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30 01:17:49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1

博物馆一直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反映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具有较为全面、强大的社会功能,在这些社会功能中,公共服务的功能占有重要位置。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与人、与社会、与生活的重要结合点。出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及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我国实行了博物馆免费参观的战略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免费开放在为社会公众创造更好文化需求满足和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水平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与问题,成为今后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使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参观人数激增导致博物馆工作量大幅增加

根据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当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时,其市场需求就会上升。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其市场需求显然会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许多原来由于门票价格原因不能参观游览的人,现在终于能得到需求的满足了。据新华网报道,平时每天只有1000余人次参观的上海博物馆,在2008年3月10日免费开放的首日,观众人数就达到了6000人次,超过了此前上博设定的上限。观众人数剧增,给博物馆各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明显的压力,接待、安保、处理投诉、协调等工作量成倍增长,而运行的成本与费用也会大幅上升。如何限制人数、控制人流、保护文物,成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公共服务工作的难题。

1.2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影响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效果

我国各地博物馆数量不少,而且档次颇多。受制于成本与市场定位的因素,原来一部分高规格、高档次的博物馆往往门票定价高于一般级别的博物馆,那么,免费开放之后,这种价格的差异消失,导致观众无法从价格信号上识别博物馆的规格与档次,许多低档次博物馆可能会吸引更多观众,而真正高档的博物馆反而游客稀少。这种现象可能会对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1.3 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性问题

博物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与周到的接待工作。在免费开放之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他激励与博物馆的门票收入或员工工作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相关性,然而,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创收渠道没有了,员工在收入方面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变得单一化了,这可能会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消退,甚至影响到接待观众的热情与态度,造成博物馆服务投诉增多。

1.4 博物馆设施与形象维护困难增加

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运行于维护费用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的专项拨款经费,而这又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如果政府的投入不能相应增加,博物馆的日常运行与维护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不仅影响到博物馆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其服务工作更是难以保障。例如,四川泸州市合江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长贾雨田曾说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是其他单位抽调来的,编制并没在博物馆,而办公经费是划到人头,所以博物馆没有办公经费,现在博物馆的日常开支全靠在其他一些费用里节省出来。”博物馆免费开放导致的维护困难可见一斑。

2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创新的对策思考

博物馆免费开放在带来观众人数激增的同时,给博物馆的运行与公共服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面对与消除这种影响,确保其服务职能的发挥呢?这是当前博物馆需要思考和创新的重要课题。以下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创新的对策:

2.1 差异化定位,明确和细化服务对象

与其他服务场所类似,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应有着鲜明的划分。为了防止免费开放后游览观众一呼而来的窘境,各博物馆应该针对参观者在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各种类别的专门欣赏服务,如传统字画、玉石、青铜器、乐器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将真正有效的“顾客”吸引到相应的博物馆,而排除了那些仅仅是“看热闹”的观众,从而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2 政府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

如前文所分析的,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对于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应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将博物馆视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强化各项制度安排,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确保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公共服务功能不出现衰退。

2.3 强化博物馆内部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免费开放所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对于博物馆自身的管理也是一种考验。如何应对这种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在机制、体制、设施等各方面的变革。通过变革,提升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优化运营流程,改进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保证公共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定期公布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名单、展览、观众、资金投入使用等情况,保障公众知情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化管理水平。

2.4 提升博物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及文化部门应改进博物馆的规划,通过丰富品类、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提升博物馆的总体水平,培育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文化品牌,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另外,积极优化调整博物馆建设的结构布局,鼓励科普、文化艺术等专题类以及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实现博物馆错位互补,尽量避免千馆一面和重复建设。

2.5 进一步扩大免费开放范围

对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些年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在文化部的积极倡导下,许多博物馆逐步开始免费开放服务,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作用。

3 结语

总之,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政府部门与博物馆自身的努力和创新得以解决,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效果也会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2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性支持,博物馆和美术馆成为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博物馆私人体系也随之兴起。从2010年1月《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的开始,民办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许多机遇与期待。根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的数据统计,全国民办博物馆总数达535家,上海地区有12家。 上海市在社团局登记在册的具有民办非企业独立法人资质的博物馆达16家。对比2011年度的数据,全国民办博物馆的达标入选数量减少了73家,可见私人博物馆发展在全国呈现出区域不均衡性。从这些私人博物馆的整体运营状况来看,资金短缺,展陈简陋,发展停滞甚至由于运营不善而停业等问题围绕着私人博物馆发展,即使在私人博物馆发展较快的上海地区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因而私人博物馆有必要厘清博物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并从中找到对应的发展契机并由此转型。

一、 成本递减的博物馆

博物馆具有非营利事业的特有属性,它虽然具备文化产业的一般特性,但并不容易进行持续性经营。根据海尔布伦(James Heilbrun)和格雷(Charles M, Gray)的博物馆展览经济学模型(图1),博物馆每日具有固定的运作成本(ADOC),参观行为同样会产生边际成本(MC),当参观人数越多,运作成本就能被更多地分摊。 只有当门票数额高于边际成本才能不造成赤字,因而博物馆展览功能是在单位成本递减的条件下成立的,博物馆是成本递减的产业。这个数额可能高于一般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门票定价与参观人数曲线成反比。这对于本身观众数量并不固定也不足够的部分私人博物馆而言,就成为两难的选择。因而从博物馆本身的这一递减特性而言,博物馆应该受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2011年开始的“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专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海市就在这一年特别设立了“上海市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专项,总金额在1000万人民币。 私人博物馆的基数大,真正具有民办非企业独立法人资质的则少之又少。因而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并不能为所有私人博物馆找到出路。在政府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博物馆收藏,这是成本递减的关键,它是决定展览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私人博物馆主题性较强,如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等等,在收藏策略上易集中形成体系,但由于专业性较强,在博物馆研究能力不具备的状况下则又难以实现。因而在藏品既有的条件下,探究博物馆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从更多元的层面实现成本递减。

二、博物馆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博物馆的价值包含了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层面。博物馆的经济价值并非只针对参观门票以及纪念品商店销售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索罗斯比(David Throsby)提出了博物馆的经济价值包含“私有财”、“公共财”及“外部利益”等方面。 “私有财”包含了上述经济收益以外,还包括了观众在教育活动中的消费经验以及来自企业、个人的社会捐赠。这部分“私有财”是目前博物馆在运营中普遍意识到的经济价值。此外,“公共财”则包含了更多的社会认同,是博物馆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公共财”所包含的文化、社会认同感以及对社会的促进都可能直接转换为经济效益,譬如说大英博物馆有偿提供所属版权的研究资料及藏品图片,以此提供相关研究者累积知识,获得学习经验。“外部利益”则关系到博物馆在相对区域内与其它产业实体间的竞争或合作关系,如增加此区域内的就业机会等,这是隐性的投资收益。在这些经济价值中,包含了特展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文化创意商品开发、数字化和版权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等内容。

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不同,是独立于经济价值之外的存在。文化价值不受到经济价值的刺激,也难以用实际价值来衡量。博物馆内展品的文化价值首先构成了这一内容,而博物馆在运营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在创造文化价值,包括建筑空间对观众的思维影响,甚至是对个人经验、社会结构、社会规则、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与促动。 当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文化目的,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成分,则博物馆的整体价值将得到持续延伸,会超越经济基础的影响范围。这恰恰为博物馆的经济价值提供有效的推进。

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观念下,博物馆运营的有效可操作范围极为宽广,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私人博物馆而言,已有资源若能实现价值观念中的具体方向,则能提供观众更深层的文化经验,从文化性上加强博物馆与观众间的联系,以此获得运营的观众基础。其中同业结盟和异业合作就变得更为重要。

三、集聚能量与资源整合

博物馆群的概念及实践是实现博物馆资源最大化的典型。在博物馆群所带来的巨大文化经济优势的促进中,拥有具体条件的城市或地区都积极建设具有多功能效能的文化片区。如集合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和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等文化设施的浦东文化艺术集聚区由此悄然兴建,从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两馆正式开放所引起的参观热潮可以预见这一片区的发展前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苏州,以苏州博物馆为中心连接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以及其他纪念馆的集群建设,也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也就是博物馆经济价值的“外部利益”体现。由此可见,在过去以独立形象吸引观众的博物馆发展策略在今天全球化融合的过程中难以呈现最佳的状态。

私人博物馆在发展初期一般很难达到像美国史密森博物馆群(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规模,一些博物馆利用周边环境的丰富资源,或选择从孤立的商业区域搬入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这也是能够实现外部效益的一种方式。在2009年左右出现私人博物馆闭馆潮时,中华性文化博物馆、根雕博物馆、红楼梦博物馆等一批家庭博物馆迁出上海城区,搬入郊县旅游景区,甚至搬至其它二级城市,一方面减少运作成本,另一方面则可能利用周边更有利资源来获得有效的观众基础。

在开发外部资源之前,博物馆本身也应该对内部资源做最大化开发。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提供了有效的样本。它地处上海文化氛围浓厚的汾阳路地区,常年游客较多,但其本身藏品数量较少,展场空间也受到文化保护遗址的法式建筑的限制。在此基础条件下,博物馆尽可能地开发更多展示空间,并邀请、组织与博物馆主题相近的特展活动,包括国际玻璃艺术展、首饰工艺展等等,并在博物馆空间中参照生态性展示的方式,将工艺大师工作室设置在展场内与观众互动,并现场销售自主开发的文化创意商品。在这种多元价值观念的作用下,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从行业博物馆转至民办博物馆非但没有适应不良,甚至获得了更多的文化价值。

上海外滩美术馆和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不定期展览、教育活动合作也是资源最大化的有效方式。两馆在定位上并不冲突,相互间有可补足的内容,包括展览内容的差异性互补、有效观众群互补等。虽然短时期的“一票两馆”不利于“私有财”经济价值的发挥,但对分摊边际成本以及文化价值的加深都有直接促进作用,而这本身并不增加支出的策略联盟,对分属在不同区域的两个美术馆而言,无形中可能形成内在的互惠影响。

四、博物馆功能的策略转化

博物馆运营策略上的转化来源于博物馆对功能定位的选择性实现。在博物馆四大功能(收藏功能、展览功能、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以外,体验功能、娱乐功能这些在过去博物馆不被过分强调的功能却是私人博物馆发展的可实现方向。相对于大型公家博物馆所强调的基本功能的厚实基础,私人博物馆有更大的弹性来发挥出具有特色的功能效应。前述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生态性展示设置就是体验功能的发挥。观众在工作室现场与博物馆人员互动时,兴趣点得到提升,也更容易得到文化经验,由此促进经济价值的消费。另一方面,这种体验功能也能够辅助教育功能的实现。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与周边学校的馆校结合在体验功能的实现下更具教育能量,甚至吸引大学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进行课程实践的辅助教学。并且这一体验性也为工艺美术的师徒传承解决了人才培养的问题,通过体验引起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在台湾,将博物馆活动纳入在中小学的基础课程中成为普遍的做法。博物馆甚至由此开发相关课件,与教育系统合作,使数字化工作得到加值。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J2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人们的教育、娱乐观念变化较大,人们对博物馆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教育和体验。基于博物馆体验时代背景下,游览者在观览的过程中希望可以获得休闲体验之感。我国博物馆商店所出售的商品文化品位较高、内涵深厚、纪念意味浓郁,可见,博物馆将成为受众获得休闲体验之感的主要渠道,其也表明了博物馆顺应时展潮流在价值与功用上所做的新的突破。本文以博物馆商店营销为视角,意欲剖析当今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之缺陷及对应的营销战略。

一、博物馆商店营销的概念界定

“博物馆商店”(Museum Store)是博物馆的一部分,是出售博物馆文化产品、礼品等的场所,其承担了博物馆展示功能、学术功能、休憩娱乐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等多种除销售之外的重要功能。博物馆商店承担的责任包括文物鉴定、信息服务、教育服务、学术研究资助服务、文物修复服务和展览服务等。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是博物馆观览场地的外延。

现代营销学之父Philip Kotler认为人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理解“营销”(Marketing),即狭义的营销是指营销主体为了获得利益回报所创造的巩固顾客关系过程;广义的营销是指借助创造之力、交换之力,使得行为主体者/群满足欲望的管理过程。“博物馆商店营销”(Museum Store Marketing)的目的包含体验目的、教育目的和纪念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其区别于普通的商业、商铺营销。综上,本文所指的博物馆商铺营销为广义视角的营销概念,其更加突出博物馆商店商品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宣传效益。

二、博物馆商店营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种类别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远超2000座。受制于体制要素和传统理念的限制,我国博物馆的主要交由政府运营。20世纪末期,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沿海发达城市的旅游业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这些城市开始尝试开发与营销博物馆纪念商品。实践表明,博物馆商店营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可以总结出下述几种常见的营销问题,即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和商店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

我国博物馆商店多种商品的开发活动和营销活动受博物馆自身规模大小和其所容纳的商品数量有着极大的关联。博物馆商店是其所展示的商品营销的场所。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的考察,博物馆商店的理论面积为博物馆总面积的13%-16%。20世纪末期后,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公民休闲文化的发展,因而,公民对博物馆的参观需求激增,为了响应博物馆新的陈列理念之需求和高新技术时代背景下藏品科技展示的需求,我国一些博物馆开始步入新的建设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建设缺少实践经验,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在建设的初始阶段未曾将博物馆商店商品营销纳入到建设规划中,这便使得博物馆商店营销未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一缺失导致博物馆商店面积占博物馆总面积比例小于理论理想范围值。例如,苏州的博物馆最新建设建筑面积为15391m2,展示面积占3650m2,收藏品总量数达到15000余件,而博物馆商店的建筑面积仅占13m2。与此同时,一些博物馆商店位置被视为公共服务空间,其展示空间属性不明显。西方国家成功的博物馆商店选址往往将受众的体验作为主要依据,多选址在醒目位置。然而,我国的博物馆商店的选址位置和其与藏品体量的匹配度皆欠考虑,这便使得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发展受到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二)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

2009年国家文物局展开了全国性的博物馆商品开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省会城市的博物馆开发良好,市级、县级城市几乎没有博物馆商店。基于区域分布视角,东部地区有文化产品产值远超2000万的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其它区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产值较小。除此以外,很多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处于空白的状态。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如地理因素、市场因素、人文因素和其它因素等,而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文化智力资源分布的非合理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胡鞍钢教授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化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区域知识资源多于中部区域,中部区域知识资源多于西部区域。假设将全国综合知识发展指数设置为100,我国东部区域的知识发展指数大于100,其中,北上广一线城市知识发展指数高达500,而西部地区知识发展知识小于90。我国博物馆商店的一大优势为通过对周边产业多种资源的有机统一整合推动创新产业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但是,鉴于我国不同区域博物馆商店营销活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博物馆商店的整合发展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商店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国家文物局在2009年的调查中指出,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活动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且同质化程度严重,该问题严重削弱了外界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需求。我国仅仅存在若干家博物馆商店对外销售博物馆商品,且所售商品雷同、特色缺乏、种类单一及做工粗糙。第一,商品雷同。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未深入挖掘藏馆的历史文化意蕴,也未研究现代市场需求和受众需求特点,因此未做到成功开发商品的实际功用,这便导致博物馆商店营销受阻。很多博物馆出售的商品具备纪念品的概念,除了符号不同之外,跟其它地方的售品雷同现象明显;第二,种类单一。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商品都是以明信片、字画、工艺品为主,相较于其它文化商品的多样性,博物馆商店出售的商品严重缺少竞争实力。商品间缺少联系,缺少系列化管理,很难吸引顾客的二度消费。因此,一些博物馆商店营销成绩平平,为了获得生存,将博物馆商店改造成小卖部。第三,做工粗糙。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商品做工较为粗糙,和博物馆精致的形象不符合。这表明我国博物馆商店缺少对应的商品质量监控,良莠不齐的商品易导致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性价比较低的不良印象。

三、博物馆商店营销战略

(一)多渠道营销战略

为了应对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多渠道营销战略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带来的渠道单一问题:(1)直复营销。直复营销的优点在于直销者可以和消费者做直接性的交流,购买过程中的互动性较强,多为“一对一”的模式;(2)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构建在变化性强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分工基础上,通过开设加盟店、连锁店等方式展开的营销活动。博物馆商店可以通过艺术授权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特许经营活动。为了确保博物馆商店的艺术产权优势、市场推广优势及统筹规划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博物馆商店大部分的商品开发和设计工作都是交付于专家团队;(3)电子商务。基于营销视角出发,电子商务可以被划分为C2C、B2C、C2B和B2B几种模式。例如,20世纪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开始尝试使用网络销售渠道,且创设了专门的营销网站。该种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渠道增加对多种商品的了解,且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形成。博物馆商店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特点包括商品类别丰富、促销定价与心理定价交互使用、服务人性化。

(二)区域整合营销战略

“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是指结合多种营销渠道与手段,以外在环境的实时变化为主要依据,使得交互中价值增值得以实现,协同效应是整合营销战略的核心。本文所指的“区域整合营销”是指博物馆区域协同营销理念、手段、渠道及方法,以“一带一”、“东部拉中西部”等的方法促进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的整体发展,以解决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的问题。首先,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东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可以不断整合周边文化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博物馆商店的营销发展,以此形成“塔罗牌式”“一带一”的营销效应;其次,中西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可以总结出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借助东部博物馆商店的渠道等多种优势,实现西部博物馆商店的特色营销发展,其同时有助于东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商品种类的丰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

(三)强势品牌营销战略

为了应对博物馆商店商品同质化问题,可以实施强势品牌营销战略:(1)品牌标志营销战略。品牌可以表达消费人群对商品性能的认知,且可以表达商品及服务在消费人群内心的意义。强势品牌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获得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且有效维护消费者关系,使得消费者对品牌保持一定的忠诚度。例如,1978年设计师Rudolph de Harak的纸袋伴随纪念品被带到世界各地,人们将其视为大都会艺术馆的形象标志。加上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商品典雅且精致,由此观众认为其博物馆所售商品是质量与品质的保证。2005年,该M标志被作为产品单独出售;(2)品牌授权营销战略。在构建强势品牌之后,可以通过品牌授权挖掘文化品牌的经济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其品牌辐射能力。“品牌授权”(Brand Licensing)是指允许被授权方使用其品牌生产或销售某类产品/服务,品牌授权方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该种方式是当前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模式,其特点为充分授权和严格挑选授权方。

结 语

作为我国博物馆发展事业的重要一部分,博物馆商店营销可以有效宣传馆藏文化产品,从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形象,且有助于解决博物馆的建设与维护资金问题。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事业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才能逐步促进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营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百寿,乔雪华,赵英如.军事博物馆商店发展探究――以青岛海军博物馆商店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4

对很多行业而言,“变则生存,不变则灭亡”。这是一个共通的道理,博物馆亦是如此。在我国博物馆领域还未成熟的此时,变更所当然是需要的,且世界在变,博物馆的变自然也需要与时俱进。

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博物馆的生存之道在于改变。

可是很遗憾的是,现在在我国博物馆领域里,不管是民营还是国有博物馆,在“变”字上面有着不小的欠缺。以至于我国博物馆陷入了“发展快,质量低”的畸形发展模式当中。

博物馆行业是一个教育与经营相结合的机构,其本质还是一个教育机构。用以传承国家优秀文化历史而存在的。当然,它也需要生存,自然也需要资本的注入。

要走出这个局,自然需要“变”。本文以中外博物馆之比较,建议国内博物馆以一种更开放的市场运营模式去迎接博物馆的未来。

一、我国博物馆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博物馆之发展

自1905年清末,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博物馆。从1个到2,200个,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博物馆事业遭遇挑战,面临资金匮乏、体制问题等诸多困扰。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对民众的吸引力也非常有限。不过近年来,我们的文物及博物馆事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

(二)我国博物馆之现状

1.管理体制

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力发展中,各级地方政府不仅是投资方的角色,更是主持方、领导方和决策方,这表明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什么要建,如何建,建成怎样,往往由政府或领导决定,许多地方官员重建筑、轻展览,导致本该是最重要的展览筹建费用捉襟见肘。可以说,政府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

2.人员结构

我们以国有博物馆为例,由于长久在体制经济下发展,其人员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管理模式发展趋于缓慢,远远落后于如今其他的行业和整体的社会发展进程,各方面的工作处于被动和匆忙应对的状态。

国家文物局先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13.5%左右。”即使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浙江,人才状况也很不乐观。“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三家省级馆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分别为27.6%、20%、35.5%。”。

人才用人制度上的弊端,导致在一些地方,博物馆成了安排关系户的通道,“专业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挤破门”。

人才的匮乏是限制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博物馆现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缺乏上升空间,对优秀员工几乎没有吸引力。

博物馆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外在力量的推动仅仅是博物馆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因素的作用才是博物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期待这种博物馆的原动力能早早地到来,别错过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美好时光。

3.经费来源

广大中小博物馆建设资金的缺口一直是我国博物馆发展中的一个难题。我国的博物馆建设主要投资方还是当地政府,资金来源单一,这就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不仅缺少博物馆的建设资金,还缺少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日常管理经费。不少地方现有博物馆的场馆长年失修,设施简陋,陈列破旧,维持十分艰难。

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各省级地方财政每年加大了对博物馆建设资金的投入,但广大中小地区的博物馆建设资金仍有部分短缺。资金问题不仅困扰着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国外博物馆发展现状

(一)国外博物馆之发展

国外博物馆一般划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我们以德国博物馆为例:德国总面积357,970平方千米,但德国却是世界上人均博物馆最多的国家之一。直至今日,德国有博物馆共达3,000多座,每个城市都有数量可观的博物馆;大城市人口多,博物馆也多,如在柏林,就有博物馆、艺术展览馆270余座;小城市也不例外,波斯坦市只有几万人,却有8座博物馆。据了解,仅在80年代的10年中,德国新建博物馆就达300多座,有州立的、市立的、协会的、教区的、官邸的、城堡的、私人的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二)国外博物馆之现状

1.管理制度

我们以德国的博物馆为例:在德国,是没有文化部之类的机构,只是设立了文化专员这个职位。而文化专员机构直接归政府总理办公室管理,其主要负责文化事务的管理。因为德国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德国各州都设有文物的鉴定委员会,是文化部的组成部分,而非从属关系。德国各州以下的地方政府都设有文化管理部门,负责博物馆日常管理事宜。

2.人员结构

国外博物馆一般都设有人力资源部,其负责人往往有着大公司人员资源部门工作的经验,能够将企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方式引入博物馆。馆长之外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择,原则上从内部提拔,在内部没有合适人选时,要进行公开招聘。国外博物馆还存在很多辅助职位,主要是行政、技术等,他们多是非全职的。

3.经费来源

还以德国博物馆为例,其国家的博物馆几乎都将社会责任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社会责任,传播文明的精髓。德国政府和德国博物馆人士则相当重视对博物馆的投资,大博物馆往往由政府出资经营,基本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德国许多博物馆,多成立基金会来帮助管理博物馆,这种形式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三、结论

除以上分析说明中外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存在着差异,两者还存在的一些不小的差距。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5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 000~5 000 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 200 m2,中药展厅面积700~1 200 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 000 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 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大学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 000~5 000 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 200 m2,中药展厅面积700~1 200 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 000 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 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3.2.2 中药材标本室

本室主要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展品:植物蜡叶标本、中药材标本、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药用动物剥制与液体浸制中药鲜活标本立柱长廊及药用植物彩色照片、专题介绍的彩色电脑喷绘展板等。

3.3 校史陈列厅

3.3.1 学校概述

做学校总体概述的展板,解读学校的校训,让观众对学校有一个初步认识。

3.3.2 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按历史沿革,选重点时期,加以文字介绍,说明学校具体发展历程。展品:照片、所获荣誉、学校历届校长及名人的照片、塑像等。

3.3.3 发展现状

体现学校目前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观众对学校的未来有所展望。展品:照片、图片、大事记、所获荣誉等,随时更新。

4 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中所建的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又与一般公益性博物馆有所不同。初步拟设管理模式如下:①馆长。主要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总体工作,及时和学校领导沟通、汇报工作。②保卫。主要负责博物馆安全工作。③总务。主要负责博物馆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督促实施工作。④保管。主要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⑤陈列。主要负责陈列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等工作。⑥群工。主要负责接待、组织观众、陈列讲解及其他形式的教学实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⑦信息。主要负责博物馆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影像图片资料等工作。

5 博物馆的技术信息化

5.1 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展示能有效地将中医药典籍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转变为用户交互体验,很好地增强了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多媒体的应用范畴:展示引导、名医简介、药物互动竞猜、针灸沿革、中草药鉴别等多个展示点的互动演示。例如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舌诊多面体展示、脉象仪、辨证论治触摸屏、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展示等。

5.2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医院大学网站下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页,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与观众及相关研究人员及时互动、沟通、交流。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6

1 引言

“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意义为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口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国际博协(C工OM)于1995年第18届全体大会上对博物馆给出了如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为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我国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其定义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修改。20世纪30年代中期,强调博物馆实物的论证和作教育工作及探讨学问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最后确定博物馆的内涵是: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C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博物馆与旅游的相互作用机制

由于对象都是指向人的活动,博物馆与旅游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的结合能够使双方得以更好的发展。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博物馆与旅游都是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给游客带来心理感受的过程。旅游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心理感受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否则,整个旅游活动就因空洞乏味而失去吸引力;而博物馆由于展览方式的陈旧,因吸引力丧失而失去了参观者,其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旅游可以使博物馆与人们的接触方式活跃起来,使人们愿意接触博物馆。

从利益的角度看,目前博物馆往往缺乏收入来源,以致出现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而博物馆旅游的运作能克服这些困难,反哺博物馆。旅游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因为文化内涵不足而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与博物馆的结合,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经营的角度看,旅游企业的运作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市场信息和新的消费导向,而博物馆能为旅游企业提供消费所依托的产品形式。通过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博物馆可以达到市场拓展的目的,从而弥补开发手段落后所导致的机会缺失;对于旅游业,通过这种结合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提升产品品位,提高竞争力。

3 博物馆旅游的开发

博物馆旅游是指以博物馆文化及其文化衍生物为对象,利用一定的资金、技术将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吸引游客以参观游览、假口体闲、修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博物馆旅游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博物馆文化的外延,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开发,从博物馆的不同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开发形式。本文所探讨的博物馆旅游开发更倾向于博物馆文化的开发,也即通过旅游的形式,拓宽博物馆文化的外延和辐射强度,以业已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为载体,突破博物馆实体建筑的限制,开发蕴含博物馆文化的旅游产品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播的旅游开发。

4 博物馆旅游产品定义

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定义。

狭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经营者依靠博物馆藏品、设施、服务等,为博物馆参观者提供的满足其参观活动的服务的总和。这里的参观活动是涵盖在博物馆这个建筑实体之内的参观活动,是博物馆运营体通过其经营和布展方式,把其收藏的藏品展示给参观者,并通过其设施和服务满足参观者需求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博物馆旅游产品,更多的是强调博物馆经营者向参观者提供的各种服务。虽然,作为博物馆吸引物的藏品依然是满足参观的核心利益的部分,但是博物馆的服务和理念往往能提升参观者感知体验,能够使参观者获得更大的满足。

广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和手段,使旅游者参观或接触博物馆藏品或其复制品,从而获得的博物馆文化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旅游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载体。关于本定义,应强调以下几点:

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博物馆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建筑实体之内的参观游览。

博物馆藏品复制品可以同样体现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博物馆藏品,也包括其复制品。

博物馆旅游产品即文化体验和享受。博物馆提供给旅游者的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体验,博物馆不可能把藏品提供给旅游者,旅游者可以购买具有象征意义的复制品或纪念品,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欣赏文化的举动。

5 结语

目前博物馆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当前旅游消费需求,博物馆业与旅游业并没有通过二者的融合获得各自的巨大发展,这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是不相称的。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模式问题,影响着博物馆与旅游业结合的形式和效果,对丰富旅游产品形式、增加博物馆经营收入、发展和传承博物馆文化、提升城市休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8.

[2]朱路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0-100.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7

在互联网+时代, 博物馆的文献资源结构的配置日趋多样化。 无论从电子资源的利用现状,还是从用户的使用体验上来看,电子资源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博物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完善其硬件条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来保证电子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

一、电子资源建设

博物馆的电子资源建设首先要立足于总体发展和自身的特点,然后根据各每年的经费拨款,人力资源分布,在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中做出合理规划,最后制定适合于博物馆的电子资源建设计划。

(一)突出特色资源建设

博物馆的特色电子资源数据库是现代博物馆电子资源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电子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我馆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深入挖掘昂昂溪古文化遗址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秘渊源、传承精髓,进一步弘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特色电子资源数据库有利于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资源整合是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博物馆都加大了电子数据库的投入,各馆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各个数据库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博物馆电子资源的整合, 促进了电子资源的有序化和利用率。博物馆的电子资源整合,以现有馆藏纸质、实物资源为基础,集其他数据库的资源材料等各种电子资源为一体的OPAC系统,将博物馆电子资源与馆藏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同一平台搜索,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资源导航整合是检索界面的整合。用户可以在整合系统上实现一站式检索,一次检索,就可跨库得到与检索词相关的所有资源汇总列表,大大缩短了用户检索难度,实现电子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完善博物馆电子资源的网络配置

在电子资源的使用初期,博物馆的电子阅览室是浏览电子资源的唯一渠道。现在电子资源的使用率依赖于校互联网的覆盖。 用户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IP验证,浏览电子资源。博物馆应该在最大限度的提升网络速度,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让参观者能随时随地、更便捷的浏览电子资源。博物馆应当积极建设“移动博物馆”。就是通过VPN认证技术,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设置合法用户访问权限,能保障用户在任何地点,通过账号登录就能使用博物馆的电子资源 。

(四)优化馆员结构是电子资源质量的保证

人力资源是博物馆电子资源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博物馆服务工作的效率。从人员配置上来说,导致博物馆中非在编人员的比例高于其他部,人员结构逐渐老龄化。从性别上看,博物馆女性馆员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馆员。女性馆员由于自身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工作中容易满足现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从工作分配上看,采编部和技术部的馆员承担着电子资源和数据库采购、编目、整合、信息维护等工作。这些工作对于电子资源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提高利用率的可行性对策

(一)结合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

博物馆电子资源要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设备和网络对数据库和信息进行检索。博物馆网络建设的可靠性和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质量。博物馆不但要完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的配置,最重要的是要网络的通畅和覆盖。

资金保障充足也将为馆员的培训体制带来契机。博物馆可以制定馆员培训计划,为馆员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素养与能力。

(二).树立全局观念,做好电子资源的规划

博物馆对电子资源的建设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馆内和馆外的资源整合。一般博物馆的网络技术部负责采购子数据库建设,而采编部则负责传统文献的采购,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在购买资源的时候应当相互沟通,避免重复采集信息资源。在电子资源的建设中,要突出自身特色的电子资源建设。博物馆应当积极与各系各地博物馆加强合作,共享和传递特色信息资源和最新资源,给予充分的文献保障。

(三)多种方式宣传电子资源

博物馆应当合理利用城市公共宣传栏。博物馆公共宣传栏是城市文化和生活信息的聚集地,一般被放置在人流较多的地方道路、宾学校附近。博物馆将最新电子资源以及电子资源使用的简要介绍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出来,能迅速扩大影响力度,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来了解博物馆电子资源信息。

博物馆的主页除了需要链接各种馆藏电子资源外,也承担着宣传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作用。在博物馆主页的公告栏及时通告最新电子资源,以及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指南放在博物馆主页的明显位置,可供有需要的用户自行下载浏览。制作电子资源使用指南,介绍博物馆电子资源,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并且将电子资源使用指南放在博物馆大厅、咨询台、阅览室以便用户随时取用。也可以将电子资源的使用指南下发到各文化团体与社区组织,让更多的用户了解电子资源的最新状态。

(四)加强馆员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博物馆馆员是馆藏资源和读者之间的桥梁。馆员与读者由传统的借阅关系转化成为馆藏资源管理者与利用者关系。如何保证读者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及效应达到最大化,是现代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博物馆馆员原有的知识架构和服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参观者多样化和深层次的需求了。这就要求博物馆馆员进行知识重构,掌握全新服务模式。现代博物馆要求馆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运用技术 ,熟悉电子资源的类型和不同电子资源的检索方式,能主动了解并独立满足读者的需求。

博物馆 应当重视馆员的培养,将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放到重要议程。 应主动创造条件,让馆员参加对外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鼓励馆员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工作经验;最后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和进步明显的馆员以鼓励,这样有助于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馆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总之,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服务部门,需要针对用户的需求来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用户对电子信息的需求,这样才能使电子资源达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8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 位置,其它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 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博物馆是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城市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博物馆管理水平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博物馆工作的优劣和事业发展的前景。从我国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看,长期以来,博物馆的管理还是习惯地沿着自己的传统模式在运转,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根据“九五”期间及2010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是在宣传教育方面要“突出陈列展览主题,强化宣传教育效果,形成博物馆陈列展览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关键是现有博物馆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实现这一提高见效最快、投资最少、潜力最大的措施,莫过于加强管理与创新,而加强管理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科学化,探讨博物馆科学管理的规律,改革现存陈旧的管理方式已成为新时期发展变化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就创新 博物馆管理这一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1 现代博物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当今世界,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出和应用而导出的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贯通的管理新思维和新实践,是单位与外部环境在互动过程中,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否定,是管理世界的重大创举,管理创新也是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奥秘所在。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 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 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人们的精神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 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博物馆的 管理也概莫能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现代博物馆管理的本质所在。

管理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 论》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 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 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博物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博物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 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博物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 ,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 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芽,致使博物馆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 精神。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 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 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管理创新是深化博物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一个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 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的 发展,博物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博物馆管理的 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博物馆原有的一套管理 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博物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 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

2 领导者是博物馆管理创新的主体

管理创新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 一种最佳效果的状态。同时也创造条件引导系统环境向有利于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从我国 博物馆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能 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在管理机制上,要使人们总能得到一个正确的 、奋发向上的信号。优秀的博物馆领导者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稀有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 换性。

创新意识是博物馆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 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意念。领导者,即领先、引 导、组织、协调者。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由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 会里,科学技术快速突破的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 的。这一背景要求博物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而 且要适应变化的力度和节奏,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变化的动向,善于果断地捕捉变化的契机, 善于促进本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这也正是博物馆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讲学习是博物馆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关键环节。博物馆领导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 化基础与渊博的知识,这不仅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领导工作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 ,作为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个人的形象、个人创造 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 治素质,提高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潜下心 来致力于构建符合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伴随着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使理论与 实践,知与行相统一。其次,领导者还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 优良学风,增强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创新意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环境是博物馆领导者创新的外在动力与根本保证。美国现代管理学家H·孔茨对 管理下的定义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 的使命和目标。因此,一个健全的创新环境成为了管理创新能否有效、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 。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份之于植物生长一样,管理创新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营养,需要有 激发人们突破陈规陋习、大胆创新的原动力。切忌对领导者的管理创新一旦出现失误或问题 ,就采取横加指责的态度。而应当允许探索与试验,允许失误和改正错误。真正做到以“三 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创新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证明,适当的政策扶持、激励、引 导和保护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在馆内外营造一种健康 有序、宽松和谐、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活泼的馆内创新机制是培养未来一代博物馆领导者的催化剂与孵化器。同志指 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险,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 。”目前,我国博物馆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仍相当普遍,压制了大批年轻的创新骨干人才的脱 颖而出。这就需要博物馆本着珍惜人才、人才为本的原则,选好、培养好、用好、关心好杰 出青年人才的成长,在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上向创新人才倾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 的实现、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党组织还应把培养和造就青年创新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时 刻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中,在馆内构建一种活泼的创新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不拘一格选 人才。

3 博物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9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质量已经成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问题。优质工程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树立企业形象重要途径,劣质工程必然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使业主蒙受经济损失,并造成了大量增加返修、加固、重建等人工、材料、能源的消耗,这有违我国提倡的进行产业的低能低效改革的做法。因此,当前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无论是在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为例,介绍质量控制过程中人的管理、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案的控制、施工工序的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和质量管理小组管理等;其次是找出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成功的原因重点亮点:抓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小组;最后,通过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得出经验总结与启示,提出不断改革和创新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2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2.1 工程概况

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大门,长安南路电视塔周围的舟形环岛上,占地面积11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包括自然馆和科技馆两个独立建筑,科技馆中设有西北第一家穹幕影院。博物馆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博物馆为目标,建成后的博物馆成为大自然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载体和孵化平台、环保宣传基地,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中心。本工程范围:土建主体、给排水、消防、电气、智能化、通风空调、电梯、钢结构及其他配套设施、设备的安装工程。

本工程的质量管理目标如下:

1.工程合格率100%――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90%;不合格项整改率100%;工程材料设备进货检验率100%;100%选用经评审合格的工程供方。

2.确保获得陕西省优良样板工程,并力争鲁班奖。

3.杜绝重大质量事故――100%选用合格工程供方,特殊工种100%持证上岗。

4.业主、监理提出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让顾客满意。

2.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过程中,人是直接参与其中的关键要素。提高人的素质、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作业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更能全面发挥人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因此要明确任务落实职责,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对违规操作的人员,项目部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防范、纠正措施。

陕西自然博物馆以省优良样板工程为质量标准,材料控制从细处着手,严格把关,确保材料质量达标,为后期施工质量提供良好保证。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工程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认可后,方可在工程项目上使用。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原则和及时检验原则进行质量检验。通过资料检查、外观检查、理化检验、无损检验、抽样送检的方法对工程材料进行检验,并且严格遵守工程材料质量检验制度。

2.3 施工方案的质量控制

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施工单位及监理工程师在施工方案制定和审核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对施工方案的选择的前提,一定要满足技术的可行性。

2.4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点,工序质量控制的对象按工序控制的目的来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3.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量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重点、难点、关键施工技术及工艺进行质量控制尤其重要。例如空调机房、消防/给水泵房、冷冻机房设备安装、电梯机房、变配电房等是工程的施工重点、难点,因其空间狭小,管路系统多,管线纵横交错,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机房的施工,以达到布局合理,整体观感良好。

除了加强对施工重点、难点的质量控制外,对各专业质量保证点的控制也十分必要,下面以给排水专业质量保证点(见表2-1)为例,介绍给排水专业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

通过各专业质量控制点的设定,质量控制的目标及工作重点就能更加明析,加强事前预控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对施工质量控制点实行动态管理,在施工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时,确定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点,随着工程的展开、施工条件的变化,随时或定期进行控制点范围的调整和更新,始终保持重点跟踪的控制状态。同时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部对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一开始就组织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对施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不断改进施工质量和施工方法。

3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成功原因及经验与启示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但往往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质量管理要取得完全成功确实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文对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成功原因的重点和亮点进行了分析:必须要抓好质量管理过程控制,推行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成功运作质量管理小组。

4 结语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由一系列因素组成的,它的质量控制比一般工业产品更难,主要表现在:影响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变异;判断错误;无法解体检查;受投资、进度影响大等,都构成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复杂性。因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中较好地实施了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M•朱兰(Joseph.M.Juran)等. 焦叔斌 等译. 朱兰质量手册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

[2] GB/T9000-2008/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年, 6

[3] A.V.费根堡姆. 杨文士等译. 全面质量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4

[4] (日)新将命. 杨文瑜等译. 图解全面质量管理, 2002, 26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10

当前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博物馆数量迅猛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展陈设计形式单一、策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展陈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策展人员要综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工作,有效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通过更具有特色的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展览利用,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吸引人的参观氛围。

1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概念

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展示,以供人们研究、欣赏,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谓展陈设计,即展览和陈列设计,实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以文物为主体、其他展品为辅助的,运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按照特定主题、艺术形式在空间和平面组合成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加强相应的空间和平面联系,构成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以此不断强化人们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以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赋予相应展示空间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通过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展陈的整体效果,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展陈设计理念僵化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主题。而在现阶段的展陈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设计观念及空间布局理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创新,展陈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传统的展陈设计理念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是以物为主体进行设计展览,没有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缺少了对受众者感知程度的了解,导致博物馆展陈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隔阂之感。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因受营销理念的影响,导致观众只能观看文物展品,无法深入挖掘其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而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僵化的展陈设计形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转变。

2.2设计方式过于单一

博物馆空间设计及展示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博物馆仍旧单纯沿用传统的橱窗式和单体陈列,又或以静态陈列的方式进行陈列。这样单一、陈旧的展陈方式比较适合专业学者来观看,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难以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展示的方式,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借助多种展示途径,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有效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3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仍有众多博物馆因其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观众参观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的观点和内容,无法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还会给观众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深层感,拉开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难以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加强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工作,能有效增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保障展品背后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过分神化的现象出现。因而在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自身特点,更新空间布局方式,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加强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策略

3.1加强室内设计,强化观众体验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将文物和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不断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整体效果。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真实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活动中,因过于注重以文物为主体的展示,从而忽视了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使得博物馆的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文物与室内展示的有效融合,加强空间布局,提炼特定的主题以及和内容相符的元素符号,加强空间组织和规划,以此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文物所需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要摆脱传统以物为本的展陈设计模式,将受众体验放在第一位,有效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创造与展品内容相契合的主题,烘托和展现文物展品的特质和内涵。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大哉孔子展”中,圆形序厅部分设计成书架的形式,四周是用亚克力材质打造的以儒家典籍为装饰的书墙,中间凸起的浮雕孔子像若隐若现(图1)。游客进入到序厅之后,就像走进了缤纷书海,走进了历史岁月中的孔子时代。

3.2加强数字化发展,丰富展陈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实物陈列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能够真实体现历史景象,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物陈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的陈列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三维立体技术的使用,利用扫描技术和仿真处理技术,将文物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展陈设计方式,不断强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不仅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够丰富博物馆展陈的形式。通过加强空间形式设计,综合展陈设计的实际情况,以营造气势宏大的氛围效果,构建良好的艺术结构,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序厅部分通过采用多媒体环幕投影技术,为观众循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结性介绍,为观众正式进入展厅欣赏做铺垫,可以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游览展厅时深刻体会到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明确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从而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3.3加强空间布局,做好叙事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空间布局设计,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陈的排列布局,保障观众能够跟随着文物历史进程层层深入其中,强化观众的主观体验。通过情景的重现,加强展示项目开发,有效增强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空间线路设计,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观众停留驻足。综上在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有效增强文物展示的艺术美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应将时间元素纳入空间布局中,有效实现叙事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保障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加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适当融入现代化元素,有效增强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的灵动性。孔子博物馆常设展览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图2),展线长2065米,基于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其展陈流线设计以圆筒为核心,由序厅和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七个部分组成,叙事空间连贯流畅、简明清晰,能够有效地将孔子和儒家文化解读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4结语

总之,应加强博物馆建设,做好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征集及陈列等相关工作。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时代变迁,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创新,做好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博物馆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3(3):82-87.

[2]王静.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0-141.

[3]王丽梅.关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式与空间的布局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36):219-220.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例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关键,博物馆学家海先生指出:新世纪里博物馆事业的命运取决于博物馆的人才状况。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来谋划和推进,是新时期发展文博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1]。近年来,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手抓人事制度改革,一手抓人员素质培养。

一、人事制度改革背景

自有关部门提出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2],地方积极响应中央决策号召,逐步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改革要求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保障的文物、博物等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在改革中,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抢抓机遇,顺利实现了人员管理制度的转变。

二、纪念馆概况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职责是维修、保护革命旧址,收集、整理和研究文物史料,陈列、布展以及教育宣传革命史。编制部门核定人员编制数21名,其中领导职数3名,内设机构4个,分别是办公室、资料科、接待科和保卫科。

纪念馆现有在编人数20名,其中:5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不统计)2人,35岁至50岁11人,35岁以下7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8人,大专以下学历1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6人,其它2人。表一至表三反映了人才队伍基本构成及比列,说明了该馆人才分配及构成从年龄、学历、职称情况等方面情况。

(表一)

年龄

人数 7 11 2

比例 35% 55% 10%

(表二)

学历 大专以下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人数 1 8 7 4

比例 5% 40% 35% 20%

(表三)

职称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副高职称 其他

人数 6 10 2 2

比例 30% 50% 10% 10%

三、纪念馆改革措施

经有关人事部门批准后,纪念馆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表四至表六,是纪念馆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套工作用表,反应了改革的步骤和内容。下文结合表格,并联系纪念馆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素质培养工作实际,阐述纪念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表四是岗位设置结构和比例分配情况。表中可以看出,纪念馆设管理岗位3个(其中七级职员1个,名称是馆长、书记,八级职员2个,名称是副馆长),设专业技术岗位18个(其中高级岗位4个、中级岗位9个、初级岗位5个)。纪念馆专业技术岗位的主系列设置为文博专业,设16个岗位,辅系列为经济专业、美术专业,各设1个岗位。

表五是实际聘用到位人员结构分布情况。表中可以看出纪念馆主要配备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两方面。在发展文博事业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与决策者的队伍建设。要配备一个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领导班子,这个领导班子应当注重理论学习,善于从大局出发,扎扎实实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难题。馆长还须精通文博专业知识,善于管理,具有宏观思维方式,对单位的性质、任务有较强的认识,能制定和协调单位的发展,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规划和决策,确保文博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还要勇于创新,努力把文博事业做好、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建立业务研究团队。开展学术性研究,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核心,发展业务专门人才,文博专业研究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业务专门人才中根据工作的分工和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文物征集和保管人才、科学研究人才、陈列策展人才、宣讲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等,要结合文博单位的自身情况和发展特点,开展各类业务人员的培养。

表六是人员聘用到具体岗位的实施情况。结合表五、表六可以看出,纪念馆设置管理岗位3个,实际聘用到岗2人,都聘用在管理八级岗位,岗位名称都是副馆长,2人均为取得文博中级职称。设置专技岗位18个,实际聘用到岗18人,其中,2人聘用在副高六级岗位,一为馆长、书记,取得文博副高职称,另一为副高级经济师;3人聘用在中级八级岗位,2人聘用在中级九级岗位,此5人均为已取得文博中级职称;3人聘用在初级十一级岗位,其中2人为已取得文博初级职称,1人为已取得美术师中级职称;4人聘用在初级十二级岗位,其中1人取得文博中级职称,2人已取得文博初级职称, 1人暂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职称;3人聘用在初级十三级岗位,其中2人已取得文博初级职称,1人暂未取得职称。

最后根据岗位设置的情况,制定各级别岗位说明书,从岗位职责任务、岗位工作标准、岗位聘用条件等方面对各级岗位做出要求,并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人员聘用,聘用认定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兑现相应等级的工资待遇,实现了人员管理制度的转变。

四、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从纪念馆改革情况来看,一是调整了人员规模和结构,形成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梯次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逐步实现了专业技术人才的评、聘分开,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鼓励了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为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抓好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纪念馆也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相比于其他人才队伍,文博行业的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比较广,而积累文博知识经验相对难,人才的实践机会相对少[3],因此,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在管好人员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人员素质培养也十分关键。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如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培养,以老带新,给专家当助手,参加短期训练班,赴高校学习博物馆专业课程,开展在职学习,聘请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组织到其它博物馆参观学习,国外进行学术考察,搜集学术信息开办馆刊,搭建学术专业平台[4],发挥博物馆离退休专家的特长,从事研究工作,等等。文博业离退休老专家是构成博物馆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由于他们曾在文博系统长期从事业务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现在少了繁杂事务的干扰,可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和参谋、咨询工作。总的来说,对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不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建立科学管理、系统培养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当成常务工作、重点工作来抓,落实好、发展好以人为本的文博事业。

(表四)

(表五)

(表六)

参考文献:

[1]张慧丽.《博物馆应组建适应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以东莞展览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