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9 14:13:54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1

编辑工作离不开组织活动,需要各环节通力合作、配合,在组织活动中,有效沟通是保证组织间高效运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编辑工作离不开沟通。

首先,要做好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作者不仅是编辑实现图书选题策划的源泉,好的作者还能够帮助图书进行宣传与推广,帮助出版社顺利实施出版计划。其次,要做好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因为图书的装帧设计对图书销售影响很大,而编辑对图书的内容很了解,为了将书的内容、思想融入到整体设计中,需要编辑与设计者进行有效地沟通。目的是使图书在上市后,能够通过图书的整体设计,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再次,要做好与营销人员的沟通。图书出版的服务对象是读者,一本书想要到达读者手中,一定要经过营销渠道,编辑有必要配合营销人员对图书进行宣传,并且在定价、出版数量、出版周期、成本控制过程中,与相关人员沟通,以便确定图书的市场定位。

2 选题策划能力

图书选题策划贯穿于图书组稿、编辑、设计、印刷、宣传及发行各个环节。而编辑是图书选题策划的主要提出者、执行者和实现者,因此,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编辑要能够制定出书规划,包括图书对应的读者对象、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选择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图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编辑工作具有极大的创造性,成功的选题策划会给图书带来活力,体现编辑和出版社的风格,突出图书整体思想,提升图书质量和水准。如果只有作者的劳动而没有编辑的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是很难生存的。

编辑要实现选题策划能力,首先,应该培养精品意识。图书的出版一定要有精品意识,要出就出有份量的。其次,培养品牌意识。图书的双效益始终是出版社追求的不变目标。在注意力稀缺和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一定要坚持走品牌化道路。再次,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图书选题策划的灵魂。选题策划的创新不仅是内容的创新,还是功能的创新、载体的创新、流程的创新。

3 信息采集能力

编辑的工作始于选题的策划,而选题的策划工作又往往始于信息的采集。通过对读者需求、市场前景、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考量,加上编辑的工作经验,在对采集信息的分类整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工作迈出了第一步。信息采集包括:(1)对读者信息的采集。(2)对国内外图书出版物市场有关信息的采集。(3)对其他出版社相关图书选题、出版信息的采集。(4)对各学科、专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采集。(5)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信息、重大活动和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信息的采集。(6)对作者队伍信息的采集。(7)对发行信息的采集。

编辑应具备信息采集的能力,对于编辑来说,信息是选题之源,是编辑工作的第一步。编辑在图书选题策划之初,就应该认真整理分析和选题内容相关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以达到编辑工作顺利开展之目的。

4 审稿能力

编辑加工能力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工作,是每个编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职能包括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整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撰写审读报告;进而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出版要求、保证出版质量,进行交排版制作,并负责统改校样。

编辑加工的内容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书形式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概念。从只进行文字加工、版式设计,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期处理的各个环节。而且编辑更肩负着对书稿内容的把关、导向的把关、学术的把关等更高层次的使命。

5 营销策划能力

俗话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图书内容价值的实现和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现,都要通过其市场价值的实现来体现。编辑应该培养图书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应该加强服务意识,负起推广、传播的职责。图书营销意识应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这是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必须要做的工作。

编辑工作和营销工作一体化是出版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编辑营销可以采取送样书、座谈、调研、开首发式等活动。营销策划的主要内容,是在进行科学、严谨的市场分析和论证的前提下,预测选题方案实施的成功率,疏通各种销售渠道,收集各渠道的反馈信息,从而确定图书市场的容量与空间,落实图书印量,并对销售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规避风险的方案。

6 宣传能力

由于编辑对图书内容和装帧的了解远胜于发行人员,所以肩负图书的宣传工作义不容辞。宣传包括对经销商的宣传、对读者的宣传、对本社发行人员的指导、网上宣传、书评等等。根据不同的对象,宣传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经销商关心图书定位、特色、亮点、渠道等方面的信息;而读者更关注图书内容、涵盖信息、知识的容量等方面的信息。书评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提纲挈领,充分展示图书亮点。

编辑可以通过新书会、新书预告、作者签名售书、撰写图书评论、提供赠品、制定折扣等方式帮助发行人员促销。

7 知识储备能力

编辑一切工作的完成均要建立在自身专而博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技术性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应该专而博,专是指编辑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出版行业的发展规律、出版政策,对出版专业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以及相关代表性学术研究人员有较深入地了解,对出版物产品的未来热点、热销走向有较准确的预测,对选题操作的全过程有全面的考虑和统筹安排;博是指对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要有所涉猎,要有一定的外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古汉语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美学知识等。

这些专而博的知识储备要靠编辑持之以恒的学习获得。活到老,学到老,编辑要培养学习研究意识,一方面,出版一个领域学习一个领域,学习一个领域掌握一个领域,通过出版实践储备知识;另一方面,要多读书、多看报、向作者读者学习,关注时事热点、向国内外同行业学习。编辑知识的储备可以为以后的选题策划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8 主题出版能力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2

谈起编辑工作,人们常喜欢用“ 为他人作嫁衣”来形容,这当然有一定道理。然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再用“为他人作嫁衣”来形容编辑工作就未免不合适。现代编辑需要有更多的参与意识、更多的改革创新意识,编辑工作不再仅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而是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要求、富于创造性的工作。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这是由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在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以及版式设计三个环节表现得最突出。

1.编辑工作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选题策划上

图书的选题策划是出版单位最重要工作之一,而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选题的策划。所谓选题策划,就是编辑人员从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出发,为适应读者需要和社会需要,提出精神产品的生产课题,围绕这个选题开展信息采集、论证、组合的编辑工作。选题策划一般包括发现市场调研、找准选题、构思方案、论证方案、进一步优化等环节,一个好的选题,从方案的萌发,到对方案的设计、规划乃至最终实施,它集中展现了选题策划者的智慧与经验,这整个过程充满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从市场调研、找准选题来看,对于任何一个出版社来说,驱动出版社出书结构调整与出书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二是取得业绩扩大影响的动机(社会效益)。而要使出版社维持良性发展,就要实现图书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因而,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出版事业的日益市场化,选题策划在编辑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主要是通过市场传播、发行,图书的发行量和读者的认知度决定着它们在社会上的地位。选题策划是否成功,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编辑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尊重市场规律,从读者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选题策划。在选题策划方案提出前,先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动向,注意搜集、整理各方面信息,同时要加强学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社会需要,从而找准选题方向。简言之,选题策划就是编辑在创新意识支配下,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到新颖、独特的视角,淘出独具匠心、彰显自我风格的选题。

而要在众多、庞杂的市场信息中,发现契机,挖掘出独特的“题眼”,需要编辑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勇气,有渊博的知识,充满预见性,对当今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有深入思考,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即便在当今很多出版社盲目跟风,图书内容雷同,互相抄袭,选题策划水平低,选题重复现象严重的状态下,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编辑也能不盲目跟风,充分发挥创造性,对众多雷同的图书信息进行加工、选择,并从中找到选题的联系点,发现它们内容及形式的差异,从而捕捉到市场空白点,把握市场契机,把雷同的选题方案做得让人拍案叫绝。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还体现在选题策划的其他环节,选题构思提出后,还需通过多方论证,使构思进一步优化,最后形成一个可行的选题方案。在实施选题方案时,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作者、选择作者,除团结和使用老作者外,更要选择和培养新的作者队伍。编辑在发现作者的过程中,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鉴赏力,对作者的专业背景及写作水平要有充分的了解。作者成千上万,要选出最适合的作者,需要编辑具有好眼力,编辑要能“慧眼识珠”。

2.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对图书的编辑加工上

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作者的稿件为载体的追加性劳动,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既有原创的成分,又有再创的成分。编辑工作虽然不产生新的作品,但从对书稿论点、结构、标题的推敲、把握,到语句的梳理等,都需要编辑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做出拾遗补缺、规范润色、完善提高的处理。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在书稿的审读和编辑加工两个环节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于作者水平的差异,或者对编辑意图的领会不够充分,所写稿件与编辑意图不一定完全吻合,也许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缺憾。具体地说,就是看它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是否存在偏差或不适宜; 对问题论证的逻辑是否严密、周到; 前后论述是否有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及是否存在内容前后交叉、重叠之处;是否存在政治性问题、常识性错误。针对稿件存在的问题,编辑还需提出具体而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性、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 以便作者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书稿,达到对原稿的最大优化和创新。可见,审读绝不只停留于书稿层面,而是编辑站在职业与专业层面对书稿的认定,是对精神产品的再创造。

所谓编辑加工整理,是指编辑对确定刊用的稿件进行内容审查、文字润色及规范化处理,并使之优化的工作过程。编辑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能发挥编辑创造才能的环节。它是在尊重原稿基本观点和内容的前提下对书稿进行的深度加工。在这个阶段, 编辑面对的是一个基本定型的作品,这就要求编辑既要遵循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书稿进行修修补补,又要履行编辑职责,把住质量关。编辑通过对书稿的创造性加工,能够弥补作者的某些疏漏,发现一些潜在的失误。发现这些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而是充满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的。有些书稿文字表述不规范,有些甚至是很难看懂的。这就需要编辑对它们进行规范化处理,将它们修改正确。此外,图书的版式、体例、名词术语等统一、规范处理,书稿中引文、数据等的核对,等等,都需要编辑付出大量辛勤劳动。这些也都体现了编辑工作的创造性。

如果说审稿是编辑从宏观着手去发现书稿中的闪光点,力争书稿能被采用。那么编辑加工整理,则是编辑从微观角度去寻找标题、层次、段落乃至一字、一句、一个标点方面的不妥,并改正之。但无论审稿还是编辑加工,都需要编辑对书稿所阐述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才有针对性、创造性。同时编辑还要有较高的编辑技巧,这样通过他们的加工整理,书稿的论述才会更加严密,观点也将更加正确。由此可见,对图书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深层体现,是编辑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再创造。

3.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图书的版式设计上

图书的版式设计是指编辑依据出版物的内容和特点,将点、线、面和文字、符号、色彩、纸张等元素巧妙结合,经过美编的创意构思而形成的出版物版式、插图及封面的装帧等。版式设计是图书内容创新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现代社会,信息的急剧膨胀,读者对图书的封面、纸张、内文设计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图书形式的好坏成了图书竞争能否制胜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本图书从封面到正文,从文字到图像等应该怎样安排才能显示这本书的个性, 版式应该怎样设计才能使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这些都是编辑煞费苦心、孜孜以求的。

提到图书的版式设计,人们常会不自觉想到美术编辑,总认为这是美术编辑、技术编辑的事,与责任编辑无关,然事实并非如此。因图书版式设计的作用就是用特殊的艺术语言来准确表达书的内容,即书籍的版式设计与书的内容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完整的统一体。这就决定对书稿内容的理解与感受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本书的整体形象。说到书稿内容,理解与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编辑。编辑根据对书稿内容的深刻把握,向美术编辑和技术编辑提出自己对图书从封面到正文的设计构思,给图书的文化品位和风格定下基调。责任编辑的意见越具体,就越能最大限度减少美术编辑设计的盲目性。图书版式设计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编辑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修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书稿的内容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才能把握书稿的灵魂,也才能提出新颖、独特的创意。其次是编辑要有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版式设计语言的能力,如点、线、面的巧妙结合等,任何设计语言的成功使用,都是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完成的。当责任编辑觉得用语言难以向美术编辑阐述清楚自己的意图时,可以找一些与构想相近的图书设计样本,为美术编辑提供参照。责任编辑搜集设计样本的过程,也是编辑发挥其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责任编辑一点不懂图书装帧知识,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就很难与美术编辑沟通交流,对美术编辑提供的设计方案,常因缺乏鉴赏能力而看不出创意高下,造成一些很好、很新颖的创意流失。相反,如果责任编辑具备版式设计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就容易领会和理解设计意图,对设计样本拿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并且意见能切中要害,具有建设性,也容易为美术编辑所采纳。此外,责任编辑还要了解印制工艺,并能根据书稿内容确定图书装帧的文化品位和格调,选择最适宜的材料,采用最先进的印刷工艺,做出最富吸引力的好书。目前版式设计风格日趋多元,但无论何种风格,都应该使读者感到贴题切意与独特新颖,这就需要编辑找到当代社会审美趣味的切入点,形成创意独特、形式新颖又符合书籍内涵的风格设计。

总之,编辑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创造性劳动,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在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要求编辑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学术素质要有事业心,能勇于创造。只有这样,编辑才能在本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惠珍.《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

[2]陈松良.《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张铁莉.《谈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4

[4]刘敏.《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作者队伍建设》;《编辑之友》.2007,5

[5]王军平.《影响书籍装帧设计品质与格调之因素探析》;《大众文艺》.2010,10

[6]罗国干.《编辑选题策划六原则》;《出版广角》.2010,10

[7]孙璐璐.《对编辑工作创新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3

关键词: 装帧设计;被动;创作主动;策划 

 

不少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美术编辑,常会困惑于美术编辑在出版社的“边缘”地位:美术编辑煞费苦心拿出的设计,总编辑、文字编辑及发行人员众说纷纭,不能认同;美术编辑的工作既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难以为出版社创造品牌,因此在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排行榜”中,美术编辑的位置一定不会太靠前;在出版改革的大潮中,装帧设计室又因其尴尬的地位常常成为各家出版社先行改革的目标。困惑、牢骚、灰心,是出版社装帧设计人员常见的情绪。 

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在图书市场的产品流通中,装帧设计的定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能是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它的从属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无论其文化的根基是多么深厚,无论其艺术生命是多么顽强,它只能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过分强调它的独立作用和独立性有违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但是,美术编辑可以选择——是继续固有的模式,被动地接受;还是自如地驾驭,改革创新,从大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确立美术编辑工作在图书出版发行中的位置。 

装帧设计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呢? 

 

一、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 

装帧设计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装帧设计即刻意地精致和完整一本图书的全部,是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美。在直观的美感中,感动读者,感动他人。没有主题就没有创意,书装艺术离不开书的主题。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坚持装帧设计的审美引导功能。现在不少出版社撤销了美术编辑室,请一些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来设计。其视觉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细品味,大部分作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书文化的底蕴,也许是对书的感觉,似乎明确的告白多一些,给人于启迪、于联想、于精神情感尚欠缺了些。 

 

二、从“设计”到“做书” 

做书,是选题的后策划,是在作者的原稿确立以后,文字编辑的加工和美术编辑的包装、制作行为。 

目前,普遍的加工模式是文字编辑先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后交美术编辑设计,如养路工的各分一段,责任分明。也因此,美术编辑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应改变被动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文字编辑的领域。而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在选题策划时就应与文字编辑一起熟悉文稿的内容,探讨书的开本,策划书的形态和装帧方式,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变到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来,尽可能多地采取合适的编排手段(如增加图表、插图,变动字号等),尽量将书稿做新、做活、做通俗。

美术编辑要完整一本书的策划意念,不应是单一的封面或版式的片面行为,在遵循该书策划者的初衷时,逐渐逐级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成熟创作思路,时刻反省自己的加工行为,弥补文字加工的单一和欠缺,深入浅出,亦可相得益彰。《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力作,无论从书的开本、形态,还是装帧材料的使用和三维与二维空间的连贯处理,都不难看出做书者为强化做书意识所尽的心力。其木板、羊皮、纸等传统书装材料,其激光嵌刻的汉字和古朴、实用的锁扣,经现代设计观念的结构和组合,令人叹为观止,而内文的散页装订,可挂贴、可描摹、可复印、可制版,对喜书者言,从收藏、从观赏、从教学均为佳选。我国出版的各类书法艺术书籍颇多,类中不乏精品出众之作,但《朱熹手书千字文》的出版,无疑从气魄上、外观上都力压群芳,为精品中之精品。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4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107-02

现在,全国各个专业科技出版社每年都要出版大量的计算机图书,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每一位计算机图书的策划编辑都希望自己策划的图书在市场上有不俗的表现,以此来体现策划编辑了解图书市场、驾驭图书市场的能力。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呢?本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图书的策划工作,对怎样做好选题策划工作有着亲身的体会,通过工作实践总结出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应具有的5种能力。

1 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有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具备了一双独特的眼睛,当有些新作者拿着自己的作品投稿时,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慧眼可以很快地判断出作品的优劣。某作品是具备了先进性、科学性、技术性的优秀作品,还是内容一般、技术落后、模仿他人的平庸作品,看几章便见分晓。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持续的跟踪、关注,依赖于对计算机相关专业长期的研究、学习,依赖于对计算机专业知识长期的积累。只有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动手实践、长期磨练,才能逐步培养出这种工作能力,请记住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经典名言:“终身努力便是天才!”。

2 分析图书市场数据的能力

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有对图书市场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开卷数据为例,它的图书数据来源于开卷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该系统覆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以及各个省和自治区当中的2000多家零售书店。其中新华书店1400多家,非新华书店500多家,除此之外还包括特殊类型的书店,其中超市店100多家,校园店50多家,专业店90多家,机场店20多家,由此构成了相当完整的销售监控体系,每个月采集的中文图书市场的零售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作为计算机图书的策划编辑,就要学会和掌握对开卷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例如,在计算机类图书市场,某月开卷Excel表上榜图书××种,销售总册数为××册,上月销售总册数为××册,与上月相比增长率为:×.×%;本月销售码洋总数为××元,上月销售码洋总数为××元,与上月相比增长率为×.×%。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图书市场是在扩张还是在萎缩。

例如,对某月开卷Excel表计算机类上榜图书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图书市场占有率为×.×%,在全国计算机图书市场中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市场占有率为×.×%;第二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市场占有率为×.×%;第四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市场占有率是×.×%;第五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市场占有率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主要竞争出版社在计算机图书市场的排名情况。

例如,对某月开卷Excel表计算机类上榜图书进行分析,得到某月计算机类开卷上榜图书价格分布图,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定价在31~40元的图书销售码洋占当月全部销售码洋的21.84%,具有很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紧随其后的是定价在21~30元的图书,在这个价格区间的图书销售码洋占当月全部销售码洋的19.51%,排在第三位的是定价在41~50元的图书,在这个价格区间的图书销售码洋占当月全部销售码洋的16.39%。由此可以看到,图书定价对图书销售产生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到,大量地收集并分析图书市场的数据,使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计算机类图书市场的状况和需求,为计算机图书选题策划提供详细的数据参考。

3 具备较好的组织、沟通与合作能力

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有较好的组织、沟通与合作能力,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①发现和组织优秀作者的能力。一本优秀的计算机图书是由优秀的作者写成的,大量的优秀作者是科技专业出版社的立足之本。所以,首先,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优秀的作者队伍,建立作者信息数据库。作者信息的内容包括:作者基本信息、学历、专业、职称、职务、毕业院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E-mail地址、工作简历、著作方向、主要著作出版情况、主要科研与教学工作及获奖情况等,并在实际工作中对作者信息数据库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力求作者信息的准确性。其次,通过技术研讨会、成果鉴定会、规划教材会、学术年会、专业技术网站、科技期刊等多种形式发现和结识新作者,为科技专业出版社不断地组织、壮大作者队伍,充实优秀作者。最后,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经常与合作的作者沟通,了解他们近期的工作情况,对目前没有写作任务的作者询问他们近期的打算,有没有继续写作的计划。本着为作者服务、合作双赢的工作态度与作者交往,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②与营销人员及媒体宣传人员的沟通、合作能力。目前,计算机图书的销量与宣传推广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与图书营销人员、媒体宣传人员进行经常的沟通和广泛的合作。例如,与媒体宣传人员合作,在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等知名售书网站上,在《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出版商务周报》等发行量较大的行业报纸上,刊登图书广告,重点宣传某些计算机图书,让更多的读者知道图书的相关信息,努力提高计算机图书的销售量。通过与营销人员、媒体宣传人员经常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可以准确地了解读者需求、了解市场状况,并从中捕捉到策划新选题的灵感。

4 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能力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联系到出版行业,创新是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做好选题工作的出发点。不要认为创新就是某种发明、某种创造,就是像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机、贝尔发明了电话机那样,就只有像瓦特、西门子、贝尔这样的杰出人物才能做的工作。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可以根据读者购买力的不同、对内容深浅要求的不同,在选题策划时,从书稿目录、写作体例、内容编排、图文搭配、排版风格、装帧设计、正文用纸、光盘选配、素材上传、封面用纸、印制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它们之中某些内容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组合,可以生产出不同内容、不同档次、不同价格、不同读者需求的计算机图书,这种不同的组合就是创新。

例如,在计算机图书市场上有关电脑组装与维护的书籍是很多的,各主要竞争出版社都出版了这类图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图书的目录结构入手,详细、全面地介绍了电脑零部件选配、硬件拆装、系统调试、软件安装、上网设置、常用工具软件使用、日常保养维护、常见故障诊断处理和数据恢复等实用技能。策划出版了《电脑组装与维护全面解决方案》一书,上市后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在两个月内销售了近4000册,受到了很多电脑爱好者的关注。从上面的介绍当中可以看到,这本书在目录结构、写作体例、内容编排上进行了创新,使它们不同于其他有关电脑组装的书籍,强调实用技能,面向实际应用,能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电脑组装与维护技术,凸显了这本书在同类书籍中的竞争优势。由此看到,不断的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做好选题工作的力量源泉。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6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坚持装帧设计的审美引导功能。现在不少出版社撤销了美术编辑室,请一些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来设计。其视觉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细品味,大部分作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书文化的底蕴,也许是对书的感觉,似乎明确的告白多一些,给人于启迪、于联想、于精神情感尚欠缺了些。

二、从“设计”到“做书”

做书,是选题的后策划,是在作者的原稿确立以后,文字编辑的加工和美术编辑的包装、制作行为。

目前,普遍的加工模式是文字编辑先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后交美术编辑设计,如养路工的各分一段,责任分明。也因此,美术编辑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应改变被动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文字编辑的领域。而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在选题策划时就应与文字编辑一起熟悉文稿的内容,探讨书的开本,策划书的形态和装帧方式,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变到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来,尽可能多地采取合适的编排手段(如增加图表、插图,变动字号等),尽量将书稿做新、做活、做通俗。

美术编辑要完整一本书的策划意念,不应是单一的封面或版式的片面行为,在遵循该书策划者的初衷时,逐渐逐级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成熟创作思路,时刻反省自己的加工行为,弥补文字加工的单一和欠缺,深入浅出,亦可相得益彰。《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力作,无论从书的开本、形态,还是装帧材料的使用和三维与二维空间的连贯处理,都不难看出做书者为强化做书意识所尽的心力。其木板、羊皮、纸等传统书装材料,其激光嵌刻的汉字和古朴、实用的锁扣,经现代设计观念的结构和组合,令人叹为观止,而内文的散页装订,可挂贴、可描摹、可复印、可制版,对喜书者言,从收藏、从观赏、从教学均为佳选。我国出版的各类书法艺术书籍颇多,类中不乏精品出众之作,但《朱熹手书千字文》的出版,无疑从气魄上、外观上都力压群芳,为精品中之精品。

同样内容的一本书,同样的发行渠道,仅仅因为换了一张皮儿,把“面子”(封面)乃至“里子”(版式)做了一下改换,就有可能变滞销为畅销——这就是图书装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装帧设计更好地“拉动”销售力呢?这就需要美术编辑一定要“多管闲事”,不断地向文字编辑追问:“读者群体如何定位?大约什么定价?销售渠道都有哪些?……”这其实也就是美术编辑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到有意识地做书。

笔者最近参与了社里一套孕产保健类图书的策划过程。孕产保健类图书在市场上可谓琳琅满目,同样选题的图书不计其数。很多的同题材畅销书也已深入人心。那我们的图书如何取胜?笔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形式高于内容。

是“内容高于形式”,还是“形式高于内容”,永远是装帧设计人员苦苦寻求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形式高于内容”也是图书设计的突破之处。而且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在对很多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孕产保健类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将为人父母的年轻读者,为了孩子舍得投资,同时他们也需要丰富实用的信息指导育儿过程。在装帧设计上,首先选用轻松活泼的暖色调,增加和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开本选用大24开本,这样内文可以穿插大量的图片,使阅读更加轻松。设计上更贴心地增加了照片粘贴处、“每周感言”等。阅读结束后,此书也可以成为一本孩子成长的纪念珍藏书。选用厚度较厚、手感舒适的轻型纸,100多页的内容可以达到普通纸张200多页的厚度,从直观上给人一种视觉丰富的信息。该书现正在开发和制作阶段,这也是笔者有意识地参与做书,有意识地以装帧设计来引导文字加工的一种尝试。

美术编辑在图书的大出版空间中,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美术编辑需要转变观念,变被动的等、靠为主动的参与。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7

二、编辑应具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在出版社转企业改制的背景下,出版业已从传统的出版事业向出版产业转变。编辑选题策划的能力决定了图书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制约出版社的发展步伐。选题策划不是就选题论选题,而是从市场调研入手,了解读者需求;进而确立选题,联系作者组织稿件。创新是选题策划的核心,选题要有创新的视角和较高的文化含量及科技价值,并能准确定位于、服务于相关读者群,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新是出版企业“一种战略性的改革”。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持久发展;一个编辑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肩负起出版使命。出版选题策划是一种理性的出版行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策划,不断挖掘新的图书选题,以及对书稿的选题进行不断的跟踪和优化,从而为精品图书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出精品图书,作为编辑必须有很强的选题策划能力,这就要求编辑时刻关注科技领域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自己负责的科技图书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获取市场信息,从市场的需求入手,真正了解当前读者的品味,抓住了市场就解决了选题策划的根本问题。

三、编辑应具有较强的图书市场预测能力

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难精确预测每本书的市场走势,鉴于长时间以来对出版市场的了解,编辑应该逐渐培养出一种对图书市场的预测能力。编辑虽然不是发行人员,但合格的编辑,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善于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挖掘市场空间,组织优良的书稿。编辑人员在开发选题和组织书稿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市场动态,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做出分析和预测,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图书市场的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需求预测。这需要图书选题策划人员收集已经上市的同类图书产品的市场销量情况的信息,对潜在市场需求、最低点需求、读者对象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要分析每一组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分析产品畅销或滞销的原因。这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预测能力。

2.销售预测。编辑不仅要对图书的质量负责,还要关注图书产品的销售情况。因此,要结合市场现状作出合乎市场规律的判断,对产品的销售额、销售周期、销售寿命和销售效果作出预测。

3.成本预测。编辑的工作不应只停留在编辑工作的某个层面上,要有成本意识,了解成本核算,对策划选题的管理费用、编辑加工费、印制费和销售费用等图书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核算。

4.利润预测。编辑要能根据产品预测的销售数额和成本数额等,预测可能的利润。

四、编辑应具有较强的阅读和文字加工能力

对稿件的审读加工是编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编辑的基本功。担任“三审”工作,要求编辑具备很强的阅读能力和辨别能力,善于抓住稿件的中心思想和政治倾向,准确地判断稿件的长处和短处,帮助作者查缺补漏,完善作品。编辑加工整理书稿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注释等每一细小之处都要认真审核、修改。一个称职的编辑绝不放过一处错误不妥及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推敲斟酌,使不够通顺的地方变得通顺,不够精练的地方变得精练,不够生动的地方变得生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许多好的作品,正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商榷,反复推敲,一句一字地修改加工出来的。大部分作者不懂出版制作技术,不了解市场,在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编辑是作者的引导人,既要把握书稿的政治倾向,又要帮助作者润色完善书稿。

五、编辑应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从选题策划到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中,编辑始终都在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作者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图书的质量与效益,对作者资源的维护与发展,需要编辑与作者的密切联系,编辑作为维系作者与读者关系链的重要纽带,不但要与作者沟通,还要与读者联系,在各个领域中广交朋友。经常与社会人员接触和交往,能够快速广泛捕捉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了解读者的需求,把握作者的创作动向。编辑在交往中,必须以诚相待,说话得体,办事守信用。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能够站在读者、作者的立场,兼顾几方的利益,做到无愧于读者,无愧于作者。七、编辑要对图书成品的运作过程有把控能力图书出版是一个流程,前期为选题开发组稿阶段,中期为编辑加工与审校阶段,后期为装帧设计排版校对印制阶段。每个阶段相互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图书成品都不可能完成。对图书出版进行全程把控是编辑工作的基础。而要使图书从编校质量、装帧设计、版式设计、印刷装订、出版周期、宣传营销等各方面达到顺畅,编辑就要监控图书运作的各个环节。对图书进行策划设计、宏观构思和微观控制,从而实现图书的最佳效益。一本图书能否为读者所接受,获得良好的效益,取决于编辑的整体策划和把控能力。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8

在现代图书出版管理过程中,策划编辑就相当于一位项目经理,其对某一选题的策划和整个出版过程负责。一个策划选题的运转能否成功,成本管理和控制非常关键。因此,技术编辑在整个策划出版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财物管理意识。

策划编辑在策划选题过程中,就要和技术编辑一起做成本预算,预算对最后定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的价格能否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因此,技术编辑要协助策划编辑根据字数、图书内容确定开本大小、印张、正文用纸、装订方式等;协助美术编辑选择封面的工艺及用纸类型,为做好成本预算打好基础。但预算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订印数范围,印数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印制成本的价格,技术编辑还要根据不同的印数、不同的印张及材料、工艺分别做预算,为策划图书的准确定价、首印数的确定提供参考。所以,技术编辑在成本预算阶段要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做出准确的成本预算,为策划者和决策者提供服务。

二、技术编辑在装帧设计中的成本意识

设计成本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成本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图书设计成本包括版式设计成本、装帧设计成本、用料设计成本、印刷设计成本等,设计成本控制的原则应是图书内容与图书外观形式的统一,美观实用与朴实节约的统一。首先,在内文版式设计中,技术编辑需要根据文字编辑对某一特定书稿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策划调节好图书的篇幅和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好排版后该书稿的印张,以符合该书的成本和定价。比如在印装成本节约方面:0.125印张、0.25印张、0.5印张的版费、印刷、装订费和1个整印张的费用相同;0.375印张、0.625印张的版费、印刷、装订费和2个整印张的费用相同;0.875印张的版费、印刷、装订费和3个整印张的费用相同。有了这个前提,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就可以根据该书稿的字数、内容来安排篇幅,使策划的图书在整印张内图文并茂,既节约了成本,还能使出版的图书更加美观,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其次,美术编辑在为具体一种书刊设计表面整饰加工方案时,技术编辑要发挥其专业职能,根据所掌握的工艺、材料规格及开数、图书成品尺寸及书脊厚度计算勒口的设计大小,使封面制版后符合纸张规格、开数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规格的材料和工艺。因此,技术编辑要积极协助美术编辑根据图书的成本预算来考虑装帧设计的方案,才能做到量体裁衣、适度设计,使之达到经济效益与艺术效果的完美结合。第三,在对封面或彩色图书的设计上尽量采用四色套印,少用或不用专色印刷,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三、技术编辑在选择材料中的成本意识

纸张费用在纸介质出版物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生产数量较大的出版物,纸张费用在成本中占的比例往往达到50%左右,因此,科学合理地选用纸张,是降低图书出版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纸张的合理使用以适合读者为准绳。对于内文纸张的选择,技术编辑要根据策划图书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品种和规格,避免片面追求豪华。同时要根据印刷工艺精确计算,合理开切,减少在书刊开本设计中因选用纸规格不妥而造成的浪费,提高纸张利用率。此外,尽量避免使用畸形开本,由于畸形开本用常规纸张印刷浪费较大,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但对于设计开本为畸形开本的图书,且印数较大者,要做到节约纸张成本,技术编辑还必须根据图书设计的成品尺寸及印刷机性能精确计算,准确使用纸张规格,并对特殊规格的用纸要根据印数做到提前订购。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维文版《讲故事,知新疆》第一辑、第二集图书,印数36 600套、总印张54.75印张;设计成品尺寸为170 mm×240 mm的畸形开本;正文选用70克轻型纸。根据设计开本技术编辑通过反复计算后,用787 mm×1 092 mm常规纸印刷浪费大,最后选用订购710 mm×1 000 mm的特规纸印刷,每吨轻型纸6 100元,就正文材料费节约 6.65万元。

对于封面纸张的选择,有些美术编辑喜欢用高档艺术纸做封面,但有些艺术纸缺乏大度规格,也会造成纸张开数不符合设计图书的成品尺寸,从而造成纸张浪费,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编辑要协助美编选用其他质地相近且有适合图书成品尺寸规格的艺术纸,把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在确保图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力求策划图书的精致美观。比如出版一套系列图书6种,32开、3 000套、成品尺寸145 mm×210 mm、封面4色印刷、不带勒口、封面设计采用艺术纸,假如美术编辑选择的艺术纸只有787 mm×1 092 mm规格,每张艺术纸只能出6个封面,而选择质地相近且有889 mm×1 194 mm规格的艺术纸每张可出9个封面,每张艺术纸6.80元计算,再通过封面每3种合拼合印,此6种图书就封面纸张节约 0.7万余元。

四、技术编辑在委托加工中的成本意识

首先,对于短版活采用CTP版印刷。CTP版印刷采用文件直接制版,像素点相对传统的胶片再经过人工晒版要精确很多,突破了传统制版工艺要经过激光照排输出菲林和人工拼版、晒版两个工艺过程的局限,避免了晒版过程中印版曝光时间差异而导致花痕、网点变异、网点不一致及手工拼、晒版引起的失误和误差,可提高图书的印刷质量。另外,计算机直接制版是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直接将文字、图像转变为数字,直接生成印版,中间省去了菲林材料费、人工拼版、晒版的过程,大大降低了图书成本。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12年各文种图书印刷中,除对一些重印率较高的图书外,其余图书尽量采用CTP版印刷,2012年各文种节约菲林成本50余万元。

其次,对一些重印率高、出菲林片的图书,技术编辑发稿前要仔细检查片子,避免返工成本的浪费。技术编辑要仔细检查片子的密度、清晰度。特别是彩色图书,要检查四色版套合的精度;查看图片的位置是否准确,四色版重叠时有无龟纹现象,网点是否均匀;检查接版图有无错位;留心出血版的出血尺寸是否够用,图像主题是否处在被剪裁的范围之内等,检查的目的是把图书在印制过程出现的差错率减少到最低,减少成本浪费,缩短出书周期。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9

选题策划能力决定着出版社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区域化市场大为减小及全国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空前提高,编辑在做选题时,必须注意选题的“新颖性”“适时性”“针对性”“可行性”。“新颖性”是指书稿的内容新或角度新,有独到的特色。“适时性”要求编辑具备敏锐的目光,准确把握各种事件的动态、趋势,及时做好选题策划。“针对性”是指找准选题的读者对象,精确调研同质竞争图书和潜在的同质竞争图书信息。“可行性”是指在策划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选题的资金投入规模、作者群的大小、本单位的团队营销能力、同质图书的竞争状况等。

稿件的落实和编辑加工也是图书编辑的重点工作。稿件的落实首先需要编辑准确把握选题内容,掌握作者群的地域分布、领域内的相关层次、所需的劳动报酬和稿件完成的速度等。特别要对主要作者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写作态度和经验、已发表作品的质量等进行充分的调研。作者确定后,编辑应在作者动笔前与作者进行认真商量,深入交流,让其准确领会选题意图。写作展开后,编辑应及时了解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尤其要注意形势发展、有关学术动态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时与作者共同调整内容结构和写作计划,编辑只有将传统的书稿编辑程序前置,才能既体现选题策划意图,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编辑加工阶段,图书编辑要仔细地通读全稿,除了应从政治观点、理论价值和学术水平等方面来审读稿件外,还应该从正文结构、辅文成份、语言文字等多方面、多角度对书稿进行全面而仔细的审读,正确判断和审定书稿质量和出版价值。

三、图书推介和市场分析能力

传统的图书推介一般采用新书介绍、书评、书摘或者利用名人效应邀请知名人士进行点评和推荐,也有采取现场签名售书和图书出版会的形式来做推介销售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博客、微信等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读者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兴趣也趋向多样化。尤其是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和传输实现同步化。图书信息的已经不局限于特定空间和时间,对于部分重点图书,编辑可以在编辑过程中就上传、相关信息,使关心和有需求的读者能及时了解图书的相关信息和出版时间表。网络化的传播手段使图书的图、文、声、像相结合,大大地强化了图书信息的传达,提高了推介的效率。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图书编辑必须掌握和熟练使用现代传媒工具,进一步深化和改进传统的文案写作能力。现代图书推介还要求编辑审美设计的创新,文案的设计要有新理念、新形式、新风格、新面貌,有时尚元素、与时俱进。图书的装帧设计不只是“外衣”,它也是图书内容通过图画、文字和色彩的有机结合,以简约、清晰的方式为读者提供阅读信息和购买依据。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把图书特色与受众需求相结合,制定恰当而有效的推介文案。最后还要求编辑能与读者和作者形成高效互动,为营销效益的最大化提供空间,为新的选题策划开拓思路。

除了图书的推广营销,编辑还要及时关注市场。传统方式大多依靠书信往来,新媒体兴起后,读者受众能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微博、微信等方式与编辑、作者交流。这是编辑进行图书推介的极佳时机,也是通过图书销售布局、店面的上架情况、固定时间内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速度,总体评估销售策划落实情况和对销售预案作出可行性调整的最佳时机。首先,编辑要经常关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它们对自己的图书或者与自己图书同类的图书有无报道,是从什么角度来报道的,从中找出热点或自己将来的策划方向。其次,要深入利用网络信息,有选择地关注一些专业网站或论坛,研究这些网站或论坛对自己图书或者与自己同类图书的关注角度。编辑要培养自己从销售数据中分析图书卖点和销售趋势的能力,尤其要关注全国各大实体书店定期的各类销量排行榜、特别是北京新华书店的北京地区销售监控数据以及目前国内最大的三家网上书店当当、卓越、京东的销售数据。

四、品牌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

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品牌战略是每个出版社的核心目标。品牌意识应该内化为每个编辑的日常行动和理念,力争实现作者期望值的最大化即多发行、读者期望值的最大化即看好书、出版人期望值的最大化即做好书。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应该是一个优秀编辑的永恒追求,同样也是出版社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市场竞争的不竭动力。

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编辑未来的竞争和发展水平,如何把自己的学习融入整个工作过程是加强学习意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首先要多读书,多学习与编辑有关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这是图书编辑提高理论素养的核心所在。其次要多交流,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讲座和异业培训。因为很多前瞻性的内容都是通过学术会议来研判的,编辑第一时间介入,能占据有利的时效。专业讲座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具有权威性和系统性,有利于编辑对文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很多异业培训所讲授的内容对编辑视野的延伸和思维的拓展有较强的帮助,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较大优势。再次是多学习。一是向同行中的成功者学习,每一本畅销书或获奖图书的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经验,虽然不能复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和自我启悟。二是向社会学习,研习社会的现实进而了解社会需要,我们要能够较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三是向异业创新者学习。海尔的成功秘诀是售后,福特当年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自己的汽车。作为一个编辑,我们应为自己策划编辑的每一本图书确定目标。四是向新技术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实体书店和读者俱乐部等营销方式已经式微,就连发达地区的主营书城,现在也是多种经营互动,主力军已渐渐转向网络书店。卓越、当当和京东等大型网店已经走入每一位图书爱好者的生活空间,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化,图书的销售、传播、推介已经消除了时空的阻碍,变成了全天候、全地域的事情,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销售已然现实。因此,编辑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二维码等技术优势,为自己的工作助力。

(张国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参考文献:

[1] 项其祥. 图书编辑基本素养刍议[A]. 编辑工作论丛[C]. 1997.

[2] 赵j森. 出版社品牌五点谈[J]. 出版参考. 2004(27).

[3] 张晶. 选题策划从信息开始[D]. 出版发行研究, 2006( 6).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10

有关书刊出版过程时间,业内比较通俗的说法为从编辑接稿之日起至第一批次书刊印刷完成日止。这是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所以,书刊出版过程要经历多个环节:稿件审核校对、文字编辑加工、图片绘制、美编处理、排版设计、装帧设计以及最后的印刷处理等。

一、影响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书刊出版行业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个人认为,影响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刊出版社的规模和专业程度

书刊编辑周期与出版社规模和专业程度有关。目前,我国出版社良莠不齐,要保证书刊编辑出版如期完成,首先要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流程中的稿件审核校对、文字编辑加工、图片绘制、美编处理、排版设计、装帧设计以及最后的印刷处理等各个环节涉及多方人员合作,有经验的大型出版社可以在时间上很好地对上述环节进行宏观规划。若是在出版社书刊集中时期,一旦出版书刊过于集中,没有经验的出版社很有可能会出现由于工作人员不到位导致书刊编辑出版时间滞后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在这个时代也变成了时效性很强的知识传播媒介,一旦出版时间滞后于他人,作者和出版方都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的出版编辑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各个环节的工作缺乏合理的安排,甚至有些待面市的书稿因为编辑的延误而导致终身被埋没。

二、控制书刊编辑出版过程时间的有效途径

书刊编辑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策划能力、较强的职业敏感度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学会合理考虑整个出版流程,统筹工作安排,学会科学的工作形式。编辑人员要提前预想到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时间安排,防止措手不及导致项目瘫痪。

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书刊方面,微信、微博、电子书等都是很好的获取方式。现阶段书刊出版的压力与日俱增,所以,书刊选题要格外慎重,编辑人员要有十足的信息确保书刊落地后可以成功地吸引读者眼球。

2.合理规划书刊出版的各个环节

书刊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没有主次之分,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都要根据书刊具体时间情况而确定。所以,书刊编辑工作开始之前,要为本册书量身订制专属的出版流程以及应急预案,防止最后出版倒计时出现意外情况。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升级转型,图书编辑工作应该拓展新的业务操作平台,各个环节工作人员要尽早适应操作流程,提高专业能力,深刻认识数据的重要性,学习和利用前沿数据工具,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缩短书刊编辑出版时间。

4.加强出版社与印刷企业的相互协作

印制环节对出版时间控制非常重要,有时甚至能左右选题策划。出版社与印刷公司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图书出版的最后一个流程――图书印刷。所以,加强出版社与印刷企业的相互协作,也是缩短书刊编辑出版时间的有效手段。

缩短书刊编辑出版过程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在书刊编辑的每一个环节中编辑人员细化工作,每项步骤均要达到同期化要求。书刊编辑工作要以提高文章质量为工作前提,切实保障图书的出版质量为目标。编辑人员要敢于创新编辑模式,打破传统的工作规划,针对书刊分类和现代社会读者的喜好确定选题,并处理好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分析影响书刊质量和出版时间的主要因素。总而言之,书刊编辑工作要不断完善选文评文的质量制度体系,把握图书主旋律,夯实基础,抑制风险,为再造辉煌的图书时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例11

近几年来,编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图书出版从策划到营销的全过程策划中。作为编辑,要让一本书能够畅销,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书给谁看?书是否值得读者购买?如何让读者在众多同类型的书中选择自己的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解答好上述三个问题的书并不多,大部分书都会在书架上很快失去生命力。如何让自己的书销量进入畅销及长销行列,而不是很快消失在书架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具备整体观,要对图书进行全过程策划,不仅对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负责,还要对图书进入市场后的结果负责。一本从内容和销量上都表现优秀的图书,必然是一本从选题策划、出版策划到营销策划都非常成功的书。

1 选题策划——功课做在前头

选题策划是全过程策划中最具创造性的工作,它直接决定图书的定位,选题策划的成败,决定一本书的成败。选题策划包括的主要工作有:信息筛查,读者定位,作者遴选,内容设计。

1.1 信息筛查

在信息筛查这个环节中,编辑宜从出版社实际的出版领域出发,了解行业现状和读者需求,找准切入点,然后逐步做大、做强。具备较高出版价值的选题信息通常有这样的特点:反映热点,切中读者需求点,填补市场空白点[1]。

1.1.1 全面了解行业及从业人员情况

图1~图3为我过建筑业、建筑企业和建筑业从业人数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到,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数一直成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建筑企业70 061家,从业人数达4 043万。

1.1.2 关注行业需求

关注建筑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熟悉国家政策、学科领域的发展规划。关注图书市场上的热点书、畅销书,关注专业论坛的热门帖,了解广大一线人员讨论的焦点。专业论坛因其网友都是本专业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编辑不仅可从中了解到其关注热点及需求,有时甚至还可以从中发现有潜力的作者。

1.2 读者定位

对于广大的读者而言,每本书的定位只能在一个特定人群,读者不可能大而全,必须有针对性。以建筑图书为例,施工现场的工人、工程师、设计院各专业设计师、高校中的建筑专业学生是完全不同的图书定位,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定位。我社出版的《建筑业农民工入场安全知识必读》,定位在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采用漫画的形式,充分切合读者需求,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因此,明确受众群体是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环节[2]。

1.3 内容设计

这里所说的内容设计并不针对专著、课题等由作者主导的选题,而主要探讨由作者和编辑共同策划、主导的普通图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创新,不仅是内容的创新,也是编排形式、表现风格的创新。编辑要对图书内容给出框架建议,与作者共同确定图书的整体结构。同时,编辑在选题设计过程中要避免跟风,但也不提倡闭门造车,已有畅销品种的成功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笔者对2011年当当网管理类图书排行榜进行分析,排在榜单前面的图书不乏几种特点:抓时代热点——《海底捞你学不会》(排名第一位) ;抓人物热点——《乔布斯——神一样的传奇》; 抓读者需要——《销售就是要搞定人》;抓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这些大众管理类畅销书的成功经验亦是需要科技类编辑学习和借鉴的。

1.4  图书类型

虽然建筑图书天生被赋予了“为建筑业服务”的特性,在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践,但是反映行业发展最新动态、行业技术前沿、国外先进经验的图书也同样不可缺少。这类图书代表行业发展的状况,紧跟行业发展脉搏,同时又能进一步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3]。

2 出版策划——过程同样重要

出版策划是将选题思路变成图书产品的一个创造性过程,除了对内容的编审校外,产品的装帧设计在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内容、同样发行渠道的一本书,可能仅仅因为换一个封面乃至版式,就有滞销变为畅销,这就是书籍装帧的力量。图书的书名、封面要能在读者经过书架的短时间内跃入眼帘,只有书被读者从书架上选中后,才有实现销售的可能。因此恰到好处的书名和装帧设计,能够让图书在货架上就打败对手。

2.1 书名

书名体现的是市场诉求,要在新鲜感、概括性、艺术感、时代感及个性化几个方面有突出表现。一个好的书名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成功的书名是赢得读者的第一步,一定要反复推敲,一定要用琅琅上口,容易被读者记住的书名。以《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为例,该书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一,累计销售已超过8 000万册,但2012年1月在全北京的销量仅为3本,可见简单、清晰、概括性强也是确定书名的重要准则。

2.2 封面

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消灭一切广告,让产品在货架上就能打败竞争对手,把顾客牢牢吸引住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能做到这一点,除产品内核的独特性之外,企业最可以发力的地方就在产品的包装上。图书封面更是如此。封面的形式、色彩能够吸引眼球,抓住读者,但如果封面的文字信息无法促使顾客产生购买欲望,那么再耀眼的色彩和样式也于事无补。因此,真正能让产品在顾客头脑中产生影响性思维的是文字信息,而文字信息最关键的就是产品传递的概念和信息。概念里必须包含以下信息暗示,你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图书?与其他的图书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对我这个购买者有什么独特的好处?如果我买其它的图书会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编辑对书的内容和特点有着充分的了解,并提炼出图书的销售信息交与美编,以利于达到预期的封面设计效果。

3 结语

图书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编辑具备选题策划的创新能力,全程关注的沟通技巧。只有提升全过程策划各环节编辑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打造令读者满意的图书,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优质图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