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1 10:56:28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1

(一)混业经营的内涵。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分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前者业务范围主要是货币存储和资金信贷业务;后者业务范围主要是证券、商业票据的发行、承销等。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机构可以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租赁等各种金融业务。混业经营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制,一个金融机构可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此模式的混业程度最为彻底。第二种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此模式中,控股公司内部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各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严防业务间的“利益冲突”和“风险感染”,从而达到效率和风险的平衡统一。

(二)金融全球化下混业经营趋势的成因。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出现混业经营趋势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资本对利润追求的本性。金融资本是信用经济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它不断地在利润的驱动下进行渗透和扩张。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由高速增长跌入了滞胀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对减少,客观上要求银行重新配置资源,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对高收入国家银行的赢利来源的分析得出,非利息收入对银行业的净利润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不对称,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其他金融各业利用金融工具创新,挤占了原本属于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另外,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放松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则从八十年代开始放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资本市场日益发达,使得经营业绩优良的大企业更愿意发放股票和债券在资本市场筹资。商业银行利润的维持出现了挑战,促使商业银行资本向投资银行业务渗透,以获取非利息收入的利润增长点。

二、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

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参与国全方位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尽可能允许各方相互自由进入对方金融服务领域。”我国金融业不得不经受外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模式的冲击。

(一)在金融机构利润方面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利润已受到挑战,而传统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的主体,仅工商银行一家的资产就是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倍。大量金融资产集中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且受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不能流入高利润增长的证券业务,造成利润率停留在低水平的状态。外资银行通过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兼并联合以后,可以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并具有规模优势,利润率普遍较高。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利润才是成长的关键。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可能会在外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竞争下失去市场的份额,陷入困境。

(二)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冲击。金融市场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组成,二者之间及其内部各子市场之间,必须通过合理渠道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但我们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不仅不利于金融市场本身的发育,而且会造成金融资产的浪费,影响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这也会构成外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与分业经营环境的冲突。

(三)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方面的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所占比重很小。从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总资产情况来看,三者的比例大约为77:3:20,而在信贷资产中有70%左右投向了效益普遍欠佳的国有企业。西方商业银行,由于混业经营,使其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用各种投资组合手段和各种金融工具降低风险,其在资产安全、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竞争过程中,必然处于劣势。

(四)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冲击。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在面对混业经营外资金融机构时出现许多难题。应该说只有各监管机构互通信息和加强合作,才能搞好对混业经营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但这种多头监管的沟通协调本身已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他们不同的监管理论与监管目标可能导致冲突。一般来说,银行的监管关注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监管者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或作为存款保险的信用支持者;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的风险不做任何保证,它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特别强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充分披露信息,不得有欺诈行为;保险监管者为保证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注的是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几点建议

面对世界范围混业经营的冲击以及我国金融业自身条件不完备的两难境地,笔者认为此时加强金融监管尤为重要。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是我国金融体系内部完善的迫切要求,更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规范、实施必要监管,保护国内金融体系,顺利完成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

1、树立维护稳定与提高效率的双重金融监管目标。随着我国加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业同境外金融机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优势,维护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将不再是监管的单一目标,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扶持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对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在依法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和资源的占用成为实行高效监管的新观念。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2

1.完善金融监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完善金融监管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的发展,一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部分是国际业务。一国的银行或金融市场发生问题会传染和影响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2)完善金融监管是中国金融进入全面开放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来自两方面考验与挑战,一是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二是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而中国目前仍然实行严格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模式。因此,借鉴国际各国金融监管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其它国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保证金融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创新是完善金融监管的“催化剂”。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传统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很难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监管漏洞。美国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就缺乏必要和有力的监管,对衍生工具市场更是监管不到位,导致衍生工具泛滥,脱离了实体经济,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手段以及机构设置都面临挑战,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保持公正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统一监管是否是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是当前引起争论好讨论的重要问题。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本国金融发展与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促进我国金融安全根本途径

1.建设一支监管专业队伍,在明确责任分工,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防止监管的真空。科学发展战略,无法实现银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方法,以及对人类与网络两个世界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的运营和维系,也无法研究信息资产风险价值化体系、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标准体系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法规体系。没有专门的信息资产监管专业机构,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资产风险监管计划、管理和监控,就不可能实现实时掌控银行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各种风险情况。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相互交叉,在实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为最大程度避免监管的重叠与真空,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相互传染和扩散,各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特别是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进行预警和提示,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必要时要集体做出决定和采取联合行动。

2.改进风险监管法规,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加快立法进程。以银行业监管为例,未来一段时间应在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信托业和融资租赁业、不良资产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方面推动中国的银行业监管立法。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增强系统性,提高针对性,强化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良好实践,采用国际最佳做法,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银行监管和立法经验,加强和改善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同时,我们应从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出发,加强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安全的金融市场。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3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金融业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5年后,金融市场将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及金融财团凭借着雄厚实力和全球优势,将会陆续进入我国,它们的业务投向决不会像我国的金融机构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使我国金融机构的效益状况进一步恶化,进而对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产生冲击。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现行监管模式的矛盾将不断显现出来,再加之国家宏观决策部门也已经认识到了分业经营的弊端,以及综合性服务的优越性,并且对前几年银行进入股市所造成的混乱有了新的认识,不是混业经营本身的不足,而是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股民的素质和投资意识问题。所有这些,都将会对金融监管提出众多问题。

1.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内部因素看,混业经营的苗头已有所暴露,是鼓励还是制止,金融监管将面临挑战。由于我国的银行、信托、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上、清算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都是作为金融市场的共同主体开展业务活动。事实上,目前国内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已日趋加强,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证券资金的清算服务,推出银行转账等新型业务,而证券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允许银行开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允许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政策创新,刚开辟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之间的资金流通渠道。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业开始出现银、证、保合作热,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业务交叉已很普遍,突出表现为业务融合。各大证券、保险公司纷纷抢滩,与各家商业银行签订协议。从银保双方答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络结算、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从银证之间的合作来看,范围包括银证转账业务、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和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等,如中国银行与平安保险公司签署业务合作总协议;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银行与银行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招商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签署了合作战略伙伴协议;中国光大集团通过一系列重组、兼并和收购,已拥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形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也拥有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银、证、保之间的相互融合,已初步形成了三者之间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助互惠、共同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所有这些为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迈出了新的一步。因此,三者互相渗透是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客观要求。

2.国际金融市场新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金融业打破单一的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一揽子业务服务。在革命和全球化的迅猛推动下,世界金融正在进入一个大变革和大变迁的创新时期。当前,以金融科技化创新为驱动,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广泛,电子网络的惊人扩张,金融服务已发生巨大变化,场外交易和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全球金融产品不断形成电子网络化的趋势,金融电子商务业务日趋频繁,电话销售和直接销售以及网上银行发展很快,跨国投资急剧增加,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愈演愈烈,银行、证券、保险业界线出规模糊趋势,金融机构业务交叉并走向多元化、综合化,出现金融机构趋同化,银行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放款业务向证券投资领域发展,直接融资比重上升,银行传统的存贷款间接融资业务比重下降,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些银行还将业务范围拓展到经营证券、保险、租赁信托及衍生金融业务领域,而证券、租赁、保险等金融公司也开始向特定顾客发放贷款。越来越多的金融监管当局试图顺应这一变化,从方便客户,提高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发,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把多个监管机构的各自为政改革合并组成为一个监管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金融监管服务的超市。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特别是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生效,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正式认可。这一协议的生效,更加快了这一趋势。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加入WTO后,我国将在5年保护性过渡期内有限度开放,5年后对世界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市场及西方国家全方位一揽子业务服务制度将对我国金融现行的单一服务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如不及早行动,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优势互补,既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又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在未来开放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3.我国监管制度尚处在建立和不断完善时期,金融监管多以强制性措施为主,缺乏完善的监管手段,其能力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从的情况看,改革确有不到位、不完善之处,分业监管的体制与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还存在着许多不适之处,导致监管主体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主要是机构监管还未实行功能监管,存在着双重监管的,增大了监管成本,并带来了若干剪不断、理不顺的新问题和矛盾,如金融监管信息未能实现共享,监管的准确性、有效性难以保障,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监管手段的化程度不高,监管程序的规范性建设还需加快。我国已颁布了不少金融法规,但在某些领域还是有一些空白,金融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完善,监管机构的职能尚未落到实处,中央银行明确规定不再行使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职能,但由于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支机构少,各地尤其是州、地、市和县一级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出现了断档,实际上处于央行与证监会、保监会三不管的真空状态,证券、保险机构在经营思想、业务开拓、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财务管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分业监管体制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互相隔绝、互不往来的监管体制,否则,要么会出现监管真空,要么就是一些应改革、应创新的业务得不到监管机关的认定,而我国的监管体制则恰恰有这种弊病。

4.现行金融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抑制了金融业规模的扩大、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制度的建立。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严格禁止银行、储蓄机构、养老保险机构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这样,就将部分需要规避的投资主体资金拒之门外。对银行业务经营的严格限制,不利于银行业的及国际竞争力提高,银行由于只能在狭小的存贷款领域开展业务,市场定位趋同性高,中间业务大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化发展缓慢,彼此间正常的竞争手段主要靠增加网点数量、延长服务时间、改善服务态度等简单形式,而这一金融服务市场格局早已被外资银行所熟悉。其结果是金融资产规模在扩大,但风除被忽视,资产管理和运作仍处于较低水平,资产过于单一,主要面对国有企业从事基本业务活动,由于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致使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持续上升,或是为安全起见少发贷款,致使存差过大,资金浪费,业务收入无法抵补业务支出,出现大面积亏损。

虽然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的渠道进入证券市场,但与国际保险资金的通行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保险公司的大部分保费都存入银行,导致资金运用渠道不畅、保险产品开发慢、审批慢等问题,按国际惯例,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为满足其理赔和业务支出需要,关键要把保费资金用活,但在现行管理模式下,保险公司只能将钱存入银行,再加之,近几年银行连续降息,使得保险公司的存款利息收入无法满足其理赔和业务支出的需要,许多保险公司也出现亏损趋势。

证券业目前受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和自身业务能力的限制,其业务经营仍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务尚未开始。证券类金融机构在分业管理、缺少必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的情况下,股市低迷时,许多证券营业部因交易清淡,其性收入都不足以抵补其房租及各项开支;行情看涨,一些证券公司又常常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以提高其自营业务能力。同时,证券发行的额度管理和行政审批,导致管理部门各层次的寻租行为,使上市公司成为各利益集团争夺妥协的结果,不仅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增加了发行企业及券商的发行成本与隐性支出,与国际证券业相比,存在着不规范性。

长此以往,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放松对银行、证券、保险经营机构混业经营,金融机构全能化已成为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普遍选择的大背景下,我国对银行、证券、保险的严格限制、融资及投资渠道的缺乏及传统单调的业务品种,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展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由此到金融主体的市场运作行为及策略,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金融创新,这不仅加剧了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也不利于金融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其产权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创新、资产质量的提高,其结果是使我国金融业素质及竞争力急剧下降,国际地位将会受到影响。

二、解决的建议

国际混业经营监管趋势迟早会对我国的分业经营监管制度产生冲击,混业经营监管将成为我国业最终的方向,针对国内金融业出现的混业经营苗头,三大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和合作,形成合力,引导和疏浚,而不是遏制和围堵,并积极做好混业经营监管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我国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形成符合特色的金融监管体制。

1.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彼此合作的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在分业经营监管的前提下,三大监管机构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和合作,建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监管信息,解决好分业经营监管中的问题,对策,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联合建立金融监管方面的公告制度、通报制度、督办制度、质询制度、金融机构整体测评制度、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统一谈话制度等,尽快建立起三者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多渠道获取对监管有用的信息,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规范和健全金融机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在现场检查时,相互协调,检查报告相互抄送,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同时,应做好加入WTO的准备工作,在新形势下三大监管机构应对WTO中金融服务贸易有关条款做深入研究,使金融监管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有区域特点,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我国加入WTO 5年后,将对世界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分业经营的藩篱将不断被突破。我国分业经营必将向混业经营过渡,在此前提下,金融监管机制应逐步考虑一体化,应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相分离,考虑改变目前这种人行、证监会、保监会三权分业的方式,由三足鼎立走向一统模式,把多个监管机构的各自为政,改革合并组成为一个监管机构,以便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金融监管服务的超市,实行统一、综合监管,逐步统一监管标准,并实现监管标准的充分透明,实现金融公平竞争,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为向全面混业监管做好准备。

2.提高素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改进手段,强化联合监管力度,不断提高综合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大量进入,要享受统一的国民待遇,要在同一标准下实施监管,监管的标准就是国际化和化。而我们的监管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手段落后,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而国外金融机构全部是电脑程序化、办公无纸化、银行、一卡通等。国际金融业积数百年经验,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经营理念,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而我们在这方面,尤其是混业经营监管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和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缺乏足够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商业性金融机构中缺乏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交易工具、保险精算和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的人才,监管机构中也存在高素质人才匮乏现象,前者将会对金融机构本身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而后者则有可能制约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加强联合,实现监管手段的现代化,着手培养一支具有的经营理念和高超管理水平的管理层队伍,以尽早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目前,必须尽快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对各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分工及各自的职责,各监管机构应努力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以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酿成巨大的金融风险。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业经营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我国金融业加入WTO后带来的各种挑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目前,世界金融集团化已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各种形式的金融集团已成为金融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在积极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监管体制,国家通过立法,修改和完善现行的金融法规,以加强和完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根据我国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应尽快修改和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废止与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防止钻法律空子的投机违规行为发生,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条例》、《信托法》、《期货法》、《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规定》、《保险资金运作管理办法》等法规,适当调整《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扩展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空间,拓宽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渠道。分业经营目前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但当综合化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我国的金融机构在竞争上无疑将处于劣势,因此,我国最终仍将顺应国际潮流而实行混业经营。在这期间,我们应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明确银行、证券和保险通过互相参股等形式来增进沟通了解,明确直接联合,即由最高金融管理局特许或降低经营限制直至制定新的法规,使投资银行直接并入大商业银行,为日后建立综合经营的金融集团打下基础。同肘,要通过法规明确界定控股集团(或集团总公司)与附属公司以及附属公司之间的法律和经济关系,严格限制银行向集团总公司及其他附属公司的放款或其他形式的资金融通,以有效控制银行的金融风险,保护广大存款人的权益。从法律上确定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法律保障。

4.创造条件,加以引导。三大监管部门应鼓励银行、证券、保硷经营部门的相互融合,在各个领域密切合作,加快制度的建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企业间一浪高过一浪的购并浪潮,呈现出巨型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新的特点。金融购并不再是简单的同业合并,而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跨行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特别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表现出强大的势力,加快了国际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我国加入WTO后,必然会出现这一基本特征,因此,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强大对手,我们必须减少低层次的竞争,三大监管机构应加强调查,步调一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经营部门实现全方位的合作,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1)加快金融机构的上市工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金融机构资本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应对百货公司式的外资金融机构竞争。按国际惯例,大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一般都是上市公司,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鼓励金融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资金规模,鼓励有效率的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内部的兼并和收购,按市场运作,以有效的资本市场带动我国的实体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调整,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更要鼓励以银行为主体的混合购并和强强联合,以此促进现代金融企业的形成,使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制约和激励机制及服务效率等合乎国际标准,让企业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参与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这样,不但为金融机构直接扩大规模创造条件,也为日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导向进行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创造条件。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4

1 有关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定义。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2)金融监管的原则。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3)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是我国金融体系内部完善的迫切要求,更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规范、实施必要监管,保护国内金融体系,顺利完成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

2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1)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创新。①根据我国金融调控和金融稳定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界定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尽快建立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解决监管主体混乱的问题,理顺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金融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②改革现有的监管制度,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由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加快金融立法,将金融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监管制度创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累积,保证金融体系高效稳健运行。

(2)树立维护稳定与提高效率的双重金融监管目标。随着我国加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业同境外金融机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优势,维护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将不再是监管的单一目标,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扶持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对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在依法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和资源的占用成为实行高效监管的新观念。

(3)利用网络,践行金融电子化监管。实施金融电子化监管对于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降低金融监管成本,扩大金融监管范围,提高金融监管质量,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①提高金融监管的持续性、有效性和全面性。②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管。③实现监管数据的共享。利用金融电子化监管系统使监管过程的大部分工作实现自动化,从而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监管的效益,降低成本。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5

 

 

1 有关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定义。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2)金融监管的原则。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3)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是我国金融体系内部完善的迫切要求,更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规范、实施必要监管,保护国内金融体系,顺利完成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 

 

2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 

 

(1)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创新。①根据我国金融调控和金融稳定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界定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尽快建立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解决监管主体混乱的问题,理顺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金融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②改革现有的监管制度,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由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加快金融立法,将金融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通过监管制度创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累积,保证金融体系高效稳健运行。 

(2)树立维护稳定与提高效率的双重金融监管目标。随着我国加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业同境外金融机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优势,维护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将不再是监管的单一目标,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扶持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对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在依法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和资源的占用成为实行高效监管的新观念。

(3)利用网络,践行金融电子化监管。实施金融电子化监管对于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降低金融监管成本,扩大金融监管范围,提高金融监管质量,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①提高金融监管的持续性、有效性和全面性。②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管。③实现监管数据的共享。利用金融电子化监管系统使监管过程的大部分工作实现自动化,从而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监管的效益,降低成本。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6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122-02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相继暴发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等金融海啸,其烈度之强,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金融危机不仅对金融体系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各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与体系产生一定的破坏。当前我国,以银行为主的资本流通体系和银监、证监、保监会为主的金融监管体系承担了我国大部分金融监管组织责任,那么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机制体制改革,才能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1 金融监管组织的职能与作用

金融监管组织指的是为了帮助国家实现既定的金融管理任务,而设立的可以对各金融机构施加一定指导作用的官方机构的总称。我国经济开放时间较晚,因此金融监管组织的建设方式和完善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国,主要是以银监会为主的监督组织建设。银监会在2003年成立之后,迅速接管了央行的部分监管职能,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原则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与管理。

对于金融行业来讲,金融监管组织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创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操作平台,促进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时预见和防范金融危机,并在危机后利用自身的背景与引导力帮助金融市场的恢复与发展。国际上之前流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以其自身的资本实力来进行背书,这无法支撑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监管缺位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对金融监管组织进行补充与改革,才能确保金融秩序的长期稳定。

2 后经济危机时期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监管组织的适用性法律不完善

根据凯恩斯的相关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存在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监督与管理,因此金融监管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其监督权威与地位。从金融组织的监管职能来看,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应该包括:金融机构组织方面的规范,如:金融监管组织的法律地位、性质、组织机构行驶等;金融监管职能方面的规范,如:金融机构门槛、审批流程、准入与退出机制、运行法则等;交易保护方面的法律。如:确保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我国虽然已经搭建起了金融监管组织的法律构架,但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有的内容甚至已经落后当前的金融发展局势。

2.2 市场化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三大金融监管组织(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行情的作用,但是由于该组织带有行政机构的色彩,因此在市场化的程度上,严重不足。在经历数次大的经济危机后,该机构最大的特点仍然是以行政手段来应对市场变化,缺乏灵活的市场调节手段。对于金融机构的准入、内部管理、资料监督、账目变化等,都缺少严格的监督,因此使得我国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金融监督管理组织体系依旧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迅速转入正轨。

2.3 缺少对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保护

金融监管组织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督部门,其主要运行任务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换而言之,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金融投资者的利益。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机构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规范、盈利能力差距较大等因素,使得金融平台稳定性较低,导致规则内的投资者利益保护较少。当前,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综合金融经营模式发展趋势正逐步加快,之前的金融监管组织凭借类型划分监管对象的监管方式难以发挥作用,导致金融监管“真空区”的出现。极大地损害了部分投资者的利益。

3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完善措施

3.1 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完善各种与金融监督管理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理顺各种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加强对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研究,制定符合经济规律的金融法律法规,增强组织的监管能力了,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如:金融机构破产、风险应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等,为金融监管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增加法律保障。

3.2 建立健全金融监督管理组织体系

根据我国的国庆与金融发展程度,必须加快改革,度过金融监管组织市场化改革的深水期。明确组织目标,转变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效率,增强执行力度,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角度来提升监督管理组织的监管效率。

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监管组织要把之前的防范措施向预警措施进行转变,保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另一方面,金融监管组织要从以往的政府权力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努力实现由行政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

3.3 增加监督制约能力

在当前“一行三会”的监督管理组织基础上,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应该成立一个类似于金融监管协调工作小组或者委员会之类的组织。

一方面,这个部门可以增加对尖锐监管组织的监督,促使其一直维持在一个高效管理的状态下;另一方面,该部门也可以协调市场新增金融服务项目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矛盾,促进金融监管组织对新增金融业务的监督与管理。

3.4 对具体金融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

当前我国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金融行业内,还存在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影子银行问题、金融公司控股问题、保险制度、证券市场、地方政府融资等问题,都需要金融监管组织探索对策,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4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组织,需要解决身份与管理的双重问题。再次,笔者在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只有建立健全一个集微观审慎、分业监管与宏观审慎、系统性风险监管的金融监管体系,正确处理实体金融与虚拟金融之间的关系,稳步提升金融监管创新程度,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对金融危机风险预测,才能真正实现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7

引言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为全球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也让人们认识到危机总是会终而复始地发生。但是危机的出现将会引发变革,促使改进,因此金融危机的出现不是否定了整个金融产业和技术,而是促进人们对金融产业的一次反思。虽然我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重创,这并不代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就是全面的,是优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其他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反而更应该加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以此才能确保监管的高效有力,进而为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一、改善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主要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的全面管理、经常性检查和监督,以此确保金融机构合法稳定地经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而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管主要是指对金融业的外部监督和管理。金融监管是金融业发展与规范的重要保障。金融监管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涉及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同时还包括监管功能、理念、目标和手段等[1]。其中作为金融监管体系核心的当属金融监管体制,它主要是指对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其体制的变化将会引发监管功能和效率的变化,而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金融监管体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一国金融市场势必会组成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会逐渐增多,跨国金融集团也会不断涌进我国金融市场,并得到发展壮大,除此之外,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一国的银行或者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对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影响。由此可见,加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确保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就十分有必要了,也就是说,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加强本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善和完善。

二、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充足的金融监管立法完备度。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例如《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等,但是在当前这个新时期,我国金融行业得到深入扩展,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得以实现,而针对这些方面的金融监管法规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管理,使得在立法过程中往往只靠量了自己部门的利益和权限。同时,我国在金融监管立法理念、法律法规以及执法程序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国家,所以这些方面有可能会给国内外资金融企业带去一些不便,也会给走向世界的国内金融企业带来一些困难。

2、缺乏全面、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目标、内容和方式。我国金融管理目标就是在保障国家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的同时,进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确保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保障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目标的多重化和综合性,使其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同时也抑制了金融监管功效的充分发挥。而且这一目标和金融监管的实际实施,也主要针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合规性检查信贷规模控制,没有从金融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入手,形成各监管部门独立明确的监管职能。

在金融监管内容和方式上也存在重市场准入、重现场监管、重合规性监管,轻市场退出、轻非现场监管、轻系统风险监管的问题,就以缺乏具体可操作规范的市场退出来说[2],当金融机构暴露风险,“一行三会”只能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金融风险的化解,这不仅会违反市场规律,反而还有可能加大金融风险。而我国主要采取的现场监管的金融监管方式能够有效发现金融机构的隐蔽性问题,但是由于风险监管不足、随意性大、非规范性大以及重复检查等问题,使其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管。

3、缺乏一定的金融监管信息透明度。我国金融监管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导致金融监管信息缺乏透明度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三会”监管信息系统处在分割状态,缺乏监管信息共享,因此在全面监管含有系统风险信息也没能得以实现;金融监管信息的定时报送机制降低了金融监管信息的收集效率;金融机构虚报。隐瞒数据屡次发生;在审查金融机构报表和资料上也缺乏真实性等。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改善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措施

1、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在金融监管体制中,金融监管机构不应只关注微观事项,也做不到事事都能洞若观火,而是应该坚持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进而才能对金融业快速发展所发起的挑战作出迅速反应和应对[3]。该原则虽然这与审慎监管原则相差一个限定词,但是两者所蕴含的监管理念却是不同的。虽然审慎监管是近百年来银行监管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系统总结,但是宏观审慎监管这一新型的监管模式,它更注重于整个金融系统的整体性风险,它将各类金融机构组成一个整体,通过实际GDP来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进行衡量,进而保证金融系统不会因为问题金融机构所带来的负面冲击而产生不稳定现象。而且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实施,是在继续推行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得监管更为全面。但是考虑到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平衡问题,还需要政策制定者将宏观审慎监管植入到微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中,以此降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减少风险产生的社会成本。并且针对实际国情,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机制和全球平台,在该机制和平台上进行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的评估,并协调各国内政策。

2、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只有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才能为金融监管的实施创造更好的环境,因此需要加强金融立法和执行力度,以促进相关金融立法的准确实施和落实,同时根据现存的新成立监管机构权责以及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关系等问题进行对应法律法规的全面规定,进而保证金融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需要经过全面规划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以具体明确分配各监管部门的权与责,并消除监管空白和重叠等问题。并针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问题,加强金融结构准入制度的健全和完善[4],保证制度的科学合理,进而确保金融监管的有效和高效。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打破“三会”泾渭分明的格局,进一步保证我国金融监管的全面、有效。而针对金融信息不透明、信息失真和假账等问题,则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公开监督加强金融监管信息的透明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善和完善是实现高效有力金融监管的必然措施,也是实现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要认清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发现当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才能在坚持宏观审慎监管原则的指导下,落实各项有效措施。(作者单位:哈尔滨银行大庆分行)

参考文献:

[1] 唐虹.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8

金融衍生品结算的监管体制主要包括监管对象、监管机构、监管依据和监管活动。监管对象主要是金融衍生品结算活动,包括对结算机构的监管和对结算行为的监管。监管机构包括行政监管、自律监管和司法监管。实施这些监管的机构主要有证监会、交易所、行业协会、工商、审计、银行监管机构、司法机关等。这些机构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衍生品结算活动进行监督。监管依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自律组织的行业规范,监管必须依法进行“法无禁止即自由”,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监管机构无权随意管制,否则可能抑制自主的商业活动。监管活动即上述静态的监管因素在动态中发生作用的过程,例如,结算机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自主向监管机构申报材料,监管机构的主动检查,监管机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结算机构的申诉等。上述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逻辑上比较完整的、静动态结合的监管体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模式基本形成了由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和各期货交易所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并确立了中国证监会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

这个体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监管的法律授权仍显不足

主要是《期货交易法》迟迟未能推出,而原有的《证券法》在衍生品交易和结算方面的规定几乎缺失,从而导致政府层面对金融衍生品结算的监管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持,形成一定的监管法律风险。

(二)监管缺位

由于法律和制度建设的滞后,某些金融衍生品领域的交易结算没有被纳入监管范围,这方面主要存在两大漏洞:一是涉外期货交易和结算,比如所谓“期货工作室”引导的境内投资者参与境外期货交易;二是金融领域内部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在涉及多个行业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结算存在监管真空。

(三)监管越位

中国证监会对下揽权过度,对行业内部管理过于微观。一方面表现为期货行业协会缺乏证监会的有效授权,行业自律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表现为证监会对交易所经营领导层的任免。如《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规定:期货交易所理事长、副理事长由中国证监会提名;总经理、副总经理由中国证监会任免。这样就把交易所变成了证监会的行政附属机构,造成交易所和证监会的风险监管职责不清晰,弱化了交易所的职能。

(四)宏观管理手段以中国证监会行政手段为主,期货业协会自律管理手段不足。

(五)三级管理体系之间的职能划分不明确,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密切。

(六)作为市场监管第一线的交易所的内部风险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有待增强。

二、借鉴成熟市场经验,以监管理论为指导,完善现行监管体制

(一)成熟市场的经验

考察成熟市场各国做法可知,一方面,衍生品和基础证券合二为一的监管体制,由于适应了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推崇,英、德、韩等国家监管体制的日趋集中正说明了这种转变;另一方面,“政府――行业协会――交易所或结算所”三级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突出,交易所或结算所与会员之间的自律管理得以有效实施。而这些方面正是我国目前监管体制中的欠缺之处。

(二)监管理论的指导

各国学者对政府监管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亚当・斯密主张政府只需要当好“守夜人”,到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公共利益论主张政府有必要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修正负外部性和分配不公,进而增进社会福利;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以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斯蒂格勒等人(芝加哥学派)的利益集团论以及夏特夫的监管俘获论等,又对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和能力提出了质疑。

20世纪80年代后,以斯蒂格利茨为首的经济学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推导出政府管制经济的必要性。

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无法同时消除的现实下,适度监管的主张又应运而生,认为只有适度监管才应当是政府驾驭和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笔者认为,上述理论的适用性必须结合一国经济和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个因素来考虑,而不能简单地移植成熟市场的经验做法。从我国情况看,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历史很短,属于典型的新兴市场,目前,无论是各级监管者还是市场从业及服务人员和机构,不仅监管经验缺乏,而且法律意识淡漠,随意性较强,投机意识较浓。在此情况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国内现有的监管体制。

1.继续坚持和完善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建议在《期货交易法》的制定过程中,仍要坚持这一原则,继续授权“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负责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统一监管,增强法律授权的力度。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9

金融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要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不断的完善。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快的变化速度以及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因此加快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然而金融市场本来就具有不完全市场的特点,同时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系统性的风险会由于其内生的经济资源错配而不断的累积,最终可能会全面的爆发,所以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谨慎。

1.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的经济背景

2.对金融监管机制进行完善的机遇

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该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的步伐,积极地采用混业监管取代现有的分业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不应该以企业所属的行业为根据进行监管,而是应该以产品的性质为根据实施监管。应该将一个具有明确职责的机构设置出来,从而能够对宏观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并且对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予以有效执行。只有将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明确地设立出来,才能够对金融经济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监管权力系统进行有效地集中,才能够保证对监管规避和监管套利予以有效的规避,并且做到全面的监管,同时要对监管机构的层次进行尽可能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监管系统的灵活程度以及反应速度得以极大提升。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经济政策支持与金融监管制度准备之间的配合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10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与我国现阶段县域金融的深入发展不同,我国县域金融的监管体系存在职能发挥不到位以及监管不全面的情况。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更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为了稳定县域金融机构,提高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同时进一步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构建县域金融监管体系同时促进县域金融监管体系的良性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县域金融监管的现状

1.机构设置不完善,监管缺位

县域金融机构主要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的各个分支机构、各县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联社、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代表的新型县域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其他机构这五类共同组成的。

目前,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窗口的指导以及金融服务功能,虽然其中也包括一小部分的监管职能,但主要是核查制度的相关执行情况,并没有相关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是否合规这一方面的监管,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对各个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银监会主要负责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管。但银监会在县域设置的机构办事处多数都存在着人员过少、对法人单位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县域又存在着众多的保险机构,导致监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县域金融机构在长期处于这种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必然存在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2.监管法律不合理,权责不清

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依靠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地方政府三个监管机构。但是在这三部分的监管机构间存在着监管界限不清晰的问题,相互之间的监管权责也不够明确。同时,对于新型小微型企业的监管方面也存在着漏洞,有目前缺乏法律依据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工作缺乏配合。县域的监管部门缺乏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规范的体制,出现了多头监管和监管空白等严重的问题。

二、完善县域金融监管的措施

1.制定和完善扶持县域金融体系的长效政策

县域金融监管体系的对象是县域金融体系,只有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才能使金融监管有章可循,一个规范的县域金融体系是制定金融监管体系的意义所在。农村经济是没有发展完整的市场经济。应从政策根本上弥补其中的不足。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现阶段还无法做到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或者是金融机构自身的社会感来解决农村的金融体系问题。

在政策上,首先,可以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适当降低贷款政策等方式降低县域财政负担;其次,加大财政方面的奖励和补贴制度,扩大财政奖补的范围,延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向补贴费用的期限,提高位于金融薄弱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的补贴比例。最后,拓宽县域资金贷款的资金来源,改进农业方面的贷款管理,适当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鼓励政府将社保基金、公积金以及医保等存放于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中,增加县域金融体系的资本。

2.加强县域金融机构的监管治理

为了对县域金融体系实现全面监管的目标,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通过合理分配监管资源,运用完备的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方式等,全面实现县域金融的监管。

在监管方式上,针对县域金融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布置监管网点,在实际监管方面,完善监管系统,同时加强县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建设,使得县域金融体系能够完善的对县域金融体系进行监督,同时使县域农村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准确的上报监管数据,把握县域金融机构的管理和建设,最大可能的减少监管指标数据与实际监管过程中的实际风险的偏离度。

在县域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方面,应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定位,理顺相关上下级之间的联动机制,合理增加监管力量,改善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严守监管底线,促进县域金融协同发展,同时维护县域金融体系的稳定。

监管水平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县域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收费制度,同时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工作,提高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和配置效率,实事求是地考察当地的物价水平和其他定价因素,科学的核定费用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人民银行、保监会、银监会等机构之间的协调监管,提升监管有效性,为县域金融监管提供必要的支持。

3.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监管的外部环境

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很多外部因素,比如宏观经济对策、公共金融的基础建设、市场现状等。这些外部因素都对金融机构是否能有效监管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各监管体系的问题出现在缺乏法律依据、信用结构建立不完善以及监管范围和职责出现交叉等方面。

应首先完善县域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监管部门作出适当的授权。建立健全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县域金融体系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相互协调,从而明确各个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边界,防止出现职责交叉和监管真空等现象的出现。加强县域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完善评级制度和信用体系,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的发展。

三、结语

虽然我国目前的县域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在监管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有效的控制县域金融的风险,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对县域金融设立监管机制,真正做到有力监管,预防行业违规行为,还能对县域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监管。除此以外,还应该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监管的外部环境,保障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完善一系列的监管方向和监管内容,适当调整监管法律法规,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监管质量。将监管的有效性对策与金融监管的实际相结合,是推动县域金融发展的根本途径。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例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金融业经过艰难的体制和机制的探索与改革,不仅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体系,而且还成功的度过了加入WTO对外开放的5年过渡期。但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金融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要求,在金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金融监管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应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正视金融监管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建立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这是实现我国金融体系的和谐与稳定、实现长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金融监管理念

金融监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密结合金融业实际,把握金融监管工作规律,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要通过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为谁监管、监管什么、怎么监管”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改进监管提供科学指导。

1.1 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重视市场机制的理念

如何确保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除了法律和制度上的要求外,在这里强调以下三点:首先,制定监管目标必须和金融机构的商业目标保持一致、协调。其次,监管措施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促进优胜劣汰,抑制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最后,要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与规范性监管转变。

1.2 金融监管要改变目前过度的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

目前我国存在着严厉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抑制金融创新的状况。可是金融创新是时时会发生的,这一点甚至不因监管部门的规定而有所改变。只要市场有需求,存在赢利空间,创新产品就一定会被开发出来,所以抑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采取疏导的办法,理解创新,理清创新线索,促使监管目标和创新目标一致。

1.3 建立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的问责机制

在我国行政管制色彩比较浓厚的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行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科学的监管措施应对监管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考虑,只有监管的预期净收益达到最大时,才是理想的监管强度。因此,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尽快对监管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监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监管措施才能够实施,同时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2 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加快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功能健全、安全高效的资本市场,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1 进一步完善中央监管机构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金融行业自律、社会公众监管四个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

健全金融监管主体系统,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建立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为主、金融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督相配合的立体式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体系。督促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实际,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控建设。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协助监督主体,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威慑力,督促各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2.2 完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中央监管的协调机制

金融危机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因此,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就显得日趋重要。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更好和更紧密地监管协调和合作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