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9 15:34:17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刘洪波、彭修义、王知津、王子舟等专家学者对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扩散等问题所作的探讨已经相当深人。2004年,由吴蔚慈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学基础》已经将知识管理写人图书馆学教科书,但现有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研究多是分散的、某一方面的个别研究。柯平教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研究进行了整体的、系统的整合研究。它明确围绕图书馆学的全面创新这一目标,从当代知识管理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读了此书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问题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阐述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分析,全面系统地概述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展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前沿,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叙述了本领域重要文献与观点,然后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图书馆基础理论特别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甚少”,这一关键问题,从而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就是为了弥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这一空白点。

第二,理论部分。深人浅出地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将知识学、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知识资源论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馆进行了分析,从知识视角研究了图书馆进化过程,全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深刻影响,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管理进行了比较,阐明了知识管理影响下图书馆员的知识角色,最终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这一主题,揭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基础和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第三,实践部分。探讨如何对图书馆进行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并提供了国内外案例。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设计,讨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资本,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模式,以及图书馆知识资本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战略知识管理的理论出发,阐述图书馆战略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原理。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典型案例分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2

图书馆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知识组织——实践基础图书馆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知识组织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实践基础。图书馆的文献组织实质上是一种知识组织。图书馆内部活动的全过程,都体现出以文献的知识内容为特征,以知识能进入交流系统为直接目的。图书馆文献组织中贯穿着知识组织的思想,体现了图书馆对客观知识的贮存、整序与开发功能,从而形成包括目录、索引、文摘、题录、书目、文献指南等在内的二次文献和包括综述、述评、词典、手册、年鉴、类书、百科全书以及各种知识导航系统等在内的三次文献。国内外图书馆已经开展的一些知识管理实践也有力地说明图书馆正在对知识进行管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技术基础。目前,包括因特网、内部网、外部网,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推技术,拉技术,群件技术,中间件技术,数据仓库,知识仓库,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多维度分析,文档管理,信息检索,工作流,知识共享,存贮结构,联机分析与处理,语义网络,本体(Ontology),知识地图,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在内的许多信息技术都开始应用于知识管理。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正在努力改善对知识的管理。例如,图书馆可利用语义网络很好地揭示知识彼此间的关联,构建内容极其丰富的知识体系;又如,图书馆可利用元数据来进行如下工作:①描述信息对象的内容和位置;②定位知识,促进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发现与检索;③进行语义搜索;④评估知识”。此外,图书馆可把原有的主题法、分类法与网络知识表示语言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知识表示体系,加强图书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可利用内联网与互联网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图书馆对内部员工隐性知识的管理。总之,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对知识的管理成为可能。

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知识所形成的一些基本观点——认识基础人们对图书馆管理知识所形成的一些观点是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认识基础。这些观点包括:①在图书馆定义与起源上,刘迅与黄纯元认为: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来保证和促进社会知识交流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知识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图书馆从产生那天起就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知识积聚便没有图书馆的产生,没有知识的不断发展,便没有图书馆的发展。②在图书馆定位上,现代图书馆是知识传播和交流的中心,是文献信息发射中心,是情报中心。顾敏认为:“不同时代的图书馆,融合了各种不同因素的研究,但其总目标则在于知识的成长。③在管理实质上,蒋永福指出:由于文献的实质是客观知识的载体,文献管理的实质和目的是对客观知识的管理,所以,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活动实质上是客观知识的管理活动。④在图书馆员的作用上,谢拉认为:图书馆员一直致力于为他人的著作分类、编目和编制索引;图书馆员是文字知识的管理者”。所有这些论断都直接或间接地说明图书馆是在进行知识的管理。

知识成为图书馆管理对象的意义它是图书馆实现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系统或者组织、技术、文化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过去许多图书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与理念的影响,一直以来部门设置繁多,重藏轻用,服务方式单一,层次较低,效率较低,致使许多图书馆发展步履艰难,甚至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机制僵化、管理方法滞后造成的。然而,如今知识正在取代土地、劳力、资本、机器设备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知识与人力资本成为主要的竞争优势;知识工作者成为社会的主流;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这种环境变化自然给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图书馆必须以知识为纽带,实施管理创新。

它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不仅仅是信息和数据的管理,也不仅仅是指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是识别有用的、相关的知识,去组织、吸收及综合知识,以及促进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对于图书馆来说,只有明确知识是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才能制定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战略,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框架,建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并最终把知识管理付诸于图书馆管理实践。因此,明确知识是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它是发展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生长点。图书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基于“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学研究不仅可以创新图书馆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结构、研究方法与研究任务;而且可以创新图书馆管理方法与技术,实现“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知识”已经成为发展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作者:吕光远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3

[分类号]G251

无论是最早提出图书馆三要素说的陶述先生,还是先后两次提出图书馆四要素、五要素说的刘国钧先生,他们都把“书”列为了图书馆的一大要素。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书”这一要素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变化,现在一股多称之为“文献信息资源”,它们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于各种载体,是一种显性化的资源,也是人类知识外显的主要途径。

如何开发、管理与使用好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是每位图书馆人必须直面的、首当其冲的焦点、热点问题。200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专门召开了“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截至2011年4月30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的题名同时含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文章已多达1410篇。但诚如柯平教授所说,“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质量并不乐观”,“大量文献仍然处于低层次的重复之中”。直面这一课题,我们就要选取新的角度,才能找到新的学术研究思路与明确的工作思路。显然,图书馆强调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图书馆组织的高绩效。笔者拟采用逆向思维,在确立图书馆组织绩效模型的前提下,倒过来思考绩效模型的各影响因子在知识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1、图书馆绩效棱柱

1.1 绩效棱柱理论

英国顶级绩效管理专家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和迈克・肯尼尔利在2002年提出了第二代绩效测评工具――绩效棱柱(performance pri。sm,PP,见图1)。“绩效棱柱包括5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能力”。

与平衡计分卡相比,绩效棱柱模型在从利益相关主体那里得到贡献的同时,还关注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该模型创新之处在于既强调了利益相关主体简明而直接的取向,又测量了利益相关主体对组织所做的贡献。

1.2 图书馆绩效棱柱模型

“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提供了一种建构途径”。借鉴管理学前沿的绩效棱柱理论的三纬立体空间设计思路,考虑到读者是与图书馆利益最为相关的主体这一因素,我们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图书馆组织绩效棱柱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图书馆绩效直三棱柱模型中有5个面,即读者共建面ADE、基础服务面DEFC、显性知识面ABCD、隐性知识面ABFE、读者满意面BCF。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关联。

2、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型

图2中的显性知识面由4条棱边组成:①DC棱是显性知识面与基础服务面的相交棱,代表为采集、存储、传播显性知识的基础服务与文献保障能力。②DA棱是显性知识面与读者共建面的相交棱,代表图书馆引导读者贡献的显性知识量。③AB棱是显性知识面与隐性知识面的相交棱。通过AB棱的连接,图书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实现了相互贯通与转化。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定义为“知识组织棱”,代表图书馆的知识组织能力。④CB棱是显性知识面与读者满意面的相交棱,代表读者对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显性知识的满意度。

柯平教授曾呼吁:“要努力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型,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实现组织绩效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最大程度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的过程。“图书馆作为从事知识资源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必然要实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战略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图2不仅代表了图书馆的组织绩效,也可以作为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立体模型予以提出。

2.1 模型反映了图书馆显性知识链活动的基本环节

“知识链是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所形成的知识流网络”。显性知识链是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主体。一个成功的模型应能表明显性知识选择、显性知识创造、显性知识内化和显性知识外化的全部过程。显性知识链首发端于EF棱,获取文献信息。可用于基础服务的馆藏文献越多,EF棱越长,文献基础服务的空间越大。而后,其沿基础服务面向DC棱拓展,实现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在DC棱通过人工或智能的筛选、验证,完成显性知识的析出。接着,析出后的显性知识流在平面ABCD内重组,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再接下来,显性知识流通过知识组织AB棱向隐性知识面ABFE流动,完成知识内化。所产生的隐性知识在平面ABFE内完成交流,最后回到EF棱,外溢为显性文献。

2.2 模型强调了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技术整合

“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支持因素”…,“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就是要从技术上提供对图书馆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过程的系统支持”。从技术层面分析该模型,DE棱表现为支持外部文献资源获取的通道;EF棱表现为支持内部文献资源获取的通道;DC棱表现为支持获取、提炼知识的工具;平面AB―CD表现为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及存储知识的工具;CB棱表现为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AB棱表现为知识组织技术;平面ABFE表现为支持知识应用及创新的工具。不难发现,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服务,贯穿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始终。在模型中,表现为基础服务面EFCD向知识组织棱AB的立体纵深推进。

2.3 模型蕴涵了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动力机制一――知识激励

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现代技术。知识不是信息,信息可以传播到任何地方而传播成本极低,而知识的传播成本,例如专利的购买或者生产诀窍的掌握,成本极大。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人本管理有相似之处:“人本管理或知识管理的核心都是要创建一种机制和氛围,使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形成一种集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共建的关键在于激励。因此,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突出“人才激励管理”。

在模型中,DE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显性信息;DA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显性知识;AE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隐性知识;与技术基础服务一样,读者共建过程也贯穿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始终。在模型中,表现为读者共建面AED向读者满意面BFC的立体推进,推进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三条棱边:EF棱代表图书馆内

部提供的显性信息;DC棱代表图书馆内部提供的显性知识;AB棱代表图书馆内部可包容的隐性知识。显而易见,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重点加强对外部读者与图书馆内部挖掘、整理、分享显性知识的激励。DA棱与外部连通,获取读者贡献。DC棱与内部连通,挖掘自身潜力。DA棱与DC棱相交的D点,我们将其定义为显性知识的激励着力点。激励管理是通过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使人的动机产生或加强,并引起动机的行为,它是联结馆员需要与图书馆管理目标之间的桥梁。

2.4 模型体现了知识组织从低级向高级的历史进程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社会记忆系统,全面系统地存贮了社会上绝大部分知识,使知识得到了有序化存贮与积累,避免了知识存在的散乱状态,这本身就是知识组织的基本方式”。知识组织的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可分为4种:①以文献载体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③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④以专家智能系统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在图2模型中,知识组织棱是从A点向B点展开的。展开后的B点越远离A点,形式越高级,读者越满意。“图书馆内部活动是一种知识组织活动”。在模型中知识组织没有被定义为面,而是表现为一条明显突出的棱边,从而确立了知识组织活动AB棱在整个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中的核心枢纽地位。

3、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四大转变

3.1 读者共建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组织方式的转变

2001年拉奥(s.R.Siriginidi)指出:图书馆将经历“从支持图书馆馆员的技术到授权图书馆用户的技术”的范式演变。2002年,斯图亚特与莫兰(R.DStueart和B.B.Moran)指出:图书馆“在用户取向上,由等待用户、员工授权向促进使用、用户授权转变”;“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图书馆服务活动。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这里我们剖析一个既现实又简单的例子,就可知道由员工授权向用户授权转变过程的艰难。为杜绝个别馆员利用工作时间上网炒股、玩游戏,部分图书馆断开了流通部工作用电脑的互联网接口,这样一线的读者服务工作在主要的工作时段被限制在“借借还还”的传统模式。馆员利用互联网所能做的宣传馆藏、挖掘知识、解答咨询、广交读者、组织共建的工作,只好存业余时段,靠着一份自觉、凭着一份热情、为着一份执著,星星点点地向前缓慢推进。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馆员是读者的组织者、知识的导向引航人。惟有放手授权馆员,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才能给图书馆注入活力,找到出路。所以,管理思路不能过于简单,因噎废食,要积极创造条件、重视一线,为馆员与读者主动提供支持技术,让每一位馆员具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愿望和能力。

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是促进双方共同前进的唯一方法,更是推进图书馆工作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不断前行的决定性力量。

3.2 用户满意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管理目标的转变

“未来的图书馆是知识资源中心”。图书馆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书、报、刊借阅浏览的公共服务场所,还应直接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这是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图书馆必将经历范式演变,“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到以信息为中心,最后到以知识为中心”。为此,柯平教授将“设立知识管理职位,经营知识管理项目”列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应当采取的重点突破战略之一。

现代化高水平的图书馆服务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或文献线索,更重要的是直接输出用户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现实的任务,每位馆员都应直面承担,而不仅仅是处在“知识管理职位”的馆员的专项工作。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每位读者都应积极参与,众人拾柴,共建共享,馆员更多的是监督协调,当好组织人。面对这一永无极限的任务,人人都应脚踏实地,不避细小,发扬一点一滴的“积”的精神。

知识管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知识与信息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基础服务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战略重心的转变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一大原则。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以读者为中心来组织服务。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是以室藏文献的直接传递为主要手段的被动服务方式,工作内容主要是上架下架、借借还还的一般,借还图书是一线读者服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于是“借借还还”成了一线服务的同义词。充足的馆藏信息、良好的阅读环境、整洁的架位、和蔼可亲的微笑,是其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模型中,我们不难发现:馆藏信息的充足度只是表现为EF棱的棱边的长度延伸;良好的阅读环境、整洁的架位、和蔼可亲的微笑也完全局限在平面EFCD的内部。传统的工作方式,如果放眼于整个模型,显得十分单薄,尚未形成支撑效应。基础服务要真正形成支撑面,就要求馆员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读者的认知能力,整合人类的认知策略,筛选、标识、析出显性知识,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因此,DC棱是图书馆基础服务的现实战略方向。

应在读者服务的一线,在读者最多的场所,直接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从而使其真正成为图书馆最具活力的一项工作,成为集中体现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窗口,成为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的前沿工作。把服务工作重心从借借还还向参考咨询转移是读者迫切的需要,而帮助读者在信息的海洋中查找所需的知识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第一任务。

3.4 知识创新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知识组织形式的转变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4

知识导航是一个新概念,当前有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在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则很少。由于大学图书馆与知识天然地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以往的大学图书馆管理中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知识导航,但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深入细致地以知识导航促进大学图书馆发展,已是大学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1 知识的剖析——价值链观点

要研究知识导航,首先必须明确知识的内涵。要完整地把握知识的内涵,需要将它和与其关联的概念——数据、信息、智慧进行整体考虑,才能有清晰的认识。

数据是对观察到的事实所作的记录。例如大学图书馆的面积、读者以及知识工作者人数、藏书的数量等,都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资源。

数据经过整理、赋予含义后,就上升为信息。例如大学图书馆的索书记录,集合了许多信息,对研究读者需求来说有重要意义。

知识是在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当经过人的思考,信息被赋予意义后就上升为知识。例如,图书馆工作者掌握的读者阅读动机的知识,是来自于对读者阅读情况的调查,再加上对心理学动机理论的了解,融会贯通而形成的知识。

智慧是利用知识来指导行动的能力,是更高意义上的知识。例如,两个图书馆工作者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一样的,但一个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成效明显高于另一个,这是与该人相关的一种智慧。

但是这种分层的价值链模型人为割裂了不相邻概念之间的联系。如从数据到知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并不需要经过信息这个环节,而是能直接转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通常能从一堆分散的数据中找出供人们决策参考的知识。

事实上,不少学者已经倾向于不采用简单的层次结构描述四者的关系了。如有学者所说,将数据、信息、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进行清晰的层次划分,这是最实用的知识导航方案。有学者将知识价值链总结成图1的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知识价值链有一条公认的主线,即: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另外,还有从数据直接到知识,从数据、信息直接到智慧的几条辅线。因此,可以将知识价值链绘成如图2的网状结构——我们称之为知识价值链四边形。

数据到知识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通过人们的推理、关联是可以产生知识的,如众多数学定理都是这样产生的。

信息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信息和具体个人相结合,可以产生指导其行动的智慧。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如网上购物,通过搜索需要的某类商品,相关网站上可列出众多同类商品的信息,购物人可以直接分析这些信息采购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数据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反映到具体个人那里,与其个人知识相结合,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与个人相关的智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价值链四边形的三条辅线表明了价值链上不同层次对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间存在跳跃式转化的可能,但并不是说这些对象间的转化不需要借助于其他对象。事实上,他们是离不开促成这种转化的主体——人的,而人是联结这些对象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是离不开已存在于主体中的其他对象的。

在上述四边形的内部,还有两条螺旋线,一条是从智慧到知识到信息的螺旋,表示从智慧到知识、信息的转化关系。事实上,人类知识的积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可以记载的知识、信息而不断流传;另一条是从知识到信息到数据的螺旋,表示从知识到信息、数据的转化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可编码化的知识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信息、数据,得以分析和利用。正如彭特·赛德马兰卡说,“你为管理、控制或是获取知识所作的努力越多,它就越可能变回信息和数据。

知识价值链的这种网状关系,符合知识导航的基本特征,利于信息、知识在组织间的快速传递。事实上,在知识导航的知识服务模式下,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网络化的,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最佳佐证。言下之意,新时期大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就要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2 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必要性

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就需要大学图书馆员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识别,向读者提供知识导航式的信息服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拦截“垃圾”信息,如何分析、鉴别、选择信息,如何引导读者有效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进行知识导航式的信息服务应该深思的问题。

具体讲,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明显益处可作如下表述。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刺激相关人员使用知识——提升大学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价值——增进大学图书馆的效能与形象。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进相关人员对专门技术的了解——更有效使用知识——在资源使用上节省运作的成本。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加知识分享与创造——较快速的决策——较快速的反应——促进相互关系。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快速的知识更新——对于需要什么知识有更清楚的了解——更有效的个人发展方案——更快速地实现目标。

一句话,知识导航的作用就是通过知识的开发、利用、共享等一系列工作,使读者从文献中汲取知识信息,再通过读者的思维,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3 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架构——价值链视角

关于知识导航的理论架构,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关注组织活动(过程观),二是关注信息技术(技术观)。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强调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导航的基础,能将知识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合适的人员。

在这里,我们以“组织活动”为基本出发点,从管理过程角度来分析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的一种可行架构,如图3所示:

该架构可用一条主线、两个循环、两条辅线、一个核心来概括。

一条主线是指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服务智慧的价值链。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从基础管理开始,通过基础管理活动的完善,增强图书馆的组织能力,促进大学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知识传播的完成,在良好的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分享、科研等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提升大学图书馆的竞争能力。这是一条从基础管理到服务智慧层层递进的价值链。此价值链的四个环节——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和服务智慧都是知识导航的重要内容。

两个重要的循环,一是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基础管理的循环,另一个是创新管理——服务智慧——学习管理——创新管理的循环。第一个循环中,良好的基础管理工作促进知识传导目标,而学习能力提高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反过来又促进基础管理,如此循环,实现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个循环中,知识创新是服务智慧的助推器,而服务智慧不但是提升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还能更加有利于大学图书馆将知识传导目标提升到新的高度,知识传播目标的提高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

除了上述一条主线、两个循环外,两条辅线分别是从基础管理到创新管理的价值提升以及从学习管理到服务智慧的价值提升。这两点也很好理解,即良好的基础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基石;良好的知识引导常常能导致服务智慧的直接出现。

推动大学图书馆知识价值链循环的核心是知识导航,如上所述,大学图书馆围绕知识的上述四项活动都以有效的知识导航为支撑,知识导航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

上述四个环节中,基础管理一般包括图书馆组织设计、图书馆人员管理、图书馆制度、图书馆文化、科技支撑等方面,体现出知识导航要求管理加科技两条腿走路。学习管理一般包括读者教育、图书馆馆员培养等,体现大学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创新管理一般包括知识分享、科研管理、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等,是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基础。知识服务智慧一般包括知识应用、服务业绩评价等,是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5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其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继承性和创造性。继承性可使人类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储备,创造性可使知识创新不断发展。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通过知识创造、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以引起和推动图书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一词是由彼得·德鲁克最早于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提出。它有两重含义:一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二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不仅包括编码信息,更重要的是包括指导我们行动和最终做出决策的隐性知识,即未编码信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认识过程信息的使用者——人。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拓展与深化,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管理领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升华。它注重对隐性载体——人的管理,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挖掘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和“团队力量”。

1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知识管理旨在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核心是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源泉,是测量与评估知识管理有效度的指标和依据。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构成了知识管理的3个重要环节,对萌发、实现创新思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工具和手段。

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知识管理则是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综合决策并实施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创新。它不仅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管理,而且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逻辑性地创造出知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它强调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即知识管理使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保障。知识管理需要由制度创新来支撑。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既重视对图书馆显性知识(馆藏书刊资料)的管理,更重视隐性知识(馆员头脑中存储的智慧和经验)的转化与发挥,以达到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知识利用的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本管理,其直接目标是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

2图书馆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主体

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图书馆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的主体。馆员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要实现馆员向知识馆员的转化。知识馆员是指既懂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又懂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及相关知识,并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复合型馆员。知识馆员包括4个层次:a有知识管理意识的图书馆领导核心层(最高领导班子或领导者)。核心层的成员要拥有图书馆知识创新的意识、图书馆学习的意识、图书馆人才的意识。b负责图书馆全面知识管理的馆长或者是受委托负责全馆知识管理的知识主管。知识主管要具体负责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努力促进图书馆知识应用(包括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要在技术培训、知识组织、组织建设、图书馆知识共享文化的培育等方面起领导作用。c各部门的知识管理负责人。他们应担负起本部门知识管理的责任,努力促进本部门的知识应用,从而共同促成全馆知识管理水平的进步。d基层知识工作者。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工具,运用自己的知识生产知识产品、改进知识服务,他们要具体负责本人的知识工作,运用自己的知识,促进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向知识工作转化,并努力提高知识工作的水平。

根据图书馆知识创新的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培养3种类型的知识馆员:a管理创新知识馆员。具有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知识,负责图书馆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管理工具方面的创新工作。b技术创新知识馆员。具有图书馆技术方面的知识,负责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操作技术、软硬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工作。c市场创新知识馆员。具有图书馆市场方面的知识,负责图书馆资源采集、信息(知识)服务、信息(知识)产品营销方面的创新工作。3类知识馆员都应具有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5个知识环节(如图1所示):

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管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转化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3.1知识的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3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3.2知识的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

3.3知识的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3.4知识的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3.5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4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编码化

从知识管理的内容特点来看,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编码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进行存贮和交流。隐性知识包括经验类、意会类知识,它是人们在长期工作中累积而得到的,集中存贮于员工的脑海里,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难于编码化。据统计,隐性知识大约占知识总数的90%,经过编码的显性知识所占比例不到10%。正如知识连线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杨(RonYang)所说:“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正由于隐性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和做好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编码化工作。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需要组织和个人具备丰富的经验、技巧、判断力、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隐性知识由于自身特点,则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知识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表达、传播与共享的平台,使存在于个人头脑和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能够充分地表述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通过这种共享的平台不断地实现组织知识创新。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知识转换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个人的隐性知识是组织内部创新的基础,组织的基本功能在于为创造个人的生存、发展空间提供环境和条件,使得基于个体的隐性知识流动起来,并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产生互动作用,在组织内部得以扩散、增强,加快知识创新的进程。

5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6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管理过程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应用的过程。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有的知识资本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强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这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它将知识管理视为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服务、传播,以直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过程。

(2)从图书馆的组织属性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注重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促进图书馆的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功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具体理解,前者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图书馆通过走知识服务之路,实现“知识导航”目标,充分体现服务的价值和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升华;而后者强调对人的管理,尤其是重视对人的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既是管理的过程,又是管理的方法,既具服务功能,又具管理功能,是新型管理与深层服务的高度统一体。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从显现方式来看,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是信息上的金字塔,因此,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源更加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2.2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不仅重视显性知识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而且注重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人类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暂时还无法清楚表达和沟通的抽象概念体系,比如个人的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因此对隐性知识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特征。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主要分为采、分、编、典、流,所操作的对象是已经格式化的显性知识,对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尤其隐性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

2.3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其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可以实现。目前,我国各类型图书馆正在积极发展联机编目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典型代表。各个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展,以形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通过网上信息服务,提供各自的网上信息服务等手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上,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对数据库技术、文献检索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实现合理组织,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图书馆工作的知识性使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成为可能

知识管理的运作流程环节为:知识的创造与整合、知识的加工与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而图书馆的工作环节为: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共享、利用。工作环节颇为相似。

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交流中心。现代的知识管理理念,注重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也就从根本上和图书馆的工作目标”知识共享”相吻合。图书馆既要把编码化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又要不断将不同质、不同量、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信息进行科学的组合,引出新的含义和新的效用来。这就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2信息技术工具的采用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有资源存储数字化、资源传递网络化等特征,它的建设为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才能有效地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参与以知识为内容的组织管理。只有建立起网络化的资源传递渠道,才能实现对客观显性知识的快速传播。所以,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网络环境,可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对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

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如: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而基于人才的知识管理也涉及到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馆员之问的交流与协同工作等目标,其实现通常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相应的配合,如:数据仓库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工作流技术、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所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复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五个知识环节(如图l所示):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4.1图书馆的知识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三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4.2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等。

4.3图书馆的知识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4.4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4.5图书馆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沟通系统、仿真系统及网络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机互动系统等有效管理工具,它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于一身,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其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异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

而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总体的技术框架,这样将各项知识管理技术综合起来应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知识管理是个多层的体系结构,它由不同层面上的技术组件构成。

5.1Intemet和Intranet

位于最底层的是Intemet和Intranet网,它由平台服务、网络服务和分布式对象模块组成,这一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知识管理系统的传输支持。以Intem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子光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光纤通讯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知识共享的程度。

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在Intemet/Intranet上,能够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以信息流驱动业务流。可以从分散存储在数据库、hatemet/l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里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

5.2数据库和群件系统

数据库和群件系统构成了这一结构框架中的第二层。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包含历史的数据集合,它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它存贮了组织通过各种来源所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以及现在数据,将它们整合起来以便于管理和分析。群件技术是支持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为工作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类技术。目前常见的群件产品有Loutus/IBM公司的群件软件Notes、Novell公司的Groupwise和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5.3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在整个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知识检索功能以及知识地图。

5.3.1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

系统使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将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和分散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一同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面向发展的数据分析技术,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对大型结构化数据集进行探查,可以发现有用的知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搜索引擎是人们在网络上查找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从国外的yahoo、Google、Altavista到中国的新浪、搜弧、中华网等,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基于技术原理搜索引擎可分为三大类型: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Catalog和元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技术的提高依赖于人机界面交互技术、关联式的综合搜索及智能化、个性化、结构化的搜索等。其关键问题是在保证找到最全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信息的关联性。

5.3.2知识检索功能

知识检索功能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推动。一方面,从“语义上”推动知识检索,利用数据抽取、语言分析、主题词表、词义网络、分类组织体系、Ontology等相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协作”推动知识检索。专家在协同环境下参与实现知识的检索。

5.3.3知识地图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7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2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

2.1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2.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

2.3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

2.4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2.5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2.6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

3.1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

3.2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3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软件、内部网、工作流程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3.4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3.5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3.6认知,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2]。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4.1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4.2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4.3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

4.4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

4.5合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能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8

1图书馆创新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有三个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以人为核心、以科技技术为工具、达到知识不断地创新。因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知识有着记录及传播的重要作用,把先进的经验及技术记录下来,并且传播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不同的行业及领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竞争力[2]。首先,知识管理要以人为核心,就是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来满足人们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结构优化及提高;其次,以科技为工具,知识管理也需要结合信息化的科技,让知识管理的效率更高更加便利;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不断地创新,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经验,知识管理创新就能把最先进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传播。

1.1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并开发更丰富的知识

传统的图书馆在知识的传播及阅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开发图书馆的电子版本,是充分发挥出图书资料作用的重要方向,不仅可以为图书馆的资料查询及阅读提供便利性,也能不断地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所以对于图书馆的创新管理来说,数字化需要不断的开发与完善,把图书资料中的知识进一步更加充分的开发。在图书馆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这些资料都代表了不同行业领域里的知识,传统的图书馆如果需要充分地调动这些知识及资源是比较困难的。而通过数字化的图书馆建设就能把这些图书资料数字化处理,形成丰富的图书资料数据库[3]。

1.2创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并提供知识的服务

在图书馆创新管理中要不断地创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及水平,如果仅是建立数字图书馆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无论如何创新管理都应该立足于读者的需求,特别是读者对于知识的需求。所以应该在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技术,例如,如何让数字化的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否开发移动客户端等。这些信息化的创新都有利于图书馆的知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形成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1.3图书馆创新管理要以创新知识为基础

图书馆无论是建立数字化的图书馆和开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都要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应该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图书资料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应该以行业或者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基础,不断地创新开发各个领域及行业的知识,通过增加图书资料或者文献数据资料的方式来不断地丰富图书资料。在以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数字图书及纸质图书来丰富图书馆的资料储备,才是创新管理的基础[4]。

2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开始建立数字化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的管理就开始不断地创新,把图书馆的资料充分地发挥作用。但知识管理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并且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创新服务。但当前仍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2.1图书管理信息体系不完善

在图书馆仍然有很多信息化及数字化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及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图书馆对于纸质的图书资料没有及时的整理并形成数字化,让读者不能在数字系统中找到齐全的资料;第二,在资料库中的资料比较多,无法便捷快速的检索;第三,没有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的设备及空间,很多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的设备老化,使用效率比较低,也没有及时地更新及升级。

2.2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技能及职业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掌握不足。很多图书馆中的新设备,例如,很多工作人员对于系统的更新及图书资料的录入能力并不强,而且在工作中对于全新的技术利用也不强。导致部分新购置的资源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出作用,也不能及时地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浪费资源而且不能让图书馆的管理实质性变化。第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不强,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中很少是图书馆相关专业培训或者毕业的专业人士,在工作的创新及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认识并不深,不能很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第三,信息化的基础上信息化的人才没有及时地配置,虽然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数字化的图书馆知识数据库,但不能充分的利用,例如,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读者的需求记录及阅读习惯记录无法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

3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图书馆管理的路径

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图书馆管理的不断创新是图书馆发展中需要不断的完善的方面。这是因为传统的纸质图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知识管理的需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的创新发展。

3.1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创新管理的途径

当前图书馆和信息科技都在不断地发展,而知识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及更新,这就需要图书馆进一步的开发及收集图书资料,从纸质到电子文献的收集及处理都应该不断地推进,形成更加丰富的知识管理,再丰富的知识管理下提高图书馆的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所以提高知识的多元化丰富性是重要的基础,而且在知识管理中要把单一的管理模式形成更加多元化管理模式。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就是提高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向。在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提高对知识处理的创新能力,把知识与知识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当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5]。

3.2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创新管理制度的基石

在新时展中,图书馆需要不断地创新,特别是在管理制度上应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适应新时展的制度。例如,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大量的数字图书技术发展,就可以在图书馆形成更多形式的知识展示形式,引用电子设备如电子阅读器、电子阅览室等不同的形式来满足阅读的需要。也是知识管理的新模式,让新的科技应用到现代的图书馆管理中,实现知识更快地流通更便利阅读。其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及培训,提高自身适应新时代知识管理的能力。

4结语

在新时代,图书馆管理应该不断地创新,提高知识的传播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及培训,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地引进科技信息化技术,并应用到阅读的体验及图书馆的创新管理中。加强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让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并把知识管理的理念更好地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李菲,林橦,于金平.生命周期范式下大学图书馆科研智库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4):72-78.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9

20世纪末以来,源于企业的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逐渐被国内图书馆界所认知并追捧,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在实际工作中,知识管理理论的可操作性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促成因素着手进行分析。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工作人员和渎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为对象,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的管理。其重心是对图书馆所拥有的书籍、报刊、音像资料、数据库等知识载体中附载的知识的管理,是对图书馆所掌握的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创新利用,是超越知识载体形式的对知识信息的管理,是一种需要高度知识水平、知识能力、专业技能的管理…。图书馆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知识,包括知识、信息、技能、经验等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实现了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这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和终极目标。如图l所示。

2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的促成因素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取决于工作实践中的各个层面(或因素),如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用户服务、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建设、知识资源共享与交流等。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指导下,各层面(或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体——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对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利用产生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

2.1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是知识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工作中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普遍遵守和奉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图书馆人的价值观f2J。为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图书馆有必要创建知识导向型文化,以知识的发现、创新、共享和应用为中心,鼓励全馆上下形成对知识愿意探索,持续学习并追求新知识的文化氛围。

2.2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图书馆文化的直接体现,与知识导向型文化一脉相承。知识导向型文化的形成必须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和保障,图书馆可以在已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尝试推行知识共享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知识共享制度分为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识共享两种。内部知识共享制度就是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知识交流和学习制度,如培训、继续教育等,有助于促进员工知识更新,提高技能;外部知识共享制度,如用户培训制度,有助于与用户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巩固他们对图书馆的忠诚度,促进用户服务的升级改进;与书商、电子设备商的合作交流制度,可以共享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扩大知识资源;岗位轮换制度可以促进员工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增加个人知识存量,促进知识交流。

2.3组织结构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将馆内知识资产(包括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知识、信息、技能、经验等)转换为改善服务效能的动力,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和协调,而且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作为其有效运行的载体。实际工作中可以尝试推行网络化结构模式,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实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操作自动化和控制智能化,减少组织层次,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激发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_I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

2.4业务流程

知识管理是一个以知识为导向、各部门整体协调、并行推进的动态管理过程,既要注重知识的收集、分类、储存和利用,又要与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是对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彻底改造,一方面要把“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与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过程,另一方面又要从作业程序、组织结构、员T素质和图书馆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重建,运用信息技术重新配置传统业务流程,适当推进业务流程电子化。 2.5技术基础

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丁具和现实手段。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技术和手段及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的产生、应用到价值实现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撑工具。比如在知识产生、创造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作为知识基础,搜索引擎和数据挖掘就是这一阶段典型的技术工具;新知识产生后,知识库和知识地图成为知识编码的常用工具;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虚拟交流平台,基于推送技术和电子邮件的知识推荐,基于浏览器的信息与浏览都是促进知识流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有效技术工具。另外,数据仓库、群件(用于提供群体协同工作的软件)、文档管理(基于后台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大量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管理的支撑也是很重要的;而集成这些技术工具的技术基础设施自然也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支撑。

2.6资源系统

资源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得到图书馆资源(包括人力和物质)的广泛支持。首先,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活载体和创新体,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和基于知识的价值创造都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其次,是各种资产、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图书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网络平台等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交换机、集线器等技术硬件;员工知识资源积累、知识共享以及书籍、会议设施、音像、借阅服务等各种与知识管理相关的物质投入都是知识管理的必要保证。

3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经验借鉴

图书馆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但目前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实用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应适当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实践经验,以此指导所在馆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本文主要以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事会为例,介绍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3.1构建知识共享型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营造一个不断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氛围,倡导和培养馆员的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精神。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践就是建立在厚重的知识共享文化上。馆员无论从事行政管理、藏书管理、参考咨询还是技术服务工作,均被要求扮演知识管理者这个新角色。这一角色有几重含义:(1)是知识管理开发者,与师生更紧密地合作,共同设计、组织和维护更广泛的数字资源;(2)知识管理集成者。通过整合课程和研究项目方面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为完成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任务发挥更积极的作用;(3)知识管理教育者。向师生传授信息技能,以便他们懂得如何组织、保存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信息资源;(4)知识管理研究者。运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以及新的数字技术,创造新的组织方法(元数据)、检索方法及储存(保存)方法。这四重角色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知识管理团队。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知识共享型图书馆文化,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思想、服务意识和决策程序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营造尊重知识和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可以实践性地举办一些活动,如馆内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班、演讲会等,使员T在交流中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员工个人的智力成果与他人分享,使知识1个体向群体自南流动,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技能。

3.2组织结构优化,使知识管理成为可能长期以来,图书馆按工作职能、业务流程和文献载体形式等划分的组织结构已经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应重新设计并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T作流程,把作重心放在“以读者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开发、信息咨询、知识库、用户培训等项目上,使知识管理成为可能。

2002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进行了结构重组,成立一个用户咨询、研究与信息服务部(IRIS),集成了藏书、咨询、指导、存取和存储等几大功能,将学科专家的专业知识聚合起来,积极参与藏书建设、教员联络、参考咨询、培训指导以及研究和发展项目,帮助用户实现在线借阅、查询的目的。ILLiad资源共享管理软件f1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实现自助服务,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图书馆的所有借出、借人和文件交付,实现日常馆际互借功能自动化;20个分馆全部提供电子馆藏,只要联网,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电子文档和资料;学科馆员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知识管理、参考咨询和教育指导工作。例如他们和新闻学教授、技术专家合作,设计出一个旨在创造和存储学习对象的系统,就一门与学习对象有关的研究生课程进行合作,使图书馆处理新型数字资源的程序得以改进。

3.3重视人力资源,积极推动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新技术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被放置在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事会(NLB)很重视知识型馆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每年花费相当于员工工资预算的4%用于各类员工培训。在NLB不断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馆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信息管理者,馆员要能够预测公众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为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需求,需要对所搜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持续地评估、编辑和整理;作为教育者,他们承担了教育职能,方式包括馆内开设用户基础教育和信息能力培养,馆外举办各种讲座等,为读者查询信息,开展学术研究,使用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提供指导。

3.4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出新服务,吸引更多用户现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对图书馆来说,找到适合本馆发展的技术平台,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却非常必要。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理事会(NLB)开发的E—libraryHub系统,是集目录检索、电子图书借阅、参考咨询等功能于一身的数字化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数字资源和网上服务的需求。

(1)NLB的馆员们根据学校教学大纲收集相关的网上资源,围绕所涉及的课题整理大量的辅导材料,建立专门的学生虚拟社区(SVC),帮助学生在基于课题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2)针对用户在借还书时排队时间长的抱怨,NLB从3M公司购置一批自动借还书机器,使读者能够自己借还资料,既可以节约他们的排队时间,又缓解了图书馆借还台人力的不足。

(3)2002年NLB成为世界上首个全面部署Infra一红外线技术RFID的图书馆系统,带芯片的馆藏超过900万种,涵盖书籍、杂志、乐谱、激光唱碟、数字影像光盘和录像带等,真正实现读者自助借还,无形中拓展了图书馆在线可借阅资料的数量和种类。

3.5重视知识联盟建设,开拓协作型知识管理活动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10

1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述

1.1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现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并由美国的知名国际咨询公司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属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理念下的管理方式创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起源于管理学,知识管理即运用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我国图书馆在管理创新中也应把握集中应用智慧,积极提出一些改进图书馆管控水平的措施。时至今日,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创新和定义上仍然未能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但是目前图书馆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将信息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主要是让图书知识信息和图书知识处理二者之间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图书馆管理在对知识管理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共享。

1.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及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等。图书馆管理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知识在图书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图书馆管理不仅包含了显性知识管理,还包含了隐性知识管理。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出其管理的潜能,将知识资源和对应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对各类知识管理进行合理利用,促使图书馆资源优化最大化。人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元素,图书馆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来实现图书馆水平的提升,将个人目标和组织进行有机统一;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图书馆员素质的提升,使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发展。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推动着图书馆知识的创新发展。知识管理将图书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注重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并达到知识创新管理的目的。

2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图书馆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包含了对知识的收集、识别、整理、处理以及分享等操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满足各个图书馆的知识需求,为更多的读者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整理、存储以及传输信息,使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建立起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的平台,以此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信息时代,图书馆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用户逐渐开始要求阅读多元化知识,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强大的信息帮助,尤其是商业信息咨询变得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图书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当前,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进行知识环境和信息技术革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知识多元化的需求。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组织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并且还建立了知识委员会以管理图书馆。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并将图书馆知识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之中。但是,我国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仍然相当落后,图书馆作为我国信息资源的汇集地,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借鉴他国的管理模式,充分挖掘我国的知识信息资源,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社会推动图书馆建设提供重要动力。

3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保障机制

3.1科学人力资源保护机制

科学的人力资源保护机制主要包含学习机制和竞争机制两个方面。其中学习机制主要是通过学习来造就图书馆员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图书馆可通过馆外培训、馆内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来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学习机制旨在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并以此来激发馆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为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重要保障。竞争机制主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图书馆开展竞争机制非常重要。很多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铁饭碗,致使一些图书馆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知识服务意识,造成服务水平不断下降。因此,图书馆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人员数量调整,并实现岗位的重新规划,以激发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2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质量的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图书馆知识管理应及时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从而不断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质量进行控制的有效方式是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具体做法有:①提升用户反馈意识。用户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对于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②图书馆必须注重信息收集和整理。图书馆要鼓励用户对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内容的收集和整理引起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③图书馆准确处理反馈信息。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对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反馈信息也存在很多的主观性和多维性。图书馆对于收集的信息要进行鉴别,必须做到客观、公正,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还要及时采纳有价值的信息,增加改进措施,对于缺乏证据或失真而不能采纳的意见,图书馆应给予正确而合理的解释。

4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途径

4.1管理理念创新

现代图书馆管理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指挥、有调整以及有控制的手段进行管理,使图书馆可以将资源整合配置,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很多图书馆知识管理革新了陈旧的图书馆管理手段,通过革新知识管理理念实现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整合。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为充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也为提升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打下坚实基础。革新图书馆管理理念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理论与传统管理基础存在着差异。一直以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以理论作为知识管理基础,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则以传统管理学作为管理基础。②知识管理与传统管理的管理对象不同。传统管理主要是对图书文献资料、图书管理人员、设备、费用、建筑以及各类技术手段进行管理,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主要是对信息和人力、财力、知识、技术以及图书馆文化综合形成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管理。③知识管理的侧重点不同。虽然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基本上都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而且图书馆一度沦为事务性信息管理,将图书馆知识管理落到实处才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4.2管理内容创新

图书馆管理内容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主要包括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以及业务管理等几个方面。而知识创新管理主要指对图书馆理论进行创新性管理,以图书馆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对于图书馆管理学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做出革新。现代的图书馆管理业务流程主要以知识流作为主要管理线路,以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知识管理研究中从以前的文献采访、组织和服务逐渐转变为知识收集、组织和服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图书馆为所有人提供更加系统性的服务,在建立起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同时还要满足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共同需求。知识服务管理应帮助读者用户实现知识使用,使图书馆在更高层次上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对用户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

4.3服务工作创新

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长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服务工作创新主要从读者服务和知识服务两个方面着手:①读者服务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主要是在馆藏和日常事务管理方面下功夫,致使图书馆发展中出现很多弊端。图书馆知识管理应全面落实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服务,切实了解读者的信息反馈,将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信息结合起来,收集读者的读书结构、读书倾向等信息,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②知识服务创新。当前,人们对于图书馆的知识性要求较高,因此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也不能局限于传统固有模式,而应该积极进行革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必须加强对现代知识的开发和创新,不断推动新知识的挖掘和发现。知识服务创新必须将原有信息资源和系统知识资源进行综合化、系统化处理,以满足社会对于知识的需求。知识创新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扩展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图书馆知识管理必须结合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这对当代的图书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知识创新管理应积极利用现代管理理念,以读者作为知识服务的核心,充分发挥出信息服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陈亦子.2006—2015年国内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2):13-16.

[2]李迎春.知识管理视角下普通高校图书馆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3(2):50-54.

[3]崔明淑.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祖国,2016(19):91.

图书管理基础知识例11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