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7 12:08:54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7-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兴趣对个体在职场上的表现具有非凡的影响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中,大学生职业兴趣认同缺失,职业兴趣评估与就业市场对接失调等问题导致教学实效性低下,故而,强化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很必要。

一、高职院校职业兴趣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概述

现代职业教育崇尚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的职业态度,归结起来就是以耐心、专注、精益求精为内涵的工匠精神。而驱动个体对职业活动产生这种热爱和向往之情的内动力即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影响人们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和把握,主要表现在:其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准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兴趣。其二,一些学生经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后虽能够明确自身职业兴趣,但由于学业成绩、经济条件、地域局限或家长干预等专业选择的客观限制导致他们主观认为所学专业和职业兴趣不符。其三,虽然一些学生能够确定自身职业兴趣和所学专业是相符的,但由于对专业领域内就业市场了解甚少,他们常面临求职窘境。上述问题都亟待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思考,从职业兴趣出发引领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测试,学生得到一个职业兴趣代码,即R型-现实型,I型-研究型,A型-艺术型,S型-社会型,E型-企业型,C型-常规型,每种类型都对应不同的兴趣倾向和个性特质。以汽车类高职院校为例,帮助学生寻找其职业兴趣代码与就业市场的契合点,能够优化职业生涯教学效果。

(一)R型-动手操作

R型即现实型的人喜欢用手和工具制作或者修理。在汽车行业领域,汽车制造和汽车维修售后服务企业中的一线操作工人与R型职业兴趣类型适配度较高,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兴趣代码为R的学生介绍机修学徒-机修工-机修组长-技术经理这一职业上升通道,引导其对该岗位产生心理认同。

(二)I型-理性与真知

I型即研究型的人喜欢独立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在汽车研发企业中从事汽车整车、汽车总成和汽车零部件设计和研发的汽车工程师岗位则更需要具备研究型职业兴趣倾向的学生。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可以使得这类学生很好地适应汽车研发和设计岗位需求,并且,在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更可成为优秀的产品研发经理或研发总监。

(三)A型-表达与创新

A型即艺术型的人做事倾向于理想化,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在工作中追求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业绩。比如在汽车制造企业或汽车设计公司的造型设计部门中从事车身设计和修缮工作的数字建模设计师或油泥模型师的岗位就可以成为此类学生的选择。

(四)S型-服务与交流

S型即社会型的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快乐,善言谈和劝导他人。职业兴趣为社会型的学生在汽车就业市场中拥有多样化的选择。比如在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如若想要在汽车销售岗位上拥有突出业绩,从业人员就不仅要具备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出浓厚兴趣。此外,前台接待员、汽车售后服务顾问、汽车市场推广员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岗位均可成为具有社会型职业兴趣倾向学生的就业选项。值得关注的是,汽车企业培训师这一热门岗位十分需要汽车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善于语言表达和沟通的人才,教师应该引导社会型职业兴趣倾向的学生有意识地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提升职业能力素养,有的放矢地谋求职业发展。

(五)E型-影响与引领

E型即企业型的人赋予领导才能,喜欢以自己的权威性去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职业兴趣代码为E型的学生介绍汽车行业就业领域中各个岗位的晋升通道。比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学生可以因循操作工人-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的技术晋升通道实现对影响力和领导力的追求。又如在汽车4S店中,汽车销售经理,服务经理等领导岗位均可成为该类型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

(六)C型-规则与高效

C型即常规型的人喜欢按计划办事,做事关注细节,习惯接受他人的领导。职业兴趣代码为C型的学生较多,在汽车行业就业市场中几乎所有相关岗位都需要C型人做事耐心细致的特质,但如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汽车上牌员、汽车保险员和汽车制造企业中汽车配件管理员、物流管理员等事务型岗位则与该型更匹配。

三、结语

汽车类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职业兴趣出发,精准把握就业市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2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方面,国外已有十分成熟的理论成果。

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1909年)一书中,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书中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开启了职业指导理论的先河,建构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但这种职业指导模式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作用,以求职者了解职业信息资料为主导,却忽视了对求职者内在心理分析的研究。

舒伯(D.E.Super)在其《职业生涯心理学》(1957年)一书中,首次使用“职业生涯”的概念,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系统阐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12个基本命题和5个发展时期。与此对应,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195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霍兰德还编制了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格林豪斯(J.H.Greenhaus)则是从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角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的,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职业的了解,合理设计职业生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根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定期检查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满意。

霍兰德提出职业性向理论。他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并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向,从而能得到最适宜的活动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尤其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他们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时,可以运用职业锚思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个人的定位和要从事的职业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进行工作轮换,对自己的资质、能力、偏好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使个人的职业锚具体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职业生涯教育都被列入课程计划,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第二,起步较早,时间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第三,政府和学校齐抓共管,政府官员中有专职从事这项工作的职业官员。

二、国内研究综述

黄英忠的《人力资源管理》(台湾:三民出版社,1997)用一章的篇幅从理论上探究了职业生涯开发的意义、职业生涯开发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戴良铁、刘颖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整理和介绍,对职业生涯管理的背景、特征、有关理论与内容,企业如何导入职业生涯管理及开展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探讨。

教育界、管理界或社会学界的罗双平、姚裕群、林泽炎、李胜兰等一批专家学者就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界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组织或个人如何有效进行职业生涯

规划。

詹万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提到了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设计,但职业生涯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篇幅太小,仅停留在简单介绍上,应用性不强。

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列为中职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中职学校德育的“抓手”和有效途径。

蒋乃平、杜爱玲的《职业生涯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围绕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发展”,介绍了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订4个设计环节的操作方法介绍,以及发展规划调整的简介,引导同学在职业生涯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中,加深从职业的角度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柳君芳、姚裕群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从中等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内容涉及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目标与措施,规划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就业、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学生应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及专业对应的职业素质,用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就业问题和个人择业问题,学习求职的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黎日葵的《指导中职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应从社会职业发展和学生自身条件相结合的角度,指导学生制订好规划,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杨秋萍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大量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存在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职业生涯设计意识较弱,由此作者建议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3

[作者简介]刘慧瀛(1968- ),女,山东曹县人,郑州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98-02

通过查阅532份大学生职业规划书(某综合大学二年级学生,其中文科230人、理科186人、工科116人)发现,大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知反响强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处在感性、理想化阶段,对自我认识、职业目标、职业准备、职业路径的理性思考不足,职业规划思路和实际相脱离,甚至出现矛盾,解决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非具体化、感性化、梦想化。职业规划意识是指对职业规划的知识、理论及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书中发现,对职业规划的认知,接近 72%的同学起步较晚,有同学表示在上职业规划课之后才如梦方醒,才知道职业是需要规划的,才知道需要了解我想干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有的同学写道:“以往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职业规划课唤醒了我”,有的写道:“到了大学我一直都像在做梦一样,满怀信心却不知冲向何方。”大多数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停留在对人生计划、对一般事物计划的水平。如对为什么制定职业规划上,有的认为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的同学认为是“乐天知命,立身之源也”;有的认为是“不患不知己,患己不知”;有的认为是文豪名人如此言,如萧伯纳“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有的同学把职业规划和梦想和理想等同,比如职业规划题目就定位于“梦想,一直都在”“仕途——想说爱你不容易”“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的同学甚至写道:“上完职业规划课,做出了考公务员的职业规划,并准备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项调查中显示,本科在校生中只有8.41%对职业规划表示“熟悉”,14.24%的本科毕业生回答是“陌生”,有26.97%的本科毕业生 “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仅8.88%的本科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详细规划”, 还“没有”规划的本科毕业生占19.74%。

2.自我分析表面化、散乱化,不能满足职业规划的需求。大部分学生在对自我分析时,有的采用SWOT分析,有的采用自我盘点的形式对自我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形式上是系统的,但内容上与职业规划的需求游离。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表现在个人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对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及职业行为要求的情绪、意志力和抗挫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识。如有的同学在自我分析时文学描述较多:“坚持,我的写照;沉默同样是我的代名词”,“有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角落,听着淡淡的音乐,感受着阳光洒在我的每一寸肌肤上”,“我有着阿Q般的积极心态”,“我的性格也有外向活泼的一面,但一般和我交往不太深的人不会看到,只有相处时间长的同学才能知道”;有的在自我盘点兴趣爱好时罗列很多喜欢的歌曲和文学作品,有的同学把手头经济拮据作为自身劣势盘点。这些同学未突出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表述也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化语言。有些同学表示,只知道为父母、为老师一定考上大学,专业是父母为确保上大学而选的,除了好好读书和考试外,自己都不太清楚喜欢什么专业,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在职业生涯规划选课上调查,能按照自己的个性与特长进行专业选择的不到40%;36%的学生选专业是因为“专业热门,就业形势好” ,认为“科系热门比兴趣更重要”的学生占46%。

3.职业目标定位主观潮流化、随意化、矛盾化,创业意识与实践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时职业目标的定位要在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不仅要考虑“我喜欢干什么”,更要考虑“我能干什么”“社会环境和条件允许什么”。至少有70%左右的文理工科学生以考研作为毕业出路的首选,近30%同学把考研和考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文科系学生,特别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全班90%以上的学生把考各级各类公务员作为职业发展目标,有个学生甚至把职业规划书写成“公务员备考攻略”。有些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个以上的发展目标,但这些目标悬殊差异较大,职业发展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甚至出现矛盾化现象。比如,一位同学在职业规划书中第一个职业目标是“高校图书管理员”,第二个职业目标定位为“翻译家”,而且涵盖书面翻译、口头翻译等。有的同学一方面说“30岁以前希望多接触一些不同工作,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为长期的工作打下基础”,接着又写道:“我的固定工作是计划做大学的老师,要考到博士”,而且“要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考到英语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些规划凸显出随意性和矛盾性。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书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提到了创业,以创业为职业目标定位的学生532个学生中只有4个,说明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选择上独立创业的思想准备严重不足。据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您会选择创业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有32.2%的大学生选择“不会”,23.9%的大学生空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去创业,说明这部分大学生对创业还持排斥态度,而在校期间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4.职业准备简单化、证书化、兼职化。职业准备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面试与求职技巧与简历制作,还应该具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技能等,这些都是职业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有近70%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考证来增加“筹码”,以获取证书作为职业发展的点金石。有些同学把职业准备与英语、计算机等的考级考证画等号,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证的考试。如有个大二的同学在一个月内参加了英语6级、计算机程序员2级和雅思5级三个考试。另一个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写的内容竟是“大二计划背诵《新概念英语3》,通过英语四级;大三计划背《NCE4》,力争通过英语六级和雅思考试”。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和工科同学们都忙着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商学院的学生忙着考会计证,心理系学生忙着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学校有些同学为增加工作经验选择了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兼职工作。还有的同学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花大量时间参加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因此,可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遍地开花,但缺乏职业方向性,使大学生只是盲目地在社会实践上疲于奔命,缺乏导向性。

二、搞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1.教会学生使用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与职业能力测量工具,在职业规划中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区别于日常生活我们对个体兴趣、爱好、性格和能力的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与职业能力的评估有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职业规划中常用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与职业能力的自我分析与评价的测评量表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锚测评》等。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教育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发现,学生亲自做一遍这些量表后普遍表示,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职业选择更加理性,对自我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确立更加自信,更加科学。特别是对缺乏职业经验的大学生,在专业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避免在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MBTI职业性格测试这个职业测量工具已经在世界上运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有80%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招收新员工中应用到MBTI。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书显示,有近20%的学生喜欢并成功运用了MBTI对自我职业性格进行测试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做出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在众多的职业机会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就业和职业成功率。

2.以案例和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对学生求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准备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就业准备包括专业知识准备和非专业的就业知识准备。非专业的求职技能包括就业信息如何获取、使用;如何撰写求职应聘的简历、求职信、自荐信等书面资料;如何提高应聘面试技巧,包括要了解面试种类与程序、面试技巧与禁忌、面试中的经典提问与回答思路等;如何在择业与就业中保障权益,包括了解应聘择业中的权益保障、就业后的权益保障、试用期内的权益保障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劳动争议中的权益保障等法律和规章制度;如何调整心态迎接就业,包括如何调整角色适应职场、认真把握度过实习期等。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设计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求职应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问题情况下,不断地自觉地提高求职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水平。

3.加强创业宣传教育,增强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的精英,应成为推动我国创业的主力军。但现实中,虽然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甚至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是由于无法实现就业而“走投无路”的被动选择。这种状况与我们对创业的宣传与教育薄弱有关,在被调研大学生中,只有17.2%的大学生表示接受过创业教育,77.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应加大创业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形成创业是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就业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营造认同创业、尊重创业者的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开展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新就业机制, 拓宽就业渠道。

搞好创业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要课堂内外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创业实践者的指导结合,形成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创业指导与设计、市场营销、财务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要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实验室、模拟企业管理、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沙龙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检验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学校应成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以解决创业资金,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之中。

[参考文献]

[1]陈啸,李小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9).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4

[作者简介]张国华(1961-),男,吉林白城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康声(1964-),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吉林吉林13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软技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字[2011]第395号)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84-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兴趣、能力、爱好、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外部环境特点,根据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实现目标而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与安排。人生需要规划,职业生涯作为人生的一部分更需要规划。高职学生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和评估主客观条件,才能做出有利于人生长远建设、真正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自我认知与评估

1.评估自己的个人能力。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从事某一职业并胜任职业工作的充分必要条件。无论一个人从事哪种工作,都要有适应的能力作为保障。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在职业自我认知中,个人能力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接受了同等的教育,掌握了相同的知识,但个体潜在的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上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都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反映出对人智力、情绪的不同要求。高职学生应该积极、客观地审视个人的能力水平,不但要清楚自己的一般能力,还要清楚自己是否拥有特殊能力,拥有哪些特殊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重视可迁移的职业软技能。这是因为职业软技能能够被拥有者从一个工作带到另一个工作中,不受空间的限制,而且能够从现在的工作带到未来的工作中,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知识更新、技术进步、产品换代的影响。美国的会议委员会、21世纪能力合作、工作家庭合作声音和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共同于2007年对遍布美国的四百多名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应用技能或职业软技能对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职场新人最需要的职业软技能包括:职业精神、工作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协作;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

2.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人的职业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人喜欢具体工作,如室内装饰、园林、美容、机械维修等;有人喜欢抽象和创造性的工作,如经济分析、新产品开发、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等。职业兴趣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强调了兴趣之于人生的重要性。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职业稳定、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有热情,就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否则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因此,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前,首先要弄清自己的职业兴趣,然后将职业选择与个人的职业兴趣相结合,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选择未来的职业。

3.认识自己的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理智、沉稳、粗放、坚韧、软弱、执著、含蓄、坦率等。性格特征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是决定人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专家卡尔·G.荣格的性格学说在精神心理学界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他将性格划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类型,以及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功能类型,由此形成八种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高职学生可根据荣格的八种性格类型,尽早对自己的性格做出准确的评估。

4.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或态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美国心理学家米尔顿·洛克奇在《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13种价值观,即成就感、美感的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和家庭及人际关系、道德感、快乐、权力、安全感、自我成长、协助他人。高职学生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以这13种价值观作参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确立最新的和最科学的价值观。

二、自我职业定位与选择

1.职业定位——职业锚。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的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职业倾向,是每个人在面临人生重大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认知后,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职业锚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即技术或功能型、管理型、创业与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与稳定型。每个职业锚的形成都是由个人的综合因素决定的,高职学生可以参照职业锚理论,放眼未来,给自己的职业予以准确定位。

2.职业选择——5W1H要素。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重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个(5W1H)。Who——我是谁。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我有什么能力”“我喜欢什么东西”等。What——选择什么职业。必须要问自己“我面临着哪些职业选择”“我的问题有哪些”“我能选择什么职业”等。When——需要多长时间。要明白“实现我的职业目标需要多长时间”“有多少时间可供我进行思考和最终选择”“什么时间能够实现我的计划”等。Where——在哪里就业。在何处就业是一个空间因素,同样是职业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如“我未来的工作在什么样的地方,是大都市还是小乡镇”“在我的职业目标中,应该具有怎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等。Why——为什么要选择它。探讨自己选择某种职业的原因、理由,思考“我为什么要选择它”“我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有哪些”等。How——怎样完成选择或目标。要考虑“怎样完成自我职业目标”“怎样找到最合适的工作”“怎样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地完成选择或目标”等。

三、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在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时候,对周围的世界有所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及经济趋势对每个人的工作及工作环境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职业生涯机会评估是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认知和分析,从而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最佳机会。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和成长。因此,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及与自己的关系,自己在特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环境之于自己有利或不利的条件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较全面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争取有利条件,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高职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应知道世界发展趋势对工作环境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影响,未来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职业生涯研究专家唐娜J.叶纳在她的著作《职业生涯规划》中指出:“个人职业发展的主要部分将取决于你是否能够预测和适应经济、新技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方面的变化。”这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机会评估提供了更高远和更全面视角的参考。

四、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1.目标的类型。从时间角度划分,职业生涯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为实现中长期目标而采取的步骤,一般期限为1~2年;中期目标相对于长期目标要更具体一些,一般期限为3~5年;长期目标是自己认真选择的、符合自己价值观、与自己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愿望,是一些相对粗线条、不具体的目标,一般期限为5年以上。

2.目标的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继自我认知与评估、自我职业定位与选择后,对人生目标作出的决策,以自己的价值观、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浓厚的职业兴趣、最有利的内外部环境等信息为依据。一般来讲,应首先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长期人生目标,然后再把这个长期目标逐层分解,确立符合个人实际及社会实际的中短期目标。人生的长期目标可以是宏伟的、轮廓式的,不要求详细、精确;中短期目标则既要有激励价值,又要现实可行,并尽可能具体明确,限定完成的时间。

五、制订行动计划

在明确了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后,行动就成了关键环节,即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高职学生要为自己目标的实现制订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学习、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职业软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措施。制订行动计划的目的重在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不会偏离自己设定的规划目标。一个好的行动计划必须能够明确回答三个问题,即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这就相应地形成了行动计划所包含的三个基本内容,即任务、措施和步骤。行动计划制订完成后,还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其中的各项任务。

随着计划的进展,有时会发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并不能向长期目标靠近,或者发现当初制定的目标已经不符合实际,或者觉得自己原定的目标并不符合自己的真实理想。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要对职业生涯规划重新进行评估,及时修正、调整目标。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内部及外部的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新的评估与修订。

[参考文献]

[1]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J].中国青年研究,2003(8).

[2]张国华,刘康声.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建设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3]肖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

[4]李怡宁.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5](美)黛安娜·萨克尼克,威廉·本达特,莉萨·劳夫曼.职业的选择[M].周文霞,潘静洲,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86

Create Learner-centered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ANG Yang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hanghai 201699)

Abstract In the "learner-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guidance, career planning and course design Shangha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o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 the basis to establish it, select the course content to existing cognitive status of students as a starting point, respect for students' interests and expectations. In order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eaching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uses group counseling, teaching experience, visits and other forms of business conduct and alumni,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come classroom builder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learner-centered; course design

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现状

学生作为课程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他们充分了解是成功开展课程设计的前提。笔者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3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和话题兴趣调查。总体而言,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存有困惑,同时,他们在调查中也指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话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方法并不明确。学生们承认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大多认为它是职业成功的必要因素,相信个人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期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想知道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什么?”他们认为应对自己的性格、优劣势与能力有所了解。然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4.9%的学生并不清楚,仅有6.5%的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对于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6.2%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信息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受测学生对于将来从事职业的入门要求、发展趋势都有较好的认识。同时,从职业信息获取途径来看,多数学生能主动利用互联网、专业人员去了解有关职业的信息,赞同的比例都高于40%以上,整体趋向乐观。然而,学生对于职业信息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涉及到未来从事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持不了解以及了解较少的同学比例达到68%。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7.5%的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并对该职业有了更深层次了解。

(3)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在自我认知和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话题中,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部分兴趣最高,包括兴趣自我探索、性格与气质探索、能力自我探索、价值观自我探索。就业指导话题中,求职信、简历、面试相关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次是就业信息的获取。

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项目的实用程度直接相关。有的学生在访谈中指出“希望课程不要出现条条框框和空泛的话题”,课程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需求。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低于本科类院校的学生,高职的课堂建设应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这要求课程的组成形式应以学生为主导,创新教学形式,切实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2 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重视学习者的独特性(包括他们的天赋、能力、情感因素、学习进度、学习风格、发展阶段以及其他一些学术和非学术的特征及需要);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学习中最有效的知识、知识的获得以及在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①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包含以下三点内容:第一,确定以学生学习成效为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课程必须规定学生相应的学习成效、评价手段,具体的指出期望学生能做到什么,据此设计学习过程和评价工具;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学习者作为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在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上成为课堂的共建者。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尊重学生的兴趣,他们的侧重点和期望应在课程内容中得以体现。

2.2 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达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明确要求的水平,课程目标需要清楚地说明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做到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篇章。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篇章希望达到以下目标:熟悉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鉴定和评估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气质、性格,并将它们与生涯规划相联系;了解你所在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学会搜集有关的职业资源和信息以用于职业决策和设定职业目标;开发职业决策的技能以达成自我确定的目标;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并参与进程;通过《就业指导》篇章,学生需达到如下目标: 熟悉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就业流程;学习在求职过程中可以使用的资源和信息;书写必要的求职信函;完成个人简历使其成为有力的就业工具;善于向用人单位表达你的信息,并符合礼仪规范;探索成功的面试技巧,并减少面试焦虑。

2.3 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

从前面的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切实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深入职业认知。同时,学生对于自我认知和求职技巧兴趣最浓。为此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对这些内容有所侧重。就职业认知而言,为了加深学生对兴趣职业的了解,职业认知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为三个主题,分别是职业探索、走访企业与校友、交流与整合。在职业探索部分,教师讲授学生所学专业隶属的职业、行业、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微观职业探索的方法,设计职业访谈大纲。在走访企业与校友部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访感兴趣的职业工作者,根据访谈大纲,完成访谈,获取职业信息,完成访谈报告的撰写。在交流与整合部分,小组代表汇报访谈报告,学生之间共同交流职业访谈的结果,最终完成自我特质与职业的整合。

2.4 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创新教学形式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共建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和团体辅导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现有经验的建构,提升课程的实施效果。团体辅导,以活动体验结合知识启发总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它是辅导者依据生涯理论、团体辅导理论和活动课程思想设计的一套系统的辅导计划,旨在协助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积极体验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活动内容,从中获得感悟,掌握知识,学会生涯决策,采取生涯行动,最终促使职业生涯的发展。②课程中自我认知的部分,大多可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在自我认知之价值观、能力这部分,学生通过职业价值观拍卖(分发职业价值观预购清单,进行拍卖,挑选部分成员进行分享)与能力探索(罗列最有成就感的十件事,小组成员分享、讨论自己的“潜在财富”)两个活动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并了解自己的能力,最后完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与能力的记录。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合理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向传递互动教学模式。以主题表达沟通训练为例,为了训练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协助学生在人前展示自我。课堂上每位同学逐一进行人前演讲训练,训练内容可以在你的价值及短期目标;如何找到职业生涯中你的位置两个话题中挑选其一。

2.5 以学生习得为基础设计多元质性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两个篇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分别为100分计分。职业生涯规划篇的成绩评定方式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教材阅读笔记(10分)、访谈报告(30分)、职业生涯规划书(30分)、课堂出勤、参与课堂互动(30分)。就业指导篇的成绩评定方式由六部分组成,求职信函(10分)、电子简历(10分)、模拟面试报告(20分)、求职体会(10分)、演讲与礼仪训练(20分)、课堂出勤、参与课堂互动(30分)。每部分评定方式都规定了细节要求,以访谈报告为例,内容包括详细的工作描述和它所涉及的内容;详细说明采访对你的职业发展和生涯探索的影响;获得了什么新信息、思路和见解;采访对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兴趣是增加还是减少,并做出解释;该职位是不是真的就是你所感兴趣的职业和你的价值观、性格等是否匹配并解释。学习访谈人物是如何过渡到职业人以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包括完整的采访联系信息:工作职务、地点和联系方式,放在报告正文前。

3 结语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正是以课程关注点面向学生,在课程的设计上,从核心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生观念的转变与技能的习得。从课程形态上看,它表现出活动性与自主性的特征。所谓活动性,是指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体验类、实践类的内容,以求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教育情境。所谓自主性,是指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强调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从其设计理念与实践特征不难看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充分遵循《要求》的基本精神,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经验的建构。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6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市场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计算机专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而市场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及教学有效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59-01

1、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教学当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式教学,学生长期在被动的教学环境下去接受计算机知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便会产生学习倦怠感,失去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

1.2 学生缺乏学习目标,缺乏主动性的学习。伴随着近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的质量明显降低,高职生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学习一门技术,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学习兴趣都不高,而且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自我定位。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既繁琐又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很被动。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计算机技术性的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逃避的学习态度,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3 学生实操能力较弱,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是为学生做示范,而学生也无法在实践当中自己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实践环节安排的课时很少,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缺乏锻炼的途径与机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偏低。

2、探讨改进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模式。高职计算机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面对着传统死板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地听讲,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以学生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才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计算机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2 制定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部分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被动的接受家长的建议来到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能,但是他们往往不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究竟要去干什么工作,因此,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对于哪方面的计算机知识特别喜欢等等,并有针对性的帮助每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帮其做好职业规划,并使其为了学习目标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去努力的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例如:针对英语基础较好且比较喜欢计算机编程的学生,未来职业可规划为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程序维护等;喜欢平面设计或装潢设计的同学,可以将未来职业规划为平面设计制作员、家装设计人员等;一些动手能力较强,拆卸计算机比较熟练的学生,可将其未来职业规划为电脑组装、维修工程师等。同时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职业规划,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为了自己未来喜欢的职业而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3 加强实践操作,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在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之后,高职院校必须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例如:可以加大实践操作课的课时量,将单纯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有效结合到一 ,使学生可以一边听理论,一边动手演练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校内的实践操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后,教师可联系广告公司、软件或程序开发公司、电脑组装服务部等,免费为其提供相关的设计制作、软件或程序开发、电脑组装等服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来完成某个工作项目,并在实践操作当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要想得到提升,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模式,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及职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创建实践操作机会,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而计算机教师也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缩小校园教育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差距,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7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在现代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它的意义在于发现自我、激发潜能;了解环境、适应社会;明确目标、确立方向;制订计划、科学规划;掌握策略、行动成功。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多数高等院校比较缺乏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我国的职业指导起步较晚,中小学几乎没有。近几年来,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但由于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师资和经费等原因,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未能深入开展,没有实现范围全员化、过程全程化、内容系统化、师资专业化和方法多样化。

2.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无疑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一条较为稳定的人生之路,虽然人们未必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但在没有更多和更好选择的时代,大家也能比较满足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但大学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

(1)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低。调查发现,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2)对自我认识程度低。调查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人格特征、知识和能力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

(3)缺乏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比较模糊,到毕业找工作时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需要什么、能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导致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目标和计划地学习和生活。

(4)对社会环境缺乏了解,就业观念不良、过于理想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了解行业情况、职业环境、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没有树立市场意识,缺乏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

(5)缺乏计划性、行动力和执行力,知行不一。

三、对策与措施

1.积极参加理论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是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所以,大学生在一年级就应参加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学习,使自己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职业生涯分析与决策的内容、技巧和方法等。

2.自我分析和职业定位

自我分析和定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其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和能力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根据结果来确定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做到“人职匹配”。

(1)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择己所爱。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力求了解某种职业或进行某种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增强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影响自己对工作的满意感和稳定性。有人曾对美国成功人士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之中94%以上的人都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充分说明,兴趣对自己的职业和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怎样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呢?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的相关职业兴趣理论和相应的测评工具来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然后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群目标和发展方向。该理论的核心是将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与之适宜的职业群。这一理论在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将详细讲授,这里不再论述。

(2)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择己所适。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人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便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性格特征对自己的事业能否成功具有重大影响,有三本书叫《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一切》《性格决定成败》,都说明性格对人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职业适应性,而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性格也有特定的要求,如果不太匹配,那就不可能做到最好,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对于性格特征的研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当属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研究理论。荣格认为,他通过研究把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外倾型;第二种是内倾型。大学生可根据荣格的理论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BTI性格理论或卡特尔的16PFT性格理论来分析和测试自己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分析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

(3)分析自己的能力——择己所能。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一般能力也叫智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一般能力是大多数职业都共同需要具备的能力。特殊能力也叫特长,是指完成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机械能力、绘画能力等。不同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不同的特殊能力,如绘画能力是美术教师、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智力和特殊能力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智力水平,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特殊能力的职业。否则容易犯让兔子去游泳,而让乌龟去跑步的严重错误。

一个人的能力具有后天性,能力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训和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和发展。因此,大学生要分析和了解自己的目标职业群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大学学习过程和以后的工作中,就要重点锤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4)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择己所需。职业价值观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社会价值、家庭信仰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你面临职业、事业、家庭等选择时,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

自我分析和职业定位最关键和最难的是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等做出准确的分析和总结,大学生可在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专业人员或职业规划师的个案咨询或帮助下来对自己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进行自己的职业倾向及职业发展方向。

3.社会环境分析

主要包括行业、职业环境、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分析。社会大环境对职业的类别和职业发展前景影响较大,从而也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因此,除了分析自己的主观因素外,大学生还要分析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行业、产业、职业、就业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达到内在和外在双满意目标。大学生可通人才招聘网站、现场招聘会或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去进行市场调查或模拟就业等方法来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职业信息和就业形势等,也可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详细信息。

4.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大学生经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后,下一步就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一个初步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在现实中生活中,我们做事经常会半途而废,原因可能是目标定得不科学。所以,大学生在制定目标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实际,坚持SMART原则,即制定明确的(S)、可衡量的(M)、可实现的(A)、实际的(R)和有时限的(T)的目标;其次要将职业生涯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为大学四年以内的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工作后五年内的目标;长期目标为10至20年以上的目标;同时要将每个阶段的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学习培训目标、家庭目标、健康目标等。

5.制定职业生涯策略

职业生涯策略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订的行动计划和采取的措施。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计划,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行动计划和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学习、培训、实践、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职业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以及如何做等。内容一定要具体、细致,要有时间期限,措施要有力,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6.行动与总结评估

有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后,大学生就要按预定的计划去实施,从而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当然,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非线性的过程。人和环境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时度势,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及时评估、总结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昆来,尹玉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章友达.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马亚静,谷世海.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5]周宏岩,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8

一、职业考查的目的

现代职业生涯管理研究成果表明: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与自己的需要和志向相符合时,人们会感到生活更加充实,工作更有效率。当人们的工作经历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兴趣和生活方式偏好时,人们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和工作感到满意。当人们的工作需要运用个人所拥有的技术和能力时,工作的业绩就会提高。

职业考查就是收集和分析有关职业生涯问题的信息。职业考查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提高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需要搜集信息,才能切实认识到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环境中的机会和障碍。职业考查能够获得大量准确的信息,有利于人们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人们进行的职业考查越多,他们对自己和所选择工作的认识就越深刻,从而能够设定实事求是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更满意和适当的职业决策,制定出发展空间广阔的职业生涯战略,还能为更换工作做好准备。

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讲,要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选择决策,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职业考查:一是进行自我测评,提高自我意识;二是考查工作环境,寻找匹配职位。

二、自我测评的主要内容

1、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评价,它使人的行为带有个人的某种稳定的倾向性。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在心目中有轻重主次之分,构成一个人的价值体系。斯普兰格认为,人的价值观有六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价值观揭示的是人们看待工作或职业回报、薪酬或其他问题的不同态度。根据研究,不同职业和不同工作对于人的价值观的满足程度也不同。人们对创造性、独立性和工作安全感等问题,往往根据其价值观的不同而重点关注不同的方面。

2、兴趣。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把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个类型:现实型、学者型、社会型、常规型、事业型、艺术型,他把职业也相应的划分为6个类型。他认为,每一种职业兴趣有其特点,不同的职业兴趣倾向适宜不同的职业选择,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如事业型的职业兴趣,其特点是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喜欢权利、地位和物质财富。具有这种职业兴趣的人适合的职业是企业家、政府官员、职业经理人、商人等。兴趣与职业生涯选择一致与否,是和此后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持久性紧密相连的。人们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能在工作中调动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开拓进取,努力工作,这样就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3、个性。一个人的个性就其结构来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是各种心理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普通心理学把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分为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因素共有五种类型:外向性、符合性、诚实性、情绪稳定性、接受经验性。人的个性也影响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比如:外向性的人适合从事与外界接触广泛的职业,如管理人员、政治家、记者、律师等。现实生活中,许多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品质有着特定的要求,选择某一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个性特征。

4、才能。才能的核心是能力,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空间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的能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特长,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计算能力等。认识个人的能力倾向,对于职业选择来说意义重大,任何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选择职业,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对会计、出纳、统计等职业,从业者必须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除了考查上述四个方面,对生活方式的偏好也是考查的重点,因为有些生活价值观可能很难或不太可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同时,有些职业或工作耗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和感情,鉴于业余生活及闲暇活动的重要性在人生过程中是变化的,人们在做出职业决策时,就必须敏锐地应对这种变化,使决策尽可能与他们生活中的各方面相适应。

三、环境考查的主要方面

1、职业。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各种职业除了任务、环境和工作内容上不同外,其工作场所、人际交往的程度和类型甚至服装打扮,都有相当大的区别,这直接影响了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具体的生活方式。对职业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职业的任务内容;对才能或培训的要求;经济回报;安全性;社会关系;工作场所的物质条件;工作时间及压力等。了解与职业相关的任务是将自我评价与职业生涯决策联系起来的基础。某种职业对工作的时间要求和这种职业所带来的压力与紧张的程度,是影响具体生活方式的两种最重要因素。如:某项工作需要长时间地上班,或者工作环境充满极大的压力,就会使人的工作角色和其他生活角色发生冲突。

2、工作。工作是一个人进入组织的中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和工作绩效。对工作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工作内容的丰富性;任务的重要性;必须的才能与培训;经济回报;安全性;社会关系;工作场所的物质条件;生活方式问题(工作时间及压力);独立自主的程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一种工作仅仅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手段,在做职业考查时,应该注意职业信息和工作信息之间的相似性。不同组织中工作的内容和自主性差别很大,对工作进行研究,应该强调的是对特定组织中工作和职位的研究。还要重点研究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有些工作的局限性比较大,无法转换到其他工作岗位。

3、组织。个人进入组织,双方有一个互相协调的过程,个人在组织中经历主要的工作阶段,体验不同的成功;组织则通过社会化手段和社会化策略影响个人的行为,确保其与组织同步。不同组织提供给求职者所期望工作结果的程度也不同。对组织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行业前景;财务状况;职业生涯道路的灵活性;职业生涯管理的做法和政策;组织规模和结构;薪酬制度等。组织的文化、前景和财务状况影响着具体的职业机会,组织的规模和结构会影响员工的流动机会,不同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支持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4、家庭。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既要追求事业有成,又要对家庭关系负责。工作和家庭生活二者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家庭关系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工作会影响家庭的生活标准和生活质量。对家庭进行考查,主要是考查:配偶的职业生涯倾向;配偶的情感需求;子女的情感需求;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家庭的财务状况;家庭期望的生活方式;家庭的发展阶段;本人及配偶在职业生涯上所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和家庭生活往往会相互冲突,这种冲突包括时间上的冲突,情绪紧张造成的冲突以及行为上的冲突。如果工作和家庭能够相融合,伴侣对个人工作的支持,家人给与的关心、信任和同情以及对工作的反馈,都会改善工作质量。

四、职业考查的基本方法

1、自我测评的方法。自我评价需要收集个人有关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个性、才能和生活方式偏好等方面的数据,收集信息的方法以及数据的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心理测量方法、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以及非正式的评价方法。

(1)心理测量方法。对于心理测量方法,广泛使用的是自陈式心理测量量表。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有:卡特尔16PF问卷、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青年人格问卷、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基本人际关系行为倾向问卷、生活方式清单、罗克基价值观调查表等。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可以了解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如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等,从而实现个人特点和职业需求之间的最佳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潜能。科学的心理测量是一种标准化测量,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定按照测验的要求进行测试,以确保测量过程的标准化和测评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2)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职业生涯评价方法,设计这套系统是为了促进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决策,以利于个人的成长。这些系统可以分为3种类型:手写型、计算机辅助型和授课型。手写型主要是一些手写作答的评价问卷。计算机辅助型主要是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在计算机上直接答题、计分,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及建议。授课型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的很多方面都概括起来,通过授课的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非正式的自我测评。除了上面所讲到的方法外,自我测评还可以采用各种非正式的技术,如书写个人简历、记全天日记、记述生活方式、描绘理想工作、想象将来生活、书写死亡讣告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收集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容易理解的整体并归纳材料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再分析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个性因素、天赋或才能、生活方式或偏好。非正式的自我评价作为一个揭露个性和心理特征的活动过程,有可能产生令人焦虑和怀疑的情绪。

2、环境考查的方法。对工作环境的考查主要包括两类:外部环境考查和内部环境考查。

(1)外部环境考查。包括收集有关具体职位、工作、组织和行业的各种信息。外部考查的信息来源主要有:行业简介、公司的年度报告、具体工作的参考资料、单位工作的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职业咨询公司提供的信息,人才中介市场的信息等。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行业、组织和职位信息都在互联网上,这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2)内部环境考查。就是收集本企业的职业相关信息。可以使用几种职业开发手段来收集所在组织的工作机会。这些手段包括企业的招聘计划、工作配置计划、职业阶梯或职业生涯通路计划、内部研讨班和专题讨论会以及公司其他部门和子公司的员工提供的工作信息和机会。

五、结束语

职业考查能促使人们形成自我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人能够制定有效的、实事求是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适当的职业决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们安于现状,缺乏自信,害怕困难,轻视职业考查或者缺乏有效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会使职业考查活动主动性不强,随意性比较大,甚至采取无效的职业考查方式,这往往会阻碍职业考查的有效进行,导致职业考查获得的信息不全面,降低人们对自我及环境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李海萍、陈喜:论职业心理素质与职业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144-02

1 方向是前提

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个人理想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是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的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只有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最大程度的契合,才能在现实中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实际意义。

在认识自我和现有环境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所选择的行业如果是社会饱和或即将淘汰的,未来就业机会就会十分渺茫,职业规划在起步上就失败了。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衡量社会需求以及发展前景不是简单的事情,因而在确定目标时,应综合权衡、统筹考虑,只有弄清楚了市场需要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才能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

2 兴趣是指引

在选择职业定位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由于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所学专业与兴趣不一定能够完全吻合,这就需要协调专业与兴趣之间的关系,积极扩充个人知识结构,找到专业与兴趣的结合点。兴趣是人最初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一项感兴趣的工作才能给人以满足感,职业生涯也因此会变得妙趣横生。其实在工作中并不缺乏乐趣,只是缺乏发现乐趣的眼睛。

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兴趣可以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培养。培养兴趣,从而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下去。寻找到出自己愿意做的工作,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下功夫刻苦学习,培养对这一内容的兴趣,是建立快乐学习和工作的前提。

3 知识是基础

知识是成功的职业规划的基础,但拥有知识并不能决定一切,特别是在知识快速发展和飞速膨胀的今天,个人能够学习和接受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选择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都很重要。

第一,不要沉搦于旧知识。要紧紧跟住行业技术发展的潮流,不要耽于既有的知识、技术。第二,要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充电是好事,所参加的职业培训课程必须和其职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不仅不背离其规划的未来职业前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加速实现短期内既定的职业目标。第三,要注意结合实践,重视技能实践,而决不仅是书本知识。第四,要有意识提升管理能力。国内缺乏的是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并驾齐驱的人才。即懂得运用目标管理技术又掌握核心技能的人才,具有向管理岗位转型的优势,而向管理岗位的成功转型是完成职业生涯转型的关键。

在结合自己的职业取向、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应有计划地利用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种条件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个人能力提高了,才能逐步达到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

4 计划是保证

明确的实施计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保证。只有向既定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脚踏实地的走向成功。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实施计划,每一年、每个月该学习什么、该完成什么、该有什么收获都制定详细的计划步骤。这需要确定自己目前的知识与技能清单,寻找专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的知识、技能进行训练和改善。制定实施计划时要考虑:越是临近短期的计划,越是要制定详细,长期的计划可以没有那么具体,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要掌握好工作进度,坚持执行。再好的实施计划,不执行就是废纸一张。这需要依靠个人的意志品质,外人很难给予太多帮助。在执行过程中要时刻检查计划执行情况,随时根据变化调整计划,并进一步细化各个阶段的计划。这种看上去刻板的行为,实际上能够发挥很大功效,早期可能会因为要强迫自己按部就班的执行而非常难受,但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渐渐适应并如鱼得水,这是一种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反而会让人生活的更加舒适,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

5 能力是关键

每个人对职业道路的规划都离不开个人能力这个前提,而机遇往往只对具有特定能力的人才能称为机遇。个人想在新的经济时代拥有一个理想的职位,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职场中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就需要个人有很强的能力,否则环境再好,兴趣再强,对职业发展也是无用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与特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往往直接影响写作、分析、完成某项任务等等。而动机、情绪稳定性等,虽然也影响活动的效率,但其作用是间接的。

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1)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是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注重凸显个人能力,缺乏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目标管理能力,是很难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的。再优秀的“单兵”也很难独立作战,更不用说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了。

(2)表达沟通能力。企业看重的员工不一定要在技术上有超强能力,但一定要掌握沟通协调技巧,善于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反馈,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以IT行业为为例,调查显示,中国IT从业者中有64.3%的人每天面对电脑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大多数人像个编码“机器”,只专注于技术领域的工作,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当遇到障碍的时候,爱钻牛角尖。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许在一次和别人不经意的谈话中,就可以进出灵感的火花,别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3)工作主动性和参与性。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岗位,国内员工大多只是做好份内事或完成交派任务,很少能主动发现问题。其实,只有拥有更高眼界,才能谋取大发展。当唐骏还是微软一名普通程序员时,就从公司发展的角度考虑,向老板提议开发了中文版windows,最终使他从几万名工程师中脱颖而出,成为部门经理。

(4)韧性和毅力。很多行业技术更新很快,技术类的工作又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具备这一素质的人才能在此行业中谋求更好的发展,也是业内所谓的“高手”和一般职员最大的区别。

(5)正直诚信,恪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角色要求所赋予的,是职业从事者人性和人格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

(6)学习和总结的能力。要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节奏,就要马不停蹄地更新专业技能,扩展专业知识。善于学习,对于任何职业而言,都是前进所必需的动力。善于总结,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

(7)经受住压力的能力。社会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使得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这要求从业人员有超常承受压力的能力,宠辱不惊。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10

计算机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该讲究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融入大课堂的教学中来,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让学生重视计算机技能的提高,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同时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应该与市场需求结合,确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枯燥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兴趣的提高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学习计算机专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教师除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以就业为向导让学生在平时对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新闻进行了解,以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接触前沿的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与以后的就业有什么联系,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生会逐渐建立起正确的就业目标,为以后的职业规划提前做好准备。在与同学分享的时候,也能逐渐找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就业为前提,为学生多普及一些前沿的专业知识,让他们尽可能地多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

二、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对于计算机学习而言,虽然计算机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但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所以在提高专业技能之前就必须奠定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也是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都要有耐心,这样才能不断积累好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计算机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的耐心,还要求学生学习的细心,所以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学习态度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做好监督工作,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竞争中树立好自己的优势。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院校的教学与普通院校的教学不同,前者是为了向社会直接输入专业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践,这样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不至于因为从学校直接进入职场而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环境。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未来的工作,学校应该为学生联系或者建立更加真实的实习地点,让学生能够学习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只有实际的接触工作才能明白哪些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得到,学生在不断的接触和实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找到自己应该注意的职业问题,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符合中职教育的理念,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就增强了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优势。

四、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计算机知识也分为很多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按照学生所擅长的方向发展,这样在以后择业的过程中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前景,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补充的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在很多行业都要应用,所以制定学生职业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以后想要从事的行业,避免学生以后走太多的弯路。所以,职业规划一定要在学生学习的中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断完善学生的培养计划,逐步增加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入教学中,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和思路,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切实地为学生的就业考虑,不断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又要提高适应社会和职场的能力。

职业兴趣会计工作计划例11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与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确立适当的变通性。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你的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于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3、环境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4、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1)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2)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3)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4)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5、实施策略

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6、评估与反馈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储最为核心的环节,这一环做不好或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问题。

二、职业规划的关键点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

第一步:职业准备

这一阶段是一个人完成基础的高中或初中学习。准备进入大学或职业学校,选择某一特定专业学习,为今后做职业准备的阶段,因而这一阶段也可称为职业准备阶段。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是决定能否赢在起点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虽然一个人最初选择的专业并不代表他未来的职业,但在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的有针对的选择,会为人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如果你未来的职业和所学专业一致的话,那么你的职业将更加稳定和有发展前途,其职业生涯将更精彩。所以处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必须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核心就是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是沿着提高职业技能的方向发展还是上大学。对个人而言,既符合自己的能力特点、为自己兴趣所在,又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方向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弄清楚下列问题。

1、想干什么?未来希望干什么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同样,一个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通常什么也干不好。所以,确立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和专业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是选择专业的前提条件。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初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之母,从事一项感兴趣的工作本身就能给人以满足感,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对于处在职业准备阶段的初高中毕业生来说,虽然其兴趣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清晰,但兴趣不稳定的因素还是存在的,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中学生要在父母、老师甚至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找出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据此选择专业方向。

2、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仅凭兴趣选择是不全面的,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代表其有能力去做,宇航员杨利伟,导演张艺谋,央视名主持白岩松、水均益,球星姚明等人所从事的职业可以说是众多年轻人的兴趣和梦想,但从事这些职业所必备的个性能力特征决定了不是只有兴趣就能干好的。因此,清楚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是选择专业的必备条件。因为不同能力优势的人适合学习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职业是有所区别的,如空间能力强的人适合于从事机械制造、工程设计、建筑等理工科的专业和艺术方面的专业,以及与这些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语言能力强的人适合于学习语言文学、文字编辑、翻译、文艺创作等专业和从事相应的职业,爱因斯坦因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了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湘,幼时曾因嘴巴过快,说话太多而被当成主要的缺点受到家长的批评,但恰恰是这一特点加之不懈的追求,使她成为优秀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这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个性特征,有自己的长项、弱项,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恰当地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业和专业方向。

3、社会需求什么

在明确自己想干、能干的专业领域和事业方向的同时,还应兼顾考虑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外在因素这是专业选择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所选择的专业自己既感兴趣又符合能力要求,但社会没有需求或需求极少,未来就业机会渺茫,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其起步就是失败的。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衡量社会需求以及发展前景不是简单的事情,因而在选择专业时,应综合权衡、统筹考虑,正确分析处理好专业冷与热、目前就业市场需求大与小、名校不适合专业与非名校适合专业等矛盾,力争做到在择己所爱、择己所长的同时择社会所需,理智地走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第二步:职业选择

这一阶段是一个人完成大学或职业学校专业的学习,准备选择职业的阶段,因而这一阶段也可称为职业选择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它是人生事业发展的起点。如何起步,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成败。只有弄清楚了市场需要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才能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一阶段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充分做好自我评价和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自己兴趣、能力匹配,与所学专业领域方向一致、符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理想职业。要达到这一理想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新审视

重新审视、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一份阶段性的职业发展目标。由于年龄、资历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等原因,最初选择专业时制定的职业目标可能会有比较吻合或比较抽象甚至有所偏差等多样结果,经过几年专业学习,对自己进行再一次的职业定位。设立阶段性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必要的。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与现实需求,以及个人职业目标与高薪高福利职业之间的矛盾,以利于锻炼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为宗旨选择最初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