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8 04:25:14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1

*村位于*桥镇中部,是*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略)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交通区位优势*村为*桥镇集镇所在地。*桥镇位于咸宁市东大门,与武汉、黄石两市交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12公里,连接106、107国道的省级公路——沿横公路纵贯镇区40公里,镇内乡村硬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到*,交通十分便利。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全村有20个组,新农村建设就只有谭家咀一个示范点,规模相对较小,不具有普遍性。

3、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组组都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到每组,建设全村污水处理工程,创建农村劳动力工程,亦称全民信息化工程,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人均收入由3582元提高到6000元。

(三)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今年粮食经济作物规划面积6202亩、粮食总产2356吨,比*年年总产2301吨增55吨。

2、苎麻生产依托镇龙头企业,新发展优质苎麻示范基地110余亩,麻苗由村提供,对发展苎麻大户购买苎麻剥打机给予一定补贴。

3、蔬菜生产在本村5、8组建蔬菜基地120亩,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并选派10人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村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4、发展养猪业计划发展牲猪年出栏20头大户8户。

5、发展养鸡业依托温氏集团,由农户选好基地、建好鸡舍,达到要求,和服规格的由村牵头办理小额贷款,全村力争年出栏2万只大户5户。

6、水产养殖全村拥有水面面积350亩,*年年规模养殖100亩,2011年新增养殖面积120亩。发展养虾、蟹大户5户。

7、林业生产利用荒山、荒地、荒坡、荒坪等资源,抓好百株万户工程,全村计划植树2.5万株,泡桐繁育基地300亩,泡桐栽植基地3个,面积达800亩;林浆纸项目基地3个,面积400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工程加强水利设施,逐步解决水利死角,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由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疏通和清污六号支渠,解决了4至8组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全年新建和维修塘堰8口。

2、道路硬化工程2011年已硬化6个组的道路共3.8公里,2011年计划硬化10和11组道路2公里.

3、沼气工程2011年全村五改三建已有70户用上沼气,11年计划新增100户用上沼气。

4、村支部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综治、计生阵地和村支部阵地建设,以及周边环境及新农村绿化建设。

(三)村容村貌建设(村庄建设)

解决本村9组45户路灯的安装,启动亮化工程;做好清洁家园工程,以谭家咀为模范,逐步解决村庄“脏、乱、差”形象,树立新农村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建设

搞好新型农家书屋工程,满足人民学习知识的要求,做好新型科技农民;依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加强全村卫生建设,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全村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引导全村村民参加合作医疗。

(五)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1、民主管理:实现村级组织的党务村务政务财务的全面公开,切实维护村民的选举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选举村民代表10—23人,参与村内重大事务的决策,成立5—7人的村务管理财产小组,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

2、法制建设:创建“平安村”建立公安与联防队为主的专防队伍,加强基层巡逻分队工作,群防群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村内各种矛盾,做到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析。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要让全体村民都知法、懂法、用法,维护法制、推进法治进程。

3、精神文明: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倡导“五讲四美”,村民之间团结友好,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和睦相处。

4、完善村“两委”班子建设及工作运行机制,实现村“两委”班子的公推直选,广泛开展主主评议,建立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干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岗位责任制。完善工作运行机构,加强群众的有效监督,促进村“两委”班子的健康发展。

四、规划建设投资概算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2

2006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要继续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按照省委整村推进扶贫村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市委“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小康新村建设。要充分整合各种帮扶力量,形成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强大合力。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五种能力”,即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村级“1+2”模式创新村级组织制度,实现村级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核心领导、村民主体自治、配套组织紧密配合的和谐机制。要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是我市的党委换届年,乡镇党委、县(市、区)党委、市委将相继换届,各包村单位、工作队要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平安、和谐常州的战略高度出发,支持这项工作。

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各工作队要按照市委确立的“一县一品”和“数县一品”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烤烟、粮油、畜禽、蔬菜、竹木、水产、药材等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布局做文章、想办法。坚持从驻点村产业结构实际出发,调优产业布局,调长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提高品质。要在驻点村大力发展沼气,推行“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烟”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和集体经济两种收入,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力争使驻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万元以上。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工作队要在驻点村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的同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多元化、多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素质和带动农户的能力。

四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市的投资方向和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对农业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全市将逐步建立稳步增长、合理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包村单位和工作队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资金和原材料补助或“以奖”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是要积极推进小康新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小康新村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六改六建”,即改水、改沟、改路、改栏、改厨、改厕,建产业、建经济合作组织、建村民理事会、建小康住宅区、建休闲广场、建垃圾池,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根据农村现状,加大旧村整治改造力度,加快小康建房步伐。努力把驻点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功能配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富裕小康村。

六是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真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理论、法律“五下乡”活动,全面提高村民文明素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3

镇域210国道、襄渝铁路Ⅰ、Ⅱ纵贯全境,村级道路村村通达,交通十分便利。场镇城市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达3万余人,主要街道5条。

根据万农委〔2015〕4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兴业、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整体把握三种形式(新建、改造、保护),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治理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努力开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局面。

1、坚持农民主体,让农民做主,让农民受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2、坚持产业先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促进新村与产业互相融合;

3、坚持美化环境,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现代生活与田园风光互相促进;

4、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山区特色,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窝窝店村位于镇南7公里处,210国道襄渝一、二线横穿全村,交通方便,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为2.61公顷,其中耕地516亩,现有四个社共220户,720人。按调整村社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通过自然村缩减、搬迁、合并推进农村人口相对聚集的原则,重点规划窝窝店,现集中住204户,666人,组织动员6户19人到场镇或县城购房居住。

1.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标准,具体规划建设项目为:

(1)集中彻底解决窝窝店人畜饮水工程

水源选择老屋基河沟,需安装主水管道3.6km,建水池2个,规划蓄水110立方米,安装入户204户,工程概算投资共40万元。

(2)规划硬化村道公路0.8km,自210国道窝窝店接口至茗海茶场,按群众“一事一议”,年内完成建设任务概算投入43万元。

(3)规划茶叶产业发展1100亩,其中低改200亩、中改600亩,建高产茶园300亩,投入24万元。实现人均产业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4)增加体育文化设施投入,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电子微信通工程,概算投入10万元。年内组织文化体育活动6次。

(5)配合后河漫水桥建设,规划建设引桥堡坎1900立方米。概算投入42万元。

(6)聚居点综合体区域内补植树201株,概算投入7万元。

(7)规划农村危房改造3户(王玖章等)。

(8)规划沿后河86户分或合建化粪池,改变原粪便直排,概算投入9.3万元。

(9)规划建设压榨式垃圾中转站1个(市环保局项目支持),新建垃圾池4个,概算投入8000元。

(10)规划实施“五改”42户,概算投入7.4万元。

以上规划年内实施项目10个,概算总投入183.5万元(不含压榨式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1. 基本情况

枣树坪村共8个社,432户,1307人,其中已经到市、镇集中居住的达230户,规划到村范围内集中居住的达45户。

2. 工程规划实施项目、投资规模及完成时间

(1)工程规划实施项目

①实施“五改”,提高村民生活条件,提升文明程度,实现农村环境生态化。

a. 改灶:45户,实行客厅与厨房分设,改造灶台、厨案、橱柜,推广节能、节材灶炉,实现厨房卫生整洁、节能高效。概算投入27万元。

b.改圈:20户,实现住房与畜圈分离,改变人畜混居。概算投入10万元。

c.改厕:45户,采用水冲式厕所,排至化粪池,村庄内铺设污水管道,做到雨、污分流。概算投入22.5万元。

d.改水:45户,以实现集中供水、自来水入户为主要目标,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安装PE主管4000km,水池2个110立方米,入户安装45户,概算投入31万元。

e.改路:按照50万元/公里的标准硬化村道路4.9公里、硬化社道路500米(市交通局项目支持)。概算投入270万元,其中群众筹资22万元。

f.投资15万元新建村委活动室一幢,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以上合计实施项目6个,总概算投入375.5万元,其中已落实项目支持245万元。

根据万委农领〔2015〕4号文件,拟规划在龙须坝新农村聚居点建设农村廉租房10套,面积1200平方米,概算投入1360元/平方米(含土地征用及建设成本),共计163200元。

1. 成立__镇201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组 长:赵呈华(__镇党委书记)、张 永(__镇镇长)

副组长:吕碧贤(__镇副镇长)、周彩平(__镇人大主席)、刘正海(__镇纪委书记)

成 员:梁 忍(__镇党委委员、纪委委员)、颜邦义(村规办主任)、董琴(财政所负责人)、兰金安(国土所负责人)、马明明(党政办负责人)、王守刚(窝窝店村支部书记)、甘万平(枣树坪村支部书记)、张益树(龙须坝村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颜邦义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 落实责任

确保2015年新农村建设工程各项任务完成。年初与涉及村支部、村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任务逐级分解。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由刘正海牵头负责;新农村聚居点改造工程由梁忍牵头负责;农村廉租房建设工程由吕碧贤牵头负责。所有规划建设工程必须确保在2015年10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3.坚持科学规划

强化规划先行和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的理念,建立健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科学规划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优化资源配置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4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集中,重点做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全力把握好规划的调研、制定和落实环节;注重生产与生活、村建与房建、经济与文化、人居与自然、节约与集约相统筹。

规划编制的原则是:科学调研、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一次规划、分布实施、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新村镇、发展新农业、实施新政策、培养新农民、优化新环境”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电视,实施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做到有组织网络、有建设规划、有文化体育场所、有垃圾处理场、有禽畜饲养栏;乡村环境建设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发展好路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好项目;确保农村教育达标、计划生育达标、殡葬改革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标、生态环境保护达标。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后续产业的培植、骨干产业的扶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和村庄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切实抓好村庄建设规划。

争取在3-5年内实现全县村庄建设规划的全覆盖。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一户一宅),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严禁乱批乱建。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各乡镇均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最低也要达到“四清五改”标准。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充分体现*的本地民俗风情,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007年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县228个村(居)中的18个省、市示范村,同时又组织编制完成了1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包括16个居委会已纳入县城整体规划和乡镇规划<城关镇>,在此不在单列)。从*年起,全县194个村(居)建设规划进入整体推进阶段,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坚持三个优先,即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庄优先;沿交通主干线村(居)和农村集贸市场优先;城乡结合部村(居)优先。编制村庄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进行,乡(镇)政府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县政府审批。县建设局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示范点、“以奖代补”和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供10个以上户型设计方案,供不同区域的农户在居家建设时参考。

(二)努力做好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我县产业规划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示范引导为突破,以培训农民为载体,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民主管理为保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继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良种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经过5年的努力,培育形成2—3个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现代农业园区;各乡镇要培育1个特色产业,建设1—2个农业科技园;各村要有1个特色产业,建设1个富民经济小区,最终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1.主导产业发展。

(1)花生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主要以王庄镇重点基地建设。

(2)棉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主要以濠城镇、石湖乡重点基地建设。

(3)蔬菜产业:以新马桥镇为龙头基地,带动全县25万亩蔬菜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玉鹏、彭伟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

(4)食用菌产业:主要以城关镇为重点基地建设,发展到4000万袋。

(5)养鸡产业:主要以大成集团为依托,以连城镇、仲兴乡、杨庙乡为重点基地建设,发展养鸡大棚1000个,发展养鸡大户800户,年出栏2000万只。

(6)养猪产业:主要以刘集镇、任桥镇为重点基地建设,年出栏65万头,存栏30万头。

2.产业化建设目标。

(1)加快全县养殖基地建设,年出栏达到50万头,存栏20万头,力争建成一个生猪屠宰加工厂。

(2)加快肉鸡产业基地建设,力争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500万只,发展肉鸡养殖基地50个,规模养殖户500户,年出栏肉鸡1500万只。

(3)做大湖沟镇马楼村和杨庙乡庙新村黄瓜专业市场,力争实现年交易量7万吨,带动发展黄瓜生产基地1.5万亩。

(4)做强湖沟镇旗王村板材加工业,力争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同时带动其他产业。

(5)兴建一个食用菌加工企业,对全县食用菌进行深加工。

(6)努力建成一个生猪交易市场。

(三)积极编制公共事业规划。

加强全县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要求,分级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制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环卫设施齐全,建有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实现街路绿化、庭院美化;村(居)道路硬化平整通畅,建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加强农村网络建设,逐步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网络工程建设。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中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建设标准:

(1)道路: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

(2)路灯: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照明率达到95%以上。

(3)饮水:自来水入户率90%以上。

(4)通讯: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90%以上。

(5)绿化:村(居)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村庄中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实现美化、香化。

(6)医疗:每个行政村建设卫生所一处,诊疗设施达到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参合率达95%以上。

(7)畜牧服务:每个行政村建有畜牧服务站一处,达到基础服务标准。

(8)村服务中心:行政村建有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含活动室和图书室)。

(9)住房:砖瓦化率95%以上。

(10)公厕:村内建有专用公厕五处以上,住户无害化厕所达到90%以上。

(11)垃圾处理:每个村建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场所一处,达到村内无垃圾。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经费和专兼职人员。确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引导、村组自治、部门服务、资源整合”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

(二)明确规划主体,加大经费投入。

依据城乡规划法,乡镇政府为村庄规划编制主体,县新农办会同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自2009年起县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规划、示范点和“以奖代补”建设。

(三)履行部门职能职责,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参与,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从领导精力、力量配备、规划制定、项目实施、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理清涉农工作思路,制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具体工作时间,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5

*村基本现状:*村位于*乡东北方,距乡政府驻地14公里,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78户1959人,有耕地面积2577亩,其中水田907亩,人均占有耕地1.3亩。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0.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7元,人均占有粮食589公斤,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收入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烤烟、茶叶、泡核桃等。

*村民小组基本现状:*村民小组位于*乡东北方,距*村委会驻地1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距县城20公里。境内最高海拔1955米,最低海拔1650米。2007年末,该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3户131人,其中劳动力76人;有耕地面积160亩,其中水田47亩,旱地113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人均茶叶面积1.3亩、泡核桃人均0.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8.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9元,人均占有粮食527公斤;村民经济收入中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有27户,以养殖业收入为主的有4户,以交通运输业为主的有2户。村内群众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28辆,有移动电话31部,彩电30台,太阳能4户,有卫生厕6间,人畜分院21户。近年来,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村内设党小组1个,有党员5人,有产业发展协调小组1个,成员5人,村内有村完小1所,距村寨300多米,在校学生80人,入学和巩固率100%;有村卫生所1个,距村寨400多米,学生就读和群众看病方便。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服从建设总体规划,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着力抓好村社道路、公共设施、能源建设、产业发展、人居条件、农村文化等项目的实施,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牢基础。

(二)建设原则

1、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明确建设重点,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2、突出产业,全面发展坚持巩固与发展相统一,突出产业发展这一核心,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科技投入,重点抓好烤烟、茶叶、泡核桃和畜牧业,做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注重提高村民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发展。

3、注重实效,稳步推进总体规划的实施按三个层面稳步推进:即宏观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事业;中观上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微观上从群众的生产生活细节抓起,从群众最迫切、最有条件做的项目实施起,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4、依靠群众,政府扶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主体、持续利用”的方针,加大政府政策和项目扶持力度,着力于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激活民智、集中民力,引导广大村民树立自力更生的自我发展观念,充分发挥村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和村民有效互动、单位部门和社会广泛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新格局。

5、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经济基本经营制度,在加强政府扶持、社会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不断创新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三、20*年建设内容及规模

按照总体规划中的实施步骤,除人畜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外,各大项工程分步骤、分规模逐步实施,20*年计划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有7个大项8个小项目。

(一)村庄道路建设

1.1村庄道路硬化

1.1.1建设内容拓宽改直、支砌桥涵、挡墙、修侧沟、铺弹石路面、水泥路面。

1.1.2建设规模拓宽改直村庄道路长811米;宽3.5米,开挖土方1130立方米;铺筑弹石路面长735米,宽2.5米,合计1837.5平方米;铺筑水泥路面长76米,宽2.3米,合计174.8平方米;建涵洞9座(d30水泥预制管80米、d60水泥预制管6米;支砌挡墙3道,支砌石方41.8立方米;侧沟毛石混凝土现浇4立方米。

1.1.3建设投资工程总投资9.83万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9.5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0.3万元。

1.1.4建设时间4月1日至5月30日。

(二)产业发展建设项目

2.1新植泡核桃

2.1.1建设内容新植常规泡核桃、早实泡核桃。

2.1.2建设规模新植常规泡核桃70亩,早实泡核桃80亩。

2.1.3建设投资工程预计投资5.4万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2.35万元,整合产业化建设资金0.36万元,信贷资金1.5万元群众筹资及投工投劳折资1.19万元。

2.1.4建设时间20*年5月至7月。

(三)人居环境改造建设和能源建设

3.1农户庭院建设项目

3.1.1建设内容实施“六改三建”工程,即改水、改电、改路(入户通道)、改厕、改厩、改厨和建家、建园(菜园或果园)、建池(水池或沼气池)。

3.1.2建设规模地板硬化8户,改厩17户,改厕18个,建沼气池10口,改灶18眼,新建入户通道水泥路16户160米,宽度不低于1米;砖混结构正房4间,砖混结构厢房6间,建大门8户,人畜分院围墙17户,粉刷墙壁28户。

3.1.3建设投资预计总投资28.9万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2.32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6.18万元,农村能源建设资金0.4万元。

3.1.4建设时间20*年4月开始建设,12月底完成。

(四)农民文化活动室

4.1建农民文化活动室

4.1.1建设内容新建*村民小组农民文化活动室。

4.1.2建设规模新建一层5格砖木结构活动室,建筑面积1*平方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4.1.3建设投资预计总投资5.3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市级补助5万元,群众自筹0.3万元(地租)。

4.1.4建设时间20*年12月以前完工。

(五)科技培训

5.1劳务输出培训

5.1.1建设内容举办劳务输出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

5.1.2建设规模举办劳务输出培训1期50人次。

5.1.3建设投资预计总投资0.1万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0.1万元。

5.1.4建设时间20*年4月至6月。

5.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5.2.1建设内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5.2.2建设规模举办沼气池管理使用技术培训1期60人次,茶叶种植、管理、修剪定型技术培训3期190人次。

5.2.3建设投资预算投资0.5万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0.5万元。

5.2.4建设时间20*年4月至6月

(六)基层组织建设

6.1基层组织建设

开展好村内党员经常性教育,吸收一批有文化、懂科学、年轻有为的青年进入党组织,增强党小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选择在种植业、养殖业或其它领域有一定特长的人,组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产业发展柬言献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七)民主法制建设

7.1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法制教育,提高村民法制意识,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倡导团结互助、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路水平。

四、投资及资金筹措

*新农村20*年建设内容计划总投资50.03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9.8万元(其中:整合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4.8万元,新农村建设市级补助5万元),农户自筹(含投工投劳)28.37万元,整合其它部门资金0.36万元,信贷资金1.5万元。

五、总体目标

按照行政村、自然村、农户、农民“四个层面”,把*村民小组建设成经济发展、环境整洁、设施基本完善、服务基本配套、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型山区农村。

──行政村实现“五个有”:即有一个团结务实的“两委”班子、有一套民主公开的管理制度、有一个文明健康的活动场所、有一所能满足六年制义务教育需求的学校、有一个便民卫生所。

──自然村建设“五个一”:即建设一个文化大院、一批农家乐、一个硬化道路网、一项支撑骨干产业、保护一批古民居。

──农户要具备“五个一”:即有一个家庭建设的发展规划、有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有一座整洁优美的居所、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有一个平安和睦的家庭。

──农民要达到“五个标准”:即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讲文明、守法纪。

到20*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600公斤左右。户均拥有茶叶5亩以上、泡核桃10亩以上,户均茶叶、泡核桃收入达6000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3户以上,培植1户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农户人畜分院、卫生厕、卫生厩、沼气池建设、庭院硬化普及率达70%以上。农户电话机及交通工具普及率分别达8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面、外出务工人员培训面达90%以上,中小学巩固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到2009年末,使*村民小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以上,安全饮水率、卫生厕普及率、安全用电率以及电视机、节能灶普及率分别达100%,农户电话机和交通工具普及率分别达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面达80%以上,中小学巩固率达100%,外出务工人员培训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100%,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实现“平安村寨”创建目标。

到2010年,*村民小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农户电话和交通工具普及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面达95%以上,中小学巩固率达100%,农民人均受教育达9年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培训面达100%;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满意率达95%以上;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保持整洁优美,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文明乡风和民主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的领导,乡上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民政府乡长、挂村领导任副组长、宣传、水利、国土、规划、林业、兽医、农服中心、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村支书、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个分项目的规划、实施上指定专门负责人,进一步明确责任。

(二)营造氛围,激活主体

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激发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规划统领,因势利导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6

充分发挥规划职能,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又快又好的发展,根据市里精神,选择了1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重点抓好“五通”“六改”建设,彻底改变村容村貌。进一步完善规划的编制,推进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完成小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相关的市政设计做到规划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镇村建设示范工程为重点,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改善镇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部署安排

1、组织勘测院的测量技术人员分批到20个示范村进行实地测量,掌握第一手资料。这项工作将于10月份完成。

2、测量的数据经汇总后,组织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探讨,进行规划编制的论证,同时深入到各个示范村去走访、调查、充分尊重民意。

3、公开规划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做到规划审批的“公开、透明、高效”,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

4、规划设计院全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了田镇村以及李顶武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下一步(5月份)将完成青蒿村、朝阳村、江家林村的规划编制。6月份完成朱河村、朱木桥村以及居杠村的规划编制。7月份完成塔水桥村、花桥村、鸡公岭村的规划编制。8月份完成张榜村、湖咀上村、新庙村的规划编制。9月份完成从政村、周国村、郭德元村的规划编制。10月份完成魏高邑村、万丈村、二里半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7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

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部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

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

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

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

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

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

;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

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

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部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

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

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

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

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

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

;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0%的农场和60%

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快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园艺型、技术型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自然

保护区、小城镇建设等旅游资源,开辟精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发挥垦区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成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加大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工农结合以工哺农的循环经济的进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扩稻玉、上品质、强经特、增效益"原则,向优质高产作物调整,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稻扩大到1500万亩,玉米扩大到500万亩。向高效经济和特色作物调整

,重点发展亩纯收入500-1000元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向优质专用农产品调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效经特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基地。城郊农场重点发展设施

农业,推进高效集约化经营,使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十一五"期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5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60亿斤,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等生产规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先

进实用生产技术,加快畜牧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加

快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700个,各类家庭牧场达到3万个,使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达到80%以上

。良种奶牛(单产5.5吨以上)占存栏母牛的80%以上,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商品猪三元杂交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的比例占肉用羊存栏的5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居民家庭纯收入30%。

(十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破除农场既得利益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追求财富的热情,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

态势。积极鼓励广大民众以民营方式,发展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办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等社

会公益事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发展基金和专项周转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私营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引导企业提高素质、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

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十一五"期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0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的40%。

(十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转岗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科技入户、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大省内外的劳务输出力

度,把国际劳务输出做大做强,通过项目代劳务等方式,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就业服务队伍。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末,转移农业富余

劳动力15万人,每年完成3万人的转移就业任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十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

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能力,增加职工收入。加快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

贫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实施"1533"扶贫工程,加强对低收入职工群众的扶持,尽快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搞好人多地少的贫困农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

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2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

(十五)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确立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起实力雄厚、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业产业格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迅速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努力打造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全省

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着力解决达产达效和运营质量问题,努力成为拉动基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十一五"期末,将九三

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发展成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航母"企业,3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十六)拓展工业发展领域。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项目准入标准,发挥资源优势,再上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瞄准新能源、新材

料、新市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努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领域。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契机,引

导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产业园区。"十一五"期末,打造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年大豆综合加

工700万吨、水稻加工500万吨、玉米加工500万吨、小麦加工100万吨、大麦加工5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5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50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50万头、羊综合加工500万只、鲜奶综合加工100万

吨。

(十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中小企业成长。各分局、农场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分级构建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支柱企业集群和服务型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对中小

企业的服务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鼓励创办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土地、资金、信息网络建设和政策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对进区企业实行重点倾斜。

总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十一五"末期,建设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集群园区70个,园区平均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小企业25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垦区工业的35%。

五、加强场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

(十八)搞好城镇建设布局规划。结合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城镇和管理区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城乡

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规划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

右的管理区。"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

(十九)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公里骨架公路和50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农场出口路全部建成高等级路面,50%以上的管理区实现高等级路面连接,形成城

乡通畅的公路交通网络。新建、改建分局、农场客运站70个,新建管理区客运站40个、停靠站200个,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镇混凝土道路150公里;新增

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建设1万户户用沼气池,40座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沼渣、沼液发展节能设施农业20万平方米,5万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

处理能力1000万吨/年以上;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解决互联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实现固定电

话、有线电视、互联宽带和信息网络"村村通",实现农业频道节目在全省市县落地。

(二十)加快居民住宅建设。以增加居住面积,提高住房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住宅建设。转变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居民住宅消费,形成高收入住高档别墅,中低收入住普通

商品、经济适用住房,贫困居民、弱势群体住造价不高、功能配套的实用型住宅格局。结合撤队建区和中小学集中办学,积极引导撤队居民点住户向农场场部或管理区驻地集中。启动"康居"工程,加大

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合作建房、合资建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老转业官兵、特困群体的住房问题。强力推进扒迁场部泥草房,2年内彻底消灭场部泥草房。搞好住宅小区规划设

计,突出北方农垦园林特色,积极采用以节能为重点的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保节能、风格独特的小区住宅。"十一五"期末,建设住宅面积75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

达到25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居民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

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构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加强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哈尔滨为中枢,以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港

口码头为平台,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为依托,以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

、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城市配送中心、农场城镇超市、管理区农家店相配套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十一五"期末,实现物流总量2100万吨.物流产

业营业收入150亿元。

(二十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农场)和文明生态村(管理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

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居民的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家居清洁化。搞好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建成一批"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十

一五"期末,建成部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农场)11个,文明生态村(管理区)130个。

(二十三)建设新型农场社区。依据垦区城乡(场区)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思路,有计划推进居民点撤并复垦,每个农场每年至少撤并复垦一个生产队居民点,力争"十一

五"期间撤并复垦居民点500个。加快编制管理区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管理区功能和规模,建设具有现代化农业特点的管理区。农场、管理区居民区都要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设立社区居委会,实行居

民自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末,所有的农场居民社区都建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场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四)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现中小学集中办学。继续实施"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场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以上配置标准。两年内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

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现代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场场直以上学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功能。

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以"三新一德"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十一五"期末,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比例达到

70%,新增劳动力全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二十五)发展卫生事业。加大对农场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场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人员功能匹配,全面改善农场医院的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整合农场及基层卫生资源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和甲级卫生所建设的推进力度,甲级卫生所达标率100%,全面实现以管理区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补充和培训,实现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全部达到

中专以上学历。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冷链系统建设、急诊急救建设,全面提高农场及基层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和急诊急救能力。"十一五"期末,全面做到小病不出区、

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场、大病不出分局,急病可以得到急诊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和应对、传染病流行病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继续推行"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在保持

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调整人口结构,确保垦区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六)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整合资源,完善功能,构建分局、农场文化馆和管理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分局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

体育馆、文化体育广场,农场重点建设文化馆、文化体育广场,管理区重点建设"三室两场"。实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131电影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创造良好文化体育活动条件。认真搞好

群众文化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金色田野"、"城市之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各级文艺体育协会建设,广泛开展

全民健身运动。搞好"先进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开展省级、总局级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场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每年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和体育比赛不少于200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70%,"十一五

"期末,垦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二十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加大低保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能力,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十一五"期末,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

135元提高到160元。扩大社会救助范围,重点解决特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高中生完成学业。完善老年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残

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水平,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完善"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能力,实现养老保险总局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局统筹,"五项

保险"参保覆盖面保持10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个体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职工家属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大额医疗救助保险

,使患大病、医疗费负担过重的参保人员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医疗保障。全部完成漏保、断保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关系接续。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十八)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农场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切实把行政工作的重点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完善撤队建

区改革,积极推进撤销生产队的居民点搬迁。加快农场布局调整,按照50万亩左右的耕地规模,稳妥推进相邻相近的中小型农场撤并。在撤并农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积极探索把农场社区

管委会作为分局派出机构,试行综合行政执法,加快构建"两级授权,一级派出"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十九)完善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推进以"两田制"为核心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的配置方式,保障

农业职工群众承包土地的权益,防止资源过度占有造成收入畸高畸低,逐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

适度规模经营。正确处理土地收益分配关系,严格按照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的定价原则,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的价格和实现形式,建立促进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农场税费

改革,将土地承包费中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

(三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户本着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兴办联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农场,不断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总结推广各地组建农业专业协会的成功经验,引

导农户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权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方式,逐步推进北大荒农机集团的组

建运营,实现现代农机装备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十一)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场与农业银行协调配合,发挥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积极参与垦区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农场职工住房、畜牧业、服务业贷款投放,形成

多元化投入格局。培育由自由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建立信贷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

机制,逐步扩大阳光农业保险公司的服务范围,帮助农户化解自然风险;积极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开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互补运营。八、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三十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选好配强管理区主要领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围绕"职工群

众富起来、文明风气树起来、场容区貌美起来",大力开展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规模培训垦区基层干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基

层干部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考察培训,全面提高垦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十三)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议事会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多方式、多渠道的公开平台,及时便捷地把有关决策内容、决策程序、服务方

式、办事途径向社会公布。加强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让职工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管理区领导干部直接选举,加快民主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稳

定的劳动关系,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垦区。

(三十四)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垦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垦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垦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法治化。加强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全力推进"平安垦区"建设,坚持开展反封建、反迷信、反教育活动,""等组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

象,深入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使垦区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百姓创造安全祥和、安居乐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垦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十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镇、文明管理区、十星级文明户等"五项载体"的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家庭和谐、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新风尚。坚持开展北大荒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推广科学种田知识,进一步提高农垦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垦区大发展、

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农垦职工队伍,不断提升垦区的文明程度,塑造垦区文明新风貌。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十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总局、分局、农场三级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分局要有计划地选

派干部进驻农场,农场也要选派干部进驻管理区,具体指导帮助基层单位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都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任务,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形成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三十七)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审时度势把握历史性的新机遇,在分析垦区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场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总局、各分局及农场都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部门和各

单位要主动配合,共同解决涉及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规划要统筹兼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施。要体现其系统性、准确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发挥其引导和

保护作用,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新的形势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三十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国家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农场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范围,用好国家资金,确保把投

资重点转向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建立投入

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总局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试点农场、管理区的供水、排水、文化馆、文体活动室、福利院、场区道路、环保公厕等公共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分局、农场在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时,要结合各自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好预算资金。除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农场配套投资外,对既有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

,农场可采用补贴的方式,吸引职工和其他社会主体进行投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参与农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三十九)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垦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要发挥各方面基础条件相对农村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

城镇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发挥示范作用。20*年选择20个农牧场和130个管理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指导垦区新农村建设。各分局、试点农场要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带动垦区新农村建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8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通过示范农田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把规划的示范农田建成种植业的展示区,结构调整的样板区,农民致富的先行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县委富民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推进的方针,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紧紧依托村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利用地源优势,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宗旨,为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情况

群心村位于克山县城西南30公里处,南与拜泉县新建乡接壤,东与双河乡赤心村相连,西与依安县新发乡毗邻,北与众心村衔接,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4.2公里,幅员面积33481亩,所辖8个自然屯,8个村民小组。

(一)人口劳动力

全村现有人口2575人,劳动力总资源1469人,其中男劳动力823人,女劳动力646人,2005年实现长期和短期劳动力转移726人,年收入734万元。

(二)资源条件[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

现有耕地面积19000亩,林地面积3478亩,水域面积224亩,草原6451亩,其它用地4318亩,人均占有耕地5.48亩,群胜大沟贯穿全境,水草资源丰富,盛产鲫鱼、泥鳅鱼、山胖头等野生鱼种,有可开发利用价值的泉眼一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三)气候条件

气候属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向第四积温过渡地带,以黑钙土为主,全年大于10℃有效积温为2520℃,无霜期120天。

(四)种植业结构

2005年全村种植大豆8395亩,玉米3500亩,马铃薯460亩,亚麻1300亩,向日葵3800亩,甜菜900亩,小麦350亩,谷糜120亩,瓜果25亩,其它150亩,全年实现农业收入837万元,人均收入2950元。

(五)畜牧业发展情况

现存黄牛350头,奶牛4头,山绵羊380只,生猪260头,家禽3500只。全年实现畜牧收入402万元,人均畜牧收入占人均农业收入的46%。

(六)农业基础设施

2005年组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具4台套;机电井7眼,其中人畜用水机电井2眼,灌溉机电井5眼;通村道路3条全长9500延长米,村内道路28条7600延长米,均为沙石路,自来水入户率22%,住房砖瓦率26.7%,人均住房面积10.5平方米,固定电话入户率13.6%,移动电话160部,四旁绿化率29.8%,卫生所1所,建筑面积78平方米,2003年建设逸夫小学一所,校舍726平方米。

(七)村级积累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有债权272万元,债务390万元,固定资产52万元。

三、建设内容及资金安排

(一)千亩示范田

1、大豆示范田:座落在前宫屯路南,面积250亩,使用高油大豆品种东农434,目标产量180公斤/亩,亩收益468元。

2、亚麻示范田:座落在菜园子屯路南,面积为360亩,使用丰产亚麻品种丰亚6号,目标产量亚麻原茎260公斤/亩,籽45公斤/亩。

3、甜菜示范田:座落在头道岗屯路北,面积为390亩,使用甜研307高产品种,目标产量3吨/亩,亩收益960元。

(二)建设内容

1、水利措施

(1)机电井:打机电井3眼,深井80米,井径40厘米。

(2)机电井配套:发电机组3组,输电线路1200延长米。

(3)灌溉设备:铝管规格为6米×0.15米600根。

2、农业措施:大豆粮种补贴10元/亩。

3、科技措施

(1)科技培训:全年培训5次,累计培训人数150人。

(2)示范推广:示范推广幅射面积达5000亩。

4、资金概算:

示范田总需投资70万元,其中需中省财政投资40万元,自筹30万元。

(1)省财政投资4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投资39.6万元(详见统计表),大豆良种补贴2500元,科技培训1500元。

(2)自筹资金30万,其中:土地15万元,种子2万元,肥料5万元,农药0.2万元,田间管理7.8万元。

5、效益分析

(1)大豆示范田:目标产量180公斤/亩,对照产量130公斤/亩,亩纯增效益65元。

(2)亚麻示范田:目标产量亚麻原茎260公斤/亩,籽45公斤/亩,对照产量亚麻原茎200公斤/亩,籽30公斤/亩,亩纯增效益90元。

(3)甜菜示范田:目标产量3吨/亩,对照产量2吨,亩纯增效益320元。

四、村容村貌

总投资38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省投资28万元。

1、道路

硬化工程:铺水泥路一条500米,需投资28万,其中国家投资20万元,自筹10万元。

绿化工程:主干道两侧栽种银中杨160株,中省投资2万元。

亮化工程:主干道一侧安装路灯20盏,需投资2万元,由中省投资2万元。

2、木栅栏:庭院设制木栅栏500延长米,需投资1万元,由中省投资1万元。

3、建立信息网站:站址一处,需投4万元,机关设备1万元,总投资5万元,全部由中省投资。

五、庭院经济

建20户沼气池,包括大棚、种薯、养猪、池气能源、沼渣肥料等“四位一体”型庭院经济小区、总投资12万,其中自筹10万元,中省投资2万元。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9

省建设厅按照规划编制的进度要求,将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和初步方案制定阶段,各县市规划工作小组赴现场开展工作,完成农村居民点选址布局等方面的初步规划方案。完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方案,并与各县市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进行衔接与整合。根据各县市农村居民点选址布局的初步方案,提出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配置的具体意见和投资估算。各县市政府组织审定上报。期间必须完成基础资料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提出重建规划方案。第二阶段为方案调整与修改阶段,各县市规划工作小组提交初步规划方案。省编制组负责组织听取各市初步规划方案汇报,提出完善意见。各市规划工作小组根据编制组提出的修改完善意见,组织方案调整与修改完善工作。期间必须完成分析研究与数据汇总。第三阶段为成果综合编制阶段,期间必须完成上报规划的初稿。第四阶段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和上报阶段。

农村居民点布局选址与重建规划,按照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尊重当地农村的地域性、民族性,注重优先恢复建设农村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基础设施,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基本布局。适应灾后生产力布局调整,科学引导县(市、区)域人口合理分布。坚持以原址建设为主,异地建设为辅,明确乡集镇与村庄恢复重建的类型。准确汇总、分析、归纳异地安置的主要原因,提出异地安置的目标和规模,并制作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比较表。按照县(市、区)城、建制镇、集镇、重点中心村、基层村五个层次划定村镇层级。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制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分级配置乡集镇、重点中心村与基层村各类设施,确定设施配置的类型和标准,配套建设的规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明确重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区域性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的政策。

省建设厅还提出恢复重建的目标、时序与投资估算。依据本年度过冬、三年重建的基本要求,制定重建规划目标。重点提出本年度可以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复建任务的数量,以及完成全部复建任务的时序安排设想。按乡集镇与村两级,分建(构)筑物与基础设施两类进行灾区重建投资估算。对资金总规模进行分析,对异地安置的进行方案比选,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规划上,由农业部门负责编制,在规划中进行衔接和汇总。

为了更好的做好规划工作,省建设厅设计了县域综合现状分析图和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选址与重建规划图。县域综合现状分析图主要分析图主要反映县市(区)域城镇、乡集镇与村庄的等级、规模的分布情况,并标注地震损坏情况(全损、基本全损、部分损坏与基本无损坏);反映县市(区)域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列表说明基础设施损坏情况。标注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分布情况。划出地震受灾范围(按灾害评估分重灾、中度受灾与轻度受灾划分)。标注主要灾害分布(地震烈度、泥石流、滑坡、崩塌、洪水等)。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选址与重建规划图主要标明各乡集镇、中心村与基层村的位置、等级、规模。标明灾后重建的各乡集镇、中心村与基层村;反映其恢复重建类型,即原址建设与异地建设;且标注其安置规模(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与建设标准等。划定四类区域(居民点)的范围。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10

二、农村土地整治应遵循群众自愿、依法补偿原则,保护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拆旧建新补偿、补助标准、新村建设方案等,要广泛征询村民意见,最终确定的方案要充分公开、广泛宣传,依法足额补偿到位,做到村民理解乐意接受。

三、农村土地整治可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做法,以空心村、危旧房、石结构房、地质灾害点和造福工程搬迁改造为重点,纳入近期农村土地整治范围,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四、农村土地整治要突出规划的引导作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管理,引导村民集中合作建房或由政府统一建设安置房,严格控制零星建房,建新房者必须将其所占用的旧宅基地退还村委会统一复垦,原已实施造福工程、地质灾害搬迁的农户不再进行安置。

五、农村土地整治充分拓宽安置渠道,按照一户一宅或一户一套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安置应尽量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要有效整合中小型水利、农村交通、村镇建设、农村扶贫、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资金,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应与农村土地整治相衔接,有效促进新村建设。

六、原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属于集体的,整理后形成的耕地仍属原集体经济组织,由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发包给村民,或由该农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原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属于国有的,整理后形成的耕地仍归国有。

七、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为了统一组织协调,研究部署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整治方案的实施,县政府成立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农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国土资源局、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农业局、民政局、水利局等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

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进行部署、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督促,指导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制定各项鼓励政策。项目区所在的乡(镇)也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如下:

乡(镇)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业主单位,负责编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以及组织农村旧房拆除补偿安置、土地复垦等具体实施工作,根据计划分季度上报实施进度。

县农办:负责在实施造福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把农村土地整治区群众搬迁安置纳入工作盘子,实现资金捆绑使用,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并出具造福工程相关证明材料。

县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村建设规划,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指导,并出具危旧房相关证明材料。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政策技术指导、将整治安置区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安置区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牵头组织新增耕地验收、土地增减挂钩调剂服务等工作,并出具地质灾害隐患相关证明材料。

县农业局:负责项目用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土地复垦土壤改良的技术指导,参与项目新增耕地的验收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受灾造成房屋倒塌、危房的核定,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县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负责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收支情况监管,规范资金使用。

县水利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电力公司等部门负责对新村建设配套进行规划、设计、指导和监管工作。

八、组织实施

1、确定项目区范围。各乡镇要充分征求相关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取旧宅基地闲置相对较为集中,群众大多愿意拆除的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项目区应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允许以乡镇为单位,将若干个的农村整治点捆绑为一个项目申报,但要求净增耕地面积不小于10亩。国土资源部门要联合农业、规划建设等部门进行前期的项目踏勘。

2、编制实施方案。由各乡镇负责聘请有资质的机构对项目区进行测量和规划设计,编制好农村土地整治方案,实施方案应明确拆旧补偿标准、安置方案、复垦方案等内容,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通过项目实施方案。

3、方案报批。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将报件送给县国土资源部门。县国土资源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会同农办、农业、规划建设、水利、财政等部门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县政府批准。

申报材料应包括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审批土地整治实施方案的请示、项目实施方案及相关图件、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土地整治实施方案的意见、村民同意搬迁的协议书、村民同意退还旧宅基地的协议书和拆旧地块相关影像资料等。

4、指标先行核定和对接。

经批准的项目实施方案,上报设区市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审核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先行核定挂钩指标,纳入省厅建立的指标交易平台,实现指标对接,获得挂钩指标收益。

5、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获得挂钩指标收益后,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包括拆旧补偿、建新安置、复垦耕地、产权调整等工作。

6、竣工验收。土地整治项目按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后,乡(镇)人民政府先行自行组织自验收,然后以书面方式向县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验合格后,复垦新增耕地再提请市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共同组织验收。

报请复垦新增耕地验收时需提交乡镇政府验收请示、乡镇政府竣工报告及竣工图、县有关部门初步验收意见、拆旧地块复垦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数据表以及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7、新增耕地面积认定。村庄复垦新增耕地验收合格后,市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进行认定,出具验收报告,并抄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验收报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相关图斑的变化情况以及向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备案情况,结算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纳入指标交易平台。

九、工作要求

(一)项目区选取要求

1、项目区必须是镇区外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土地利用数据库显示为203地类);

2、复垦潜力较大;

3、项目区涉及的村民整治积极性高,村干部组织工作能力较强。

(二)实施方案内容要求

1、项目情况概述

2、土地整治规模及投资估算

3、拆旧与补偿办法

4、安置与建新安排

5、村庄复垦耕地方案

6、资金来源与筹措办法

7、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8、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9、地块面积数据表

10、图件要求:上一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标出拆旧地块、安置建新地块位置)、村庄复垦设计图、安置建新地块平面布置图。

(三)项目管理要求

项目建设要依照有关规定落实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审计制,加强项目管理。经批准同意实施的项目建设要确保验收过关。项目区内不论是拆旧区还是建新区,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确定的位置实施,保证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验收过关。

(四)资金管理要求

县、乡两级均要设立旧村复垦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专户,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规范使用,确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财政、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对农村土地整治自己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旧村复垦新增耕地指标收益前期按18万元/亩由乡镇人民政府包干统筹使用。专项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主要用于项目区拆旧、复垦、补偿以及新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旧村复垦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严格落实项目报账制,专帐核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规范管理。项目由业主负责组织实施,县人民政府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分期拨付资金。

旧村复垦新增耕地指标收益包干使用费分三个阶段进行拨付:

1、项目启动阶段,按省厅核定指标的数量和补助标准(18万元/亩),先行拨付补助经费的40%作为启动资金;

2、完成拆迁和复垦,再拨付补助经费的40%;

3、项目完成通过验收,拨付剩余补助经费20%;

(五)时限要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自县政府对实施方案批准之日起一年内全面完成。

十、考核奖励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例11

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对我们原有的农村档案工作思路、模式、方法均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农村居民”因其工作相对不够稳定,所以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流动性相对较大。针对这类新兴“农村居民”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就不能完全沿袭原有的农村档案管理办法,亦需创新方式、方法。笔者认为,面对“农村居民”档案管理,应该借鉴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模式。一是搭建一体化的档案工作网络平台,使档案信息化,执行人性化的社区档案业务规范,实现统一管理。电子档案的建立使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化,并通过互联网建立了档案共享资源,实现社会各档案管理单位的互联,这不仅为“农村居民”流动提供方便,也为政府掌握其资料提供了便捷。二是设计多样化的建档模式和检索模式,为社区档案利用提供快捷服务。在建档之初通过填写表格方式更多地了解“农村居民”各种情况,最终在社区虚拟档案室中增设社区民生专题档案板块,如低保档案、困难家庭档案、失业人员档案等,做到档案为社区特色工作提供同步服务。

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调整并且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农村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股新的力量。随着农村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立农村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机制变得尤为重要,需要农村民营企业积极借鉴城市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本企业档案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一是要制定出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档案工作规章和制度。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具体内容做出实际、明确的规定,并且建立档案保管、保密、利用等工作制度。二是要执行统一规范的业务标准。农村企业要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档案管理的业务标准,结合企业的特点制定出统一规范的业务标准,使整个企业的档案从材料的制作、形成、整理、归档、分类编号到案卷质量符合存档要求和管理规范。三是要全面推动农村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企业档案部门要做好对计算机系统中形成的电子数据的采集、归档、存档以及管理等工作,保证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和有效。四是要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加大档案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档案人员要适应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