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22 15:21:17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1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物理文化的渗透,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进行物理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低下。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灌输,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低下,在一对一教学中往往会紧张,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高中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环境下,使学生产生压抑的情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因畏惧心理,和教师沟通的较少,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2.一对一教学效率低下。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主思考能力,这就导致一对一教学过于沉闷和压抑,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效率低下。

3.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低下。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但是目前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普遍低下,一对一教学也不例外,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物理知识,难免会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低下。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物理文化的渗透内容

1.学习物理历史。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应重视对物理历史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的本源,加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进而深化学生对物理重视的掌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应注重物理文化的启发作用,积极向学生介绍物理家的故事,宣传物理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识,运用物理学家的故事来启发学生,进而坚定学生学习物理的意识。

2.展示物理美学。

首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物理教师应积极向学生展示物理的统一美,使学生深入体会物理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将物理知识的整体与部分相统一,进而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其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物理教师应积极向学生展示物理文化的简洁美,具体讲解物理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物理语言的简洁性,并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物理文化的简洁美。

3.渗透物理思想。

首先,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应积极渗透物理化归思想,使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物理问题时学会将文化转化,归结为常见问题,进而发现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其次,高中物理教学应积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会学生使用数形结合方法解题;最后,高中物理教学应积极渗透分类与整合思想,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进行分类整合,进而探索物理解题技巧。

三、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物理文化的渗透策略

1.把握物理一对一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细致分析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的时机和重点,重视并加强物理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力》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针对性地设计力学教学课件,教师在讲解相关力的表现形式时,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图解的形式,将数据带入到其中,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教师还要让学生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物理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诀窍。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单调物理概念讲解的现状,让物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具直观性,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全欧姆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文化图片和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细致讲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料后,积极主动思考,总结视频中的知识要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物理问题中的疑难点。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对学生不懂的物理问题进行引导式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概念与解题方法,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营造轻松和谐的一对一教学环境。

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根据这些综合因素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一对一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能一味讲解物理知识,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物理文化在高中一对一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领悟物理文化,具备良好的物理思想。教师还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XX定律》时,可以先讲解相关定律的发展史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模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学生只有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文化,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教师只有在一对一教学中加强物理文化的渗透,把握教学的重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重视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建如.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的意义和途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07).

[2]张小平.解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文化渗透[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4(09).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2

1 生物学自主性在以往理论结构上的表现

(1)生物学理论的公理化尝试

生物学具有独特的内容,可建立一个与物理科学并行的演绎体系,这种观念导致了对生物学进行公理化处理的尝试。伍德格尔(j.h.woodger)早在1937年就试图对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进行公理化处理,但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七十年代,在生物哲学界发生了达尔文进化论是否属于科学理论的争论。在这种背景下,威廉斯(m.b.williams)在1970年给出了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完整公理化模型理论〔1〕,它包括两个初始概念、进化的两个公理、有关适应和选择的五个公理、适应度的操作定义,由这些可推导出达尔文理论的一切概念和关系或定理〔2〕。

威廉斯的体系只是直接从宏观上对进化的原始概念和公理的认定,脱离了微观的遗传学机制。还原论者认为,仅仅将进化论改造为演绎体系是不够的,还应当在物理科学与这个演绎体系之间建立起逻辑演绎关系。因此,鲁斯(m.ruse)建议,群体遗传学应是进化论的演绎基础〔3〕,首先应阐明从群体遗传学到进化论的演绎关系,而公理化处理后的群体遗传学体系,其逻辑公理则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然后,再将孟德尔定律作为演绎结果从分子生物学中导出。

在下文的分析中将会看到,分子生物学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演绎体系,并且它与经典遗传学之间存在着逻辑蕴涵上的脱节。这是生物学自主性的一种表现,其根源来之于演绎体系的构建之始,即演绎的公理和原始概念直接来之于生命界,从而独立于或自主于以无机界为研究对象和直观经验来源的物理科学。这种构建过程的合理性在于,人类的直观经验有两大类或两个来源,除了无机界之外,还有生命世界的生命现象。人们无法漠视生命这一独立于无机界的现象或实体的存在,因而它们也成为人类直观经验的基础。

(2)分子生物学中的功能性解释

事实上,在诸如分子遗传对经典遗传学的还原,那一部分不能还原的独特内容,以功能预设或目的性预设的形式出现。

对孟德尔遗传学稍加考察,便可发现,它首先直接从遗传现象和数据中设定了一个生命实体即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接着给予了这一实体两个承诺:第一,它们既可以彼此分离,又可以再组合;第二,它们自身带有某种生物学性质,这种性质是使生物体显示某种性状的原因。在孟德尔遗传学或以此为基础的公理化体系中,不必给予这两个承诺以解释,因为遗传因子在此是最基本的实体。但是,当分子遗传学从实体上将基因与dna片段相对应,或者说将前者还原为后者,随之而来的则必须从dna分子行为上给予这两个承诺以解释,并且只有演绎的解释,才能达到理论还原的要求。

然而,分子生物学对经典遗传学的所谓还原,只达到了对第一个承诺的还原,可以从dna分子的性质和行为来解释遗传因子或基因的分离与组合。而关键是第二个承诺,无法对此给予从dna分子到遗传性状的上行演绎解释,例如,在将性性状与蛋白质相对应的解释中,dna碱基顺序代表了基因即遗传信息,而遗传信息是从生物学功能角度来定义(而不是从dna分子的性质及行为来定义),涉及到与细胞器和其他生物学成分的关系,涉及到与细胞器和其他生物学成分的关系,涉及到转录、合成、生长、发育等一系列过程,即它是从生命整体角度来定义的。dna分子的行为与性质并没有蕴涵遗传信息的概念,因此,dna决不等于基因。在这里,体现了功能性解释的特点;基因的含义有一部分是从这一实体或dna分子在生命整体中所具有的功能这一方面来定义的。人类直观经验之一的生命现象在此以功能预设的方式参预了理论的构建,所以,生物学在理论上的自主性,并没有由于分子生物学所谓的还原而消失。内格尔(e.nagel)、罗森伯格(a.rosenberg)等人把功能(或目的性)解释看成生物学自主性的依据和根源。

2功能性(目的性)、演绎性和理论构建

由于功能预设的存在,使得生物学解释框架不同于物理科学。那么,在生物学理论中,是否能实现一种从功能解释模式框架向演绎解释框架的模式转换,在消除功能预设的同时,又不破坏分子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呢?模式的建立与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相关,通过其构建过程的分析,对于模式转换问题有着莫大的启示。

演绎性解释框架模式如下:

(1)l1,l2,……,lr

解释性陈述或前提

(2)c1,c2,……,ck

━━━━━━━━━━━━━━━━━━━━━━━━━━━━

(3)e

解释对象

其中,l1……lr是规律般的全称陈述,c1………ck是关于初始条件的特称陈述,e是描述单个事件的特称陈述,也就是对要给予解释的现象的陈述。如果e能够作(1)中的全称陈述和(2)中的初始条件的特称陈述的演绎结果,则它就得到了解释〔4〕。这种解释框架实际上就是要对自然现象寻求一种因果性解释:如果条件c1、c2…ck存在,则必有现象e出现。

一个严密的、完美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使用这种解释框架,这已成为一种模式。从物理学到化学,基本上已达到了这种要求。而生命现象的特殊性,如趋目的性,使我们在传统的生物学理论中仍到处采用目的性或功能性解释,特征是以未来的一种既定状态作为当下行为的依据,或以生命现象为整体背景,以组成部分(如分子)对整体所具有的功能作为组成部分的行为依据,因而我们常采用这样的语句:“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如何”,或“……具有使达到某种目的功能或作用”。功能的依据不能仅仅从组成部分本身的性质给出,必须依据整体的状态才能得以解释。〔5〕因此,这一框架与人们寻求自然界因果关系的精神不相吻合。

演绎体系的建立,主要在于规律性全称陈述的建立,即定律、原理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解释的对象先是作为经验基础参预了定律的构建,例如,对无机界实体及其性质的认定,依据于宏观的经验现象和数据,然后,回过头来演绎解释其他现象。既使遇到新的观察事实,它与规律性的全称陈述的演绎结果不符甚至相反,也可以通过修正或证伪的途径,或修改、或重建规律性的全称陈述。证伪,也是“解释对象”参预构建“解释前提”的途径之一。由此保证了演绎性解释框架在物理科学中的有效性。

解释对象,将其看成一个集合,其中某些“元素”作为经验基础参预了理论构建,从而内化于解释的前提。这样的解释前提,再去解释其他“元素”时,可能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演绎的结果与新的解释对象相符,从而得以证实和支持;第二,演绎结果与新的解释对象不符,发生证伪,因而要对理论进行修正,新的解释对象就此参预了理论构建;第三,解释前提的演绎结果,与新的解释对象无关,既不证伪,也不证实。

第三种情况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以此为经验基础,构建新的解释前提。这是物理科学体系中并非存在唯一的解释前提的原因。重要的是,生命现象对于物理科学中的解释前提来说,也正是处于既不证实、也不证伪的境遇。但,第一,它没有参预构建新的解释前提,第二,它也没有作为解释对象:生物大分子行为的结果,只局限于物理、化学领域内,生命的特性似乎游离于分子行为之外。作为解释对象和参预解释前提的构建,二方面具有潜在的统一性,而生命现象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在解释之先作为一个其作用类似于解释前提的目的性或功能性预设。当然,它并不与解释前提等同。事实上,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代表了与演绎框架不同的目的性或功能性解释框架。下图表示出分子生物学理论中同时采用的两种框架之间的关系:

━━━━━━━━━━━━━━━━━━━━━━━━━━

┃ 解

┃ 释 ━━━━━━━━ 物 ━━━━━━━━ 释

┃ 前 演绎或因果关系

大 演绎或因果关系

┃ 提

┃ c1

e

c2

━━━━━━━━━━━━━━━━━━━━━━━━━━

┃赋予生物学意义

整体的生命现象(目的性或功能预设)

方框内是演绎解释的框架,解释前提c1是指以微观实体为起点构成的物理科学解释前提,它来之于物理科学的理论构建过程;解释对象e是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将生物体进行处理后,形成的无机环境背景下所显示出的现象,如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试管中的化学现象;生物大分子行为c2是指诸如dna、蛋白质等行为过程;目的性或功能性预设来之于对宏观生命现象的认定,它不是作为解释的对象,而是赋予生物大分子行为以生物学意义,赋予dna碱基变化以“变异”的意义,赋予血红蛋白与o2、co2的结合与分离以“呼吸”的意义,即生物大分子的活动或行为都必须指向生命整体,以其为最终目标。在这种框架中,生物大分子的行为只是一种形式或“载体”,负载着生命现象所赋予的意义,这是分子本身并不逻辑地蕴涵着有关生命特征的概念的原因。

人类对于生命现象的直观经验,在此以目的性或功能性预设的形式出现,这提示我们,生命现象要融于物理科学的演绎体系,其本身要参预物理科学的解释前提的构建,从而使其从这种预设的形式转换为某种内化于解释前提中的成分。

我们从化学还原为物理学的历程中受到一种虚幻的鼓舞,从而忙于将生命还原为已有的物理科学定律,这是一种狭隘的还原主义。化学现象之所以可以成为物理学解释前提的演绎结果,是因为物理学的解释前提不仅仅属于物理学,而是二门学科共同享有。

量子化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化学从理论上成为物理学演绎体系的一部分的标志。这一度使人相信在生物学中也可以发生类似事件。但是,从理论构建历史中可以发现,生物学与化学,二者在同物理学的“亲缘”关系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用来作为化学现象的解释前提的微观物理学同化学本身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只要罗列一下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的形成历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早期化学

原子论

元素论

量子化学 ──

元素周期律─电子运动理论

原子结构论─ 量子力学 ───

①道尔顿所创立的原子论,首先是化学理论,为近代化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动机则是期望用经典力学的观念来解释化学;

②元素及原子一开始是化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一个化学概念,以后成为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理论;

③原子论、元素周期律导致了原子结构理论的诞生,以及成为电子运动理论诞生的契机;

④玻尔创立量子理论的基础是原子结构模型、氢光谱及巴尔末公式;而量子力学首先对分子最成功的解释正是对氢分子的说明,因而诞生了最子化学;

⑤量子力学、电子运动理论是量子化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用来演绎解释化学的那部分物理学理论,首先是从化学走出来的,微观物理学便“天生”具有了解释化学的胎记。这种历史性的构建过程,保证了它们的概念、命题、现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逻辑蕴涵关系和证伪、修正关系。

对于生物学来说,只需指出下面一点就足够了;物理学、化学的理论构没有采纳生命界的任何生命现象的特征,或者说生命现象没有参预物理学、化学的理论构建。至少在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或自组织理论建立之前是这样的。

3广义还原与生物学自主性的新含义

在狭隘的还原主义看来,仅从无机界现象中构建起来的理论诸如实体的性质、行为、运动规律等,相对于生命世界来说,无可怀疑地有着先天的真理性,是永恒的基石,对它的证伪、修正或完备性的补充,只能在对无机界的研究中进行,而生物学、生命现象只能动地等待着解释和还原。针对于此,我们应持有一种广义的还原主义,将物理学理论或演绎的解释前提体系看成一个对生物学、生命现象开放的理论体系。系统理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无不受到生命现象的启迪。正如贝塔朗菲所建议:考虑到有机体具有整体性,会发育、变异、生长,为了描述它们,我们必须运用调节、控制、竞争这些传统自然科学(主要指物理学、化学)没有的新概念。〔6〕另一个著名事例是耗散结构理论诞生于热力学理论对于生命自组织性的不完备性。

生命界的各种现象中,是否存在着对现有物理学、化学定律证伪的事件,是否能象黑体辐射现象对经典物理学进行证伪从而赋予基本粒子以一种全新的行为和性质,到现在为止还不得而知。现在的情况是生命现象对正统的物理学既不证实也不证伪,而系统理论、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等新兴学科,正在吸收生命现象的特征,并与正统物理学相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认为“生物学能否还原为物理科学与能否用物质的原因阐释生命现象”是两个问题〔7〕,那是不妥的。将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根源在于把物理科学所研究的物质运动规律封闭于无机界,同时认为生物界中的物质运动规律独立于物理、化学规律,也就是独立于无机界。但是,只要承认生命来之于无机界,就无法把无机界的运动规律与生命界运动规律绝对地划界,因而也就不应在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理论之间人为地划出一条不可通约的鸿沟。物理学的还原地位是先天的,这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决定的。即使生命界存在许多现有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现象,甚至出现与现有物理学规律相悖的现象,也不应成为生命运动规律独立于物理规律、生物学独立于物理学的理由。生命界存在物理学不能解释的现象(或与物理学定律无关),说明物理学的内容还不完备,有待于充实、丰富和发展;如果相悖,说明二者至少有一方是错误的,要么修正物理学,要么修正生物学规律,要么二都有待于修正,以达到逻辑上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理学和化学规律在生命体中的作用的“范围被限制”了,物理和化学规律在生命体中并不具备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我们必须深化这一观念,对此做出更清晰的解释和理解,而不能在此止步不前,更不能将这种“范围被限制”作为生物学规律与物理学规律之间存在一条天然的逻辑鸿沟的理由。只要我们追究这种“限制”(即生命的有序性、组织性)是如何从无机界产生的,并将封闭于无机界领域的物理科学解放出来,那么生物学就可以广义地还原为物理科学。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等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物理科学,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看到将生命现象纳入演绎框架体系的希望。这虽然只是初步,但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引进新概念来解释不曾解释的现象。

在此,可以提出生物学自主性的新含义,这种自主性并非表现为生物学必须具有独立于物理学和化学、并且不能从后者获昨解释的规律,而是表现为生物学及生命现象作为物理科学的构建基础之一,参预物理科学的理论构建;物理科学自身也不应拘泥于无机界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对于整个自然界是完备的物理科学体系。反过来说,仅将无机界作为理论构建的经验来源的物理学,其对于生命现象的不完备性,体现了生物学对这种物理学理论的那种过去所理解的自主性。

4 非线性还原

将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统一于一个演绎解释的框架之中,是还原的需要,因而也是广义还原的需要,以反映从分子到生命的逻辑过程。不过,这是一个非线性的逻辑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所认为的“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中的“归结”一词,其意义是模糊的,含有“演绎解释、还原、简单地组合或机械地相加”等诸多含义。我们认为,“不能归结”的提出,有着历史背景,是针对十八、十九世纪机械的、线性的还原论进行的批判。机械自然观认为,生命运动是低级运动形式的机械组合,相应地,生命体是一种机械装置,用今天的术语说,生命是生物大分子及其行为的线性迭加,二者之间是一个线性的逻辑关系。现代自组织理论已揭示出,生命的自组织过程是一个从分子到生命的非线性动力过程。与理论之间的广义还原相应,本文提出实体上或本体论上的非线性还原。现代物理学发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非线性关系,而线性关系极为少见。无机界同样存在着非线性的自组织过程,这说明自组织性并非为生命界所独有,而是生命界与无机界的桥梁,而物理学所研究的就是这种发展过程的动力学原因,描述它们的逻辑过程,无论是线性还是非线性的。这是物理学处于先天的还原地位的理由。如果说物理学内的演绎框架体系是由于对无机界运动或现象的统一解释的需要,那么,在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建立一种非线性逻辑演绎关系,则是对无机界与生命界统一解释的需要。因此,演绎框架的合理性并非只存在于物理科学与无机界之间的关系中,并不仅仅是建立物理科学体系的标准。这种合理性同样存在于物理科学、生命科学、无机界、生命界之间的关系中。

5 总结

生物学自主性的根源在于:生命现象是人类直观经验来源之一。它以不同的方式参预了理论的构建:在威廉斯、鲁斯那里,直接针对着生命世界构建一个公理化体系,如果将理论封闭于生命世界中而不向无机界拓展,可建立一个自足的演绎体系,与物理科学演绎体系相并列,这是自主性的一种表现;在以分子生物学还原经典遗传学的过程中,它以解释之先的目的性或功能预设的形式参预了生物学理论的构建;本文受到新兴学科的启示,提出生物学自主性表现为这种经验来源及理论(或陈述)直接参预物理科学的构建过程。

阿亚拉(f.j.ayala)曾提出,可以把还原论区分为三个层次:本体论还原、方法论还原,理论的还原。对此,本文提出了在理论之间的广义还原,本体上的非线性还原;方法论上,物理科学应是对生物学、生命现象开放的体系,生物学、生命现象应直接参预物理科学的理论构建,这并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手段将生物体破坏,在试管中还原为无机背景,因为这已推动了生命现象作为直观经验的价值。生命现象参予物理科学理论构建的价值体现,离不开生物学理论作为必要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wiliams,m.b.(1970).deducing the consequence of evolution: a mathmatical model.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9:343-385。

〔2〕rosenberg.a.(1985)).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science.(cambridge: cambrideg university press)

〔3〕董国安:论生物学自主性,《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10期,第48页。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3

数形结合思想主要是指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结合图形,立足数学方程式,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根本上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这一模式中,“数”的作用是实现对“形”的全面、准确分析,实现数量关系难易程度的转换。而“形”则是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和精确的分析,实现问题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因此,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实现对高中物理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阐述

数形结合思想的核心是实现数与形的有机融合,对题目中的图形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数学表达模式,实现对问题的有序解决。在解答物理题目的时候,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和清楚,而后,能够建立正确的数学方程,实现对整个题目的合理简化,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为物理题目的解决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使物理思想更加丰富。在物理学科中,数学系数灌入其中,体现一定的关系,同时,物理思想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解决。因此,在具体运用中,需要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二、数形结合模式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针对高中物理题目,数形结合的方式更加有效,能够实现二者特征的合理应用,最大化地展现优势,简化物理题目,将图形转化为数学表达模式,学生更加熟悉、更容易接受,对解决物理问题意义重大。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模式和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对数的形化,一种是对形的数化。

1.对数的形化

在物理学习中,物理公式较多,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概率较高。各种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大量物理公式的广泛应用,致使解题时间增多。借助数的形化,可以将复杂的数量关系通过图形展现,实现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解题成功率更高。

2.对形的数化

物理题很多都是以图形的模式呈现和表达的,因此,物理公式不可缺少。在这种情况下,题目描述抽象,理解难度增大,因此,学生很难准确、快速和及时地找到解题方式,大量时间花费在思考中。借助形的数化方式,变抽象为形象,将图形转化为数字表达方式。这样能够实现对数形关系的全面理解和分析,解题效率大幅提升。

三、数形结合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的比重较大,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快速理解力学题目,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式,全面解决问题。

1.将数形结合的思想灌入力学之中,强化教学,不断探究新知识

对新知识的讲解是重要的授课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探究新知识,寻找规律,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要有紧凑性、层次性。在高中力学中,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效讲解新知识,发挥图形优势,实现对抽象规律的描述。例如,在进行力的讲解的时候,可以发挥图形的作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力是某种因素的存在,物体在运动状态上的变化主要源于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这就是力。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更加直观和形象,尤其是发挥了可视化的特点。

2.结合数形结合的理论,实现对新知识的拓展,彰显生活特性

物理学科属于自然学科,与生活关系密切,能更好地为社会生活服务。其学习目标是强调生活与物理的相关促进和影响。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教学模式偏向就事论事,生活性相对不高。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应用能力不强,学生没有领悟到真谛。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加熟悉的场景,将生活问题与物理问题进行有机结合,借助数学模型,全面分析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借助数学模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

四、结语

综上,在物理解题中,借助数形结合的模式,需要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发挥优势,实现对抽象问题的有效解决,理顺复杂的关系。也就是说,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促使解题思想更加明了,获取更加快捷的解决方案。在具体应用中,教师需要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加大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实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描述,实现互补,促使数形更好地结合,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师向学生有效地讲授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4

物理知识主要是对于自然界中的运动规律进行揭示,其中许多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掌握的生活现象和常识中去了解和认识物理规律,还可以使学生把自己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会使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物理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教学观念,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展开物理教学

物理知识本身源于生活,因此,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会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同时,当前物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生活实践越来越有兴趣。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可以获取一些更加直接的经验。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描述,例如车辆行驶和人走动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二、回归生活开展教学,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回归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一些生活化元素的帮助下,对于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的时候,教师可以回归生活来加强学生对于声音传播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声音的传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声音的特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声音传播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加强研究,探索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对于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探索。只有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锻炼,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点的时候,应该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层含义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密度》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展开教学,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内容对于物体密度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水中放入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物体漂浮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密度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不同物体的密度大小。

四、开展实验生活化,提高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作为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物理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展生活化实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化情景展_物理实验学习,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这样,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学生物理实践综合能力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融化和凝固》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水冷却凝固和冰加热融化为例,使学生了解气态、液态、固态这三种物质的存在形态,让学生回忆,开春的时候,河面上的冰融化成水,在炎热的夏天,地面上的水,会蒸发成为水蒸气,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融化和凝固。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导入,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有更好的认识,实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

[2]管志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4,(21).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5

2根据药学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之后,授课教师要清楚物理化学在药学中发挥的作用---服务作用,那么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不能以纯化学专业的学生去要求药学专业的学生,而是要结合学科特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那些在药物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3]。例如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中我们只讲了研究对象是理想气体的情况,略讲了真实气体部分;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一些重要关系式作了讲解,略去了对Maxwell关系式的推导;通过这两章最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注意选择与药学有关例题进行讲解,提高物理化学对后续药学专业课程的指导作用。在化学平衡一章中,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和总结;对于药物纯化中常用到的相平衡原理,利用相图的相关信息对混合药物进行纯化,其中为了降低难度,我们简单介绍了三组分体系的相平衡情况。对电化学部分则主要强调电解质溶液理论及可逆电池热力学,略去了不可逆电池和电极的极化过程;化学动力学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特点及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了解复杂反应和催化反应。由于表面现象和胶体部分在药剂中应用较多,而这部分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利用原理解释现象,所以我们采用科普讲座的方式将理论传授给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3科研融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

在课堂上,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的认识,只是靠老师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授课老师不断学习和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科研技术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并利用学校优良的科研条件,将一些优秀教师的科研背景和科研经历灵活渗透到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传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理论,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想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需要改变“重教学便轻科研”的错误观念,教师应该在重视高校教学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科研水平,要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对于一所高校都是同等重要的,可以说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是革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药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自身科研上获得的成果及信息与所教授的物理化学基础内容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胶体这一章时,可以将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现在比较热门的“纳米药物”有所了解;又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将有关表面活性剂的现状,表面活性剂在传统剂型、新药研制及新剂型、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作以讲解,使学生了解到表面化学的研究领域对药学产业的巨大影响,加深学生对表面化学在药学领域中相关应用的认识。通过这些前沿领域概念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启发了创新性思维。授课老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教师发表的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案例,清楚研究内容,了解研究方法,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使得讲述更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知识,不仅使物理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也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或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围绕“科研融入教学,科研提升教学”的理念,拓展和更新物理化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学与药学实践和科研结合方面的应用实例;根据科技发展,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向学生及时介绍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实验仪器和技术,并鼓励他们撰写相关的文献综述。另一方面,开设有药学特色的开放设计性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常规仪器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此外,建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小组;设立专题讲座。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的责任就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与药学专业的实际专业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以提高,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思路更加开阔,创新能力更强。这种新思路教学模式的效果是传统的只注重教学大纲和考试分数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6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对于较长的概念要浓缩要点,促进学生记忆

对概念进行记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记忆概念之前首先要对概念进行相应地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相关内容了,才能准确记忆。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可以让学生自己用自己话进行总结和浓缩,提炼化学概念中的要点,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记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学习催化剂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记忆为“一变二不变”,这样在让学生对一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对二不变是什么进行理解,很容易就记忆住了“一变”是指催化剂能够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而“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前后是不会变化的。

2.要进行相似概念的比较,避免混淆

初中化学概念比较多,每个化学概念之间都具有一定联系,所以学生们在对概念进行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中的相似性,并进行比较,避免相似概念的混淆记忆。另外,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交叉记忆、对立记忆也可以组合记忆,根据不同的概念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理解和记忆“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与“含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对比并记忆,通过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的理解,学生会明白什么是氧化物,其与含氧化物的区别是什么等等,这样就促进学生进行概念对比,提高记忆效率,并且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氧化物和含氧化物知识的理解。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分析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概念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

1.注重对关键字词的记忆,准确把握概念的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含义的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准确严密地论述概念,并且要对某些用词不当而导致概念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关键词在化学概念中的作用很重要,教师在讲解之处,要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炼,让学生大致理解某一概念讲述的主要含义,然后再进行细致学习,这样能够促进理解。

例如,在讲解“化合物”和“单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着重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这三个字,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化合物和单质都是一种纯净物,在以后学习中,一提到“化合物”和“单质”方面的知识,学生首先就会想到纯净物。然后,教师可以在依据他们元素种类的多少进行化合物和单质的判断,也可以说一些物质,例如石墨、金刚石、氧气组成的气体等让学生区分是单质还是混合物,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2.对概念进行变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教师在授课中,要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变式讲解,要“活化”概念,让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能力。

例如,在学习关于“固体溶解度”方面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进行概念的“活化”:第一,在N摄氏度的时候,某物质在100g水里面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为Ag;第二,在N摄氏度的时候,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某物质的质量为Ag;第三,在N摄氏度的时候,在100g水里面,要促进某物质的溶液饱和,最少需要某物质的质量为Ag;第四,在N摄氏度的时候,有Ag某物质要将其制成饱和的溶液,需要用100g的水。这样一个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学生进行区别记忆,能够很快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记忆牢固,提高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对概念进行正反列举,促进学生理解

为了避免学生混淆概念,教师可以首先对某一概念进行正面讲解,然后再进行反面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在从正面对氧化物的知识讲解完之后,可以这样反问学生“我们知道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物,但是同学们含氧化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这样的反问,让学生从反面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重复记忆和混淆。

三、结束语

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概念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讲解,促进学生记忆,同时要对每一个概念的知识点特性进行分析,透彻讲解每一个概念,让学生搞清楚每一个概念与其他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让概念在化学学习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7

分析化学概念是指对一个概念进行解构分析,先弄懂概念的含义,再抓概念中的关键词,找到概念的实质,将抽象化的语言具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清晰.同时,还要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比如,教材中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要对比理解,只要抓住“在不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就容易理解了.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概念,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剖析与讲解,抓住概念之间的关系,区别与联系,既能联想在一起,又能很好地区分开来.

二、充分利用演示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进行推理计算.比如,上面讲到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教师可以用剪纸片和燃烧纸片的实验进行概念的解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变化,同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思考.比如,两个实验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两个实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

三、直观演示,领悟化学概念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演示,如画图、做动画、多媒体视频.这些直观的演示,会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印象较为深刻.

例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知识点较多,而且彼此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画出图表,列出酸碱盐不同的性质,并将酸和碱融合,酸和盐融合,观察会有什么变化,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它们的性质,并将对这些性质的理解应用于习题的练习中.

四、对比归纳,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

例如,在讲“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的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教师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列表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一些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像这一类的概念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浓缩要点,加强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只有将化学概念记清楚了,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概念,将化学概念用自己的语言浓缩,提炼要点,有助于记忆,更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可以浓缩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反应物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物是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还要注意,这一概念的要点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不是物理变化,而且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六、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8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1.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是用函数的形式把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并运用函数方程的有关性质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具体来说,就是物理课程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高中物理教材中蕴涵丰富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比如,物理概念的描述,物理表达式的书写,物理公式和规律的推导等都涉及数学思想.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理解其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从而求解.

2.数形结合思想.“数”与“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数与形都可以用来描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两种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映射、相互转化.比如,要想让学生理解位移的概念,就必须借助数学思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将位移传达给学生.同样的,在研究时间与位移的关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时,也应该利用这种方法,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的几何直观地表现出来.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找到清晰的解题思路和简捷明快的方法.

3.转化与归化的思想.转化与归化就是把学生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有的知识范围内,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转化,学生把不理解、不成熟、不规范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成熟的问题.归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也是一种基本的思维策略,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比如,类比思想是根据两类事物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对象的性质迁移到未知的一类对象上的思想.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看似复杂的问题.类比思想,不仅可以使问题简单化,还能够让学生简单快捷地记忆公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有统计的思想,在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统计的方法.如,在研究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时,人们发现有些事物和现象是确定的,有些事物和现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时,人们就需要使用统计的方法.又如,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的偶然性,必须大量采集实验数据,采集到的实验数据就需要进行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多次统计,最后求其平均值.在这里用到的就是统计思想.统计思想的渗透,是为学生科学地进行实验、合理地处理实验数据、解决问题提供基础.

4.分类讨论思想.这里的分类讨论,就是将事物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或者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解答问题.实际上,分类讨论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策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详细讲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数学思想的氛围.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9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多的教师采取的是“题海战术”,不断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固定模式,同时也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枯燥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新课改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高效。”对此,作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改标准,以学生的实际出发,着重强化自我的教学手段,进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物理的独特性和魅力,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性,促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强化教学手段,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粗略的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实践。

一、画图法

初中物理知识内容涉及很多的抽象思维,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毕竟有限,加之对物理学科的初步接触,使得他们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和认知物理本质,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画图法的教学手段来将抽象的物理本质、物理现象--图形的形式进行具体化的战士,从而让学生较为容易的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体系等等。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示内容,诸如:力的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等等,都决定了画图法教学手段的可行性。笔者运用画图教学手段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的教学内容时,对于电路的知识学生很难能够真正的了解,尤其电流的大小表述等等,学生难以想象,笔者则将其转化成为电路图,以实际的图来显示各个电路的内部控制,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电流。再如:在学习初中物理解题相关内容时,通过画图能够更清楚的展示题意,产生一定的解题思维等等。可以说,画图不仅能够具体化初中物理知识,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也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深入的掌握和了解物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探究物理,这样一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必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二、生活法

初中物理的实践性较强,且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性,对于教育我国倡导的是“教育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陶老先生也提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初中物理的最终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的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为教学背景能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清楚的感知物理的生活作用,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笔者在教学中选取生活化的背景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物理知识。

如:在学习“液体汽化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内容时,笔者构建这样的物理生活背景:小明的衣服不小心被水弄湿了,请你们帮助小明想办法,怎样让衣服快点晾干。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纷纷指出:挂在太阳底下、挂在通风处等等。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楚的感触生活与物理之间的关系性,进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自主探究性的物理生活作业,来拓宽学生对物理的实用性实践范畴。如:鼓励学生仿照教学内容尝试教材中想想做做、倡导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创新等等,深化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10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多而抽象,并且又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以致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铁生锈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铁生锈之前是银白色的,生锈之后是红棕色。为什么铁生锈之后是红棕色呢,引导学生得出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折断镁带和将镁带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折断镁带的过程中镁带的形状变了,但折断后还是镁带,没有生成新物质;镁带燃烧过程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学生很容易想到镁带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新物质。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生成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K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K+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四、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一要抓住“改变”两字(有加快和减慢之意);二要以反应前后为条件,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三要明确“剂”的意思(指一种物质)。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强化训练,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抓住每个概念中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并把概念运用到解题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个人见解,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例11

兴趣是学生学好物理的最好老师,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通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理性化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运用,使物理课程中的定理、规律、现象等内容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情景等进行有效的联系,以此来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打好学生学习基础,使知识系统化

只有使学生理解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知识量增大、理论系统性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特别重要。心理学认为,结构化的知识是最优化的知识,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所以把所有的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网络,使其系统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比如,高中物理内容分为“力与运动”“功和能”“电路分析”“波动理论”“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等几大板块;然后在大板块下细分,如“功和能”可以分为功的计算式、能的种类、功能关系等几块;然后下面还可以继续细分,如能的种类可以分为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电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最后将其细分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然后列上各个知识点的意义、特点及其应用。这样把知识一级一级地分开,使其系统化,相信可以快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教师要重视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生解题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不能根据物理情景、过程等的变化来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从而寻找适合的物理规律。学生做题的方法是生搬硬套,碰到题目就把它和以前的作比较,熟悉的题目就套用公式,不熟悉的就无从下手,对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规律、现象都不理解。如此学生的解题能力可想而知。

而物理模型是通过简化和纯化所研究的物理对象及其所处的状态和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方便研究物理问题。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形式,比如,轻质弹簧、理想电表、薄透镜等对象模型,在其生活中不可能做到无质量、无电阻(或电阻无穷的大)、无厚度等;再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运动过程中的过程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大大简化物理过程、现象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利用物理模型教学。

四、多给学生提供解题机会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发现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都能够听懂,但是一到自己做题就会无从下手。其原因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有缺乏练习。

高中物理理性化解题过程,首先是看题审题,其次是建立物理模型,再次是运用物理知识的定理及规律,最后是计算解决问题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的定理规律和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基础,看题、审题是关键,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手段。只有这样严密的思路和步骤,才能正确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