对特色农业发展进行重点倾斜,保证特色农业基地的形成,提高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关乎特色农业发展的大事,要及时对搞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帮助,派农业技术员指导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帮助他们宣传推广特色农业项目,帮助农户搞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助其平稳与市场接轨,促其市场化经营。

(二)保护资源,深入开发特色农业从资源禀赋上来讲,河南拥有山地、丘陵、河滩、平原等地理特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文化上来讲,河南有悠久厚重的农业文化,信阳毛尖、洛阳牡丹享誉全球。特色农业“特”在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要想发展各地特色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各地的特色资源,阻止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流失,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优良农作物和生物品种的保护力度,在结合现代工艺的同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特色农业的深入开发可以从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着手。1.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包括园艺、林业及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化的园艺种植产业不仅可以消化大面积的流转土地,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当前需要采用优良品种丰富现有园艺产品,引入先进的实用栽培技术,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产品在加工、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投入。河南省经济林资源十分丰富,灵宝苹果、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信阳毛尖等特色种植为当地GDP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当前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确保特色林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撑产业和名片。经济作物的种植,胡麻、油葵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品种改良技术和油脂加工技术;天麻、枸杞、黄芪、川贝等药材生产与加工需要加快人工栽培技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生产质量,改进加工工艺。2.特色养殖业。特色畜牧业方面,一要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力度,实现草牧的生态平衡;二要改良畜群品种,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优质肉类比重,发展优质羊毛羊,加强畜禽繁育体系和防御体系建设,实现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赢。特色水产品方面,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水产养殖;二是保障水产养殖朝着健康养殖方向发展,做好生态产业链养殖,提高名优特色水产品的生产比重。

(三)合作经营,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单个农户资金、技术、市场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农户之间合作成立专业组织,既有利于技术的传播,种植养殖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产品市场化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引,河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万多家,遍布全省各地。全省有各类优秀社、示范社3700多家;合作社通过超市或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金额达15亿元;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超过了50%。安阳市的“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博爱县的“土地托管”耕作模式以及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模式都值得借鉴。但从功能上看,河南省农业组织还不够完善,实际有效的扶持力度还需要细化和加强,促进农户间各种组织的发展壮大。此外,特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除了农业专业组织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的壮大,以此延长特色农业一体化链条,扩大特色农业网格化经营范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的辅农业生产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需要大力扶持,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品的区域品牌,并借助品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解决农户独立创品牌的风险和难度,配合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业产品使其品牌效应扩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0

永善县属于山区农业县,而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现阶段永善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以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

1 高原特色农业概述

高原特色农业首先在云南出现,体现云南农业新时期发展的特点,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以及现代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原特色农业具备新、名、特、精、优等特点[2],充分体现特色的本质,随着高原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12大品牌,大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 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属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种物质基础,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永善县中的自然资源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从而决定其优势面;自然资源极为有限,而技术、资金等可移动性的资源严重影响地区优势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重视挖掘县外的自然资源,形成互补,以增加永善县的区域优势。

2.2 技术因素

高原特色农业属于永善县的高新技术产业形式,但是和常规农业比较而言,高原特色农业是在区域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农业技术进行建设,科技创新路线,凸显高原特色农业的特色。技术因素是培育高效益、高品质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决定性因素[3]。目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是因为我国的农业技术不够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范围窄,尤其一些偏远山区还保留原始的耕种方式。为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农产品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永善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 花椒产业

花椒又称秦椒、汉椒等,是中国特有的香料,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花椒主要分为大椒和步椒2种,为良好的调味佐料,也可榨油,出油率在25%以上。花椒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加之又是品质上等的调味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永善县由于受到干热河谷气候的影响,境内盛产花椒。永善花椒以其色鲜味浓、油性重、麻味十足,是独具特色的调味佳品。构建农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花椒产量。

3.2 魔芋产业

永善白魔芋属于高原特色农作物的一种,膨胀系数是80~100倍,用一袋28kg的魔芋精粉遇水膨胀后能生产出1t左右的食品,因此经济效益极高。白魔芋因其葡萄甘露聚糖含量高、粘度强、褐变轻、保型时间长,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抗逆性、抗病性优于其他魔芋品种。魔芋在工业领域应用广阔,目前已研发出魔芋的46种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石油、建材、化工、航天及航空等众领域,市场需求量极大。魔芋作为保健食品对人体诸多方面能产生高效的预防保健作用,如在防治胃病、减肥塑身等方面已得到体验者的广泛认可,有现代营养学家研究表明,魔芋的主要成分葡甘聚糖是当今最优质是膳食纤维,素有“第七营养素之称”。 特别是自2007年成立魔芋产业办以来,永善县魔芋产业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扩大魔芋的种植面积,增加魔芋产量,增加高原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

4 永善县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是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和做优的关键,它不仅有效地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还可以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永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具备起步晚、发展慢、数量小、规模小、带动弱及效益差等的特点,因此,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4];创建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将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4.2 重视科技与人才发展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时代要求是产品应具备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特征,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最直接手段。通过优质、高产和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依靠科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份额与竞争力。换而言之,科技属于高原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衡量因素之一。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骨干人才与组建团队,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发展新型农民。

4.3 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机制

高原特色农业其实质是竞争性农业,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并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阶段,永善县的市场流通较为落后,对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瓶颈,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需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市场竞争力,构建生产、销售、售后于一体的流通模式[5],做好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衔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原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永善县逐渐总结出一套完善的高原特色农业生产、流通与发展的体系,有利于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吴晓敏,李皎,曹茂,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规划创新与基本模式[J].华中建筑,2015,(4):108-111.

[2] 李正贤.关于宾川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5(5):114-115.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7

河南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性大省,但是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各国和各级政府关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从而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但最具权威的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即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主导性产业为中心,大量有关联性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集合体。

二、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河南在大力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类型来看,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区位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聚集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河南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了小麦、棉花、大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信阳是河南省的禽类养殖基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种苗、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鸡舍、鸭舍建设、技术培训、禽蛋销售、肉鸡、肉鸭屠宰企业、对肉鸡、肉鸭下脚料的精深加工企业等从种苗的孵化到禽蛋销售以及到禽肉加工业等应运而生。但河南特色农业只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功能上联系并不紧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精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

(二)依托市场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专业的市场,利用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有效的市场信息,围绕市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国家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香菇生产实行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香菇的生产供不应求。围绕香菇市场,西峡县已建立香菇专业乡镇15个、香菇专业村100个,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140个,总规模6500万袋。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户,占全县农户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香菇产业。从整体来,此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薄弱,合作较少而竞争激烈,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以大企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进行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猪肉供应市场的控制。其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已覆盖河南全省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其他省份,成为覆盖省去内农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但河南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三、发展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结合中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形成不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自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2)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这一区域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为目标,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力拓展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深度,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3)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生态规律和绿色农产品标准要求,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粮油等的生产等。(4)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整合投资和产业融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结合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人口、土地、村镇逐步集聚。

(二)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集群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农业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依托项目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吸纳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

(三)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产业关联上,既要着力扶植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我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2)要制定优惠政策。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扶持分不开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宏观调控。(3)做好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科技创业,2005(6):58-59.

[2]李志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J].南方农村,2006(4):45-48.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8

0 引言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营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其中农业也不例外。现阶段特色农业电子商物发展空间较大,市场潜力也十分大,通过电子商物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促进特色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可以扩大特色农产品相关经营模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互联网+”背景下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现状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它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取得的创新成果巧妙地融合于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之中,增强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形成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而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则包括以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发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涉及特色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特色农业产品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物流管理等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政府对特色农业电子商物极大重视,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电商条例来促进特色农业电子商物的发展。使得特色农业电子商物的发展有了一个安全可靠、强有力的支持环境。目前特色农业电子商物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特色农业电子商物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善,但其未来的发展还是可观的。

目前由于农村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一些特色农产品保鲜期短,易变质,对物流配送要求比较高,开展电子商务困难,农村线上交易很难普及,许多因素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消费意识的约束,农村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化起步晚。

2 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2.1 政府的政策支持

农业是基础产业,国家政府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并且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和扶持。最近几年,互联网迅速发展,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创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创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政策和一些技术上改进的建议[3],为创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提供了帮助。

2.2 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业大国,而且城乡差距很大,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可以选择将个体农户组建成一个大的团体组织,然后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嘉兴市的农业市场拓展到国外,甚至世界各国。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体系。

2.3 前者的经验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在技术上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国外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极速发展给嘉兴市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3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存在的问题

3.1 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保质期短,不易运输

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加上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保鲜期短,易变质,导致销售风险增大,大多数农产品还不具备开展网上销售的条件,尤其是特色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难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很多农产品还是以面对面的交易为主。

3.2 特色农产品物流运输系统不健全

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中,在线上下单没有问题,但是物流在配送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农村交通状况不太好,使得农村电商在物流配送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3 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是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对于电子商务的运营和管理这一方面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及互联网等相关技术,还要具备对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调研研究的能力,掌握和了解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和特色农产品知识,还要拥有网络营销的头脑。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懂得电子商务运营的人才不是很多,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相对比较缺失。

4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措施

4.1 培养现代化特色农业电子商务运营人才

农民是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提高农民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意识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电商运营人才缺乏,要推动“互联网+”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就要培养和发展相应的电商运营人才。农民是农产品的第一生产者。所以也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互联网及信息意识、商品运营意识,提高他们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搜集、信息、互联网交易等技术,还要加强他们对互联网使用的风范防范意识。同时,还要重点培养一批“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电商运营专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逐渐培养出一支素质良好、能力超强、结构合理的“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商运营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嘉兴市的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商运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2 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农产品由于其生长的地方和季节不同,农产品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不易储存、运输,物流配送要求高,而且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多,流动的成本高。所以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将特色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4],创建一种新型的物流模式,为“互联网+”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电商运营提供有力的帮助。为了能够跟更好的提升特色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整体水平,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加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5]。比如,在物流的配送环节增加冷柜,着力保持产品的新鲜性;同时可以采用非接触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对农产品从包装、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进行全程温度检测,提高农产品的保鲜程度。

4.3 培养出一批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专业化人才

目前农村特色农产品种植大户品牌意识不强,加大对农村特色农产吕种植基地的人员培训,提升他们的品牌意识,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产业提升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打造特色农产品的产品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品牌注册,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结束语

通过“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探究了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提出了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目前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经营规模小,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将不断普及和深化,开拓特色农业电子商务销售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6):171-173.

[2]许艳.“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山西农经,2015,10:4-5,9.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9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2-02

云和县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有文化传承、功能多样的生态精品农产品与生态休闲养生农业,走出一条 “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云和县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保障了云和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促进了生态精品农业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云和县农业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大胆实践,坚持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大力发展“菌茶蔬”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取得的成效

1.1 粮食和经济作物平衡发展

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 106 hm2,总产2.3万t。食用菌生产7 995.12万袋,其中花菇7 318.02万袋,普通菇359.4万袋,黑木耳217.7万袋,珍稀食用菌100万袋,建立食用菌精品农产品基地1个。特色药材种植和药材加工不断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155 hm2,创造经济收益2 000万元。水果总面积1 606 hm2,产值4 537.4万元。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良茶100.8 hm2,全年产量860 t,同比增长7.5%,产值10 339万元,同比增长3.4%。畜牧业产值略有回升,2015年底生猪存栏2.23万头,同比增加4.21%,其中母猪存栏0.25万头,同比增加4.17%,生猪出栏3.54万头,同比增加3.51%[1-2]。

1.2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崇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完成“两主导四精品三配套”即食用菌、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珍稀菌、珍稀苗木、稻鱼共生精品园,配套发展稻菇轮作、粮经轮作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的创建,面积达1 420 hm2,总投入达1.6亿元,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670 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1.3 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理念,加强对蔬菜、茶叶、水果、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管理,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全年进行农产品省级定量检测220批次,合格率100%。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三品一标”认定,2015年“三品”新增产品1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2个,全县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61.9%。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县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率100%,初级农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云和雪梨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

1.4 打响生态品牌

2015年云和梯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番茄、白茄、雪梨在浙江精品果蔬展览会上获得金奖;仙宫雪毫牌金枝玉叶在第十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新培育24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2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组织企业参加2015年丽水(杭州)生态精品农产品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助力梯田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打响了云和县生态品牌。

1.5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努力推广“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启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2015年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落实生态消纳地820 hm2,新增沼液利用量5 300 t,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 700 hm2,推广商品有机肥4 000 t,病虫害统防统治任务1 570 hm2,化肥减量任务76 t,农药减量2.65 t;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石塘镇规溪、朱村、小顺、西滩头开设了4个“垃圾兑换”超市。雾溪乡结合饮用水源整治,率先开展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处置,全乡共回收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500 kg[3-4]。

1.6 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通过技术改造、信息服务等方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组织,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1个、示范企业3家、示范合作社3家、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20家。

1.7 推进农业园区农旅融合

立足云和梯田4A景区,利用崇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优势,实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战略,以“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旅融合观光体验区、养生养老休闲区”创建为重点,按照“两区”“三基地”“六主导”“九精品”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综合示范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十里云河”景观带和“云和梯田”景观带,构建云和库区和山区梯田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1.8 增强农业服务能力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个,依托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14名。坚持“科技下乡、专家进村、服务到户”,深入开展农业“五送”服务月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800台,推广水稻机耕面积2 670 hm2,机收面积660 hm2,新建钢架大棚70 hm2,建立了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

2 存在的问题

云和县生态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实现生态发展任重道远。当前,云和县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六边三化三美”和“五水共治”带动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但是也造成大量养殖场关停,现有的养殖场也受到限养政策的限制,造成畜牧业产值持续下降。

2.2 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挤压农民增收空间。

2.3 农业精深加工比重偏低

如黑木耳、雪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销售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质优价不优。

2.4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大多数生产规模较小、层次不够高、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能力有限。

3 发展对策

2016年,面对新常态和新挑战,将紧紧抓住“高铁时代”“六边三化三美”等契机,以工业经济思维抓农业,以逆向思维促农业,从“市场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怎么做市场”,把云和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强势”,将“美丽”变成财富和增长新动力,以农业“美丽经济”引领转型发展新路径。

3.1 做强农业产业

结合云和县地域特色,以农业“三区”建设为平台,坚持用工业经济新思维,做大做优雪梨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绿茶基地等山区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培龙头、聚合力、重特色,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3.2 打造农业品牌

依托云和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继续大力推进以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宫雪毫”茶叶等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借助媒体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云和县特色的“金名片”;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手,整合品牌;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精品农产品评比会,加快推进云和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参加丽水生态农产品网络展销会,提升云和县生态精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3.3 拓展农业功能

科学利用好丰富的生态资源,紧抓高铁时代机遇,借助发展“山水童话乡村”之际,把农业与云和县人文旅游文化相结合,积极举办“雪梨节”“开犁节”“田西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实现一产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3条自驾游精品线路建设为依托,深度挖掘沿线 “云和老雪梨”“石浦船帮”“红色生态革命”“畲族风情”等特色文化,扎实发展石浦花海、规溪景观农业示范园区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抓住云和雪梨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契机,推广“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一体化休闲农业模式,通过农博会、高炮广告、微博、微信等形式深入基地宣传云和高山蔬菜、云和黑木耳等云和传统农业名片,将农业产品与农业休闲有机结合。

3.4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计划培育初级农产品产地准出单位5家以上,新增二维码企业追溯10家以上。加强全县主导产业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点管理,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98%以上;突出食用菌、蔬菜、草莓、“瘦肉精”等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推进县乡农产品检测室免费为市民开放。继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3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个以上绿色或有机食品。

3.5 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县创建

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认真落实《云和县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中心工作,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0%以上;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完善畜禽养殖排泄物与污水治理方案,促进全县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云和县农业美丽业态环境,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种养业空间、产业生态化布局及功能区块,大胆探索以废菌棒再次利用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标准农田为纽带的“畜禽―水稻―菌类、黑木耳―单季稻、黑木耳―单季稻/鸭、香菇―单季稻”轮作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以低山园地为纽带的畜禽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新模式,拓展生态循环功能,加快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产业圈、产业带,构建起立体式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6 夯实农业基础

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各类产权公开、公正、规范流转交易。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5]。

4 参考文献

[1] 蓝月相.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30-31.

[2] 叶柳祥,蓝月相,毛金华,等.云和县“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41-945.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10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19-01近年来,商丘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协调,粮为基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产业优势、农业效益、示范带动,力求在新、特、名、优上有所突破,努力打造商丘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以柘城县三樱椒、夏邑县食用菌、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虞城县红富士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

1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发展迅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7年商丘市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开始建设以来,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基地。如夏邑县车站镇的食用菌,睢阳区李口镇、虞城大杨集的西瓜,柘城县胡襄镇,宁陵县孔集乡的三樱椒,宁陵程楼乡的温棚黄瓜,睢县城郊乡的芹菜,民权县花园乡的花菜,睢阳区郭村镇的脱毒马铃薯等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种植小区总数已由2007年的40个发展到现在的100个,总规模达到8万hm2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3 hm2。

1.2 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牌认证实现突破

通过一引二繁三推广,全市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不断增多。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个,面积17万hm2;无公害产品119个,年产量100万t;绿色食品16个,年产量13万t。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河南省农业厅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0.3万hm2;注册生产的“龙雨”粉丝、“梁苑”番茄、“代庄”草莓、“故道情”牌香蒜等10个产品被评为“河南名牌农产品”。

1.3 区域特色初步显现,农业产业化集群稳步推进

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由原来零星的插花分布,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带和产业群,一些主导产业已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如夏邑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以食用菌、果蔬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以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金之荣食品有限公司等为支撑,以车站镇程大庄为核心基地,覆盖车站、王集、李集等乡镇的食用菌产业化集群。

1.4 产、供、销体系逐步健全,产业效应日趋明显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瓜果、食用菌及后续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84个。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企业57家,涵盖了粮、棉、油、菜、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带动生产基地逾200个、农户逾130万户从事规模生产,占全市总农户的22.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18%以上来源于产业化经营,优质特色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1-2]。

2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土地经营规模小,抗灾能力弱

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分散、规模小,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区域种植;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用电等基础条件,特别是设施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3]。

2.2 政策扶持力度小,服务水平不高

商丘市是农业大市,国家、省和市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政策、资金扶持上都比较到位。但对特色农业扶持范围较小,扶持力度不够,资金少且分散。金融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和资金安全因素考虑,对企业和产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往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科技支撑力不强,部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受资金、技术的影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制不健全,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技术服务也往往注重产中,而对产前、产后服务缺少思路和办法,领域延伸、空间拓展不够,致使一些特色农产品关键技术到位率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贮藏加工应用率低,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4]。

3 商丘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快推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产业基地建设

借鉴商丘市农村土地“小块并块大块”互换流转成功经验做法,在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小并大”工作。注意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吸引外来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

3.2 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充分利用现有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批有优

(下转第321页)

(上接第319页)

势明显、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发挥大的带动力,推动商丘市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帮助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深度加工、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

3.3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立足现有品牌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一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生产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完善现有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控制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3.4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着力抓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农技人员采取离岗、兼职等形式创办或以技术入股领办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培训等惠民工程,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植大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3.5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

加大对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政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领,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全胜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11(8):192-194.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例11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40-02

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要求,提出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青岛市在山东省的经济地位突出,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健性。青岛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2015年2月青岛市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破解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困境和面临的问题,将会激发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协调产业布局,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青岛市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在较高水平。2014年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4%,增速明显(2014年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在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青岛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60.21亿元。粮食生产的总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的同时,总产量出现下降趋势,2009―2014年的青岛市粮食总产量逐渐减少,由2009年的353.91万吨减少到2014年的323万吨。目前,青岛市在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片面性,缺乏长期性

青岛市出台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但是,主要是在农业发展的定位上进行确认,在具体的发展措施、发展规划、发展短期长期目标上仍然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保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二)都市农业投入机制尚不完善

在关系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市场调节等方面的关系尚未理顺。目前,青岛市对于都市现代农业的投入主要是直接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如何通过发挥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性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迫切和紧急的。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来吸引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的投入便可大大提高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三)都市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虽然在青岛市的部分地区已经有特色农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化发展趋势,但是在尚未进行土地流转的时期,个人型的农业生产发展不具有规模化趋势。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社给规模化生产、建设提供了条件。在新常态下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青岛市在都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青岛市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一)发展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根据不同地区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打造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品牌。目前,青岛市已有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10个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和30个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以品牌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条件。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在新常态下的青岛市都是现代农业发展更应该强调科技创新的作用,积极对农产品进行培育研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利灌溉工程,倡导无土栽培、滴灌技术等新型农业发展手段。同时,加大资金对于先进农业生产科技转化的投入力度,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劳动生产力。

(三)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试点城市,海洋特色鲜明,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村旅游、海岛旅游、农家乐等农业发展新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做好农业生态的保护力度,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新形势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J].新农业,2014,(11).

[2]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