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球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6:05

全球竞争力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1

WEF评比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特点是,主要关注参评经济体未来5―8年的经济增长前景和竞争力变化趋势。WEF将竞争力定义为“决定一个经济体生产率水平的一整套制度、政策和影响因素”

2004年以来,为了使国际竞争力评比体系能够包容更多因素,WEF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萨拉・伊・马丁教授设计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并进行了试运算。如今,WEF的评比方法仍然处于变化调整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排名变化。

今年,WEF用新的12个支柱性因素代替了原来的9个支柱,即将原来的市场效率分拆成为3个独立因素,并增加了市场规模因素。与去年相同的是,仍将这些因素分别归为基本条件、效率提升、创新与成熟度因素3大子类指数。(参见表1)

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体而言,三类因素的重要性必然会有所不同。今年,WEF评比体系的另一变化是,基于回归分析的结果,部分调整了子类指数的计算权重。即,在要素驱动阶段,“基本条件”类别的占比上升了10%,其他两类指数占比各下降5%;在创新驱动阶段,“基本条件”的占比下降了10%,“效率提升”上升了10%;而在效率驱动阶段,3大子类指数的占比未变。(参见表2)

今年的GCI由113个指标构成。这些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世界银行、联合国、IMF等国际机构的统计数据,共34个;另一类是各经济体的企业家问卷调查数据,共79个,有11000多名企业家参加了问卷填写。在对调查数据的处理上,今年采用了新的“移动平均法”:同时使用2006和2007两年的调查问卷,但赋予2007年数据更高的权重,是2006年数据的1.5倍。WEF还用此方法对2006年的排名进行了重新计算。

WEF继续在全球扩展了评比范围。今年又有6个新的国家加入,分别是利比亚、阿曼、波多黎各、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加之塞黑共和国分裂为塞尔维亚共和国、黑山共和国两个国家独立参评,使得参评经济体的总数达到了131个。

此外,WEF仍然沿用了商业竞争力指数(BCI),以补充GCI。它反映企业当前生产率和经济体现有资源存量的有效利用情况,关注点是决定经济体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持续性的基本微观经济因素,它包括公司运营与战略和经济体商业环境质量2个子项指数,其在公司细节要素的排名,有益于在微观层面改进效率和生产率。

二、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

2004年以来,为了使国际竞争力评比体系能够包容更多因素,WEF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萨拉.伊.马丁教授设计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并进行了试运算。如今,WEF的评比方法仍然处于变化调整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排名变化。

尽管从总体上看,传统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仍然占据着第一集团(前30名)。但相对于去年,各经济体的排名位置出现了一些变化。

今年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其次分别为瑞士、丹麦、瑞典、德国、芬兰、新西兰、日本、英国、荷兰等。排位变化最显著的国家包括:瑞典(去年4今年9)、英国(去年2今年9)、韩国(去年23今年11)、科威特(去年37今年30)。

各大类要素及支柱因素排名居第一位的,主要是总排名在前15位的经济体。表4是排名前15位国家的子类要素排名情况,表5是排名前3位国家在12个竞争力支柱中的排名情况。

美国的竞争优势表现在巨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金融市场、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制约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相对低效的公共制度与私人制度(33位)、不断失衡的宏观经济(75位)、医疗体系问题(34位)等。在制度环境方面,根据今年的企业家问卷调查,商业界普遍对政府保持公正性以及制定政策的能力表示担忧。但美国的最大隐忧还是在宏观经济方面,近年来美国的宏观经济明显失衡,连年的财政赤字导致公共负债率不断上升。WEF指出,美国政府应该密切注意这一问题,以确保在未来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瑞士虽然是个小国,但具有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技术环境、成熟的商业文化、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良好的制度架构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除了受到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限制之外,瑞士在金融市场成熟度、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还存在着需要克服的一些问题。

此外,如同以往,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芬兰、瑞典,仍然展现了很强的竞争力。这些国家普遍具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稳定的宏观经济(预算盈余、低公共债务水平等)、完善的高等教育和培训体系、优越的技术和创新环境。但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临时性工人成本、雇佣和解雇工人等方面受到了大量限制,扭曲了激励机制。

德国和英国仍然具有较强竞争力,分列第5和第9。两国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具有规模较大的国内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效率也较高。但在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方面,两国的差别明显,英国排名第10,德国则排在第115位。两国的另一个共性因素是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商业成熟度,德国更是在这方面排在了第1位。宏观经济环境不佳,是德英两国的共同缺陷,分列第60和第46。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以“德国的复苏具有持续性吗?”为题,专门分析了德国经济。该文指出,经过长期的缓慢增长,德国经济终于开始了复苏过程。本世纪初启动的改革措施、足球世界杯所带来的消费增长以及全球周期性复苏等因素,都推动了德国GDP在2006年达到了2.7%。毫无疑问,德国经济的基础面出现了一些改善:企业部门经历了重组过程,单位劳动力成本也在过去的十年出现了下降。然而,现实的问题在于,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否具有足够的力度以推动德国进入一个持续高增长的轨道。无论如何,这轮经济上扬为大联合政府推进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但面对新的选举周期,执政党有可能放弃并不受公众欢迎的改革措施,当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时,原有的德国病可能会卷土重来。

法国排在18位,主要得益于该国良好的商业环境。法国有着世界上最完备的基础设施(排在第2位),在运输网络、能源、通讯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法国有着优越的商业文化,商业成熟度排在第10位。此外,还有着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法国的劳动力市场高度僵化,仅排在129位,繁文缛节正制约着企业自由而灵活地雇佣工人。目前,法国新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在着手解决,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法国的未来竞争力。另一缺陷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法国的预算赤字以及相关的公共部门负债比率仍然高居不下。此外,用国际标准来衡量,法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低,这也对该国竞争力构成了一定影响。

日本排在第8,比上年下降3位。日本的竞争优势首先体现在创新能力方面,包括富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第2),企业的创新研发支出规模庞大(第3)。该国的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由于连年出现政府预算赤字,导致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高达190%。此外,日本的金融市场依然脆弱,银行的稳健性指标排在参评经济体的第84位。

进入前30位的非传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奥地利、马来西亚、智利、爱沙尼亚、泰国、科威特等。

新加坡的排名比上年前进1位,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高效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均排在前三位),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公共与私人制度以及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但该国也存在明显的劣势,例如,国内市场狭小,利率水平较高,政府负债/GDP比率达到了98%,等。

香港是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尽管该地区内部市场狭小,但它仍排在第12位。香港的领先优势在于两个方面: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商品市场效率。此外,在劳动力市场效率、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也具有较强优势。其有待进一步改善的重点领域是提高各级教育的入学率。

台湾排名较上年下滑一位,列第14。台湾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教育与创新。在教育方面,台湾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初等教育入学率分列世界第5和第3。良好的教育也支持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潜力列第9,人均专利数名列世界前茅。台湾的隐忧主要在于两个领域:一是金融市场成熟度,列第58,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银行稳健性(第114)和资本流动限制(第80);二是制度环境,列第37,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政治家的公信度下降、政府任人唯亲风气的蔓延、公司治理指标的恶化。

韩国的排名前进了11位,列第12。该国的优势在于五个方面:高等教育与培训、技术环境、宏观经济稳定性、创新和商业成熟度。该国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卫生保健、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安全。

经过排名方法的调整,中国大陆、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大国的新位势及排名变化各异。

中国大陆的排名上升一位,位列第34。中国大陆的首要竞争优势在于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规模,分列第2和第1,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是另一竞争优势,排在第7位,具体表现在政府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国民储蓄率很高,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2006数据)。需要着力解决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金融市场、高等教育和培训、公共和私人制度。

印度排在第48位,同样受益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规模分列第3和第4。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商业成熟度和创新潜力较高,分别排在第26和28。印度的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效率方面。在宏观经济方面,印度的政府债务规模不断累积,并且正在经受超过6%的通胀率。

巴西的排名略有下滑,排在第72位。近年来,该国的公共财政有了明显改观,公共负债水平显著下降。巴西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较大、勇于吸收和利用国内外的各种技术、商业成熟度较高、鼓励自主创新等方面。但是,总体而言,巴西的竞争力水平仍然较低,宏观经济稳定性仅列第126位,公共制度列112位。此外在公共安全、教育水平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

阿根廷是一个富于发展潜力的国家,具有良好的物质与人力资源禀赋,但竞争力排名仅在第85位。尽管2001年经济危机以来,该国经济强劲复苏,2003―2006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9%,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衰退,在许多领域,那些脆弱性因素依然存在。阿根廷的政府负债/GDP比例仍高达64%,通货膨胀水平也比较高,政府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其负面影响侵蚀了投资者的信心,这突出体现在近期发生的资产与货币市场动荡。此外,阿根廷的公共制度仅排在125位,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都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别排在115、129和114位。这些问题使得该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受过良好教育的丰富劳动力资源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利用。

根据新调整的方法,俄罗斯的排名今年有了明显提升,位列第58。尽管该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宏观经济管理也得到很大改观,但其排名仍然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主要的症结在于制度环境与商业水平较差。俄罗斯的政府效率仅列118位,司法体系独立性排在106位,在处理与私人部门关系时缺乏公正性。此外,俄罗斯的产权保护状况进一步恶化,排在122位。在私人制度方面,表现最差的是企业价值观,仅列第120位。

在拉美地区,智利的排名最靠前(第26)。在中东和北非地区,以色列的竞争力最强(排名第17位),其后,是科威特、卡塔尔和突尼斯(分列30、31和32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非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第44位),其他国家大多排名垫底。

三、商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简介

商业竞争力指数(BCI)由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设计,今年的参评经济体数量达到了127个,其指标体系和评比方法均保持未变。

位居前3位的商业竞争力排名并没有变化,依次是美国、德国、芬兰,其中美国已连续3年位居商业竞争力指数排名榜首。瑞典、丹麦、瑞士、荷兰、奥地利、新加坡、日本排在了4―10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瑞典的排名上升5位,英国的排名则下降了4位(第11),跌出前10。此外,排在前30位的亚洲经济体还有香港(第12)、韩国(第19)、马来西亚(第21)、台湾(第23)和阿联酋(第27)。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32—09

一 “旅游竞争力”中的“旅游亲和力”

(一)值得注目的《旅游竞争力报告》

说起“旅游竞争力”,研究者们大多会联想到世界经济论坛(WEF)对全球旅游竞争力的分析。除了一些专家解读和相应研究外,这个分析主要体现在该组织多年的系列报告中。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①是从2007年起开始的。在连续4次的报告中,中国旅游业的表现非同凡响,因为它着着实实地迈出了三大步——从2007年124个国家和地区比较中的第71名,一跃到了2008年13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62名,再到2009年13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47名,再到2011年139个国家和地区中的39名,从全球中等偏下位置上升到了中等偏上的前1/3的位置,所以也令世界震惊。就像2011年该报告的分析所述,“从旅游消费市场的主体来看,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北美市场仍旧继续发力,但是在最近10年,在中国一直保持着每年7.2%的令人佩服的增长势头的时候,北美却只有年均复合增长率1%的微弱增长,而西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甚至是-0.7%”。

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中的“旅游竞争力指数”(Trave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共有3级指标:第一级指标有3大板块,分别是“旅游监管架构”(T&T regulatory framework)、“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T&T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infrastructure)、“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T&Thuman,cultural,and natural resources)。第二级指标共有14根支柱,分属于前面的3大板块。第一板块“旅游监管架构”下共有二级指标5组,它们分别是“政策法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保障”、“健康和卫生”、“旅游的优先次序”。第二板块“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下也共有二级指标5组,它们分别是“空中交通基础设施”、“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资讯科技基础设施”、“行业的价格竞争力”。第三板块“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下共有二级指标4组,它们分别是“人力资源”、“旅游亲和力”、“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二级指标下的第三级指标每年的数量并不完全一样,2011年共75个类项(2009年为73项,2008年为71项)。

从表1不仅可以看出《旅游竞争力报告》指标体系的结构,还可以看出在2011年与2009年旅游竞争力比较中,一级、二级指数变化反映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中国“旅游亲和力”落在了全球百名之后

如果回溯“三级跳”之前的2007年,那时中国在该指标体系里低于全球中等水平的类项是很多的;而在“三级跳”之后的2011年,中国高于全球中等水平的类项明显增多(表1)。然而,在这可喜的发展中,中国在第二级指标里却仍然有个大项落在了全球的后面,表1反映的“14根支柱”的第12根“旅游亲和力”(12thpillar:Affinity for Travel&Tourism),现在仍然排在全球的第124名(得分为4.1分)。

在《旅游竞争力报告》的二级指标“旅游亲和力”,实际是由3个子类项构成的:“12.03对旅游活动的扩展推荐”(extension of business trips recommended),以“当国外企业高管们第一次为经营目的访问贵国时,你们如何推荐他们将其行程扩展为旅游休闲”作衡量标准(1=微乎其微;7=尽可能地推荐),《旅游竞争力报告2011》中,中国得4.9分,全球排名第105。“12.02居民对外国游客的态度”(attitude of population towardforeign visitors),以“在你的国家如何欢迎外国游客”作为衡量标准(1=非常不欢迎;7=非常欢迎),中国得5.9分,全球排名第110。“12.01旅游的开明度”(tourismopenness),以“旅游经费和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作衡量标准,中国得1.7分,全球排名第122名。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3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倪鹏飞博士在扬州举行的第5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表示。当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了《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据了解,本次报告涉及全球5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个代表了当今世界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使用了 GDP 的规模、人均GDP、跨国公司的劳动指数、专利申请数、价格优势、人均增长率等9项客观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研究。

报告显示,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有59座城市进入500强。和两年前的排名相比,中国一线城市排名大幅上升,上海从两年前的第69位跃居第41位,北京从第70位上升至第66位,深圳由第73名升至第64名。

在一些局部指数排名中,中国城市也表现不俗。例如在跨国公司落户指数前10名中,北京列第9、上海第10;人力资源竞争力前20名中,北京列第16;软件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中,香港位居第3;全球联系竞争力前20名的城市中,上海排14,香港排17;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深圳和扬州占据两席。

相关专家也表示,如今,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竞争力增长快速

令人瞩目的是,报告中,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在2001~2005年GDP5年增长世界 20名中,中国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 中山、惠州、潍坊 等15个城市成为近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

倪鹏飞表示,从竞争力增长排名看出,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转变为各地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西部的包头、呼和浩特,中部的南昌、芜湖,已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覆盖面逐渐扩大。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4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沙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补充道:“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几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我们看到这种特征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高增长与低增长经济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

《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差异,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面临更好的增长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面对更为温和的增长态势。美国的复苏得到了良好的出口与就业指数的支撑,欧洲的经济形势在内部出现分化,中国则继续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最大的五个经济体取得了积极进步,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和南亚的竞争力差距。《报告》同时指出,在采纳并落实长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结构改革方面,进展尚有不足。在决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创新、人才开发和制度保障继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是《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世界经济体前三名的美、中、日的国家竞争力如何?欧洲、亚洲以及金砖国家的排名又如何?

欧洲:瑞士连续6年排第一,

前十位中欧洲国家占六席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十名依然是去年的10个国家或地区。瑞士连续6年拔得头筹,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瑞士排名第1,芬兰第4,德国下降一位到第5,荷兰、英国与瑞典分居第8到第10位。

出色的学术机构,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以及科研与商业的紧密关联使得瑞士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瑞士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工权益与雇主需求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瑞士的竞争力还来源于“公共机构的效率与透明度”(第7位)、“基础设施建设”(第5位)、“发达的金融市场”(第11位)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第12位)。

同时,目前欧洲国家在竞争力上呈现出分化加大,在危机后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也成为区分欧洲国家竞争力的一个因素。

《报告》指出,一些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国家,如西班牙(第35位)、葡萄牙(第36位)和希腊(第81位)等国家在市场运作方式和生产性资源分配方面有明显进步。与此同时,另一些面临竞争力下滑风险的国家,如法国(第23位)与意大利(第49位)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尽管落后的南欧、东欧与富有竞争力的北欧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但仍可看到欧洲国家的竞争力呈现出新面貌――正在进行改革的国家与未实施改革的国家之间出现了分化。

美国:排名重回前三,

GDP增速将创近10年新高

《报告》显示,美国全球竞争力指数连续两年上升,继去年上升到第5位后,今年继续攀升两名,排名第3。

美国竞争力的提升受惠于良好的商业成熟度(第4位)与创新能力(第5位)。同时,灵活的就业市场,以及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经济提供的机遇也保障了竞争力的提升。

但是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弱势仍然存在,例如“对政治家的信任感”(第48位)、“对政府官员偏袒的担忧”(第47位)、对“政府花销相对浪费”的普遍印象(第73位)。另外,尽管财政赤字继续缩小,公共债务水平在危机后首次小幅下降,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仍是美国目前最大的软肋,美国在“宏观经济环境”这项指标中仅排名第113位。

尽管美国2014年第一季度的GDP下跌2.9%,创下5年来最差纪录,但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复苏幅度超过预期,当季的GDP增幅达到4.2%;同时,美国国内需求增长了3.1%,创下了2010年二季度以来的最快增速,这被认为显示了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此前,世界经合组织预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今年预计将达到2.5%,并表示这一经济加速增长的势头将持续到2015年,预测增速将达到3.5%,这将可能是美国经济自2004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

中国:位列第28位,

腐败等成竞争力劣势

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稳中有升:从去年的第29位前移至第28位,连续6年稳列世界前30,并继续在“金砖五国”中居于第一位。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5

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各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并作出排名。世界经济论坛是根据宏观经济指数、技术指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三项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作出评判的。

报告指出,美国虽然在技术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但在公共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这使其从去年的首位降为第二。排名第三至第九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瑞典、丹麦、台湾、新加坡、瑞士、冰岛、挪威。

英国和加拿大降至第15和第16名,主要是因其公共机构的质量下滑。德国和法国由于在公共机构和技术领域的优势,排名较去年有所上升,分别为第13位和26位。

台湾和新加坡是亚洲竞争力最强的两个经济体。台湾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域运行出色,新加坡则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共机构的质量而得分。日本因技术领域的革新,排名升至第11位。

尽管许多欧洲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模棱两可,全球竞争力报告却显示,欧洲国家为在全球化经济中参与竞争而作的准备普遍好于其他地区。

中国排名下滑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上一年度略有下滑。中国的成长竞争力指数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4位,商业竞争力指数在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6位。两项指数分别较前一年实际下降4位和7位。然而在竞争力排名下降的同时,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即使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也没有挡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脚步。因此有学者认为全球竞争力报告并未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状况。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都博士承认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其局限性,但他认为通过报告可以了解各经济体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分析各经济体的强项和弱势,因而有助于企业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作出决策。

中国在宏观经济指数中的排名位列第25,这是相当不错的;但其他两项的名次分别为第65位和第52位,这使得中国的最终排名落到后面。奥古斯都博士说,全球竞争力报告不仅要描述国家现在的经济水平,还要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在技术和公共机构质量方面的欠缺,说明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3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位

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

11月17日,第九界中国(上海)零售业博览会上评选出"2003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此类评选在中国零售业界还是第一次。博览会组委会认为,入选者有的在购并潮流中风云突现,有的高举"价格大旗"异军突起,有的虽然默默耕耘但始终奇迹般地坚守区域老大的位置,因此,当之无愧。

亚洲银行业: 脆弱的复苏?

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排出"2003亚洲银行200强",并刊文指出,亚洲银行业的持续进步取决于各国监管当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表面上看起来,亚洲(包括大洋洲地区,不包括日本)银行部门已经走出了1997-1998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处在缓慢而持久的复苏进程中。2002年,前200强银行的一级资产总值比2001年增加5.5%;资产总值增加 15.8%,达到54330亿美元;税前利润总额增加 6.5%,达到3279.9亿美元。不过,从2003年初开始,伊拉克战争和SARS爆发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对这种复苏构成了很大威胁。加之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恐怖活动和在菲律宾出现的军事骚乱等诸多事件,使得这种复苏体现出很强的国别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基础稳固与否,政府当局正确快速应对政治经济冲击的能力如何,将决定这种复苏能否持续下去。

在前200强银行所属的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在过去5年间经历了衰退,今年又遭受了SARS的打击,加之地产业持续低迷,银行业的日子也就更难过。2002年,香港11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减少3.7%,为51.78亿美元。

不过,比起台湾来,香港的麻烦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台湾地区41家上榜银行税前总亏损达31.45亿美元。对一个出口主导的经济而言,世界经济的下挫真可谓"感同身受"。除此之外,台湾银行业的问题还在于过度竞争,因而亟需重组和资本金的注入。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6

报告指出,本年度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持续扩大。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区域之间和区域内——特别是欧洲地区内——竞争力差距的持续拉大,是当今社会动荡的源泉,将危及未来的繁荣昌盛。我们敦促各国政府果断行动,采取长期措施提高竞争力,引导世界重返可持续增长的道路。”

不过每年的报告中,最受关注的还是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排名情况。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美国是否还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中国的排名如何?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表现如何?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亚洲近邻俄罗斯的表现又是怎样?

欧洲各国:差距越来越大

每年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前十名,不仅是全世界先进经济体的代名词,也意味着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之中。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XavierSala-i-Martin所说:“全球竞争力指数为一览影响全球经济体竞争力的长期趋势打开了一扇窗户。”

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稳坐第一名的还是瑞士,连续四年拔得头筹。新加坡稳居第二,与上一年持平。去年的第三名瑞典,今年被芬兰取代,两国位置互换。荷兰取代美国成为第五名,德国保持第六名不变,而美国则滑落到了第七名。

英国位居第八,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则首次进入前十、位居第九,日本则降至第十。

位居前十名的国家或地区中,欧洲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依然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占据6席。

《报告》显示,第一名瑞士在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等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以来,瑞士和北欧国家正在巩固其在排行榜上占据的上游位置,而葡萄牙(第49名)、西班牙(第36名)、意大利(第42名)及希腊(第96名)等南欧国家的表现则不能令人满意,陷在竞争力劣势的泥潭中,存在的问题有宏观经济失衡、融资渠道不畅、顽固的失业问题和创新不足等。

这也体现了今年《报告》中着重提出的一点:“持续扩大的欧洲国家的竞争力差距。”

《报告》对希腊有着更为详尽的描述。与去年相比,希腊的名次又下滑了6位,居于第96名,在所有欧盟国家中垫底。在持续的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希腊的宏观经济环境指数已跌至所有参与排名的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后一位;与此同时,其金融市场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效率两项,也跌至相关指数排名的底部。希腊如何走出困境?《报告》给出的建议是,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来适应和接受新的科技去提高产品的质量;只有在正确的促进增长的改革中,希腊才有可能逐步走出阴影。

美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美国的整体竞争力连续下滑,是《报告》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今年是美国整体竞争力连续下滑的第四年,本年度下滑两位降至第七名。

《报告》指出,美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为:“除了宏观经济越来越脆弱之外,美国制度环境的某些方面继续让商界领导者感到担忧,其中最突出的是公众对政客的信任度较低,以及政府效率明显低下。”

今年1月正式拉开序幕的美国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无论是曾经代表着美国各界对于“变革”的热切期待的奥巴马,还是坐拥亿万身家的罗姆尼都无法获得公众完全的信任。

美国社会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令公众对奥巴马的信心一减再减。从历史数据看,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没有一个总统在失业率高于7.2%的状况下连任成功,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状况是8.2%。奥巴马能否创造奇迹,仍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挑战者罗姆尼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奥巴马在给竞争对手“泼脏水”的过程中做到了毫不手软。他公开表示,罗姆尼要老年人在医疗保险上多交钱,却让百万富翁与亿万富翁少交税,这是在试图摧毁美国以中产阶级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结构。

虽然要等到年底这场选举之战才会有最终的定论,不过这一次选民们显得更加理性,无论是谁当总统,经济发展仍然是选民最关心的话题。

当然,美国的优势也不容忽视。《报告》指出,美国仍是全球创新强国,市场运作依然高效。“美国仍然拥有着全世界最尖端的创新技术、大学研究机构与商业相结合的支持体系。”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或将在9月12日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苹果公司的新闻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创新科技永远是山姆大叔最值得炫耀的必杀技。

香港首次进入前十

中国香港首次进入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前十名非常引人注目。

《报告》指出,中国香港持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保持着卓越的高品质,比如便利的交通运输、电信、电力系统。另外,该地区的金融市场保持了很高的效率和可信度,尤其是银行方面的可信度很高。该地区保持活力的关键,还表现在非常好的劳动力市场效率(第三名)上。

当然,《报告》也指出,为保证和继续提高中国香港的竞争力,需要在两方面进一步提高:一是高等教育和培训(第22名),另外一方面是创新(第26名)。在此前提下,香港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年来首次下滑的中国

经过数年稳定上升后,今年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26名下降了三个位次,位居第29位。2006年至2010年,中国的排名分别为第54、34、30、29、27位。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是在连续五年增长后的首次下滑,回到了2009年的水平。虽然中国的经济在金砖国家中的表现仍然是最为出色的,但是除了市场规模没有变化外,其他影响竞争力的指数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小幅下降。其中下降比较多的是:金融市场发展(第54名,下降了6位),技术采用率(第88名,下降了11位),劳动力市场效率(第59名,下降了14位)。

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讨论一直存在。早在两年前,曾经成功预测了中国30多年前由市场改革催生经济发展热潮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帕金斯就表示,中国当前的高增长阶段最多还能持续10年。

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余永定也曾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中国要想保持增长,必须减少投资。应首先改进增长的质量,而非数量,可持续发展不能只依赖钢筋水泥。

近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也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再回到9%以上的高速,但中国经济潜力巨大,市场规模巨大。问题是机构的障碍、交易的成本很高。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他用四个字来表示他的观点,即“谨慎乐观”。

这一分析与《报告》的判断一致。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通胀之后,中国的宏观经济仍然保持了第11名这个不错的位置。

“贫富不均”的新兴经济体

中国的排名虽然在今年下降了3个位次,排行第29位,但仍然领跑金砖国家。

其余四个金砖国家中,今年仅巴西(第48位)的排名有所上升(2011年第53位)。印度排名下降3位,位列第59名,南非(第52位)和俄罗斯(第67位)的排名也都略有下降。

从《报告》中可以发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差距非常鲜明。在144个经济体的排名榜单中,几乎各个档位都有亚洲国家的身影,其发展趋势也显示出巨大差异。虽然下降了3个位次,但马来西亚(第24位)在亚洲经济体中仍然位列前茅。菲律宾上升10位至第65名,柬埔寨跃升13位至第85名。另一方面,越南下降10位居第75名,孟加拉国(第118名)和巴基斯坦(第124名)则落后甚多。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7

目前,研究世界竞争力或者是国际竞争力的机构,主要有两家:一个叫做世界经济论坛WEF;另外一个就是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迷信IMD竞争力排名的人,绝大多数并不了解排行榜的可信度与公正性有多么值得诟病。美国2009年排第一名,2010年排第三名。IMD的报告说,美国虽拜庞大的经济规模、强劲的商业领导地位与高超的科技之赐,渡过了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但其竞争力却日渐消减,因此在今年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上,与去年排在第三位的新加坡位置互换。这种说辞,不是忽悠人吗?作为金融风暴起源地的美国,从2008年开始就倒了大批银行和企业,迄今华尔街金融投资机构提供假消息蒙骗全世界人民的丑闻仍未散去,2008年和2009年依然被评为竞争力第一名。这些荒谬之处,IMD还没自圆其说,我们的媒体和国人就因为中国排名上升了两位,就开始自己High起来。

简单地说,由于不少西方强国过惯了舒服日子,寅吃卯粮,欠了一屁股债,到现在为止仍未远离经济危机,这才是东亚各国“成绩”提升的主因。再者,按照IMD的评分标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分数是根据企业领袖的评价而产生的。前些年,爱尔兰、希蜡、冰岛、西班牙排名也很靠前,但欧洲债务泡沫破灭后,这些债务缠身的国家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IMD“2009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公布之后,有国内专家认为此为西方话语权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当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说:“这个全球竞争力排名是西方话语权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反映了西方的文明观和价值观。经济越自由,越有竞争力,社会就越繁荣。”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8

《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领先的商业学院英思雅德(INSEAD)工商管理学院的协助下完成的,隶属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网络”和“信息技术与电信行业合作伙伴项目”框架下,已连续出版9年,涵盖世界上133个经济体,是世界上衡量各经济体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最综合、最权威的评估性报告。根据“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本年度的报告多方面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各种关联。

报告中使用的网络就绪指数(NRI)从三个方面衡量了各国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度: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商业、监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环境;三大社会主要群体―个人、企业和政府―使用并获益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准备就绪程度;以及实际使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的情况。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9

基本情况

《踢球者》和《体育图片》是德国专业体育报刊市场中占有率最高的两份刊物。从表1可以看出,《踢球者》创刊于1920年,比《体育图片》创刊早近70年,可以说,《踢球者》属于老品牌,而《体育图片》是新生体育报刊。但是,从发行量、发行区域和衍生产品可知,两者势均力敌。

竞争策略分析

德国实行私人办报的市场体制,报社或报业集团属于企业,可以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体育报刊最重要的竞争资源是内容质量和特色。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销已成为德国体育报刊最主要的经营手段,其战略意义甚至超过了采编。

1.差异化的内容竞争策略

媒介经济学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最好的战略选择即差异化竞争。《踢球者》和《体育图片》都选择以足球专业报道和分析为主要内容,但它们在报道范围、报道方式和风格特色上有较大的差异。

《踢球者》报道的项目几乎囊括了联盟杯、欧洲联赛、冠军联赛、联合会杯、世界杯、德甲、德乙、青年联赛等在内的所有足球赛事。报道和分析翔实、充分、公信度高,被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称之为足球球迷不可或缺的“圣经”。

《体育图片》内容特色是以足球报道为主,兼有少量网球、拳击、赛车等其它项目的报道,图片、娱乐报道和深度报道相结合,这正是《踢球者》难以兼顾的市场。

2.市场先入优势:《踢球者》近九十年的品牌

媒介经济学认为,媒体通过市场先入有助于提升资源与能力,即通过市场进入时机的选择可以形成“隔离机制”,如获得更廉价的投入、培养顾客忠诚度等,从而占有竞争优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市场份额或利润。①

《踢球者》1920年创刊,历经德国体育报刊初步发展期、黑暗时期、“二战”后的复苏和黄金发展期、市场起伏和理性发展时期,至今已有近90年的辉煌历史。作为市场先入者,获取和积累了大量市场资源,不仅占领了德国境内的巨大市场,还远销亚洲和非洲国家。

3.规模经济效应:《体育图片》的价格优势策略

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收益,当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②

创刊于1988年的《体育图片》没有竞争对手《踢球者》拥有的市场先入优势,《体育图片》依靠施普林格集团的财力支持和庞大的发行网络,坚持采用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目前,总页数为90~120页、采用铜版纸并全部彩版的《体育图片》,其零售价只有1.20欧元,远远低于它的生产成本,但《体育图片》已成为欧洲发行量最大的专业体育报刊,近年来,成功的广告和品牌经营使它的赢利数额几乎一直上升。

4.范围经济效应:《踢球者》和《体育图片》的多种经营策略

媒介产品具有公共商品的性质,它可以通过重新改变某个市场产品的形式,而在另一市场销售,从而产生范围经济。只要存在范围经济,多种经营都将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策略,因为“同一群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相比,实行多种经营的公司总成本比较低”。③

多种经营策略在德国体育报刊业中越来越普遍,这是德国体育报刊对近年来新的营销环境的适应性策略。专业体育报刊的初次制作成本较高,单一渠道、产品和市场不一定能收回成本,但它可以起到“中央厨房”的作用,使初次制作的高成本逐次分流,最终达到节约成本、企业赢利的目标。

《踢球者》和《体育图片》的经营方式包罗万象,主要是通过“卖品牌”内容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如图1所示,2006年《体育图片》对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资源进行整合,出版发行了《联赛特刊》、《世界杯特刊》、《欧洲杯》、《赛车》和《球迷报告》等多种特刊,并对特刊实行捆绑销售。这些特刊在生产成本上除了纸张、光盘、人员等必需生产资料外,基本不会有其它成本的增加,但特刊的发行和广告都会获利丰厚。

5.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开发利用的延伸:《踢球者》和《体育图片》的跨国经营探索

《踢球者》和《体育图片》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产生了积极向海外市场或二级外埠横向、纵向或斜向扩张的动机。这种动机背后的基本原理是,尽量充分地使用共享资源,使媒体企业更有能力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体育图片》所在的施普林格集团横向扩张的足迹已经或正在计划遍布全球,包括中国南部城市。《踢球者》则积极探索中文版的运行。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期间,《踢球者》发行的15万册世界杯特刊在一周之内被抢购一空;2006年3月《精彩足球/踢球者》正式在中国实行全国发行。然而,由于德国总部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市场的深刻了解和调研,以及与中方合作方案的不完善,导致中文刊运行不到3个月即陷入危机。《踢球者》中文版的溺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国体育报刊的跨国经营策略,但跨国经营依旧是德国体育报刊发展的方向。

启示

《踢球者》和《体育图片》的成功表明,健康的专业体育报刊市场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经营大环境基础上,如它需要媒体产业发展积累政策、需要不同媒体形态的良性竞争、需要受众细分化的信息需求和体育产业的壮大等,因此,它对我国媒体政策和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同时,《踢球者》和《体育图片》的经营思路和竞争策略为中国体育报刊的运作提供了许多启示。首先,中国体育报刊应认真分析体育报刊娱乐性较强、较远离意识形态等特殊属性,充分挖掘体育报刊市场化运作的潜力和途径。

其次,在全球化和集中化使媒介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变得越来越显著的背景下,中国体育报刊经营和管理者应借鉴《踢球者》和《体育图片》的思路,运用媒介经济学理论,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市场运作。

再次, 中国体育报刊应积极利用新媒介、新技术,走多种经营的立体化发展思路,在纵向产业链上下工夫。

最后,中国体育报刊要积极进行资本运作。

注释:

①宋岚:《竞争优势的另一种来源――基于市场进入时机的“先行者优势”》[J],《经济管理》,2003年4月,第10页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10

具体流程

实施步骤

一、企业自身调研

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的首要工作,是设立一个专门的情报部门,情报部门的工作职责主要是通过企业所有部门的配合,统计和整理该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数据和信息,将这些信息或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以方便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有效运用。同时,做好反情报工作,捍卫企业自身信息安全。此可谓“知己”。

二、竞争对手调研

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同时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动态信息。竞争情报帮助企业了解供应、客户、现有竞争者、新进入者、替代者的异动,及竞争者绩效指标、能力指标的异动,同时竞争情报帮助企业了解和跟踪与产业的基本特性相关的情报,例如产业的集中度、进入壁垒、国际化程度、管理程度、技术变化速度、品牌忠诚度、业态变化等。此可谓“知彼”。

企业的情报部门在调查竞争对手时,可采用的公开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合法手段搜索、收集各种资料,也可以留意各类出版物、权威机构的可靠信息、上市场竞争对手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信息、参加展览(销)会,交流会,会、参加相关的论坛或讲座、通过人脉资源获得半公开的信息等。但还有些比较隐蔽性的信息或数据还是需要知道的,这时如果企业的情报部门有足够的底蕴也可以自己通过一些方法去做,但更多的企业做法是委托第三方调研信息公司提供相关所需的信息。如果企业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要求具时效性的话,第三方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每日或每周的竞争对手、相关行业信息快报,以满足该企业对实时信息的需求。与此同时,再根据该企业所需了解的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信息,提供竞争对手调研报告和通过几个竞争对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行业报告。

三、企业整体竞争环境调研

企业整体竞争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

企业的宏观环境,包含政法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异动等,它们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长期影响要素和前提条件。此可谓“知天”。

竞争情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免受突如其来的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给自己更多的反应时间,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竞争情报就是企业的智囊,起到市场的导向作用,商品营销的警示作用,及做出战略决策的参谋作用。此可谓“知地”。

四、使用的分析方法

无论调研工作是该企业的情报部门还是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实施的,其分析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其中对竞争对手(企业竞争力)的常用分析方法包括了SWOT法、财务分析法、核心竞争力分析法(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即各项流程)、技术、人力、资源配置、市场情况、知识产权等进行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法。通过前面分析方法得出企业或竞争对手的各项指标后,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或是在选出标杆企业后,将本企业与标杆企业进行定标比超分析。

五、制定竞争策略

全球竞争力报告例11

中国的跨国公司总体看有以下明显的弱点:

(1)跨国公司数量少。到2001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4000家左右,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数为6513家,而目前全球有65万家的跨国公司共计85万家海外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我国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仅占全球跨国公司数的0.6%左右,海外分支机构数则占全球海外分支机构数的0.77%。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2002年中国GDP总值为1.2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6,中国的对外贸易2002年已上升到全球第5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排名第4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且中国的世界出口市场份额2000年为6.1%位居第4。这样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而却只有这么少的企业走向世界,去分享世界市场,显见,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是滞后的。

(2)跨国公司规模小。中国的跨国公司规模,无论是公司外国雇员人数还是海外资产数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计算有下表:

表1跨国公司雇员及海外资产的国际比较

外国雇员数(人)

海外资产(百万美元)

总数

平均人数

总额

平均

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

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

中国最大12家跨国公司

2,355,217a

245,718

20,000

98,134

9,829

1,667

1,410,771b

130,381

30,000

61337.87

5215.24

2500.00

此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计算整理而得。

a.其中不包括排名第8位的日本ToyotaMotor的海外雇员数;

b.其中不包括排名第16位的德国DaimlerChrysler公司和排名第23位的德国E.On公司海外资产数。

中国目前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每家雇员数仅为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外国雇员人数的1.70%,即便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最大25家跨国公司而言,也只占其17.96%。跨国公司中外国雇员数的多少,除了说明其规模大小外,还反映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和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就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数量来看,也有明显的差距。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的海外资产规模为发展中国家的25家最大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7.94%,而仅为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08%。显然,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海外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拥有量看都是小规模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时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3)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进行国际直接投资(FDI)水平低,生产销售能力差。中国跨国公司对外进行FDI的水平,无论是相对于我国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还是相对于全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处于低水平,有如下资料:

表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家跨国公司

(家)(亿美元)FDI(亿美元)

全球(2001)

中国(2000)

中国(2001)

65000660001.0154

2620116.30.0447

2800790.0282

该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等资料计算整理。表中中国跨国公司FDI是指协议中方投资数。

显然,2001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水平仅为世界水平的2.8%左右,而同年,我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达到470亿美元(2000年为410亿美元),引进FDI与对外FDI之比,发达国家为1:1.33,发展中国家为1:0.19,中国为1:0.03。低水平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跨国公司规模小的主要原因,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中国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能力:

表3跨国公司的销售能力

全球最大的25家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中国最大的12家

国公司家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销售总额(百万美元)

平均销售额(百万美元)

1141793157967*33000

45671.726581.962750.00

该表由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资料计算整理。

*其中不包括排名第22位的新加坡的Singtel公司。

中国跨国公司平均销售额水平仅占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6.02%,占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41.78%。

从中国跨国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跨国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差是其基本特点,在全球跨国公司大家庭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这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使自己更有效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就跨国公司的主流理论,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培养和发展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都是一个急迫的任务,也具备了其基本客观条件。

1.经济的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是两个相互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事物,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动机如何,也是人类智慧的充分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的客观要求,必然使各国走向国际市场,只是经济强国先走一步,多占一份市场份额,但这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由此形成,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它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这种趋势。显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乘势而上,因为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作为一般的规律,跨国公司是一国经济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自身经济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果、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吸收外资等方面已经显示中国经济深入地融人世界经济之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的公布,2000年中国出口世界市场所占分额已为6.1%,位居世界第四位,而在“1985-2000年根据出口市场的份额的获得成果的20个优胜经济体”中,中国遥遥领先而位居第一,达4.5%;同时在出口结构中,2001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出口中外国子公司所占份额为50%,在制造业中占44%;中国吸收FDI方面,2001年,在全球FDI流入量比上年下降51%的背景下,中国流入FDI达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5%。2002年,中国实际引入FDI计5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2003年1至7月,我国实际引入FDI共3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客观上已经较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也面临极好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各国的开放政策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经营条件。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最关心的是进入的效率和经营的成本。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充分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WTO的规则也要求成员国清除壁垒,加大开放力度。所以,各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政策更加宽松、透明,管制减少,而自由化程度提高。如下表:

表41998—2001年国家管制的改变

项目

1998199920002001

1.在其投资制度引进改变的国家数量

2.管制改变的数量

其中:

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a

较少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b

60636071

145140150208

136131147194

99314

该表引自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

a包括目的在于加强市场职能以及增加激励措施的放宽的改变;

b包括目的在于增强控制以及减少激励措施的改变。

上表显示,2001年有71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法律进行了208项修改,这其中90%以上(即194项)旨在使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流人FDI。此外,2001年还有多达97个国家参与缔结了158项双边投资条约,使得这类条约的数目达到2099项。显然,各国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的宽松透明的趋势,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跨国公司的进入效率更高,经营成本也相应会更低。所以联合国贸发会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政策自由化是推动国际生产扩大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当然也是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国际直接投资的机会较好,形式多样,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条件。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多种,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性衰退,特别是北美、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股市下滑的背景下,给中国的企业对外进行FDI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需要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以振兴经济,也就需要外来的支持,相关的进人成本也就会降低,中国的企业乘机低成本地进行新建工厂、并购企业、合资控股等对外进行FDI,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就近几年非常流行的FDI并购形式来分析,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额已为5940亿美元,但较2000年下降了一半,并购的案例数也从2000年的7800件下降到2001年的6000件。其主要原因是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削弱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投资的能力和意向。但在这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中国经济风景独好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联合或并购成本较低的时候,也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较好时机。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虽然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但仍然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年中,从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从新建投资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亿美元,占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左右”。由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放异彩,这必然与引资国及其企业的合作带来机会,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个重要条件。

4.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状况,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无疑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

(1)国家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上升,是中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起突破1亿万美元,2002年达到1.2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6位;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8亿美元,也位居世界第6,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我国的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等的产量是位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中的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不仅许多总量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引人瞩目。从1998年到2002年这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以上,而从1989年到2001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3%,比世界经济增长快6.1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

就国家竞争力而言,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在2002年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的排位,中国国家竞争力位居世界31位(2001年为33位,2000年为30位,2002年后退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加的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参与排名,这两个国家部分指标好于中国),如下表所示:

表5中、日、韩竞争力及相关指标

中国

日本

韩国

2001

2000

2001

2000

2001

2000

国际竞争力总排名

经济绩效

政府效率

商业绩效

基础设施

33

7

35

40

39

30

5

32

37

34

26

10

28

30

19

24

17

28

26

15

28

19

31

31

34

28

13

33

27

28

IMD:《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基础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与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比较,竞争力的差距也在缩小。而从我国工业发展及竞争力状况,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力》的资料有:

表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关指标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技术结构排位和技术含量比量①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集中度和出口集中度(括号中数字)排名

排位

中等技术含量产业份额

(%)

低技术和资

源型产业

(%)

所有经济排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位次

占世界的

比重(%)

位次

所占比重

(%)

22

51

49

4

(7)

6.3

(3.9)

1

(1)

29.0

(17.0)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6和表2.4整理。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表7我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及R&D投入集中度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排位①

1995-1998企业R&D投入集中度排位②

技术比例(%)

所有经济捧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排位

高技术

中技术

中高

技术

位次

所占比重

(%)

位次

所占比量

(%)

9

18.2

18.4

36.6

4

6.1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7和表A2.8整理。

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②中国在所有经济排位中没有进入前10位。

中国已经具有了较强大的综合国力,且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工业的行业竞争力处于中上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币值坚挺,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投资条件。我国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0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额多达346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2.7%。具体一点看,从2002年底到200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从2800亿美元增长到3450多亿美元,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600多亿美元,而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的外汇储备还将显著增加。理论上,外汇储备量与人民币汇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相关系数r=0.98),外汇储备量的增长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对外升值,而表现为币值坚挺态势。另一方面,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需要支付款项和转移资本,即需要外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的观点,国际直接投资通常会从汇率坚挺的国家流出,他证明了如果跨国投资企业拥有相对坚挺的货币,则在汇率上可获得所谓的通货溢价的额外收益。同时从经济整体看,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会影响国家的外贸出口规模。所以,从政策上,为了释放某些压力,防患一些风险,同时也为了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应该允许企业自己保留更多的外汇,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去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显然,丰富的外汇储备,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对海外投资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3)中国产业实力的提高,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依据。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按工业竞争力指数(CIP)的标准,中国工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37位。

表8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家工业竞争力排行榜(部分)

国家或地区

排名

1998

1995

新加坡

1

6

瑞士

2

1

爱尔兰

3

15

日本

4

2

德国

5

3

美国

6

5

瑞典

7

4

芬兰

8

7

比利时

9

8

英国

10

12

中国

37

1

表9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统计表

出口额(百万美元)

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

国家和地区

世界总计

1990

2390.00

1999

4217.30

2000年

4630.00

1990年

70.5

2000年

74.9

美国

290.49

575.33

650.17

73.8

83.2

德国

375.65

465.34

458.72

89.2

83.2

日本

275.13

393.14

449.69

95.7

93.8

法国

161.31

238.54

244.99

74.5

82.2

英国

146.71

224.98

229.56

79.2

80.8

中国

44.31

172.06

219.86

71.4

88.2

意大利

148.08

208.46

209.87

87.0

88.3

中国香港

75.64

164.70

192.50

91.8

95.1

加拿大

73.31

159.03

175.64

57.4

63.5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研究所《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

根据长城战略研究所的《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制造业产品达2.2亿美元。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根据初步统计,我国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企业将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只要以中国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全力以赴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条件,将中国制造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过渡到竞争优势,便能迅速成长起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

中国的企业要成长为具有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还面临许多问题,毕竟中国经济的真正快速发展才仅仅20多年,且脱胎于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世界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停止,一直在快速前进。中国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广泛深入地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必须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使其高效透明,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的实力。

参考资料:

[1]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R].2002—09—17.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

[3]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