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民个人简历

农民个人简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5 17:19:56

农民个人简历

农民个人简历例1

自古以来,每一个朝代的变更替换莫不与赋税有关,赋税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紧密相连。其中最有影响的三次农村赋税改革分别是“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三次改革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探讨其中的成因和经验教训,对当前各地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有裨益。

1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到处流亡。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法再也无法维持下去,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维持财政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公元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和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3.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改为按照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地税。4.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两税法首开费改税的先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意义:1.简化了税制,将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2.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两税法按资产和田亩征收,实际上是资产税,弱化了人身控制,这比租庸调法按丁征收的办法合理。两税法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反映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费标准以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的转变。

2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由于土地兼并集中,豪强瞒漏,造成大批农民失地逃亡,加上统治集团腐朽,民贫财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挽救日渐衰微的政局,公元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1.赋役合并。把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2.取消力役。把原来按户丁征派的办法,改为按照丁银派役,差役都由政府用货币雇佣。3.一律征银。用征收货币的税赋制度取代了以往征收实物和力役的赋役制度。4.国家统一征收。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实施八百年后又一次较大的税费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意义:1.新法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2.简化手续的征收办法,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3.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为清初真正完成这一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

入清后,由于土地兼并和农民逃亡,导致丁额无法落实,加上富户转嫁负担,编审赋役不公,不断激起农民反抗。为缓和矛盾,稳定统治,也为了解决丁银难征的难题,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前一年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雍正二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摊丁入亩”赋役新政,“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傜役也”,从此彻底取消了人头税。乾隆时,除少数户籍未定省份外,已推行全国。

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施行也比较彻底,对以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地丁合一,统以田亩为征收对象,使赋役一元化。2.存在两千余年的人头税从法律上被废止,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身的自由。3.摊丁入亩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一标准,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稳定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摊丁入亩作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革,完成了自唐朝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役入赋,人头税归土地税的赋役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改革上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4历史上三次赋税改革的启示:

通过对历史上三次重大的赋税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不断进步的。1.每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变革都是对之前的赋税制度的修正,使之趋于合理,行之简便。2.三次赋税改革,虽不可能根治乱收费、滥收费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省费便民、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中央财权集中统一和遏制腐败等效果。3.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但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赋税改革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并不是真正地要减轻人民的负担。三次赋税改革对于整个国家长远来说,并没有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政者的改革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解放。

同时“工于制法,拙于制法”也是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我国现状,2006年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性制度创新阶段。农业税全免,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税费制度得到了规范,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综合改革的进行。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实施了很多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受农民的欢迎,标志着我国农村赋税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农村赋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保证改革的长期效应任务还是更加艰巨,对此笔者仅提几点思考意见和看法。1.建立廉洁高效、精干县乡村治理机构,规范政府行为,不再向农民开乱收费的口子,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关键。2.要把赋税改革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相结合。农村税费改革不应只是简单地减轻农民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要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全国上下都要真正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例如,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子女上学、农业人口转城市人口、还有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等都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4.应抓住历史机遇,使农民最为关心的援助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农业税的取消,虽然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是农民还有其他的经济支出,如生产资料的支出,医疗、教育和日常能源消费等支出,在农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大量存在,国家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社会援助的资金投入,增强农民生存的安全感。5.借鉴历史上三次赋税改革的经验教训,我国农村改革必须实行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将改革纳入法律轨道。

农民个人简历例2

自古以来,每一个朝代的变更替换莫不与赋税有关,赋税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紧密相连。其中最有影响的三次农村赋税改革分别是“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三次改革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探讨其中的成因和经验教训,对当前各地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有裨益。

1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到处流亡。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法再也无法维持下去,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维持财政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公元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和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3.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改为按照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多少征收地税。4.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两税法首开费改税的先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意义:1.简化了税制,将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2.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两税法按资产和田亩征收,实际上是资产税,弱化了人身控制,这比租庸调法按丁征收的办法合理。两税法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反映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费标准以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的转变。

2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由于土地兼并集中,豪强瞒漏,造成大批农民失地逃亡,加上统治集团腐朽,民贫财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挽救日渐衰微的政局,公元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1.赋役合并。把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2.取消力役。把原来按户丁征派的办法,改为按照丁银派役,差役都由政府用货币雇佣。3.一律征银。用征收货币的税赋制度取代了以往征收实物和力役的赋役制度。4.国家统一征收。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实施八百年后又一次较大的税费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意义:1.新法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2.简化手续的征收办法,限制了豪强地主舞弊瞒漏和胥吏里甲层层盘剥。3.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并使得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从而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为清初真正完成这一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

入清后,由于土地兼并和农民逃亡,导致丁额无法落实,加上富户转嫁负担,编审赋役不公,不断激起农民反抗。为缓和矛盾,稳定统治,也为了解决丁银难征的难题,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前一年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雍正二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摊丁入亩”赋役新政,“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缫垡病?从此彻底取消了人头税。乾隆时,除少数户籍未定省份外,已推行全国。

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施行也比较彻底,对以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地丁合一,统以田亩为征收对象,使赋役一元化。2.存在两千余年的人头税从法律上被废止,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身的自由。3.摊丁入亩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一标准,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稳定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摊丁入亩作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革,完成了自唐朝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役入赋,人头税归土地税的赋役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改革上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4 历史上三次赋税改革的启示:

通过对历史上三次重大的赋税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的赋税制度是不断进步的。1.每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变革都是对之前的赋税制度的修正,使之趋于合理,行之简便。2.三次赋税改革,虽不可能根治乱收费、滥收费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省费便民、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中央财权集中统一和遏制腐败等效果。3.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但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赋税改革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并不是真正地要减轻人民的负担。三次赋税改革对于整个国家长远来说,并没有成功,根本原因是当政者的改革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解放。

同时“工于制法,拙于制法”也是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我国现状,2006年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性制度创新阶段。农业税全免,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税费制度得到了规范,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综合改革的进行。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实施了很多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受农民的欢迎,标志着我国农村赋税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农村赋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保证改革的长期效应任务还是更加艰巨,对此笔者仅提几点思考意见和看法。1.建立廉洁高效、精干县乡村治理机构,规范政府行为,不再向农民开乱收费的口子,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关键。2.要把赋税改革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相结合。农村税费改革不应只是简单地减轻农民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要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全国上下都要真正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例如,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子女上学、农业人口转城市人口、还有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等都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4.应抓住历史机遇,使农民最为关心的援助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农业税的取消,虽然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是农民还有其他的经济支出,如生产资料的支出,医疗、教育和日常能源消费等支出,在农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大量存在,国家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社会援助的资金投入,增强农民生存的安全感。5.借鉴历史上三次赋税改革的经验教训,我国农村改革必须实行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将改革纳入法律轨道。

农民个人简历例3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渔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的结构独具一格,先以单个英雄故事为主体,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因人生事,开始下一个故事。就好象一个个环,环环相扣,环环相生。其中也有一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众多英雄好汉,智取生辰纲和三打祝家庄等即为其例。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流向长江大河,终于汇合成滔天洪流,汇合成声势浩大的英雄大聚义。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刻划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生死存亡的关头来描写人物性格,还善于运用比较法、反衬法来突显人物性格。

农民个人简历例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建立再就业组织机构,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

课题组在对灞桥区村组的失地农民进行调研,多数村民一年没有参加过培训,村组都没有失地农民再就业组织机构,目前调研统计结果显示培训的覆盖率不到5%,失地农民的培训由现有村委会的人负责,再就业方面的投入多数村没有财政经费或固定的经费支出。村委会在村里的其它方面经费中取出一些,做一两次简单的培训工作。由此可见,灞桥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处于无组织、无资金支持的状态。

课题组认为,建立村失地农民再就业组织机构,由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再就业质量提升方面的工作,是失地农民再就业质量提升的首要任务。在再就业组织机构的带领下,政府需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再就业质量提升的资金投入,积极进行资金财政政策的支持,针对新一代的失地农民,积极进行再就业质量提升的人力资源价值提升投入。

二、地方企业积极吸纳失地农民再就业

由于失地农民的学历低,可选择的就业岗位又少,即使找到了工作岗位也多是重体力且报酬低的工作,失地农民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长时间从事重体力活。而用人单位因有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可供选择也不会录用学历低、年龄大的失地农民,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因此地方政府要采用奖励、支持政策,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地方企业实行奖励。政府设立“创业就业岗位奖励”,地方企业如果吸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数达到政府规定数目,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发生劳动违法违规行为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把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引导企业吸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

三、建立新生代失地农民学历提升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90后,年龄18岁到25岁他们中多数人初中毕业,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普遍偏低,缺少技能,再就业层次属于中低层短期雇佣职业层次。只能雇佣体力劳动大且收入较低的工作,年轻新生代农民又对自己生活质量以及就业有着更高的期望,因此处于不断就业和主动失业交替的状态。

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分析新生代农民特征,由于学历低,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使得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为了抓住机遇,提升新生代农民再就业质量,依据调研访谈情况以及课题组的分析研究,政府在针对新生代农民,应该有区别于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尽快建立新生代农民学历提升机制,通过和社会机构联合培养等方式,建立适合地区特点的专业,提升新生代农民学历。比如对于灞桥区来说,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进行联合培养学习,让新生代农民掌握电子商务特征,在农业电子商务方面发挥应用的作用。

学历提升培养适合新生代失地农民对自身文化水平需求的特征,也从根本上提升了新生代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价值。为新生代失地农民提升再就业职业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就业机构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来确定建立适合新生代失地农民的学历提升机制,学历提升是持续提升失地农民再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

四、改革失地农民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家政服务来说,从最根本的家庭卫生打扫到做饭,而现在家庭保洁的标准不断提升,不是简单的卫生打扫,做饭也已经提升到健康饮食以及营养配餐方面。因此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需要不断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改革拓宽。积极探索市场需求,改革培训内容,把提高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作为培训的长远规划,把培训和提高失地农民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内容,将失地农民培养为具有科学知识、懂技术、会操作的高、中级职业技术人员。

课题组对灞桥区7个街道,15个村组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意向进行可调研,共统计再就业意向1974个,其中家政意向635份,占32%,可以得到,失地农民对家政以及烹饪的培训需求较大,烹饪再就业意向459份,占比23.6%。同时也可以看到创业培训需求341份,占比17.3%,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对再就业不再满足于职业层次较低的家政以及烹饪被雇佣劳动,而是在传统职业层次较低就业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了再就的职业层次。具有创业培训需求的比例占到了17.3%。企业管理知识需求的也占了2.3%。这个比例一方面与失地农民年轻化趋势有关系,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了失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求加强,因此对于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构来讲,需要进行大量的摸底调查,充分了解失地农民的根本培训需求,才能够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内容,提高再就业培训效果,进而提升失地农民再就业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糜婷.试论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J].中国成人育,2014(21).

[2]葛天博.失地农民再就业困境的制度分析与能动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穆盼盼.社互构论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基于湖北省武汉市三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03).

农民个人简历例5

上世纪初帝制的目的之一是在基层施行自治。但民国时期因为战乱频繁没有根本变化。1958年中国普遍建立,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集“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于一身,一手托千家万户,越显得乡政权这一层机构的重要。例如,三年困难时期饿死那么多人,居然只见“老幼转乎沟壑”,未见“少壮铤而走险”,这真是历史上的奇迹。“”时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乡落户,工农兵上大学等等有关身家性命攸关的事,无不依赖基层组织。

后,公社解体。相当于公社规模的乡(镇),成为了一级政府。党委、政府、政协、人大四大班子俱全。上下部门对口。一般50万人口的县就设立二三十个乡(镇)。村民则组成了村民委员会,村委主任是在党支部领导下的负责人,村下设组,组织庞大,县乡公务员占到全国公务员总数的56%强,给本来已经很困苦的农村,又增加了负担。

改革开放后,对农村基层干部看法又一个“今非昔比”。“三农”问题引起国内的广泛重视,不容乐观,处境堪虑。

农民穷困,基层干部多是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基层干部1000多万人端“财政饭碗”。历代的农业税都是国家的主要税种,现今农业税属于地方税,主要用于基层工资开支。《左传》有“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的说法,现今真的是农税成为基层干部的“食”(即工资收入)源。一方面经常说要精简基层机构、人员,但是为了安排转业干部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医务人员等等,总是越减越多。乡改镇、大乡分小,不停地进行着。

事实上,在现行体制下,“村官”还是有一些权力的,光是“村支书,两台戏,计划生育、宅基地”就够折腾一阵子。因此,民选“村官”中,时常有恶性事件发生的报道。

乡镇基层干部也有许多难处,民间流传的所谓当官的三条硬件:“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后台最重要”,基层干部都不踏实。从年龄说,根据不成文的年龄阶梯规定,如果省级干部的年龄杠杠是60岁,镇级基层干部的杠杠就只能是30岁上下,当官的旅程就少了一半多;学历条件更是不占优势,文化基础差水平低较为普遍。为了达到上级要求的学历,就不得不去“混”个文凭;至于后台条件更差得远,所谓“天高皇帝远”,够不着硬后台。

现在的农村管理体制不止是开支大、效率低等问题,还给农村带来很多弊端:首先,传统的行政管理的县级领导是亲民官员,现在中间多了一层机构,很容易造成县一级政府的作风,并且减少了民间的活动空间,限制了群众的创造力。

农民个人简历例6

党的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并强调要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此,赣州市卫生局党组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切实改善医患关系。确定了“着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农村卫生落后状况。近年来赣南老区卫生改革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赣南老区农村基层卫生的现状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 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4.52 亿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城市(章贡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0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28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9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42%。

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8个,专科防治院(所、站)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0个,卫生监督所18个。wWW.133229.coM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53万人。全市有15个省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县(市),覆盖人口达到553.68万人,475.24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由于赣南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重大,在赣州877.04万人口中,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人,占79.36%,贫困人口近30万。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就医环境差。

1、医疗业务用房紧缺、破旧。 极大多数基层卫生院房屋简陋、年久失修,有些还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平房。如赣南的信丰、大余、上犹、安远等4个县有乡镇卫生院62个,只有61462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其中需要维修的房屋面积27755平方米,占45.16%。需要改造的房屋面积28963平方米,占47.12%。个别县,如大余县需要维修的房屋面积达到62.63%。安远县乡镇卫生院 现有危房面积7715平方米(占乡镇卫生院房屋总面积12259平方米的63%),有的乡卫生院为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土木结构房,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现早已破烂不堪。

2、村级卫生所(室)极大多数不符合“三室分开”(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要求。我们调查的赣南信丰、大余、上犹、安远4个县,共有村卫生室1368个,其中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只有202个,占14.77%;有1166个村卫生室不符合“三室分开”要求,占85.23%。信丰县有657个村卫生所(室),不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有607个,占93%;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只有50个,占7%。有的县如安远县没有一个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村卫生所(室)。有些村卫生所(室)是利用自有房屋开设的个体诊所。

3、医疗设备陈旧老化、简陋不全。

4、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赣南农村乡镇卫生院医疗队伍存在“两低两高”的现象,即学历层次低、职称级别低、无学历人员比例高、无职称人员比例高。

学历层次偏低,南康、宁都、于都、瑞金、寻乌等5个县(市)乡村医生人数为3901人,中专以下学历2710人,占69.47%,中专926人,大专253人,本科以上学历12人只占0.31%。有的县本科以上学历为0;

职称级别低,我们对南康市、于都县、寻乌县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显示 200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1035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5人占0.48%、中级职称161人占15.56%,初级职称667人占64.44%。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太低、初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极高。高、中、初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呈“宝塔形”结构。who推荐的一个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是1∶3∶1,按who推荐的标准,相差甚远。此外还有许多村级卫生所(室)的医务人员无学历、无职称。

二、努力改变农村卫生落后状况的对策

1、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病人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按照《江西省乡镇卫生院基本配备标准》和《江西省村卫生所建设标准》加大人员、技术设备、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明确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比例,保证投入的合理增长,确保卫生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才、房屋和装备三配套)目标。

2、加快村级卫生所(室)的建设,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目标。农村村级卫生所(室)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村级卫生所(室)条件差,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有的无固定的用房,有些村还没有卫生所(室),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政府要加大村级卫生所(室)的建设力度,按照每个1万元的标准和三室分开的建设原则,加快村卫生所(室)改造和村级卫生服务点建设步伐。首先,做到村村有卫生所(室),一个行政村原则上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其次,有固定的医生,村级卫生所(室)必须配备一名村医。再次,有基本的诊疗设备,改变“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的状况。

农民个人简历例7

天色微阳,党校组织了我们信管二组到武汉农讲所进行参观,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来到这里,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竟是几个破败,老旧的房屋,砖瓦也早已经变得乌黑光亮,几根柱子若不是经过了粉刷,怕也早已是破败不堪,若不是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旧址,或许不会有人知道这就农讲所,那斑驳乌黑的墙壁,像是岁月的爪子留下的深深痕迹。然而也正是曾经的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扎根,燎原了整个中国。为争取民族的统一,实现人民的翻身,多少人曾在这里呐喊。岁月的风穿过耳际,仿佛间听到了来之久远但依然坚定铿锵有力的声音。

武汉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这就是武汉农讲所几句简单的介绍。但是这简单的楼宇却饱含太深沉的意义。走进馆内,发现很多像“**土豪劣绅….耕者有其田”的标语,在讲堂内是上百条矮小的板凳,一个不住一米长的讲台,在那光辉的岁月的有像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这样一些有名望的进步人士的授课。在场的工作人员还给我们讲了,就在那个不大的院子里面,学员还需要出操,进行军事训练。在讲习结束以后,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这里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齐聚一堂,我在想为什么他们能突破重重阻隔,来到这里后来甚至大部分人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风云际会于此间简陋的房屋,这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

在农讲所不远处还有,中共五大召开的旧址,简陋的会议厅里,似乎荡漾着为全国人民的呼声,有着为革命的慷慨激扬的呐喊。那些英勇的战士,那些革命的青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注定必将永远耀光辉。与之毗邻的就是伟大领袖同志的故居,同样的简单,和古旧,和寻常百姓家其实更本就没什么两样,可以想象曾经在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字里行间的深深殷切希望,时而含烟瞭望窗外长江,时而低头深思。让我们深刻体会那个时候革命之艰苦,重温了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旗帜下,经过十四年的英勇斗争和浴血奋战,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

农民个人简历例8

“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易・说卦》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依此引申出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它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全景展示和独特表演,是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所以每一个人从孩提时就耳闻目睹每一个节日,此外,随着学业的提高,和节日有关的考题频频出现,例如节日名称是英语中一个知识点,小学、中学的英语课本中均涉及到,这个知识点除了有点散之外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失分现象却很多。不是难点却得不到分数,对学生来说实在可惜。所以本文以节日的名称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列表总结,中英文对照,简析每一个节日的由来,主旨,及需注意的要点,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下面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名称及英文表述,现在列表如表1。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便是中国农耕文明最简洁的表达。根据相关气候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农民可以适时地进行播种和收获。因此,中国历久形成的节日大多以农历为主。此外,“为了使民众紧张劳动之后,有个休息娱乐的机会,以达到一张一弛的目的,一种娱乐活动经久坚持成为公众的习惯。”[1]下面把春、夏、秋、冬四季里的节日分别来作介绍。

在春季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春节(Spring Festival)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The 1st of the 1st lunar month),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喻之万物的生长,“spring”,意指春天,“Festival”,意指节日,连在一起“Spring Festival”,春天节日,简称“春节”。农历正月十五(The 15th of the 1st lunar month)的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因为““元”指正月,“宵” 和 “夕” 都指夜晚。因为元宵节当晚要张灯、观灯、耍龙灯,故有“灯节”之称。[2]所以元宵节英译为Lantern Festival,Lantern 意为灯笼,“Festival”,意指节日,连在一起顺理成章成了元宵节的英文翻译。农历四月初五(The 5th of the 4th lunar month)的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是中国人民扫墓祭祖以及纪念民族精英、革命烈士和一切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的日子,主旨是祭祀亡灵,追忆死者,寄托着我们中国人永远抹不掉的追思清洁。Tomb-sweeping Day,Tomb意为坟墓,sweeping是扫的动名词,扫墓的日子代指“清明节”。

农历五月初五(The 5th of the 5th lunar month)的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日,其精神内涵一是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二是团结协力的精神。其主要活动为吃粽子和赛龙舟。“dragon”意为“龙”,所以用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借指中国的端午节。

中国的秋季节日主要有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有关的七夕节九九登高的重阳节,英译均从时间入手,七夕节(the Double Seventh Day),农历七月初七(The 7th of the 7th lunar month),所以为the Double Seventh Day。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初九(The 9th of the 9th lunar month),所以为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其次,中国秋季最盛大节日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的英译也是从时间入手八月十五(The15th of the 8th lunar month),Mid,意为中间,autumn ,秋天,Festival,节日,所以中秋节英译为Mid-autumn Festival。注意中间的连线不要丢。

农历十二月初八(The 8th of the 12th lunar month)的腊八节(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为中国冬季的古老传统节日。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其中以北方最为讲究,就是在百米中掺入花生、栗子、枣、核桃仁、杏仁、糖等原料后在微火枣慢慢煮熟炖烂,做成粥吃。所以腊八节英译为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Porridge为粥、稀饭之意。

冬去春来,岁月交替,时光入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交替着。新年拜贺、元宵花灯、清明扫墓、端午竞渡、七夕七巧、中秋拜月、重九登高、腊八煲粥,中国每一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所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守护和延续,它对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国传统节日简要概述,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节日,牢记中国节日的中英文表达和准确的时间。传统节日在中国有成长的土壤和传续的必要,因为它们祈求的都是安宁、和谐、幸福。

农民个人简历例9

第一,研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一方面,口述史研究采访的对象都是某一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把自己对该事件的所见、所闻、所感用通俗的语言或者方言叙述出来,这样的描述最接近历史事实的本来面貌,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研究者毫不保留地将受访者录音转换成文字稿,甚至连体现受访者心情的语气词都会记录下来,这样得来的口述史料不会掺有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感受,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正如英国口述史学家塞缪尔所言:“口述证据是接近最可靠、最自然的历史事实的最佳途径,因为日常经历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受思想回顾的影响……而历史实际上就是从最初的直接经历中建立起来的。”

第二,研究视角平民化。法兰西学院思想史教授米歇尔•福柯认为,所有的知识、思想及信仰,实际上都是和权力有关系,话语如果没有权力,话语就不能构造事实,只是耳旁风。在中国亦如此,知识代表统治阶层的利益,发言权只掌握在权力精英手中,只有他们才会发出“有价值”“有力量”的言论,而且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王侯将相、豪门权贵等特权阶层的历史。而对广大平民百姓来说,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也就无法给历史留下任何记录,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让普通百姓发出自己的声音,将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与现实密切联系,由此获得的口述资料便多了几分平民色彩。

第三,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口述史采访的对象是各种历史事件的各类亲历者,因此,它所涉及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从纵向研究来说,口述史可以涉及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建国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等长达400多年的不同时期不同专题的研究。从横向研究来说,口述史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社会上层、精英人物,也逐渐开始向社会下层、普通百姓拓展,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范围。

二、用口述史来研究农村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为什么要用口述史的方法来研究农村教育呢?这与农村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微观视角是分不开的。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教育界在宏观层面上对农村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在上层社会或者精英文化的层面上进行叙述和分析,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乡村民众是怎样看待农村教育的,他们的生活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农村教育的影响,这些社会微观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涉足,从而造成对中国农村教育实态研究的缺失。将口述史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史研究领域中,为我们拓展教育史研究的微观视野,构建出更具“现场感”的农村教育图景,探寻农村教育对于广大民众的真实意义提供了可能性。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又对这些因素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这种关系是通过民众生活这一中介间接实现的。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等因素首先体现和落实在民众生活中,并通过民众的观念和行动来影响农村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教育是通过塑造民众的综合素质,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来实现对社会的反作用。所以,在教育和社会之间,民众生活是一个“中间环节”。我们要了解近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就必须将研究视角下移,让民众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从乡村民众的真实生活中去考察。因此,通过把握民众生活来理解近现代农村教育,是教育史研究的基本路径。

从乡土的视野来看,近代学校教育到底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是讨论教育如何在适应民众生活的基础上改造民众生活的前提条件,这也应该是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大任务。教育史学科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出了一个由各种通史、专题史和地方史构成的宏观图景,但是欠缺基于微观实证研究所提供的图景。正是微观视角的欠缺才导致国家对农村教育始终难以准确把握,使得近代以来历次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实际的执行之间相距甚远。口述史研究方法就是提倡从民众底层视角出发来研究农村教育,给中国“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讲述属于他们自己的受教育经历,以及因接受学校教育而获得的生活变化情况,正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生活,才能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农村教育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可以使国家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密切联系现实,更符合百姓的心声。

三、用口述史研究农村教育的注意问题

口述史研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访谈来搜集声音资料。做访谈就要提出问题,提问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正式的、严谨的提问方式,也有非正式的、聊天式的提问方式。优秀访谈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取得更多更好的访谈效果,同时也要关心、尊重受访者,理解受访者的观点,静心聆听受访者的表述。

农民个人简历例10

第一,阶级原则。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但是,这种讴歌,不应该是教条的、僵化的,而应该是辩证的、唯物的。不能无原则地美化,无限制地拔高。如对农民起义的研究,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美化或拔高农民起义。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丰富多彩的历史基本简化为农民起义斗争史或儒法斗争史,就是阶级分析原则的教条化运用的极端典型。另一面,则是对剥削阶级的全盘否定,否定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所有作为,都一概予以否定,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错误的理念就导致了历史的虚无主义。

第二,历史原则。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过去,农民起义领袖被美化为“高、大、全”式的无瑕疵英雄;如今,银幕上的帝王则被美化为“清廉、勤政、为民”式的君王。另一种是把历史人物妖魔化,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律视为历史垃圾,统统加以摒弃。这两种倾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大节原则。我们的历史学者看待历史人物,应该看他们的大节,看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此外,我提出一个个人见解,就是对历史伟人不能进行道德评判,亦即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在常人看来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风问题,或者真诚虚伪问题,对于历史伟人来说,都不能成其为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不能证实,即或证实,我看也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小节。历史学者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的大节,而不是小节。搜索细节、小节,那是小说家的事。

第四,双赢原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在她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在现在疆域的版图内,曾经多次出现过国中有国的历史现象。这就是说,不能用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来代替整个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我认为,既然是一国之内的民族战争,大多不好提正义与否。因为民族之间的融合,就包括粗鲁野蛮的杀戳。有理的一方,也可能因为无力而被消灭。开始是十恶不赦的侵略者,随着全国的统一,这十恶不赦的侵略者又可能变成功莫大焉的统一者。因为他成了新王朝的奠基者。所以,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时的战争,评价历史人物亦然。

农民个人简历例11

踏上农村工作的路,我开始接触了更多的人与事,也有了些想法,同时承受了许多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这其中也有很多是我未曾想到的;刚开始工作时的感觉是:困惑,不知道应该怎么和这么多人接触、沟通;刚开始工作要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工作,这些我心里真的没谱。随后,有一件事对我触动挺大,那是到村工作后第一次帮村里起草了一份总结报告,写完后,我交给村支书看了,但支书看了之后觉得里面带有很大的书卷气息,缺少了写农村特定的气息,而后我仔细琢磨,却总也不知如何是好,这迫使我要多和村支书,主任多聊天多,了解情况,切合实际的做好总结。而后随着在村工作时日的增加,和村委会支书、主任经常性的交流,我不再困惑,我也渐渐融入。

村委会主任对我说过,和村民接触时坚持说家乡话,我们面对的是朴实的农民,用朴实的语言和农民交流,坚持说家乡话是进入老百姓心中的前提。多帮助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小的帮助,对村民来说也是幸福的。如今,和村民说话时,不再时不时冒出几句洋话,而已讲上了流利的家乡话;平时我还经常帮助村民打印各种合同、协议书,简单的绘图,偶尔还会给村民刻录cd光盘。如此经常和帮助村民打印复印,和村民的接触、沟通也多了,有时候也就聊上是简单的几句话,但从简单的几句话中也能提取有用的信息。“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会有大收获,现在走上村间的路上时我看到了村民对我会心的微笑。

对村离退干部生活困难补助的核对,是我觉得工作以来走最艰难的一个砍,退职老干部担任村委会职务时间长,资历深,对政策上的问题经常刨根揭底的问,对于我来说,对文件有一点不熟悉,就很回答,我必须通读文件,读透读通,归纳整理,这样我才能对其提出的问题从容面对。但由于一些历史问题,离退职干部对其工作简历存在很多争议,对于存在争议人员的简历,还需要多次进行检查核对,再与他们解释。但其间的误差还是有的,这时难免会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产生负面情绪,面对这些情况,我感到很心酸,但这也只能是默默的忍着,耐心的解释,细想起来,他们毕竟也是老前辈,也是为村的发展做过贡献的,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情绪也是言不由衷的,不管怎样在农村工作的路上再难的砍我也要跨过去。

在农村工作日子是快乐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汇报演出的圆满成功是我任职以来最幸福的事,从演出前的紧张排练,到演出时的从容表演,再到演出后的热烈掌声,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农村工作的路间,我还有块责任地,坚守岗位,不无故迟到、缺席每一个大小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做好台账资料、档案整理,帮助村领导送、取材料及时沟通传达村镇之间信息;做好远程教育“网上村村通”站点更新与维护,清除设备上积尘、整理线路等;前不久由于村广播并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线路被损坏,我及时排查受损线路,重新接入接收终端,确保了远程教育接收平台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