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31 20:08:12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1

一门理论科学在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般总要经历积累材料、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这样三个阶段。没有材料的积累固然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但若对材料只是作简单的收集而不予以整理,并进而为我们所掌握,也还是不能为建设我们的理论科学服务。“掌握”一词的德文原意是在精神上“占有”、“据为己有”,按照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思维中“扬弃了与对象之间的对立”,而“把这一内容变为我的”。所以,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所积累起来的材料才能为我所有;否则,就很难吸收到我们的思想体系中来,并对建设我们的理论科学真正有所帮助、有所补益。

按照这一认识来审视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基本上还只能说是处于材料积累的阶段。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于国外现代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所知甚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引进了许多当代西方高等教育学理论,而且对传统的西方高等教育学理论,也有了更加全面而完整的介绍,这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资源,从各个视角和层面来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使人感到不满足的是,这个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引进和介绍上,初步的分析、评价、梳理、鉴别的工作还做得不多。所以,若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迅速完成整理材料和掌握材料的工作,妻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恩格斯在谈到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和演变历史时的一段话,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的。他指出:“虽然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它在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在我们所考察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则是一种一下子造成的东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它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的外来的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东西。”他认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前进的起点”.后来一系列的“进一步的发现使得它最后获得了胜利”。从此,“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正是这个崭新的自然观.推动着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段话对于我们的巨大的启发意义在于:它说明了正确的观点在整理和掌握材料、推动科学走向进步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们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之所以处在材料积累的阶段而没有深入下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至今还没有形成和确立一个足以反映我们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精神、并有能力来整合和同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切有价值的理论资源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因此.尽管我们已积累了一定材料,却无法对其进行整理.更谈不到正确地予以掌握。

高等教育学观念是以感性的形式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一个整体显示在人们面前的。这就决定了一切真正的高等教育学都必然具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它是以高等教育实际为对象的,它总是从现实的高等教育中寻求题材,从现实的高等教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而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向着科学化、民主化的境界迈进。其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它必然同时又属于一定的民族。所以.在它的身上必然积淀着一定民族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那么.当高等教育学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高教研究者投入研究时也就必然会把这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反映到研究成果上来.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了一定民族教育的“文化的肖像”。这样.民族性也就成了一切高等教育学论著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作为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对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概括的反映形式的高等教育学观念.也就不能不打上这种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印记。再次.高等教育学面对的是整个的高等教育,所以它能够以感性的形式对之作出反映。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学活动不只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与想象的过程;不只是属于反映的活动.同时还包括着传达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只有通过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才能对它加以全面而完整的把握。以往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虽然未能达到这一步.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从某一层面、某一视角对高等教育学研究所作出的一定贡献。因此,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我们高等教育学理论所要吸取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应该能对这些理论资源进行整合和同化;否则.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这就是我们主张我们的高等教育学观念必须具有反映我们时代的高等教育的要求、反映本国高等教育精神、能够用以整合和同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切理论资源这样三个条件的主要原因。若是我们不能尽快形成和确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学观念.并按照这样的观念去整理和掌握我们的理论资源,那么。积累的资料再多,也只是一堆各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集合体.而不能达到通过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发现和揭示而使之转化为一个有机体。这样,对这些材料的利用也就不能发生质变,产生飞跃,最终为建设和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学理论所用。所以.正确的高等教育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就成了今天把我们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推向前进的一个关键环节。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几乎一开始就是与对研究方法的探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先后被引进的有系统论的方法、结构主义的方法等等,但几乎都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都没有在研究中达到过预期的效果。其原因,都是与把方法和观点分割开来,离开了正确的观念的建构,孤立地就方法来谈论方法是分不开的。因为方法作为认识的工具和手段.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方面发生联系的中介”。因此,要使方法在研究中得到卓有成效的运用,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客体。而观念,就是反映在意识中人们对客体性质的一种认识。这样,就决定了方法与观念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性:它既是从一定的观念出发,按照一定观念来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思想途径.又通过这一思想途径.使这一观念所包含的内涵在意识中渐次获得全面而完整的展示,从而使人们达到全面认识这一事物的目的。正是由于以往我们不认识观念与方法之间的这种辩证的关系.所以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我们在运用“新方法”时难免有些生搬硬套.而不能使之与高等教育学自身的特点加以有机的结合。如系统论的方法.它是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要求把事物看作是由诸多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多种关系和联系中来对事物进行考察和认识的一种充满辩证精神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全面而完整地理解高等教育学的整体特性,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由于现代系统论作为在生物学、控制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方法论意义上是属于一般科学的方法.所以,它对于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只具有借鉴意义.而很难简单地加以搬用。只有当它与我们所研究的具体对象高等教育(反映在意识中就是高等教育学观念)达到有机地结合之后,才能转化为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并对我们认识高等教育现象真正有所帮助。而高等教育学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就其性质来说既然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那么不同的成分只有通过不同的方法才会对之作出有效的把握。高等教育学的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也只有从科学的与人文的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中去探寻。而这种结合也就带有对系统论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性质。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方法作为在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两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它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视角和途径,所以.即使同一事物,经过这两种不同方法的研究.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风貌。这两种方法的差别自然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谈。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似乎有这样两点:

第一.科学的方法所探寻的是知识,是不以主体的存在状态为转移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目的是服务于人的认识。高等教育学理论是以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为基础的,从科学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学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在的反映,它与社会存在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对任何一部高等教育学论著的思想性质和思想倾向性都可以联系当时的高等教育现实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虽然高等教育学不可能像理性意识那样。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感性存在直接深入到社会关系的本质领域,而始终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是它对高等教育所作的一种未经分解的整体性把握的特点.又使得被理性思维分解和排除了的生活现象唯有在高等教育学研究成果中才能获得丰富而生动的展现。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历史是不会重复的。所以这些高等教育现象向人们所提供的认识价值也就永远不会因历史的发展而丧失。这就是一切优秀的高教研究论著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客观原因和文本的依据。这是需要凭借科学的方法才能掌握的。而人文的方法所把握的是价值.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的事实,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主体的生存条件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作为价值形态之一的高等教育学,我们又不能像对待自然科学那样完全按科学认识的方法去进行研究,同时还必须借助“理解”和“解释”才能对它作出判断。“理解”和“解释”按照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意见就是“在过去中重新发现最好的东西”。它与认识的方法之不同就在于总是带有主体置人的特点.认为只有当对象与主体获得某种经验上的沟通.并“在主体语言中找到表达”之后,才有可能为主体所理解。所以就其性质来说是主客体之间所开展的一种“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克服文本历史的疏远性.使得它变得仿佛是现实的、当下的.以致人们阅读这些论著时觉得都好像是特别为他而讲的。这决定了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个人的思想印记。唯其这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论著才会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这是优秀高等教育学论著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主观原因和接受依据。而要说明这些,不通过人文的方法是难以完成的。: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2

2转型期教学理念探索

2.1高等教育转型理念分析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如此一来,高等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实际培养方案上来看,其实各本科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只不过是本科的职业教育。自从高校扩招之后,学校的经费和师资有限,实验实习等设备落后以及短缺,教师只从事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缺乏,很难实现真正的双师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学术研究的能力,又没有实践操作技能,所以社会不认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普通高校转高职的整体战略是对的,现在要把部分高等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劳动者,是一线工人,而不是研究高科技白领。培养技能型人才,大部分高等院校正在探索,要实现真正的转型,应用型高校就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发生革命性变化,真正脱离学术型的教学模式。

2.2转型期教学模式研究

对于培养目标为技术型人才的高校,教学重点是对知识的深度、广度的理论研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目前转型期高校还是只注重理论教学,只是深度和广度有所变化,但对学生专业实践教学却变化不大。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来源、能力的拓展与兴趣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应实行少理论、多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需求转变。现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分析。

1)基础课程。转型期高校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浅显易懂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所学专业,按照行业技术需求,以够用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强,为企业一线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本科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用2年时间,占大学学习时间一半,对于转型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校,基础课程学习时间较长,专业实践时间较短,甚至学生实践只是走马观花,导致偏离了培养目标。在基础课程学时分配上要把社会产业结构和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基础课时依据。按照专业行业对知识需求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对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不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复杂数理与外语知识和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要掌握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其次,所学知识能满足职业一线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强调教学内容为三实,即实用、实际、实践。

2)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课堂深入一线与实际生产并行。机械专业在讲授专业课程可以将课堂转移到车间,让学生知道学的知识用在哪,边教学边实践。例如讲授机械制图课程,在实习车间利用工厂加工零件图纸来进行讲解,图纸与实物对比,使学生兴趣更浓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开动各种机床现场加工来讲解机床的组成、工作原理、零件的加工过程、编排工艺等;数控编程课程中,学生每学完G代码后,直接就可以在数控机床上进行操作演示,这样学生不觉得乏味,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学生才能知道所学知识用在何处,怎么用,让学生主动问为什么,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业内涵。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3

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一般是开设在大一期间。但它相比较其它的学科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高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所以在大学刚开始期间就开设最难的学科,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面孔,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素质的。大学的高等数学的最初是函数理论,是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到基本初等函数,再到初等函数。这些其实在学生读高中期间就有所接触了,但如果因为这样就在讲授知识时一笔带过不进行详细讲解的话,将会导致高等数学与之前所学的初等函数脱节,因而学生的知识也会出现一段空白,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要提升教学效率,起点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视的,而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应该要具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重点、难点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步步攀登而最终到达学习的顶峰状态。

2、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判断力与以及各自固定了的学习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大学的高等数学则应该要采取一种以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较为传统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通过书本上所给出的内容按定义、性质、相关理论、具体运算等步骤来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经历往往也较为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所掌握的知识都太过于书面化而缺乏与实践结合,同时容易使学生与教师都颠倒教学发现过程,抹掉知识本来所具有的前因后果关系,逻辑推理严格,传授知识是高效率的,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忽略甚至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抹掉了知识本来的前因后果关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去发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接受者,同时还能够开发自己的思维,更加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高阶思维能力及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1、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偏向于高阶能力的培养。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主要以高阶思维为核心,主要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在处理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拥有这些技能的人们将会成为信息时代的首领。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持久的、长期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超越目前较低的思维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运用什么工具来培养。因此,探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是当代教学设计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2.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则可以理解数学高阶思维即是指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并且它还具有严谨性、深刻性、定量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等特点:数学高层次思维的这五个方面不是完全分离、互相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其中深刻性是数学高层次思维的基础;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也以深刻性为基础;批判性又直接制约着独创性;敏捷性则以其他四个因素为前提。

三、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1、教学内容要更为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数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到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则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例证,相对集中的选用一些章节的末尾中附有的实例进行讲解,因此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再提取数学结构的过程。

2、加强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中国自古以看来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往往会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及数学软件的应用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而得到缓解。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组织了学生去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综合分析与处理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求解数学模式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些课内外的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4

二、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参与管理的要素主要有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目标和管理环境等,这些要素有机联系,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必然导致管理模式的逐步发展与更新。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其中,经验型管理模式适用于教育功能相对单一的状况,产生于高等教育发展早期,主要应用于有限规模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在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对管理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行政干预高等教育管理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融入了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反映时代需要的手段,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时序上先后产生,然而在管理实践上二者之间不存在更换与改造的问题。这归因于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本质上体现的是各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各管理要素并不会消失,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与之对应的联系结构。当前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逐渐与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结合并形成互补。教育的定位是对人类生命和发展的终极关怀,高等教育管理要达到并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必须依靠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并体现教育管理客体作为认识主体和思维过程主体的定位,从而积极调动各教育管理相关者参与到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管理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当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排斥传统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中教育管理主体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由教育管理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克服了本体论人学范式的缺陷,不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借助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从而演绎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实现教育管理活动“有生命在场”。由此,高等教育管理实现了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复归。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强化传统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尊重高等教育管理客体的主体地位,使得教育管理客体不再被视为物化的“对象”,而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引导个体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超越,广泛参与是教育客体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关注个体价值的基本表达。

三、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实践人学范式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把重点放在教育管理范式主导地位的人,倡导发挥个体的创新精神和能动作用。与传统的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基于教育管理的人性论研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方面包含管理理念、管理系统(包括制度、规范和政策法规等)、管理机制、管理活动和具体的教育管理行为等因素。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1.与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经验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以个人或团体的管理行为、管理经验为基点,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管理经验的限制。相较于经验型管理模式,参与型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经验价值仅仅作为一个部分参与到管理过程实践中。这一方面降低了对高等教育管理者经验的过高要求,另一方面凸显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能适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管理经验是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复杂环境,固有的经验管理一旦与现实的环境局限冲突,必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角度来讲,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制度策略的调整对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从而影响教育客体在管理中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教育管理主体的状态。其次,从教育管理客体的角度来讲,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客体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满意度,减少内部摩擦带来的决策失误,而且可以提升教育管理客体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在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当然,自我管理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和教育管理平台,我国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当前科学文化的不断繁荣促使学生产生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愿望,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展现。

2.与科学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研究手段,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现代科学教育管理,毫无疑问将大大提高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主体逐渐开始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然而在具体的执行中科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运用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并不意味实现科学的管理。因为科学管理以逻辑分析为重点,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包含多种非逻辑因素,比如经验、情感、创造性等,这些无法进行定量描述的管理因素导致在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运用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现代化方法难以实现量化。此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追求的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将使教育管理成为一种社会控制体系。高等院校的入学率、优秀率、毕业率、就业率等量化指标促使高等教育逐渐外在化,逐渐远离人们内心世界的本真。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则是在基于系统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仅明确了管理的具体职责和权利,而且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不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而是在遵守组织和程序的基础上,肯定个体生命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四、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逐步淡化教育的角色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在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角色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模式中被动管理的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师生接受教育管理的积极性,更是教育管理中个人主体性的体现。参与模式倡导师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师生不再仅仅作为被管理者,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管理,更有益于实现教育发展。

2.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高等教育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基点。在传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是人才教育的主导者;而现代教学实践中,为了顺应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再单一地依赖课堂教学,而是拓展了教育载体,积极落实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发展面临着大量的人才空缺,实施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回应。

3.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要求。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矛盾。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年均7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相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15%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就业是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剂良方。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困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学生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增强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的主体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积极促进就业平台的搭建,以推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解决。

五、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教育管理活动定位到个体的发展上是教育人学的基本要求。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是尊重师生主体地位、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民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切实构建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育人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参与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需要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管理参与氛围,这也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是指教育部门及相关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以人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尊重人和依靠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虽然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涉及财、物等非人因素,但管理活动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人身上。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实现个体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5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政策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大刀阔斧地进行扩招。数据表明,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48%;2001年,全国高校招录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达57%。由此可见,高校扩招这样的举措将直接导致学生生源数量剧增。倍增的学生数量与学校配套硬件设施不能够同步,同时师资力量也很难及时补给,这就造成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为此,教育工作者们应尝试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使学生数量不再成为教学质量的绊脚石。

(二)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学校还引导学生以后如何适应社会。社会则成为检验学生水平的标尺,其通过提供岗位的形式来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如今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教学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步伐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降低。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只注重教育的目的性,而忽视教育的市场性和社会性。现如今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第一,一味强调热门专业,不断增加热门专业的科目数,致使其他专业的科目数大幅减少;第二,只关注理论知识,现在许多高校的课本,纯理论性的内容比例很大,实践活动性的内容匮乏;第三,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设置的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由此可以看出,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与社会的不对称性是造成高等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不同步的内部原因。

(三)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同步

随着科技的变革发展,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现行很多专业领域之间出现交叉延伸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教育教学模式应该由先前的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今的综合新型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应由知识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近年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他们的思维理念中,那些自认为有用的专业课程他们才会努力学习,至于那些专业以外的知识他们则觉得无足轻重,没必要潜心研习。这一错误的想法导致现如今的大学生知识面变窄,道德教育、心理素质修养严重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使得他们的知识面极其窄小,很难达到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教育理念尚未彻底改变,因此需要一个不断变革的时期。笔者认为,在当今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知识教育所获得的有限专业知识很难立足于社会,要想更好的立足于当下,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项着力点

(一)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其本职工作还是以学习为主,明白这一简单的道理,其实就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定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课程制度比较死板僵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身边的同学时常会有这样的疑虑“学习这门课程,以后用得到吗”?其背后所折射的是我们对于当代教育改革的思索。按照常理来讲,学习成绩应当和个人能力成正相关的,可现实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似乎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而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笔者的研究生导师陈德玉先生曾经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胶凝材料相关知识撰写成综述并做报告,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效搜寻信息资源的能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胶凝材料的进一步认识。

(二)着力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依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教学依旧未能很好地普及。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各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始探寻自身优势特色并结合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逐步将自身定位成服务于周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综合性院校。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如何才能进入跨国市场,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当今时代,大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作者、接班人。因此,当下要想使培养出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中,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三观”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着力于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各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也称“填鸭式”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倘若继续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授课教书,显然不合时宜,也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现代化媒介因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且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逐渐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其除了快捷方便之外,还具有信息共享的优点。现代化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教育效能,使其发挥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的主导作用。

(四)着力于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机会

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充满朝气,不断蓬勃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在平日的工作中摸索了一条使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的途径———不断加强不同学术间的交流与沟通。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交流还不够频繁,只有一些著名大学的学术氛围比较活跃,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其倡导不同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碰撞和融合。学术交流的最大益处在于能够使多种思想相融汇,进而产生更为先进的思想体系,最终达到推动学术思想的快速发展。除了在同一高校中不同专业领域内开展学术交流以外,笔者认为,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学术沟通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两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由它所决定的学校定位问题和学科定位问题都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主动去借鉴其他著名高校的先进思想体系,将学术交流与沟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着力点来抓。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6

2研究方法

2.1访谈法

针对宁夏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进行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中从在的问题,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在基础教育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访谈记录.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宁夏基础体育教育体育教师结构能力的研究总结归纳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通过对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找出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能力需求相关的需求进行修改和提出建议.

2.3观察法

对宁夏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具体的人才培养现状及执行情况.

3结果与分析

3.1宁夏基础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教师能力结构分析

3.1.1体育教学思想观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新课标下基础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要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全面的发展,体育教学是手段,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达到愉悦身心是目的,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从思想上有根本的转变认真深刻的理解新的课程标准.

3.1.2专业教学能力:新的基础教学改革强调体育教师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专业规范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学使实践性较强的认知过程,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教育课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保障,从师技能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条件,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规范的技能,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的教学能力.

3.1.3教育科学知识:体育教学过程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明确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的合理关系以及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恰当的处理好教师教育能力与体育教学特殊性的关系,掌握体育教师教学的专业从师技能,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体育教师教育学科知识.

3.1.4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新课标中指出课程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根据三级管理体制.体育教教师要认真思考钻研地方特色、教学条件环境资源,开发、整合、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组织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力.在从事基础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总结、认真钻研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创新和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对体育教学的推动作用和意义.

3.2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3.2.1体育教学思想观念任然没有转变;虽然“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已经确立,但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内涵,他们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甚了解,竞技技能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理解,对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缺乏钻研.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应该全面的了解教学一线的基本现状和要求.

3.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为宁夏地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对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得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而是笼统的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课程体系庞杂,专业化程度较低.教师的专业化其实是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专业化,而体育教师专业化也要求课程设置专业化.

3.2.2.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太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够深层次的理解体育运动技能,实践课程较少不能很好的掌握体育技能,体育技能是体育运动的基本,专项选修课程开设时间少,没有培养学生的特长技能,尤其是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基础课程学时数太少,学生没有掌握运动基本技能,体育学科知识的欠缺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选修课的种类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3.2.2.2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支撑,体育教师的从师技能决定着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组织教学、整理、挖掘体育教学资源等方面设置课程所占比重太小.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很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实践活动较少,导致了他们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很差,无法很快适应基础教学,角色的转变也慢,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与评价能力、写作、阅读及言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学校轻实践,不注重教育实习.目前各国都是采用分散和集中,见习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宁夏各高校则只有第七或第八学期的一次集中实习时间只有10周左右,况且也不重视与实习学校的沟通和指导,实习效果不好学生没有很好的进入教学角色.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目前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体育教学在教育观念上不统一.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只注重学生双基的学习和培养,缺乏新课标下对“健康第一”思想观念的理解.

4.1.2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体育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不重视.基础体育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具备更加专业化有实践能力的人,而宁夏高等院校培养的体育教师在专业结构上没有针对性.体育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教师教育能力.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体育教育在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的培养不一致.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结构、教学实践能力等体育教师能力结构上没有很好的与基础体育教学衔接.

4.2建议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7

[1]李建平,闫顺丽.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D].光明日报,2015,19(11):274-275.

[2]施海燕,何晓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16(01):154-155..

[3]徐波,何二元,王晓音.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4(05):13-15.

[4]文素芳,刘秋霞,彭立平.浅析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0):67-68.

[5]邓俊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19(05):131-132.

[6]胡燕.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的分析叶课外语文(下),2015,(2):148-149.

[7]高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田.青年时代,2015.(7).163.

[8]王欢.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

[9]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10]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11]孔雪清.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56-57.

[1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13]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35-38.

[14]白丽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97+212.

参考文献

[1]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2]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3]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249.

[4]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8:274.

[1]胡朝萍.小学语文“导课”的几点做法.东西南北·教育,2014(6)

[2]陈文一.小学语文导课技能策略.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3]林爱婷.浅谈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课程·小学,2016(5)

[4]高成亮.小学语文导课艺术初探.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

[5]牛传发.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

[6]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新课程研究,2009(1).

[7]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4(5):121-123.

[8]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高校教育出版社,2013.

[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10]袁政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4.(责编韦雄)

参考文獻:

[1]孙洁.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9).

[2]程剑.浅谈如何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J].读书文摘,2015(20).

[3]高安淑.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7):45-46.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8

大学明白,“由于学者完全并且只能是上帝的仆人,因此,其自由是由一个超人的权威批准的。所以宗教信念是学术自由的必不可少的特点”。大学天然不是教会,但它却始终以宗教的虔诚和对上帝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来约束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世俗权力和已有权威并未消退,只是被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所取代。这些约束机制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本义,即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大学在不受控制、威胁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论。因此,学术自由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从表面上看是掌握了高深知识的“专业特权阶级”服务自我需求的表现,但实际上,学术自由最终还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存在。社会依靠高等教育机构作为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并作为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的手段。对个人而言,追求学术自由更是个人道德感的体现。这种道德感与对真理的体悟一起构成了学术自由的信念。学术自由植根于作为学者的专业团体对高深知识的认识和训练之中。学术自由是自由的一种特殊情况,它与理智自由相反并仅适用于学术界。学术自由来源于高深学问的性质及其内在逻辑,而公民自由则源自于政治原则和契约精神。学术界并不自然遵循民主政治,而是坚守学术本身的规范。因此,公民的理智自由是每一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力,而学术自由则成为了作为学术团体的一项特权。强大的教会与作为“特权阶级”的学者团体在学术自由上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妥善保护”的体现。这种学术保护即是教会对日益壮大的学者社团的妥协,更是学者社团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守与执着。一旦拥有了学术自由,学者社团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者王国,与教会形成了对立。“如果妨碍了一个学者追求真理到它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如果他们用神学枷锁束缚了学术思想,即使很松,那他们也是在那个范围内侵犯了学者王国的自治权”。从此,学者王国开始形成自己的规范,并用学术自由捍卫自身的权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是在教会所属的大学中亦是如此。因此,北美天主教大学国际联合会认为,天主教大学也不应该接受宗教裁判的控制、审查或监督。而对教会中的牧师来说,“如果牧师想成为学者,他们就必须拥有学者的传统学术自由。因为,如果学术研究不是因为学术成就而受到尊重的话,它就不会对教会有任何贡献”。可见,学术自由已经从最初的“妥善保护”转变为教会和学者王国间达成的共识,从而奠定了随后几百年来西方大学的灵魂和根基。

二、“有而无在”:作为现代教会的大学

现代大学已经成了知识的工厂和现代社会的思想库。在独立发展的轨迹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学保持着自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同时也巩固着自身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柏林大学的创立,使人们认识到了大学的社会担当,认识到了研究对教学的裨益,尽管最生动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是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科学研究使大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与教学的结合中把大学引向深沉。正如杜威所言,对于智慧的信念仿佛变成了本质上是宗教的东西。对通过学者研究获得的不断揭示真理的信念,究其本质而言,要比其他任何一种对完美的宗教启示的信念都更加具有宗教性。在这里,大学教师俨然成为了探求和传授真理的“高级牧师”,而大学则变成了世俗的大教堂,变成了净化人类灵魂的场所。人们不再依赖教会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学的价值和信念的推崇,并最终产生了对大学的依附心理。“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已经成为社会中超自然的机构,因为它似乎发展着社会的概念。在这里,人们感到自己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学者、学问、书籍、思想和过去”。诚然,这种依附心理最初来源于宗教对人们的启示。正因如此,大学在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的交替作用下,一方面逐渐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和改革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大学也在彷徨和失落中试图找回教会和宗教曾经赋予它的大学精神。大学和学者王国是允许犯错误的。“正如从前没有人会向教皇和身负神授之权的国王提要求一样,现在也没有人要求学者事事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过程。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如果能够认识的都认识了,那么就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了。而学者们所做的,仅仅是追求真理,而从来不是穷尽真理。正因如此,大学的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颠簸,但其对真理的执着却未曾改变,“人们在真理方面可以自由犯错误的社会,在道德方面优越于必须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为真理的社会”。伴随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大学的扩张,伴随着科学的革命和学科的形成,知识也开启了扩张之路,从前居庙堂之高的高深学问也开始以各种形式融入到社会当中。然而大学毕竟还继承着中世纪以来形成的源自宗教的保守与坚持的一面,大学虽然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地带,但并不必然地一切都听从于时代的召唤。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

今日的大学已不再是昨日纯粹的学者社团,不再是以保存和传播知识为己任的边缘机构。相反,现代的大学是“昔日学术自治、宗教等级与今日的官僚体系的混合体,而这种官僚体系本身又是在学术自治和宗教等级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学术自治和宗教等级仿佛是大学的左膀右臂,为大学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大学教师作为个体的影响力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无论是梅贻琦的“大学者,大师之谓也”,还是如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Rabi所言“教授们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都表明大学早已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点。大学教授作为高深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往往有着超凡的魅力,为社会所敬仰。他们也往往会突破自己的学科限制,对公共事务品头评足,成为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学者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专业性的反思并无妨,只要是在其自身的研究领域之中,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素材。不过,正如社会这个万花筒一样,学者们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像在自己的专业之内那样游刃有余。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教授们的敬畏往往源自他们对公共事务的评论,并把他们对本专业的权威性移植到其对所有热点问题的言论上。而教授们往往乐此不疲,并立志从社会的公知变成社会的良知,甚至成为某一派的代表。其实,“魅力非凡的教授必须谨慎小心,不使自己有力的个性发展成为自己变身‘宗教首领’的起点。相反,他们应该注意当教师和当首领之间的微妙而又重要的差别”。不少教授对非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而专业的学者往往不会随便对实事和热点进行公开解读,这既是鉴于学术的严谨,更是对公众的负责。而正是有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某些时候引导了公众舆论的走向,把大学和学术置于尴尬的境地。大学曾经彷徨过,也曾徘徊过,因为它曾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社会进程中迷失了自我方向。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9

1.为继续教育提供更为广泛、丰富的教学资源

实施网络教学,其教学资源不仅仅来源于教室里的教学课件,更多的是来源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上信息源。不论地处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教育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家都可以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地跟世界教育信息连为一体,获取最新最强的教师和专家资讯。

2.为继续教育提供更为全面、先进的教学理念

当前运用先进的网络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有效远程教学模式,是网络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网络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的教学理念,以有效进行个别化和大众化教学。同时,利用电子教案重复使用化的特性,帮助网络教育学生更全面地对所学知识进行高效复习和巩固,使教学方式达到了最优化。

3.为继续教育提供更为个性、人性的教学环境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网络教学因为没有时空限制而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在他们的时间安排上也是一次“革命”,因为他们可以充分利用晚上、节假日或其他空余的时间进行教学,对他们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4.为继续教育提供更为快捷、适用的教学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印刷周期比较长,而且一本教材常常使用多年,使得有些课本在授课时就已经是过时了的东西而不能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而网络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随时补充和修改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技能、教学信息、教学方法即时迅速地传到网络上,也可根据学生需求开设适应现实需要的最新课程或讲座,使学生能从网上及时获得最新及迫切需要的知识。

5.为继续教育提供更为低廉、高效的教学模式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免去了走到学校的路途奔波,可以节省下场地和交通的费用;同时,网络教学因教学过程的重复性和电子信息的复制性而可使学生成本得到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减轻。另一方面,挂在网上的电子课件与传统教材相比,可以节约学生用于购买书本的开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可以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二、继续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模式分析

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听授课时间的一致性、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环境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不同维度可以划分出十余种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参考网络教学在会计学、医学、英语教学等广泛使用领域的运用模式,目前继续教育中应用得比较多的网络教学模式是远程教学模式、在线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和网上集中授课模式。

1.远程教学模式

继续教育中远程网络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网上教师放置的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教案、课程练习、教材重点难点等等。这样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时间安排和情况进行有选择地学习,这种方式是继续教育中的一个主要的网络教学模式。

2.在线教学模式

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学习在线上,并且将五湖四海的学子集合到一个平台集训,且成本低廉。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的、课程为主的大数据教育革命的在线教学模式深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为师生间和学生间建立起了真实而丰富的学习交流场所。

3.针对化教学模式

在继续教育中,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教学和辅导。同时,教师把教学资料等材料放在互联网上供学生自由下载。此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既经济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且可以跨平台运行一次性编制的教学资料,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提供时效性的材料。

4.网上集中授课模式

通过互联网,教师在电脑终端可进行实时的教学和指导,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但因其缺乏真实的课堂氛围及不了解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而受到影响。这种模式可让学生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授课,同时师生间也可以有一些简单的交互。其次,教师可根据在网上集中授课的教学页面中的反馈信息进行解释和应答学生的提问。

三、网络教学应用于继续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网络教学虽然有着时间扩展性、资源共享性、手段交互性、对象广泛性等许多传统继续教育模式所不具有的优势,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科和师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尽管在继续教育中采用网络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各学科之间、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接受习惯存在着差异,这一教学方式显然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实践中各学科应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来决定是否采用网络教学或采用哪种模式的网络教学。此外,采用网络教学这一方式,还要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问题,诸如网络的有无与宽带速度的快慢问题,学生对电脑和网络的运用能力问题,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的自控能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开办继续教育的高校,也可以采用网络教学模式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形式。

2.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感问题,可能影响学习兴趣

网络教学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首先只能是一种单独进行的人机对话模式:即老师面对电脑进行课程和课件设计,学生面对电脑进行课件的学习。即使是老师和学生同时在线交流,给人的直观感觉,仍然是人机对话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学习者因为难以与老师、同学之间进行良好沟通而产生情感和社交隔离的感觉。在师生交流方面,学员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手段与老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但这些方式很难保证教师能够马上给出答案,学生获得的反馈的实效性差,可能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和软件的单一性问题,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尽管电脑和网络技术早以普及,但在教与学之间,印刷品仍是人们所习惯的消化吸收知识的载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人们的这一传统习惯,如果没有根据学生接受习惯制作一些符合人们感官特性和学习规律的优质教学软件,难免影响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学软件的制作者,没有注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优势,还是仅仅沿用课本的组织方式按单一顺序、单一的表达形式将内容堆积起来。这样的软件只是从印刷文字到屏幕文字的一个简单转化,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和学习环境缺乏监管,可能影响教学安全

目前,尽管各级网监网络正在完善,但从整体上来说,还存在很多漏洞和盲区,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有效和及时管理,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会使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员陷入网络泥坑,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因此,网络教学应用于继续教育时,网络信息的筛选和控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是网络教学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四、实现优质网络教学的对策

基于网络教学的模式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需要认真研究实现优质网络教学的对策和措施,以切实发挥网络教学模式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使继续教育为满足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注入网络教学的情感,规范网络教学的过程,加强网络教学的监管,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优质网络教学的重要措施。

1.注入网络教学的情感,增强学习动力

由于是“人机对话”方式,网络学习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孤独感,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要对症下药,在教学中注入情感因素。在网络教学初期,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关于课程内容和软件使用方面的指导,使学生一开始就有被关心、被关注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管理机构要督促教师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讨论区等多种手段,加强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使学生有学习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和学校教学一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表彰。形成学校教学的集体气氛,让学生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规范网络教学的过程,确保教学质量

质量始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网络教学自然也不例外,选择经验丰富又熟悉网络教学技术的教师。在课件的开发中,要注意选取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采用实时双向传送方式和自学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提升学生的接受兴趣。

3.加强网络教学的监督,提高管理水平

和学校教学的管理一样,网络教学的监管水平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的教育特点,综合考虑网络技术、网络课程建设、教学效果评价等因素,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认为,以下几种监督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①加强学生登录次数与在线学习时间的统计管理。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10

1采用“模块式”教学法的背景

近几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学校按照市场需求预测设置专业,招收、培养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三年学习之后才能出炉,而此时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的热门现在可能变成冷门;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某些专业技能、知识可能严重滞后,满足不了社会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导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与此同时,深圳特区的传统产业目前也正面临着增加科技含量的变革,大量在岗职工也存在着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问题。如何解决变化的市场需求与稳定的职校专业设置的矛盾?怎样才能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我们的实践表明,选择“模块式”教学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途径之一。

2“模块式”教学法的内涵

“模块式”教学法的设想源于幼儿喜爱的玩具积木。每一块小小的积木好似一块块的“模块”,小巧灵活,其独特的几何外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彼此间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根据不同的构思、按不同的方式来选择不同的模块搭配组合,以构成形态各异的完整图形。“模块式”教学法就是借用“积木”的小巧灵活和可以组合性的精髓,使职业教育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

2.1模块的划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划分模块。按照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观点,确立相应模块,再将各种能力培训的内容分成若干(子)模块。其中,专业能力模块的划分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专业综合技能进行分析,每一技能对应一个(子)模块。社会能力模块和方法能力模块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及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等为目的。

2.2模块分析一个模块对应一定的知识或一项技能,对技能的分析包括:该技能的目标、职责;掌握该项技能所需要的若干专项技能;每一专项技能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每一模块所包含的专项技能的标准和要求,综合确定知识内容。许多专项技能的知识点有相互交叉,在模块教学中应根据先后作好安排,避免重复教学。

2.3制订模块教学大纲、编写模块教材教学大纲、教材与模块相对应。编写模块教材的依据是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专业的科学体系。教材的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重点是增加实训内容。

2.4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模块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充分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的需求、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和学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等。

2.5课程设置我校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既不同于传统的普通职业教育中的“I”型课程结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不同于现代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宽基础+专业方向”的倒“T”型课程结构。它是一个理论、实践和素质三者并重的体系,一方面注重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更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以及学生职业素质、个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3]在这种课程结构中主要体现了“一对一、三渗透、三结合”的课程结构内涵,具有定向性、组合化、模块化的特点。“一对一”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三渗透”则指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三结合”即专业和技术理论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及素质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模块式”教学法课程设置的原则是“重基础、活模块、分阶段、重实训”。三个学年对应四个教学模块,分相应的三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课程,讲授基础课程,构建基础,注重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课程,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完成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阶段课程,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为高级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人才。以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用基础教学模块(第一学年启用):(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2)社会基本素质课模块,开设写作、美术、音乐、书法等;(3)实训模块,开设电脑(备考电脑初级证书)、珠算等。专业教学模块(第二学年启用):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内部首次分流,分出会计、商贸等小专业,按大专业操作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电脑课(必修)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2)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基础会计、市场营销、经济法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等;(3)小专业专业课模块;(4)小专业的专业技能模块;(5)必修电脑课模块,备考电脑中级证书;(6)选修课模块。可开出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愿选择,培养学生一专多能;(7)实训模块。完成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的学习,通过国家考核,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取得相应的学分。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第三学年启用):我们参考美国社区学院(CommunityCol2lege)[2]的做法,第三学年在专业内部实施第二次分流,分出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班和高考班。前者适用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后者适用高考教学模块。(1)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班启用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实施1、文化基础课模块,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查漏补缺;2、专业课模块,拓宽和夯实专业基础,3、专业技能实习、实践模块,考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上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高考教学模块:高考班启用高考教学模块,1、高考科目模块,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课(美术、管理专业课等);2、必修基础课模块,开设政治、体育课等;3、高考考证模块,继续组织学生考高一级证书。2.6建立专业教室、专业实训室、实习基地等通过专业教室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实训室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它具有完善的各种教学设施,能用于仿真模拟练习,能完成与模块对应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感受岗位工作的环境,产生对本岗位的热爱。专业实训室对学生全天开放,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准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训练。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与消费性实习并存,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校办厂和企业的教学实习、育人和创收的功能,达到社会关心教育、办教育的目的。2.7考核对不同的模块,采用相应的科学的考核方式,每一个模块学习结束进行测验,理论层次模块以基础知识测验为主,技能层次模块增加操作考核。模块成绩=平时成绩(30%)+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验成绩(70%),再将模块成绩换算成学分。

3灵活搭配模块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模块式”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后,其“模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的“堆积”为最佳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社会劳动部门或企业急需的某种实用型人才,根据距上岗时间的长短,对“模块”略加调整可单独启用或组合启用。专业教学模块中去掉选修课,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习力度,单独启用,可用于短期人才培训。启用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可适用于岗前培训。通用基础教学模块,可用于对已上岗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熟练操作者进行培训,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今后进行更高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基础。将专业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进行“堆积”,可用于距上岗时间1—2年的人才培训。如有特殊需要,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也可进行“堆积”;通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习模块和高考教学模块也可进行“堆积”[4]。超级秘书网

4“模块式”教学法的优点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入“模块式”教学法,重点增加实训内容,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方式灵活,培养人才周期长短相间,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学校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解决目前社会劳动力人才市场变化快、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相应提高了专业设置的准确率。如我校实施“模块式”教学法后,培养的学生除对口升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全部实现了当年就业。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教学论文例11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专业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质问题是教材的组建,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教材在内容、质量上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将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多和课程建设中教材选用困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客观上必须高度完善教材改革和建设体系。

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孕育出了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群,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各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许多新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建立了新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1缺少符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大致有4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多数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曲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调研分析,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少教材不符合临床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但其内容仍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

1.3与专业赦材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1/2以上。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中虽然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已,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而且实践性教学操作指标体系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技能操作规范性不强,各种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与临床实际乃至国际同行业接轨,这制约了其毕业后的择业去向。

1.4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等知识点在《妇产科学》、《科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的内容与国家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

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2.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的产生,对教材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看,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从课堂到课堂的“灌输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贴近目前临床实践的知识点。

2.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编好一本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同时吸纳国内外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劳动非常多,过程也很艰辛。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编写的教材因种种原因只能作为校内自编教材使用,因为想正式出版要经过繁杂的程序,与出版商签约需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另外,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出版社给的稿酬往往和个人销书量挂钩,如果没有推销业绩就等于无私奉献。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年资高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年轻教师编写教材也是迫于校方的一些政策而为。这样一来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3赦材出版发行中的利量驱动导致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一些出版商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在2006~2008年,笔者参与编写了6本教材,可见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多为2~3个月)、组织不规范(如个别出版社没有规范的编写大纲、模式)、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个别出版商为了“抢时间”不召开审稿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2.4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闭。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学改革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缺乏宏观引导与推动,这就很难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教材。

3构建和完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措施

职业教育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使教师逐步转变为一个能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其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潜能、增加课堂信息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3.1医学高等职业赦育教材建设应莲循的原则

3.1.1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教材内容时应做到:基础课程教材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改革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精选基础核心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矛盾,以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当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使其毕业后能持证上岗。超级秘书网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教材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现在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才能上岗。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教材内容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学习能力强者在短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者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职业技术特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1.5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基础类课程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专业对学生理论、技能及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以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裁剪性和组合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1.6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材内容的组织多采用图表、示例、案例、知识卡片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3.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编程序

3.2.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征集使用者的建议;比较同类教材的优缺点;调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建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