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区域卫生管理

区域卫生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3 14:38:05

区域卫生管理

区域卫生管理例1

(一)区域基本概况。

*市地处浙江中部,东邻*,南毗*,西连*,北与*、*接壤。全市总面积10918平方公里,市下辖二区四市三县,146个镇(乡、街道),4828个行政村,372个居委会。20*年末全市总人口454.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5.01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8.2%。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36亿元,人均GDP23302元;地方财政收入124.34亿元;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5387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516元。

(二)卫生资源状况(以下数据未注明年份的均为20*年资料)。

1.卫生机构。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4家(不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等)。其中:综合性医院39家,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12家,护理院1家,卫生院(含独立核算的分院)281家,门诊部27家,采供血机构3家,妇幼保健院10家,专科疾病防治院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家,卫生监督所10家,医学科研机构2家,在职医学培训机构7家。国家、集体医疗机构385家,占88.71%。联营、私营的医疗机构数39家,占总数的8.99%。

2.卫生人员。全市共有卫生工作人员22*3人,其中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等)有工作人员20781人,包括卫生技术人员16945人,占81.54%;管理人员1209人,占5.82%;其他技术人员860人,占4.14%;工勤人员1767人,占8.50%。每千人口卫技人员3.73人;医师7766人,每千人口医师数1.71人;注册护理人员(含助产)5134人,每千人口护理人员数1.13人;临床医护比为1∶0.66。卫生院的卫技人员数占24.10%。

3.医疗机构床位。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2428张,每千人口床位数2.76张,其中医院床位10497张,占83.33%;妇幼保健院床位478张,占3.80%;卫生院床位1453张,占11.54%。国有、集体医疗机构床位10987张,占87.23%。联营、私营医疗机构床位673张,占5.34%。床位平均使用率71.95%,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平均使用率74.77%。

4.卫生设施。全市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等)医疗资产总值55.95亿元,房屋建筑面积212.22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51.76万平方米。50万元以下仪器设备7550台,50~100万元设备341台,100万元以上设备155台。

5.卫生事业费。卫生事业费(含专项补助)1.9995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2.45%。

(三)卫生服务状况。

1.医疗服务。全市年门诊、急诊量达1379.26万人次。公立医院承担门诊、急诊量占90.72%,其中乡(镇、街道)卫生院承担比例为34.31%。全市年出院总数为28.51万人次。公立医院承担住院总量的88.50%,其中卫生院承担比例为9.22%。2002年,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正式开通运行,提高了急救指挥调度和急救反应速度,更好地发挥了各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和优势,提高了院前急救成功率。

2.卫生防病。通过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了计划免疫冷链系统、疾控机构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有33家HIV初筛实验室,并开展了疫情的网络直报工作,使我市疾病监测技术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全面推行规范化接种门诊的建设,合格率达100%。全市儿童免疫规划单苗、五苗全程接种率连续五年超过95%。全市各类食品卫生合格率、餐具消毒合格率、公共场所各项监测合格率、劳动卫生有毒有害作业单位监测合格率都保持比较好的水平。

3.妇幼保健。全市中心卫生院、县级及以上医院均已达到爱婴医院标准。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62%,住院分娩率99.53%,产后访视率96.69%,高危住院分娩率99.99%,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4.15%。

4.健康教育。全市各疾控机构都已落实专兼职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纵向健康教育网络,在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并把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创建考核。

5.采供血服务。20*年起,我市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于无偿献血,成份输血率达到了98%。

6.科研教育。全市获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项,市厅级56项。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10项,省中医药创新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9项。*年起不断加强了在职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举办了7期在职研究生班,大力开展了初级卫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社区护士和社区医生岗位培训及全科医学知识普及工作,同时开始实施了乡村医生两年一次的在职培训工作。

(四)居民健康状况。

1.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5.81岁。

2.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5.83/10万。

3.婴儿死亡率为6.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00‰。

4.恶性肿瘤发病率176.29/10万,脑卒中发病率40.43/10万,冠心病发病率2.*/10万,糖尿病发病率16.95/10万(疾病监测点资料)。

5.全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00.93/10万。

6.全市居民死因顺位: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恶性肿瘤死亡比例最高,占总死亡的27.71%。

二、主要卫生问题与趋势预测

(一)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根据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消耗卫生资源、对人均期望寿命影响、对经济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分析,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1.急性、慢性传染病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20*年全市肝炎、肺结核、淋病、麻疹、痢疾、梅毒等六种传染病发病率高达391.14/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56%,对居民健康构成很大危害。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HIV阳性从*年4例上升至94例。

2.恶性肿瘤成为我市第一“杀手”。据20*年监测,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全市居民总死亡人数的27.71%,发病率为176.29/10万,近5年患病人数有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三种疾病死亡占到了60%。

3.损伤与中毒较为严重。由于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城市交通与建筑发展迅猛,就业竞争激烈,居民精神压力较大等原因,我市居民损伤与中毒的情况较为严重。损伤与中毒是5岁以下儿童的首要死因,占38.3%。

4.新生儿疾病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指标。早产与出生低体重、先天畸形、围产期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减寿年数有重大影响。

5.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有待提高,精神卫生问题较为突出。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并结合全国和我省部分地区的流调资料推算,我市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达10%。

(二)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居民的经济收入影响了有效卫生需求。据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表明,城乡居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为41.5%,在未就诊的人群中,有32.4%的患者是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就诊,与1998年调查的结果相比城市居民由于经济困难未就诊所占的比例上升了15个百分点。患病住院自己要求出院的为29.7%,其中因经济困难自己要求出院的占61.1%。

2.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影响了卫生服务公平。虽然卫生投入和卫生资源总量在增加,但对公共卫生投入增加不明显。各级政府卫生投入的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卫生院资金补助仅占总投入的28.7%,农村卫生的建设资金尤其缺乏,卫生资源过多流向二、三级医院,呈现“倒三角”状况,城乡之间的卫生服务差距并没有明显的缩小。

3.卫生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对医疗服务尤其是医院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体制不完善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与控制医疗费用的矛盾突出;预防保健经费占卫生事业费还不足30%,预防保健机构建设与承担防治任务的矛盾突出。

4.医疗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未能得到全面覆盖,投入不足,运行机制欠完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短缺,以及双向转诊机制未得到健全,导致病人不能合理分流,未能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造成大医院拥挤不堪,看病难而贵的问题仍较突出。

5.人才问题仍然困扰卫生发展。人才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全科医生、预防保健人员、护士短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技人员,特别是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素质偏低。

6.卫生信息化工作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信息网络,缺乏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与有效利用。

三、发展规划

(一)总目标。

围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规划总量,控制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的策略,到2010年,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健康基本需求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三大中心”、“五大体系”建设,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公共卫生网络,以三甲医院为龙头,三乙二甲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门类齐全,建设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培育*内第三个医学副中心;人均卫生资源、卫生设施标准、技术发展水平、队伍结构层次、经费保障程度、国民健康指标等方面在浙江中西部处于领先水平。

(二)主要健康指标。

1.人均期望寿命77岁。

2.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

3.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

4.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具体目标。

1.卫生资源配置。

(1)卫生机构设置。

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设置应按区域范围、人口密度、人群健康状况等因素,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合理布局。重点围绕我市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和公共卫生中心建设进行合理设置。严格控制城市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适宜发展专科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基层预防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及急需的卫生服务机构。市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新设25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在县(市)城镇范围内,不再新设10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十一五”期间,有1~2所医院达到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水平,有4所医院达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水平。所有县(市)第一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水平。有1所中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有1所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水平,3所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水平,3所中医院达到二级乙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水平。有1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妇幼保健院水平,3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水平。有1所精神病院达到三级乙等精神病院水平,1所精神病院达到二级甲等精神病院水平。建成1所传染病医院。

——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

龙头医院建设。*市中心医院和*市中医院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建设、高级人才建设的基础上,使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成为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的龙头医院。

骨干医院建设。*市人民医院、义乌市中心医院、东阳市人民医院、永康市人民医院、兰溪市人民医院、广福医院、文荣医院及其他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坚持办好优势科室的前提下,全面建设临床、医技各科室,到2010年,建设成为“医疗硬件设施优良、优秀医务人员集中、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的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的骨干医院。

专科医院及诊疗中心建设。*市人民医院的生殖中心,*市第二医院的精神、心理、老年专科,*市第五医院的皮肤科,广福医院的放疗中心,文荣医院的儿童医学中心,眼视光医院的眼科等,到2010年,在浙江中西部应达到学科领先水平。

惠民医院建设。*市本级依托*市中医院建立市惠民医院,各县(市)根据要求设置一所惠民医院,解决贫困群众的就医问题。

——公共卫生中心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基层网络,基本完成市、县两级疾控中心的建设任务,并配备基本装备。

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市区基本完成建设;各县(市)人民医院建成符合要求,具有收治一般传染病和疑似烈性传染病隔离观察能力的感染性疾病科。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基本完成市、县(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所和县(市、区)以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

急救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市急救指挥中心的基本建设,各县(市)建立一个分中心和符合要求的乡镇急救站,构成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

中心血站建设。完成基本建设,装备达到新规范的要求。县级不再设置独立的采供血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网络建设,*市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标准。

——社区卫生中心建设。

在城市,每个街道办好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个社区(居委会)设立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农村,集中力量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卫生院及若干所卫生院分院,并逐步改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通过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按照服务人口与半径,在中心村和500人以上的一般行政村建设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同时进行优化整合,并逐步改造成社区卫生服务站。

(2)卫生人力配置。

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力,参照《*卫生资源配置指导标准》和《*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编制配备和经费保障参考标准》,按适当比例配置。其中医疗机构行政后勤人员,三级医疗机构不超过18%,二级医疗机构不超过15%,一级医疗机构不超过12%。

(3)医疗机构床位配置。

医疗机构床位主要依据人口数量、患病率、收治率及病床使用情况等有关指标配置,床位数计算按正规床位为准。国有床位以单个机构计算,要有90%以上的床位用于基本医疗服务。全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按每千人口3.1床计,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占配置数的20%左右。各县(市、区)应明确单个医疗机构的床位配置数,凡要突破床位配置数的国有医疗机构,其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两项指标必须优于省内同等医院床位的平均水平。

(4)卫生设备配置。

仪器设备的配置应遵循“技术适宜、资源共享,与机构功能和规模相适应,以及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列入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大型设备实行配置证制度,凡未获得配置证的机构,不得配置大型医疗设备。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装备按机构建设标准执行。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标准和办法按*乙类大型设备配置管理办法执行。

2.农村卫生工作。

深化“多湖模式”的内涵,在继续抓好农村卫生“三化”建设的基础上,以“健康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完成“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费用保障体系、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四大体系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异,提高农民对疾病的抗风险能力。采取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依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载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保障,基层卫生设施建设为基础,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

(1)继续在全市开展创建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活动和“健康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全市基本达到“健康新农村”建设标准,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2)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巩固在90%以上。

(3)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认真实施以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卫生服务、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4)中心集镇卫生院示范化建设。到2010年,有5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省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的建设要求,并逐步提高,创建省级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农村卫生院200强)达到20家。

3.预防保健工作。

建立健全与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相协调的预防保健工作体系,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遏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升的趋势。

(1)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80%以上,农村70%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0%以上,农村60%以上。

(2)免疫规划:0~7岁儿童建卡(证)率98%以上,单苗、五苗合格接种率95%以上。

(3)疾病控制: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60/10万以下。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法定传染病漏报率低于2%。

(4)卫生监督:农村卫生监督执法覆盖率95%以上,食物中毒报告查处率达100%,餐饮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85%以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发现与报告率达100%,现场处置率100%。

(6)妇幼保健: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以上,高危孕产妇管理率98%以上,住院分娩率99%以上,妇女病定期普查率60%以上,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5%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0%以上。

(7)爱国卫生:农村居民饮用安全自来水比例90%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80%以上。

4.科研及人才培养。

到2010年,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3个,省级中医重点学科达3~4个,地市级重点学科(专科)达到25~30个,并建成特色专病专科20~25个,有1个学科具备部级重点学科的水平。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HIV确认实验室各1个。医学继续教育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以适应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需求,到2010年全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率达到90%,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90%,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率达到85%。

5.卫生信息网络建设。

以“卫生信息网”为架构,以卫生公用数据库为基础,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社会公众服务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卫生科研教育信息系统提供综合应用平台,形成上、下互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区域卫生规划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辖区卫生工作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及时研究解决卫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财政投入、土地使用、队伍建设等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卫生工作指导,协调督查,确保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进一步完善卫生经济政策。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卫生投入和政策保障体系,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不低于当地当年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有所提高,到2010年达到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的5%以上。要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重点落实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医疗服务补偿政策,各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精神卫生、采供血和医疗急救等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房屋修缮等发展建设支出,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合理安排;公立医院的发展建设支出、离退休人员费、重点学科建设等,由财政给予定额补助。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和农村卫技人员的岗位培训。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征用土地、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有关政策,参照公立学校的政策执行。

(三)不断创新卫生发展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和适度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推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公立卫生资源以计划配置为主,非公立卫生资源以市场配置为主,城乡统筹,区别发展。在严格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确定的目标、严格界定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性质和功能的前提下,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现有部分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建立社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也可改制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源重点应投资专科医院的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责权明晰、富有生机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使其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内涵与外延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和质量、规模和效益、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四)积极构建健康保障体系。

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定点。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跟踪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动态投入增长机制,创新筹资模式。完善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办法,不断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探索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构建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型医疗救助体系,设立政府救助基金,加强惠民医院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医疗救助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步推进。

(五)全面实施依法管理。

各级政府和卫生、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通力合作,认真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卫生发展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推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职责,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和健康相关产品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规范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要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努力促进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六)深入研究解决重大卫生问题的对策。

根据我市卫生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实现区域卫生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优先发展的策略,重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拓展健康教育工作,全面促进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保健水平的提高。二是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现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益”。三是加强重点疾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加强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等传染病以及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要切实提高疾病监测预警水平,认真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疾病的社区管理模式,认真研究降低婴幼儿死亡率的对策与措施。四是大力发展重点医学专科,坚持科教兴医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科研与合作,加速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进程。五是加强中医中药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市中医院及*名中医馆龙头优势,努力推动市、县两级中医院协调发展。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建设一批拥有中医药核心技术的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区域卫生管理例2

第三条城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城区水域的环境卫生,有权制止和举报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五条城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实行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六条市建设局负责城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协调和检查工作,负责城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域划分,负责制定环境卫生整治计划及检查验收标准,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交通局协助做好城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釜溪河老新桥至金子凼闸堰河道水面垃圾、漂浮物的打捞工作。市水利农机局协助做好城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釜溪河双河口至金子凼闸堰河道清淤、清障工作。

第七条釜溪河双河口至金子凼闸堰沿岸滩涂、边坡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别由自流井区、大安区、沿滩区政府及高新区管委会负责。釜溪河双河口至老新桥河道水面垃圾、漂浮物的打捞工作由大安区政府负责。

旭水河艾叶堰至双河口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别由贡井区、大安区政府负责。

威远河*段廖家堰至双河口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由大安区政府负责。

第八条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各区执法分局、高新区执法大队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第九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城区水域倾倒垃圾。

第十条在城区水域河道内经营、管理船舶(含趸船)、码头和闸堰等设施的单位,应当制定保洁制度,配置保洁和粪污收集的设施、工具,收集废弃物、粪污向指定的地点倾倒。

第十一条城区水域沿岸滩涂、边坡的住地单位、住户,应当将收集的废弃物、粪污向指定的地点倾倒。

第十二条在城区水域河面及沿岸滩涂、边坡范围内活动的个人,应当维护环境卫生,不准乱丢果皮、纸屑和包装袋(盒)等废弃物,严禁随处便溺。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并视其情节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乱丢果皮、纸屑、包装袋(盒)、动物尸体、内脏等废弃物和随处便溺的,处以50元以下罚款;

(二)乱倒渣土、垃圾和粪污的,对违法个人处以10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单位和经营者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涉及环保、海事、航务、水利、市政等行政管理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十五条辱骂、殴打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人员或者阻挠其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

区域卫生管理例3

本文基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理念,以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卫生管理为主题,探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卫生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对于当前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区域卫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整体政府理念与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通过专业化、结构性分化、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部门的运行效率,但是分工和专业化却带来公共服务中的碎片化和部门利己主义,从而引发公共部门对协调的需求。作为21世纪公共服务改革最具鲜明特征的整体政府理论,强调制度化、经常化和有效的跨界合作以增进公共价值H,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同利益方的通力合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整体政府以合作的跨界性为核心特征,以实现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多元整合的组织结构、追求整体价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成为当代政府管理的一个新模式,是西方基于对公共管理的反思和批判而形成的新型政府管理理论。

区域公共管理是以区域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解决特定区域内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而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现代治理的社会活动。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_定区域内多个经济主体互动影响进一步加深,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相互合作、协同处理跨界问题成为普遍的选择,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桎梏摒弃狭隘的行政区行政的种种制度缺失,建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以城市圈(群)为主要形式,为了实现区域的整体利益,构建城市圈(群)间的政府合作机制是关键。整体政府为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

二、卫生一体化及其现实意义

卫生一体化是整合特定区域内各地区、各层级、各部门的所有卫生资源,围绕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通畅性和协作性的卫生体系目标实现,而设计一系列有关卫生服务筹资、管理、组织、提供等方面的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健康产出、增进卫生系统绩效1保障区域卫生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卫生改革模式。

卫生一体化不是卫生体系某一层面的一体化,而是一个区域内整个卫生体系的一体化,是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概念。首先,卫生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体现为卫生体系功能的一体化,是卫生系统运行过程中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卫生服务的主要职能活动间的协调。其次,卫生一体化在中观层面表现为组织机构的一体化,通过组织机构间、医务人员间的协调和合作达成。再次,卫生一体化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连续的、协调的卫生服务提供,是最终个体层面的患者服务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具体体现在患者接受不同类型、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卫生服务时,服务间的协调和无缝隙,也即医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等不同卫生服务间的有机衔接;基层医疗机构、二级、三级医院等不同层级卫生服务机构间服务的各尽其责又通力合作;个体在接受分属公立、私立、第三部门这些不同部门组织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时服务的连贯、通畅。卫生一体化实际上是通过宏观层面功能的一体化,有效整合各部门各层级卫生机构的资源,通过卫生组织和医务人员间的协作,最终实现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过程。

卫生一体化是修复卫生服务碎片化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理想策略w,能缓解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因而成为各国卫生改革的核心内容nw4],也是未来卫生改革的一大趋势气。

三、卫生一体化需要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一)我国传统的行政区行政对卫生一体化的制约

近些年,我国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各种城市圈层出不穷,这些城市圈的出现一方面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卫生一体化的发展;另_方面也对政府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传统的行政区行政以条块分割为特点,有明确的地方政府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尽管这种封闭式的行政区行政管理模式与我国的条块经济管理体制结合,曾取得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的良好治理绩效D6],但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圈的出现却使得诸如异地就医之类的公共问题具有了跨行政区域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与政府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产生矛盾。这种单个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困境迫使区域内政府间加强合作,通过消除行政区域的政策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来实现社会发展上的互惠共荣。

(二)目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体系的局限

目前的卫生行政管理体系仍沿用我国政府传统的垂直和水平双重管理模式,水平管理体系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其所属各职能部门间是平级关系,分别对当地政府负责垂直管理体系是由部门领导负责制定和颁布相关规章制度,由中央到地方形成层层管辖的上下级关系,下级部门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对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容易陷入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之中。而且,卫生部名义上拥有和省政府同样的等级,但是管理省级卫生领域官员的权力却在省政府手中™这种人事权的分割也容易带来地方政府忽视整体利益维护的问题。

具体而言,省卫生厅受卫生部的领导,负责本省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面规划,但其下属的各市级地方政府卫生管理部门也有制定本市卫生规划的权力,由于省和市优先发展权有时无法统一,甚至产生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矛盾,容易造成地方政策与省级政策导向冲突问题。而农村处于垂直管理体系的最下层,比城市经历更多的上级主管部门,面临的冲突可能更多。同样,水平管理体系中同级卫生管理部门间也可能由于利益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增加部门间的冲突,而且水平管理体系权力的分散还容易增加部门间协作的成本。以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为例,我国三大医保分属同层级不同的部门管理:职工医保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城镇居民医保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针对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又由民政部门管理,政策间要衔接并轨,需要多部门的协作。而且,处于同级水平管理体系中的各市级卫生主管部门间也缺乏横向联系的通道,使管理链在同层级断裂,不利于资源在同层级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卫生部门本来就是资源依赖型、缺乏资源产出的部门n8],我国卫生管理中的这种格局不利于有限卫生资源的配置,以及区域卫生一体化的发展。

为了满足区域卫生一体化发展需要,提高卫生部门治理水平,提升卫生系统绩效,必须进行区域卫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在卫生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政府的职能和定位,妥善处理好相关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卫生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和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多元整合的卫生组织结构,从而有效地推动卫生一体化的运行,确保整体价值的文化理念在卫生管理中实现。

四、卫生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那么如何确保卫生领域地方政府间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昵?相关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关键,根据目前我国各地卫生一体化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卫生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如下运行机制。

(一)区域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机制

卫生资源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资源形成是卫生体系的一大功能卫生服务的提供建立在卫生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卫生组织的运作实现(见下图),卫生体系的另外两大功能一管理和筹资是连接资源、组织、服务提供的桥梁。由上述的卫生体系框架可以看出,卫生资源是卫生体系功能实现的基础,是联系各地区、各部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纽带。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等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各地区、部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可能各自为政,医疗卫生资源不能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难免会重复配置,从而导致卫生服务的提供最终呈零乱、碎片状态。因此,卫生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在卫生资源配置与管理上做到统这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建立联盟。其次,在卫生资源的使用上做到共享,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如果能够形成一张相互联系的网络,那么提供的卫生服务做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无缝隙对接才有可能实现。这张网络的形成依赖于信息资源特别是患者健康信息网络的建立,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信息库的建设。因而,发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信息收集中的作用,建立网络连接共享信息,是当前实现区域卫生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

(二)区域政府组织、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协调与协作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各专业和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仍然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不同服务机构间的相互联系成为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关键,卫生一体化可从政策层面解决专业分化所带来的卫生服务碎片化问题。卫生一体化的实现必须依托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那么资源如何整合共享昵?合作、协调、协作机制的建立也许是其中最好的粘合剂。合作是在独立的机构间达成有限的协议,协调是独立机构间通过协议的形式采取联合行动,协作是通过制定结构、程序和技能弥补组织机构间、人员间的不同1这三种机制都有助于建立伙伴关系。

在不同医疗卫生组织机构间构建合作、协调、协作关系是实现卫生一体化的最佳工具策略。卫生一体化体现为最终卫生服务的一体化,需要宏观层面的功能一体化、中观层面的组织机构一体化为基础。因此,建立地方政府机构间、医疗卫生组织机构间、医务人员间的合作、协调、协作机制是一体化实现的关键。建立的合作、协调与协作机制可以是实质性的也可以是虚拟性的,实质性的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的构建可以通过成立一个卫生一体化工作指导小组实现;虚拟性的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构建可以通过政府间签署协议、定期召开高层会议实现。同样,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构建既可以通过机构合并实现,也可以通过形成协议或形成战略联盟达成。医务人员间的合作、协调与协作关系构建既可以通过组建跨专业团队,也可以通过临时性不同专业的人员一起工作实现。

(三)有效的区域卫生一体化激励约束机制

区域卫生一体化的实现依赖于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医疗机构合作、协调与协作,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推动和规范卫生一体化的进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仅在各地区存在不均衡,地区内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现象。在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质量上良莠不齐,大量优秀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相对缺乏,农村地区则更为贫乏。要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卫生一体化,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卫生资源的共享,促成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的流动。

新医改后,我国初步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卫生投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移,改变了原来重医疗轻预防保健的倾向;也正在通过制度建设促使人民群众在卫生服务利用上改变原来过多占用大医院资源的现象。但是因为相关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医疗卫生机构还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卫生机构间合作、协调、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使得拥有优质卫生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与其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的动力。此外,因缺乏专门的协调部门或牵头部门,使得卫生一体化工作不能常态化。目前我国开展卫生一体化实践的一些地区只是将卫生一体化工作融入其它工作中实施,这种方式也不利于卫生一体化的有序进行。为此,应在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中建立目标责任制,借助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约束相关组织、人员的行为,这对于推动区域卫生一体化的有效实施十分必要。

(四)区域卫生一体化实施的长效机制

卫生一体化是整个卫生体系的_体化,是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概念,在我国卫生体系碎片化特征明显的现阶段要实现卫生服务一体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建立卫生一体化实施的长效机制,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落实,以保证制度的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卫生一体化探索还是分散性的,有的侧重于在乡村建立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有的侧重于从筹资上建立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有的侧重于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的具体内容现已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但没有全面铺开,要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的卫生服务一体化网络需要综合这些措施,需要围绕卫生体系功能的一体化、组织机构的一体化、卫生服务的一体化分阶段、分步骤地逐层落实。而且,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有赖于将卫生一体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程序严密、执行顺畅的区域卫生一体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保障卫生一体化的有序进行。

(五)有效的区域卫生一体化评估机制

区域卫生管理例4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在看到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可及性差、效率不高、费用增长过快、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文主要对卫生事业管理服务过程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如何提升经济发展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

关键词 ]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50-02

[作者简介] 刘建华(1970-),研究生,现在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计生管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确定了卫生部门在新阶段所承担的重要历史责任,明确了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体现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承担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努力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下面就目前黄陂区的卫生事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1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情况

全区卫生事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卫生工作形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承载新的光荣使命,凝心聚力,务实创新。

①大力破解深层次矛盾是纵深推进医改的必然要求,需要卫生工作迎难攻坚、改革创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我区深化医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将导致多方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必将带来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医改将真正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将不断增大。

②加快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卫生工作完善体系、提升内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黄陂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黄陂改革大推进、开放大突破、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的重要时期。

③更好惠及民生是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导向,需要卫生工作提升水平、优化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效,最终要通过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和服务的改善来体现。

④提高驾驭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推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卫生工作总结经验、创新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与发展全局,不断加深对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黄陂卫生区情的认识,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驾驭卫生事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黄陂实际的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

2努力开创黄陂卫生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医改和卫生“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武汉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区打造武汉北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大有作为的一年。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①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②是拓展基本药物制度。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④探索实施“医疗联合体”模式。⑤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2)实施“四大工程”,构筑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当前,黄陂区卫生工作重点实施和推进硬件提档、质量提升、能力提高、管理促进等“四项工程”,在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中体现黄陂卫生新特色、新追求和新作为,为武汉市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

①强化硬件建设,着力夯实发展根基: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打牢基础设施,改善硬件设施和群众就医环境。支持鼓励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提高医院规模和救治水平,确保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复审,加快推进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加快区人民医院内科楼建设、区中医医院二期建设,完成区120急救中心建设和区精神病院、木兰卫生院、前川卫生院、鲁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迁建工程。全力支持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保健院,完成卫生监督大楼项目、疾控中心、血防医院硬件提档升级。②强化质量管理,着力筑牢发展基础:一是加强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全面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深化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推行医疗安全法人负责制与分级责任制管理模式;二是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卫生监管力度。规范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运行机制,社区(乡镇)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推进覆盖率100%。借鉴盘龙城卫生监督派驻所经验,在黄陂北部生态旅游区再建一家卫生监督派驻所,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立村卫生监督信息员制度,实现卫生监督全覆盖、响应快、规范化。③强化能力建设,着力创新发展优势:一是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办法。引进特聘专家、高层次人才8人,招聘应届专科以上学历38人。评选区级中医名师8人,基层中医名师10名,新增市级以上各学术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10人。启动“卫生管理干部培养工程”,推进首席卫生监督员、卫生紧缺人才及基层复合人才等培养工作。探索建立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全面提升我区卫生管理专业化水平。试点中心卫生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开展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乡村医师适宜技术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率不低于80%。④提升管理水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政府主导,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标准到40元,村卫生室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分配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基本公卫服务绩效考核体系,根据考评结果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向全体市民免费提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巩固“强基工程”成果,着力提高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把疾控机构建成基本公卫项目指导中心,全面承担业务指导、专业培训、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业务。

强化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3积极树立黄陂卫生系统队伍的新形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重要和工作更加复杂,加快卫生系统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活负担,促进稳定的负担,服务概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情况下,混凝心聚力,良好的治理,自我加强压力,努力进取,再接再厉踏上新的征程,群策群力开创新的局面。

①必须加强学习的意识,提高能力。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成果。加强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

②要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概况。责任是付出,是奉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健康是民生,卫生预防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救援,还是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限制经济的发展。

③要强化运作意识,在争取支持上下功夫。卫生事业的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部门就不可能破解难题,办成实事。特别是我们的医改工作、卫生项目建设等,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各医疗卫生单位都要强化运作意识,把运作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多为发展想办法,多向求支持,做到既要敢干,又要会干,变不利为有利、变不能为可能,千方百计把事情干成。

④增强发展意识,整体考虑。当前的卫生工作,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

停滞不前或发展步伐缓慢,都愧对区委、区政府的重托和信任。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把握的状况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工作,坚持抓重点与全面,把握两个头,勇敢的创新改革,突破发展,推动卫生工作。我们需要加强卫生新闻宣传,照顾群众加强安全建设健康、促进和谐稳定的系统。

⑤要强化廉政意识,在树立形象上下功夫。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中央、省、市关于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 结语

在全区上下为建设幸福黄陂、美丽黄陂而努力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振精神,增强能力,胸怀为民之情,恪守为民之责,以务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脚踏实地的干劲,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展示黄陂卫生系统的新特色、新追求、新作为、新业绩,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成武汉北部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幸福美丽黄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吴皓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势下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2]张晓苗.中国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肖伟.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区域卫生管理例5

1、计划与市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伴随着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一些地区片面地将规划理解为仅用计划的手段进行卫生资源配置,过多采用行政指令,完全忽视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规划实施的成效。同时,卫生服务市场不仅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加上我国的卫生服务市场不规范,市场缺陷或失灵明显,因而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在遵循法制规范的前提下,必须合理运用政府规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应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由政府承担责任。

2、供给与需求。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过程,是调整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规模和结构与区域内居民的卫生需求相适应的过程,使供求不断趋向平衡的过程。一些省市从卫生部门出发,采取以供方为主的规划方法,忽视了区域居民对卫生资源的实际需求,使资源配置出现不足或浪费问题,影响了规划目标的实现。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必须要以区域居民的卫生需要和需求为取向,结合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才能实现卫生资源配置较高的技术和分配效率。

3、公平与效率。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首先,要提倡公平和效率的同时改善。根据帕累托最优理论,虽然公平和效率不可能同时提高,但帕累托最优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充分公平或充分效率下,帕累托最优才成立,而目前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并非如此,因此区域卫生规划应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而不应当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其次,在基本卫生服务领域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为全体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使其达到最好的健康水平,并使卫生资源在所有人群中公平分配,是任何国家卫生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基本卫生服务方面,应保证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公平性。

4、控制和发展。从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数量和使用效率来看,县及县以上卫生资源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相应地,一些省市在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采取了控制资源数量增长的政策。从第二、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来看,由于缺乏医疗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医疗需求不足才使卫生资源供过于求。同时,目前出现的供过于求是低质资源的供过于求,而那些高科技水平和结构合理的优质卫生资源仍呈供不应求状况。因此,区域卫生规划应控制低质资源的无序增长,鼓励发展高质卫生资源。

5、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虽然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改革,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立医院垄断格局没有被打破,社会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和相关政策还不够明朗,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还未达到一定规模的背景下,要形成各类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的改革目标差距还很大。因此,以提高卫生资源的技术与分配效率为重心的区域卫生规划,要对区域卫生资源总量、结构作出总体性、框架性的安排。

二、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而区域卫生规划是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规划管理模式。许多省市把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并没有把它作为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来对待。一些地区把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看作是扩大卫生机构规模、增加卫生投人和收入、引进高新技术的机遇,对通过规划调整卫生服务结构、促进卫生资源有效利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作用和导向认识不清。一些地区只重视卫生服务机构的外延式扩大,重视大医院的发展,不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2、卫生管理体制问题。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具有足够权威的规划制定和实施部门,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背景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权威性。长期形成的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卫生管理体制,以医疗机构界线分明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不同的资金来源为特征,以部门分割和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为表现,使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整存在重重障碍。

3、卫生机构多元化问题。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所有制性质呈多元化格局。在没有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而区域卫生规划既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的背景下,各类卫生机构对卫生资源的配置几乎完全市场化,优者未必能胜、劣者未必被淘汰,使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存在冲突。

4、区域卫生规划手段问题。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实现卫生资源的公平与充分利用。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残缺不全以及医疗保障体系滞后的背景下,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患者医疗消费流向的手段,资源即使配置到基层,也难以获得充分利用,而大医院仍然拥挤不堪。三级医院在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明显存在扩张压力和冲动循环,加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同时,在分级财政体制与医疗机构分级管理体制下,政府卫生经费的补贴方式和方向没有发挥引导卫生资源合理流向的作用,强化了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难以改善卫生资源配置倒三角的状况。

5、卫生行政职能转变问题。长期以来,卫生行政部门不仅直接管理部分卫生机构,卫生内各系统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机构职能交叉、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使区域卫生很难形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意识和合力。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对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已轻车熟路,而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进行全行业管理等还存在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如果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尽快转变职能,不能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区域卫生规划难以真正付诸实践。

6、区域卫生规划的法律规范问题。目前,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既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予以保证,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制度,难以从政策指导走向法律规范。理论上看,区域卫生的准人、调整、重组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来进行,但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作为地方政府的文件存在,不具备法律效力。在地方政府首长变动频繁的地区,规划更是赶不上领导思路的变化,甚至卫生规划成了当地改善投资环境的配套措施,规划目标可以被轻易突破。

7、区域卫生规划的技术问题。一些地区在规划制定中不能集思广义,降低了规划的权威性;不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使规划变成过时计划。另外,区域卫生规划涉及卫生发展的主要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认识卫生资源的需求规律、资源配置的客观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规划制定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区域卫生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是前提。首先,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使直接参与规划工作的政府部门尤其政府领导对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要把区域卫生规划真正列人地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次,要在卫生系统内部形成共识,使不同组织、个人能从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和支持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再次,要普及区域卫生规划知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规划氛围。

2、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是关键。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必须要与其它卫生改革同步推进,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改革卫生体制,转换卫生行政管理职能,是实现区域卫生规划成效的关键。改革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重点是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是卫生资源结构性调整和资源重组的基础。卫生行政部门要逐步实现由微观向宏观、由部门向行业、由卫生机构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3、加强组织领导是基础。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是政府行为。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应成立由区域政府领导主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委员会,形成政府负责,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管理与监督机制,并要发挥地方人大的权威作用。卫生行政部门是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责任部门,应成立区域卫生规划常设机构,加强组织与管理工作。

4、区域卫生规划立法是保证。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仅仅依靠卫生政策的指导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与规范。区域卫生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如果不能确立区域卫生规划的法律地位,不能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和任务,不能依法决策、管理和监督,就难以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持续性。要尽快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法”及其配套法规,要把区域卫生规划法律法规建设纳入法制建设体系。

区域卫生管理例6

中图分类号:TN91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14-03

1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必要性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应用计算机先进技术,为人民群众、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保障者、其他相关用户等,提供卫生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解决“信息孤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健康信息再次利用,提高主管部门监管能力和效率,协同医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可及优质的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3月17日提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0年10月,卫生部完成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工程”,即“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

2 区域卫生信息化构成及其功能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由“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构成,即建设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以服务的方式实现数据采集、交换、整合,并提供卫生行业的基础服务及数据服务,从而为居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管理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建立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交换。数据采集内容涵盖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医疗数据、健康档案数据、急救数据、计疫数据、妇幼数据、疾控数据、血液数据、公共卫生管理数据等;数据交换支撑行业内外、区域内外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

(2)公共卫生信息化。

公共卫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整合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区域内已建设和未建设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计划免疫管理系统、妇幼医疗保健管理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等。

(3)医疗保障信息化。

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医疗保障信息网络平台、医疗保障数据中心、建立标准统一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医保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建立安全平台,实现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管理,保障社会成员医疗服务的各种制度安排。

(4)基本药物信息化。

基本药物信息化可以使卫生局统筹监管药品筛选、采购、销售等环节,简化了监管方式。另一方面,各种药品的流向都追踪到每个用药者,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合理。

(5)综合管理信息化。

综合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满足卫生管理机构对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的管理和分析决策的需要,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统计、分析、评估、展示及运行维护,促进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6)健康档案。

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在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厂商纷纷投入健康档案的研究工作。

(7)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建立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实现全国范围的看病无纸化和健康资源再利用。

(8)专用网络。

建设医疗卫生专网,满足医疗卫生业务系统实时传输和安全需求。实现所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的网络全覆盖,深延伸,支持多种方式查询到底(同时保证了疾控网络覆盖全面),并将与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全部移送到医疗卫生专网,通过边界接入放到外网用于对外使用。

3 区域卫生信息化国内外发展

3.1 国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

在发达国家,像美国、英国,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厂商纷纷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研究工作。在美国,最早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社区卫生信息网络为主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探索。现代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热潮以2004年一系列部级的推动活动为重要里程碑,2004年1月20日美国总统George W. Bush在美国众议院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要在10年内为全体美国公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007年开始将进入“青春期”和“成熟期”,目前,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组织数量已经达到数百家。英国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现代化,解决看病“难”等问题的努力也进行了很多年,2003年底到2004年,英国政府陆续与多家跨国卫生信息化巨头签署了为期10年,总金额逾60亿英镑的合同,拟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基础设施,部署一系列应用服务。目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卫生信息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成为欧洲部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

3.2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虽不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卫生信息化不仅关系到社会全体居民健康利益,而且发达国家的卫生信息化为IT厂商创造了巨大市场利润空间,中国卫生信息化市场已经引起众多厂商的关注。

目前,各省(区、市)卫生厅(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满足了正常工作需要,也为将来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区、市)卫生厅(局)按照国家标准建成了标准的中心机房,设有内、外隔离的局域网络。全国各地在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建立了很多应用系统,产生了大量宝贵的卫生医疗信息数据。各地已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约有120个,正在实施的新建系统约40个,规划中的系统约有100个。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运行与管理,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各地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几乎所有地区已经将省级数据共享平台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其中部分地区已经启动该项目建设,个别地区已经建设完成,大部分地区处于规划立项阶段。

目前,上海、北京等区域在卫生信息化方面的有着先进经验:上海市启动“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和居民有效共享和利用健康信息,为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北京市启动了“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北京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3.3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卫生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亟待建立以居民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体系,实现跨业务条线、跨地域层面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将成为拓展业务模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如下问题与挑战:

(1)卫生资源战略规划数据缺失,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2)业务条块分割,亟待资源共享。

(3)缺乏完善的信息标准。

(4)项目建设模式多样。

(5)不同系统独立运行。

(6)业务系统垂直建设的局限。

(7)缺乏资金和人才保障。

4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由于大量遗存信息系统的异构性和标准不统一,导致复杂性高、风险大,也是企业、跨企业复杂应用领域的共性问题。利用HL7、DOP、SOA等关键技术能有效缓解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难点。

4.1 DOP架构

DOP(Domain Operating Platform),称为领域操作平台,是为了解决像医疗健康领域等知识密集型应用领域“信息孤岛”的问题。DOP的技术核心:一个动态建模体系和两个核心引擎,其中动态建模体系包括方法学,实现技术,工具软件,应用软件框架等,两个核心引擎包括领域概念物理引擎、领域概念描述模型MDT、一系列核心功能和服务模块,如图1所示。

DOP的领域动态建模体系,也简称为MDT(Meta Data Type)建模是DOP的创新技术之一。MDT建模体系主要由模型引擎、MDT建模及模型管理服务、MDT建模工具软件(MDT Designer, MDT Browser)等构成[4]。

4.2 HL7

HL7全称是“Health Level Seven(健康信息交换第七层标准)”,是在所有卫生服务领域中,特别是提供门诊与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即医院)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HL7标准主要着眼于解决出现在第7层通讯软件和硬件的功能应用等级上的问题,从而适用于运行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中不可兼容的软件和数据结构之间的通讯。HL7的目标是促进卫生服务领域的信息交流,为卫生服务计算机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标准,消除或显著减少用户界面程序和所必需的程序维护,提高医疗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HL7信息传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信息(Message):HL7共归纳了84种信息类型(Message type),每种信息类型用于定义信息目的和用途,每条信息由若干消息段组成(如ADT表示入院、出院和转院的相关信息);

(2)消息段(Segment):HL7共有110个消息段,每个消息段由到组数据字段(Data field)组成,每一消息段都有相应的名称,用于界定其内容或功能。如,Message Header(MSH),Event Type(EVN),Patient ID(PID), and Patient Visit(PV1).消息段分为:必须、可选、可重复三种类型;

(3)字段(Fields):是一个字符串。字段须定义其位置、长度、数据类型(HL7共有利于3种数据类型)、选择类型、重复性;

(4)表(Table):分为HL7标准表和用户自定义表两种。其中HL7标准表(118个)为HL7规定必须使用的表;用户自定义表(185个)为HL7推荐使用的表。

4.3 SOA架构

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其原理是将不同的单元封装成不同的服务。服务构成了SOA的功能块,能被,可以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或被其他应用程序所使用。

在一个SOA架构下,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业务功能的服务而不是直接调用业务对象的函数。服务层向客户端提供封装了业务逻辑的黑盒子。SOA的基本原则是某一层只能与相邻的层次进行通信。这样可以降低一些与客户端应用程序请求和响应需穿越复杂对象模型所导致的复制性,同时分离组件的职责,为故障容错、简化修改维护工作、有效管理错误提供了方便[7]。

SOA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可重用、松耦合、定义的接口、无状态的服务设计、基于开放标准。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使用SOA时,要保证提供的服务是符合HL7、DICOM、CDA等国际和业内统一的医疗规范与标准,所以连接平台的任何一个终端系统都可以以规范的方式使用这些服务,而平成服务和功能后要对业务逻辑进行封装,从而为居民开展医疗业务协同、卫生服务联动和健康管理。

5 结语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居民提供持续高效的健康管理,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卫生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为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工具,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健康信息再次利用。事实上,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很多挑战,例如标准体系缺乏、信息采集和利用流程不够规范,我们只有对这些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有关对策才能更好地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为实现现代化城市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Z].2009-05.

[2] 樊小玲.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

[3] 陈刚,白尚旺,党伟超.基于HL7标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

[4] 李华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J].中国数字医学,2008.

[5] 李磊.探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J].广州医药,2009.

区域卫生管理例7

2010年1月,为贯彻落实新医改精神,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12351” 建设工程,即:一个全市的卫生数据中心、两级卫生信息平台、三级卫生信息服务网络、五大业务应用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和一张居民健康一卡通,争取在2015年达到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系统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使卫生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世界一流的目标。

1. 制定标准规范

制定了4个技术规范,4个数据集标准,7个接口标准和6个信息交换规范(见右页表格)。

2. 建立制度,强化管理

制定了《成都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各区(市)县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依托制度强化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通过明确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确保业务系统和平台规范安全运行,提高全市区域卫生数据质量。同时要求把日常管理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严格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建立由业主方、业主方、项目监理方、项目咨询方和承建方组成的项目组,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定期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上制定了《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公共卫生、门诊业务、住院业务流程)管理规范(试行)》;在村站建设中明确了以区(市)县为中心统一维护机构、人员、药品诊断及通用模板的管理模式,建立了《成都市社区(村)卫生站(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管理制度》;在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上制定了《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上传工作流程(试行)》等;对成都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区(市)县卫生信息化建设定期进行督查,制定了《成都市区(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评分标准》等标准。

3. 市、区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依托成都市云计算中心建立了市级卫生数据中心,采集、整理和储存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并通过市级平台进行整合与应用。

市级平台建设于2010年2月开始顶层设计,2012年5月29日完成终验。建立了行政管理、业务协同、健康档案、系统运维功能模块和成都市公众健康门户网站,实现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业务服务,开通了近150个用户,收集了近105万历史健康档案、140多万诊疗人次、近28万份慢性病建卡、52万多慢性病随访记录、27万多体检记录、近10万份妇女儿童建卡信息,已形成近190万份有效电子健康档案。目前,全市已有19个区(市)县卫生信息平台、全市所有的市级公立医院和市级公共卫生单位,约49%的区县级医疗机构和近91%的基层医疗机构等接入了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纵向到底(自上而下打通市、区、医院、社区、村等机构和行政单位),横向到边(覆盖各类地域、各个医疗卫生专业服务机构)的区域平台建设。

此外,全市20个区(市)县有19个已初步完成二级平台建设,并完成与市级平台对接。

4. 成都市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

2009年启动了《成都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2011年10月全市31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完成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适合成都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基本业务+居民健康档案+业务处理模块”的应用模式的建设。此外,根据成都特色增加了全民健康体检、中小学生体检和公共卫生服务包模块,部分地区部署了电子病历和绩效考核模块。一些区(市)县积极整合医疗卫生信息和社保信息资源,建立了集挂号、就诊、检查、计免、保健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居民“健康一卡通”,实时结算报销费用,方便群众就诊。有的建立了区域影像集中阅片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影像图片进行集中阅片;有的搭建了检验外包信息交换平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送检样本试行统一检测检验,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疗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有的通过建立药品管理信息平台,使医院药房基本药物及时得到供给,切断了基层医院与药品销售的经济利益联系。

2010年,全市统一开发的“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由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查询报表、系统管理等组成,已在全市全面部署并推广应用、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卫生管理例8

推行区域卫生规划管理,其核心是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但长期以来,由于行政、行业等多种原因,导致卫生事业发展存在条块分割,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等问题。因此,当前加快推行区域卫生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区域卫生管理是加快卫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各地区的社情、民情和健康需求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要走区域化卫生发展道路;第三,从目前卫生资源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推行区域卫生管理;第四,现行卫生投入的继续盲目性、随意性、不合理性及局部利益的驱动,迫切需要按区域特点来加以调整;第五,卫生事业发展的连续性、法制性、前瞻性,迫切要求从区域特点来加以研究、规划;第六,市场经济的缺陷性,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区域卫生的宏观调控与干预;第七,从转变职能来看,卫生行政部门如何变“管脚下”为“管天下”,变“办卫生”为“管卫生”,变“条条责任”为“块块责任”,这也迫切需要加快推行区域卫生管理。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推行区域卫生管理势在必行。当前,关键要转变观念。首先,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政府领导决策层和计委、财政、规划、卫生等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和理解综合性区域卫生管理是在两种经济体制和两种医学模式转换过程中,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和需要。其次,要树立区域卫生的全局性,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界限,改变卫生计划的旧模式,从“机构叠加式”的传统模式向以区域为规划为单元,以当地居民健康为目标,预防和医疗交叉复合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转化,进行卫生资源区域化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内卫生事业更有序、更协调、更健康地发展。

二、树立区域卫生效益观

1.启动现有资源,调整医疗机构布局:长期以来,卫生机构布局不合理,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综合效益低下。我们认为,要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需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束缚,以群众急需、合理布局、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为基础,提高综合效益为原则,统筹规划。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采取改组、改制、改造并举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启动现有资源,促进卫生资源重组增值。①改组:即重新组合,调整不合理的组织机构,使资源存量优化组合,如我市的卫生进修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与常州卫校合并,既精简了机构,又优化了资源。②改制:即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产权制度,实行行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如我市通过政府行为,将两所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的一所区级医院和一所企业医院分别改建为市级儿童医院和群众急需的专科医院。③改造: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一些群众急需的重点专科,如妇产专科、肿瘤专科从综合型医院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妇产医院和肿瘤医院,使我市的医学专科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

2.调整投资思路,解决社会急需:当前,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注重新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把资源投放的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对需求高、效益好、利用充分的卫生服务引导卫生资源投放的流向,并逐步形成规模服务的格局。二是改变“仙女散花”式的投放形式,集中人、财、物,搞好1~2个卫生事业标志性工程。三是要根据区域内卫生工作重点,调整资金投向。对专科建设、预防保健,要通过横向调整,使资源结构向此倾斜;对农村卫生工作要通过纵向调整,使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切实满足大多数人最基本的卫生需求。四是对区域内带有前瞻性、超前性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有超前意识,应加大投入力度,力争一次性到位。五是以资源共享为原则,对一些卫生部门资源共享的单位或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使其扩大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3.根据区域特点,实施效益调整:首先,要做好区域内卫生服务需求与资源利用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其次,要调整卫生服务结构,着力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档次上下功夫,使人民群众都能获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再次,要以提高效益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活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三、树立区域卫生发展观

区域卫生管理例9

第三条*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是本市水域环境卫生的主管机关,其所属的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各区、县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分工范围内的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环卫局的领导。

区、县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港航监督、海关、公安、港务、航运、船检、卫生检疫、水利等管理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责,协同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施本规定。

第四条任何船舶、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向水域排放粪便;禁止向水域倾倒垃圾等废弃物;禁止向水域扔弃动物尸体。

第五条运输、装卸垃圾、粪便和粉状、轻飘货物的,应有防止散落、溢漏、飘散的措施。

冲冼码头、船舶甲板时,应事先清扫干净,不得将垃圾等废弃物冲入水域。

第六条使用岸线水域的单位,在前至船舶停泊的水域,两侧至使用岸线端点的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区内应做到:

(一)落实水域环境卫生保洁责任人;

(二)设置与垃圾、粪便产生量相适应的容器;

(三)有防止漂浮物流出责任区的措施,并保持责任区内水域清洁。

第七条使用岸线单位的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区的具体范围、保洁要求,由水上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划分、确定,并书面告知各责任单位。

各单位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区的保洁责任不得转移。

使用岸线水域的单位,其陆域环境卫生责任区按《*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区外的水面漂浮垃圾,由水上环境卫生专业作业单位负责打捞清除。

外滩、淀山湖等风景旅游区和临江取水口等重点水域,有关责任单位和管理单位应加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并做好水域保洁工作。

第九条各类船舶产生的生活垃圾、粪便,应委托水上环境卫生作业单位清除,并实行有偿服务。

各*港籍船舶的单位,应与水上环境卫生作业单位签订委托清除生活垃圾、粪便合同。水上环境卫生作业单位应按合同规定做好生活垃圾、粪便的清除工作;船方应主动配合,并须备有生活垃圾、粪便清除记录薄,做好记录,以备检查。

进港船舶在短时内离港或水上环境卫生专业作业单位,因特殊情况未能及时清除船舶垃圾时,船方可将船舶垃圾妥善放在码头上的垃圾容器内,并通知水上环境卫生专业作业单位清除;水上环境卫生专业作业单位接到船方通知后,应及时清除船舶垃圾。

码头应设置供船舶临时倾倒垃圾的容器。

第十条各类船舶产生的扫舱垃圾应自行清除处置,无力自行清除处置的,可委托水上环境卫生作业单位清除。

除回收利用的船舶扫舱垃圾外,自行清除处置船舶扫舱垃圾的单位,应向水上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申报处置计划;水上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在接到处置计划之日起二十四小时内予以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作同意。

第十一条水上环境卫生作业人员作业时,应防止船舶垃圾,粪便散落、溢漏水域。

第十二条凡来自有疫情港口的船舶的垃圾、粪便,应事先经过卫生检疫部门进行卫生处理后,方可委托清除。

第十三条各类船舶、趸船,应设置与粪便和垃圾产生量相适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容器;

国家或本市对粪便和垃圾容器的设置尚无规范的船舶、趸船、必须设置有盖的、不渗漏的、与粪便和垃圾产生量相适应的、方便清除的容器,但十五吨以下船舶的粪便容器除外。

各类船舶、趸船和码头的粪便和垃圾容器应保持完好、有效;容器损坏后应及时修理。

第十四条新建港区或港区改造时,水上环境卫生作业、管理所需的工作场所和岸线,规划、土地、港务等部门应予同时安排。

第十五条对违反本规定的船舶、单位或个人,市和区、县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所属的环境卫生监察队可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向水域扔弃动物尸体的,处三十元罚款。

(二)向水域倾倒、排放垃圾、粪便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处五十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三)在沿岸码头和船舶上进行装卸作业或船舶航行时,货物或垃圾散落、溢漏、漂散而污染水域环境卫生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污物数量大的,按本款第二项规定处罚。船舶航行时有上述情况之一的,港航监督应协助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处理。

(四)未按规定申报船舶扫舱垃圾处置计划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处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

(五)未做好水域环境卫生责任区内水面保洁工作的,责令立即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六)船舶未按规定设置垃圾或粪便容器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非机动船或四百匹马力以下的机动船,处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其他船舶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对违反本规定的船舶,已由港航监督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处罚的,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不再处罚;已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按本规定处罚的,港航监督不再处罚,造成水域严重污染的,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移送港航监督处理。

第十六条凡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情节轻微,主动改正,消除影响的,可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恶劣,拒不改正的,加处一至三倍罚款。

第十七条环境卫生监察人员执行公务时,应佩戴识别标志。

第十八条环境卫生监察人员执法不公,,的,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直至开除。

市环卫水管处应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和监督信箱。

区域卫生管理例10

二、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做法与体

1991年6月我局成立了由局长、局办公室、计财科、医政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局规划办公室,并要求全市各区(县)卫生局和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也都成立卫生规划班子,全面展开了我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制定工作。为了制定好我市的区域卫生规划,我们结合本市的实情,以卫生部“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设想及“本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制定规划的基本依据。为使区域卫生规划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我们向市政府、市计委、财政、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多次请示汇报,征求意见,以便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制定规划过程大体分为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起草规划三个阶段。19引年8月至12月为调查研究摸底阶段。一是采用印发调查表逐级填报;二是走下去,深入市、区(县)、乡(镇)各级卫生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机构现状、群众医疗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情况、发展规划设想等等;三是请上来,召开有经验的卫生管理干部、业务技术专家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制定卫生规划的意见。以上这些调研形式,对制定规划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础材料。第二阶段为分析问题。在前段调查研究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市各级各类卫生单位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析地域特点、群众需求、业务技术人员结构、床位、地方财力、大型医疗器械和基本建设现状等),根据现实情况,找出问题与优势,分析主观与客观因素。从当地疾病谱的变化和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出发,分别确定“规划”中发展的重点、一般和调整的内容。起草规划为第三阶段。我们先起草了《淄博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分,历经10个月时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6易其稿,于1992年4月由市政府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规划纲要”的印发对全市卫生事业发展从宏观上开始实行了控制,如基本建设立项、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和医院分级管理等级申报等,均按“规划纲要”原则确定。“规划纲要”是一个概略性规划,还不能涉及比较全面的、具体的管理内容,因此,在“纲要”指导下我们又制定了10个专题规划,即妇幼卫生、疾病监测与疾病预防、医院与医疗服务、急诊医疗、康复医疗、农村卫生、中医事业、药品监督与设备管理、医学科教和爱国卫生规划。在起草与出台每一个专题规划过程中,都打印分发给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并报市计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利用局办公会、专门座谈会等形式,对每个专题规划进行充分讨论与修改后定稿,到1992年日月.“淄博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包括“纲要”和10个专题规划)印发全市实施。

三、我市区域卫生规划的出台与启动实施情况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全市各区(县)、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分别制定了规划.通过市卫生局规划办公室的统一协调,各地区各单位的规划做到条块结合、市卫生行政部门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放开,有i一十划地均衡发展全市卫生事业。要求各区(县)的规划由当地政府印发实施,对市属医疗卫生单位的规划要求做到有文字规划、有规划图和规划模型(或砂型),并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和市计委、规划局、卫生局盖章认可.使“规划”既有权威性又有可操作性,还可避免单位发展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今后即使单位领导人更迭,也都要执行已确定的’.规划”。截止1992年底,全市5区3县和16个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按上述要求完成规划的区(县)单位占80%以上。今年各区(县)、各单位的年度计划即是按照全市区域卫生规划总目标分期实施的具体计划.因此,可以认为,我市区域卫生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了。四、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体会

(一)首先要解放思想,统一对制定区域卫生规划的认识。在制定规划工作的开始,在我市卫生系统就有部分同志对制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要不要搞规划,规划能否执行等问题缺乏信心。我们认为制定与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卫生事业管理发展的方向,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做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四方面工作之一。这是一项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措施,其本身就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由卫生主管部门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实现卫生全行业宏观管理,提高区域范围内卫生服务的整体效能。至于规划能否执行,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和认识的统一。因此,在卫生系统会议上,局领导多次要求各级领导要以改革的姿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规划的制定工作,并以规划指导卫生事业的发展。

区域卫生管理例11

佛山市首先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方案,卡面由佛山市卫生局与中国银行联合统一设计,按照银行卡管理规范进行发行。佛山市在2012年3月,完成了国家卫生部标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试点系统的建设,同年年底开始试点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佛山市在推行健康卡的过程中采用了试点先行的办法,2012年完成的全市五区首批十二家卫生机构健康卡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大中小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工作,全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业务建设系统内容包括有:佛山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市民健康服务系统。

1. 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

佛山居民健康卡为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身份证为主体,辅助以全市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作为补充和过渡,并兼容二代身份证、市民卡、医保卡等。佛山居民健康卡作为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工具,除了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卡通外,还能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行业实现共享与交互。电子健康档案需具有区域唯一性(每人唯一编号),存放在市卫生数据中心。最终实现基于居民健康卡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索引体系。

佛山居民健康卡由市卫生局集中管理,各医院调用统一管理的系统功能模块。从制发卡、管理持卡人基本资料、卡维护和交易管理等多个层面对市民健康卡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对与卡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进行管理。

该套系统建设完成后,实现了全佛山居民健康卡的实名制推广,利用居民健康卡的卡片介质,实现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卡管理,还包括卡的挂失,补卡,设置黑名单,停用,操作审计,修改密码等功能,使得居民在佛山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区域卫生的协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在保证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佛山居民健康卡也考虑到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在所有的居民健康卡均设置有密码,医生调阅及网上查询均需要密码。

2.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本系统根据卫生部区域健康档案建设的要求,分别采集佛山区域内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记录,包括基础信息以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是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和有力工具,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建立广义的居民健康档案,高效地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对人群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提高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系统内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不仅可以根据健康卡、身份证查询到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医院原有的旧的就诊卡号、医疗内部号、就诊流水号、甚至儿童接种编号查询到个人健康档案。

当居民在不同的卫生机构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系统也可以实现动态建档,即从不同的医疗机构建档,建档人员可以从医院通过诊疗信息建健康档案,也可以通过疾控的计划免疫系统建立健康档案,甚至可以通过血站献血记录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3. 卫生信息标准化管理

本系统对全市医疗卫生数据的采集、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各部门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系统提供健康档案数据的数据字典与应用系统直接对接的功能,当国家新的数据字典,应用系统将自动更新。

4. 卫生业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区域内所有的卫生业务的综合查询、统计与业务监管。根据不同的业务管理条线,各业务科室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科室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管理与监控功能。

通过各业务系统的报表展示,加强对卫生业务部门的激励和监督,增强政策、服务和价格的透明度,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当有突发事件暴发的时候,根据系统提供的血液库存情况,特殊血型人员资料,可以全面了解血液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血液的供给。

同时系统对业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市各种卫生资源的管理,合理分配,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卫生业务协同系统

本系统通过采集的卫生业务信息,进行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联动,让信息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平台的业务协同系统包括但不局限于双向转诊子系统、血液流转、基本信息查询等。

通过对血液流转监控,可以跟踪从献血到医院端用血的全过程。对可能发生的血液传染疾病做出及时、快速判断及相关处理。

对于职业医生资格审查信息,平台通过就诊记录和医生的关联,利用卫生监督部门的职业医生许可的相关信息,对佛山区域内的所有医生进行监控,对于患者投诉的非法行医的人员做出及时处理。

6. 市民健康服务平台

市民健康服务通过在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对业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以卫生网站的形式,动态地公布各种卫生信息。增强卫生政策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机制,为开展市民健康业务服务,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对于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系统也实现网上办公的功能。

佛山市民可以通过平台定制医生调阅其自身健康档案的内容,自己设置哪些内容医生可以看,哪些内容不可以看,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

居民健康卡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应用

佛山市是首家将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综合应用的试点城市,其创新地实现了卫生部对于“3521-2”工程的精髓,通过居民健康卡的应用,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降低居民的医疗支出,实现了高效率的业务监管。

1. 总体应用架构

居民健康卡卡管系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注册服务,索引服务,验证服务,生命周期服务,将卡管系统有机的融合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性,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高度节省了建设费用。

居民健康卡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使得居民可以通过健康卡,实现各个医疗机构的联动,和信息充分共享。

2. 佛山居民健康卡建设模式

佛山卫生局在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和推广中,采用了目前比较主流的银医合作模式来开展工作。

“银医卡”是佛山卫生局与银行合作发行的联名卡,也称“银医合作模式”。这种卡具有全部银行卡功能、可跨行业使用的借记卡。卫生与银行合作,整合双方的系统、渠道和服务资源,银行业务系统和卫生诊疗系统技术连接,双方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协助发卡,联动办理居民健康卡账户激活、挂失、销户等交易,方便客户使用,即在医院现场制卡,当场取卡;协助医院搭建自助服务平台,改进医院就医服务流程;创新各种付费模式,支持客户本地、异地的资金结算;开放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作为医院窗口的延伸,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服务。

这张佛山市卫生局和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联合发行的居民健康卡,同时具备身份识别、健康数据存储、诊疗和金融服务功能。中国银行(银行外联平台、MIS POS系统)与市卫生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居民、医生等可以凭居民健康卡查询持卡人的健康档案信息或处方病历,实现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全市医院共享,并可以通过专用读卡器读取居民健康卡上信息来方便患者异地就医和报销。同时,通过“银医互联”平台,在联网医院铺设自助终端设备与医院HIS系统连接,实现自助挂号、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打印等功能,并在中国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

3.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居民健康卡应用

为了让佛山市民能够很好地使用居民健康卡,在佛山市区域卫生平台上以健康卡做主要识别标识,同时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库也以健康卡为主索引进行数据整合。所以,健康档案调阅及其他使用身份标识功能(如预约挂号、业务协同系统等)全部支持健康卡持卡应用。

对于佛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进行居民健康卡业务系统的改造,主要包括临床系统改造、接口建设、自助终端及各级医院内部系统改造四类。

上图示例举了佛山市民在住院时使用居民健康卡的场景:患者持居民健康卡及时办理了住院手续,通过健康卡银行功能直接预转账或者现金形式,实现了预交住院费用的功能,在医生诊疗和开药阶段,医生通过健康卡得知了患者的以往病史,和用药禁忌等信息,为准确及时诊断和救治提供了信息保障。最终通过健康卡办理了出院手续,恢复了身体健康。

同样,在患者门诊时,居民健康卡同样发挥了其一卡通良好的作用,从门诊预约挂号,就诊,门诊结算,取药,医技检查,到深化治疗,居民健康卡在每一个医疗环节都起到了一个信息媒介的作用,为医生的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健康卡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体系是IC卡应用的安全核心。在省级密钥管理体系建设之前,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参照省级密钥体系进行建设。部级密管系统负责生成部级密钥,省(市)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各类密钥及安全存取模块(SAM)。SAM卡芯片应按照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供应商中选取可满足SAM卡使用需求的芯片商,完成SAM卡生产制作。首发时由卫生部、佛山市卫生局、中行佛山分行成立的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SAM卡生产制作。

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体系除了支持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密钥体系规范外,同时需要支持将来卡中多种应用的扩展。规划将建立市级密钥管理中心和佛山市地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市级密钥管理中心(试点期内代行省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市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负责管理部级密钥管理中心下发的相关密钥并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所需要的应用密钥。对称密钥管理系统以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为地市级密钥管理中心提供地区密钥生成服务。

建设经验

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得到了广泛赞誉,佛山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经走在了全国领先的水平。综合该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覆盖范围广: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仅覆盖医院和基层机构,还包括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慢病院、职防所、皮防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这是目前全国其他地方区域平台没有做到的。

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区域卫生信息标准的落地工作,是在遵循卫生部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佛山作为卫生部的区域卫生资源规划试点城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两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